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监狱帝国贴吧监狱,军工钢板哪里能买?不算自己造!要能直接买那种……

上帝之城监狱帝国人造血浆怎么买 人造血浆购买说明
大家知道上帝之城监狱帝国人造血浆在哪买吗,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上帝之城监狱帝国人造血浆购买说明,还不清楚的玩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上帝之城监狱帝国人造血浆购买方法: 11点50出门,在道奇街药店,12点以后会卖,刷的几率很大。&
软件论坛帖子排行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
相关软件:
大小:62.51 MB
授权:免费
大小:413.0 KB
授权:免费|  
|  
|  
|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3|回复: 3
升级图书馆的科技书在哪买?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图书馆科技锁定,下面全开不了,不知道书在哪里买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还要个问题就是提升买东西的好感度又什么用,送什么东西提升呢?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新手玩家, 积分 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好像还没开发出来···至少得等几个月,现在游戏里的坑才能填完。
图书馆升级比较麻烦,那些书在目前解锁的地方一次只能买1-2本,但是升级一样10本还要很多种,所以只有看后期更新什么时候开图书馆,看提示这个城市里有一个大图书馆。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5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 积分
好像还没开发出来···至少得等几个月,现在游戏里的坑才能填完。
图书馆升级比较麻烦,那些书在目前解锁 ...
好吧,谢谢你啊,还有个问题,修建造枪的东西提示我需要建军火库,没有找到军火库的项目啊?还有小偷被抓了,警察局说要拿钱赎回来,没有找到警察局在哪呢?
Powered by全文更新完毕,前面加上多图预警&br&-----------------------------------------------------------------------------------------------------------------&br&T-62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其前辈T-54/55系列,还是后来的T-64和T-72,都是坦克发展史上的经典,T-62也不例外。&br&&img src=&/45a66b12c743f89d0d6a03a1e9497ca9_b.jpg& data-rawheight=&632&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45a66b12c743f89d0d6a03a1e9497ca9_r.jpg&&&br&&br&然而,T-62坦克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曲折的。&br&&br&&p&1958年,战略火箭兵总部向政府高层展示了新研制成功的T-12型牵引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该炮获得了高层领导的充分肯定,相关部门向装甲兵总局要求研制出装备该型火炮的坦克。为此,装甲兵总局专门召集专家开了一场特殊会议。在会议上以卡尔采夫为首的总设计师们据理力争,会议最后做出了一个多方妥协的决定:不研制装备T-12型火炮的坦克,而是在T-12火炮基础上研制适合坦克装备的新型滑膛炮。&/p&&p&这次会议之后,卡尔采夫认真总结了会议内容,马上对“165工程”方案(利用之前与哈尔科夫设计局的“430工程”竞争中落败的“140工程”的炮塔和已经定型并且准备批量生产的T-55主战坦克的底盘为主体的方案)进行修改,并将整个项目重新命名为“166工程”。“166工程”最重要的改进就是通过换装口径更大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来的100毫米线膛炮。该炮的研制就是按照军方提交会议的相关内容和意见,根据《军事工业委员会决定》里相关的研究计划要求的,当中还包括配套的火炮稳定器等相关设备。&/p&&br&&img src=&/c55e5b2c8fd_b.jpg& data-rawheight=&620&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c55e5b2c8fd_r.jpg&&&b&T-54/55主战坦克一度是苏军装甲集群最为倚重的重要装备,但是随着西方坦克炮威力的加强和自身设计上的缺陷,使得苏军急需新坦克来替换和补充T-54/55系列的不足&/b&&br&&br&&p&1959年,“166工程”的几辆样车先后被制造出来。在随后1960年进行的测试中,“166工程”表现让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其是在成熟方案的设计基础上通过渐进改进而来。一些当年“140工程”计划采用的新部件现在已相当可靠。但是新研制的火炮双向稳定器故障率仍然较高,这个问题直到“166工程”被正式定型为T-62主战坦克,并且投入批量生产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解决。&/p&&br&&p&事实上,苏军高层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对166工程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他们更加期待的是“哈尔科夫方案”--432工程,T-64坦克的原型。当时的坦克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阿·维·拉杜斯-津科维奇将军,对上级领导的想法感觉非常敏锐,竭尽全力拖延审核和批准T-62坦克批量生产的技术结构文件,以使T-64坦克处于研制生产优先的地位。&/p&&br&&p&但就在此时,苏联国防部突然出现了尴尬的局面,不得不着手结束“166工程”项目进展缓慢的局面。这是因为,此时苏联意外获得了一份大礼:伊朗军队一辆装有105 毫米线膛炮的M60A1坦克越过苏伊边界投奔苏军。苏联坦克技术专家对这辆美国研制的新坦克进行了彻底的解剖和分析,证实了其诸多性能优于苏制坦克。例如,M60A1 坦克的105 毫米火炮威力比T-55坦克的100毫米火炮更强,而且苏制100毫米炮弹并不能有效穿透M60A1 坦克的正面装甲。而英国1958年装备的“百人队长”坦克就安装了L7 型105毫米线膛炮,其穿甲威力也大大超过苏联100毫米火炮发射的炮弹。&/p&&br&&p&当时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陆军总司令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元帅得知这个情况后,勃然大怒。他将装甲坦克兵元帅帕维尔·巴甫洛维奇·波卢博亚罗夫(当时任苏军坦克兵主任,对苏军装甲坦克兵的发展和战备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装甲坦克兵总局其他领导人召唤到自己身边,并厉声问道,我们有什么样的坦克可以对付美国的M60坦克,斥责他们没有做好工作,造成新坦克的研制陷入僵局。波卢博亚罗夫则回答:“下塔吉尔坦克厂正在研制的安装115毫米火炮的坦克可以抗击美军的M60坦克。但是,该坦克还有些缺陷,比如武器稳定器易出故障。”崔可夫大声训斥道:你们不要用什么稳定器来蒙骗我?我需要用于楔形攻势的装备!必须马上将这种火炮装在坦克上!根据崔可夫元帅的指示,装甲坦克兵总局派出工作组到了下塔吉尔的乌拉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协调开始批量生产“166工程”坦克的问题。1961年,首批生产的25辆坦克装备苏军喀尔巴阡军区坦克部队,并正式将新型坦克命名为T-62主战坦克。同年8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苏军装备T-62坦克》的决议。&br&&/p&&br&&img src=&/febd33bdbb404d54_b.jpg& data-rawheight=&363&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febd33bdbb404d54_r.jpg&&&b&正在沿河快速前进的T-62坦克&/b&&br&&img src=&/fbdf4d3d6dd7d46a2a0f16_b.jpg& data-rawheight=&557& data-rawwidth=&9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fbdf4d3d6dd7d46a2a0f16_r.jpg&&&b&准备进行潜渡演习的T-62,其潜渡装置沿用了T-54/55的装备&/b&&br&&br&&p&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T-62之所以得到苏联军方的重视,并最终成功装备苏军一线部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105毫米坦克炮已经对苏军现役的T-54/55型坦克构成了巨大威胁,而苏军高层寄予厚望的“432工程”(T-64)离成熟和完善还太遥远,完全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而T-62作为能够立即投产并且能跟西方新坦克抗衡的成熟型号,拜T-64的不成熟所赐最终成功上位。&br&&/p&&img src=&/faf7eec1ca63afea57d4_b.png& data-rawwidth=&733& data-rawheight=&2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3& data-original=&/faf7eec1ca63afea57d4_r.png&&&br&&p&但是装甲兵总局依然只是将T-62视为过渡型号,因为在性能上T-62仍然无法对西方取得压倒优势。苏军只是希望它能暂时顶住铁幕另一边的压力(同时也顶住政府高层的压力),好为划时代的“432工程”--苏军高层真正期望作为苏军装甲集群主力的T-64服役争取时间。&br&&/p&&br&&img src=&/d6a0d1b0ffe59b1df7d1bf_b.jpg& data-rawheight=&560&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d6a0d1b0ffe59b1df7d1bf_r.jpg&&&b&T-62不是苏军最理想的主力装备,他们更期待的T-64又因为“心脏病”等诸多原因而迟迟未能装备苏军一线部队&/b&&br&&br&&p&由于大口径滑膛炮是第一次装车,性能是否真的没问题,装甲兵总局高层对此还不是很放心。作为替补手段,“165工程”也被定型并投入生产,军方代号T-62A。不过这时候的T-62A与原来相比已经做了不少改进,如用性能更好、威力更强的100毫米线膛炮代替了D-54TC坦克炮。T-62A生产装备数量很少,原因是装甲兵总局发现自己对115毫米滑膛炮的顾虑是多余的,遂向政府申请停产T-62A并获批准,T-62A在苏联庞大的坦克装备体系中就象流星一样,一闪而过。