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余波书法作品法

黄庭坚书法欣赏
我的图书馆
黄庭坚书法欣赏
&黄庭坚书法欣赏&&& &&&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宋三年(1051年),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宋皇祐四年(1052年),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宋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1] &&&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宋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加。《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宋初,黄庭坚出任,改知鄂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1] && 宋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二年(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县)贬所,终年六十岁。[1] 三年(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黄庭坚主要成就&&&&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为祖,黄庭坚、、为宗(即“”)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2] &&&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1] &&& 黄庭坚作诗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黄庭坚还提出诗的 “句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二是重视句法。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 《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三是讲究章法。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又如“山谷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浑,方是出场。”综合起来看,黄庭坚所谓章法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 “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3]
黄庭坚书法行书黄庭坚 书法作品 &&&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其有一首赞颂的诗可以说明他对《》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 黄庭坚作为“”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见断崖《》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草书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局部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的[4] 。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临《兰亭》《》,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庭坚所作《》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5]
黄庭坚主要作品&散文《书幽芳亭》《》《赠高子勉》《苦笋赋》《毁璧赋》《跛奚移文》诗歌《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喜太守毕朝散致政》《晚楼闲坐》《》《新竹》《》《春近四绝句》《》词《》《》《》《》《》《》《》《》《》《清平乐·春归何处》《》《》《鹧鸪天·人生莫放酒杯干》《》《》《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饮》《》《》《木兰花令·当涂解印后一日》《千秋岁·少游得谪》《》《》书法《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狄梁公碑》《游诗》《记》《题后》《》《》《书赠李方叔真迹卷》《荆州帖》(黄庭坚作品参考资料 )
黄庭坚人物评价:①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②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③苏轼称其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宋音韵学家: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宋: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涪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清代文学家: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7] :以秦七、黄九并称,其实黄非秦匹也。若以比柳,差为得之。盖其得也,则柳词明媚,黄词疏宕,而亵诨之作,所失亦均。[8] :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丰绩万年。[9]
黄庭坚史籍记载《·黄庭坚传》[9]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末(嘉靖本)[10]
