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霍华德德不成熟的心态是不是他无法进步的主因

833208人推荐
很多网友会问我们,才储除了大名鼎鼎的,在志愿选择或专业选择的时候,还有其他工具可以作为推荐参考吗?答案是有的 —— 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便将职业与兴趣做出了某种更为直接的关联。你儿时或现在的兴趣点到底可以做一些什么实际的职业?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将给出你答案。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Holland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来源
兴趣测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桑代克于1912 年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库德又在1939 年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1953年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我指导探索(1969),据此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1970)。不难看出,在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提出之前,关于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体分析是孤立的,Holland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不想看长篇累牍的理论?点击下面按钮直接开始测试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演变
此后,Holland理论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1991年,Gati针对Holland的正六边形模型中有关相邻职业群距离相等这一假设的局限性,提出了三层次模型。两年后,Prediger在Ho11and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使职业的类型和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大学考试中心在Prediger兴趣的两维基础上,将职业群体的具体位置标定在坐标图上,由此得到工作世界图。
六种类型内容
1、社会型:(S)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 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2、企业型:(E)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3、常规型:(C)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并具备相应能力。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4、实际型:(R)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典型职业: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5、调研型:( I )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典型职业: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6、艺术型:(A)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典型职业:喜欢的工作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然而,大多数人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比如,一个人的性向中很可能是同时包含着社会性向、实际性向和调研性向这三种)。霍兰德认为,这些性向越相似,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为了帮助描述这种情况,霍兰德建议将这六种性向分别放在一个正六三角形的每一角。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流动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当人格和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例如,社会型的个体应该从事社会型的工作,社会型的工作对现实型的人则可能不合适.这一模型的关键1 个体之间在人格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2 个体具有不同的类型;3 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协调一致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可能性.六种类型的内在关系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他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 1 )相邻关系,如 RI 、 IR 、 IA 、 AI 、 AS 、 SA 、 SE 、 ES 、 EC 、 CE 、 RC 及 CR 。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现实型 R 、研究型 I 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际交往,这两种职业环境中也都较少机会与人接触。 2 )相隔关系,如 RA 、 RE 、 IC 、 IS 、 AR 、 AE 、 SI 、 SC 、 EA 、 ER 、 CI 及 CS ,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3 )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如 RS 、 IE 、 AC 、 SR 、 EI 、及 CA 即是,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共同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兴趣很浓的情况较为少见。 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 RCA 、 AIS 等;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但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境,意味着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相反,甚至可能会每天工作得很痛苦。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价值分析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反映了他长期专注于职业指导的实践经历,他把对职业环境的研究与对职业兴趣个体差异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提出之前,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进行的。