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控制语言的区域身体,心却主宰了一切

15:17 | Tags 标签:, , ,
(查看详情,请点击群博右边栏的Dr.YOU专辑)。
这次我们收到……
(……为什么突然静下来了呢?)
首先,人们交流的时候常常会有些停顿,这些停顿就构成了间隔,这是能够产生“天使飞过”的效果的基础。此外,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其空隙时间虽说是不同的,但大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时间分成周期来看这个问题了。
虽说这个时间可能是有无穷多个,但考虑到,实际上是有限个人在交流,那么,取到的最小公倍数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的。当不同的周期取到了一个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大家的说话声就会戛然而止。
实际上并不需要所有人同时停止,因为空闲时间的存在,只要停止的时间在空闲时间内,还是可以达到同时停止的。
此外,在大家窃窃私语的时候,也会考虑到环境的声音,一般都会比环境声音高15分贝以内,所以如果有很多人的周期同时达到的话,其余人也可能会比较敏感地降低声音,当环境声突然变小的时候,仅有的那几个不在周期内的人,也会感觉很诧异,甚至会停止说话。
虽说我们谈话时间这个基数非常的大,然而由于最小公倍数实际上也非常大,以致于我们很少能见到这种场面。
刚才粗算了一下,如果40人两两交流,停顿间隔1秒,周期5~15秒不等,大约需要近200小时(每天8小时的话,近30天)才能产生一次“天使飞过”的静音效果。然而这是简化的数学估计,采取的数值也多是估计,所以可能与实际有较大差距。
Shan Frank
首先,教室里的人不会就一个问题在聊天,他们往往三两成群,各说各的。每组都有一定的成员。
在每个小组谈话过程中,有几种情况会没有声音:1.大家思考中……2.句子之间的间隙3.沉默不语,不知道谁来接下去。4.小组内出现“警报”。这三种情况中,由于【情况2】的时间太短,故抛弃不谈。因此将注意力转移到1、3、4上来:
【情况1】的出现有一定的原因,只要小组中的任一个人提出了问题或者说了什么让人思考的话(汗),整个小组立即进入【情况1】。
【情况2】的出现具有随机性,这个取决于每个人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废话能力、思考速度以及谈话的气氛等等。
【情况4】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原因,但是还是要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是胆小谨慎,十分敏感,还是张嘴就不管别人了。一般来说,只要小组中有一个人突然“复位”(即停止讲话,好好学习去了),其他人就会以为他看见了老师,于是也马上复位。
无论哪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某小组没有声音,尤其是【情况4】影响最大,因为组员不是光不说话,而是复位了。
而这种区域性沉默是否会扩张为全体沉默,取决于其他人的性格。假设每个人的警觉程度是一样的,那么第一个组不讲话了,周围的组也会复位,然后随着已经复位的组的增加,沉默的扩张会越来越快,并最终扩散到全班。事实上,一个组的沉默使得全班的沉默这一变化,和一个人的沉默使得全组的沉默的原理一样。(为什么我想到了蝴蝶效应和1.5维)
然而这一效应的扩张是不一定的,如果教室很吵,而“蝴蝶组”周围的同学有正慷慨激昂着,没有注意到,那么就会由于安静程度不够而无法使别人注意到。不过如果蝴蝶组组员很多的话,就说不定了。要取决一个临界值,即“第一扩散人数”(蝴蝶组到周围)和“第二扩散人数”(周围到全班)。(改编自宇宙速度)
-----------------------------------
这只是现象,那么原因……
我认为这取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效果。
首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逻辑:如果有人看见了老师(比如靠窗的),那么他们会先安静下来,这一现象和上面的单组沉默很相似,因此当他们感知到这种变化时,再加上自习课讲话本来就很紧张,就会产生老师来了的判断。即使不确定,停下来也总归保险一些。安全第一嘛。
第二是潜意识,就像正常的人进入图书馆、咖啡馆会不自觉的安静,进入体育场会不自觉的不安静(也就是不会控制自己)一样(除非脸皮厚的像城墙),当周围安静下来以后,自己也会不自觉的放低音量,这个时候他就会意识到老师可能来了,赶紧复位吧。
当然,还有些好心人会在自己觉得有老师来了之后提醒别人。
