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经济的三大指标全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哪些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06版:经济圆桌
4位专家纵谈全域旅游——
踩着行情 脚踏实地才能走好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理念,也作为旅游业发展方向,是今年的热点话题之一。什么是全域旅游?为什么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何推进全域旅游?更重要的是,很多读者想通过《经济日报》了解全域旅游的政策走向、可借鉴经验做法及需要规避的问题。为此,本报组织了这期圆桌论坛—— 全方位优化旅游资源 全域旅游不是一个新话题,之前有的地方已经作出有益的尝试。发展全域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更加有品质、为人们所喜爱的旅游地 主持人:全域旅游,望文就可会意,但读者们还是需要一个专业化的定义,而且更想知道全域旅游追求的方向目标是什么? 蔡红:一般来说对一个概念进行界定是非常困难的。我比较认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对全域旅游的定义:它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将旅游作为优势产业或者先导性产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效整合,产业的融合发展,社会的共享共建,以旅游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发展全域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更加有品质、为人们所喜爱的旅游地。 主持人:为什么要在当下提出这个理念? 曾博伟: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背景,如今全域旅游超越景点旅游,最大的变化是游客可能会重复去一个地方,这样他就不能老是去那几个景点旅游,必然会拓展到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旅游方式的改变,以前是以团队为主,追求的是用最少的时间去看最多的景点,而现在散客旅游成了主体。 还有就是社会各个方面和旅游的结合更为紧密,这就是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的概念。比如说文化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就是特定资源加旅游市场。 主持人:记得当时我听到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提出全域旅游时,就说过这个概念真是“踩”着行情了。 魏翔:旅游是一个逆经济风向的行业,到目前为止宏观经济对逆风向的有3个典型产业,即旅游休闲娱乐业、体育业和文化产业。我认为全域旅游的提出确实“踩”在行情上,如果是经济上行的时候,旅游起不到这么大的作用。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消费领域,就是内需能不能起来。打一个很直观的比方,实质上旅游产业就是消费领域的房地产业,所以全域旅游才能成为热点,相信它一定能实现较快发展。 马晓龙:对于发展全域旅游的地方领导,需要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域旅游是什么,如果说仅仅理解为全空间的旅游,就是一个资源观,仅仅把所有的地方都建成景区、酒店,这肯定是不对的。需要从资源上进行统筹,把他们纳入到全域旅游体系当中来;更重要的是看能否调动区域内所有行政、市场、公众服务等资源,服务于旅游业发展。全域旅游的提出,虽“踩”着了行情,但并不一定能走好行情。要根据各区域的具体实际去操作,要因地制宜,突显个性。 不唯指标 突出柔性 全域旅游是一种思想和模式,如果只是盯着示范区指标去看,很多地方政府很难达标。发展旅游的目标,是让游客感受到旅游当中的美好,让当地百姓致富 主持人:从目前国内外全域旅游、旅游产业及旅游需求等方面看,未来三至五年要做成做好全域旅游,重点在哪里?
蔡红:首先是公共服务,这是非常重要的。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势来看,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在出行过程中,人们已经不再单纯地关注于某个城市富有特色的景区和景点,而是希望全方位地感受和体验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以及这个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程度和便利性。其次是体制机制问题。现在很多省市将旅游局改成旅游委,委和局不单纯是一字之差,更多地体现在工作职能上的差异,其中增加了综合协调的功能,因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推行全域旅游的难点是什么呢?如果能提前看到难点并加以规避,就会更有操作层面上的意义。 马晓龙:在建设全域旅游这项工程中,地方政府是否有一个很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对全域旅游的理解,这直接决定全域旅游往哪个方向发展。如果我们对全域旅游这种模式的认识不到位的话,就抓不到全域旅游的点上。 主持人:有些地方反映了另一个难点,就是对示范区域,国家旅游局给出的4个验收标准,即对当地经济与就业的贡献、建立综合管理执法体系、厕所革命和公共服务建设、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地方政府做起来感觉有难度。 曾博伟:这可以理解。比如,深圳对此就非常头疼。由于它经济总量很大,旅游业增加值不大可能占到GDP的15%。但实际上就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而言,深圳做得非常好。所以我觉得全域旅游应该弱化刚性指标,突出柔性要求,重要的是把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体现到地方工作中去。这样不管旅游规模是大还是小,旅游比重是多还是少,都可以在旅游上有所作为,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让游客满意,让居民满意,企业从中受益,经济得到发展,城市的形象和环境得到改善,这就是一个好的全域旅游。另外就是监管问题,如果没有很精细的管理,就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 马晓龙:全域旅游是一种思想和模式,如果只是盯着国家旅游局提出示范区的指标,很多地方政府很难达到指标。发展旅游的目标,是让游客感受到旅游中的美好,让当地百姓致富。 但是国家旅游局为什么提出这4项指标呢?因为有具体指标才能进行定量化的衡量,但是如果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当中仅仅围绕这些指标去做,可能就会出现对初衷的背离。也就是不能只盯着指标,重要的是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去推进。 文化挖掘至关重要 全域旅游像一个舞台,舞台只是一个背景和平台,特色化就是舞台上的节目内容和演员,一个城市最大的亮点还是特色文化 主持人:民间说主食的供给,有句话很精彩,叫“一桌窝窝头,不见大馒头”。我们在对全域旅游叫好的同时,也不免担忧,对一个区域来说,搞全域旅游,会不会发生“一桌窝窝头,不见高大白净精致细腻的馒头”的情况?甚至把区域原有的特色也掩盖了? 魏翔:关于“全”和“特”的问题,实际上哪怕是学术界也应该重新进行定位。我认为“全域”讲的是旅游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再次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给城市穿一件旅游的衣服,以旅游带城。不是游客去的城市叫旅游城市,也不是能旅游的城市叫旅游城市。举一个更小的例子,电信店在卖手机的同时,应该提供一些服务,就是说任何一个游客来了,能买到一张当地的手机卡,在7天内有效,这就是全域旅游。但是这个全域旅游贴的标签不是旅游,而是把旅游功能融合在城市功能的背后,却不是把旅游标签贴在城市标签的外面。 主持人:任何旅游产品,剥开其外衣看,核心都是文化。实际工作中,怎么才能信守区域的文化内核并且把它放大,使它渗透到全域旅游的各个方面? 曾博伟:全域旅游和特色化关系的问题,我认为特色化的主要体现还是文化。全域旅游像一个舞台,舞台只是一个背景和平台,特色化就是舞台上的节目内容和演员,一个城市最大的亮点还是特色文化。当然抓文化并非是要做一个文化旅游景区,而是应该让游客在这个城市旅游过程中无处不体验到特色的文化。比如餐饮可以是文化餐,酒店可以是文化主题酒店,购买的旅游商品也是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商品。包括我们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甚至旅游厕所,都可以有很多地方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这样的文化才是全域化的文化,才是游客可以体验的文化。 马晓龙:同一件事,你用100双眼睛去看的话,可能有100种的理解。但是对于全域旅游来讲,要抓住核心卖点到底在哪里。要把基础设施搞上去,把公共服务搞上去,游客来了以后,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可以把最能让游客有共鸣的东西展现出来。 积极理性引入资本 指望国家旅游局在全域旅游上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重要的还是立足于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 主持人:发展全域旅游,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没钱的去哪里找钱去?有钱的往哪里花最出彩?同时地方的同志也关心,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政策怎么能变成可用的真金白银呢? 曾博伟:钱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旅游局也给予了一些支持政策。