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漫画名字,是以一卷一个题目四幅漫画组成一个故事事的形式的主人公都不一样故事都跟生活爱情 欲望性沾边带生活哲学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个故事中有他全部过去》的详细分析与它的含义.如题、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一个故事中有他全部的过去”这个题目仿佛是一种寓言,让1989年侨居海外的诗人多多面孔深奥.这是一首极具“现代感性”的诗,显得晦涩难懂,而题目“一个故事中有他全部的过去”则是一个暗示,它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关于“过去”的诗,“过去”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一个梦魇,“他们只好不倦地游戏下去/和逃走的东西搏斗,并和/无从记忆的东西生活在一起”(《教诲》).因此,可以将“投去”这一向下跃去的动作看作是对过去的回忆.回忆遵循的是一种心理的时间,于是“所有的日子都挤进了一个日子”,诗人以一个诗的瞬间包孕“他”全部的生命体验.但是,投向过去面对的却是“一万把钢刀碰响的声音”,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意象.多多对语言有种天生的敏感,他的语言是“一种看得见的具体的语言”(T·E·休姆),“一万把钢刀碰响的声音”能够让人切实感受到声音的尖利、刺耳以及嘈杂,可以想象,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因经受不住它的折磨而崩溃.声音似钢刀,多多正是用这一意象隐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暴力.更为荒诞的是,连人身体上的器官都成了暴力的实体,“眼睛”是两座敌对的城市,“鼻孔”是两只巨大的烟斗,女人的“嘴巴”以爱情的名义向他的脸上疯狂射击,“街头上的暴力人人都能看见,看不见的暴力只是诗人才能揭示”.而如果连“身体”都成了战场,那么死亡也就近在咫尺了,它成了一次多余的心跳,渺小的只是“一粒沙子”.值得警醒的是,暴力也不只是在“文革”中才发生过,它“一千年也扭过脸来——看”.谢有顺曾有这样的感言,“再也没有暴力这个词更能概括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现实了.回望中国的历史,无边无际的苦难,以及对权力没完没了的渴望,可以说,成了数千年来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内容.”「6」它藏掖在社会结构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褶皱中,不知将在何时消亡.而诗歌的可贵性正在于,“它是一种内在的暴力,为我们防御外在的暴力”(史蒂文森),亦即诗歌以语言形式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紧张性,来抵御现实生活的简单粗暴和外部世界的压力,多多的诗歌让我们领悟到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他七、八十年代的诗歌充满了锋利的语言和躁动的节奏.总之,《一个故事中有他全部的过去》让我们看到了暴力和死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荒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对不起,我也不是很清楚……抱歉不能帮助你……等我知道一定给你发消息告知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狠狠爱邪恶网-我们很爱邪恶漫画、雷人、恶搞、搞笑视频、内涵漫画、邪恶少女漫画尽在狠狠爱!我们都是恶搞事件的制造者,我们也是邪恶动态图的搬运工,我们还是动态图求出处的寻找者。加载中……
加载中……
漫画状态:完结
漫画类型:
剧情标签:
最后更新:日
一个爱情故事漫画,31岁的男子与10岁少女的偶遇。于是,故事悄然揭幕——是的,这一切,都是从那丫头出现后开始的——…忘年之恋...
同类型的还有
&章节排序:
一个爱情故事
下载一个爱情故事
相关漫画还有
[提示:加入书架后可收到更新通知]
我的评分:
请选择适合的平台登录爱情是一个故事,你的爱情是什么故事?
我的图书馆
爱情是一个故事,你的爱情是什么故事?
心理引言:在所有关于爱情的答案中,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的答案大概是最简单的:“爱情是一个故事。” & ——心灵咖啡网
爱情是什么?