-----------------------------------
最后,希望大家认真上自习………………
在一个嘈杂的教室里,有时会出现突然的寂静。似乎这个情形是很多人都经历过。我也经历过。一个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在自习的教室里,在大家纷纷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之时,突然间,似乎在一个无形的指令控制下,所有的人同时闭嘴。这个突然寂静的出现过程并非简单的小概率随机事件,它与参与 其中的人们的一个心理特性有关:当随机出现的一个短暂小声场到来时,会引起部分人员的注意而不由自主地停止出声,这个行为会引起更多的人的注意,直接加快了噪声的消失速度,形成了一个对噪声强度降低的正反馈过程。最终的效果就是室内的嘈杂声音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静止下来。
对于人们会关注环境噪声强度的突然降低的原因有多种解释,无论如何,环境声音的突然减弱会吸引人们注意力并且令他们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环顾周围试图弄清出现了什么事情。
简单定性的说明似乎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现象。因此我试图建立一个数学的模拟模型来演示这个突然寂静的出现。老实说,对于编制程序我是无能为力的,不过还有个常用的excel程序似乎也能玩这个游戏。下面我就把这个在excel上的模拟给大家看看。
首先是在一个excel表格中,每列代表一个正在叽叽喳喳学生,我选择了五十个学生,所以就有从a1到ax1五十个列。
每行则表示时间的延续,每行代表0.1秒。600行能表达一分钟的音量变化情况。在excel里只需要拖鼠标就能复制行,所以复制600行公式并不费事,我复制了2400行,模拟了四分钟的过程。
表格中单元格是一个数字,它表示一个学生在此时刻的说话状态,正数就是在说话,负数就是在听别人说话,自己是闭嘴的。
教室内的噪声音量则可以通过计算每行的正数个数来表示。在通常情况下,正在说话的人数在二三十人之间,由于随机的涨落,偶尔会有偏离。
当然,每个单元格内的数字是按照一定规律来填入的。最开始的第一行是一个正负100之间的随机数(这是假设一个人说一段话最多能说上十秒),反映了一些人开始说话,另一些人在听。然后到下一行,就减去1,至到数值被减到零为止,再重新定义一个随机数,这是模拟一个人说一段话,然后停一会也可能是再说一段话这个过程。
在这个条件模拟下,自然的音量随机涨落只是在理论上能降至零。实际上的模拟结果如下图,真是一片嘈杂呀。
现在我给每个单元格增加一个规则:如果上一行音量数值小于某个阈值,这个单元格的数值就重置为-10。以此来表示,一旦教室内音量小于某个数值,就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导致他们闭嘴一秒钟。当然,对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阈值。我是给它们定义一个在最大阈值与最小阈值之间的随机数作为其阈值的。
加上这个条件之后,模拟的音量过程就不一样了,一般也会出现上图那样的噪声过程,但偶尔会出现下图这样的过程:音量在0.4秒左右突然降到零了。
下表为音量数据:音量从14开始降到零经过了0.4秒。
这是另一个噤声过程的模拟数据,从第一个开始出现-10的1122行开始,到1128行就全是-10了。
对这个模拟过程进行多次模拟观察,出现噤声现象大致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人数越多,出现噤声过程的概率越小。如果用二十五人,出现的概率就比五十人的大得多。
2. 阈值上限数值的影响相当大。对于五十人的情况,如果把阈值上限定在16以上,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噤声的过程,如果把阈值上限定在十三以下,就几乎不出现噤声过程了。
3. 出现噤声的过程时间相当短,一般从第一个有反应的人开始到全体都闭嘴,也就经历了0.4秒钟左右。从曲线上看,就好象是音量一下子突然掉到零了。
4. 本模型只模拟出现噤声的过程,对以后慢慢声音再响起来的过程未作模拟。
附上模拟过程的excel文件。好大呀。当然,你也可以把数字扩大点或者缩小点玩。只要复制公式就可以了。并不复杂的。请在下载。
她叫匕木,住在城市郊区的一栋旧公寓大楼里,
每次出门,不管去哪里,总是习惯性的先向左走。
他叫林口,住在城市郊区的一栋旧公寓大楼里,
每次出门,不管去哪里,总是习惯性的先向右走。
她正在翻译一本悲惨的小说,
让她常常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他正在画一副很阳光的花,
让他常常觉得它很热爱生命.
