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雾霾预警等级蓝色预警,如何才能防止被“霾”没

沪雾霾蓝色预警,如何才能防止被“霾”没-上海净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seo.SeoDescription %>" name="description" />-&%=seo.SeoKeyword %>" name="keywords" />
是否开始演示动画
是否开始演示动画北京拉响重污染蓝色预警,重度雾霾笼罩北京城_天气新闻_东方天气网中央气象台首发“霾”预警(热点解读)--社会--人民网
中央气象台首发“霾”预警(热点解读)
&&&&来源:&&&&
&&&&&&字号
  底图:1月28日,车辆驶过雾霾弥漫的北京街头。
  王俊峰摄(新华社发)
  蔡华伟制图
  核心阅读
  2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继续被大范围雾霾笼罩。28日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历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霾发布了预警。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异常大气环流形势,是1月中旬以来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此前只有雾霾预警和大雾预警,28日专门针对霾首发预警
  继28日上午10时首次专门针对霾发布蓝色预警后,中央气象台28日18时继续发布霾蓝色预警:预计今天20时至明天20时,华北大部、黄淮大部、江淮西部、江汉、江南北部以及广东南部等地有霾,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3公里。
  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三天发布大雾蓝色预警:预计今天夜间到明天上午,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有雾霾,其中,京津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和西南部、江西东部、福建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
  记者在预报图上看到,大雾蓝色预警的范围,基本涵盖了霾蓝色预警的区域,后者覆盖的国土面积约为前者的一半。
  气象专家介绍,此前,中央气象台经常发布雾霾预警。但实际上,“雾”与“霾”有严格区分。雾由水汽组成,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悬浮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水平能见度降至1公里以下的天气现象。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大于1公里但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则称为霾,霾一般呈灰色或黄色,是污染源排放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何立富告诉记者,相对于“雾”,“霾”影响更大。中央气象台第一次单独发布霾的预警,是为了使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条件是霾天出现的关键因子,霾的发展、加强、消失,天气起决定性作用。在各地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公布PM2.5数据的基础上,气象部门具有相关的科技手段和能力对霾进行监测预警。
  此前,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雾霾预警和大雾预警,只有蓝色和黄色两个级别,黄色即为最高级别。何立富介绍,中国气象局28日组织专家讨论了霾的强度标准,可能会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级别,并按照这一标准发布预警信号。
  异常大气环流致雾霾频发,31日后大范围雾霾结束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已经发生4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分别出现在1月7―13日、16―19日、21―23日、26日至今。
  何立富分析,一般来说,秋末冬初和春季变暖时,是雾多发的时候。1月份是“三九四九不出手”的隆冬时节,本来应该是冷空气活动频繁、雾霾相对少的时间段。但今年1月以来雾霾天气频繁,异常的大气环流形势是主要因素。
  何立富说,这个冬季我国冷得早,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上旬,西伯利亚冷气团活跃,偏北气流使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共有7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次达到了寒潮程度。大风降温天气比较多,雾就很少。
  但自1月中旬以来,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出现调整,在20来天的时间里,没有强的冷空气活动,气温缓慢回升。没有冷空气、地面风力小,大气层结稳定、扩散条件差,没有大范围冷暖空气交汇的条件、降水少,再加上冬季取暖烧煤等因素,使得中东部地区接连出现雾霾,空气质量较差。
  何立富指出,如果有一次强的冷空气过程,就会把雾霾都驱散了,但在这20多天时间里,一直没有这种气象条件。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29―30日,华北、黄淮等地仍有轻雾或霾。从30日夜里起,我国中东部地区自西向东将有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这将有利于雾霾的消散。31日后,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大范围雾霾天气将结束。
  何立富表示,2月初,大气环流形势可能会再度出现调整,冷空气比较活跃,预计不会再出现这样大范围、持续性的雾霾天气。
(责任编辑:凌陈、孝金波)
社会万象|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十大元帅授衔评级内幕 谁因参观靖国神社遭罢官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雾霾预警:为何总和公众感知“不合拍”?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倪元锦 李萌)对无数百姓而言,近期显然是段“糟糕的日子”:11月下旬以来,严重雾霾天气频繁肆虐,仅京津冀地区就发生3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
  在多地各色警报相继拉响的同时,一些不解乃至“吐槽”也随之出现:预警已经取消,空气质量依然很糟糕;为何污染指数明显爆表,发出的却是“蓝色”而非红色预警……
  究竟是应急措施的“欠缺”?还是有着不为公众所知的“误解”?
