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厚度检测生产没有用到甲醇,怎么会检测到甲醇?

甲醇生产工艺介绍-化工技术-中国化工产品网
行业专网:
您的位置:
甲醇生产工艺介绍
3.1联醇法产甲醇工艺介绍[4,15-21]合成氨的联醇工艺, 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并实现了工业化, 这是化肥工业史上的一次创举,它使化肥企业的产品结构突破了单一的局面, 节能降耗有了新发展, 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到 20 世纪 80~90 年代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联醇在全国遍地开花。我国是一个 “多煤少油” 的国家, 甲醇开始向燃料市场倾斜, 这已经是个无法阻挡的趋势, 这就使合成氨工艺有了联醇后亦又有甲醇合成的联氨工艺的发展趋势。随着甲醇市场的红火, 化肥行业不仅原有的联醇工艺不断完善, 增加产量, 还有不少企业在建设中。在此新形势下, 现就联醇装置的设计、 建设、 施工、 投产、 运行、 催化剂的使用等进行简单的介绍3.1.1联醇规模的确定联醇规模的确定, 也就是醇氨比 ( 实际上是醇与总氨的比例) 。最经济的联醇规模, 在不增加脱碳能力或降低尿素产量, 把变换剩余的 CO使之合成甲醇, 作为副产品, 这时醇氨比在 10%~20%, 合成氨的经济效益最好。但这样的比例形不成生产规模, 经不起市场变化。当甲醇利润高, 而化肥利润率低迷时, 却无法提高甲醇产量。因此考虑联醇规模时, 还应考虑甲醇的市场前景。可过高的醇氨比又使造气煤耗增加, 增加脱碳的消耗和甲醇合成循环机的电耗等, 而成本上升, 影响合成氨的综合效益。合成氨企业总体规模不大时, 一般醇氨比在 40%~50%, 总体规模较大时醇氨比不超过40%。对新建厂而言还考虑投资回报率, 醇氨比过高,不如搞联氨工艺了,即单醇联产合成氨。3.1.2联醇合成工艺流程的选择合成氨的联醇之甲醇合成工艺, 老企业绝大部分是把甲醇合成设置在铜洗之前, 即压缩机五段或六段出口处。新建厂用双甲工艺的, 也有把联醇放在与合成氨同一压力等级上, 即所谓等高压联醇。其甲醇合成工艺流程是随该工艺的不断完善而目前有下列三种。普遍的是合成塔内自设换热器, 无热量回收, 见图 1压缩来的气体与循环气混合进入油分,分二路,主线进合成塔筒体与内件夹套后入下部换热器,副线直接入塔底进入中心管与换热后的气体混合后入内件的催化剂筐内。 而出塔的含有甲醇的气体直接进入水冷器,冷却后在醇分分离甲醇后一路去铜洗,另一路进循环机加压后再回到油分。 醇分分离的粗醇再进一步经精馏后作产品销售。
合成塔内自设换热器占据了高压空间, 使催化剂装填量减少, 另外由于主副线气量调节有限而使该流程进塔 CO的高限值受制约, 而调节幅度降低, 为此出现了第二种流程, 设置塔外换热器。见图2。
压缩来的气体与循环气混合进入油分, 主线经换热器提温后进合成塔筒体与内件夹套, 后进入内件中心管到催化剂筐, 副线可直接进内件中心管与主线气混合入催化剂筐, 出塔气进换热器后去水冷器、 醇分。此流程与前不同的是把内件里的换热器移到塔外, 使合成塔高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调节幅度比以前更大了。但该流程中要注意的是塔出口温度超过 200℃以上, 也就是合成塔出口到换热器进口及合成塔底部和换热器底部要接触超过 200℃以上的气体, 其材质必需是耐热合金钢。为此该流程大部分都是在合成塔内保留部分换热器, 使出塔温度不超过 200℃而解决。这样的流程与前流程无大的区别, 热量均未利用, 仅改变和增加了调节手段, 增加了甲醇产量。