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括号内补出原文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的成分

> 问题详情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改编绍兴一中期末调研卷) A.立召公子跪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改编绍兴一中期末调研卷)A.立召公子跪(于)庭下B.公命录(汪琬文)以入C.民共阖城门,(汤公)不得出D.而汤公位(之)开府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改编绍兴一中期末调研卷)&&&A.全文以问引出对汤潜庵的评价,肯定其地位,然后叙述典型事件,最后以作者的议&&&论作结。构思简洁,主旨突出,形象鲜明。&&&B.文章第二、三两段按时间顺序叙述能表现汤潜庵清廉品格的典型事件,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条理清楚,手法灵活。&&C.文中多处地方用了衬托手法,其中前代的李及、海忠介、周文襄和同代的汪琬是正&&&&面衬托,“清兴以来,八座之中”则是反衬。&&D.文章赞美官员清廉的品格而不局限于一朝一代,并且认为官职越高清廉越难能可&&&&贵,这对当今执政者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2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原创)(1)恶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3分)&&&&&&&&&&&&&&&&&&&&&&&&&&&&&&&&&&&&&&&&&&&&&&&&&&&&&&&&&&&&&&&&&&&&&&&&&&&&&&(2)宜其可以媲美周、海而三也。(3分)&&&&&&&&&&&&&&&&&&&&&&&&&&&&&&&&&&&&&&&&&&&&&&&&&&&&&&&&&&&&&&&&&&&&&&&&&&&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文言文阅读精练
我的图书馆
文言文阅读精练
文&言&文&阅&读&精&练 石长润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宝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子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 9.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穷:不得志,不显贵 &&&&B.买臣见弃于其妻&&&&&&&&&&&&&&&&&&&&见:看见,发现 &&&&C.矜名誉为可薄&&&&&&&&&&&&&&&&&&&&薄:轻视,认为可耻 &&&&D.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放置,治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季子不礼于其嫂&&&&②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①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以耀后世而垂无穷&②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D.①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1.下列四组句子,分别能表现魏国公的远大志向和丰功伟绩的一组是 &&&&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A.&&&&&&&&&&&&&&&&&&&&&&&&B.&&&&&&&& &&&&&&&出入将相,勤劳王家&&&&&&&&&&&&&&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铭彝鼎而被弦歌&&&&&&&&&&&&&以快恩仇、以矜名誉为可薄 &&&&C.&&&&&&&&&&&&&&&&&&&&&&&D. &&&&&&&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12.对本文的有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 B.文章第三段先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重点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C.文章运用对比,态度鲜明;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含蓄隽永。 D.本文对昼锦堂的营建情况和周遭的环境只字未提,目的只是为了更集中地写魏国公。 13.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2分) 译文: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3分) 译文: (3)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顺&&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末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褥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债,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必也。《吕氏春秋》 注: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 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一种刑罚 9.对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辞:辞谢 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贤:胜过 C.释群臣,服剑臂刃&&&&&&&&&&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甘:甘甜。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下养百姓,以来其心&&&&&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B.①&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C.①残吴二年而霸&&&&&&&&&&&&&&&②&城人赵而壁留秦 D.①&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②&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1)汤乃以身祷于山林&&(2)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3)文王载拜稽道而辞群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4)得民心则贤於千里之地(5)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十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6)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1)(2)(5)&B&(2)(4)(6) C&(1)&(3)(5)&D&(2)(5)(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已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民,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 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末之曾有也。