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人的主持人应变能力力和人体什么部位有关

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
我的图书馆
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
XML Source Code&?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DOCTYPE wml PUBLIC "-//WAPFORUM//DTD WML 1.1//EN" "http://www.wapforum.org/DTD/wml_1.1.xml"&
&card title="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全本)-手机凤凰网"&
&a href="/?vt=1&m=1&mid=6LdUik"&首页&/a&-&&a href="/book/dshome?vt=1&m=1&mid=6LdUik"&读书&/a&-&&a href="/book/shuku/dir?vt=1&m=1&cid=5261&mid=6LdUik"&书库&/a&&br/&&!--UC内容页顶部1
&a href="http://ifengad./ad/ad.php?vt=1&m=1&adid=84&ps=0&v=1&mid=6LdUik"&手机QQ浏览器下载更快省流量&/a&&br/&&a href="http://ifengad./ad/ad.php?vt=1&m=1&adid=11617&ps=4&v=1&mid=6LdUik"&招行E汇通,5折优惠等你来享&/a&&br/&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全本)&br/&来源:_bookdoc_&br/& 16:10&br/&&a href="/book/shuku/news?vt=1&m=1&cid=0&aid=&mid=6LdUik"&分页 &/a&&br/&&!-- 导读开始 --&
  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的医家们,总结历代以来的医学理论、经验,撰成《黄帝内经》。
&br/&  四百多年前,李时珍仿效神农,遍尝百草,历尽艰辛,始成《本草纲目》。
&br/&  今天,我们以最虔诚与谨慎的态度去揣摩先人的智慧,集结其精华,编成《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将医家盛典精华以平常眼、平常心、平常语向你娓娓道来。
&br/&  我们先说一下国学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它是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它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黄帝内经》的成就不仅仅在医学,它包罗万象,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学科都有涉猎,不愧为国学经典。
&br/&  《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更像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学习黄帝内经就是学习如何依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做人和生活。是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生命体的认知过程;所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br/&  另一部经典著作《本草纲目》又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而且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物候学、文字学、文学、训诂学、音韵学、文献学等的研究都有所贡献,它以精深的学术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医学界和其他学术界的欢迎与珍视,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达尔文更称“《本草纲目》是十六世纪的百科全书”。
&br/&  《本草纲目》是一部很贴近人们生活的巨著,书中记载的1892种药物处处关乎人的健康与生活,就算“孔雀公主”杨丽萍也把将《本草纲目》纳入生活中的一部分,她经常会用药补来保持自己最好的身体状态。而药方,她笑着说:“我经常看《本草纲目》,吃什么养发,吃什么养颜,里面什么都有,它可是我们国家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br/&  我们在这里追忆一个严谨、刻苦的医者,最贴切的一句话莫过于郭沫若对他的评价了——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br/&  智慧,绵延千年,一脉相承。
&br/&  今天,普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对这两本蕴含丰富的典籍望而却步。有些人因为古代文言的艰涩难懂而打消了研读的念头,另一些人则因为忙碌的生活节奏找不到静心读书的时间而遗憾的与经典失之交臂。我们细心理解您的种种缘由,期望以这本浅显易懂的案头读物打动您,让您领略医道的魅力。左手《黄帝内经》,右手《本草纲目》,双手合掌,内有乾坤。
&br/&  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现象入手,解读《黄帝内经》的养生大智慧,具体而微、平易近人中直透养生的本质,让你真正洞察生命力量和真正享用千年的养生秘诀。
&br/&  从最平常的生活细节入手,领悟《本草纲目》的百年药典,你会发现,它在全力地向你传递一个信息:真正的养生大师是本草,是我们生活中那些最常见,或者能经常听说的各种食物。它们能保健康、益美容、延寿命。
&br/&  本书较之其他同类书具有如下特点:
&br/&  ·图文并茂,书中配有大量表格和图片,不仅视觉美观,更便于读者阅读。
&br/&  ·通俗易懂,在文字上尽量避免使用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而是运用大量的比喻和生活化的语言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养生的真谛。
&br/&  ·深刻实用,从日常老百姓生活入手讲道理和提供有效的方法。讲理论的地方,我们力求讲得深刻而易懂,而不是浮于表面;讲实用的地方,我们力求讲得简单和有效,真正让您感受中医养生的妙处。&br/&  我们回过头来说一下圣王为什么重视医学和生命学方面的书?实际上所谓圣王就是顺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这种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圣王通常是能够掌控自己的人,不仅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掌控自己的欲望的人。要想真正做一代圣王,不仅要掌控自己的欲望,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如果能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
&br/&  真正好的理论是很难真正领悟的,所以要学懂《黄帝内经》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制,同时它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等。学习《黄帝内经》真正会让一个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
&br/&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br/&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无为的灵体
&br/&  在古人眼里,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是从事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中国人一直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恰恰在说明修身乃一切之本。《黄帝内经》认为生命是自自然然的一种活泼的存在,是自足的,人体本身就有一个和谐机制,它不需要人为的强制和主观意愿。也就是说,人体比头脑更聪明,头脑是有为,人体是无为。
&br/&  人体本身便是最完美、最和谐、最无为的,同时也具有最好的功能,套用一句佛家的话语:“这个创造所赋予的本贵肉身,原本就是万法俱足。”人体原本就配备着最精密的功能,例如自我治疗甚至组织再生的功能。
&br/&  就像现代个人计算机即插即用的简单特性一样,如果按照使用手册使用个人计算机,计算机就不太容易出现故障。同样的,人体具备了许多功能,如果能依照人体所设定配备的条件来使用人体,让人体原先具备的各种能力都能发挥,就能确保人体随时都拥有足够的能量,许多疾病就都不会发生。就算生病了,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也会像个人计算机的磁盘驱动器自我修复程序一样,有能力自行修复大多数的损伤。
&br/&  但是现代人都不好好使用的身体,经常熬夜、经常烦躁、经常过食等,使得自己的身体不能正常运转,于是故障——疾病经常登门造访。其实我们的身体是最无为的,只要我们好好地、正确地使用它,就可以达到百病不侵的良好状态。
&br/&  《黄帝内经》即告知人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是假借修真的载体,是我们要蓄之、养之的精品。&br/&  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和了解世界以及世界上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懂医学,但每天都在用这些东西,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如果学习了《黄帝内经》,你就可以参透其中的因果以及来龙去脉。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所有的东西都能通过中医来体现,实际上,中华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明白医道了,中国文化里面的很多东西就都能懂了。
&br/&  例如,大家都知道北京东边是崇文门,西边是宣武门,崇文门是文官走的门,宣武门是武官走的门,为什么如此讲究?东边的崇文门,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酒车,大家都喝酒,都要应酬,实际上酒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是具有生发的性质;而宣武门一方面是武官走的路,另外一方面只可以走一种车,就是刑车,说明宣武门守着肃杀之气。这是按气机来运行的。
&br/&  还有,做地产的人比较注重风水,而风水是大有讲究的,住东边的房子和住西边的房子,对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有影响。经常住在东边的房子里,会培养起一种朝气蓬勃的心态,你会对人生充满了希望;经常住西边的房子,就有可能会随着夕阳西下,引发你对人生的感慨和消极,慢慢影响你的人生。
&br/&  其实,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都有着它的文化根源,《黄帝内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学习它就能参透人生、参透万事万物。
&br/&  学习《黄帝内经》还可以使我们更多地向内看,去观察我们自身,培养我们向内看的能力。中医是很伟大的,它能通过人体的外在表现看透人体内部的运行状况,而这种能力又是很难培养的,这也是《黄帝内经》所特有的在国学经典里最为寂寞的一项,自古圣贤皆寂寞,向内看实际上是很痛苦且很难的。
&br/&  在西方社会,人们追求的是认识自己;而我们中国社会,则讲求天人合一,就是外面这个天和人、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所以,关键要看这种和谐度,这就是向内看的问题。
&br/&  领悟《黄帝内经》:养生有“道”,自然长命百岁
