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打完刮风寨

混凝土缓凝怎么办
减水剂超掺,56小时开始凝结,如何判断对后期强度的影响。多谢指教,急盼!
09-04-19 &匿名提问
减水剂是一种表面活性材料,加入砼中,定向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增加了水泥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对水泥颗粒起扩散作用,能把水泥凝胶体中包含的游离水释放出来,从而保证砼能顺利浇筑的前提下,显著减少搅拌用水,改善和易性、节约水泥、提高强度。减水剂过量,初凝时间延长,会使混凝土中砂、石、水泥混合不均匀,强度自然会受到影响,应该只有原本的80%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让我们再来看几组数字:(1)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2)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0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农村受到沙漠化威胁。(3)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0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4)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体污染的水。面对严峻的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做了很多: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1、明确了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地位,制定了中国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保护行动》等文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2、建立了更为合理科学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到1997年,我国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专门的环境法律,资源保护法律9部,环境行政法规28件,环保部门发布环境规章70余件,环境标准390项。环保已经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着利用法律手段转移。3、城市环境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环境保护已经从抹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4、环境外交和国际合作日益活跃:我国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各项重大的国际环境事务,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签署并批准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生物多样化公约》等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同时法国《解放报》一篇文章这样报道:黑色的污水,毫无生气的树木,为防止煤灰而搭上遮余蓬的窗户,距北京30公里的蛇里住宅区一直忍受着临近工厂的污染。陈才英就住在距煤炭加工场几步之遥的地方。这家工厂终日不停的释放出到处吸附的煤灰。陈一边让人看他摸了窗台的黑手指,一边气愤的说:“每当刮风的时候,我们简直就看不清天空的颜色。”厨房里的大米口袋、房间里盖电视的布都有这样一层煤灰。两年来,这位下岗的北京人通过与各个部门多方联络,试图迫使工厂减少有害排放物,不过是白费力气。他说:“他们对我说,污染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从此,他们只有清扫马路上的灰尘,但却将它们留在人行道上!”今年年初,陈才英与27户邻居对工厂提出起诉。居民败诉。这些居民现在已向北京市法院提出上诉。……尽管政府十分重视有关环保的投诉问题,但申诉人往往得不到地方当局的理解。王灿发叹息说:“地方当局宁愿取得发展经济的好成绩,因为干部的晋升并不考虑环境因素。他们常常认为,有些废气、废水是不可避免的,为发展经济,老百姓应该接受这一点……”我想,这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是在政府的行为中,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也会出现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矛盾。国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已闻名于世,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多,更多的人享用豪宅大车,争用高端产品,占用更多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仅以购车为例:最昂贵和污染最大的车在中国卖的最多最热销。最近,北京车展就出现“卖豪华车像买菜一样”,上海和广州车展上也有这种情形。原因在于,富起来的中国人的心态是,要买就买大车,不仅气派舒适,而且对外是一种身份一种炫富,这些大车恰恰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由上可知,国人环境道德现状是:在“要过好日子”观念的引导下,中国人对环境并不友好,然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并非不为中国人接受。环境保护的观念自古至今从未中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对环境友善的观念,反对过度捕猎、樵采;今天纳西族的人们还坚守自己的信念,他们相信神灵“术”向人们提供一切消费物质,人们消费的越多,也就向“术”索取的越多,因而“术”就会受到伤害,因此人必须向“术”还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纳西族人养成了保护环境,懂得节约,阻止过度砍伐和竭泽而渔,也就形成了与大自然协调一致的关系。因此尽管纳西人的地盘小、资源少、又处在藏族和白族两个大的民族之间,但他们却能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不被淘汰。相信,读过《狼图腾》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毕利格老人对草原与人狼马羊关系的解释。他说,草是大天,人和狼都是腾格里派来的卫兵,人与狼的斗争是天注定的,无论谁太多了都将是灾难,“不打狼,蒙古人还要少;打狼打多了,蒙古人更要少”。这种草原牧民的生存观念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环境道德的翻版吗?所以,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先生说“知难行易”,在我看来,对于环保方面,应是“知易行难”。而要让大众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并做到知行合一,是难上加难,这也许要付出人类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和心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自然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涉及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及由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的开展。我认为,正像改革开放,以先富带动后富一样,学者、知识分子、政府官员也要以自己的觉醒带动他人社会的觉醒。在社会政府的努力下,教育先行,各种环保措施并举,使理性的环境道德观深入人心,发挥其观念的指导作用,从而使人们自觉的约束自己的欲望,友善的对待环境,以求的世界的涣然一新,实现真正的改变。 1.少数完成较好的有:(1)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目标多数完成,如对建设项目(包括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新排污费制度均已形成法规。