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尊重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的国家是哪个

当前位置:&
教育孩子,尊重7大底线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在早期教育的同时请别进孩子的雷区!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底线三:曾经的过失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在加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好玩的游戏
小手指剧场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尊重儿童,走进童心世界
每一个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或者是我们的家长在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时,可能都有一个理想的期望,希望我们的后代都优于我们。这是我们每一个做家长最良好的愿望。
&& 究竟孩子发展成什么样?取决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我们的遗传因素。这里面讲的是孩子在母亲怀胎十个月当中所经历的胎里的环境,有很多因素是由父母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比如孩子的体形、骨骼、相貌、个性特点甚至脾气秉性等很多方面,都是来自于先天的遗传因素。第二个影响孩子发展的:不可低估的教育因素。这种教育是后天的,是我们成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按照一定的教育意图去把我们的培养目标,贯彻在我们的行动当中的。
第三个因素:环境的因素。这是构成孩子生长过程当中重要的、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一种因素。
& 究竟什么样好的教育,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呢?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跟我们的孩子沟通?用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来跟孩子交往?用什么样的态度跟孩子一起成长?今天的教育实际上就是造就明天的一代,我们的教养观念决定了我们的教养方式。我们的教育行为和对策决定了孩子的明天和未来。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态度和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这种影响可能会随着社会、家庭对教育观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它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 教育不光是指那种有形的、孩子面对面的一种交往。教育可能更多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更深的体会是儿童在生长过程当中,我们究竟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的父母应该有什么样的风度?有什么样的教养?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举止?同时,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观念应该反应是超前的,应该是面对新世纪的。我觉得归根到底教育孩子的首要问题还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现在社会的竞争就表现在人才的竞争,最后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素质在竞争,那么人的素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和影响。中国的教育究竟应该走什么路?究竟应该怎么样为我们的下一代,走向世界奠定基础?未来的世界是孩子们竞争的世界,那么他们竞争的实力决不只只是看分数而得到的,决对不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一个很好的毕业文凭,做为一个未来世界人的素质的构成,人健康的心理状态、人的高素质,包括他的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状态、人的坚强的个性、健康的人格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我们今天来考虑:我们的学前教育,我们孩子的成长究竟应该走哪条路?教育的问题最大的难度就是不可重复、不可挽回、不可逆转、不可补偿。就是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如发现有些缺陷,再想补偿,那是不可能的,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今天我们必须有种超前的意识,为了孩子将来有个美好的人生、有个幸福的一生,我们今天教育就必须卓远于孩子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生活。所以,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充满了新的观念。
&& 那这新的观念是什么呢?我只想给大家引用四个观念。第一个新的观念:把我们的孩子应该看成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有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他们应该享有人的一切权利,这就是现在教育观、儿童观很核心的一个思想。因为儿童生来就有尊严和价值,我们就应该把他当成一个处在生命最初阶段,发展最为完整的人来看待。用这个思想、这个观念来看待我们今天的教育,有时候我们就没有把孩子当成社会的一个人来看待,我们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跟我们是同等地位、跟我们社会价值是一样的人来看待的。我们常常把孩子当成一个私有产品、当成自己的副产品、当成自己家中的一个财产,甚至在封建的意识下,这个生命是我们家光宗耀祖的,至于他将来怎么发展,我们的很多观念走入一个误区,从根源来讲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把孩子当成光宗耀祖、当成补失我们前辈子的缺憾,当成我们家庭未来的主要的希望和支柱,我们很多家长的成长经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于是把自己这种美好的期望转到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圆自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梦。于是乎,我们的家长在孩子降临的那一时刻,就勾画着孩子一生的蓝图。
&&& 他们是怎样设计孩子的发展的呢?有的家长节衣缩食,给孩子买各种各样高档的东西。有的孩子二三岁就要学电脑,三四岁就要步入钢琴的正规训练,我们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些他们认为是很理想的环境。我不去评论该不该教孩子特长,因为这个很明显摆在面前,教特长没有错,孩子有特长一点错都没有,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培养孩子的特长,在培养孩子的特长过程当中反应了家长的一个观念的问题,就是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一个私有财产,完全让孩子听从自己安排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一到周末,孩子就到兴趣班学习。为什么说这个兴趣是带有引号的呢?就是我们力图把孩子培养成才的话,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很好的机会,那么这些所谓兴趣班是不是孩子们的兴趣呢?孩子们的压力特别大,他们这种压力是我们外部环境施加给他们的,到底承受得了还是承受不了呢,在他们还没有背上书包的时候,他感觉学校的生活是那么的可怕。他们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非正规性学习的时候,就面临着被筛选、被淘汰。所以,现在我们的孩子在这种竞争、压力很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孩子的生存质量、精神生活的质量不高,我看到现在孩子们的欢乐不多了,幸福越来越少了,我们的教育者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理想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把孩子一直当做是自己的副产品,所以,我们考虑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对方,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考虑对方的。
