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制造唐山大地震 电视剧?2009年4.12唐山大地震 电视剧就是美国人制造的,推2008年汶川唐山大地震 电视剧有大学生发到网

-&br&&br&1.&br&六英同志:&br& 您好!&br& 首先,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共同温习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正是主席笔下革命群众对于革命热情的真实写照,体现出无产阶级不拘泥在何处发光,在何处埋身的大无私思想。让我想起,中国这万里的河山,六万万的人里,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我的内心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无疑更加坚定了!&br& 六英同志,团里的同志最近都在忙些甚么?有没有排练新的革命曲目?排练需要付出耐心,要懂得牺牲自我,让群众看到、听到一台好戏,象征着中国光明前途和人民群众高贵品格的戏。六英同志上一次没有回复我的信件,我听从湘西来的同志讲,你和寨里的知青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友谊,是否如此?&br& 盼复!&br&&br&此致&br& 最崇高的革命敬礼!&br&&br&革命战友:刘力&br&&br&&br&2.&br&刘力同志:&br&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请进吧。”“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毛主席他老人家还说过:“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br&我已和知青陈希恋爱,谢谢你的关心。&br& 免回!&br&&br&此致&br& 最崇高的革命敬礼!&br&&br&革命战友:王六英&br&&br&&br&3.&br&王六英同志:&br& 最高指示: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蹦蹦跳跳,不然他们就不高兴。以后还要恋爱、结婚。&br& 你的来信我已收到,这里面是否有什么误会?陈希同志在某些方面,的确体现出他是一个好同志,但他对于革命事业的爱情我还是采取怀疑的态度。上次见面时,他就和公社中的田姓女知青在后灶破坏革命同志的纯洁性,被我撞见。希望六英同志提高革命警惕。陈希同志生活上自由散漫,动作上不拘小节,毫不严肃,毫不紧张,见花流泪,望月伤感,劳动中害怕吃苦,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人有小资产阶级的倾向!&br& 望复!&br&&br&此致&br& 最崇高的革命敬礼!&br&&br&革命战友:刘力&br&&br&&br&4.&br&刘力同志:&br&来来来,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一首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首词象征着在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就不要浪费时间在无用的事情上,毛主席不愧是革命的至圣导师。&br& “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希望刘力同志你好好想想是个什么道理,你当初同我一起学习、工作时,我可从来没说过我跟你和其他同志的关系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革命战友。&br&你同陈希同志的矛盾,更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些在湘西大寨时我已说明,请你不要颠倒是非,挑拨离间。陈希同志和田小玲同志在后灶的事情我已知晓,他说他和田同志是在偷偷学习最高指示,这话我信,因为我不会无缘无故怀疑我的同志。我说,学习毛主席的话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应该在那种地方学习。他说以后不会了,刘力同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和陈希同志友谊和其他同志的友谊还真有点不一样,是更进一步的关系!所以今后我会加强对他的思想教育,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改造,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活到老,学到老。革命群众携起手来,枪口一致对外,争取革命最终的胜利。&br&谢谢!&br&&br&此致&br& 最崇高的革命敬礼!&br&&br&革命战友:王六英&br&&br&&br&5.&br&王六英同志:&br&我们整风,现在要整风,将来还要整风,要不断把我们身上的错误东西整掉,就是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担负起这项任务,更好地同党外的一切立志改革的志士仁人共同工作。&br&下一次整风就会轮到陈希的头上!!!为什么,我现在不能告诉你,我只能负责任地告诉你,陈希的资产阶级属性已经注定让他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未来的中国,是无产阶级的中国,小资产阶级无处遁形,你睁眼看看这是谁的世界?是铁了心一文不名的革命群众的世界!我就问你最后一句,你到底离不离开陈希???&br& 盼复!&br&&br&此致&br& 最崇高的革命敬礼!&br&&br&革命战友:刘力&br&&br&&br&&br&&br&&br&6.&br&刘力(收):&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滚蛋!&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 1. 六英同志: 您好! 首先,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共同温习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正是主席笔下革命群众对于革命热情的真实写照,体现出无产阶级不拘泥在何处发光,…
总算有人提英国这段最具八卦意义的历史了。哼唧和他的一家已经被无数小说、电影、电视描述了一遍又一遍,我今天也凑个热闹写篇小文,题目就叫《重男轻女作死折腾,抛妻弃女终遭报应,机关算尽反误性命,六妻狂魔亨利八世和他的奇葩一家》。&br&&br&这个哼唧八世,是亨利七世的儿子。当时的英格兰还是个天主教国家,而欧洲已经进入宗教战争状态。天主教国家当中,最强大又最狂热的是西班牙,当时正是最拉风的天主教双王统治时期,这两口子一结婚,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国联合,就拿下了最后的摩尔王国格拉纳达。俩人还资助了哥伦布航海,是欧洲历史上的牛叉人物。&br&&br&亨利七世就和他们商量,咱俩联个姻呗。话说这天主教双王的一家,同样也是个奇葩家庭,可谓“男儿皆腹黑,女儿都命苦”,下次有空可以八一八。&br&&br&于是这天主教双王就把自己的小女儿凯瑟琳(阿拉贡的凯瑟琳)许配给亨利七世的长子亚瑟。俩人结婚,没几个月,这亚瑟王子死啦!&br&&br&好不容易搞成一桩政治婚姻,这资源就这么完了,亨利七世很不甘心。于是他让凯瑟琳宣布,自己和亚瑟从没同房过,所以婚姻无效,凯瑟琳还可以再嫁一次。嫁给谁呢?就是我们的哼唧同学啦!&br&&br&当然,这个婚姻无效还是要教皇认证一下的。一来二去就拖了八年。直到亨利七世死了之后,两个人才晚婚。&br&&br&小鲜肉亨利八世和他的嫂子——哦不——妻子,就这样度过了好多年的婚姻生活,直到亨利八世变成了中年胖大叔一枚。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丫头片子叫做玛丽的。&br&&br&话说当年欧洲王位继承普遍采用《萨利克法典》。这法典中间有一句“女人不得继承土地”,可是不能继承土地,能不能继承王位?就为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大堆的战争。亨利八世觉得女人当国王肯定会很软弱,何况再下一代就要改姓氏了。&br&&br&顺便说下,现在的英国老佛爷本来应该是温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了,但因为菲利普亲王算是倒插门女婿,被丈母娘看不起,所以查尔斯他们姓“蒙巴顿-温莎”,将来还是叫温莎朝。可怜的家伙,谁让你希腊不争气呢。顺便说下这温莎家同样一堆八卦,简直不得不八。&br&&br&亨利八世很想要一个儿子,可凯瑟琳生不出来,再加上俩人性格不合(应该算代沟吧),于是这亨利就果断出轨了。&br&&br&小三儿是美貌的宫廷侍女安妮博林。本来呢,国王有几个情妇再正常不过了,生下私生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不可能登上王位罢了。&br&可这亨利一看安妮博林怀孕,就觉得肯定是个男孩。可私生子没法继承王位啊。于是亨利就想方设法要和原配离婚,好让小三儿上位。找的理由就是当年凯瑟琳和亚瑟实际已经同房,所以实际上是自己的嫂子,这婚姻无效。&br&&br&申请递交到教皇那里,不批!因为这教皇正依赖西班牙打仗呢,这娘家人得罪不起,哪能让渣男得逞。亨利眼看着安妮博林的肚子越来越大,心里那个急啊。&br&&br&为了要个男娃,给老都铎家留个后儿,亨利八世一跺脚一咬牙,就扯破了吧!从此英格兰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最高权威,国王自己兼了。这就是英国国教的开始。新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叫克兰麦宣布亨利与凯瑟琳婚姻无效,并为安妮博林证婚。&br&&br&很快瓜熟蒂落,安妮博林生了个——丫头片子,叫伊丽莎白。亨利那个失望啊,当场脸色就变了。当时估计没产后抑郁症这个概念,就算有亨利也不会在意。安妮博林从此变得神神叨叨,老觉得自己后位不保。她天天缠着亨利念叨要再生一个,弄得亨利非常厌烦。而且她还派人要弄死凯瑟琳母女,这下可把亨利惹怒了。&br&什么叫母以子贵?你都没子了,还这么狂?何况亨利八世又和另外一个宫廷侍女简西摩搞上了。很快,安妮博林被指控玩弄巫术,谋害国王,以及和包括亲弟弟在内的八个男人通奸,被判处死刑。&br&安妮博林被砍头后阴魂不散,至今的安普顿宫,她还在提着自己的脑袋,质问亨利自己犯了什么罪。这也让安普顿宫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鬼屋。&br&&br&坎特博雷大主教换成自己人就方便多了,还是那个克兰麦宣布亨利和安妮博林的婚姻无效,并给简西摩证婚。&br&&br&不负众望,简西摩给老都铎家生了个带把的,取名叫爱德华。亨利很高兴,至于简西摩很快就死于产褥热就顾不上了。&br&&br&有了儿子,亨利总算可以享受下生活了,第四个老婆一定要娶个漂亮的。刚好有个画师送来一副画像,画的是德国一个小诸侯的姐姐,叫做安妮,美貌非常。于是亨利就决定迎娶她,可是一见面亨利就想杀了那画师。婚礼正常进行,但婚后几个月都不碰她。&br&安妮算是知趣,主动提出两人未同房婚姻无效。亨利很高兴,赏了一大堆财产给她,从此称他为“国王的姐妹”。&br&&br&对大主教克兰麦来说,宣布婚姻无效和证婚的业务已经非常熟练了。亨利的第五个老婆叫做霍华德,活泼漂亮,可居然真的敢给亨利戴绿帽子。在克兰麦的告密下,这位霍华德丧了命。&br&&br&第六个老婆,铂尔,总算死的比他晚。最大的贡献是促使了亨利和他的两个女儿的和解,从此这两个女儿不再被认为是私生女。&br&&br&当时英王的继承方案都是交给议会以答案形式通过的。随着孩子数目的变化,亨利八世也不断的修改着继承法案。直到最后,形成了这么一个方案: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当然是亨利的宝贝儿子爱德华,假如爱德华没有子嗣就去世了,就由长女玛丽继承王位,玛丽之后是次女伊丽莎白;如果三个孩子都没有留下后代,就由和亨利关系很好的妹妹的孩子继承王位。&br&&br&这个继承方案算是机关算尽了,看起来无论如何王位都会在都铎家族手里。可是命运总是会向人们开玩笑。&br&&br&亨利八世死了,按照法案,他的宝贝儿子爱德华六世登基。爱德华六世是坚定的新教徒,可是身体不好,在位六年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这老都铎家还是绝了后呀。