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儿右耳被长履盖,可动履带如何转孔手续吗?

新生婴儿右耳没有通过医院测试怎么办_百度宝宝知道内功真经(1)
&&&&&&&&&&&&&&&&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诀)
1、内功真经:此篇底本来自于网络传抄的,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版本。内容和《宋氏形意拳》中“内功四经”相同,并更加完整。据宗景房的“后序”所言,原本名为“内功”,共有正文四篇,分别是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王南溪得到此书后,进行了刻苦的专研和体悟,在此基础上和宗景房一起对经书进行了注解,并在内功经的基础上撰写了“大力注解”、“合战八门”、“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十二格式”、对师承的“八字诀”进行了解读,撰写了“制胜八诀”。在此书中还收录了宗景房撰写的“杂评”。所以此书得内容远远超出了原来“内功”经的内容,而成为一本包括内功经在内的,技击应用,拳术评论的合集。而最早的成书的时间则很难认定,据宗景房“后序”,“内功”最早的转录时间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而全书的形成根据王南溪的生平大约在之间。而作者包括了“原作者”、王南溪、宗景房等人。据“原传武学传播中心”序言的介绍,原作者和王南溪等的文字本用粗体和常规体分别刊出,以示区分。但在网络底本中并未显示,所以只好参照《宋氏形意拳》中“内功四经”和文意,以及原作者和王南溪文字的不同文体来进行区别。原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对偶的骈体,而王南溪等采用的主要是古白话文。并根据这些区别以粗体和常规体表示出来。
&&&&&&&&&&&&&&&&&&&&&&&&&&&&&&&&&&&&&&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提示:介绍内功四经的来源及性质)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1)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提示:指出内功在技击中的核心作用)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提示: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修练内功应有的态度)今就内功之见于外着,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提示:指出修练内功的基本途径)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提示:指出内功合身体间架招数的关系)嗟乎,内功四经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提示:感叹内功四经的重要性)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琊王南溪(2)序。
1、资之弥:弥,疑是尔的刊误。资于尔,尔,此;指内功,即妙招靠内功的资助。
2、琅琊王南溪:琅琊,安徽省滁州。王南溪,清代康熙年间()人。擅内功,长技击。曾注释《内功四经》。著有《十二大力全局》、《散门总局》、《散门变局》等。
介绍内功四经的来源,以及内功在技击中的作用,和简述内功的修练。
&&&&&&&&&&&&&&&&&&&&&&&&&&&&&&&&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提示:感慨内功经形成、传承、发明之奇)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提示:介绍内功经的发现)嗟乎!此书作于上古藏于水底,盛之石函,可谓逐年湮矣。数百年埋没,而一旦传之于世,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贾人以得之,总宪公以藏之哉。公得视书简阅良久,见其理元妙,实正好之,然以贮,膺朝廷重命,方欲尽瘁,未暇研究。公殁,遂为世传。公之后人,大抵以文,功名为重,其不读书者,又留心于身家生计,皆论不及此,间有阅及之者,开卷茫然,遂以为无用之物,甚至王氏之子孙亦有不知家藏有此书者。唯吾友南溪子,生而颖悟,总读书不至功名,玩心于诗书之间,毫无世俗输积(1)之计。一日忽得此书,见有印迹,叹曰:公神明人也,其不以重价沽无用之物也,明矣!此书必有弥意,但无有能知之者矣。乃细心推测,见其有言卦者,一似易经注解;有言周身经脉者,一似医家脉络;有练神气者,一似道家丹书;推测至二三年,无以对其际。后与管某闲谈,伊言其师拳术精勇,妙艺绝伦等得之于内功经。因询之曰:“内功经尚存呼?”管某曰:“此书失之久矣,邵师盖得之于口授者,不过经中十之二三。”南溪子忽然有悟,盖明公所得之书也!又取而阅之,忽然略有所醒悟,乃益加钻研,才知可以开人之智慧。其次,亦可以疗病壮身。而遇敌可制胜犹其功之,小者二年之后出而遇敌无不制胜。嗟呼,百年以此书为无用之物,不有南溪子以推测之,终属于无用乎!古云:“道为知己者传。”良不虚也!百余年之理埋没而一旦发挥其蕴奥,岂非此道之不可磨灭,而特生南溪子以彰明之哉。(提示:叙述感叹王南溪对内功经义发现彰明的过程和情感)然此道弥奥无穷,南溪子自以为所能者,不过十中之半。恨无知己者,与之讲明而切究之,欲终不传。又恐古人之宝书自此没灭,甚为可惜。以此十数年之功,苦蕴于中,未发于外,常忧忧不乐。丙子余至其邑,与之甚者,以年相若而志相得。余之视彼如兄,而彼视之吾如弟。久闻其精于武技,适触所好,因再三致诘。而南溪子以交厚,绝不吝惜,因为余说大概。初闻之,以为拳勇之粗术耳,既而与馆于近村,与之朝夕相见,闻其功大有壮身疗病之效,因求而用之。南溪子曰:“此功夫非一朝一夕之故,恐不能持久,无益而徒劳耳。”余力请之,遂授吾一二。余取用之数月未见功效,暗以为迂调,月将弃之。南溪子曰:“吾言此功非朝夕之可及,君不信,而今如何哉?”余愧甚,又用数月,微有功效,甚喜,告南溪子。曰且请再益。南溪子曰不可。因后用之,数月之间,忽然得奇效,平时所患结核至是痊愈,气力数倍于常。然后知南溪子不轻以授人者,非吝也,重此道也。因再拜求教,又得纤微,总甚少之。然后知其为人不(2)少以言辞,亦遂不请。南溪子曰:“此功用气之处,只有一经,若误入旁门,伤人不浅。”余总闻之而未着意,授而用之,渐有所悟。忽思天地间之术,莫非古人拟造之术,吾独不可杜撰乎?略有所增损,不数月忽得拘挛病窘甚,以告南溪子。曰:“此道之为功也,不可贪多,不可太急,不可妄有增损,内所增损多与此正为者(3)耳,不然吾弟岂有受专(4)?”。余惶恐无地,立誓悔过。南溪子讲后(5)其端的数月之后,拘挛之病遂已。自此彼以为是者,日夜以求之,彼以为非者,日夜以去之。如是者二年,觉心中大有所悟,而气体间浩浩乎如囊日(6)矣。余虽不言而心知,然相知之弥,每相忘于形骸。南溪子未以为功,余亦未尝出一言相附也。每谈及此至忘寝食,而南溪子灼论风发,不后(7)如问之,与以少矣。如是又二年,南溪子忽授书二卷,而告余曰:“此无上之宝书也,久欲传人之,未得其人。今观矣(8)非风尘者,愿以此相赠。其一曰剑书,此仙家之丹经,非夙有慧根者不可转传。其二曰内功经,此能壮身疗病,多换气力,吾欲传于海内,公诸(9)好可乎?”余惊喜异常,投地再拜曰:“此万金不易之术耳,羡之者非能不甚(10)?而吾兄独以教弟,能对弟之弥(11),劳神以教弟,弟难报大德。今又传以宝书,且以传世,吾兄之力恕而无所私也。何不可之有因?(12)备问书之始末。南溪子具告之曰:“此书多不解者,今欲与吾弟细加注解以明之,而后人得而用之矣。”余曰:“数百年之埋没,而一旦传于海内,岂非此道之不可没灭哉!天特生一不畏艰辛之人,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传后世也哉。弟岂不才,敢竭鄙诚以辅翼吾兄,共成此于是乎序。珠山宗景房序。(提示:叙述于王南溪的相知,到学艺,到于王南溪一起注释内功经的过程)
1、输积:谋划积蓄。
2、不:大约是衍生的字。
3、此正为者:正,大约是做“症”的别字。指宗景房修练中擅自增损内容而发生拘挛的事。
4、受专:专受,另外的传授。
5、后:大约是衍生的字。
6、囊日:以袋子盛装太阳。比喻全身气血充盈。
7、不后:应该是以后。
8、矣:根据文意,应该是“伊”。
9、此处大约缺失一字,应该是“同好”。
10、非能不甚:甚,程度。非能不甚,指一定得到这种能力才能得到目的。
11、弥:程度词。指王南溪对自己长久,尽心的教诲。
12、何不可之有因:此句难通。大约应该是个疑问句。问询王南溪传书于自己的原因。
全文主要是通过对内功经发现、阐明、传承、以致成书的过程,抒发内功得以流传的感慨之情。
&&&&&&&&&&&&&&&&&&&&&&&&&&&&&&&&&&&&&&&&&&&&
拳勇之术,古来不下数十家,曰探马、曰鉴子、曰罗汉、曰太祖、曰佛爷、曰武子,一切可惊可骇之名难以尽述。承人陋习,学此则非彼,学彼则非此,纷纷聚讼,日甚一日。而要之不得内功真传,拘家所纵(1),费尽苦功,终属下乘。犹之读书不能反约(2)、泛览、博务(3),何能明道?(提示:从技击术实践的角度,指出学习技击不懂内功是根本的弊端)又凡物莫不有其本,得其本而末随之矣。所谓一以御万,简以御烦(繁)(4)者也。近来习此道者,忘其本之为一,而逐其末之不同,分门别户,捏造名色,往往自为誉曰:“吾之术近路也”。不询其一以御万、简以御烦(繁)之道,茫然罔觉,何怪其临敌溃哉。夫宇宙之正道,原未有近路也,不过有本末先后耳。后此(5)变化无方,皆前此(6)循序渐进有以致之也,何有近路之可言哉?(提示:从理论的角度批评学习技击而不懂修练内功的弊端)然则所谓本者何也?曰*(7)也。顺进可以制敌,退可以自守,往来上下,无不如意。*松、*小、*背,不足以当敌,退不能自守,备多虚实,无非危机。由此言之,*固要哉。(提示:从技击应运的角度指出*的重要性)然不知*之纲领,不知*之枢机,不知*之归宿,虽有*犹未尝也。(提示:指出从思想和身体感受上明白*运动要点的必要性)何谓*之纲领?曰头也。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纲领也,譬如物之有柄,事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8),专望后之等哉?故头之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积,欲生旺有神,不宜颓靡无气,一身之*虽不在头,而头未始无关于*之得失也。(提示:指出头在*中的作用以及运动的要点)何谓*之枢机?曰肩也,肋也。肩为臂之本,肋为气之窟。上以头部之精神,下以足腰胯之威势,周身之大关会也。譬如室之有门,国之有关,门不开不通往来出入。故肩之为用也,其要有八,曰通、透、穿、贴、松、汗、合、坚。肋之为用也,其要有二,曰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得此窍诀,中部之妙思过半矣。(提示:指出肩、肋在*中的作用及运动要点)何为劲之归宿?曰足也。足为百体之根,上载全身者也,譬如万物之生于土而履于地,衰旺体态无不因乎地。苟非博厚,何能载物哉?故足为*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起,*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伏,此下路之要诀,而工夫之根基也。(提示:指出足在*中的作用和运动要点)知此三者,可以得其大概矣。犹有要专何者也?曰气也。盖*之生于气,犹木之生于水,木必待水润而得生,*必得气养而后出自理也。欲愿养气必开关窍以顺其气,不然而人身之关窍皆为后天之浊气否塞尽矣。虽欲养气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行是气可以养*,可以济气矣。故用之初,气*尽有交互相济之用,及其久也,有浑然如一之德后之学者潜心体会,必对予不妄评矣。若夫气之浮沉、之松紧、首之开合、手之横竖、身之正侧,当求之内功经与夫十式局内,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明也。。(提示:指出气在*中的作用和通气应用的方法)