她习惯向左走,
他习惯向右走,
他们始终不相遇。
但是, 人生总有许多巧合, 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汇的一天。
她向他提及了她翻译的小说的一个古怪的情节,在上自习的时候,同学们有说有笑,很嘈杂。但突然在一瞬间,谁都不再说话了,教室变得非常安静,然后,慢慢地就又开始说话了。因为后面的情节还没有翻译到,所以这个事情的原因很是让她伤脑筋,莫名其妙的就跑出了嘴边。
他知道每个提出问题的人都曾经尝试解决那个问题,何况那本小说的作者可能在此悬疑点的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他没有看过,而她看过,于是问她。
她说,前面提到,我们的身体有6种感觉,思考产生知觉,眼睛看产生视觉,耳朵听产生听觉,鼻子闻产生嗅觉,舌头尝产生味觉,身体接触产生触觉,当我们用右脑思考,会产生感性的认识,而用左脑思考,会产生理性,逻辑的认识.
他问,那么眼呢?
眼睛也一样,用左眼看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的理性,逻辑,而用右眼看,就会很感性.
他问,那么鼻子呢?
正相反,用左边鼻孔呼吸的时候,会感觉世界是感性的,充满爱,所以会感觉轻松,安静,而用右边鼻孔呼吸的时候,会感觉世界是理性的,逻辑的,非黑既白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可怕的,不奋斗就无法活的,会产生紧张的感觉.
她问他,你咀嚼东西的时候用左边还是右边的嘴?
他说,我经常用左边。
她说,作者还说,经常用左边半边咀嚼,那么那人就是在训练自己的感性部分,那么那人可能就是个喜欢音乐,画画的人,而经常用右边半边咀嚼。那么他可能很喜欢数学,很逻辑化,我就用右边。
他说,我还是个左撇子,有什么特点吗?
她说,书上还说,左撇子往往是画家,作曲家的材料,但是因为社 会偏见,他们往往不能成为左撇子,用左边的手来感觉触觉,所以,现在的真正的音 乐家少了,画家少了.
他便总结一下说,逻辑的是,左脑,左眼,右鼻,右手,右舌,左耳,感性的是右脑,右眼,左鼻,左手,左舌,右耳。
他忽然出现了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说,我知道盲人的听觉是一流的,那是因为他无法使用视觉,如果去掉某个用来感受逻辑的器官,会不会让我的画更美?
她说,或许你的画会更美,但是你却会更加失去平衡,只是感性而没有逻辑和只有逻辑没有感性都是极端情况,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人会发疯的,会精神崩溃的。不,千万不要。
他说,对于我来说,画就是我的一切,我会如何做是我的自由,我会找我最好的朋友来做这件事的,那本书还说了些什么?
她感到有些后悔,真不该提那个问题的。
他安慰她说,那个作家是对的,有一些为了写歌写文章连身体都可以不顾的人,但更多的人是为了混口饭吃,却让心理失去平衡,不能自拔,他们不应该崩溃,乃至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想想看,如果这些有创造力的人没有英年早逝,将会给世界留下多少美好的东西,平衡可以恢复。
她说,人们在正常呼吸时,轮流地使用左右鼻孔,这在医学上称作鼻循环。鼻循环的周期为2.5-4小时,而且年岁愈大,周期愈长,有的人换鼻呼吸一次的时间可达8小时。左右鼻孔呼吸对人体的影响不同。用右鼻孔呼吸时,大脑容易兴奋,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当人们要进行紧张的工作或积极奋斗时,往往用右鼻孔进行呼吸;而左鼻孔恰恰相反,在轻松、安宁的时候,常用左鼻孔进行呼吸。
他说,其他五感应该也有类似的循环,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
她说,有一种终身不睡觉,同时终身在睡觉的动物,叫做海豚,睡眠中的海豚,其大脑两半球处于不同状态。一个半球处于睡眠状态时,另一只却在醒着中;每隔十几分钟,它们的活动状态变换一次,而且很有节奏。感觉器官是接受信息的器官,自然会累,而累了自然应该休息,左右交替使用自然很合理。
他问:交替的周期是短好还是长好呢?
