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怎样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怎样有效整合
&&&【前言】&&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课堂教学奇迹,它的社会作用取决于教师。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变革。如果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学发展。可见,教师应全面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是诱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综合化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须实现现代化,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电化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独到的功能,让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所以电教媒体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信息化推动现代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使之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明白到这一点,以为要上好一节课,课件制作越多越好,课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制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因为本地教学条件的限制、资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学任务繁重,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于是就实行“拿来主义”,上网下载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师的资源,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在畸形中发展,所谓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现在用机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地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违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认知的兴趣对他们学习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爱学、乐学、易学。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教学中,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而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
另外,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内容又很难感知,我们可以应用现代媒体来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中《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先利用图片与课件把今昔圆明园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理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此时,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放映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通过想象具体表达出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怎样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在学生了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通过放映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
三、巧设疑难,自主创新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可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布鲁诺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电化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答案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去探究所学知识里的奥妙。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的影视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将许多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尤其多媒体的加入,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收益非浅,久久难忘。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和田的维吾尔》一课的教学时,由于课文条理清楚内容简单易懂,主要是生动而又形象地从维吾尔人乐观、豪气,热爱土地,爱美爱花,以及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等几方面描绘了和田维吾尔族奇特的民风,&所以本课的学习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整理、筛选各类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设疑难,以寻求学生的帮助为由,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通过图书、音像、电脑网络或其它途径查找相关的新疆少数民族资料,资料可以是文章、图片、照片、手工艺品、服饰、食品、录象、音乐、乐器、日常用语等。有余力的小组还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强强合作,在制作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再制作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课件,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宣传我们新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生动形象的画面,维吾尔族民族风俗的图片,拉近了学生和文章的距离,而且通过展示自己自制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成果,引导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孩子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特有民风民俗的喜爱之情。&&&
可见,电教媒体本身不仅是外显的内容,而且其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既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它可以集声、形、色、动于一体,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把静止的事物动起来,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器官可以同时接受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四、利用优势,提高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学生在学习某种知识结构时会出现思维的堵塞,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疑云缭绕,这时就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引导,以求得茅舍顿开。此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设疑引导,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够起到架设思维的桥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则,运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悲伤的音乐,一边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境况,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而且,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我们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语文认知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恰当处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改变。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果能把这些教学资源“合理整合”为学生所用,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条件下的学习方式。&&但实际情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的条件并不能达到,所以对于一些相关的语文课外知识,一般都是由老师来搜集这些资源并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堂从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老师主导作用,剥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学习。我们更不能一味依赖机器来操作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作展示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用机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忽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馈。甚至师生的交流也依靠机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体现。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入“盲区”,&造成学生兴趣迁移,分散注意力,甚至会对多媒体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厌烦,降低了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优点就会变成了缺点。因此,教师在课件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当处理好学生、老师、信息技术运用三者关系,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点,与教同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等,就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使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同步;与语文教学目的同步;与文本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过多的信息资源,造成“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无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一朵朵未开、待开、盛开的荷花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就是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契合点。我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描绘出一幅幅高洁美丽的荷花画面,并配极优美的乐曲的同时又展现重点段的内容,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大声朗读文本,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情绪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听一位老师教学此文时,她用多媒体呈现的是作者许多资料以及课文荷花的文本内容,造成课件代替内容的现象,学生没有品读,就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点,重建新型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现,教与学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要明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好处颇多,在各科教学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语文文本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处理好信息技术运用和老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这三者的关系,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到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中,优化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查看: 38368|回复: 4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我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我见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赞字乡中学:李建军
摘要: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四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机五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优势、应用、时机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掌握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而语文学科作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结合网络、通讯、技术,继承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视频、图像、图形、文本、超文本)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面广、效率高、效果突出等特点。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动画和声音相结合,唤起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听说潜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教学给了教师施展才能的无限空间,在神奇的电脑帮助下,教师可以任意创作、自由发挥,可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笔者经过多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探索、总结,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弥补学生感性材料的
不足,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效果,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让南方的孩子看到雪域高原的实景,北方的孩子看到南方鱼米之乡的美丽……
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这就是现在的课堂,就是学生多彩的学习内容。在画面、声音和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让学生获得了启发、受到熏陶,知识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二)、信息技术通过“人机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
充分实现。
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人机互动”让这种设想变成了现实。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老师与同学即时沟通,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诉别人,同时可以分享同学及老师的思考成果,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走向对话。同时,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信息容量。为学生搜集、比较、判断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信息来源,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从此不再是神话。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改变着学生的未来。
