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猜球规则,今年大家都考的怎么样

查看: 4695|回复: 33
刚查的的分,不知道大家都考的什么情况,说说呗,让我了解一下形势
发表于 17-5-27 07:17
本帖最后由 噗噗滴 于 17-5-27 07:20 编辑
2:69的环境监察大队,考了129,能进面不,是不是130+的大神特别多。
发表于 17-5-27 07:21
发表于 17-5-27 07:23
[发自手机]
发表于 17-5-27 07:25
哎,你们的祝福啥意思吗,群里都考咋样啊
发表于 17-5-27 07:27
[发自手机]
发表于 17-5-27 07:28
要疯了,队形别这么整齐行吗
发表于 17-5-27 07:36
这次整体比去年低10分左右吧,你看看去年你这个岗位的分数,减去10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发表于 17-5-27 07:39
这次整体比去年低10分左右吧,你看看去年你这个岗位的分数,减去10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啊,真的吗,但是刚刚还看好几个不是135,还有140的
发表于 17-5-27 07:39
[发自手机]
发表于 17-5-27 07:48
希望能进面吧,今天会出进面的名单吗
发表于 17-5-27 07:49
啊,真的吗,但是刚刚还看好几个不是135,还有140的
肯定有高分呀,大神年年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大神
发表于 17-5-27 07:52
进面试没问题,但是是不是第一这个谁都不好说,大神无处不在
发表于 17-5-27 07:53
我比你底0.5报的武汉 2比80
发表于 17-5-27 07:56
我比你底0.5报的武汉 2比80
不会一个岗位吧?
发表于 17-5-27 07:56
发表于 17-5-27 07:57
进面试没问题,但是是不是第一这个谁都不好说,大神无处不在
是的,我也担心这个
发表于 17-5-27 08: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17-5-27 08:16
[发自手机]
发表于 17-5-27 08:17
发表于 17-5-27 08:38
噗噗滴 发表于 17-5-27 07:56
不会一个岗位吧?
不不&&远的很在蔡甸
Powered by Discuz! ,
GMT+8, 17-9-8 07:21(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 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5、短文两篇 [教学构想]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对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思考:   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其实,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累多了,理解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如果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对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希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书写标题及解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从旁补充,意在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   师:学无定法,关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们不妨用这些办法来学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   (这一环节为全堂课的学习定下主调,以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诵的心理,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①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短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漂亮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焕发出生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②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六、布置作业   1.将这篇短文声情并茂地吟诵给父母听。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于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25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读            仰视:高峰如云;  俯视:清澈见底    层次分明            平看:两岸石壁;  青竹翠林       视听兼融       绘景   晓: 雾将歇,袁鸟乱啼          动静结合            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达多样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抒闲人情怀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答谢中书书电子教案
24.小石潭记(实录)录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老师: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24.小石潭记[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24.小石潭记[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2. 赏读课文。(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板书设计]     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sù  shù  xī    tuān xiào    zhàng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长啸  重岩叠嶂[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 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②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⑤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 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 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23.右 溪 记[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课文已有详细注释,学生利用注释基本能读懂文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章大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由于本文的主旨较为隐晦,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并互相交流,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文言文应在熟读背诵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背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语言的风格,领悟作者的写作技法。同时,还应加强对常见文言词语的归纳积累。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发现情趣的情怀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3.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4.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发现情趣的情怀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难点: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由学生感兴趣的名山名水引出右溪这个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可由作者的生平简介导人,为理解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怀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归纳积累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气,读对停顿。   2.由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理解文章大意,并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在四人小组讨论时提出来。   3.四人小组互译互听互问互答,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大家都感到有些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4.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归纳本文一词多义的词语及常见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词如:为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动词  成为) 为之怅然      (介词  替) 俾为亭宇      (动词  变成) 为溪在州右     (连词 因为) 常见文言实词如: 悉:全,都   名:说出   状:形容 俾:使     裨:增益   抵:到达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文言文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归纳、积累是想让 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为拓展阅读所需的迁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预设目标及生成目标将问题进行整合,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些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如:   1.右溪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2.作者为什么会因右溪景物无人赏爱而怅然?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右溪奇特的自然景观有:   两岩怪石盘层,清流洄悬激注。   2.作者对右溪景物无人赏爱“为之怅然”的原因:   一是因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   二是因为由此引起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内涵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入地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及由此引起的怀才不遇之感,让阅读成为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打破了文言文教学只重词句不重文化内涵的模式,做到了“文”、 “言”并重。)     四、品析语言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析本文简洁淡雅的语言风格。如:   用“欹嵌盘屈”四字就把石头的奇形怪状写得历历在目;写作者的身世之感,一个“怅”字即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以少胜多之效。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符合新课标关于“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五、领悟写作特色   1.抓紧特征描写景物。   讨论明确:   写溪抓住“小”的特征。   写石抓住“怪”的特征。   写水抓住“清”与“激”的特征。   写木竹抓住“重阴”的特征。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讨论明确:   第一层重在描写,正面描写溪水,通过写石写树侧面烘托溪水。   第二层抒写由小溪引发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隋。   第三层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而命名与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对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进行探究归纳,符合“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的单元教学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   六、拓展延伸   运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以《故乡行》或《家乡的小河》为题写一篇游记,也可自拟题目。   (这一环节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加深,有利于学生写作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学小故事]   这是一篇较“生僻”的课文,我曾经在教学本文时未向学 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也未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互相交流,因此,在教学进行到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时,有许多学生对作者为什么会因右溪景物无人喜爱而怅然这个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是这里的景物太一般、太没劲,比不上“九寨沟”,作者自感白游一趟,所以感到怅然。我立马意识到这位学生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他没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没有了解作者此时的处境及心境,当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并互相交流后,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便有了质的飞跃,我因势利导将文本与作者生平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到怅然的根本原因,学生觉得很好理解,并进一步体会到这么精短的游记竟能融人作者这样的个性与情怀。看来,有些文章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将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等忽略,事实上,这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人理解。
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4、积累文言词汇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解一下榨汁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