她说: 当呼吸持续流进一个鼻孔超过两小时,对于多数人确实如此,它将对我们的健康有副作用。假如是右边鼻孔,导致精神及神经紊乱。假如是左边鼻孔,导致慢性疲劳,减弱大脑功能。一个鼻孔呼吸流更长的话,将有更严重的不健康。
在一年时间里,只通过左边鼻孔呼吸过长将产生哮喘。 糖尿病是主要由右边鼻孔呼吸过长导致。
他问:恢复平衡的方法是?
她说: 简单的说,这个方法是,首先看到自己的压力的产生是过度使 用那方面的感觉器官导致的,然后休息那类器官,对于思想器官,左脑和右脑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可以堵个鼻孔,闭个眼睛,用另一边咀嚼,用一个耳朵听(如用耳机听),用另一只手来感觉触觉。这样休息了那累疯了的器官.
科学家发现,鼻循环与脑功能一致。与鼻孔较少堵塞相反的大脑,电频活动更大。右脑控制创造力活动,而左脑控制语言逻辑活动。该研究显示,当左鼻孔较少阻塞,右脑发达。测试体确实发现,其创造力测试更好。同样,当右边鼻孔较少阻塞,左脑发达。测试体的语言技巧更好。
她接着说,当然,书中推荐yoga的交替鼻孔呼吸练习,做的不平衡些,比如左鼻孔较长时间,右鼻孔较短时间,或者反过来,以不平衡来平衡你的不平衡。
他问,最后,那个问题?
她说,嘈杂的教室里为什么会突然一下子安静了?
鼻子的周期是2.5到4小时,而耳朵的周期要短的多,这点从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的大小可以看得出来,显然耳朵的信息流量要比鼻子的信息流量大的多,所以更容易累,所以周期是半小时,而每个周期有两个临界点,开始点,然后是高峰,然后是中间的临界点,然后是低谷,然后再开始,所以每15分钟出现一个停顿点,所以嘈杂的教室里每15分钟出现一个停顿点,就一下子安静了。
这次的问题发生的几率不是很大,连一个实际的线索都找不出来,所以现在的我只能全凭想象,用一个大概的样子,提出以下的这个假说:
虽然我们感觉象是所有人在那一瞬间都同时停止了说话,但是实际中间还可能间隔了一段时间(不过也很短),只不过当一切安静下来的时候,跟先前吵闹的环境对比比较大,在安静下来的时候,人会突然觉得变了,很难注意到这中间还有一段过渡的时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就好解释了。
与人对话是一种对外的活动, 因此这时候人对外界就会高度敏感, 而且人本身对他人人的情绪等外在反应的观察力也本能地非常好, 甚至能在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察觉到他人的反应并作出回应。而且注意,在这个问题中,一开始的情景都是“非常热闹”的,也就是不仅是有人在说话,而且气氛热烈,我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热闹”的含义不仅是气氛热烈,更表示了所有人的情绪的高度集中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向别处的注意力就显得非常容易挑起人的注意力,确切的说因为两种气氛差别太大,即使用很少很少的注意力也能察觉到,而且这有点类似与对危险的应激反应,或许这就与人在远古时代身份还是动物时的对危险的防御机制是完全一种东西。这时人总是非常快地就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上面去了。如此强烈的反应就会波及到周围的人,这样一圈一圈地散播开来。最后就是完全安静拉。由于与这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也就是和危险相关的),就算传达的次数很多,总共用的时间也很短,再加上上一段的前提就好解释整个问题了。
说到这里,越发的希望下次能有机会体验这种情景,并好好地观察一下,说不定能在事发的一瞬间后的一瞬间发现一圈一脸紧张表情的人,或者还有别的??^-^
Kingofbeasts
上过学的人大部分都经历过,在吵闹的教室里奇迹般的突然安静了,更奇怪的是在安静之后并没有老师出现,不久之后教室又开始喧闹。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来想想我们通常在何种情况下会突然安静?当然是有老师来的时候。可很多突然安静发生时并没有老师出现。这就很奇怪了。
