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燕鱼品种图解鳍长个小瘤用手按一下还挺硬实,不知是什么东西?

河狸修坝&& 河狸是过着水陆两栖生活的哺乳动物
  河狸是过着水陆两栖生活的哺乳动物,它的后脚有蹼,尾部扁平而宽阔,能够在水里自由游泳。它有一个独特的本领,能够在河边用树枝、石子和淤泥修一个堤坝,然后在堤内造巢。修坝时,河狸用锐利的门牙将树根咬断,事先选择好方向,让树枝倒向河里,然后利用水流把树枝运到围堤地方,把粗树枝垂直地插进土里,当作木桩,再用细的树枝、石子、淤泥堆成堤坝,最长的堤坝有180米长、6米宽、3米高。堤坝把河水堵住,使坝内变成浅滩,然后在沿岸的地方,筑巢。巢设计得很巧妙,有两个出口,一个通地面,另一个由一条隧道通水下,以便自己在水下或陆上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还可躲避陆地上食肉兽类的袭击。
会飞的鼯鼠
  鼯鼠是一种小型兽类,它是仅有的几种会飞的兽类之一。它们常常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严格说起来,这不是飞行,而是一种滑翔。鼯鼠的体形像松鼠,头大、眼大,尾巴几乎有身躯那么大。身躯两侧前后脚之间有一层薄膜,膜的两面长细毛。它们利用这种独特的皮膜,能够从高处飞向低处,滑翔20-50米的距离。它还能用腿的抬升、垂下或伸直等方法来改变滑行路线,用尾巴来平衡身体。
  白天鼯鼠常常蜷伏在树洞或地洞里,用头枕着尾巴睡觉。夜里,才是它们出来活动和觅食的时间。它们活动范围大多在树林的高处,几乎都是过着夜间生活,不容易捕捉到它们,因而对它们的情况了解得不多。
能跑善跳的黄羊
  在新疆,到处可见到成群的黄羊。虽然那里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其它动物很难在那里生存,但黄羊仍然顽强地在那里生活着。
  黄羊,背部棕黄色,腹部呈白色,四肢细长,性格温和,喜欢群居。由于戈壁缺水,又常遭到狼追捕,使它练就了一身奔跑如飞的本领和一跳六、七米远的绝技。
  黄羊群出外,总由一只有经验的公羊在前带路,其余的一只限一只,从不互相争路,形成一支有条不紊的队伍,只有到了紧急关头,它们才各自逃命。
  黄羊肉味鲜美,是著名的狩猎动物,但也经不起大量捕杀,如今已日趋减少。
穿山甲怎样打洞
  穿山甲是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云南等地的一种小型兽类。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在地下打洞。穿山甲挖洞的方法很有趣,它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前进的阻力,前肢非常尖锐、长而有力。挖洞时,它用粗大有力的尾巴把住地面,前爪从身下向后推土,后爪配合再继续向后方推土。前进时,全身磷甲闭合,像许多把瓦工的“抹子”,把洞顶抹平。后退时,又把全身鳞甲张开,像许多把小铲子,把洞顶的土铲下,带到洞外。如此反复,可把洞顶开得又大,抹得又平又坚固,穿山甲的听觉和嗅觉都很发达,它挖洞时的方向,是靠它嗅到蚁巢的位置而定的。穿山甲能消灭有害的白蚂蚁,是一种很有益的动物。
蝠是益兽吗?
  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它的前肢指骨特别长,在指间生有翼膜,这就是它的飞行器官,可见它的飞行器官和鸟儿的翅膀根本不一样。
  蝙蝠喜欢住在树洞、岩洞、屋檐下以及光线暗淡的山洞里。蝙蝠的嘴很大,适于在飞行中捕食昆虫。每当日落黑夜降临时,蝙蝠便出来捕食昆虫,据科学工作者调查,一只蝙蝠在一夜中能捕食3000-4000个蚊子。它的食物以蚊、蚋、蝇、蛾为主,因此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很有益。尤其在疟蚊横行的地方,人们建造一种木制的塔,招引蝙蝠,让它为人类消灭传播疟疾的疟蚊。
  然而在拉丁美洲,有一种专门吸食人和动物血为生的吸血蝙蝠,对人类有害。
可爱的松鼠
  松鼠体态优美,小巧玲珑,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钟爱。这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爱。它面貌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行动敏捷、机警,一条蓬松的尾巴总是翘得高高的,显得格外漂亮。但是,松鼠吃松树的种子,有时还啃咬树皮,特别是一些小树树皮被啃坏后,很容易枯死,给林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危害。不过,林业专家告诉我们,松鼠吃林木种子、树皮或啃咬树皮造成的危害是局部性的,如能采取一种预防措施,松树危害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松鼠还有贮藏种子的习惯,这对森林中树木种子的扩散和林木更新有一定的益处。
大象鼻子的功能
  大象都有一条长长的鼻子。象的鼻子除了能闻气味,还是一只灵巧的“手”,靠它取食、洗澡和防止敌害的侵袭。
  象的鼻子非常灵敏,距离几百米远,它们就能闻到来犯者的异常气味,这一点弥补不了它视力弱和听觉差的缺点。受过训练的亚洲象能帮助人们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在印度的一些木材加工厂里,人们利用大象来搬运木材,运送货物。大象吃食物、喝水也靠鼻子帮助,它们吃青草、树叶和瓜果之类的东西,这些食物全靠鼻子帮助送人嘴里。喝水时,它先是用鼻子吸水,然后再把水喷进嘴里。喝水时,它先是用鼻子吸水,然后再把水喷进嘴里。洗澡时也是用鼻子吸水,再喷洒到身上,就和沐浴一样。大象走路时还用它那长长的鼻子当拐杖哩。
  斑马身上像穿了一件带条纹的衣裳,在阳光照射下,显得色彩斑斓,格外漂亮。它身上的条纹是黑褐与白色相间,就像美丽的图案。
  斑马身上的条纹是一种保护色,在原草上,它们常常遭到猎豹、狮子的袭击。有了这种保护色,就不容易被那些猛兽发现。斑马身上的斑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黑褐色与白色的条纹反射的光线不同,起着模糊或分散斑马体形轮廓的作用,从远处看,很难将斑马与周围的环境分辨开来,这样就不容易暴露目标,免遭那些猛兽的袭击。
  人们受到斑马条纹的启示,把斑马条纹的保护色应用到海军作战上,在军舰上涂上类似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敌人的视线,达到取胜的目的。
  长颈鹿是现今动物界最高的动物。最高的长颈鹿有五六米高,它的脖子也特别长,不愧为动物中的大个子。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长得这样长呢?有人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生活的地区,因气候干旱,青草稀少了,为了能吃到树上的树叶,就努力伸长脖子,这样经过许多世世代代以后,脖子就慢慢变长了。另一些人认为,长颈鹿的祖先中,本来就有脖子长的和脖子短的,以后由于气候干旱,地面上的青草稀少,长脖子的能吃到树上的叶子,短脖子的吃不到,就被淘汰了。这样一代传一代,经过自然选择,长脖子的就被保留下来,成为今天的长颈鹿。
狼也有爱心
  许多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中,都把狼描写成最坏的动物。人们把许多坏的、不好的事情,都用“狼”这个字去形容,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等。