&br/&  古代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对于疾病,不着重于治疗,而是着重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和治理国家一样,不是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时便加以防范。假如等发生了疾病再去治疗,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顿,这样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为时已太晚了。《黄帝内经》恰恰正是提倡这种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br/&  《黄帝内经》整本书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讲一个“道”,就是养生之道,如何让自己的人体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达到人体内部的和谐和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只要领悟了《黄帝内经》的内涵,并且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长命百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养生应做到: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锻炼身体,强壮体魄;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精神与形体相称协调,享受天赋的自然寿命。&br/&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大多来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一开篇即讲到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让人们的身体顺应自然,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黄帝内经》的确是人类的宝藏,因为它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涉及一种文化,一种对大自然的领悟。
&br/&  我们常常听到,也经常说到“买东西”,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篮的购物者,问曰:何往?答曰:买东西。“为何买东西不买南北?”购物者哑然。王安石嫣然一笑,答曰:“东通于木,西属金,南为火,北为水,中间是土,提篮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买东西。”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说金和木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换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是不能用来盛东西的,所以人们常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br/&  中国骂人也是讲究文化的,为什么骂人说“不是东西”,而不说“不是南北”呢?这是因为你不是东西,那你就只能是南北,而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火”,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水”,水火是无情的,骂人“不是东西”,其实就是在骂这个人无情无义。
&br/&  可见中国的有些东西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学习《黄帝内经》便能让人领悟到这种文化的内涵。
&br/&  古时候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br/&  早在汉代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br/&  那为什么古人对犯人执行死刑要选择秋冬季节,而不选择春夏呢?古人认为,春夏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是一切生发的季节,这个时候是不能起杀心的。而秋冬季节一片萧瑟的景象,为了顺应这个肃杀之气,古人就选择这个时候对犯人执行死刑。这个问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图看出,春天是生发的,而秋天却是收敛的,春天不能有杀机,而秋天就可以有杀机。
&br/&  那秋后算账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就有了经济收入,而在这一年中欠下的费用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农民常在一些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经常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称为秋后算账。秋天在五行中属于西,西代表收敛,这个时候也是收钱的时候了,也可以这样理解。
&br/&  “鸣金收兵”为什么不是“鸣银收兵”
&br/&  大家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这样一个成语——“鸣金收兵”,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鸣金收兵”,而不是“鸣银收兵”、“鸣铜收兵”?这其中其实暗含着中医理论,从《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图可以看出,金、西方代表收敛,而火、南方代表输布,水、北方代表收藏,“鸣金收兵”的本意为停止进攻,结束战斗,现多比喻完成任务,结束工作,也就是说,完成任务该回来了,其实这就是“收敛”的过程。
&br/&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说办朝阳企业,就是看中它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性质,也就是东方的生发性质,要么就是做能赚大钱的生意,比如说能源类产业等;而不能办输布型的产业,只出不进,慈善企业正是这种情况。同时,也不能办收藏型的企业,只想着把好东西收藏起来,不与外界打交道,这样也不能赚到钱。&br/&  民间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很多人可能不解,冬天很冷为什么还要吃凉的萝卜,夏天很热为什么还要吃很热的姜呢?
&br/&  冬天的时候,人体气机慢慢地开始外散,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已经外散到了末梢,就会出汗。由于夏天阳气到了末梢,人体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里是寒虚的,是阴的格局,所以夏天的时候要吃点热的东西。很多人在夏天觉得热,就会喝很多的冷饮,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喜欢喝冷饮实际上是胃里有胃寒,热出来攻这个寒,所以就形成一种燥热,而这个时候越喝冷饮就会越渴,反而喝一点温水更好。在古代,夏天不主张吃肉,即使吃也要剁得特别碎。冬天吃萝卜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萝卜就是用这种比较清凉通气的东西,把内热的局面稍微通调一下,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这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br/&  另外,古代特别讲究吃东西。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吃粮食。因为春天的粮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种子,要想养春天的生发之机,一定要靠粮食种子的力量去养。《黄帝内经》就是告诉我们:只要吃好了,睡好了、不要违背自然,身体就好了。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凉的东西,而夏天一定要喝温水才不会损害胃气。&br/&  有人突然晕倒时,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先掐他的人中,很多时候,晕倒的人就会苏醒了,这是为什么呢?
&br/&  人中是人体上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它关涉两个重要的经脉。人体前阴和后阴的中间叫汇阴穴,从汇阴穴里延伸出一条经脉,叫督脉。这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而且是最重要的阳经。从前胸正中线一直到头部也有人体的一条重要的阴经,叫任脉。人中就是这两条最重要的任督二脉的交汇处,在古代这个穴位叫“寿宫”,就是说长寿与否看人中;还有叫“子停”,就是将来后代的发育情况如何也要看人中。也就是说,人中是阴经和阳经的沟渠,从它可以看出阴阳的交合能力如何。
&br/&  人突然晕倒时掐人中就是通过刺激这个穴位,使其阴阳交合,从而苏醒。相面时,人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人中在古代的相面学中是非常有讲究的,要求长、宽、深。如果人中又平、又短、又浅,好好地休息几天就可以改善,人中的沟渠会慢慢变深。人中的深浅可以修,但是长短不能改变。古代相面时认为,人中特长的人会做官,而且长寿,后代的发育也会比较好。如果人中是歪的,就说明你的阴阳交合出了问题,会出现腿痛或者脊背痛的问题,这也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诊。&br/&  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人的手一撒开就表明他去世了,我们也有个表示去世的词是“撒手而去”。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人去世的时候为什么一定是“撒手而去”呢?
&br/&  如果大家关注过新出生的婴儿就会发现,婴儿的手都是紧握着的,我们紧张或者恐惧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攥紧拳头,这其实是一种养生方法,在《老子》里面讲过,叫做握固法。“握”是握着拳头来的,“固”是大拇指的指甲掐在无名指的根部,小孩攥拳都是这样攥的。固什么?固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握拳呢?为什么要掐无名指的根部?其实这就是夜里11点到凌晨1点阳气生发的那个点,这个地方又叫做肝的神窍,肝的神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魂”。小孩子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因为受到惊吓或者身体比较弱,“魂”掉了,这时候小孩子就会发高烧,沉睡不醒,一定要把“魂”收回来才会好。所以小孩子一出生就握拳,就是握住了肝的神窍,握住了“魂”,握力大的小孩就是肝气足的表现。
&br/&  而有人研究过,人去世的时候,最后死去的一条经脉就是肝经,肝经的力量全部表现在手的握力上,如果肝经的气彻底散掉了,手的握力就自然消失,人就去世了。所以,握力足不足其实就反映了肝气足不足。我们在紧张或者惊恐的时候握拳,其实就是聚敛肝气,将“魂”定住,这都是很自然的本能。&br/&  思想“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认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
&br/&  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br/&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连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也不例外。
&br/&  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称“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br/&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br/&  我们通常的观点和一些调查数据都显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但是女人比男人更长寿,这是为什么呢?
