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产生对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和精神上精神寄托的依赖性?谢谢。

精神寄托是什么意思
精神寄托是什么意思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削个梨吃)
(我关注的人)
(wwwczhwww)
第三方登录:(原野之玫)
(滴答滴答)
第三方登录: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什么呢? 人需要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要求,可是除此之外,在精神上,人的本质需求是什么呢?是被人认可?被人需要?是成就感?求教了!
坑爹lzSY12HF29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点此查看定义)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 重 的 需 要 社 交 的 需 要 安 全 的 需 要 生 理 的 需 要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得到互爱等②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有熟识的友人能倾吐心里话、说说意见,甚至发发牢骚.而爱不单是指两性间的爱,而是广义的,体现在互相信任、深深理解和相互给予上,包括给予和接受爱.社交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 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早期曾经从事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1940 年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灵长类优势品质和社会行为》一文.之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943 年出版了《人类动机的理论》, 1954 年出版《动机与人格》, 1962 年出版了《存在心理学导言》一书.马斯洛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家也把促成人们各种行为动机的欲望称为需要.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期从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形成了最初的需要.人为了生存就要满足他的生理的需要.例如饿了就需要食物;冷了就需要衣服;累了就需要休息;为了传宗接代,就需要恋爱、婚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还必然产生社会需求.例如,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改善生存条件;通过人际交往,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相互协作.人的这些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进步,为了提高物质文化水平,逐步形成了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有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即需要,就必然去追求、去争取、去努力.因此,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说:“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需要——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需要激发人的积极性.”“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有下列特点: 1、任何需要都有明确的对象.或者表现为追求某一种东西的意念,或者表现为避开某一事物、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 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复始;比较复杂的需要虽然没有周期性,但在条件适合时,也可多次重新出现. 3、需要随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般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物质到精神、单样到多样. 人的需要又表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对象性.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对象的,而且也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的扩大而发展.人的需要的对象既包括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信仰、文化、艺术、体育;既包括个人生活和活动,例如,个人日常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活动,也包括参与社会生活和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例如,通过相互协作,带来物质成果,通过人际交往,沟通感情,带来愉悦和充实;既包括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这些意念的产生都是根据个人需要及其变化决定的.各种需要彼此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需要对象的不同.但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满足.例如,居住需要房子,出门要有交通工具,娱乐要有场所…… 第二,阶段性.人的需要是随着年龄、时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的特点也不同.例如,婴幼儿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时代开始发展到对知识、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时期又发展到对恋爱、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时,又发展到对名誉、地位、尊重的需要等. 第三,社会制约性.人不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在接受人类文化教育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社会性需要.这些社会需要受时代、历史的影响,又受阶级性的影响.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温饱;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时期,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丰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开始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的人需要也不一样,资产阶级需要的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工人阶级需要的是自由、民主、温饱和消灭剥削.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又具有社会性和历史与阶级的制约性. 第四,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由于生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不同,每个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年龄不同的人、身体条件不同的人、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经济条件不同的人,都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需要. 现代西方普遍接受的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可以分为各种等级(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即抱负),反映不同的人的不同要求.此外双因素理论把马斯洛提出的前两种需要称为保健因素,后三种需要称为激励因素.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满足需要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前者是靠工作本身及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的,经营管理的职责在于:在组织、计划、协调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寻求满足职工需要的各种方法,使职工对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自豪感,以致产生高峰体验.间接满足是职务外的满足,是在工作后获得的,如工资、奖励、食堂、托儿所、俱乐部等.具体内容如下表 类 别 直接的满足 间接的满足 生理需要 工作环境 工资、奖励、津贴、福利 安全需要 操作及心理安全 经济安全、保健待遇 社交需要 社交、归属 金钱、地位、头衔 尊重需要 成长欲、地位欲 社会尊敬与赞赏 抱负需要 成就感 专家的荣誉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经过许多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要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条件的不同,需要的重点是不同的(简化为三种模式).这种重点的不同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事实上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在心里存在需要概念以后,更多的是要对个体详细了解、因人而异. 需要在人的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和动力的源泉和基础.人有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才会产生行动的积极性;正是个体的这种和那种需要,才促使人们、推动人们去从事这项或那项的活动,去完成这项或那项的任务.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说:人们“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人的各种需要,去促使人们追求各种目标,并进行积极的活动,去实现这些目标,以满足需要.人对某一方面事物需要越强烈,他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因此,需要总是带有动力性、积极性的,而且需要的水平也总是在不断提高的. 需要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增加,需要又总是推动人们去不断地努力,去不断地奋斗. 需要在人的个性心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为了满足需要,个人必须通过认识过程解决一定的问题,完成一定的任务.需要在人的个性心理活动中往往又以情绪表现出来.凡是能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肯定的情绪;凡是不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否定的情绪.情绪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标志,与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则不会引起人们的情绪和注意.需要对人的意志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个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会促使人们去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适应这种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意志和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需要,会培养良好的个性、良好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不正确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需要会导致不良的个性、不良的情绪、不良的意志品质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心理学课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心理引言:很多看似夫妻的问题,实质不是夫妻问题,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成为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根”。
& ——心灵咖啡网
很多看似夫妻的问题,实质不是夫妻问题,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以前没有得到的满足,现在要加倍得到。过去的心理创伤,在与亲密的人互动关系中最常浮现,成为一种“病症”,而不是“病根”。&&
原生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由剧《新结婚时代》看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据调查显示,个性、价值观不同,是导致离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
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
对父母婚姻模式的继承性&
《新结婚时代》小说中何建国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家庭中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母亲对父亲俯首听命。因此,何建国虽受过高等教育,他的“原生情结”却是要求自己的配偶一切围绕着自己转,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婚姻概念就是如此。恰巧他遇到的那位女性顾小西,是来自父亲照顾母亲的家庭,因此,顾小西不会认同丈夫的一切由男人说了算的想法。
顾小西对家庭的影响力使丈夫的权力欲、权威受到了挑战,一有机会他就会使用从父亲那儿习得的强势行为。
对父母婚姻模式的排斥性&
如一位女儿从小看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很强的处事能力,在生活中处处受到他人欺侮,那她长大后,可能就会期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位很强势的男人,在她的头脑中,父亲的懦弱是自己痛苦生活的根源,所以,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就要无论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因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结”,会在成长后在夫妻相处中不受意识控制地重复出现。从而使很多夫妻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以致婚姻中关系中夫妻双方的行为、认知、情绪等也起了连锁反应,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毫无防备、意想不到的时刻,以超凡的强度,被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人(通常是配偶)引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
原生家庭与夫妻关系解决对策
不同的原生家庭,在家庭文化、关系模式、家庭规则方面自然不同,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的人,带着各自家庭的影子组成新的家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也处理不好这种差异的话,上演的不是两败俱伤,也是心力交瘁的生活剧。像《家有儿女》里夏东海一家的融洽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就在不知不觉间复制着前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代代相袭,进入无法挣脱的死循环:这就需要我们要潜意识主宰状态转成意识主宰状态,了解过去带来的影响,并学会如何从“原生情结”中剥离出来。&
一、心灵回溯在婚姻中成长&&
“心灵回溯”即当事人由当前人际关系引发的强烈情绪深入意识,探讨过激的情绪在原生家庭中的根源。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原生情结”有关。
夫妻双方可以借着“原生情结”被引发的机会,做一次哪怕是痛苦的心灵回溯,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学习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探寻自己和对方性格形成的源头,走出父母婚姻的阴影,帮助彼此成长,在成长中重建美好、和谐的婚姻关系。因此,认识彼此内在心理状态,也是解决冲突、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不可缺的一环。
二、清理各自的原生家庭&&
夫妻双方各自会从自己生长的家庭里带来不同的规则。如何把两个家庭版本的规则变成一个版本,是婚姻中非做不可的必修功课。分析各自原生家庭里的种种陷阱,利用好拥有的资源,制定出一个我行我素、他边走边退的双边协议,最后成功实施双方达成的协议。
三、觉察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
对大多数人而言,有着某些特别敏感、一触即发、人际杀伤力特强的“痛点”,这些“痛点"往往最容易被亲近的人引爆。许多人在外面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但一回到家就会大发雷霆。日常生活中,每当自己对某些事或情境产生超乎寻常的情绪反应时,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别强烈,又一再出现的情绪,很可能背后掩藏着“原生家庭”里的“原生情结”。
四、分清此刻和过去的界限&
一种强烈情绪宣泄出来后,要留意哪些是针对现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题发挥的,属于过去的。不要把属于过去对父母的情绪掺杂进来,投射并发泄在丈夫(妻子)身上,令对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在过去和现在的情绪之间设一道防火墙,不让过去的情结继续纠缠在现在的婚姻里。
五、找出新的应对模式&
与所有的社会系统一样,家庭有它基本的需求:价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亲密感等等。我们的小家庭缺什么补什么,多什么去什么。丈夫自己仅有的那点价值感、成就感还不够,还需要妻子的欣赏,妻子就给他一点,这可事半功倍的机会。丈夫想成为决策者,就送他点权力。他想成为父亲那样的权威者,就多给他点面子……这些招式省心省力还低成本,不妨试试。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生活的家庭,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形象、性格,还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有反省能力的人,会对这些模式进行修改、取舍。另外,再生家庭与原生家庭的交往,要保持平衡状态。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心灵咖啡的观点:
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今这代人多为80后90后,原生家庭下的婚姻组合会越来越多,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夫妻关系还要面对四个老人即两个原生家庭的父母。这是对年轻夫妻的一种挑战!知道原生家庭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的,所以请大家要妥善的处理夫妻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有“原生情结”的努力的克服自己的这种情结。我们应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
走得出婚姻,却走不出童年
心理引言:记得有位心理专家曾说过,所有的爱情关系都是童年亲子关系的重复。婚姻是帮助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载体,是治愈一个人心灵创伤的最佳良药。怎么能让夫妻成为彼此的“心灵父母”呢?
