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掰手腕的作文可用的成语

  握手言欢  田雨非,益田小学五(3)班 指导教师:骆弘娜  外面刮着很大的风,我们家的羽毛球运动没法进行了。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开始了室内运动掰手腕比赛。首先,制订规则。爸爸看起来很强大,我和妈妈很没优势,所以大家一致同意,爸爸要用左手扳,我和妈妈可以用两只手来战斗。比赛单循环进行,两两比赛,三局两胜制。  爸爸和妈妈的比赛开始了,妈妈两只手紧握着爸爸的左手,半站立,用力与爸爸扳手,爸爸的左手好像大石头一样,任凭妈妈怎样使劲用力就是不动,最后,在妈妈急躁的吼声中,爸爸一发力,便以绝对优势取胜了。第二盘也没有悬念,妈妈还是输了。我举起爸爸的左手,隆重宣告爸爸赢了!第二轮,我和爸爸比赛。我吸取了妈妈的教训,干脆站起来,一面和爸爸说话,分散他的精力,一面寻找机会争取突袭。爸爸可不上我的当,即使我全身用力压在手上,还是被爸爸轻而易举地扳倒了!妈妈举起了爸爸的手,爸爸赢了!这样,爸爸就是冠军了,谁将是第二名呢?我和妈妈一边打口头官司,一边开始了角逐。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用两只手上阵。开始我们两个势均力敌,后来妈妈顶不住了,我赢排名第二。  比赛结束,我们的兴致还很高,我和妈妈决定联手挑战爸爸。爸爸的手被我们的四只手扳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成,像不倒翁一样,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爸爸用另一手握住我们的手,说:“好了,今天我们都是胜利者,开心快乐就是我们的比赛目标。”我们一家人握手言欢,真是一个愉快的晚上!  足球赛上手的较量  连浩宏,福华小学六(3)班 指导教师:程丹  上个星期三下午的体育课,艳阳高照,我们几个男生踢足球,比赛十分激烈。一次,我控住了球,林锦柱冲了出来,使出了他的必杀技“铲球”,我把球调了起来,他没铲到球却铲到了我,我摔了下去,我刚爬起来他又把我压下去,趁我没注意又把球踢进了我们的龙门。我火冒三丈地对他说:“你干嘛铲我?”他也指手画脚地对我说:“我哪有啊!是你自己倒霉。”我听了更加生气,两个人不停地吵着,后来两队集体吵起来了。正当我们争个不分上下,有个同学出了个注意,让我俩掰手腕决胜负,我们同意了。  大伙一起来到一张乒乓球台。我们摆好架子,郑怀成拿着水瓶走过来,大声说:女士们、先生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掰手腕比赛,由连浩宏、林锦柱同学出场,他又走到我俩中间,说:“ReadyGO!”我俩开始掰了起来,两个人僵持了一分钟,我的脸涨得通红,像个红苹果,他的脸也涨得通红,像颗西红柿。过了一会儿,他使出了全身力气,把我的手快摁到底了,我心想:我就这样输给了他吗?就因为我一个人,整队都输吗?这时,我怒了,使出全身上下的劲儿,感觉力气越来越大,一瞬间把他又给掰了过去。我赢了!我高兴地叫起来,我队的同学也跟着叫起来。掰完手腕,足球赛继续进行。  掰手腕热潮的开始  陈柔羽,百花小学六(3)班 指导教师:柯红梅  上个星期三,当老师告诉我们这期《深圳晚报》的《校园童话》的命题是掰手腕时,我们都叫声不断,有的人还提出要马上比比看。好不容易等到了下课,掰手腕的热潮立刻来了,因为我们班的同学可爱玩了!有两个男生面对面坐了下来,握在一起的右手已经较上了劲,同学们一下子围了过去。他们的拳头握得紧紧的,咬紧牙根,脸憋得通红,可过了老大一会,还是决不出高下,“加油加油”紧张的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叫喊起来,随着同学们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啪”的一声,他们终于分出了胜负!  看同学比赛我还觉得不过瘾,回到家,我缠着妈妈非要她陪我掰手腕,妈妈经不住我的死缠烂打,最终答应陪我玩。我和妈妈面对面坐下,眼神“擦”出了火花,我们各自伸出右手,这时我开始紧张了起来心跳不断加速,手心也在冒汗。在看同学比赛时我没想过原来自己参与时心境会是如此不同。“开始”当裁判的爸爸一声令下,我便用尽平生力气把妈妈的手拼命往下压,不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劲,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呀”只听妈妈一声尖叫,她的手倒了下去。“耶!我赢了”我立刻一蹦三尺高,原来掰手腕竟如此刺激!相信这是只是又一股热潮的开始……  5角钱买回快乐和爱  高小涵,向南小学五(5)班 指导教师:张阳  这天,爸爸见我一脸不高兴,便兴致勃勃地对我说:“我们来场"掰手腕"比赛吧!”见我还在犹豫不决,爸爸说:“这样吧!如果你赢了,我就给你一块钱,如果你输了,你就给我5角钱,OK?你起码要给我一点"出场费"嘛!是不是?好了……快点开始吧!”  我真是“见钱眼开”啊,马上就为我们的比赛腾出了一张桌子,妈妈当裁判。调整好情绪后,我信心满满地把手往桌子上一架,爸爸也笑着慢慢把手放到了桌子上。“预备开始!”“姜还是老的辣”啊!爸爸的那双大手,强悍有力,我的手已经被他紧紧地掌控住了。我在努力的挣扎:我不求能够打倒对手,只求不要输给自己!我吸足了力量,一口气,用力地把爸爸按了下去我成功了吗?不,还没有,爸爸“咸鱼翻身”了!现在,轮到他攻击我了!我做好了心理准备,闭上了眼睛。我突然感到,这双大手充满了温暖与爱。他紧紧地抓着我的手,暗示着我:“加油啊!孩子!你是最棒的!”在挣扎了几分钟后,我再也没有力气了,累得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我输了,认赌服输,那,这是给你的5角钱。”  爸爸拿起了那5角钱笑了,我的“不高兴”早不知跑到哪去了。老爸,谢谢你!我花5角钱,不仅买回了快乐,买回了爱,还买回了一个词语:重在参与!(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 【答案带解析】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到目前为止,中国智能手机...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到目前为止,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基本还是高端手机的的天下,苹果和三星___②他是高能物理办__的顶级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至今没有人能出其右。③百泉景区自古以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啸台、安乐窝、饿夫墓等名胜古迹
