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所参观调研函,调研的历史资源的历史教育功能提出对策和建议

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层级,乡镇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使之担负起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任,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重要课题。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如何贯彻好中央精神,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精干高效、适应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队伍,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广泛调研,梳理了一些好的做法,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
一、高台乡镇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高台县共辖7镇2乡,136个行政村。乡镇行政编制及事业编制干部共499人,目前实有在职干部557人,超编制58人。其中,行政干部188人,事业单位369人;男性354人、占63.6%,女性203人、占36.4%;科级领导职数干部87人,占总数的15.6%,其他享受科级待遇的干部26人,占总数的4.7%。学历情况: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学历316人,大专学历180人,中专及以下59人,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9.4%。年龄结构:35以下392人,36至45岁的87人,46岁以上的88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到了干部总数的70.4%。全县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明显,有效增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
二、高台县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县、乡党校和“领导干部大讲坛”的作用,坚持对乡镇干部分期分批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在思想上有心干事,行动上有能力干事。2011年以来,先后选派150多名乡镇干部赴杨凌、延安、井冈山、寿光、江阴等地学习考察,并邀请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兰州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帮助破解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同时,鼓励乡镇干部参加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学习或本科班函授,使乡镇干部成为了引领群众发展的骨干团队。
二是强化人文关怀,增进干部活力。为增进我县乡镇干部工作活力,县上不断加强基层文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给予乡镇干部必要的人文关怀。通过举办体育比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缓解了干部“走读”问题;举办干部联谊会,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不断增进感情交流;协调有关部门为乡镇干部简化商品房住贷手续,缓解了干部住房难题;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乡镇文化站,购置各类图书资料,供干部查阅、了解致富信息,缓解了乡镇干部信息短缺的问题;组织乡镇干部进行体检,对家庭困难的干部捐款帮扶,化解了乡镇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是坚持择优提拔,激发干部动力。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切实加强对乡镇干部的选任提拔,建立三优先机制,即优先推荐、优先考察、优先任用。注重选拔在基层一线和条件艰苦地方工作、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的干部,充实乡镇领导班子。近三年来,先后有83名乡镇干部得到提拔,从乡镇副职岗位提拔正职15名,从一般干部提拔为副职&68名,其中对6名即将退休的老干部解决了待遇问题。同时,对在乡镇工作时间长的干部,按照远乡、近乡、县直机关依次交流,近三年来有156名乡镇干部交流到县直部门,激发了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机关面貌。县乡两级紧扣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除新坝镇外,其它8个乡镇通过财政拨款、乡镇自筹、向上争取、市场运作等途径,新建或改(扩)建乡镇办公楼,完善硬件设施,营造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干部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使干事创业热情更高、劲头更足。
五是突出作风建设,凝聚干部合力。近年来,县委通过建章立制、监督监察、定期考核、明察暗访等多措并举,不断完善乡镇干部管理,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以制度用权,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定,有效约束了乡镇党政“一把手”的“越权”行为。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发布以来,由县纪委牵头,不定期明察暗访乡镇干部在履行中央、省市县关于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情况,以好的作风,凝聚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合力。
三、我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理论学习深度欠缺,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各乡镇虽把组织干部参加理论和业务学习,当作干部了解大政方针和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针对性仍然不够,有些乡镇干部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党的理论和政策法规缺乏理性思考,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久而久之,致使思想观念陈旧,眼界不开阔,工作方法简单,成为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同时,部分乡镇干部关心群众、深入群众、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淡化,平时对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社情民意了解不够、调查研究不深,服务群众常常就事论事,棘手问题绕着弯子走,兜着圈子转,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守摊子思想和心浮气躁心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二)引领发展、依法办事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这就对乡镇干部带领发展农村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和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乡镇干部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拿不出更多更好的新思路、新办法,对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懂得不多,在产前、产中、产后对群众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部分乡镇干部说话办事想问题离不开老套路,老办法,缺乏民主法治意识,还存在“人治重于法治”的工作理念,依法行政能力与现实工作不相适应,常常在解决问题中适用法律不准,为今后发展经济埋下隐患,留下包袱,致使部分事项不能及时办理或办理不当,社会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行政效率和能力受到质疑。
(三)现行的录用选拔机制,致使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乡镇干部稳定的来源渠道只有新录用公务员和“三支一扶”、进村(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期满安置这两个渠道。从村干部中招录、“大学生村官”转岗安置等渠道实行才仅仅两年时间,且由于编制、财力保障等因素的限制和公务员招考名额有限,造成了乡镇干部尤其是乡镇公务员队伍人数不足、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我县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优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个不稳定,两个不合理”:
一个不稳定。主要指的是乡镇干部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在政治待遇方面,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多数干部在乡镇工作多年,但提拔升迁的机会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经济待遇方面,由于乡镇工作的特定性,乡镇干部经常需要骑摩托车驻村或乘车进城办事,但他们却没有相应的交通补贴,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在生活待遇方面,乡镇干部经常下村开展工作,饮食没有规律,但却没有相关的下乡补助和生活补助。为了改变现状,一些乡镇干部不惜托关系、寻人情,想方设法调离乡镇,从而使个别乡镇干部人心浮动,造成干部队伍的不稳定。
两个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现象。据调查,我县乡镇干部共有557人,35以下的干部392人,36至45岁的87人,46岁以上的8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乡镇干部队伍,年轻干部占到了干部总数的70%,干部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将有效增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但是,年轻干部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制约了乡镇干部整体功能的发挥。中年干部在乡镇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在干部队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传帮带的作用,但中年干部不足乡镇干部总数的五分之一,数量过少,造成干部断层现象,中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目前,乡镇干部大多是高校毕业被考录到乡镇的,学历层次应该可以满足乡镇工作的需要。但真正熟悉现代农业、村镇规划、社会管理、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所占比例有限。加之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一些乡镇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承担大量的中心工作,专业技术研究和指导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录用选拔、考核激励等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据统计,2010年我县公务员招考名额是20名,实际报名1203人,比例为1:60;2014年我县公务员招考名额4名,但实际报名只有81人,比例下降为1:20。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乡镇公务员的吸引力已大不如以前,选拔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在考核激励机制上,一是激发乡镇干部队伍活力措施手段单一。在目前的干部管理体制下,职务的升迁被认为是激发干部活力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领导职位稀缺,而且职务层级越高,职位越少,干部晋升领导职务需求与党政领导机关职务供给有限的矛盾,阻碍了干部晋升的空间,形成了所谓的“天花板”效应。加之在现行的工资制度下,因职务、学历层次不同造成的工资待遇差距不断加大,不同身份乡镇干部的工资有一定差距。大学学历毕业生参加工作工资水平接近10年工龄的一般干部,新提任副科级职务干部工资水平接近20年工龄的一般干部,已严重影响了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二是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备。一部分乡镇没有制订适合自身职能和特点的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人员考核仍然停留在自我总结、定性考核阶段。定性考核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评价方法,印象和人为因素很大,容易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比如说,从年度乡镇人员考核等次来看,考核全部为合格以上等次。高比例的合格以上等次并不能与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乡镇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况且在运用行为规范、纪律、辞退等制度和规定来约束干部行为方面,推进力度并不大。