& ——心灵咖啡网
我们这一生,
可以走得出婚姻,
却往往走不出童年。
如果找到一个能弥补童年缺憾的伴侣,
真是三生有幸。
我的女友晓芸最近出轨了。她是一家公司副总,为人精明干练。她自己都没想到,已经38岁的自己,居然会搞婚外恋。和那个男人在一起,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个受宠的小公主,可以经常获得糖果奖励。他们明明没有上床,但她心里却觉得非常满足。为了这段柏拉图式的恋情,晓芸自责又苦恼:“我每天都在挣扎,想和他了断,从此安安心心和老公过日子。但是一想到分手,我就觉得像斩断自己的手臂般难受。”
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心理需求。显然,晓芸的这段婚外恋满足了她被欣赏、被关注和被宠爱的心理。那么,一个38岁的熟女,为什么会像孩子似的,极度渴望被人宠爱呢?
其实,都是童年惹的祸。晓芸从小相貌普通,笨手笨脚。父母不喜欢她,甚至还经常讥讽她是“狼孩”、“猪娃”。为了摆脱自卑的阴影,她拼命学习,考上了重点大学,到大城市找到了工作。但是,即使工作出色,自卑依然像小虫一样噬咬她的心。不论做什么,她都畏首畏尾,如履薄冰。
所以,晓芸表面上是个成熟的女人,可是心理上却是一个渴望得到表扬的小女孩。
童年被漠视、被耻笑的经历,一方面让她变得格外争强好胜,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成功。但同时也让她内心非常脆弱,迫切需要关爱。一般情况下,婚姻能担此重任。相爱的人可以彼此充当对方的“心灵父母”,弥补童年爱的缺憾。
晓芸的老公,曾经是一个称职的“心灵父母”。晓芸和老公当初一见钟情。他像兄长一样,对她非常细致周到,时时处处关照她的感受,对她的缺点也很包容。可是最近几年,随着晓芸职位的不断上升,老公所在的企业又逐年走下坡路,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老公的情绪越来越坏,对晓芸也越来越挑剔。晓芸在他面前显得很拘谨,生怕自己说错话、办错事。渐渐地,她尽量不和老公一起外出,在家里,也总是显得很忙碌的样子,尽量避免和他说话。当老公不再宠爱自己时,晓芸心里的黑洞越来越大。天长日久,她忍不住在别的男人身上寻找满足。
记得有位心理专家曾说过,所有的爱情关系都是童年亲子关系的重复。晓芸当初爱上老公,是因为他温暖无私的爱填充了她内心的黑洞。而随着婚姻生活的平淡,两人也因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之间的悬殊有了隔阂,老公不仅对她的关爱和宠爱减少,而且还对她充满挑剔,这不禁让晓芸又回到畏首畏尾、自卑如鼠的童年。正好,有个男人,带着赏识的眼光和怜爱的微笑来了。晓芸的出轨,成了一种必然。其实这个婚外恋关系仍然是对晓芸童年亲子关系的补偿。那个男人,代替她的老公,临时充当了她的“心灵父母”,给予她父母般无条件的关注和爱。
但是,没有一个婚外恋对象,可以永远给予你这样的宠爱。哪怕他曾经给予你春雨甘露,哪怕他曾经给予你暖阳般的关怀。女人可以脆弱,可以渴爱,但是千万不能太天真。女人得抱着寸土不让的精神,勇敢捍卫自己的婚姻。无论是老公还是自己,都不能去践踏这份神圣的领土。哪怕,老公不是成熟的“心灵父母”,那也比临时的强得多。保持理智,守住边界,适可而止,这是女人一生要修炼的课程。
那么,怎么能让夫妻成为彼此的“心灵父母”呢?
还得在改善婚姻上使劲儿。婚姻是帮助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载体,是治愈一个人心灵创伤的最佳良药。晓芸的老公目前处于心理失衡状态,晓芸要给予他更多的陪伴、理解和关爱。当丈夫的自尊得到维护,他也将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对妻子也会像以前一样欣赏、包容和爱护。当彼此的心灵黑洞被填满,外面的风景再美,也不会让人流连忘返。
所以,我们这一生,可以走得出婚姻,却往往走不出童年。如果能找到一个弥补童年缺憾的伴侣,真是三生有幸。
&因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她想以“爱”的名义控制、苛求、榨取对方,而其手段则可能是哭和闹,甚至还会假装寻死觅活,当她这样做了,那她就会变得不再可爱。
揭开原生家庭的面纱:找到真实的自己
心理引言:欣赏孩子的欢笑和爱,也接纳孩子的眼泪和怒火,亲爱的父母就给孩子创造了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孩子真实的自我才能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 ——心灵咖啡网
在生活中我很少用心理医生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人,但我的潜意识常常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我刚刚认识的这个人,他真实吗?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潜意识,或者可以说是直觉,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也许你感觉某某人非常的完美,或者对人多么友好,但是总感觉他有点假,和他在一起你也会不自然。某某人有很多小毛病,但是他很真诚,他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你觉得和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也变得轻松了。
每个人都希望用真实的自我面对世界。但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人并不能真实地做他自己,不能去感受和面对自己的内心或者表达自己。也许有的人只是从他不安的眼神或掩饰的表情,或者紧张的声音而透露出来。他不知怎么表达自己,难于拒绝别人,不敢面对冲突,不能听到批评,害怕失败,不能欣赏别人比自己强,总是感到不安或者有无名火。
我见到过很多年轻的来访者,在咨询中表达他们的愿望是“找到真实的自己”。这听起来有点抽象和哲学意味的话语,却传达出深刻的心理学意义。什么是真实的自我呢?也许我可以这样解释,就是一个人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他可以接纳自己的感受和自我价值,他也能够向世界表达自己。
当婴儿降生的时候,他是赤裸裸的,他对自己和世界一无所知,他也是最真实的。不舒服了就哭闹,满足了就乖乖的,他会本能的、自发的表达自己。父母们都会用欣赏的目光来迎接自己的宝贝。从欣赏他的小脸蛋,小鼻子,欣赏他一生下来就会吸吮妈妈的乳头,到欣赏他洪亮的哭声,甚至他无意识的微笑。这些人类的本能反应都会让父母们兴奋不已。孩子的每一次信号父母都会有所回应。正是这最初的接纳让婴儿对于母亲子宫外的现实世界感到安全。
逐渐地婴儿可以对他感兴趣的东西发出咿呀的声音,期待身边的大人发出认可的目光:哦,宝贝,你看到这个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可以伸手去指、去抓他想要的玩具,他可以紧闭着小嘴拒绝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即使一个小婴儿也有很多情感的表达,而正常的父母都能够反应出他们的心理需要,这些回应无意中起到鼓励婴儿表达自我的作用。婴儿需要确认他的愿望和动作是来自“我”的,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需要感到“我”可以发出属于“我”的信息和感觉,而且“我”发出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它得到了他人的回应。这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却是人类心灵成长的基础。
当父母们欣赏孩子成长中的进步时,也就是给了孩子自我价值感。“我”能够说话了,“我”会走路了,“我”能够画一个圆圈,“我”会玩拼图了。正是人之初养育者的回应,个体才能够建立积极稳定的自我认同感。即一个人才有可能知道“我现在内心的感受如何?我喜欢什么样的人?我在这方面能力怎么样?我对这件事情有怎样的看法?我的决定是什么?”等等,才能有这一系列关于“我”的描述。拥有真实自我的人,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可以做他自己。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社会化的期望和要求逐渐产生,这与孩子本能和自发的情感需要当然会有冲突,孩子会体验到挫折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设置界限和规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提供界限的同时,父母可能有时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接纳。比如,父母可以容忍孩子2岁时尿裤子,但如果8岁了又出现尿裤子,很可能就认为孩子犯了大错,甚至要惩罚孩子,或者让孩子感到羞愧。但实际上孩子本身因为尿裤子,心里就已经背上了羞耻感的重担,再加上大人的责备,这重担就变得更加沉重了。
再如,当孩子考试成绩糟糕,父母会感到失望和着急,其实孩子内心对自己的失望,和害怕失败更是一个重担。这时候如果父母不急于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先关注到孩子的挫折感,来帮助他卸下这个包袱,让他感到这些坏情绪可以得到理解和释放。他会知道挫折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可怕,这样他才能有机会重新获得自信,继续前进。
同样,当孩子必须要离开家去上幼儿园,或者被告诉不可以吃糖等等,也常常会引发孩子的“情感大战”。这时候他有可能对亲爱的爸爸妈妈发脾气,这时候如果父母只是在理性上教育他,或让他把眼泪吞下去或者禁止他对父母发火,而能给孩子释放情绪的空间,那么孩子迟早能够平静下来。孩子就会体验到自己的情绪炸药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孩子将学习到愤怒和失望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在今后的人生他将获得面对挫折的经验。难以想象接纳了孩子的眼泪、怒火和挫折感,竟是帮助孩子拥有自信心和勇气。
