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宽肩带文胸嘞到右手腋窝和胸之间的肉,是怎么回事

运动解剖学ppt课件_甜梦文库
运动解剖学ppt课件
运动解剖学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绪[学习目标]论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定义 了解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 了解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 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定位术语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运动解剖学sports anatomy 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 人体形态结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 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 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是其中 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先导课程,也是体 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与人体解剖学区别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 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 科学,属于形态学的范畴。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一)为运动实践提供解剖学知识和理论(二)为学习后续理论课程打下解剖学的基 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1、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依存 2、局部与整体相统一3、人体形态结构是发展变化的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方法 1、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记忆 2、重视图谱、标本和模型的观察,提高理 解、记忆效果 3、努力联系实践,力求学以致用、学以创新 四、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一)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 1、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对人体器官、组织、 细胞形态结构影响的基础或/和应用研究 2、儿童青少年运动员形态选材与优秀运动员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3、人体结构机械运动规律的研究4、运动伤病和运动健身的形态学基础研究5、运动与细胞凋亡研究 (二)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尸体解剖法2、活体观察、运动技术与动作分析法3、肌电图法4、X线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断层扫描5、组织切片技术 6、显微镜技术 7、细胞化学定量术8、组织、细胞和分子化学技术9、干细胞技术10、数字化虚拟人体技术 研究方法??解剖学对大体形态结构的观察 ? 尸体标本 ? 模型 组织学对组织细胞的微细结构的观察 ? 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 ? 电子显微镜观察 ? 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方法 ? 图像分析法 嗜碱性 碱性染料 中性?酸嗜性 酸性染料光学显微镜(光镜,LM)分辨率约为0.2微米,可将物体放大约1500倍。 光镜结构 光镜结构 组织切片 (HE染色) 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染色法?电子显微镜(电镜,EM)超微结构/亚微结构 超薄切片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分辨率达0.2纳米)----细胞内部结构. 扫描电镜(分辨率5~7纳米)----组织、细胞和器官表面和 立体结构. 可将物体放大几千倍、几万倍、100万倍。 光镜光学显微镜技术石蜡切片 HE染色固定 →包埋 →切片 →染色 肾 (HE染色) 电镜电子显微镜 五、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一)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和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发展是与艺术、医学 和体育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运动解剖学在我国还很年轻,仍需发展 、成熟,相信在广大运动解剖学工作者的共 同努力下,这个学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六、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人体解剖学姿势:两眼向前平视, 两足并拢,足趾向前 ,上肢下垂于躯干两 侧,手掌朝前的直立 姿势。 它是准确描述器 官位置和分析人体运 动的参考体。 人体的方位术语:(如图)1、上与下; 2、前与后;3、内侧与外侧;5、近侧与远侧;4、内与外;6、尺侧与桡侧;7、胫侧与腓侧;8、浅与深。
人体的基本轴:(如图)1、垂直轴: 平面的轴 呈上下方向,并垂直于水2、矢状轴: 呈前后方向,并与垂直轴 呈垂直交叉的轴3、冠状轴或额状轴 :并与前二轴相互 垂直的轴
人体的基本切面:1、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 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2、冠状面或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 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3、水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横切 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构成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从结构的外表 来看,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从结构层次来看, 有皮肤、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结构虽然复 杂,但是它的组成却是有一定的规律,是由许 多细胞构成并完成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所以 说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细胞与细胞间质? ?一、细胞 (一)细胞的形态 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最小的细胞直径只 有4微米,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最大的直径 可达200微米,如卵细胞。 细胞形态多种多样,有圆形、多边形、柱 形、梭形、立方形等。 (二)细胞的结构?细胞一般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 分。 二、细胞间质???细胞间质是存在于细胞之间的物质,是细胞分 化过程的产物。 细胞间质可分为无定形的基质和纤维两类形态 物质。 细胞间质的功能有支持、联络、保护、营养等 作用。 第二节 组织??组织是构成人体各种器官的基本成分,它是人 体胚胎发育的早期由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 胞和细胞间质按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所形成 的细胞群体。 包括四种基本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 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由密集的细胞组成,细胞的形状较规则,细胞 间质少。 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一)被覆上皮?? ?主要分布于身体的体表、体腔和空腔性器官的 内表面。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根据被覆上皮的层数和形状可将其分为7种类 型。 1、单层扁平上皮 2、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 4、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5、复层扁平上皮 6、复层柱状上皮??复层柱状上皮的深层为一层或几层多边形细胞, 浅层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柱状细胞。 此种上皮只见于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等处。 7、变移上皮 (二)腺上皮 (三)感觉上皮?感觉上皮是由某些上皮细胞特殊分化而形成, 主要分布于特殊的感觉器官内,如视上皮、听 上皮、味上皮和嗅上皮。 二、结缔组织 第二章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执行人体的机 械运动(简称运动)。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举 手抬足动作到生产、劳动和体育运动中各种复 杂的技术动作,都是以骨为杠杆、以关节为枢 纽、以骨骼肌为动力来实现的。所以骨、关节 和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主 要有三个功能:第一是执行人体运动。其中, 骨是运动的结构基础;关节可约束环节做各种 转动;骨骼肌是完成运动的关键。第二是支持 作用,全身各骨借骨连结构成骨骼,有形成体 形、支撑体重和维持姿势的功能。第三是保护 作用。人的骨骼所形成的颅腔、胸腔、腹腔和 盆腔等体腔,皆对脑、心脏、大血管以及消化 、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等众多内脏器官起着 重要的保护作用。 第一节一、骨总论 二、骨连接总论 三、上肢骨及其连接 四、下肢骨及其连接 五、躯干骨及其连接 六、颅骨及其连接骨与骨连接 ? ? ?