但指望国家旅游局在全域旅游上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是不现实的,因此重要的还是立足于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旅游业的竞争主体不单纯是政府,也不单纯是企业,而是一个区域的整体竞争,所以必须让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部委的资金只是导向性的,仅靠这点资金推动全域旅游远远不够。但是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做一些特色产品,把地方的旅游环境改善,这才能持续带来经济收益和释放旅游的正外部性,这是更长远和重要的方面。 魏翔:在当今经济形势下,涉及全域旅游,有三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值得投资:一是城市郊区公园的股权介入;二是娱乐科技,包括现在大家热炒的VR,这些娱乐科技更多的是注入城市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当中去;三是旅游地产,它要做一个城市生活配套。只要这些资本跨界旅游,发展全域旅游钱不是问题。 马晓龙:目前,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过程中,一般都是政府直接投资。当然,如果政府没有钱做这个事情,也可以用政府特许经营的方式和企业合作。比如说自驾车营地,政府没有钱去投,企业可以投,然后可以像高速公路一样,给企业30年至50年的经营权。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资本关注全域旅游,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做法。无论是城市景区还是乡村景区,政府做的事情就是“放水养鱼”,由企业自己发展。比如民宿,就是企业把老百姓的民宿收集在一起,进行有价值的改造,形成特色的接待酒店体系。现在回头来看,它的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发展旅游的意识也较强。对于游客来讲,来到这个地方,可以感觉到这个地方哪里都是旅游的景区景点,对于那些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来说,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能找到创业就业的机会。 主持人:请各位专家给大家推荐几个全域旅游可学习取经的地方? 曾博伟:比较突出的两个城市:一个是杭州,一个是成都。比如杭州是一个独立的旅游目的地,西湖、灵隐寺、西溪湿地这些知名景区都统一在这个目的地下。成都其实也一样,大家现在去成都不一定去杜甫草堂、武侯祠,也可能会去三圣花乡,去茶馆体验一下“蓉式生活”,这样的地方其实已经很“全域”了。 蔡红:浙江湖州和北京延庆。 马晓龙:江苏溧阳。
魏翔:江苏扬州和浙江绍兴。咸阳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咸阳文物旅游网
咸阳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发表时间: 18:03:02浏览次数:
为全面提升咸阳市旅游的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咸阳市旅游产业地位,抢抓战略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构建全域型旅游目的地系统,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审时度势:背景与问题
(一)发展背景
1.升级时代来临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成为国家战略。全域旅游在统筹乡村旅游用地、盘活旅游资产、创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域内各类资源体现出指导性和前瞻性。全域旅游要依托人们对旅游方式选择的改变要求,促使旅游业的发展要从优化旅游环境和全过程、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进行升级,提升广大旅游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转型时代来临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的具体目标。“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建设作为发展要点,传统以纯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要向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全域旅游要实现咸阳市旅游产品从传统观光类向体验类、大众旅游产品向个性化旅游产品、单一型旅游产品向复合型旅游产品、粗放式旅游产品向品牌化旅游产品、从景点旅游向目的地旅游的转型升级。
3.超越时代来临
《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一批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咸阳市旅游业在“一带一路”和大西安经济圈的双重格局中着力提升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升旅游主管部门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着力实现文物旅游局向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改革;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品牌建设、旅游服务水平的全面赶超。
4.竞争时代来临
随着全球旅游业竞争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多少成为衡量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突破理念局限,全面凸显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性;升级产业形态,突破传统旅游发展的点状思维,着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品质;革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水准,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转变市场结构,重点突出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5.众游时代来临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旅游者对于个性化及优质的旅游享受不断提高,众游时代已经到来。在《旅游法》的保障下,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增加;在供给层面,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等是旅游业从传统走向个性化、品牌化、特色化、定制化的基础。
(二)主要挑战
1.大西安融入
咸阳市融入大西安的程度高低是影响和制约咸阳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咸阳市在融入大西安的发展过程中首先体现出规划发展融入不足,包括体制与机制建设缓慢、旅游发展空间受限等;其次是产业对接融入不足,咸阳市尚未将自身优势的工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嵌入到大西安的旅游发展脉络中;最后是旅游共享融入不足,当前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共享经济建设方面与西安市旅游发展的共享共建程度较低。
2.示范区创建
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文件中规定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要求和认定条件。依托陕西省“十三五”期间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咸阳市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方面需健全综合的旅游管理体制、建设全面的旅游公共服务、建立融合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开放的旅游营销体系、推动旅游引领的多规合一、完善共建共享的利益机制,以上因素目前是咸阳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美氛围营造
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全景皆美”是提升全域内涵的重要层面,其中包括景区美、生态美、人文美、社会美和旅游美。当前咸阳市旅游景区景点零散程度高、旅游优质品牌尚未形成、与西安市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是阻碍咸阳市全景打造的制约因素,同时也在阻碍咸阳市创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进程。以“全景皆美”为目标,咸阳市在营造社会美氛围、生态美氛围和旅游美氛围等方面亟待加强。