& 我们的教育带来的是:空洞的说教、很理智的思维在跟孩子争辩,从来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在没有研究对象的时候,教育的结果可能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是适得其反,教育的效益不是特别大。这种情况使我们的家长很困惑,有些家长反应:我是辛辛苦苦、一心一意、满腔热情,可是我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明显呢?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跟你是平起平坐的,要研究他,他实际上是跟咱们一样同样需要各种各样权利的人。他们做人的尊严我们是否在意了?他们各种价值和权利是否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首先: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社会的人来看待,享有人的一切权利,他有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第二点:儿童是一个发展的人,他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儿童是一个发展的人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他即是一个发展的,又是一个最初的,我们常常把孩子比做幼牙,也就是说他从成熟向不成熟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我们成人给以精心地呵护和细致地照料。这就是孩子最初阶段生命弱小这个特点所决定的。他对我们成人的依赖、对我们家长及家庭的依赖由于年龄越小依赖越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得观注孩子的身心两方面和谐的发展。第二层含义:孩子的发展不是自然成熟的,不象大树小树自然直,而是需要我们修枝、剪枝,需要我们照料。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也说明了这一点: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健壮的成人,将来能成为栋梁之才。我们必须得从孩子出生的那一时刻开始,因此,我觉得教育的作用所谓不可低估,这个教育今天我们能够理解,决不是简单的教一些知识、简单地说教、简单的几个训练班、简单的报几个所谓的兴趣班就可以得到的。这种教育应该贯穿在孩子生命最初阶段的每一时刻,包容在孩子吃、喝、拉、撒、睡、玩的当中,因此,我们看待学前教育就应该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老师和家长都应有这样一个心情:我们跟孩子一起长大,儿童在生长过程当中不是一张白纸,有人说孩子的可塑性强,这确实是孩子的特点,但我觉得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对外界事物,对你所施加的这种教育影响的反应是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不同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这种心理结构是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和自主意识,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考虑到教育的高效率、考虑教育的适宜性,只有适宜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才是有可能的。
& 教育的起点应该先观注孩子的需要,应该从了解孩子开始。因此,儿童是一个发展的个体,这个发展的个体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很强的个性特征。这就给我们教育一个很大的难度,儿童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他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我们很多发展的成熟程度都是在学前这个阶段来完成的。这个起始阶段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具备很雄厚的儿童的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基础。我记得有一本书上说得很好:做一个生养孩子的父母是很容易的,但做为一个懂得教育、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相当不容易的。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现在就应该按照教育家要求来要求我们自己。要从教育家的角度来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问题,我们要站在高一点,我们的孩子才会有很好的发展。因此,看待孩子发展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套路、有一个现成的教育论文、甚至有什么密方,能够解决我们孩子发展的问题,这样,就对我们家庭教育提出一个挑战。曾经有许多家长买了很多教育的书以及心理学的书,到处去咨询,可是往往教育收效甚微,其实他差在一步,他不去研究他家里的孩子,而是套用别人的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所以,我们的家长就应该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我们每个不同的孩子、面对不同个性的生龙活虎、天真活泼的孩子,我们应该寻求一个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策略。我们今天的教育就要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此,尊重儿童,走进童心世界是我们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
&&& 第三个观念:这个观念是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今天我要重点讲的就是儿童期,不仅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孩子不仅要为将来而活着,还要为现在而活着,他们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幸福。我们在谈到学前教育经常提出的口号是:要为孩子一生打基础、要为孩子入学做准备。人生的起始阶段(就是打基础的阶段),有它的功能,应该为人的一生奠定很多基础。但是,在我们在喊这两个口号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人的一生生命质量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要强调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不只是延长人的寿命。另外,让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享有最丰富的、最快乐的、最高质量的生命的意义,让我们每一个人来得到。我觉得孩子是人生长河当中的最初阶段,我们常常把孩子的童年用一个定语去装饰:金色的童年。这一阶段除了他有一个为未来做准备的生命的特殊意义之外,他们最重要的生命特殊价值,就是他们应该享受童年0-6岁这六年里最幸福、最快乐的每一个时光。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幼儿园的家教沙龙,家长和老师共同探讨要不要教给孩子一技之长的问题。会上家长们提出: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一技之长,因为他们只有学会了一技之长,将来他们才有生存的本钱,才有竞争的实力。这是家长们很鲜明的一个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对立面听到的是我们幼儿园老师在说归成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怎么才能达到呢?