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 骨有骨组织等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 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重建的能力。 全身骨 一、 骨 总 论骨的分类 骨表面标志 骨的结构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的发生与生长 骨的功能 骨的分类1、骨的部位分类 成年人全身共有206块骨,根据其存在的部 位,可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部分。中轴骨 axial skeleton包括颅骨和躯干骨,共有80 块;附肢骨appendicular skeleton包括上肢 骨和下肢骨,共有126块。2、骨的形态分类 人体各部位骨的形态各异,大体可归为4类 ,即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骨的部位分类人体骨共206块。由 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中 轴骨包括29块颅骨、26 块椎骨和25块胸廓骨;附 肢骨包括64块上肢骨和 62块下肢骨。 骨的形态分类长骨:分为中间部稍细的骨干和两端膨大 的骺。它主要分布于四肢,在肌肉牵引下可进 行大幅度的运动。如股骨、肱骨等. 短骨:形状近似立方形,多在承受压力较 大而运动又较复杂的部位,彼此稳固连结。如 腕骨和跗骨等. 扁骨:多呈板状,薄而略弯曲,组成容纳 重要器官的腔壁,或供肌肉附着。如脑颅骨、 肩胛骨等.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分类? ? ? ?长骨 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 骨的构造?骨膜 骨质 骨髓?? ?骨质 骨的主要成分, 分为: 骨密质 骨松质 骨的构造?骨质 骨的构造?骨膜 骨髓 红骨髓 黄骨髓? 造?骨膜 骨髓 红骨髓 黄骨髓? 骨膜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骨外膜和骨内 膜。骨外膜 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表面都覆有 骨外膜。其又分内、外两层,外层较厚由致密结 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韧,借许多胶原纤维固着 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与 骨的生长发育和修复有关,同时还分布有丰富的 血管神经,与骨的营养有关。 骨内膜 衬于骨髓腔的内面,其中也含有成骨细 胞和破骨细胞,具有造骨和破骨等功能。 骨质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 骨松质 是由许多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交织而成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两端以及其他骨的内部。 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受的压(重)力和肌肉牵拉 的张力相适应,主要沿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 。 骨密质 质地致密,由紧密且规则排列的骨板构 成。因各层骨板中纤维的排列方向不同,且相邻 两层的纤维呈交叉状,因而具有较强的抗压力和 抗扭转能力。骨密质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干、扁 骨的内、外层以及其他形状骨的表面。
骨髓骨髓bone marrow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 网眼内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红骨髓呈红色,分布在骨松质的腔 隙内,能演变成各种血细胞,故有造血功能。 黄骨髓:黄骨髓呈黄色,是红骨髓逐渐被脂 肪组织代替而成为黄骨髓(约5―7岁以后),无 造血功能,但在失血过多而贫血时,黄骨髓可转 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骨髓:分布在髓腔和骨松 质间隙内,分二种 红骨髓 黄骨髓 骨膜:覆盖在骨的表面 (关节面无) 骨的表面标志1、骨的突起 有突或棘、隆起、粗隆、结节、 嵴。这些突起常与肌肉、肌腱和韧带的附着有关。 2、骨的凹陷 3、骨端的标志 节)、髁、踝。 有凹或小凹、窝、沟、切迹。 有头或小头(常参与组成关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骨的物理特性 由这两种物质的比例关系所决定。无机物使骨 具有很高的硬度,有机物则使骨具有很强的韧 性。 成年人的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 ,使得成年人的骨较坚硬,并有较好的韧性。 儿童少年,骨中有机物多,可达1/2,使骨的弹 性增强,但硬度降低,可塑性变大,易发生畸 形。老年人,骨中无机物增多,使骨的弹性下 降,硬度增加,故骨质脆性变大,易发生骨折 。 骨的发生与生长1、骨的发育 2、骨的生长 骨的增粗与骨膜有关; 骨的增长与骺软骨有关。 骨的功能1、支架作用 2、保护作用3、杠杆作用4、造血作用 5、钙磷仓库 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1、促进骨的生长发育;2、改善骨的结构与功能。总之,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使骨表面的隆突更显著,骨密质粗厚,长骨增粗,骨小梁配布 更符合力学规律。骨的这些良好变化,将提高骨 的抗折、抗压缩和抗扭转的性能。 二、骨连结总论骨连结的分类 关节的构造 关节的运动 关节的分类 关节运动幅度及其影响 因素 骨连结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骨连结。 ? 分类: 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通过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直接 相连,活动度小或无。?分为三种类型: 韧带连结 软骨连结 骨性连结 间接连结(关节)骨与骨之间通过结缔组织囊相连,其间有腔隙,活 动度大。 关节的基本结构: 关节面 关节囊 关节腔?? ? ? ? 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结构 关节的辅助结构 关节的基本结构1、关节面 是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 面 ,一般为一凸一凹, 即关节头和关节窝。2、关节囊 是连结在关节面周缘及其附近 骨面上的膜性结缔组织囊。关节囊分内、外两 层。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3、关节腔 为由关节囊和关节面软骨围成 的密闭腔隙。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性有一 定作用。 关节的构造 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 关节盘 关节唇 关节内软骨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滑膜囊滑膜襞 肘关节组成结构特点运动方式 关节的运动1、屈和伸 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 轴的运动。 2、外展和内收 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 矢状轴的运动。 3、回旋 运动环节绕垂直轴或自身的长 轴进行旋转 。 4、环转 运动环节以近侧端为支点,绕 冠状轴、矢状轴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轴进行连 续的圆周运动。 关节的各种运动 关节的各种运动 关节的分类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关 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单轴关节 运动环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的关节称 为单轴关节,包括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1.滑车(屈戍)关节2.车轴关节 关节的基本结构1、关节面及关节面软骨 关节面是指相关 节两骨的对应面,一般为一凸一凹, 即关节头 和关节窝。 2、关节囊 由附着于关节面周缘骨面上的 结缔组织膜性囊构成,可分为内、外两层,外 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 3、关节腔 为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 间所围成的密闭腔隙,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 固性有一定作用。
(二)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构成关节的骨 可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运动,也可作环转 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1.椭圆关节2.鞍状关节 (三)多轴关节具有3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个方向 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1.球窝关节 2.平面关节
根据构成关节的骨的数目,关节可分为单 关节和复合关节。单关节,如肩关节;复关节,如肘关节。 按关节的运动形式,关节可分为单动关节 和联动关节。 单动关节,如肩关节、踝关节 联合关节,如,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