  一般人都以为狼吃人。经过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认为,狼吃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例如在北美安大略湖地区,从来没有人被狼伤害过,虽然估计那里仍有一万多只狼。在野外,如果人不主动去袭击狼,它是不会向人发动进攻的。狼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关怀备至。狼群中成年的狼都参与照顾小狼的工作,在小狼能够参加猎食之前,双亲是用自己胃中反吐出来的半消化的食物喂它们。正因为狼有这份“爱心”,狼才哺育不少丢在田野、路边的弃婴,有记录可查的就有14名之多。
耐渴的骆驼
  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以具有非凡的忍耐力,能长期不喝水而闻名于世。曾经有一只骆驼在气温高达38℃的撒哈拉大沙漠里旅行了17天,一滴水也没喝,只是吃些干草和椰枣树叶。在这以后,它一口气喝了100升水,使人们惊讶不止。
  为什么骆驼能长时期耐渴呢?原来骆驼有一种其他动物所没有能保护体内水分的本领,在骆驼的驼峰中储满了脂肪,在需要的时候,这些脂肪能起化学变化,产生骆驼所需要的能量和水分。据说100克脂肪在氧化时可以产生107克水。另外骆驼很少出汗,身上长着又密又厚的绒毛,这不单是起着防寒防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防止水分经皮肤散发出去。
水獭的石器
  原始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石块,它们用石块来狩猎,用有刃的石块切肉,用带尖的石块挖掘。历史学家称那时为石器时代。那么动物会不会使用“工具”呢在美国西部的宾海地区有一种水獭,它们一旦饿了,就会到浅水中或海滩上“拣”石块,并将拣来的石块夹在腋下到处周游,寻找食物。它们若找到了蚌、蜗牛或蟹等带壳的动物,就仰卧在地上,然后从腋下取出石块平放在腹部,它们用前爪紧紧抓住猎物在石块上敲打,直到坚硬的外壳被打碎为止。这时水獭便翻过身来,吞食从壳中脱离出来的蚌肉或蟹肉。令人惊奇的是,水獭所拣的石块都是扁平的,很少拣圆形的石块。因为圆形的石块容易从腹部滚下来,而扁平的石块比较稳定。看来,水獭真是够聪明的。
哪种动物跑得最快
  在动物世界里,善于奔跑的动物不在少数,尤其是四肢发达的兽类,跑得快的更是不胜枚举。狮子每小时可跑50公里,狼比狮跑得要快,每小时可跑58公里。赛马场上跑得最快的赛马,每小时可达到65公里的速度。但是它们都不是动物中的赛跑冠军,动物中的赛跑冠军是谁呢?是非洲猎豹。
  猎豹是人们公认的跑得最快的兽类。科学家们在非洲大草原上进行了实地考察,当猎豹在追击它最爱吃的羚羊时,它可以使出全部力气,在短暂的时间里,以每小时113公里的速度追击。猎豹在急奔时,前后肢各自向不同的方向伸展,好像在地面上飞驰,真不愧是动物中的快跑冠军。但猎豹没有长劲,它长距离奔跑时,速度只有每小时60公里左右。
黄鼠狼拜太阳
  黄鼠狼是一种机警的小兽,喜欢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常躲在草垛、碎石堆、灌木丛里休息。它的听觉、嗅觉特别灵敏,远远便能闻到老鼠的气味。它的身体圆而细长,柔软,一身淡黄的毛,尾巴蓬松,它们能消灭大量老鼠、蝗虫、玉米螟等危害农业的坏蛋,所以是农民的好朋友。黄鼠狼妈妈在生小宝宝的时候,每天要捕捉大量的食物给小宝宝吃,光靠晚上的时间去捕不够吃,只好白天也出来。但是黄鼠狼是习惯夜间活动的,白天眼睛有些迟钝,往往对周围的环境辨认不清,尤其对太阳照射的方向更看不清,所以有时就停止前进,直立起身子,观察周围的环境,但直立身子很容易跌倒,于是便摇动前腿,以保护平衡,看起来像是拜太阳。迷信的人以为黄鼠狼拜太阳要成仙呢。
海豹为什么喜欢吃石块
  海豹有个非常奇怪的饮食习惯,它常常找一些小石块吃,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海豹经常吃一些小鱼小虾,还有贝壳类,尤其贝壳到了胃里非常不容易消化吸收,不消化还怎么再吃食呢?海豹就想了一个办法,多吃些小石块,用这个办法来磨碎胃里的贝壳。于是,海豹就常常吃一些小石块,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习惯,不由自主地吃起石块来。
  海豹吃了石块以后体重不断地增加,反倒克服了肥胖引起的浮力,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潜水的能力。小朋友,现在你明白了海豹为什么吃石块了吧?
机警的旱獭
  旱獭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一种小兽,它们在地下挖洞为巢,修造得十分讲究,既安全,又隐蔽。一般深10多米,最深可达30多米。洞内有卧室、育儿室、贮藏室、厕所等等。每到秋季,它们便吃得腰肥体壮,准备睡上一冬,在梦中度过严寒的冬季。同时,在仓库内贮满干草,以备醒后急需。
  半岁的小旱獭便会站岗放哨了。哨位通常选在洞穴的高岗处。小哨兵十分忠于职守,任凭兄弟姐妹打打闹闹,痛快玩耍,自己毫不受影响,总是警惕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发现有敌人到来,便及时发出警报,待同伴都撤入洞内,它才撤离岗位。
  人们常常把鲸叫做鲸鱼,其实鲸不是鱼,鲸是生活在海洋里的高等哺乳动物。由于长期适应水中生活,它的前肢已变为鱼鳍形状,后肢退化成一对小骨片,尾部同鱼更加接近了。不同的是,鱼尾同水平面相垂直,鲸尾同水平面是平行的。鲸是温血动物,鲸妈妈怀孕一年左右,才产下小鲸来,鲸妈妈在哺乳时,横躺在海面上,好让小鲸吮吸奶汁。
  鲸生活在海水中,依靠肺来呼吸海面上的空气。在鲸的头顶长着一个或两个鼻孔。它肺容易很大,当它呼气时,肺里的大量空气排出来,因为压力很大,从鼻孔冲出时,把海水喷向空中,可以高出海面2-12米,像喷泉一样。鲸的种类很多,最大的蓝鲸长33米,最小的江豚只有一米长。
小老虎的狗“奶妈”
  动物园里的老虎一窝养下的四只小老虎,因为吃不饱而叫个不停。虎妈妈的奶只够两只虎宝宝吮吃,如果四只小老虎抢着吃,只好大家饿肚子了。
  老虎是一种珍贵动物,好不容易生下四只虎宝宝,如果因为吃不饱而影响健康,那该多可惜呀!动物园的饲养员显得比虎妈妈还要着急,正好家里养的一条狗也刚巧生下小狗崽,健壮的母狗妈妈水充足。饲养员想让它来做小老虎的“奶妈”,不知道行不行。
  饲养员把两只饿得“嗷嗷”叫的小老虎抱出笼子,放到狗“奶妈”身边。小老虎一闻到奶香,就趴上去拼命吸奶。狗“奶妈”起先似乎有些不愿意,慢慢才变得平静下来,让两个特殊的“乳子”尽情吃奶。吃饱喝足的小老虎呼呼大睡起来,让两个特殊的“乳子”尽情吃奶。吃饱喝足的小老虎呼呼大睡起来,饲养员高兴地去为狗“奶妈”烧骨头汤补充营养。
  狗为什么愿意给小老虎喂奶呢?原来,狗是靠嗅觉来进行判断的,当它把身上的气息摩擦在小老虎身上后,就会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所以它才会很快接受小老虎。
“粪便领地”
  雨后的山林显得格外宁静,空气里散发着泥土和草叶的清新气息。太阳出来了,山林里大大小小的动物,都从避雨的巢穴中出动,昆虫在天空中飞舞,鸟儿在枝头鸣叫……
  一只老虎在草丛中缓缓地行走,看来它并不饿,否则不会如此悠闲。只见它行走一段后,便停下来观望一会儿,好像是在视察领地的国王;然后它又继续行走,偶尔在地上或树枝上抓一把。如此停停走走,老虎几乎绕着山腰转了一圈。
  兽中之王是吃得太饱在消食呢,还是酣睡一场后起来散散步?