&& 最理想的教育方法就是应该让孩子在无忧无虑的游戏
当中成长,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现在家长看到的是如果我提早了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那我的孩子可能就吃了大亏,如果将来还是用分数来衡量,我的孩子就得必须被动适应这种。于是我们的家长心理明白,但感情上仍然要坚持自己那套传统的做法,让孩子求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孩子为了将来生活的好,现在就得吃苦。我的观念是:孩子必定要长大成人,要脱离我们的家庭、脱离我们的父母,他必须是要飞出去的。孩子真要走向未来世界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未来的社会我们很难去预测,但是一个共识:将来的世纪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孩子得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学会人的一切能力。这点对于我们学前教育太重要了。每个人要有丰富的个性特点每个孩子的潜力不同,现在我们的这种环境下,我们给孩子进行所谓的超前教育如果是适宜的,孩子们能够承受的,也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不能扼杀我们家长对教育的这种高期望和美好的期望。同时,最重要的是不能违背我们教育的规律。
&& 所以,我提出的观点是:培养特长没有错,关键是培养特长不是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们把培养特长看成是儿童发展的最终目的,就错了。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剥夺孩子一切做人的权利、一切玩的权利,剥夺了他所有的权利,牺牲一切代价,换取特长。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恐怖的家庭教育误区,孩子除了吃、喝等生理的需要所占有的时间以外,我们的家长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一种正规训练,让孩子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这种方式就是价值曲向,把培养特长作为最终目的。如果我们把培养特长作为一个桥梁、一个手段、一个途径。我们要追求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我们就会很恰当地按照孩子的喜好,来规划他的生活。我们就可以把学习儿童的这种学习和发展融入在孩子无忧无虑的游戏当中,那么孩子的发展还是很持续的。
&&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的科学家和有成就的人才,他们的成就揭示出,他们对事业的贡献,他们巨大的创造力的起点是从兴趣入手,我觉得现在把培养特长做为一种途径、一种目的反映了两种价值观,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把孩子的玩,把孩子做游戏往往看成一种贬义词,把孩子好玩、贪玩看成是一种歧视、鄙视的态度。这其实恰恰违背了孩子的规律,因为儿童就是在游戏当中、在天天的创造当中去生活、去成长的。所以,游戏对于儿童来讲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游戏是孩子的一本好书、是孩子学前最主要的课程、游戏是孩子成功的阶梯。让孩子享有童年的快乐,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地减少压力。现在我们的孩子心理到底是否健康?个性是否健康?与他们的环境是很有作用的,有很直接的关系的。我们的孩子如果来到幼儿园就焦虑、就压抑,他就会很紧张,就得不到发展。
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态度。这个结论使我们的教师就要反思。我们给儿童是否要更多的鼓励、尊重,给他以更多的欣赏,还是一天到晚在挑他的毛病、在指责他、训斥他呢?所以,这种观念下,我们应该考虑到让孩子真正有一个幸福的生长的空间,这是他健康发展必备的物质基础,甚至说是儿童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品。如果说我们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滋补品太多了,那么我们给与儿童精神上的营养品最高档的,最可贵的是一份尊重。我觉得我们尊重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游戏,是快乐,是幸福。我们要考虑我们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他们快乐吗?幸福吗?当孩子有一些过失性行为,当孩子犯了错误,当孩子好心做了坏事,甚至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幼稚、不成熟、缺点、不足的时候,我们教师能否宽容他们,能不能给他们以最好的接纳,能不能敞开我们的胸怀,用爱去包容孩子的一切。这关系着孩子的发展。
&& 我们经常说要有创造性的下一代,创造精神从哪里来?创造精神从儿童的自尊、自主、自信来,孩子如果没有这些,就谈不到创造,儿童的自尊、自主是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关系。生长环境是否宽松、是否和谐、是否平等、是否民主也影响着孩子的生理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把我们的家长位置、老师位置高高在上,凌驾于孩子之上,我们低下来,跟他们一同生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在我们精心地呵护下,孩子会健康地成长,关键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生长环境,所以,今天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最后一个观念:孩子是具有一个主体性的人,孩子有自身的潜能,有内在的能动性,这是我们成人往往低估他们的。