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必要让小学生有必要办社保吗接受“残忍教育”

当前位置:>>>>正文
为什么德国人拿了世界上近一半的诺贝尔奖,却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2、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德国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德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德国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3、残酷教育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4、从不强迫孩子
  老师雅娜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5、大人向孩子认错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
  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6、法律严禁父母唠叨
  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纳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7、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本文共分2页
(一)360文章有大量转载的图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二)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站内图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10个工作日内与360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三)360,(中国A股上市公司立思辰成员企业,代码:300010),主要从事互联网留学办理、教育投资、海外置业以及网络运营,是全球互联网留学开拓者,公司与、、、、、、、、、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2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
(四)留学360是全球互联网留学领先品牌,获得诸多,留学360将为所有学生提供,欢迎在线,提供服务。
(五)留学360-A股上市留学机构,连续多年常青藤大满贯获得者,公司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新西兰、爱尔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了2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互联网留学 "10"人留学世界名校,至少"8"人选择咨询留学360;留学360名校录取数业内领先!留学360,中国教育部认证的权威留学机构,专注互联网留学9年,截止目前留学360更新海外名校录取86789枚,其中43人、 56人、43人、25人、38人、35人、290人、353人、1874人、1286人、1100人、120人、150人、227人、1241人,更多精彩案例,请登陆。
&&[] 文章生成时间为: 9:39:33
热门留学国家:
留学360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姓  名:
当前学历:
所在地区:
联系电话:
意向国家:
指定专家:
提交内容:
院校关注排行榜
12345678910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英文名称为The Chinese Univer...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英语:The Hong Kong University...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英文:City University of Hong ...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英语:Hong Kong Baptist Univer...||||||||||||||||
当前位置:&&&&&&&正文
是否有必要让小学生接受“残忍教育”
 日   来源:人民网
  语文教师:来点“残忍”是必要的
  王老师上课时,南京拉萨路小学校长周荣华正在现场。她认为这节课是有点残忍,但是这是一种生命教育,最终让学生体会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爱。
  周校长说,相信这堂让孩子们流泪的课,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她认为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失去亲人”的刻骨铭心的教育。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的。六年级的孩子应该经历这些,而现实是,孩子们被捧在手里,什么也不能碰、什么也不能讲。如果多一点这种教育,他们的承受力更强。所以说,正面、快乐的教育和有点“残忍”的教育都是必需的。
  周校长曾多次听过王老师的课,她说,王老师教作文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些就是充满了激情和爱的,而这一次的教学方法有所变化,同样很好。她说,在南京的小学课堂上也有类似的挫折教育的方式,只不过程度没有这么深。
  另一位老师说,当时在课上大家的反应相当一致,老师们一开始觉得对孩子有点“残忍”,但王老师把握分寸比较好,对孩子们无论是在作文上还是在他们的情感上都有较大的冲击。
正方观点                                 
  赏识之外需要“棒喝”
  申猴:长期以来,对子女的教育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赏识教育”才是对的,其他的都不够“人性化”。然而,赏识教育到底怎么进行好像没几个人能说得清楚,一味地温柔与迁就却大行其道。结果呢,孩子们的环境虽然越来越宽松,但对家长、老师的耐心教育产生了“疲劳感”。
  在“赏识教育”中,插入看似“残忍”的教育方法,不啻为一记“当头棒喝”。
  虽然称为“残忍”,但不用体罚、不用嘲讽,却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在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面前,孩子们仿佛在瞬间就获得了平素几年、十几年都无法学到的宝贵体验。究其原因,是这种与泛泛说教有着强烈反差的“残忍”起了作用。它激起了埋在内心深处的爱心、感激、善良、亲情,使之冲破层层冷漠、麻木的表象,展现在众人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美好希望。归根到底,“残忍”的目的,是缔造至善至美的心灵。
  草木菁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残忍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只要运用得当,何必拘泥于形式呢?
  亲人终将离别,这个道理孩子们不明白吗,只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所以才会忽略。这节课后,除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佳作,孩子们应该还学到了珍惜和关爱。
  就像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所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这次的教育与其说是残忍,不如说是真实,生离死别,是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老师只是虚拟地把时间提前了,让孩子过早地面对,也许在情感上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更有助于孩子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bssts:通过“让至亲在纸上消失”的想象,就把孩子引入生离死别的场景,从而真切地品尝到人间悲情,感受到心灵的煎熬,这不啻为一场实战演习。而孩子们也在这场“演习”中表现出色,不仅交出了一份份令老师和家长刮目相看的习作;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场情感体验,让孩子懂得亲情的珍贵,也会懂得感恩回报,实在是一种启发心智的有效教育形式。它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作秀成分,较之于那种让富家子弟和贫困生互换环境的教育不知要高明多少,负作用也小得多。
  神五神六:这堂作文课之所以上得好,不在于形式新颖,而在于让孩子发现了内心中埋藏的真实的自我,触动了真感情。有人会说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经历了一次心灵的磨难,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我们应该懂得“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没有一点挫折的孩子将来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多变的人生旅途呢?经历一场失去亲人的伤心体验,让孩子更加珍惜亲人的关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这不是一堂简单的作文课,而是一次心灵发现之旅,一堂亲情温习课。
反方观点                                 
  别让“残忍”害了孩子
  火言火:“残忍”的办法确实使一些孩子写出了感人的作文,也可能使一些孩子从此珍惜亲情,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也在一些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残忍”的种子,他们从此知道了用什么办法“对付”与自己不和的人。
  写好作文,关键在于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再就是掌握一些写作技巧。用那种“残忍”的办法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难道就不可以让孩子从同情、善意、怜悯中产生心灵的震撼吗?