&br&&/p&&p&&img src=&/4dcccd5bed34f2d00f70e7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4dcccd5bed34f2d00f70e7_r.jpg&&&b&T-62A装备的U-8TS线膛炮性能不如T-62的U-5TS滑膛炮,最终不得不早早退役&/b&&/p&&br&T-62参加的第一次军事行动是1968年8月华约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多瑙河行动”,但是数量较少,入侵捷克的华约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还是以T-54/55型坦克为主。至于苏翻译提到的那辆T-62到底属于哪支部队,由于我手头的苏军战术编号相关资料不够完整而难以给出答案。&br&&br&苏联坦克的研制、装备体制与西方不同,一般不会对坦克进行脱胎换骨的大改造,T-62在服役期间只进行了次数有限的改进升级,但是对其战斗力有较为明显的提升。&br&&img src=&/743aeb06eadd515cad414b0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743aeb06eadd515cad414b0_r.jpg&&&b&古巴军队装备的T-62M型坦克,T-62M加装了9K116炮射导弹系统和“波浪”火控系统,加装了正面附加装甲组件,而后来的改进型T-62MB则抛弃了沉重的附加装甲,改为使用“接触”-1型爆炸反应装甲(下)&/b&&br&&img src=&/98f86ede6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5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98f86ede6_r.jpg&&&br&&br&T-62装备部队后,对导弹特别热衷的赫鲁晓夫提出要搞一种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坦克,在他的影响之下,在T-62坦克底盘的基础上,以“龙”式反坦克导弹为主要武器的IT-1型导弹坦克诞生了,苏军先后在白俄罗斯军区(坦克兵序列)和喀尔巴阡军区(炮兵序列)各成立了一个实验性质的独立坦克歼击营,导弹坦克一般位于先头排的前方,用于在米的距离上摧毁敌方坦克。&br&但是这里面存在着一个体制上的问题:苏联陆军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历来是归属炮兵管辖,但是炮兵部队从来没有装备过坦克,因此,白俄罗斯军区的坦克兵们在导弹系统的日常勤务保障方面没有任何经验,而喀尔巴阡军区的炮兵们对于如何维护坦克底盘感到一头雾水,这样的结果是两个导弹坦克营的完好率都不高,最终IT-1坦克不得不提前退出现役。&br&&img src=&/efd43185c4a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efd43185c4a_r.jpg&&&b&北约坦克精确的火控系统和105毫米线膛炮的威力使苏军高层对己方坦克火力处于劣势而深感忧虑,而赫鲁晓夫对导弹武器的偏爱则最终促成了IT-1导弹坦克的诞生&/b&&br&&br&T-62投产后不久,苏联另一种坦克T-64也开始试装备部队。不过,在很长时间里,T-64坦克的可靠性和完好率-直很低。这给了T-62坦克机会。在T-64完好率达标之前,T-62是苏军一线坦克部队的主力,1973年苏军驻德军队集群约75%的坦克是T-62。T-62总产量约20000辆,在战后坦克生产数量上排行第2。T-62不仅大量装备苏军,还被用于向其他国家出口,在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局部战争中,我们经常能发现T-62的身影。&br&&br&从1972年开始,苏共中央决定向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拉克三国出口T-62坦克,而埃及也于1973年成立了两个T-62坦克旅,每个旅拥有95-96辆坦克。叙利亚拥有的T-62是埃及的一倍多,而且是集中配置,叙军第一装甲师下辖的第47和91装甲旅、第三装甲师下辖的第20和65装甲旅、另有一个直属的第70共和国近卫装甲旅,每个旅装备了95辆T-62。&br&到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前,埃及和叙利亚各拥有200和500余辆T-62,不过陆军主要的坦克装备还是占大头的T-54/55型坦克。&br&然而,由于在赎罪日战争中,埃叙联军在战争初期虽然依靠装甲部队的突袭取得了一定优势,攻入了西奈半岛的以色列军队防御纵深,但是埃叙联军并没有取得战场制空权,而且未能对以军的防御纵深进行较为有效的远程火力打击。在戈兰高地之战中,由于以色列在此地早已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反坦克防御体系,再加上叙军战术指挥不当,导致叙军发起冲击的T-62坦克损失极其惨重,同时以军充分利用T-62俯仰角差而其装备的“肖特·卡尔”坦克俯角优秀的特性,在对战T-62时占据了上风。&br&&img src=&/54ab56c9a06c8f3a1661d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54ab56c9a06c8f3a1661d_r.jpg&&&b&叙利亚军队装备的T-62主战坦克&/b&&br&&br&&img src=&/c49f94dd18a4fcb1d9986e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c49f94dd18a4fcb1d9986e_r.jpg&&&img src=&/79c6e135aab5988edffda811a8ce5b9d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79c6e135aab5988edffda811a8ce5b9d_r.jpg&&&b&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装备的“肖特·卡尔”坦克(英国“百人队长”坦克的以色列改进版)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俯角优势,在与埃叙联军的T-62坦克对战时占据了上风&/b&&br&&br&T-62也参与了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其主要任务是护送苏军运输车队和对重要目标的保卫警戒。在阿富汗的10年里,苏军因为各种原因而永久损失的坦克达到了385辆,其中有相当部分是T-62。&br&苏军在撤离阿富汗之前,将包括179辆T-62坦克在内的大批装甲车辆送给了阿富汗政府军。在经历了阿富汗内战、塔利班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这批T-62还剩下了一小部分,阿富汗国民军用这批T-62成立了其第一坦克营,共有44辆T-62,后来这批坦克又被送去了也门和安哥拉。&br&&img src=&/1d276f701d1de6e1f3686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1d276f701d1de6e1f3686_r.jpg&&&b&在阿富汗的公路上巡逻的苏军T-62M主战坦克&/b&&br&&br&T-62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依然在俄军中服役,不过战斗的主力已经变成了T-72。在仍在进行的叙利亚内战中,也有T-62的身影。&br&目前还在对T-62进行改进和服役的国家只有朝鲜,其“天马虎”、“暴风虎”坦克都是T-62的改进型号,但以朝鲜的军事科研能力来看,这批T-62改型的性能提升比较有限,甚至不能达到叙利亚政府军目前在战场上使用的T-72改型的性能。&br&&img src=&/758cfffab5be32157cdfdf8eed431bb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758cfffab5be32157cdfdf8eed431bb3_r.jpg&&&b&朝鲜在其阅兵式上展示的在T-62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天马-214”型主战坦克&/b&
全文更新完毕,前面加上多图预警 ----------------------------------------------------------------------------------------------------------------- T-62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其前辈T-54/55系列,还是后来的T-64和T-…
报告文学《连队消失在天际》及改编电影《风暴之门》。&br&&br&《炼狱》&br&&br&《遥远的桥》&br&&br&《虎虎虎》&br&&br&《解放》&br&&br&《莫斯科保卫战》&br&&br&《最长的一天》
报告文学《连队消失在天际》及改编电影《风暴之门》。 《炼狱》 《遥远的桥》 《虎虎虎》 《解放》 《莫斯科保卫战》 《最长的一天》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构思了很久了。&br&我发现我的水平真的有限,对北美和日韩近乎完全不懂。所以,我想说一下地铁里的欧陆风云好了。&br&&br&欧洲有几十个城市建成并开通了地铁,或者是以类似地铁的方式运营的轻轨或有轨电车。&br&&img src=&/067ec297db7d2a6cbe099c41aec4db2a_b.jpg& data-rawwidth=&918&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8& data-original=&/067ec297db7d2a6cbe099c41aec4db2a_r.jpg&&截图自 &a href=&///?target=http%3A//UrbanRail.ne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UrbanRail.net&/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的欧洲分页。红点为地铁,蓝点为轻轨。&br&&br&而在欧洲,有着公认的四巨头。独领风骚的他们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乃至亚洲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轨迹。依照开通时序来排的话,他们分别是:&br&&ol&&li&伦敦&/li&&li&巴黎&/li&&li&柏林&/li&&li&莫斯科&/li&&/ol&【而按照目前的客流量的话,则是4213。顺便一提,4个城市的人口排名是4123;其中莫斯科人口在欧洲排名第二(1200万+),仅次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1400万+)。】&br&&br&由于篇(nai)幅(xin)有限,这里讲讲伦敦地铁的诞生故事。&br&&br&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动力的全面普及,欧洲人的出门方式被彻底改变。比如说上个街,有蒸汽动力的街车;去个远门,有蒸汽动力的火车和轮船。当时还有些绅士甚至在倒腾蒸汽动力的小汽车,并初步取得了成功。其中,铁路是这个时代最关键的、最深远的交通革命。一头头只吃煤炭不拉屎的“铁马”,载着几十、上百人,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把工业资本家们从伦敦带到康沃尔投资设厂、开矿,然后又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把原材料或半成品拉回来;或者把商品送到布里斯托尔,装船,销往全球。而工人阶级则一早起来,搭上往城里的早班列车,到工厂开始干活;在被剥削了10几个小时后,又坐着火车回到什么Ealing啊、Wembley啊之类郊区的小房子里呼呼大睡——当然不少无产阶级甚至没有这样的家。