四、今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突出思想教育,强化观念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教育引导乡镇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时刻牢记宗旨,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理念,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所思,解群众所忧,谋群众所需;始终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和依据;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学习意识。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提升能力、促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三是创新意识。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要切实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以发展为己任,主动出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四是法制意识。乡镇干部必须自觉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克服思想上的迷糊观念和认识上的滞后与偏差,切实防止和克服权大于法,以人压法的现象。业务部门和乡镇政府应注意加强对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教育,努力使乡镇干部做到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以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努力塑造乡镇干部“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果断英明、办事依法廉洁、为民全心全意”的良好形象。
(二)创新培训模式,提升能力素质。要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总要求,针对各乡镇实际,分级别、分岗位制定乡镇干部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应达到的标准,明确目标,有的放矢,不断探索乡镇干部培训新机制,着力锻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一要注重广泛性。坚持县级培训与基层培训相结合,既要抓好乡镇班子成员的培训,又要抓好乡镇一般干部的培训。县级大规模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乡镇每年不少于一次,确保每两年将乡镇干部轮训一遍。二要增强针对性。要根据我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进行“菜单”式培训,让乡镇干部各取所需,学有所用。三要增加灵活性。坚持多渠道培训乡镇干部。鼓励乡镇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积极选派优秀乡镇干部到条件复杂的岗位挂职锻炼;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发展,学习先进经验。四要突出实效性。建立干部培训考核制度,做到“凡训必考”,每次测试成绩载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以后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内容;建立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汇报制度,扩大学习效果,提高培训实效。通过干部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升,最终实现乡镇干部队伍整体角色的转换:即从“行政管理者”变成乡镇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新农村建设的指导者、社会事业的服务者。
(三)健全完善机制,明确工作职责。以制选人、以制管人、以制律人,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建立竞争机制。继续坚持“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并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增加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扩大乡镇干部工作的民主,从而使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使优秀的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要按照“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领导与群众、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对乡镇干部进行考核,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乡镇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为优秀和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要加大表彰奖励和使用力度;对考核不称职或平时工作表现差的,采取告诫、降职、免职等约束措施。以此来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激情,使乡镇干部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三是建立退出机制。“能上难下、能进难出”是目前干部任用中的一个难题,在乡镇也不例外。要在重视思想观念上引导和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的任期制、聘任制、试用期制、辞职辞退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较强“刚性”的优胜劣汰机制,从制度上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优化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四是完善监督机制。对乡镇干部的监督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从制度上强化干部的自律意识,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营造一个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拓宽进人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在优化队伍结构方面:一是坚持一线用人导向,加大选拔任用力度。“基层出干部、干部出基层”,按照“领导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在选拔配备乡镇领导干部时,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以充分调动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实行老中青搭配,着力优化班子结构。针对农村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各种矛盾凸显的实际,在选拔配备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时,要着力注意老中青三者结合,以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同时,按照“工作资历要相平、性格气质要相容、知识水平要相补”的原则,注重工作资历深与浅的搭配、个性强与弱的搭配以及不同知识层次人员的搭配,以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三是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在乡镇干部使用上,综合考虑干部的能力、资历和潜力,建立部门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干部交流机制,有计划地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培养锻炼和激励干部,打破干部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经历单一、缺乏多岗位锻炼的局面,激发干部的工作活力。在拓宽用人渠道方面:一是吸纳引进一批。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乡镇干部建设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干部引进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二是择优考录一批。首先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直接录用为乡镇干部。其次要从县直机关“派”。要针对乡镇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县直机关干部到乡镇工作,大力推进县、乡一般干部、领导干部之间的双向交流,并逐步形成制度长期固定下来。再次要从村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中“挑”。村干部具有熟悉农村工作、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较强的优势,事业单位干部中也不乏农业农村工作所需要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对其中特别优秀的可以适时录用。三是培养聘用一批。探索采取出资聘用的办法,从社会上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热心乡镇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或创业人员到乡镇工作,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五)彰显关心关怀,改善工作环境。一是在工作生活上关心。要把对乡镇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并贯穿于思想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要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对干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也要给予关心和照顾。二是要适当增加补助,提高经济待遇。建议在乡镇干部现有工资基础上,适当增加边远津贴、交通补助、加班费等,将乡镇干部的交通费和伙食费支出纳入预算管理。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完善乡镇机关基础设施,重视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努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最终使乡镇干部感到政治上有盼头,事业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让他们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满腔热忱地做好本职工作,从而凝聚起强大的干事创业合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舆论导向。县、乡党委要将干部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强化管理,形成乡镇干部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机制。协调编办、人社、财政、住房建等相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形成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同时注重培养乡镇干部先进典型,对工作成绩突出、作出重要贡献的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增强乡镇干部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尊重、关心、支持乡镇干部的良好氛围,为建设丝路明珠新高台,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作者分别系高台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和高台县委党校教师)&
工业发展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工业发展的好坏关乎财政收入、公共服务提供、就业等诸多方面。天祝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就目前情况而言,还需奋发有为、迎难而上、创新思路、优化环境,早日实现转型跨越。
一、天祝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招商引资和引进项目为抓手,紧紧围绕“一心一川两翼”的发展布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工业经济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样,开创了全县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工业经济总量快速跃升。一是企业总数快速攀升。2014年,我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35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5家。二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新兴碳材、能源、化工、矿业建材、农畜产品深加工等地方工业体系。三是工业产品更加多元。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铁合金、特种合金、水电、碳化硅、波形钢管、石膏、石灰石、萤石粉、有机肥、页岩油、白酒、马铃薯雪花粉、白牦牛肉系列制品等200多个品种。四是工业产能进一步提高。目前,冶金行业产能达到20万吨/年,新兴碳材行业产能达到30万吨/年,成为全省铁合金和碳化硅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原煤产能达到300万吨/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0.2万千瓦时。企业资产总额达30.6亿元。五是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24亿元,同比增长22.3%,工业占全县GDP的比重为46.4%;工业对大口径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45.7%,已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增加财政税收、吸纳农牧民就业的主导力量。
(二)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我县工业集中区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带动、凸现特色、环境优先、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建设了金强和炭山岭能源两个工业集中区。金强工业集中区包括含宽沟、城东、水泉上滩、打柴沟四个工业园,重点建设的宽沟工业园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已入驻企业28户。炭山岭能源工业集中区主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以发展煤炭洗选、发电、建材、水电和其它矿产品开采加工等产业为重点,现入驻工业企业14户。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松山工业集中区,占地面积约3万亩,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新能源开发为重点,建成后将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4年上半年共实施工业项目52项,其中:续建项目14项,新开工项目38项。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2亿元,完成年计划任务50亿元的46.4%,新开工投资万元项目18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0项;建成万元项目11项。上半年14项续建项目完成投资8.8亿元。实施的38项新建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4.4亿元。新建项目进展顺利,已有18个新建项目建成投产。11项工业项目列入到县上重点项目。