在我们眼中,孩子是那么的弱小、那样的无知年幼、有很多不成熟和幼稚,因此,带来了我们很多教育上的担心,于是,在我们教育当中,我们就不自觉的包办代替他们了。怕孩子做不好,不相信孩子有这样的能力。我在这里说,孩子是一个主体性的人,儿童生下来,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随着他知识经验不断地完善,在这种过程当中,他决对不是消极的适应社会、不是消极的适应我们的教育,他有很强的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那么儿童的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岁左右。家长反映,这个孩子本事不大,个性特别强,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来,这就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这就是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洗脸洗不干净、吃饭吃不好、做事做不好,但他心很高,凡事要自己做,这就是儿童第一人生阶段的第一个挑战。在这时候,如果家长把他的一切权利剥夺了,那么我们孩子教育的最佳期就在我们的包办代替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就退化一步。
&&& 我举一个例子:现在孩子上学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上学、放学,我们的家长都要接送,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孩子们的书包已经跑到我们的家长身上去了,当我们的孩子上到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的家长突然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个子可能比我们都高了,这时候就要反问,嗯,书包怎么在我身上?孩子就会说:背书包不是我的事。所以,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看到孩子已经形成一些畸形发展的时候,就要把棒子重重打在孩子的身上,这对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这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家庭教育当中,一步一步包办代替,使孩子各种各样能力退化的时候,反过来,我们抱怨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公平。现在,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孩子没有责任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我们常常把屎盆扣在孩子身上,可是从来没有想到孩子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呢?是谁造成的呢?我们从来不考虑这个过程,而往往在结果上跟孩子纠缠不休,把棒子重重打在孩子的身上。我们的家长不要辛辛苦苦、兢兢业业,最后培养出无能的下一代,我们现在家庭教育的误区就在这。真正要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遵循孩子的规律。
为什么说逆境当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出息呢?往往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种逆境当中,对孩子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们现在为什么有意的让孩子去吃一些苦,让孩子去经受一些磨难,这就是给孩子积累人生的财富。现在我觉得我们的孩子财富不多,所以当孩子走向社会以后,面对着极大的不适应时我们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代替他们一切,不要包办代替,因为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可能用你的一切来代替。孩子属于书的卷首语有一个警句,这个警句写得非常好。写的是:你生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延续的儿女,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他们拥有自己的天地,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他们最终并不属于你,你可以把爱给他们,可你不能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给他们一个身体,营造一个家,但你不会给他的灵魂营造一个家,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的家,你不可能到那去看望,连做梦你也不会到达。你可以试想着和他们一样,可你不能让他们完全象你一样。因为生活之河不会倒流,他不会停留在昨天。你是一张弓,孩子是飞出的箭,尽管弓在猎人的手中。这就是说孩子的一生,你不可能包办代替,你要看到他将来要走向社会、走向成人、直向世界的时候,他究竟要具备什么样的实力、究竟要具备什么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潜能,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所以,归根到底一句话: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基础。
