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实验 由△d求出波长的公式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报告
&&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配套实验书中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实验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实验简介】&/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1801年英国医生托马斯o杨做出了第一个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并
成功地测出了红光和紫光波长,奠定了光的波动性的实验基础。按照经典力学的理论,光既然是
一种波动,就一定要靠介质才能传播。于是,人们提出了所谓光的以太假说。为了探测以太的存
在,1880年,迈克尔逊在柏林大学的实验室开始筹划用干涉方法测量以太漂移速度的实
验。之后,迈克尔逊精心设计了著名的迈克尔逊干涉装置,进行了耐心的实验测量。直到1887年
7月也没能得到理论预期的以太漂移的结果,为最终否定以太假说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为爱因
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开辟了道路。后来,人们利用装置的原理制成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并用于研
究光的精细结构和长度标准校准。迈克尔干涉仪是用分振幅的方法实现干涉的光学仪器,它设计
巧妙,包含极为丰富的实验思想,在物理学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得到了十分广泛的
应用。例如,可以观察各种不同几何形状、不同定域状态的干涉条纹;研究光源的
;测量气体、固体的折射率;进行微小长度测量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因对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
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受到高度重视。
【实验目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干涉原理和调节方法。&
2.测量单色光的波长。&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
&&&图17-2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示意图,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⑴和透射光⑵,故G1又称为分光板。G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⑴和⑵因穿越G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射来的光在G1处分成两部分,反射光⑴经G1反射后向着M2前进,透射光⑵透过G1向着M1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2、M1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返回,最后都达到E处。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因而在E处的观察者就能够看到干涉条纹。&
播放原理演示
由M1反射回来的光波在分光板G1的第二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一样,使M1在M2附近形成M1的虚像M1′,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2和M1的反射相当于自M2和M1′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当M2和M1′平行时(此时M1和M2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一般情况下,M1和M2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干涉条纹()。&
&2.单色光波长的测定&
用波长为λ的单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M2和M1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光程差为&
Δ=2dcos&i&&&&&&&&&&&&&&&&&&&&&&&&(17-1)&
其中i为反射光⑴在平面镜M2上的入射角。对于第k条纹,则有&
2dcos&ik=kλ&&&&&&&&&&&&&&&&&&&&&&(17-2)&
当M2和M1′的间距d逐渐增大时,对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k级,必定是以减少cosik的值来满足式(5-6)的,故该干涉向ik变大(cos&ik值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增加λ/2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λ/2。&
因此,当M2镜移动时,若有N个条纹陷入中心,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近了&
Δd=N&&&&&&&&&&&&&&&&&&&&&&&&&(17-3)&
反之,若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M2相对于M1移远了同样的距离。&
如果精确地测出M2移动的距离Δd,则可由式(17-3)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
3.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Δλ&
钠光2条强谱线的波长分别为λ1=589.0&nm和λ2=589.6&nm,移动M2,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⑴和⑵的光程差恰为λ1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λ2的半整数倍,即&
Δk1λ1=(k2+)λ2&
这时λ1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λ2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如果两列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那么中相邻的2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
ΔL=kλ1=(k+1)λ2  (k为一较大整数)&
λ1-λ2==&
Δλ=λ1-λ2==&
式中λ为λ1、λ2的。&
对于视场中心来说,设M2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Δd,则光程差的变化ΔL应等于2Δd,所以&
Δλ=        & (17-4)&
对钠光=589.3&nm,如果测出在相继2次视见度最小时,M2镜移动的距离Δd&,就可以由式(17-4&)求得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
4.点光源的现象&
激光器发出的光,经凸透镜L后会聚S点。S点可看做一点光源,经G1(G1未画)、M1、M2′的反射,也等效于沿轴向分布的2个虚光源S1′、S2′所产生的干涉。因S1′、S2′发出的球面波在相遇空间处处相干,所以观察屏E放在不同位置上,则可看到不同形状的干涉条纹,故称为非定域干涉。当E垂直于轴线时(见图5-8),调整M1和M2的方位也可观察到等倾、条纹,其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与用钠光照明情况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39:4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干涉仪
| 习题 | 仪器使用维护方法 | 问题交流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利用干涉条纹精确测定长度或长度改变的仪器.它是迈克尔逊在1881年设计成功的。迈克尔逊和莫雷应用该仪器进行了测定以太风的著名实验.后人根据此种干涉仪研制出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干涉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迈克尔逊干涉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