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礼:社交媒体是不是社会民主化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论文推手(

社交媒体是民主化的重要推手吗?
  由南大中文学会举办的“亚太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今年已是第六届。来自七个国家与地区的十六只队伍,经过八天激烈角逐,终于在上个星期天决出座次,圆满谢幕。笔者多次到现场观赛,对来自海内外大学生辩手们的精彩发挥,留下深刻印象。在选手们的唇枪舌剑中,比赛所设定的多个辩题,也引发笔者的思考。
  尤其是大决赛,双方辩论的题目是:社交媒体是不是社会民主化的重要推手?更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和深思的题目。
  主办当局在对辩题的说明中指出:民主化的过程不但困苦艰难,更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媒体是民主化过程中必然参与的一分子。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崛起,许多政治和社会议题已不再是传统媒体报导的专利。这一变化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社交媒体和民主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面子书、微博、推特等,作为新兴媒体,能否成为民主化的重要推手呢?
徒具形式 不算民主
  决赛中的正方是来自中国的中央民族大学,反方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碰巧本届笔者看的第一场初赛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半决赛中也看到他们高奏凯歌,所以对这支队伍相当看好。何况他们还抽到一只上上签。因为在场绝大多数观众和裁判,相信都是社交媒体的用户。在这些用户面前论证社交媒体不能推动民主化,相信多数人是不会接受的。
  但是比赛一开始,赛况就出乎预料。正方在立论时提出:民主的表述有很多,但究其实质是“在平等表达的基础上、少数服从多数的一种决策模式”。正方认为,民主本身是中性的,其结果有好有坏。所以它是一把双刃剑。他们认为,今天要讨论的是社交媒体是否有利于这把剑的铸造,而不必讨论这把剑最终会指向何方。
  正方之所以这么立论,相信是考虑到许多通过社交媒体发酵,最后却酿成骚乱或动荡的事例。比如2011年的伦敦骚乱,比如阿拉伯之春,最后却演变成军方在一年后驱逐民选总统。显然,只要证明无论结局好坏,都可以包含在民主之内,那么也就能凸显社交媒体的推动作用。毕竟,社交媒体在唤醒民众、打破话语权垄断和聚集民间力量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但是正方的立论在盘问阶段遇到麻烦。反方质疑,如果民主只是决策方式,那么多数人投票希望出现集权政府,还算民主吗?反方也指出,把民主分为有好有坏,是混淆了民主与民粹的概念。赛后裁判点评时也认为,讨论民主离不开“民主精神”这个词。如果只有民主形式,而不符合“民主精神”,那就不叫民主。相信,这是导致正方丢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交媒体的负面作用
  而反方莫纳什大学在立论阶段表现出色。他们首先提出一个数据。非政府人权组织“自由之家”的年度报告显示,全球民主和自由人口到去年为止,连续七年出现下跌。而在这七年中,面子书的用户正经历从一百万到十亿的疯狂增长。这显然是社交媒体推动民主化的一个反例。
  由于正方对这个例子完全不掌握,无法就数据的统计方式提出反驳,所以在这个例子面前招架无力。其间虽有辩手试图以辩论技巧否定两个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说服力并不强。我想,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非政府组织在这七年中,始终把中国所有人口都视为没有民主和自由,他们就会找到突破口。难道这七年,民主在中国丝毫没有进步或被推动吗?
  而反方立论的成功主要还在于,他们指出了社交媒体的运用,其本质是一种信息消费;接着又指出,要成为民主化的重要推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推动的方向要稳定;第二,推动的力量要持续。可惜这两点,他们认为社交媒体都没有做到。
  首先,社交媒体呈现情绪化特征,与推动方向要稳定的要求是矛盾的。网民不负责任的心理,经常体现在“参与者围观的猎奇心态”
和“短暂爆发的情绪化宣泄”。这正是导致2011年伦敦骚乱的肇因。其次,网民基于对信息的消费,往往需要一个又一个新鲜的热点。社交媒体恰恰提供了海量信息和取之不尽的热点。网民对各种新热点的不断追逐与消费,显然无法形成持续性的力量。
  假如,社交媒体对民主的推动,方向不确定,时正时反;其推动的力量,可以因某个话题突然而至,又可能因新的热点话题出现而突然转移,如此一来,即便偶尔有所推动,也很难说是重要推手。反方的这一论述,使他们在辩论中明显取得主动。
社交媒体能否不走向反面?