&br&&br&爱德华六世执政期间先后有两个辅佐者,名字和称号太长,可以简记为萨公爵和诺公爵。&br&这个萨公爵是爱德华六世的亲舅舅,也就是外戚。为了垄断政权,他计划让爱德华六世和亨利八世的妹妹的外孙女,也就是爱德华六世的侄女简格雷。而他自己,则在勾引爱德华六世的姐姐,也就是他自己的外甥女伊丽莎白……&br&为什么要让简格雷嫁给爱德华六世呢?因为此前他已经花了2000英镑买到了简格雷的监护权。如果萨公爵的阴谋得逞,那么……国王是他的外甥,王后是他的养女,国王的姐姐是他的老婆……也就是说,国王的应该吧自己的侄女叫老婆,把自己的姐姐叫舅妈,萨公爵既是他的舅舅,也是他的姐夫……&br&&br&不过这个阴谋家最终还是没有成功,替他镇压叛乱的诺公爵取而代之。而这个诺公爵,是一个更大的阴谋家。&br&这个诺公爵的计划是,让自己的儿子娶简格雷,将来让简格雷继位。当时欧洲有一种叫做“妻权”的东西,这个可不是妻子的权利,而是丈夫有权继承妻子的一切。所以将来诺公爵的儿子将会自然成为国王,而诺公爵就会成为太上皇。&br&&br&于是,体弱多病的爱德华六世临死前,诺公爵说:“按照亨利八世留下的继承法案,王位会被玛丽继承,而玛丽的母亲的虔诚的天主教徒阿拉贡的凯瑟琳。如果玛丽继承王位,英国就会重新改为天主教。而伊丽莎白的信仰同样晦暗不明,难以信任。还不如将王位直接交给简格雷(法案里本来排第四),新教的地位就巩固了。”&br&&br&于是,这个与爱德华同时出生的十六岁女孩就被推上了王位。但这一违规举动立刻造成了分裂,人们普遍同情玛丽,逐渐聚集在玛丽身边。仅仅过了九天,玛丽就推翻了简格雷,登上王位。&br&可怜的“九日女王”简格雷和她的丈夫不就就被处死。这个可怜的孩子,自幼好学,命运多舛,一生被人作为可居的奇货卖来卖去,最终死于政治斗争。&br&&br&玛丽继承王位,立刻进行反攻倒算,新教势力血流成河。于是著名的“血腥玛丽”(有同名鸡尾酒)的名声就流传开了。&br&玛丽是一个可怜的女性,童年不被父亲关心,母亲死于后妈的迫害,一度被宣布为私生女,还做过妹妹伊丽莎白的侍女。她的弟弟也不信任她,不让她继承自己。好不容易当上女王,又遇上了一个渣男丈夫。&br&&br&玛丽曾经被许配给自己的表哥查理五世。这个查理五世是西班牙天主教双王的外孙子,其母亲是“疯女”胡安娜(另一个命苦的女人),也就是玛丽母亲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姐姐。本来这是一桩天作之合,可是因为玛丽一度被宣布为私生女,婚事告吹。&br&&br&当玛丽登上王位之后,为了巩固天主教势力,她不得不同意与西班牙联姻。而结婚对象是查理五世的儿子菲利普。也就是表哥变公公,侄子变老公了。&br&&br&而这位菲利普王子(继位为腓力二世),压根儿对玛丽没有感情。他总共去过英格兰两次,其他时间都在到处乱跑。玛丽则称得上是一往情深。甚至两次造成了“假孕”事件,以至成为国际笑柄。&br&&br&最终,没有子嗣的玛丽只能无可奈何的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妹妹,后妈的女儿伊丽莎白。&br&&br&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大名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人的一生证明了人的命运不可预料,既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也要自我奋斗。她一生未婚,执政六十年,期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还处决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和血腥玛丽不是一个人)。&br&&br&可是,一生未婚的代价就是没有子嗣。亨利八世有个姐姐,当年嫁给了苏格兰国王,向下两代就是玛丽一世。换句话说,被她处决的玛丽一世其实是血缘上与她最近的亲人,当然也是可以继承其英格兰王位的。&br&&br&可是,玛丽虽死,其儿子仍在。伊丽莎白女王不得不将王位交给玛丽的儿子,也就是她自己的表侄孙詹姆士一世。此前,詹姆士一世在其母死后,已经继承苏格兰王位。与此同时,都铎王朝灭亡,英国进入斯图亚特王朝时代。&br&&br&可怜哼唧一代人杰,为了个儿子抛妻弃女、众叛亲离。结果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戏弄。他的精心设计,不但给了阴谋家活动的空间,更让他的儿子早死,大女儿身败名裂,二女儿一世单身,侄孙女死于非命,另一个侄孙女死于舅妈之手。至于他本人,至今还在安普顿宫被安妮博林的冤魂纠缠。&br&&br&笑到最后的詹姆士一世:人的命运不可预料。既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你说我一个苏格兰王子,怎么就统一不列颠了呢?所以他们同我讲话,说“议会都决定了,你得来伦敦”。我说另请高明吧,我实在我也不是谦虚。但是他们讲“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所以后来我就念了两句诗,就跑过来继承王位了。&br&&br&不过也别太得意,到下一代就要拉清单了。&br&&br&以上就是:重男轻女作死折腾,抛妻弃女终遭报应,机关算尽反误性命,六妻狂魔亨利八世和他的奇葩一家的故事。
总算有人提英国这段最具八卦意义的历史了。哼唧和他的一家已经被无数小说、电影、电视描述了一遍又一遍,我今天也凑个热闹写篇小文,题目就叫《重男轻女作死折腾,抛妻弃女终遭报应,机关算尽反误性命,六妻狂魔亨利八世和他的奇葩一家》。 这个哼唧八世,…
我来回答吧。题主的问题很好,就是有点大。因为这个涉及的方面实在太多。我尽量梳理出一个脉络。&br&&br&首先,根据我之前的提过的,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可以分为三段。从622年麦地那公社建立到1258年蒙古人攻破巴格达,这六百多年可以视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盛衰周期。&br&&br&而题主所问的两个王朝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盛衰周期中上升的一个过程(此处排除进入周天子状态的阿拔斯王朝中后期)。所以,这两个王朝并不像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自身就是一个盛衰周期一样,而是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关系。&br&&br&特别是由于这个“第一阶段”是伊斯兰世界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其前期是一个从草创到逐渐成熟的过程。&br&&br&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以摧枯拉朽之势基本消灭了此前的两个顶级强国。此时对其权利阶层来说,除了对自身成功的欣喜之外,最主要的感觉是“蒙了”。在此之前,阿拉伯人面对的是半岛地区一个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而占领了原有的两大帝国的领土后,他们不得不将两大帝国原有的社会矛盾继承过来,并想办法解决。&br&换个角度说,原本中东的三大板块:罗马、波斯、阿拉伯,各自有各自的尖锐复杂的内外矛盾,现在三大板块糅合在一起,其中两者的旧体制崩溃,一个的新体制刚刚建立。这就让各种社会矛盾以指数级交缠、放大、演变,为统治阶级提出了强烈的挑战。&br&从宗教的角度上说,原本不断降世的天启已经中断,也已经不再存在先知这样的权威角色。也就是说再没有一个可靠的指导意见引领社会发展。这也就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危机。而解决这个理论危机,就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一次大发展,并进一步开创了第一次“太平盛世”。但其成功经验又成为后面发展的桎梏,造成了第二次理论危机。这个以后我会专文介绍,本文主要谈社会和政治领域问题,宗教暂时不提。&br&&br&那么,从后人的角度看,当时的穆斯林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一方面来说,是极其成功的。阿拉伯人不但没有像历史上爆发过的蒙古女真那样,被逆推或者同化。而是反过来让自己的宗教成为旧大陆近代以前最成功的思想体系。他们的宗教和政治体制都承受住了考验。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们又是失败的。现实中社会并未如其设想的建成一种“理想的共和模式”。相反,其成功控制社会的代价,是不断的向成熟的封建化前进。最终成为他们当初想要推翻的那种利益阶层。&br&&br&具体到真实的历史,这种矛盾很早就已经存在。最初“四大哈里发”时期,具体来说就是欧默尔时期和奥斯曼执政的前期,采取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比如,欧默尔曾经让阿拉伯人统统住在几个“兵营城市”(如库法、巴士拉、福斯塔特)里,减少与原居民的接触。其实就是力图减缓、回避和化解各种矛盾的一种策略。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解决问题。用不了多长时间还是要面对。&br&&br&到了奥斯曼执政后期,后人多指责其法令宽纵,任人唯亲等弊病。但与整个历史的走向相比,其个人的作为只能算一种次要因素。&br&&br&事实上,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欧默尔创立的年金制度,根据参加革命的早晚来决定年金的分配。这对后来加入的部落和个人是十分不利的。加上奥斯曼所在的倭玛亚家族日益攫取权利,中下层阿拉伯人的权利实际被压迫而看不到出路的。&br&&br&于是,便爆发了一系列的请愿活动,并最终发展为弑君。这些请愿者强推阿里为新的哈里发,与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穆阿维叶爆发内战。&br&&br&阿里与穆阿维叶之争已经被很多文章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总之,利益集团的代表穆阿维叶获胜,开创了第一个“家天下”的穆斯林王朝——倭玛亚王朝。但是他们虽然夺得了宝座,却也继承了无数的社会矛盾。&br&&br&倭玛亚王朝的九十年是各种社会矛盾充分发展的九十年。客观的说,该王朝有不少有能力的君王,维系了王朝的存在。但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种矛盾不断的交织纠缠,让每一个统治者都不得不疲于应付。整个倭玛亚王朝的历史,就是一部“十口锅五个盖”的历史,直到最后矛盾总爆发,改朝换代。&br&&br&让我们简要的看看都存在什么矛盾?&br&&br&一是与阿拉伯人中下层的矛盾。这些人此前团结在阿里周围挑战利益集团失败,一部分成为哈瓦立及派,在整个王朝时期不断的武装反抗。另一部分以阿里后裔为号召,暂时隐忍,形成后来的什叶派。&br&&br&二是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各部领袖对王朝始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勋贵阶层,是王朝官僚制度建设的阻力。同时,各部落之间连横合纵,南北阿拉伯人之间矛盾突出,对君主继承和政策选择造成巨大影响。&br&&br&三是“新穆斯林”地位的矛盾。按照教义,新皈依的穆斯林应该立刻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个群里数量巨大,其社会定位的调整,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巨变。作为利益集团,王朝的办法就是无限期的拖延。因此,这些人充满了被剥夺感,成为王朝利益的反面。&br&&br&四是与原两大帝国遗留社会结构的矛盾。比如,原本存在的宗教结构,官僚结构等如何对待的问题。当然伊斯兰教本身存在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即“米勒特”制度(宗教自治制度)。但框架是框架,具体操作还是看人。比如,自治究竟到什么程度?哪些人享有自治权?他们应该承担什么义务?等等。在实践中就出现了换一个君主换一套政策,反复摇摆的问题。&br&&br&五是民族矛盾,特别是阿拉伯与波斯民族的矛盾。相对于原罗马帝国遗民多以宗教团体形式出现,由于种姓制度的拜火教消失的更加彻底,因此波斯人更快的转变为穆斯林。此后实际上出现了一种以波斯语为典籍的“雅利安版的伊斯兰教”,相对于以阿拉伯为典籍的“闪米特版的伊斯兰教”。