  其实,老虎真的是在“视察领地”,只不过它的方式有些特别。除了在领地范围内留下明显的抓痕外,
老虎还会在领地边界的地方排泄粪便和尿液,它游走时停下来的时候,正是在做这种“记号”。雨水把原有的气味冲走了,老虎当然只得重新做标记,才能使其他动物不会闯入“禁区”。
  有趣的是,动物园里的老虎常常还保留着野外生活的习惯:早晨醒来后会先大便,以示“此笼子是本大王的领地。”
  其实,“粪便领地”并不只是老虎的专利。
  河马虽然很温和,但也不希望其他动物来打扰它。所以,它也会用粪便来表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由于河马行动不便,只能原地大小便,并使劲摆动屁股和尾巴,尽量使粪便散开的范围更大一些。
  和河马同样肥大威猛的犀牛,常常会跑到固定的几个地点大便,以示自己的“领地”范围。犀牛大便后,会用后脚把粪便向四周踢散开去,这样既能扩大“记号”的范围,也能使粪便气味更快地飘散到空气中,让其他动物“早点”知道。
  獾不但用大便来警告其他动物“不得擅入”它的“领地”,为了增强气味效果,它还会从肛门上方的臭腺中,分泌出一种奇臭无比的液体,洒在粪便上面。即使不排泄粪便,它也会在经常活动的地方留下这种臭液,既可以警告敌人,也方便自己“认路”。
  看来,很多动物都有用粪便来标记“领地”的习惯,只是它们的做法略有不同而已。
狮子的“持久战”
  在非洲辽阔的原野上,狮子经常是成群地生活的。除了大象,几乎没有什么动物是强大的狮子的对手。所以,人们常常以为,狮子成群活动毫无必要。
  事实上,如果有数头狮子合力围捕猎物,就能更快更有效地得到食物。另外,草原上生活着很多想“不劳而莸
”的动物,比如秃鹫、鬣狗等。如果狮子单独捕猎了一头大型动物,它一次肯定吃不了,剩下的尸肉马上会被其他动物一抢而光,这对辛苦捕猎的狮子来说,是一种食物的浪费。所以,狮子更愿意结成一群,捕猎时更容易,猎获动物后又能一次吃光。
  有人曾经目睹了一场狮子与野牛的搏斗:一只公野牛和一只狮子对峙着,要是在平时,总是野牛落荒而逃,狮子在后面紧紧追赶。但这只野牛的前腿有些瘸,肯定跑不过狮子,它只能面对现实。
  照理说,狮子捕食野牛好像是手到擒来的事,更何况是一头有伤的野牛,但实际情况却出乎人们的想象。
  单独捕猎的狮子显然对公牛锐利的犄角有所顾忌,只要野牛一接近狮子,狮子就趴下不动;而野牛刚转身想离去,狮子就紧紧跟在后面,做出一副进攻的样子。野牛只好再回过头来,甚至有几次倒是野牛向狮子冲过来,但狡猾的狮子立即躺下,做出“投降”的姿态。
  狮子当然不必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它已经敏锐地发现野牛的腿上有伤,相信只要“打持久战”,就能拖垮对手。
  野牛看来不知道如何用犄角来有效地攻击敌人,如果它用尖角对准狮子,以攻为守,然后凭借足够的体力、耐心和谨慎,完全有能力摆脱狮子的纠缠。但这头野牛显然没有做到这几点。腿脚行动不便的野牛,经过几十分钟来回折腾,终于精疲力竭,累得趴在地上喘气休息。狮子马上绕到野牛身后面,不等野牛转身防卫,便发起了拿手的“闪电战”:它猛地扑上野牛的身体,准确地一口咬住野牛的喉咙,野牛作着最后的挣扎――用蹄子胡乱地蹬地……
  野牛最终成了狮子的美餐,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是一群狮子,;它们就根本不必用长时间的“持久战”来解决问题了。
熊的过冬秘密
  冬天到了,树叶凋落,绿草枯黄,森林里的动物都在为度过寒冬作着准备:小松鼠在树洞里囤积了大批松子,这是它们冬天的粮食;忙碌了一年的蜜蜂也早早躲进蜂巢,现在是开始享受平日辛劳的成果――蜂蜜的时候了;青蛙干脆钻到泥沙底下,准备在地下不吃不喝地睡个“长觉”……
  熊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最大陆地动物,也是最出名的用冬眠方式来度过严冬的动物之一。在冬眠前,它们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每当深秋季节,黑熊便每天要花20个小时,在山林中转来转去觅食,因为这个时候可以捕食到的小动物已经越来越少了。黑熊的这种“大吃特吃”的日子,大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当它要进洞冬眠时,身体已经吃得滚圆肥壮,体重足足增加了40千克。
  春天来了,经过四五个月漫长的冬眠期,黑熊走出洞外。它显得“苗条”了许多,看来准是饿得不轻。奇怪的是,它并不急着去捕食动物填饱肚子,反而不停地舔着岩石。难道它是嘴巴干了吗?
  黑熊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它过冬前不会预先在洞里贮藏食物,而是干脆把自己吃得很胖,大量增厚脂肪,这样一来可以抵御寒冷,二来可以通过消耗脂肪以保持体温,所以它在冬眠期间,体温几乎保持不变。黑熊在冬眠的洞中,既不吃也不动,甚至几乎不排泄屎尿,全靠消耗厚厚的脂肪来度过漫长的冬日。
  当它从冬眠中醒来时,会先去舔食岩石上的苔藓,用来清除肠胃中残余的食物原碎渣,并强化很久没有动用的肠胃功能,好像在吃饭前喝上一杯开胃酒一样。然后,它才去捕猎食物,这样吃起来才更加有滋有味。
  除此之外,冬眠前后的熊还会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
黑熊在进洞前,会在周围的树上留下牙齿印痕,警告其他动物“请勿打扰”;北美洲的灰熊在找到理想的洞穴后,先铺上一些树枝,但并不是马上冬眠,而是继续在洞外游荡,直到食物越来越难找、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大多数熊都不会自己挖洞,但北极熊却能在雪地上挖出1米多深的熊窝,还会堆起一堵雪墙来挡风呢!
美洲豹的劲敌
  亚洲的老虎和非洲的狮子,是所有食肉动物中最威猛的兽王,而在美洲大陆上,美洲狮和美洲豹则统治着森林王国。
  美洲豹又被叫做美洲虎,甚至经常被误认为是美洲狮。其实,美洲狮全身长着一律的棕褐色毛,而美洲豹的身上却有许多一圈圈的花纹,看上去和金钱豹很相像,但它比金钱豹更强壮、更高大。
  美洲豹是游泳和爬树的高手,主要在夜里外出活动,行动机敏的猴子和动作迟钝的树懒,都是美洲豹的主要捕食对象。其实,在美洲森林里,除了比自己更加强大的美洲狮,美洲豹差不多把树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大小动物,都列入了自己的食谱。
  美洲豹咬死猎物后,并不马上食用,而是把猎物拖到安全僻静的地方,慢慢地品味享用。
  生活在美洲草原上的在食蚁兽,是美洲豹不愿对付的少数动物之一,它们之间轻易不发生冲突。但是,如果一只饥饿的美洲豹遇到一只肥壮的大食蚁兽,一场激烈的格斗常常在所难免。
  大食蚁兽是一种以吃蚂蚁和白蚁为生的动物,它的嘴巴长得像一根长管子,没有牙齿,尖细的舌头可以伸到60厘米,而且能以每分钟伸缩160次的速度,飞快地舔食蚂蚁。一只大食蚁兽的“饭量”,是一天吞下3万只蚂蚁。
  大食蚁兽的背上长着又厚又长的毛,虽然它的眼睛和耳朵很小,但听觉和嗅觉却非常发达。所以,当美洲豹靠近,它总是熊预先发觉。
  面对强大的敌人,大食蚁兽经常用后肢站直身体,竖起前半身,挥舞锋利的前爪,做出一副无所畏惧的迎战姿态。如果美洲豹步步紧逼,大食蚁兽就会用扫帚一样的大尾巴,把地面扫得尘土飞扬,干扰对手的进攻。
  美洲豹凭借灵活的脚步,常常能咬到对手的后背,但那一点用也没有,最多只是咬下一撮厚密的长毛。美洲豹再一次扑上来,想攻击大食蚁兽薄弱的喉咙,这时候,大食蚁兽会伸开粗大有力的前肢,紧紧抱住美洲豹的身体,并把锋利无比的爪子狠狠地插入敌人的肋下……
黑猩猩吃“点心”
  一只黑猩猩亲得发慌,只见它东抓一把,西挠一下,然后掰下一根长长的细树枝,往上面舔着口水,然后把湿漉漉的树枝朝泥地上插着,又拿着树枝当做冰棒一样地舔起来。就这样,一会儿插,一会儿舔,过了好长时间,才见它心满意足地一扔树枝,摇摇晃晃地走到树林里去了。
  黑猩猩真的就这样打发无聊的时光吗?