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I Preference lnventory)和自我导向搜寻表(Self-directed Search)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测查工具 霍兰德力求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霍兰德将其职业人格类型理论运用于美国劳工部制定的职业条目词典,僧助其中职业分析的有关内容,将其中12099种职业赋予霍兰德人格类型代码。编纂了“霍兰德职业代码词典” (The Dictionary of Hollandoccupational Codes),为各类人员按照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搜寻合适的职业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还提出,兴趣是描述人格的另一种方法,是职业选择中一个更为普遍的概念。在霍兰德的理论中,人格被看作是兴趣、价值、需求、技巧、信仰、态度和学习个性的综合体。就职业选择而言,兴趣是个体和职业匹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直至目前,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对于企业招募人才的价值分析 职业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特点,由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出来。职业兴趣上的个体差异是相当大的,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职业划分越来越细,社会活动的要求和规范越来越复杂,各种职业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对个体的吸引力和要求也就迥然不同;另一方面,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教育、社会经济地位环境背景不同,所乐于选择的职业类型、所倾向于从事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也就十分不同。不同职业的社会责任、满意度、工作特点.工作风格、考评机制各不相同。同时,这种差异决定着不同职业对于员工的职业兴趣有着特殊的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人与职位的匹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知识、能力、技能与岗位要求相匹配;更重要的是人的性格.兴趣与岗位相适应。因此.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就非常有必要对申请在本企业工作的人员进行职业兴趣的测评,了解申请者的职业兴趣人格类型。通过测试,企业可以得知它所能提供的职业环境是否与申请者的职业兴趣类型相匹配,换句话说,企业可以考查到申请者是否适合在本企业的职业环境中工作。所以,企业在招募人才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坚持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为指导,不仅可以招募到适合本企业的人才,还可以在招聘工作中减少盲目性,通过职业兴趣的测试,企业还可以给予新员工最适合的工作环境,以期最大限度地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对于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功价值分析 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性向,从而能得到最适宜的活动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能力投入。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 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在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个体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点击下面链接开始测试
喜欢→推荐 +
转载请注明和本文网址出自 MBA智库百科()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43~)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43~) :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现任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和《零点项目》研究所两位所长之一。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和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两位所长之一。加德纳出生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斯克兰顿(Scranton)市,自幼热爱音乐特别是钢琴艺术,高中后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度过的。
  霍华德·加德纳在、教育学多个领域出版过18本专著,发表过数百篇论文,获得过包括在内的世界多国大学的荣誉学位。1983年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各国教育界人土的高度评价。
  加德纳教授以他卓越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其中重要的奖项有:1981年因为在零点计划的工作而获得麦克阿瑟(Mac Arthur)奖,1990年成为首位赢得路易斯维尔大学葛洛麦尔教育奖的美国人,2000年他又获得了John S. Guggenheim 纪念基金奖。他还被二十个大学和学院授予荣誉学位,其中包括爱尔兰、意大利及以色列等国家的一些学校。他在、、教育学、美学和等多个领域出版和发表了二十多本著作和几百篇文章,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二十二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加德纳教授一直是艺术的倡导者,他认为艺术学习是培养在其他学科中的的有效途径,他的早期著作《The Arts and Human Development》(1973)、《Artful Scribbles》(1980)、《Art, Mind and Brain》(1982) 都记载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在1982年至1985年间,加德纳教授对中美两国的艺术教育作了比较研究,并在1989年出版的《To Open Minds》一书中公布了他的研究结果。
  在最近几年中,加德纳教授与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及William Damon合作,致力于GoodWork的研究——即探讨优质工作和社会责任的关系。GoodWork项目致力于研究不同职业杰出人物的工作,其中涵盖了新闻、法律、医药、戏剧和慈善事业等行业的领袖人物,同时还对优秀的机构和组织作了考察。在2001年,由Basic Book 公司出版了《Good work: When Excellence and Ethics Meet》一书,这是加德纳和他的同事关于GoodWork的最新研究结果。加德纳其他新近出版的书还包括:《The Disciplined Mind: Beyond Facts and Standardized Tests》,《the K-12 Education that Every Child Deserves》,《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Changing Mind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hanging our own and Other People’s Minds》,《Making Good: How Young People Cope with Moral Dilemmas at Work》。