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奇怪。首先必须明确人类是一种高度群居的动物。作为群居动物使自身行为符合群体行为十分重要,如果你的行动独立于群体之外你就更容易脱离群体,而对群居动物来说脱离群体很可能意味着死亡。所以自然选择中跟从群体行为的特性被保留下来。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电梯里有人打呵欠,那么他周围的人既是没有困意也很可能跟着打呵欠。所以当一个人安静下来很可能会带动周围人安静下来。这也是跟从群体行为的一种表现。
其次就是条件反射,人有两种不受大脑控制,直接由脊髓完成的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由基因决定,条件反射则由后天长期刺激形成。很多同学长期习惯于周围停止说话一定是老师来了,必须安静。长期的刺激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周围安静马上跟着安静。于是无论什么原因周围安静马上跟着安静。
在摸仿行为和条件反射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只要周围同学停止谈话,就会象传染一样引起全班突然安静。
这期Dr.You的题目一下就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一个坐满学生、有着4列6排24张桌子的教室里,我和同桌小MM聊天、拌嘴、时而还打打闹闹。那什么时候会有突如其来的寂静呢?一个简单的可能就是大家同时都不说话了。假设我和同桌MM在某一个时间点正在说话的几率为1/2吧,那么24张课桌同时噤声的概率就是1/224,我估算了一下,以这种概率,我们哪怕每天都在教室里自习八小时,一辈子恐怕也遇不到一分钟的寂静。显然,这突如其来的寂静是不能用数学和概率论来解释的。熟悉建模的同学会指出,我的这个假设存在太多的漏洞,比如不说话的几率啊,前后排同学也能聊天啊,我承认这个模型确实简单了一点,但是我对自己的这个结论是有信心的。举个例子,候车厅里也有很多的“聊天小组”,如果寂静就是简单决定于同时沉默的概率,我们在候车厅应该也能感受到类似的“突如其来的寂静”,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教室VS候车厅
那在教室自习和在候车厅候车有什么不同呢?是不是因为教室里各同学之间互相都认识而候车厅的“聊天小组”都是相互独立的呢?这确实是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可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有时候刚进入一个新的班级,或是在一个临时培训班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寂静体验。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在候车厅聊天是合情合理以及合法的,然而自习时在教室大声聊天喧哗是禁止的并会受到惩罚的。我们可以换个更好的比较对象:课间休息时的教室。同样的人同样的地方,只不过就换了一个可以允许聊天的时间。怎么样?有没有觉得课间休息时很少有这种“突如其来的寂静”。因此,我认为“突如其来的寂静”发生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一个群体在不该聊天的时候聊天,并会因此受罚。
与“寂静”无关
也许有人会说,你分析半天就得出这么个结论,谁都懂。不错,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直观的道理来举一反三。我再举一个大家可能都经历过例子。小摊小贩聚集的夜市是我最爱的去处之一,但是城管大人总是与摊贩为敌。于是,我经常经历这样一幕,正吃的好好的,突然之间,一阵喧哗,几乎所有的摊主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拎起包裹或是推起小车就开跑,也顾不上收钱了。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摊主跑出两步很快又都回来了,其实城管并没有来,夜市一切又恢复正常,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怎么样,有没有觉得这“突如其来的开溜”和教室里“突如其来的寂静”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寂静”和“开溜”都只是一种对违规的纠正,进而保护自己不受惩罚。因此我认为这一期的问题虽然叫“突如其来的寂静”,但实际上与“寂静”无关、与声音无关,其本质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社会行为”。现在我们可以为这种“突如其来”现象赋予一个新的发生条件:一个群体在不合适的地点时间做不合适的事情,并会因此受罚。