&br&&img src=&/b15c17d183da6d833faf499e09f0474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15c17d183da6d833faf499e09f04746_r.jpg&&英国画家威廉·鲍威尔·弗里思【William Powell Frith】笔下的伦敦帕丁顿火车站【Paddington】。帕丁顿火车站由大西部铁路公司【Great Western Railway,GWR】运营。该公司在维多利亚时代是英格兰和威尔士最有权势的铁路公司。&br&&br&各个资本家自己搞的铁路公司往往把总站设在伦敦的市区的一隅,往往互不相通。比如,北面就有尤斯顿【Euston】和国王十字【King's Cross】两个大站,只隔了几条街,却各自为政;类似地,泰晤士河对岸的伦敦桥和滑铁卢两个大站又同样相距不远却互不通气。这不科学。&br&有见及此,伦敦城的青年事务律师查尔斯·皮尔森【Charles Pearson】曾在1846年提出在市中心再建立一个由各大铁路公司共用的中央车站,实现互联互通。然而这个提案迅速就被回绝了。&br&被拒绝了的皮尔森并未放弃自己的想法,1852年在协助建立了城市终点站公司【City Terminus Company】,计划建设一条连接法灵顿【Farringdon】——传统意义上的伦敦城的西北端点——到国王十字的铁路。虽然伦敦城非常看好这个计划,但起初,铁路大亨们表示,“睬你都傻”。&br&&img src=&/8ba4af69ffa21_b.png& data-rawwidth=&348& data-rawheight=&4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8&&查尔斯·皮尔森( ~ ),伦敦城事务律师,代表兰贝斯选区的国会议员(),伦敦地铁之父&br&&br&然而GWR没这么看。他们加入了这个计划,并设立了一个新的铁路公司,计划兴建一条把帕丁顿车站与皮尔森提议的那条新铁路连接起来。双方一拍即合,然后在1852年11月向国会提出修建铁路的法案。次年1月GWR和皮尔森他们碰了个头,又任命了正值壮年的资深铁路工程师约翰·福乐【John Fowler】为工程负责人。福乐提出使用明挖回填法【Cut and Cover】来建设埋在大街下的隧道,这样铁路建成后就不会影响地面交通了。这一工法在今天看来无比寻常,在当时可是非常前卫的创新思维。&br&&img src=&/8eafaee580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8eafaee580_r.png&&1861年位于国王十字车站附近的明挖工点的素描画&br&&br&1853年,皮尔森以城市终点站公司名义向国会提出修建“北方大都会铁路”【North Metropolitan Railway】,但被驳回。这位律师出身的资本家仍然没有放弃,干脆就开了个叫“北方都会铁路公司”的马甲,然后改了一下法案的内容,再提交,得咗,于日获英王御准。不久后,北方大都会铁路公司干脆去掉“北方”这个词,就叫“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 Railway】,简称“the Met”。&br&(对,那年头还不叫“Metro”)&br&&br&大都会铁路的建设预计需要一百万英镑。由于时值克里米亚战争,国会老爷们表示现在没钱啊,要么你们再等等?在一边等拨款、一边拉赞助的同时,大都会铁路的工程师们也没闲着,一直在思考延长的问题。于是,铁路的具体实施方案又有调整,在国王十字车站外面往西拐,通往GWR的帕丁顿车站并建设铁路联络线。调整后铁路的走线,变成了一个先往北再往西的倒“L”型。调整方案在1856年和1860年分别获得通过。&br&1859年8月,钱算是够了,开工大吉!由于担心施工造成的震动会导致房屋受损,于是施工方干脆拆掉可能受波及范围内房子,使得上千居民拿着那不算多也不算少的赔款被迫搬迁。伴随着市里要开辟法灵顿路【Farringdon Road】的工程,法灵顿到国王十字区间整段使用明挖回填施工,回填后就能立即成为新的马路路面。其余区间有的使用传统的矿山法,有的使用明挖法。&br&&img src=&/c9af95bd0_b.jp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2& data-original=&/c9af95bd0_r.jpg&&1862年6月,舰队河【River Fleet】泛滥,使得法灵顿那边的工地遭到破坏。这是一幅描绘灾后抢修情景的素描。&br&&br&这边厢隧道在挖,那边厢适用于地下铁路的蒸汽车头正在研发。前面提到的大都会铁路的负责人福乐男爵想出了一种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在隧道里通风不畅而导致无法行车:在火室(燃烧煤炭的炉膛)与锅炉之间塞一大堆耐火砖,让火室先把耐火砖烧热了,再把热量传到锅炉里烧开水。按照构想,火车头进入隧道后就熄火,利用耐火砖的余热继续烧开水,等到了开放的地方再重新点火烧砖。&br&这想法不错,于是罗伯特·史蒂芬生(就是被认为是火车发明者的乔治·史蒂芬生的儿子)的工房接了这个订单,造了一台适用于GWR的7尺宽轨(实际上是7又1/4尺,约合2140毫米)的2-4-0机车,被昵称为“福乐的幽灵”【Fowler's Ghost】。1861年10月,这个无火机车的“幽灵”只在GWR的一段铁路上“徘徊”了仅仅7.5英里(约合12.1公里)就险些热炸了。过热对于传统的机车来说或许还好办:把正在熊熊燃烧的煤炭紧急扔出车外或许还能让火室冷却下来。但“幽灵”的耐火砖……这个没法拆啊!怎么扔啊!&br&&img src=&/ce897b7bd6f88cca93d13a5de258c05a_b.png& data-rawwidth=&1182&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2& data-original=&/ce897b7bd6f88cca93d13a5de258c05a_r.png&&1862年,“福乐的幽灵”在已经基本建成的艾奇韦尔路站【Edgware Road】进行第二次测试。结果仍然令人失望。上图是该车唯一传世的资料图片,似乎是用银版拍摄的照片。&br&&br&没车,怎么办?没事,GWR老大哥给你!于是,GWR为大都会铁路提供了18组“大都会”型【Metropolitan】机车和配套的客车车厢。&br&&img src=&/014dc86d4d14d394d6d2a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14dc86d4d14d394d6d2ac_r.jpg&&“大都会”型列车行驶于帕丁顿-&艾奇韦尔路站区间。与大西部铁路一样,大都会铁路靠右行车,并使用一样的宽轨。&br&&br&日,星期六,全长3.75英里(约合6公里)的大都会铁路正式开张。铁路开通首日即受好评,全天共运载旅客近3.8万人次,其中不少旅客是为了到帕丁顿站转乘GNR的线路。&br&全线设有7站,从西往东分别是:&br&&ol&&li&帕丁顿(主教路)【Paddington(Bishop's Road);现在直接叫“帕丁顿”站】&/li&&li&艾奇韦尔路站【Edgware Road】&br&&/li&&li&贝克街【Baker Street】&/li&&li&波特兰街【现在叫“大波特兰街”, Great Portland Street】&/li&&li&高维尔街【Gower Street;现在叫尤斯顿广场站 Euston Square】&/li&&li&国王十字【King's Cross;现在叫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 King's Cross St. Pancras】&/li&&li&法灵顿街【Farringdon;现在直接叫“法灵顿”站】&/li&&/ol&&img src=&/f7c1c800de9c0accf796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f7c1c800de9c0accf796_r.png&&1863年的大都会铁路线路示意图&br&&br&&img src=&/ccd3bc09d0fe_b.jpg& data-rawwidth=&1763& data-rawheight=&5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63& data-original=&/ccd3bc09d0fe_r.jpg&&当年的先驱者们怎么会想到,150多年后的今天,光是当年大都会铁路首通段附近的地铁就已经如此发达?&br&截图自 Franklin Jarrier 制作的伦敦地铁配线图3.1版。 &a href=&///?target=http%3A//carto.metro.free.f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artes dtaill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6a982aca8ba8ccbf35fe9_b.jpg& data-rawwidth=&1812& data-rawheight=&2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12& data-original=&/6a982aca8ba8ccbf35fe9_r.jpg&&当年的宣传画报。“Underground”这个词渐露头角。后来直接成了“伦敦地铁”的代名词。&br&&br&然而好景不长,“干爹”GWR和大都会铁路就列车的问题发生争执。就在开通当年的1863年8月,谈崩了的GWR把18组列车全部回收。当时GWR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你的铁路是我教你修的,用的只能是我的宽轨,只能是我的车。现在我把车收回了,你要继续运营,好啊,给我跪下,舔,舔完给你造新车!&br&然而,这时候杀出一个GNR,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尤斯顿火车站的主人大北方铁路公司【Great Northern Railway】。GNR表示我们可以借车给你们,虽然是1435标准轨的车。就是这样,大都会铁路一边用不符合轨距的改装车勉强恢复运作,一边把原来的2140宽轨改1435,同时还从Beyer-Peacock购买适用于1435的新车组。新的车组被命名为“大都会铁路A型车”【Metropolitan Railway A Class】。首批同样是订购了18列,每列定价2600英镑,被要求在6个月内交货。1864年,首批列车到货,性能令人满意,于是随后几年内又不断增购。&br&&img src=&/f910aa67f7b4f84d8e37ee4bdb8a687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f910aa67f7b4f84d8e37ee4bdb8a6875_r.jpg&&陈列在伦敦运输博物馆的A型列车23号车。&br&&br&然而,又是然而,由于线路建设时计划使用无火机车,因此当时隧道并没有设置多少通风口。随着专用机车的研发失败而被迫使用传统机车,这下惨了,站台和车厢里都灌满了机车排出的废气,使得大都会铁路公司不得不又再隧道区间里多开几个天窗来排烟,又引起附近居民的不满。此事到了40几年后的电气化改造完成后才得以根除(然而电气元件在伦敦的潮湿天气下经常故障,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不过此乃后话了。)。&br&&br&不管如何,大都会铁路走出了它成功的第一步以后,紧接下来的是法灵顿到摩尔门【Moorgate】的东延线,以及3条往西延长的支线铁路。&br&大都会铁路一家独大的局面没持续多久。很快,他的竞争对手建造了着眼于伦敦西郊的区域铁路【District Railway】。在国会上议院的调停下,大都会铁路与之修建了联系铁路【Joint Railway】,组成内环线【Inner Circle】。接下来,连接贝克街与泰晤士河对岸的滑铁卢火车站的贝克卢线【Bakerloo】、穿过市中心中央线【Central】、皮卡蒂尼线【Piccadilly】等线路纷纷开通。