欣赏孩子的欢笑和爱,也接纳孩子的眼泪和怒火,亲爱的父母就给孩子创造了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孩子真实的自我才能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婚恋心理学:母亲决定男人的爱情模式
心理引言:母亲是男人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她在男人的潜意识中塑造了未来爱情生活的模型。精神分析学家阿兰·布拉克尼耶描绘了5种类型的母亲形象,并总结了每种类型的母亲对男人的影响。
& ——心灵咖啡网
母亲是男人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她在男人的潜意识中塑造了未来爱情生活的模型。精神分析学家阿兰·布拉克尼耶描绘了5种类型的母亲形象,并总结了每种类型的母亲对男人的影响。
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爱。每个母亲都很清楚,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有多么强烈和特殊。“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任何竞争对手都不可能动摇的自恋的基础之上。”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缔造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此感受最深,他的母亲就喜欢称他为“金子般的西格”。
女儿在进入俄狄浦斯情结期之后,会改变恋爱的目标,将注意力从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儿子则不同,其爱恋的目标从始至终都是母亲。“它是唯一没有竞争的关系,而且将对男孩子长大后的爱情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布拉克尼耶强调,“母子关系不仅仅包含了依恋、吸引、欲望和快乐,更是由母亲投射的男性理想和母亲传递的自己与男性的关系塑造而成的。”
每位母亲身上都同时拥有这5种类型母亲的特点,其中一种类型会比较显著地表现出来。&
一、情人型母亲
特点:其眼神、举动和言语都传达着她们对儿子有着情人式的欣赏。她们把自己对于男性的理想完全投射在儿子身上,随时准备夸赞儿子身体、智力上的优点,为儿子取得的成绩自豪不已。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她们为儿子勾勒出一个辉煌的未来。她们希望儿子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随时准备为儿子牺牲,因为儿子就是她们存在的理由。她们的苛求和支持达到了同样的高度,她们不能容忍儿子平庸,也不能容忍儿子周围的人平庸。她们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自己也许很普通,但她们始终用大量的赞美和疼爱来包围儿子。
影响:这种母亲传递给儿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儿子因此拥有非常牢固的自信,能够毫无畏惧地应对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在情感层面会很踏实,也会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受到母亲无条件的爱的支持和陶醉,这些“幸运儿”将努力寻找能够接过母亲接力棒的女人,希望她一生都用同样的惊叹目光注视自己。可惜他们的希望多半会以失望告终。与女人的交往总在快速更迭。于是寻找会变成征服,“白马王子”会变成内心沮丧而苦涩的“唐璜”。如果有幸找到那颗“稀世珍珠”,他们会要求对方一生都为他作出牺牲并崇敬自己。那些强势、独立或魅力十足的女人通常不会使他们感兴趣。&
二、过渡保护型母亲
特点:典型的伍迪·艾伦的电影中犹太母亲的形象。她们焦虑不安,占有欲强,与儿子亲密无间,喜欢干涉儿子的生活,其目的是尽可能延长自己独有的母子关系。她们总是施展冷暖交替手段:一方面恐吓儿子,夸大所有情感和事物的危险度;另一方面又给予儿子无限的温暖,鼓励、宠爱和奉承儿子。由于有着深刻的焦虑,她们将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悲观主义视角传递给儿子,这会加深儿子的焦虑和对母亲的情感依赖。
影响:由于遭到过度的爱的“碾压”,儿子会在忧虑中长大,他们在情感上不成熟,常有内疚感;有可能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少言寡语,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这些男人保持着对母亲的依恋,想要割断这根脐带,他们有时不得不采取粗暴的方式。否则,这种对母亲的迷恋,会让他们与生命中的其她女人保持较远的距离。这些女人也极少能得到婆婆的认可。因此,过度保护型母亲的儿子经常选择有些天真的女人做妻子,因为这样的女人更容易得到母亲的接受。
三、疏远型母亲
特点:由于非常怀疑自己做母亲的能力,她们始终生活在让儿子受委屈的恐惧之中。她们觉得自己的一切——情绪、建议、接触——都可能对儿子造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她们刻意在身体与情感上与儿子疏远,虽然她们其实很爱儿子。可是,如果儿子不能理解母亲冷漠的背后所隐藏的痛苦,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
影响:有疏远型母亲的男人中,有时会出现鄙视女人,甚至愤世嫉俗的人。由于没有得到来自母亲热烈和抚慰的包裹,他们难以信任女人,经常对爱情和性生活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在情感关系中非常谨慎,总是带着面具,往往表现出一种令人望而止步的冷淡。结果,他们总是与女人复制这种曾让自己饱受折磨的疏远关系。不过,如果能够减少戒心,并有幸遇到一位热情大方、能给自己安全感的女人,他们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伴侣关系之中。
四、强权型母亲
特点:她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处于和男人的战争之中,渴望将男人置于自己的权威之下。她们专横、霸道,完全掌控着家中大权。她们时刻在提醒儿子自己永远是家里的主宰,不过方式有所不同;有些母亲毫不掩饰,有些母亲则“将铁腕隐藏在天鹅绒的手套当中”。
影响:有这样强悍的母亲,儿子与女人亲密接触时怎么能不产生恐惧?他们通常在生活中采取一种自相矛盾的态度:看似努力躲避这种女人,其实总在寻找母亲的翻版,为的是重温当年与母亲之间的控制游戏。不过,当伴侣关系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经常想用出轨来挣脱这种令人窒息的关系,但很少能够真的迈出这一步。当然,她们对女性的屈从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自己的男性自尊遭到女人攻击,他们会运用语言或精神暴力,为所有来自母亲的侮辱在妻子身上进行报复。
五、和蔼型母亲
特点:她首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从伴侣那里得到了充分满足,因此无须将任何过分的期待或不切实际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她们很关注儿子的需要,而且不会焦虑,也无须从儿子身上修复自我。她们对家庭幸福保持着高度警惕,给孩子的父亲留出了应有的位置。她们拥有多种快乐之源,孩子并不是她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她们注重倾听儿子的心声,懂得与儿子(尤其是少年)保持默契,从来没有操控和干涉儿子的愿望。总之,她们爱自己的儿子,但不会阻碍儿子爱别的女人。
影响:这种母亲能够培养出真正自信的男人。他们毫不怀疑自己男性的魅力,跟女人在一起时也很自知。与男人一起幸福生活的母亲,会让儿子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让某个女人幸福的男人。他们懂得如何接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会向女人展现自己的魅力,但不会欺骗对方,也不会想要控制对方。他们懂得将朋友和情人的角色结合起来,在力量的角逐中也不会感到危险。但他们也有个缺点:他们倾向于优先与女人发展友谊而不是爱情。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友谊是爱情的最佳前途。
男人与母亲的关系
心理引言: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与外在有很多关系,而本质的就只有三类: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而这三个基本关系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男人与女人关系里有很多其他关系,比如夫妻关系、情侣关系、兄妹关系等,但其中有一种看似平常但又十分重要的关系就是母子关系,男人与母亲的关系!
& ——心灵咖啡网
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与外在有很多关系,而本质的就只有三类: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而这三个基本关系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男人与女人关系里有很多其他关系,比如夫妻关系、情侣关系、兄妹关系等,但其中有一种看似平常但又十分重要的关系就是母子关系,男人与母亲的关系!