现在为不少厂家所接受的流程是带有热量回收的流程。见图 3。主线气进夹套后一出气到换热器, 提温度后作为二进气入塔, 进催化剂筐; 副线气可直接进塔或加到二进气上。而合成出塔气进入废热锅炉 或水加热器) , 回收热量产生蒸汽 ( 或加热全厂的锅炉用水) 后进换热器、 后到水冷器、 醇分。在这个流程中当需提高甲醇产量时其反应热可得到回收, 还降低水冷器的负荷。并能使调节更灵活, 得到的甲醇产量也最高。但必须考虑气体温度 200℃以上设备、 管道材质问题。 但其废热锅炉和换热器外筒都可充分利用合成氨淘汰下来的设备。3.1.3联醇中决定甲醇产量的因素在联醇中决定甲醇产量的是参加 CO+2H2→CH3OH 化学反应CO 量, 从此反应式可看出,生产一吨甲醇需转化的 CO 量为: 1 000÷32×322.4=700Nm/t也就是说合成塔确定后, 其催化剂装填量也是定值, 那么单位时间通过单位体积催化剂上的气体量即空速是第一因素。对联醇而言, 此空速不能取得过高, 一般在 8 000~10 000h 。由于各种调节手段决定了入塔的气体中 CO最高含量和催化剂活性而决定了出塔气体中 CO含量。一般出塔 CO 在该空速下能达到 0.5%以下, 而入塔气体中的 CO由内件结构及工艺流程所决定,因此通气量一定后, 决定甲醇产量的是进塔CO含量及 CO转化率。 也就是要提高产量就要设法提高进塔 CO含量, 要提高催化剂活性, 提高CO转化率即降低出塔 CO含量。3.1.4进合成塔的CO含量的决定从前述看出, 合成塔内 CO转化率不变, 则提高进塔 CO含量就能增加产量。 以工艺流程和内件结构确定后, 空速一定, 在有限的调节手段内, 进塔最高 CO含量也就到一极限值。在联醇中通过计算热量平衡得出, 每转化1%的 CO, 使反应气体的绝热温升 29~30℃。若出塔温度控制在 270℃, 进入催化剂筐的气体温度是 30℃的话, 则绝热温升可达240℃, 也就是此时反应的 CO可达 8%, 这种状态实际是不可能的。 出塔温度达 270℃, 意味着在床层内的反应热点温度有可能超过 300℃, 这是催化剂操作温度不允许的, 另外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的波幅较小 ( 220~290℃) , 进口不预热直接进筐, 使床层内能很快达到均温。这样的内件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做到。还以均温型内件为例, 在流程 1 中, 若以出床层温度 240℃, 反应的 CO百分比为 3.5%, 其温度升为: 3.5%×30=105℃ 则进入催化剂筐的温度: 240- 105=135℃, 而流程 2、 3 中反应 CO的百分比为 5.5%, 温升为: 5.5×30=165℃ 则进催化剂筐温度要降到 240- 165=75℃ 这使内件设计制作上增加了难度, 同时在操作中, 可能使床层的温差增大。在生产中进塔的 CO含量高低由循环量大小及进系统原料气中的 CO含量高低来决定( 也即由原料气中的 CO含量决定) 。3.1.5联醇中循环机大小的选择工艺流程确定后应考虑选择循环机, 要考虑在正常生产中达到最高甲醇产量时所需要的循环量,对循环机选用时不仅考虑正常生产时所需,还考虑备机, 若在最大负荷时循环量是满负荷时该机故障, 若无备机将来不及处理而使催化剂烧毁失活。另外还需考虑催化剂升温还原时所需。3.1.6进入系统的气体的精制和除去有害物质硫及硫化物、 氯及氯化物、 羰基金属化合物、微量氨、油污等都是对 Cu、 Zn、 AI 催化剂极其敏感, 容易中毒失活, 因此入系统前必需对原料气进行净化精制处理。硫及硫化物对催化剂的毒害, 己为大家所共识, 现在联醇工艺中没有精脱硫装置的可能很少了, 但是不经过事先检测, 随意上一套精脱硫装置的还不少, 因此效果差达不到精脱要求, 短时间内穿透而使催化剂很快中毒的情况还是存在着。