  其实,它是在享用美味的“点心”。黑猩猩喜欢吃白蚁,但它们既没有细长的舌头来舔食躲在蚁洞内的白蚁,又不愿意久久地趴在蚁洞外,等白蚁自己爬出来。聪明的黑猩猩,没有采取用脚爪创开蚁洞的“破坏性”策略,而是用沾了口水的细树枝,慢慢地插进白蚁洞,再小心地抽出沾满白蚁的细树枝,津津有味地把树枝上的白蚁舔得一干二净。如此反复,黑猩猩就能既轻松又尽情地享用“白蚁点心”了。
  看起来,黑猩猩比起其他动物,真的是高出一筹。
刺猬的克星
  刺猬是一种很有趣的小动物,它长着胖胖的身体,小脑袋,小眼睛,4只脚也很短小。不过,它最明显的特征,当然还是身上那些又尖又硬的刺。刺猬除了腹部以外,全身都长满了针刺,这些针刺长得很不整齐,互相交叉,这样具有更好的防身效果。
  刺猬遇到强大的敌人时,会把身体蜷成球形,这样就能保护没有刺的腹部了。一般的野兽面对这么一个浑身长刺的家伙,碰又碰不得,吃又吃不到,最后只能作罢。刺猬因此而几乎没有天敌,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刺猬的针刺非常厉害,一旦刺进敌人的身体,便会从刺猬身上脱落。针刺的尖头上长着倒钩,所以很难拔掉,有时反而越挣扎钻得越深,小小针刺甚至能让一些强大的猛兽送了命。
  噍!这只饿极了的老虎,在蜷成一团的刺猬面前转来转去了好长时间,就是不知道如何对付眼前这只小“刺球”。它用爪子去拔弄刺猬,反而被它刺痛了肉爪。兽中之王像触电一样地逃到树林里去了。
  小刺猬松开身体,像没事一样上路了。不好!刚走了一个大家伙,又来了一个敌人。刺猬发现了悄悄跟在身后的一只黄鼠狼。没走几步的刺猬赶紧“故伎重演”,又紧紧地蜷起身子,一动不动。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连老虎都拿我没办法,小刺猬心里准是这么想的。
  跟在刺猬身后的黄鼠狼出场了,要说它的个头和威力,根本无法和老虎相比,但它却有个出名的“怪招”:放“臭屁”。黄鼠狼经常靠这种办法,逃过猛兽的袭击和猎狗的追捕,这次,它要在蜷成刺球的刺猬身上,试试“臭屁”的威力。
  只见黄鼠狼对准刺猬,放出一种其臭无比的臭液,不一会儿,刺猬就被臭气熏得晕头转向了,身躯慢慢松散开来,露出了软弱的肚子。黄鼠狼一看时机已到,便扑上去一口咬住刺猬的头颈
。虽然刺猬被咬死了,黄鼠狼还是非常小心地把鲜美的刺猬肉吃得一干二净,而没让那些尖刺扎伤自己。
(犭蒙)和蛇,谁怕谁
  在密密的树林里,一头身材细长的(犭蒙),正用尖锐的目光,四下探索着猎物。它已经很久没有吃东西了,连小老鼠和小青蛙都没有看见,而捉两只昆虫根本填不饱肚子。
  草丛中不声不响地游出了一条眼镜蛇,只见它不时地吐着尖细的舌头,贴着地面向前行进。
  饿极了的(犭蒙)向眼镜蛇扑了上去,眼镜蛇面对突然出现的对手,一下子直起了前半身,脑袋变得扁扁的,露出了那对黑白相间的“眼镜招牌”。(犭蒙)是知道眼镜蛇的厉害的。它不急于进攻,而且围着毒蛇团团转。眼镜蛇一次次地探出身子去攻击(犭蒙),都被(犭蒙)灵巧地躲闪开了;眼镜蛇想逃,(犭蒙)又追上来纠缠,双方斗得相持不下。
  眼看眼镜蛇已经被折腾得气力不支了,(犭蒙)觉得是该出手的机会了。只见它闪电般地冲了上去,一口咬住蛇的上颚。眼镜蛇挣扎着用身体去缠住(犭蒙),可是一点用也没有。
  眼镜蛇遇上了“克星”,只有被吃掉的份。可是,饱餐后的(犭蒙)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一条更大的眼镜王蛇。这次的结果是会怎么样呢?
  (犭蒙)和蛇是天生的冤家对头。许多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怕蛇,特别害怕有毒的蛇,而小小的(犭蒙)却有克敌制胜的绝招。
  (犭蒙)小巧机灵,反应敏捷,它能飞快地躲过毒蛇的攻击。当(犭蒙)遇上蛇时,它身上的毛便会竖直起来,看上去比平时大了一倍,这样既能够吓唬蛇,又能保护自己,因为万一在拼斗中有个疏忽,毒蛇也只是咬到了它的一撮硬毛而已。而(犭蒙)攻击眼镜蛇时,却会准确地一下咬住蛇的上颚,这样,眼镜蛇最具威胁的毒牙就不能发挥作用了。(犭蒙)身上蓬起的硬毛,使毒蛇根本无法把(犭蒙)缠紧。时间一长,被(犭蒙)咬住要害的眼镜蛇便难以抵抗了。
  (犭蒙)凭着独特的本领,在与眼镜蛇的对抗中占了上风。难怪很多人以为,(犭蒙)见了蛇就追,蛇见了(犭蒙)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动作迟缓、嘴张不大的眼镜镜,遇到(犭蒙)可能会屡遭败绩;但如果是一些身强力大、反应迅速的蛇,像眼镜王蛇或巴西蝮蛇,(犭蒙)常常就难以匹敌了。聪明的(犭蒙)遇到这种情况,常常会知难而退。
  (犭蒙)虽然是蛇的天敌,但实际上它们很少主动戟蛇。蛇的剧毒终归是一种威胁,为什么要去冒险呢?!
咬松子的诀窃
  松子是松树的种子,松子肉又香又糯,含有植物油等多种营养,是一种很好的休闲食品。
  很多人都喜欢吃松子,但都觉得松子壳太硬,很难咬碎。在这一方面,可爱的小松鼠有足够的资格来做我们的老师。
  松子几乎是松鼠的唯一主食,它们咬松子有什么诀窃吗?