黄庭坚轶事典故与黄光和尚黄庭坚全身题跋像 黄庭坚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11]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元祐年间()来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称花光和尚。仲仁酷爱梅花,每值春暖花开,他就终日坐卧花间,吟诵赏玩。曾于月夜见梅影映窗,疏影摇曳,悄然可爱,于是欣然提笔摹写。此后,他的梅花画技大进,将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横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墨梅画法的始祖。黄庭坚对仲仁画作称叹不已,夸他所画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观和苏轼留下的诗卷给黄庭坚观赏,并且画梅数枝及烟外远山相赠。苏、秦都是黄庭坚在京城的至交挚友,但两人均先他而逝。在长沙,黄庭坚遇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穷困潦倒的他们,正护送秦观灵柩北上。黄庭坚见到两位晚辈,竟握着他们的手失声痛哭,随即赠银二十两作办丧事之用。此时此地,又见亡友遗作,想起官路飘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汹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苏诗卷思二国士不可复见开卷绝叹因花光为我作梅数枝及画烟外远山追少游韵记卷末》。&&& 快阁名闻天下中国南方楼台亭阁甚多,但快阁算得上是中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快阁雄踞在县城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黄庭坚任泰和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年)赋下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为母亲洗涤史载: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与舅舅斗对有一天,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顶真上联道:&&&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见舅父又来考试,黄庭坚非常高兴,才思益发敏捷。他从手中握的那管毛笔得到启发,立即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李常见外甥小小年纪便能对出这样难度较大的联句,从此对黄庭坚更加器重、爱护,着意精心栽培,使之进步更快。[12] 收藏中华震旦角石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黄庭坚收藏的中华震旦角石 明星——头足类”展览上,一块曾经由黄庭坚收藏的珍贵化石当之无愧成为“镇展之宝”。它是一块距今4.6亿年的“中华震旦角石”,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左侧保留了黄庭坚的真迹。长度达到19厘米、宽11.4厘米、高度2.5厘米,表面很光滑。左侧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诗: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并署名“庭坚”,下方还有章。该诗文是黄庭坚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黄庭坚在1079年,也就是被罢免国子监教授之后其前往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期间所得。这块“中华震旦角石”并不算大,但由于刻有黄庭坚的诗文,它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人类所收藏的化石标本。[13]
黄庭坚家族成员姓名关系备注三十二世孙 后裔主编《黄庭坚书法全集》后裔著《头颅中国》多次提到黄庭坚
黄庭坚后世纪念黄庭坚纪念馆位于修水县城南,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 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建成开馆。馆内有“九曲回廊”,廊长31.89米,宽2.76米,镶嵌黄庭坚书法碑刻29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font color="#09年,修水县对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和维修,新馆占地面积45.29亩,主要建筑有濂山书院、黄庭坚书法碑廊、当代名人书黄庭坚诗词碑廊、景观桥、爱莲池、观景廓等。[14] 理和堂在城东街柏树里,有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为“理和堂”,是1985年5月公布的。理和堂为三间两进,左右厢房五间组成。它是宋朝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祖居之地,是黄氏宗亲重大庆宴和聚会的场所。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保留着三间一进,是浦江最古老的房屋。首进正厅三间于上世纪60年代倒塌,左右厢房及附房虽在,但也已经陈旧不堪。墓园坐落在双井村西南,自宋以来多次对墓园进行维修。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进行了全面维修,修复后的墓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牌坊式门楼,进门为碑刻式屏风,中为黄庭坚自题小像,两侧为“看黄庭有味,笑白发无闲”对联。黄庭坚墓坐北朝南,封土高1.92米,直径2.76米。墓前有4柱3碑,中刻“宋谥黄文节公之墓”,两旁刻其传略。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5] &黄庭坚书法欣赏 (
黄庭坚算得上是书法史上的奇人。他的书法,如同奇松倔立,瘦鹤起舞,在一片柔美甜腻的北宋书坛,独开宗派,让人感到面目一新。黄庭坚是北宋的大诗人,文学艺术修养极高,与苏轼齐名,时号为苏黄。他擅长用长锋软毫高执笔作字,没有很深的功夫,颇难做到,这也让许多想仿效他的人望而却步。故八百年来,这一流派,竟然少有继承,几成绝唱。
黄庭坚的诗也与其书法一样奇倔,同样难学,后人但觉其美而不知其何以美。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追究起来,与其独特的审美情趣的很大的关系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赏析来源:淳道字画网 时间:摘要:《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诗帖》简介:& & & & & &松风阁位于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和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的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景物,并表达对友人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 & & & &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他的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得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然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的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其入古出新的奇才。