A.名列前茅 首屈一指 闻名遐迩
B.名列前茅 闻名遐迩 首屈一指C.闻名遐迩 首屈一指 名列前茅
D.首屈一指 名列前茅 闻名遐迩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名列前茅,字面意思是指名次列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首屈一指,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最强的第一。含褒义。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第一句主要突出“苹果和三星”的名词列在前面,故使用“名列前茅”。第二句后面说“顶级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至今没有人能出其右”,故应使用“首屈一指”。第三句说的是“名胜古迹”的名声远扬...
考点分析:
考点1:成语(熟语)
成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吴小如舒晋瑜吴小如有三个嗜好,一是作诗,二是看京戏,三是写字。这三个嗜好都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喜欢读书,最大的梦想是当作家。吴小如年轻时曾经被父亲认为“不是写诗的材料”,年轻气盛的吴小如吴小如不服气,当时就下决心:我非做好不可!父亲晚年的时候,再看吴小如作的诗,问他:“你看你的诗像谁?”吴小如说:“谁也不像。”父亲说:“不对,你的诗像我。”由此可见,吴小如先生受父亲的影响很大,而并不自觉。 从“不够材料”,到得到父亲的认可,吴小如是下了功夫的。在他的印象中, “有兴趣就爱钻研,什么事都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吴小如的经验。因为父母喜欢看戏,吴小如三四岁开始听唱片,五六岁便随家人外出看戏,十岁左右就常常偕弟弟同宾跑戏园子,十三四岁亦摹仿小报文风老气横秋写剧评。有一次中学作文,老师给吴小如的批语是:“文章颇像林语堂的‘论语’体,油腔滑调。”吴小如大吃一惊,从此大加收敛,力求横平竖直,再不敢故弄玄虚。他一生钟爱讲坛。“尽管下了课疲乏得抬不起腿,吃不下饭,但只要走上讲坛,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把自己一得之愚贡献给他们,感活力顿增,浑不觉老之已至。”吴小如说,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杨宝森,都是在停止呼吸前不久才离开舞台的。他一生爱看戏,为这些艺术大师十分倾倒。从本心来说,只要自己干得动,决不轻易离开讲坛。对于学生,吴小如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候没有把握,也会老老实实告诉提问者:“待我查查书再答复。”为了一个极细小的问题,他可以专门骑车上图书馆泡上半天,一旦有了结果,又会兴冲冲跑到提问者的宿舍详细作答。有一次一位女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吴先生在《后汉书》里找到了答案,刚吃过午饭就跑到学生宿舍里去找那位学生。由于正值午休,他只好把材料写下来贴在那位女生的房门上,才心安理得地回家休息。吴小如的学生陈丹晨曾称吴先生是“乾嘉学术最后的守望者”。在古典文学领域,吴小如先生的研究通达广博,可以从《诗经》讲到梁启超;研究诗文,从先秦贯通于明清与近代。他的学术根基俟实于20世纪,在诗文考证、字义训诂方面,亦有大量为学界瞩目的成果,《读书丛札》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吴小如擅长书法,遍临名帖,已出版《吴小如手录宋词》《吴小如书法选》等,更多人称他为书法家。父亲在教吴小如学习书法时,就声明了两大前提,即“要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写字必先读书”。人,“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吴小如一生都奉此为准则。“书法最关键的是,功夫在书外。意思就是说,有两条,一是多念书;一是做人要好。这是最基本的。我父亲有一条,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人品要好。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到书法本身,只有一条,就是路子正,别学邪门歪道。古人讲横平竖直,写字,字得规范,写出来的字得规矩。”吴小如先生被称为“学术警察”,是有原因的。他对学界不良现象毫不留情:校点古籍书谬误百出,某些编辑师心自用地乱改文稿,知名学者缺乏常识信口胡说,学界抄袭成风……更关键的是,他的批评方式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沈玉成就曾说吴先生批评不留情面:“连我这老学生都受不了,所以吴先生到处受挤兑碰钉子,一生坎坷。”吴小如几十年的处境的确如此。他曾在文章中评价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恶贾祸,不能认真做到动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对待横逆之来侵。”在一份给北大百年校庆的题词中,他又重申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座右铭。他说:“我这人,一向就是主张表里如一,而且我做的事情都是光明磊落的,我对名利看得很淡。名利对我来说根本是身外之物。”“言寡尤,行寡悔”,是说做人说话要问心无愧,做出来的事情不至于做完后悔。但是吴先生也知道,人不可能一辈子不说错话不做错事。