怎么样学会淡泊名利的意思,知足些,把对物质的欲望降低些?

糊涂学: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孟子道:“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佛典《大智度论》中也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灸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
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己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太阳都是常新的。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
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
“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通常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也是糊涂修身的原则之一。《老子》也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优家忧己,往往都是忧多于喜,要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还就得这样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归想,未必都能——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在这里比较法很管用,即和过去比,和自己比,而不要和高于自己、强于自己的他人比。
比方你总觉得你的收获不如付出多,那你就应该和付出比你更多,获得比你还少的人比,这样你心里就舒服了。当自己的学业经历多年长进不大时,你应该想想从前的你还没有现在这么有知识,进步不大毕竟有了进步。“知足者常乐”多数情况不是指物质条件的获得,物欲的满足,不要无限制地追求那些不现实的,得不到的东西。
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一切理想都植根于现实这块肥沃的土壤中。人不可物欲太强烈,有了星星,还想要月亮,有了月亮还想要太阳,乃至于恨不得把整个宇宙都抱在怀里。不知足就必然贪心,人一贪心就容易生出许多恶行,不顾廉耻,甚至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最终不但挖了社会墙角,损害他人,也害了自己。“知足者常乐”这个原则在你忧愁烦恼之时,会让你找到心理平衡,克服种种不切实际的欲望,特别是物欲。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但切莫对美好的生活失去信心。
1.看开名利“难得糊涂”,在对待个人功名利禄的问题上不失为一剂良药。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很宽阔的,当官为民,有钱没钱,其实都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几。一切都随时空的转移,个人的条件为依据。功名利禄不必下力量去追求,官大五品,腹中空空,也是虚有官禄。“芝麻绿豆”一个,身怀绝技,照样誉满全球,悠哉快哉!但是,“人是贱坯子”,没有追求就活得乏味,没奔头,还得要追求。功名利禄到手了,“七品”的还想闹个“六品”,有了“六品”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谗“三品”。于是就得巴结,拼命地巴结,只在“品”级上巴结,结果“人品”是巴结一级少一品,到头来累得精疲力竭。仔细品味品味,竞不知道人生是个啥滋味,
一辈子不曾享受过真人生,压根儿也不懂得真人生,“活得真累”!假如在功名利禄之上,持“难得糊涂”的“糊涂主义”,一切顺其自然,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得则得,不能得不争;当得没得,不急不恼,不该得,得了,也不要,这才叫聪明人,活得轻松,悟得透彻。
2.转移“痛点”,自得其乐转移“痛点”,自得其乐。不知哪位智人说过,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的。确实如此,有时生活存在明显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民意也认为不公。这时候,千万不可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傻事来。比如评级长薪,凭你的贡献,你的民意测验,这次的美事就理所当然属于你,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有关方面出于平衡关系或其他考虑,就把美事给了另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想开,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即使从养生之道出发也不必肝火太盛。潇洒地想,一次长薪不就几块钱吗,不能为几块钱闹意气,叫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小了自己的风度,自宽自己的心,自己找乐,转移“痛点”。
有一个小笑话,说有一个老太太,晴天也哭,雨天也忧。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二女儿卖冰棍。晴天怕大女儿赚不到钱,雨天怕二女儿赚不到钱。有位智者开导她说,你老人家大可不必天天忧心,晴天的时候你就为二女儿高兴,今天冰棍一定好卖;雨天的时候你就为大女儿高兴,今天雨伞一定卖得好。这样一来,你就变天天哭为天天乐了。老太太一想果真有道理,怎么我从前就没想到这个理儿?忧和喜是事物给你带来的两种心情,只要你不钻牛角尖,懂得“痛点”转移,想问题善于从两面或多个角度去思考,哲理就在你身边,大可不必忧心仲忡,更不用像老太太先前那样哭天抹泪儿.
3.不戚戚于贪贱,不汲汲于富贵人生就像一场田径比赛,不管多么努力,技术运用的多么出色,结果总会有相对于第一名的落后者。享受欢呼的,仅仅是那成千上万名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幸运儿。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相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中因出类拔萃而获得万众瞩目的人物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中默默尽力的人。而且,人生风云变幻,又有多少人没有品尝过世事沧桑的滋味呢?
