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丁大卫去哪了来华的丁大卫现在在中国吗

南通丁大卫无锡家被抄相关图文阅读
在线图文阅读文学栏目为您提供老外第一次来华被这些事震惊_网易旅游
老外第一次来华被这些事震惊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位网友写道:你会发现自己总是被人关注。每个人都会一直盯着你看,然后偷偷拍照,通常也不会事先打招呼征求同意。很多人喜欢在一些场合有老外出席,感觉老外一出席,这场活动顿时就逼格闪闪。
在中国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事,却可能“雷到”,这也许就是文化差异(cultural shock)。 国外类似知乎的Quora网站上有一条帖子题为:“作为一个老外,当你第一次来中国,哪些事让你感到吃惊?”老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现编译几条出来与诸君共享。1.中国人耿直得近乎鲁莽一位网友写道:中国人不在乎和你熟不熟,他们对什么好奇就会问什么。他们想知道你赚多少钱,会直接问你。他们想知道你结没结婚,会直接问你。他们琢磨你有多富有,就会问你住的房子多大面积。如果他们觉得你好像比上次胖了一些,也不会藏着掖着,而是爽快地告诉你。这些问题可能有些越界了,侵犯人隐私。进而分析道:中国人对于隐私的概念和西方很不一样。比如大学宿舍里五六个人四年同住一屋,很多信息都是共享的。好坏且不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很多人就没有“个人空间”的概念,他们想不通约会、收入等有什么可保密的。在居住的小编已经很少碰到这样单刀直入的问题了,可能周围人修养和教育水平比较高。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小地方确实存在这样“鲁莽”的人。马上过年了,各位回老家一定会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劈头盖脸的问题:你工资多少啊?找对象没啊?你好像又胖(瘦)了……这时候你如果跟他们说这是“个人隐私”,是多么苍白无力,他们只会理解为“你混得不好”。2.被人围观一位网友写道:你会发现自己总是被人关注。每个人都会一直盯着你看,然后偷偷拍照,通常也不会事先打招呼征求同意。我有个外国朋友说,他经常在大街上被陌生人邀请与一群陌生人合影,感觉怪怪的。甚至还会有人请他签名!很多人喜欢在一些场合有老外出席,感觉老外一出席,这场活动顿时就逼格闪闪、有国际范儿。一开始被关注可能还会觉得很新鲜,但过了一阵就会觉得很累了,毕竟咱也不是明星对不对。你做任何事都感觉有人在暗处观察、偷窥,长期下去非得神经病不可。小编也听到不少外国朋友抱怨过这个问题。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中国人,对老外早已熟视无睹,但在相对封闭的小城市,外国人较少出没,会出现这种“少见多怪”的现象。即便是在大城市早些年,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下,“洋人”几乎就是一个“会活动的奇观”,很快就会引起人们围观。不信请看下图。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随队《时代》(Time)摄影记者弗兰克·菲施贝克留下一张个人照,身后是围观的中国人。在现代汉语里,人们习惯将外国人称为“洋鬼子”,在粤语中还有“番鬼”“鬼佬”“鬼妹”的说法。这些词虽然早褪去了原本含有的贬义色彩,但本身暗含着中国人在最初遭遇这些“异类”时所抱有的好奇、惊异、敌意、排斥心理。3.月光下的广场舞一位网友写道:这真是最让我着迷的一件事。在公园、在街角、在校园,只要能施展开的公共空间,就能看到男人和女人排排站,整齐划一地跳舞。北京、、青岛……每一个我到过的城市,莫不如此。灰常整齐,无比一致。他接着分析:中国人热衷于集体活动,同时也注重运动和养生。广场舞是一种最廉价的健身方式,同时也是社交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普遍,可能年轻人大多数去健身房吧。小编补充一句,其实何止是月光下,当太阳升起时,当寒风肆虐时,当小雨飘洒时,都能看到大妈们舞动的身姿。这玩意儿能让人上瘾吧!4.蹲坑:怎么蹲得下去下蹲,对于欧美人来说是项非常高难的动作。他们曾尝试模仿同样的姿势,结果没几秒种就失败了。他们给这个动作取了个名字——“亚洲蹲”。所以,欧美国家的人都难以适应蹲便器,要用手扶才能顺利地进行后面的动作。这两个大壮,是专门从事肌肉与柔韧教学的,练习下蹲是高难动作。5.到处都能睡着BBC曾报道,在中国,人们在奇特的地方打盹已经成为一种“民族运动”(national sport)。文章称,一位名叫贝纳德•哈格曼的摄影爱好者拍摄了很多中国人随处打盹的照片。在哈格曼看来,长时间的工作以及拥挤的生活环境让打盹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习惯。他说:“睡觉在中国人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后面的比较简单,这里罗列一下:6.人山人海不来中国,怎能亲眼见识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7.雾霾网友:虽然我来自洛杉矶,对雾霾再熟悉不过,而且中国臭名昭著的雾霾我早有耳闻。但是当我踏入中国时,还是被震惊了。我原以为媒体上那些关于中国雾霾的照片都是在阴天拍的,但是当我在中国时,确实眼前的三栋大楼隐身在雾霾中了,真令人吃惊……8.吐痰网友:我第一次来,刚开始看到人随地吐痰让我吃惊,现在我习惯看到这样的事,但是还没有习惯听到吐出的声音。9.给狗狗穿鞋,这个“习俗”非常搞笑