一定要事先检测, 确定硫化物的形态和含量而设置对应的精脱装置, 才能保证投产进入系统的气体中总硫& 0.1×10 。氯及氯化物的毒害是近几年才提到日程上的, 对 Cu、 Zn、 AI 催化剂而言, 氯比硫的毒害更大, 含有 0.1×10 的氯就会发生明显的中毒, 催化剂中 0.01%~0.03%的吸氯量其活性就会大幅下降, 这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在设置常温精脱硫装置时应留出按装脱氯剂的位置, 以彻底解决氯的毒害。羰基金属化合物问题, 早几年就有人提出这问题, 也有了脱除方法。但靠牺牲催化剂的容积,在其上部加装一点脱羰剂, 显然是不解决问题,在文献上有记载,“加压条件下即使在 25~100℃下, 只要有 CO, 就有羰基化合物生成的可能性。CO 分压越高越有利于羰基金属化合物的生成。150~200℃羰基腐蚀的速度最大, 若气体中有氯、硫时又会加速腐蚀。” 因此提出在催化剂床层上部加些脱羰剂或精脱硫装置上加脱氯剂同时加脱羰剂是不够的, 常温精脱硫装置一般设置在压缩机三段入口或脱碳以后, 而在甲醇合成塔前羰基金属化合物生成条件比三段入口生成几率要大得多, 为此建议在合成甲醇工艺中的油分后, 另增设一脱羰器, 根除这个毒物。另外应在操作中减少 CO在系统内生成羰基化合物的几率。微量氨对催化剂的毒害, 有时在还原时已发生, 氨的带入将生成铜氨络合物, 还原时出水呈蓝色, 这已为很多实例所证实。在生产过程中当原料气有微量氨时, 合成过程发生胺化反应, 生成甲胺进入粗甲醇中, 使碱值高, 增加了精馏困难, 精甲醇中游离碱超标, 而增加了消耗, 且这类甲醇有特殊的鱼腥臭味, 降低其品级。在甲醇合成过程中还会与催化剂中的铜生成铜氨络离子,造成铜的流失而失活。原料气中的氨来源于合成氨的碳化工序, 丙碳脱碳串中压氨洗, 尿素联产碳铵工艺等。使三段入口到甲醇合成系统进口带氨, 为此我们在合成工序的油分前加设除氨洗涤分离器装置, 目前有二种方法: 一是用洗涤塔加水喷淋, 连续加水、连续排放, 但由于水量很小, 而效果较差; 或保持一定液位气体鼓泡吸收, 间断加水、 间断排放, 效果是时好时坏。二是专用的高压**吸收装置,设在进口管线上, 高压水成雾状与气体充分混合接触而除氨, 到氨洗分离器里分离液体, 这样效果较好。现在有个别厂就在油分前管道上用高压**装置, 把油分当成分离器, 液位控制不好时,气体夹带雾滴而造成催化剂中毒。还有的取消高压机平衡段, 当活塞环损坏, 或缸套拉毛等情况而串气时, 也会使甲醇进口气中带氨。油污的除净, 从实践看, 在工艺流程中有氨洗分离装置的油污影响不大, 因为进系统的气体实际经一次洗涤, 二次分离效果较好, 但若对循环机的维护保养不好, 造成循环机出口气体带油那这就成问题了, 但目前不少企业沿用的油分都是简单的分离内件, 分离效果很差。油污对催化剂的污染早为大家所认识, 不仅润滑油本身有机硫含量较高, 而且油受热分解成炭黑, 堵塞催化剂的内孔隙, 使催化剂双重中毒。应对油分效果差的分离器进行结构改造。高效机械分离加超滤分离值得借鉴应用。现在湖北化学研究院提出了新的 ET―10 吸油剂和 ET―6 脱氨剂, 可考虑应用。但必须在塔前使用才有效。3.1.7出系统甲醇的水洗回收由于水冷后在气体中还有一定的未冷凝的甲醇平衡蒸气分压, 如 40℃时有 0.28%甲醇蒸气, 30℃时 0.17%甲醇蒸气, 再加上醇分分离效果差, 醇后气中夹带甲醇雾沫, 则损失相当可观。因此一般醇后气送出系统前还应回收甲醇, 甲醇很易溶解在水中, 稀甲醇上的气相中甲醇平衡浓度要低一个数量级。普遍都是用高压水在高压**吸收器中**吸收。在分离器里得到 5%左右的稀甲醇液, 可用作甲醇精馏的萃取水。也有在此设水洗涤塔 ( 与氨洗同样处理) 而进行回收。