&br/&  《黄帝内经》中提出:女子代表阴,女子的生命节律以七为一个阶段;男子代表阳,其生命节律以八为一个阶段。《内经》原文是: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br/&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br/&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齿”,牙齿骨之余,是北方肾的表现,代表收藏。“发”是头发,是肝气的表现,代表生发之机。所以头发的长短和生机是有关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岁的时候,开始有月经,太冲脉盛,乳房开始发育,这个时候就有了怀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岁的时候,女子的肾气已经长足了,生发之机也到了顶点,应该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岁的时候,女子的各方面身体要素都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20岁左右结婚,就是让她在28岁之前要生一胎,我们现在经常讲最佳生育年龄是在23到28岁之间,应该也是这个道理。“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就是从35岁开始,女人就开始长皱纹了。到六七四十二的时候,就开始有白头发了。七七四十九就闭经了,生育功能也丧失了。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女人从35岁就开始衰老了。
&br/&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戒律以八岁为一个周期,从八岁才开始发育,到十六岁的时候青春期才开始,“能有子”。到三八二十四岁的时候,是男子弱冠的年龄,就是刚成年,这个时候身体还比较弱,不适合结婚行房。男子最适合结婚的年纪是在四八三十二岁的时候,这时他的身体达到一个顶点,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五八四十岁时,男人的身体才开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岁时才开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才真正进入老年。
&br/&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男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比女人晚了5年,到正式进入老年时,男人和女人之间已经有了15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人老得快。但是为什么很多数据都显示女人反倒比男人长寿呢?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女人每个月都会来月经,可以排毒。另外,男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像女人比较柔弱,难过的时候想哭就哭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女人不这样还会被认为没有女人味。相反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的情绪有时候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就会在体内累积成为毒素。还有,男人损耗的是精,女人损耗的是血,精是可以变现成很多东西的,损耗掉了很难补养。从心理方面来说,女人更善于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男人看来,女人很爱唠叨,其实这也是一种宣泄方式,通过对人倾诉或者唠叨,她的心理毒素就排除了,而男人很少像女人一样与别人谈论自己的生活,这也是男人不如女人长寿的一个原因。所以,从生理特点、社会角色和心理等各方面来说,女人虽然比男人更容易显老,但女人比男人更长寿。
&br/&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增大。其实,将来的老龄化人口更多的应该是女性,就是女性老龄化社会,我们社会工作的很多方面都要针对老年女性来开展。&br/&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各器官以及意识状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方面也要有整体的观念,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br/&  中国人有句俗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来形容医术非常差的医生。当患者出现疾病的症状时,医术高明的中医会仔细观察病人,利用医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例如,当我们喝温度低的冰水时,如果喝得很急,常常会造成脸部侧面的一条直到额头太阳穴的线状部位疼痛。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那条疼痛的线就是胃的经络,因此这种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时会伤到胃,也就是说这种额头上的疼痛实际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经络分布的位置就是从头到脚左右对称的很长的两条线,如果在这条经络的头部出现疼痛,中医会认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胃经脚部的穴位进行针灸。
&br/&  中医还强调身心互动,即人的身体和意识也是密切相关的。人患病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人祛病也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br/&  中医是讲生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强大的话,也就是肝气很旺的话,那么这个人头脑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关系。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肾好不好,现有有些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差不多就行了,实际上说明他的肾精不足。
&br/&  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都非常的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我们的本能。
&br/&  中医是讲究整体的,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只关注疼痛的部位,而要对其他部位也做相应的检查,因为此处的疾病可能是别的部位的病变引起的。一个人有没有魄力、有没有精神、有没有意志也与他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有关,这些都是中医讲究整体的力证。
&br/&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精髓之一
&br/&  据说,扁鹊弟兄三人均为当时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道:“我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医术虽高,名气却不易传开;而我是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进行治疗,人们能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br/&  由此可见,扁鹊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这才称得上是“上医”。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已经产生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医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这样的事。
&br/&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不治已经生病的这个脏器,而是要治还没有生病的这个脏器。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暂时把肝放在一边不治。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造成的。中医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先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还有一点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还会伤及脾脏,因为脾是土。公司管理也是一样,这里出现问题了,就要查明到底是什么造成现在的糟糕状况,同时还得要能管得住下面的一个环节,不要让它去影响其他方面,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内涵。
&br/&  “治未病”往往会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医疗现状,无论财力物力都仅仅只够应付“已病”的人群!对疾病的治疗就像等洪水泛滥的时候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及预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缠身,疲于奔命,这样的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因此,只有我们自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
&br/&  “治未病”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是四处检查,防患于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就哪里忙,最后难免损失惨重。所以我们要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br/&  皮肤划破了一个小口,运行到此处的血液就会溢出。由于血液运行出现局部中断,就有更多的血液运行于此,由此促使伤口附近的细胞迅速增生,直至伤口愈合。增生的细胞会在伤口愈合处留下一个疤痕。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药物的作用,这就是人体自愈功能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
&br/&  中医对治病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三分病、七分养。要好好地去养自己的元气,不要太依赖药物,因为药不过是起到激发元气的作用,而帮助身体恢复健康,如果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没用。养元气就是要好好地养自己,好好地改变生活习惯,疾病就能去掉一大半。例如让患糖尿病的人天天去爬山,过几天尿糖就正常了,因为糖尿病是脾湿造成的,常爬山能让脾的功能恢复正常,毛病也就好得差不多了。自愈力没有副作用,药物是毒,有副作用,对身体是有伤害的,所以要注意调动身体的自愈力,而不是有点不舒服的苗头就吃药。