(2分) &&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3分)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牛存牛存节,字赞正,青州博昌人也。事诸葛爽于河阳,爽卒,存节顾其徒曰:“天下汹汹,当得英雄事之。”乃率其徒十余人归梁太祖。存节为人木强忠谨,太祖爱之,赐之名字,以为小校。张晊攻汴,存节破其二寨。梁攻濮州,战南刘桥、范县,存节功多。李罕之围张全义于河阳,全义乞兵于梁,太祖以存节故事河阳,知其间道,使以兵为前锋。是时岁饥,兵行乏食,存节以金帛就民易干葚以食军,击走罕之。 梁兵攻郓,存节使都将王言藏船郓西北隅濠中,期以日午渡兵逾濠急攻之。会营中火起,郓人登城望火,言伏不敢动,与存节失期。存节独破郓西城门,夺其濠桥,梁兵得俱进,遂破硃宣。硃瑾走吴,召吴兵攻徐、宿。存节谋曰:“淮兵必不先攻宿,然宿沟垒素固,可以御敌。”乃夜以兵急趣徐州,比傅徐城下,瑾兵方至,望其尘起,惊曰:“梁兵已来,何其速也!”不能攻而去。已而太祖使者至,授存节军机,悉与存节意合,由是诸将益服其能。迁潞州都指挥使。太祖攻凤翔,使召存节。存节为将,法令严整而善得士心,潞人送者皆号泣。 太祖即位,拜右千牛卫上将军。从康怀英攻潞州,为行营排阵使。晋兵已破夹城,存节等以余兵归,行至天井关,闻晋兵攻泽州,存节顾诸将曰:“吾行虽不受命,然泽州要害,不可失也。”诸将皆不欲救之。存节戒士卒熟息,已而谓曰:“事急不赴,岂曰勇乎!”举策而先,士卒随之。比至泽州,州人已焚外城,将降晋,闻存节至,乃稍定。存节入城,助泽人守,晋人穴地道以攻之,存节选勇士数十,亦穴地以应之,战于隧中,敌不得入,晋人解去。 同州刘知俊叛,奔凤翔,乃迁存节匡国军节度使。硃友谦叛附于晋,西连凤翔,存节东西受敌。同州水咸而无井,知俊叛梁,以渴不能守而走,故友谦与岐兵合围持久,欲以渴疲之。存节祷而择地凿井八十,水皆甘可食,友谦卒不能下。蒋殷反徐州,遣存节攻破之,以功加太尉。梁、晋相距于河上,存节病痟,而梁、晋方苦战,存节忠愤弥激,治军督士,未尝言病。病革,召归京师,将卒,语其子知业曰:“忠孝,吾子也。”不及其他。&&(《新五代史?汉臣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以存节故事河阳&&&&&&&&&&&故事:旧例。 B、言伏不敢动,与存节失期&&&&&&&失期:错过了约定的时间。 C、乃夜以兵急趣徐州&&&&&&&&&&&&&趣:通“趋”,奔赴。 D、病革,召归京师&&&&&&&&&&&&&&&革:急,重。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率其徒十余人归梁太祖&&&&&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晋人穴地道以攻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C、以渴不能守而走&&&&&&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D、梁、晋相距于河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牛存节智勇的一组是(&&&&) ①存节独破郓西城门,夺其濠桥&&&&&&②乃夜以兵急趣徐州 ③存节为将,法令严整而善得士心&&&&④存节选勇士数十,亦穴地以应之 ⑤存节祷而择地凿井八十,水皆甘可食⑥存节忠愤弥激,治军督士,未尝言病 A、①②④⑤&&&&&&&&&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D、②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存节之所以投奔梁太祖,是因为他觉得梁太祖是一位能平定天下的英雄。他后来也得到了梁太祖的重用。 B、牛存节治军严明,不侵扰百姓。援救全义时,缺少军粮就用钱买,不白那老百姓的粮食。在潞州任都指挥使,深得民心,离开时,“潞人送者皆号泣”。 C、牛存节听说晋兵攻泽州,虽然没有得到太祖的命令,但当机立断,赶去援救。晋人挖地道攻城,牛存节也派人挖地道对抗,晋人攻不进去,只好撤去。 D、牛存节一生忠心耿耿,转战沙场,为国分忧,最后战死沙场。临死前,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儿子,要对国家尽忠,对家庭尽孝。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急不赴,岂曰勇乎!”举策而先,士卒随之。 译文:&&&&&&&&&&&&&&&&&&&&&&&&&&&&&&&&&&&&&&&&&&&&&& (2)瑾兵方至,望其尘起,惊曰:“梁兵已来,何其速也!”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家贫,牧豕海上①。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①牧豕海上:在海边放猪。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为布被,食不重肉&&&&&&&&&&&重:肥腻。 &&&&B.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推:推究。 &&&&C.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病:毛病(缺点)。 &&&&D.卒以弘为丞相&&&&&&&&&&&&&&&&&卒:终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A.&&&&&&&&&&&&&&&&&&&&&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 &C.&&&&&&&&&&&&&&&&&&&&&&&&&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能够表现公孙弘节俭敦厚的一组句子是 &&&&①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②弘为布被,食不重肉。&&&&③后母死,服丧三年。 &&&&④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⑤皆倍其约以顺上旨。&&&&⑥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⑥&&&&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从小丧母,家庭贫穷,成年后研习《春秋》,但他为人敦厚诚实、孝谨,受到推举,并得到皇帝的喜爱,从一个布衣作到了丞相。 &B.公孙弘为人敦厚诚实,生活节俭,善于处理朝廷与国家的政治事物,不断受到皇帝的信任。 &C.公孙弘生活节俭,为人敦厚诚实并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在受到同僚汲黯攻击诬陷的时候,也不作任何申辩,相信他人能够了解自己。 &D.公孙弘反对皇帝武力扩张,并暗自以齐国晏婴为榜样,当了御史大夫,却盖着布被,跟地方的小官吏也没有什么贵贱的差别。&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孙弘)&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2)&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 &&&&(3)&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8—1l题。 &&&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祜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祜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祜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祜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祜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祜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祜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祜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祜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祜亦径去。