男性在生命的自我发展中,有三个必然的阶段,首先是母爱。母亲与孩子的感情存在一种自然的、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尤其在哺乳期。母亲给予男人以生命,并付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温暖、享乐和快意,男人对母亲的依恋是生命发展的最初动力。生命的最初时节,男人与母亲间的亲密关系常常会影响他的一生,对母爱的需求与满足使他获得的舒适、安全感,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良好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个性。长大以后,也容易形成良好的对社会的信任、认同,良好的适应力和竟争力,形成与异性、家人共处时良好的感系。母爱对男性的智力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男人一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学家荣格小时候常依偎在母亲怀中听妈妈讲一些东方的神话和宗教故事,这使他敏感而富于幻想。在探索潜意识时他重视灵魂和意图的概念并创立了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也由于受中国阴阳理论的影响,他比弗洛依德更重视人格中的相对概念,提出潜意识与意识互为表象,并认为心理学起源于东方。&&&
男性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在两岁以后,父爱的介入开始松解母子间的情感联结,父亲的工作是要将彼此热恋着的母亲从男孩身边拉开,使得母爱的包容、替代不至淹没了男孩的个性发展。对男性来说,2-5岁期间是一个心理“危险”期,男性要经历与母亲分离性焦虑,对父亲的愤怒以及恋母情结的潜意识化。分离性焦虑是一种心理断奶,它打破了男人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促使男性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分离在一定时间内使男性对母亲的依恋加强,弗洛依德借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恋母的故事,将这种依恋引申为男性对母亲的性欲指向。但现代人认为,男性对母亲的依恋实际上是一种快感和安全的需求,把男性赶出母亲的怀抱有点像要瘾君子戒毒。&&&&
第三阶段是6-11岁间,男性与父母之间形成平等的情感三角(至少中国独身子女家庭是这样),家庭稳定的、和风细雨般的情感关系使男性形成自尊、独立和个性。这一阶段,最让人担忧的是母亲依然热烈地爱着孩子,情绪上强烈地依恋着孩子,男性失去了必要的心理发展空间。在北京,热切地爱着孩子、管理着孩子、依赖着孩子的母亲比比皆是,而我们的父亲借口有太多的工作和兴趣,乐于作壁上观,这不能不使得整个社会男人的心理幼稚化。12岁以后男性逐渐从家庭情感中脱离而投向社会,父母情感重归一体。&
母爱是社会与人类发展中最伟大的力量,所有的生命繁衍离不开母亲的怀抱。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总是脆弱的,看看自然界中一颗小小的植物,它要绽放花朵不仅需要旺盛的生命力,还需要温暖的土地、明丽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水。在男人的生命中,母亲的怀抱是土壤,母爱就是阳光,但土地有冰封之季,阳光也有炙热之时,这些不期而来的改变会给男孩的心理上中留下什么印痕呢?尤金笔下的《厄勒克特拉》剧中,从小缺乏母爱的男人终生受着"无所归属"的焦虑的折磨,也至于他和妻、儿之间存在一种难以逾越的心理藩篱,缺乏必要的亲密感,生命的滋味对他来说如同嚼腊。但过度的、无节制的母爱却也是一种双刃宝剑,它给予男人生命的快乐也磨灭他探索世界的勇敢精神,使之变得依赖、敏感,神经质,这样的男人拒绝长大。&&&
历史上有不少的名人谈及母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例如毛泽东、高尔基、荣格他们对生活中的父亲形象都有相当的排斥。尼采五岁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姨和妹妹生长在一个没有男性的世界中,这使他的心理发展怯弱而又偏激。成年后他追求艺术与情感体验,崇尚内省和自行其是,反对基督教的约束。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充满对理性主义讨厌,被后人称为颓废的享乐主义者。有人认为恋母是男人一生的基本情感,他在一个女人身边长大又马上投入另一女人的怀抱。恋母的男性似乎有一种情感饥渴症,内心充满着不确定的依恋和渴望,他们对异性有极强的征服欲,但又缺乏与异性保持稳定关系的能力。他们对爱不是显得太热烈,就是太冷淡,在他眼里,伴侣也许只是母亲的影子。他们一生似乎都在寻求一个特定的人物来实现不完整的自我感和不确定的亲密需要。
作家们喜欢将母爱比喻成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中外文坛,母亲有三个代表象征,夏娃:人类之母,因为她采摘了智慧之果才使愚钝的亚当启蒙成人。所以说她源于男人又引导和孕育了男人,母性即代表生命之源也是诱惑之源。生命和享乐可以说是同源,看看那躺在母亲温暖的怀中满足于与母亲肌肤相亲的男孩,幼小的脸上流露出无所不能的笑容,天使般的举动激发着母亲对他“疯狂地”热爱以期望这种关系得以永恒。再看看躺在柔软沙滩上,被太阳晒得暖融融的男人;拥抱在情人怀中那恬畅放松、懒洋洋、无所事事的男人是否也是一种对母亲怀抱的感觉再现。
第二个象征是女娲:再造乾坤,含辛茹苦化万物以育人类,象征母性的牺牲精神也代表着母性中教育、管理和权力。想想女娲在天地间飞升,与天地抗衡,你不由得会感觉到母性的强大。相比之下,男人的生命显得那么柔弱易碎,男人只是泥土变的,他需要母亲的教化才能成人。实事上,家庭中幼儿的启蒙教育无疑主要是母亲承担的,母亲与男孩无论在语言、行为、情绪、心理等方面均有广泛的接触。母亲对待男孩的方法应该温柔而又明确,过于严厉或摇摆不定的教育和管理,造成男性心理发展中的自我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自我否定的痛苦。说来也奇怪,中国的教育很有点母性教育的痕迹,它不太看重男人的个性,规定太多替代也太多。中国的社会似乎也一样,对年青人保护(压抑)太多,总怕你出错,要想出头排队等候吧!
第三个象征是玛莉亚:宗教教义中的圣母,她是母性圣洁、完美的象征,她与神感应而孕育了基督。玛莉亚从小引导基督独立去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从而磨灭人本性中的狭隘与私欲,获得博爱、光明与重生。母亲爱孩子似乎是源于一种天性,Do&it&with&less,&do&it&with&none。现在的母亲很担心孩子会走一条艰辛的路,她们不惜自我,热望抱着拥着让孩子过一种平坦舒适的生活,但投桃是否可有报李?玛莉亚还象征着母亲的宽容和接纳,无论你罪孽多深,只要迷途知返。在没有宗教的日月里,崇母即为教义。
不能否认,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人的一生,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缩,是乐观还是悲观,是乐于奉献还是只知索取。中世纪以来,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如希波克拉底、歌德、黑格尔、马克思崇尚母性的光辉,而现代人却具有更多的自恋倾向或阳性图腾。96年,有关男人和女人的话题说得太多,好像他们分别来自两个星球“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是完完全全是两类人。其实,在生命的哲学中,男女本是同源,互为本我,男人是母亲生命的衍生,是母性意志的自我实现。&&生命有三层结构,不管性别、种族、肤色,其内核男女是同性。这很像流行的基因学说,在人的染色体中有双性发展的酶系统,只是看基因激活的是什么。作为男性,内核中的男性质发展成中层结构中男性的精神、心理和个性特征,继尔形成外层结构中的男性躯体、行为和气质。其内核中还留下的是什么?是一种被荣格认为的母性或女性情结(Anima阿尼玛),这也是男性生命中的母性本源,它构成男人潜意识或id&的中心成分。相反,在女人的内心中也有男性情结叫做阿尼姆斯(Animus)。当一个男人走向死亡,意味着他的生命在回归母体。在母性的胸怀中,灵魂叹息道:“此土皆吾土也”。母亲-永恒!男人只是过客。&
你的爱情质量取决于你的母亲
心理引言:当你想到妈妈时,是感到心胸敞亮、满怀着恩情,还是感到心头紧锁带着怨艾呢?你是否愿意让自己去感受她的感怀与呵护?其实,你如何接纳她的爱和你如何感受与自己伴侣的爱的模式十分相似。可以这么说,你的爱情质量取决于你和你母亲的关系。
& ——心灵咖啡网
当你想到妈妈时,是感到心胸敞亮、满怀着恩情,还是感到心头紧锁带着怨艾呢?你是否愿意让自己去感受她的感怀与呵护?其实,你如何接纳她的爱和你如何感受与自己伴侣的爱的模式十分相似。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与父母的关系中产生的那些问题并不会自动消失。它就好像你人生关系中的一个模板,影响着你的每一段后来的关系。
也许你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你觉得你从你的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够多,可能你会在伴侣这边抱有相同的感觉。是的,这很残酷。当然了,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是,那些你们间未解决的问题会在后来的伴侣关系中被一再重复。
比方说,一个习惯拒绝自己父亲的女人,她就会吸引到一个和她的父亲感觉很像的男人。这样,她就把对父亲的不满感再次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不仅如此,她还会重复母亲的经历,同样感到不满。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可能他是个和自己的母亲很亲近,却和父亲很疏远的人。这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常态。这样,他在一段感情中就会变得退缩。他可能会自动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关闭起来,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另一半会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向他索要太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让自己和父亲更好地联结。
相反的,一个女人如果与自己父亲的关系要更好于自己的母亲。那她很容易就对自己的伴侣产生挑剔。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这个女人和她的伴侣,在于她与自己的母亲间有距离。一个女人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往往征兆了她与另一半的关系。
一再抗拒父母只会给我们带来苦痛。这些情感、思想与行为会长久地驻留在我们的心里。当我们试着与他人建立爱的联系时,这些潜意识中的模式又会冒了出来。甚至,我们的身体也会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只有在我们与父母和解后才会变好。
一行禅师教诲我们:当你和自己的父母生气时,其实是你在与自己生气。当你生气时,你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与自己达成和解。这才是一切幸福的唯一途径。
通往愉悦的道路在于你要学会与父母和解,即使他们已经离开了人世。
婚恋心理学:先和你自己结婚!
心理引言:人人渴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心理研究发现,外在因素虽然很重要,比如你有一个安全型的配偶也会带来安全感的修复机会。但如果没那么幸运,还得靠自我内在的成长,学习如何转化不安全,所以,在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前,试着先和自己结婚!
& ——心灵咖啡网
人人渴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心理研究发现,外在因素虽然很重要,比如你有一个安全型的配偶也会带来安那么幸运,还得靠自我内在的成长,学习如何转化不安全,所以,在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前,试着先和你自己结婚!
婚姻能够给人们带来安全吗?