所以,他的主张是,不管别人满意不满意,首先自己不说违背良心的话,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吴小如的一生,坦荡磊落,他说过的一次假话,是对他的父亲。吴玉如先生壮年时,双臂有力,可将幼时的同宝(小如)、同宾(少如)兄弟抱在手中同时抛向空中后再稳稳接住,小兄弟俩对此不以为惧,反而特别高兴,因而吴小如与其父掰手腕一辈子没有赢过。吴玉老临终时,年过花甲的吴小如为了博老人一笑,再次提出掰腕子,其时老先生手腕早已无力,吴小如装作再次输给老先生,意思是:您还是那么有劲。吴小如后来说:那是我平生说过的一次假话。(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吴小如刚写诗时下功夫不够,意气用事,曾经被父亲认为“不是写诗的材料”,后来他下了功夫,得到了父亲的认可。B.吴小如十三四岁摹仿小报老气横秋文风写剧评被老师批评,是因为他油腔滑调,模仿不到家,徒有形式,缺乏内涵深度。C.吴小如把父亲说的“学写字应先学做人和读书”、“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奉为准则,这告诉我们只要人品好了,书法慢慢就提高了。D.吴小如先生爱做“学术普察”,对不良文风、学风猛烈抨击,表现出一位学术守望者对找国文化的热爱和关切。E.吴小如深受家庭影响,做人真诚正直、淡泊名利,学向通达广博、刻苦钻研,虽然饱受委屈,却一生坦荡、光明磊落。(2)吴小如的书法得到认可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3)吴小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吴小如认为“不管别人满意不满意,首先自己不说违背良心的话,不做让自己后侮的事情”,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失败李培俊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母亲是个好母亲。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作家的梦想。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谁说谁是作家比骂这个人阳痿还要入骨三分。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过几天就去上班吧。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改革能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如果不是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他觉得自己已经22岁了,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电话,很抱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得好好的吗?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不过电视台的电话打得晚了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所谓的编制吧。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自己找的工作。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排哩。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嘴上而已。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母亲说,怎么样了?改革摇摇头。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到底去不去上班呢?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但是……(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有自谋职业的自信和勇气。B.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D.小说的主人公以“改革”命名具有一定的深意,改革毕业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谋取职位,如果没有母亲的重重阻挠,他一定会如愿的。E.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优思。(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的结尾以改革的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改革会同意母亲的意见去组织部上班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8分)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
”这样的国家终会灭亡。(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句子是“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 “
”两句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
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1.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人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5分)2.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人而警敏,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濬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