冀遂出祜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后汉书?吴祜传》 &8.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譬:开导 &B.郡中为祖道&&&&&&&&&&&&&&&&&&&&祖道:饯行 &C.祜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移时:良久 &D.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率:率领 &9.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上为国家所疑&&&&&&&&&&&&&&&&&&&渔人一一为言所闻& B&马援以薏苡兴谤&&&&&&&&&&&&&&&&&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下面句子全都表现吴祜志节高尚的一组是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③祜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④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⑤祜闻而请见,与冀争之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⑤ &11.下列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吴祜自幼见识超人,其父做官之余,想刻写一部书扬名显身,被吴祜以避朝廷和权贵猜忌为由劝止。 &B.吴祜为人倨傲,父亲去世后,虽生活困苦,却不接受别人馈赠;不怕得罪太守,与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结友。 &C.吴祜对民温爱,小吏孙性违法,吴祜见他有悔改之心,就不加惩罚,还送衣奖赏了促使他悔改的孙性的父亲。 &D.吴祜个性不乏刚烈。为梁冀诬奏太尉李固一事,据理力争,折让上司,最后愤而辞官,以灌园种菜,读书授经为乐。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3分) 译文:&&&&&&&&&&&&&&&&&&&&&&&&&&&&&&&&&&&&&&&&&&&&&&&&&&&&&&&&&&&&&&&&&&&&&&&&&&&&&&&&&&&&&&& (2)功曹以祜倨,请黜之。(2分) 译文&&&&&&&&&&&&&&&&&&&&&&&&&&&&&&&&&&&&&&&&&&&&&&&&&&&&&&&&&&&&&&&&&&&&&&&&&&&&&&&&&&&&&&&&&&&& (3)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3分) 译文&&&&&&&&&&&&&&&&&&&&&&&&&&&&&&&&&&&&&&&&&&&&&&&&&&&&&&&&&&&&&&&&&&&&&&&&&&&&&&&&&&&&&&&&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宋史》) [注]掊:搜括。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牧地初不隶县      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C.忧疾过于忧邦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范纯仁“敢谏”和“爱民”的一组是 A.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B.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 C.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 &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他反对以变法搜括钱财,侵害百姓,认为这将使百姓不敢言而敢怒。 B.范纯仁敢于弹劾权贵,他指出宰相富弼身为三朝重臣,深受朝廷恩顾倚重,却称病家居,这是不肯效力君主、担当重任的行为,也是立身处世方面的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是给他们自新的机会。这样一年之后,被关押的囚犯大半出狱了。 D.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依据公议荐举人才,并不为了将人才罗致到自己门下,也不要被举荐的人知晓感恩,只求朝廷所任用的是正直的人。 11.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译文:&&&&&&&&&&&&&&&&&&&&&&&&&&&&&&&&&&&&& (2)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 译文:&&&&&&&&&&&&&&&&&&&&&&&&&&&&&&&&&&&&& (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译文:&&&&&&&&&&&&&&&&&&&&&&&&&&&&&&&&&&&&&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宋史》)&[注]①涴(wo):沾污。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秦伯说,与郑人盟 C.坐客莫有知者&&&&&&&&&&&&D.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  &言之,貌若甚戚者&&&&&&&&&&&&&&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丰&乐&亭&记&&&&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日牛马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养&&竹&&记&&&&&&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①者斩焉,篲帚②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③,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选自《全唐文》卷六七六) &&&&[注]①筐篚(kuāng&&fěi):竹制器物。②篲帚(huìzhōu):扫帚。③菶(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本固,固以树德&&&本:根&&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借 C.以贻其后之居斯者&&&贻:遗留& D.竹心空,空以体道&&&体:体验、体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易以拔萃选及第&&&&&&&&&以其有似于贤& B.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不终日而毕&&&&&&&&&&&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指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贤之于众庶&&&&&&&&&&&&凡俗、普通的人&&&&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被砍割剩下的竹子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年岁高的人 &&D.其后之居斯者&&&&&&&&&&&&这,代“白居易暂住的东亭”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又送给他人的遭遇。 &&B.