一个有趣的断桥实验是这样的: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理学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了情网。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两人在飞机上相遇,谈到如果飞机出事,可能的死法。当取好行李,通过海关检查时,他们已经彼此相爱了。
爱情的毫无道理,由此可见。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仍然努力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爱情发生的线索,比如我们会被外表的魅力迷惑,被熟悉感吸引,被喜欢自己的人吸引,被得不到的人吸引,我们的大脑还经常错将危险信号当做爱情。
还有一种“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后拥有什么样的爱情,与婴儿时代与母亲的情感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研究将母婴之间的情感模式分为三种倾向: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焦虑性。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感到安全,通常是温暖而有爱心的人;焦虑型的人渴望亲密,但过于投入,总是担心对方能否回报同样的爱;逃避型的人将亲密视为自我独立性的丧失,总是试图与对方划清某种界限。
阿兰·德波顿
爱情是一个故事
在所有关于爱情的答案中,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的答案大概是最简单的:“爱情是一个故事。”
和所有的心理学家一样,斯坦伯格曾经追问爱情的本质,而且给出了非常精确可靠的心理学模型——爱情三角理论。
在这个模型中,爱情由三个元素构成:亲密、激情与承诺。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指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坦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斯坦伯格认为,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爱情关系,而完整的爱情必须是三者的组合。他还归纳了爱情的八种类型:一、喜欢:只有亲密部分;二、迷恋:只存在激情成分;三、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四、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五、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六、愚爱:激情加上承诺;七、无爱:三种成分俱无;八、完整的爱:三种成分集于一个关系当中。
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回答一些更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使一个人爱上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是什么决定了他/她爱的方式?为什么有些情侣可以白头到老,另外一些却如流星闪过?为什么我们在感情中一次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像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却遵循相同的剧本,就好像爱情的命运,从求爱到终结,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了?
最后,他放弃了心理学上的概念与分析,说,爱情在本质上不是分析性的,而是叙事性的。所以,理解一对情侣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佳方法,是看他/她如何讲述关于爱情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理想的描绘。
有人相信亲密关系是合股关系。这是商业故事。
有人喜欢吓唬自己的伴侣,或者被自己的伴侣吓到。这是恐怖故事。
如果我的伴侣离我而去,我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这是成瘾故事。
爱情是一场游戏,输赢的不确定性才是游戏的好玩之处。这是游戏故事。
还有人觉得伴侣就像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难以理解。这是科幻故事。
爱情是一个故事,只不过作者不是莎士比亚、马尔克斯,而是我们自己。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实证研究,斯坦伯格一共总结了26个故事,包括童话、商业、收藏者、恐怖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引导着对于一种爱情关系的描述。这与认知疗法中的“自动思维”道理相通。被访者甚至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持有这样的观点,或者意识到这些观点与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出一辙。
有一些故事比另外一些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旅行”(我相信爱情的开始就像一段旅程的开始,充满了兴奋与挑战)、“园艺”(我相信爱情不加照顾就会枯萎)和“幽默”(我认为在感情上太严肃了会毁掉感情)。
有一些故事则幸福前景黯淡,比如“恐怖”(当我感觉到我的伴侣让我感到害怕时会有兴奋的感觉),“收藏家”(我喜欢同时约会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符合某种特殊的要求)和“独裁政府”(我认为在一段感情中由一个人掌控绝大部分重要决定更有效率)。这些故事里的人物经常很快分手,缺乏长期的持久性。
1996年一项对于43对夫妻的调查(Mahzad Hojji)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喜欢旅行故事,而男人更欣赏艺术故事(外表吸引力是寻找伴侣最重要的标准)、收藏家(伴侣被视为收藏品)和色情故事(满足伴侣的性需求和性趣味非常重要)。此外,男人还喜欢牺牲故事(我相信牺牲是真爱的关键部分)。最后一点很让人意外,但男人的确为女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些需求做出了牺牲。