&br/&  自愈功能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内在生命力,修复肢体缺损和摆脱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依靠遗传获得的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人体就具备了处理我们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障碍的能力。譬如,当我们谈到糖尿病时经常会提及的血糖,会因为饮食或者某种因素暂时性地升高,此时,胰脏大量地分泌胰岛素,促使血糖降低;一旦血糖过低时,副肾又会分泌副肾上腺素,以提高过低的血糖。另外,天冷时,血管会自然收缩,毛孔也会同时收缩,减少散热面积,以便阻止热量散失;天热时血管壁又会自动扩张,毛孔也会同时张开,汗腺大量分泌,以加速散热,自动调整身体的温度。
&br/&  当我们误食腐坏的食物时,人体会自动开始呕吐、下泻,加速排泄的自然功能。如果感染了细菌,白血球就会进行吞噬或者借由发烧完成杀菌的工作。身体的生理作用因为原本就具备解毒、排泄异物、免疫、组织再生等的自净作用,所以几乎所有疾病的症状,都是为了治疗身体的病状所产生的自疗能力。
&br/&  当然,自愈功能的作用是相对的。得了病光靠自愈力硬抗是不可取的,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依然是以食物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即使已经染病,中医也不提倡使用药物,而是通过按摩经络、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调动身体的自愈功能来对抗疾病。
&br/&  现代医疗中,病人往往会配合医生将身体进行的这种最佳的疾病处理能力去除,阻止身体的呕吐、拉肚子、发烧、发炎等各种反应。为了消除这些反应所带来的暂时的不舒服,医院动用了各种昂贵的药物,而病人也盲目地要求医生这么做。实际上,这是对人体自愈功能的瓦解,反而会延长疾病的治愈时间。&br/&  中国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很多人理解中庸就是既不突出也不落后,既不说好也不说坏,有点像和事老的角色,对其大肆批判。其实,中国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美。自然界讲究生态平衡,为人处世方面讲究平衡,我们的人体内部也讲求一个平衡,这样才能和谐,才能长久。
&br/&  《黄帝内经》中讲到“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倮虫”,就是人,即没有毛的动物。人为倮虫,五行属土,而土生于中央,这个中央既非南北,也不是东西,虽然东西南北都有土,但是只有中央的土才是集合了东西南北土的特点,又把土散向东西南北,处于中间又无处不在,这就是土的本性。
&br/&  《黄帝内经》又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这里的中央黄色就是土的颜色,黄色居于七彩色带的中央。在中医的五行论中,肝属木,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分主春、秋、夏、冬。而五行属土的脾脏没有季节可主,但脾又是哪个季节都主十八天,毫无偏向,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br/&  也有一种说法讲脾主长夏。长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间湿热最重的那一段时间,正好处在一年的中间。这同样反映了土既在中间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点。人就是五行属土的一种动物,所以人身上同样有这种特点,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
&br/&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br/&  正因为人体内部有着深刻的“中庸之道”,相互约束,相互制衡,人类才得以千百年地生存下来,没有像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一样湮灭绝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也是因为中国地处中央、奉行中庸之道,不欺人也不被人欺,一心一意地搞发展,才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盛极一时后灰飞烟灭。
&br/&  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中医不可能像西医那样提供各种精确的数据,或者拍一长串片子让你看到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中医只是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断定一个人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不是太玄了吗?其实,这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克,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这就是中庸之道的魅力。因此,中医靠的是悟性,不可能一个人看了几本书、学了一些理论就能掌握中医的精髓,某些人不接受中医就有这方面的原因。&br/&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理解中医思维和方法的一个关键点。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以及自己对医学的理解和经验,用推理的方法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再就病因拟定治疗的方法。
&br/&  中医治的是病了的人,讲的是“证”,那么什么是证呢?“证”指的是一种综合的状态,阴阳表里,虚实内外,全都包括在内,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衡状态。中医只讲“证”不讲病。例如两个病人患的都是头痛、身热,症状也一模一样,但华佗却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个是泻法,一个是汗法。病人很奇怪,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在华佗眼里,这两个人恰恰属于不同的“证”,一个外实,一个内实,外实用汗法,内实用泻法,这就是“同病异治”。
&br/&  有时,虽然病人的病不一样,有的是高血压,有的是失眠,有的是发烧等,但是他们的“证”却是一样的,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开同样的药方,这就是“异病同治”。
&br/&  可见中医的理论的确是博大精深,学好中医真的是不容易,需要极高的悟性,没有悟性的人是学不好中医的。
&br/&  上古之人为何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
&br/&  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黄帝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都能活到100多岁,而且他们的动作并不显出老态;现在的人,只活到50多岁,动作就显出衰老了,这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改变,还是违背了养生之道呢?
&br/&  岐伯是这样回答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岐伯认为远古时候的人,知道养生的法则,能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饮食有节制,生活有规律,不会过度的劳累,所以能使形体与精神和谐统一,因此能活到应该达到的寿命,100多岁才死。
&br/&  可是现代的人就不是这样了,经常熬夜,作息无规律,暴饮暴食,嗜酒抽烟,过度劳累,还有的人动不动就闹情绪,不是生气了,就是郁闷了,殊不知,经常这样就会不断地消耗精气和真元。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都被你消耗掉了,你还有什么精力去做事情,还有什么能力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所以,现代的人只活到50多岁就开始衰老了。
&br/&  要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就要避开外界致病的因素,例如风暑寒邪,适当劳动而不过累,还要保持清心寡欲,保证真气和顺,将精气神固守于内而不随意消耗。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吃得适口而有营养,穿得适时而满意,住得舒服而惬意,活得开心而满足,如此,人们怎么会生病呢?只要人处处遵循养生之道,就能健康、快乐、长寿地活一辈子。&br/&  《黄帝内经》中有:“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大家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讲人动不动就会生病,都是因为习惯造病,而不是遗传,是人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性严重违背了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的一种正常的状态而造成的。
&br/&  “以酒为浆”,现在的人,嗜酒如命,其实酒很容易让人丧失理性,而且大量或经常饮酒,还会使肝脏发生酒精中毒而致发炎、肿大,影响生殖、泌尿系统。
&br/&  “以妄为常”,现在的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胡乱地作息和生活,完全不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非要等到困极了再睡,饿极了再吃,年岁大了再结婚,其实所有这些违背人体、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是非常损耗人体能源的,从而导致疾病和过早的衰老。
&br/&  开始的时候我们提到了有些人认为人患病都是遗传的原因,其实遗传的不是病,而是类似于长辈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性。比如说高血压,一个人得了高血压不是因为父母有高血压自己也注定要患高血压,而是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父母的生活习惯相似,如吃多盐的食物、经常嗜酒、情绪易怒等,这些都是患高血压的原因。
&br/&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人要控制好自己,不能纵欲,因为人的精液是“阴精”的最高浓缩,而阴精是难成易亏的,所以房事若不节制,精液输出过多,就要导致物质短缺,“肾阴虚”便由此而至。房事养生的要诀在于得其节宣之和,既不能纵欲,又不能禁欲,真正做到静心节欲以养阴,顺天时避虚而保精。
&br/&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人不知足,总是追求身外之物,而且穷追不舍,最后闹得身心疲惫、烦恼多多、其实人体是很自足的,人的幸福也很简单,只要吃的喝的住的满足人体的需要,人就会获得健康和快乐,何必苦苦追求身外之物。即使有一天得到了,你或许只是开心一会,而后又开始艰苦的追求之旅,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人可以有追求,但是不能因为追求而失去快乐和健康。
&br/&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更应该好好地养护自己的身体,要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只要这样生活下去,你的身体不愁不健康。&br/&  黄帝问了岐伯这样一个问题:“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他的意思是人老了就没有生殖能力了,是人的精力不够,还是自然规律的限制呢?