这些由不同公司、机构运营的地铁线路互不相通(特别是往往要重新购票),导致乘客怨声载道。于是1933年,伦敦交通局【London Transport】成立,一统江湖。&br&&br&从第一趟地铁由法灵顿站开出后,历经152年,整个伦敦地铁发展成拥有250英里(402公里)、11条线路、270个站点的庞大网络。&br&这个伟大的城市轨道系统的起点,就是一个律师的想法而已。&br&&br&&img src=&/d95aaa9061eecbbe0a1e7d3bb05a050f_b.png& data-rawwidth=&2500& data-rawheight=&1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00& data-original=&/d95aaa9061eecbbe0a1e7d3bb05a050f_r.png&&由维基百科编辑 User:Sameboat 绘制的包含地铁、地上铁、电车、港区轻轨以及即将开通的横贯铁路的总线路图。&br&这里需要说一下:伦敦地铁的官方线路图受版权保护,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媒体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顶多就只能使用缩略图,不能使用全图。这也就是为什么维基百科上面出现的线路图都是网友自己画的图的原因&br&&br&==================================================&br&以上未有标注的图片全部来自英语维基百科和Wikicommons&br&&br&另推荐BBC关于伦敦地铁150周年的纪录片一部:&br&&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314660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纪录片】伦敦地铁史话·150周年纪念【豆瓣8.5】【夏末秋字幕组】&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构思了很久了。 我发现我的水平真的有限,对北美和日韩近乎完全不懂。所以,我想说一下地铁里的欧陆风云好了。 欧洲有几十个城市建成并开通了地铁,或者是以类似地铁的方式运营的轻轨或有轨电车。 截图自
的欧洲分页…
这段历史不太懂见谅,权开脑洞。&br&先说国内。苏联第一步是保住国家。&br&&br&抛开意识形态不谈,苏联没有解决民族问题,必须要拿出一个有效的机制让各个加盟国和卫星国愿意继续保留苏联和追随苏联,即避免解体。&br&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对于贝里亚和马林科夫的打击算是保障了自己的利益,但是赫鲁晓夫过于急躁,贝利亚有很多的措施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他的民族政策。赫鲁晓夫后来太过火了,对于东欧问题不应该草率解决----那是缓冲区不是大后方,缓冲区保持稳定才有和北约拉锯的可能。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十月事件本可以大事化小,当作“人民内部问题来解决”。这个问题是赫鲁晓夫下台的伏笔。&br&保住国家第一步,苏联走了臭棋。&br&接下来是冷战高潮,苏联须明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那个时候的苏联没有和美国打持久战、也就是冷战的资本。就不用经济什么的举例了,以军工----苏联引以为豪的行业来举例。赫鲁晓夫时期,美国有“福莱斯特”级航母4艘(满载排水量8WT),苏联没有,核潜艇美国稍微占优。空军美国有U-2和Sr-71,和苏联拉开差距。&br&除此,美国的优势在于他有一套无死角的军工体系,苏联饱受诟病的就是,武器保养问题频出,维修也是老大难。还有如没有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网络等的保障等。&br&总而言之苏联还有和西方竞争的足够强大的实力,同时,因为沉没成本问题苏联在重工业上面钻够牛角尖,在坡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br&没有综合国力玩毛线。&br&先码这么多,周末更~
这段历史不太懂见谅,权开脑洞。 先说国内。苏联第一步是保住国家。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苏联没有解决民族问题,必须要拿出一个有效的机制让各个加盟国和卫星国愿意继续保留苏联和追随苏联,即避免解体。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对于贝里亚和马林科夫的打击…
&b&以曾经全球最知名的匈牙利客车大厂“伊卡鲁斯”发展史为蓝本的大幅增补正在准备中。。。&/b&&br&&br&谢邀,造型好看的公交车可多了。我比较喜欢老车,设计语言往往有时代的代表性。&br&&br&&b&先说俩真正摸过,又觉得最好看的外国车吧。&/b&&br&&br&1、捷克 斯柯达/克罗莎706RTO。&br&&img data-rawheight=&1120& data-rawwidth=&1680& src=&/29e0de3f7a9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80& data-original=&/29e0de3f7a97_r.jpg&&照片不是我拍的,但图中这台车我是坐过的。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产品,在大型汽车设计从圆基调转为方基调之前,贯彻圆基调最彻底的车型之一。全车所有钣金件没有直角。&br&&br&2,联邦德国 尼奥普兰 N421 SGII&br&&img data-rawheight=&480& data-rawwidth=&640& src=&/1fdc8e9b120f56f00a4e8f390f273b3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1fdc8e9b120f56f00a4e8f390f273b3e_r.jpg&&1987年的产品,现在陈列于慕尼黑公交博物馆。此车是贯彻方基调贯彻到底的典范,另外也是全世界第一款有实际意义的低地板公交车,前车厢是一级踏步,后车厢二级踏步,最后部分发动机还是塔式布置。车内极为豪华,所有侧墙和座椅都是织物面料,极为舒适。&br&&br&国产车,最喜欢如下两种:&br&&br&1,北京客车总厂四厂 BK670&br&&img data-rawheight=&534& data-rawwidth=&800& src=&/9fdd3ecb1d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9fdd3ecb1d6_r.jpg&&七十年代国产公交车设计典范,独立自主,设计手法纯熟。外观大气,与承载能力相匹配。&br&&br&2,天津客车装配厂 TJK6120&br&&img data-rawheight=&400& data-rawwidth=&369& src=&/94ecb5f7cbfeb121b698e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9&&&img data-rawheight=&353& data-rawwidth=&600& src=&/bb4e9ab7cdc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b4e9ab7cdcf_r.jpg&&1986年的作品。承袭70年代末八十年代前期欧洲城市客车的设计思路,兼顾西欧的优雅和东欧的朴实,但没有抄袭痕迹,即使和上面的尼奥普兰相比也不输阵。但问题是总价还是太贵(1986年时斯太尔客车底盘还是天价)。个人认为是铁皮时代中国最漂亮的公交车,木有之一。&br&&br&3,苏州金龙。&br&&br&&img data-rawheight=&598& data-rawwidth=&1280& src=&/bbcaaca81e2825fd5bbd617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bcaaca81e2825fd5bbd617f_r.jpg&&当前的国内公交车制造商的话,一直坚持不怎么抄袭,贯彻自己设计语言的,苏州金龙不错,熏黑大灯很惊艳。&br&&br&&b&然后,如果长途汽车也算的话,最喜欢这个。&/b&&br&&br&1966年日本国有铁道巴士(已经木有了,现在是JR BUS)委托日野、三菱、日产柴和五十铃设计的初代高速四杰(国有铁道专门式样)。&br&&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00& src=&/b43c13c8ab6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43c13c8ab69_r.jpg&&日野RA900P(帝国车体)&br&&img data-rawheight=&508& data-rawwidth=&800& src=&/b961a5cb1775abf45eb83a16f80cad2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961a5cb1775abf45eb83a16f80cad21_r.jpg&&三菱FUSO B906R(富士重工车体)&br&&img data-rawheight=&553& data-rawwidth=&741& src=&/d21b683f4d856be9fdd44a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1& data-original=&/d21b683f4d856be9fdd44a5_r.jpg&&日产柴K-RA60S(富士重工车体)&br&&br&还有一款五十铃的BH50P型(川崎航空机车体)因为不成功,只投入了两台,所以找不到图。。。&br&&br&这几款车主要是设计大气,形势逼人。在大概四十多年前,这些车行驶在东京到名古屋的高速公路上,担当最快等级的城际巴士运营。马力大,无增压器柴油机达到320马力;巡航速度高,100KM/H;极速快,140KM/H;加速力强,起动后29秒内前进400米,挂三档能加速到80KM/H,欺负小客车绰绰有余。算是那个时代日本长途公交车的设计代表。&br&&br&------------------------下面是来看看关于公交车设计的伊卡鲁斯专题时间---------------------------------------------&br&&br&为什么选择伊卡鲁斯这个牌子作为关于公交车设计发展的样本?&br&&br&因为作为一个纯正的车身厂,发展历程将近百年,底盘供应商和客户遍及世界,设计也是五花八门,实在是非常有意思。对于车身厂来说,底盘是爹,客户是娘,审美嘛,可以无界限。&br&&br&&img data-rawheight=&960& data-rawwidth=&1280& src=&/2c2e2f670e98f0baead6271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2c2e2f670e98f0baead62716_r.jpg&&&br&喜欢公交车的人,这张脸没见过的请举手!&br&&br&相信几乎没人没见过。这是张好脸。一张风靡世界,极为成功的脸。