从社会的需要说,每一种工作都是必需的。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垒成社会的繁荣,他就应该自傲而自豪。若从生活的价值来说,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虐待这百岁年华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则在富在贫,皆足安心。即所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人皆有利心,此不可免,但是要去贫贱,求富贵,均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嗜慾太过,乃至不顾一切,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只要它确实存在,就决不会因穿着华服或蓑衣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之态。陶渊明荷锄自种,稽叔夜树下锻炼,均为贫介之士,但他们的精神却万古流芳。君不闻自古以来就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史笔?故古人曰:“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对于我们如何取值生活,的确是足资凭藉的箴言。
要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就要具不贫之心。要懂得播种一分,收获一分的道理,不要强求,不要希图意外的惊喜。《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的哥哥高西木进了四十大盗的藏宝洞,欣喜若狂,攫宝不已,忘了回家,致使强盗回来,把他砍死。佛祖在《佛说四十二章经》告诫世人说:
财色之取,譬如小儿食刀刃之饴,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也。
其实,在古人的眼里,“富贵”两字,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取于人谓之富,不屈于人谓之贵”,白衣草鞋,自有一股飘逸清雅的仙气,粗茶淡饭,自有一份闲适自在的意趣。
4.“不贪为宝”中国人历来提倡以“不贪为宝”的品德,春秋时宋国有贤人子罕,官至辅政。国中有人得了一块硕大而又明洁的美玉,于是赶快就去献给他,可是子罕不受。献玉者问他:“你为何不要这块玉?这是件玉匠鉴定过的宝物,价值连城啊!”子罕听了回答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应该各安其宝。请你把玉拿回去吧!”在子罕看来,此玉不过是“刀刃之饴”,有何可羡?持身不贪,才是最可宝贵的品德。在我们的生活里,常会有这种“玉”,即使无人拿来献给你,它也会在那里温润晶莹地诱惑着你。有多少人受了这种灿烂的诱惑,步趋而去,结果把立世持身的“宝”给失去了。
元代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叫许衡,一年夏天与众人行路,渴甚。正巧路边有一片梨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唯许衡不动。人问他为何不吃,这梨树无主啊!许衡答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乱拿,现在世道混乱梨树无主,但难道我的心也无主吗?”不贪就应该是我们的心中之主。
5.取舍有度在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道家思想是最机智、最富有辩证因素的一种。
也是糊涂学的重要理论依据。道家的思想特别地强调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对立与互相转化,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国之君虽然是在万人之上,但若要稳居万人之上,必须先学会能安处万人之下;“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一个人要求名求利,立功立德,必须首先要从不求名利做起,不能自持有德,假如处处表现自己的有德,唯恐失去自己的“善”名,那实则就已失去了德、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同理,一个人要想得到什么,就应该先给予别人,帮助别人,使“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既使于声色滋味上,也是懂得物极必反,取舍有度:“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生)则取之,害于性(生)则舍之”。
这就是道家提倡的“全生葆真”之道。也是糊涂修身学的主要观点。
6.勿患得患失自古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要想兼顾,总是很难的。在得失之间,应该重权衡,选择,一且认定目标,就要追求该追求的,对于失去的东西,尽量假装糊涂,不要过分重视了。
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往往斤斤计较,瞻前顾后,鱼和熊掌哪一个也舍不掉。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患得患失的生活态度。我们讲一个古人的故事,以说明这种人的可悲。
却说曹操得知刘备得了徐庶,很想召来为自己所用,苦于没有办法。一位谋士献计说,徐庶是大孝子。幼年丧父,只有老母在堂。丞相可派人把徐母骗到许昌,让她写信召儿子过来,徐庶一定会来。
曹操依计而行,厚待徐母,并让她写信给徐庶。哪知徐母深明大义,把曹操骂了个狗血喷头,就是不写。
后来赚到徐母笔迹,曹操的人就诈书一封,差一心腹人,持书径奔新野。
徐庶接书,见信上说自己被曹操逮住,如果你能投降曹操,可免我一死。你应当念我十月怀胎抚养操劳之苦,星夜赶来。徐庶读完,泪如泉涌。说知刘备,刘备也不好相拦,只得忍痛离别。徐庶走时,不仅给刘备推荐了良才,又发誓终身不给曹操出谋划策。赶到许昌时,曹操远远接住。见了母亲,泣拜于堂下。徐母大惊,问他为什么来这儿。徐庶答:“因得母亲的书信,所以披星戴月赶来了!”母亲一听,即知受了曹操的骗,不禁拍案大骂徐庶,说他不知大义,被一封伪书所骗,与曹操为伍,有什么面目见祖宗呢!说罢转入屏风后去了,在梁上自缢身亡。徐庶不胜悲痛,对曹操切齿痛恨,凡曹操送来的东西,一点都不接受。
从此以后,徐庶沉默寡语,既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又逃不出去,郁郁而终。
徐庶在忠孝上,选择了后者,但却逼死了母亲,成了大不孝。如果他不患得患失,他和他母亲的结局可能都会好些。写到此,再发几句议论,世事如庭前花,花开亦有花落,趋炎虽“暖,但暖后会更觉严寒之威。古人云:
“勿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古木,方信闲人是福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斧必伐之,则此木必长于众目所瞩之处。只有藏于深山之中,自生自长,无人利用,最后倒成了一株珍稀的古木。得失之间,又何必锱铢必较呢?它们原本就是对立存在而又互换的。更何况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是“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既明白此,患得患失,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人生态度了。
&来源:雷海锋《糊涂学》
感悟:“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本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那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文/单眼老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推荐到广播
