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最有名选段有一句词很有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请问有这句歌词的整首曲子叫什么。谢谢

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教材分析&&& (一)目标  本课与建筑艺术欣赏的内容并列,介绍了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成就。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愿意在自己的人工生活环境中引入自然的元素,或在自然环境中加以人工的雕琢,创造赏心悦目的游憩空间,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园林往往比建筑物更多地表达出造园者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对内心情怀的抒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建筑艺术同样,形形色色的园林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介绍,可以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从中窥见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对其中异同的比较与分析,也将是非常有趣而值得探讨的话题。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的特殊地位。如果说中国的建筑在古代被视为“匠人之学”,没有被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并且为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叠石理水的造园艺术,却被历代文人视为与琴棋书画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修养。他们亲自进行设计、创造,借园林的风格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感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在诗词歌赋中留有大量关于园林的记述,还流传下一些关于造园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述。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有趣的是,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艺术则同时在列。其实这并非巧合,它们二者都集中地体现着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从《牡丹亭》中杜丽娘唱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开始,昆曲的许多内容都和园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常取材于园林或吟唱于园林,二者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因此,本课的题目引用这个名句,也是想表达昆曲与园林相融的特殊意味。  总之,学生们应该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对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这就是本课的目标。&&& (二)内容结构  本课围绕着世界各国的园林艺术展开讲解,大致分为七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1―6自然段,是全文的统领和概括,总体阐释了园林的形式、性质、功能以及文化内涵等。  第二部分包括7―13段,主要讲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专著《园冶》(成书于明代,作者计成)中的名句,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写仿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  第三部分包括第14―16段,描绘了日本传统的“枯山水”园林的艺术氛围,并阐述了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点明了日本园林独特的艺术价值及对西方园林的影响。  第四部分包括第17―20段,先是以对人文主义的描述阐释意大利人文主义园林的发端,而后介绍了它的实用价值、造园形式和艺术风格。  第五部分包括21―23自然段,介绍了法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法国造园大师安德烈•勒诺特及其代表作――维贡府邸和凡尔赛宫花园。  第六部分包括23―28段,先是用诗人蒲柏的名言点名英国园林与绘画的深刻渊源,而后介绍了英国“风景画”园林的发源、艺术特色和著名造园师布朗。  第七部分包括29―31段,概括阐述了现代景观园林的多样性、设计元素以及所服务的对象。