(四)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工作达到目标要求。在节能降耗方面。大力开展行业准入及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对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进行认真核查,对符合申报第六批准入条件的公司及时进行申报。强化工业节水措施的落实。突出抓好高耗水行业的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工业节水台账,健全落实工业用水季报告制度,督促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通过狠抓节能措施落实,全县工业节能、节水工作稳步推进。安全生产方面,一是全力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安排专人及时转发省、市、县关于做好防灾减灾的相关文件及天气预报。二是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组织企业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实操培训,强化对食品生产、食品检验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识。督促食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三是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检查活动,排查隐患。上半年,工业企业继续保持了无安全责任事故的良好势头。
二、天祝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的来说,全县工业经济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但仍处于蓄势聚能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我县工业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先天缺陷,生存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举步唯艰。
(一)工业基础薄弱。我县工业企业发展起步晚,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弱。传统产业比例大,产业链条短,以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多为产品初加工,资源利用深度不够,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新建企业税率贡献不足,市场适应性差。煤炭企业占财税贡献半壁江山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二)发展思路不清。我县的工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如何发展工业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势必会造成规划不清、前瞻性不强、结构失调、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县工业经济中,高载能企业占了很大比重,随着转型升级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对高载能行业进行多方围堵淘汰,这部分企业进退维谷。县域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从管理,技术、资金等各方面都很脆弱,市场适应性差,转型升级能力弱,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困境。我县的碳化硅、冶金等企业就存在这种情况。二是园区规划不尽合理。园区规划中只考虑了生产区,没有生活区和服务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便,限制了园区的发展。三是政策不协调。我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但存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打架的问题,比如宽沟工业园区企业因县上承诺地价与国家法律规定地价不统一而无法办理土地使用证的问题。四是抓工业经济的合力不够强,存在“基层调研多,解决问题少”的情况。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人才的匮乏。因此,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应尽快引进或培育一批懂县情、懂工业、懂规划的人才,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
(三)企业缺乏竞争力。我县的工业企业总体层次较低,一是管理方式落后。大多数企业是合伙制企业,合伙人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与真正的企业科学管理还有不少差距。二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可复制性很强,没有竞争力。三是企业的自主性不强。没有创新动力,存在等靠要思想。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的少,希望政府解决问题的多。四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致富思源、致富思进”的自觉。新建企业对全县的财政、就业、社会建设贡献不大。五是部分企业原料产地远。如生产碳化硅的石英砂、盐来自青海等地,石油焦来自山东、新疆等地。正阳公司用来生产全粉的马铃薯来自山丹等地。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同行业竞争力。
(四)企业融资困难。首先,县域工业企业大多系中小企业,融资实力薄弱,且银行忌惮于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信贷收缩,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融资比较困难;其次,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新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五)集聚效应不强。两园园区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园区规划不科学,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缺乏投资吸引力;产业集中度不高,效益较低,甚至存在“有企业,无产业”的现象。
三、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优势、科学发展。依托天祝县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政策叠加和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科学前瞻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趋势,顺势调整我县工业经济结构。坚持有保有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后劲足、区域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为依托,加快培育农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包括白牦牛、细毛羊等畜产品肉毛皮的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红提葡萄、人参果、食用菌、洋芋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反季节、高原无公害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等。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做出特色,推进产业集群,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
(二)狠抓项目、提高质量。一是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搞好项目研发和论证评估,寻找我县产业发展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精心筛选一批资源状况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及时充实完善项目库。二是完善项目建设责任机制。严格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和部门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三)广扩渠道、聚集要素。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用足用活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不断创新机制,聚集发展要素,解决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金融风险。积极引导商业信贷资金、企业法人资金和民间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广辟“钱”途,全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坚持集约用地,控制非生产性用地,对未经批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或与建设内容不符合的,以及入园两年未动工建设的,收回土地使用权;如经批准改变土地用途,转让或处分抵押土地的,收回已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并依法规补缴土地出让金和有关税费。严格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管理,多渠道、多途径争取用地指标,努力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完善培养和引进人才机制。加强同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合作,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委托登记有意向来我县洽谈就业的优秀毕业生,进一步提高洽谈成效。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以企业为基地,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培养人才。采取委托培养、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轮训等有效方式,积极帮助企业培训选聘人才,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
(四)顺势而为、转型升级。一是自觉提升企业档次。要高度重视企业管理科学化、企业人才专业化、企业技术现代化。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导向,汲取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自觉提升企业档次,尽快实现“华丽转身”。二是加强科技投入。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拓宽成果转化源头,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并向技术创新的主体过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创造条件吸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来,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是提高抗风险能力。要提升传统产业层次,鼓励和引导有较大规模和较强优势的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产重组。坚持市场取向、政府引导和以企业自主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整合后形成的龙头企业能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管理的辐射作用。
(五)优化环境、巩巢引凤。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按照非禁即许的原则,对进入园区的企业,认真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协调税务、工商、规划等部门,在财税、人才、融资、开发建设、就业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将协调服务园区建设纳入相关县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园区周边乡镇的年度考核内容,以督促相关部门和乡镇配合园区各项工作。着力整治企业(项目)周边社会环境。积极探索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的方法,让农民失地后安居乐业。
(六)提高标准、搭建平台。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园区的宏伟目标,不断加强园区平台建设。一是着力完善规划体系。要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既要体现超前性、长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要强调节能节地、合理布局,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提升土地管理水平。要严把土地供应关口,根据每个入园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用地,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清清开发”的行为。要加强土地清理工作,提高用地效率,促进园区产业集中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切实保证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四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要按照产业定位,加快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配套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园区在注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标准,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园区建设道路。