别小看这区区的 0.17% ( 30℃时) , 以回收 80%计, 每小时 24 000Nm 气量的企业, 一天能回收 1.1t 甲醇( 折合成 100%) 。同时加水洗回收甲醇后可减少铜洗清洗的负荷, 减少对氨合成催化剂的影响。3.1.8合成氨联醇工艺中的脱碳从下列化学反应式:3H2+N2→2NH3与CO+2H2→CH3OH,比较中可看出生成一个NH3是消耗1.5 H2,而生成一个CH3OH, 消耗的3个H2 (CO在变换工序经变换是一个CO变换一个H2 ) ,生产一个CH3OH 相当于消耗了二个NH3的H2, 也就是联醇生产一吨甲醇会减少 1.06t 液氨 [ (2×17)÷32=1.06]。就尿素厂而言,本来就全都脱碳, 上联醇后减少了氨产量, 也就是减少了尿素产量 。而对碳铵厂来说, 原来的碳化工序是一个碳消耗一个氨, 平衡下来搞得好应有 10%左右的剩余氨, 10%剩余氨去联产甲醇, 可以不必开脱碳。再增加甲醇产量就使氨碳不平衡, 因此必须在原来碳化基础上再增加脱碳工艺, 才能使工艺平衡。脱碳工艺方法较多, 现在比较流行的变压吸附脱碳, 在此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问题, 不上甲醇时, 变压吸附脱除 CO2 时损失一部分 CO是无关紧要, 有利无弊, 而在上联醇时, 又要提高CO含量进行脱碳, 若损失 CO这就使甲醇成本上升, 一定要在变压吸附时尽量提高 CO的回收率。3.1.9联醇投产后对合成氨工艺的影响由于甲醇合成比氨合成多耗氢而不耗氮, 随醇氨比的增加, 必须提高原料气中氢含量和降低氮含量, 造气炉的发气效率和发气量会下降, 给造气操作增加了难度, 不易调整醇后气中氢氮比, 且原有造气炉装置可能会显示能力不够。甲醇合成对变换工序是减轻了变换的生产负荷, 降低了蒸汽消耗, 变换阻力也下降了。但在较大的醇氨比时, 变换出口 CO提得较高时, 变换不是全低变系统, 要注意的是, 不可用减外加蒸汽的方法提高变换气中 CO, 会使中变进口蒸汽比过低产生问题。所以此时最好采用中变出口的近路来调节 CO。当然若是全低变工艺时只要严格稳定控制蒸汽比, 就能达到自如控制出口 CO。甲醇合成的投入, 精炼的气体洁净了, 而且精炼的负荷降低, 铜耗、 电耗下降, 且确保了合成进口的微量指标, 至于微量甲醇进入铜液中未见有不良现象。而是当联醇停车时间过长 ( 3~4 天以上) 铜洗出口带液频繁发生, 这在精脱硫不完善的厂尤其严重。但压缩机取消平衡段后, 其最后二段缸体在同一侧。由于联醇的投入, 压差的增加, 而增加了活塞的泄漏量影响氨合成的正常运行, 甚至铜洗出口气 (含有氨气) ,倒入甲醇系统。这是由于活塞的泄漏, 当七段吸入的铜洗出口气压缩时, 六段是吸入态, 该含氨气体混入六出气中进入甲醇; 而当六段压缩时, 七段是吸入状态, 六出气,未能净化的气体(CO含量较高) 漏入七段, 而影响合成。一些甲醇厂投产后, 氨合成催化剂上层温度下降, 系统压力上升, 而停甲醇又能恢复正常没有影响, 出现了氨合成催化剂的暂时中毒现象。还有个别厂由于醇分分离效果差, 使未分离净的甲醇通过循环机又返回到甲醇合成塔内, 不仅使甲醇催化剂活性下降, 而且产生副反应, 也影响到合成氨的操作。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厂都反映, 上联醇后, 由于进入氨合成的气体洁净了, 使氨合成催化剂的寿命较大幅度的延长, 有用到八年以上的。对尿素厂而言, 由于联醇生产减少了合成氨产量, 将使尿素减产,为此尿素厂在上联醇时, 应考虑增加氨醇总量, 而不使尿素减产为佳。3.2甲醇生产工艺进展甲醇生产工艺技术已十分成熟 ,近年来该技术的主要进展是甲醇合成塔的改进。