(三)、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
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生进行“无缝沟通”,把学生共性的问题用实景及时切换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个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得以解决。
特别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环节上,教师可以用知识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更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关变式题目,进行网上发布,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优势上进行合作。
(四)、信息技术使师生关系面临重建,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观念中的教师因拥有“知识”而拥有“权威”,因知识丰富而拥有“霸权”,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权威”和“霸权”将面临严峻挑战。知识的积累和贮存不再是教师的“资本”,知识的检索、分析和处理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学习、不提高,到“青”将不出于“蓝”的那一天,教师面临的将是什么?教师要打破心理坚冰,解除最后一道防线——固守与自尊。抓住机会、加紧学习、超越自己、超越学生,才有资格去当一个“老师”,也才有资格指导学生。
(五)、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要求更高。
信息技术是“人”制造的,更是人使用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与学生,这两种“人”有时并不一致,教师与学生不仅要有识别功能,而且要熟练使用。教师与学生应在信息使用背景下,寻求新的平衡,重建新的教与学关系。教师要在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是做给人家看的,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的质量、生存质量的根本目标。
二、& & &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四个阶段。
(一)、信息技术演示化
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的理论模型等。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和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必要时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工具化
操作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包括操作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
在此层次,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虽然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测验为主。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而且做的每一题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反馈,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三)、信息技术任务化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课前首先提出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让学生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需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阐述,以补充、修正、加深对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否定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四)、信息技术工具化
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其信息的开放性和海量性,拓展了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空间。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课题,在虚拟空间和环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亲历”的现象和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组织、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的理想目标,切实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 & &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直观
性和形象性。
在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就是全部。枯燥、乏味,没有新意,也没有什么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而现在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知识难点用动画和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以图像、文字、声音、影像、视讯等多媒体信息向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交互式人机界面,使学生各个感官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吧抽象变成具体形象,使“静”的变成“动”的。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抽象思维给学生带来的难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例如: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三峡》、《与朱元思书》等写景文章,它们的内容都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如果用一些有关景观的风光片来演示,会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直观。这些单纯的文字想象要强许多倍。
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氛围,启迪学生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和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个性心理特征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发挥的功能恰恰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海燕》这篇散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海燕》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海燕的影片,让同学们了解海燕的一些生活习性,以及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的状态。再配上激昂的音乐,加上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使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凌空翱翔、展翅奋飞,与乌云、雷电、狂风、闪电进行搏斗的海燕。使我们的视觉、听觉都动起来,这样我们既能看到精美的画面,又能听到悦耳的声音,同时又能与知识内容完美地结合,无疑突出了课堂的美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再次,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增大了教学的信息容量。
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大了所需的信息容量,让知识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大,特别是根据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如它能根据需要找不同顺序显示文字信息,字体多样、色彩丰富、效果奇特,还具有切换功能和删除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存在使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在所调出的信息当中,如有不需要的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删除功能删除它。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为资料的剪辑、组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使课堂信息的容量增大,使教学更丰富,知识更全面。网络功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和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学“活”起来,丰富起来。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但也出现个别教师走向极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工具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有的教师根本没动粉笔,有的只是在黑板写上课题,一节课完全是围绕多媒体课件展开的。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数学课上用利用课件来演示动点问题就能给学生非常直观的视觉效果;在化学课上利用课件来演示由于条件限制实际中很难发生实验现象;在地理课上利用多媒体来了解真实的地溶地貌以及风土人情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比如:一些老师自己制作的教具虽然简单却极易实现学生全方位观察物体;语文课上学生的反复朗读虽然没有名家抑扬顿挫,却能够让学生仔细品味推敲;地理课上教师板图这项基本功运用就更能加深学生对某一特征的记忆。因此,只有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含量而否定言简意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好,而应强调它的“实用价值”。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用PowerPoint等简单的软件就可以完成课件制作时,就没有必要用其他高级的软件。例如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制作的课件在画面、背景音乐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技术含量很高,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样的课件往往忽视教学的核心部分,欣赏高于辅助作用,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当多媒体课件不是为了帮助学生促进思考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因此,“实用价值”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石。
(三)、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科整合过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因此,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较为新颖,内容看似丰富多彩时,学生并没有积极去思考,只是看热闹,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这就值得我们教师重新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个别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的现象,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考虑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在一节历史公开课上,由于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过多,老师的手没有离开过鼠标,更别说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用于观看课件的时间过长,而用于独立探究、整理的时间太短。一节课下来,学生思路混乱,不知道这节课重点是什么。因此,不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时,这节课堂教学都不会获得成功。
(四)、提高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认识。
现代化教学手段虽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的,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如果过分夸大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导致人为物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定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它成为辅助手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
(五)、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比如对微观世界的“再现’’,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特点,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内容设计,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密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果一味地为了使用而使用,则会违背教学规律,出现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
(六)、提高自身素质,为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保证。
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行动在学生的前面: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与心理方面都备好课,还要提前上网搜索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当好学生的导航者。面对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师首先要汲取适合学生的“一桶水”,才能保证学生能从中获得“一碗水”。教师首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探究,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发展。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和共同进步者。
五、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机。
(一)、创设情境,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
(二)、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
(三)、设置铺垫、增加台阶、降低难度时;
(四)、在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时;
(五)、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作以对比分析区别时。
现代化教学手段无论怎样先进、直观、形象,每种手段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归根结底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只是一种工具,只是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工具。真正推进教育前进的不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是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先进、实用的教学方法。
总之,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系,才能适度的使用信息技术和处理好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大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学科整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