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译文:&&&&&&&&&&&&&&&&&&&&&&&&&&&&&&&&&&&&&&。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译文:&&&&&&&&&&&&&&&&&&&&&&&&&&&&&&&&&&&&&&&。 (3)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乙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陕阻,兹山何啻泰山之县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注释: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⑤缗(mín):在这里指杂芜。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去县三十里&&&&&&去: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适&&&&适:适意、舒适 &&C.而中无留滞&&&&&&&&&中:中间、里面 &&D.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僭:谦词,超越本分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旧国旧都,望之畅然&&&&&&&&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①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②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C.①盖去县三十里&&&&&&&&&&&&&&②今已亭亭如盖 D.①又于屋后构小园&&&&&&&&&&&&②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3分) 译文: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3分) 译文:&&&&&(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2分) 译文: 参考答案附文言文译文 一、9.B(表被动,被) 10.B(B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A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表对象,对、向、跟、和。C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表原因,因为。D①表判断,“是”;②副词,表转折,竟然,反而,却) 11.B(其余句子是写他人的,或者是作者对其他总是的一些评论。) 12.D(目的是为了更集中地议论说理。) 13.(1)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子,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2分。“易”为“轻视”的意思1分,大意正确1分。) (2)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3分,“被”“垂”各1分,大意正确1分。) (3)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是能轻易地衡量吗?(3分,“何如”“量”各1分,大意正确1分) 附文言文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的常情上说是值得荣耀的事,这点在现在和古代都是一致的。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因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赚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洋洋的表现,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大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事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么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治理)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二、9、D&10、A&&11、C&&12、A& 13、(1)失去习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2分,大意对1分,句式对1分)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3分,大意对1分“恶”“以”“请”“必”各0。5分) (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3分,大意对1分“苦”“死”各1分) 三、11、A(故,从前;事,做事。) 12、C(A、于是,副词/竟然,副词。B、代词,代泽城/助词,起辅助音节的作用。C、介词,因为。D、介词,在/介词,比。) 13、A(③句表现存节善于治军。⑥体现存节的忠诚) &&&&14、D(不是死在沙场,而是死在京师。) &&&&15、(1)“事情紧急而不前去援救,哪里称得上勇敢呢?”于是牛存节拿着马鞭冲在前面,士卒在后面跟着他。 (2)硃瑾的军队正往这里赶,望见牛存节带领的士兵扬起的尘土,惊叹地说:“梁兵已经到了,他们是多么的迅速啊!” [译文]& 牛存节,字赞正,青州博昌人。曾经在河阳诸葛爽手下做事,诸葛爽死后,牛存节对他的同伙说:“天下喧扰纷争,应当选择真正的英雄投靠他。”于是,带领同伙十余人投奔梁太祖。牛存节为人质朴、倔强、忠厚、谨慎,梁太祖非常喜欢他,赐给他名字,让他担任小校。张晊攻打汴州,牛存节带兵攻下了他的两个营寨。梁军攻打濮州,战领了南边的刘桥、范县,牛存节的功劳很大。李罕之把张全义围困在河阳,张全义请求梁太祖出兵援助,梁太祖因为牛存节曾经在河阳做过事,熟悉河阳的小道,派他带兵作为前锋。当时,正处于荒年,军队行进中缺少粮食,牛存节用钱买来老百姓的干桑葚给士兵充饥,击走了李罕之的军队。 梁兵攻打郓城,牛存节让都将王言藏在郓城西北角壕沟中的船中,约定正午时分渡过护城河攻打郓城。刚好梁营中起了火,郓城的士兵登上城墙看火,都说有伏兵不敢动,王言没有按约定的时间与牛存节同时行动,牛存节独自攻破郓城西门,夺取河上的吊桥,梁兵得以攻进去,于是就打败了硃宣。硃瑾逃到吴国,召集吴国的军队徐、宿二州。牛存节分析说:“吴兵一定不会先攻打宿州,然而宿州壕沟城垒一向坚固,足可以抵御敌人。”于是牛存节带兵急忙赶赴徐州,等到他们接近徐州城下,硃瑾的军队才到,看到梁军扬起的尘土,大惊说:“梁军已经到了,他们是多么的迅速啊!”没有攻城就走了。不久,梁太祖派使者到了,授予牛存节军机一职,梁太祖的看法都与牛存节的相吻合,从此各位将领更加佩服牛存节的才能。后来升迁担任潞州都指挥使。梁太祖攻打凤翔,派人招牛存节前往。牛存节担任将领,法令严明整齐,并且深的士兵的拥护,前来送行的潞州无不大哭。 梁太祖即位后,授予牛存节右千牛卫上将军。随从康怀英攻打潞州,担任行营排阵使。晋军攻下了夹城,牛存节等人带领剩余的士兵回去,行进到天井关,听到晋兵要攻打泽州,牛存节回头对各位将领说:“我们虽然没有接到命令去支援泽州,但泽州是要害之地,不能失去。”各位将领都不同意救泽州。牛存节要求士兵好好地休息,不久对他们说:“事情紧急而不前去支援,哪里称得上是勇敢呢?”于是举起马鞭冲在前面,士卒都跟随其后。他们到了泽州后,泽州城的人已烧毁了外城,准备投降晋国,听到牛存节带人来援助,人心才稍稍安定下来。牛存节进入城后,帮助泽州城的人防守泽州城,晋国的士兵想挖地道来攻破泽州城,牛存节选派数十名勇士,也挖地道对抗,双方在地道中交战,晋人进不了城,于是就解围而去。 同州叛变梁国,逃到凤翔去了,梁太祖任命牛存节为匡国军节度使。硃友谦投降了晋国,同西面的凤翔连成了一体,牛存节东西两面遭受夹击。同州的水都是咸的,又没有水井,刘知俊叛变梁国,是因为缺水喝不能坚守才逃走的,所以,硃友谦与岐兵包围同州很久,想让牛存节因饥渴而军心涣散。牛存节祈祷上天,并挖了八十口井,井水都是甘甜可以喝的,硃友谦最终没有攻下同州。蒋殷在徐州谋反,末帝派牛存节前去平定了徐州,因为有功劳而加封太尉。