援笔:提笔,执笔。B.世颇谓偃蹇不偶
偃蹇:不顺,困顿.C.巩视之泊如也
泊如:恬谈无欲貌。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
斟酌:饮酒作欢貌。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B.“太守与民争利,可乎?”一句中的“太守”是指福州官府,当时福州府每年卖园圃蔬菜,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对此不同意。C.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D.“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4分)(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3分)(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3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今多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按:近亦有辞书写有“比喻传言没有根据”一义,模拟试题大都认可前义的合法性,对后一义持否定态度。 124,
空谷足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极为难得的音信、言论、事物。《黄勉斋文集?复李随甫书》:朋友凌凋,每兴索居之叹,反覆来求,真所谓空谷足音也。明?祁彪佳《饮泉》:北人能南词,如空谷之音。纪昀《姑妄听之三》:“幸空谷足音,得见君子,机缘难再,千载一时,故忍耻相投。” 125,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骤然高亢,震动了整个天界。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后用来①形容突然爆发的出人意料的事件或声响令人震惊,中性词;②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褒义词。黄宗羲《轮庵禅师语录序》:余与宣城沈眉生、芜湖沈昆铜、江右刘孝则牵连而往,入室,讲《论语》《周易》,凿空新义,石破天惊。姚雪垠《李自成》一卷26章:“目前十八子正在集合人马,加紧操练,时机一到,就会重整旗鼓,石破天惊。刘绍棠《草莽》:他走下泥塘,套上牛枷,运了运气,大喝一声,石破天惊,两只膀子硬是把牛车从泥塘里拽了出来。 126,
李代桃僵。《鸡鸣》(乐府诗集28):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原意是用桃李之能共患难以讽兄弟反而不能互助互爱。后用李代桃僵比喻用这个人顶替那个人,也比喻代人受过。.按:该成语原来的“兄弟互爱互助,患难与共”之义,今较少用。张恨水《啼笑因缘续集》4回:“这张照片,不知道与何家有什么关系,何太太却李代桃僵的把这张照片来抵数,这可有些奇怪了。” 127,
穷形尽相。指刻画得十分生动细致,描绘得极其形象逼真。.按:字面义是“穷尽(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相(情形)”。是动词性短语,非名词性短语;故只能作谓语、状语,而不能做宾语。韬奋《美国的新闻事业》:赫斯特的报,往往迎合低级趣味的社会心理,把男女的秘闻,强盗的行径,穷形尽相的(地)描述与夸大,同时便在这种引人注意的技术里散布他的反动的毒素。 128,
踌躇满志。从容自得,心满意足。多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传略》:不肯急功近名以取誉于世,殆欲积二三十年之力,成一满志踌躇之大著述,或至身后乃始布之。茅盾《子夜》一二:吴荪甫的脸上亮着胜利的红光,他踌躇满志地搓着手。 129, 奇文共赏。奇妙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陶渊明《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现代汉语词典》特指出:现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 130,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本国洪水排泄的大水沟。比喻把灾祸或困难推到别人身上。贬义。《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131,
巧舌如簧。原作“巧言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委婉动听,有如笙中之簧。《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郑玄笺:颜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惭于人。)《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按:由以上用例可知,该成语为贬义。“巧言令色”为其近义成语:花言巧语,伪装和善,以取悦于人。《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郭沫若《屈原》四幕:你这卖国求荣的无赖,你这巧言令色的小人,有什么值得你笑!……你这无耻的谰言,你这巧舌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带着一个人的面孔。 132,