二、追赶超越:目标与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省十三次党代会、市七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将咸阳建成华夏遗产旅游之都和国际塬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秉承系统性思维,以加快富强人文健康新咸阳为契机,立足爬坡过坎,矢志追赶超越,突出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共建共享。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咸阳旅游“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整合特色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实施扶贫攻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确保实现“三个率先、三个高于”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思维,把咸阳全域作为一个旅游“大系统”来把握,把各区县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子系统”来打造,把全域旅游作为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重要抓手,构建“全景咸阳”,按照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全域景观,注重整合经济社会各类资源,构建从观光、休闲到度假的创新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咸阳文化遗产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北部山区突出生态优势,中部台塬突出文化优势,南部平原突出民俗优势,各个区县根据各自特色,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全域旅游格局。
坚持生态理念,把生态保护保育放在第一位,把生态保育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原汁原味的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生态作为发展旅游最大的优势,以旅游产业带动城乡生态人居环境的改善,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产业,助推咸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坚持品牌导向,强化品牌意识,在咸阳境内创建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4A级以上景区,策划一批旅游产品品牌,创建旅游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品牌,构建咸阳全域旅游全新品牌体系,并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讲好咸阳故事。
坚持国际视野,立足全国,放眼世界,站在秦岭之巅看咸阳,站在国际高度审视咸阳全域旅游,高起点谋划定位,高标准统筹规划,提供优质旅游产品、一流服务标准和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打造国际有影响力旅游品牌,加强向西开放和全面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旅游大格局,与国际旅游接轨,增强旅游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发展思路
以国家全域旅游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围绕华夏遗产旅游之都和国际塬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两大目标,落实大西安同步、三道并行、扬乡兴文三大战略,细化落实创新——景城一体·产业创新,协调——城乡一体·远近结合,绿色——望山见水·永续发展,开放——消除壁垒·内外相融,共享——诗意生活·富民强市五大理念,加强组织领导、人力培养、财税支持、考核监督、多规合一、旅游用地六大综合保障,聚焦旅游管理体系创新、旅游供给侧改革、旅游质量提升、商业活动丰富、旅游环境营造、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品牌构建、旅游精准扶贫、旅游集团培育和旅游外交十大路径,打造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带动咸阳更好更快发展。
·一个抓手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两大目标
&&&&&华夏遗产旅游之都
&&&&&国际塬生态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大战略
大西安同步战略
咸阳全域旅游要站在大西安的格局中统筹考虑,资源梳理上捆绑组团、产品开发优势互补,市场上对接大西安旅游大市场,营销上联合推广,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大西安为对标,与大西安共同打造华夏文明传承旅游目的地。
三道并行战略
结合咸阳市地形地貌、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在咸阳市全域境内由南到北规划三条旅游廊道,大力发展渭河及两岸生态文化蓝道;创新规划北山健康体验绿道;优化提升渭北汉唐帝陵旅游紫道。
扬乡兴文战略
紧抓咸阳市乡村旅游成熟度高的优势,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加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养生养老等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逐步实现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的转变;紧抓咸阳市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意、美丽乡村等融合,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平衡,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旅游“火”起来,以双核带动咸阳全域旅游实践创新。
·五大理念
创新:景城一体,产业创新: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将全域旅游与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全市作为开放式旅游景区来打造,全市的资源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全市的生态环境作为旅游环境进行提升,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考虑旅游休闲的需求和功能,拓展旅游空间,丰富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构建旅游新产业体系,培养旅游新市场和消费新热点,打造景城一体、宜游宜居的全景咸阳新形象。
协调:城乡一体,远近结合:坚持以协调为保证,将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和追赶超越相结合,将全域旅游打造与健康咸阳、人文咸阳、富强咸阳相结合,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推广辐射”构建咸阳全域旅游协调发展体系。最终形成城乡环境同美丽、景区内外同品质、软硬件同提升,产业同发展、地域同进取的全景咸阳新高地。
绿色:望山见水,永续发展:坚持以绿色为路径,将全域旅游发展与渭河生态建设、旱腰带生态修复、彬长旬煤矿采空沉陷区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恢复咸阳历史上“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生态环境。将青山绿水生态资源变为金山银山综合收益,打造天蓝云白、水秀山清的全景咸阳新画面。
开放:消除壁垒,内外相融:坚持以开放为要求,积极对接融合大西安旅游,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旅游,改革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综合保障体制,破除行业壁垒、地域限制和市场壁垒,扩大全域旅游向西开放、双向开放和全面开放,打造互联互通、合作开放的全景咸阳新活力。
共享:诗意生活,富民强市:坚持以共享为本质,将全域旅游与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相结合,将旅游环境的营造与当地人居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将旅游产品开发与居民就业相结合,将旅游公共服务与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相结合,让全社会居民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和红利,打造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全景咸阳新生活。
(四)发展目标
通过创建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2家,3A级景区20家,培育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旅游示范县、5个旅游度假区、10个乡村旅游明星村、10个特色旅游小镇、100个乡村旅游点,带动咸阳全域创建国家旅游示范区,不断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75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境内旅游总消费额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3%,全市旅游收入占GDP达到10%,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型产业。
5A景区:乾陵景区、大佛寺景区(昭陵文化主题公园)。
全域旅游示范区:泾阳带三原、旬邑带彬县、永寿带淳化。
(五)空间布局
依据《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咸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全域发展、协调推进为方向,优化重构咸阳全域旅游“1113”空间结构。
·一核:依托咸阳市中心城区和大西安文体功能区(咸阳),打造集旅游综合服务、休闲配套、文化体验、养生休闲的全域旅游服务核。
·一环:依托G69(211)、G70(312)两条高速(国道),打造串联咸阳全域主要旅游节点的自驾旅游交通环线。
·一带:以咸阳市泾河流域及两岸为中心,以泾河生态治理为方向,打造由北到南覆盖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泾阳的泾河生态景观带。
