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辱辩指什么

能言善辩淳于髡留下的三个故事:一鸣惊人讥讽孟子不辱使命
能言善辩淳于髡留下的三个故事:一鸣惊人讥讽孟子不辱使命
淳于髡(kun)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齐威王、齐宣王手下谋臣之一,齐国赘婿,出身贫微,跟孙膑、田忌、邹忌等属于同时代人,淳于髡因口才出众,善于用隐语而名垂青史。我们知道齐国历史上有个晏子也很出名,晏子使楚的故事在中学课本里有讲过,他比淳于髡更早。
古时候一般用“身高八尺”来形容人很高,而淳于髡身高不足七尺,每个朝代一尺等于今天多少厘米有不同的规格,在春秋时期,一尺大概为23cm,不足七尺相当于身高不足1.6米,所以淳于髡是个矮个。
关于淳于髡有几个故事:
1.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故事有两个出处,一个是楚庄王时期,伍子胥的爷爷伍举规劝楚庄王的故事,后来楚庄王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另一个就是淳于髡劝齐威王的故事,齐威王和楚庄王一样,刚即位就贪图美色,不理朝政,一天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南山有一只鸟,几年时间不鸣叫也不飞翔,这是为什么呢?
齐威王回答道:不鸣叫是为了一鸣惊人,不飞翔是为了一飞冲天。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想说什么,后来就不再声色犬马,勤奋工作,和手下文臣武将励精图治,把齐国变得国富民强,称霸战国。
2.讽刺孟子
齐威王修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一所学校,就像现在的大学城,这里聚集了来自天下的各门各派的知名学者讲学,齐威王时代推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大家思想开放,言论自由,举办各种辩论赛,大家各自发表自己对时政的见解,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得到了各国君王的重用。孟子、淳于髡、鲁仲连、申不害、荀子等等名人均在这里讲过学。
淳于髡是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三为祭酒(最大长官),邹忌出任齐国宰相时,他率领七十多名稷下学宫向邹忌问难,使得邹忌重视礼法。
淳于髡还和亚圣孟子经常辩论,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来到齐国讲学的时候,淳于髡前去拜访他,俩人有一段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经典对话。
淳于髡说:“请问先生,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制所规定的吧?”
孟子回答道:“当然是。”
淳于髡问道:“假如先生的老婆掉在水里了,兄弟我是救还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气,心想这个淳于髡简直胡说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简直是狼心狗肺啊!但又不好对他直接发火,便回答道:男女授受不亲的确是礼,但就嫂子这是权宜之计啊。
淳于髡讥讽孟子道:“那现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为什么不伸出友爱之手呢?”
孟子说:“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难道天下人还得挨个去拉吗?”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圣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后来荀子来到稷下学宫后,淳于髡已是稷下学宫元老,俩人经常讨论。淳于髡死后,稷下学宫三千人为他送行,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3.不辱使命
晏子使楚的故事已经甚为流传,其实淳于髡也是齐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他曾多次奉齐王之命出使外国,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有两个小故事:
一年,楚国出兵攻打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可是让淳于髡随身带去送给赵国的礼物却很微薄,淳于髡见状仰天大笑,竟把帽子上的带子都笑断了。齐威王很不解地问道:“先生你笑什么?”淳于髡回答道:“刚才我来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老农,他拿着一个猪肘子和一杯酒在祭奉天神,并说:‘求天神保佑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我看他想得到的那么多,可拿出来的却又那么少,所以大声笑了起来。”齐威王听后明白了淳于髡的意思,把礼品数量增加了十几倍,淳于髡这才动身去赵国,赵王对礼物非常满意,便借给了齐国大批兵马,楚国知道消息后自知敌不过,就连忙撤军了,齐国由此转危为安。
又一次,齐威王欲献一只天鹅给楚王,派淳于髡送去,可这只天鹅在半道上飞跑了。淳于髡并不惊慌,他想好了一套说辞,提着空笼子来到楚国。淳于髡见了楚王,说道:“齐王派我来给您献一只天鹅,可是路上经过水塘的时候,我见天鹅渴了,就放它去喝水,谁知道它却飞走了。我准备以自杀来谢罪吧,可担心让别人说您因为一只鸟逼得人自杀,太不讲仁义了。这天鹅是长毛的东西,和它相像的有的是,我原打算买一只别的鸟代替它,可那又是不讲信用欺骗您了。我也想过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怕耽误了齐楚两国交好的大事,因此我最后还是向您请罪来了,甘愿领受您的惩罚!”楚王听了淳于髡这一套辩辞,十分赏识,说道:“齐国竟有这样的诚实之士!”于是重赏了淳于髡,赐物的价值比那飞走的天鹅还要贵重一倍。就这样,淳于髡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竟把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不亏为一个好的危机公关专家!