如火如荼。今形容旺盛、热烈。多指气势或气氛。梁实秋《厨房》:在妇女运动如火如荼的美国,妇女依然不能完全从厨房里“解放”出来。沈从文《八骏图》:教授庚与女人的沉默,证明两人正爱着,而且贴骨贴肉如火如荼的爱着。 133,纵横捭阖。运用手段进行拉拢联合或分化瓦解。“纵横”,即合纵、连横。“捭阖”,即开合。姚雪垠〈李自成〉一卷10章:“其实一部战国史,除写诸国不断战争之事外,就是写国与国之间的纵横捭阖。”王火〈战争和人〉(一)卷八:我向来谨小慎微,只求四平八稳,不求出人头地。可以著书立说,不能纵横捭阖。.按:该成语多被误解为“在演讲辩论或文学创作上无拘无束、自由挥洒、思想感情收放自如”。上述意思,如用成语概括,建议大家使用“纵横驰骋”或“大开大合”。 134, 曾几何时。原或作“曾未几何”,还没有多长时间。表示时间过去不久。刘孝绰《谢东宫启》:臣资愚履直,不能杜渐防微,曾未几何,逢I(音yóu过失)罹难。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陈确《哭仲兄文》:聚乐曾几何日,而兄忽弃确长逝乎?王火《战争和人》(二)卷六:人生的事真难想象,舅舅本来东躲西藏似地十分神秘,曾几何时,现在却公开以大商人的面貌出现了。.按:该成语多被误解为“不知何时”,从上述诸例可知,它只能解为“时过不久”。判断“曾几何时”使用是否正确,用“时过不久”一代便知。 135, 罚不当罪。处罚或刑罚与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惩罚过重。“当”:相当、相称。《荀子?正论》: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反其义而用,作“罚当其罪”:惩罚得当。.按:也有辞书认为,该成语意为“处罚过轻”。《辞海》释义为“处罚过严或过宽”。就该词原义来说,应是或宽或严两种情形都有。现在也许侧重于“过严”更普遍。 136,
罪不容诛。罪恶极大,处以死刑都不能抵偿。语本《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皆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汉书?王莽传》:而安众侯乃独怀悖惑之心,操畔逆之虑,兴兵动众,欲危宗庙,恶不忍闻,罪不容诛,诚臣子之仇,宗室之雠,国家之贼,天下之害也。姚雪垠《李自成》二卷19章:臣当时无知人之明,贸然推荐,实亦罪不容诛。 137,披肝沥胆。语本《史记?淮阴侯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后汉书?诣阙拜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后世多作“披肝沥胆”,比喻对人对事业极尽忠诚。“披”:剖露,表露。“沥”:往下滴。司马光《应诏论体要》: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也作“披肝沥血”。柳宗元《为南承嗣请从军状》:臣虽无似,有慕先人,虽身涂草野,死而不朽,披肝沥血,昧死上陈。 138,肝胆相照。对人忠诚,以真诚的心相待。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某此来不及侍亲,处此亦大不安,俟疏决后惟有乞身归养。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也作“肺肝相照”“腹心相照”。韩愈《柳子厚墓志名》: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警世通言?冯玉梅团圆》:大丈夫腹心相照,何处不可通情?.按:“披肝沥胆”多表示个人对君主、集体、组织、国家的忠诚,有“下对上”之味。“肝胆相照”多表示同志之间、朋友之间、组织之间的坦诚相见,彼此地位是平等的。 139,耳提面命。《诗经?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以手携掣之,亲示以其事之是非,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撕其耳。(注:“提撕”:附在耳边提醒、指引。)后用“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命”有时也作“诲”:教导。元?张养浩《三事忠告》:大抵常人之情,服其所遵,而信其所谓。非是者,虽耳提面命,则亦不足发其良心。近义词语“谆谆教导”。 140,
相敬如宾。多用来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平等相待。《后汉书?逸民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近义词语“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互敬爱。“案”:盛事物的有脚木托盘。刘绍棠《黄花闺女池塘》:当着高留住的面,谷秸又说:“你们两口子,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141,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滥。《晋书?赵王伦传》:(伦)乃僭即位……其余同谋者咸超阶越次,不可胜纪,至于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位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古代君主侍从官员用貂尾作帽子的装饰,由于被封官的人太多,以至貂尾不够使用,就用狗尾代替。后比喻拿不好的货色接到美好事物上面,显得好坏不称。.按:该成语多用于文艺作品,用作对作品续作质量低劣的批评。也多用来表示自谦,作谦辞用。也省作“续貂”。 142,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观点等),引出别人的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谦辞。《镜花缘》82回:妹子今日叨在主人之列,意欲抛砖引玉,出个酒令。鲁迅《集外集拾遗?〈引玉集〉后记》:我对于木刻的绍介,……这是第三本,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 143,
集腋成裘。聚集起许多狐狸腋下纯白的皮毛,就能缝成一件珍贵的皮袍。语本《慎子?内篇》: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裘,非一狐之腋。后比喻积少成多。褒义。《官场现形记》11回:果然一齐应允,也有二百的,也有一百的,也有五十的,居然集腋成裘,立刻到捐局里填了部照出来。 144,