·三廊道:渭河湿地生态景观蓝道:利用渭河生态区建设和沣河生态治理的机遇,打造沿渭河两岸涵盖湿地、花海、森林、田园、游乐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廊道。
汉唐帝王风情体验紫道:依托渭北汉唐帝陵集中分布的特点,打造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帝陵文化遗产旅游廊道。
北山生态康养休闲绿道:依托北山地区森林植被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集森林徒步、户外探险、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康养体验休闲廊道。
三、知行合一:任务与行动
(一)全员支持,创新旅游管理体系
1.构建新型全域旅游管理体制
成立由咸阳市及各县区党委、政府部门组成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由咸阳市、各县区一把手主导全域旅游的发展与建设工作,形成并推进咸阳市全域旅游发展的领导体制。领导小组是咸阳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责任主体,协调咸阳全域旅游建设工作进度,统筹安排咸阳全域旅游建设内容与发展目标。咸阳下辖各区县应从政策落实、财政支持、规划对接、用地扶持、管理保障等方面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符合咸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资金支持机制、多规融合机制与目标考核机制,全面落实咸阳全域旅游建设工作责任。
2.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机构
在现有咸阳文物旅游局的基础上,扩展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咸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创建设立,赋予并强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文物保护、产业规划、综合管理、政策协调、监测治理、管理保障等方面的职能建设,全方位强化并提升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与发展能力。优化咸阳市旅游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保障发展全域旅游的人才质量。进一步强化并提升咸阳市旅游管理部门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统筹协调、优化整合的能力。
3.完善旅游综合管理机制
形成完善的市、区县旅游行政管理与执法机构。积极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旅游执法大队等联合执法管理队伍。积极引入地方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专家学者,构建全域旅游建设智囊库。形成由“旅游政府部门+旅游司法部门+旅游学者专家+旅游企业家”组成的“四位一体”综合执法、管理与发展模式。从政界、业界与学界三方面,全面明确全域旅游发展任务分工,积极落实地方政府、执法部门、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与地方高校“五位一体”发展与监督责任,保障咸阳全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4.更新推进新导游机制
&&&&更新和完善电子导游证换发机制。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导游制度改革,完善电子导游证的申请和换发工作。完善导游行业规章制度和导游队伍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导游劳动报酬的透明化管理,积极进行导游试点改革,推进导游执业由封闭化、行政化、固定化向市场化、灵活化、制度化转变,进一步完善导游职业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
5.健全咸阳全域旅游建设工作奖励机制
以“重点突破、梯次发展”为理念,遴选全市特色旅游名村、名镇,旅游度假区,打造咸阳全域旅游发展重点示范点,鼓励各区县全力申报咸阳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咸阳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梯队,在规划用地、财政支持、设施保障、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以政策指导与配套支持。
(二)全业融通,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
推动旅游产业创新成果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旅游+”为先导的多元新型业态,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大力推动旅游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新兴科技、新型城镇化等的深度融合,发展自驾游、康养游、乡村游、文创游、购物游、运动游、工业游、研学游等旅游新业态产品。
1.旅游+信息化
加强涉旅各部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枢纽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旅游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旅游大数据体系,逐步实现政府与涉旅企业平台的应用对接。推动手机APP客户端、电子商城、手机在线支付、电子地图、数字化游客管理、移动自媒体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面向游客的个性化、便利化的智慧旅游服务。支持各县市区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游小镇。支持旅游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型企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培育“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
2.旅游+城镇化
持续推进省级旅游示范县、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省级旅游特色名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创建工作,加强已入围村镇的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设施完善,以旅游为引领,提升旅游城镇化水平。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名镇、示范村的4A级景区创建,支持多元产业要素的集聚与融合。以差异化为发展导向,加快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实现一县一特色。重点支持文化、文物要素的整合融入,依托丰富的帝陵文化资源,推动“一陵带一村、一村护一陵”工程,创新“文物+城镇化”的关中旅游名镇名村建设新模式。大力推进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以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建设“小而美”“小而精”的高品质小镇,实现“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创新特色小镇开发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小镇开发建设,以旅游小镇实现旅游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
3.旅游+相关产业
旅游+文化。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加强文物保护,依托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及品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积极建设乾陵、昭陵、秦咸阳城考古遗址公园,继续推进秦直道、乾陵、昭陵、茂陵进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遗产拓展项目,组合汉唐帝陵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托秦汉帝陵文化遗产,挖掘帝王文化,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多元产业要素集聚,打造秦汉帝陵文化旅游带。创新文化遗产开发方式,捆绑昭陵、袁家村构建九嵕山大型主题公园,以周边村民高度参与方式打造景区主题演艺,探索“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景区运营+社区参与”的旅游融合新路径。鼓励民营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全面提升博物馆质量,推进反映咸阳文化的博物馆集群建设,积极发展博物馆旅游。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培育创意企业创作实景演出剧目,深入重点景区、度假村,形成常态演出项目。