&&&&&&&&&&&&&&&&&&&&&&&&&&&&&&&&&&&&&&&&&&&&&&&&&&&&
&&&&&&&&&&&&&&&&&&&&&&&&&&&&&&&&&&&&&&&&&&&&&&&&&
山左琅琊王南溪注解& 海右珠山宗景房参订
1、拘家所纵:纵,任意。拘家所纵,以自己一家之艺恣意而为。
2、反约:约,简约。反约,提出要点。
3、博务:学到的道理用于事物。
4、(繁):文中凡加括号,而无“提示”两字提醒的,都是原文所用,可能是宗景房参阅时所注。
5、后此:指*。
6、前此:指拳架。
7、*:上面是“比”,下面是“贡”。指整体气力。原文传抄者注“‘*’为‘筋’之异体字,但从上下文观之,此处凡用处,似应为‘劲’字较妥。或许当时*通用?然在以后的文中,也有‘*’筋、劲同时出现的时候,看来又是有区别的。何以如此待考,现一律依原文刊出”
8、裹:应为“果”。
总论的主旨在于论述内功重要性和运动机体状况。作者首先通过当时武术修练的实际状况,和从道理上论述了内功的重要性,又通过对头、肩、肋、足、气在内功中的作用和运动要点的论述,揭示了内功运动的基本状况。
&&&&&&&&&&&&&&&&&&&&&&&&&&&&&&&&&&&&&&&&&&&
内功的传(1),脉络(2)甚真(3)。
内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脉络。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1、的传:的,音di,的确;的传,实实在在的传授。
2、脉络:中医对动脉和静脉的统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经路。”(《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经络学说.》)从现代医学解剖学看相当于人体中的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在内家拳中也是人感觉下身体气力的通道。
3、真:清晰,但这里的“真”不仅仅是思想上对脉络知识的真知,而是身体内部对气息、气血运动的真实感受和指挥。
强调应用脉络在内功中的重要性。
前任(1)后督(2),行气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阴高骨而止。督脉起于尻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背(3)过泥丸(4),下印堂(5)至人中(6)而止。此二脉前后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1、任:任脉,位于人体面部人中到阴前的中轴线上。
2、督:督脉,位于人体的尾闾到人中的身后和头颅上半部的中轴线上。
3、夹脊背:根据王南溪的注解应该是指两肩胛骨的中间。《逝去的武林.内功四经》中为脊背。
4、泥丸:道家称谓的上丹田,指人脑。
5、印堂:穴位,位于两眉骨中。
6、人中:穴位,鼻下方。
原著提示脉络运行在躯干中的位置和物质,王南溪的注解主要是讲气运行在躯干的具体线路。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头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发*(1)之穴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以从容为之,循循者,以渐而入之意也。
1、*:上面是“比”,下面是“贡”。指整体气力。
原著提示肩臂中气力运行的路线。王南溪注解指示具体穴位和气力的应用。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1)。
&本者,自然之真气(2)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离乎自然之真气也。学人正要尝未有奥妙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1、垠,边际,尽头。无垠,气的无处不在,气遍周身。
2、真气:丹田呼吸和脉络运行的气。
指出气运动是内功的根本。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3。
龟尾者,尾骨尽头处也,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时,存想真气元神(1)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
1、真气元神:类似于形意拳所讲的“横”、“内劲”。
指出内功修炼中督脉行气的要点。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穴,言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诚中形外之验也。
指出任脉修炼的要点和表现。
以上主要是概述内功脉络中气的运行路线和修炼的要点。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1)。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承上文言,既明脉络,以后必须知周身一定之格式,格式不知,脉络之言亦空谈矣。
1、格式:躯干四肢的架势。
原著此句主要是从文法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南溪的注解则强调格式对于感知脉络的重要。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1)。
正头起项(2)壮满面之神(3),顺肩(4)以活(5)两背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然正头须提项来(6),顺肩须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1、胸出而闭:出,起。胸出而闭,胸骨在脊骨的带动下撑起,而气息和身形则收敛。
2、项:脖颈的后部。
3、神:神气。
4、顺肩:使肩峰平顺。
5、活:真气能通过脊背来往运动。
6、来:大约是衍生字。
原著讲头、肩、胸的架势,王南溪的注解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头、肩、胸架势对于神、气运动的意义,和架势运动的要点。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步虽有上下,而足必须坚固稳住,不可摇动;膝之为功,外曲内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意伸之;前阴向后极力缩起,自然深藏也;两肋骨缝俱要极力开张,以合出肋之势。
原著讲足、膝、裆、肋的架势。王南溪的注解在此基础上讲用意和运动要点。
从“既明格式”到“肋开而张”,主要是讲修练内功时躯干肢体的架势。
气(1)调而匀,劲松而紧。
用功之时,气如抽丝,自鼻出入方不损伤脏气,此气之所以必须用匀也,调之者出入之息也。劲必先松以用紧也,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承上文言气调而匀,发明用气法。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可闻,此调气之法也。提之者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伏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如龙蛰,如虎之卧,潜伏不动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沉至底。
承上文言下气之法也。谷道者,后阴也;收之者,惧气之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气无阻碍也。不拘坐立用气,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此言真气升降之经路也。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之第七节便是。
&&& 1、气:气息。
以上四句是具体讲修炼内功时气息的运行线路、用意和要点。
既明气窍(1),再释劲决。
通、透、穿、贴、松、汗、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承上文言,劲松而紧,言练气之法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来无碍,“柔软”之意为之。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贴者,横竖联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拨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为之。
曰松,劲之涣(2)也;曰汗,劲之萃(3)也;
松者柔之甚,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汗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收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汗如冰之结,二者有交互相济之道,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合者,周身骨节合而为一也。坚者,横竖之谓也,此视穿贴二劲更进一层。