淳于髡在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辩”。淳于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淳于髡的所谓“隐语”,就是富于哲理的讽喻。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因此,司马迁把他的事迹写入了《滑稽列传》之中。小学四年级作文:晏子三受楚王辱,机智话语护尊严—读《晏子使楚》有感
晏子三受楚王辱,机智话语护尊严—读《晏子使楚》有感,作文大全
晏子三受楚王辱,机智话语护尊严—读《晏子使楚》有感
- 作文大全 】
标题: 晏子三受楚王辱,机智话语护—读《晏子使楚》有感
关键词: 晏子 楚王 小学四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四年级
作文来源: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四年级的作文,题目为:《晏子三受楚王辱,机智话语护尊严—读《晏子使楚》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书本快速翻过,展现在眼前的,是《晏子使楚》这幅图,配带着一页两页的文字。细细品读,颇有情趣。是的,凭着铮铮铁骨,晏子三次受楚王之辱,却三次用机智巧妙的话语回击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令人啧啧赞叹! 春秋末期,齐王派晏子出使国势强盛的楚国,但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于是,,当晏子到来时,他不开城门,只叫晏子钻洞。可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钻这样的狗洞,楚王无奈,只好大开城门;见面后,楚王第二次刁难晏子,认为齐国没人才,才派他这么一个不中用的人来。晏子却说只有访问下等国家,才派像“我”这样的下等人出使,楚王有苦说不出;第三次,楚王故意抓盗贼来诬陷齐国的人没出息,而晏子拿淮南的柑橘因水土不服到淮北成枳,暗指楚王治国无方,致使好人变成盗贼。终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故事反复读过,静下心来,我们不得不用几个词来评价晏子——能言善辩,有胆有识,却又不失彬彬有礼。没错,正是这样的集凛然正气于一身的晏子,最终博得了所有人的喝彩和楚王——身为一国之君的尊重。 打开百度文库,寻找晏子的资料,实在叫人发笑——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就是这么一个堪称及其丑陋的大夫,却以自己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智慧,广博的学识,针锋相对,从而维护了整个国家的尊严。面对着骄横无礼的楚王,晏子并不惧怕;面对着自己身材上的缺陷,晏子并不自卑;面对着楚国大臣们的嘲笑、讥讽,晏子并不愤怒,反而很平静,平静得像没有微风吹拂的水面;他很沉着,沉着得让楚王尴尬蒙羞,无地自容。 从还未见面,就为晏子开一个五尺来高的洞,到蔑视、瞧不起,再到盗贼的诬陷,楚王可谓是费尽心机。而晏子却始终不急不躁,镇定自若,凭借着柔中带刚的语言,应对着,回答着,直到完成自己的使命,直到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有理由相信,晏子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大家一定都听过“周恩来总理妙答美国记者”的故事吧,借这次感受,不妨一起重温一遍。还记得那天,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这说明了什么?”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可周总理不慌不忙,微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是柔中带刚,最终窘迫的还是他们自己。 的确,我们有时候,不能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侮辱他人,否则,只能自取其辱。可当自己困窘之时,我们更要学会用机智巧妙的语言,来维护自己乃至整个国家的尊严,就像晏子和周恩来总理一样。
  想了解更多作文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
本文来源:
作文大全点击量排行
作文大全频道最新更新
作文大全频道编辑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指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