(作者系中共天祝县委党校讲师) 
天祝县设施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从近年来自然灾害给我县农牧业造成严重减产的现实看,全面研究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吸取自然灾害带来的教训,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的侵袭,彰显设施农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发展背景
(一)气候条件差,传统农牧业收益低。天祝县境内海拔m,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冷凉干旱型气候,年降水量450~600㎜,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年均温0.2~4℃,相对无霜期130天左右,日照时数2641.3h,≥0℃积温1703℃。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均温低、无霜期短,日照时数少,不利于动植物生长,传统农牧业收益低。
(二)自然灾害多,传统农牧业减产大。天祝县气候条件差,风、霜、雪、雨、雹、旱、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据调查,2012年冬到2013年春的大旱,使我县的旱地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天然草场返青推迟,产草严重不足。2013年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6.6万亩,造成农业减产3929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6800万元,受灾面达16个乡镇128个行政村,重灾人口8.3万人,严重影响农牧民生活。
(三)石羊河源头综合治理迫在眉睫。2001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把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确定为全省水利建设的“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调整作为实现武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而我县又是石羊河流域的源头,是黄河上游和石羊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源补给区和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更是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
(四)发展设施农牧业是我县的必然选择。传统农牧业灾害频繁的现实压力和农牧民渴望增收是我县设施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农牧民从设施农业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再加上县委、县政府一系列措施的扶持,广大农牧民群众穷则思变,自觉自愿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空前高涨。
二、发展优势
(一)资源和地域优势。天祝县地处北纬37°左右,是全国农业专家界定的北纬32°-43°日光温室发展区间的中心地段。年均气温0.2~4℃,有效积温充足,冬春季通过增温保温设施能够满足农作物正常安全生长;年均日照时数小时之间,在光照时间、强度上均占优势;土壤多为栗钙土,质地松软,保水保肥,抗旱耐涝,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3.3%左右,全氮0.207%,碱解氮133㎎/L,速效磷16㎎/L,速效钾243mg/L,适宜各种蔬菜和结实作物生长;同时我县地处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发展设施农牧业较适宜区域。
(二)产地环境优势。由于海拔高,温差大,病原菌少,太阳辐射紫外线强,有利地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蔓延,病虫害发生轻微;加之群山起伏,草原、森林覆盖面大,人口密度低,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都来源于境内的祁连山腹地,无过境污染河流,大气、土壤、水源洁净,完全符合国家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特别适宜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
(三)政策优势。一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编制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将投入大量建设资金,涵盖重点工程建设、节水改造、设施农业建设等重点领域,这对于我县全面推进现代设施农业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二是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牧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的资金已增至2000万元,重点支持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等,由此,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投入渠道越来越多。
(四)市场优势。目前我国的果蔬生产大部分分布在南方,每年的6—9月份是南方的高温季节,果蔬生产处于淡季,而天祝生产的各类果蔬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并且以质量好、无污染开始上市,受到消费者青睐,以季节差截赢得市场价,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五)区位优势。我县居于兰州、白银、武威、金昌、西宁等地中心位置,东南距兰州144公里,距中川机场89公里,西北距武威市134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纵横交错,兰新铁路和312国道横穿县境。人流、物流、信息流十分便捷。
三、现状及成效
截止201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设施农业8.54万亩,其中果蔬菌日光温室2万亩,养畜暖棚6.54万亩,先后建成高原农业科技示范园、华藏寺镇黄草川千亩日光温室示范点、松山镇中大沟千亩日光温室示范点和哈溪镇东滩村千亩日光温室示范点等集中连片示范点94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场)806个。全县日光温室各类果蔬菌总产量达到5563万公斤,实现总产值2.51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1.6%。全县养殖暖棚年出栏各类畜禽60.82万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7.42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9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5%。
据调查,标准蔬菜温室年产值可维持在13000元以上,是传统农业的15倍以上。扣除生产费用3500元左右,纯收入10000多元。加之洁净的生产环境和丰富的有机肥源,生产的蔬菜质优安全,越来越被市场接收和认可。
红提葡萄标准温室(种植面积约400㎡左右、占地约1200㎡左右)平均产值可达到25000元以上,是传统农业的近28倍。扣除生产费用3500元,纯收入21500多元。
全县舍饲育肥中始终坚持“良舍、良种、良饲、良医、良法”五良结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反季节舍饲育肥,提高出栏率,缩短养殖周期,缓解草畜矛盾,降低养殖成本,实现了草畜产业的最大效益。以松山镇达隆村绵羊育肥养殖来看,2013年该村羊饲养量100只以上47户,&200只以上51户,300只以上30户。通过短期舍饲育肥,1-2个月羊只均增收2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全村绵羊生产方式已向集约化、精细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彻底改变了过去只追求数量而忽视效益的生产方式,有70%的养殖户逐步迈向规模育肥经营。
四、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1.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科学种田意识差。一代农牧民文化程度低,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难,科学种田意识差;二代农牧民文化程度高,外出务工收益高,不愿种地;三代农牧民寒窗苦读,不能种地。留守群众建棚的积极性在政府的扶持力度上,给钱就建,不给钱就不建。至于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他们心中无数。
2.技术服务落后,不能及时地为农牧民排忧解难。设施农牧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农户的劳动强度大;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3.翻新有余,巩固不足,品牌引领不够。有些干部说,天祝的设施农牧业是“猴子搬包谷”,还有人说搞“试验田”,年年翻新。以哈溪片的人参果,金强片的红提葡萄为例,种植已成规模,但效益不稳定。我县的红提葡萄虽然在2009年12月广州举办的国际果蔬展览会上被评为“中华名果”,我县也被评为“中国优质红提葡萄之乡”。但哈溪片的人参果,金强片的红提葡萄仍存在销路不畅的问题。究其因是只重建不重销,因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没有专业的营销队伍打造品牌、推广品牌,品牌引领不够。
4.设施农牧业发展资金相对不足。设施农牧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建设标准日光温室需要资金4.5万元以上,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银行贷款难,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5.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发育滞后,现已成立的农产品营销协会辐射面小,实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不健全,功能弱,交易手段单一,营销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管理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6.产品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超市和连锁店的销售份额低。长期以来,农贸市场一直是蔬菜营销渠道中最为主要的销售终端,这种传统的零售终端存在诸多无法规避的问题,如质量保证问题、经营不规范问题等。现代营销手段虽已被人们认识,但传统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超市和连锁店的销售份额低。
(二)对策建议
1.抓宣传全面推广。一是搞好宣传发动、舆论造势。坚持把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做好设施农业的效益典型、技术规范、发展动态、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宣传,为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组织富有开拓精神的村干部和群众到外市县考察学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农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打造“高原夏菜”、“华锐人参果”、“雪域红提”“天祝白牦牛”等特色品牌,实现一个产业主打一个品牌。坚持以“特”扬名,力争以“土”取胜,针对目标市场和主要客户,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品牌产品展销会、招商会、推介会等,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2.抓服务依靠科技。一是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档次,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功能齐全的设施农业装备,提高设施农业水平。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对设施农牧业的贡献率。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增强农牧民的科技意识,提高设施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要选派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设施农牧业的生产效益。
3.抓质量打造品牌。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产品的第二生命力。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意识,增强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自觉性。打造知名品牌,在巩固提高原有蔬菜质量知名度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出一批质量优,品质好,附加值高,产量大的品牌产品和优势生产基地,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实现树形象、创名牌、扩市场、增效益的战略目标。
4.抓投入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保持设施农牧业扶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扶持、农牧民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五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到农村搞设施农牧业,发挥企业成熟的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及时引入我县设施农牧业中,发挥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两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设施农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5.抓规模提升效益。规模效益是设施农牧业的生命所在。大力开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既有利于产品的市场流通,也有利于产后加工。从全县来看,除继续抓好金强川红提葡萄产业区,哈溪片人参果产业区,半干旱山区食用菌产业区三个优势产业带建设外,应当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规模化发展上,培育专业村和专业乡镇,逐步建立起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时,根据自然经济条件制定详细的日光温室规划,发挥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发展。