1、窍,孔洞,这里引申为道路。气窍,气息、气血运行的渠道。
2、涣:散开。
3、萃:聚集。
以上数句是讲劲力的质地。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此下步之真窍也。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也。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提起也。
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1),松肩以出劲。
颏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项矣。两背骨用力贴住,意其劲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2)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也。
折(3)天柱以下气,视合谷以立门(4)。
天柱穴,在后高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之,自得其窍;合谷穴,俗名虎口穴,遇敌之时,将手擎起会与耳齐,专睛视之,此玄门(5)之法也。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6)
以一身言之,自井顶(7)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背骨至于手头横劲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于两肩云门穴(8)竖劲也,自六腑转于斗骨横劲也。以一腿而言,自内胯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膝至臀横劲也。总而言之,横中有竖,竖中有横。遇敌之时,横以克竖,竖以克横也。
1、斗:斗骨,好像是耻骨。
2、六腑穴:这里的穴可能指的不是具体的穴位,而是借“穴”指称人的身体部位。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总称,这里主要是指腹部。
3、折:弯曲,这里引申为转过。
4、门:门户,指面前进退路径。
5、玄门:精神意识上的门户。
6、横以济竖,竖以横用:“横以济竖”,横劲由竖劲传导而来。“竖以横用”,竖劲是横劲的支撑。
7、井顶:肩井穴和头顶。
8、云门穴: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
以上几句是讲劲力修练时的身体要点。
从“既明气窍,再释劲决”,到“横以济竖,竖以横用”,是讲述劲力的修练,劲力的修炼实质上修通气路,使气路运行畅通。
五气朝元(1),周而复始。四肢之(2)首,收纳甚妙。
此总言内功一贯之道也,吸天地之精气纳于丹田,运丹田之真气自两腋升于顶;升气时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裆内下于丹田足底,下气时自即有真气起于足底,自外裆升于丹田,左右合计二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二气朝元也;(3)总共五气朝元也。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无住时也。久而用之,妙处甚多,此乃炼神之极,则反本元之妙道也。
天地交泰,(4)水(5)升火(6)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承上文言,朝元功夫,久而精之,真水自然而升,其火自然而降,上下神气炼得浑然如一,如天地交泰,有神化而测之景也。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承上文言,功夫在内之窍,此节言功夫形之验。真气足于内,气色于外,虽隐而不动,满面神光,精华远射,令人不能正视,此静之妙也。气腾于形,形随乎气,以意帅神,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故任神气所之,而形莫能为之累,如龙之腾云,如鸟之飞空,忽然而来,攸然而去,此功之妙也。
1、元:丹田。元,起始、生发处,指丹田是气的生发回归处。
2、之:和。
3、《宋氏形意拳》“内功四经”此句为:“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穴转于丹田”。
4、天地交泰:卦象。用天地交融的卦象比喻人体内部上下大通。泰,大通。
5、水:肾水。
6、火:心火。
总论内功功成后的状态。
内功经解读
内功经主要是讲述内功的运动方式和修练要点。内功运动实质就是气的运动,第一节概述了功成后气在身体中的运动路线,第二节讲述修练时躯干、肢体架势和气息的运动路线,第三节讲修炼时劲力的质地和使力时的身体要点,最后一节讲功成后身体运动的状况。通过四节内容细致全面地表达了内功运动、修练要求。
&&&&&&&&&&&&&&&&&&&&
纳卦(1)经&
头顶法乎乾(2),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3),取其镇静厚载。
头统乾之体,有全身之总领,有元(4)之义;提一身气血,有亨(5)之义;宜随敌婉转,不宜直而无致,有利(6)之义;宜健正高起,不宜歪斜倾倒,有贞(7)之义。(提示:指出吸纳乾卦卦义对头部运动的指导意义)太低则有“潜龙勿用”之象,太仰则有“亢龙有悔”之灾。不仰不低,中正得位,精神发越,可以遇大敌矣。(8)有九二曰“见龙在田,飞龙在天,利见天人(9)”之象。虽然,此外象也,而非内义也。九四(10)曰“或跃在渊,无咎(11)”。知此奥理可以达头顶微义矣。九四在上卦之下(12)下卦之上(13),有顶之象,周身之气心从顶内踊跃而上,以咸(14)元首刚健之体,非得之于跃乎!然气之为物也,可得言不可得而见也,深微莫测,非如渊之空洞乎!初九、(15)九二、九五、上九,(16)皆以龙言,而此爻独曰或(17)者,鉴此爻之气,从初九之潜而上升于九五升降之所,浮沉之机,天理自然之流行,不可一毫执著于物。正如周身之气自顶内一坠,真气上升于耳,后降于口,化为甘露,绝无形迹可指也。头顶工夫外有九二、九五之象,而内有九四之义,可以无咎矣,而犹有义焉。盖此等功夫,深奥无穷,学者须潜心体会,顺其自然;尚浮躁妄进,徒损肢体,何益于事乎。然则“终日乾乾,夕犹惕若(18)”,无论学道艺(19),不可不奉以为则也。(提示:论述乾卦卦象对头部运动的指导,特别强调九四的重要作用)
1、纳卦:吸纳卦理。
2、乾:乾卦,卦画由六阳爻组成。
3、坤:坤卦,卦画由六阴爻组成
4、元:元首,最大之意。
5、亨:通达,顺利。
6、利:吉利。
7、贞:贞卜,占卜。
8、太低则有“潜龙勿用”之象,太仰则有“亢龙有悔”之灾。不仰不低,中正得位,精神发越,可以遇大敌矣。此句虽未提及初九、上九,实是解说对初九、上九的取义。
9、有九二曰“见龙在田,飞龙在天,利见天人(10)之象:九二:乾卦由下而数的第二阳爻。天人:应该是大人。“见龙在田”后应有“利见大人”四字。而“飞龙在天,利见天人”是九五的爻词。此句是说九二、九五的取义。
10、九四:乾卦由下而数的第四阳爻。
11、咎:灾难。
12、上卦之下:卦画分为上下体,上三划为上卦,下三划为下卦。九四阳爻在上卦体三划中的下方。
13、下卦之上:九四阳爻在下卦体的上方。
14、咸:全,完善。
15、初九:乾卦由下而上的第一阳爻。
16、九五、上九:乾卦由下而上的第五、第六阳爻。
17、或:利于变化。
18、夕犹惕若:原句应该是:“夕惕若,历”,惕,警惕;若,代词;历,凶险。指早晚都记取“此”,指九四阳爻之义。
19、学道艺:道后面似乎短缺一个“学”字。
此段主旨是论述头部运动如何吸纳乾卦的指导。乾在八卦中指“天”,原著主要是指头部运动对天蕴含的精神意义的吸纳。王南溪在此基础上,主要是论述头部运动对乾卦卦画蕴含道理的吸收:一方面是对乾卦整个意象的吸收,即头如天的引领等作用。一方面是卦画阳爻具体道理的吸收。在对卦画阳爻蕴含道理的吸收上,特别强调了九四的意义。作者认为,阳爻的象征基本都是蕴含龙的意义,而九四所蕴含的意义是变动的气。头的引领作用不仅仅是外形的提领,更是由内部气血充盈的作用而产生的。头部在外形上取九二、九五之义,在内取九四之义是脑部运动的总则。
足膝欲(1)沉静,不欲浮躁,取象于坤。夫人周身之功,全赖两足两膝以收之;犹周天之万物,也全赖坤土以载之也。下卦为足,上卦为膝。(提示:论述足从坤卦总体的取义)初六(2)“履霜,坚冰至。”取其镇静之元(3)。阴气(4)凝炼,渐至坚固也。六二(5)“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言镇静之元,自然正直大方,不待勉强,而所经顺利也。六之(6)“含章,可贞。(7)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言既含正大之体,内可以贞,固自守;外可以从上之所事,虽不能自成其方,而能自保其终也。六四(8)“括囊,(9)无咎无誉”。言膝之为功,不可妄动以致誉也。六五(10)“黄裳,(11)元吉”。言虎眼(12)向外,委中(13)向内,含(14)乎中道而后元吉也。上天(15)“龙战于野,其血元(音玄)黄(16)”。恐过于阴静,而伤其变化也。故阴极生阳,静极生动。外虽沉静而其内之真气,自涌泉滚滚而上。阳生众阴之下,有地雷复之义。(提示:论述足膝对坤卦卦爻的取义。)
1、欲:要。
2、初六:坤卦由下而数的第一阴爻。
3、元:元始,基础。
4、阴气:下气,足部的气。
5、六二:坤卦的第二阴爻。
6、六之:应该是“六三”,之坤卦的第三阴爻。
7、含章,可贞:含,克;章,殷商;含章,战胜殷商。可,称心。可贞,称心的占卜。
8、六四:坤卦的第四阴爻。
9、括囊:括,收缩,扎紧;囊,布袋。
10、六五:坤卦的第五阴爻。
11、黄裳:黄色的裙裤,吉祥尊贵之物。
12、虎眼:大约是指膝盖骨下的空隙。
13、委中,穴位名,位于膝后窝正中。
14、含:应该是合。
15、上天:应该是上六。
16、黄:玄黄,指流血貌。
论述足膝对坤卦的取义。
头之为功,正而不斜,伸而不缩,不反(1)不侧,不俯不仰,此功之见于外者也。至于长丰采,壮仪表,扬威武,皆气为之也,须自视其虎口穴,以定侧身之格局。一扬颏,必先失之于仰,夹脊微起,不(2)失之于低,须戒之。两耳后各有一卜骨高起,是提气穴。提气时,务向上直起,庶(3)免反侧之患。然须左右一齐用气,不然失之于侧,必失之于反也。学者不知其窍,纵(4)总有莫大之功夫,而丹田之真气不能上贯于头顶,何由得刚健纯粹之象也。
凡一出手,即当视虎口穴,前颏用力平正提起后,不扬不卑,后夹脊穴用力塌下。丹田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5)转过昆仑(6),下明堂(7),贯两目,其气欲往鼻空泄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顶眼,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