& & & & &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欹侧原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了夸张,横画的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与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与软滑。《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松风阁”的由来:& & & & & &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 & & &“落笔巧妙,至性天成,题额复吟诗,阁外松风听不绝;烟起寒溪,云深箬谷,吴宫连晋寺,山中胜迹景常新。”这幅镌刻在松风阁大厅廊柱上的楹联,出自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邑人周华琴先生之手,道出了古阁人文景观及历史价值。& & & & & &阁不在大,渊文则名。松风阁建于西山之巅的松林深处,和山下的吴王避暑宫、晋代古灵泉寺交相而辉映,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巧妙地融为一体,为西山“松风绝唱”景观的画龙点睛之作;又是宋代名贤黄庭坚为之命名、题额、吟诗,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的典范,因之历九百余年而声名愈隆。& & & & & &早在宋时,西山松树就十分茂密繁盛,“万松岭”即因松多而得名。据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所载,九曲亭附近有数十古松,“大皆百围千尺”。苏轼谪居黄州时第一次游西山,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的赞语。松、林、梅同居一山,组成一幅绿的画图,松风沙沙,流泉潺潺,于兹可见。& & & & & &一个地方,如果无奇山异水相映衬,就没有引人之处;有奇山异水,无可以让人登临的台阁,奇异风光显示便不出来;虽然有台阁,若无优美文字记述,也不会长久存在;虽有文字,不是出自雄才巨匠之手,还是不会历世传扬。西山松风阁的设计者与建筑者,是熟知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建设美学原则的,松风阁的建设,就是对上述美学观点和原则的成功实践。 & &古松风阁依山而建,位于白虎山阴,郎亭山南,古灵泉寺之后。阁内轩敞明亮,环阁四周皆松,白日松荫深邃,入夜松涛万壑。故宋代武昌县令薛季宣称:“西山多景,此景为最。”& & & & & &松风阁建筑的准确年代,史无记载。但可以肯定是在公元1084年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又于公元1102年黄庭坚游西山之前,因为“松风阁”这个名字,是黄庭坚此番游西山时亲自命名的。黄庭坚简介:& & & & & &黄庭坚(公元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史“多诬”遭贬。文学上师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书法与苏轼、蔡襄、米蒂齐名,为“宋四家”之一。& & & & & &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黄庭坚结束了黔、戎二州“万死投荒,一身吊影”的放逐生活,赴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职。不料只当了9日知州,再度罢官,只得暂往鄂州(今武汉市武昌)流寓。是年9月途经武昌(今鄂州)。此时,苏轼已病殁常州,朝廷的新旧党争余波未息,他的好友张耒因“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再次遭贬斥,又即将第三次贬官黄州。庭坚闻此讯,便系舟武昌,一则游览西山、赤壁胜景,凭吊苏轼遗踪;二则专候张耒,以便与之晤面。& & & & & &当时,松风阁可能是刚刚落成,正待贤者为之赐名。熊登《重建松风阁记》就曾指出:“当年依山筑阁落成之日,待鲁直而名,故其诗曰:我来名之意适然。”黄庭坚乃当世名贤,一中生政治上颇不得志,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而常以“阅世卧云壑”的老松自嘲,对松素怀有一种特殊偏爱,此番以逐臣的身份游西山,对西山松风的体会自然较他人更深一层,遂以“松风”为阁命名。当然,“松风阁”这个名字,也受到苏东坡“风泉两部乐”诗句启示。& & & & & 黄庭坚给松风阁命名之后,又有“甚好贤”的“二三子”,邀他饮于刚刚落成的“松风阁”中。这几个人并未留下名字,可能是他在武昌的旧朋新友,也有可能就是设计、建筑松风阁倡议者或主持者。虽然他们“力贫”,仍置酒阁中酬谢黄庭坚。大家畅饮纵谈,不觉夜已深沉,又遇上突如其来的夜雨,一行人不得不夜宿阁中。根据所见所闻,黄庭坚诗兴勃发,遂挥毫疾书,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武昌松风阁》诗: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凤呜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呜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泉枯石燥复潺口(注:原文字无法输入,无奈以口代之),山川光辉为我妍。野僧旱饥不能口(注:原文二字无法输入,无奈以口代之),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这首诗前十五句记述了夜宿松风阁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创造了一个澄澈明净的高妙境界。站立阁上,可俯视山下那广袤的原野平川,仰观天上的星月云霓,又可感受到松涛阵阵,撼人心弦;还可领略西山夜雨的奇特气氛。后六句则是抒情:深切怀念已经作古的东坡居士,渴望与正受贬谪的好友张耒相见,希望摆脱现实,在友情与山水中逍遥自在地生活,同故人一起在孙权曾经畅饮过的西山钓鱼台上去昼眠,到城外江中蟠龙矶上去欣赏被誉为“三绝”的怡亭铭文。通观全诗,章法严谨,笔势腾挪,一韵到底,是典型的“柏梁体”。& & & & & &黄庭坚写出《武昌松风阁》诗后,又亲笔将其书写在砑花布纹纸上,字大二寸,纸色微黄,书法潇洒,笔锋雄劲,是我国古典书法艺术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真迹现藏于台湾,其影印件刊载于日本印刷出版的《支那墨迹大成》三卷首页。& & & & & &阁以文传,文以人传。松风阁凭黄庭坚一首《武昌松风阁》诗及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因之扬名万千载,誉播海内外。清人陈大章精当地指出:“涪翁诗句在,万古仰风骚。”& & & & & &黄庭坚一生中曾不只一次游西山。据说,他每次游西山,都要作诗写字。