最后概括全文,阐述了园林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它的独特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课是园林艺术赏析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在园林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分支,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我们无需争辩它们之间艺术水平的高下,而应包容地看待艺术的多样性。因此,本课只是给出一些基本的介绍,而无过多评述。掌握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艺术修养,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这种思维的训练在前面的建筑欣赏课中已经反复提及,在这里应该继续巩固和加强。和其他艺术一样,园林艺术表面看来五光十色,而形形色色的风格其实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这些形式背后,有更深层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原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艺术史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对它的分析与探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北京北海公园  北海及团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的西北侧。北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帝王宫苑,始建于辽代,仿照蓬莱仙境建瑶行宫,到金代时扩湖叠石,营建广寒宫,元代又三次扩建琼华岛,并以岛为中心修建了帝都和宫苑。以后又经明清两代扩建,具今日之规模。  北海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水域广阔,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明代北海、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又称太液池,并列为禁苑。民国初年,中海和南海合并一园,称中南海,北海另辟一园。  琼岛位于湖的南侧,是全园的中心,金代称琼华岛,元代更名万寿山,后因山顶建白塔,又名白塔山。岛上的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按其布局大致可分为以白塔为主体的东、南、西、北四个部分。琼岛的顶部矗立着高达35.9米的白塔,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山的南坡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钟鼓楼等建筑,这些建筑均为歇山顶,并覆盖有黄、绿、紫等各色的琉璃瓦,自山顶俯瞰,色彩斑斓,蔚为壮观。  永安寺西的悦心殿是皇帝接见群臣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其后的庆霄楼是帝、后冬日观冰嬉戏之处;山的西坡有琳光殿和阅古楼。阅古楼是皇帝私人藏书的地方,楼平面呈半月形,楼上下共25楹,左右合抱,墙壁遍嵌《三希堂》法帖刻石495方,保留了魏晋以来书法家的墨迹,汇集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伯远帖》刻石被称为稀世奇珍,并称“三希”。  山坡上的亩鉴室、烟云尽态亭、甘露殿、蟠青室、摄山亭等古代建筑,古雅幽静。山的北坡有仿江南镇江金山寺而建的漪澜堂和道宁斋、碧照楼、远帆阁、延楼等,与太液池北岸五龙亭、西天梵境隔水相望,构成太液池畔交相辉映的两组重要建筑群。山的东坡林木成阴、怪石嶙峋,崖洞深邃,自山门、石桥、牌坊至智珠殿、见春亭,构成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至今还保存有清乾隆皇帝题诗碑。   太液池东、北沿岸亭台楼阁掩映在绿丛碧波之间。优美如画的画舫斋,建筑精巧秀丽,环水长廊盘曲深幽,可与江南园林的情调相媲美。画舫斋北侧是三面临水的濠濮涧,假山琳麋,小桥曲折,却也另有一番天地。   静心斋是北岸的主体,占地约1公顷,曾是清朝太子读书的地方,乾隆皇帝常在这里抚琴吟诵,故又称乾隆小花园。全园以山石池水为中心,以斋亭楼轩点缀其间,飞瀑流水,往还萦回,景致变幻无穷。此外,小西天、大西天、九龙壁、五龙亭、阐福寺等,也为湖光山色增添了无限风采。&&& 西班牙桃金娘宫庭院  桃金娘宫庭院是西班牙阿兰布拉宫苑中的一座庭院。阿兰布拉宫苑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古城格拉纳达,建造在一座海拔700多米的山丘上。阿兰布拉宫的阿拉伯文原义为红宫,因为宫墙是红土夯筑的。它是公元10世纪摩尔王朝建造的这座古城中作为要塞的城堡。建成之后,其神秘而壮丽的气质无与伦比,成为伊斯兰建筑艺术在西班牙最典型的代表作,也是格拉纳达城的象征。  桃金娘宫庭院建于1350年,是一个及其简洁的矩形庭园。东西宽33米,南北长47米,近似黄金分割的比例。中央有7米宽、45米长的大水池,占据了庭院面积的四分之三。两边各有3米宽的整形灌木桃金娘种植物。