1、反:翻转。
2、不:应该是“必”字。
3、庶:可以。
4、纵:大约是衍生字。
5、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6、昆仑,根据王南溪注解的意思应该在百会到明堂之间的中轴线上。
7、明堂:大约是指印堂穴?
叙述在乾卦卦义指导下,头、臂部采用的架势和气的运行。
人之一身,唯有两脚着地,通身骨肉皆赖以负载,炼之不精,犹有颠蹶之患,况毫无力者乎。凡一动步,须将两足炼地,两足大指用力向内,两踵亦用力向内,两大趾掌后高骨处是正穴,周身用力向地载住,膝有动而足无动,如风之撼树,摇其本而不能动其根也。
世之用功于膝者,不过立则直,坐则曲而已,即间有一二通局者,其功夫了了,岂知膝之为用,有四面大力乎。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亦极力向外,委中两大筋揭力要直,两盖骨复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炼者,如胶之粘物。一着则牢不可破;如火之炼金,一合则坚不能开。其中微妙,有不可言传之。学者细玩坤卦之理,自然有会于心也。又两足十趾,皆用力向地抓住。然必用周身之全局,以为出入方妙。若有早晚先后,则不合法矣。
遇敌之时,凡用右步则左膝不妨略直,凡用左步则右膝不妨略直。虽不可拘法,亦不可太过,总以不失元气为要。由前而观两膝若并,由后而视*(1)尾若有所凭;比(2)胸塌腰,既不失之前伏,坚膝合步,更不失之后仰,总以阴静(3)为主。
1、*:原文所有,大约应该是尻字。
2、比:大约应该是闭字。
3、阴静:内静。
叙述在坤卦卦义的指导下,足膝的气力应用。
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1)之意;裆胯又宜提紧,须玩兑泽(2)之情。
肩背取象于巽,巽卦一阴(3)伏于二阳(4)之下,外虽强健,而内实巽顺也。(提示:肩背对巽卦的取义)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5)全在济之以巽顺,而后劲有进退也。九三(6)“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7)言能巽者,自下以动而能如史巫之积诚,自可以通于鬼神也。九三“频巽,吝”。(8)言劲之进退,必出于自然,不宜过刚,不中频巽以致吝也。六四“悔亡,田获三品”。(9)言频巽之后必有所悔,必待悔亡之后,而后所获也。九五(10)刚健中正以健体,而据巽之中道也,所以贞吉也。初虽无精义而巽顺之久,自有此妙用。无论先后,无不利也。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11)言不可过于巽而无撙节,以丧其元气也。(提示:解说肩背对爻辞的具体取义)
1、巽顺:巽,八卦之一,为风;顺,顺从。
2、兑泽:兑,八卦之一,为泽。泽,两股水流融通之意。
3、阴:阴爻。
4、阳:阳爻。
5、进退,利武人之贞:解说初六的爻辞。进退,指武人听命进退。
6、九三:应该是九二。
7、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解说九二的爻辞。史巫纷若,史巫在床下祭祀忙碌。
8、频巽,吝:解说九三的爻辞。频,愁眉不展。吝,志穷,不得志。
9、悔亡,田获三品:解说六四的爻辞;意思是,没有悔恨,狩猎获得多种猎物。
10、九五:这里没有述说九五的爻辞,九五《象》中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11、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解说上九的爻辞。人隐伏在床下,钱财被洗劫。
解说肩背对巽卦的取义。
裆胯取象于兑,兑卦内刚外柔,柔腹象,刚股象,腹临于股,阴之乘乎(1)阳也。(提示:论述裆胯在兑卦中的取义)恐阳之过乎刚,故直者济之以曲,以完其势,股之谓也。恐阴之过乎柔,故虚者补之以实,以壮其神,腹之功也。(提示:论述腹、股的相互作用)遇坎(2)而为节,节者有所限而不敢过也。兑者泽也,坎者水也,外肾也,谷道也。水在泽易于泄,气至腹易于泄,故贵有节之。(提示:论述兑卦于坎卦的关系)遇离而为*(3),*者,递也,乖(4)也。离者火也,燥也,炎上也。裆宜精而藏,胯宜坚而稳,若炎上浮躁必有乖递之象。(提示:论述兑卦于离卦的关系)然坚中欲活,静中欲动,又不过于固滞,故遇艮而为损(5)。艮者山也,若山而不动则有损矣,必也动而不失其为静,静而不失其为动,坚而不失其为活,活而不失其为坚。(提示:论述兑卦和艮卦的关系)故遇震而为随。震者,雷也,雷动而雨施,泽水随之而满,其气下降之侯也。泽水升而为云,真气上之时也。(提示:论述兑卦于震卦的关系)世之用肩背,往往直则不能曲,曲则不能直,松则不能紧,紧则不能松,良由(6)不知内刚、外柔之体,内巽外健之用。须将肩井穴用力塌下,两肩向内贴住,两背通将出来。自背骨内以意送出劲来,再将手头握得坚实,通身钳得完固。自能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紧中有松,松中有紧。久而用之,此内柔外刚,内巽外坚之奥理。细玩巽卦爻义,自得其妙。(提示:论述在松紧劲力上对巽卦的取义)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背尖骨(7)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眉前,背骨虽极力贴住,却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也。下肩井穴自骨底以直至足底,故谓之竖。动右背则须将左背之劲自左背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门穴(8),故谓之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升降如意而巽顺之义得矣。(提示:论述横竖劲力上对巽卦的取义)裆胯要分而紧,其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须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不可向下。后胯用力向下,不可向前,亦不可向后。涌泉穴之气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愈按愈出,愈出愈按。阴阳两窍(9)用力收住,不使往来之气,自足底泄出,总以骨口相对。兑卦外阴内阳(10),互于吞并。高步以胯劲为主,以裆劲为佐;中步胯裆劲互于吞并;下步(11)以裆劲为主,以胯劲为佐。裆劲竖,阴中阳也;胯劲横,阳中阴也,故须分上中下以用之。裆为胯之枢机,胯为裆之直使,故裆静而胯动,胯走而裆守,毫厘不可散乱,久而行之自能骨口相吞而真气真劲无不通矣。(提示:讲述裆胯劲力的实际应用)
1、乘乎:升于。
2、坎:八卦之一,为水。
3、*:原字右耳左癸。
4、乖:违背。
5、损:修正。
5、良由:主要由于。
6、背尖骨:肩胛骨骨尖。
7、二扇门穴:两手。
8、阴阳两窍:生殖器和肛门。
9、外阴内阳:外柔内刚。
10、下步:低步。
此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裆胯取象于兑”,到“真气上之时也”,论述兑卦和坎卦、离卦、艮卦的关系。兑卦泽的意义主要是指相互交流,融合,对于兑卦和坎卦、离卦、艮卦相合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兑卦的实质意义。兑卦和坎卦、离卦、艮卦的关系实际是表示裆胯和身体气体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是讲对巽卦和兑卦取义在实际劲力中的应用。
胸欲竦(1)起,艮(2)山相似。胁有呼吸,震(3)动莫疑。
胸取义于艮,艮者山也。一阳于二阴之上,其象为山,人身之胸似之。本乎天地(4)者,亲上气也。本乎地者,亲下形也。气易过于浮,须有以镇之,胸内之义也;形易过于沉,须有提之,胸外之义也。(提示:论述胸对艮卦的取义)胸气上通于头顶,头顶者,乾卦也,天也。故艮遇天而为大蓄,气蓄于中而升于上也,下通于足膝。足膝者,坤卦也,地也。故地临山上而为谦(5),言足之气抱(6)乎胸,犹地虽卑而抱乎山,而山不得不让之也。(提示:叙述对艮卦取义在身体中的实际应用)
1、竦:收缩。
2、艮:八卦之一,象征山。
3、震:八卦之一,象征雷。
4、地:大约是衍生字。
5、谦:六十四卦之一。
6、抱:充盈。
论述胸对艮卦的取义和胸内的气运动。
胁聚象于震,震者动也,雷也。一阳动于二阴之下,雷出而奋乎上,胁似之,以上天之象也。以下地之义也,天地阴阳相交,则雷雨作,而万物生;人身上下相合,则血气通而真劲出,理一而已。(提示:论述胁对震卦的取义)胁气上交于头,故雷遇天而为大壮,真气上升于头顶,健以初(1),则力自大壮也。胁气下交于足,故雷遇地而为豫(2),真气下降于足膝,顺以动,故神气豫悦也。一呼一吸,一升一降,外见之口鼻,而内需之心胸,其要在胁也。
1、初:大约是指震卦中的初九。
2、豫:六十四卦的第十六卦。
论述胁对震卦的取义和对体内气运动的意义。
胸者空也,空则不能力,须以气主之。然气由胁而来,不能用胁,焉能用胸?盖不等于动者,必不等于止。艮卦之象词曰:“时(1)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胁者协(2)也,如鱼有鳃,一开一合。(提示:叙述胁的运动)气有升降矣,合则下协于丹田,后协于两肾,中间一股大气,自盖骨(3)下从两档内直沉至涌泉穴而止,复向后由足大筋向上翻出,自两委中穴上由尾闾穴透入夹脊,则与胁相交。一开(4)如雷之奋于地而升于天,其气自能上升;一股入胸、入中;一股入两背,底通于泥丸,竖则直达顶颠,横则贯于指末。胁之开合,即气之呼吸借之,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细玩艮卦,震卦上九初九之义,自能其上下承接之妙。(提示:叙述胁运动下气在全身的运行路线)胸虽出而不高,胁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元妙,有难以口授者。胁须以意出(5),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非出骨出肉出筋也。用胁以气之呼吸也,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纵横为开闭。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间则左(6)亦。高步之劲在于足,中步之劲在于胁,下步之劲在于背,此又自然理也。(提示:叙述胁运动于意、气、身、体的主从关系。
1、时:时宜,适时。
2、协:运行。
3、盖骨:大约是指骨盆。
4、开:应该是股。
5、出:行使。
6、左:下策。