但是 ,目前人们又开发成功了几种新工艺 ,如 K VAERNER与BP联合开发的 K VAERNER?BP工艺、 帝国化学公司( ICI)的LCM工艺和改进 LCM工艺 ,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也正在开发之中。本文作者集中阐述了近年来甲醇合成工艺的新进展 ,重点介绍了K VAERNER?BP工艺以及 LCM 工艺和改进 LCM工艺。3.2.1KVAERNER /BP工艺开发新的造气工艺是近几年甲醇合成新工艺开发的一大热点 ,由 K VAERNER公司和 BP公司联合开发的 K VAERNER?BP工艺就是在 BP开发的新型转化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化炉为同轴管式 ,结构简单。管壁外侧充填传统蒸汽转化催化剂 ,天然气与水蒸汽混合后走管壁外侧。管壁外侧顶端的流出物经收集后 ,进入含氧气的反应室进行部分氧化 ,然后进入充填二段转化催化剂的内管。部分氧化和内管的二段转化所释放的能量可以满足外管蒸汽转化的需要。使用 BP转化炉的 K VAERNER/BP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转化炉质量轻 ,易制造 ,成本低 ;(2)转化炉操作在与甲醇合成回路相当的压力下进行 ,甲醇合成回路无需压缩机 ,仅需提供一台原料(天然气)压缩机即可;(3)无需高压蒸汽系统 ;(4)系统用空气而非纯氧 ,因此 ,无需空气分离设备。缺点是引入了N2 ,必须从合成气中予以分离。合成气的提纯用膜分离装置。甲醇合成反应器用传统的冷激式反应器 ,也可用轴 - 径向混合流反应器或其他类似的改进式设计。工艺补充气压缩机可取消 ,但是循环压缩机仍然是必须的。据KVAERNER称,用该工艺生产的粗甲醇产品比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甲醇产品质量高 ,因而仅用一个分馏塔就可达到“AA”级或IMPCA标准。3.2.2LCM工艺和改进LCM工艺ICI的LCM甲醇工艺是在其开发的先进的气体加热式转化器基础上开发出来的。ICI气体加热式转化器开发成功后 ,首先在氨厂应用 ,这就是 ICI开发成功的 LCA合成氨工艺。ICI用这种工艺在英国 Severnside 建成了一套装置。此后 ,ICI又考虑将该技术应用于甲醇生产 ,开发出了先进的LCM工艺。新工艺在澳大利亚 BHP的协助下 ,在 5. 4万 t a 的中试装置上进行了试验 ,取得了关键数据。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LCM工艺流程与传统工艺相似 ,但由于改进了传统的二段转化炉 ,总体设计上更简单。其基本流程为 :天然气经压缩、 脱硫 ,进入水饱和器水饱和后 ,进入转化炉的蒸汽转化部分。一段蒸汽转化所需热量由二段部分氧化提供。出一段转化器的气流进入二段转化器用空气进行部分氧化 ,生成的热气流再进入二段转化催化剂床转化。由于使用空气代替纯氧进行部分氧化 ,故合成气中含有大量的氮 ,在进入甲醇合成塔之前必须脱除。氮气的脱除使用膜分离装置。一套大规模甲醇装置仅需 1台膜装置即可[5]。LCM工艺最初设计采用 ICI气体加热式转化器。自 1998 年起 ,该工艺设计采用更为先进的ICI改进式气体加热转化器 ,使用这种新式转化器的工艺被称作改进LCM工艺。其流程为 :天然气压缩至 4 MPa ,经脱硫后进入水饱和器饱和 ,然后预热至约 400 ℃,进入 ICI改进式气体加热转化器的天然气通过充满传统转化催化剂的管子 ,出管子的已部分转化的气体在反应器底部被收集后 ,进入二段转化器。气体在二段转化器进行部分氧化。出二段转化器的热排出气再返回到改进式气体加热转化器 ,并在此通过反应器的壳程。经一段换热后的二段反应器物流 ,再经换热冷却后 ,进入甲醇合成回路。合成回路与传统工艺类似 ,基本上仍采用冷却管式反应器。