关节运动幅度及其影响因素1、关节面积大小的差别 2、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度 3、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 4、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 5、关节周围的骨结构 6、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和体育锻炼 等因素,对关节的运动幅度也有一定的影 响。 三、上肢骨及其连结?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连结 一、上肢骨的组成与名称上肢带骨 锁骨 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 肱骨 尺骨 桡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锁骨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水平架于肩胛骨和胸骨之间。为“∽”形弯曲的长骨,无骨髓腔,内侧 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侧端粗大,和胸骨柄 连结,叫胸骨端;外侧端扁平,与肩胛骨的肩峰连 结,叫肩峰端。胸骨端和肩峰端都有关节面。锁骨 体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主要体表标志:全长位于胸廓前上方皮下。 骨 肱骨 尺骨和桡骨 腕骨,掌骨,指骨 (二)上肢骨连结上肢带关节自由上肢关节 胸锁关节 上肢带关节 肩锁关节上肢带关节的特点及其运动 胸锁关节胸锁关节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由锁骨的胸骨 端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切迹构成。关节四周分别有胸锁前 韧带、胸锁后韧带、锁间韧带和胁锁韧带加固。锁骨可绕 3个运动轴作前后、上下、旋转和环转运动。肩锁关节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关节面构成 的活动性很小的平面关节。关节囊的上、下方分别有肩锁 韧带和喙锁韧带包括叙方韧带和推状韧带加固、 上肢骨的连结?胸锁关节 是上肢骨和躯干骨之间唯一的连结 上肢带的运动上肢带的运动,常以肩胛骨为代表,有以下 几种形式: 1、上提下降:肩胛骨在冠状面内向上运动 为上提,向下运动为下降。如耸肩――下放。2、前伸后缩:肩胛骨在水平面内向前运动 为前伸,向后运动为后缩。如含胸――扩胸。3、上、下回旋:肩胛骨在冠状面内绕矢状 轴旋转,肩胛下角朝外上方运动为上回旋,朝内 下方运动为下回旋。 肩关节 肘关节自由上肢关节桡尺关节 手关节 肩关节与运动结构: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借关节囊 连结而成。特点:关节头大,关节窝小,关节面之间的 弧度差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下壁更为松弛, 加之下方缺少肌肉附着,开成了肩关节的薄弱处。 辅助结构:关节盂唇、喙肱韧带、盂肱韧带、 喙肩韧带、肱二头肌长头腱。
肩关节 肩关节的结构屈伸运动外展内收旋转运动此外,上臂在肩关节还能做环转运动(如 直臂绕环)和水平屈伸(如掷铁饼时的预摆) 运动。 肩关节的运动:肩关节是球窝关节,有三个运动轴。屈伸运动 外展内收 旋转运动环转运动 关节的各种运动 屈伸运动上臂绕肩关节 的冠状轴在矢状面 内向前运动为屈, 向后运动为伸。如 走和跑的前后摆臂。 外展内收上臂绕肩关节的 矢状轴在冠状面内运动,其中上臂远离躯干为外展,靠近躯干为内收。如两臂侧平举与还原。 旋转运动上臂绕肩关节的垂直轴在水平面内可作旋外、旋内运动。 肘关节与运动结构:由肱骨远侧端和桡骨、尺骨近侧端组成, 它包括三个关节: 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的半月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小头凹构成。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的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的 桡骨切迹构成。 上述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有一个共同 的关节腔 肘关节特点:关节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有肌肉 保护,两侧关节囊增厚并形成桡侧副韧带和尺侧 副韧带加固。 肘关节的韧带: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 桡骨环状韧带。运动:屈伸运动 旋转运动 肘关节? ??组成 结构特点 6个关节面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关节囊前后松弛, 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强;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 带。 运动方式 肘关节 车轴关节 车轴关节 车轴关节 前臂骨连结(桡尺连结)与运动1、桡尺近侧关节(肘关节已叙述)2、前臂骨间膜 连结尺骨和桡骨的骨间缘之 间的坚韧纤维膜。 3、桡尺远侧关节 由桡骨的尺切迹与尺骨小 头环状关节面,以及尺骨小头与关节盘之间构成, 为圆柱关节。 前臂骨的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在结构上是独 立的,但在机能上却是联合关节,属圆柱状关节, 可绕垂直轴作旋内与旋外运动,其旋转轴为通过 桡骨头中心至尺骨头中心的连线。 手关节与运动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连结(又包括腕中 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括关节和指 骨间关节 手关节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包括腕 中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 指骨间关节。 桡腕关节的结构 简称腕关节。由桡骨下端 的腕关节面和尺骨下端的三角形关节盘组成关节 窝与近侧列三块腕骨组成的关节面构成。属椭圆 关节。 桡腕关节的韧带 腕桡侧副韧带、腕尺侧副 韧带、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 (桡)腕关节组成 桡骨、尺骨下端 舟、月、三角骨 ? 结构特点 关节囊较薄 ? 运动方式? (桡)腕关节 桡腕关节桡腕关节的特点 关节腔宽广,关节囊松弛, 关节囊前、后、桡、尺侧都有韧带加固,桡腕掌 侧韧带比桡腕背侧韧带坚韧、限制桡腕关节后伸 运动。 桡腕关节的运动:屈伸运动 外展运动此外,手绕桡腕关节还可作环转运动。如 跳绳时摇绳动作。 腕骨间关节由腕骨彼此间相连结构成。其中腕中关节由 近侧列的 3块腕骨(豌豆骨除外)与远侧列的 4块腕骨构成关节,在掌侧和背侧均有韧带加 固,并与桡腕关节联合运动。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5块掌骨底构成。第1腕掌关 节由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典型的鞍状 关节;第2~第5腕掌关节属于平面关节,包 在一个关节囊内,只能作微小的滑动。 掌骨间关节共有3个,由相邻的第2~5掌骨底构成,各关 节的级关节囊分别与腕掌关节囊相愈合。掌指关节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5个球窝关节。指骨间关节由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及远节指骨相应的关节 面构成9个屈成关节,仅能完成屈伸运动。 屈伸运动手和前臂都可 绕桡腕关节的冠状轴在矢状面作屈伸运动。如排球扣、发球时的腕部动作。 收展运动手和前臂都可绕矢状轴在冠状面内做内收、外运动。 四、下肢骨及其连结? ?(一)下肢骨 (二)下肢骨的连结 (一)下 肢 骨下肢带骨 自由下肢骨髋骨股骨 髌骨 胫骨 腓骨 足骨 髋骨 股骨下 肢 骨髌骨胫骨腓骨 跗骨跖骨趾骨 髋 骨髋骨外侧有髋臼。其下方有一闭孔。以髋臼为界,前 上方是髂骨,前下方是耻骨,后下方是坐骨。幼年时,这 三块骨借透明软骨相结合。约16岁以后,其间的透明软骨 骨化,三骨逐渐融合为一块髋骨。髂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坐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 耻骨:分为耻骨体、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 体表标志:髂嵴全长位于腰腹部侧面皮下,向前、后 方延伸。前端皮下为髂前上棘;后端皮下为髂后上棘。坐 骨结节位于臀部后下方皮下。
股 骨位于大腿。分为股骨体、上端和下端。 上端:有一向内上的股骨头,外上方较大的突起为大 转子,后下方较小的突起为小转子。 下端:内外侧分别是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前面形 成髌面。后面为髁间窝。侧面分别有内上髁和外上髁。 股骨体:略呈弓状,凸侧向前。后面上方有一粗糙的 臀肌粗隆;后面中部的纵嵴是股骨粗线。 体表标志:大转子位于髋部最外侧皮下。内、外侧髁 位于大腿下端两侧皮下。
髌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形 似板栗,后面是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相关节。体表标志:前面位于膝关节前面皮下。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 上端:膨大成粗大的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面各有 微凹的关节面。两 关节面之间有髁间隆起。外侧髁的后 下方有腓关节面。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前缘上端是胫骨粗隆。 下端:下端的突起为内踝。内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胫骨下外侧的凹陷是腓切迹,与腓骨相连。 体表标志:胫骨粗隆位于上端前面,屈膝时更明显。 内、外侧髁位于上端两侧皮下。前缘位于小腿前内侧皮下, 内踝位于下端内侧皮下隆凸。
胫 骨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上端:是稍膨大的腓骨头。其内上方有腓骨头关节面。 下端:较长的膨大是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体表标志:腓骨头位于胫骨外侧髁下方皮下,屈膝时较明显。外踝位于下端外侧皮下隆凸,外踝比内踝略 低。 腓 骨后 面前 面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共26块。 跗骨:由7块短骨组成。位于后下方的是跟骨,前上 方的是距骨。前列内、中、外侧3块楔骨、1块足舟骨和1 块骰骨。 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属长骨,相当于掌骨。 第一跖骨短而粗大,其余的较细长。每块跖骨从近侧到远 侧可分为底、体和头。 趾骨:共14块。属长骨,比指骨短小,构成足的前部。 体表标志:跟骨的跟结节位于足后部皮下。 跟骨 骰骨距骨足舟骨 楔骨跖骨趾骨 (二)下肢骨的连结? ? ?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足关节 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借耻骨间盘(纤维软骨板) 连结而成,具有缓冲功能。 骶 髂 关 节由髂骨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构成。 骨盆构造:由两侧髋骨、骶骨、尾骨以及连结它 们的关节、韧带和软骨构成。 功能:具有支持体重、缓冲震动和保护内脏 器官等功能。 男女骨盆的差异:女性骨盆宽而短,骨盆上、 下口均大,耻骨弓也大,两侧耻骨下支的夹角约为 90――100度;男性的夹角较小,约为70――75度, 称耻骨角。 骨盆??组成 骶骨、尾骨和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骨盆各骨的连结 后端:骶髂关节 前端:耻骨联合 骨盆?分部 界线 大、小骨盆 女性骨盆特点骨盆腔宽而短,呈桶形 骨盆上口大而圆 骨盆下口 较宽大? ? ?