论述胁的具体运动。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坎、离之卦,此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吾欲妄言,又恐此道废坠,今从不可言之内,而勉强以言,学者须细心体会。离者,火也;坎者,水也,在人身为心、肾。肾属于水,心属于火。火之为性,易升而难降;水之为性,易降而难升;故心动则火上冲,情动则水下降,是其验也。夫火必济之以水,始不至阳亢而生病;水必济之以火,始不至阴盛而生灾。从来儒家之守身,道家之内丹,莫不本于此义,真奥妙无穷也,岂但为学拳而计哉。(提示:论述水火、心肾相济的一般道理)即以拳勇而论,亦有莫大之功。今欲学勇不得不讲劲,欲讲劲,不得不借助于气,不得不讲明水火矣。盖水火不交真气乃涣,气涣而疾病将生,身且不保,而况于劲乎。是以此于拳勇者,必讲劲,讲劲必养气,养气必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离卦内阴外阳,火中有真水也。坎卦内阳外阴,水中有真火也。真火可以济真水,真水可以济真火,互相济补,而后真气得所养也。(提示:论述水火相济在拳术中的意义和道理)用功之时,塌肩,与是胸胁,(1)反龟尾,皆欲肾气上交于心也。须以意道(2),炼步足聚筋(3)皆欲心气下交于肾也,亦须以意道之,得译(4)于运气格式。(提示:介绍心肾相济的方法)
1、与是胸胁:难懂,这里大约讲胸、胁的运动,按纳卦经对胸、胁运动的要求,应该是出胸,胁随呼吸一动一静。
2、道:导。
3、聚筋:撑筋,将筋骨撑为一体。
4、译:以运气格式来印证。
此节主旨是讲心肾对坎离之卦的取义。在对坎离卦的取义上不同于其他卦象,分别吸纳卦义,而主要是吸纳坎离相济的卦义,也就是心肾相济的含义。心肾相济的意义在内功中作者认为有两点:一点是养生,一点是养气。真火真水相济可养真气,真气可生劲力。
凡初入门用气者,每日清晨盘膝静坐,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以鼻孔而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纳入丹田,助以精液足三十六度,则真火自降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并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于印堂,由印堂降于两鼻孔,由鼻孔降落于喉,由喉降于夹脊,由夹脊透于前心,由前心直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从尾闾升于夹脊,升于泥丸矣。熟练后,再用收气、留气法也。
介绍打坐时意气的运行路线,实质上是讲心肾相济的修炼。
&&&&&&&&&&&&&&&&&&&&&&&
神运(1)经
练形而能坚,练精(2)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3)。(提示:论述修练形体、筋骨、气、神和运动劲力丰采的关系)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4)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提示:指出修练身体运动的要点)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提示:指出形、气、神和身体运动的因果关系)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1、神运:以精神运动身体。
2、精:指筋骨。
3、飞:比喻运动的轻灵神速。
4、萃:聚集神气。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尔后起,退方合而即离。动以静为本,故身虽急而心自暇;静以动为用,故气虽结而神自扬。即知往来闪烁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归。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扑也、怯也、索(1)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2)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1、索:离散,在这里引申为精神崩溃。
2、气:气势。
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去来任气之自然。气欲满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悍。
右第四章,言体用之义
即言机体运动的要点。
山不汗(1)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先用内功经、纳卦经、十二大劲,全局精习微妙,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提示:指出修练神运经与内功经、纳卦经、十二大劲的先后次序)凡用此功,切记不可用高步,更不可用单步,须立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足底更要着意。将丹田元气比住,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提示:指出神运经平时修练的方法)然用时因敌布阵,又当有高、低、远、近,虚、实之变化,亦不可固执。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系焉。可不慎与!须动身不动心,动心不动气;夫然后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而精神得以飞腾变化。真是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盖以静用动,非以动用静也。此于神动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内柔而外刚,知体用之妙矣。呜呼,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此中之妙,皆得之于象外,而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久研神运之法,自能悟其妙理。(提示:指出神运经在技击中的应用)
1、汗:水分。
论述神运经的修练和技击应用。
&&&&&&&&&&&&&&
内功十二大力注解
一曰底炼稳步如山& 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 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彼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
第一大力曰底练。
底者,足也。练者,练之于地也。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炼底之功也。用法俱在内经,外用有二:一勾敌人之手足,须曲吾足尖向内弯起,以外劲胜之;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
第二大力曰坚膝。
坚者,用内功以后自然坚也。外用有二:凡敌近身上攻,则用提膝,下攻则用跪膝,俱视其势之平侧随时变换,不可预定。
第三大力曰裆胯。
裆者,内裆也。胯者,外胯也。若两敌逼近,将周身大力一落,内裆外胯俱可胜人,但须凑集合式方可用之。若勉强做作,则失之远矣。其详细俱见经内。
第四大力曰胸背。
内功已成,前胸后背俱有大力,可以制人。无有甚巧,须封敌人之手,用后背须让出敌人之手,防其功吾也。
第六大力曰三门。
三门者,肩也。用肩三法,须垂吾收手,贴住两股,以小身法用之。或侧用,或平用,或用之于上,或用于下,俱在合战散门内,难以尽注,大抵有内功以后方可用之。
第七大力曰二门
二门者,肘也。此力在十二大力成之最速,其用有二:曰横肘,曰竖肘。竖肘者,竖吾手头在吾面侧以肘攻人也;横肘者,横吾手头在吾怀中以肘攻人也。用法虽多必本乎此。
第八大力曰穿骨。
敌自上路来,吾将全局极力一伸向前穿之,彼之劲自破,吾自获全胜矣。但须斗骨侧起,后步墍(1)往前步以极力向前穿之,不然与通捶混矣。
第九大力曰竖骨。
敌自下路来,吾以一手封其一手,将全局极力猛落,自得全胜矣。但须斗骨侧起方能得法,其竖之轻重全在内功之深浅。
第十大力曰内掠。
敌自里来,须以掠劲胜之,其用有三:上掠破敌人上路之劲,中路破敌人中路之劲,下掠破敌人下路之劲,俱封其手以用之。
第十一大力曰外格劲。
敌自外门而来,须以格劲胜之。亦有上格、中格、下格之分。但内功已成,亦不必尽拘,敌远则格敌人之手,近则格敌人之身,无不可格之处,学者神而明之可也。
第十二大力曰撩攻。
将手头以内功炼得坚实,如撩物之势,以攻人也。此力若成,微一着手,即可攻人于数步之外。手头不可太远,敌人仅隔寸许,然后撩之方妙。若与敌人相去甚远,须以步赶之。其用有五:曰内撩,攻敌人之在里门者;曰外撩,攻敌人之外门者;曰上撩,攻敌人之高势者;曰下撩,攻敌人之低势者;曰正撩,攻敌之正逢者。其到身如何发劲、如何身法、步法,俱在经内。
1、墍:大约是既的别字。
介绍十二种技击方法的招式和劲力的应用。
&&&&&&&&&&&&&&&&&&&
内功合战(1)八门
此门宜左步右手向前侧身而立方妥。
立骑马势:三尖直对如骑马状。内功全局飞递右势:用出右步飞上右手击其左肋,右坚骨劲。左手招上右手骑马势:用左手向外分出彼手去,遂进右腿单步骑马势,上右手击当胸,左外格劲。退步右手勾挂:用小步法退后,以右肘拖其右肘手腕双勾挂,右内掠劲。进肘:借彼勾挂之力进步,以右肘击其当胸,右二门劲。左手封挣:先用左手用力封之,然后出右手挣其右手也,右坚骨劲。翻右手头进右手:彼此挣住,遂翻右手头自外入内击其肋,右内掠劲。左手堑:彼右手来,须将左手自下而上用力拖之。左穿骨劲。再翻右手头进右手:彼用左手堑住,仍翻右手自外入内击其左胁肋,右外格劲。退小步右手挣:用小*(2)步拖出彼手,复以右手挣之,右坚骨劲。吊:彼此挣住,须用右手自上而下击其右肋,招着亦然,右外格劲。进肘:两人之手皆已下去,须就力进小步以右肘击其腹,二门劲。左手封:用小*(3)步以左手力封其肘,右手上挽其手腕,右坚骨劲。翻进左肘:右肘既不得进:须将左步一收,翻身进左肘击其心窝,左二门劲亦可。双手封:来势甚猛,须左手先封其左手头,右手再封其肘,双手用力而彼无失,封拿劲。封拿劲再回进右肘:左肘既不能进更不得复还旧步,进右肘击其右肋也,右二门劲。双手封:用右手封其手腕以左手封其肘,右坚骨劲。挣:彼此挣住,俱右坚骨劲。进丢(4)手:彼此挣住,遂将右手丢彼手,再单*(5)子进左手结颏,左撩攻劲。左手封:右手被丢,遂用左手自上而下力封其手,使彼不能用力,右内撩劲。进右手小骑马势:左手彼已封住,须将右手放开挽彼右手而进。小骑马势:上右手击其右肋,右坚骨劲。用身法左手提上右手:须将全身向后一坐,闪出彼手,即用左手提,自上提住彼右手头上,右手击其右肋,右撩攻劲。提右手遂进右手:将右手用力提出掠彼手,遂上步进右手击右肋,右撩攻劲。以横劲拍出,再用力挣力,右坚骨劲。吊肘封挣,手法劲法同上。