梁、晋两国的军队在黄河上互相对峙,牛存节得了消渴症,而此时梁、晋双方军队正在进行苦战,牛存节忠诚激愤更加突出,整治军队,督促士兵,从不谈自己的病。后来病加重了,末帝招他回京师,临死的时候,对儿子牛知业说:“忠孝,就是我的儿子啊。”没有说别的事。 四、 8&&&&9&&&&10&&&&11 A&&&&B&&&&B&&&&C 12.&(9分) &&(1)&(3分)(公孙弘)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或&熟悉文书法令和行政事务,并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修饰。) &&(2)&(3分)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或&公孙弘向皇帝上奏事情,有的不可行,也不在朝廷上进行辩白。) &&(3)&(3分)&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或皇帝)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 五、8.D(率:作榜样)&&9.A(表被动,指听到的)&&10.D(①表有远见③表识人④表仁简) &&11.B(表现的是有志节和识人) &&&参考译文: &&&&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祜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祜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处在嫌疑之间的事情,前代的贤人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吴祜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祜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祜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祜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祜叫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祜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祜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祜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不听,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祜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祜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祜便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12.(8分,见译文) &&&&(1)注意“业”、“无耻”以及“奈……何”的译法。(3分) &&&&(2)注意“倨”、“黜”的译法。(2分) &&&&(3)注意“赋”、“市”的译法。(3分) 六、8.B(动词,查究。A.隶属,动词;奴隶,名词。C.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介词,对于。D.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助词,与介词“为”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9.A(B.前句是皇上对范纯仁敢谏的嘉许;后句是说范纯仁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不属于爱民。C.前句是与人论治民的宽与严,不属于敢谏。D.前句是与下属通判论应依法处置囚犯,不属于敢谏) 10.C(“期岁,盗减比年大半”是说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附参考译文 范纯仁字尧夫,刚开始做官时,出任襄城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处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管理牧场的官员发怒说:“这是皇上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件事向皇上禀报,要立即予以审理治罪。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且允许把牧场交由县里管理。   被任命为同知谏院,他上奏说:“王安石改变了祖宗法度,搜括钱财,使民心不得安宁。《尚书》说:'怨恨哪里在明处呢,要注意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啊。’希望皇上能注意那些看不见的怨恨。”神宗说:“什么是你说的看不见的怨恨呢?”范纯仁回答说:“就是杜牧所说的'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啊。”神宗赞许他,采纳了他的意见,说:“你善于分析政事,应该为我逐条分析上奏自古至今可以作为借鉴的天下安定和动乱的史实。”&富弼任宰相,称病在家闲居,不理政务。范纯仁说:“富弼蒙受三朝君主的恩顾和倚重,应当自己主动担当国家的重任,可他却为自己之事的忧虑超过为众人之事忧虑,为自己的疾病忧虑超过了为国家忧虑,在报效君主和立身处世两个方面都有过失。”他所上的奏章,言辞大多激烈直率。 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调任齐州知州,齐州的民俗凶暴强悍,百姓任意偷盗劫掠。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严厉处置还不能止息,您一概宽以待之,恐怕制裁不尽了。”纯仁说:“宽容出于人性,如果极力地严惩,就不能持久;严惩而能不持久,以此来管理凶暴的百姓,这是造成刁顽的方法啊。”有一处掌管刑狱的衙门,常常关满了囚犯,都是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之类的人,关押在这儿督促他们赔偿的。纯仁说:“这些人为什么不让他们保释后缴纳呢?”通判说:“这些人如果放了他们,就又会做乱,官府往往会等他们因疾病死在狱中,这是为民除害啊。”纯仁说:“依法他们不至于犯死罪,却因这样的意愿而杀死他们,这难道是依法处理吗?”全将他们召到官府庭前,训诫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释放了。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被授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是荐举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纯仁所推荐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庭之下呢?”纯仁说:“只要朝廷用人不遗漏正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是我所荐举的呢?” 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会糊涂。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 11.(9分) (1)&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的确是救活了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3分。“会秋大稔”1分,“公实活我”1分,“忍累公邪”1分) (2)将他们全召到官府庭前,训诫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放走了。(3分。三句各1分。“自新”可译为“改过自新”,“释”也可译为“释放了”) (3)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会糊涂。(3分。