  虽然辩论的结果是反方获胜,但我相信多数观众乃至裁判,并不希望这是最终结论,即社交媒体不是民主化的重要推手。
  我们必须正视的是,社交媒体的发展已势不可挡。如果它不能成为民主化的重要推手,甚至走向反面,那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而这场辩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很多人以为理所当然,社交媒体必定推动民主化的迷思。社交媒体是可以站在民主反面的,只要它在自由言论的外表下,呈现出违反“民主精神”的实质。
  民主要求我们在争取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那么,在网上如果碰到观点和立场不一致,我们可否恶言相向、群起而攻之?在看到符合自己立场,却未得到证实的消息时,我们可否随意转发,不必顾虑责任?如果我们的社交网络充斥着传言与谣言、情绪与怨气,根本无法做到理性讨论,甚至有44%的用户认为不必在网上保持优雅与礼貌时,社交媒体真的能推动民主呢?
  不过,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决定社交媒体是否能推动民主的,不是社交媒体本身,而是社交媒体的用户——也就是千千万万个你、我、他。作为用户,主动权其实落在我们的手上。我们是要用社交媒体来推动民主呢?还是相反?
  ,刊于《联合早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社交媒体不是社会民主化的重要推手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社会民主化,从来就是一个需要审慎对待的话题,因为它涉及政治,而政治都是残酷的。我们这个民族,为民主二字绞尽了多少脑汁,付出了多少鲜血,然而现实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看得到。我们曾经因为有人提出了个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就感到万事大吉,为之交足了学费。太过理想化就会被人利用,我们必须冷静地以我们权利的变化作为讨论的出发点,亦即能否帮助民众获取权利并引导权利的正确行使,社交媒体显然做不到:首先,社交媒体能为我们争取到的权利非常有限,特别是它无法触及深层次的政治结构,无法把应许之地变成我们眼前的现实。碎片化与娱乐化的传播特点,使得人们往往随兴所至,发出的声音既不持续也不一致,一个人可能今天看起来像左派明天又往右走了,自己难以捉摸也就找不到政治盟友。割裂在一个个自我世界里的网民,也就无法形成合力来推动国家机器进行民主化改革。即便社交媒体最引以为傲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也可能是虚假的知情和言论自由:尽管人人可以说话,但话语权并不平等,低智化、谣言横行、道德绑架、网络水军、微博僵尸粉、旁观者效应构成了我们对社交媒体舆情的合理怀疑。社交媒体上人们说来说去,却还是威权体制依旧,人民主权难行。其次,社交媒体无法引导我们正确地行使权利。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以他人的权利为边界,在社交媒体上,对这个边界的破坏已经司空见惯:当人肉搜索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当评论者肆意地以贴标签的方式对他人进行攻击;当网民发表言论,从不介意程序正义,对议题所涉及到的事实证据不愿去检视,对被批判的对象不愿意给他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对自己不了解的问题不愿保持智者的沉默;我们就要当心:今天谁不顾事实与理性,容许他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明天受到侵害的可能就是他自己。在社交媒体里,人既产生信息又受信息影响,如果它不能保证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议事程序,它就会成为语言暴力倒逼民主政治的温床,甚至演化为民粹,即多数人的暴政。社交媒体在产生的第一天,就是我们生活娱乐的工具,它承担不了也不应承担一个政治工具的任务。如果我们非要将其神化,认为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在社会政治领域必然能带来进步,那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这都非常危险。大家还记得伦敦骚乱吗?参与骚乱者通过黑莓手机及Twitter等网络工具相互联系,使得英国政府难以控制事态发展。民意滥觞的虚拟空间,竟然转化成了现实空间中实实在在的暴力混乱,这是我们每一个网民都始料不及的。惟愿此情此景,不会发生在中国,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一起过12点吧