但这并不是伊卡鲁斯设计的全部,按照代际区分,伊卡鲁斯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br&&br&成立至1940年代末:&br&&img src=&/6ea59ff3fcd12c85c9f5_b.jpg& data-rawwidth=&933& data-rawheight=&6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3& data-original=&/6ea59ff3fcd12c85c9f5_r.jpg&&&br&1950年代:&br&&img src=&/686f85abf396cb235f8dd6c92b60cdc1_b.jpg& data-rawwidth=&1062& data-rawheight=&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2& data-original=&/686f85abf396cb235f8dd6c92b60cdc1_r.jpg&&&br&1960年代:&br&&img src=&/6f764e5e0ca63debb9ae0e2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6f764e5e0ca63debb9ae0e2_r.jpg&&&br&1970年代:&br&&img src=&/fab1b1acf7_b.jpg& data-rawwidth=&147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70& data-original=&/fab1b1acf7_r.jpg&&&br&1980年代:&br&&img src=&/3efbd8f42aacda75a53c3ff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efbd8f42aacda75a53c3ff7_r.jpg&&&br&1991年以后:&br&&img src=&/daf632eebdc45f3c2371544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daf632eebdc45f3c2371544_r.jpg&&&br&目前:&br&&img src=&/b529c0cde83c3da5a41e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529c0cde83c3da5a41e8_r.jpg&&
以曾经全球最知名的匈牙利客车大厂“伊卡鲁斯”发展史为蓝本的大幅增补正在准备中。。。 谢邀,造型好看的公交车可多了。我比较喜欢老车,设计语言往往有时代的代表性。 先说俩真正摸过,又觉得最好看的外国车吧。 1、捷克 斯柯达/克罗莎706RTO。 照片不是…
冀中穿心战,傅作义军vs冀中军区&br&&blockquote&为了更有效控制华北战场,日,傅作义被任命为“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统一指挥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及绥远五省军事。&br&他改变作战方针,针对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法,将主力部队集中于战略要点,实行以主力对主力,以运动战对运动战的机动战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战术包围,逐步消灭解放军主力。&br&傅作义侦察得知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已经调外线作战,准备进行察南绥东战役,内部空虚,于是制定了“冀中穿心战”的作战计划,任命号称“大青山之王”的手下悍将鄂友三为总指挥,率领骑12兵旅不足两千人的精兵,配属杜长城的爆炸工作大队和李子兴的新闻宣传队,组成“救民先锋队”。鄂友三的骑兵负责击破沿途根据地军民的阻击,杜长城爆炸大队负责破坏根据地的设施,李子兴新闻宣传队负责宣传鼓动,沿路收集新闻,拍摄照片发回天津。&br&冀中地处北平、天津、保定战略要冲,是华北晋察冀解放军的重要根据地,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兵工生产发达。华北解放战争,离不开冀中的兵源、粮源和武器制造。&br&冀中区党委机关、冀中军区所在地就在河间县的黑马张庄。&br&日,“救民先锋队”从天津秘密出发,向冀中大城县进攻,冀中军区毫无防备,骑12旅于当天中午到达北迸庄,分区独立营匆忙设防阻击。鄂友三以十几骑正面佯攻,主力分两侧快速进行包抄,骑兵从正面,两侧三面夹击,营长夏英才当场战死,独立营死伤惨重,幸存者四散奔逃。&br&骑12旅按预定计划,继续南侵,于12日攻入大城境内,又将缺乏战斗经验和军事训练的大城民兵营和分区的一个新兵连击溃,长驱直入,沿津保公路向西,冲向任丘县。&br&鄂友三的骑兵旅孤军深入,一路上迅猛快速推进,一来充分发挥草原轻骑特点;二来是沿途解放区地方武装战斗力不强,又是仓促上阵,防堵不利;三来傅作义惟恐华北野战军正规部队赶回,因此在大城境内并没有造成特别重大破坏,但李子兴新闻宣传队及时拍下照片,送回天津,在报纸上发表,造成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br&4月13日,傅作义命鄂友三进攻任丘县,任丘县没有防范,鄂友三轻易得手,大肆破坏当地军用、民用设施,烧毁了冀中军区8分区装满部粮食,正准备送往前线的一座粮库和多间房屋。&br&根据事后统计,鄂友三在任丘县总共烧毁了30万公斤粮食,缴获小麦300余吨,大米8千余吨,杂粮200余吨,面粉万余袋,杜长城的爆炸大队炸毁了县城内的解放军3个兵工修理所,毁坏各种枪支2千余支,烧毁任丘被服厂、布库、县府合作社、边区银行任丘分行、酒精制造厂和运输大队。&br&15日凌晨,傅作义又指挥鄂友三的骑兵向此行最重要目标--河间县城快速发起进攻。进到河间县城外围时,鄂友三命人切断电话线,冒充解放军与河间县城内的解放军总机联系,了解了解放军的防御部署,从防御薄弱的城东关突然杀入县城,从解放军阻击部队背后猛插一刀,占领了河间县城,留下部分兵力进行烧、杀、抢掠,骑兵主力则快速杀向冀中军区所在地--黑马张庄。&br&军区机关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不得不撤退。鄂友三在城里城外进行了严密搜索,进行了彻底的破坏,烧毁一座汽油库,炸毁了地雷制造厂和第8军分区烟草总厂,烧毁被服厂,厂内有棉军衣15万套,单军衣10万套;烧毁一个军鞋厂和厂内10万余双棉鞋,15万双布鞋。炸毁广播电台、冀中军区生产促进会总库、晋察冀日报社全部器材、冀中军分区干部训练团、中共中央党校修械所、冀中军区造纸厂。&br&尤其是冀中军区的大型军火仓库也被杜长城爆炸大队炸毁,内有各种炮弹万余发,各种枪支5千余支,地雷手榴弹万余颗。解放军储备的马料2万多担也被付之一炬。没有烧毁的粮食,也进行了就地散发。&br&撤退之前,骑12旅彻底捣毁了冀中军区司令部,就连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做饭用的锅也给砸了。狂妄之极的鄂友三竟然在冀中军区为毛泽东准备的精致卧房书案之上,留信一封,称“来访未晤,由汝等自夸铜墙铁壁之老巢,今日已为国军摧毁,今后将随时来访。”&br&鄂友三的骑12旅本身军纪就不好,此次奉命烧、砸、抢,更是无所顾忌,给毛泽东和军委留下极坏印象。&br&就连冀中军区司令孙毅,也受到毛泽东的批评。1948年8月中旬,毛泽东在西柏坡见到孙毅的时候,批评他:“今年春天,国民党军队鄂友三骑兵旅奔袭冀中河间,听说你们受了损失,把你这个孙胡子做饭用的锅都砸了。这说明你们警惕性不高,对敌情报掌握得不准,不细。”孙毅是当年宁都起义的骁将,因蓄着一把大胡子,而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之为“孙胡子”。孙毅当面向毛主席做了检讨。&br&傅作义的部队占领大城县后,冀中军区焦急万分,急电催调主力回援。不仅冀中军区部队星夜赶回根据地增援,就连出击察南、绥东的4纵也急忙抽调部分主力日夜兼程,赶回冀中增援,并于16日赶回冀中根据地。&br&而傅作义见吸引解放军主力回援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命鄂友三的骑12旅迅速经青县返回天津。&br&此次傅作义谋划的“冀中穿心战”,不损一兵一卒,仅以损失战马一匹的代价,严重地破坏了解放军冀中军区的后方,并迫使解放军回援,达到其战略目的。不仅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灰头土脸,就连华北野战军的各级首长也大感脸上无光。&br&更为严重的是,华北野战军在外线立足不住,后方根据地机关又受袭击情况下,不得不撤退,提前结束察南绥东战役。&br&傅作义此次“冀中穿心战”,批亢捣虚,大胆远程奔袭,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战果比两年前国民党嫡系主力94军121师进攻冀中根据地要大得多。那次国民党有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结果仍然损兵折将1500余人,被击毁坦克3辆,最后狼狈退走。两相比较,傅作义的胆识和指挥才能确实是可圈可点。&br&1949年10月下旬(此处为作者笔误,应该是1948年10月下旬),华北解放军开赴山西、内蒙作战,冀中解放区兵力空虚,蒋介石令傅作义故伎重施,组织精锐部队突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傅作义命令鄂友三的整编骑兵12旅和郑廷锋的94军组成突袭部队,向石门地区挺进。&br&这个计划不巧被平津地区的中共地下党得到,迅速传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一面明中央机关作紧急疏散准备,一面调遣杨成武兵团日夜兼程赶回冀中,同时在广播电台公开宣布:“我冀中地区没有部队,你们想袭击我中央机关,有胆量就请你们来吧!”&br&傅作义听到广播,认为解放军已有准备,急令鄂友三等火速北撤,偷袭计划落空。&br&鄂友三恶有恶报,欠债良多,终究难逃一劫,虽然后来在绥远起义,但在1950年11月以暗通国民党罪被逮捕,虽经傅作义营救,最终还是在北京永定门外天桥被人民政府镇压了。&/blockquote&&br&第二次四平之战(四平保卫战)有知友发了,我就不再重复。下面说说第三次四平之战,也就是四平攻坚战。&br&&blockquote&&p&  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战,在国民党以方被称为四平保卫战,而在解放军以方则被称为是四平攻坚战。这是陈明仁的颠峰之战,也是名将林彪的耻辱一战。&/p&&p&  以至于两年之后,毛泽东请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在自己家中做客,鼓励他继续带兵,并幽默地说:“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哟!”陈明仁自感四平之战罪孽深重,连称不敢。&/p&&p&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逐鹿中原,纷纷看好东北的战略地位,都把能征惯战的将领派去东北,共产党的林彪和国民党的陈明仁自然都在派遣之例。&/p&&p&  蒋介石6月3日8时飞到&a href=&///?target=http%3A///figure_2541.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沈阳&i class=&icon-external&&&/i&&/a&,亲笔给四平城里的陈明仁写下一函,叮嘱道:“四平乃东北要地,如失守则东北难保矣!斯时为吾弟成功成仁之际,望砥砺三军,严行防御。”&/p&&p&  陈明仁召集麾下军官,宣誓死守四平,每晚士兵就寝前,均要高喊“拥护蒋主席”以壮胆色。&/p&&p&  四平是民主联军必取之地,必有一场恶战,陈明仁心里明镜似的。&/p&&p&  留给陈明仁的时间已不算很长。以一支刚刚败下阵来的溃军和杂七杂八的乌合之众两万守军,对付民主联军的十几万兵力,胜算能有几何?&/p&&p&  从6月15日开始,林彪手下的兵与陈明仁手下的兵在进行巷战。71军每被逐出一个街区,就立刻纵火烧毁街区内所有的民房,不给民主联军做屏障。漆黑夜空为红色火光照得通明。&/p&&p&  6月16日,民主联军占领了四平市内中山公园内国民党军的榴弹炮阵地,陈明仁手下两名营长一个被击毙,一名被俘虏,被歼400余人。民主联军已将陈明仁71军指挥部团团围住,前哨阵地距离陈明仁的核心工事只有500米之遥。&/p&&p&  日,东北民主联军6纵17师对国民党军第71军军部发起总攻,陈明仁下令用吉普车堵死房门,用粮食袋当沙袋垒作工事,同时严令手持冲锋枪的督战队,凡有后退者扫射打死勿论。