旅游+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持续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陕西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等的建设工作。强力推行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规范》,落实示范村的退出机制,提升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水平。以特色化、差异化为原则,推动旅、农、工、贸互动发展,实现乡村旅游的“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扩展。积极促进农产品品牌与旅游品牌的融合,建设苹果、葡萄、石榴等我市优势果业观光带,依托咸阳御石榴、礼泉御桃、兴平油桃、马栏苹果等我市名优水果,打造集家庭农场、水果采摘、果木认领、电商销售、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旅综合性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旅游+林业。以我市“北部森林化,中部果林化,南部园林化”的绿化战略以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十大工程”为基础,大力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完善、创建申报挂牌等工作,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促进传统森林观光向森林康养、森林体育、森林人家、湿地休闲等体验性项目转变,建设一批高质量森林民宿、森林自驾车营地、森林房车露营地。继续推动五陵塬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带的建设,规划建设依托河滨、溪谷、风景道路并串联景区的旅游绿道体系,推动依托北山的远足项目开发,打造一批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一批森林生态度假旅游基地。
旅游+水利。以我市自然河流、湖泊以及水利风景区的功能拓展为途径,充分利用水体景观,并将其转变为多类型旅游活动的载体。重点规划泾河、渭河、沣河等河流的旅游蓝道系统,构筑由滨水景观大道、滨水通道、滨水绿道组成的蓝道滨水游憩交通轴,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创建“国家旅游蓝色风景带”。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重点打造提升礼泉醴泉湖、彬县侍郎湖、咸阳湖等旅游景区,推进东庄水利风景区建设,探索推进旅游观光码头标准化建设,打造水上户外运动基地。
旅游+交通。推进“北山山系生态旅游绿道”、“泾渭沣滨水旅游蓝道”、“汉唐帝陵和丝路遗产文化旅游紫道”,三色廊道慢游旅游交通系统建设。打造由西咸北环线、西宝高速、福银高速、包茂高速等构成的“咸阳外环旅游风景道”,推进渭北旅游轨道小火车建设,提升道路两侧景观化水平以及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水平。沿外环旅游风景道,选择景色优美、场地适宜的地区,建设营地,促进房车、自驾车旅游的发展。选择北山山系森林公园,通过“山顶完善服务设施,山下改造大地景观”的方式,培育低空旅游项目。围绕丝绸之路旅游航线开发,推进依托国际港务区进口商品直营店的购物专项旅游产品及旅游品牌的打造。
旅游+康养。整合我市温泉、中医药、茯茶、美食和山水生态等资源,打造一批保健、养生、医疗、养老等健康专题旅游产品。鼓励医疗、养老等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特别支持我市505神功元气袋等名牌养生产品的旅游商品化打造,推动陕西中医学院等我市医疗科研院所参与石门山森林旅游度假区、锦川海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建设中,共同打造生态康养型度假区。
旅游+体育。开展多样化体育旅游活动,以高等级赛事引导体育与旅游的融合。紧抓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我省举办的历史机遇,发展体育旅游,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开展山地越野、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溯溪、漂流等山地和水上运动项目。建设并完善景区内的慢跑道、登山道、骑行道以及各类体育设施,有计划地培育体育主题旅游景区。依托我市优势生态资源,积极申请承办国内外高级别体育赛事,如以渭河咸阳段申办“滨渭马拉松”高等级赛事并进行赛事推广。鼓励我市旅行社设计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和路线,促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旅游和工业、商贸、会展以及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开发一批工业旅游产品,创建本市系列特色旅游商品,组织各类旅游会展活动和商务旅游,以旅游引领多元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全行业发展。
(三)全心服务,提升旅游质量水平
1.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1)加快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区(县)两级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完善该平台的旅游监测与预警、景区微信营销、旅游电商服务、电子门票营销等功能,并推动其逐步与全省“旅游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多渠道旅游信息发布、交流。构建旅游公共服务、电子商务营销、政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具有旅游服务互动功能的手机移动终端建设,完善实时旅游信息手机查询、旅游服务的手机在线支付、电子地图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咸阳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系统,对接旅游门户网站与大数据平台,推动精准营销的实现。建设旅游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对重点景区的游客流量实时监控,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实时响应与应急管理,推动旅游行业监管朝向实时过程管理的跃升。
(2)深化厕所革命。深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交通干线、中心城镇的旅游厕所新改建力度,使旅游景区厕所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使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以承包经营、授权商业广告、企业冠名赞助以及专业厕所管理公司连锁经营等方式,保障厕所经营与管理的永续发展,落实“以商管厕、以商养厕”。强化旅游厕所建设的科技与创意元素融入。支持引入先进生物技术解决厕所缺水、缺电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厕所管理从耗材调度配送到保洁清扫、紧急救助动态提醒的全方位实施监管,鼓励应用新型材料建造零污染、零浪费的创意环保厕所。
(3)加快旅游集散体系建设。以各类交通站点、交通枢纽为重点依托,加快咸阳市中心城区的全市旅游服务集散中心建设,推动各旅游示范县、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完善乾陵、阳陵、茂陵、昭陵等知名景区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并且开设各级旅游服务集散中心至各类景区的旅游专线,构建中心城市-旅游名镇名村-旅游景区以及全市旅游集散中心-次级旅游集散中心-游客集散点的旅游集散网络体系。
(4)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尽快完善机场、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景区出入口等的各类旅游标识系统,对标识内容进行多语种、标准化统一规划和管理。建设旅游公益广告牌、立柱,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
2.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强化服务培训
(1)对标开封、渭南、湖州、丽水等城市,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以开封、渭南、湖州、丽水为标杆,结合国家及行业旅游服务标准,核查我市旅游服务各方面的短板,制定针对旅行社、导游、A级景区、星级饭店等的《咸阳市旅游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此标准进行本市旅游全行业核查,推出《咸阳市旅游服务质量改进提升行动方案》,切实推动旅游服务质量向标杆4城市的追赶超越。
(2)强化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和优质服务企业的培育。与省内优势高校、旅游相关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实现旅游专业人才培训的常态化。有重点、分批次地对旅游一线从业人员、涉旅相关部门管理干部,进行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及实务培训,推动我市旅游全行业人才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的有序提升。对鼓励旅游从业人员晋升中级、高级职称的旅游企业进行适当奖励。对在导游、餐饮等技能大赛获奖的从业人员所属旅游企业给予奖励。鼓励旅游企业争创各级服务质量奖,支持旅游企业制定个性化管理服务标准。
(四)全系市场,规范旅游经营活动&&&
1.设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构,保障旅游市场有序发展
成立咸阳市全域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的改革,统筹协调全市旅游市场的综合监管工作,在重点景区设立旅游警务室,在重点景点设立旅游警察岗亭,配置警务人员和设备,设置旅游服务流动警务室,旅游巡回法庭,及时解决景区景点安全、游客纠纷等问题,规范与治理咸阳旅游市场,为咸阳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
2.转变旅游市场综合管理方式,保障旅游市场协调发展