  加德纳以他的多元智能理论而闻名全球教育界,这一理论在1983年出版《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第一次作了详细阐述。在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人类有着完整的智能“光谱”。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假设: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可采用单一的、量化的智力检测手段来测量人的智能。经过多年的研究,加德纳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明确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8种,分别是:
  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认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和的基础上形成自尊、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交流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加德纳打破了一般传统智慧理论所信奉的两个基本假设:人类的认知是一元化的;只要用单一、可量化的智力就可适切地描述每个人。当然他所提的每一种智慧并非空口说白话,他已建立了一些标准,以判断一项“才能”是否实际上就是一种“智力”:每一种智力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特征;必须有一些奇才或所谓的“白痴专家”来加以佐证;能提供一些大脑部位分区专司的证据及此一智力所支持的一套符号或记号的系统。而我们每个人在这八种智慧上所拥有的量参差不齐,组合和运用他们的方式亦各有特色,所以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所在。相对于许多只能测量人类能力狭小范围的标准化,加德纳的理论对人何以为人,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图像,且让我们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不再只是理想而已。
  多元智能的理论,提示各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同时兼顾八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如全语言、批判思考、操作、、独立学习等),同时提供有利于八种智慧发展的,让每个人的八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像 “多元智能”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使每一名学生——无论是所谓“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获得可以尽情施展其才能的机会;要由“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儿童的教育”。多元智能恰恰在这一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一些实用的。
  “多元智能”理论还带给我们新型的能力观、德力观和人才观。它认为真正的“能力”应表现为“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是实践的能力观,与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念正相一致;“多元智能”将和这样的道德修养内容列入了智能的范畴,从理论上实现了“智力”和“德力”的统一,这将给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创造新的;它还指出“人才”绝不仅指少数的精英,“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都是人才,这就了人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对开发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从创立至今已经二十多年,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界人士包括中国教育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加德纳教授和零点项目研究组的其他同事致力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各种应用研究,如基于多元智能的教育评价、教育理论,以及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课程及教学和评估个性化、多学科融合教育等。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26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8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霍华德·加德纳"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霍华德·马克思]《投资最重要的事》读后感
作者Howard Marks是美国橡树公司的创始人和CEO,橡树公司主要投资于高收益债和垃圾债券(distressed
debt)。据统计,旗下的17只垃圾债券基金在22年的时间里平均年回报率能达到19%,高出同类公司Cambridge
Associates资本7个百分点。公司目前管理的资产近800亿美元。
在我的心中,《投资最重要的事》是可以媲美巴菲特的《巴菲特致股东信》和芒格《穷查理年鉴》的书。如果说《巴菲特致股东信》和《穷查理年鉴》重要解决的是买入什么类型公司的话,《投资最重要的事》则是解决投资中系统的问题,这本书只有200多页,但是却包罗万象,深刻见底,投资中最重要的事都在这本书里。这也是值得反复阅读,反复回味的一本书。这也是我必须要写这篇读后感的原因。
读后感,除了提炼出作者重点表达的意思,或多或少也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对某些读这篇文章的人来说,可能是画蛇添足。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投资系统的构建必然是环环相扣。不加思考,不转换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作者对框架的整理很有条理性,按照作者的归总,投资中重要的事情,去掉最后一节总结,共有19条,我合并了第3条和第四条,共18条。
1.学习第二层的思维
作者认为投资不能被程序化。直觉的,适应性的投资方法永远比固定的、机械化的投资方法更重要。
作者认为,要取得成功的投资,先人一步、更多的努力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投资需要的是更加敏锐的思维,也即洞察力,作者称为“第二层思维”。同时作者又指出,训练洞察力和提高身高一样难。
从这个方面来说,投资是不是有一种先天的成分,是上天赐予某些具有此类品相的人的礼物?
那么什么叫第二次思维方法呢?