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假”:借。《孟子?尽心上》: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二刻拍案惊奇》卷20:商公父正气的人,不是要存私,都只趁着兴头,自做自主,像心像意,那里分别你的我的,久假不归。 145, 明日黄花。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指重阳节(九月九日)后;“黄花”:菊花。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错过节令,不应时就没有兴味,因以“明日黄花”寓迟暮不遇之意。后世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梁启超《满洲铁路中立问题》:今提议虽不成,然其余波之影响于中国者,又当如何?此我国人所亟当猛省,而未可遽以明日黄花置之也。.按:媒体报道多用“昨日黄花”喻过时事物,误。望文生义、不知语源而致误。 146,
死灰复燃。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多含贬义。《史记?韩长孺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姚雪垠《李自成》三卷六章:他以屡经败亡之余烬,竟能死灰复燃,突然壮大声势,蹂躏中原,此人必有过人的地方,万万不可轻视。 147, 东山再起。《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温)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后用“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今用“东山再起”,比喻失势或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多含褒义。 148,卷土重来。“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之状。比喻失败以后又重新恢复势力,也比喻消失了的人或事物重新出现。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多作中性词用。 149,
叹为观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清?钱泳《石钟山》:余生平所历佳山水,若江宁之燕子矶,镇江之金、焦两山……皆不足奇,得此(石钟山)而叹观止矣。也省作“观止”。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十宫图序》:虽使顾虎头泼墨,而吴道子点其睛,希文文正公纪其胜,而右军王逸少执笔而书,亦必不能阐其微也。观止矣。 150,
敬谢不敏。“敬谢”:恭敬地道歉。《韩诗外传》九?十章:景公曰:止!此吾过矣。愿夫子(指晏子)为寡人敬谢焉。“不敏”:没有才能,自谦之词。《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又作“谢不敏”。《左传?襄公11年》:赵文子(武)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意思是晋国用容纳奴隶的围墙去接待诸侯,赵武承认这种做法于理有亏,就派士文伯向郑伯表示歉意。后用“敬谢不敏”或“谢不敏”作谦语,表示能力不够,推辞做不来。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于满肚气闷中的滑稽之余,仍只好诚惶诚恐,特别脱帽鞠躬,敬谢不敏之至了。 151,
天伦之乐。兄先弟后,天然伦次。故称兄弟为天伦。《谷梁传?隐元年》:兄弟,天伦也。后用“天伦之乐”指兄弟间团聚的欢乐,后又泛指父子、兄弟等骨肉团聚的欢乐。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归有光《郑母唐夫人八十寿序》:伯鲁夫妇偕老,今年六十,而其子已有孙,于是郑氏五世矣。父母夫妇兄弟子孙,皆全天伦之乐,求之于世,盖无有也。.按:凡家庭成员都能说享受天伦之乐,非独家庭中的长辈。游子常年在外,一朝归于父母身边,亦可云享受天伦之乐。再例,《红楼梦》18回:(元妃道)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注:此是元妃省父母时对父亲贾政所言,暗指自己无法常享天伦之乐。该回回目即是“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等于言宝玉亦在享受天伦之乐。) 152,
优哉游哉。形容悠闲自得的样子。“优、游”,皆悠闲无事也。《诗经?小雅?采菽》:“乐只君子,福禄m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注:快乐呀,诸侯们,福呀,禄呀厚赐他。多么悠闲自在呀,大家来到这里了。“m”,音pí.)王火《战争与人》(一)卷一:“得意则遨游于苏州吴江之间,失意则泛舟于浩瀚太湖之上,优哉游哉。”.按:注意“优、游”二字的写法。 153,
匪夷所思。★指超出寻常,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多形容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非常离奇。中性词。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其他如舞灯,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梁实秋《雅舍小品?偏方》:“有些偏方实在偏得厉害,匪夷所思。”――2003北京、2004全国?吉林等地尝考查。 154,
予取予求。从我这里要,从我这里求。指任意索取。《左传?僖公七年》:(申侯)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范仲淹《淡交若水赋》:甘言者不可不畏,藻行者予取予求。 155,涣然冰释。★流散消失就好象春天的冰融化一样。“涣”:流散貌。《老子》15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表示疑团、疑虑、误会、嫌怨等完全消除。《野叟曝言》87回:寡人竭力深思至数年之久而钻索俱穷者,今得先生数时之教,即无不涣然冰释,先生真非常人也。――2003北京春招尝考查。 156,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王充《论衡?是应篇》: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后用来形容风调雨顺。王炎《丰年谣(其一)》: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元代萨都拉《送广信司狱》:鹅湖山下秋稻熟,鹅湖山前秋水绿。五风十雨乐太平,肯使人间有冤狱? 157,