崇宁2年(公元1103年)正月乙丑日,他与东坡先生于寒溪西山之间,当时,他朗诵了几首新作,东坡夸奖他说:“公诗更进于曩时。”还特地和了他一篇诗,语意清奇,庭坚击节赏叹,东坡自己也很高兴。为此,庭坚作了一首七律: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何处胡椒八百斛,谁家金钗十二行。一丘二壑可 曳尾,三沐三衅取刳肠。& & & & & &就在这次游西山期间,他还亲自为西山寺题过榜。当时,尽管他的书法已是闻名遐迩,练字仍十分勤苦,每次写完字后,都要到西山寺外积翠门边菩萨泉下的一个大水池中涮洗笔砚,久之,竟将一池清水染成黛绿色。后人则把这个水池叫作“洗墨池”。“阁废松弥茂,风涛动积烟。对之想佳士,谡谡欲凌天。”& & & & & &从孟登的这首诗可知,明代的松风阁曾经毁掉,清代康熙年间又重修起来,因而,这一时期诗人墨客吟咏松风阁的诗作便特别多,如康熙进士王游《松风阁》诗,诗曰:苍皮老干欲凌空,撼雨摇云面面风。千岁鹤来高阁外,七条弦在乱山中。长廊暑气将消尽,半榻秋声听不穷。鸟语僧闲人寂历,绛纱曾是旧吴宫。乾隆时两湖总督毕沅的《松风阁》诗则是六言体:初疑江馆春潮,又认山房晓雨。岂意松风阁前,翠涛翻却今古?松风阁中听松涛。两人写得各尽其妙。& & & & & &20世纪80年代,鄂州市建立后,参考了古松风阁的有关资料,重新修建了松风阁。新松风阁位于望楚亭的西南,为三层砖木结构,仿宫殿式样,重檐飞角,红椽青瓦,既精巧典雅,又庄严雄伟。园中设阁、廊、厅、堂。阁内聚集历代名人学士诗文佳作。纳当代全国著名的书画家墨迹画宝。在一楼大厅正壁有楠木拼制的巨幅屏幕上,刻有黄庭坚手书《武昌松风阁诗》真迹的复制品,一字一款,一点一色,无不栩栩如初,供游人观赏品评。在三楼大厅,则有宋人撰写的古《松风阁记》与今人创作的新《松风阁记》相映成趣。站在三楼的抱厦回廊上,饱览西山秀色,俯瞰城区全景,极目楚水吴天,别是一番情趣。黄庭坚书法作品赏析
11:35:02 松原文化网 浏览1685次 加入收藏&&黄庭坚《苦笋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黄庭坚书法精品欣赏 13:52 | 古董古玩鉴赏
一、黄庭坚楷书书法《题襄阳米芾祠》&&&&题襄阳米芾祠& 千峰映碧湘,真叟此中藏,饭不著石吃,眉应似发长。& 枫梩搘酒瓮,鸐风落琴床。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万里莓苔地,不见驱驰踪。唯开文字窗,时写日月容。&  竹韵漫萧屑,草花徒织茸。披霜入众木,独自识青松。二、黄庭坚行书作品《送刘季展诗帖》欣赏&  黄庭坚行书作品《送刘季展诗帖》全称《送刘季展从军雁门关二首》,《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四》有载,约书于元丰七年(1084年)。刻入《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黄庭坚行草作品欣赏《教审帖》(与立之承奉书)  黄庭坚行草作品《教审帖》亦称《与立之承奉书》行草 凡9行,81字。 纸本&27.1&×&4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左右。钤有“缉熙殿宝”、“友古轩”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停云馆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等收录。四、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刘禹锡竹枝词》绢本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刘禹锡竹枝词》卷,绢本,纵30、横182.1厘米。  竹枝词是诗的一种体裁,描写一方风土人情。此卷草书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用笔流畅,笔势破竹书,奔放雄健,挺劲瑰丽,随心流转,如龙蛇奔腾之势,充分发挥几十年所练功夫,无所拘束,一气呵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跋文有:陈从周题山谷道人真迹后:“瘴雨蛮烟倚竹楼,郎州风味涪州知,枯藤撼处诨抚得,辞句凭陵起墨池。”五、黄庭坚草书欣赏《杜甫寄贺兰铦诗》  黄庭坚草书欣赏《杜甫寄贺兰铦诗》帖,宋,纸本,纵34.7cm,横69.6cm。 北京故宫藏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相随万里日,摠作白头翁。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勿言居(此字点去)俱异域,饮啄几回同。寄贺兰铦。  鉴藏印钤“内府书印”、“归来印”、“希之”。  该帖系《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尾“寄贺兰铦”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此诗帖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花气诗》帖堪称双美。  《吴氏书画记》卷五、《平生壮观》卷二、《石渠宝笈初编》卷二著录。六、黄庭坚行书作品《九陌黄尘》欣赏  黄庭坚行书作品《九陌黄尘》高清书法图片4张,敬请欣赏。七、黄庭坚书法作品《苦笋赋》赏析  黄庭坚书法作品《苦笋赋》 纸本&31.7&×&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凡11行,181字,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曾经吴桢、安岐、陈定等人收藏.《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仁聚堂法帖》、《墨缘堂藏真帖》、《宋四家墨宝》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曾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駟马之上,横钳上下,无不自如。”山谷书法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受到极高的评价,為北宋四大家之一。此帖笔势遒劲,中宫敛结,长笔外拓,英俊洒脱,显示出山谷纵逸豪放的雅韵,并充分发挥倾侧的动向美感。选自《宋四家墨宝》册。&  释文: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词曰: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愜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玫之与梦汞,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予亦未当与之下。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裯。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馆藏&1033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余波书法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