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设参考文献有哪些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防洪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当前位置: >> >>
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防洪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15时40分   来源:财政部网站
【E-mail推荐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严重而频繁的国家,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异常,水灾多发、频发、重发,灾情之重历史罕见,救灾难度前所未有。为此,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目前,我国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甚至不设防,小型水库病险安全隐患严重,成为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增强防洪减灾能力,财政部不断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积极支持推进防洪体系建设,促进防洪薄弱环节有效改善。
    加大投入,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中央财政通过中央基建投资等巩固大江大河治理与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等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防洪减灾工作不断取得胜利提供支持。
    (一)巩固大江大河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为巩固江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中央财政继续通过中央基建投资支持江河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的相关工作。
    (二)加快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200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并实施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09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10亿元,用于2209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治理。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规划编制中,以提高重点地区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能力、保障防洪安全为主要目标,按照轻重缓急,把洪涝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威胁严重等急需治理的项目纳入规划优先安排;把对粮食安全、水源保护、环境整治、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的项目纳入规划优先安排;把地方治理积极性高、工作落实好、前期准备工作完善的项目纳入规划优先安排,确保集中资金用于防洪薄弱环节。规划实施中,在保持投资规模、项目及河流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具体项目,将易发生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急需治理的项目纳入规划先行实施。二是集中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奖优罚劣机制,鼓励地方按照规划先行开展项目治理工作,待项目完成后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兑付奖补资金。充分发挥先进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先进激励后进,加快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分配上改变以往“剃平头”的做法,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和规划内项目建设任务,综合运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选取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省份签订责任书,严格项目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按照“干一个,完一个”的原则,逐个销号,区域推进。强调地方责、权相统一。中小河流治理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中央资金切块下达省级财政部门,由其根据规划和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轻重缓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将中央资金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
    (三)全面推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07年以来,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先后编制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中央财政于2007年设立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资金,用3年时间支持完成规划确定的第一批6174座小Ⅰ型病险水库(指库容大于或等于10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0万立方米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汶川地震2000多座小型病险水库应急加固。年,中央财政再用3年左右时间支持剩余5400多座小Ⅰ型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52亿元用于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尤其是财政专项资金预算从2007年设立时的3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08亿元,年均增长接近50%。同时,财政部督促各地财政部门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共筹集地方资金300多亿元,地方资金到位率达89%,成为近年来民生工程建设地方资金落实最好的项目之一。
    强化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为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如期完成规划任务,中央财政创新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一)划分建设任务,地方自主安排。中央与地方划分任务量,对东、中、西部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央分别承担建设规划投资额或建设任务量的30%、60%、80%;对小Ⅱ型病险水库(指库容大于或等于1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万立方米的病险水库),中央承担坝高10米以上且库容2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剩余任务由地方承担。专项资金按中央承担任务量和平均投资额进行控制和安排,具体项目由地方统筹考虑、自主安排。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的前提下,地方可按照实际情况在项目间自行调剂,避免形成“半拉子”工程。地方资金先到位并完成规划确定项目治理的,可按照办法规定经考核后向中央申请奖补资金,绩效评价成绩突出的,中央再给予适当奖励。如2007年设立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财政专项资金时,明确专项资金补助按中央负担除险加固任务的水库数量和每座水库平均投资额进行控制和安排,由地方包干使用,项目选择由地方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具体落实,改变了传统的中央政府投资按具体项目分配资金的模式,使地方权、责统一,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签署责任协议,加强绩效管理。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和省级政府签署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对资金使用、项目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专项资金安排挂钩,对评价结果好的,补足资金并给予奖励;对评价结果差的,扣减资金,直至收回已安排资金。在项目绩效评价方面,为使专项资金的政策绩效可量化、易考核,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对中小河流治理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事前,通过规划明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同重点地区省级政府签署责任协议,明确中央和地方在一定时限内的绩效目标、建设任务和责任,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奖优罚劣。事中强化制度建设和动态监控,确保绩效目标有效落实。明确初步设计标准,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做到从源头控制投资,确保目标任务不走样。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定期报告和不定期检查制度,实施动态监控,督促地方抓执行、抓落实。各地通过信息平台定期报告资金预算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展,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约谈、通报甚至收回资金等方式及时纠正。事后对照绩效目标和项目完成情况,从项目组织、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已完成治理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后续项目和资金安排挂钩。