此时波斯人很多已经成为宗教学者,却处于无权状态,对王朝充满愤恨。&br&&br&六是各种封建大帝国都会有的内部矛盾。比如地盘太大,交通不便,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意向;比如君主昏庸,幼子临朝带来的朝纲紊乱和宫廷阴谋;统治阶级腐败无能,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等等。&br&&br&这倭玛亚王朝能在这么多矛盾下生存九十年,也算是不容易了。&br&&br&而这些矛盾之间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激发的。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往往有好几个方面涉及。比如,著名的阿布穆斯林,此人就身兼“什叶派、波斯人、新穆斯林、奴隶出身”等好几条。到了王朝后期,整个帝国都觉得“天下苦秦久矣”。倭玛亚王室成了众矢之的。&br&&br&阿里对穆阿维叶:“你行你上啊!”&br&&br&随后就爆发了改朝换代的“阿拔斯革命”。阿拔斯家族巧妙的利用各方面的矛盾,特别是什叶派的力量推翻了倭玛亚家族的统治。新的阿拔斯王朝也前朝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注意,“阿拔斯革命”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自我颠覆。此前虽然也经历过一些内战,但从麦地那公社延续下来的国家机器还是第一次被完全摧毁。&br&&br&阿拔斯王朝相对前朝的特点:&br&&br&一是阿拉伯部落政治在政权内部失去了地位。倭玛亚王朝是当年阿拉伯人扩张政府之后,既得利益者的共同体。由于当年大多数军力是由按照部落编组,各部落首领便成为尾大不掉的军事贵族。这些部落按照传统的“南北阿拉伯人”划分阵营,终倭玛亚一朝都对政局保持着影响力。而阿拔斯王朝从呼罗珊起兵,很多官兵和阿布o穆斯林一样具有“波斯人、什叶派、新穆斯林”等几重身份。原有的阿拉伯部落政治自然靠边站。事实上,当时阿拔斯朝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打破血缘部落界限,按照宗教原则编组”的宗教理想。&br&&br&第二,波斯人等非阿拉伯民族的地位上升。朝廷内部正是建立起一套波斯式的官僚机构,大量非阿拉伯出身的人员担任官员。选拔官员的标准不再是按照旧的政府其的利益结构,而是按照皇家的喜好和利益。甚至伊斯兰教很快出现了波斯化的倾向,可以说是创建了一种“雅利安版本”的伊斯兰教。波斯语与阿拉伯语成为稍有水平的宗教学者都必须同时掌握的语言。当然,反过来说,更换了“操作系统”的波斯民族,以加速了伊斯兰化的过程,甚至在波斯以东,波斯这个概念同伊斯兰教的概念大体是同等的。&br&&br&第三,新穆斯林的地位大大提升。伊斯兰教本身就有一种自我颠覆的能力。宗教理想上对所有人敞开了大门。但类似倭玛亚王朝这样的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自动践行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因此,新穆斯林有足够的动力推翻旧的腐朽的体制。在阿拔斯革命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领域、整个社会都迸发出活力。而这些新的思维大多是由新穆斯林承担的。可以说,这是非常典型的制度革新带来的生产力飞跃。&br&&br&第四,宗教领域的变化。此前的倭玛亚王朝,整个社会类似沸腾的一锅粥。此时的宗教研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比如研讨“犯大罪的人是否还是信士”“哈里发应该如何产生”等等。经过阿拔斯革命之后,宗教学者开始逐步关注社会上的具体问题,研究如何建立沙里亚法的体系。换句话说,从一种不安的谋求激烈变革的状态,变得开始对宗教开始精雕细刻,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四大教法学派的建立和发展。&br&&br&当然,阿拔斯王朝依然是一个封建王朝,因此以上所说的社会变革都是有其上限的。而内部的各种矛盾虽然较前朝有所缓和,但依然持续不断。而随着封建制的成熟(个人认为直到塞尔柱帝国马立克沙和他的著名宰相尼扎姆o穆勒克时期才算是真正的封建制度完全建立),整个社会迅速变得腐烂。此后的再一次社会大变革就是蒙古人入侵的后果了。&br&&br&两个朝代其实是发展路上的两个台阶。宗教上的理想与现实中的封建化穿插进行。在此过程中,封建制度越来越严密成熟,直到腐烂。&br&&br&而这个过程,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第一个盛衰循环。篇幅所限,简要介绍到此。
我来回答吧。题主的问题很好,就是有点大。因为这个涉及的方面实在太多。我尽量梳理出一个脉络。 首先,根据我之前的提过的,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可以分为三段。从622年麦地那公社建立到1258年蒙古人攻破巴格达,这六百多年可以视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视为…
谢邀。&br&&br&首先,像伊朗这么大的国家,其政治人物的立场不可能用两个标签“改革派”“保守派”就可以概括的。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臆想。当然,鉴于知乎目前的风气,连十几亿的穆斯林群体都可以用“极端派-温和派”或者“世俗派-宗教派”之类的一两个标签描述,对伊朗的的这种提法也不奇怪。&br&&br&也就是说,伊朗内部并不存在一个媒体描述的有着“花岗岩脑袋的,保守的,邪恶的宗教势力”,以及与之对应的“开明的,饱受打压的,进步的改革派势力”。这些与古代的老百姓总是认为朝廷里有“忠臣”“奸臣”两派一样,是一种缺乏信息条件下的猜测性描述。&br&&br&关于伊朗现行体制,让我们把视野放远一点:&br&&br&16-19世纪,伊朗宗教领域出现了两大学派的斗争。两者都是十二伊玛目派的内部教义学派。两派的争执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伊智提哈德(教法创制)”的作用。简单的说,君主和他的追随者不承认其在教法体系中的作用,这样一来,这个社会的法律体系将会变得非常“稳定”,这就大大有利于君主的集权统治。与之相对,当时的欧莱玛集团(大致可以类比为中国的文官集团)认为,可以通过教法学家进行教法创制。很明显,后者将会让教法学家获得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两者的斗争直到19世纪才落下帷幕,以后者(乌苏勒派)的胜利而告终。&br&&br&这就带来了几个后果:一是高级教士阶层形成了对王权的制约;二是每个高级教士的职位都有一批稳定的追随者,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教团;三是什叶派的教义相对逊尼派更加灵活,更加容易追上现代化的脚步。&br&&br&这场哲学论战对今天的伊朗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伊朗的现代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打下了一个烙印。&br&&br&后来,各种改朝换代,直到巴列维父子当上国王(暂时不提中间的摩萨台时期)。父子两个都是波斯民族主义者。事实上,当时的中东,各种民族主义思潮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处于危亡状态的中东各民族其实都是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类似于生物中的一个品种)如果不努力奋斗,就会像被淘汰的物种一样被消灭。那么只要能让民族强大,换一种意识形态是很正常的事。典型的就是土耳其的凯末尔,全面推行世俗主义。&br&&br&巴列维父子做为民族主义者,对宗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表面上,父子两个都宣传自己是虔诚的什叶派信徒,并自豪的宣称,伊朗国内99%都是什叶派。其实,其不过是将什叶派伊斯兰教作为民族主义的附属品。而实际上,其对传统的宗教界一直是处于压制的状态。也就是说,其宗教观是“承认宗教原则,鄙视现行宗教体系”的。&br&&br&如果按照一般的剧本,伊朗的宗教界的确会被压的死死的。因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与国王相绑定。传统的宗教实际上已经被放在现代化的对立面,是一种等待改革甚至消灭的东西。&br&&br&相信大多数知乎er的观点与巴列维父子没有本质的差别。&br&&br&可是,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教士集团内部出现了霍梅尼这个人物。他的一系列宗教理论让教士集团扭转了被动的局面,最终建立了新的体制。事实上,虽然霍梅尼一直为一种“捍卫者”的形象出现,他的理论和作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改革者”。&br&&br&霍梅尼的宗教改革有哪些内容呢?&br&&br&一是明确了“反暴君”作为一种宗教义务的地位。在此之前,教士集团与君主之间的关系类似中国的官僚与皇帝,是一种有矛盾的共生关系。而到了巴列维时期,什叶派集团很明白国王的宗教政策最终是会消灭教士的“教法创制”权。也就是说,斗争的焦点在于对国家司法体制的决定权。而巴列维父子的独裁腐败和粗暴统治,特别是其在现代化转型中忽视了普通百姓的利益,成功的让霍梅尼等人抢到了道德高地。“反暴君”后来又进一步演变为消灭君主制。如此以来,教士集团就由原来的“现代化的阻力”的定位,转变成为推翻君主制,实现民主共和的进步力量。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对其不利的舆情,并为伊朗指明了发展方向;&br&&br&二是由对“双重契约论”的发展。所谓双重契约论,就是说比起西方的社会契约论,穆斯林国家在“政府与人民的契约”之前,首先是“真主与人类的契约”(大地上的代治者)。霍梅尼将这个理论与现代的宪政思潮相结合,成名创立了“法基赫的监护”这个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国家应该由一部宪法来规定其性质。并且为了宪法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需要一套机构来对宪法进行监护。这也是目前伊朗政治体制最鲜明的特点。&br&&br&三是对传统的宗教体制进行了改革。传统上,由于什叶派的“效法源泉”理论(就是每个人应该追随一个高级教法学家作为榜样,听从他的法学见解),每个大阿亚图拉的职位实际上都形成了一个教团。霍梅尼的领袖制度,其实是在众多大阿亚图拉之上又设立了一个强势的最高职位。当时曾有人建议,彻底废除传统的教阶制度,最终因牵扯过多而未推行。而且当时的伊朗宗教力量,包括人员、资产等,几乎全部被编入“伊斯兰共和党”。可以说是处于彻底重组的前夜了。&br&&br&此后两伊战争,直到霍梅尼逝世。由于此前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比如伊斯兰共和党总书记贝赫什提的遇袭身亡,比如原定接班人的蒙塔泽里的被废,造成了接班的领袖哈梅内伊相对资历较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弱势。因此,霍梅尼时期的领袖一家独大,总统如管家的格局,演变为领袖与总统相互制约,互相支持的格局。国家权利变成了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拉夫桑贾尼的“双核”体制。&br&&br&比政治人物的变动更加深刻的,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思考。鉴于霍梅尼死时,伊朗经济已经处于非常困难的状态。如何发展经济,同时保持体制的稳定,是一个摆在每一个政客面前的问题。&br&&br&简单的说:&br&以总统拉夫桑贾尼为首的一些人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经济环境。只有造就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才能让经济的车轮转动起来。因此,为了发展经济,应该实行有步骤的私有化改革,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对外,改变过去意识形态挂帅的外交政策,更加灵活的处理好对外关系。