此外,故事还与文化有关。文化总是支持某些故事,而反对另外一些故事。在今天的主流文化里,婚姻是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历史上大部分时候却并非如此。在一些文化里,通奸的故事会招致杀身之祸,在另外一些文化里却不值一提。
爱情的预设
从故事的理论看,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人,只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你的故事对爱情的预设。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的预设,它不仅内化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理想,并受到我们的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与父母、朋友、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青春期的交往经历等等。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主题,往往是那些最个人的体验(通常是痛苦的经历)。如果你曾经有过被拒绝的历史,对于拒绝就会特别敏感,即使对方并无拒绝的意思。于是,拒绝就成为你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主旋律,并编织到每一个情节之中。或者,你曾经遭遇过感情的背叛,即使在一段新的情感中也会不自觉地寻找对方不忠的迹象——欺骗已经成为你的故事的一个主题。
在感情的语境中,事实与虚构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不是历史学家的严谨之作,更像是虚实难辨的小说,其中既引用了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又加入了个人诠释,以强化戏剧效果。
正如康德所说,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都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现实的表象。在爱情中,这个表象就是故事。你的故事不仅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而且很可能是你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工具。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常常有人抱怨自己情场不走运,总是遇到同样类型的坏男人/女人,却没有意识到,是他/她自己下意识地寻找相同类型的角色来扮演他/她一直以来所预设的爱情故事。时间久了,故事经常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初相识的爱情都是幻觉或误会?——我们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成真,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与故事相符合的人,故事本身就会变成一个玫瑰色的滤镜。滤镜映照下,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你的爱情理想。
斯坦伯格的病人丽莎总是被强大而沉默的男人吸引。当她第一次遇到拉里,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猜测他在想什么。拉里不经常恭维女性,所以每一次小小的赞美都能令她陷入狂喜。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对丽莎来说,理想的爱情故事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平淡外表下隐含无限深情。但结婚3年后,丽莎才突然意识到,在拉里的沉默后面,不是神秘,而是空白。
我们在爱情的选择上经常让外人大跌眼镜,因为是故事,而不是事实,在影响我们的选择。更确切地说,我们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一个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直到幻象散去,激情消失,你才发现自己原来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故事里,或者你不再喜欢自己正在演绎的故事。然后,我们开始创造种种分手的理由,诸如对方脾气不好、要求太多、交流不畅等等,就像我们一开始创造种种相爱的理由。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因为一个人的爱情故事不止一个。你可能同时想要做王子和警察,而且无法分清到底哪个角色对你来说更有满足感。
所以,爱情永远面对考验和诱惑,不仅因为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而且我们永远都有可能遇到一个更符合故事的人,或者前方可能有更好的故事在等待。在人生的某个点上,你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寻找最完美的故事或伴侣,还是满足并珍惜当下已经拥有的情感。
在这一点上,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听起来就是一个园艺故事。一段爱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而在于长久不断的浇灌与抚育。这与弗洛姆的观点是一致的,爱情首先是“给”而非“得”。这种“给”不是以交换为条件,更不是“自我牺牲的美德”,而是一种丰沛的生命力的展现。“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即把他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赋予别人。
了解自己的故事
罗伯特·斯坦伯格曾说,故事理论给世间情侣最大的启发在于,一段感情是否幸福,能否维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女双方关于爱情的故事是否相匹配。