作者认为,第一次思维即代表事物的表象,也即人人都能得出的结论;第二层思维深邃,复杂而迂回。举个例子,第一层思维说:“我认为这家公司利润会下跌,卖出。”第二层思维则说:“我认为这家利润下跌比人们预期少,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买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层思维是否有点国学里面的阴阳学说,否极泰来的感觉。第二层思维表示一种物极必反,相对的概念。价格和价值的相对,预期和现实的相对,恐惧和贪婪过度。
作者认为,因为成功的投资追求的是偏离常态的结果,所以你的投资组合也必须是偏常态的,你必须比人们的常识更加正确。与众不同并且更好。
2.理解市场有效性及局限性
作者认为,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的或者无效的,它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我衷心的感谢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同时也尊重有效市场的理念。我坚信主流证券市场已经足够有效,以至于在其中寻找致胜投资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这可能就是橡树公司主要从事垃圾债的投资的主要原因。
作为我个人,除了在被抛弃的证券中发现机会,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到低知名度偏门的证券上去,就像林奇说的股票名字越粗陋越好,业务越偏门越好。说的其实也是这类投资是更多无效市场出现的领域。
3. 准确估计价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在基于股价趋势和基于内在价值和价格差值的投资方法选择上,作者选择了后者。
特定到内在价值和价格的投资方法选择,在基于未来的成长股投资和基于当下的价值投资方法上,作者又选择了后者。
作者认为,成长股投资内在价值判断基于企业的潜力,而未来是不确定的,难度也比较大,而确定企业当前价值的主要关键是财务分析。当然作者也承认,成长股投资者判断一旦成功,得到的回报可能会更高。
作者认为,好的买入是成功投资的一半。不过低价买入也未必一定奏效。因为:
你可能错误估计了当前价值;
或者出现了降低价值的事件;
或者你的态度与市场的冷淡导致证劵以更低的价格出售;
或者价格与内在价值达到一致所需的事件比你可以等待的时间更长,
正如凯恩斯指出的,“市场延续非理性时间比你撑住没破产的时间更长。
我认为理解这点非常重要,市场上不乏孤注一掷的投资者,对自己企业未来的判断不留容错空间,对实现价值的所需的时间的不可知性不留余地。结果要么是投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无法保持健康的心态,要么即使最后太阳能够升起,自己却因为杠杆或者最后一刻的妥协等其他原因死在黎明前。
4. 理解风险
作者对风险的着墨很多,共分为三个部分:理解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
对于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作者不同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传统古训,作者对风险的认知如下图所示:
更高的风险意味着更加不确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收益分布的概率越广。当定价公平时,风险较高的投资意味着:更高的预期收益;获得较低收益的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损失的可能。
作者认为,首要的风险就是损失的可能性。训练有素的投资者对于在特定环境中出现的风险是有判断的。他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价值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了解其他可能的结果以及其发生的概率。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描述所有概率的分布形式。常见的是钟型分布和正态分布,但是人们往往将钟型分布和正态分布混为一谈,前者是一种分布类型,后者带有明确统计特性的特殊钟型分布。2008年危机,就是没有认识到金融事件是由具有情感驱动极端行为倾向的人所决定,或被称为“肥尾“,低估了尾部事件的发生概率。
5.识别风险
作者认为,在高价时不知规避反而蜂拥而上是风险的主要来源。高风险和低收益预期不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两者都是主要源于高价格。因此,洞察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无论对单项证券还是整体市场来说,都是成功应对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认为,“担忧“以及相关词汇”不信任“、怀疑”、“风险规避”是一个安全的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出现时,投资者才会进行调查,或者他们在于其收益时,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下图是作者对常见投资类型期望的风险溢价。分为货币市场收益率为4%和1%两种情况。