庭院东西两面是低矮的住房,与南北两端的柱廊连接,构图简洁明快。南面的柱廊为双层,原为宫殿主入口,从拱形门券中可以看到庭院全貌。北面有单层柱廊,其后是高耸的科玛雷丝塔。池水紧贴地面,显得开阔而又亲切。平静的水面使得四周建筑以及柱廊的倒影十分清晰,水池南北两端各有一个小喷泉,与池水形成静与动、竖向与平面、精致与简洁的对比。两排修剪整齐的桃金娘篱,为建筑气氛很浓的院子增添了一些自然气息。其规整的造型与庭院空间又很协调。桃金娘宫庭院虽然由建筑环绕,却不感觉封闭,在总体上显得简洁、优雅、端庄而宁静,充满空灵之感。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海淀区的西苑,有“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是世界著名园林景观之一。颐和园初为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兴建的帝王行宫,明代改名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扩建,名清漪园,当时畅春园、圆明园和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称为“三山五园”,而清漪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独占诸园之冠,曾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说。后遭英法联军焚掠,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白银3000万两重建,工程历时十年,竣工后更名为颐和园。慈禧晚年多在园中度过,至今园中还可追溯到当时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痕迹。  颐和园是人工创造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它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亩,其中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湖泊――昆明湖。环绕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约3000余间,山水、花木、亭阁,桥榭融为一体,和谐自然。全园可以概括为勤政、居住、游览三大区域。勤政区,即政治活动区,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包括西侧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慈禧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在此处理政务;居住区在勤政区的西边,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三大庭园为主,用曲折迂回的游廊沟通各大庭院,具有园林的风格,慈禧生前就在这里居住;游览区是全园的主体部分,各种建筑主要分布在万寿山上和昆明湖的四周。&&& 颐和园佛香阁  万寿山前山是颐和园的精华汇集之处,以中部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及东西两侧的转轮藏、石碑、五方阁、宝云阁等构成中轴线,楼阁依山而建,富有变幻,妙趣横生。佛香阁高41米,为全园的最高点,是统率全园的主景,也是颐和园的象征。在此眺望昆明湖,一眼望去,开阔的湖面一览无余,远处的西山也尽收眼底,雄壮之气顿生。排云殿是慈禧太后举行诞辰庆典的受贺处,具有皇宫的豪华气派。殿内至今还陈设有慈禧七十诞辰时大臣们奉献的寿礼。“排云”二字出自晋郭璞《游仙》诗,诗有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宝云阁是铜铸佛殿,俗称铜亭,高7.55米,重达207吨,造型精美,工艺高超,十分罕见。 颐和园长廊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是著名的颐和园长廊,又称千步廊,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最长的长廊,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专为生母孝圣皇太后观雪赏景而建的。长廊迂回蜿蜒,如同彩带一般将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联为一体,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逍遥亭分布在长廊之间,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于世,乾隆帝曾令画工到杭州西湖写生,将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余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绘于廊上,至今已增至14000余幅。&&& 颐和园石舫  长廊西端附近的湖中有一座巨石雕成的石舫,舫长36米,名清晏舫。旧时农历的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陪伴母亲孝圣皇太后在这里放生鱼虾。清晏舫原来是中式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太后后来把它改建成西式舱楼。