人们越是希望一样东西给自己带来安全感,这样东西就越变得不安全。人们试图通过营造一份良好的婚姻来让自己安定,这只是一个幻梦。因为企图构建良好的婚姻来使自己内在安全感,显然是一种在身外努力的方式,其结果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安全。&
当你内在充满了不安全感,无论你的婚姻如何,它都不能为你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就像一个心怀恐惧的人,即使他把自己锁进屋子,顶上门,他仍然是害怕的一样。当恐惧在心里,你做什么也无法平息你的恐惧,唯一能够解决恐惧问题的是:发现真相。真相才是我们自由和喜悦的救赎。&
对于婚姻,不要全副精力地把你的箭头都指向外,在另一个人身上花上百分之二百的精力,也无法建造出你想要的婚姻。没有完全安全的婚姻,唯一安全的婚姻是你内在的婚姻。你必须和你自己结婚,否则,你并没有真正地结过婚。&
婚姻是一种找寻和认识自己的途径,在本真意义上,心试图通过对方来认识和接近它自己。在实质上,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婚姻对象,只存在一个你内心关于那人是什么的婚姻对象。你喜欢或不喜欢那个婚姻中的对象,本质上都和他无关,那本质是你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投射。&
当心不清晰时,高兴了它会以为快乐是对象带来的,不高兴了它也会责怪是对象带给他的。你投射一样东西,你反应于你的投射,这和他有何关系?婚姻中任何被指责、被控述或被怨恨的人都是无辜的,包括怨恨者也非常无辜,他们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觉醒的人和他自己结婚,他不再期待一个令他满意的外在对象。如果他期待心外有一个令他满意的对象存在,那就犹如他希望心外有一个救赎者一样无明。&婚姻是心的一件内衣,人们希望它既合适贴身,又柔软温暖。但是当心不能了解这存在的本质时,这一切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和你内在的声音结婚,它才是你时刻应该结合的对象。不要与它分离。每当你与它分离时,你就在与自己分离。一个不和自己在一起的人,无法真正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在你和另外一个人结婚之前,你必须是一个和自己结过婚的人,否则,你并没有真正地和他(她)结婚,你们只是以面具和面具结婚而已。幸福的婚姻必发生在两次婚姻上:你和自己结过婚——然后你又和另一个人结婚。否则,你只拥有了一个婚姻的躯体、一个婚姻的名义。&
如果你的内在不成熟,你仍然还不到真正的结婚年龄。真正的结婚不是表层的,它是一个内在的和你自己结婚的事件。外在婚姻只是内在婚姻的外部象征而已。&去了解婚姻的本质,那是你真正获得婚姻的途径。&
和你自己结婚吧&
事实上,心外没有世界,心外没有人——你的所见皆是自己的投射:你的镜像。要结婚,就和它结婚吧,因为你最终爱的是它——那另外的你——你自己。&
一个人如果和自己结婚了,那么,无论他再和谁结婚,他的婚姻是稳定而不可破的。和自己结婚的人形成一个稳定的圆,而他所遇到的某人只是那个圆上的一点。因为已和自己稳定地结婚,那圆上的点再也滑不出它的轨道。&
一个人和自己过不好日子,不可能和别人过好日子;如果他和自己过的日子很好,那么他和任何人过日子都没问题。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显化,有生命力的种子不可能变现不出花朵来。你是你世界的因,如果你好,世界——你的果不可能不好。&
你对婚姻中那人的抱怨,是你对自己抱怨的反映——你不爱你投射在镜中的你,这是你抱怨他的起源。如果你爱你自己,你必然会爱你投射出的镜中的你。如果你不投射出问题,他是没问题的,因此,你不可能不爱他,你不可能去抱怨他。抱怨是婚姻腐烂的开始,你去抱怨你婚姻中的那个人,就好像你拿着一根针去不停地扎你手里的小纸人一样,迟早因为这戳、这扎,你手里的小纸人——你的婚姻会破掉。&
觉悟的人向内找问题,不觉悟的人一直把他的箭射向那外在的靶子,这使他们真正解决问题的希望变得渺茫。在婚姻中,你是那个一直在埋怨婚姻对象的人吗?那你的箭也迟早会把你想要的东西射穿。因为想要它,你将失去;如果你真想要它,那么先把你给你自己。全心地爱自己,必然能够全心地爱他人。如此,完美的婚姻作为爱自己的副产品,在爱自己的过程中给了他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可能爱上他的世界——也不可能爱上他的婚姻,因为他的婚姻就是他的情爱世界,而那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展现。所以,不论你想拥有完美的爱情,还是一桩稳定的婚姻、一份好工作、一份恒久的友谊——你都必须从爱自己下手。因为,你是世界的因,世界只是你的果——假如种子不良,它别想开出好的花,结出好的果。
心灵咖啡的观点:
认识和了解别人不难,难的是认识你自己;关爱和拥抱别人不难,难的是关爱自己拥抱自我。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一种内心的投射。你的爱情,你的婚姻,其实是你在自我认识和修复的继续,想要一个更好的婚姻,一个内心成熟的人应该做的就是先试着和自己结婚,善于接纳自我,关爱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成长,才能为另一个人担起责任,筑起爱巢。
婚姻心理学:要什么样的家庭,取决于你一念之间!
心理引言:圆满的婚姻并不是碰到最好的人,而是能相互扶持成为更好的人。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尽的爱,促使人体贴、满足对方的需求,包括性生活上的满足,这是婚姻关系里很重要的部份。在尊重与欣赏对方的独特、倾全力相互支持的婚姻里,夫妻力茁壮,同时为两人加分,人生变得更美好。
& ——心灵咖啡网
简单的T恤牛仔裤打扮,台湾第一夫人周美青跟多数妇女一样,是个蜡烛两头烧的三明治女人。她有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平时虽不过问马英九的党政事务,但到关键时刻她会适时用自己的力量来帮衬丈夫。而总统马英九懂得珍惜夫妻间的默契,常强调太太是独立自主的女性,“尊重”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做第一夫人,也不需要辞去工作。”马英九与周美青各自独立、事业有成,却又互相欣赏、扶持及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已在社会各角落频繁发生,也是两性关系的新趋势。
提升婚姻品质,迫在眉睫!
现代男女能力相当,双薪家庭愈来愈多。但两性同时承受庞大的生活压力,容易关系紧张且失去活力,需要男女用心经营“夫妻力”。两性关系畅销书作家约翰&格雷指出,“生活的压力榨干每个人的耐性和体力,没有余力享受彼此的陪伴,也无法相互扶持。”
时常可见男人为了养家活口,将家庭伴侣摆在最后,回到家里累到无法开口;三明治女人则更被多方挤压,心力交瘁,除了职场工作,还外加家务、育儿、照顾夫家娘家两方长辈,常会觉得没有得到老公的相对支持而心怀怨怼。男女都觉得自己在家里不受重视,婚姻关系降至冰点,甚而有些夫妻过着无性的婚姻生活。
而且职场与家庭所需特质不同,常让人难以调适角色,职场需要明快准确,要犀利一点,但家却讲爱与宽容,要钝一点。事实上,工作压力愈大,愈需要甜蜜和谐的婚姻做后援,才能平衡身心健康,进而营造家庭环境,打造好的儿女教养品质。以色列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婚姻愈持久,男性愈长寿。近来美国德州大学的研究也显示,处在不幸福婚姻中的人,健康状况比离婚的人更糟。且随着年龄增长,对婚姻满意度愈低的人,个人自觉的健康状况也较差。
要什么样的家庭,取决于你一念之间!