7134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清风仙人)
(爱偷懒的小猪)
(虛空寶藏)
(清風居士)
第三方登录:逆境中的自在_知足常乐,淡泊名利(2)_腾讯文学淡泊名利作文素材淡泊名利作文素材幼儿园小学中学作文课内课外公文>&&换一批相关推荐淡泊名利作文素材相关链接 :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对待名利,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古往今来,众多的学问家都是淡泊名利的佼佼者。他们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居里夫人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原来的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荣获了第二次诺贝尔奖。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看见其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大惊道:“居里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对待荣誉的这种态度,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宋诗选注》等巨著,享有“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之美誉。一位美籍华人新闻记者要采访他,被拒之门外。他把《写在人生边上》一书重印的稿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电视剧《围城》的稿费全捐给了国家;国外有许多地方要重金聘他,皆被婉言拒绝。他对一位年轻人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钱钟书惜时如金、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高尚的精神品格。&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王选声名显赫,受到许多人的崇拜。不久前,他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提醒大家:“不要迷信院士,自己已年过六旬,而在计算机等高新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一个真正有才能的科学家,哪有时间去频频上电视。经常上电视说明我的科学生涯快要结束了,只能在电视上露露面了。”王选的这番话,是要冲淡人们对他的敬仰。科学家的这种科学态度,反而让人们从内心里更加崇拜他。&然而,也应当看到,今天的社会是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式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不容易。有些同志平时也认为对名利应该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遇到具体问题,往往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于是,忍不住还要去争一争。有时忍住了不去争,但心里很不平衡。&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首先要做到信仰至上。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人生总要有所追求,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就会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总要有肯于为之奉献、为之牺牲的东西。近年来,有的同志之所以看重名利,计较得失,并不是因为物质生活上更需要,而恰恰是对共产主义的理想淡漠了。其次,不要攀比。有些同志向组织张口的真实心态并不是计较一职半级,也不是缺几十块钱,而是出于同别人比较后产生的挫折感、失落感、不公平感。因此,要做到淡泊名利,就要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再者,还要做到控制物欲。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因此,要淡泊名利,必须从根本上入手,控制住自己的物欲。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如果抵御不了这种诱惑,总想高消费,而靠现在的条件又满足不了,那就必然会去争,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记得读书的时候,非常欣赏古人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寥寥数语,道出人生的许多真谛。&何为“淡泊”?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还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随和,抑或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古往今来,概无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视名利如粪土,心态平和,操守清廉。&从“清贫”的方志敏到甘做“小小螺丝钉”的雷锋,从“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禄、孔繁森,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却将个人的安危得失抛之脑后。他们无须置身世外、逃避现实,更不屑于在故弄玄虚的吟唱中显示清高,对人生信仰的不懈追求和对名利得失的淡然处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构成了他们既光辉、伟大而又平凡、真实的人生。他们之所以能不慕虚荣,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因为有着较常人更高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也!&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不正是为了祖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吗?然而也有一些人,虽然曾经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功勋显著-,但在个人荣辱得失面前,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为了追名逐利,他们放弃信仰和人格尊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胆大妄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成克杰、胡长清之流的毁灭,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这样的教训何等惨痛!&上一篇:下一篇: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淡泊名利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