6. 控制风险
作者认为,杰出的投资者是那些与其赚到的收益不相称的低风险的人。他们出色的投资记录源于他们数十年没有大亏,而不仅仅是高收益。
作者认为,无论风险控制取得怎样的成绩,在繁荣时期是永远也表现不出来的,因为风险是隐藏的,是不可见的。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观察不到的。损失通常只在风险与负面事件相碰撞时才会发生。
作者认为,“做的好”的定义是取得相同的成绩时,承担的风险更低。
7. 关注周期
作者认为,牢记万事万物皆有周期是至关重要的。我敢肯定的事情不多,但以下话千真万确:周期永远胜在最后,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朝同一个方向永远发展下去,树木不会长到天上,很少有东西归零。坚持以今天的事件推测未来是对投资者健康最大的危害。
作者举了企业周期的例子,企业会在周期上行时期期待美好的未来,从而扩充设备和存货;当经济转而向下时,一切都将变得不堪重负。资本提供者会在经济繁荣期过于慷慨,以低息贷款纵容信贷膨胀,当事态不妙时,他们又把缰绳收的太紧。投资者会在业绩好时高估经济,遇到困难时低估经济。
作者认为,无视周期并推算趋势是投资者所做的最危险的事情之一。人们表现得仿佛做得好的企业将永远好下去,业绩高的投资永远高下去的样子,反之亦然。实际上,相反的行为可能更为正确。
(直接回复“投资原则”,获取更多相关文章)
作者Howard Marks是美国橡树公司的创始人和CEO,橡树公司主要投资于高收益债和垃圾债券(distressed
debt)。据统计,旗下的17只垃圾债券基金在22年的时间里平均年回报率能达到19%,高出同类公司Cambridge
Associates资本7个百分点。公司目前管理的资产近800亿美元。
在我的心中,《投资最重要的事》是可以媲美巴菲特的《巴菲特致股东信》和芒格《穷查理年鉴》的书。如果说《巴菲特致股东信》和《穷查理年鉴》重要解决的是买入什么类型公司的话,《投资最重要的事》则是解决投资中系统的问题,这本书只有200多页,但是却包罗万象,深刻见底,投资中最重要的事都在这本书里。这也是值得反复阅读,反复回味的一本书。这也是我必须要写这篇读后感的原因。
读后感,除了提炼出作者重点表达的意思,或多或少也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对某些读这篇文章的人来说,可能是画蛇添足。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投资系统的构建必然是环环相扣。不加思考,不转换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作者对框架的整理很有条理性,按照作者的归总,投资中重要的事情,去掉最后一节总结,共有19条,我合并了第3条和第四条,共18条。
1.学习第二层的思维
作者认为投资不能被程序化。直觉的,适应性的投资方法永远比固定的、机械化的投资方法更重要。
作者认为,要取得成功的投资,先人一步、更多的努力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投资需要的是更加敏锐的思维,也即洞察力,作者称为“第二层思维”。同时作者又指出,训练洞察力和提高身高一样难。
从这个方面来说,投资是不是有一种先天的成分,是上天赐予某些具有此类品相的人的礼物?
那么什么叫第二次思维方法呢?
作者认为,第一次思维即代表事物的表象,也即人人都能得出的结论;第二层思维深邃,复杂而迂回。举个例子,第一层思维说:“我认为这家公司利润会下跌,卖出。”第二层思维则说:“我认为这家利润下跌比人们预期少,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买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层思维是否有点国学里面的阴阳学说,否极泰来的感觉。第二层思维表示一种物极必反,相对的概念。价格和价值的相对,预期和现实的相对,恐惧和贪婪过度。
作者认为,因为成功的投资追求的是偏离常态的结果,所以你的投资组合也必须是偏常态的,你必须比人们的常识更加正确。与众不同并且更好。
2.理解市场有效性及局限性
作者认为,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的或者无效的,它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我衷心的感谢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同时也尊重有效市场的理念。我坚信主流证券市场已经足够有效,以至于在其中寻找致胜投资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这可能就是橡树公司主要从事垃圾债的投资的主要原因。