  松子的外壳上有条沟纹,有经验的松鼠会抓住松子的特定部位,再用尖利的牙齿准确地交住沟纹,使沟纹加深,然后用“双手”灵巧地转动松子,再重复地咬上一口,坚硬的松子就被从中缝咬开了。一只老练的松鼠能在很短时间里,把一只大松球里的几十粒松子吃得干干净净。
  松鼠咬开松子看上去毫不费力,但它的这种本领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小松鼠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咬前的准备动作、啮咬力度和咬裂位置等“技术关键”。
  看来,想学会一种本领,都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动物和人都不例外。
大象“醉酒”
  南非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里不但景色宜人,而且还生活着许多非洲特有的动物,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大开眼界。
  保护区里的大象非常温和,游客可以放心地抚摸它,还可以在管理员的帮助下,骑在大象背上和它全景留念,这成了那里最有趣的旅游节目之一。
  有一次,一辆满载游客的大巴士在保护区里行驶,游客们靠着车窗沿途观赏各种难得一见的动物。忽然,前方有一头大象摇摇晃晃地朝汽车冲来,还不时发出响亮的吼声。司机大叫一声:“不好!”赶忙掉转方向。眼看大象就要撞到车上,幸好大巴士拐弯及时,只让大象的鼻子扫到了车尾。望着大巴士加大马力逃走,大象只得“喷怒”地把路边的一颗大树连根拔起……
  全车的游客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随车的动物管理员,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不是说这里的大象很温和吗?怎么会……
  惊魂未完的动物管理员连声说着“抱歉”,然后说出了险情的秘密:保护区里的大象确实是很温和的,这有前人为证。不过,在保护区的森林里,有一种名叫玛努拉的大树,一到这个季节,它就结出许多鲜艳的果实。这种果实非常甘甜,水分又多,很多动物都喜欢吃,大象也不例外,它们常常把玛努拉的果实震落到地上,然后饱餐一顿。
  可是,大象并不知道,玛努拉的果实里有很多糖分和淀粉,而大象胃里有大量发酵细菌。所以大象吃饱玛努拉果实以后,胃里就像一个酿酒的大桶一样。要不了多少时间,大象就会酩酊大醉。
  醉酒的大象有时会乖乖地躲起来睡大觉,有时却会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地四处游荡,甚至会大发“酒疯”,到处破坏,惊扰游客。今天各位还算幸运,有一次醉酒的大象追赶起散步的游客,最后只好一连打了三发麻醉枪弹,才让它趴下。
  游客们听到这里,觉得这一次冒险倒是挺刺激的,还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算是不虚此行。
大象的“卫生习惯”
  一群大象在慢悠悠地行进,雄象挺着白色的长牙,走在最前面,小象和年老体弱的象走在中间,雌象跟在象群的最后面。
  天气十分炎热,幸好大象长着天然的“扇子”――一对大耳朵,所以它们一边走一边扇着大耳朵散热。有些大象把长鼻子伸到嘴里,吸满口水,然后往身上喷洒。走在最前面的大象,发现了不远处的水洼,象群们马上小跑奔向水源。除了喝水以外,大象还会做些什么事呢?
  大象虽然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但它们却非常喜欢水。每当遇到溪流或水塘时,象群就会停下来,在水里“玩”上好一阵子。除了喝水解渴外,它们会用鼻子吸水,然后喷在背上“洗淋浴”;或者干脆整个身体浸在水中,这样不但能把身上的污泥洗干净,还可以让水流带走庞大身体里的热量,借此消暑;另外,泡在水中还能赶走寄生在身上的虫子,让皮肤变得更舒服。
  小象从父母那里,从小就养成爱水的“卫生习惯”。
斑马“挖井”
  非洲的天气总是那么炎热!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地面上干得快要裂开来,除了刺茸茸的仙人掌,几乎找不到青绿的植物。
  非洲原野上的动物,都在忙着找水喝,可是,连河流都干得见了底,哪里还有水泥?斑马九在干涸的河床上徘徊,还有羚羊、长颈鹿也在四周游荡。它们在等待什么呢?
  斑马不像骆驼那样有特殊的耐渴能力,但它们却有天生的找水本领。在干旱的季节,斑马会凭着本能,找到可能有水的地方,然后用蹄子不停地刨土。浅土被刨开,斑马“孜孜不倦”地继续着“挖井工程”。有时候,斑马能挖出1米多深的“井”,地下水终于出现了。
  斑马辛辛苦苦地挖出了“水井”,除了自己喝个够以外,周围的动物朋友也能因此沾光,喝水解渴。斑马的这种找水的本领可真是大有名气,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动物跟着它到处转悠呢?
君子“动口”也“动手”
  河马是一种长相很奇特的动物,它的身躯非常壮实,却长着一双小眼睛。河马最出名的,还是那张其大无比的巨型嘴巴,看上去真让人害怕。不过,河马是天生的素食者,从不吃其他动物。
  粗壮的河马脾气很温和,它既不欺负小动物,又因为长得又肥又大,很少有野兽敢来惹它的麻烦。如果有入侵者闯进河马的领地,它也只是撅起屁股,摇摇那条短尾巴,表示一番“抗议”,大多数入侵者都会知趣地“退避三舍”。
  可是,如果两头个差不多的河马,互不相让地争夺地盘,那可是另外一件事了。
  对阵的河马,会面对面地张开大嘴,朝着对方猛吼。大多数情况下,河马之间的争斗,以嘴巴大、吼声响的河马取得胜利而靠结束;嘴巴小、吼声轻的河马,自叹“技不如人”,只好退出认输。
  如果两只河马长时间“斗嘴”不分上下,那就只好以撞脑袋和撕咬对方来决一胜负了,直到其中一头被打翻在地。不过,在河马王国里,这种情形很少出现。
水中的河马
  河马虽然是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陆地动物,但它大部分时间喜欢泡在水里度过。河马总是成群地生活在一起,雌河马和小河马在水泊中间,年轻的雄河马守护在最外围。
  河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全都长在头顶上,这样,它只要从水中稍微露出一点脑袋,这些感觉器官就刚好超出水面,既能看,又能听,还能呼吸新鲜空气。看起来,河马很适应在水中的生活,它一定是一位游泳高水喽?!
  其实,河马根本不会游泳,它通常选择不超过自己身高的水域活动。有时,它也会到比较深的水里去,但那只是“憋”住气潜水,过不了5-6分钟,它又要回到浅水中来。这时,它就能踩着水底,稳稳地行走了。
  河马喜欢呆在水里,实在是因为它那肥胖的身躯太重了,水的浮力能使它行动起来少费很多力气。另外,生长在热带的河马,皮肤又光又厚,既怕热又不会出汗,只有长时间泡在水里,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河马睡觉的姿势
  河马长期生活在水里,甚至在河里生育小河马,在水里给小河马喂奶。只有到夜深人静的晚上,它才慢吞吞地爬上河岸,把岸边的植物大吃一顿,再回到河里去休息。
  河马连睡觉也是在水里的。可是,它是一种需要呼吸氧气的哺乳动物,不可能低等头在水下睡上很长时间。难道河马有超呼寻常的水下“憋气”功夫?还是水能托起河马那大得惊人的脑袋?
  河马睡觉的姿势真是“别具一格”:它在水中睡觉时,会把大嘴巴搁在另一只河马宽大的背上,一群河马就这样相互依靠,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久而久之,河马即使在陆地上休息时,也习惯地把下巴靠在树桩或者大石头上。
  河马的这种睡觉的姿势,在其他动物中很少见。一般来说,马通常都是横躺下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但如果只是小憩一会儿,马也会垂下头颈,把下巴靠在地上,站着睡上几分钟,这和河马的睡觉姿势有点相似。
泡泥浆的“大汉”
  大象、河马和犀牛都长得身高马大,体态威猛。有趣的是,这些动物中的“大块头”还都有一个奇特的共同爱好:泡泥浆。人们常常看到,河马在泥塘中长时间地浸泡,犀牛在泥浆中滚了一身烂泥,而大象身上沾满泥巴后,被太阳一晒,一大片一大片结块的泥巴从大象身上脱落下来,就像是在蜕皮一样。
  泡泥浆的动物“大汉”们,难道认为泥浆是一种天然美容品吗?
  大象、河马和犀牛都属于草食动物,它们几乎从不捕食动物,也不常攻击别人。但是,别看它们这么高大强壮,却对付不了叮在身上的苍蝇、虱子、蚊子等小昆虫。由于蚊叮虫咬,还会因为真菌引起皮肤癣,既感到难受无比又无何奈何。这时,浸泡在泥浆中,成了它们的共同选择。
  把身体埋在缺少氧气的泥浆中,会使那些讨厌的寄生虫呆不下去,连那些深藏在皮肤缝隙深处的虱子,也会在泥巴晒干后,被埋在泥块中一起剥落。
  生了皮肤癣的动物“大汉”,常常会长途跋涉,寻找理想的泥塘“治病”。经过一个“疗程”几次的浸泡,癣症就能完全消失。人们受动物泡泥浆的启发,也用泥浆浴来治病,这成了一种时髦的风尚。
大动物的“小朋友”
  鳄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几乎所有的鸟兽都尽量避开它,以免受到伤害。可是,偏偏有一种小鸟,总是轻巧地停落在危险的鳄鱼嘴上,有时还会用翅膀拍打几下,鳄鱼竟然会“乖乖地”张开嘴巴,让小鸟飞进飞出,却从不伤害它们。
  无独有偶的是,兽中之王老虎的身边,也常常有一群“勇敢的”小鸟跟随。它们一点也不怕威猛的老虎,相反,老虎会心甘情愿地张开血盆大口,任凭小鸟进出虎口。
  河马和犀牛虽然是食草动物,但却都长得十分强壮,一般不“允许”其他动物进入自己的领地。但是,河马的背上常常停留着白鹭,而犀牛宽大的背上,也总是栖息着好多只小巧的鸟类“伙伴”,它们不但不会赶走这些小鸟,反而看上去很欢迎这些小伙伴的到来。
  其他像大象、斑马、野猪、羚羊等大型动物身上,也常常会停留着一些鸟类“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鳄鱼的利齿长得七歪八斜,吞噬食物后,牙缝里总是残留着很多食物渣屑,鳄鱼对此无能为力。幸好有一种叫燕千鸟的小鸟,常常来为鳄鱼“剔牙”:它们飞到鳄鱼张大的巨嘴里,用尖喙当做牙签来啄食食物残渣。剔过牙的鳄鱼感到嘴里舒服多了,怎么会再去伤害它的“小朋友”呢?!