1、合战:基本不离彼此站位的技击。
2、3、*:上为小字头,中为秃宝盖,下为石字。音que 。似乎是退步的意思。
4、丢:似乎是以手抓住的意思。
5、*:左为“石”字,右为“太”字。文件上传者注释此为脚。
进右手:上右手击其顶门,右撩攻劲;左手招上右手:用左手向外招之,亦上右手击其顶门,左外格劲、右撩攻劲。进左手招:左外格劲。双双退出,彼此皆无得失,只宜两家俱退。挣、吊肘:挣:手法劲法如前。进丢手拔快,彼此挣住,须先用右手将彼右手一丢,再用左手代之以右手击其胸,右撩攻劲。左手搀:将右膝一收,右肘用力向后,左手用力向前,单开*子以右手搀彼右手而进,左坚骨劲。丢左手上右手打外门身法:彼左手搀来,即将左手丢彼左手,提起前步收住后步,上右手自其肘底击其右肋下,用右腿自外入内击其腿,三劲一齐名曰外身法,右外格劲。进里门身法上右手:彼右手格来,须用身法将右肘向后用力一拖,拖出彼之右手,将*子单开,再上右手高骑马势击其腹也,右撩攻劲。进左手:使拧裆法用左手,出之,左坚骨劲。提右手招:彼来时,将右手向上一提,即能招出彼手矣,右穿骨劲。进右手:上右步进右手击心窝,右内掠劲。左手分提上右手高捷打:将右手自上而下自右而拖住彼手:遂用左手丢彼右手头向外一分,翻出右手迎顶而进,击其面门,右内掠劲。进左手拍挣:迎面打来,右手措之不及,须有左手横劲拍出再用右手挣之,左内掠劲,右坚骨劲。进左手:单开*子进左手击其右肋。左坚骨劲。使右手拿胯进左手:将右手右胯向外一拿,拖出彼手再单开*子,进左手击心窝,左撩攻劲。右手招:将右手分出,右外格劲。进右手:上右步进右手击心窝,右内掠劲。右手招:以右手向外拖出之,右内掠劲。进左手:再单开*子进右手击面门,左撩攻劲。右手招:仍以右手向外分出之,右外格劲。起右腿:先将左步稳住,再飞右腿奔三岔,左底炼劲。退小骑马势右手招:用小骑马势向后一坐,以右手击其虎胫骨,右内掠劲。遂上高捷打:彼方欲击时,乘其势将右腿向前稳住步,先用左手丢住彼右手,自上而下使高捷打击其右肋,右撩攻劲。上高挣:须周身用力以右手底劲向上挣而起。吊肘、封挣用法俱如前。
*:左为“石”字,右为“太”字。
此门宜二人背面而立,然后变步。
进右手:上右手击面门,右撩攻劲。右手高挣:变步进右手高挣彼手,右坚
骨劲。起右腿:压住右*头,飞起右腿撩阴,左炼底劲。坐小骑马势右手招:
用小骑马势以右手击其胫骨,措劲。进右手:稳住右步进右手击心窝,右坚
骨劲。进右手挣:稳住骑马势以右手挣之,封挣坚骨劲。吊:用法如前;肘:
亦如前;封:亦如前。封右手打右手存坐:先用左手封其右肘,再落右手向
外开,其虎眼名存坐,右内掠劲。拿右胯右手挣:须将右胯向后一拿,右膝
避去,即能闪出彼手再进左手挣,左坚骨劲。起左腿:将步一变,起左腿击彼
右肋,右炼底劲。变步左手招:将右腿向后左步向前,闪出彼腿,然后用左
手击其胫骨,左内掠劲。进左手:稳住左步进左手击心窝,左撩攻劲。进左
手挣:用左手向前挣其左手,左坚骨劲。吊:如前;挣:如前;肘:如前。
封左手打左手存坐:先用右手封其左肘,遂进左手向外开其虎眼,左内掠劲。
拿左胯左手挣:将左胯一拿,左膝避出再左手挣起,左坚骨劲。变步进右手
腿上右手:变右步向前,起右腿击左肋,上右手击心窝,左炼底劲、右撩攻
劲。变步右手招挣:亦用变步将左腿还后,右步向前闪出彼腿,然后用右手
先击其胫骨,再挣其手也,先用右内掠劲后用坚骨劲。丢右手上左手打外门
腿:彼此挣起,先将右手丢彼右手,再进左手向外击其右腿*下,用左步打外
门腿。打腿时须上左步自外向右,上下手腿务要三劲一齐,下底炼劲、上左
撩攻劲。拿胯左手搀:将胯一拿,右*向后一躲,再用手用力搀去,左坚骨劲。
丢左手上右手打外门腿:彼左手来搀时,即用左手丢住,上右手向外击其左*
下,用跳步转过,右腿自右向外打其外门腿,上下一齐,下底炼劲、上右撩
攻劲。拿胯上右手挣:将胯一拿,左*向后一躲,再用右手加住力挣住,右坚
骨劲。进丢右手:彼此挣住,上右手丢其右,擒劲。擒劲使劲拔快:右手被
丢,须将左手封其手腕,然后将右手用力翻起,压住彼右手击其左肋,左坚
骨劲。挣,用法如前;吊,用法如前;肘,用法如前;挣:用法如前。(1)
*:左为“石”字,右为“太”字。
1、挣:用法如前:衍生出的句子。
此门宜二人对面而立。
进右螳螂手:螳螂手者不用捶单用手掌击其耳根也。右撩攻劲;退小尖步:
用小尖步一退,以右手向外招出。右内掠劲;进左螳螂手:用法如前。左
撩攻劲;退小尖步:仍用小尖步以右手分出。右外格劲;进右手大挣:再
上右步,以右手大挣面门。右撩攻劲;进右手骑马势:先将左手分出彼手,
再进骑马势上右手击心窝。右撩攻劲;拿右胯进左手搀:拿去右胯,单开*
子进左手搀其右肋。左坚骨劲;右手分进左手:用右手向上分出彼手,使
拧挡法进左手击前胸。左撩攻劲;拿左胯进右手搀:拿回左胯单开*子进
右手搀其左肋。左坚骨劲;左手分进右手:用左手向外分出,进右手揭颏。
右撩攻劲;进左手分:用左手分出;双退:如前;大挣:如前;劲法俱如
前;起左右连环腿:先起左腿攻其右肋,再起右腿直奔脐下。起左腿用右
底炼劲,起右腿用左底炼劲;*(1)步左右手招:用骑马势以右手击其左胫,
以左手击其右胫,上下齐招。左右俱坚骨劲;进右手:稳住右步上右手击
其右。右撩攻劲;右手挣丢:用右手竭力挣出彼手然后丢住。右坚骨劲变
擒劲;上劲拔快:彼方丢时,速将左手封其右腕,翻出右手照其心窝打劲
拔快。右撩攻劲;右手挣:将右手加底劲挣出。右坚骨劲;左手分进右手:
将左手分出再上步,进右手击当胸。右撩攻劲、左外格劲;左手接打:接
打须用左手接彼右手向外分丢,再进右手击其当胸。右撩攻劲;连二进:
彼右手来时,亦用左手接住再上右手击当胸。先格劲后撩劲;如上打法:
吾仍接住用上接打之法彼必变法矣;上右手小骑马势:彼则变法将左手接
吾右手向外一分进小骑马势上右手击小腿。左外格劲右撩攻劲;上高连环:
吾亦用变法,用左手擒其右肘进高步以右手击其面门。左内掠劲、右撩攻
劲;进右手挣上左手:须用右手加底劲,用力挣出,再上左手搀其右肋。
俱坚骨劲;上左手搀:亦将*子单开上左手搀之。进右手:再将*子单开
进右手搀其左肋;右手搀:亦将*子单开用右手搀之;大挣:加底劲自下
用力挣出。
*:左为“石”字,右为“太”字。
1、*:上为小字头,中为秃宝盖,下为石字。音que 。
上右手:右撩攻劲,左手分进右手,左外格劲,右坚骨劲。上左手分:右
外格劲,双退出挣,对挣坚骨劲。上左手:左坚骨劲。上左手搂进右手:
左外格劲,右撩攻劲。上左手招进右手:左外格劲,右坚骨劲。退左手招:
左外格劲。起右腿:左底炼劲。左手招:内掠劲。上双手:如前,俱坚骨
劲。双招双退出:如前。挣:对挣坚骨劲。进左手:坚骨劲。上左手搂进
右手:左外格劲,右撩攻劲。退左手招进右手:左手格劲,右手坚骨劲。
退左手分:左手格劲。起右腿:左底炼劲。上右手招:右内撩劲。上双手
双退出,挣,如前;劲法如前。进丢手拔快:右撩攻劲。左手搀:左坚骨劲。
再进左丢手拔快:右撩攻劲。提左手招进右手:左格劲,右撩劲。上左手
拍挣:左坚骨劲。起右腿:左底炼劲。右手抬亦起右腿:劲法如前。右手
招遂进右手骑马势:先用掠劲后用撩劲。右手招:内撩劲。挣:坚骨劲,
先翻出右手而后用劲。上左手招进右手:左掠劲,右撩劲。进左手接打:
先用左手招住彼之右手,再上右撩劲,击胸。上左手拍挣:进左手十字捶。
俱坚骨劲。左手搀:坚骨劲。进右手:坚骨劲。左手搀、挣,俱坚骨劲。
& & & 第六门
此门宜左步左手向前而立。
立门:将前左步放活而立。飞递右手:飞递者一人相隔尚远,须一跃而入
名飞递。上右手击其左肋,用神运全局进撩劲。提左手连递左手:彼已招
左手而来,即将左手向上一提,提出彼手,遂自其肘底连递左手击其右肋,
左穿劲。退步右手招:将原步略退,用右手向后一拖即招出,右内掠劲。
上步进右手:再上右步,进右手击其当胸,右撩攻劲。下步左手搀:须变
左步向前,平开*子以左手搀之,左坚骨劲。提右手连递右手:彼左手搀来,
即将右手向上一提,提出彼手,遂自其肘底连递右手击其左肋,右穿劲。下
步右手招:仍变回右步,向前以右手招之,右内掠劲。进左手:单开*子,
急进左手击其右肋,左坚骨劲。提右手招:将右手向上一提即能招出,右
穿劲。进右手:再上右步进右手击当胸,右内掠劲。拖右手招:用右手自
内向外贴彼右手向后一拖即出,右内掠劲。再进左手:再单开*子进左手,
击右肋,左坚骨劲。提右手招:*将右手向上提出,右穿骨劲。再进右手:
再上步进右手击其当胸,右内掠劲。进丢手,如前;上劲拔快,如前。右
手挣:将右手加底劲用力挣起,右坚骨劲。起左腿:变右步向前起左腿击
其右肋,右底炼劲。变步左手招:亦变左步向前以左手击其胫,左内掠劲。
进左手:起腿以后遂进左手击其面门,左撩攻劲。左手挣:击胫后即翻左
手挣,向上挣其左手,左坚骨劲。起右腿:变回右步向前起右腿击其右肋,
左底炼劲。变步右手招:亦变右步向前以右手击其胫,右内掠劲。上高捷
打:用左手封其右肘,提其右手平空自上而下击其胸,右撩攻劲。退倒身
法:须先将右手拖出,遂即倒身向后,若倒而立即便闪出其手。上小捷打:
彼使倒身法闪出其身,更不能稳,遂进右步直闯入内,用左手丢彼右肘,
再上右手力击其面门,右撩攻劲。右手高挣急吊:用右手加底劲连身带步
高挣而起,遂进吊捶击其腹,右外格劲。左手封进右手:左手封其肘腕,
进右手击当胸,右撩攻劲。左手拍挣:法如前。进左手:单开*子进左手
击其右肋,右坚骨劲。还左手十字捶:如前;挣,如前。
& & & 第七门
进右手:上右手结颏,右撩攻劲。右手拖:用右手向后一拖即出,右内掠
劲。进左手:上左手挂耳,左撩攻劲。右手挂:将右手向外一挂即出,右
外格劲。上右手骑马势:进右步上右手小骑马势击小腹,右撩攻劲。进丢
手拔快:用身法将左手丢彼右手,再上右手击其当胸,名曰丢手拔快,右撩
攻劲。挣,如前。进左手,坚骨劲。还左右十字捶、先左后右,挣,如前;
吊,如前。进左手大穿:大穿者右手方吊时,遂将左手向上一翻,从自己
脑后而出击其天门,左撩攻劲。退步身法右手招:须将步一*(1),提起右手
向上招之,右外格劲。进右手小骑马势:彼右手向上招时,须进小骑马势
上右手击心窝,右撩攻劲。退倒身法拖右手招:将身而后虚倒而立,右手
向外拖出之,内右撩劲。走外门跪膝:将左步向前提起进外门,上用右手
丢彼右肘,下用跪膝顶其虎眼,再以右手横击其*头,三劲一齐,上用撩
攻劲,下用坚膝劲。进右手高接打:彼来丢时,须先右手向后,亦将左手丢
彼手,退出右手将身一跃,用右手击其左*,名曰接打,右撩攻劲。上步进
右手:先将左手向外挂出彼手,再进右步上右手击心窝,左格劲右撩劲。
左手拍挣,如前。起右腿:上用右手挣住遂飞击其右肋,左底炼劲。右手
招退右腿:将右手用力招出彼腿,亦遂起右腿击其右肋,左底炼劲。左手
搀进右手骑马势:用左手搀出彼腿,再进骑马势上右手击心窝,右撩攻劲。
左手挣:将*子单开,以左手搀出之,左坚骨劲。至右手丢打外门拔快:用
左手丢彼左手,下用腿自右向左击其腿,上用右手击其左*子,三劲一齐。
右撩攻劲。进跪膝上右手:将左手向后力拖,即能拖出彼手,再用跪膝而
进上右手击其腹,右撩攻劲。亦进跪膝左手搀:亦必先跪膝顶住后,再左
手搀彼右手,右坚骨劲。丢左手打外门拔快:亦用左手丢彼左手,上右手
打外门拔快如前,只去了腿,右撩攻劲。上步进右手:亦将左手向后拖出
彼手,再上右步进右手击其心窝,右撩攻劲。左手拍挣,用法同上。上左
手:单开*子进左手击心窝,左坚骨劲。还左右十字捶,用法如前;挣、
吊、肘、挣:用法俱如前。
1、*:上为小字头,中为秃宝盖,下为石字。音que 。
*:左为“石”字,右为“太”字。