来源:不喜欢猫(新浪博客) 徐娉婷 编译综合&推送编辑:Yolanda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一个感动中国的美国人----丁大卫(转)
崔永元逗老外逗出的震撼----
他--中国最伟大最朴实的“外教”&&&他--走在中国最贫穷地区“最大脚”
他--被人称呼为“美国的活雷锋”&&&他--采访说的话让全场“感动流泪”
至今,他整整在中国已17个年头,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据查,是日的《实话实说》节目。我没看过那一期《实话实说》,但看过这一篇文章,当时就被深深地感动,其实重要的不是他是哪一国人,而是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安于清贫、坚守自己做人的良心、坚守自己理想的精神。
&&&&丁大卫----出生在美国克里弗兰市一个富裕家庭,兄弟4人,除他之外,都在美国有很好的工作。丁大卫在美国威廉玛莉大学读三年级时,到北京大学做了一年的留学生。回国后,他拿到了古典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发现自己更喜欢做老师。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1994年,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到珠海一所小学当英语老师。这个美国人因为做人和教学深得师生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年底,想到中国西部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根据他的了解,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很薄弱,需要更多的教育人才来这里助学。他说,留在美国或是发达国家,我做的事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中国的西部教育需要我,我就来了。
&&&&&&&&&&&&&&&&美国来的活雷锋——丁大卫
他--中国最伟大最朴实的“外教”他--走在中国最贫穷地区“最大脚”他--被人称呼为“美国的活雷锋”他--采访说的话让全场“感动流泪”
丁大卫认真地说:“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
这些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的心踏实吗?满足吗?
平静吗?&“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你的灵魂,你的
内心,是会和你说话的,会问你,你究竟为什么而活?
不要忽视这个,不要随便吃一片安眠药把这些念头压下去”。
丁大卫~~一个美国人,他来到甘肃的国家级贫困县东乡教书,条件很苦,他们夫妻每月一共700元工资,但是他还用自己很少的工资给学生们买文具,送食品,一双鞋,他能穿几年。
《实话实说》节目做嘉宾,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主持人崔永元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
丁大卫:一双无私奉献常走在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大脚”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
“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你回来教我们吧!
&&&&&&&&&&&&&&&&&&&
丁大卫与他的妻子及学生们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爱我们的国家,我的心为之一颤。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给我们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我们的课本上是没有的!
感人至深,感人肺腑,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里,在官场腐败的社会里,他平凡的壮举折射着一个伟大的精神!平凡伟大的精神在一个外国人身上体现!让国人汗颜!是的,因为平凡,更显其伟大,故感动你我!