6.抓市场拓宽销路。不断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壮大果蔬运销队伍,发展一批蔬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充分发挥协会、龙头企业等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在兰州、青海、新疆等蔬菜外销量大的地区建立窗口市场,扩大外销。将新疆调运山东蔬菜的车辆吸引到天祝,进而立足河西,占领新疆、内蒙、青海等周边市场。农牧产品的销路畅通了,宣传、服务到位了,农牧民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规模和效益才能扩大。
(作者系天祝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草食畜牧业是天祝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饲养的畜种有天祝白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藏系羊、岔口驿马等。2002年农业部推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之后,在内蒙古、贵州、青海等省进行了实验性探索,取得了发展的显著成效,这说明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天祝县作为全省八大纯牧业县之一,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近年来,全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草畜产业发展为主题,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按照“草畜平衡、扩展总量、提高质量、转变方式、完善体系、健康发展”的思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草原生态建设和草产业发展,完善良种繁育和服务体系,强化疫病防治和安全生产,扩大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育肥生产,促进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展方式转变,使畜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末,全县牲畜饲养量达到186.45万头只(匹),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7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48元,增长26.18%。畜牧业经济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经济增长点、农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农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发展成效和特点如下:
一是养殖方式由小而全的分散养殖向适度专业化规模化养殖转变,畜牧业养殖方式初步转型。养殖暖棚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舍饲育肥生产发展,使牧区牲畜养殖量实现季节性“减员”,减轻了冬春草场的压力,增加了养殖收入。同时农区、半农半牧区全面推行舍饲规模育肥和短期育肥生产,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养殖效益。到201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养殖暖棚4.28万座403.8万平方米,规模养殖场(小区)780个,带动发展规模养殖户达到1.35万户,牛羊规模化养殖达到70%。初步形成了以家庭牧场规模养殖户和规模养殖场(小区)为基础,带动专业化特色养殖乡镇、村(组)发展的格局,“六畜兴旺”小而全的分散养殖逐步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养殖转变,畜牧业养殖方式初步转型。
二是饲料来源由粗放牧养向种草养畜、科学养殖转变,并认真实施草原生态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得到了明显恢复。我县解放初期以自然放牧养殖为主,几乎没有饲草料种植生产,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每户饲草料地也仅有1-2亩。实行草畜双承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牲畜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而草原退化却越来越严重。为解决超载过牧和天然草原退化加剧的状况,全县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广小黑麦、甜燕麦等优质牧草种植,饲草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13年达到28.15万亩,年可产鲜草69.18万吨。与此同时积极转变农牧民养殖观念,组织群众从外地购入饲草料,加大饲草料储备投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草场压力,&并从2004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奖补各种政策,建成草原围栏510万亩、治理草原退化严重区200万亩,建成无鼠害示范区140万亩,草畜平衡427.11万亩,三年累计完成草原减畜13.64万羊单位,使天然草原生态得到明显保护和恢复。
三是养殖结构由传统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种养殖格局初步形成。首先是品种结构的变化。绵羊品种由毛肉兼用型向肉用和肉毛兼用型方向过渡。我县绵羊原始品种有蒙古羊、藏羊、蒙藏混血羊,1980年培育成功了第一个育成良种甘肃高山细毛羊。在九十年代以前,畜牧业发展主要以数量增加带动效益增长。2003年开始,全县引入大量优良毛肉和肉毛兼用羊,全面开展肉毛兼用羊培育和肉羊经济杂交。经测产6月龄改良羔羊比同龄当地羔羊平均多增肉4.51公斤、增毛0.5公斤,增收220元左右,改良效益十分显著。黄牛品种由役用型向肉用型过渡。我县历史上黄牛养殖主要用途是农业役用。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黄牛役用作用减轻,黄牛养殖逐步转向肉用生产。2005年以来,建立肉牛繁育基地并引进西门塔尔良种肉牛8000多头,累计完成黄牛改良6.7万头。改良牛比本地黄牛头均增加收入800元以上,养殖效益提高50-70%。通过实施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全县天祝白牦牛存栏数达4.8万头,占牦牛总数的48%。目前“天祝白牦牛”、“天祝白牦牛肉”、“岔口驿马”等特色畜种及产品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品质效益、品牌效益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种群结构的改变。牛、羊、猪适龄母畜比例由2000年的34.6%、49.6%、8.8%,提高到2013年的47.5%、53%、12.4%,出栏率分别从2000年的22.6%、37.3%、96.7%,提高到2013年的35.8%、51.8%、132%,周转速度明显加快。再次是特种养殖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存栏马鹿2200头、藏獒320只、蓝狐300只、银狐200只、貉子200只,形成了“多品种、规模化、高效益”的特种养殖格局,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优质特色产业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是畜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首先在草产业种植上大力推广以小黑麦、甜燕麦等为主的优质牧草,扩大种植面积,开展牧草新品种试验示范,同时,积极推广青贮(氨化)技术,累计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7091台,建设青贮窖4.52万立方米,秸秆利用量达到14.53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80%以上。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秸秆利用技术的推广,为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草原生态保护提供了有效支撑。其次在畜种改良方面,和甘农大开展新品种培育和肉羊杂交实验技术合作,为培育高原特色肉羔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在旦马、松山等乡镇开展“绵羊穿衣”试验示范,为提高羊毛品质和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再次每年开展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及农牧民科技培训2.2万人次,其中技术骨干1700人次。积极引导扶持养殖专业合作社68个,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科技含量。
综上所述,天祝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但要实现畜牧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型发展,还必须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
二、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生态畜牧业战略地位重视不够,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多年来,由于县财政困难,对畜牧业发展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草原畜牧业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强,长期靠天养畜,保障能力弱,抗灾能力低,虽然制定了草畜产业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但在涉及畜牧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建设方面并没有制定专门详细的规划,产业化经营体系远远没有形成,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服务业的促进方面作用甚微,畜牧业生产和发展仍然带有很大的脆弱性。
二是作为基础性的优势产业,对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认识不明确。长期以来对“养什么,怎么养”始终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没有充分考虑本地资源与气候条件,有些品种与本地发展的实际不符,导致养殖品种多,增加了养殖成本而效益不好,投入分散,没有发挥资金集聚效应,实际上降低了农牧民直接收益。另外对传统草地畜牧业文化功能认识欠缺,既无规划也没有资金和项目投入,与传统草地畜牧业相关的文化活动仅仅限于乡村范围内,没有充分挖掘和展示其文化和旅游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
三是饲草来源不足,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矛盾突出。全县天然草原退化面积达528.4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90%,严重退化面积达202.4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6.69%,草原鼠虫毒害草危害严重,加剧了草原的退化,目前也没有很成熟的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和环保的灭鼠、灭蝗等技术,再加上部分牧区草原流转不规范,养殖大户思想上还存在传统放牧观念,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经营,草原监管不到位等,天然草原“局部改善、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由于人口众多,人工草地种植处于初级阶段,也没有适合高寒地区推广种植的豆科饲草,传统牧草产草量低等技术因素受限,饲养量增长与饲草料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尤其是冬春季节仍然严重缺草缺料,饲草料资源短缺仍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产业链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全县还没有专业化的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专业化生产水平低,虽然养殖规模比较高,但规模效益不够突出。从全县畜牧产销格局来看,全县养殖合作经济组织截止2013年底达到139个,但实际真正发挥作用的没有几个,农牧民专业组织、专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起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的连接,尤其是市场销售方面全县养殖户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大量牲畜及其原始产品被廉价贩往外地,降低了农牧民的直接收益。另外随着养殖方式的转变和养殖规模的扩大,畜产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影响畜牧业稳定发展。