“突如其来”的诱因
现在应该可以确定“突如其来的寂静”是一个完全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学的问题了,并且其关键点是“突如其来”现象。在不合适的地点时间做不该做的事情,一般人都是会心虚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对手都很强大,不管是老师还是城管(因分析需要不得已将城管和老师放在一起,大家别拍我啊,其实我也很痛恨城管的),监督是他们分内之事,他们会想方设法的要抓住我们并进行惩罚。城管的“恶行”我就不描述了,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以前班主任的“魅影”。以前我们自习的时候喧哗吵闹,神奇的是我们班主任经常可以第一时间准确的揪出几个首犯(我深有感触,因此受罚无数),然后就是类似于罚站的惩罚。后来我们才知道班主任经常通过教室后门的门缝监视,或是隐蔽在窗户的一角观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窗口只要有人影飘过,教室立刻鸦雀无声。我其实是很感激并尊敬我的班主任的,之所以要花这么多笔墨描写他的“魅影”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鉴于对手的强大和严厉的惩罚,我们以及那些摊主在干这些违规的事情时不仅心虚,而且一直并且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所以我们会随时的密切留意周边的情况以及周边其他人的行为并快速作出反应,最终导致行为反应的快速传播,即“突如其来的社会行为”。我在小纸条里看到有很多同学对寂静产生和传播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例如声音强度与背景噪音的关系,人们对于外界声音变化的敏感性,人的本体反应时间等等。虽然我看的不是非常明白并且我也不认为声音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但我还是从这些数字化的分析中得到了一个结论,即这种行为反应的产生和传播可以是非常迅速的。那这个“突如其来”现象到底是自发的还是某些因素诱发的呢?这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觉得诱因是一定存在的,不管这个因素多么的小多么的不起眼,可能是一个人影,可能是某个同学的恶作剧,甚至可能是讲话最多最大声的同学突然间咬到了自己的舌头……
最后,还有一个例子。候车厅又要登场了,这里没有“突如其来的寂静”,却有着其它的“突如其来”。我们只要想想候车厅里的人都在警惕什么就可以很容易找出答案了,没错,就是检票和上车信息。几乎每次候车时,我都有类似的感受,离检票还有很长时间,突然之间不知道什么诱因,也许只是有人踢了一下检票处的铁栏杆,人群就会极快的向检票口聚拢排起长队,但是真正的检票往往很久之后才开始。这里没有什么该与不该、罚与不罚的问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家都在高度的警惕着同一件事情。至此,我觉得可以对“突如其来”的发生条件再次进行修正和拓展了。我认为,只要一个群体中的所有人都保持一种对某事高度警惕的状态,就具备了发生“突如其来”现象的条件,只欠一个小小的诱因了。
此“静”非彼“静”
我之所以还要加这一段内容,完全是因为问题原文的后面一句话“并且这种现象也不只是出现在人类身上,在养鸡场里,一群小鸡在那里叽叽喳喳,突然有一点点异响,他们就会迅速地跑到一起,谁也不出声了”。我认为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将两个非常不同的现象并列到了一起。自习中“突如其来的寂静”这个问题与“寂静”无关,而这个鸡窝的寂静就是真正的寂静了。在任何的一群人中,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候车厅,不管是在自习还在休息,突然的一声巨响都会引起人群的瞬间寂静,一种真正的寂静,一种源于恐惧的条件反射性行为。这种本能的反应在很多动物中也存在。突然推开鸡窝的门,小鸡会因为恐惧很快聚集到离人较远的一端并安静下来。在小鼠的动物实验中,小鼠恐惧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静止不动。当房门被猛的推开时,原本叽叽喳喳的鼠房突然就安静下来,不管这些小鼠是养在一个笼子还是不同的笼子中,都表现出同样的反应,这个现象表明这种寂静是一种源于动物本能的个体恐惧反应,而并不是依赖于环境和其它动物的社会行为。