同时,为了进一步打通资本流动的空间(当然措辞上不会这么说),应该减少社会福利,同时鼓励女性就业。这一派通常被外界认为比较开明进步,在经济领域比较在行,也就是外界打上“改革派”标签的那一派。&br&现实中,拉夫桑贾尼两人总统届满后,力推好友哈塔米继任总统。哈塔米的八年总统生涯,对内开展了有限的私有化运动,对女性权利比较重视,对外则力求改善与西方关系(虽然一直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可以说,整整十六年时间,所谓“改革派”都是政坛的主导力量。哈梅内伊一直是支持其施政的。&br&&br&然而,这些年的改革措施并没有给底层民众带来太多的实惠。民众对官僚系统的扯皮已经非常厌倦。因此,2005年,当拉夫桑贾尼再一次出来想要竞逐总统宝座的时候,居然败给了政坛黑马,年轻的德黑兰市长内贾德。&br&&br&内贾德是一个曝光率非常高的总统,相信许多人都对他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八年总统任期可谓跌宕起伏,总是处于媒体的焦点。&br&一上任,内贾德就将第一次内阁会议安排在宗教圣地马什哈德。此后其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又使他迅速的成为西方媒体集中火力批判的对象。几乎一夜之间,全球都知道了伊朗选出来一个“逗比”/“疯子”总统。&br&内贾德的施政思想,其实是对两个前任的反动。他(起码在表面上)支持高福利经济政策,提倡更加传统的价值观。提倡国有经济在伊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外,则一改前任的务实主义,频频做强硬姿态。事实上,其思想已经超越经济,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br&&br&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内贾德都是一片批评甚至摸黑的声音。此时的内贾德被描述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br&&br&冲突的高潮在2009年的总统大选之中。谋求连任的内贾德与得到拉夫桑贾尼、哈塔米等大佬背书的穆萨维展开对决。期间过程是如此的戏剧化,可以说一度成为全球的焦点。这里不再赘述。只谈谈双方的行为逻辑。&br&&br&在穆萨维看来,伊朗的问题在于当政的内贾德(和他背后的哈梅内伊)已经曲解了伊斯兰革命的含义。很多制度规定,比如女性的头巾,已经让伊朗变成了一个保守僵硬的国家。这与追求民主自由的伊斯兰革命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而内贾德的国有化政策,其官僚机构权利扩张的体现,将会对伊朗的经济活力构成毁灭性打击。其不机智的对外政策,会给伊朗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因此,穆萨维的竞选口号就是要恢复伊斯兰革命的精神。其支持者以象征伊斯兰革命的绿色作为代表色,宣称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甚至其效仿伊斯兰革命时期的办法,每天晚上在自己阳台上呼喊“真主至大”的口号,以此为自己造势。&br&应该说,穆萨维的这一手是非常高明的。其竞选策略既抓住了伊朗的政治正确(肯定伊斯兰革命),又对内贾德和哈梅内伊提出了挑战(他们把革命路线走歪了)。表面上是对体制的拨乱反正,其实是为资产者和中产阶级发声。很多大学生,私营业主,讨厌头巾的女性,知识分子都对其非常支持。&br&&br&而在内贾德看来,国家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是中饱私囊的官僚和追求个人利益的资产者造成的。拉夫桑贾尼等人都是伊朗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打着经济自由的旗号,其实是要篡夺革命果实,为掠夺国有资产做准备。伊朗人民如果让他们上台,将会使国家陷入资产阶级和买办之手。对内残酷压榨剥削人民,对外卑躬屈膝。因此,真正的爱国者应该紧密团结在领袖周围,为防止江山变色而斗争。其支持者采用伊朗国旗的三色作为代表颜色。&br&内贾德的支持者,大多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和政府中依赖公权力的官僚。他们的诉求不是要多少“自由”,而是希望得到保障。&br&&br&换句话说,大选的焦点在于,这个国家究竟应该“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是做大蛋糕重要?还是怎么分蛋糕重要?&br&&br&有趣的是,在遥远的中国,同样有两批针锋相对的人,分别支持穆萨维和内贾德。当时的网络论战几乎和伊朗国内一样激烈。&br&&br&客观的讲,两派的主张都有其道理。具体支持哪一方,除了个人的好恶,主要还是其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决定。因此,用一个明显带有倾向性的标签“保守派-改革派”是完全无法描述这两种思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朗的2009年的两大政治派别其实已经具备了西方式两党政治的雏形。至于怎么形容这两个派别,其实是根据每一个人的立场来决定的。&br&&br&至于政治人物不断的调整立场和西方媒体不断的给人物更改标签的事这里就不再详说了。&br&&br&现今的伊朗总统鲁哈尼,其实是各方面妥协的结果。其反映的其实是哈梅内伊的政治立场——温和、保守、务实的并存。可以说正是哈梅内伊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让其能够不断的调整政策,使其掌握并巩固自身的权力。&br&&br&关于伊朗的未来:&br&&br&伊朗目前的政治局势是双方暂时达成妥协,同时都在蓄力待发。争夺的焦点就是领袖的位子。哈梅内伊年事已高,可以期待其去世的时间。而且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明确的继承人,因此将来必然是激烈的斗争。&br&&br&第一种情况,双方妥协,选出一个弱势的领袖。这种情况必然是种过渡阶段,不可能长久。无非是双方投鼠忌器,不敢贸然摊牌罢了。无论维持多久,都会滑向另外三种情况。&br&&br&第二种情况,原本被当做过渡人物的弱势领袖,逐步借力打力,成为新的领导核心(咦?)。这个相对强势的领袖可以镇的住场子,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伊朗免于内部动乱,闷声发大财,经济得到提升。但双方的价值观冲突并未得到解决。&br&&br&第三种情况,资本获胜(俄化)。伊朗的政治体制名存实亡,整个国家向西方靠拢,在一段黄金岁月后迅速下跌,国家陷入长期滞胀状态。&br&&br&第四种情况,体制战胜并驯服资本。整个国家开始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强调星辰大海……不多说了。&br&&br&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双方两败俱伤。国家陷入空前危机,强人上台,伊朗变得日本化(二战时的日本),决定对外输出矛盾。首要扩张方向必然是环海湾的什叶派地带,由此陷入和阿拉伯人的全面战争当中……
谢邀。 首先,像伊朗这么大的国家,其政治人物的立场不可能用两个标签“改革派”“保守派”就可以概括的。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臆想。当然,鉴于知乎目前的风气,连十几亿的穆斯林群体都可以用“极端派-温和派”或者“世俗派-宗教派”之类的一两个标签描述,…
将一篇半成品文章贴出来,也许能解答题主的疑惑。&br&&br&在现在西方强力宣传之下,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被洗脑——没错,别不服气,就是洗脑——仿佛伊斯兰世界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这个教”。凡是信了这个“教”的,都会像僵尸变异一样成为暴民。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理每个人都懂,可到了具体问题就变成了单纯强调上层建筑(宗教文化),而刻意忽视经济社会问题。&br&&br&我们把问题缩小一点,主要说中东。&br&现在中东最是非常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带来的经济问题从而引发社会动荡。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破产的倾向不可遏制,人民生活越来越痛苦,不得不形成“自发的反抗”。&br&&br&为什么经济破产的倾向不可遏制?主要有两个原因:&br&一是“超级马尔萨斯”现象。为什么加上“超级”两个字?就是说这个同农业社会的马尔萨斯现象不太一样。在农业社会,当人口繁衍,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不足的时候,就会很快发生战争瘟疫饥荒、改朝换代等,进入新一轮循环。但在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之后,这个现象发生了一些改变。各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权普遍出现“延寿”现象。得益于粮食进口、卫生条件改善、金融手段增多,以及政府军更加优良足以形成代差的武备,这些政权在西方支持下往往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例如埃及,其粮食产量大体只能供应四千万人生存,而现在八千万的人口规模,依然没有爆发大规模内战。虽然在阿拉伯之春中不小心失去了政权,但不过一年又被军方夺了回去。&br&这也是西方国家反复宣传的一点,换句话说,在西方媒体的宣传中,什么会有中东问题呢?就是因为“他们太能生了”。&br&而他们讳莫如深的,是第二点:半殖民地社会必然的经济破产倾向。&br&资本主义早已实现全球化。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管愿不愿意,都不可能摆脱这个体系。只不过,有的比较幸运,生存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一端,而有的人生存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里。资本主义有个基本公式:商品价值=利润+工资。利润越高,工资越低。同时,利润被大量用于增加产能,也就是商品价值将会继续增长。换言之,工资永远买不光商品,越是产能发达越是如此。&br&那么多出来的商品卖给谁呢?殖民地啊。那如果他们不肯买呢?那就想办法逼他们买。怎么“逼他们买呢”?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肮脏血腥所在了。比如,卖鸦片,上瘾了就由不得你不买了。当然,中国人也不傻,作为一个族群,自然不会眼看着自己经济失血,会想出“禁烟”的办法来。那么资本主义的武力就随之而来了。打,把当地的封建统治者打服为止。怎么让他服?就是要捏住封建统治者的命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打了两三年,直到封锁了大运河才让清廷屈服。后来看清廷落实条约太过磨叽,干脆又来了一次,把首都打了下来,才让清朝彻底服了。&br&打服了接下来干什么?通商啊。通商就是要卖掉商品。如果这种商品有竞争力,西方就会宣传自由贸易,反对关税壁垒,直到完全控制这个产业。如果没有竞争力呢?那就直接出手,打烂对方的产业。总而言之,要保持垄断地位。&br&很显然,一边是不断的要求殖民地“买买买”,另一方面是不断打压殖民地的产业能力,这殖民地的经济永远有一种破产的倾向。时间久了,都会沦为债务经济。&br&&br&综合上述两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永远有一种破产倾向。如果全球资本主义保持景气,还可以有一口汤喝。但如果资本主义自身难保,吃像难看的时候,社会的中下阶层就会饿肚子,不得不反抗了。&br&&br&最近的一次,就是2008的金融危机,直接引发了2011年持续至今的“阿拉伯之春”运动。&br&&br&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自1840年沦为半殖民地,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就重新站了起来。