& && 第八门
此门左步向前而立。
立门:后腿稳住前腿放活。递右手:进右手击当胸,右撩攻劲。丢右手上
右手:左手丢彼右手再上右手击其右肋,左手格劲,右撩攻劲。左手搀:
单开*子进左手搀之,左坚骨劲。 丢左手上右手:用右手向外一丢,遂仍
进右手击其左肋,右撩攻劲。进右手搀:单开*子,用右手搀其心窝,右内
掠劲。上右手搀:亦用右手向其心窝搀去,右内掠劲。右手拍挣,如前。
上左手十字捶,如前。还十字捶、左右挣,如前。上左腿:右手挣住上左
腿击其右肋,右底炼劲。右手招:将步一*(1)用右手招出,右外格劲。再起
右腿上下连环:先将右步稳住再飞起右腿自下而上,先撩阴后击其心窝名曰
连环,右底炼劲。退步法左右手招:领一*(2)以左手招下,右手招上,左下撩
攻劲,右内撩劲。进右手:稳住右步进右手击胸,右撩攻劲。右手挣,如
前。小丢手:小丢手者从以右手丢彼右手也,坚骨擒劲。进步拔快,如前。
挣,如前。进左手:进左手击其左肋。左手领进右手打火轮:先将左手领
其左手,再进右步上右手横击其左肋,故名曰打火轮,三门劲。拧裆身法
进右手:将裆一拧左肘向后一拖即出,右撩攻劲。右手搀:单开*子搀之。
左坚骨劲。左手领进右手打火轮,如前。拧裆身法进右手,如前。丢左手
打小外门拔快:用左手丢彼左手以右手击其左*,须分有腿无腿故名,右
撩攻劲。上右手:将*子一单开即能招出,再上右手击其心窝,右撩攻劲。
左手搀:左坚骨劲。丢左手打小外门拔快,用法如前。进右手:单开*子,
退出再进右手击其当胸,右撩攻劲。左手拍挣,用法如前。还左手十字捶:
如前。挣。
1、2、*:上为小字头,中为秃宝盖,下为石字。音que
*:左为“石”字,右为“太”字。
内功合战八门,主要是介绍在内功基础上的八种用法的招式劲力。
& & 地龙经解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
无论敌人高矮远近功力大小,皆可以底攻劲胜之。盖人上部多实,下部多
虚,虽平人相角,攻下胜于攻上,况合内功大力者乎。然欲行此法,必先
将内功、纳卦、神运三经,摹炼熟娴,然后可用地龙经。不然空有式样,
凡经内所藏诀窍,皆不能知其妙矣。地龙经虽自成一局,然其中道理贯串
气脉连络处,皆内功、纳卦、神运三经,相为表里,学者不可不知。地龙
一局,底攻二字尽之矣。其中虽有无限议论、无限道理、无限法门、无限
变化,悉于此两字发出。
原著主要是指出地龙经技击中的特点。王南溪的注解着重于讲地龙经和内功
经、纳卦经、神运经的主从观系。
& & 第二局
全身炼地,强固精明。
遇敌非徒炼足底也,全身倒地,尤能炼气、炼血、炼筋、炼神,能用周
身大力全局,然后可以制放。炼气则固,炼筋则强,炼神则明,其工夫
全在平时,皆经内所译言者,勿用左道。
指出地龙经修炼的根本内容。
伸可成屈,住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屈伸潜踪。
此言敌来,吾即倒身于地。前用双手按于地上,后用双足梢着地,即将通
身腾起悬地。然后遂敌所在,任意行法,此正格也。若用屈,则合周身
大力全局,以双手向后力拖全身,自能屈而起立;伸则双足向前力挂,
亦能伸而击敌。行、住无一定之格,因敌施法;彼住吾行,全在使敌人不
能窥吾踪迹。偶将身一缩,手足俱皆不见,以全力覆蔽之。但以头伏于
手上,窥敌虚实,如伏虎状,手足仍能击敌如故,起立如常。腾则全身
伸直,勿论反侧,皆能制敌。起立任意蜿蜒,伏如腾龙状。故欲伏先腾,
欲腾先伏;伏者腾之势,腾者伏之机也。一腾一伏,一伸一缩,变化见
介绍地龙拳式的基本动作。
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
此局专重坚、密、疾、猛四字。然不悟四经全局,必不能知其妙,须将
四经体会明白而后用之,方能任意。盖不密则失,不坚则乱。身一着地,
即使敌人入吾套中,而不能出,更须翻腾有虎豹之猛,婉转有如隼鹰之
疾,方无遗漏。不然,敌虽中法,亦不能如意也。反侧伏仰,为翻竖劲
也;左右轮转,为转换劲也。转则两足伸直,翻则略曲一足,横竖劲方
能分明不乱。
论述地龙拳式技击上的特点。
倒分前后,左右分明。
敌对面来,吾将全身向后扑去,直倒于敌人身后,使彼目不及瞬,然行
法谓之前倒。否则仰跌于地,使敌制吾则远,吾制敌则近,以次行法谓
之后倒。若夫前后左右更属腾闪之功。敌人直攻来,吾将全身向外一闪,
或左或右,务使敌人落空。遂即倒身在地,乘时行法,比及敌人收步变
局时,已早中吾法矣。一倒则胜敌,不待细分前后左右方是此中化境。
论述地龙拳式倒地的应用。
门有变化,法无定形。
门者吾所自立之门也,伏可变仰,仰可变伏,侧能成反,反能成侧,此
皆随时立门之规矩,不可执一而不化。至于行法更无一定,有法从门者,
有门从法者,甚至于法离门、门离法,俱由平日熟读四经,其中元妙,
无不洞达,临时方能应手而来。不然虽耳提口道,亦不能领略,况徒劳
眼力乎。反、侧、伏、仰是门,手足攻击是法,门近则法变,法近则门变,婉
转不穷,妙法层生。
论述门、法应用的变化原则。
前攻用掌,二三门同。
前攻者,敌在吾前,吾应顺势以吾前部攻之,须用掌。勿论左右,但一
手封住彼踵,在上一手自内向外力折其膝;否则用双手封住其足,上三
门劲狠攻其三里穴(1)。倘敌人足近吾胸下,务要顺势曲吾三门,自上而下,
攻其足面,皆能取胜。用二门法,最要迅速方妙,敌逼吾太近,防其以
足攻吾也,以故散门中不敢轻用。
1、三里穴: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中指处。
讲述掌、肘的应用。
后攻用足,踵膝通用。
敌在吾下,吾则顺势以吾下部攻,须用足。勿论左右,但一足缠敌一足,
再进一足,力撞其膝。反侧俯仰,左右上下,皆可曲伸住行,皆可翻转
腾挪,成功须曲尽其妙,不可稍有阻挡方为合式。用踵者,敌步稍远,
吾足仅能到而不能缠,则亦不必用缠法,但提一足腾空,自上而下撞其
足面;倘彼收回,吾即再飞起一足,仍力撞之。若敌人用步近吾裆下,
可以不必转用前法,但以跪膝撞其足面,自能获胜。以上六法,内功散
门中亦曾言及,然皆本于此缠,非另有讲究也。两足后高骨处谓之踵,
虽云自上而下,却是斜击,不是正击。跪膝,谓两膝是也,用时不可提
得太高,太高则虚而无力矣。
论述足膝的应用。
& & &第九局
远则追击,近则迎接。
倘敌人忽然退祛,不可任其自退,须追之。然追之亦不用变局高身法,
须将两手按地,将裆悬起,使双足自裆向底前透递而出,以远为合式。
若双足已合前局,须将全身屈起,用双手向前力扑而出,亦能赶到,
仍以远为合式。比及追之行法,须以上六法任意变换而行,若方才立法,
敌即忽然而来,切不可向左右前后闪避。顺势以法接之,不待敌人稳步
合局迅速迎上,方无不中之法。追击之法,与神运经一理,全凭悬裆两
字。通身若无大力,唯两手按地,裆必不能悬,况两足跳跃远追乎,须
内功神运炼熟,再用此功方得其妙。
论述倒地时追击,迎接敌人的方法。
大胯着地,侧身成局。
大胯者,外胯骨也;大胯着地者,定侧身侧局也。凡用侧倒局,须单胯
骨尖着地,两手轻轻按地,足膝俱皆腾起,自能蜿蜒、屈伸、翻、住、行,悉于
侧身局化出。用此局,全在手轻轻按地,一重则手成迂物矣。须时按时
起,周身方能活动,亦可单用二门(1)着地,随势腾出双手法。
1、二门:两臀骨尖。
介绍胯着地后的应用。
仰倒若坐,尻尾单凭。
夫人仰倒于地,未有不以全臀坐地者。坐者非用臀,坐而用臀,则成溃
局。要能行法,唯以臀骨尖着地,手足与身,俱皆腾起,合住周身全局。
向左则左转,向右则右转,任意行法,无不中窍。亦可单用手按地,唯
悬下部行法制人,但不如全腾之势,上可以用双手,下可以用双足,更
元而妙也。照得此局,左右盘旋,随在中窍,其妙有不得胜言者。然须
知所以然者,全在臀骨作枢机,若将臀实坐于地,则相去远矣。
论述单臀着地的应用。
&& 第十二局
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高低任意者:人意此法只能在地盘旋,不能起而高攻,孰知遂倒遂起,
任意腾伏,原是此经本原,稍有牵强不为合式。凡用起法,须暗曲一足
在底,合底炼全局大力,加以双手或单手助之;勿论左右,反侧俯仰前
后,自能遂倒遂起。纵横者,用高身法跳出,用地龙经局收回。用地龙
局纵出,一高则攻敌之上,一低则攻敌之下,总以不露形迹、坚密疾猛为
要。此局全是神运经道理,人能于神运经熟有读得,知其纵横飞腾之势,
明其炼气、炼神之理,自能一贯豁然。
论述身体起、伏的应用。
&&&&&&&&&&&&&&&
散门(1)正局
1、步法移动的技击。
敌进右步撩劲,吾用右手接住彼手,自上而下,顺势向外一摔,其胁自
露,急进左,底炼,封住彼右步,以二门、三门、全局,侧身攻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贴住背以小身法向上提起而用方妙。敌来攻时,趁其
伏身,速以右局步、全局底炼劲用力向外一开,将右手飞起,以掠劲攻
其背,三劲齐使胜。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法也,用时须将两腿极力伸直,运用周身之气向后
斜带之,方得。不然,恐敌有底炼之功,不轻易为吾所开也。受敌掠背
必倒而伏,遂将左足仍封住彼右足,用地龙倒地起法,以左格攻彼右腿胜。
右第三章:此一还二之手法也。倒身之时须有分寸,若一概落地,则难
起矣。一说用三门更妙,敌方用地龙起身法,不待彼起,即将右步稳住
底炼劲,提起左膝,攻彼左胁胜。
右第四章:此二还一之手法也。须乘其将起未起时攻之。见敌起左膝,
吾不前进,随其左膝向前而倒,顺势向外翻出全身,仍作伏龙法以胜之。
右第五章:此法须地龙功夫炼熟方能用之,不然起倒不明,徒取笑耳,
焉能致胜。又倒后,须聚精会神,伺敌人动机,以施吾之攻击。若敌人
见我状,直上步以矮势出撩劲,我即用左格劲,格彼左手,再上右手,
当胸攻之胜。
右第六章:此接上之变局也,无甚深意,但须出得坚与疾耳。
&&&&&&&&&&&&&&&&&&&&&&&&&&
敌上右步撩劲,吾用左格劲,自内向外丢住彼右手手腕,再进右底炼,
自外向内封住彼右步,又以右擒劲,丢住彼三门,三劲齐使胜。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左丢手须极力提之,则彼足自然无根;又用时,
手足齐上方妙。不然,彼必抽腿矣。若被敌人跌倒,遂用右足勾劲缠住
彼右足,伏身合住地龙全局,两手按地,加左足底劲,撞彼右胫,敌自
右第二章:此法用时,右足极力要曲,左足极力要直,以当运周身之气
以用之方妙。倘敌进撩劲,吾退右步用格劲时,敌右手早已抽出,吾必
落空,遂进步缠住彼左手,将身伏下,以左三门攻彼胁下胜。
右第三章:此攻下之变局也,用时须敌人抽退时急攻之,勿令彼步法落
实,此乘虚之法也。
& & & 第三局
敌进右步撩劲,吾暗上小左步,用左掠劲撩彼右手,按身不动。敌若出
左手,借彼出时,急将身一扭,伏于里门,合住劲以左三门攻彼肋下自
右第一章:此法进左步时,已预为攻击之势,勿使敌知觉,方见其妙。
& & & 第四局
敌进右高步掠劲,吾用右手格劲,向上丢起,遂进左步拦身擒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左底炼用的坚实,方能取胜,不然一遇强敌恐与敌俱
相仆矣。敌用左步封吾身,复以拔劲攻吾,吾复将身一扭,用坚膝劲,
击敌人膝内。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手法也,同时须趁敌人进左步时,迎而击之。若敌