作为我个人,除了在被抛弃的证券中发现机会,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到低知名度偏门的证券上去,就像林奇说的股票名字越粗陋越好,业务越偏门越好。说的其实也是这类投资是更多无效市场出现的领域。
3. 准确估计价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在基于股价趋势和基于内在价值和价格差值的投资方法选择上,作者选择了后者。
特定到内在价值和价格的投资方法选择,在基于未来的成长股投资和基于当下的价值投资方法上,作者又选择了后者。
作者认为,成长股投资内在价值判断基于企业的潜力,而未来是不确定的,难度也比较大,而确定企业当前价值的主要关键是财务分析。当然作者也承认,成长股投资者判断一旦成功,得到的回报可能会更高。
作者认为,好的买入是成功投资的一半。不过低价买入也未必一定奏效。因为:
你可能错误估计了当前价值;
或者出现了降低价值的事件;
或者你的态度与市场的冷淡导致证劵以更低的价格出售;
或者价格与内在价值达到一致所需的事件比你可以等待的时间更长,
正如凯恩斯指出的,“市场延续非理性时间比你撑住没破产的时间更长。
我认为理解这点非常重要,市场上不乏孤注一掷的投资者,对自己企业未来的判断不留容错空间,对实现价值的所需的时间的不可知性不留余地。结果要么是投资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无法保持健康的心态,要么即使最后太阳能够升起,自己却因为杠杆或者最后一刻的妥协等其他原因死在黎明前。
4. 理解风险
作者对风险的着墨很多,共分为三个部分:理解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
对于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作者不同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传统古训,作者对风险的认知如下图所示:
更高的风险意味着更加不确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收益分布的概率越广。当定价公平时,风险较高的投资意味着:更高的预期收益;获得较低收益的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损失的可能。
作者认为,首要的风险就是损失的可能性。训练有素的投资者对于在特定环境中出现的风险是有判断的。他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价值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了解其他可能的结果以及其发生的概率。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描述所有概率的分布形式。常见的是钟型分布和正态分布,但是人们往往将钟型分布和正态分布混为一谈,前者是一种分布类型,后者带有明确统计特性的特殊钟型分布。2008年危机,就是没有认识到金融事件是由具有情感驱动极端行为倾向的人所决定,或被称为“肥尾“,低估了尾部事件的发生概率。
5.识别风险
作者认为,在高价时不知规避反而蜂拥而上是风险的主要来源。高风险和低收益预期不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两者都是主要源于高价格。因此,洞察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无论对单项证券还是整体市场来说,都是成功应对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认为,“担忧“以及相关词汇”不信任“、怀疑”、“风险规避”是一个安全的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出现时,投资者才会进行调查,或者他们在于其收益时,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下图是作者对常见投资类型期望的风险溢价。分为货币市场收益率为4%和1%两种情况。
6. 控制风险
作者认为,杰出的投资者是那些与其赚到的收益不相称的低风险的人。他们出色的投资记录源于他们数十年没有大亏,而不仅仅是高收益。
作者认为,无论风险控制取得怎样的成绩,在繁荣时期是永远也表现不出来的,因为风险是隐藏的,是不可见的。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观察不到的。损失通常只在风险与负面事件相碰撞时才会发生。
作者认为,“做的好”的定义是取得相同的成绩时,承担的风险更低。
7. 关注周期
作者认为,牢记万事万物皆有周期是至关重要的。我敢肯定的事情不多,但以下话千真万确:周期永远胜在最后,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朝同一个方向永远发展下去,树木不会长到天上,很少有东西归零。坚持以今天的事件推测未来是对投资者健康最大的危害。
作者举了企业周期的例子,企业会在周期上行时期期待美好的未来,从而扩充设备和存货;当经济转而向下时,一切都将变得不堪重负。资本提供者会在经济繁荣期过于慷慨,以低息贷款纵容信贷膨胀,当事态不妙时,他们又把缰绳收的太紧。投资者会在业绩好时高估经济,遇到困难时低估经济。