成立咸阳旅游市场管理小组。该市场管理小组由全域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牵头,整合工商、交通、物价、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转变旅游市场管理方式,采取“多部门统筹、多群体参与、全方位管理”的监管模式,对接咸阳全域旅游发展布局,促进咸阳旅游管理模式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监管转变、向旅游全过程监管转变、向多部门联合监管转变,及时快速处理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纠纷、投诉等问题,保障咸阳旅游市场的协调发展。
3.完善旅游纠纷处置联动机制,营造全域旅游和谐环境
(1)建立咸阳市旅游企业质量诚信考评体系。明确涉旅企业、景区景点等部门的市场职责与标准,监督企业诚信、公正经营,完善咸阳旅游网络投诉机制,开辟旅游维权绿色通道,保障旅游市场秩序的稳定。
(2)出台咸阳市旅游行业诚信奖惩标准。记录旅游企业、景区景点失信、欺诈、违约等行为,健全涉旅事件的处理、调解、审判、赔偿等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规范旅游企业经营业务,保障游客权益,规范市场秩序。
(3)建立咸阳全域旅游舆情管理办公室。做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实时发布旅游安全、旅游纠纷、旅游预警、旅游救援等信息处理结果,倡导游客文明旅游,安全旅游,和谐旅游,充分发挥游客、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监督导向作用,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4.强化旅游监管技术支持,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成立咸阳市旅游网络监管一体化平台。依托无线虚拟、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建立景区、景点、企业等旅游移动监管系统,方便基层涉旅监管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无线访问旅游信息数据库,有效开展移动办公、现场监管、信息查询等,提升监管效率与质量,更好地履行职能。
(五)全域生态,启动大美环境营造
以游客旅游体验为出发点,优化全域目的地旅游环境,全面提升旅游环境的绿化、美化、景观化水平。
1.城乡生活环境整治
(1)推进重点旅游中心城镇的环境整洁化工程。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健全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和体系,到2020年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在3年内保证全市学校、医院、政府机关、旅游景区、旅游名镇名村等,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100%覆盖。持续实施“治污降霾o保卫蓝天”行动计划,整治渣土清运扬尘污染、垃圾焚烧、夜市摊点油烟污染等问题,提升全市治污减霾质量。巩固咸阳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积极新培育3-5个国家级卫生城镇。对县城所在的城中村、旅游风景区所在的乡镇(村),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村)建设活动,有计划地培育出一批卫生镇(村)。
(2)提升文化生活环境。根据“15分钟都市文化圈”的要求,扩建我市现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新建城市“社区书屋”、“社区剧场”,形成覆盖咸阳市区社区文化中心网络体系。以“30分钟乡镇文化圈”为要求,试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组织精品剧目、惠民戏剧、公益电影上演。
2.加强旅游环境景观化建设
(1)建设三色廊道旅游景观。推进泾河、渭河、沣河为基础的旅游蓝道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严控亲水生态岸线水体质量,进行标准化河堤修建,完善两岸绿化和景观小品建设,增设休闲游憩设施,形成休闲功能完备的旅游景观蓝道。重点对北山连接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的区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山体景观修复,严控开山采石行为,开展山体绿化护坡,对旅游道路两侧树种单一区域有计划地换植花卉彩叶植物,丰富渭北健康体验旅游绿道周边景观。对串联丝路文化资源、汉唐帝陵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旅游紫道,进行文化景观显化建设,于道路两侧增设开放式文化公园、文化景观休憩长廊等设施。
(2)提高中心城镇及周边地区的景观化、绿化水平。以咸阳市区以及各县县城为建设重点,对城市建筑物高度进行分区域、分梯度科学控制引导,打造以城镇中心广场、知名旅游景区为视点的城市天际线。依照功能分区调整建筑物的组合形态,并进行建筑物立面改造,保证景观主题一致性。根据我市历史文脉,不断优化中心城镇及知名景区的建筑风格,打造造型丰富的雕塑、街椅、垃圾箱、路灯等设施,形成易于识记的建筑符号。尝试设计符合各县历史文脉的建筑物主题色彩,形成多元化的城镇主色调。推进森林进城工程,科学规划咸阳中心城区、各县县城以及知名景区周边的城市园林观花赏叶空间布局结构,重点推动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翻一番。以“立体绿化、垂直绿化”为理念,推动身边增绿,在全市建设30个社区公园,推广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庭院绿化,开展街道、社区的绿化综合整治工作,切实保证绿化空间拓展、绿化质量提升。
(3)城乡旅游交通绿化建设。对咸阳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出入咸阳的高速公路收费站进行绿化景观提升。以“路路见树,树下有花”为要求,对我市范围内连接各县县城及重点景区的连霍、包茂、福银、西禹、咸旬、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进行林带绿化、林带补植、直观坡面绿化,对咸兴大道、312国道永寿段生态景观长廊进行全面绿化,完善渭河近堤景观林带和泾河两岸防护林带建设。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标杆,规划建设“咸阳湖城市绿道”网络系统,将慢行系统、绿廊系统、配套服务系统、标识系统等与城市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串联。
(六)全解数据,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1.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强化咸阳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完善咸阳国际机场、汽车站、火车站、星级宾馆饭店、游客集散中心、乡村旅游点、度假区等区域的无线网络、4G等基础设施覆盖率,完善咸阳智慧旅游信息网络。
(2)打造咸阳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强力推进咸阳市全域旅游与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航空邮政等部门信息数据的整合,建立旅游与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强化与国内外旅游电商、搜索引擎、及省内外旅游企业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咸阳全域旅游建设提供智慧支持。
2.打造智慧旅游管理保障体系
(1)出台咸阳智慧旅游发展保障措施与办法。从咸阳智慧旅游设施建设、智慧景区打造、智慧信息处理、智慧服务管理、智慧舆情监测等方面,全方位为咸阳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2)设立咸阳智慧旅游发展基金。提高咸阳旅游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旅游信息安保水平,旅游应急与在线监督水平,提升咸阳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的产品建设、信息发布、知识在线、投诉处理等水平,全力推进咸阳打造智慧旅游度假区、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
3.设计智慧旅游应用创新体系
(1)搭建咸阳智慧旅游创新示范基地。依托咸阳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积极推行网络智能预订、支付、电子门票等信息技术,引领与提升咸阳智慧旅游发展水平。
(2)设计咸阳全域旅游“微平台”。创新旅游营销与管理模式,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站、微店、微视频、APP等新技术,全方位做好与咸阳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的对接,全天候实时发布咸阳旅游“食、住、行、游、娱、购”信息,全面提升咸阳智慧旅游的应用水平。
(七)全民营销,构建旅游品牌体系
1.优化全域旅游营销体系
(1)搭建跨部门联合营销机制。集中旅游、文化、新闻广电多部门宣传资源,进行统一营销规划与管理,建立跨部门协作营销机制。制定适当奖励办法,引导我市旅游企业、广大游客主动参与营销宣传。将咸阳市所有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度假区纳入统一的营销系统,编印咸阳全域旅游导览地图、全域旅游自驾游手册,全力开拓自驾游、落地自驾、自游行市场。
(2)依托新媒体推进智慧营销。围绕“大秦故都o德善咸阳”的城市形象,推进旅游形象宣传品的数字化转化,制作一系列旅游形象宣传片、旅游电子书、微电影等,加大对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投放力度。建设市县两级智慧旅游营销推广平台,或与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持续扩大旅游宣传范围。