人体的骨盆具有倾斜度 。骨盆的倾斜度是指小骨盆上 口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 角度,可因身体姿势和性别而 异。人体直立时,男性骨盆前 倾为50°~55°,女性约为 60°。骨盆倾斜度过大或过小 都会导致脊柱的畸形。 在力传递过程中,骨盆 在后面形成两个负重骨弓, 具有拱形结构的特点。重力 经第五腰椎传至骶骨,经骶 髂关节分至两侧的髋骨;站 立时,再经髋臼传至股骨形 成“立弓”;坐位时,经髂骨传至坐骨结节形成“坐弓 ”。 在走、跑、跳跃时,骨盆也可产生由下肢上传递的支 撑反作用力。由于骨盆的结构特点,使之具有支持体重 、保护内脏器官和缓冲震动等功能。 骨盆的运动骨盆运动 前倾 后倾 左侧倾 右侧倾 左回旋 右回旋 环转 运动轴 冠状轴 冠状轴 矢状轴 矢状轴 垂直轴 垂直轴 混合轴 动作举例 体前屈抱腿 向后展体 体侧屈运动 体侧屈运动 体转运动 体转运动 徒手操中体绕环 在跑步、竞走时,骨盆围绕 支撑腿髋关节的积极运动可 以增大步幅,这就是平时田 径经常提到的“送髋”动作 。所谓“送髋”就是指走、 跑时骨盆绕支撑腿髋关节进 行同侧倾、同侧转动和后倾 的联合运动,这一运动可使 骨盆产生转动角,使人体的重 心前移,增加摆动腿前摆的 幅度,从而增大了走和跑的 步幅,对提高走、跑的运动 效率和运动成绩具有积极意 义。 骨盆的运动骨盆绕腰骶关节的运动轴运动,可做: 1、前倾、后倾: 如双杠支撑后摆动作,骨盆 前倾;仰卧双举腿动作,骨盆后倾。绕冠状轴。 2、侧屈运动: 如鞍马侧摆动作 。绕矢状轴。 3、 回旋运动: 可分为左旋和右旋。绕垂直轴。 髋关节与运动构造: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的股骨头构成。辅助结构:髋臼唇、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 股韧带、股骨头韧带 特点:关节头小,关节窝深而大,关节面积 相差较小;关节囊厚而坚韧,韧带多而强大;稳 固性强,运动幅度较肩关节小。运动:髋关节是较深的球窝关节,有三个运 动轴。 髋关节结构 特点股骨头深嵌于髋臼 关节囊坚韧(髂股韧带)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关节囊的后方仅包围股骨 颈的内侧2/3 髋关节?组成髋臼 股骨头 髋关节的运动屈伸运动 外展内收 旋转运动此外,大腿在髋关节处还能做环转运动 (如武术中的外摆腿或里合腿动作)。 屈伸运动大腿绕髋关节的 冠状轴在矢状面内向 前运动为屈,向后运 动为伸。如高抬腿动 作,即是大腿前屈; 大腿积极下压,即是 大腿后伸。 外展内收大腿绕髋关节的 矢状轴在冠状面内运动,其中大腿远离躯干为外展,靠近躯干为内收。如蛙泳的夹水动作。 旋转运动大腿绕髋关节的垂直轴在水平面内由 前向内为旋内,由前 向外为旋外。如图 膝关节构造:它是人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 股骨内、外侧髁关节面,髌面和胫骨内、外侧髁关 节面及髌骨关节面,分别组成股胫关节和股髌关节, 外包关节囊构成。 辅助结构:半月板、翼状襞、髌上囊、髌下深囊、 髌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前交叉韧 带、后 交叉韧带。 特点:关节囊松弛但坚韧,关节窝浅,关节腔 宽大。 运动:屈伸运动 回旋运动 ?组成 由股骨下端 和髌骨、胫 骨上端构成。 膝关节结构特点 ? 关节囊的四周有 许多韧带加强 ? 关节囊内有交叉韧带 ? 关节腔内有半月板 膝关节的运动 关 节 的 构 造
屈伸运动大腿和小腿在矢状面,绕冠状轴 向后运动为屈,向 前运动为伸。如图 回旋运动大腿在膝关节的旋转运动比较少见,小腿屈位时可作旋内和旋外运动。如踢毽子的动作。 小腿骨连结小腿骨连结是指胫骨和腓骨之间借骨间膜相连 结,近侧端为平面关节,远侧端为韧带连结,因此 胫骨和腓骨之间几乎不能进行任何的运动。 足关节足关节由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 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组成。 踝关节的构造:由胫骨下关节面,胫、腓骨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关节面构成。辅助结构:三角韧带(内侧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 踝关节结构特点特点:关节囊前后较薄弱,外踝比内踝低, 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大,距骨滑车关节面前 宽后窄,稳固性差。运动:绕冠状轴作屈、伸运动。 踝关节?组成 胫骨、腓骨和 距骨构成 踝关节组成结构特点关节面前宽后窄; 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有 侧副韧带加强。 踝关节结构特点 ? 关节面前宽后窄; ? 关节囊前后松弛, 两侧有侧副韧带 加强。 踝关节?内侧韧带坚强,外侧韧带较薄弱 足弓构成:由7块跗骨、5块跖骨以及关节、韧带和 肌腱共同构成的拱形结构。 组成:足弓由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组成。 足弓的作用:足弓具有坚固、轻巧又有弹性的 特点,有利于持久地站立和承受较大的压力,还可 缓冲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的冲击,并可保护足底的 血管和神经。 五、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躯干骨 (二)躯干骨的连结 ?组成: 26块椎骨 颈椎7、胸椎12 腰椎5、骶骨1 尾骨1 胸骨1 肋12对 椎骨包括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1块尾骨。椎骨的一般形态特征 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 椎骨的一般结构? ??椎体 椎弓 椎弓根 椎弓板 椎孔 椎骨的一般形态自第3 颈椎到第5 腰椎都由1个椎体、 1个椎弓、1个椎 孔和7个突起构成。 椎骨的一般形态自第3 颈椎到第5腰 椎都由1个椎体、1个 椎弓、1个椎孔和7个 突起构成。 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颈 胸 椎 椎腰 椎 骶 骨尾 骨 颈椎 ;? 椎体较小,第1颈椎无椎体,称为 寰椎? 第二颈椎的椎体上有一齿突,称为 枢椎 。? 7块颈椎的横突上都有横突孔,有椎动脉通过。? 第2至6颈椎的棘突较小,末端分叉。? 第7颈椎的棘突较长,又称隆椎,在颈部容易触摸到。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颈椎 ? 椎体较小 ? 有横突孔 ? 棘突较短, 末端有分叉 特殊颈椎 第一颈椎(寰椎)
特殊颈椎 第七颈椎(隆椎) 胸椎胸椎棘突斜 向后下方,互相重叠呈复瓦状。椎体有肋凹;横突末端的前面有横突肋凹。 腰 椎腰椎椎体 肥厚,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骶骨只有一块,前面光滑,后面粗糙,沿中 线的隆起是骶中嵴。前后两面各有四对骶前孔和骶后孔,骶骨两侧上部有耳状面。耳状面的后方有粗糙不平的骶粗隆。 骶骨岬 ? 骶前孔, 骶后孔 ? 骶管 ? 骶管裂孔? 尾 骨只有一块。尾骨较小,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尾骨角前面后面 胸 骨? 位于胸前壁正中皮下。从上而下分为胸骨 柄、胸骨体和剑突。胸骨两侧的7对肋切迹分别 与上位7 对肋连结。 ? 胸骨柄上缘中部是颈静脉切迹。其两侧为 锁切迹,与锁骨相关节。 ? 剑突扁而薄,形状变化较大。 胸骨? ? ? ? ? ?扁骨 胸骨柄 胸骨体 剑突 颈静脉切迹 胸骨角 肋? 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上7对为真肋、下5对为 假肋。其中第11、12肋为浮肋;第8至10肋的肋软 骨依次附于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 后端膨大是肋头,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肋凹 相关节。肋头外侧变细的是肋颈,其余是肋体。 朝后上方的粗糙突起是肋结节,其上的关节面与 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 肋? ??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12对 肋骨分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沟 (二)躯干骨的连结脊柱 躯干骨胸廓 脊柱的整体观前面观 侧面观后面观 六、颅 骨及其连结 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大小不等、形状各 异的骨构成。分为脑颅骨(8块)和面颅骨(15块)两部分。 脑颅骨脑颅骨共 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枕骨、筛骨 、蝶骨和成对的顶骨、颞骨。面颅骨面颅骨共 15块包括不成对的下颌骨、梨骨、舌 骨和成对的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腰骨和 下鼻甲骨。
