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阅过大年打三个数字字

一把手圈阅有时能变决定票
防个人专断,禁以圈阅代替集体讨论
日  来源:
  中央档案馆存留的1949年中央圈阅材料。(资料片)
  中组部近日修订印发的《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中提到:禁止以领导圈阅等形式决定干部任免。什么是“圈阅”,作为领导干部处理公文的一种方式,它具有怎样的效力,为什么中组部会对这种批示方式专门发禁令?且听嗷夜哥一一道来。  本报记者 任志方     画个圈即表示同意或阅知  政务活动中,各种文件是领导干部行使职权、办理公务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领导干部在批阅文件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圈阅”,即在有关文件及其有关位置上画个圈,即表示同意或阅知。  《领导科学》曾刊登过一篇《批文与圈阅的学问》的文章,作者李欣,工作单位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文章中提到,批阅文件,一般是在本层次领导成员之间进行的。如果把文件批给本层次领导成员以外的某个领导人看,那多半是要这个成员注意或解决在本地区、本部门发生的某个问题。批阅文件的用意不同,批法就不同,阅文者则跟着这种不同的用意、不同的批法,采取不同的阅读态度和签阅方法。  目前能看到的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领导人批示件原件,内容较长的批示都写在文件标题部分上方的留白区域。最晚到1990年代中期,随着公文管理的规范化,公文下发多有“传阅单”等流程控制页,上面会写明须传阅的领导名字,领导看后如无特殊意见,仅需在自己的名字上画圈——谓之圈阅。同时还附有“批示单”,为每位领导留下批示栏,便于领导指示。  于是,早期文件上各级领导在页眉页脚、字里行间分别批示,一份文件面目全非的情形便很少再现。而且对于每位拿到文件的官员来说,这更便于他们清晰地知道其他同僚的意图。首创者是毛泽东秘书叶子龙  圈阅在处理政务文件中如此盛行,那么这种批示方式又是谁首创的呢?  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创“圈阅”的是叶子龙。叶是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关于“圈阅”的由来,叶子龙回忆道:  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发往全国。中央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此后,毛泽东就等着关注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回答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道:“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  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画了许多钩,因为当时领导人阅看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页上画上钩,所以叶子龙说:“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毛泽东听了有些不悦,说:“我根本就没有看过!”  由于上面只有钩钩,从钩钩上的确看不出究竟是谁画的,所以到底谁看过了谁没看过,难以分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叶子龙想了个办法:送传电报、文件前,先在上面署好各位领导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这样一来,谁看了谁没看就一目了然了。  从此,中共领导人的“圈阅”制度就开始实施,并一直沿用下来。任免干部仅圈阅不够正式  回到中组部在守则中提出的“禁止以领导圈阅等形式决定干部任免”,其原文是这样说的:“不得以个别征求意见、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不得凌驾于组织之上,反对和防止个人或者少数人专断。”  守则中的这个提法并不新鲜,《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六十三条就有类似的规定,“不准以书记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领导圈阅为什么会和“个人或者少数人专断”扯上关系?  首先,红头文件等都是非常严肃的文书,文件上签署意见,是指挥指导下属工作的重要依据,往往具有法律责任确认的重要功能,大多还需要存档备查,不得马虎,所以在干部任免这样的重大问题上,仅仅“圈阅”不够正式。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按照党内规定,重大问题要集中讨论研究,要集体议事,然后付诸表决。这种形式,可以将问题摆到桌面上来,有话公开说,有意见说在明处,并且应当形成会议纪要,以示严肃性。而圈阅恰恰有意无意地省却了这些程序,有的是主要负责人签好主要意见,然后“请”班子其他成员圈阅,这种做法无疑会影响到班子的其他成员,相当于将班子一把手的一票变成了决定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Tellhow2008数字建筑技术解决方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Tellhow2008数字建筑技术解决方案
&&Tellhow2008数字建筑技术解决方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株待兔打三个数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