后来媒体上有关丁大卫的报道我都很留心。做完CCTV的电视节目之后,丁大卫又来到中国西部文盲率最高的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义务助学。他现在的正式身份是东乡县教育顾问。大卫在北京、珠海、兰州等地上过学,也教过书,那里有他不少朋友,他说,东乡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我每学期都会组织部分老师到我以前的学校交流。
身高1米93的丁大卫现在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在海拔2600米的东乡奔波劳碌碌着。他很忙,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天黑。作为县教育局正式聘请的教育顾问,他负责四项工作:学校建设、教学环境改善、教师培训和双语教学。东乡很贫困,全国名列前茅的文盲率,让他一刻也不能轻松。这儿山大沟深,大多地方没有通车,下乡的交通工具多数就靠两条腿,各地捐来的图书、桌椅板凳、黑板、学习用品等,也得他送到山沟里的小学。他说:“在这儿,没有文字的东乡语是主流语言,70%—80%的少数民族孩子不懂汉语。我在推行双语教学,孩子们先学好东乡语,再来学汉语,好像你们学英语一样。”
丁大卫的薪水,现在是每月500元,日常开支只有吃饭、寄信,这点钱在东乡足够了。他和一个迷人的美国女孩小韩结婚了,新房是在他的办公室兼卧室里,他在自己的单人床上加了块木板,刚好够他和妻子挤在上面。他对记者说:“工资够我们吃喝,我们做着该做的事,觉得很快乐。”这几年,归在“甘肃东乡丁大卫”名下的捐款不断,总额有10多万元,丁大卫把这些钱拿去资助失学孩子、建设学校,一分钱也没用在自己身上。
大卫还没有明确自己以后的去向,他最后对记者说:“我在中国南方教过书,还当过校长,又到西北民院当过老师,最后到的是东乡,越走越偏远。我只选择需要我的地方,再过三四年,等东乡的基础教育有了起色,我会离开,但肯定还是在中国,我的一生都会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
一个有菩萨心肠的外国青年,让那些张狂的富二代、官二代无地自容。让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感动。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爱心,感动!&
这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在他的面前,三十年“改革”“蕴育”的一切向钱看的中国人应该脸红!应该惭愧!
我想起了白求恩,想起了柯棣华,也想起左尔格,中西功,尾奇秀石......虽然处在不同时代,做着不一样的事情,但他们都给世界带来美好。因为有他们,美好得以延续,永存。
---------------------------------------------------------------
&&&&&&&&&&&&&&&&&&&&&&&“年度真情人物”----丁大卫
据采访丁大卫的《真情实录》编导介绍:经媒体传播,社会上一些热心人被其无私精神所感动,捐款不断。他对每笔捐款不论多寡,都细细记录在册。有次,一位小朋友汇款捐1元,丁大卫花2角买个信封,8角买张邮票回信致谢,也记入账本。“我得清楚每笔钱是怎么花的,同时,也让每个捐款人知道那个钱是怎么花的。”大卫如是说,更是一丝不苟地践行。从2000年至2008年,他密密麻麻记了6本账簿,并为每本账簿制作抄本备份。他用募集的善款,在东乡县“无校村”相继新建11所学校。东乡族原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经大卫整理编撰,东乡族语和汉语的双语字典出版,而越来越多的东乡孩子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了。目前,我们时常听到社会上一些捐助者,质疑政府有关部门、受助单位或受助者的捐款流向,其实他们如能像丁大卫那样对待捐款、言出行随,难道还会有质疑的声音吗?