    (三)创新机制,引导地方积极落实资金。一是采取中央和地方资金分担方式。为防止单个项目因地方资金不到位,出现建设资金缺口而不能消除单个项目险情问题,财政部采取中央和地方资金分担任务方式。具体而言,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由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分别承担一定数量的水库除险加固任务;1.59万座重点小Ⅱ型水库全部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承担,其余2.5万多座小Ⅱ型水库全部由地方资金承担。二是建立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财政部按照“早建早补、晚建晚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将专项资金分配方案与各地除险加固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挂钩,鼓励各地早除险、快除险。三是加强投资控制。中央专项资金负担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后,专项资金如有节余,可用于地方资金承担除险加固任务的水库;专项资金不够的,地方负责补足,以强化地方经济责任。
    防洪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和地方各级水利、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中小河流、小型病险水库等防洪薄弱环节不断改善,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被群众誉为“解民忧、利民生、暖民心”的德政工程。
    (一)大江大河干流防洪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投入,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以堤防、防洪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防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
    (二)中小河流治理初步取得成效。截至2012年底,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2209条中小河流2.7万公里河段治理任务已基本完成。经治理的中小河流河段基本达到了国家确定的防洪标准,为1.2亿人和1.2亿亩农田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使8400万亩农田排涝收益,同时也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和用水条件。2012年汛期全国350多条江河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洪水,60多条河流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洪水,40多条河流发生超历史特大洪水,有7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经治理后的中小河流充分发挥了防洪作用,且无一出险。
    (三)小型病险水库隐患逐步消除。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成效日益显现。一是消除了病险水库安全隐患。病险水库经除险加固后,使水库泄洪设施标准低、大坝稳定性差、坝体坝基渗漏等突出险情问题得以解决,工程安全隐患得以消除。尤其是在2011年、2012年汛期,全国多个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除险加固后的水库经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验,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垮坝,也没有一座除险加固后的小型水库垮坝。二是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十一五”期间除险加固的水库已恢复防洪库容约35亿立方米,显著提高了水库防洪标准,基本解除了637座县级以上城市、1.61亿亩农田以及大量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溃坝洪水威胁,有效保障了水库下游1.44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拟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的5400座全国小Ⅰ型病险水库和1.59万座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在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后,预计可恢复防洪库容14.74亿立方米,下游9000万人口、1000余座县级以上城市和7800万亩耕地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发挥了水库综合效益。“十一五”期间除险加固的水库已恢复兴利库容约98亿立方米,增强了水资源调控和抗御干旱灾害能力,保障了城乡供水安全,提高了灌溉用水保证率,改善了区域水环境。在近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中,已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发挥了重要的供水抗旱作用。“十二五”期间正在实施的项目预计将增加年供水量23.15亿立方米,新增供水人口7715万人,恢复灌溉面积4889万亩。四是初步建立了良性运行机制。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积极推进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经费,稳定管理队伍,培训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1000多人次,基层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长效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进一步加大对防洪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从专项检查情况看,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地区工程建设进度偏慢、一些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进度滞后、部分地区资金落实情况较差、个别项目管理薄弱等。下一步,要圆满实现在2015年年底完成现有的4.1万多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5174条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6.7万公里河长治理任务,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懈努力:
    (一)提早准备,有序推进小Ⅱ型病险水库和中小河流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目前正在实施除险加固的4.1万多座小Ⅱ型病险水库,其中1.59万座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由中央财政全部出资建设,按期完成胜利在望。其余2.5万多座一般小Ⅱ型病险水库约需建设资金500亿元,地方筹资压力较大。财政部、水利部将督促地方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强指导协调,确保按期全面完成任务。二是全面实施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012年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年)》,细化年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水利部、财政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确保2015年完成《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确定的治理任务。