&br/&  一般情况下,女子从14岁月经来潮就具备生育能力了,而到了49岁时,任脉空虚,太冲脉气血衰少,月经停止就丧失生殖能力了;男子16岁时,肾气旺盛,精气充满,开始具备生育能力,56岁时,肝脏精气衰退,精气衰少,肾脏衰退,形体疲惫,开始丧失生育能力。
&br/&  人体中的肾主管全身的精气,它接受五脏的精气而贮藏起来,只有在五脏精气旺盛时,肾脏才有多余的精气外泄。如果五脏的精气衰败,筋骨得不到濡养而松弛,天癸也尽竭了,所以鬓发变白,身体感觉沉重,行走不稳,于是就丧失了生育能力。
&br/&  但是,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虽然年纪挺老的了,但仍然有生育的能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人的生育能力与年龄无关吗?其实男子超过64岁,女子超过49岁,先天、后天之精不会完全衰竭,只要遵循养生之道,就能使人的天真之气旺盛,气血畅通,肾脏精气有余,人就会有生育能力。
&br/&  所以,我们得知,人到了一定年龄并不一定就完全丧失了生育能力,只要我们懂得养生之道,懂得养护我们的身体,就能延缓衰老,并能生育下一代,可见养生多么重要。&br/&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br/&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br/&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br/&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br/&  黄帝在说,有一种称为真人的人,能够把握天地阴阳的变化,呼吸清净之气,保持心神内守,肌肉如同刚出生时一样丰满,所以他们的寿命能同天地一样长久,而没有终了,这是养生的结果。
&br/&  中古的时候,有一种称为至人的人,道德淳朴,能和调于四时的变化,远离世俗的干扰,积蓄精气,保全神气,潇洒自如地生活,视、听远达八方之外,所以也能强壮身体、延长寿命,他们也属于远古时候的真人一类。
&br/&  其次,有一种称为圣人的人,能安然地生活,顺从八方的变化,生活在世俗之间,没有恼怒怨恨之心,行动不离开世俗,但不为事务所累,没有过多的忧虑,能安静愉快地生活,精神不随意外散,所以寿命也可以达到100多岁。
&br/&  还有一种称为贤人的人,能顺应天地、日月、星辰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与远古时候的真人相类似,所以也能延长寿命到最长年岁。
&br/&  古代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无外乎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怡养性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活到100多岁,原因就在于他以自然为本,在正常的生活中遵循自然本性,永远保持质朴、厚道和纯真,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br/&  中医有句话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现代医学说的免疫功能、抵抗力,存在于你的身体里。“邪”就是致病的因素。正气充足时,邪是不能侵犯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你要是得病了,说明你的正气是缺乏的,也就是说,健康到老、无疾而终的人正气充足;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的人正气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br/&  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如果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均衡、稳定、强盛的,外敌是不会侵略你的,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致病因素是不可能侵犯你的。中国有句俗话“黄鼠狼子专咬小病鸡”,意思就是说身体虚弱的小鸡容易遭到黄鼠狼的攻击。身体强壮就是正气,黄鼠狼就好比外来的邪气,身体强壮才是逃脱劫难的基本条件。
&br/&  这种邪气包括风、燥、寒、暑、湿等邪气,它们从肌表侵入腠理后发展为各种疾病。比如有的人形成风邪病,有的形成消渴病,有的形成寒热病,有的形成痹症,有的形成积聚病。为什么同时得病的人,有的患这种病,有的患那种病呢?难道这是自然界特别产生不同性质的邪气吗?否则怎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br/&  《黄帝内经》中就以工人伐木为例,解释了这个问题。工人用斧头去砍木材,由于木材的阴阳面有坚脆的差别,坚硬的不容易砍,脆弱的容易碎裂,而遇到树枝有节的部位,甚至还会损伤斧头。同一棵树木,每个部分都有坚脆的不同,不同的树木,彼此的差异就会更大。如果是花叶生长较早的,遇到风霜,就容易凋落;如果是质脆而皮薄的,就容易干枯;如果皮薄而含水多,遇到长期的阴雨,就容易溃烂;如果是刚生长的树木,遇到狂风就容易折断,树根就容易动摇,树叶就会零落。不同的树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产生不同的损伤,更何况人呢?所以说,即使有些人患病的原因是相同的,但是患的病却有可能不同。&br/&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有些人动不动就生他惯常得的病,比如说腹痛、恶心、呕吐,或者多饮、多尿、疲乏,或者感冒、发烧、头痛等,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一个人容易患什么病是跟他的体质有关的,但什么体质容易患什么病呢?《黄帝内经》中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br/&  有些人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流鼻涕、寒战等,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风邪病,这些人的特征是肌肉脆弱、腠理疏松,也就是说皮肤松懈不紧凑,凡是肌肉隆起的部位不结实,腠理疏松并且皮肤不致密的,肌肉通常就比较脆弱,这样的人也就容易患感冒等病。
&br/&  有些人容易患上多饮、多尿、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病症,也就是中医上讲的消渴病,这些人的特征是五脏比较柔弱。那怎么才知道自己的五脏是否柔弱呢?凡是皮肤薄弱、眼睛深陷、眉毛上扬的人,性情比较刚强,容易发怒,发怒使气机上逆,于是血随气上而积聚在胸中,造成气血脉运行不畅,郁积的气血逐渐转为热象,邪热能损耗阴液,肌肉得不到津液供养而变得更为瘦薄,最后成为消渴病。所以,如果平时出现多饮、多尿或者昏迷等症状,就要好好养护我们的五脏了。
&br/&  有些人容易患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等,一般情况下,腠理疏松而肌肉不结实的人,就容易患上这种病,也就是中医上的痹症。
&br/&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腹痛、恶心、呕吐等肠胃型的疾病呢?一般情况下,皮肤瘦薄不润泽,肌肉不坚实而缺乏润泽的人容易患这种病,这样的人肠胃功能都不会很好,因此邪气就容易积聚而患病。
&br/&  生活中请多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若发现自己的健康出现了问题,那就抓紧时间好好养护自己的身体,使身体恢复到原来的最佳状态。如果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不正常,那恭喜你,但是也要从现在开始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让身体永远处于一种百病不侵的状态,这才是养生之道。&br/&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何谓阳气?《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
&br/&  所以要涵养我们身体内的阳气,就要使自己的身体温暖,而不能让寒气侵袭我们的身体。温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br/&  第一,温度可以决定人体气血的流通状况。
&br/&  掌握人体生杀大权的是气血,只有气血在人体内流动顺畅的时候,人才不会生病。而使气血流动起来的动力是温度,它使气血在我们全身循环不息,维持着脏器的生理活动,让生命获得保障。而温度降低时,血液流速就会减慢,继而出现滞涩、淤堵。当温度进一步降低时,血液就会凝固,人就会面临死亡。
&br/&  第二,温度与人体免疫力紧密相关。
&br/&  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现国立感染病研究所),曾以子宫癌细胞为对象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报告:温度在39.6°癌细胞大量死去,而在这个温度下正常的细胞并不受影响。此外,很多事实也证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与温度有关。
&br/&  体表温度过低,免疫力就下降,抗病能力也就减弱。这是因为体表温度降低后,人体的天然防护线就完全受到损害,这样人体的第二免疫防线就要担当更艰巨的清扫任务,在病毒势力过强的情况下,人体就会崩溃而生病。
&br/&  第三,温度过低,体内寒湿重,人就会上火。
&br/&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因为当身体内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造成肾气虚弱,各脏器功能下降,气血两亏。肾主水,这个水是灌溉全身的,当水不足时,就如同大地缺水一样,土地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润滑,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就燥,肝火非常明显。
&br/&  寒气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专拣软的捏,总是找到最容易入侵的部位,大举进攻,并且安营扎寨,为非作歹。与其等着寒气入侵,再费尽心思地驱除它,不如事先做好准备,从源头上切断是寒气进入体内的通道。
&br/&  一般来讲,头部、背部、颈前部、脐腹部及足部是人的薄弱地带,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
&br/&  1.头部
&br/&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所以,冬季里如不重视自己的头部保暖,阳气散失,寒邪入侵,就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等病患。因此,冬天戴一顶合适的帽子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外出时。
&br/&  2.颈前部
&br/&  颈前部俗称喉咙口,是指头颈的前下部分,上面相当于喉结,下至胸骨的上缘,时髦的人所穿的低领衫所暴露的就是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受寒风一吹,不只是颈肩部,包括全身皮肤的小血管都会收缩,如果受寒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交感—肾上腺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就会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全身的应变调节系统可能进行一些调整,人体的抵抗能力会有一定下调。
&br/&  3.背部
&br/&  祖国医学称“背为阳”,又是“阳脉之海”,是督脉经络循行的主干,总督人体一身的阳气。冬季里如背部保暖不好,则风寒之邪极易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诱发许多病患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旧病复发。因此,在冬季里给自己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增强背部保暖,是必不可少的。
&br/&  4.脐腹部
&br/&  脐腹部主要是指上腹部,它是上到胸骨剑突、下至脐孔下三指的一片广大区域,这也是时髦的年轻女子露脐装所暴露的部位。
&br/&  这个部位一旦受寒,极容易发生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这个部位面积较大,皮肤血管分布较密,体表散热迅速。冷天暴露这个部位,腹腔内血管会立即收缩,甚至还会引起胃的强烈收缩而发生剧痛,持续时间稍久,就像颈部受寒一样,全身的交感—肾上腺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同样会作出强烈的反应,这时可能就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因此,对脐腹部的保暖也是十分必要的。
&br/&  脚部
&br/&  俗语说“寒从脚下起”。脚对头而言属阴,阳气偏少。现代医学认为,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回流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很差,容易发冷。脚部一旦受凉,便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机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肠病、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