第二节 肌肉? ? ???一、肌肉总论 二、上肢肌 三、下肢肌 四、躯干肌 五、头颈肌 一、肌肉总论本部分内容包括以下11个方面:骨骼肌的构造 、肌肉的辅助结构、肌肉的 分类、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骨骼肌的配布 规律 、肌肉的协作关系 、肌肉的工作性 质、影响肌肉力量发挥解剖学因素 、多关 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研究 肌肉功能的方法 、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 构的影响。 骨骼肌的构造骨骼肌的基本结构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骨骼肌的基本结构每一块骨骼肌都由中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 腱,以及神经、血管构成。肌腹 能力。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肌腱 位于肌腹的两端,由们原纤维束构 成 ,色白,坚韧而无收缩能力,但能抵抗很大 张力。约611--1265kg/cm。
肌 腱 内 部 图 肌的形态和构造?构造 肌腹 肌腱(腱膜) 肌的配布和作用肌大多配布在关节 的周围,在同一关 节的两侧有作用相 反的肌 肌肉的血管 肌肉含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在 肌束膜中的小动脉发出的毛细血管走于肌内膜上 构成毛细血管网。分布特点:一是数量多, 3000 条/mm2.二 是在安静时肌肉中大部分毛细血管关 闭不充血。一般只开放100条/mm2 。 肌肉中的神经 每块肌肉都有神经分布。共 有三种神经:一是运动神经,负责将中枢的神经 信息传向肌肉,调节肌肉的活动;二是感觉神经, 负责将肌肉工作情况信息传导到中枢;三是交感 神经,负责调节毛细血管的开放。
骨骼肌的辅助结构在肌肉周围能够协助肌肉活动、为肌肉工作 提供有利的力学条件的结构,称为肌肉的辅助结 构。主要包括筋膜、腱鞘、滑液囊和籽骨等。筋膜 包在肌肉周围的结缔组织膜 ,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 腱鞘 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结缔组织鞘管 ,存在于活动性 较大的部位,由纤维层和滑膜层组成。 滑膜囊 为内有滑液的结缔组织囊,位于软组织与骨之间, 可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滑膜囊有肌下滑膜囊、腱下滑膜 囊和皮下滑膜囊等。 籽骨 由肌腱骨化而成,故无骨膜,通常位于腱止点处, 腱 与骨(或关节面)之间。 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膜囊腱鞘? 肌的辅助装置?滑膜囊 肌的辅助装置?腱鞘 骨骼肌的分类和命名人体肌肉数量很多,为了便于学习和 记忆,通常可按照肌肉的形状、肌腹与肌 头的多少、肌纤维的排列方向和肌肉的位 置与功能等进行肌肉的分类和命名 。 根据肌肉形态分类命名长肌 主要分布于四肢,收缩时可引起 大幅度的运动。 短肌 主要分布于躯干部的深层,收缩时 只能产生小幅度的运动,较能持久。 扁肌 扁而薄,多见于胸、腹壁,可整块 或部分的收缩,从而完成多种式样的动作,并 有保护内脏的作用。轮匝肌 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 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关闭孔、裂。
根据肌腹与肌头的数量分类根据肌头的多少可分为二头肌、三头肌 和四头肌,每个肌头皆有一个起点,分别由 二个、三个或四个肌头合成一个肌腹。按肌 腹的数量可分为二腹肌和多腹肌,肌腹与肌 腹之间以腱相连,如腹直肌为多腹肌。 根据肌纤维排列方向分类命名按照肌纤维排列方向可分为直肌、斜肌和横 肌等。依肌束与肌肉长轴的关系,还可分为梭 形肌和羽状肌。梭形肌的肌纤维与肌肉长轴平 行,如缝匠肌;而羽状肌的肌束与肌肉长轴成 锐角,其又分为半羽状肌(如半腱肌)、羽状 肌(如股直肌)和多羽状肌(如三角肌)。 根据肌肉功能分类命名根据肌肉主要功能可分为屈肌、伸肌、展 肌、收肌、旋前肌、旋后肌、括约肌、开大肌、 提肌和降肌等,它们分别能使运动环节在相应 关节处作屈、伸、外展和内收等运动。 关节肌肉位置与起止点附着部位分 类命名按照肌肉分别的部位可分为胸肌、腹肌、 肋间肌和臀肌等。依据肌肉起止点附着部位命 名的肌肉有肱桡肌(起于肱骨,止于桡骨)和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和锁骨,止于颞骨乳突) 等。 根据肌肉跨过的关节分类根据肌肉跨过关节的多少可分为单关节肌、 双关节肌和多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 称为单关节肌;跨过两个关节的肌肉,称为双 关节肌;跨过二个以上关节的肌肉,称为多关 节肌。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和弹性 肌肉受外力作用具有被拉长 的特性称肌肉的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肌肉又 可逐渐缩回到原来长度的特性为肌肉的弹性。粘滞性 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其内部所含有 胶状物质分子之间以及肌纤维之间因摩擦产生的 阻力称粘滞性。 骨骼肌的配布规律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全身有数百块肌 肉参与躯体的随意运动,而每一块肌肉在运动中发 挥着不同的作用。肌肉的配布主要与人体的进化和 关节运动轴有关。 (1) 肌肉配布与直立行走及劳动特点有关 (2) 肌肉配布与关节运动轴有关 骨骼肌的起止和工作术语(1) 骨骼肌的起点和止点 每块肌肉的附着点,可分为起点与止点。起点 通常是指靠近身体正中面或在四肢近侧端的附着点 ;止点则是指远离身体正中面或在四肢远侧端的附 着点。在肌肉收缩时,相对固定或运动幅度较小骨 的附着点,称为定点;相对运动或运动幅度较大骨 的附着点,称为动点。肌肉的起点和止点是固定不 变的;动点和定点可因环节工作条件的变化而相互 转化。 (2) 骨骼肌的工作术语1近固定与远固定(近侧支撑与远侧支撑) 2上固定(上支撑)与下固定(下支撑)3无固定 定点和动点 肌的配布和作用肌大多配布在关节 的周围,在同一关 节的两侧有作用相 反的肌 肌肉工作的协作关系原动肌 对抗肌 固定肌 中和肌 影响骨骼肌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概念:一块肌肉所有肌纤维的横断面之和称为肌 肉的生理横断面 。 意义 :A.肌肉生理横断面说明肌肉中肌纤维的数 量和肌纤维的粗细,即说明肌肉的发达程度。 B.肌肉生理横断面说明肌肉绝对力的大小。2、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收缩前的长度称肌肉的初长度。 研 究 骨 骼 肌 功 能 的 方 法扪触法 临床观察法 解剖学分析法 电刺激法肌电图法 解剖学分析法1、根据肌肉的起、止点及其所跨过的关 节进行分析;2、根据肌肉的定、动点进行分析; 3、明确肌拉力线与肌拉力方向; 4、根据肌拉力线与关节运动轴关系以及 肌拉力方向进行分析。(有三种情况,分别举 例说明。) 电刺激法在活体上用感应电极刺激某块肌肉,使其收缩,观 察其牵引环节运动的情况,以确定该肌的功能。扪触法在活体作动作时,用手触摸某些肌肉形状和紧张度 的变化,以确定在完成动作中是否起作用。临床观察法观察临床病人因某些肌肉或神经疾患引起的运动功 能障碍,于正常人比较,推测肌肉的功能。
二、上肢肌? ? ??(一)肩带肌 (二)上臂肌 (三)前臂肌 (四)手肌 (一)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包括三角肌、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肩带肌(右)冈上肌肩胛 下肌大圆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 上肢肌?三角肌 三角肌肩峰肩胛岗锁骨三角肌三角肌 粗 隆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外展的肌肉三角肌岗上肌 负重前平举发展肩关节屈肌 群(三角肌的前部、胸大肌锁骨部、肱二头肌长头、喙肱肌)的力量。 负重直臂后伸发展肩关节伸肌 群(三角肌后部、背 阔肌、冈下肌、小圆 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等)的力量。 负重臂侧举发展肩关节 外展肌群(三角 肌中部、冈上肌) 的力量。 (二)上臂肌? ?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为前后两群。 前群(屈肌群):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后群(伸肌群):肱三头肌、肘肌 肱 二 头 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 肌腹呈梭形,有长、短两 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 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 喙突。止于桡骨粗隆和前 臂筋膜。近固定时,肱二 头肌长头收缩,使上臂在 肩关节处屈,长、短两头 同时收缩,使前臂在肘关 节处屈并旋后(如乒乓球 反手攻球)。远固定时, 使上臂在肘关节处屈,向 前臂靠拢(如单杠引体向 上)。长头 短头肱 二 头 肌肱腱腱膜 上肢肌?肱二头肌 肱肌位于上臂前面,肱二 头肌深层。起于肱骨前面 的下半部,肌束向下,止 于尺骨粗隆。