舫体的两侧设置有两个机舱,舱内陈设有西式的桌椅、餐具,慈禧曾在舫内进早餐和夜宵。苏州园林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园林城市。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国的离宫别苑。私家园林始于东晋,盛于宋、元、明、清,全盛时期全城多达200余处,目前尚存50余处。  苏州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量信息,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又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列入。拙政园  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解官还乡建立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满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题名拙政园。占地51590平方米,规模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冠。留园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营建东园,是为留园的前身。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园归刘氏所有,俗呼“刘园”。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盛氏购得,取“刘园”之谐音而易名“留园”,寓“长留天地之间”之意,占地23310平方米。网师园  南宋淳熙初,侍郎史正志居此,园名“渔隐”。清乾隆中叶(1758年),少卿宋宗元在其地修建宅园,借“渔隐”原意,称为“网师园”,藉以表示自己隐逸清高。网师园占地5400平方米。&&& 环秀山庄  明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宅。清代先后属刑部员外郎蒋楫、尚书毕沅、大学士孙士毅等所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归汪氏耕荫义庄,取名“颐园”。园中主厅名“环秀山庄”,遂以厅名取代园名,称“环秀山庄”,占地2180米。因园中有一座太湖石而著名。日本金阁寺庭园  从794到1868年,京都一直是日本皇家贵族居住的地方。但它的黄金时代是年,足利义满幕府统治时期。在他的影响下,京都的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在彩绘方面有狩野画院;戏剧有能乐;园艺与建筑方面也非常发达,如龙安寺、金阁寺、银阁寺等。金阁寺田野村风的建筑魅力及花园的宁静,使这里成了沉思、修行的好去处。禅宗思想对这个时代的艺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建于1495年的银阁寺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朴素无华、节制有度的建筑风格。   建于1394年的金阁寺共有三层,是中国传统与日本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足利义满等人的作品。他在晚年成了佛教的和尚,他死后,金阁寺成了纪念他的庙堂。1950年,一场大火把金阁寺烧毁。五年后,完全按照原样重新修建起来。禅宗思想在该建筑处处可见,如笔直的柱子,建筑层越高柱子越细;还有最高层上的钟形窗户等。金阁寺的名字正是得自于塔的最高两层的隔墙都是用金箔包裹的。塔顶上还装饰着寓意吉祥的凤凰。&&& 意大利法尔奈斯庄园  法尔奈斯庄园是罗马庄园建造盛期(16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三大庄园之一,另外两座是埃斯特庄园和兰特庄园。它大约建造于1547年,是红衣大主教亚历山德罗•法尔奈斯(即保罗三世)委托建筑师吉阿柯莫•维尼奥拉为他的家族建造的一座庄园。后来又在庄园内建造了建筑和上部的庭园。  维尼奥拉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罗马最著名的建筑师,曾在法兰西王宫中供职。法尔奈斯庄园是他的第一个大型作品。庄园府邸建于年,建筑平面为五角形,具有城堡般的外观,是文艺复兴盛期杰出的建筑之一。府邸前面有两块呈V字型布置的花坛,为中世纪样式,周围有高墙。花坛与府邸之间有壕沟,上架两座小桥。这部分花园主轴线的尽头还布置有岩洞。现在这里只留下了果园,果园中央是十字形园路,交点上设计了喷泉,完全是中世纪特征。  法尔奈斯主花园在府邸之后,与府邸隔着一条狭窄的壕沟,自成一体。园中还有一座二层小楼,是红衣主教为躲避干扰的静谧住所。花园围绕着小楼布置,呈长条形,依地势辟为四个台层及坡道,入口是栗树林围绕着的方形草坪广场,中心为圆形喷泉。广场边有两个岩洞,外表以粗糙的毛石砌成,给人以整块岩石开凿而出的感觉。洞内有河神守护着跌水,洞旁有亭子可供休息,并可欣赏广场上的喷泉。中轴线上是一条宽大的缓坡,直到小楼前,甬道分列两侧,中间是蜈蚣形的石砌水槽,构成系列跌水景观。第二层是椭圆形广场,两侧弧形台阶环绕着贝壳形水盘,上方有巨大的石杯,珠帘式瀑布从中流下,落在水盘中。石杯左右各有一座河神雕像,手握号角,倚靠石杯,守护着水景与小楼。第三层台是真正的花园台地。中央部分为二层小楼。中央是黄杨篱组成的植物花坛,两座马匹塑像用来活跃气氛。