“夫妻相处品质不好,教养品质免谈!”辅导过许多问题青少年的少年保护官卢苏伟发现,父母的相处品质好坏是青少年问题的关键。不少父母当场就吵起来。爸爸说,“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太太冷冷回答说,“你给的不是我要的。”很多男人以为拼命赚钱就能满足家人需求,“其实很多家庭是希望爸爸不在的,”卢苏伟指出,有些父亲是家里的负面能量,他一回家,小孩太太就要跑去躲起来,这样的男人,事业再怎么成功也不会快乐。
太太也是职业妇女的卢苏伟向男性喊话:“男人是家庭的关键,要什么样的家庭,完全取决于你一念之间。”台中市长胡志强30多年前,就率先做典范,在英国留学时主动帮忙家事,太太煮饭,他一定接下洗碗任务。“夫妻是一体,太太累坏,你有什么好处?”他说。
尤美女律师发现,合力教养孩子的观念,已打破传统男女角色界线。当初丈夫黄瑞明允诺要照顾意外报到的小女儿时,尤美女有点担心,但这个奶爸说到做到,半夜泡奶换尿布完全不用她操心。“很奇怪,养老大时,睡在旁边的小孩哭到翻他都听不到,养小女儿时,睡在隔壁房间只要一点声响,他都会立刻爬起来,”尤美女笑说,小女儿跟爸爸的感情特别好,有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爸爸因为路途更改晚到终点站,女儿不但耐心等候,还会主动骑脚踏车载爸爸返回路途颇远的饭店,父女之间的亲密互动,当场羡煞了其他父母。
中年得子的摩根富林明投顾董事长胡德兴也微笑分享心得说,“自己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原本以为教养是做妈妈的工作,直到有次和太太一起出国,飞机上太太看书看到睡着,他随手拿来一看,觉得这本亲子教养书好得不得了,后来转念一想,如果太太很忙,先生也可以负起孩子的教养责任啊!这样太太也会很感激,对夫妻关系是正面加分的效果。
夫妻不是要对看,而是携手往前看
不少工作表优秀的女性,其实很会“誉”夫术,经常对外称誉、回家尊重夫婿与夫家,给足面子。像著名律师尤美女,就会衷心感谢家人支持,“如果没有我先生和婆婆支持,你看我怎么能做这么多事?!”夫婿黄瑞明律师新婚不久就跟她说:“夫妻不是要对看,而是要携手往前看,一起创造无限大的空间与未来。”尤美女和黄瑞明两人也的确不断相互鼓励成长,婚姻和事业都发展良好。
结婚33年,台大医院院长林芳郁认为,“夫妻一起成长很重要,绝对不要轻言放弃,”相互支持、彼此成长、相互分享,两人一加一绝对大于二。他和太太,整形外科名医林静芸也曾面临婚姻低潮,但他再三思考觉得,不是婚姻的约定俗成把两人绑在一起,而是一种希望对方更好的心意,“对方跟着你很快乐,跟你在一起有价值,”他说,当他们又开始分享彼此的专业领域时,譬如他分享管理和心脏外科的知识,林静芸则告诉他整形外科的新方法,他们的关系已较从前更为紧密相连。
说来容易,做起来需要彼此多点贴心和体谅。尤美女举例说,就像受邀到穷人家做客的故事里,当主人不好意思端破碗给客人时,客人用手遮住碗上的缺口,主人会察觉到客人的细心而深表感谢,客人也不会一直看到缺口,觉得主人没有善尽好招待之责,这顿饭吃起来自然双方都非常尽兴满意。
圆满的婚姻并不是碰到最好的人,“而是能相互扶持成为更好的人,”林静芸说。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尽的爱,促使人体贴、满足对方的需求,包括性生活上的满足,这是婚姻关系里很重要的部份,卢苏伟提醒说。在尊重与欣赏对方的独特、倾全力相互支持的婚姻里,夫妻力茁壮,同时为两人加分,人生变得更美好。
&&&&&&&&&&&&&&&&&&&&&&&
化解夫妻5个常见争执
“经营婚姻关系靠智慧不是知识,”尤美女律师认为。提供一些技巧化解争执,让彼此的伙伴关系更有默契:
■ “对方不肯帮忙家事”
卢苏伟认为太太回家已经很累,所以他下厨是理所当然的。卢苏伟透露说,是老婆孩子的称赞,让他非常乐于做家事。自己的厨艺实在不怎样,大锅菜常常会煮得烂糊,但老婆孩子总是边吃边称赞:“好好吃,爸爸你好棒、好厉害喔!”让他很有成就感。
■&“先生的家人固定周末都要到我家聚餐……”
如果每场家族聚会你一定要亲力亲为,可能没几次就累翻掉。“把主权交还给婆婆吧,”尤美女认为,婆婆才是一家之主,聚会的型态、方式都应该让他们做主。“我只是提供场域让大家聚会而已,婆婆才是真正的女主人。”家族聚会最想吃的一定是妈妈的味道,因此家族聚会当天早上,尤美女会先陪婆婆上市场买菜,出钱又出力提菜篮,回家后因为是婆婆在做菜,其他家人也会主动帮忙。
尤美女认为经营好家族人脉很重要,尤其是职业妇女,一定要跟婆婆和妯娌姐妹建立“同盟”,必要时才有帮手,尤美女的婆婆和小姑经常在她和先生出国时,到她家里帮她看顾小孩。
■&“加班开会太晚回家,另一半摆臭脸”
拥抱、亲吻、我爱你,是尤美女认为值得所有女性一试的两性关系“破冰法宝”。她有位朋友每次太晚回家,一进家门一定先给老公一个大拥抱,然后用愉悦的声音唤着先生的昵称,“谢谢你等我这么晚,你真好,”撒娇一下,先生的气就消了。
尤美女也提醒,千万不要把职场的霸气带回家里。“进家门先把身分地位拿掉,”说起话来温柔婉转的尤美女笑说,这是对双方的尊重。
■&“这些本来就是你应该做的……”
婚姻关系最怕把对方视为“理所当然”,缺少感激不懂珍惜,再浓密的感情也会逐渐稀释转淡。随时提醒自己感谢对方的付出,彼此也会更乐意为对方做更多。身为政务官的另一半,周慧婷早已习惯独自带小孩生活,有时虽然很辛苦疲累,但金溥聪的一句话:“你真是一个很好的妈妈。”如打强心针,让她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我先生常让我觉得不快乐”
没有人需要为另一半的快乐负责。约翰&格雷提出90/10原则,他认为女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九成责任,然后剩下10%再让男生去供应,这样双方都会对这份关系更满意。格雷建议,女性每星期可以挑一两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来做,“有快乐的妈妈,才有幸福的家庭。”
&&&&&&&&&&&&&&&&&&&&&&&&&&&&&&&&
伴侣如何有品质的吵架?
“当两人终于锻炼出,再大的争吵,也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和好的功力,我们不想在每次约会结束时依依不舍,所以决定结婚了!”这是牙医师陈志民与夫婿郭鉴德印在结婚喜帖上的一段文字。
许多伴侣以“个性不合”拆伙,其实所有的关系都必须经过磨合,夫妻不可能个性完全相同,彼此要有足够的差异性,才能防止关系停滞僵化,“摩擦力往往能制造出热情的火花,”婚姻咨商专家马修指出。有些夫妻认为,对问题故意视而不见就可避免争执。但马修指出,很少吵架就和经常吵架一样具有杀伤力,即使只是鸡毛蒜皮的事,如果无法真正表达感受,关系就会冷却。有效地处理差异与冲突,比起避开不谈将问题摆烂、摆臭,更具有建设性。
接受对方的缺点。譬如睡觉打呼、乱丢袜子、吃东西会发出声响等,双方在迷恋期间,你会把这些缺点当成特点;一旦成为一起生活的伴侣,却往往把注意力过份关注在这些缺点。
婚姻专家观察,快乐婚姻通常是因为可以忽略伴侣的不良习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习与之共处。有些夫妻的做法是,谁在乎那些事,谁就去想解决办法改善;谁受不了脏乱,谁就去打扫;而不只是整天在旁边碎碎念。另外,不断地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而不是责骂怪罪,“我当初真是看走了眼!”
有品质的争吵。会吵架的夫妻才是健康的,因为争吵是一种沟通,但要吵得有品质,并且避免使用一些攻击或批评字眼。
譬如,与其抱怨“家里弄得这么乱,你从来不帮我打扫”等,不如改口“我希望我们一起学习如何保持干净”;伴侣在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你走进去只注意到厨房弄得像台风过境,却忽略他做好的菜肴,会令他非常泄气,不如改口“嗯,闻起来好香,我真等不及想吃,不过,哇,这里好乱。”
■ 不回应对方的咆哮。坚持立场,但不必大声咆哮,如果你的伴侣习惯用叫嚣表达情绪,你可以用平静的态度回应,“我没有办法接受你现在的态度,如果你不停止,我会马上离开。”
有些夫妻约法三章,当一方发现自己快失控的时候,自动离开现场,等情绪冷静之后再回来好好谈。
不寻求无意义的“帮腔”。许多女性一旦和老公吵架,最常做的事就是找好朋友诉苦。你的朋友当然都会站在你这边,帮着你一起大骂“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这个烂人”等,但这些说词等于火上加油,反而把事情愈搞愈糟。
言词麻辣的两性作家许常德批评这些爱乱帮腔的亲朋好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表面上是助人,其实根本是在害人。举例来说,曾经发生演艺人员或公众人物爆发婚外情,周遭的亲友把出轨的一方骂得体无完肤,但当事人最后决定回头,家人与孩子将如何面对,并且继续一起生活,这等于是变相的二度伤害。
回忆一起共度的快乐时光。熟悉感可能造成厌烦,但即使是处在压力之下的婚姻,也还是有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
“不光是性,懂得跟某个人分享同一张床,共度夜晚的生理活动,需要时间,”帕森斯深刻地描述,“包括盖同一条被子,能和你四肢交缠又不会戳伤你的肋骨,这往往得花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才能调和得刚刚好,一旦你弄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知道‘分手’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亲密关系中有冲突了,你会怎么办?
心理引言:冲突,只能给婚姻带来负面影响吗?那为什么有的家庭在冲突中走向了分裂,有的家庭却在冲突中走向了亲密呢?幸福的家庭就不冲突吗?其实所有家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幸福的家庭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在冲突产生的时候,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案,让冲突成为了婚姻的粘合剂。他们在冲突里相互支撑,相互学习,相互滋养,然后彼此成长。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将冲突转化为资源呢?
& ——心灵咖啡网
简单一个“和谐”,道出了千万家庭的期待。然而恰恰这个和谐,在很多家庭里成为了一种奢望。无论你结婚多少年,你总能发现在夫妻关系里,那些因为差异引起的冲突让你头痛不已。有人说,结婚多年,每个月总会有那么几天想掐死对方。这种对于冲突的无奈,谁又曾少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先修炼好自己,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然后才能打点好事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管理好家庭关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无处不在的夫妻冲突
当生活琐碎,激情消退,夫妻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争执不断,剑弩拔张。这时候,你是否曾有过这种感觉:又来了,怎么老是这样?的确,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或许会发现:冲突其实一直都存在,争吵的焦点似乎也总是那几个,但争吵的问题却始终从没有被很好地解决过。
关于去看电影还是去逛市场,你曾和妻子争得是面红耳赤;
关于谁做饭谁洗碗,你曾和丈夫吵得不可开交;
关于是借给姑姑钱还是借给舅舅钱,你们曾互相指责否定;
假期时间分配,房子装修,压岁钱给多少……每一个问题似乎都在考验着这份感情链的牢固程度。而往往,这些小矛盾也常常会被延伸、夸大成为大冲突,甚至最终让家庭处于分裂的边缘。到那时,对于当事双方来说,早已全然忘记了当时为什么而冲突,只记得:你这里做错了,你那里不好……
有时候我们会很感叹,两个人既然在一起了,为什么会因为这些芝麻大的事而争吵,还吵得那么严重,最后甚至会闹到是不是结错婚了的地步。其实,这些柴米油盐的事,不就是夫妻间的那些事吗?而正是这些事,体现和修炼着夫妻关系。
所谓夫妻冲突,就是指夫妻双方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事物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需求,因都想满足各自需求而产生的沟通冲突。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你或许觉得似曾相识的小故事,来看看夫妻关系中的冲突是怎样发生的——结婚多年的夫妻两个,有天下班回到家,两个人都很累。妻子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把指甲弄断了,于是就去找指甲剪:
“老公,我指甲不小心裂了,你有见过我的指甲剪吗?”