“人虽至愚”1分,如译为“人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亦可;“责人则明”1分,“明”译为“清醒”“明白”亦可;“恕己则昏”1分,“恕”也可译为“原谅”) 七11.D(贷:饶恕) &&12.A(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等。B.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介词,相当于“跟”、“同”。C.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用于句末,凡此类“者”字结构,作动词“若”的宾语,可译“……的样子”。D.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等;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13.A(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14.D(对戍卒,他果断下令处死,并未掠扰宾客,可见非杀一儆百) &&15.(8分)(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安用……哉”应译为“为什么……呢”,感叹句或反问句均可;“用”,应译为“因为”;“陈腐”,形容词用为名词,应译为“陈腐的粮食”;“困”,就译为“使……困苦”。共3分,“今幸兵食有余”句1分, “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2分,句中每译错一处扣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直到终了的。(事,侍奉;鲜,很少;克,能够。共2分,每译错一处扣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3)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被酒”,可译为“醉酒”;“威仪”,意为庄严的容止,译为“威严”“威严风度”“威望和仪表”亦可。&&“非所以重朝廷也”句,应译为判断句;“所以”,应译为“用来……的做法”;“重朝廷”,可意译为“加重朝廷的权威”、“提高朝廷的威望”。共3分,“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2分,“非所以重朝廷也”句1分,句中每译错一处扣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评卷建议:考虑到文言文翻译题的增加可能带来的考查内容的变化,所以,(1)(2)两小题意在考查直译,要求译文能字字句句落实,(3)题意在考查依据语境,推断文章,译文合理即可。附注:“匪独臣不然也”句,传世《宋史》本如此,但也有人考证认为“不”字是“下”字之讹,应是“匪独臣下然也”。本文采用“匪独臣不然也”。 附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经刑讯后屈招。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伕粮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卢之翰让民伕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备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伕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常不够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年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的州民和少数民族部落共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 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扶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其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到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征召回朝任龙图阁学土,就任参加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用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啊。”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能够做到直到终了的。”薛奎说:“保全自身直到为官终了的做法,不仅是我一个人不以为然。”于是就一一列举了唐代开 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复,皇上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君臣,以至于有大臣饮酒大醉,沾湿胸襟。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处理全国的政务,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毫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 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八、8、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意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9、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10、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瞭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11、(10分)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4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幸”各1分) 九、9&.&【解析】C(C项为赠给。) 10.&【解析】D(D项:承接关系,连词,就、接着。A项:介词,凭借;介词,因,由于。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却。C项:代词,它,它们,指竹子;音节助词。) 11.&【解析】C(长者:此指德行高尚的人,这里指关相国。) 12.&【解析】A(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 【参考译文】 &&&&竹子像有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空虚,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书判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才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家宅第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我信步走到亭的东南角,看到这里一丛丛的竹子,枝叶枯萎憔悴,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他说:这是相国亲手培植的。自从相国逝去,其他人借住这里,于是编制竹器的人砍伐它们,制作扫帚的人剪折它们。现在被砍割剩下的竹子高不过八尺,数目不满一百啦。又有普通的草木夹杂生长在它们中间,草木杂乱茂盛,都有了铲除掉竹子的想法。我叹惜它们曾经过德行高尚人的亲手培植,却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它们虽然被削剪摧残成这样,竹子的本性却还保有。就爱惜地除掉茂盛的杂草,满地肮脏的粪土,疏松竹子间的泥土,再将竹子根部的土封培起来,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件事情。