五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品牌效应没有体现出来。我县饲料加工工业发展滞后,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全县尚属空白。较有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10家,且属于初级加工,冷藏环节也很薄弱,多分散于个体肉品经营户,由于缺少资金、技术,精深加工能力弱,市场开拓不够,自身发展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对草原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天祝白牦牛的品牌效应与高原肉羊产业的规模效应发挥不明显,特色养殖受益范围小,仅限于个别乡镇,与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草原生态畜牧业战略地位重视程度。天祝县是全省八大纯牧业县之一,已被纳入国家级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和全省现代农业肉羊产业示范县,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且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在全省畜牧产业中占有优势,就必须转变观念,重视生态畜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制定县域内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包括近期、中期、远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大财政支持投入力度,使草原生态畜牧业在带动其他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上的战略性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二是把发展和培育以天祝白牦牛为主的肉牛产业和甘肃高山细毛羊为主的肉羊产业两大产业作为生态畜牧业优势产业来抓。因为生态畜牧业是天祝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畜牧业的必经之路,这两大产业既符合天祝实际,也体现出了本地优势,应该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投资、民间资金等方面投入,加大改良繁育、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产业化基地、产业链培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力度,突出生态绿色理念,全力打造体现天祝特色的现代畜牧业产业链。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畜牧业生态功能与传统文化功能有机结合,扶持发展生态畜牧农家乐和生态旅游,组织开展与特色传统畜牧产业相关的文化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畜牧业与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和谐统一。
三要通过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料生产,并继续争取扶助政策,加大天然草原生态的综合治理力度。天祝县的天然草原是黄河、石羊河两大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对促进上述流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所以在技术上能够有所突破,开发出适宜高寒地区种植的优质牧草,扩大种植面积,引导牧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长远经营理念,规范草原流转。加大天然草原荒漠化治理、退化草原补播改良、鼠虫害防治、草原围栏、饲草料加工、草原生态监测、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等方面的资金、技术等支持力度,加快草原综合治理步伐,使草原退化的局面彻底得到遏制,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实现草原永续利用。
四要着力培育畜牧业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现代化营销体系。首先要积极培育有发展前景、有一定规模、能辐射带动的县域内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资金、政策、服务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其次注重引进一批有实力、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外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缩短养殖户与市场的距离,减少中介,降低流通成本,推行订单养殖和产销对接,可以直接提高养殖户效益。再次对于本地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其开拓市场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之能真正发挥出辐射和带动作用。最后还要注重品牌效应,以无公害畜产品、有机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为抓手,积极培育优势品牌,扩大知名度,建立现代化营销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真正使具有天祝特色的畜产品走出去,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五要提高生态畜牧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在草产业建设上着力引进和开发适宜高寒地区种植、产草量高的优质牧草,并积极推广和开发秸秆利用技术、青贮氨化技术,并继续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其次在畜种改良上继续加大良种改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研究,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力度,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为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最后增加对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技术、项目与经费投入,从而保障人们对畜产品的安全需求。&
(作者系天祝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
近年来,在中央“一号文件”的鼓舞下,各级政府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天祝县种植大户不断涌现,促进了规模化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设施农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特色种植大户在发展过程中,仍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诸多问题。近期,笔者按不同重点产业分布情况,对全县各个农作物种植大户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一、发展现状及现实意义
根据调查,全县因土地流转并从事种植业生产的3.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共有85户,其中日光温室种植大户有16户,高原夏菜种植大户有40户,马铃薯种植大户有29户。各种植大户的收益也较好,日光温室大户每60m温室收入在2-3万元,高原夏菜大户每666.7m2收入在0.8-1.5万元,马铃薯大户每666.7m2收入在0.1-0.2万元。农业种植大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从零散种植向集约化经营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活力,推动了我县农业生产的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对我县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受移民搬迁政策的驱动,边远山区村庄农民纷纷向大村迁移,撂荒土地逐渐增多,土地资源流失现象极为严重,部分种植大户在承包撂荒地的同时,注入资金,进行了土地开发,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有效地扼制了土地长期无人耕种造成土地荒抚现象的蔓延,稳定了耕地面积。
(二)为农民增收拓宽了就业门路。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种植大户的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就业门路,为农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在农业生产中起到辐射带头作用。种植大户大部分都是种植能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在种好自己承包地的同时,支持、带动周边农户积极投身农业生产,自觉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种植结构。
二、存在问题
(一)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一是土地流转费用越来越高。根据调查全县高原夏菜种植大户平均667m2土地流转费为330元,较2013年增加了32.3%。马铃薯种植大户平均667m2&土地流转费为90元,较2012&年增加了42.7%。二是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大户最怕农资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户种植收益和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各种主要农资价格快速上涨,导致种植大户收益下降,挫伤了种植大户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用工费用大幅增加。大户开展生产,需要雇佣一定的劳动力,由于近几年工价不断上涨,生产成本持续增加。
(二)农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一是生产条件恶劣。全县80%以上的耕地为陡坡地,由于连年干旱,土地退化、草原沙化严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特征十分明显。二是农牧业灾害频繁。生产季节经常会遭遇雨雪、强降雨、冰雹、洪涝灾害、大旱或特大干旱等恶劣天气,极易给种植大户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给大户开展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开展生产自救等造成较大影响。&
(三)规模生产融资较为困难。大户开展生产投入大,需要资金多,且种植大户多数以中小规模为主,不少还是家庭经营型,资产有限。再加上农业投入周期长,周转慢,因此种植大户生产经营中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而且目前银行、信用社对种植大户的贷款又有限,存在着借、贷款难的问题,种植大户的农业生产环境不能良性发展,甚至陷入难以周转的窘境。
(四)种植大户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根据调查,目前全县种植大户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到80%&,而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20%;&且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其中40岁以上占80%以上,40岁以下只占20%。由于受文化水平及年龄老化等因素影响,种植大户生产、经营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五)存在农产品卖难问题。土地生产经营方式主要以自种自销为主,订单农业面积只占到总播种面积的20%,农产品卖难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后期市场行情复杂,难以预料,经常出现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发展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大户发展。针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生产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预算,加大农业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项目资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资金扶持,支持大户发展。利用多种方式为他们解决资金问题,以保证种植经营大户的正常运转、扩大规模、良性发展。一是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种植大户补贴政策。拿出部分财政资金,给予大户额外种植补贴,并对种植大户先期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偿,提高其承包种植的积极性。二是要完善大户贷款机制,加强对种植大户的信贷支持,把种植大户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缓解大户季节性、临时性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三)搞好科技服务,引导大户发展。一是应深入开展大户科技服务,建立县乡镇农技人员“一对一”、帮扶联系制度,为大户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支持。二是开展种植大户培训,提高大户科学种植水平。根据大户需求,结合生产实际,聘请省、市专家,采取授课、田间指导、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大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大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大户农业生产水平。三是建立大户信息档案和帮助大户开展农业信息沟通,正确引导大户开展适销对路的农业生产,降低大户生产风险,提高其生产收益效率。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大户发展。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壮大正阳、介实等效益高、信誉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支撑作用,以龙头企业引导种植大户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取企业与大户建立签约和订单生产机制、利用中介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等方式来解决大户“卖难”“卖不起价”的问题,消除种植大户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地降低他们的市场风险,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作者均系天祝县财政局干部)  
学习先进经验 开拓工作思路&努力提升全县科技工作水平
——天祝县科技考察团赴民勤学习考察报告
年11月13日-15日,由县政府分管科技的副县长带领县财政、工信、统计、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相关人员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学习考察团一行,赴民勤县就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学习。
整个考察活动行程紧凑,内容丰富,重点参观考察了民勤县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天羊业有限公司、民勤威瑞环保有限公司、紫轩酒业民勤分公司等企业,同时考察团还与民勤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通过考察交流学习,大家感受很深,收获很大。清醒地认识到了我们自身存在的差距,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坚定了信心。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概况