作者认为,无视周期并推算趋势是投资者所做的最危险的事情之一。人们表现得仿佛做得好的企业将永远好下去,业绩高的投资永远高下去的样子,反之亦然。实际上,相反的行为可能更为正确。
8. 钟摆意识
作者的钟摆意识主要指投资者的态度。钟摆停在中间的时间非常短暂,相反钟摆几乎始终在朝着或者背离弧线的端点摆动。相信钟摆将朝着一个方向永远摆动的人,或者停在端点的人,最终将损失惨重,了解钟摆行为的人则将受益无妨。
9. 抵御消极影响
作者认为,最大的投资错误不是来自于信息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来自于心理因素。
第一,对金钱的贪婪(字典解释:对财富或者利润过度的或无节制的、通常应受谴责的占有欲)。贪婪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它强大到可以压倒常识、风险规避、谨慎逻辑、对过去教训的痛苦记忆、决心、恐惧以及其他所有可能令投资者远离的困境要素。贪婪时常驱使投资者加入逐利的人群,并最终付出代价。
第二,恐惧意味着过度,恐惧更像恐慌,妨碍了投资者本该采取的积极行动。
第三,放弃逻辑,历史和规范的倾向。
第四,从众
第五,嫉妒。比所有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就是我们天性里面危害最大的一个。
第六,自负
第七,妥协。出现在周期后期。当压力变得无法抗拒时,他们会放弃并跟风倒。
对抗的方法:
对内在价值有坚定的认识。
当价格偏离价值时,坚持做该做的事情。
足够了解以往的周期
透彻理解极端市场对投资过程的影响
一定要记住,当事情好的不像是真的时,他们通常不是真的。
当市场错误估价的程度越来越深时(始终如此)以致自己貌似错误的时候,愿意承受这样的结果
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事相互支持
10. 逆向投资
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可能是群体判断,由于市场的钟摆式摆动和市场的周期性,所以,取得成功的最终胜利的关键在于逆向投资。
作者也特别强调尝试去利用“千载难逢”的市场极端情况获利,应该成为所有投资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机会10年一遇。
作者认为,在利用逆向思维的时候,不仅与大众相反,还知道大众错在哪里。这样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当刀子停止下落,尘埃已经落定,不确定性消除的时候,利润丰厚的特价股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投资中,利润丰厚和令人安稳是矛盾的。
11. 寻找便宜货
作者认为,“投资是相对选择的训练”,我们唯一的选择是从现存的可能性中选择最好的,这就是相对决策。
作者认为,便宜货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感觉远不如现实,也就是说,最好的机会通常是在大多数人不愿做的事情中去发掘出来。便宜货的价值在于其不合理的低价位-因而具有不寻常的收益-风险比率。因此他们就是投资者的圣杯。
作者认为,我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告诉我,尽管便宜货不合常规,但是那些人们以为可以消除他们的力量往往拿他们无可奈何。
12. 耐心等待机会
作者提醒投资者:等待投资机会到来而不是追逐投资机会,你会做得更好。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适当的投资才是明智之举。应尽最大努力弄清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低收益还是高收益的环境。
作者以一个故事说明了普通投资者经常会碰到的难题,
猫是投资者
树是环境的一部分
胡萝卜是接受新增风险的激励
大棒是放弃安全的动力,来自较安全的环境所提供的低水平预期收益。
胡萝卜诱惑着猫采取高风险策略,爬向更高的枝头捕食晚餐,大棒则激励着猫往上爬,因为停在靠近地面的地方得不到事物。猫不断的往上爬,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作者同样强调在大危机中正确的投资方法,在危机中关键要做到远离强制卖出的力量,并把自己定义为买家。为达到这一标准,投资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信价值、少用或不用杠杆,有长期资本和顽强的意志力。在逆向投资态度和强大的资产负债表下,耐心的等待机会,便能在灾难中收获惊人的收益。
13. 认识预测的局限性
作者坚信了解宏观未来很难,很少人拥有可转化为投资优势的知识。投资者应尽可能弄清自己在周期和钟摆中所处的阶段,这不会令未来变得克制,但它能帮助人们为可能的发展做好准备。多元化、对冲、极少或者不使用杠杆、更强调当前价值而不是未来增长、高度重视资本结构、通常为各种可能的结果做好准备。
作者认为,过度高估自己的认知或行动能力都是极度危险的,正确认识自己的可知范围-适度行动而不是冒险行动-会令你获益匪浅。
14. 正确认识自身