&br/&  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持自己的鞋袜温暖干燥,并经常洗晒。平时要多走动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以手掌按摩脚心涌泉穴5分钟。&br/&  在中医学里,有“五劳七伤”之说,用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什么是“五劳七伤”呢?《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认为“五劳”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是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寒冷伤肺,大饱伤脾,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恐惧不节伤志,风雨寒暑伤形。总的说来,这些均为诸虚百损之症。
&br/&  1.五劳
&br/&  “久视伤血”,是指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但会使其视力下降,还会导致人体“血”的损伤。因为肝主血,人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故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所以眼睛过度劳累会损伤肝脏,进而影响血的调节。因此,如果盯着电视或电脑太长时间,不但会损伤肝脏,还会消耗体内的血。
&br/&  “久卧伤气”,是指人如果只躺卧不运动,人体内的气脉就运行不起来,就会伤及人的肺气。
&br/&  “久坐伤肉”,其实伤的是脾。在办公室里经常会遇到这种人,他就喜欢坐着,从不起来走走,非常的懒,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这样的人其实脾湿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不爱运动,脾的运化功能非常差,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种人吃饭也不会香。
&br/&  “久立伤骨”,其实伤的是肾,因为肾主骨,如果老站着的话,就会伤及肾,腰部、腿部就会出现问题。
&br/&  “久行伤筋”,其实伤的是肝,因为肝主筋,过分劳累和运动就会伤及肝脏,肝脏就会出现问题。
&br/&  2.七伤
&br/&  “忧愁思虑伤心”,一个人如果过于忧愁思虑,就会伤心神。
&br/&  “大怒气逆伤肝”,一个人在大怒的时候对肝脏损伤很大,而大怒时憋着、忍着也会伤肝,所以最好不要生气。
&br/&  “寒冷伤肺”,现在许多人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而大量喝冷饮,这样对肺气的伤害是很大的,而且也伤胃。有一些孩子脸上有痤疮,就是因为过度喝冷饮造成的。
&br/&  “大饱伤脾”,一个人如果吃得过饱就容易伤脾,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了,就会伤及身体。
&br/&  “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如果行事频繁或者久坐湿地就会伤肾。所以在办公室感觉疲惫的时候可以伸懒腰,这样对调动身体的气机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是因为双臂向上伸拉的是胆经,胆经是生发之机。
&br/&  “恐惧不节伤志”,如果一个人整天处于恐惧的状态下,就会伤及的肾脏,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志气。因为肾主志,小孩子志向之所以都很远大,就是因为他们的肾精非常足,而成年以后肾精就没那么足了,所以,志气也大不如从前了。
&br/&  “风雨寒暑伤形”,如果一个人不根据气候变化来改变穿衣,那么对他的形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有些女孩子有时候觉得小腿肚比以前粗了,其实就是因为经常不保护好腿部,让其受寒,为了抵御寒冷,更多的脂肪就会积聚在腿部。
&br/&  造成“五劳七伤”的原因很多,有的还与食品的“五味”、节令的“四时”,甚至风向的方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养生学认为:在养生时,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适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节的交替、冷暖,适时增减衣服,适当锻炼,顺乎自然。这些都是强身健体,预防“五劳七伤”的必要措施。欧阳修曾云:“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br/&  传说苏东坡给自己的饮食立下一条规矩:每顿酒量不过一蛊,肉不过一碟。即使是款待贵宾,肉菜也不超过三种。如果赴宴,他也先把饮食规矩言明在前。有人问苏东坡何必对自己的饮食限制这般苛刻,东坡云:“守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如能长期坚持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又何惧“五劳七伤”呢?&br/&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段话,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br/&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br/&  这段黄帝和大臣岐伯的对话中,黄帝问:我听说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做一些祷告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br/&  岐伯是这样回答的: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活动活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一个比较凉快的屋子里面去待着。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深入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
&br/&  但当今之世就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种各样的忧患,身心都很劳累,而且还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就贪热。这样早晚都是虚邪的气,并逐渐侵蚀到了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肌肤。那即使是小病也会非常厉害,光靠祷告又怎么能治呢?
&br/&  治病当然不能光靠褥告,但是如果能够调顺身心的话,得了病也容易康复,这就叫“移精变气”。
&br/&  健康长寿之根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br/&  岐伯提出了传统养生方法的总原则,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br/&  数千年前所提出的这些原则,讲起来通俗易懂,方法也简单易行,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容易。因为,人们往往是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近年来,老年疾病的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增加,著名企业集团老总们的英年早逝,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要学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要等到失去健康再后悔不已。
&br/&  上面提到一个阴阳的概念,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那么到底什么是阴阳呢?阴阳其实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规律,世界万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根源,事物产生、消灭的根本。它认为阴阳是处处存在的,凡是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热的、运动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阳”;而凡是属于阴暗的、沮丧的、衰弱的、冷的、静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则都是“阴”。
&br/&  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医学上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属于阳。“阳”的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br/&  在我们国家,西北的温度要较东南低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素问》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上讲,整个西北方向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向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
&br/&  “阴阳”的收藏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是合成代谢,而阳却是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从能量角度看是一个吸能、储能过程。它使ATP等可直接放能的高能化合物减少,产热减少,物质储存增多,血津液骨肉等有形成分得到补充,总趋势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的向内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能量转变为有形物质,即“阴成形”的过程。分解代谢是分解消耗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它使ATP等可直接放能的高能化合物增多,产热增加,物质储存减少,总趋势是一个异化体内有形物质向外释放能量的发散过程,主要表现为消耗体内的有形物质而释放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阳化气”的过程。
&br/&  人体只有注意养收、养藏,即养阴,才有更多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生命才能持久地运转。一位德国的传染病专家米勒曾说过:“在从事体育活动或工作时,能量消耗的增加会缩短人的寿命。”例如,一只鹪鹩在一生中也就是2~4年中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只鹦鹉、乌龟一生50~100年中所消耗的能量。一个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会死亡,米勒的话很有道理。有人曾将动物比做燃烧的蜡烛,燃烧越旺,它的寿命就越短。
&br/&  所以在人的生命中,要养阴惜阴,就要像仙鹤、乌龟一样好好地养护我们的身体,养护我们的“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更健康、更持久。&br/&  圣人的养生之道首先在于顺应四时。关于四时养生,在《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关论述,如:“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四季轮回,寒暑更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可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表现为“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的各种生理功能,有着与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和适应外界变化,并作出自我调整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法时。
&br/&  法时养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说具体一点,就是热天有热天的养生原则,冷天有冷天的养生道理,总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来调养我们的身体。
&br/&  法时养生的精髓是四季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因为身体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阳气的生、长、收、藏。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br/&  但是,有人可能会对这种说法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为什么还要养阳,那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为什么还要养阴,不就更冷了吗?