  燕千鸟由于经常与鳄鱼为伴,所以又被叫做“鳄鱼”,它们还会帮鳄鱼捉掉吸在身上的水蚂蟥,并为睡梦中的鳄鱼站岗放哨。
  和老虎为伴的小鸟名叫虎雀,它们的情况和鳄鸟很相似。
  犀牛很强大,连老虎、狮子也不敢惹它,但它却没法对付钻在皮肤褶缝里的小昆虫。这些害虫蜇吸犀牛的血,弄得它又痛又痒却又无可奈何。这时,小小的犀鸟来帮忙了,它们成群地在犀牛背上东跳西蹦,把深藏在犀牛皮肤褶缝里的小虫捉得一干二净,使这位大个子朋友感到十分舒服。
  除了犀牛,犀鸟还为斑马、羚羊等捕捉寄生虫,大小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非常亲密。
竖起耳朵蹦蹦跳
  一看题目就知道,这个故事是讲小兔子的。兔子是几乎每个小朋友都很熟悉的小动物,因为我们从小就听过很多有关兔子的故事;兔子又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物之一,因为它长得很可爱,还因为胆小而很温和。
  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兔子眼睛的颜色,和它们身上的毛色一样,灰兔的眼睛是灰色的,黑兔的眼睛是黑色的,只有小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白兔的身体里面缺乏色素,所以它的眼睛实际上是没有颜色的,我们看到的红色,实际上是小白兔眼睛中的血液映出来的颜色。
  兔子的嘴唇长得与众不同,上嘴唇从中间裂开,只要一张开嘴,就会露出两上两下4颗大门牙。其实,兔子的上门牙后面还藏着一对很小的门牙。兔子的门牙和老鼠门牙很相似,会不断地生长,所以,兔子嘴巴好像总在不停地吃东西,实际上它要不断地靠咬食物来磨牙齿,使它保持合适的长度。而它的“豁嘴”和大门牙,非常适合于经常啃咬草根。
  这样一种普通不过的动物,大概不会有什么奇特举动吧。那么,你知道兔子除了蹦跳外会爬行“走路”吗?它快速跳跑时,耳朵会怎么样?
  兔子是天生的“瘸脚”:它的前脚很短,后脚却很长,如果走起路来,姿势肯定非常难看,而且一定会感到很吃力,所以,兔子不管是在急奔逃命,还是悠闲地嬉耍时,总是用后腿“发力”蹬地,一蹦一跳地行动。
  兔子很弱,它有很多天敌,森林里的大多数食肉野兽,几乎都喜欢捕食野兔。兔子的胆子也很小,所以它长着一对出了名的大耳朵。兔子常常把身体隐藏在草丛里,只伸出两只又长又大的耳朵,像雷达一样地向四周不停转动,这样既能隐藏自己,又能探听到四周非常细小的声音。
  照理说,兔子在快速奔跑时,一对长耳朵应该贴在背上,或者像马尾巴那样顺风向后摆,但实际上,兔子的耳朵竟然是竖起来的。这种看起来有点“挡风”的姿势,正好符合兔子的特点:它没有汗腺,奔跑发热时,要通过竖起的大耳朵来得到更多的凉风,以便达到散热的目的。
树懒的伪装
  在南美洲的森林里,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名叫树懒。它总是把身体高高地挂在树枝上,一生几乎全部在树上度过:吃树叶,睡懒觉,甚至连“生儿育女”也在树上;人们甚至看到,已经死去的树懒,还是牢牢地倒挂在树枝上。
  树懒的行为表现,正像它的名字一样:其懒无比。它每天要在树上睡18个小时的觉,即使在醒着的时候,它也很少活动,而是懒洋洋地抱在树干上晒太阳。因为树懒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气温的变化而波动。所以,充分地接受太阳光,使身体感到温暖,是树懒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此外,树懒的听力很差,但鼻子却很灵,能很容易地找到喜欢的树叶和果子,它就靠这些食物填饱肚子。
  人们看到的树懒,身上常常披着厚厚的草绿色的长毛。
  树懒身上的“草绿色”长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长毛颜色本来是灰褐色的,之所以变成了草绿色,原来就在于它天生“懒惰”的习性。
  树懒的体温比较低,身体抵抗力也比较差,这使它不宜做“剧烈运动”。树懒的动作其慢无比,举手投足,就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动物一样。有人为它测算过,树懒每天大约移动不到1米,可算是世界上最懒的动物了!
  树懒个子大小和猫差不多,既没有强壮的体魄,也没有尖牙利齿,在森林里,它是绝对的被欺负者。俗话说:惹不起就逃。可是,因为动作太慢,树懒遇到凶猛的野盖时,连逃的本领也没有。
  难道树懒真的只能束手就擒吗?
  树懒的懒惰,却又反过来为它创造了保护自己的条件:南美洲的森林里又热又湿,树懒长长的绒毛里有很多空隙,沾了不少水分。潮湿的环境加上树懒很少运动,使一些苔藓和绿藻植物在它的身上“安了家”。慢慢地,绿色植物长满了树懒的全身,使抱在树上纹丝不动的树懒,看上去和周围环境一模一样,树懒就这样把自己“隐藏”在森林里,突然度过一生。
袋鼠“拳击家”
  在澳大利亚的大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活蹦乱跳的袋鼠。这是一种澳大利亚特产的动物,顾名思义,袋鼠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肚子前面长着一个毛茸茸的“口袋”,那是小袋鼠的“育儿室”。小袋鼠在妈妈的育儿袋里吃奶、睡觉,直到3个月后它才能独自行动。不过,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小袋鼠又会赶紧钻进妈妈的育儿袋里躲起来。
  袋鼠足有2米高,它的前肢又短又小,后肢却非常粗壮有力。袋鼠的行动全靠健壮的后腿来跳跃,它一下就能跳出7-8米远,最远达到12.8米,而且它能一口气跳奔几十千米,跳跃高度也有2-3米高。
  袋鼠还有一条又粗又长的大尾巴,在它跳跃的时候,大尾巴像舵一样掌握着方向;当它休息时,尾巴和两条后腿正好组成一个“三角架”,稳稳地支撑着身体。
  看起来,袋鼠的前肢比起后肢、尾巴来,力气一定小得多。可奇怪的是,两只袋鼠经常会伸出前肢来拍打对方的脸和脖子,这种打来打去的情形,很像拳击手在比赛。
  它们的这种“拳击表演”几乎随时可见,人们常常以为它们是一伙“好斗”的动物。
  其实,袋鼠是一种温顺而活泼的动物。袋鼠之间的“拳击”,其实是一种游戏和玩耍行为,就像其他动物之间常常追逐、翻滚在一起一样。有意思的是,雄袋鼠在“追求”雌袋鼠时,也会用前肢来击打对方,这种表示亲昵的奇特行为,倒是不多见。袋鼠之间用“拳击”方式来取乐,看起来只是一种“传统习惯”,也可能因为细瘦的前肢在“出拳”时,不会真正伤害到同伴。
  袋鼠虽然很温和,但是遇到敌害侵犯,它也会作出有力的反击。这时候,它们会露出攻击敌人的真正“招数”:高高跳起,用强壮有力的后腿猛踢对手,有时还会用粗大的尾巴横扫敌人。只有在这些“作战工具”还显得攻击不力时,“发急”的袋鼠才会施展前肢的“拳击功夫”来帮忙,有时甚至还会用嘴咬对手呢!