“我怎么知道你放哪了?你总是乱放东西。”
“哼!我怎么就乱扔乱放了,明明上次是你用完的。”
这时候妻子一直唠叨个不停,丈夫开始沉默地去找指甲剪。后来在电视柜上找到了,指甲剪被压在了一本书底下。这时候丈夫说话了:
“这不是在这儿吗?”
“你把书放在上面,谁能找到啊。是谁总是乱放东西啊?”
“书是我买的啊,我愿意放哪放哪!”
“那车还是我买的呢,你别开啊!”
“那房子还是我买的呢,你别住啊!”
这时候妻子感到很委屈和受伤,她哭着给妈妈打电话,又接着给闺蜜打电话:
“日子没法过了,他不想要我了,他要赶我出这个家,我伤心死了。”
这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件小事。原本只是一件找指甲剪的小事,最终却变成了一场家庭大战,大大伤害了家庭的和气。为什么会这样呢?
亲密关系中冲突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冲突在每个家庭中都会存在。一般来说,引起夫妻冲突的主要心理原因有:
观点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恋爱被倡导,类似于“凤凰男”遇上“孔雀女”的家庭组合越越来越多。这并非是歧视或嘲讽,但必须得承认,这样的家庭组合很容易因为观点上的差异导致冲突。
因为两个人所成长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不同,所产生的价值观、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就会有所不同。有的男人认为做家务是女人的活,而女人则坚信家庭平等,这时候就会因为观点的差异产生冲突。在冲突中,关系里的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在上面的故事里,妻子会认为丈夫应该为她服务帮她找找指甲剪,给她安慰。而丈夫则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冲突就这样产生了。
责任的逃避。
“这次孩子成绩没考好,都是因为你太宠孩子!”像这样的话在家庭中是比较常见的。当事情发生后,夫妻双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去找出是谁做错了,谁是无辜的谁该为这件事负责,这也会导致冲突的发生。上面的故事中就存在着责任逃避的问题,谁该为乱放东西、找不到指甲剪这件事负责。不得不说,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家里缺钱了,是谁工作不努力;一起去亲戚家聚会迟到,谁该为磨蹭负责等等。
安全感的匮乏。
“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是不是外面有人了。”“他是不是后悔和我结婚了。”你曾多少次在心里有着这样的对白和担忧呢?对一个家庭来说,没有或缺乏安全感则往往是导致家庭冲突,乃至家庭分裂的重要原因。一个家庭所能给予家人安全感的多少,决定着家庭的稳定程度。在夫妻关系中,如果他们坚信彼此都会不离不弃,无论怎么冲突,问题都会带着爱去解决。但是如果夫妻关系中安全感不足,亲密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就会担心家庭的随时破裂和失去。丈夫无意间的一句气话,触碰到了妻子安全感的高压线。所以,一旦当丈夫表现出现有危险感的行动或说出危险感的话的时候,妻子就会马上联想到:他是不是不想要我了,我是不是要失去家了?
面对冲突常有的处理方式
现在请仔细回想一下,每次你和爱人的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最终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是彼此冷战、陷入僵局,是重返旧账、大动干戈,还是心平气和、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学家的大量调查发现,很多家庭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有4种处理的方式:
方式1:争吵。
如果夫妻两个都是强势爱指责的人,常常会通过争吵来解决问题。对于他们,似乎谁的声音大谁就会胜利,谁的道理多谁就会胜利,谁的力量大谁就会胜利,谁的权利多谁就会胜利。总之,事情一定要分出是非对错,才能够平息他们心中的怒火。为了能赢得这场争论,他们还会引出其他方案来解决,如请家庭以外的人来评评理,翻出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来否定对方,将问题上升到一个人格的高度或爱的高度来说事。而最后,这件事要么是无果而终,要么是一方闷气妥协。但是结果无论谁赢谁输了,家庭的和谐都受到了伤害。
方式2:妥协。
妥协有两种,一种是一方妥协,一种是双方相互让步。如果在夫妻关系中有一个人比较弱势,这个人则往往容易妥协。所谓妥协,就是放弃自己的观点,来顺从对方的。妥协本身,看似是放弃自己的观点,其实则是一种压抑,将产生的委屈和不愉悦的感受进行压抑,再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在另外一件事情上爆发。在冲突中,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发脾气大动干戈,常常就是因为以前没有解决完的情绪带到了现在。对于双方妥协,看起来是相互让步了,解决问题了。其实则是一种“双输”,因为我的目的没达到,我为了家为了你而做了让步,你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为了我为了家而做了让步。彼此都会产生一些委屈和不满。
方式3:逃避。
有些人发现了问题的时候会害怕冲突,干脆不去解决问题,但是问题还在。有的人怀疑对方不忠,但是又不敢说,于是假装不知道,去逃避。有些妻子不喜欢一个人在家过夜,而丈夫又常常出差,妻子怕影响丈夫的事业而不说,假装很好没事,其实丈夫的出差未必是件不可协调的事情,只是妻子选择了逃避。有些人擅自做了某个决定没有跟对方商量,对方的不高兴会压抑而不发表意见,逃避问题。很多人在夫妻关系里,其实因为害怕冲突而逃避问题,看起来他们的关系是和谐的,他们内心的隔阂却越来越大,因为不沟通不解决,压抑的情绪也越来越多
方式4:解决问题。
一个比较好的家庭,面对冲突时常常拿出解决方案来解决。对于小孩子的上学,支持上钢琴班有多少好处,支持给孩子时间自由玩耍有多少好处,他们会用强大的理性来解决问题,让利益最大化。即使观点不一,他们也会搜集很多的道理和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好让他们冲突的问题有个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只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常常压抑自己的感受,忽略了对方的心理需求。家不是一个只用理性来说话的地方,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冲突中让关系更紧密。只追求解决问题的家庭,看起来十分优秀,条件丰厚,另人羡慕,但是他们常常会忽略感受,忽略爱,切断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只剩下理性,结果就是有时候你会突然觉得面前这个人十分的陌生,少了些亲密感。当然,能做到和平解决问题的家庭,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家庭了。
让冲突转化为资源
冲突,只能给婚姻带来负面影响吗?那为什么有的家庭在冲突中走向了分裂,有的家庭却在冲突中走向了亲密呢?幸福的家庭就不冲突吗?其实所有家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幸福的家庭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在冲突产生的时候,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案,让冲突成为了婚姻的粘合剂。他们在冲突里相互支撑,相互学习,相互滋养,然后彼此成长。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将冲突转化为资源呢?