近固定时, 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远 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 处屈,(如反握单杠引体 向上)。肱肌是屈肘运动 的主要肌肉。绝对力可达 154.2kg,比肱二头肌多 20kg左右。 喙 肱 肌位于肱二头肌上半 部内侧,为一细长的梭 形肌,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于肱骨中部内侧。近 固定时,使上臂屈和内 肱肌 喙 肱 肌收。 负重弯举发展肘关节 屈肌群(肱肌、 肱二头肌、肱桡 肌、旋前圆肌等) 的力量。 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起点有三个头:长 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 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 经沟外上方的骨面;内侧 头起自桡神经沟以下的骨 面。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 止于尺骨鹰嘴。近固定时, 使前臂在肘关节处伸,长 头使上臂在肩关节外伸、 水平伸。远固定时,使上 臂在肘关节处伸。肱三头肌(右)长头外侧头 内侧头 内侧头肘肌 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近固定时,使前臂在肘关 节处伸;远固定时,使上 臂在肘关节外伸。肘肌 上肢肌?肱三头肌 负重上举发展肘关 节伸肌群(肱 三头肌、肘肌) 的力量。 前臂肌 位于桡,尺骨 的周围,分前 后两群。? 运动桡腕关节的主要肌群1、使桡腕关节屈的主要肌肉 肌拉力线跨越 桡腕关节冠状轴前方,位于前臂的前面和内侧 面,亦称前臂前群肌。各肌排列成3层,由桡 侧向尺侧依次排列,第1层为桡侧腕屈肌、掌 长肌、尺侧腕屈肌;第2层为指浅屈肌和拇长 屈肌;第3层为指深屈肌。 2、使桡腕关节伸的肌肉 按位置归属于前臂后群肌, 居于前臂后面,其肌束于关节冠状轴的后方跨越。 此肌群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排 列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 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深层有拇长展肌、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等。 ?手肌 位于手掌,运动 手指。 分外、 内侧和中间三群。 三、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一)盆带肌?盆带肌分为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 群起自骨盆外面。 髂腰肌 肋木悬垂举腿以近固定收缩为主发展髋关节 屈肌群:髂腰肌、 股直肌、耻骨肌、 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等。 前群?梨状肌 后群?臀大肌 俯 卧 伸 大 腿 肌 、 股 后 肌 群 、 大 收 肌 等 。 发 展 髋 关 节 伸 肌 群 : 臀 大以近固定收缩为主 (二)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围, 分前外侧群、后 群和内侧群。 ? 前外侧群: 股四头肌、缝匠肌、 阔筋膜张肌? 负 沙 带 伸 小 腿头 肌 的 力 量 。发 展 膝 关 节 伸 肌 群 : 股 四以 近 固 定 收 缩 为 主 跪 撑 后 倒发 展 下 肢 前 群 肌 肉 的 伸 展 性 大腿肌后群: 股后肌群 (股二头肌、半腱肌、 半膜肌) 肌 、 半 腱 肌 、 半 膜 肌 等 的 力 量 。发 展 膝 关 节 屈 肌 群 : 股 二 头拉橡皮带屈小腿以近固定收缩为主 正发 展 下 肢 后 群 肌 肉 的 伸 展 性压腿 小腿肌? ??位于小腿骨的周围,分为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前群肌 收缩使足背屈 外侧群肌 收缩使足跖屈踝关节背曲,足尖向上 踝关节跖曲,足尖向下 肌 、 拇 长 伸 肌 、 趾 长 伸 肌 的 力 量 。发 展 足 关 节 伸 肌 群 : 胫 骨 前拉橡皮带屈小腿以近固定收缩为主 (三)小腿肌??后群 浅层有腓肠 肌和比目鱼 肌,合称小 腿三头肌 跟腱 负 重 提 踵以 近 固 定 收 缩 为 主发展足关节屈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的力 量。a 发 展 下 肢 后 群 肌 肉 的 伸 展 性横劈叉 四、躯干肌?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一)背肌?浅层 斜方肌 背阔肌 近固定时,两者使肩胛肩胛提肌和菱形肌颈椎横突 肩胛提肌 小菱形肌骨上提、下回旋,菱形肌 还可使其后缩;远固定时, 菱形肌两侧收缩,使脊柱 伸直。肩胛提肌一侧收缩, 使头颈向同侧屈和回旋; 两侧收缩,使头颈伸。大菱形肌肩胛骨 背肌深层 竖脊肌? (二)胸 肌?胸大肌 (二)胸 肌? ? ?肋间外肌 位置 作用 肋间内肌 位置? ? 使 肩 胛 骨 前 伸 的 肌 肉 前锯肌胸小肌 使 肩 胛 骨 上 提 的 肌 肉斜方肌(上部肌束)肩胛提肌小菱形肌大菱形肌 斜方肌 使肩胛骨后 缩 的 肌 肉小菱形肌 大菱形肌 斜方肌上部斜方肌下部使 肩 胛 骨 上 回 旋 的 肌 肉 前锯肌下部 肩胛提肌 小菱形肌使肩胛骨下回旋的肌肉胸小肌小菱形肌 (三)膈肌?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 形态: 主动脉裂孔 食管裂孔 腔静脉孔 膈?功能:为呼吸肌 腹肌?连于胸廓与骨盆 之间,是腹壁的 主要构成部分 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头颈肌?颈肌 胸锁乳突肌 第三章内脏第一节 总论内脏Viscera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 四个系统。大部分内脏器官位于胸腔、腹腔和 盆腔内,并通过管道与外界相通。内脏器官按 基本构造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 类。中空性器官一般呈管状或囊状,内有空腔, 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等;实质 性器官多为腺组织,无特有空腔,表面包有结 缔组织被膜或浆膜,以导管开口于中空性器官, 如肝脏、胰腺、肾脏等。 腹部的分区?四条线: 上横线、下横线、左垂直线、右垂直线。九个区: 腹上区、左季肋区、右季肋区、 脐区、左外侧区、右外侧区、 腹下区、左腹股沟区、右腹股沟区。? 右垂直线右季肋区 腹上区左垂直线 左季肋区上横线右 外 侧 区 右 腹 股 沟 区脐 区左 外 侧 区 左 腹 股 沟 区下横线 腹下区 右季肋区 腹上区左季肋区右 外 侧 区 右 腹 股 沟 区脐 区左 外 侧 区 左 腹 股 沟 区腹下区
第二节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1、组成: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2、功能:摄取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供身 体和生命活动所需,并将食物残渣排除体外。
一、消 化 管消化管 ? 口腔 ?咽 上消化道 ? 食管 ?胃 下消化道 ?消化腺 ?小消化腺:各管壁内 ?大消化腺? 唾液腺? 肝 ? 胰?大肠:? 盲肠? 十二指肠 ? 小肠: 空肠 ? 回肠 胃肠道 ? 结肠 ? 直肠 ? 肛管 消化管一、消化管的六大组成部分: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二、消化管的功能: 产生运动,完成对食物的机械性消化。 一、口腔:口腔为消化管的起 始部分,借口裂与 外界相通,后经咽 峡与咽相续。 分界: 口裂(唇) 咽峡 颊 腭 口腔底 恒牙permanent teeth 乳牙deciduous teeth切牙 尖牙 切牙前磨牙磨牙 智牙尖牙 磨牙 牙的形态:牙冠、牙根、牙颈、牙腔。 牙的构造:牙本质、釉质、牙骨质。 6个月出牙→3岁出齐→6岁换牙→20岁完成。牙式:恒牙1~8 ;乳牙Ⅰ、Ⅱ、Ⅲ、Ⅳ、Ⅴ 2、舌(tongue):位于口腔底,由横肌纤维交织排列形成的肌性器官。具有协助咀嚼、吞咽食 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功能。舌根(1)舌的形态分舌背、舌下面、舌侧缘。(2)舌的分部舌尖 舌体:占舌的前2/3,是界沟 之前的可游离活动的部分。 舌根:占舌后的1/3。界 沟舌体 舌 尖 (3)舌的粘膜:轮廓乳头 含味蕾舌乳头菌状乳头 叶状乳头丝状乳头