这座游乐花园的三面均有矮墙,既限定了空间,又用作坐凳。墙上有28根女神像柱。  小楼后面,两侧有横向台阶通至最上层台地。台阶下面有门通往外面的栗树林和葡萄园。台阶的栏杆上装饰有海豚与水盆相间的小跌水。花园的中轴线上有八角形大理石喷泉,镶嵌有精致的卵石图案,两侧还有喷泉。后面是对称布置的三层台地,围以矮墙,过去建有花坛,现在只有简单的草坪。中间有马赛克镶嵌的铺装甬道,一直通到庄园中轴线终端的半圆形柱廊。柱廊由四座石碑组成,呈六角形布置。碑身有龛座以及坐凳,装饰着半身神像、雕刻以及女神像柱。园外有自然生长的大树,衬托着精美的柱廊。  法尔奈斯庄园已经开始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联系各个台层。庭院建筑设在较高的台层,便于向园外借景。园中精美的雕刻既丰富了构图,又活跃了气氛,同时也使得花园更加精致,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为一体。&&& 维贡府邸花园 安德烈•勒•诺特(法国)  沃•勒•维贡府邸花园是法国勒•诺特式园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走向成熟。它使设计人勒•诺特一举成名,而园主尼古拉•福凯却因此成为阶下囚。&&& 巴黎南面约50千米,靠近默兰有一个名叫“沃”的村庄,福凯从25岁起,就在此逐步购置地产。大约1656年,福凯请著名建筑师勒沃为他建造了一座府邸。担任室内外装饰及雕塑工作的画家勒布仑是17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古典主义绘画大师,1663年任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长,1666年创办罗马法兰西学院。他早年在伍埃画室学画时与勒•诺特交往甚密,因此,向福凯推荐诺特作花园设计。这样,一位理智的、有修养和想像力的庄园主和一流的艺术家会集一体,共同为世界园林艺术贡献了一幅经典作品。&&& 福凯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他生活并获取财富的年代,是路易十四个人统治的新时代的开端。福凯是一位有功之臣,但他没有估计到,年轻的国王从孩提时代起,就有着惟我独尊的意志,这最终导致了福凯的毁灭。尽管如此,从讲究排场上讲,福凯始终是路易十四效法的榜样。  工程开始于1656年。为了建成这一巨大的府邸花园,不惜拆毁了三座村庄,使园地呈600米×1200米的矩形。为了园内的用水,甚至将安格耶河改道,前后动用了1.8万多劳工,历时5年始成。不仅府邸本身富丽堂皇,而且花园的广袤和内容的丰富也是前所未有的。&&& 府邸采用古典主义样式,严谨对称。府邸平台呈龛座形,四周环绕着水壕沟,周边环以石栏杆,是中世纪城堡手法的延续。椭圆形广场与府邸平台之间,有一矩形前院,两侧是马厩建筑,后面是家禽饲养场和菜园。  主花园在建筑的南面,整体布局对称严谨,绚丽多彩。府邸正中对着花园的是椭圆形客厅,饱满的穹顶是花园中轴的焦点。花园中轴长约1千米,两侧是顺向布置的矩形花坛,宽约200米。花坛的外侧是茂密的林园,以高大的暗绿色树林衬托着平坦而开阔的中心部分。因此,花园的布置由北向南延伸,由中轴向两侧过渡。地势也是由北向南缓缓下降。过了东西向的运河之后,地势又上升,形成斜坡。  花园在中轴上采用三段式处理。第一段的中心是一对刺绣花坛,紫红色砖石衬托着黄杨花纹,图案精致清晰,色彩对比强烈。花坛角隅部分点缀着整齐的紫杉及各种瓶饰。刺绣花坛的两侧,各有一组花坛台地,东侧台地略宽,当中配置了三座喷泉,其中“王冠喷泉”尤其精彩。东侧地形原来略低于西侧,诺特有意抬高了东台地的园路,使得中轴左右保持平衡。&&& 以圆形水池作为第一段的端点,两侧是长条形水池,长约120米,形成较强的、垂直于中轴的横轴。与之平行的有一条横向园路,其东端尽头地势稍高,顺势修筑了三个台层,正中有台阶联系。最上层两侧对称排列着喷泉,饰以雕塑,挡土墙上装饰着高浮雕、壁泉、跌水和层层下溢的水渠等。第二段花园的中轴路两侧,过去有小水渠,密布着无数的低矮喷泉,称为“冰晶栏杆”,现已改成草坪种植带,其后是草坪花坛围绕的椭圆形水池。沿着中轴路向南,是方形的水池,因池中无喷泉,水面平静如镜,故称“水镜面”。由此向南望去,似乎运河对岸的岩洞台地就在池边,其实两者间隔250米。而由南向北望,则府邸的立面完全倒映在水中。第二段花园的东西两侧,各有洞窟状的忏悔室,从其上面的平台上,可以更好地观赏园景。走到花园的边缘,低谷中的横向大运河忽现眼前。&&& 从安格耶河引来的河水,在这里形成长近1000米、宽40米的运河,两侧有宽阔的草地,后面是高大的乔木,使运河显得比实际更宽。园中以运河作为全园的主要横轴,是勒•诺特的首创,以后成为勒•诺特式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水体处理方式。中轴处的运河上不仅没有架桥,而且水面向南扩展,形成一块外凸的方形水面,既便于游船在此调头,又形成南北两& 岸围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水面空间,使运河既有东西延伸的舒展,又加强了南北两岸的联系,局部景观更加丰富,并且强调了全园的中轴线。&&& 大运河将全园一分为二,北边的花园到此形成一个段落。北花园的挡土墙上,有几层水盘式的喷泉、跌水,其间饰以雕像,形成壮观的“飞瀑”,向运河过渡。运河的南岸倚山就势建有七开间的洞府,两侧呈斜坡状,内有横卧的河神雕像,洞府有一排水柱从河中喷出。南北两边的台阶都隐蔽在挡土墙后的两侧,更加强了水面空间的完整性。第三段花园坐落在运河南岸的山坡上,坡脚处理成大台阶。中轴线上有一座紧贴地面的圆形水池,无任何雕凿,但是从中喷出的水柱花纹十分美丽,在碧绿草地的背景上,水花晶莹。登上台阶,沿着林阴路,到达山坡上的绿阴剧场。半圆形的绿阴剧场与府邸的穹顶遥相呼应。坡顶耸立着的“海格力土”的镀金雕像,构成花园中轴的端点。在海格力士像前,回头北望,整个府邸花园尽收眼底。&&& 花园的三个主要段落,各具鲜明的特色,富于变化。第一段紧邻府邸,以绣花花坛为主,强调人工装饰性;第二段以水景为主,[1]&&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w w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日 10:06:4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曾学文