行事低调,是丁大卫又一较真儿。最初,我是与他电话交往中感受的。丁大卫被列“年度真情人物”候选名单,联系采访他颇费周折。据当地教育局负责人称,丁大卫虽身兼该局教育顾问且有办公桌,但常年下乡执教,鲜有坐班,手机不常开,通话短信预约。终于如约对话时,他却婉辞采访,理由简单,莫要宣传个人,教学也忙。费尽口舌、阐明目的,强调采访拍摄是关注西部教育和传递互爱精神,他才勉强应诺,但前提是多宣传东乡。再后来,电邀他来沪受奖,电话那头的他说,为省钱从兰州至上海乘火车来。当得知为避免耽误出席颁奖典礼,主办方已为其预订了机票,他才妥协,不过强调返程一定乘火车。即便如此出行,也难为他了。他得爬山出村,再乘“摩的”到县城,东乡距兰州约100公里,还得倒两趟长途班车,约3小时车程。颁奖当日他抵沪,次日早早从洋溢着颁奖典礼热烈氛围的场所消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钞票的节约,钞票虽有人倾囊却无意去消受;对时间珍惜,时间则隐含他生命的分子。
“我是为东乡的孩子们而来!”丁大卫告诉颁奖典礼主持人。他把自己理想融入了东乡教育事业。那里是全国惟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信息,东乡族是全国成人文盲率最高的民族,达82.63%。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仍不失时机呼吁:让我们“帮助东乡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把握自己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教东乡!”最典型的响应者是从崇敬到相识、而终成其太太的美国人韩诗蝶,她放弃了西北民族学院教师一职,陪伴丈夫东乡支教。
犹如寄来的“清单”那样清晰,大卫个人经历质朴、透亮。他出生美国克里夫兰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弟兄四个。在弗吉尼亚的威廉马莉大学(The&College&of&William&and&Mary)三年级时,留学北京大学一年,奠定了汉语基础,也爱上中国。回国在肯塔基州的艾斯伯里学院获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赴日本打工过一年,有点经济积累。至今,他整整在中国已15个年头,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1994年,他曾任教广东珠海私立小学恩溢国际学校英语一年,后又应聘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学院教师,月薪1200元,听说比他人高,他主动要求降薪至900元,最后,院方定为950元。1995年偶然机会,他到东乡访问后决心选择留下,尽管月生活费仅500元。他说,我不抽烟不喝酒,应付日常生活足够。丁大卫生活清贫,近似“苦行僧”,但心志高远。他庄重地表示:“当东乡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也许我再会选择一个贫困地方,继续我的教育理想!”,因为大卫有一个信念:“教育就是要到最需要教育的地方去!”
至今,他义无反顾地续写着人生的“清单”:依然生活、工作在海拔2600米偏僻的东乡,不改本色,心系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依然默默地、兴趣昂然地干着喜爱的事儿;较真儿地在那里,自找乐趣并且感染别人,超越平凡,追求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是丁大卫!我是美国人!
我的图书馆
我是丁大卫!我是美国人!
“洋雷锋”速写
&丁大卫 (支教中国西部的美国人)
&&& 男,40岁,美国人。/来自中华网社区 /
&&& 2008年是美国人丁大卫来到中国的第十四个年头,也是他在西部教书的第十一个年头了。丁大卫一家现在住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丁大卫说:“我很喜欢这里,我和我的妻子在这里很快乐。”/来自中华网社区 /
&&& 1994年,年轻的丁大卫来到中国,在广东珠海恩溢私立小学担任英语教师。一年后,丁大卫萌生了到西部去看一看的想法。1998年底,他到位于甘肃兰州的西北民族学院当大学教师。当时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老实的大卫觉得工资过高,主动要求降到千元以下。
&&& 丁大卫自己的家当很少,包括一顶队帽、一本相册、一副家人合影、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一件军装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和一双未洗的普通运动鞋,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和一面随身带着的五星红旗。大卫说,每当他看到中国国旗,他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 现在丁大卫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教育局一教研室任教育顾问,帮助当地出版了东乡语和普通话双语字典。他还筹款在县里建起11所学校,帮助各地通水通电,并组织当地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培训。
馆藏&1742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我们与雷锋有多远——美国人丁大卫在中国的故事
魅力制高点微博:【我们离文明有多远】文明,指的是民众思维和行为的社会化程度,是软指标,但却是硬实力。啥是文明?打死都不侵害别人的利益,打死都不违反社会秩序,打死都不会出言不逊.......知道雷锋吧?每个人道德水平和价值标准都在雷锋的层面上,这个社会就是文明社会。对比美国和日本,我们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今天,在微信上看到了一个朋友转发的帖子,很感动!记录如下:
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看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
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
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你回来教我们吧!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
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给我们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我们的课本上是没有的!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或者有一些中国人,能像丁大卫一样,世界会更美好,我们国家会更强大、社会会更公平、家庭会更幸福、人生会更圆满......我们在祝福和感谢丁大卫的同时,希望更多的中国人都能读到这个故事,读懂这个故事,世界的改变,就从读这个故事开始吧!
让我们立即行动吧,用社会化的心态和标准,去做一个合格的人!去做一个好人!
我的更多文章:
( 11:06:39)( 08:59:11)( 09:50:32)( 11:32:43)( 08:53:20)( 17:06:57)( 09:29:58)( 13:21:03)( 10:44:02)( 17:13:5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大卫还在中国吗201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