而中东地区接触资本主义更早,至今依然未能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呢?&br&&br&这里就是提到一个概念,就是资本主义的“短视性”。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任何行动都要考虑到利润和成本的。如果成本过高,而利润不大,那么即使知道某件事不做就会有巨大的未来隐患,也不会去做现在要亏本的事。&br&&br&中国在地理上有个特点:地盘大,人口多,北方平原多而可通航的水系少,南方水系多多而地形破碎。&br&西方国家渗透中国最方便的就是沿海沿江一线。其他地区依然可以通过铁路渗透,但从成本和安全性来讲,比起沿海沿江还是差远了。&br&而西方扶持的代理人,总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一方面这个代理人不能太强,否则有失控危险,但是又不能太弱,否则就起不到作用。所以,西方的代理人永远是当地腐朽落后的那一部分阶层。这些阶层,本来就是当地的土地占有者,其意识形态必定是原有文化的糟粕版。其军队,也必然是封建内核加洋枪洋炮。其战斗力绝不可能强大到挑战西方的程度,而能否有效的镇压本国的反抗,同样存疑。&br&如果当地军队和国家机器相对强大,让封建统治者能够和西方讨价还价,自然会受到西方的打压。当然,利用民族矛盾让殖民地互咬当然更加节约成本:中日甲午战争。如果殖民地政府太弱,快要被本国民众推翻了,那就只好西方亲自出手,扶上一把:中外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如果扶植的傀儡不按套路出牌,采用民粹方法和西方要价,那就揍一顿再问服不服: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如果该傀儡实在太弱,怎么都扶不起来,那就干脆换马:辛亥革命。&br&当然,对西方来说,革命是有风险的。从1911辛亥革命到1927年的4.12政变期间,是各资本主义国家分头寻找代理人的过程(军阀混战)。直到蒋介石集团与江浙财阀,也就是军头与买办,结合之后,西方才有了新的可靠的代理人。&br&那么中国如何能够将西方势力驱逐出去呢?刚才说了,由于上述的两点原因,殖民地人民特别是中下阶层,必然时常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越是资本主义渗透厉害的地方,就越受到严厉的剥削,其反抗精神就越强烈。沿海沿江的各大城市的工人阶级自然成为最先反抗的先锋。但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力量最强大的地方,注定其反抗是不能成功的。经过若干教训,不得不转入农村地区,走占山为王的道路。&br&而南方地区地形支离破碎,决定了各个革命根据地注定是分散的,难以形成合力。发达的水系又让资本主义的代理人可以方便的投入其军事力量。于是南方的土地革命依然在财阀与军头的联合代理人蒋的扼杀下失败了。&br&而拥有在南方斗争经验的人员,来到北方,首先在地形最封闭的山陕两省站住脚跟。随即逐步渗透华北平原。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充分挖潜。在南方同样缺乏工业能力的前提下,双方实际上依然服从古代“统一的北方碾压地形破碎的南方”的规律。此后的故事就没什么悬念了。&br&&br&从中国的例子可以看出:殖民地经济必然破产,人民必然走上觉醒和反抗的道路。而一开始必然是“群众的自发的抵抗”,也就是充满了盲目排外、族群仇杀、复古与反智倾向的表露,以及由此带来的传统社会的瓦解。而这种“自发的抵抗”,注定会带来失败的结局。其经济的殖民化程度反而加深,原有的封建统治者会被彻底的资本主义代理人所取代。但此时的矛盾将会更加单纯,直到资本主义代理人的失败。&br&&br&那么我们转向中东,看看在那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br&&br&近代,中东地区除伊朗外,大部分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治下。帝国后期,同我大清一样,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正是充当了西方资本主义代理人的角色,其国祚才延续了六百多年。直到一战时期,奥斯曼帝国错误的选择了同盟国阵营,导致西方国家决定更换代理人。鉴于奥斯曼帝国土地广阔民族众多,更换代理人的过程事实上意味着帝国的解体。&br&&br&具体到阿拉伯人这一块儿,整个阿拉伯世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红海以东的阿拉伯半岛和新月沃地,称为“马什里克”;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和苏丹;以及非洲西北角的“马格里布”。三块土地的联系程度要远远小于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联系程度,实际上,其社会呈现各自发展的特点。&br&&br&重点说说“马什里克”和尼罗河流域部分。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地区的统治多数时候是处于“羁縻”状态,即使后期进行了郡县化的改革,地方上依然领主林立。这些大大小小的地主,既是土地所有者,也是家族领袖(部落首领)。换句话说,是非常典型土地加血缘的封建模式。&br&&br&事实上,控制了海洋的英国人在一战之前,就已经控制了最远离奥斯曼帝国核心区的半岛东南侧。这个三角形的地带,以马斯喀特苏丹国为核心,向北沿着波斯湾,抵达科威特,向西沿着印度洋抵达亚丁。这个三角地带,成为日后阿曼、阿联酋、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南也门的雏形。&br&&br&而在这个三角形之外,英国人同时扶持了两个代理人反对奥斯曼帝国。这两个代理人,分别代表了当时阿拉伯人的两种政治路线。&br&&br&第一个,“衍圣公”哈希姆家族。这个穆圣后裔的家族天然拥有一种政治号召力(这里都说的比较简化,暂时这么理解)。当时很多阿拉伯人觉得,土耳其人压迫我们,“把满人皇上换成汉人皇上”问题不就解决了吗?&br&英国人许诺,将来打倒了土耳其人,将会帮助哈希姆家族在“马什里克”地区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阿拉伯的劳伦斯)。&br&于是1916年,哈希姆家族为首的阿拉伯人发动阿拉伯大起义配合英军。英阿联军一改此前裹足不前的困境,迅速改变了阿拉伯战场的局势。此次大起义中,阿拉伯人首次升起了象征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四色旗(白色象征倭玛亚王朝,黑色象征阿拔斯王朝,绿色象征法蒂玛王朝,红色象征将要建立的哈希姆王朝),后来成为许多阿拉伯民族主义国家的国旗蓝本。&br&&br&但英国人当然不会遵守自己的诺言。随着《塞克斯—皮科协定》、《贝尔福宣言》等一系列文件的推出,英法共同瓜分新月沃地的图谋浮出水面。哈希姆家族在抵抗法国侵略者的大马士革之战失败后,不得不事实上承认了这种划分。除了英法的咄咄逼人之外,阿拉伯内部的另一支势力的挑战甚至更为致命。&br&&br&那就是英国的另一个代理人:沙特家族。&br&沙特家族本是利雅德附近小城德尔伊叶的小部落。18世纪,该家族族长与瓦哈比派创始人结盟,获得强大思想武器。不久该家族成功占领整个内志和汉志。出于该派宗教观点,破坏了麦地那的先知陵墓,纳杰夫的阿里清真寺等历史遗迹。此后,两次被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埃及和哈伊勒灭国。直到1902年,伊本沙特从英国控制下的科威特出发,突袭利雅德,第三沙特复国。&br&此后,第三沙特在英国的支持下,击败消灭世仇拉希德家族,攻占哈萨和汉志封地。对哈希姆家族提出了强烈挑战。&br&&br&这里简要说一下,为什么沙特家族比哈希姆家族更为强大的原因。事实上,哈希姆家族可以视为整个阿拉伯地区各个不同封建家族的共同推出的共同代表。如果不是青年土耳其党人激进的改革和削藩政策,这些封建主不一定会反叛奥斯曼帝国。把哈希姆家族推出来,就是要代表阿拉伯地主阶层的利益。这也决定了哈希姆王朝必定是一个松散的、低效的政权。而其宗教政治观点也必定是保守而中庸的。&br&而沙特家族和瓦哈比教派,其宗旨就是要打着复古的旗号,革那些部落酋长、圣裔、苏菲导师的命。其宗教观点激进而犀利。迎合了当时渴望改变社会的底层人民的追求,因此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这种“张力”,尽管大体上沙特王国的版图局限于内志、汉志、哈萨三块,但在每一个方向,其处于进攻状态:北部的内夫德沙漠,以南从也门夺取的三省,东南鲁卜哈里沙漠方向等。&br&&br&当然,英国人出于众建分其势的考虑,依然将约旦和伊拉克交给哈希姆家族统治。英法共同主导的阿拉伯国家基本格局从此固定下来,成为至今未能突破的藩篱。&br&&br&至于埃及,那个时候早已是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王室家族是历史上著名的穆罕默德.阿里的后裔。几大家族就在英国主导下度过了二三十年的王国时代。直到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br&&br&第一次中东战争,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战败。所有的阿拉伯国家的人民都意识到了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无能。于是压抑已久的民族主义开始爆发,阿拉伯国各国迎来激情澎湃的民族主义时代。&br&&br&1952年,埃及“自由军官组织”领袖纳赛尔发动政变,推倒了法鲁克王朝。此后,伊拉克(1958)、叙利亚(1954)、利比亚(1969)等国的自由军官组织先后推翻本国封建统治者。纳赛尔主义成为阿拉伯国家最流行的思想。&br&&br&几乎同一时代,一个叫做“复兴社会党”组织,分别于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取得政权。无论是纳赛尔主义还是复兴党运动,都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其进步思想让当时的阿拉伯社会一片变革之声,整个五六十年代成为近代历史上的少有的进步时代。&br&&br&“泛阿拉伯主义”体现了阿拉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无论是纳赛尔主义还是复兴党运动,都认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由于各地封建主事实上的割据,以及他们背后的帝国主义的压迫,被分裂为许多个国家。因此,对内要打倒封建专制,对外要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由此实现民族统一和国家富强。&br&&br&纳赛尔主义的实践者,主要是各国的青年军官。无论封建统治者怎样的保守落后,他们总要维持一支可用的武装力量。也不得不允许一些军官学习现代知识。而这些开阔了眼界的军人,对本国的落后状态感到不满。推翻封建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为共同的理想。与清朝实际上是被南北新军共同推翻的类似,阿拉伯国家同样经历了这一阶段。&br&&br&但是,单纯依靠军队的政权,有期致命的弱点。一是对内对外斗争的需要,将会建立起个人崇拜和事实上的独裁;而独裁一旦建立,实质掌权的军队系统就会迅速腐败;军队系统成为新的统治者之后,也同样会成为社会改革的反面力量。同时,军队的威望维系于其对外作战的胜利,一旦军事上受挫,就会爆发信任危机。领袖威望高度依赖各种秘密警察。因此,尽管纳赛尔主义者一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自从第三次中东战争失败,就仿佛丧失了自身勇气。直到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事实上放弃了自己的主张。&br&&br&而复兴社会党运动代表了“泛阿拉伯主义”的另一思路。与纳赛尔主义的军头领导不同,其强调党指挥枪。其指导思想事实上是苏联模式的阿拉伯版。与纳赛尔主义者以军官阶层为核心不同,其支持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其党员普遍有更高的政治觉悟。但是,毕竟是一个建立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基础上的政党组织。其一开始就有先天不足:&br&一是理论基础的缺失,其思想上既有“复兴”这一民族主义的诉求,也有“社会”这一阶级斗争的提法。