近年来,民勤县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努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大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保障科技投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2009年,民勤县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2014年,民勤县被国家、甘肃省评为“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民勤县科技工作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其主要经验和做法如下。一是确保科技经费投入。把科技投入视为最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县财政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每年县财政科技投入达到财政当年支出的1%以上,其中,万元,万元。二是精心实施科技项目。近年来,全县共实施科技项目119项,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2628万元,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项目,“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形成了有地方特色、有发展规模、有科技含量、有市场份额的特色优势科技产业。三是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随着民勤县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R&D经费投入也逐年攀升,其中,2013年,全年完成R&D经费上报4138.5万元,占GDP比重的0.7%。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民勤县紧紧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环境等制定出台了《民勤县专利资助和奖励管理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促进全县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2014年已申请专利116件。五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按照“点燃一盏科技灯,照亮农村一大片”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一批具有新、奇、特和典型样板作用的科技示范点,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推广力度。六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按照“派一人、抓一村、兴一业、富一方”的总体要求,每年选派100名左右技术强、素质高、作风硬、经验多的科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工作。七是着力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奈艾斯公司、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
二、经验与启示
(一)政策到位,机制灵活。在科技管理上始终坚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科技投入,搞好科技服务,营造创新环境。将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每年民勤县财政科技投入达到财政当年支出的1%以上,其中,2012年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投入777万元,占财政当年支出的1.13%;万元,占财政当年支出的1.14%;万元,占财政当年支出的2.76%。所投入的科技三项经费主要用于重点工作扶持、企业项目及专利申报,提高了企业对项目、专利申报的积极性,企业获得专利后,又可能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他们对科技重视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对科技三项费的投入,值得我们借鉴。
(二)重点明确、成效显著。近年来,民勤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因地制宜致力于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民勤县共实施科技项目119项,其中部列20项、省列10项、县列98项,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2628万元,重点组织实施“民勤县风沙危害防治与生态产业培育科技富民应用示范”“民勤县酿造葡萄节水增效规范化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开发”“有机肉苁蓉机械化栽培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高繁殖力优质肉羊新品种培育及产业”等项目。2013年,全年完成R&D经费支出12034.7万元,占GDP比重的1.99%,实际上报4138.5万元,占GDP比重的0.7%,其中:县财政完成支出203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支出2105.5万元。2014年,计划完成R&D经费支出11870万元,较上年计划增加658万元,占GDP比重1.75%,目前,已完成支出8266万元。
(三)措施得力,发展迅速。近年来,民勤县紧紧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环境。制定出台了《民勤县专利资助和奖励管理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促进全县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了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严格行政执法,保护合法权益。据统计,民勤县专利申请量累计达620多件,授权量累计达436件。其中2014年已申请专利116件。
(四)产业培育,示范推进。近年来,按照“点燃一盏科技灯,照亮农村一大片”的工作思路,民勤县建立了一批具有新、奇、特和典型样板作用的科技示范点,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推广力度,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年内从农、林、水、牧、农机等部门单位抽调技术人员105人,共建立日光温室沙葱、梭梭接种肉苁蓉等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高效节水大田种植业和中药材种植等县级科技示范点(片)83个,实施试验、示范、推广项目91项,培养科技示范村123个、示范社426个、示范户3800多户、科技骨干4600多人,示范面积近3万亩。他们在基于产业培育和企业扶持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差距与不足
近年来,我县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民勤县科技工作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投入方面的差距。我县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建立与财政支出增长适应的增收机制。年,科技三项经费仅为6.3万元,占财政当年支出不足0.01%,而民勤县科技三项费的投入分别达到1.13%、1.14%和2.76%。
(二)科技项目方面的差距。近年来,我县采取多项措施,着力申报国家、省列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4项,扶持资金达1260多元,2014年,省科技计划立项1项,扶持资金100万元,国家科技部项目未获得立项,而民勤县2014年省列科技计划4项,国家科技部立项6项。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勤县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推动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相继实施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民勤县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其相比,科技含量低、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大部分工业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知识产权方面的差距。近年来,天祝县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通过出台《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对获得受理的专利进行资助,开展知识产权培训调研,邀请专家现场进行专利挖掘,进一步提升全县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鼓励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挖掘申报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13项,外观设计98项,授权64项,仅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勤县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成绩,仅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申报各类专利达到74项,20件以上专利大户5家,专利结构更为合理,为企业蓄积了强劲的源动力。
四、思考与建议
学他之长,补己之短,借鉴考察学习经验和感受,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加快完善科技体制。完善科技项目组织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标准,优化评价办法,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评估。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强化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加强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统筹各方科技资源,全力推动基层科技工作发展。围绕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合作成效和水平。
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根据国科发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科技工作进步先进县(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要求及全国科技工作进步先进县标准,“科技三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科目,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县(市、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所占比例不低于1.1%。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并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2013年我县财政决算支出数为258618万元,而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为5万元,要达到财政支出的1.1%,科技三项费达到2942万元。
三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吸收和借鉴省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努力在重点产业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全县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为主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以工业园区为主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在重点行业中支持建设产学研结合的行业科技创业平台,带动行业和企业技术开发、产业产品升级。
四要加大科技项目争取力度。以科技项目的实施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紧紧围绕全县特色产业,着力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民生科技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知识产权计划项目,充分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重大带动与引领作用,重点培育富民产业,引导社会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聚集。通过努力,2015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数达到5-7项,争取立项3-4项,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6项,争取立项4-6项。通过大力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使我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特色富民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作者系天祝县科技局局长)    
对天祝县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天祝县以“打造全省最具吸引力的民俗宗教生态避暑旅游基地”为目标,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着力打造高原自然风光游、藏传佛教文化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登山探险游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发展现状
从1996年开始,天祝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全力培育是全县人民的共识,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旅游规划编制、宣传推广、逐步加大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注重项目带动,旅游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打造自然风光、藏传佛教和藏土民族民俗风情三位一体的特色旅游。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旅游产业基础初步建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初步形成一个中心(县城),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六大旅游主题板块的旅游雏形。