(2)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重点城市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上完成得较好。东部发达地区的重点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等,在工业污染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上均进步明显,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也基本达到预定目标。  2.与计划目标存在显著差距,按期完成已基本无可能性的有:(1)“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两控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均未达到预定目标,工业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均没有达到计划目标。(2)荒漠化、水土流失控制未能达到计划目标。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7.4万平方公里,荒漠化仍呈加速扩展趋势,90%以上的天然草原在退化;沙尘暴灾害仍然高发,水土流失面积仍居高不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态势没有如“十五”计划所设想的得到有效遏制。  (3)生态功能区(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小区和生态示范区等)建设的数量目标超额完成,但质量问题凸显。目前我国已建成生态示范区82个,规划生态功能保护区31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194个,占陆地国土面积比例高达14.8%,已超过多数发达国家,但管理水平滞后,“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现象严重。  总之,“十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和生态变化仍然呈现“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变化没有计划快。面上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能力都不尽人意,而且与“九五”期间相比,“十五”期间环境恢复的势头出现停滞现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反复、停顿甚至逆转;因而,我们更要勇于建立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革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弊端,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完善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使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完全确立。科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砼生产单位一般都留有试块  拿试块做强度质量检查  就可以知道后期的影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
混凝土的发明
混凝土发明使用是一名法国人,名叫约瑟夫·莫尼哀。他既不是建筑业的科学家,也不是著名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和建筑不搭界的花匠园艺师。
并用它制造出第一件钢筋混凝土制品,钢筋混凝土花盆,并在1867年获得了专利权。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莫尼哀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
钢筋混凝土的投入使用建造起来的首座钢筋混凝土桥。在1900年,万国博览会上展示了钢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筑材料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
混凝土的特点
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耐火、维修费用低等许多优点,
1、混凝土硬化后的强度可达100MPa以上,是一种较好的结构材料;
2、普通混凝土使用的组成材料体积中,70%以上均为天然集料砂、石子,因此可就地取材,降低了成本;
3、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根据需要浇注成任意形状的构件,即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4、混凝土与钢筋粘结良好,一般不会锈蚀钢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的混凝土,对钢筋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基于以上优点,混凝土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但混凝土施工中控制不好也存在一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
一、地面起砂和不凝结现象
不凝结现象
主要原因是混凝土表层结构松散、强度偏低造成的。虽然较轻者对其抗压强度等级影响不大,但严重者会破坏混凝土路面或楼地面耐磨性、抗渗性、美观性与长期耐久性,对工程质量不利。
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2、混凝土表层的水灰比大于混凝土内部,表层水化产物之间搭接不致密,空隙率大;
3、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过振或压光不密实;养护不当,施工早期水分散失过快,形成大量的水孔,表层的水泥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进行水化。
二、混凝土裂缝
1、所用水泥安定性不稳定,波动大;骨料含泥量大,碱骨料反应腐蚀;
2、料粒径大、比例不当、砂率较小;水灰比控制不严,拌和时间短不匀,振捣不实,压光拉毛不当;
3、设计强度偏低,养护不及时,环境干旱和温差影响等。
三、混凝土楼板裂缝
楼板裂缝一般最常见的是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燥裂缝。塑性收缩裂缝:在夏季干热刮风时容易出现,缝的特点是中间宽两端渐细,长短不等互不连通。
产生的原因:在塑性状态时表面干热有风,水分蒸发过快,体积急剧收缩。
措施:浇筑完后立即覆盖,养护时间提前至浇筑后4小时以内洒水;拌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及砂率不应过大,采用密封保水等。
四、混凝土强度不足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有水泥强度、水灰比、龄期、硬化时温度与湿度以及施工条件等。
1、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泥强度等级越高,则混凝土强度越高,在一定范围内水灰比越小,则混凝土强度越高。
2、粗骨料(碎石或卵石):在水泥强度等级、水灰比相同的情况下,碎石混凝土强度要高于卵石混凝土强度。
3、养护条件:在4-40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水泥水化速度越快,则强度越高,反之,混凝土强度发展也就迟缓。当温度低于0度以下时,水泥水化基本停止。
4、龄期:混凝土强度是随龄期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在正常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初期(3—7d)发展较快,28天可达设计强度等级,此后增长缓慢。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20被浏览1888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刮风最多的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