因为这样,太阳出来时就有清凉的竹阴,风儿吹过竹子就会发出清新悦耳的声音,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可叹呀!竹子是植物,跟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有和贤能的人相似的地方,而有修养的人懂得爱护怜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那些真正贤能的人呢?然而竹子对于一般的草木,如同贤能的人对于凡俗普通的人。唉!竹子不能自己从一般草木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人才能赏识它们;贤能的人也不能自己从凡俗人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善于运用贤能的人才能赏识选拔他们。所以写作《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墙壁上,以此赠送给在我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也是想用这让现在有用人权力的当政者知道呀。 13.&&&&(1)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2)&第二天,我走到亭的东南角。 (3)&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象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十、9.C(中:心中。) 10.D(D项相当于“在”,介词;A项“之”,前句指“旧国旧都”,代词。后句无意义,音节助词:B项“每”,前句相当于(“常常”。后句相当于“每当”,都是副词;&&C顼“盖”,前句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副词,后句意为车盖,名词。) 11.C(①以“悠然见南山”命名,“悠然”之意明显:③与山亲近,随处有高楼曲槛,几席户牖,正是“悠然”的行为,也是以后建亭并命名的由来;⑥被世人记得,而自己忘怀,是离开官场住在此山时的“悠然”心态。②④⑤不属于“悠然”,因为:②表现的是淀山公为官的名声和功绩很大;④虽与“悠然见南山”情景相近,但其属于作者少时的经历:⑤叙写泰山等是为官时的经历,目的是与马鞍山对比。) 12.B(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此山之后。) 13.(8分) &&&&(1)在园子中建了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做亭子的名字。(3分,采分点:“其中”“以为”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3分,采分点:“杰特”“为…所”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它(指“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昵?&&(2分,采分点:“乌得”1分,句子通顺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言文练习 一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前焉何哉?今夫弈之为,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选出下列注音、释义全符合文意要求的一项(&&& ) A、&&& 无或(奇怪)暴(pù晒暖)弈(围棋)缴(jiǎo 系在箭上的绳) B、&&& 鸿鹄( 天鹅)通国(全国)今夫( 现在这个人) C、&&& 弈秋(名叫秋的围棋手)援弓(取、拿)为是(谓此) 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或通_____,&&&&& 。 暴通_____ ,&&&& 。 与通______,&&&& 。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a.十日寒之(&&&&&&&& ) b.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c.小数也(&&&&&&&& ) d.使弈秋诲二人弈(&&&&&&&& )(&&&&&&&&&& ) 4、根据划横线句子的内容写出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5、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学弈”这故事的什么看法?&&&&& 二&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   (2)使侄录之 ( )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代词(4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 答
三 王冕(miǎn)者,诸暨(县名)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偷偷地)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ī践踏)田,父怒,挞(tà)之。已而(过后)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何,怎么)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通“册”,指书卷)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泥塑的偶象),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安然)若不见。 安阳韩性(绍兴人,大学士)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同“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夜潜出,坐佛膝上(躲藏)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依僧寺以居 B.安阳韩性问而异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忘其牛,其真无马也 D.录为弟子,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3.下列句子,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冕)窃人学会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城就养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若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5.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 钴姆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巍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除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致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雩、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地,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之遭也。 1、&&& 从《始得西山宴游记》可知,本文写于&&&&&&&& 年&&&&&&&&& 月&&&&&&& 日。(农历) 2、找出文中以动写静的句子: 3、作者对小丘前后不同遭遇的描写,是别有寓意,所谓“唐氏之弃地”,意在哪里? 4、作者用“四百(文)”(文为唐朝最小的货币单位)买下小丘后,稍作开发,即出现怎样一幅美景?
5、作者“枕席而卧”,有怎样的感受?
6、“贺兹丘之遭”,流露出怎样的幻想?