(3)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完善旅游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旅游大数据信息库建设,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辨别游客偏好特征,科学确定我市各类主打旅游产品的目标市场。以此为基础,通过手机APP终端、主流旅游论坛网站等途径,精准推送旅游产品信息、个性化旅游产品推荐信息等,提升营销效率。
(4)着眼知名度常抓节事营销。持续推进“踏青赏花旅游季”、“金秋采摘旅游季”以及“中国乡村旅游高峰论坛”节事营销建设工作。挖掘我市文化内涵,积极培育提升槐花节、杏花节、荷花节、采摘节等,保证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的常态化举行,推动文化、旅游、商贸、会展的融合,提升节庆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策划徒步大会、山地马拉松、冰雪嘉年华等节庆,积极申办高等级体育赛事、会议论坛、商贸展览等活动,借势提升咸阳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2.培育全域旅游品牌体系
依托我市类型丰富、内涵深厚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遗产旅游品咸阳、乡村旅游享咸阳、康养旅游乐咸阳”的旅游品牌体系。以大秦故都、汉唐帝陵、丝路驿站、红色文化遗存等为基础,凸显我市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优势,塑造“遗产旅游品咸阳”品牌。整合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农林果业资源、关中民俗风情,以袁家村、马嵬驿、武功镇等景区为引领,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乡村旅游享咸阳”品牌。依托我市优良的河流、湖泊、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结合温泉、中医药、茯茶、美食等养生资源,以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侍郎湖景区、渭河(咸阳湖)景观长廊为先导,打造“康养旅游乐咸阳”品牌。
(八)全面富民,优化精准扶贫模式
全域旅游,既可扶贫,也可富民。对于咸阳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居民,发展全域旅游旨在扶贫,突出精准扶贫,实现人人脱贫,关键在于公平;对于咸阳的非贫困县、非贫困村和非贫困居民,发展全域旅游旨在富民,鼓励创新探索,突出能者多得,关键在于效率。结合咸阳的旅游资源禀赋特征、旅游发展现状、贫困分布状况以及各类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情况,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主要包括:
1.巩固示范带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充分利用咸阳现有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省级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省级文化旅游名镇的政策叠加优势,将旅游扶贫指标纳入旅游示范(重点)县(区)、镇、村的创建和考核指标体系,积极争取来自各级政府的各类扶持项目和支持资金,重点解决咸阳贫困县(区)、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环境卫生落后等问题。通过旅游业与农业、文化、生态、体育、研学、康养的深度融合,扩展和丰富旅游业态,形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从而带动一批贫困居民脱贫致富。
2.助推景区带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充分利用咸阳丰富的文化遗产、乡村民俗、自然生态、红色经典和工业科普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咸阳现有的A级景区和特色景区,培育景区依托型旅游乡村。通过给景区周边贫困乡村居民的旅游增权,使贫困居民根据自身能力和诉求,参与乡村旅游规划制定、农家乐经营与服务、工艺品加工和土特产销售等活动,从而形成“景村一体化”的合作共赢格局,带动景区周边贫困村和贫困居民脱贫。
3.创新特产带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充分利用咸阳丰富的旅游土特产品优势,主要通过店面和网络两种方式进行营销。其中,店面销售要打破传统的仅在景区(点)销售的模式,扩展到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地。而在“互联网+”时代,更为紧要的是要加强网络营销,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扶贫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通过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逐渐把咸阳的旅游土特产品品牌打出去,使游客传统的在场低频消费逐渐转化为离场高频消费,从而带动一部分贫困居民脱贫致富。
(九)全策机构,培育旅游产业集团
1.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1)积极培育本土化大型旅游发展集团。成立咸阳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全面统筹咸阳国有旅游集团的运营管理,重点涵盖景区投资运营管理、旅游餐饮酒店、旅游商品开发、旅行社、旅游地产、影视制作、旅游产业研究、旅游项目策划、旅游管理输出等全链条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期打造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集团公司。
(2)积极引入国际化大型旅游集团。改善咸阳市旅游企业发展环境,积极引入国际化大型旅游集团,全面提升咸阳旅游企业的国际化与市场化水平,借力打造咸阳品牌化与特色化的旅游发展集团。积极引入陕旅集团、陕西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喜来登国际集团、华侨城集团等境内外大型旅游集团公司,参与咸阳市全域旅游开发、建设与管理。采取旅游联合体、旅游联盟等形式,推进咸阳本土旅游集团公司与国际大型旅游发展集团的合作与对接,盘活咸阳旅游资本市场,全域带动咸阳市及各县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娱乐、交通、电商等多部门的全面发展。
2.全力支持和发展中小旅游企业
(1)设立咸阳市中小旅游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加大对咸阳旅游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扶持额度,激励和引导中小旅游企业发展。
(2)成立咸阳市全域旅游发展电商平台。通过及时发布行业信息、项目进展、业务需求等信息积极引导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等的全力合作。
(3)成立咸阳市全域旅游发展俱乐部。打造咸阳旅游中小企业发展联盟,为咸阳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实体空间,通过项目建设、业务培训、信息互通等方式促进与带动各县区中小旅游企业的特色发展。
3.积极孕育全域旅游创业环境
(1)建设咸阳市全域旅游发展信息与交易平台。及时准确发布咸阳市景区、饭店、旅行社、交通等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开、便利、高效的行业信息与创业空间。
(2)积极出台咸阳市全域旅游创业扶持政策。在财政资金、贷款管理、减税免税、多证合一等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降低参与咸阳全域旅游发展的门槛,为参与咸阳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灵活的政策保障。
(3)建立咸阳市旅游创业项目库。实时发布旅游创业项目进展与需求,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和农民参与景区、饭店等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发展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家庭手工经济、作坊经济,全面盘活咸阳个体经济的资本空间。
(十)全位开放,凸显旅游外交效力
切实贯彻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抢抓“‘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共同体”即将成立的机遇,发挥咸阳作为丝绸之路首站的重要节点作用,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信息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实现旅游外交作用的新突破,提升我市在合作共同体中的地位。
1.以世遗拓展巩固我市丝路首站地位
在推动秦直道、乾陵、昭陵、茂陵进入世遗拓展项目以及汉唐帝陵联合申遗工作的同时,组织国际高端文化研讨会议,邀请丝路沿线相关国家部门共商增补“一路”沿线世界遗产合作方案。以推动联合申遗的会议,开展国际文化遗产交流,凸显咸阳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中的丝路首站地位,争取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
2.积极探索国际旅游合作先行区
发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优势,扩大咸阳与丝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推动我市与国际友好城市间的旅游务实协作,力争将咸阳建设成为全省国际旅游合作先行区试点城市。借助我省建设红色旅游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机遇,加快与延安市的合作,推动我市红色旅游景区与示范区的互动,促进咸阳红色旅游的国际化发展。