作者强调认清现状的重要性,即使我们不能预测周期或者波动的时间和幅度,力争弄清我们所处周期的那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也是很重要的。倾听市场的声音,测量市场的温度,很重要。
15. 正确认识运气
作者认为,短期来看,很多投资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在市场的任一时间,获利最多的交易者往往是最适合最新周期的人。迄今为止,所有成功策略背后潜伏的危机常常被低估。因此,在判断投资经理的能力时,大量的观测数据-多年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投资应把重心置于建立在他们认为可能的情况下表现良好,在其他情况下表现不太差的投资组合上。
作者认为,适度尊重风险,知道未来不可预知,明白未来是概率分布并相应的进行投资,坚持防御性投资,强调避免错误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就是有关聪明投资的一切。
我认为,结合上面的第六条,来认识运气很重要。过去几年的A股,将精力聚焦在成长股上的投资者收益远高于价值投资者。美国60、70年代也出现过这样的一段时期。所以,如果投资者有大周期概念,就能理解这些投资者的成功更多的是契合了时代,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成长股投资中的风险目前为止并没有暴露,但是不能说风险不存在。
16. 多元化投资
作者认为,在主流股票市场中主动得分对投资者未必有好处,相反,投资者应尽力避免输球。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引人入胜的投资观点。
最好的投资者具备以下特征,敬畏投资,要求物有所值和高错误边际,知所不知,知所不能。
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多元化指的是持有许多不同的东西,很少有投资者认识到,只有投资组合中的持股能可靠地对特定环境发展产生不同的反映时,多元化才是有效的。
17. 避免错误
作者认为错误原因主要是分析/思维性的,或心理/情感性的。本书更关注理念和心态而不是分析过程。
另一个重要的错误-很大程度是心理因素,但是它重要到值得单独归类-是没有认识到市场周期和市场狂热,并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大多数投资者是根据既往-尤其是近期发生的事-推测未来。
作者同事也强调,成功的投资不应过分依赖聚集分布的正常结果,而是必须考虑到离群值的存在。想象无能首先是没有预测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其次是没有理解极端事件后的连锁反应。
最后,作者强调,除了作为(买进)和不作为(如没有买进),还有错误并不明显的时候。当投资者心理平静,恐惧和贪婪平衡时,资产价格相对于价值可能是公允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知道这一点也很重要。不需要取巧的时候,自作聪明就会带来潜在错误。
18. 增值的意义
作者认为增值的意义,增值型投资者的表现是不对称的,他们获得的市场收益率高于他们蒙受的损失率…
只有依靠技术,才能保证有利环境中收入高于不利环境中的损失,这就是我们寻找的投资中的不对称性。
最后,我来做一些总结。
作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周期,所以作者看重标的的价格,并认为高价追捧标的是投资中最大的错误;
认识到投资者情绪的钟摆理论,所以作者看重逆向投资,强调第二层思维。
承认市场的相对有效,所以作者是一个被动投资者,耐心等待投资时机。
抵御投资中的消极情绪。
作者不承认预测宏观经济的意义,但是先预测市场温度再配置投资有很大的必要性。
作者尤其强调投资中的风险,高风险意味着未来收益波动的幅度,这种投资需要有更高的风险溢价。要对未来结果充满怀疑,这样自己才会积极的调查取证,同时控制买入的价格。
同时作者认为,一项成功的投资,尤其是短期内的成功,并不代表过程的成功。因为风险未必总是会暴露,长期的成功成绩,必然是犯了最少的错误。所以,我们要看清某些成功中的运气成分,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内做了正确的事情,不代表中间承担的风险。优秀的投资者,必然是获得基准的收益的同时,承担最少的风险。
读这本书,很多东西对我都有醍醐灌顶的系统性影响。在这之前,一直对选择什么样的公司花费最多的时间,但是对这个投资系统的合理性、抗压性费时不多。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第二层思维的重要性、风险的含义、运气在投资成功中的隐蔽性。同时,能够以一个更大的视角,去看待投资周期,去看待目前的高收益背后的风险和原因。也就是在选择公司之下,需要奠定一个系统、稳固的投资系统。
巴菲特对选择公司的苛刻性,其实也是化解未来不确定性、延缓周期的一种方法。
(来源:雪球;作者Rathman)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熟的女人心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