<font COLOR="#.意识到亲密关系里的“我们”是一个共同体。
在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夫妻双方就成为了一个共同体,而不再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在冲突里会出现两个冲突的主体:我和你。冲突的时候,是我和你两个个体在争执,却忘了在亲密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在亲密关系里,其实是三个系统的:我,你,我们。如果只看到前两个,在冲突的时候就总会保护一个人的利益而伤害到另外一个人的利益。但是如果把“我们”这个元素加进来后则是另一个局面:其实我们是一体的,我们是一个共同体,伤害到你就是伤害到我的一部分,所以我不想我们的世界里有一点伤害发生。有人在被伤害,家庭就在被减分。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这个共同体加分,而不是让你减分来换取我加分。
<font COLOR="#.学会将人和事进行区分。
冲突产生的时候,最怕事情和人一起否定。丈夫做错了一件事情或没挣到钱,妻子就会否定他的全部:你这个人真没用。妻子打碎了一个碗,也会被丈夫指责:你这个人什么都做不好。有时候我们明明在说一件事情,可是对方却感觉到了他的人被否定了。
和谐的家庭要学会将事情和人区分开来。我们在一起对某个事情有了不同的态度,但是我们只针对事情,没有忽略掉爱。我认为这个事情你做错了,应该这样做,但是我爱你这个人。健康的关系里,他们能带着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带着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
<font COLOR="#.彼此相互学习。
当妻子想在周末一起去看话剧,而丈夫想一起去看球赛的时候,不要急着要求对方顺从自己。其中一方就可以试着去了解下对方的领域,正好身边有个专家,可以学习到更多额外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世界。也了解了对方的世界,产生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关系自然就更亲密了。
带着爱去做的时候,就容易相互理解,避免冲突。当冲突产生的时候,可以先去看看,他为什么会跟我不一样,有什么新的视角可以整合到我的世界里来。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在亲密关系中也是这样,我把你的视角整合到我的世界,我就学习到了更多,视角更宽广。
<font COLOR="#.自我检视和自我提升。
总是脾气暴躁,总是觉得别人做的不好,总是认为人应该怎样。我们自身的性格,就决定着我们在人际关系里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在亲密关系里因为不去伪装,会更真实一些。
在亲密关系里有了冲突,正好是一个机会去检视一下自己,哪些地方有在固执坚守,是不是有些一定要坚持不放的观念,在其他人际关系中是否也因为这些观念的坚持而产生过同样的冲突。自己有哪些性格哪些固有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其他事情中自己是否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处理给别人造成过困扰。亲密关系是修炼自己的最好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暴露出自己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自我提升。
冲突本身并不可以免除,因为没有相同的两个人,差异会永远存在。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过:“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冲突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冲突才是问题。如果将冲突视为夫妻关系的羁绊继而指责对方不对,就会将关系推向危险的悬崖,但是如果将冲突视为机会,则会提升了自己和稳固了家庭。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冲突(最核心的问题)
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家庭是一个系统,有着家庭该有的运行法则。就像宇宙万物都遵循自动系统的规律运行一样。如果一旦对系统的规律产生了违背,系统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家庭也一样,了解家庭的系统运行法则,则会更有利于建设和谐家庭。
法则一,男人的功课,是为女人服务。女人的功课,是跟随男人。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男人所做的一切,都首先要围绕着这个家庭来服务,所有的付出,都该让女人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大丈夫的角色,顶天立地,为女人撑起一片天。而女人要做的,则是相信家庭中的男人,并且用心去跟随,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女人的角色,嫁到一个家庭,就属于并且相信这个家庭。如果夫妻关系中的两个人,心都没有放在这时候,家庭就会缺乏安全感,就会畸形发展,导致家庭中的种种冲突和问题。
法则二,夫妻关系为第一,亲子关系为第二。
这是一个健康的家庭序位,健康的家庭,首先要关注到夫妻的幸福,照顾到夫妻彼此的感受,给予最多的爱,其次再照顾到孩子。很多人在成为父母后,对孩子的过度关照超过了伴侣。这是一种危险的关系,这种爱的错位会让孩子从内心里觉得迷失自我,会让伴侣感觉到在家庭里失去了意义和地位,失去归属感。从爱的序位上讲,是先有夫妻关系,后有亲子关系,序位是不能颠倒的。当颠倒的时候,就会扭曲家庭的系统。按照家庭原有的系统让家庭去运行,是能有效化解冲突的最根本动力。
与伴侣重新谈恋爱
心理引言:婚姻的意义和目的发生变化,使得“操作”的难度愈来愈高。同时,大家对婚姻品质的要求上升,但相爱的能力与技巧却未提高。大多数夫妻觉得另一半是亲人,甚而有些女人戏称丈夫是“大儿子”,每天管他、念他、伺候他、想要改变他。其实还有更好的方法,维持婚姻长久。
——心灵咖啡网
&&&&&&&&&&&&&&&&&&&
&与伴侣重新谈恋爱
马修将大多数爱侣的关系发展分为6个阶段:合而为一、筑巢期、自我肯定期、合作期、适应期与重燃爱恋期。其中,最容易“生病”的阶段,就是从第5~25年的合作期与适应期,夫妻忙着养育子女、应付各式各样接踵而来的外在变化,反而很少处理两人的关系,愈来愈少表达情感,导致渐行渐远。一旦顺利度过这两个关口,进入第25~50年重燃爱恋期,往往最浪漫而且最亲密,因为已经历完整的循环,彼此依恋的程度甚至远超过前面所有阶段。
健康的身体要靠规律的作息与锻炼;伴侣间要永保爱人般的浓情蜜意,也必须细心呵护,平日保养得法,才能历久不衰。你是不是经常忽略一些充满爱意的举动,你想和伴侣重温“恋爱”的感觉吗?这里有10个秘诀:
&#9633; 倾听
你平常花多久时间专心听伴侣说话?有一个统计指出,恋爱中的情侣交谈时,平均花75%的时间注视彼此,而一般的伴侣目光接触只有30~60%。
心理学家鲁宾指出,直视对方眼睛可以诱使大脑释放苯乙胺醇,这是一种天然的脑啡,也是陷入恋爱的化学物质之一。当你全神贯注地盯着伴侣,让他知道他的话被听见了,而且你对他的话题感到兴趣,一旦真正“听”到彼此,自我意识感就会消失,彼此敞开心房,维持情感的亲密性。
&#9633; 分享
伴侣要保持对话,而不是退回各自的角落。彼此分享感受、生活或家事片段,并融入在对方的情境里,才能感同身受。
&#9633; 慷慨
为你的伴侣做一件TA不喜欢的工作,譬如拖地、打扫、洗车,或出其不意送一份小礼物、替他榨杯果汁、帮她放洗澡水,保证令TA感动万分,立刻为爱情加分。
不一定是全心专注投入的性爱,譬如看电视时一起挤在沙发上,拥抱,亲吻,坐车时摩擦轻抚伴侣的手背,或者替他按摩肩颈,都能增加亲密感。
分享幽默感
彼此私密的玩笑、打闹或小小的装疯卖傻,都是增进感情的好方法。很多男人抱怨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后只顾专心做妈妈,忘了做女人的角色,“整天只会对着全家大小发号施令,以前那个爱撒娇、爱作梦的女孩不见了,”帕森斯的《六人行不行》,就深刻描述在婚姻中失望与失落的男女。
&#9633; 支持
祝福或参与伴侣从事的嗜好活动,并给予赞美支持;若遇到对方进修、开会、出差,主动帮忙带孩子,以及协助对方实现梦想。
“玩乐的作用犹如润滑剂,”布朗博士比喻,能够一起玩乐的伴侣,可以增进彼此的适应性,关系才能长长久久;否则,不是劳燕分飞,就是变成“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双方像在生存耐力比赛,在不快乐的关系中度日,”布朗建议,与其坐在那里互相指责、数落对方,不如起身去发掘真正的欢乐。
额外的付出
伴侣间最感激对方的,往往就是对方最不容易做到的事,譬如以愉悦的态度面对难相处的岳母(婆婆)等。
尝试新鲜事物
并不需要像“柯立芝效应”笑话的那只公鸡,更不需要更换伴侣,生活照样可以找到乐趣,让人兴致勃勃。譬如一起煮三餐、到从未去过的地方旅游、动手改造家中装潢摆设等。
不要把双方的关系困在一层不变的模式,而是不断探索彼此的新领域,一方面加入他的阵营,但也给对方空间“做自己”。譬如另一半喜欢阅读,要容许他拥有专属安静的角落;另一半喜欢打球,你设法成为他的球友,或者至少可以在场边当一名啦啦队。
&&&&&&&&&&&&&&&&&&&&&&&&
陈一筠老师讲解婚姻家庭
幸福婚姻是善于解决问题的婚姻
  “婚前瞪大两只眼,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婚恋讲堂、情感诊所、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出现,使得社会救疗成为可能
  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婚姻家庭的失败。很多人在事业上卓有成就,在婚姻上却一筹莫展。恋爱、择偶、结婚、生儿育女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今天有多少人交了合格答卷?
  “怎样经营感情,怎样维护感情,怎样爱情存款,现代婚姻家庭关系已经成为一门学问。”陈一筠表示,“幸福的婚姻不是没有问题的婚姻,而是善于解决问题的婚姻。”
  “当下,我国各个行当都讲究岗位准入证,做保姆、钟点工都要培训。遗憾的是,唯有两门最重要的职业例外做夫妻和做父母,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学历教育。”陈一筠指出,多数夫妻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缺乏现代婚姻家庭观念和技能的指导,不能很好地胜任各自角色。
  “"保卫婚姻"从教育开始。对于个人,要有学习的紧迫感;对于社会,要发挥各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力量,加强宣传教育,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朱明媚介绍,为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日前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全国32个城市启动“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开办“婚姻家庭文化大讲堂”,传播新知识和新技能。
  “婚前瞪大两只眼,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讲堂”主讲陈一筠传授家庭和谐的“秘诀”。
  婚前看什么?首先是“新门当户对”。它不是指门第、金钱,而是文化层次,包括相似的家庭文化背景和相当的受教育程度,这是婚后交流的基础;第二,价值观的认同。同事之间可以价值观不认同,但夫妻就一定要认同;第三,夫妻角色观念的认同。男主外女主内或男主内女主外,只要双方全都认可这样的角色分配,婚姻幸福指数就会高;最后,还有性格的互补。“瞪大两只眼”看清这些后,也要看清他(她)背后的家族。
  婚后要懂得,戴上结婚戒指,就是给“探索不止”画上句号。“相见恨晚”之后还会有“相见更晚”,浪漫激情不等于幸福家庭。婚姻是相互扶持、相互拯救、同船共渡,需要理解和宽容,夫妻从爱情到恩情的关系最牢固。
  “"将婚姻进行到底"还需要情感诊所。”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秘书长樊爱国表示,漫长的夫妻生活中,哪有不生病的婚姻,可惜缺少情感医院。建立婚姻家庭咨询和社会救疗机制势在必行。
  这方面,国外许多国家已在积极行动。美国近日推出“健康婚姻”计划,鼓励人们选择离婚前,参加婚姻咨询和培训,最终再决定是否分手。韩国实施“离婚熟虑制”,法院接到申请离婚后,不立即受理,而是给出一定时间要求夫妻重新考虑,有子女的家庭是3个月,无子女家庭是1个月。
  目前,兰州、上海率先试点“离婚劝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