&br/&  道理在于,春夏时节气候转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汗出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阳气的参与。
&br/&  秋冬的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
&br/&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总之,主要还是阳气易于亏耗。
&br/&  但是,这并不代表,秋冬养阴就不用养阳了。因为对于人体来说,阳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阳化气,人们把阳和气连起来叫阳气;阴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阳气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因素,由阳气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所在。阴成形,通常又把它叫做阴液。阴液是有形物质,濡养了人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及功用。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皆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只有阳气旺盛,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以及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才有依赖。只有阳气的能动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这就是阳气在人体的能动作用,它不仅主宰了人的生命时限,而且还确定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不论何季,“养阳”都是非常重要的。&br/&  “四气调神”是《黄帝内经》中《素问》第二篇的篇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意是:应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br/&  一是春季调神。“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就是说,在春天的三个月里,是自然界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也一定要使自己的情志生机盎然。在春天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这样做才能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
&br/&  二是夏季调神。“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无厌于日……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就是说,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此时,人们在精神上易厌倦,但夏主长气,人气不宜惰,应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应该像植物一样,向外开发,以使体内阳气宣泄,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
&br/&  三是秋季调神。“秋三月,此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意思是:立秋后阴气开始占上风,阳气开始衰落,气候由热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自然状态。此时,万物都已经成熟,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即“以缓秋刑”。这就能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
&br/&  四是冬季调神。“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本句意为:冬天的三个月,阳气都藏匿起来,阴气最盛,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阴盛寒冷之景象。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志意内藏不宜外露,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冬藏”之气相应,符合冬季保养“藏”之机的道理。
&br/&  四气调神是建立在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上的养生观。人必须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和衣食起居,否则就会受到疾病的侵袭。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已经严重违背了这种最基本的养生法则,我们冬天有暖气,在房间里就可以吃冷饮,夏天有空调,不用出一点汗,但是这也滋生了很多的“富贵病”,这是现代生活的尴尬。&br/&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br/&  春季三个月,万物开始萌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是个生发的季节,这种生发之气的源泉就是冬天的藏纳和积累,如果冬天没有好好地收藏,春天就没有生发的基础,就不能很有精力投入一个新的开始。
&br/&  那么春季该如何养生,才能养生机呢?《黄帝内经》中提到要“夜卧早起”,也就是告诫人们要晚睡早起,春天是个生发的季节,不能总睡觉,如果睡眠过多,就会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所以春天要尽量少睡点。其次是“广步于庭”,意思是没事的时候,可以在家里的庭院里大踏步地行走,这样有利于身体内气机的生发。第三就是“被发缓形”,就是披散着头发,放松形体,不能穿紧身衣约束自己的身体,使身体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br/&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意思是说: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体同样也在生发,这个时候人要有那种给予的精神,不能动任何的杀机,人自身也要保持欣欣向荣的气机,这样万物才能茁壮成长,人的身体才能健康,否则就会伤了人和天地的生机。
&br/&  这是春天的养生法则。如果违背这种法则,就会损伤肝脏,供给夏季长养的力量就减少了,到了夏天就容易出现寒性病变
&br/&  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肝在中医五行当中属木,此时它的功能就像是春天的树木生长时的情形,这时候人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胆是相表里的,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所以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肩膀酸痛、偏头痛、乳房及两肋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这时你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就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因为出现上述疼痛的地方就是胆经的循行路线,通过胆经来抒发肝之郁气,是最为顺畅的。
&br/&  曾经有一位30多岁的男士说他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上班就想跟别人吵架,心里老想发火。当问及他平时的工作生活情况时,他说因为工作紧张,每天都要加班到11点,单位离家又远,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这样已经半年了。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时血可养肝,而长期睡眠不足,肝失所养,导致肝气不疏、肝郁气滞,所以就有了想跟人吵架的念头。这说明生活规律、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养肝必不可少的。
&br/&  春季有人经常腿抽筋,有人经常会腹泻,有人经常困倦,这又是一种情形,就是“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到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以服用红枣、山药薏米粥以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就平和无偏了。
&br/&  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有时还会倒春寒,所以一定要注意增减衣服,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说早春要穿暖一点,不要急于脱冬衣;办公室及家庭要多开窗户,一天至少开两次窗户,每次15~30分钟;多吃温阳性食物、生发性食物、酸性食物、甜味食物等,具体有豆芽、韭菜、青笋、香椿、酸枣、橙子、猕猴桃、羊肝、猪肝、鸡肝等;春天还要多出去郊游、踏青、赏花,多走路、多运动,多晒太阳以养阳。
&br/&  总之,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在这个季节要按时睡,早起,放松自我,缓行于庭院,不要压抑自己,使精气慢慢升起来,否则会伤肝。另外,春季要多吃五谷、豆子等种子类食物,如五豆粥(红豆、黄豆、绿豆、白豆、黑豆),因为种子主生发;也可多吃新鲜的应季蔬菜,这也是有生发功效的。&br/&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br/&  “夏三月”是指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金色的太阳当空而照,向大地洒下了温暖的阳光,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人在这个时候也要多晒太阳,不要怕出汗,在情志上不要过分压抑自己,这样才能使气血通畅。另一方面,因为夏季属火,主生长、主散发,夏天多晒太阳、多出汗,可借阳气的充足来赶走身体里的积寒。但现代人通常都处于空调的环境下,整个夏天都很少出汗,这样反而会让体内的寒气加深,抑制散发,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br/&  中医认为长夏(农历6月,阳历7~8月间)属土,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气通于脾”,也就是说湿气与脾的关系最大,所以,脾应于长夏,是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强之时,因而是养“长”的大好时机。另外,夏季对应人体五脏中的“心”,有心脏病的人在夏天容易复发或者症状加重,所以夏季应以养心为先。
&br/&  那么夏天我们应该怎样“养长”和“养心”呢?
&br/&  第一要保证睡眠。中午的时候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增加午休的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
&br/&  第二,要保证营养。夏季天热气压低,人吃饭少,营养补充不足,而且,天亮得早、黑得晚,人劳作的时间加长,睡眠也不足。总的来讲,人体消耗大,一方面是出汗,一方面是活动时间多,人的体质会下降。所以这时候更应该注意养自己的身体,增加营养,多吃绿叶蔬菜和瓜果,早晚喝点粥或汤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绿豆汤或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滋养身体。
&br/&  第三要及时补水,要多喝凉白开水,不能用饮料代替饮水,因为饮料中含有糖分,含糖越多,渗透压也越高,越不容易为细胞吸收,容易引起体内缺水,这也是饮料不如水解渴的原因。
&br/&  第四,不能因暑贪凉。《黄帝内经》里说“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因为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的状态,这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吃冷饮、穿露脐装、露天乘凉过夜、用凉水洗脚,这些都能导致中气内虚,暑热和风寒等外邪乘虚而入。
&br/&  第五,保持心静。夏天容易使人心烦,特别是在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时,更容易使人心胸憋闷,产生烦躁和厌烦情绪,从而诱发精神疾病。所以夏天应该清心寡欲、闭目养神。
&br/&  最后要提醒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心脏,因为闷热天气会导致呼吸不畅、心脏难受,动脉血压持续增高,加剧心肌缺血、缺氧。&br/&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br/&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此时秋风劲急、秋高气爽,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缓和秋季肃杀的伤伐,使神气安定。这是秋季养生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伤损肺脏,到了冬季便会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供给冬季收藏的就减少了。
&br/&  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养收”呢?