然而在实践中,却始终无力或是不肯发动群众。虽然都标榜土地改革的旗号。但没有哪个改革彻底成功过。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露无遗。&br&二是组织建设上的随意性。复兴社会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合并又分裂的历史。动不动搞政党合并,使得党内成分复杂,派系众多。而派系之间的矛盾又往往造成迅速的分裂。当发现党内马克思主义者竟占了多数的时候,又搞突然清党。其几个领袖之间的关系也时好时坏。有的领袖政治观点幼稚,书生气严重。&br&其结果,使得复兴党的历史成为了曲折复杂、摇摆不定、不断分裂的历史。党的软弱最终造成军头的崛起。阿萨德和萨达姆分别篡夺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政权。复兴社会党运动走上了纳赛尔主义的老路。&br&&br&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果,造成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与以色列的媾和。此时的各国强人们,已经成为新的地主和买办的代理人。此后的三十多年,是一个漫长的停滞期,一方面是吃此前社会改革的老本,一方面是西方国家见识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威力,不敢逼得太紧,因此,阿拉伯国家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光。&br&&br&直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数十年混吃等死的时光,在养肥了新的一批军头之后,积累的社会矛盾终于爆发出来。军头总统纷纷下台。反倒是王爷们稳坐泰山。&br&&br&阿拉伯社会与中国社会最显著的一个差别就是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中国拥有华北平原这一核心区域不同,阿拉伯国家的地理情况更加支离破碎。这给西方国家分而治之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现代的阿拉伯国家,既有经过民族革命的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国。也有根植于古代社会的一战产物:海合会国家。&br&阿拉伯国家虽然是相互接壤的国家集团。但是地区内海洋、沙漠占据了巨大的空间。各个阿拉伯国家在地理上实际上处于一种“群岛状态”。各片绿洲之间交通不便。但是几个深入内陆的海洋,给帝国主义干涉提供了方便之门。&br&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地形不利,仍然不足以解释阿拉伯社会发展的落后与不平衡性。之所以各帝国主义能够在这一地区占有支配地位,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的两个帮手,也就是基本盘。&br&&br&一个是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国家。前面说过,资本主义有其短视性。也就是说,当其要做出干涉的决定时,一定会核算成本。成本明显低于收益的时候,就不会全力出动。比如在中国,美国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国民党集团被击败,赶出大陆。只到了台湾海峡有低成本的介入手段时才亲自出手。&br&&br&而海合会国家的天量石油财富,给了西方国家果断介入的底气。以海湾战争为例,仅沙特一家就给了美国八百多亿军费。换句话说,镇压阿拉伯国家内战,不但不花钱,反而能赚钱。这就让西方的军事介入的决心大大增强,决策成本大大降低。&br&海合会国家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力求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各种社会运动不要“传染”到自己。为此,利用金钱攻势直接干预邻国内政。最典型的是埃及在阿拉伯之春后,穆兄会政权得不到任何财政支援,社会经济运转出现问题,最终被政变下台。而军头塞西上台后,沙特立刻送上大礼包,连军舰飞机都帮着买。大概还有人还以为穆兄会是“宗教极端政权”,塞西是“世俗主义政权”,如果是这样,只能说西方媒体的洗脑能力实在强大。&br&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件下,是无论如何发展不出自己的产业能力的。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已经是彻彻底底的地主加买办。在一个正常的国家,财富的增长来源于人民的劳动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人民努力劳动的前提是社会分配的大体公平和劳动价值的正常体现。只有这一“正向反馈”得到建立,才能让社会平稳发展。&br&而在阿拉伯国家,最彻底的殖民地经济让整个社会变得扭曲。王爷们在得到海量石油美元之后,除了自身挥霍和安抚民众之外,剩余财富几乎全部投入欧美资本市场。一切消耗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本地产业几乎得不到任何订单。事实上,王爷们绝不会真心的发展自己的产业,因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而这种开启民智的做法是王爷们的大忌。&br&石油财富越多,进口商品就越多。进口商品越多,本地产业就越发展不起来。除了海湾国家,其他的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状况同样糟糕。例如埃及,由于民族产业的缺失,大量商品需要进口。进口就需要外汇。那么外汇从哪里来呢?埃及有外汇四大支柱的说法:运河、旅游、侨汇和石油。其中石油出口随着自身的需求增长早已经消失。旅游业高度依赖西方的经济景气,加之政治动荡,也没什么收益。运河倒是坐地收租的好办法,这也是塞西急急忙忙拓展苏伊士运河的动机,可毕竟收益与需求相比是不够的。那么侨汇呢?依赖于在海湾国家打工的埃及人。一旦得罪和海湾国家,劳工就会被驱逐。同时,埃及还指望着王爷们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支援。因此埃及是万万不敢得罪西方和王爷们的。否则,外汇不足就买不来足够的粮食,埃及人民的廉价大饼就不够吃,统治者也就坐不住了。&br&从另一个角度说,现代的非海湾阿拉伯国家大多是“关税经济”。这与我大清和蒋政权高度相似。传统农业税收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国家需要,又没有自己的产业能力,就只好想办法守住物流通道,收取关税。&br&而这关税,最终还是转嫁到普通国民头上。普通国民孱弱的经济能力,决定了关税越高,政府越肥,民众越穷。而政府为了海关有更多的流量,一定会鼓励、起码不限制进口。那么本国的产业就会被西方产业彻底挤垮。如此恶性循环。&br&本来呢,这种游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民众总有被榨干的一天,实在穷的受不了只有造反一条路。这也是中国最终推翻蒋集团的原因。然而在阿拉伯国家事情发生了变化。天量的石油财富让统治者有了始终维持社会基本基本秩序的底气。每当民众受不了的时候,统治集团就给一点补贴,让民众吃的起大饼。因此这个游戏竟玩到现在还没有玩脱。&br&&br&不过,历史总是动态发展的。随着人口膨胀,以及国际市场的波动,维持这一游戏变得越来越难。2008金融危机之后,突尼斯等国失去了旅游市场,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同时粮价大涨。阿拉伯国家的廉价大饼政策维持不下去了,人民只好走上街头。而这一动荡和内战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已经处于社会底层的逊尼派社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卷入战乱。最终形成了IS这样一个怪胎。&br&&br&IS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对其可以进行各个不同角度的解读。&br&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所提到的阿拉伯国家的近代发展历程,对比中国,会发现明显少了一个阶段(除了共产主义革命)。是什么阶段呢?就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阶段。&br&对这种“群众的自发的抵抗”,历来对其评价对其褒贬不一。不可否认,这绝不是一个美好的历史阶段。随处可见的暴力、混乱、排外的现象,以及底层文化中愚昧和残忍的倾向纷纷上演。但现在看来,没有这个阶段,就不会后来的社会进步。&br&这个阶段的意义就是:开启了摧毁传统社会的序幕。&br&&br&什么是传统社会?传统社会就是以农业生产为社会基础,“一团一团”“一块一块儿”的社会;现代社会就是以工业生产为社会基础,以个人和小家庭为基本单位,“原子化”的社会。&br&&br&无论哪个国家,传统社会都有共同的特点: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土地占有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社会里,地主通常以家长的形式出现。同时,传统的宗教文化也依托于这个社会基础而存在。&br&&br&在土地产出尚可以养活上面的人口的时候,社会显得井井有条,父慈子孝、三纲五常之类的伦理秩序也得到落实。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社会盛世期,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社会。&br&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以及自然经济的解体,终究会产生一批无法在传统社会内找到活路的人。这批人陷入赤贫之后,自然会形成一种颠覆传统的力量。当这种力量汇聚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大规模的暴力运动。&br&清朝的康乾盛世,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最久的封建盛世。它是我国封建制度彻底成熟的产物。儒家伦理在是如此的深入人心,整个帝国也在这个基础上显得无比巩固。&br&但是,总算有一批活不下去的流民起来造反。流民所到之处,又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以至于产生更多的流民。明朝就是这么灭亡的。但清朝有了西方殖民者的辅助,最终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br&但是,这场运动所造成的对传统社会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一个失去了原本家族庇护的阶层从此形成。这些人成为流氓闲汉,充斥了满清的军队和衙门。有的不得不进工厂做工。但这些“零散的”既回不到传统社会,又融入不了现代社会的人,时刻处于生活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朝不保夕之中。同时,依据社会底层文化的方式,这些人纷纷自组织起来。到了清末时候,军队里加入“袍哥”之类民间组织的,竟已达到七八成。因此,满清的覆灭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br&如果没有这些“既回不到传统社会,又融不进现代社会的人”,那么传统社会就得不到冲击,以后中国的社会变革就没那么容易了。&br&&br&那么,为什么说传统社会秩序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呢?&br&&br&第一,传统社会必定是一个破碎的社会。基于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人地矛盾是生产的主要矛盾。换句话说,我多一块地,你就少一块地;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各个家族之间,包括家族成员内部之间,永远充满了趋向于你死我活的矛盾。