1、 牙(tooth)是人体最 坚硬的器官,具有咬切、 撕扯、研磨食物的功能, 并辅助发音。腭舌弓腮腺 腭垂 舌根舌下腺 下颌下腺 消化系统2 1 DIGESTIVE SYSTEM 3 肝 5 胰 6 4各消化管、消化腺的 位置 外形(分部) 体表投影 结构特点 功能 二、咽:pharynx咽的分部、位置及各部 的重要结构和交通。 ? 腭扁桃体 、咽扁桃体?咽鼓管咽口鼻后孔咽鼓管咽口 鼻咽 口咽 喉咽咽峡 喉口 食管 咽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位置: 位于鼻腔, 口腔和喉的后 方,上达颅底 ,下平第6颈 椎体下缘。 分部与交通 3 咽壁构造特点:肌织膜为横纹肌,收缩时 可使咽上提,咽腔缩小,挤压 食团进入食管。 4 咽的重要性: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的共同部分,吞咽时,食物从 口腔经咽进入食管;吸气时, 空气从鼻经咽入后和气管。 三、食管 esophagus 位于脊柱前方,上 端在第6颈椎下缘 平面与咽相续,下 端续于胃的贲门, 全长约25厘米,依 其行程可分为颈部 、胸部和腹部 三段。 食管全程有三处较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 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 约15厘米; 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 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 切牙约25厘米; 第三狭窄为穿经膈肌处距 中切牙约40厘米。 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 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食管3个峡窄部 位及其临床意义第一狭窄食管其始部第二狭窄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第三狭窄膈食管裂孔
四、胃:stomach是消化管的最膨大部分,由食管送来的食团暂 时贮存胃内,进行部分消化,到一定时间后再送入 十二指肠,此外胃还有内分泌的机能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 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上端与食管相续的 入口叫贲门,下端连接 十二指肠的出口叫幽门 。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 小弯,下缘凸向左下方 叫胃大弯,贲门平面以 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 叫胃底,靠近幽门的部 分叫幽门部;胃底和幽 门部之间的部分叫胃体 。胃的形态分部 ? ? ?胃的位置 胃的形态 分部胃底部 贲门 胃体部 胃大弯贲门部胃小弯 幽门管 幽门部 幽门窦 幽门 ?胃壁的构造 粘膜形成皱 襞? ? ??放射状 纵行 环行? ? ?幽门瓣 幽门括约肌 幽门螺旋杆 菌(发明者) 上端与食管相续的入口叫贲门,下端连接十 二指肠的出口叫幽门。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 ,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贲门平面以上向左 上方膨出的部分叫胃底,靠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 部;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叫胃体。胃的形态分部
小肠: 十二指肠 duodenum 空肠jejunum 回肠ileum 小肠:small intestine消化管?小肠的分部: 十二指肠duodenum空肠jejunum回肠ileum 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结构特点?空 肠 、回肠 的区别
二、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小肠粘膜的结构特点是粘膜和 粘膜下层凸向肠腔内形成许多环状 皱襞,扩大了肠腔面积,皱襞表面 有丰富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 绒毛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又吸收 营养物质的功能,上皮细胞间有杯 状细胞分布,可分泌粘液,小肠容 貌内有中央乳糜管(毛细淋巴管) 和丰富的毛细血管,中央乳糜管有 吸收脂肪酸的功能,毛细血管具有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部分脂肪酸 的功能。在相邻绒毛之间的固有膜 内有小肠腺 ,开口于绒毛根部, 具有分泌小肠液的功能。小肠液中 含有多种分解酶,有助于小肠对营
大肠 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后的一 段,长约1.5米,起自右 髂窝,终于肛门,可分 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 段。 大肠的主要机能是吸收 水分,将不消化的残渣 以粪便的 形式排出体外。 大肠:large intestine消化管?大肠的分部 colon盲肠caecum 升结肠 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ascending transverse descendingcoloncolon乙状结肠 sigmoid colon 直肠rectum 肛管 结肠的形态特征: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大肠large intestine消化管大肠盲肠caecum 升结肠 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rectum 肛管ascending colon transverse colon descending colon sigmoid colon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盲肠 c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于右髂窝内, 在和回肠相通处有回盲瓣。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 在盲肠的后内壁 其末端游离, 一般长6-8厘米, 内腔与盲肠相通, 它是盲肠末端在 进化过程中退化 形成的肛管 阑尾根部在 体表的投影 在脐与右侧 髂前上棘连 线的中,外 1/3交界处
结肠特点: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直肠形态直肠和肛管的行程 在矢状面上有二个弯曲 :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sacral flexure 与骶骨盆面的曲度一致 ,凸向后;会阴曲 perineal flexure 在尾骨 尖处,凸向前。 直肠横襞 肛管粘膜特点肛柱 肛瓣 肛窦 齿状线或肛皮 线 肛梳(痔环)肛门括约肌分肛门 内括约肌和肛门外 括约肌
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内, 全长约15厘米, 从第3骶椎平面贴 骶尾骨前面下行, 穿盆膈终于肛门, 盆膈以下的一段 又叫肛管anal canal ,长约3-4厘米。 直肠内面观
消化系统2 1 DIGESTIVE SYSTEM43 肝 5 胰各消化管、消化腺的 位置 外形(分部) 体表投影 结构特点 功能6 肝liver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 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上界 肝的下界 形态上面(膈面), 被镰状韧带分为 左、右两叶; 下面(脏面), 中央有一横裂叫 肝门,内有肝管 、肝动脉、门静 脉以及神经,淋 巴管出入。 肝:liver?肝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 肝门静脉?肝门肝管 肝固有动脉 肝内血循环?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 肝门静脉 ? 小叶间静脉 K 肝血窦 ? 中央静脉 ? 小叶下静 脉 J ? 肝固有动脉 ? 小叶间动脉 肝静脉 ? ??体循环的动脉血下腔静脉 胆囊 gallbladder输胆管道? 胆囊底? 胆囊体 ? 胆囊颈 ? 胆囊管肝内胆管 肝外胆管 ?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总管? 肝胰壶腹(Vater 壶腹)?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途径肝细胞产生胆汁 左肝管 胆小管 小叶间胆管 右肝管 肝总管 胆总管 肝胰壶腹 十二指肠胆囊管胆囊胰管胰腺分泌胰液 胆汁排出途径肝细胞产生胆汁 肝总管 (胆囊内储存的胆汁 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内胆道入肝左右管 胆总管 胆囊管) 十二指肠 肝胰壶腹 胰:pancreas胰是人体的第二大腺。 位置: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 分部:可分为头、体、尾三部。 结构: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 部的腺细胞分泌胰液,经各级导管,流入胰腺管, 胰腺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胰液中含有 多种消化酶,对消化食物起重要作用。内分泌部是 指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胰岛,它分泌 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主要参与糖代谢的调 节。