人擒住,即解之不及矣。敌用坚膝劲攻吾左膝,吾急将左步向外一开,
将身一落,栽住项根以项攻彼右胁。
右第三章:此一还二之手法也,同时须要稳住周身全局以小身法攻之,
敌上高身法以双手攻吾上路,吾以左手自下向上缠落其左手,以右手自
下向上缠落其右手,暗进左步,踊身而入,以胸劲攻敌人前心。
右第一章:此以全身攻敌人之法也,不必拘于胸劲。若敌人自下路而进,
亦可用此法,然须向下缠双手。如将封敌人手时,务要封住,勿使其抽
出,得以变法攻吾也。敌以双手封吾双手,以胸劲攻吾,其势不得动手,
又不得迟延,略一迟延,即为敌所致矣。须暗起右膝,迎裆攻之胜。
右第二章:此坚膝撩阴也,须斟酌用之,稍重恐伤性命,慎之慎之。
&&&&&&&&&&&&&&&&&&&&&&&&&&&
敌上高右步撩劲,吾用右格劲丢起敌人右手,下用左底炼劲,封敌人右
步,将身一扭,用三门劲攻胜。
右第一章:此法须运用周身之气,将肩背贴住,以短劲攻之。不待敌人
用三门劲,以右手按住彼右手,接住彼左步再以左手丢其右手,三劲齐
使,向右摔去。
右第二章:此法用时,须不早不晚方妙。盖早则敌必惊疑而退,晚则吾
不得其动身矣,须迎其势而攻之也。敌欲动足,吾急以右手丢其右手腕,
以左手丢其右肘,仍用左足封其右步,向左摔去。
右第三章:此一章之所变以攻下也,盖以敌之法变而左用之也。摔时,
须曲敌人之手于其胸上。
&&&&&&&&&&&&&&&&&&&&&&&&&&&&&
敌出骑马势上右撩劲,吾即向右变步,用手合周身全局向地用力扑,借
势起身,是小身法以双手击其腹。
右第一章:此法须以侧身之势,向上斜攻其平面,所谓以我之实,乘敌
& && 第八局
敌出右步撩劲,吾用左坚骨,接住彼手,自内向外,将全身一转,以左
足自外向内缠其右步,以左格劲力格其胸,三劲齐使。
右第一章:此法上下须用短劲,若用长劲,敌虽败吾亦不能无恙矣。
敌上左步,将欲格时,吾即退出右手,亦左步向后一转,自外向内缠其
左步,再以左手抓其右肋向外力掠,二劲齐使。
右第二章:此还上之法也,须要闪得清楚。先立于不败之地,右抓劲时,
须运全身大气以用之。
敌出低势右手撩劲,吾进右手坚骨劲,封住其手,然后左手抓住其发,
右手当胸,撮其颏,二劲齐使。
右第一章:此法有真巧存焉,用时勿使大劲,又封手时以右足自外门封
其步,令彼不得抽退。敌上右高步撩劲,吾自外门向内,用右手格劲,
格开彼手,顺势进左步,将左手自敌人胸后向前攀住敌人鼻峰,全局功
夫向后折其项。
右第二章:此上法之变势,用时务向敌人怀中折其项,不可向左,若向
左则敌人则漏出矣。
&&&&&&&&&&&&&&&&&&&&&&&&&&&&&&&&&&&
敌出右步撩劲,吾进左步底炼封其右足,自外向内再进左手自上而下,
丢彼右手,用力下撩,遂进右手自上而下斜击其项。
右第一章:此法丢手时,倘彼用力向上,势难下撩,遂将彼右手自下
而上而后翻起,进右手击其面。敌进右手击时,吾手已被丢住,难于
退出,遂伏身向里,进左步跪膝,合坚全局进右手击当胸。
右第二章:此法须落左步时,闪出敌人右手,先立于不败之地,而膝
又宜着力。敌欲击胸,遂将两手退出,退出后,向地而倒,合地龙伏
身全局用力向前一纵,以右足带彼右足。
右第三章:纵身时,须将脊骨用力塌下,右足作一步法,左腿伸直,
内住后而极力曲之方要。敌带吾右足,吾必仰地而倒,不须待其起立,
遂将身一侧两手按地,意合地龙局起,左足击其左胫。
右第四章:此法宜极力伸直,左足自上而下斫之。
&&&&&&&&&&&&&&&&&&&&&&&&&&&&&
敌出右步撩劲,吾即向后而伏,两手按地,合地龙局飞起右腿,自上而
下,击其胫。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要运周身之气,以坚骨劲攻之,若右手不中,即
翻身以左足踵自内向外攻之,亦用自上而下之势。
&&&&&&&&&&&&&&&&&&&&&&&&&&&&
敌进右步撩劲,吾上右步自内向外撩出彼手,再倒上左步将两背贴胸下,
屈身用双手拔其右足,以中部全局挫其膝。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务要贴得周密,令彼抽退不得。上左步须有分寸,
令其右足适露在面前;挫膝时,令彼膝尖向上有破骨之势,勿使其委中
向上令吾不得力也。敌欲挫吾膝时,吾即顺势抓住其发,左手用力撮其
颏,用两背全局力折其项。
右第二章:须伺其抓上未定时用之,盖彼手但奔下路,吾乘其上之虚而
攻之,无有不胜之理。但恐其使得飞疾,令吾不得措手耳。
&&&&&&&&&&&&&&&&&&&&&&&&&&&&&&&
敌人持刃迎面而刺,吾且忌不可后退,急侧身进左步,用左手自外向内
掠住彼右手腕,上右手击其面门。
右第一章:此法亦有中食二指刺其鼻孔者,亦有用中食二指击彼两目者,
但视其势之缓急而用之。
& 第十四局
敌上右步撩劲,吾进左手采住彼手,伏身以右手捎其右胫骨,捎起时,
双手将彼胫骨一扭,合周身全局,向彼一撞。
右第一章:如左手捎起,或左腿右腿,皆用此法。
&&&&&&&&&&&&&&&&&&&&&&&&&&&&&
敌上右步撩劲,吾进右步潜身以双手封其右足以右三门劲攻其虎胫骨。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封双足,务要周密防敌人趁势起足攻吾之面。敌封
吾右足欲以三门攻吾,吾乘其将落未落,急起右膝以攻其右胁。
右第二章:此法若被其擒倒,不得用膝,即飞起右足攻之。
&&&&&&&&&&&&&&&&&&&&&&&&&&&&&&
敌出右步掠劲,吾以双手自下而上,扭其右手进右足自外向内封其右足,
合周身气力向左丢之。
右第一章:此法须竭力扭其右手腕,以破其劲,里外门俱可用,若用之
于里门以左足自内向外封之。
& 第十七局
敌人进右步撩劲,吾亦进右步用格劲格出彼手,顺势而上擒住其肩顶,
再进左手抓住其足踵,合周身全局向外一摔。
右第一章:此法用时,右步进在敌人里门,用格劲时,须自下而上从腹
内翻出方可。倘被敌人摔倒,前胸切不可着地,但以双手按地,
合地龙侧身局,飞起右手横击其阴。
右第二章:飞足用地龙翻身之势,无甚深意,然必熟地龙之法方可用之。
&&&&&&&&&&&&&&&&&&&&&&&&&&&&&
敌进右步撩劲,吾不可前进,不可后退,但用左足底炼稳住周身,飞起
右腿合全局直撞其胸。
右第一章:此法有功力者用之方妙,盖左足有底炼方能自守,右足有底
炼方能得入,不然,亦胜负相半耳,何能必胜。敌以右步撞吾肋时,吾
亦不可后退,即用双足底炼稳住周身全局,以胸胁功夫,向外撞其足。
右第二章:此法更须有功夫者用之,学者万勿效颦。
&&&&&&&&&&&&&&&&&&&&&&&&&&&&
敌出右步撩劲,吾将全身一侧,漏过彼手,顺势进吾右步用右手格劲格
住其腰,再以左手抓住其发向下力折其项。
右第一章:此法用格时,须自上而下。进步时,进在敌人里门,令彼不
得抽退。若有功力莫妙于用横格,格住其右手,逼在腰间,更胜。
&&&&&&&&&&&&&&&&&&&&&&&&&&&&&
敌进右步撩劲,吾即伏身先援以左手缚其足踵,再用右手向外力掠其膝。
右第一章:掠膝时,须掠其膝内,若掠其膝尖,必不得矣。敌来伏身击
膝,吾亦伏身进左步跪膝,自上而下用全局以击其背。
右第二章:此亦乘上之虚而击之最妙。敌欲伏身击背时,不俟其成局,
遂合周身全局向上力起,以二三门攻其胸腹。
右第三章:凡伏身入下路,敌来伺吾上路时,皆可用此法。
&&&&&&&&&&&&&&&&&&&&&
第二十一局
敌进骑马势右掠劲,吾进右步,自外向内封其右手,用左手丢彼右手,
填吾胁下,扭身进右手击其项。
右第一章:进右步,进在里门。若上路被敌人左手格住,下路即可用坚
膝劲拿敌人膝内。
第二十二局
敌出骑马势右手撩劲,吾用左手自上而下封住彼右手,侧身进步底炼斩
右第一章:用底炼时,令涌泉穴有向内之势,方得斩字之义。
散门正局提示
介绍散门的基本招式应用以及动作劲力要点。
& & 散门变局
一变:敌用一局一章法,吾变十二局一章法破之。
二变:敌用一局二章法,吾变十局三章法破之。
三变:敌用一局五章法,敌来追击吾变小身法以双手攻之。
四变:敌用二局一章法,吾变左坚骨劲,丢其肩顶右手向左连身带手一
五变:敌用三局一章法,吾变六局二章法破之。
六变:敌用四局二章法,吾急将左步向外一开,伏身以左手丢敌人右膝,
以右手擒其足踵二劲齐使。
七变:敌用五局二章法,吾将身一侧提起,右膝迎之,其膝自然向外而
去,吾即顺势变起右膝击其阴。
八变:吾用六局三章法或敌人力大急切不可动,吾顺其势伸其肘向右摔
九变:敌用七局一章法,吾速进右步,自内向外以坚膝劲折其左膝,变
右手格劲,连胸带手一总攻之。
十变:敌用八局一章法,吾若失机为其所跌,急以八局二章法还之。
十一变:敌用九局二章法,吾不可坐待,急变全身向后顺转破之。
十二变:吾用十局一章法,敌人上路已有备时,吾伏身变双手拔其右足,
以三门攻其肋。
十三变:敌用十一局一章法,吾急将右步向外一开,变其左足踢敌内裆。
十四变:敌用十二局一章法,吾变右手拦其左肩向后力摔,右足挂彼左
足向前力带,二劲齐使。
十五变:吾用十三局一章法,敌用力向上时,吾急变回右手自其肘底攻
十六变:吾用十四局一章法,敌人力大急切不能捎起,急以左步封其身,
彼变吾手自前擒之左足,以全局攻之。
十七变:吾用十五局一章法,敌人退步时吾急变地龙经纵身法,赶上仍
用十五局一章法攻之。
十八变:敌以十六局一章法丢吾右手,吾急用左坚骨劲按吾右斗骨以破
十九变:敌用十七局一章法,吾急用周身大力向后落骑马势。
二十变:敌用十八局二章法将吾跌倒,吾急变地龙侧身局进右足,撞敌
二十一变:敌用十九局一章法攻吾,吾用大力格之,用其攻吾之法以攻
二十二变:敌用二十局一章法,吾变小身法以双手攻之。
二十三变:敌用二十一局一章法攻吾,吾急仰身跌倒提起右足,自下而
上撞其腹。
二十四变:敌用二十二局,吾全周身全局以格劲破之。
介绍散打中根据敌方招式变招破敌的方法。
&& 散门总局
吾进右步撩劲,敌人用左手格劲格出吾手,欲向里进右手击时且不可乱,
上左手但合周身全局,以右手掠劲掠之。
右第一章:倘吾撩劲失机,已被左手击来,可以不必用掠劲,须上左手
迎其右手,以双手坚骨劲击之。
右第二章:吾出右手撩劲,倘敌人以右手封吾右手,欲进左步,左手击
吾耳门时,不可乱用左手,但以右手格劲向外格之。
右第三章:吾出右手撩劲被敌人丢住欲进,左步以右手击吾面时,吾但
用右背上下全局功夫将二门曲回力攻其肋。
右第四章:吾出右步骑马势劲,无论敌人欲用何法,但彼右手将近吾手
即以吾右手丢住,进左手攻其右肋。
右第五章:吾进右步撩劲,敌人用右手封吾右手,欲起右足击吾肋时,
吾但稳住周身全局,翻出右手丢彼足急擎之。
右第六章:吾出右步撩劲,敌人以左手封吾右手,上右手击吾时,吾亦
用左手封彼右手,退出吾右手仍以撩劲击之,但须有全局功夫方妙。
右第七章:以上诸法皆两敌相近时所用者,若相去尚远,不必待敌人近
身即以神运全局飞身而入,左手封住敌人右手,以右手撩劲击之。击之
不中,即飞身而出,勿候敌人用法也。飞身出后,稳住周身功夫,敌人
来追,乘其未落步时,陡然击之。若击敌人,敌人退出,仍以神运全局
急急逐之;相其虚实察其动静,或里门或外门,或上路,或下路;因敌
布局以用诸法,不可失时,不可妄进,此临敌之要诀也,必熟练神运功
夫,方能知其妙。
具体介绍散打各式中的技击方法和劲力。
& & & 内功散门杂评
一说:南溪子用功十二年余,所纂集之手法不可胜计,唯此内功散门皆
其会合诸家手法而衷之于内功经,删烦即简,择其有自然之克之趣者,
而后定为法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