&& 我们是培养他很好的心理素质,还是给他纯技能的训练?我们在培养特长时是进行一种意志的磨练,培养他做人是做一种桥梁、一种途径的运用?还是把他做为人生最终结?拿一个钢琴做为奋斗目标?这就是两种价值观、两种曲向。人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人的精神上的愉快,这是人生生命质量应该追求的。所以,在学前期我们更没有必要让孩子进行一些枯燥的训练,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在还没有背上书包进入校门就对学习产生了相当的厌恶情绪,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所以,家长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以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我们的孩子未来是美好的。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跟孩子一同成长。让我们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丰富多采的。孩子是一本教科书,我们读懂了孩子,就会找到相应的教育对策。所以,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不是图书馆内一本本厚书当中得来的。从现实的孩子当中,真正走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时候,我们在读懂这本书时,一些高超的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行为就会源源不断的得到。因此,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我们和孩子融在一起时,你就会了解孩子走向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关键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教养方式。所以,在今天,我们走进童心世界需要的是:平等的态度、善意的理解,多一些沟通、多一些赞赏,同时,我们还应有一些与孩子交往的技巧。我们的老师、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学生,当我们跟孩子成长的时候,会从孩子那里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结的教育源泉。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尊重是儿童节的最好礼物
字体:[][][]
  儿童节快要到了,还是见到了几则让人揪心和不安的“儿童节的新闻”:“虎爸虎妈”仍有市场,9岁儿童因作文题目不会,遭老师虐打恐吓;延安一男子,残忍暴打孩子小孩头部面部等等。不难看到,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将对孩子的保护和尊重,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可真诚而不大折扣的尊重孩子,仍有缺位。没有尊重的教育是“空心的教育”、“低水平的教育”。因此,应该把尊重,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
  所谓尊重,就是说,孩子虽然年龄小,在人格、尊严、法律权益方面,和我们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年龄小,而剥夺其应该享有的平等权益、话语资格。有关孩子的学习成长、个人规划、情感处理、亲子关系,等等等等,我们考虑成人需要,也应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考虑孩子的功利发展,也应多关照孩子的内心需要、轻松需要;强化大人权威,也应有不可或缺的情感协商、平等沟通。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小孩子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家庭事务、学习事务中,因为尊重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安全、情感温暖,对其身心和谐,打下了坚实基础。安全感是孩子最本然的心理需要。“留守儿童”之所以问题较多,就是因为安全感缺乏。&
  仔细留心善于尊重的家庭,孩子的自主发展意识、自律意识和向上向美的动力,比一般孩子要强,分数也高,在人格成长上:少有对抗,多有协调;少有偏激,多有换位思考;少有剑拔弩张,多有温情脉脉。尊重中有好成绩,更有利于情商发展、协调能力等综合发展。&
  尽管我们都知道“尊重是最好的教育”,在诸多教育问题上,我们还是剥夺了孩子的发言权、平等沟通的资格。很多孩子的发展方向,往往就是父母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很多孩子学习动力,更来自父母的强迫。缺乏足够尊重,孩子的内心不够协调、快乐,往往会带来心理发展障碍。不少孩子成绩非常好,性情非常暴躁,自我中心意识强,协调沟通意识不足,快乐感有限,就与尊重的匮乏,不无关系。&
  说得再坦荡一点儿,缺乏尊重的教育,可能在培养高高在上、充满霸道的孩子。缺乏尊重的教育,孩子多有自以为是、自私情绪等等。我们得到了好成绩,却形成了人格缺陷,这当然不是“好教育”。&
  因此,请让我们学习尊重孩子。多用现代化教育理念武装自己,而不要用陈旧的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强迫孩子。&我们在考虑家长需要的同时,更要把《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法律要求:“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的具体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平等发展原则”、“儿童参与原则”。内化于心,具体落实。时时、处处,学会尊重,尊重孩子的合法权益。让孩子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振岳)
责任编辑:温爱霞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对智障儿童的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