3.大力推动国际联合促销
积极参与国际通用丝绸之路旅游标志与形象的打造,推出涵盖我市世界遗产以及欲申遗资源的一程多站旅游产品,与丝路沿线国家联合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加强国际间旅游市场开发合作,尽快建立与国际友好城市间的旅游市场互换、客源互送机制。积极推动东南亚、日韩地区直飞航线的增开,开拓与中亚、西亚地区重要旅游城市的直航互飞航线,促进咸阳国际旅游市场的拓展。
四、坚强后盾:保障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全域旅游“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统筹推进的领导机制。咸阳市及下辖县(区)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全域旅游的创建工作,目前有条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市县(区)级政府,要尽快成立由市长或县(区)长任组长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部门,由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尤其要落实市县(区)级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责任制,定期召开会议,重点负责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政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同时,加快推进咸阳市县级文物旅游局改制为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行政改革,由主管旅游的副市长或副县(区)长任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建立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旅游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参加全域旅游工作会议,检查、评估、监督年度项目建设、市场营销、行业发展等情况,研究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各级政府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人力保障
建立全域旅游“外引内培”、“走出去、请进来”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一方面,通过公开招录、特殊人才引进等方式,大量吸纳具有相关教育背景的高学历人才,支持企业引进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培育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逐步壮大咸阳全域旅游人才队伍,提高全行业人才整体素质。同时,积极组织市县(区)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领导、管理人员到国内全域旅游示范区考察和交流经验,以提高咸阳市县(区)主管领导对全域旅游的认识程度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旅游管理部门队伍、旅游行业人才队伍、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三支队伍的日常培训,重点培养各全域旅游示范创建试点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督查监管人才。同时,充分利用临近西安的地缘优势,邀请西安高校旅游科研院所和大型旅游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经理等,组建全域旅游智库,为咸阳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整体上形成政府主导推进、行业交流合作、院校重点培养、培训基地专业培养、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社区居民素质培训的全域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解决旅游人才难题,提升咸阳全域旅游创建水平与发展质量。
(三)完善财税支持
完善全域旅游“发展基金专项化、融资渠道多元化、项目税收减免化”的财税保障机制。第一,设立“咸阳市县(区)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市、县(区)级财政每年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且以一定速度逐年保持增长,并积极申请国省和各行业部门项目发展基金,以及各类社会公益发展基金,合力用于咸阳市县(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资源和环境保护、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第二,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多措并举,通过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咸阳旅游业,同时大力支持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创新PPP、BOT等多元融资模式,引导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咸阳全域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咸阳各市县(区)要贯彻落实贷款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对全域旅游发展给予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的支持。对于重大旅游发展项目,安排项目担保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金融机构给予金融授信支持,放宽对旅游企业的信贷限制条件。
(四)强化考核监督
建立全域旅游“量化考核、跟踪督查”的考核监督机制。一方面,积极落实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全域旅游创建目标任务纳入咸阳市县(区)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参照全国一些全域旅游推进较快、成效明显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监督考核办法,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成立咸阳市县(区)全域旅游督查考核小组,加强对各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按照全域旅游量化考核标准,定期考核市县(区)全域旅游创建成效,将旅游扶贫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活化和旅游城镇化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相关责任单位主要考核指标体系,评估成绩与绩效挂钩。同时,实行监督考核通报制度,重点对推进缓慢的项目开展专项检查和跟踪督查,并在政府网站通报各市、县(区)的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进展。
(五)推进多规合一
树立全域旅游“系统规划、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一方面,目前有条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咸阳市县(区)可尝试构建以全域旅游规划为轴心,统一涉旅产业相关规划,在旅游规划中囊括其他相关部门的规划内容,体现文化、林业、水利等相关规划要求,并依据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全域旅游重点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目前尚无充分条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市县(区),可在制定市县(区)各专项规划时强化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同时在相关产业规划中体现旅游发展需求,二者统一协调,实现以全域旅游规划统领,“多规合一”的目的。
(六)保障旅游用地
建立全域旅游“差别化、灵活性”的用地保障机制。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各县(市、区)可采取灵活的、有差异的供地政策用以保障全域旅游发展的旅游用地需求。具体做法包括:第一,点状供地,结合旅游项目特点,因地制宜保障项目用地,其中建设用地可采用点状供地方式,其余如水面、草地、森林等可采用租用方式进行保障;第二,加大对旅游专线、旅游厕所、集散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的用地保障力度,对旅游区内的亭、台、楼、阁、厕等小型旅游设施用地,符合条件的按照公园用途办理土地供应手续;第三,产业融合类项目可以在不改变原有土地利用性质的基础上,以长期租赁、租让相结合的方式供应旅游项目用地;第四,腾笼换鸟、盘活存量,重点解决城镇低效用地、北山废弃矿坑、废弃厂房、“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等土地问题;第五,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农民利用土地参与旅游开发、分享受益的模式;第六,通过转让、租赁、联营合作等方式,开发休闲旅游项目,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指标与衡量对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