目前,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机制逐步形成。全县宾馆饭店已达20多家,其中星级宾馆2家,形成日容纳2000多人的接待能力。景区接待点1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4家,农家乐、藏家乐110多家,旅行社2家。全县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600多人,间接从业人数达5000多人。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85.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十二五”的&2011---2013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55.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7亿元。月,累计接待游客52.41万多人次,同比增长30.15%,实现旅游综合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47.77%。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已由1996年的1.83%提高到现在的2.18%。总的看来,天祝县的旅游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大投入小产出的阶段。
二、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天祝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雪山、草原、森林、峡谷为一体。人文景观独具特色,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原始性、多样性、神秘性相融。既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又有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之一的天祝三峡和省级地质公园马牙雪山峡谷;既有始建于唐代的名胜古迹—-天堂寺和亚洲之最的天堂寺宗喀巴木雕大佛,又有古代新石器时代马场类型文化遗址和汉长城遗址;既有国宝级文物—-元代青铜牦牛,又有五、六世达赖遗物、明代石浮雕像和光明女佛;既有乌鞘岭“炎天飞雪”的奇景、又有马牙雪山天池神奇的传说;既有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又有自成体系、个性特征鲜明的“华锐文化”;既有浓郁的土、藏民俗风情、又有赛马会、花儿会、奉教朝拜会等民俗风景。使天祝在以兰州为中心的全省旅游圈中独具魅力。
(二)区位条件便捷优越。天祝县系河西走廊“门户”,地处兰白、金武两个经济区中间地带,距省会兰州145公里,距中川机场80公里,距武威136公里;312国道、G30高速、兰新铁路贯通东西,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极易纳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是“丝绸之路”旅游产业网中的重要网扣,更是兰州至敦煌黄金旅游热线上的重要线段,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三)发展的政策机遇叠加。一是国家开发西部的力度加大,投资倾斜,政策优惠。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四省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天祝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三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甘发【2010】7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天祝纳入兰(州)白(银)经济圈,建设成为我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县”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批复实施。特别是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打造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更有利于天祝旅游业搭车上路。四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以及县上编制的《天祝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我县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机遇。
(四)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国家旅游局将“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列为全国对外推出的九大精品线路,甘肃省建设“旅游大省”战略目标的实施,着力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天祝正好处在“丝绸之路”精品线路“框架”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是“丝绸之路”旅游产业网中的重要网扣,必将在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发展的内部条件优化。“旅游兴县”战略,已成为天祝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愿望强烈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和增强全县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天祝旅游业快速发展。
(六)发展的客源市场稳定。近几年以举办旅游节和县庆活动为载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扩大了天祝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目前,天祝已成为兰州、宁夏、白银、景泰、永登、古浪、武威、金昌、张掖、酒泉、青海西宁等省内外游客休闲度假、宗教朝圣和自驾游爱好者的首选地,特别是来马牙雪山登山探险的“驴友”络绎不绝,知名度不断提高。
三、目前存在问题
(一)规划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景区设计欠科学。目前,天祝县虽有旅游业发展规划,但所做的规划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规划,规划粗线条的多,具体细致的设计少,操作性不强,只能随着景区发展“走一步,看一步”,没有长远打算,景区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景点开发缺少特点,没有突出特色,核心景区品牌效应不明显,其他景区没有特色、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品。
(二)旅游的软、硬件跟不上,服务功能不完善。从目前来看,我县旅游业涉及的行、游、娱、购、食、宿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可以说是一流的旅游资源、三流的交通条件、四流的食宿设施和商品购物、五流的接待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较差。从县城到各景区以及各景区之间交通网络建设不健全,道路指示系统不完善,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人们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认识比较肤浅,还处在“能卖门票就行”的认识阶段,现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度假、观光类为主。缺乏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包装,有景点,无解说,有故事,缺讲解,难于调动游客的游览兴致;加之体验旅游产品较少,游客的参与度低,产品配套程度差,难以适应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对游客吸引力不强,游客推介来天祝旅游呈下降趋势。三是缺少多种民俗娱乐项目。现有的娱乐项目设施简陋、场所分散,内容单调、吸引力不强、而且规模档次都不高,游客逗留时间短,效益低。四是旅游商品开发程度较低,目前没有成形成熟的特色旅游商品,没有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一条街,更谈不上旅游商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四是住宿档次和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全县具有2000多床位的接待能力,用于旅游接待的不足1200张床位,全县仅有两家旅游星级饭店。全县所经营的“农家乐”、“藏家乐”大多是将住宅地进行简单装修后经营,规模小、档次低、服务质量不高而且无固定的停车场,厨房、厕所,卫生条件较差,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投融资渠道窄,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当前,我县旅游投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县是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旅游产业方面投入资金相对偏少。二是投资开发主体较为单一,市场化运作程度低。目前我县旅游资金的投入依然主要来自政府,而大量的民间资金却没有得到有效激活,合资合作、多元投资办旅游机制未能建立,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产生“聚集效应”,降低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使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不相称。
(四)从业人员素质低,高层次旅游人才匮乏。据统计,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约1600多人,数量少且素质低,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学历占90%,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缺乏较高层次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全县旅游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几乎是零,中高层经营人才占3%,服务技能人才占8%,旅游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四、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打造全省最具吸引力的民俗宗教生态避暑旅游胜地是规划的目标,是顶层设计。打造高原自然风光游、藏传佛教文化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登山探险游四大特色旅游品牌是方案,是具体实施细则。政府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职能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发生,防止盲目性、重复性、无序性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将天祝三峡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将天堂寺打造成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基地;将马牙雪山打造成省内外登山探险者的首选地;保持和维护抓喜秀龙大草原的原始风貌。努力将天祝县城打造成雪域高原生态旅游县城。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夯实旅游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资金投入始终是制约天祝旅游发展的瓶颈。要做大、做强、做高天祝旅游业政府是主导。其一;政府重点抓好干线公路、通景公路、景区(景点)连接公路和景区(景点)道路建设,大力改善交通条件。突出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通信、电力、供水、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提升旅游水平创造好的大环境。其二;政府通过制订计划以及财政、金融、税务、价格、工商管理、招商引资、交通运输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与鼓励旅游业优先、快速、持续发展。其三;政府要准确定位天祝旅游形象,通过各种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并与周边旅游地区(如;青海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铜奔马的故乡武威等旅游部门)签订《旅游区域合作协议》,加强旅游资源区域合作,把旅游线路向周边区域辐射,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把景区(景点)向邻近市县延伸,将我县一日游延长到多日游,实现互利共赢。其四;政府要发挥旅游市场投资的主导作用,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长效投资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行业、各类人士投资天祝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切实解决天祝旅游业的软、硬件跟不上,服务功能不完善的问题。
(三)突出特色、整合资源,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坚持以特色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以藏传佛教文化、休闲观光、避暑度假、旅游探险为主的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好一个中心,打造好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1.以高原生态旅游文化县城华藏寺为中心,通过修缮、扩大华藏寺、天堂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保护、挖掘华锐文化,彰显华锐文化特色,在打造华锐特色文化品牌上力争有大的突破,促进文化旅游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组建旅游文化产业挖掘整理小组,对“华锐文化’’进行挖掘、搜集、整理、保护,宣传,提高“藏乡天祝,吉祥天堂”的知名度。一是挖掘历史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宅村参观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