  开展戏曲通识教育,不在于让孩子习得一种才艺,而在于让他们熟悉民族文化,感知中国戏曲的魅力,记住自己的文化根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中国戏曲传承千年之后,第一次由政府部门正式提出在学校推广戏曲的通识教育。
  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校普及中国戏曲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已经很少了解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时甚至对它们视而不见。假如你问你身边的孩子什么是中国戏曲,看过家乡的戏曲演出吗?许多孩子一定一脸茫然。城市的孩子很多已不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何谈看家乡戏!
  也许有人不屑,不就是听听戏,至于吗?孩子们读书都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去听戏?这是社会普遍的心理,有人甚至宁愿逼着孩子去学钢琴,也不愿意让孩子去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原因之一是,许多人瞧不起戏曲,觉得它没有钢琴高雅。这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艺术宣传得不够。身为中国人,许多人并不了解中国戏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了解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得最为集中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包含了活泼生动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民歌民谣,集中了中国文化各要素,如诗歌、音乐、舞蹈、武术、服饰、化妆、美术等,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昆曲《牡丹亭》里有一句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如果我们不领着孩子走进中国戏曲这座大观园,怎么能够让孩子看到中国文化还有这等姹紫嫣红?
  艺术兴趣是需要引导和培育的。我曾经带着戏曲进校园,原以为小孩子会坐不住,但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特地编排了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天性的戏曲片段,表演之前,让演员给孩子讲解如马鞭代表什么,船的摇动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一张桌子可以代表什么,戏曲的服装美在哪里……孩子们不但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随着演员的表演手舞足蹈,他们看懂了,看明白了,他们跟着我们走进了戏曲美妙的世界。
  可见,不是孩子不喜欢,而是我们没有用心以本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去引领,没有让这些文化走进孩子好奇的世界。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唱歌、跳舞、画画,唯独缺少了中国文化艺术中最集大成的传统戏曲的欣赏。做家长、当老师的首先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缺乏感情,何来孩子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开展戏曲的通识教育,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我特别高兴现在出台政策,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开展戏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习得一门才艺,而在于让他们熟悉民族文化,感知中国戏曲的魅力,记住自己的文化根脉。
  戏曲进学校不是小事,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让乡愁有了确实的记忆。
( 网站编辑:张利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曲最有名的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