&br/&  1.早睡早起
&br/&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在起居方面要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早卧早起。晚上10点就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是养不起来的,尤其是嗜酒的男人一般肝胆都不好,再加上晚上睡觉晚,易导致肝病惹上身。
&br/&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眠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专家说,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就睡,这是符合养生原则的。
&br/&  2.使志安宁
&br/&  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经不妄动。所以秋季人们的性生活要有所收敛。动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疯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见,有些动物甚至干脆冬眠了。动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则的,要不是因为外来伤害送命的话,绝对是尽享天年的。而现在的人又怎么样呢?从来不遵守自然之法则而行事,所以耗损了身体的精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br/&  3.饮食调养
&br/&  秋天秋高气爽,气候干燥,应防“秋燥”。秋季的膳食应贯彻“少辛增酸”原则,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果蔬,如雪梨、鸭梨,生食可清火,煮熟可滋阴、润肺而防燥。
&br/&  秋季易伤津液,故饮食还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对年老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红枣糯米粥等都是益阴养胃佳品。初秋,又属长夏季节,此时湿热交蒸,人体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而气候渐冷,这时饮食还要适当多食些温食,少食塞痛之物。
&br/&  4.内心宁静
&br/&  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开始凋谢,特别是霜降之后。“无边落木萧萧下”,常使人触景生情,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中医认为,“喜怒思忧恐”五志之中,肺在志为忧,忧的情绪很容易伤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经常咳嗽,还患有肺病,这与她忧郁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因此秋季养肺就要注意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培养乐观情绪,可以参加登山赏红叶等有意义的活动。我国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登高远眺,饱览奇景,有心旷神怡之感,可使一切忧郁、惆怅顿然消失,又可调剂生活,实为人间乐事。
&br/&  另外,如果先天肺气不足,有畏寒怕冷、气短语低等症的,可用艾卷灸督脉的命门、腰部的肾俞、肚脐下的关元、肾经的太溪等穴,温经通脉,滋补肺虚。按摩和针灸肺经的中府穴,可以补肺气。&br/&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br/&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另外,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是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肌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心脏代谢失调而发病。综上所述,冬季养生的重点是“防寒养肾”。
&br/&  《灵枢·天年》中,黄帝问岐伯,有人不能寿终而死的原因。岐伯回答:“脉少血,其肉不,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其中“数中风寒”便是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就要防寒。现在很多人,尤其是时尚女性,冬天的时候,上身穿得厚厚的,下面却只穿条裙子。这样的装束,虽然美丽,但对身体的伤害是无穷的。俗话说“风从颈后入,寒从脚下起”。虽然血总是热的,但很多人气血虚弱,或阳气不足,新鲜血液很难循环到脚上去,没有热血的抵挡,寒气便会乘虚从脚下侵入,所以为了您的健康请,穿上棉鞋、厚袜子和暖裤吧。
&br/&  冬三月,这个季节寒水结冰,地表干裂,一派生机闭塞之象。人在此时千万不要扰动阳气的收藏,起居应该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一定要等太阳出来了才起来活动,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而且早晨空气中负离子浓度高,对人体也非常有益。
&br/&  冬季属阴属水,要藏得住才能保证春季的生发。因此,冬季一定要养好肾阴,要收敛,澡都要少洗,每周一到两次,但可以每天用热水泡脚。这样才能养住体内已经收敛的阳气,所谓“无扰乎阳”。
&br/&  衣服要穿暖,多晒太阳,冬天不宜洗冷水澡,也不提倡冬泳,以免阳气耗损太大;多吃温补性食物,这些食物能温暖人身,驱除寒邪。温热性食物主要指温热及养阳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冬天以炖食最好。其中,羊肉和鸡是冬天温补的主要肉食品,羊肉的膻味可用花椒、料酒及大蒜去除。
&br/&  鸡是中国传统的补品,俗话说:“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就是说要多吃鸡,冬天喝鸡汤最好。多吃益肾食品,如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多吃黑色食品,因黑色入肾,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乌骨鸡等“黑色食品”都可补肾;多吃冬令节气菜,如萝卜,萝卜可顺气,还有抗癌作用;多吃养阴食物,如龟、鳖、鱼、海参、甲鱼等。
&br/&  另外,中医认为肾藏精,是人的生命之本。房事不节,会损伤肾精,久而久之,便会使肾气亏损,产生精神委靡、耳目失聪、面容憔悴、皮肤干枯等未老先衰的症状。冬季与肾脏相应,因此这个季节应节制性生活,以保肾固精。&br/&  中医认为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路线,它分布在全身的上下里外。如果说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摩天大厦的话,那么经络就是隐藏在大厦墙里的电线网络,大厦灯火通明与否,全依仗这些电路,一旦电路出现故障,大厦就会陷入黑暗之中。人体也是如此,一旦经络不通,我们的气血就不能顺利地运送到各个脏腑,身体随之会出现问题。
&br/&  《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作用:
&br/&  1.联络脏腑,沟通全身
&br/&  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就好像地下缆线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一样。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
&br/&  2.运行气血,营养脏腑
&br/&  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
&br/&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br/&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内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br/&  4.反映内在,以表知里
&br/&  疾病也有从内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br/&  5.刺激经络,调整气血
&br/&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跟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br/&  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它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br/&  我国古代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就经的存在,发现有而且古人从实用的角度给经络下了一个定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br/&  了解胆在人体中的作用
&br/&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五脏六腑,十一脏器为什么要取决于胆?为什么不取决于心,取决于肺,取决于肝、肾、脾?有关这个问题有许多争论,也有许多解释,更有众多的怀疑。按一般人的想法应该是心脏第一,而《黄帝内经》为什么把胆提到那么高的位置?
&br/&  人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有足够养分。没有养分小孩无法成长,没有养分成人活不下去,没有养分人体生命需要的血就造不出来,没有血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不能升腾,甚至无法维持。养分的来源主要就是人们每天的进食。人们吃了足够的食物,虽然有牙齿的帮助,胃肠的蠕动,如果没有胆囊疏泄的胆汁参与或胆汁分泌疏泄不足,我们人体是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的。胆的好坏影响到胆汁的分泌疏泄,而胆汁的分泌疏泄又会影响到食物的分解,食物分解的好坏影响到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与转化,而营养成分的吸收转化又直接影响到人体能量的补充供给,能量补充供给又影响到其他脏腑的能量需求(五谷、五味、五畜、五禽、五色等入五脏)。
&br/&  也就是说,气血上来以后,机体会根据所需造血原料的缺乏而选择食物的种类。比如这一段时间喜欢吃甜食,过一段时间又想吃酸的,这一段时间喜欢吃肉类,过一段时间又想吃水果。这时我们可以适当多吃点想吃的,想吃就吃,因为机体需要这种东西,脏器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补给就会出现问题。
&br/&  如何利用好胆经
&br/&  胆经是人体循行线路最长的一条经脉,它从人的外眼角开始,沿着头部两侧,顺着人体的侧面向下,到达脚的小趾和小趾旁倒数第二个脚趾(次趾),几乎贯穿全身。
&br/&  胆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11个脏气都取决于胆气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人体状态才会很好。要想更好地让胆发挥作用,就要利用好胆经。胆经顺畅了,人体才能吸收更多更好的营养。如何让胆气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变能力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