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出自内心的拥护或反对。宋?叶适《水心文集?君德》:人心之向背,是岂可不留意而详择也!宋?魏了翁《鹤山文集?直前奏事札子二(其一)》:师老财殚,币轻物贵,常产既竭,本根易摇,此人心向背之几也。王火《战争与人》(三)卷7:在进攻的军队中,有万余人的起义,有八九万人放下了武器,占进攻解放区兵力的二十分之一,足以看出人心之向背。.按:该成语多被误用为“人心所向”:民众一心所归向,一致所拥护。“人心所向”是一方面,是拥护。“人心向背”是两方面,是或拥护或反对;“向”、“背”是一组反义词,是反义连用,不是偏义复词。“向”:归向、拥护,“背”:背离、反对。 158,
大快人心。指事情、举动符合人心(多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打击),使人们非常痛快。明?许三阶《节侠记?诛佞》:李秦授这厮,今日圣旨杀他,大快人心;兄请正坐了,就决了他,使小弟得以快睹。.按:一般的使人高兴的事情并不必然等同于“大快人心之事”,今日用“大快人心”必是言坏人坏事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159, 脑满肠肥。也作“肠肥脑满”。形容吃得饱饱的,养得很胖。指养尊处优、一味地贪恋口腹、无所用心不谙事理的的庸人。贬义。《北齐书?高俨传》:(斛律光请帝曰)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纳兰性德《念奴娇?宿汉儿村》: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瘦此荒烟落照。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按:①该成语不指人的肥胖状态,而是指具有肥胖特征的无所用心之人。②近义词语“大腹便便”:肚子肥大,多就腹内空虚而言。贬义。二词多并用。 160,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好象在缝隙中窥见飞驰的白马,转瞬即逝一般。《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马)驰而过隙也。《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邓一光《我是太阳》五部:他想到的是可惜他没有机会和另一位军人掰手腕了。这个念头如白驹过隙,一刹那就消失了。.按:邓一光此处用“白驹过隙”,未必妥当。《新华成语词典》援此句为例恐有失察之嫌。该处用“电光石火”也许更好一些。“白驹过隙”只是形容时间过得快;而“电光石火”既可指时间过得快,又可指念头、想法等事物转瞬即逝。 161,
白衣苍狗。也作“白云苍狗”。语出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用它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十三》:身世浮云偶尚存,白衣苍狗与谁论!宋?连文凤《百正集上?O鸠》:白云变苍狗,人事何错迕。茅盾《蚀?动摇》:自从先严弃养,接着便是戊戌政变。到现在换了多少花样,真所谓白云苍狗了。 162,炙手可热。★喻火焰盛,权势大,人不敢接近。贬义。语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宰相嗔。”蒋子龙《阴差阳错》八:见沈瑶年富力强,炙手可热,眼看要一统七二七所的大权,便攀附他。 ――1999年全国卷、2004全国春招尝考查。 163,
安土重迁。安居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重视,不随便。《汉书?元帝纪》:(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汪曾祺《落魄》:我们那里的人,都安土重迁,出门十五里就要写家书的。 164,
对簿公庭。 “簿”:指起诉书之类的文字资料。“对簿”:受审问或质询。“公庭”,也作“公堂”:旧时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卫青)使长史急责(李)广之幕府对簿。指打官司。(见《中华成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9月版).按:该辞书释义后无现代汉语例证。今之复习资料多认为把“对簿公堂”用如“打官司”是错误的。其依据大概是《现代汉语词典》对“对簿”的解释――受审问。这是不充分的。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中华成语大词典》释其义为:在法庭上原告与被告一起受审。无现代汉语例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版《燕园中华成语词典》释其义为:原告与被告在法庭上对质。亦无现代汉语例证。但愚以为《中华成语大词典》《燕园中华成语词典》的释义本质是一致的,也都可认为是“打官司”的别一种说法。谓余不信,仍有稽可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3月版《学生实用汉语成语词典》释义为“在法庭上对质”,附有例证:双方各执己见,不肯退让,最后只得对簿公堂,等待法庭的判决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汉语成语规范词典》释义为“指进行诉讼时,被告原告在法庭上对质”,附有例证:为了遗产纠纷,兄弟俩竟对簿公堂。长春出版社2003年5月《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该辞书获第十三国家图书奖)也有例证:如果你执意否认你侵犯我公司的经营权,那就只好对簿公堂。综上,“对簿公堂”即俗谓“打官司”、用如“打官司”当无疑义。 165,