该工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转化压力高达 4 MPa ,这远比传统蒸汽转化 1. 5~2 MPa 的转化压力高 ,因而 ,合成气压缩机负荷大大降低了 ,使压缩机投资和电耗均得以降低。产物分馏采取双塔分馏 ,液体副产物循环返回水饱和器 ,吹扫气则用做辅助锅炉燃料或气体透平发电。3.2.3甲醇生产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经济性比较ICI改进 LCM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经济性相当 ,而 KVAERNER/BP工艺则优于传统工艺。从投资角度看 ,该工艺亦属首选。唯一不足的是该工艺还未实现工业化应用。3.2.4开发中的其他新工艺3.2.4.1无循环甲醇工艺3.2.4.1.1美国空气产品公司的液相工艺在传统甲醇合成工艺中 ,由于合成反应器单程转化率相对较低 ,因此气体的循环量很大。这需要相应的循环压缩机、 反应器、 管道和换热设备 ,大大增加了装置投资。由空气产品公司(Air Products)开发的无循环液相甲醇生产工艺 ,使用一种粉末状催化剂,取消了循环回路 ,大大降低了投资与操作费用。工艺催化剂颗粒悬浮在惰性矿物油中形成浆液 ,这种浆液有助于移走反应热 ,可灵活控制反应温度 ,尤其适合于富 CO 合成气 (如煤造气装置)该工艺的一个潜在应用领域是用于气化联合循环装置[6]。3.2.4.1.2 Twente大学工艺荷兰的Twente 大学开发的无循环甲醇生产工艺使用了吸收技术,从而取消了甲醇合成中的循环回路。工艺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器和吸收塔主要工艺是:出一段合成反应器的混合物进入吸收塔分离甲醇 ,贫气再进入二段合成反应器和吸收塔 ,完成又一个合成?吸收分离过程。使用四级反应器?吸收塔 ,甲醇收率可超过 97 %。该工艺最初采用的是固体吸收剂 ,但这种吸收剂在工业放大中还存在一些工程问题。新开发的吸收剂是液体四甘醇二甲醚 (TEG DME) ,通过闪蒸分离甲醇 ,而 TEG DME则可循环使用。3.2.4.2Starchem/ABB Lummus工艺Starchem /ABB Lummus 工艺的开发目标是生产燃料级甲醇或用于发电。该工艺采用高压自热式转化工艺生产合成气 ,甲醇合成装置吹扫气在气体透平装置燃烧用于发电。主要技术进步是空气经压缩后 ,再送入一膜分离装置 ,产生富氧空气供转化器使用。优势是用廉价的膜空分装置代替了深冷制氧装置 ,更经济。但工艺系统需要补加 H2。H2由另一套膜分离装置 ,从甲醇合成回路中的富氮吹扫气中获得。循环后剩余的N2气流则用做燃烧式气体透平的低热值燃料[7]。  该工艺取消了昂贵的合成气压缩机。此外 ,据称可用低的蒸汽?碳比 ,再加上低能耗 ,成本可降低 20 %~40 %。该工艺还可灵活地生产燃料级甲醇或化学品级甲醇 ,并可联产电能。3.2.4.3直接转化工艺多年来 ,国内外一直致力于开发用天然气直接生产甲醇的新工艺 ,目的是省略掉投资高昂的合成气制备过程[8]。目前 ,较具工业化前景的直接转化工艺为均相催化和官能团化生产工艺。90年代初期 ,Stauffer技术公司开发成功了甲烷经催化氧氯化合成甲醇的新技术 ,该工艺在常压下操作 ,收率可达 90 %以上[9]。美国 Catalytic 公司 90 年代初期开发成功了用二价汞络合物催化合成甲醇的新技术 ,因汞有毒 ,过程所用硫酸有腐蚀性 ,因而被放弃。继而又开发成功了铂硫化络合物催化制甲醇新工艺该工艺用铂络合物催化剂将甲烷转化成酸式硫酸甲酯(CH 3OSO 3H) ,然后将所得酸式硫酸甲酯产物水解 ,制得甲醇 ,单程收率达到了 70 %。反应在 220 ℃ 和 3. 