不喝水的“考拉”
  和中国的国宝大熊猫一样,远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也有一种特有的珍稀动物――树袋熊,难怪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很喜欢它。人们都习惯把它叫做“考拉”,而树袋熊的名字倒用得很少。
  虽然考拉的样子有点像熊,其实和熊没有一点点“亲戚”关系。熊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什么都吃,在地面上少有对手;而考拉却十分温和,长年生活在高高的桉树上,很少下地,而且,它可能是世界上“食谱”最简单的一种动物:唯一的食物就是桉树叶。
  难道考拉连水都不喝吗?或者它们就在树上喝天上落下来的雨水?
  其实,“考拉”这个名字,在当地语言里的意思就是“不饮水”,考拉真的一生都不喝水。虽然生活在炎热干旱的澳洲大陆上,但考拉天生就是一种耐渴的动物,它只要从清凉解暑的桉树叶中,吸取少量的水分就能感到足够的滋润了。
  安安全全地住在高高的桉树上,嚼着永远也吃不厌的桉树叶,已经很满足了,干吗还要冒着风险下地来喝水呢?考拉准是这么想的。
西班牙斗牛
  在所有人与动物的“游戏”中,斗牛可能是最紧张最刺激的,而西班牙的斗牛表演,更是享誉世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在一个圆形的斗牛场里,斗牛士不停地闪动身体,手里舞动着鲜红的披肩招引蛮牛;斗牛似乎对红色特别敏感,低着头直冲过来。斗牛士灵巧地移动着脚步,气势汹汹冲过来的斗牛,竟然只会叮着红披风,绕着斗牛士转圈。直累得恼怒的斗牛气喘吁吁,却连对手的衣角都没碰到……
  很多人以为,斗牛士是用红色的披风来惹怒斗牛,其实,牛是天生的“色盲”,根本不会分辨颜色。如果用深浅程度一样的红、蓝或黑色的披风来招引斗牛,它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斗牛一次次地向斗牛士的披风冲去,是因为它觉得披风颜色深得“不太正常”。斗牛本身的脾气就很暴躁,哪里受得了斗牛士的挑衅式逗引;如果换成一头“老实的”奶牛,它准对红披风无动于衷。
  大多数哺乳动物都缺乏辨别颜色的能力,大概只有人和猴子才会欣赏自然界的姹紫嫣红。
蓝鲸的大胃口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要数生活在海洋里的蓝鲸了,它可以长到30-40米长,体重有100多吨重。和陆地上的最大动物大象比起来,一头蓝鲸相当于6头大象那么长;至于重量么,刚刚生出来的小蓝鲸就有6-7吨重,比一头成年的大象还要重。
  蓝鲸长着又大又重的身体,全靠水的浮力,佬使它能在海洋中自由地游泳。这个海洋中的庞然大物,寿命也很长,大约可活100年。
  蓝鲸虽然生活在海洋中,却不是鱼,而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所以,它经常要浮到水面上来呼吸。蓝鲸的头顶正中有两个鼻孔,每当它呼气时,鼻孔就会连气带水喷出10多米高的水雾柱,好像一股海上喷泉一样。
  从蓝鲸的那张“超级”大嘴巴,就可以想象它的胃口有多大。即使是几米长的大鱼,到了蓝鲸的大嘴巴里,也会显得那么渺小。很多人以为,蓝鲸每天都要捕捉足够大、足够多的鱼,才能填饱肚子。
  这话只对了一半,蓝鲸确实需要每天捕食足够多的食物,但它们几乎从来不吃几十厘米长的鱼,它们的食谱上,永远只是几厘米长的小虾,小鱼。
  原来,蓝鲸没有牙齿,只在上腭长着800多条骨质的须板,它们像梳子一样挂在嘴上。每当蓝鲸张开巨嘴,小鱼、小虾就会和海水一起涌进来。然后,蓝鲸合上嘴巴,海水就会从鲸须的缝隙中流出,而小鱼、小虾却统统留在了嘴里。
  蓝鲸喜欢吃小鱼、小虾,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别看它个子大、嘴大,却长着极不相称的喉咙:喉咙直径只有几厘米宽,稍微大一点的鱼根本就咽不下去。不过,蓝鲸虽然只吃小鱼、小虾。它的胃口却实在是大得惊人。就那蓝鲸最喜欢吃的磷虾来说,一条成年的蓝鲸,一顿就可以吃掉1吨磷虾,每天要吃4-5吨才够。幸好海洋中磷虾的数量多得不计其数,才使巨大的蓝鲸不至于饿肚子。
  海豚是一种小型的鲸类,它和鲸都不是鱼,而属于海洋哺乳动物。
  海豚虽然个子不大,却特别聪明。经过训练,它能表演高难度的跳跃、转身等动作,是海洋公园里最受欢迎的动物明星;它还能帮助人潜到深海里去打捞落水的仪器,甚至能学习人类的语言。
  人们喜爱海豚,还因为它们不止一次地在海上救险,把落水的人驮在背上,送到岸边。海豚甚至会不顾自身的安危,成群地驱赶凶猛的鲨鱼,保护落水的海上遇难者。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难道海豚对人类有特别的感情?
  其实,海豚救人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当它发现同伴在水下无法呼吸或者受到威胁时,常常会赶去营救,把遇难者托出水面以便呼吸。这种救护习惯对保护海豚种族生存非常重要。
  有趣的是,即使是没有生命的海上漂流物,像木块、塑料,甚至动物尸体,海豚也会把它们托出水面,照“救”不误。有一次海豚的“热心”救险,反而使一条小鲨鱼因为长时间离开海水而送了命!
海象的长牙
  北极无边的冰原上,常常伏着成百上千头海象。它们长得又肥又胖,四肢很像鱼鳍,这既是海象在水中游泳的工具,也是它在冰面上“行走”的“脚”。
  海象的真正名字是海马,但因为它长着两根尖尖的长牙,形状很像大象的象牙,人们就形象地把它叫做海象了。海象的长牙有很多用处,用它可以啄开坚硬的贝壳,海象一次就能吃几百个海贝呢!海象的长牙还是它戟和防御的武器,面对这么吓人的利牙,谁不害怕!
  海象虽然在水里挺灵活,但在冰面上就显得很笨重了。奇怪的是,拖着这么臃肿的身躯,它是怎么从海里“爬”上岸的呢?
  海象每次从海水里爬上浮冰,都必须依靠那对锋利的长牙来帮助。只见它把长牙狠狠地扎进冰壁,再用鱼鳍一样的前脚帮助,借着光滑的皮肤,一使劲挣扎,就“哧溜”一下滑上了冰面。
  海象的长牙实在是它的另一只“脚”!
失踪的河狸
  动物园从加拿大“请”来几只河狸展出,这些难得一见的小动物,不停地蹿上跳下,显得非常活泼可爱。每天都有很多观众看河狸,动物园主任高兴得眉开眼笑。
  河狸长着一对显眼的大门牙,样子有点像兔子。不过,它的身躯很肥大,足有80厘米长,全身上下披着厚厚的长毛,只有又扁又阔的大尾巴是光滑无毛的。河狸是一种水陆两栖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它在水中游泳时灵活自如,扁平的尾巴就像船桨一样;它的脚趾之间还长着宽宽的蹼,划起水来非常有力。
  河狸展出后没几天,饲养员就心急火燎地来报告主任:平时关在饲养场里的河狸,莫名其妙地失踪了!饲养场的围墙前,不知什么时候多出了一道土堤坝。
  大家来到饲养场一看,河狸们好好地都在。这下,饲养员一下愣住了:失踪的河狸怎么又出现了?