Dr.Who说:我还是觉得是有天使刚好飞过……
室友:还是说ET靠谱一点吧……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身体·光的存在·思想存在·心灵
文及口述/迪帕克博士
翻译整理/梦蝶
atoms98%2%
substance98%2%
DNA/RNADNA
DNADNA/RNADNA/RNA98%2%
122448……3
10050100trillion
existenceQIsoul
bodyChetenawhole
living consciousness
人类的身体只是我们的无限意识的一个层面。这具身体并不是我们的本质,它是用来体验这个虚拟现实的宇宙的一个载具。)
人体通过“脉轮”漩涡连接到多重能量场(觉知的不同层面)(引自)
“思想存在”的形成
whole living
consciousnesskinetic)staticmovement
大部分的人类都把他们的自我身份和他们的身体/心智相联系起来,这让他们成为五官感觉的一个囚徒,因为他们的心智断开了和他们更高层面的觉知的连接。他们被困在我称为的“蛋壳”或者“气泡”里面了。(引自)
(identity)EGOEGOEGO
人类无法抗拒的被那些娱乐消遣活动和信仰系统切断了与意识的连接,而这些受到操控的东西正是被设计来让人类的感知聚焦于他们的五官感觉。当我们这样时,我们就把无限性挡在门外了,而只感知到所有能被“看到”和了解到的一切中的一小部分。)
EGOBeingbecoming
心灵是我们存在的最大部分,身体为心灵工作,心灵是我们存在的主要思维部分。心灵是生命的最大部分,生命是身心功能的和谐结合,当我们说眼睛能看,其实眼睛只是看的工具,耳朵是听的工具。但是谁在看、听、闻?这个我或我们是谁?这是我们的心灵,心灵借助眼睛看,借助耳朵听,借助舌头尝,所有器官皆是心灵的工具。
心灵具有两个功能领域,这两个领域称为:显意识心灵及潜意识心灵。
显意识心灵
所有感觉器官直接与该心灵的工作领域相连,形成一切学习、解释及反应,心灵的思维及判断部分是显意识心灵。
该心灵可区分所学东西的好坏。显意识心灵具有选择的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直接由显意识心灵控制,如你所见,我们的关注、反应、运动皆由其控制,它解释来自所有感觉器官的反馈,通过逻辑及理性思维构想出一个反应,即为何即便举起一个手指,背后需要一个念头,意味显意识心灵给所有外部器官下达命令不要动,除非有其指令。因此我们不能走,除非我们希望走,不论强迫或自愿,除非我们希望,否则我们不可能动。
潜意识心灵
潜意识是心灵的更内在功能部分,记忆存储于此。潜意识在睡觉时更活跃,梦境是潜意识心灵的思想过程。
潜意识不选择、判断、区别好坏,它具有某些神秘性质,它储存貌似重要的思想,称为记忆。显意识及潜意识的功能有很薄分隔线,因此不断交流,如我们记起某些很久以前发生的旧事,或白天貌似重要的事转给潜意识,当试图记起某事需要时间,意味潜意识正忙着将那个记忆带至显意识表面。
潜意识直接与自动神经系统相连,自动神经系统控制所有内部器官,如肝、肾、心脏、大脑等。潜意识命令它们继续工作,直到它命令停止,即为何内部器官功能非意愿所能干涉,假如我想心脏从我出生以来一直在跳动,它肯定很疲劳了,我想让它休息5分钟!可能吗?不!因为我的显意识心灵不能控制它,但我可以决定不移动手8个小时,或坐10个小时,或不说话几天几个月,因为这些外部器官是由显意识控制的。
当我们开放我们的心智,我们就能与那个更大的“我”相连接,并且获得一种在各个层面都扩展了的理解,领悟和觉知。相对于那些还在“气泡”里的人眼中的世界来说,这个“世界”看起来会非常的不同。()
印度阿育吠陀&India_Ayurveda
传播印度阿育吠陀生命长寿知识,世界健康养生资讯,印度先贤心灵智慧,印度历史、文化、风俗、旅游等资讯。旨在为国人身心灵健康提供有益的知识借鉴。
【公众平台关注方法】
1、扫描下列微信二维码加入;
2、添加朋友,搜索微信号“India_Ayurveda”;
3、搜索公众微信:“印度阿育吠陀”,即可加关注。
我的更多文章:
( 14:21:38)( 00:41:40)( 15:29:23)( 21:46:13)( 19:00:22)( 18:36:3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为不受大脑控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