自己则坐在核心的地下室里,神情木然,浓眉下的一双眼睛布满血丝,像正月十五悬挂的两盏红灯笼。&/p&&p&  核心工事的四周,地下到处埋着地雷,被炸断的电线像女人的长头发一样,从空中垂落下来,细长的电缆线狼藉地盘在地面上。71军军部的长方形红色楼房里,有一百多明暗地堡围绕着它,一条盖沟联结着它,盖沟上突出着黄绿色的通气筒。盖沟的出口都能通到陈明仁所在的地下室,陈明仁在傍晚时分,民主联军迫近的时候,被卫士们半推半架着离开了军部,转移到路东的预备指挥所。留下他的兄弟—特务团长陈明信坚守。&/p&&p&  从周围地堡里传出的喊杀声、爆炸声音越来越迫近。陈明信抓起了电话,打给陈明仁,要求撤退。&/p&&p&  陈明仁沉吟,咬牙,最终没有同意。因为他知道,核心工事早一分钟失守,就意味着民主联军早一分钟打到他这里,四平城也就早一分钟陷落。&/p&&p&  再者说,核心工事的地下室比外边还安全些。陈明仁一边说,一边扣下了电话。&/p&&p&  爆炸引起火苗已经引燃了地下室的木门。陈明信徒劳地做了最后的尝试,又打电话给哥哥,但陈明仁已经不接弟弟的电话了。陈明仁的参谋长在电话里的话更像一瓢凉水,让陈明信从头凉到脚:&/p&&p&  “撤退?你们的身体难道比钢板包着的装甲车还结实吗?我派去接应你们的6辆装甲车也都给打完了!”&/p&&p&  20分钟后,陈明仁的第71军军部被攻陷,陈明信被俘虏。经3小时激战,四平守敌大部被歼,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特发电报嘉奖:“17师作战甚好,甚慰。”&/p&&p&  陈明仁已经顾不上兄弟的死活了。四平城铁路线以西已全部被民主联军占领,他把残余部队收缩到道东继续顽抗,凭屋死守,死不交枪。四平城内到处是枪炮声,到处是白刃肉搏的场面,两军的尸体堆满了街巷。71军的直属队打光了,陈明仁把身边的卫队都派了上去,孤注一掷。自己也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在后面督战。陈明仁本人电告杜聿明,要“以身殉国,壮志成仁”,并将一支二号勃郎宁手枪顶上了子弹,装在衣兜里,准备随时自戕。&/p&&br&&br&&img src=&/be9f3e90e40c152cdc0874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3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1959年9月,毛泽东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员陈明仁上将。&br&&p&&strong&上天似乎有意眷顾陈明仁,战局在俄顷之间逆转。&/strong&&/p&&p&  6月30日,正在战事正酣,陈明仁做困兽之斗的当口,四平前线的枪炮声反而稀疏下来,慢慢地,阵地恢复了平静—出乎陈明仁意料的事发生了,民主联军竟然撤围而去!&/p&&p&&strong&陈明仁给林彪上了一课&/strong&&/p&&p&  后来才知道,撤退的命令是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亲自发出的。这其中,固然有陈明仁拼死抵抗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国民党另外两支增援四平生力军—郑洞国的53军和&a href=&///?target=http%3A///figure_160.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孙立&i class=&icon-external&&&/i&&/a&人的新一军—已与民主联军担任打援的部队接上了火,林彪担心拿不下四平,使全军陷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于是主动撤围而去。&/p&&p&  从态势上看,郑洞国、孙立人两军分别从南北两面直指四平城,一可解四平之围,二可与民主联军主力决战于四平城下。而此时林彪并未做好决战的准备,主动权在林彪手中,胜算不大就贸然用兵,似乎不符合林彪的性格。&/p&&p&  事后看来,林彪在四平攻坚战中,显得过分小心谨慎了。&/p&&p&  郑洞国和孙立人两人各怀鬼胎,此刻最担心的,不是救不出四平的陈明仁,解不了四平之围,而是担心林彪最擅长的围城打援战术,所以53军和新一军的行动非常谨慎,非常缓慢,几乎是走一步看三步,民主联军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和兵力给四平守军以最后一击的。&/p&&p&  无论怎么说,终于坚持到了最后5分钟的,毕竟是陈明仁,而不是林彪。&/p&&p&  事后检讨,林彪在指挥上,也有可商榷之处。四平攻坚战,民主联军使用共7个师的兵力攻城,在数量上没有超过国民党守军兵力一倍,没有形成绝对优势的兵力;在攻城受阻,主力4个师均已消耗较大的情况下,林彪方才下决心从打援方向抽出2个师投入攻城,形成了逐次增兵的局面。这就犯了兵家之忌,林彪将其称之为“添油战术”。&/p&&p&  此役,陈明仁部下伤亡约17000人,林彪手下亦损失13000余人。林彪不只一次地告诫部下,日后的作战应竭力避免“添油战术”。&/p&&p&  在四平攻坚战中,解放军纵队一级的指挥机关在部署和战术上,也存在一些,如集中兵力、火力不够,阻击援兵不力等。但在战后民主联军总部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林彪却把责任完全承担下来。他先后站起来三次做检讨,替部下解除压力:&/p&&p&  “这次四平没有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任,完全由我负责。主要是我情况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不马上攻城,以围城打援为最好。先消灭敌人的援军再攻城,就肯定能攻下来。另外,这次攻城还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战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p&&p&  林彪的检讨,果然对恢复部队士气起了重要作用。各纵队领导回去之后,也都做了自我批评,对四平攻坚的战术的做了认真的检讨和研究。林彪经过对攻坚战术的研究,总结出以“四快一慢”“四组一队”战术为基础的一整套攻坚战术,在后来解放战争的城市攻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可以算是因祸得福了。&/p&&p&  后来,林彪手下的骁将如李天佑登,皆评价陈明仁“是员悍将,是头狮子”。能得到敌手敬重,实属不易。&/p&&p&  四平防卫战之后,蒋介石把陈明仁召到北平,亲手为他胸前佩带上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这是国民党政府最高级别的勋章。加官晋爵也是少不了的。从71军军长到7兵团司令官的宝座,非他莫属。&/p&&/blockquote&大同、集宁战役,华北军区vs傅作义军&br&&blockquote&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央军委给晋察冀军区作战任务是夺取三路(平汉,正太,同浦)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晋绥军区及晋察冀军区部分部队发动了晋北战役后。解放县城10座,控制了大片土地,孤立了大同,造成了发起大同战役的良好时机。&br&大同是中国著名煤都,是平绥,同蒲铁路的连接点,连结晋冀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同被阎锡山控制,横梗在晋绥及晋察冀两根据地中间,拿下大同即可使两根据地连为一气。所以晋察冀、晋绥军区决定进攻大同,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以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为总指挥,以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罗瑞卿任政委,调集两战区全部主力,共50个团,十几万人,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是从抗战到内战开始后空前的大规模的战役,晋察冀军区1、2、3、4纵及地方部队全部参战,晋绥军区主力全部参战,具体分工为358旅,第五军分区第二团,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及教导旅,炮兵团,第一军分区独立第十二,十三团担任大同攻击任务,第四纵队第十旅攻下应县后亦北上参加大同作战;以晋绥军区独立第一,第三旅,骑兵旅,绥蒙军区第七,第九团及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第四旅等部,晋察冀一纵,担任阻击傅作义部队的增援,张家口卫戍司令部教导旅在完成大同外围作战后,亦赴新堂参加打援。这样进攻和打援部队都占优势,于46年7月31日发起进攻大同战役。大同战役规模如此大,决心如此大,战略目的很清楚:一、消灭阎锡山和傅作义有生力量;二、扫除延安至张家口一线障碍,完成绥远战役未完成的战略目的。&/blockquote&&blockquote&国军大同守军为暂编38师,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骑兵第5、6师,保安总队,两个炮兵营,一个特务营和一个工兵连。共1.9万余人,由阎锡山的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指挥。解放军对其评价为建制混乱不统一,成分复杂,1,9万人部队分属7,8个单位,战斗力低下,暂38师由大量伪军编入,大同虽城垣坚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工事坚固,解放军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是有把握攻下的。对于傅部的增援,张、罗也预有准备,晋绥军区独一旅守卓资山,独立第三旅抽出二十七团守集宁(会同绥蒙军区两个团),骑兵旅守集宁西北土城;绥蒙军区第九团位于十八台,晋绥军区第四旅位于商都一线,作为打援右翼兵团,统由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哲指挥。以独立第三旅,绥蒙军区第七团,独立骑兵团于凉城,张家口教导旅于新堂,作为打援左翼兵团,由独立第三旅旅长杨家瑞指挥。&br&解放军于7月31日发起进攻,首先进攻大同外围阵地,经过30多天激烈外围争夺战,已占领外围所有重要据点和东关,消灭敌人2000余人,逼近大同城下。眼看大同危在旦夕,守将楚溪春连连向阎锡山告急,请求增援,阎远水救不了近火,且太原到大同铁路已被切断,无法出兵,只得向蒋介石求援。蒋这时兵力也陷在全国各个战场,也抽不出援军.&/blockquote&&blockquote&当时唯一机动兵力就是在归绥的傅作义部,而傅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大同采取观望的态度,傅系军队在国军中可算是异类,既受了解放军影响,有解放军的作风,如不怕苦,善夜战,善近战,肉搏等,同时也带有旧军队习气。蒋介石为了诱使傅作义出兵增援大同,使出其军阀内战中一贯手法,给地盘,加官晋爵,把大同划归划十二战区管辖,对于久处贫瘠不毛绥远的傅作义说来,大同煤都,盛产乌金,又是晋冀两地交通要冲,真是梦寐以求的好事。&br&接到蒋的命令后,傅召集其亲信部将,董其武、孙兰峰、郭景云、安春山、杨维垣,刘春方,刘万春及团以上全部军官到归绥出席秘密军事会议。这些军官到了归绥(今呼和浩特),闭门开了7天军事会议,严密部署策划,参谋长李世杰率各部参谋班子作了沙盘图演。傅作义反复讲话,讲解军事要领,作战法研讨,思想鼓动。为了这场决战胜利,傅将其所有军官关在营中,不准回家食宿,纪律十分严明,比蒋的嫡系严明的多,所以也没有泄密。另外为了防止泄密,傅部不用国民党军共用密码,也使我军难以掌握其动向。