  饲养员并没有瞎说,只是他不知道,河狸是一位天生的“动物建筑师”。
  生活在野外的河狸,筑的巢非常精致考究。它选择靠河边的森林,用锋利无比的牙齿啃断树根,让大树的树干准确地倒向河中,再捡来树枝、石子,在河流中筑起了一道高高的水坝。等水坝里蓄满水后,它又会向岸边挖出一条长长的“运河”,通过“运河”来搬运树枝,这样就省力多了。
  接下来,河狸开始建造它那独特的“水中楼阁”。河狸巢非常巧妙,它有一个2-3米宽的圆顶,巢的出口一个通向岸边,一个通过水下“隧道”通向水中。巢分为两层,上层比较干燥,可以居住;下层在水中,是河狸的“食物储藏所”。
  河狸精心修建的水坝和巢穴,既能防止河水流失使岸边的洞口暴露,又能让自己在水中和陆地上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躲避猛兽的袭击。
  来到动物园饲养场的河狸,大概改不了天生的习惯,又在饲养场里筑起了土堤,想通过挖地道的办法,逃出围墙去。幸好它们的地道只挖了一半就被发现了,饲养员在虚惊一场之后,赶紧堵死了已经挖得很深的河狸洞。
海獭的“砧板”
  海獭的身体长得圆滚滚的,约有1米长。除了生育小海獭时,海獭总是上面只地成群生活在海水中。海獭休息时,常常把很多海藻胡乱地缠在身上,这样它就可以安心睡觉,不必担心会被海水冲走了。
  海獭游泳和潜水的本领十分高强,捕鱼捉蟹时显得非常灵活,这全靠它的脚趾间长着像鸭子那样的蹼,能方便地划水。人们常常看见海獭在水面上仰泳,显得十分悠闲。奇怪的是,它那胖胖的肚子上,总是放着一块扁平的石头。难道海獭喜欢“负重”游泳吗?
  海獭经常捕捉小鱼、海蟹、海胆等为食,它长着一副锋利的牙齿,对付这些食物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可是,海獭还特别喜欢吃鲜美的贝壳动物,要对付坚硬的贝壳,牙齿就有点不够用了。
  聪明的海獭可不愿放弃美味佳肴,它找来扁平的石头,把海贝朝石头上使劲敲打,直到贝壳碎裂为止。久而久之,海獭干脆随身带着石头“砧板”游泳,这样就可以随时享用贝肉了。
蝙蝠妈妈的“寻人启事”
  蝙蝠喜欢成千上万只挤在一起,生活在黑漆漆的山洞里。刚刚生出来的小蝙蝠,一刻儿也离不开蝙蝠妈妈。小蝙蝠的脚爪力气很小,抓不牢妈妈的身体,但它的小牙齿却很厉害。于是,小家伙就用牙紧紧咬住母蝙蝠的奶头,既可以随时吸奶,又把自己和妈妈“连”在了一起。母蝙蝠就这样带着小蝙蝠飞来飞去。好像胸前吊着一个口袋。
  小蝙蝠长大一点后,脚爪变得更强壮了,就能离开蝙蝠妈妈,自己抓住山洞里的岩石,母蝙蝠这才有空独自飞进飞出。
  可是,当蝙蝠妈妈飞回山洞时,它是怎样在千百只几乎一模一样的小蝙蝠中,找到自己的孩子呢?
  原来,母蝙蝠一飞回山洞,小蝙蝠们便会大叫起来。蝙蝠妈妈能从这么多声音中,准确地分辨出自己孩子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小蝙蝠后,蝙蝠妈妈会亲密地舔舔小蝙蝠的毛。
蝙蝠“雷达”失灵了
  蝙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
  说它奇特,是因为它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习惯和本领。首先,它是在所有3500多种哺乳动物中,极少数掌握飞行本领的动物。蝙蝠前肢上的皮肤延伸出一大片薄膜,成了一对没有羽毛的“翅膀”,人们还据此设计了一种时装――蝙蝠衫呢!
  蝙蝠睡觉的姿势也很有趣,它们喜欢把身体倒挂在岩洞顶部或树枝上,这样既能保暖,又比较安全。
  蝙蝠最出色的本领,是能够在高速飞行中,灵巧无比地避开障碍物,同时又能非常准确地捕捉飞行中的昆虫。起初,人们以为蝙蝠具有敏锐的视力,其实,蝙蝠几乎看不清任何物体,但它们却能在完全漆黑的山洞里,照样进行“记精度”的飞翔,这是因为它能从喉咙里发出一种超声波,根据超声波遇到物体反射回来的情况,准确地分析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然后作出最快的反应。蝙蝠躲避物体和捕捉飞虫,都是根据这一道理,人们把它的这种本领叫做“蝙蝠雷达”。
  有一次,一群游客躲到山洞里避雨。突然“哇”的一声尖叫,一只蝙蝠撞在一个卷发女人的头上;叫声末落,又一只蝙蝠也一头扎进了另一个老妇人的发丛中……
  为什么蝙蝠会袭击游客呢?难道说它们的“雷达”失灵了吗?
  蝙蝠探测回声的能力非常强,它们从不会撞在山洞中突起的岩石上,甚至能区别同样大小而不同材料的东西。
  蝙蝠判断回声非常灵敏,它发出的超声波“撞”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反射效果比较好,而表面粗糙的物体反射效果就比较差。所以,当游客拥进山洞时,惊飞的蝙蝠立即启动雷达,没想到,超声波一碰到女性蓬松的头发,就很难反射出去,飞行中的蝙蝠收不到发出信号的回声,也就判断不出这些女游客的位置,于是一头撞在蓬松的头发堆里了。
  看来,蝙蝠并不想让游客受惊,如果遇到一群光头游客,蝙蝠决不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喝水的长颈鹿
  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生活着成千上万种动物,在所有这些动物中,再没有比长颈鹿更高的了。修长的身躯,美丽的皮毛,温和的性格,使漫步在大草原上的长颈鹿,看上去既潇洒,又惹人喜爱。
  成年的长颈鹿一般都有4-5米高,其中,它那著名的长头颈,就占了身高的一半。长颈鹿的头颈大约有250千克重,相当于体重的1/4多。不过,别看长颈鹿的头颈又长又重,其实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都只有7块颈椎骨,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颈椎骨每块有多大!
  长长的脖子自然有很多好处,比如能远远地发现合适的树林,能像远望塔一样地观察四周的动静,当然还能撩到其他动物吃不到的树顶嫩叶。细长的腿脚虽然不够粗壮,但跑起路来到底跨步极大,草原上的动物很少有能追上长颈鹿的。而且面对这么高大的对手,大多数猛兽一般也不敢惹它。
  看起来,长颈鹿天生就具有别人缺少的优势,长脖子和长脚就是好!真的是这样吗?
  千万年前的古代长颈鹿,其实个子并没有现在那么高,脖子也不长,它们以吃低矮的灌木为生。后来,非洲草原上的矮小灌木越来越少,长颈鹿要想吃到新鲜嫩叶,只有拼命伸长脖子踮起脚,去撩高树上的树叶。久而久之,长颈鹿的头颈越来越长,而它那些头颈短的“同胞”,就渐渐地被淘汰了。
  高大的个子,有时也会给长颈鹿的生活带来不方便。就说渴水吧,因为脚太长,而头颈又不能完全弯曲,长颈鹿只能用足力气,尽量地叉开两条前脚,才能勉强低下头喝上几口河水,那个姿势实在不太雅观,平时的翩翩风度此时荡然无存了。
  长颈鹿喝完水后,要想收拢两腿重新站直,这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它会慢慢抬起又粗又长的脖子,然后再突然垂下头,借着摆动头颈的反作用力,使叉开的前腿稍稍收拢。如此反复数次,喝完水的长颈鹿才能恢复到挺直站立的姿势。
  既然低头喝水这么费力,那就少喝水,因此,长颈鹿靠吃含有大量水分的如叶来补充饮水不足,这也就更发挥了长脚长头颈的高空优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彩燕鱼怎么喂长得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