各家族只有以血缘关系扭在一起,和相邻家族无休止的械斗,“打冤家”,才能生存下来。为了实现弄死邻居的目的,每一个家族都不惜出卖民族利益。同时,“帮亲不帮理”,不管邻居干什么,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要反对。&br&第二,传统社会注定是一个高生育率的社会。农业社会,人多力量大。在一个封闭的地方,人们会自觉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人口(《遒山节考》)。但是,只要存在相邻家族,控制自己的人口就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抢和不被抢,每一个家族和家庭都有努力多生儿子。人口的快速膨胀不可避免。直到实在养不活为止。&br&第三,传统社会注定是一个没有个人自由的社会。比如,对女性的压迫。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女性生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把女性控制在家族内部,依然是任何一个家族的理性选择(起码可以换亲嘛)。那么女性的婚姻自主权自然会受到无视。越是社会危机的时候,越是如此。同时,为了保证女性自觉自愿的遵守规则,对女性的教育也会受到限制,即使有也会是所谓“妇德”教育。至于在活动空间上限制女性,甚至不惜摧残女性身体的,也不胜枚举。&br&第四,传统社会必定是一个反智的社会。在一个传统的村落里,一般只有少数统治阶级识字。这就是维持统治秩序的需要。大量人口受到教育,意味着传统伦理的颠覆。知识阶层会自觉不自觉的维持“知识的垄断”。比如,强力反对义务教育,比如保留文言文之类的知识壁垒。即使允许一部分人读书,也往往集中于政治法律之类的内容,目的是通过政治法律等手段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而生产性的知识通常被人轻视——地都保不住了,还想着其他?&br&第五,传统社会必定是一个排斥新生事物的社会。各种新的事物,无论是工厂、学堂还是铁路,必定引起人们本能的恐惧。从地主的角度来说,变革意味着风险。“六两银子一个丫头”的社会是地主们的终极梦想。当村里的人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之后,原有的,基于土地所有权的经济秩序必然被破坏。这就让地主阶层本能的反对所有的新生事物。而对普通人来说,新生事物会撕裂原有的社会划分。掌握了新技术的人会轻易获得与原有地位不相称的经济能力。同时会破坏原有的互助的亲戚关系。原本捻熟的社会规则会突然变得陌生。因此,无论上下,都对新生事物有些强烈的排斥情绪。&br&&br&第六,传统社会努力构建一个静态的社会。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都基于农业社会的缓慢积累。而政治领域高度依赖社会经验的增长和人际关系的编织。推崇长辈经验和老人政治不可避免。同时,对古代先贤的推崇和各种教条的崇拜也显得非常合理。&br&&br&因此,任何社会进步,都必须建立在打破原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任何不涉及传统社会变革的改革或革命,都将是泥足巨人,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br&&br&而对殖民者来说,让殖民地保持传统社会模式是一种天然的选择。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有助于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该国生产能力的提高。甚至该国连征兵动员都难以完成。同时,每一个传统社会都有些大量的想出卖邻居的家族,选取和更换代理人再方便不过。(不过为了打通市场,资本也有摧毁原有社会的冲动,这里暂时不表)&br&&br&具体到阿拉伯国家,有一句谚语“我们和自己的兄弟联合对付自己的堂兄弟,和自己的堂兄弟联合起来对付外人”。整个社会是一个从根子上就分裂的社会。其对民族、国家等现代概念的认同是十分薄弱的。&br&&br&当然,每一个家族在面对这个分裂的社会的时候,都会觉得孤单。人类的本能会让每一个家族寻找自己的盟友。如果按照血缘关系寻找盟友,那么就会认同于部落、民族;如果按照文化关系寻找盟友的话,就会认同于教派、教团。事实上,漫长的历史已经让这两种认同渐渐融合。换句话说,往往会出现一个部落集体认同于一个教派的现象。很多时候,这一群人干脆就是一个教团。各个人群实际上处于随时可能开战的状态。在我国也有同样的现象。比如,南方土客矛盾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西北的回汉矛盾导致同治年间的战争等等。&br&&br&而在中东地区,由于这种联合是如此的成功而持久,就出现了各种教派教团各据一方的现象。注意这个“各据一方”不可能太大。毕竟,最大的敌人是邻居,教派控制范围太大,一定会产生内部的分裂。事实上,一般一个教派往往占有某种特定的地理区域。因为这个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基础相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接近,认同感高。但这个区域只要稍微一大,内部就会分裂为两个或多个集团。彼此之间矛盾不断。&br&&br&比如,在阿富汗的主要民族普什图人内部,就存在两个古老的部落联盟。杜兰尼人和吉尔札伊人,任何时候,这两个部落联盟都是反着来的。比如,前总统卡尔扎伊出身于杜兰尼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就成了美军的天然盟友。而对应的,吉尔札伊人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倒向塔利班一边。而现实情况更为复杂,各部落联盟其实难以控制下面的部落,各部落又控制不了各个家族。到底是亲政府还是亲塔利班只有到了村一级才能知道。各种立场的村庄实际上是犬牙交错的分布着的。电影《红翼行动》中,美国海豹突击队被亲塔利班的村庄攻击,而被反塔利班的村庄的援救。在外人看来,这是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别,其实两者都是按照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行事而已。&br&那么能不能专门对付亲塔利班的村庄呢?事实上,大多数的村落和家族都是两面下注。真正完全站在一边的家族不多。如果对某个村庄搞无差别攻击的话,势必得罪他们在另一阵营的亲戚。一旦开启血亲复仇的模式,很快整个阿富汗都会站在美军的对立面。当年苏联就是这么踩进坑里的:只要发现某个村庄收留抵抗分子,立刻将整个村子炸成火海。很快,整个阿富汗都在和苏联人打仗,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br&&br&换句话说,在一个传统社会,任何一个家族都存在很多个同心圆。越小的圈子越亲密,越大的圈子,越容易出卖。优先保证家族利益,而不是高大上的国家、民族利益,是理智的选择。&br&&br&同时,由于要对付的首要敌人是相邻的家族。也就决定了各种教派的分布是犬牙交错的,永远不可能彻底分开。&br&&br&而教派的选择,除了考虑到结盟的需要,和这个教派和自己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程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在整个国家的法律社会体系当中,取得一定的定位。换句话说,自己这一派的教义教法,要在“文斗”当中发挥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教派或者说家族,都要培养大量的宗教人才。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诉讼、谈判、协调等各方面的需要。&br&&br&具体到一个个具体国家,会发现这一规律屡试不爽。比如伊拉克,这个国家大体以巴格达为界,北部为逊尼派,南部为什叶派。当年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当政的时候,参与革命的大多是北部逊尼派人员。当时他们视南部的什叶派为保守的封建分子。甚至说“宗教是封建社会产物”。而为了对抗逊尼派的民族主义运动,什叶派不得不选择宗教路线,创办“伊斯兰达瓦党”,以传统价值观捍卫自己的利益。而到了今天,南部的什叶派玩起了民主政治和国家主义。北部的逊尼派却不得不一定程度上和宗教极端分子结盟,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IS的统治下。&br&&br&而伊拉克南方的什叶派内部,同样也存在着家族政治。近代以来,伊拉克什叶派群体就存在两个大的家族,一个是萨德尔家族,一个是哈基姆家族。近一百多年来,伊拉克的大阿亚图拉职位,大部分都在这两个家族的子弟门生手里。包括最近十几年被媒体宣传的神乎其神的西斯塔尼,其实也曾是萨德尔家族的门生。&br&需要说明的是,什叶派有一种“效仿源泉”制度,也就是一个大阿亚图拉职位都有一大票支持者,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教团。&br&在萨达姆当政的高压时期,这两个家族的领袖有的外逃,有的与萨达姆对抗而遇害。只有西斯塔尼选择低调的留在国内,加之其资格老、人脉广,因此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势力的政治代表是“伊斯兰达瓦党”。这是一个五十年代出现的政党,是什叶派势力为了对抗当年逊尼派主导的轰轰烈烈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而诞生的宗教政党。伊拉克的前执政联盟叫做“全国团结联盟”,由二十多个党组成,其中的核心就是这个“伊斯兰达瓦党”。伊拉克总理,无论是贾法里还是马利基都出自这一政党。&br&而哈基姆家族在萨达姆当政时期一直在伊朗避难,并组织了“巴德尔”旅参与作战。伊拉克战争后,一度与美国走的很近。其政治马甲叫做“伊斯兰最高委员会”。&br&而萨德尔家族,最出名的就是那个组织马赫迪军的萨德尔。此人的伯父与父亲都是大阿亚图拉,伯父死于萨达姆迫害,两个亲兄也死于萨达姆迫害。其父死后,大阿亚图拉职位传给一个弟子,此人长期居住伊朗,而认命萨德尔为其驻伊拉克的“联络人”。其军事组织叫做马赫迪军,曾与美军的对抗而文明世界。直到美军将其堵在纳杰夫的阿里清真寺,西斯塔尼进行斡旋,萨德尔解散马赫迪军,美军放弃抓捕。此后以“萨德尔运动”的马甲参政。&br&两大家族之间曾发生多次武装冲突。特别是哈基姆家族的其中一个大阿亚图拉遇害普遍被怀疑是马赫迪军所为。直到出于和美国谈判获取政治主导权的需要,在西斯塔尼斡旋下,才临时将什叶派势力统一。共同组成“全国团结联盟参选”。&br&直到2010年,总理、达瓦党党魁马利基谋求连任。此时的两大家族均对西斯塔尼一手遮天感到不满。于是两大家族联合成立“伊拉克全国联盟”,用以对抗西斯塔尼和马利基的的“法制国家联盟”。致使当时的马利基政府差点流产。至于军队系统,本来就吸纳了大量民兵组织,其内部可想而知。&br&这也是2014年IS能够八百破三万,迅速占领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原因。&br&&br&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举例说明,在一个传统社会,永远不可能正常运行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任何现代化的努力,即使其领导者再高瞻远瞩,也必定是浮于上层。其结果,要么建立所谓的强人政治。要么就会变成各家族博弈的舞台。&br&&br&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但是现代人能看出来。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看出来了。大体在18世纪左右,一大波类似于瓦哈比这样的“原教旨主义教派”出现。这些教派的宗教理论这里不过多介绍,只说其社会影响。&br&大家应该有一个印象,这些“极端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拆陵墓、砸雕像。这个爱好既有其宗教理论上的解释,同时也是对这些陵墓、建筑的所有人的挑战。最著名的就是十九世纪初,第一沙特王国移平穆圣陵墓的地面建筑的行为。这些行为其实是一种宣示,表达其对抗各大家族的决心。其政治观点就是要消灭以“君主、圣裔、苏菲导师”等为代表的封建家族势力,建立一种宗教上的“理想国”。