这里有妖怪
遇事见真情
一路上有你
回家晚了~??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社交媒体作用的社会差异性
《联合早报》
  李叶明先生7月25日撰写的《社交媒体是民主化的重要推手吗》非常具有启发性,但是非常遗憾,李先生在内文之中还是没有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即社交媒体到底是不是民主的“重要推手”。不过在文中他还有“徒具形式不算民主”小标题,如此看来他又对之持否定意见。然而这却与李先生在文中的一个重要论据相违逆,他曾暗示在面簿用户疯狂增长的七年中中国的民主进程有进步。对此作为一位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并且对中国民主进程保持密切关注的我也持同样意见。即在过去十年之中,中国的民主进程确实有着令人欣喜的巨大进步。
   对于社交媒体的正负面效果,其实在学界讨论已经非常充分。然而却常有一个误区,即没有注意到社会本身民主程度的差异。应注意的是在不同社会之中社交媒体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比如传统极权国家之中,公共媒体对于信息的垄断本身就是对民主的违逆,虽然社交媒体具有无数缺点,比如情绪化、方向不稳定等,但这种私媒体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新闻垄断、管制本身对社会管理的负面效应。在很大程度正是私媒体的兴起,使很多过去处于压制、潜在危险状态,却没有得到公共媒体重视或有意忽视的社会问题得以曝光,并获得及时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之下,社交媒体就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而中国尤其是最近十年民主的巨大进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应该归因于无绪、混乱、显得毫无理性、甚至有时流于完全的情绪宣泄的这种私媒体的兴起。而值得赞赏的是,中国政府对于网络意见的开明度也有了极大的改观,从过去数年的经验来看,不少重要的网络事件中国政府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民间的诉求,与此相应的则是民间对于民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很多过去可能并不算“事件”的“事件”,现在都会得到民间与官方的重视,这本身就是民主的巨大进步。
  然而在既已建成的民主社会,如新加坡等主要以西方民主议会制为政治结构的国家之中,社交媒体的作用则又有不同。在民主国家之中,由于代议员等本身即是民选产生,过去社交媒体未兴起之时,民间往往只能通过议会中的代议员来发声。普通民众的意见处于潜藏的状态,一直要等到下次议会或其他大选之时才“有机会”显示出来。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新闻的发布与社会意见的提出,其成本被无限缩小。也就是说,现在每一位公民可以在自己想要发声的任何时候发声,如果愿意你可以打开亚洲新闻台,一边听议员们就阿裕尼集选区小贩中心清洗风波的发言,一边在公共网络平台上随意大放厥词。
  我们这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会在民主社会之中,社交媒体的负面会被放大呢?因为民主的一个重要原则并不是“每个人的愿望都能获得满足”,民主本身其实是一个多数人意见加以平衡抵销后的产物,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博弈与妥协。我们还是以新加坡为例,这就是一个“代议制”的国家,即由那些代表人民的“综合意见”而非个人意见的“议员”来代替人民发声。但不能指望我投票给的那个议员或党派“事事”都如我所愿,同时要知道尊重自己的对立方也同样代表了众多的民间意见。在选举之时言论上刀兵相见是民主,但在选举之后尊重对方与不同意见更是民主。
  所以我非常同意李先生在文章结尾时的看法,即在新加坡这样一个民主社会之中,民众的意见已经通过大选等方式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在社交媒体之中的发言就应该更负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它已经超越了民主的范畴,更大程度上与个人道德修养与理智直接关联。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新加坡的网民在大多数时候还是体现了这种理性与高素质,但时时警醒自己不要沦为网络暴民我想还有必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