45 MPa条件下进行 ,可采用价廉的液相泡罩塔反应器。由于是低压下操作 ,可大量节省投资。该工艺的核心是使用了铂合 2 ,2 - 双嘧啶碘化络合物催化剂。该工艺已在 1 L 规模的试验装置上进行过试验。Catalytic 公司计划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和催化剂性能 ,然后于下世纪初实现工业化[10]。3.2.4.4Lurgi的 CAMERE工艺CAMERE工艺由德国Lurgi 公司开发成功 ,该工艺采用2个合成塔 ,以 CO2和H2为原料生产甲醇。2个合成塔并行排列。出第一合成塔的物流进入分馏塔 ,分离出反应生成的 H2O 和甲醇。设置级间分馏的原因是反应H2O生成 ,而该工艺采用的铜基催化剂又会因H2O的存在而失活。设置级间分馏后 ,效率大大提高。反应采用的催化剂配比为 n (Cu) : n (ZnO) : n (ZrO2) : n (G aO3) =5∶3∶1∶1。2个主合成塔串联 ,出合成塔的物流经分馏塔分馏后循环使用。水气变换反应器的操作条件为 773 K和 1 MPa ,2个甲醇合成塔的操作条件为 523 K和 3 MPa。该工艺的一大特点是将水气变换反应器与甲醇合成塔组合在一起 ,从而克服了低温下CO 2转化率低的缺点。根据中试结果 ,与传统甲醇生产工艺对比 ,CAMERE工艺碳转化率高 ,生产比指数高 ,单位时间甲醇产量高 ,粗甲醇含水量低。CAMERE工艺在经济性上有竞争力 ,这与原料 CO2和 H2的来源有关。气化循环联合装置 ( IGCC)可能是CO2的一个较好来源 ,此外CO 2也可以从天然气田获取。由于从矿石燃料制H 2会生成温室气体CO2 ,因而H2的来源可能需要通过水电解获得 ,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能、 太阳能或核能。H2的来源是CAMERE工艺具有经济性和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因素[11]。3.2.4.5结束语在近几年开发出的几种合成甲醇新工艺中,KVAERNER/BP工艺和ICI的LCM工艺及改进LCM工艺较具代表性尤其是 KVAERNER/BP工艺投资及操作成本更低 ,在经济上更具有吸引力。此外 ,开发的新工艺中,由空气产品公司开发的液相甲醇合成工艺颇具特色 ,并且由于该项目获得了美国国家能源署的资助而更具竞争力。该工艺已建成中试装置 ,正准备进一步试验后实现工业化。美国Catalytic公司开发成功的铂硫化络合物催化制甲醇工艺 ,是甲烷一步制甲醇技术的一大突破。Lurgi的CAMERE工艺使用温室气体CO2作原料,且中试结果已证明了其经济性 ,但唯一不足的是 H2的来源受到限制 ,这可能影响大规模工业化装置的建设 ,也因此会影响其经济性。
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中国化工产品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化工产品网,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chemcp 微信公众平台:扫一下加关注
热点产品专题
分类信息导航
每日化工产品价格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隐私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服务指南 |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化工产品网甲醇生产厂家|甲醇|华潍新型材料(查看)_山东异黄酮_云商网招商信息
您好, 欢迎来到云商网!
