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集用英语怎么说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孝经注疏
《孝经注疏》 [Northern Song (960 - 1127)] [] Full-text search
DiscussionLibrary Resources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本(唐)玄宗御 《钦定四库全书》本[](唐)明皇 《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本Related texts  
Digital base text []A scanned version of the manuscript to which the digital edition of this text should conform is available in the Chinese Text Project Library. The Chinese Text Project edition of this text shown above is intended to follow the specified scanned source text in the Library section of the site except where explicitly noted. If you find any discrepancies, please report them so that they can be corrected.[]
: ctp:xiaojing-zhushu裨治文_理雅各_孝经_英译比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裨治文_理雅各_孝经_英译比较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英语翻译急用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原文】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原文】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原文】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注释】(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2)重:庄重、自持.(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7)过:过错、过失.(8)惮:音dàn,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原文】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注释】(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原文】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原文】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注释】(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原文】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2)和:调和、和谐、协调.(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注解】(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原文】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原文】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注释】(1)患:忧虑、怕.(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的教学特点(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孝经》,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英语短句,例句大全
《孝经》,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1)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孝经》
1.The Reorganization o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by Tang Xuanzong论唐玄宗对《孝经》文本的整理
2.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the earliest writing in our history to dissertate filial piety systemically, is the shortest one of the The thirteen confucican classics.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孝道思想的著作《孝经》,在儒家《十三经》中部头最小,全文不过一千八百余言,但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之广为传习,备加尊崇。
英文短句/例句
1.An Analysis on Different Filial Pieties of Book of Filial Piety and Treatise of Filial Piety浅析《孝经》与《孝论》不同的孝亲观
2.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Filial Piety of Book of Filial Piety and Treatise of Filial Piety解析《孝经》与《孝论》孝亲观的差异
3.Research on the Name of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Also the Formation of the B《孝经》名义考——兼及《孝经》的成书时代
4.To Preserve or to Discard: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wenty-four Rules of Filial Piety and On Filial P《二十四孝》与《孝经》的关系及其扬弃
5.Book of Filial Piety Theorised ahout Confucianism's Filial Piety Thoughts先秦儒家孝思想的理论化成果:《孝经》
6.The Implications of Confucius
Idea of Filial Piety Seen from The Analects and The Book of Filial P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
7.On the Filial Piety of Han D试论汉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重视孝道与《孝经》
8.The Sexual Idea of Ancient Greece and the Filial Piety Thought of Pre-Qin Period--A Comparison Between "A conversation" and "The Theory of Xiao";古希腊“性”的理念与先秦“孝”之思想——《孝经》、《会饮》比较一二
9.Xiao Jing is an ancient book dealing with the confucianist thought of filial duty and filial rule, and it owns its unigue position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t thought.《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在儒家思想形成及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10.The Analysis on the "Filial Scripture"
s Role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Feudal G《孝经》在巩固封建统治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11.How the Feudal Dynasties Can Maintain Stable: A Treatise on Classics of Filial piety (Xiao Jing);中国古代王权稳固的基石——从《孝经》思想谈起
12.In mourning: Rapper Kanye West is mourning the sudden death of his mother, and manager, Dr. Donda West戴孝:说唱歌手正在为他妈妈和经理人:dr. Donda West的突然死亡戴孝。
13.I am really exhausted after have to entertain my wife and kid."为""孝顺""老婆和孩子,我已经筋疲力尽"
14.I am really exhausted after having to entertain my wife and kid.为“孝顺”老婆和孩子,我已经筋疲力
15.I am really exhausted after had to entertain my wife and kid.为"孝顺"老婆和孩子,我已经精疲力尽。
16.On the Identified Falsehood of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 the Book of Filiality Confucian Commentary of Japan by Zheng Z论郑珍对日本《古文孝经孔氏传》之辨伪
17.Personal Analysis on the Filial Piety Based on "Knotweed,Verse Classics";从《诗经·小雅·蓼莪》浅谈孝道文化
18.Thought of Filial Piety and Morality based on the Jataka of S从《睒子经变》看佛教艺术中的孝道思想
相关短句/例句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孝经》
1.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Literature of Pre-Q试论《孝经》与先秦典藉的关系
2.The Implications of Confucius
Idea of Filial Piety Seen from The Analects and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
3)Book of Filial Piety《孝经》
1.An Analysis on Different Filial Pieties of Book of Filial Piety and Treatise of Filial Piety浅析《孝经》与《孝论》不同的孝亲观
2.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Filial Piety of Book of Filial Piety and Treatise of Filial Piety解析《孝经》与《孝论》孝亲观的差异
3.Book of Filial Piety Theorised ahout Confucianism's Filial Piety Thoughts先秦儒家孝思想的理论化成果:《孝经》
4)Xiao Jing《孝经》
1.On Xiao Jing s Moral Education T《孝经》道德教化思想探析
2.Zheng Xuan and Xiao Jing Zheng Zhu——a M传世《孝经》郑注的再考察
5)The Piety Scripture孝经
6)Corrections for the Book of Obedience《孝经刊误》
1.On the Influence of Zhu Xi s Corrections for the Book of Obedience;论朱熹《孝经刊误》的影响
《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纪盷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经 常用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