三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水利部、财政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规划》编制工作,将选择一批治理需求迫切、实施条件较好的重点县,集中连片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整治目标,提高乡镇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生态和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期将抓紧印发规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一是加强项目组织实施。要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要求,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强化项目建设和管理。二是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监督检查。重点对资金到位、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建设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把好建设资金审核拨付关,严格按照投资预算、国库管理制度规定、项目建设进度和供货合同等拨付资金。同时,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强化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审核。三是加强质量监督。要切实落实好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质量。此外,还要深化小型水库和中小河流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我国国情、水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小型水库和中小河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继续做好小型病险水库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财政部、水利部将开展《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完成情况总结和绩效评价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未尽工作,指导各地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下一步工作。依据2012年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试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扩大与项目省签订责任书的实施范围,与全部项目省签订《中小河流治理责任书》,督促地方加大资金使用、建设管理的监管力度,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确保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陈燕湖南防汛抗灾热点解析:薄弱环节 “薄”在哪里
农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急剧下降 2003年取消农村“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后,我省农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急剧下降,由以前每年约3.5亿个工日减少到目前约0.14亿个工日,农民投工量锐减96% 制图/刘也
湖南日报记者 柳德新
时至8月上旬,今年主汛期已过一半。洪涝灾害刚刚袭击湘北,晴热高温又来袭,防汛抗旱,进入决战阶段。
虽然我省防汛抗灾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各地出险和受灾的情况,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
一、“薄”在工程体系
我省已初步构建起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由于历史欠账多,水利设施短板较多。“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滞后,都将拖累全局。”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聂芳容说。
“蓄水池”容量小。水库、塘坝调洪济枯,就如放大版“蓄水池”,是防洪抗旱的主力军。我省各类水库、塘坝数量全国第一,但总库容仅605亿立方米,只占河川径流量的36%,汛期只能看着洪水资源白白流走,旱季又只能喊渴。而且,大中型水库数量只占水库总数的3%,特别是湘江上游缺乏控制性水库,调控洪水能力有限。
“保护圈”短板多。6月20日漫溃的酉水里耶大堤,因保护里耶古城遗址所在地,堤防标准还算相对较高。实际上,四水干支流堤防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十二五”期间,我省对四水主要干支流及330条中小河流实施综合治理,但都是一段段河道“插花式”治理,还有5000余条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于10年一遇。城区堤防中,除长沙市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外,其他地级城市和大多数县城均未形成防洪封闭圈。今年来,道县、江华及吉首市默戎镇等多个城镇进水受淹。
“主战场”隐患多。作为“长江之肾”,洞庭湖接纳四水,吞吐长江,是我省防汛抗灾主战场。湖区266个大小堤垸,分为重点垸、蓄洪垸和一般垸。24个蓄洪垸,绝大部分已实施围堤加固工程,但分洪闸和安全区建设滞后,难以有计划分蓄洪水。湖区还存在重点垸难确保、一般垸险段多、蓄涝撇洪能力下降等问题。7月上中旬,烂泥湖垸连降暴雨,垸内烂泥湖、镜明河险情不断,更难以调蓄渍水,间接导致泉交河镇长期被淹。
二、“薄”在社会管理
防汛抗旱减灾,重点是防在未汛之时,抗在未旱之前。
防汛抗灾不能追求“人定胜天”。即使是发达国家,洪旱灾害也不能完全避免。省水利设计院院长葛国华说,不同的防洪减灾工程,是有不同的设计标准的。即使工程体系完备并达标,也只能防御设计标准内的洪水。要确立洪水管理、洪泛区管理等理念,通过强有力的社会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规避洪水风险,减少社会损失。
工程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由于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管护经费落实不够,难以保证工程长效运行,特别是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用、无人管”。尽管国家持续加大小农水重点县、“五小水利”项目建设,但还有大量塘坝、末级渠系淤塞严重,汛期无法蓄水,山洪直奔江河,旱季无法保灌。
对公众的防灾避灾宣传演练不够。防汛的最高目标就是不死人,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人员及时转移。我省将防汛责任下沉到县、乡、村、组,但每年仍有一些人员伤亡,还需加强对群众的防灾知识普及、避灾转移演练。
各级防汛责任需要进一步夯实。14121座各类水库虽已基本摘除“病险”帽子,但还有2000余座中小型水库无专门值守人员,湖区3471公里一线堤防遇超警水位时也需要巡堤查险。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险情并及时抢险,将会造成巨大损失。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我省往往是前涝后旱、北涝南旱,甚至旱涝急转。在前期洪涝灾害中受损的水利设施,在后期抗旱中可能出力不足。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段炼中说:“抗旱的短板,主要体现在饮水和灌溉方面。相对防汛而言,抗旱意识不足、用水粗放、应急能力不够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薄”在投工投劳
1998年大水后,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为何防汛抗旱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国家投入确实成倍增加,但农民群众的投入大幅减少。一加一减,全社会水利建设总的投入并没有明显增加。”省人大代表、湘阴县东湖垸水利管理委员会主任苏铁锚介绍,国家从减轻农民负担出发,2003年取消农村“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后,我省农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急剧下降,由以前每年约3.5亿个工日减少到目前约0.14亿个工日,农民投工量锐减96%,相当于减少投入上百亿元。尽管国家投入大幅增长,其中“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我省水利投入就达450亿元,但仍然难以弥补取消农村“两工”后的投入缺口。
未见堤防的缺口,先见农村劳动力的缺口。澧县如东镇大周村位于淞澧大垸,村党支部书记李书金说:“今年村里巡堤查险,80%以上都是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积极性不高,而且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7月5日晚,华容县团洲乡团洲垸一线防洪大堤出险,由于本乡劳力不足,县里从隔壁乡镇组织约500人紧急增援。
注入一股水,引来万股流。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如何引导农民群众踊跃参与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改革,是补齐水利短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9e8ef5d11c943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