甲醇生产厂家|甲醇|华潍新型材料(查看)
报价价格:
发布时间:
行业类别:
发布企业:
主要用途基本之一。主要用于制造甲醛、醋酸、氯、甲胺等多种有机产 品。也是(剂、)、(磺胺类、合霉素等)的原料,生产厂家,合成对苯二甲酸、***酸甲酯和丙烯酸甲酯的原料之一。还是重要的溶剂,亦可掺入汽油作替代燃料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醇,甲醇用于生产汽油辛烷值***叔丁基醚、甲醇汽油、甲醇燃料,以及甲醇蛋白等产品,促进了甲醇生产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用作、清漆、虫胶、、、、生物碱、醋酸纤维素、纤维素、乙基纤维素、醇缩丁醛等的溶剂。也是制造农药、医药、塑料、合成纤维及有机产品如甲醛、甲胺、氯甲烷等的原料。其他用作汽车防冻液、金属表面剂和变性剂等。甲醇用作清洗去油剂,mos级主要用于分立器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bv-级主要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用作分析试剂,如作溶剂、***化试剂、色谱分析试剂。还用于有机合成。用于电子工业, 常用作清洗去油剂。通常甲醇是一种比更好的溶剂,可以溶解许多。主要用于制甲醛、、染料、医药、防冻剂、溶剂等。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甲醇厂家,受热的容器具有无焊接、不渗漏、无毒性、重量轻、抗老化、抗冲击、耐腐蚀、一体成型整体性、长寿命优点尤为突出。有爆.炸危险。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一氧化碳、、水。有中毒。基本有机原料之一。主要用于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胺和二甲.酯等多种有机产品。甲醇(methanol,dried,ch?o)系结构最为简单的饱和,cas号有67-56-1、-4,分子量32.04,沸点64.7℃。因在干馏中第1次发现,甲醇供应商,故又称“木醇”或“木精”。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人口服中毒剂量约为100mg/kg体重,经口摄入0.3~1g/kg可致死。用于制造甲醛和农药等,并用作有机物的萃取剂和酒精的变性剂等。通常由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制得。
甲醇生产厂家|甲醇|华潍新料(查看)由潍坊华潍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潍坊华潍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实力雄厚,信誉可靠,在山东 潍坊 的醇类等行业积累了大批忠诚的客户。公司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不断的完善创新理念将引领华潍新型材料和您携手步入辉煌,共创美好未来!
&&&&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云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 联系电话:,欢迎您的来电咨询!
&&&& 本页网址:
缓存时间: 11:11:16
免责声明:“甲醇生产厂家|甲醇|华潍新型材料(查看)”信息由相关发布企业发布,云商网对此不对信息真伪提供担保。
风险防范建议:合作之前请先详细阅读本站。云商网保留删除上述展示信息的权利;我们欢迎您举报不实信息,共同建立诚信网上环境。
本站图片和信息均为用户自行发布,用户上传发布的图片或文章如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诚信公平网络环境!
Copyright & 2010
&公安机关备案号:<font color="#
缓存时间: 11:19: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油墨厚度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