同一个故事中的互补角色最容易相处,比如童话故事中的公主与王子。或者,两人的故事足够相似,可以融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故事。比如一个童话故事与一个园艺故事可以结合,一方渴望被白马王子拯救,而另一方希望照顾一个人、精心培育一段感情。
一对恋人,彼此的故事不兼容,就像两个角色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不同的剧目,表面看起来也许很相配,但一方渴望灰姑娘式的拯救,另一方在投资回报率上纠结,爱情不可能走太远。相反,一对《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式争吵不休的夫妻可能在外人看来难以长久,却因为对于战斗的共同需求而保持爱情日久弥新,白头到老。
所以,你想有一段幸福的感情,就要从理解自己的故事开始。你到底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在过去所有的感情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些你最终失去兴趣的人是什么样的特质……然后,寻找那些与我们的故事相符合的人。当然,你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故事,毕竟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
但是,心理学上有一种叫“确认偏差”(Conformation Bias)的认知偏见——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与自己确信的事物相符的信息,而尽量避开可能与之抵触的信息。爱情也一样。我们总是尽量避免对已经预设好的爱情故事加以变动。
改变故事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它涉及重新组织大量的信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对感情的不确定,重新评估对另一半的感觉和信任。比如一个丈夫有了外遇,被妻子发现后,很快承认并结束了外遇,从此没有再犯。但对妻子而言,他们的感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她的爱情故事变化了:他曾经是罗密欧,如今却成了唐璜,他的一个正常举动在她眼里也可能变成对别的女人的勾引。除非这位妻子改编一个更可行的故事,否则只能陷在唐璜的故事里痛苦。
事实上,很多试图改变感情的努力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只想改变认知、感觉或者行为,而不触及影响这些所有体验的根基——故事。
在一段感情的成败中,故事既是因,也是果——它影响我们的感情生活,也被感情生活所改变。比如一些最初并不现实的故事,比如童话、神秘故事,在现实的压力之下(抚养孩子、支付账单)可能会逐渐变成商业故事。有时候,心理治疗也能帮助我们从一些危险的故事(如恐怖)转移到更有前景的故事上(比如旅行)。
当我们发现伴侣身上越来越多的优点时,故事会变得更好。但如果一个人的故事一直停滞不前,找不到任何新鲜的内容,则倾向于往消极方向发展。这与心理学上两个普遍现象有关。第一个叫“负面信息效应”。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上,一则负面信息的效果比100则正面信息的效果更强大。第二是“基本归因错误”,即人们在考察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时,常常低估行为的情境因素,而高估人格因素。比如夫妻双方都是急脾气。一方却认为自己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对方的行为不可接受,而对方的脾气则是基本的性格缺陷。
馆藏&36360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借一个故事告诉你,我依然想你 - 简书
借一个故事告诉你,我依然想你
想借一个故事告诉你,我依然想你。——题记。在网络这么普及的年代,网上聊天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就像很多流行歌曲一样,过了这个风靡一时的时代,它就销声匿迹了,因为它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注定无法成为经典。很多人也一样,在匆匆一别之后,就再也不在相见,即使偶然得知,我们其实就在同一个城市,也注定只是擦肩而过,也无法碰面。但是我依然记得你。我喜欢看漫画,因为漫画里面的场景都很唯美,里面的故事也很美好。而我尤其喜欢宫崎骏的漫画,最近看了一部《哈尔的移动城堡》,真的是爱不释手。在最后,哈尔和苏菲在一起了。连续看了不下3遍。经典的台词很多,我只选自己有感触的台词来写,就像一个人,或许他对于别人而言,只是一个认识的人,或者被问起时,会轻描淡写的说。这个名字啊很熟悉,哦,是某某啊,我跟他不熟之类的。但是偏偏那个人其实跟你也不熟,可是你却对他印象深刻。人的经历真的很奇特,偏偏在别人看来都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事,而对于你而言,却是那么重要的事。但是跟一个人在一个聚会上面,相遇了,然后从陌生的平淡的你好,到他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其实也不需要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习惯了他的存在,有一天他突然不存在了,心里会有那么一个已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被他占据的位置,突然会发出警报一样的提醒着你,噢,这里空了哦,怎么办呢?是噢,要怎么办呢?重新找回那个位置上的人吗?还是?答案是,未知。因为这不像数学题,有个标准的答案,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一说的。舍友曾经跟我说过一个故事。是她之前的舍友的爱情故事。为了让故事故事进展顺利,我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吧,就叫“习惯的爱情”,然后女主叫做嘉嘉,男主就叫做新宇吧(名字纯属虚构哈)。那么也想借这个故事,来对一段长达三年的习惯的告别。据说嘉嘉是个美人儿,在以前的班级里也算是前三的颜值,自然追的人也是蛮多的啦。但是最后却被相貌平平的新宇抱得美人归。嘉嘉是一个长得甜美,并且要求比较高的人,俗称高冷。很多追求嘉嘉的男生刚刚开始都是对嘉嘉言听计从,每次嘉嘉生日的时候,玫瑰花、巧克力都不用说,多得宿舍都怕放不下玫瑰花,巧克力怕把一个宿舍的女生都吃胖了。