  一个最新的消息是:根据有关方案,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沧州6市将试点开展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和应急联动,逐步扩大到京津冀全境。
  疑问:雾霾预警为何“迟到”“早退”?
  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25日11时将“重污染预警”级别由当前“蓝色”提升至“黄色”,高浓度污染气团将持续滞留,污染要待26日的弱冷空气来缓解。
  11月下旬以来,华北地区共发生3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对于河北省中南部而言,肇始于18日不利气象条件的这轮雾霾,因先前的弱冷空气影响有限,至今从未散去。
  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显示,平均风速小、相对湿度大、静稳天气多、主导风向的传输作用加重污染程度,是持续大范围雾霾的四大原因。
  网民“气质869”说:“19日北京能见度还行,就启动红色预警。23日,北京污染挺严重,居然撤销了红色预警。今天(25日),脏空气浓烈得看不见路,为何是蓝色预警?”
  事实上,这样的质疑并非少数。记者梳理发现,持续的雾霾天气下,不少北京市民提出:为何雾霾预警“迟到早退”?为何感官严重预警级别低?为何停产、停学、停车等应急措施启动霾依旧不散?
  专家:预警级别与“污染时长”相关
  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到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其他省(区、市)、副省级市、省会城市于2015年底前完成。
  《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于2013年10月发布试行版,并于2015年3月修订,降低了预警启动的条件,其红色级别预警,涉及停产、停车、停学等措施。
  北京市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为4个级别,由轻到重依次为蓝(持续24小时)、黄(持续48小时)、橙(持续72小时)、红(持续超过72小时)。
  “预警颜色级别,与污染持续时长相关。”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AQI超200启动预警,浓度再高持续1天也是“蓝色”,浓度没那么高持续3天以上是“红色”。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徐文帅说,“空气质量预报”基于污染潜在趋势、数值预报、统计预报,并根据专家会商预测出未来5天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包括全市不同区域空气污染级别,是启动“空气重污染预警”与否、启动何种级别、何时启动和解除的判断基础。
  有关专家指出,气象系统的雾预警、霾预警早已有之,而“空气重污染预警”机制的价值在于,不仅有强制性的减排措施,可以减少人类排放,也有了建议性防护措施。这已经是一种进步。同时,雾霾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指望预警措施“立竿见影”消除雾霾。
  未来:京津冀核心区6市将试点重污染应急联动
  业内人士指出,厄尔尼诺现象仍在持续,逆温、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多发,采暖期燃煤污染排放成倍增加,极易引发空气重污染,今冬明春多次启动最高级别应急措施的概率极高。
  记者获悉,《京津冀核心区域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及应急联动工作方案(试行)》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发布,旨在统筹协调应对区域空气重污染,按照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将率先在“京津冀核心区域”,即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沧州6市,试点开展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和应急联动,逐步扩大到京津冀全境。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副市长张工透露,未来,或将率先在“京津冀核心区域”6市,建立应急联动长效机制,空气重污染时,共同启动“最高一级的应急减排措施”,以遏制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污染过程。
  记者了解到,该方案仍在征求意见中。“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提出,开展京津冀区域未来3-7天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当预测上述6市中至少有4个城市,空气质量未来连续4天及以上、持续达到5级(含)以上重污染水平时,6市将共同提前启动实施各自的“最高一级应急减排措施”,以遏制区域空气中污染物的累积速度。
  一个清楚的事实是,我国遭遇的“十面霾伏”,不仅笼罩京津冀,还覆盖华北,蔓延东北甚至江淮,呈区域化、扩散化态势。尽管多省区市已出台“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但业内人士指出,雾霾长远解决之道不在应急,而在持续不懈地减排。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减轻雾霾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