&/blockquote&&blockquote&会后傅的参谋长李世杰亲赴庐山,向蒋汇报行动计划,蒋看了行动计划后极为满意,李向蒋介绍:“傅将军此次举措,乃‘围魏救赵’之计。傅部发三路人马,北路由陶林兵进集宁,南路出归绥,犯凉城,中路出归绥攻卓资。3路人马中以中路为实,两翼是虚,仅为疑兵。取卓资,围集宁必定致大同我军分兵北援。只要傅部打掉我军增援部队,大同困境,自然缓解。此后傅部顺势挥师东进,直逼张家口。”这确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战略战术,按一般军事常识。大同危急,救急如救火,应顺公路直插凉城,丰镇,直趋大同解围。&br&怎么可能舍近求远,攻集宁,但仔细看一下地图,琢磨一下,便可恍然大悟,顺公路攻凉城,丰镇。解放军早有防范,已无奇兵之效,且费时费力,伤亡重大,事与愿违,以绝对弱势兵力去进攻强敌事先预设之阻击,弄不好连自己一起赔进去,当时我机动打援兵力4个旅已集中在麦胡图,若傅的主力果真顺凉城,丰镇来犯。则正中我军下怀,到时大同进攻部队还可以抽出5-6旅围歼傅军。而攻集宁,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箭双雕,攻下集宁,向东南可出兵丰镇,隆盛庄。从后方迂回包抄进攻大同之我军,对我大同进攻部队威胁太大,必欲除之。攻下集宁,向东可出兵尚义,张北,直接威胁我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若不回救,张家口危险。所以攻集宁乃为攻其所必救,实在是高招。也是弱势之兵想要解围和取胜之唯一奇招。是现代战争围魏救赵运用最为成功一例。&/blockquote&&blockquote&从毛泽东对集宁特别重视程度来看,解放军势必全力回援,9月5日傅部占卓资山后,贺、聂已制定坚决守卫集宁方针,并报军委,毛泽东对集宁高度重视,当即回电:“部署很好,望按实情处理……命令集宁守军死守,任何情况下不得放弃,否则执行纪律。”可见毛对集宁之重视程度。&br&傅军出动时机选择的恰到好处,选择在大同解放军用全力扫清大同城关,正全神贯注攻打城垣的吃紧时刻,突然大举东援。这对解放军急转身对付傅作义造成很大困难。&/blockquote&&blockquote&日,傅派其头号战将,暂三军军长董其武率主力暂三军(欠暂十师)之暂十一师,暂十七师,及另一主力35军安春山之新31师共1,3万人,由中路出动;孙兰峰之骑兵主力共3千余人由北线出动,两军为一线进攻部队,猛扑卓资-集宁方向。35军郭景云之101师,李铭鼎新32师、卫景林的机动部队,刘春方骑四师为二线部队,随后增援。敌之总兵力为暂三军2个师,35军3个师及4个骑兵师共3,2万人左右。&br&暂三军经福生庄向卓资进发,新31师由陶林向卓资东北挺进,两军会师后,由暂三军暂17师与新31师对卓资山进行东西夹击。101师及机动部队随后跟进,准备支援。北线敌之骑兵迂回进攻集宁西北之大小土城,威胁侧翼。南线敌之骑四旅攻占卓资山之外围据点毫切。&/blockquote&&blockquote&大同前线指挥部给王尚荣独一旅任务是要守三天,等待援军,卓资扼傅军出援之门户,首当其冲,责任重大,战前王尚荣和朱辉照政委及全旅领导深入部队做了战斗动员,落实了防御部署,精心筹划,其部署为;以二团配置在卓资山以西山顶高地组织防御;35团三营在卓资山东北高地组织防御,团主力配置在大、小南沟为二梯队,准备向西山顶等地实行反冲击;714团主力为机动兵力一个连在西南高地掩护二团侧翼。9月5日拂晓前,敌以三个师兵力,安春山新31师,暂11、17师在一个炮团强大炮火掩护下,向卓资山阵地猛攻。二团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击退攻方多次成连成营的连续攻击。到中午12时许,西山顶二营阵地失守,教导员王承烈牺牲。特务连和三连实行反冲击。阻止敌扩展。北线敌占领头道沟东面高地后,迅速向卓资山南实施迂回包围。沿铁路南侧进攻之敌也突破一营阵地,从西面向卓资山实施迂回包围。714团主力配置过远来不及增援,形势恶劣,其情景简直就像解放军运动包围战。王尚荣不得不在敌合围之前主动向东南方向撤走,以免被包围消灭,这是王一生中打的最不顺手的一仗。原定守三天,实际只守了八个小时,远远未能完成预定防守计划,又伤亡500余人。&br&张宗逊原来估计,独一旅可以守三天,没想到损失那么大,那么快失守,增援部队二个旅还在路上,卓资已失守。敌占卓资山后,我军还是没有判断清楚敌之主攻方向,中央军委电报估计敌军可能有3种动向1、呆在卓资山不动,2是向凉城推进(仍旧考虑凉城、丰镇为敌之主要增援路线),第3才是进攻集宁,决定在凉城附近麦胡图集中主力以观其发展。相比其他战场,华北情报工作作得很糟,在其他战场上,这样重要敌情,我军在1-2天内应已得到全部作战计划。&/blockquote&&blockquote&正是在这种没有情报情况下,9月7日,傅之主力暂3军之暂11,17师,35军新31师经平绥铁路以北的火石坝秘密东进。8日,到达集宁西北地区隐蔽集结,(用兵迅速秘密而隐蔽)。解放军由于侦察不力,迟至8日晚才知傅部已东进,马上将主力转向集宁。这时两军区决定,敌围魏救赵,我针锋相对,围城打援,主力增援集宁,我军主力相继赶到集宁,计有358旅,独一旅,陈正湘四纵队2个旅,教导旅,并令杨苏一纵队除留一个旅守延庆,另两个旅迅速赶来增援,骑兵旅,独立第三旅特务团,绥蒙军区第七团,骑兵团等等全部赶往集宁,对集宁城下敌军形成绝对优势。两晋军区仅留杨成武纵队和地方部队继续围攻大同。&br&这时仍是全歼敌的大好时机,并是最最关键时机,只要外围我军全线进攻,会同集宁守军里应外合,敌人插翅难逃,为了全歼敌军,我军于9月12日十六时开始对集宁城内外敌发起进攻,但就在这时,大同前敌指挥官张宗逊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也是致命的错误,因为郭景云101师凶猛来援,张宗逊决定停止已开始的对集宁内外傅军围歼,无异于放虎归山,张抽调大部主力,西出大脑包山,以首先歼灭援军101师。只留4纵11旅和城内守军与董部巷战,因此两个方向都形不成优势兵力。既未能战胜101师,又未能将董部逐出城外,集宁守军经1天多巷战,伤亡惨重,无法再战,下午三点左右,董其武派城外部分援军进城与城内敌军会合,攻击更猛烈,并集中炮火向守军主阵地电话局猛攻,同时以一个营兵力迂回进攻电话局后方车站,晚上八点左右,城内大部分阵地失守,到13日晚上十点,实在无法再守,绥蒙军区命令撤出战斗,转移城外,进入山区。&/blockquote&&blockquote&13日晨,董部趁我军主力西去打援,又重新恢复了卧龙山,天门山,石灰山等阵地,并向小脑包山攻击,以策应101师东进,夹击我打援部队。&br&而与援敌101师的交战也极为不顺利,第一线部队与101师在东土坑山激烈交战,解放军大队援军奉张宗逊命令赶去增援,大队正隔着山运动,101师进攻山顶守军时,由于步兵进攻接近山顶,炮火须延伸射击,但因炮位低,距离近、山顶高,瞄准仰角必须加大,而仰角加大,炮弹即超越山顶而过。这样的越山炮弹,竟打了百多发。急得郭景云直跺脚,厉声命令炮兵,立刻修正角度,再把炮弹打过山顶,就要枪毙。&/blockquote&&blockquote&其实他不知道这些阴错阳差炮弹帮了他大忙,这些越过山炮弹,不偏不倚落在前山解放军的援军大部队人群中,前线指挥部又判断失误,以为这是傅作义大部队到达,有腹背受敌之危险,于是命令部队撤退,把所有战机都丢失了。与此同时,13日中午12时35军李铭鼎新32师,骑四师尾随101师前来增援,向我军阵地猛攻,实际这时解放军已决定撤退,这些部队正赶上追击。&br&这样集宁城失守,外围包围打援又失败,集宁战役失败。集宁失利,傅即派出援军向大同增援,大同亦无法再攻,杨成武纵队不得不于9月16日撤围大同。傅作义以弱势兵力攻集宁,解大同之围魏救赵战术达到目的。&/blockquote&&blockquote&集宁会战还有一个特殊巧合,在采访进攻集宁主将安春山儿子—安自强过程中,安老告诉我们,安春山(真名安仁)新31师是进攻集宁主力,安春山亲弟弟老四-安智(改名石基)同志当时是集宁守军主力团—晋绥军区27团团长,因为集宁未守住,战后石基同志被撤职,办学习班,检查问题。两个亲兄弟,站在不同立场上,一攻一守,拼死相搏,可说是解放战争奇观。&br&大同集宁战役历时一个半月,我军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给敌沉重打击,歼敌1.2万人,但由于指挥官二次关键指挥错误,使战役失败,大同未攻下,集宁又失守,张家口处于敌军两面夹击不利形势下。集宁失利,大同撤围,导致了晋察冀我军对敌斗争形势急剧恶化,并使西北野战军在战略上极为被动,使胡宗南得以无后顾之忧出兵延安,给中央造成极大麻烦,为华北关键战役。这场战役如指挥得当,是完全可以胜利的,延安电台已于9月12日发布了围歼,消灭敌于集宁城下的消息。&/blockquote&&blockquote&战后傅作义对集宁战役进行检讨。47年2月,他说:“集宁会战,最后能得到胜利,我认为是一个侥幸”。“第101师参加战斗之后,共产党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12日晚上,他没有去攻击31师,而去全力打101师,这是共产党失败的原因。如果他那天晚上(12日)去攻新31师,我们的情况就相当危险了。”《聂荣臻回忆录》第三卷。聂荣臻同志同意这个观点。&br&关于大同集宁战役伤亡、我方一直讳莫如深,没有任何一种史料提及,但我国水利部长,傅作义先生当时得意忘形,以为已得天下,授意手下在46年9月20日《奋斗日报》发表了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电》,其中到是提及了他的部队打扫战场我军牺牲人数,未提伤员人数。朱德同志特将此电分发全体将士一份,“请将不如激将”。&/blockquote&&blockquote&兹将这篇文章全文转载如下,以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以下发表的是46年9月21日中央日报转载的公开电全文。&br&傅作义电劝毛泽东结束战乱参加政府人民希望在和平中生活违反民意是绝难获成功。&/blockquote&&blockquote&大同集宁战役-劝降电文&br&中央社察绥二十日电:傅长官作义致毛泽东先生,希接受教训,放下武器,参加政府,促进宪政,电文如下:延安毛泽东先生,溯自去年日本投降,你们大举进攻绥包,放出内战第一枪,愚鲁如我者,当时还以为这是你们一时的或一部份的冲动,决不会成为你们党的政策,故曾于十一月二十四日致电先生,作坦白恳切的呼吁。但一年来的惨痛事实,竟证明这是你们经过长期准备的计划,并不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和平商谈永无结果,而全面战事乃日益扩大。最近由于你们背弃诺言,围攻大同,政府以和平解决的努力、均告绝望之后,本战区国军才迫不得已采取行动,救援大同,但这是悲痛的,并不是快意的,其目的仅仅在于解救大同之围,解救大同二万军民。然你们相信武力万能,调集了十七个旅,五十一个团之众,企图在集宁歼灭国军,城郊野战和惨烈巷战,继续达四昼夜,最后你们终于溃败了。&/blockquote&&blockquote&当你们溃退的前一天,延安广播且已宣布本战区国军被你们完全包围,完全击溃,完全歼灭,但次日的事实,立刻给了一个无情的证明,证明被包围被击溃被歼灭的不是国军,而是你们自夸所谓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贺龙所部、聂荣臻所部,以及张宗逊、陈正湘、姚哲等的全部主力。我不相信这是一军事上的胜利,因为诚如你们所说,本战区国军武器最劣,人数最少,战力最弱,而好战心理更不如你们,虽然失败,似乎是应该的。但我们没有失败,失败的却是你们,所以这不是一个军事上的胜利,而必须称之为人民意志上的胜利。在这次战役中,你们摆在战场的尸体,至少在二万人以上,我们流着眼泪,已经将他们掩埋了。你们在溃退途中,因恐怖国军追击,竟至拼命奔逃,口鼻冒血,倒身路旁着比比皆是,这是一幅如何悲惨的画面,我不禁要问是谁杀死了他们。我按住心口问我自己,如果作战是为了我个人的私欲,或一个人的私利,那么是我杀了他们,我是一个最大的罪人,我应该遭受天谴。如果他们是在你的错误指导之下逞兵猖乱祸国害民,那就是你杀死了他们,在夜阑人静时,你应受到责备,受到全国人民的惩罚。”&br&傅作义的电文引起全党全军的愤慨。据说,毛泽东当说了八个字;“不报此仇,誓不为人。”&/blockquote&&blockquote&傅作义集宁一战出尽了风头。楚溪春守大同也因此扬名全国,陈诚去东北主政,第一个请的就是楚溪春。