  小小鸟:“亲情测试”有其残酷一面的副作用,让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承受,合适吗?小学生需要的是正面的温暖和鼓励,突然强迫他们做出一个无比残酷的选择DDD虽然是虚拟的,但孩子更会较真,对心灵十分稚嫩的他们来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我觉得,类似“亲情测试”,对象年龄段应该是高中生以上的群休。
  阿西木:把亲人从这个世界上一个个抹去,这样的假设对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和恐吓。巨大的危机激发出来的“真情”的确可贵,但这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有什么帮助?一堂作文课实际上被演变成了一次情感煎熬,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蜕变成了一堂情感考问课,老师仿佛已经不再是老师,而成为了一个扼杀亲情的“凶手”。
  中华路 从建锋:这位老师真是够“狠”的,为了一篇作文,就要让才上六年级的孩子体会一次“生离死别”。而且,还是要尚且年幼、纯洁的孩子亲手用笔“做掉”自己的亲人。如果许地山、朱自清也“有幸”成为这位老师的学生,还能写得出《落花生》、《背影》这般虽无生离死别,但却字字动情的文章出来吗?正如老师所设想的那样,“仅用15分钟,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挥笔而出”,可是读着这些只能算是问号与感叹号叠加的所谓文章,实在如鲠在喉。
  作文,就是做人。这位老师不去教导学生如何学会观察,如何去体会亲人的关爱,反而要他们残忍地“做掉”自己的家人,然后再去体会亲情、关爱,这岂非本末倒置?
  如果这位老师是项羽的儿子,他一定会说:“父亲,你别过江,就自刎一回吧,我好写篇空前绝后的文章。”
另类思考                                 
  我曾经历“残忍”教育
  雪天的星星:上大学时,一位刚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老师曾经也给我们做过这个实验,可是已经20出头的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生观已经形成的缘故,只是把它看成了一种游戏,课堂上没有现在的小弟弟小妹妹那样的情感爆发,更多的是嬉戏。老师问我们划去亲人的时候是什么感想,我们根本答不上来,甚至在别人回答的时候起哄、取笑!那时,这个测试在我看来只是老师的故作姿态,做这种不由我们掌控的生死游戏根本就是胡闹。
  这些小学生的反应和我们截然不同。是年龄的差异让我们不再在意亲人,还是尘世的洗礼让我们忘却了该有的感动和激动,我说不清楚。他们现在不要考虑住房、工作、竞争等问题,所以亲人就是他们的幸福源泉。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教育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残忍的,但是扪心自问,现在的你做这种测试,会有启发吗?等他们长大了,这种教育或许也会像现在作用于你我身上一样,只是起些微小的涟漪。所以,这不是残忍的教育,是现实的教育!
  海之蓝:作文课,一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作文技法,二是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观察生活,进行各方面积累,三是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有所收获。而这节课只不过特设了一个情境,引发学生某种共鸣,然后让学生把这种即时性的体验写出来,是一种快餐式作文,它并没有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上有什么作为。在这节课上,学生有话可说,可离了这课堂,“挤作文”的学生同样要继续“挤作文”,因为情境没了。
  原载《现代快报》
(责任编辑 周玲玲)
【字体:】【】【】【】【】【】
{编辑:周玲玲}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登录 | 注册
没有账号?
下次自动登录
《身边的江湖》残忍教育
00:00/31:50中小学生要补“生命课” 深圳中小学开展三个月活动
来源: 深圳商报
[ 字号:大 中 小 ]
记者获悉,深圳市“珍爱生命·快乐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季已经拉开序幕。从11月3日开始,至2015年1月,深圳市中小学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为中小学生宣传普及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积极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会自我心理防护。
中小学生要补“生命课”
深圳中小学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
因为跟同学打赌,就贸然跳下楼去;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就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接二连三的恶性事件,折射了当今学生的心理之脆弱,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侧面——孩子们缺少必要的生命教育,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记者获悉,深圳市“珍爱生命·快乐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季已经拉开序幕。从11月3日开始,至2015年1月,深圳市中小学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为中小学生宣传普及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积极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会自我心理防护。
“残酷教育”引争议
不论是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还是在外力的怂恿下盲目冒险,悲剧中的孩子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如何让孩子避免一时冲动走极端?在深圳新闻网的论坛里,网友“lx”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小孩子从来没接触过跳楼后脑浆四溅、血肉模糊那些惨状,所以他们一不开心没想那么多就跳了下去,留给亲人是无限的痛。我在百度找一些自杀后、车祸后的照片给我的小孩看,让他知道死亡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的小孩到现在都是非常热爱生命,因为他看过那些惨烈的场面。我希望学校应开展这方面的图片教育,让悲剧不再重演。”这位网友的建议是一种“以毒攻毒”的方式——将生命结束的惨状展示给孩子,用直观的方式刺激孩子畏惧死亡。
这个建议是否可行?网友们持两种相反的观点。支持者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办法,让孩子们从害怕到拒绝;但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有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lx”表示:“小孩刚看时有点怕,后来就很自然了,就像女孩子学医一样,从怕到后来没感觉。”
编辑: 何畅
1           
好风景就这么毁了
韩国夜店的文化
女星集体面瘫
那些极品乘客
全球最美100人
最优雅摔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有必要换班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