&br&现实中,第一沙特王国的行为引发统治埃及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的出兵,直接导致第一沙特的灭亡。&br&这个穆罕默德.阿里(不是拳王那个),是世界著名的资本主义改革家,一度将埃及建设的富裕强大。其路线是所谓“伊斯兰现代主义”的代表。“现代主义”与“复古主义”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其中的关系可以单独展开来讲,这里不过多涉及。&br&而当现代的第三沙特建立的时候,同样是靠其宗教主张,很快将地主们的势力代表“哈希姆家族”赶出汉志。而这些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若干土地共有的组织“伊赫万”,成为沙特家族的统治根基。&br&直到三十年代,沙特王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得到开采,王室觉得还是当资本主义的代理人要比打打杀杀舒服的多。这就直接引起了中下层社会的不满,加之财富的分配不均等问题,于五十年代爆发了著名的“伊赫万叛乱”。沙特王室依靠英国的武装力量才将其镇压下去。从此,沙特彻底走上了依赖西方的道路。&br&可是,只要有贫富分化,就会有原教旨主义的支持者。沙特家族想出一个非常机智的解决办法,那就是祸水外引。一方面让这些人出去送死,一方面借这些人的手除掉某些沙特不喜欢的势力。&br&例如本拉登等人,本是沙特吹螺打鼓送去阿富汗对抗苏联的“圣战者”。直到苏联撤军,这批人居然活着回来了。此时萨达姆正好吞了科威特,威胁沙特的安全。本拉登等人向王室建议,以那些“圣战者”为核心,组建一支军队抵抗萨达姆。可王室最怕的就是这些“圣战者”啊。其依然选择依赖西方来解决问题。&br&这些“原教旨主义者”逐渐发现,要摧毁各家族的势力,关键在于摧毁最大的那几个家族——海合会王爷们的家族势力。这之所以这些家族能够维持统治,是因为有西方国家的支持。所以,迫使西方国家放弃其对中东事务的插手成为原教旨主义者共同的目标。&br&前面说过,资本主义有其短视性。政府官员作为资本家的代言人,必须在自己的任期内给资本家带来明显的利润才能连任。这就决定了明显赔本的生意不太愿意做。&br&那么怎么提高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决策成本呢?这些极端分子就想出来个办法,就是“死磕”战术。就是不要命的对西方发动袭击。当然,这样的战术必然引起强势反击。典型的如911事件后,美国立刻将塔利班政权“灭国”。&br&但是美国的过度自信让其一头扎进泥潭。十年反恐战争很难说获得了明确的战果。直到2011阿拉伯之春,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美国累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怂”了。在一段时间内,只要不涉及其在中东的两个基本盘:海合会和以色列,美国可以说是放弃治疗了。&br&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些极端分子成功了呢?也不能这么说,毕竟美国依然坚守着它的底线,两个基本盘还是守的很牢。&br&&br&但是从长远来看,西方的中东政策依然面临着变数。上面说了,半殖民地国家,由于上面的两个原因,经济永远有一种破产倾向。只不过大量的石油美元不断的为这一体系续命。如果不是近期的一些信息,这一体系似乎牢不可破。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比如沙特王室的继承危机、财政大量赤字带来的资金链问题、新能源的开发带来的信心危机、产油区的什叶派问题等等,在平时都可以解决,但是到了某个节点,很可能会一同爆发。&br&&br&现在回到问题,宗教改革能不能发生?能,不但能,而且事实上已经发生。只不过不符合题主的那种“小清新”式的期望而已。宗教改革不是几个人在书斋里考虑好之后,拿出来公布就能实行的。而是在社会变革,在血与火的碰撞中实现的。&br&&br&计划改日再写两篇文章,一是关于“绿祸论”的;二是关于上文社会现象的宗教解释的。这里就不多啰嗦了。&br&&br&最后再加一句:很多人喜欢穿越小说,就是拿现代的思想去解决前代的问题。而就在现在,一个和中国有着百年代差的的巨大世界正处于风起云涌的时代。各位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难道看不出一点端倪?现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这么方便,就是把穆斯林黑成半兽人又能怎么样?与其无休止的黑来黑去,还不如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自己能做点什么。在阶层逐渐固化的今天,说不定另有一番新天地呢。
将一篇半成品文章贴出来,也许能解答题主的疑惑。 在现在西方强力宣传之下,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被洗脑——没错,别不服气,就是洗脑——仿佛伊斯兰世界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这个教”。凡是信了这个“教”的,都会像僵尸变异一样成为暴民。我们常说经济…
谢邀。&br&&br&一、前言&br&&br&P社四萌是自成一派的历史模拟类游戏,有一套独特的玩法。&br&这四个游戏上手困难,主要原因是界面太复杂,内容太多。新手开局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应该点哪。这个只能自己打开界面一个个仔细看,弄清每个界面每个按钮是干什么用的,点了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或者看看游戏内置的教程(虽然很坑,聊胜于无)。&br&据我在贴吧观察,P社四萌新手玩家在刚玩的时候普遍有三大误区:&br&1.入门其中一个之后,入门另三个难度上升。&br&尽管这四个游戏类型相同,却有着不同的思路玩法。&br&2.热衷于不断扩张领土,给地图上色。&br&这只是众多玩法的一种而已,这么玩只能体验到这些游戏一小部分乐趣,而且很快就变得单调无聊起来。P社四萌应该是自由发展、玩法多样的。当然,钢铁雄心那个以战争为主的除外。&br&3.《欧陆风云》只玩明朝,《维多利亚》只玩清朝,《钢铁雄心》只玩国、共。&br&同样,这么玩只能体验到一小部分乐趣。而且不管哪一个游戏,中国都极其不适合新手。&br&&br&二、分别介绍(以游戏中的年代为顺序)&br&&br&1.十字军之王(769-1453)&br&《十字军之王2》中,玩家扮演的是中世纪领主,能玩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觉。&br&&b&推荐1066年剧本的任意爱尔兰小领主入门。&/b&没有什么外敌压力,可以安心种田生孩子,很容易就能兼并邻居们,成为爱尔兰国王。&br&以1066年斯坦福桥剧本的法兰西国王腓力·卡佩破局为新手毕业。&br&关于腓力·卡佩开局有一首诗,玩的时候可以慢慢体会:&br&&blockquote&威廉不打英格兰,多子多孙阿基坦。&br&香槟公爵抢头衔,弗兰德斯又叛乱。&br&王叔虎踞勃艮第,国王强宣手中攥。&br&忽接神罗书一封,原来恶名传契丹。&/blockquote&以前有一位高人总结过《十字军之王2》这个游戏的三重境界。&br&(1)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br&很多新玩家容易走暴君流,觉得自己扮演的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可以随意任免臣子,甚至将他们逮捕处决。但在这个游戏里,领主与封臣之间是一种封建契约关系,有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封臣的封臣尽管看上去仍在你麾下,实际上却和你没什么关系。&br&理解了这一层,就能理解在这个游戏中如何治理国家。本质上就是和封臣们搞好关系,提高他们的好感度。尤其是新领主继位的时候更要弄清楚,要不然封臣叛乱无休无止。&br&所以有人说《十字军之王2》是个galgame&br&(以下内容开始丧失,慎看。)&br&(2)我儿子的儿子,仍是我的儿子。&br&这个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勾引、偷情。甚至玩家的孩子可能不是亲生的。&br&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注意,这个游戏中最重要的是家族传承。只要子女仍有着本家族的姓氏(游戏中体现为头像上有血滴),无论有无血缘关系,法律上都是本家族的人。只要继承法得当,由他们来继承王位和领土也是没关系的,游戏照样能继续。&br&如果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也没事——儿子是不是亲生的无所谓,孙子是亲生的就行了。&br&至于具体该怎么做?自己把握。&br&(3)我女儿的女儿,仍是我的女儿。&br&入门这个游戏的最后一步,就是抛弃现实中的道德和三观,全身心投入进去,享受谋杀、迫害、乱伦的快感。&br&当玩家能在游戏中面不改色地密谋暗杀自己的亲兄弟、诬陷逮捕自己的亲儿子、改信祆教娶自己亲姐妹的时候,这游戏才算是真正入门了。&br&真实的历史比这更加丧失。&br&&br&2.欧陆风云()&br&在四萌中,欧陆风云游戏性很好,适合新手入门。我P社游戏入门玩的就是《欧陆风云2》,一直玩到现在的《欧陆风云4》。&br&如果其他三个游戏感觉很难,可以从欧陆风云开始。&br&&b&推荐1444年剧本的卡斯提尔入门。&/b&实力较强,联姻殖民都可以,发展方向多样,唯一强敌是北方的法国。&br&欧陆风云的核心就是发展、变革,在游戏里体现为&b&点数&/b&,所以《欧陆风云4》别名“点数风云”。&br&欧陆风云的内政外交系统看似繁多实际上很清晰,按字面就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攒钱、造建筑、造兵等,玩法思路都和普通的历史策略类游戏差不多。同样,需要注意国内维稳。&br&&br&3.维多利亚()&br&《维多利亚2》被普遍认为入门最难。这游戏我玩了很久,到现在也弄不清楚里面的很多机制。&br&&b&推荐1836年剧本的瑞典入门。&/b&外交环境好,政体友善,识字率高,有工业底子,有列强潜力。还能变成斯堪的纳维亚,毕竟是游戏公司的老家,塞了私货的……&br&外交、军事系统还好,难点主要有两个:&br&(1)经济&br&这游戏的经济系统异常复杂。原料产地、工厂建设、收入分配、财政税率等系统都有,而且很多环节都需要玩家来手动调节。&br&和欧陆风云一对比,就能看出一个简单一个复杂了。&br&欧陆风云组建军队需要有钱有人力,而钱和人力都是界面上方可以看到的数字。&br&但维多利亚不同,组建步兵需要轻武器,而轻武器是工厂生产出来的。轻武器厂需要铁,铁是产铁地区劳工生产的。如果本国不产就要从国际市场买,国际市场是按照总分排名来决定购买顺序的。如果大列强们把货物都吃下了,后面的小国们就无法正常进行生产……&br&前期往往要自己想办法手动建设产业链,调整财政收支。这个如何掌握只能玩熟了靠经验。&br&(2)政治&br&这游戏里的人群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玩家要想办法控制他们的斗争性、觉醒度。&br&如果弄不好,轻则选出坑爹党派执政,重则全国大规模暴动。&br&&br&4.钢铁雄心()&br&《钢铁雄心3》是P社四萌中玩家数量最多的,这是个是典型的兵棋推演游戏,连代表兵种的兵牌都是北约图标。内政外交内容被大幅压缩了,工业生产内容也大为简化了,只要大致弄清三大阵营、科技树等简单的内容即可。&br&&b&推荐1936年剧本的罗马尼亚入门。&/b&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有实力在二战爆发之前吞并整个巴尔干地区,加入轴心国、共产国际均可。&br&这个游戏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br&这个游戏的地图精细了很多,这意味着玩家在地图上的操作也多了很多。如果用的是苏联、德国这种有几百万兵力的国家,同时有很多个战场上若干个方面军集团军在调度接战,玩游戏就变成了体力活。就连设置调整一下军队编制,都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但获得乐趣也是与之相称的。&br&&br&三、总结&br&P社四萌就是要脑洞,要想象,要有历史感。&br&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汶川大地震感人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