&br&集宁战役是华北关键战役,其失败影响是极其重大和深远的,罗瑞卿同志后来评论说;“大同战役,实际上是一次败仗!这是起了战略性的影响的。主要的还不是影响了张家口的过早失守,主要的是影响了晋察冀地区在大半年时间内,在对敌作战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一次战役方针不对,在执行战役时又无明确计划(如究竟重点是攻城还是打援?是没有明确预见的。先着重打城,而后又被迫打援)以及轻敌不慎重初战,不集中兵力等完全违反主席军事思想的一相当典型的战例!”&/blockquote&&br&大同集宁战役的延续:奇袭张家口 华北军区vs傅作义军&br&&blockquote&张家口是共军方面所夺取的唯一省会城市,称为第二红都,是当时晋察冀军区首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华北、东北、察绥战略要冲,是联系以上三地咽喉之地,为平绥铁路枢纽,北通外蒙库伦,西北通苏联乌里雅苏台,东北通热河,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价值。陕甘宁边区干部去东北,和苏联方面保持铁路交通,获得外援,张家口也是唯一必经之道,因此是国共两党必争之地。&br&国军方面在集宁会战结束后,即开始准备进攻张家口。共军方面对张家口战守,却有不同意见,以聂荣臻为首的晋察冀军区,在集宁会战失败后,因兵力受到很大损伤,且处于被东西两线夹击的不利态势,已无心坚守张家口。&br&抗战结束后,晋察冀总兵力为32万人,但大同集宁会战失败,大同集宁损失部分人员后,仍应有20万人左右,对国军十二战区2万多人小部队,及十一战区5万人的兵力,两者相加,不过7万多进攻兵力,仍占有绝对优势。竟然不战就要跑,理所当然引起军委不满。由于军委表了态,聂等人只好全力准备迎战,在进攻重点的判断上,华北野战军认为,傅的实力小,且在集宁会战中损失不小,因此国军进攻重点一定在东线,因此在内心深处,仍有看不起傅军的轻敌观念。&br&他们估计西线只是辅助进攻方向,并在时间和方向上都作了错误的判断。时间上,认为只有在东线国军,占领怀来后,傅军才可能出动;方向上认为,上次傅军是沿铁路线出动,这次也一定走铁路,并且这条路线,与东线国军可在最短距离内在柴沟堡会师,不可能舍近求远,走山路,因此深信不疑。&br&根据这个判断,即东线国军是主要进攻方向,进攻线路沿东线平绥铁路东段至康庄、怀来地区。因此在兵力配备上,将主力置与东线,准备打歼灭战,1纵全部三个旅、2纵主力两个旅、3纵7旅、4纵10旅、独立第5旅及大量民兵均配置于东线怀来、延庆地区。将4纵一个旅及晋绥军区主力配置于面对大同铁路线的柴沟堡、天镇、阳高一线。严阵以待弱小的傅军。教导旅和军区警卫团位于张家口作机动部队。晋察冀军区第七军分区部队位于张北担任警戒任务,另派六个旅,深入东线敌后,从侧翼打击东线进攻之敌。&br&这么一个配备,从一般军事常识说来,应该是无可挑剔的。但问题是,面对的是无论战略、战术都不同凡响的傅作义,这个战略安排就有点南辕北辙了。以两万人弱势兵力,进攻强敌预有准备的阻击,其结果往往就是头破血流,损兵折将,国军往往就打这种仗,但傅作义再次显示了其不同凡响,他采用了战史上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妙计,声东击西,彻底隐蔽了进攻方向,在接到蒋的任命前,傅已做了大量和充分准备工作,为了把戏演的逼真,给共军造成充分错觉,九月下旬以来,傅派出一团人乘火车伪装成主力,在装甲车掩护下,每天白天从大同开往阳高,晚上原车返回大同,连日往返,作出大兵团运动的姿态,并由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派员先到大同打前站,号房子,征购粮秣,扬言大军在大同集结,傅作义本人将亲到大同坐镇指挥进攻。这样解放军坚信不疑傅之主攻方向在大同、阳高,柴沟堡一线。&br&实际上傅军主力集结于集宁地区,避实击虚,将要上演现代史上,最大的、声东击西波澜壮阔之进军。日,东线战役展开,国军16军,94军和53军各一部开始猛攻,与晋察冀军区主力,在东线展开激战,因为解放军预有准备,集中了主力,国军并不占优势,所以进展缓慢,并有两个团一个营的部队的相当损失,经10多天激战,东线国军被阻挡在怀来以东地区。&br&眼看东线战事不顺利,蒋故伎重演,将张家口划归十二战区管辖,因此早已在等待作准备的傅军立刻出动,直扑张家口,摘取中心城市张家口。傅军主力部队集结在集宁,由傅之头号得力干将——暂三军军长董其武指挥,指挥暂三军之暂11师杨维垣部、35军之101师郭景云部、新31师安春山部,(安春山和郭景云一向是傅手上两张王牌,在历次战役中充当主力,)为了弥补兵力不足,傅特将其轻易不太动用的王牌——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的机械化部队配属董部,以增强战斗力。&br&机械化部队指挥官靳书科,共辖有以下部队:&br&1、 辎重兵汽车第一团团长魏志国。&br&2、 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营长李炳星。&br&3、 战防炮兵一个营,营长樊春槐。&br&4、十二战区长官部坦克大队;队长靳书科兼,共有中型坦克2个连,(每连有日式97式中型坦克12辆)连长分别为王滋荣、田知新。&br&5、 小型坦克一个连,日式轻型95式12辆,连长刘建业。&br&6、 汽车兵一个团,团长姚毓斌。&br&7、 一个铁甲车大队,队长李修天。&br&以上精锐主力部队,共2万余人集结于集宁玫瑰营子一带,准备出动,其战略指导方针为“奇袭的手段,强攻的准备,”做好两手准备,即准备奇袭收效,也准备强攻。&br&35军军长鲁英麟率该军32师李铭鼎部和暂17师朱大纯既作为佯攻部队,位于大同、丰镇,又作为二线部队,准备增援董其武主力。主攻方向,出人意料地不走铁路,不经大同,而由集宁玫瑰营子出发,绕由长城外荒芜,渺无人烟之地,向张家口以北草原山区,由西绕到北向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后方直捣空虚的张北方向,杀向张家口兵力薄弱的后门。这样一来由东向西守在柴沟堡一线的四纵和晋绥军区主力,就形同虚设,白白浪费,不起任何作用了。&br&日,傅部发挥骑兵之优势性,以刘春方骑4师骑兵为先锋,,把守在柴沟堡一线华北4纵晋绥主力撇在一旁。骑兵指挥孙兰峰率刘春方骑4师,鄂友三骑12旅,由集宁玫瑰营子至尚义之间出发,所有骑兵倒穿棉衣,马蹄裹布,先越过草原,随即穿山沟直扑南壕堑,大青沟并顺利占领,前锋刘春方部一面进行,一面封锁消息,在进军途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一律扣留由部队收容,跟随部队前进,以免泄露消息,10月9日下午2时许,已突进到距张北县城5公里处,进行侦察,准备进攻。&br&在张北担任警戒的第七军分区部队,误以为是小股敌人串扰,即派两个骑兵团绕路出发,围歼该敌,张北只留一个连和两个警卫排驻守,恰巧郑维山此时派了警卫团长李金石带一个营去张北县城警戒,正碰上了战斗。&br&再说骑4师发觉城内守军并无戒备,刘春方即派出精锐骑兵一个团,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一气冲至城墙根下。马上由西南和西北城角爬上城墙,城内守军毫无防备,仓促应战,仍英勇战斗,傅军气势旺盛,挥舞马刀和冲锋枪,进行近战、白刃战,守军边打边向城内撤退。郑维山得知敌主力进攻张北县城消息,立刻命令警卫团主力,乘汽车急赴张北增援。由于沿途遭敌机轰炸、扫射而迟滞了时间,到达张北时,傅之大部队已陆续到达,双方在张北城内展开激烈巷战,经过3个多小时战斗,守军伤亡惨重,无力抵抗突然袭击,向崇礼方向撤走,9日下午五点多,骑四师占领张北县城。10月10日,12战区长官部政治部付主任周钧率领随军工作队进入张北县进行接收。&br&张北县城只是前哨战,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狼窝沟,张北县城失守消息传到张家口,聂觉得形势严重,主力全在东线,虽已下急令抽调回来,但一时难以赶回,张家口空虚,,聂立即派刚参加集宁战役经过整补的李湘教导旅,火速赶到位于张北与张家口之间的天险狼窝沟一线抗击敌人,教导旅在集宁战役中受创,经过休整,补充大量地方武装,刚回到张家口。&br&狼窝沟之战是张家口战役关键之战,决定张家口存亡,也是过去所有资料都一笔略过,因此本文着重描写狼窝沟之战及以后占领张家口情况。 &br&狼窝沟是(阴山)野狐岭最险要一段隘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敌,距张家口25公里,分大、小狼窝沟两个村庄,是张北到张家口必经要道。苏蒙联军进军张家口,曾在狼窝沟与日军激战过。唐与契丹在狼窝沟发生过大战。成吉思汗与金兵在狼窝沟进行过大决战。已故的张北县付县长曾有名诗纪念野狐岭、狼窝沟:“野狐胜地古今传,路险山高云汉边。&br&莫怪军家争此地,长驱直捣控幽燕。”&br&解放军方面部署和战斗经过情况如下: 郑维山急令教导旅不许退却,立刻在狼窝沟和张家口之间公路上,转入机动防御,以坚决的战斗迟滞敌人,节节阻击,向张家口转进,以掩护张家口党、政、军全体大撤退。&br&10日17时,教导旅剩余部队退至张家口南天门地区,作坚守防御部署,准备与张家口共存亡。&br&再来看国军方面进攻情况:&br&国军方面,10月10日晨7时,占领张北县城的傅系骑兵部队向狼窝沟作试探性进攻,见解放军有准备,便停止进攻,联络主力前来狼窝沟。董其武傅系主力,于10月8日从集宁玫瑰营子出发,因察北尚义,大青沟系荒芜山路,道路条件差。步兵问题不大,惟机械化部队的汽车、坦克、炮车等行进起来,确实困难太多,只好一面整修道路,一面继续前进。在这样的行军途中,汽车速度连骑兵都赶不上,当天只好驻宿在太基庙附近。&br&9日,部队继续前进,越过尚义县。晚间董其武接得孙兰峰的通知和傅作义的通报,得知骑兵第四师已于9日下午5时许攻占张北县城。傅作义命令董其武部兼程前进,务于次日(10日)在骑兵部队的有力配合协同下,攻占狼窝沟山地,经万全县直扑张家口。并告以在怀来地区的李文集团军,已向张家口方向配合前进。又令鲁英麟率领三十五军乘汽车星夜向张北急进,以为该军之后援。&br&董其武接到傅的命令后,即令部队连夜兼程前进,10日上午10时许,前卫部队1O1师到达距狼窝沟以北附近地区时,即向防守狼窝沟山上的解放军攻击前进。狼窝沟是张家口北部的一个军事要点,是张家口北部的屏障,在张北与张家口之间,地形非常险要,两边高山峻岭,中间一条峡谷,公路即由其间通过。就山势来说,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以这样险要地形,解放军以一旅加一个营守卫,按理是绰绰有余。1O1师受命后,郭景云师长即令该师3O1团(团长卫景林)向公路两侧山头的解放军攻击。在1O5榴弹炮、山炮以及迫击炮和六架飞机的轰炸、扫射掩护下,开始攻击较为顺利,攻至公路右侧一个高地前时,解放军便依靠有利地形和坚固工事,奋力抵抗。该团受到阻击,反复攻击数次,均末成功。其原因一则由于解放军沉着应战,不到有效射程和近距离不开始射击;二则因为双方距离太近,飞机、大炮都失去作用。该团为了减少部队伤亡,后又改变方式,用一部分兵力从正面实行佯攻,另以有利部队从两侧迂回攻击,结果仍未攻上山去。郭景云师长见该团屡攻不克,遂亲率3O2团(团长冯梓)赶来支援,准备在飞机及炮兵掩护下,亲自指挥两个团实行强攻。&br&这时军部通信兵突然从张北至张家口的长途电话线上;窃听到狼窝沟的解放军正向张家口指挥部报告情况说:“傅作义部的正规步、骑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狼窝沟山上阵地猛烈攻击,战斗非常激烈,要求派兵增援。”张家口解放军指挥部说:“一定要坚决顶住,必须坚持到黄昏,援军才能赶到”等语。董其武得知此一情况后,即严令郭师迅速攻击,务于黄昏前解放军援兵到来之前,将狼窝沟两侧山头拿下来。郭景云即指挥3O1及3O2两个团,向解放军阵地,发起总攻。但因正面山势险要,猛攻多次,均未得手;迂回部队绕山太远,加以山高坡陡,两者互相配合不在一起,结果仍无进展。下午3时左右,飞机在空中向董其武通报说:“飞机只能掩护和配合作战到下午4时,4时后因气候的关系,不能再行配合作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之城监狱帝国贴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