五 孟子曰:“(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2)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和天下矣。(3)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4)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ng,通“旷”,旷野,野外)也。(5)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爵”通“雀”)者,鹞(zhn,类似鹞鹰的一种猛禽)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6)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为之驱矣。(7)虽欲无王,不可得已。(8)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9)苟为不畜(xu,通“蓄”,积聚,储藏),终身不得。(10)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11)《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12)此之谓也。” 注:其何能淑,载胥及溺:那怎么能把事情办好,不过一个接一个淹没了。 1、“得天下有道”中和“道”与下面哪句中的“道”意思相同(&&& ) && A、策之不以其道&&&&&&&&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会天大雨,道不通 2、最后一句中“此”应译为(&& ) && A、就是&&&& B、这个道理&&&& C、这类&&&&& D、这种 3、语段的中心论点是(&&& ) A、&&&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B、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C、得其心,斯得民矣&&&&&&& D、得天下有道 4、将语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 A、(1)/(2)(3)(4)(5)(6)(7)(8)(9)(10)(11)/(12) && B、(1)/(2)(3)(4)(5)(6)(7)(8)(9)(10)/(11)(12) &&&&& C、(1)(2)/(3)(4)(5)(6)(7)(8)(9)(10)/(11)(12) &&&&& D、(1)/(2)(3)(4)(5)(6)(7)(8)/(9)(10)(11)(12) 5、语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A、喻证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引证法 6、用一个字概括语段论述的中心是(&&& ) A、道&&& B、民&&&& C、心&&& D、仁 7、填空: "七年之病"与"三年之艾"中的数字"七"和"三"都是&&&&&&&& 数. 六& 济阴之贾人(商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水中浮草)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以前)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迫近,这里是撞击)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何不)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 (1)贾人急号曰(&&&& )&&& (2)予尔百金(&&&&& ) 2、选出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有个打渔的划着船去救他。 B、&&& 我济阴之巨室也:被我救上岸的人很多都有是大户人家。 C、&&& 渔者载而升诸陆:渔夫把他拉上船,就自己跑上岸去。 D、&&& 立而观之,遂没:站在岸上观看的人,也慢慢地被水淹没了。 3、按要求填空: (1)&&& 与“向许百金”中和“向”相对的词是&&&&&&&&&&&&&& 。 (2)&&& 与“舟薄于石又覆”相呼应的语句是&&&&&&&&&&&&&&&&&&& 。 (3)&&& 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 。 (4)&&& 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 。 4、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项(&&&&&&&&&& )(多项选择) A、&&& 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没顶之灾的事。 B、&&& 本文揭露了商人奸狡巨猾,许金不酬,同进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C、&&& 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和故事,批判了渔夫唯利是图,乘人之危。 D、&&& 本文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贾人许金能酬,说话算数;渔夫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E、&&& 这则故事讽刺了只重钱财、不守信用的商人,告诫人们要“言必行,行必果”,而不能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5、对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6、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警句。
七& 汗明见春申君 汗明见春申君①,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息矣。” 汗明憱焉曰:“明愿有问于君而恐固②。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 春申君曰:“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尧?” 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 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 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如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汗明曰:“君亦闻骥③乎?夫骥之齿至④矣,服⑤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⑥,尾湛胕溃⑦,漉⑧汁洒地,白汗⑨交流,中阪⑩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11,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12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13,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14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15乎?” 【注释】①汗明:战国时期埋没于民间的一个贤士。春申君:即黄歇、楚国贵族。焉:不安的样子。②固:浅陋、鄙陋。著客籍:写入门客的名册。 ③骥:千里马。 ④齿至:马进入成熟。相马的人,往往从马齿上判断其年龄。⑤服:驾。⑥申:同“伸”。折:弯曲。⑦尾湛(chén):尾巴下垂。溃:皮肤溃烂。胕:同“肤”。⑧漉(lù)汁:渗出的汁液,如汗水、口 。⑨白汗:汗水。汗水蒸发即留下白色印迹。⑩阪(bǎn):山坡。○11喷:喷气。○12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钟为金属制,磬为石制,故称“金石”。○13堀(kū)穴穷巷:贫贱的人住的土屋僻巷。○14湔(jiān)拔:洗除、拔除。○15屈于梁:疑为“于屈梁”之误。屈梁:楚地名。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先生息矣&&& (&&&&&&& )&&&& ②五日一见&& (&&&&&&& ) 2.翻译句子。 ①谈卒,春申君大说之&&&&&&&&&&&&&&&&&&&&&&&&&&&&&&&&&&&&&&& 。
②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
3.文中的“骥”比喻&&&&&&&&&&&&&&&&&&&&&&&&&&&&&&&&&&&&&&&&&&&&
4.汗明借用“骥服盐车”的故事,向春申君阐明了什么道理?&&&&&&&&&&&&&&&&&& 八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稹①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②;童敦、京、卞③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释]①王士稹,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③童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下列句中加点的“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的“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钱不直&&&&&&&&&&&&&&&&&&&&&&& 直:_____________ ⑵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⑴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都是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⑴“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绝唱,其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⑵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 ,风霜高洁,__________ ,山间之四时也.
九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 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 越石父曰:“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 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⑩,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晏子遂以为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省略加号括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