当然有点夸张了哈,不过舍友说,即使不是什么生日,嘉嘉也会收到很多玫瑰花,而且巧克力嘉嘉几乎都不吃,听到这里,呜呜呜,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我不禁感叹一声,浪费了。可能是因为嘉嘉要求比较高吧,所以男生在一个个前仆后继的路上持续了一个学期,就开始渐渐投向了其他女生的怀抱里去啦,然后嘉嘉就开始一个人了?你以为这就是剧情发展?NO,还有一个人,就是新宇啦。自从加了嘉嘉的QQ、微信,还有再三请嘉嘉的舍友吃饭讨好之后,终于拿到嘉嘉的手机号码。舍友的原话就是,嘉嘉其实对新宇正眼都没瞧过。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嘛,话说那么多人排着队给她示好,那么多人围着一个人转,难免会眼花缭乱,看不到最平凡的那个人啦。但是新宇的一个舍友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让新宇天天准时打电话给嘉嘉,不管说什么,不管嘉嘉接还是不接,每天在那个点准时打,并且只要嘉嘉需要,跑腿的事全部干。比如嘉嘉想吃零食啦,新宇二话不说,立马下宿舍,直奔超市,然后准确无误的买下嘉嘉爱吃的零食,当然他还是个暖男,嘉嘉生病的时候,他几乎24小时QQ、微信、电话都在监控病患一样时刻关注嘉嘉,说实话,人在生病的时候,是最最容易沦陷的。因为身体的防御系统已经受到病毒的攻击了,人本身就感觉不适,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一个人的嘘寒问暖,哪怕是一个自己并不看好的人的关心,特别是女生,对于这种时候,最容易感动。中间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啦,只是舍友省略了,只是强调了一点,就是习惯。新宇的每天准时的电话,让嘉嘉有了依赖,每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或者需要人帮忙的时候,总是第一个人想到的是新宇,可是呀,这样的每天准时的电话在持续了半年的之后,新宇突然就开始不打电话了,嘉嘉很难受,因为已经习惯了在那个点,手机铃声响起,那个熟悉的声音出现。然后故事道路就这样,你以为是因为新宇累了?觉得追女神太难了就觉得坚持了半年了耶,还是得不到女神的青睐,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就是心累了就想跑路了。就这样结束了?NO,这是一个战术,我暂时还找不到更适合的词来说啦,不能说是心机吧?哈哈欲擒故纵的战术,事实证明,新宇的战术很成功,嘉嘉上钩了。嘉嘉在一个星期在那个点都没有接到新宇的电话之后,终于忍不住给新宇打电话了,因为这一个星期来,新宇无论在教室还是在食堂,还是在路上的偶遇,他都假装看不到嘉嘉一样跟嘉嘉的舍友打招呼,唯独忽略了嘉嘉,这要在以前,嘉嘉就觉得这有什么啊,不就是一个班的嘛,很正常。但是现在不一样啊,自从新宇开始追嘉嘉的时候,哪次不是自动忽略掉舍友直奔她跟前去,又是聊天又是约去吃饭。是啊,人的习惯一开始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据舍友说,他们在一起之后,很多之前追过嘉嘉的男生都觉得嘉嘉是不是脑子被驴踢了,他们成了一对,简直跌破眼镜。男神甚至认为,嘉嘉怎么喜欢新宇这个长得那么相貌平平的就算了,甚至在男生的世界里还是个下层,意思就是要身高没身高,要身材吧,也不行啊,168的身高,再说颜值,那还是算啦。最后当然是嘉嘉主动联系了新宇,开始问为什么不理自己啦,开始说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让他伤心啦,最后新宇就告白啦,就这样在一起了。这剧情是不是发展太快了吧?没错,是有点快,但是时间是半年。其实我之前在舍友讲到那一段就是新宇不理嘉嘉的时候,也一度以为他是累了,毕竟坚持了半年都没有转正。不过,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点小感概。
图片来自十二点灰姑娘的截图
在爱情里,一个人从陌生人,到有点面熟的人,再到有点熟悉的人,再到很熟悉的人,再到离不开的人,都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这个时期可以很短,也可能很长,比如说在故事里的新宇,他在嘉嘉的世界里不声不响的待了半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一定很多时刻,都想着转正,他肯定在无数的时刻里,想要告白,也有想要逃离。但是最后他在这个世界里行走了那么久,他发现他的女神终于可以对他很依赖,依赖度到达了离不开的时候,他把握住了这个时机,让女神体会了失去他是一件多么不可以接受的事,然后告白,最后如愿以偿的追到了女神。我讲这个故事不是要教你诈,如果你追一个人怎么追都追不到手,不要急着离开,也不要急着下定论,说某某太难搞了,还不如转对象。世界上好的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比如说吃饭吧,要先有米,米从哪里来?如果家里没有米,得去买,去一趟集市,把米买回来,然后开始准备锅,然后开始洗米,然后插上电,开始一段时间的等待,米才熟,才可以端上饭桌。爱情也一样,要得到女神的认可,不是说第一天送个玫瑰,生日那天一个惊喜就可以了。爱情需要时间去验证,需要时间去呵护,需要时间去告诉那个人,我对你是真心的,去告诉另外一个人,你的等待是值得的。曾经在秋叶大叔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对话——问:大叔,我是个比较自卑的人,喜欢一个女生很久了,现在几乎天天都跟她在一起实习。我该怎么办,我怕跟她说了 被拒绝以后就很尴尬。答:这不是自卑,喜欢一个人就会纠结,患得患失。既然天天在一起,就多创造两个人在一起说话的机会,比如吃饭, 走路,看书,帮她做事情,约看电影,不要总想着表白,要自然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借一个美好的故事,来纪念那段拥有着陪伴我三年的男闺蜜的时光,女人在感情里总是这样,闺蜜和爱情总是很容易搞得乱七八糟的,但是还好,男闺蜜还是很淡定的平淡的淡出了我的视线,我承认,在爱情面前,男闺蜜最终选择了爱情。我想祝福他,但是也只能在心底祝福了,因为不想出现在他女友的世界里,担心扰乱他们的世界。嗯,但是习惯了什么事都会找个男闺蜜说说的习惯还是存在,特别是,以前拿起电话就打,现在是拿起电话就盯着屏幕发呆。嗯,现在就借一个故事来告诉你吧,我知道你肯定看不到,但是还是想说,我依然想你。
如果我的故事里有你的影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年漫画7级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