不翼而飞。原作“无翼而飞”。今有两义较常用。①比喻声音、名声、言论、消息等不经人力干预而迅速传播。《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吴承恩《贺春洲举善障词》:修之在我,令名无翼而飞也。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的面前。冯雪峰《关于抗日统一战线与文学运动》:最重要的,是因为这种以民族革命战争为内容的,和全国人民的热流相交流的文学,必将不翼而飞地扩大它的影响。②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倘有甚靠不住,兄弟的一万金就不翼而飞的了。老舍《四世同堂》92:他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烧饼油条已经不翼而飞了。.按:也许是受《现代汉语词典》把“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作为第一义项的影响,很多模拟题目只注意到“不翼而飞”的这一义项,而忽略了另一义项――“比喻声音、名声、言论、消息等不经人力干预而迅速传播”;有意无意地认为它和“不胫而走”(原作“无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各有分工。实际上,能用“不胫而走”者,也能用“不翼而飞”。有例为证,比较便知。白居易《元公墓志铭》: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即,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魏巍《火凤凰》110:消息即刻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全县四乡八镇。 166,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亲自。内心感激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为代人向对方致谢的话。语出清?孙龙尾《轰天雷》2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请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鲁迅《南腔北调集?偶成》:奴才们却一定是愚人,他不能“推己及人”,更不能推想一下,就“感同身受”。叶圣陶《感同身受》:你如果能给我解决三分之一,我真是“感同身受”呢!.按:要明白该成语中的“感”,是“感动”,而非“感到”“感觉”;误用多由此所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三部四十九:潘信诚听了这话,心情很沉重。通达纺织公司虽然主要经营棉毛丝绸,通达纺织机械厂只占他企业中一小部分,但机器业的困难不会不影响到他头上。而工商界有困难,他都感同身受。这个句子中的“感同身受”恐是误用,商务版《新华成语词典》以之为例证不够审慎。长春出版社2003年5月《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另有一例证:校方对我外甥的关心照顾,我感同身受,深表谢意。这是毫无争议的。 167,
天翻地覆。也作“地覆天翻”。有两个常用义项。①形容变化非常大。唐?刘商《胡笳十八拍》: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世事人间常改,变怪不一,真是个天翻地覆的事。茅盾《腐蚀?九月十五日》:天翻地覆一个大变动,把过去的我深深埋葬,一个新生的我在光天化日之下有说有笑,――并且也有适宜于我的工作。②形容闹得非常厉害,秩序大乱。巴金《春》十一:爹死了还不到一年,你们几个就闹得这样天翻地覆,给别人看见了像什么话!钱中书《围城》九:柔嘉想自己把方家种种全跟姑母谈过,幸亏她没漏出来,否则鸿渐更要吵得天翻地覆,他最要面子。欧阳山《三家巷》四十八:这一整天,何家的里里外外,简直闹得地覆天翻。.按:就“天翻地覆”第二个义项后所列举的例证看,“形容闹得非常厉害”时,它多作补语。另有成语“翻天覆地”,也有上述两种用法。但有资料认为“他俩棋逢对手,一见面就要杀个翻天覆地”这个句子中的“翻天覆地”使用错误――“翻天覆地”只能作谓语不能作补语,此处只能用“天翻地覆”。应该说,用“天翻地覆”肯定没有问题;但问题是此处用“翻天覆地”是否就错?《红楼梦》34回:当日为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加厉害了。但《红楼梦》105回:那时,一屋子人,拉这个,扯那个,正闹得翻天覆地。《现代汉语词典》“翻天覆地”条义项二例证:这一闹,把家闹得个翻天覆地。长春版《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例证:兄弟俩为争遗产,把家闹得个翻天覆地。故知,“翻天覆地”作补语也未尝不可。且有些工具书并没有把“天翻地覆”“翻天覆地”列为两个词条,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版)。也有列两个成语词条但其中有一个只是作为副条目(不注音、不解释)出现的,如吉林大学版《中华成语大词典》。 168,
风流云散。像风一样流走,像云一样飘散。比喻原来聚在一起的人漂泊离散。汉?王粲《赠蔡子笃》:悠悠世路,乱离多阻。济岱江行,邈焉异处。风流云散,一别如雨。《镜花缘》六回:此后一别,不惟天南地北,后会无期;而风流云散,绿暗红稀,回首仙山,能毋惨目!《儒林外史》四十八回:自从虞博士去了,这些贤人君子,风流云散。.按:此类词另有“树倒猢狲散”“作鸟兽散”等。“树倒猢狲散”:语出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斯不以为然。……及秦桧死,德斯谴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后比喻为首的人一旦垮台,随从的人也就随之离散。含贬义。清?赵翼《瓯北诗抄?感事四首(其一)》:秋风宾客孟尝门,顷刻炎凉局顿翻。往日肉膻趋蚂蚁,祉今树倒猢狲散。“作鸟兽散”:形容像受惊的鸟兽一样纷纷散去。中性词,或含贬义。《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练掰手腕的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