胆总管和胰腺管十二指肠上端 起自幽门,下端续 于空肠,长约25-30 厘米,包绕胰头。 在十二指肠降 部的后内侧壁上有 胆总管和胰腺管的 共同开口,胆汁和 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胰的形态 分部 位置 胰的功能??来自肝脏?胰液 (外分泌) 胰岛素 (内分泌)通向小肠胰管头体尾 唾液腺 salivary glands口腔内有大、小两种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 口腔粘膜内。 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腮腺位置 导管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一、适量运动和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许多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对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产生良好 的效应. (一)整体提高心肺功能,相应地促进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 保证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 (二)膈肌和腹肌的活动对腹腔内的消化器官起到节律性的按 摩作用,可增强胃肠的蠕动; (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协调状态有利于对消化系统 调节机能的改善,而良好愉悦的心情又能提高个体的食欲,有助 于刺激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 (四)低强度的体育锻炼对预防消化道疾病具有潜在的益处, 如体育锻炼可加速肠道运送,减少肠粘膜与致癌物的接触,从而降 低大肠癌的发病率;通过促进胆囊运动,影响胰岛素、缩胆囊素 的分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体育锻炼使结肠动力增加,胃肠道机 械撞击增多以及腹肌收缩致结肠压力增加,这些均可减少便秘的发 生。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二、过度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作为一种应激原,剧烈、过量或违背体育卫生要求的体 育活动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运动 疲劳可使胃排空延迟,剧烈运动使胃粘膜缺血,胃粘液分泌 减少而破坏胃粘膜的防御机制,导致胃粘膜出血、糜烂的发 生。在人体进行力竭性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自行车、 足球和游泳等)时,常见恶心、呕吐、反胃、腹痛、腹泻、 便意和便血等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表现,虽然目前还不能确 定其原因,但认为存在大强度的运动导致胃肠道血流急剧减 少、胃排空减慢、胃肠受到强烈的机械震荡损伤等因素。还 有研究者认为与剧烈运动导致胃肠道菌群结构失稳有关。 第 三节 呼 吸 系 统 一、 呼 吸 道 二、 肺三、憋气与屏息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呼 吸道 和肺组成。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通道,包括鼻、 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是呼吸系统的起始 部分;口咽和喉咽是呼吸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 喉不仅是呼吸通道,还是发音器官;气管和主 支气管输送气体;肺由肺泡及肺内各级支气管 组成, 是容纳气体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人体需要不停地从外界 吸进氧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机体在进 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入氧,并将代 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一过程 称为呼吸。呼吸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 呼 吸 道功能:输送气体 组成: 鼻 咽 喉气管和主 支 气 管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呼吸道 和肺 呼吸道包括:上呼 吸道(鼻,咽和喉) 下呼吸道(气管和 主支气管)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呼吸道上呼吸道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下呼吸道?肺 鼻(一)外鼻鼻:分为外鼻、鼻腔和 鼻旁窦三部分。是呼 吸道的起始部,又是 嗅觉器官。具有感受 各种气味刺激、湿润、 加温和净化空气等功 能。 (二)鼻腔??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软骨 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内生有鼻毛。 固有鼻腔粘膜可分泌免疫球蛋白A,以围歼入侵的病 菌。 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 嗅部?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 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 刺激。其余部分覆以粉红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 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纤毛,可 净化空气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会因为 感冒、鼻炎等疾病而暂时失去嗅觉。 嗅觉??人类的嗅觉敏感性很高,可嗅出每升空气中 4×10-5毫克的人造麝香,并能辨别种 不同物质的气味。 训练有素的鼻子,能辨别1万种气味。一般说来, 女性的嗅觉比男性要灵敏。据记载,目前全世界 的香水工业中有15个“特级鼻子”,100多个“一 级鼻子”。有趣的是,其中95%是法国的男子, 而且他们的祖先多是生活在法国内陆四季花开、 香气袭人的格拉斯山城。 嗅觉传播技术有望填补多媒体传播时代空白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日前宣布,该研究所的两名 科学家已经在利用电脑发展嗅觉传播技术方面取得一 些进展,有望填补多媒体传播时代的空白。 魏茨曼研究所的哈雷尔和兰切特教授表示,如果 他们的技术取得成功,人们将可以在上网、看电视、 电影、玩电脑游戏甚至打电话的同时接收到相应的嗅 觉信号。嗅觉传播技术还将给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带 来新的便利,因为顾客在网上购物时将可以同时闻到 商品的气味,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刺激消 费欲。 嗅觉传播技术有望填补多媒体传播时代空白两位教授介绍说,他们的理论模型类似电视的 原理,就像人类的视觉信息可以简化为红、黄、蓝三 原色并通过三原色加以传播一样,嗅觉信息也可以分 解成大约500到1000种基本形态。 由于人类的鼻子具有识别模糊性,在实际应用中, 只要较少的基本嗅觉形态就能满足人类传播的需要。 这两位教授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第一个“人造电 子鼻”。他们希望他们的技术能够在未来三、四年间 投入日常应用。 呼吸部鼻腔呼吸区粘膜的无纤毛柱状细胞表面有丰富的 微绒毛,粘膜下层含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及杯状细 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浆液,对空气起到调湿作用。 鼻腔呼吸区粘膜面积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 三个鼻甲及相应的三个鼻道亦增大了粘膜与空气的接 触面积,粘膜下毛细血管丰富;当冷空气进入鼻腔, 鼻甲和鼻道粘膜下血管象暖气片一样对其起到加温作 用。据测试:0℃的冷空气经鼻、咽进入肺部,温度 可升至36℃,与人体正常体温基本接近,可见鼻腔对 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加温作用。 (二)鼻旁窦? ?? ?位置:鼻腔周围含有空气的骨性腔隙。 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均与口腔相 通。 功能: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发音时起共鸣作用。 鼻旁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因此鼻腔粘膜炎症会 蔓延到鼻旁窦.
喉? ??喉既是气体的通道,又是发音器官。 位置:位于颈前部正中,上接第4 颈椎下平第6 颈椎接气管。 组成:由软骨、韧带和喉肌构成。
喉腔??位置:喉的内腔称喉腔,上口称喉口,延续与咽的喉部,下 通气管. 结构特点:喉腔内衬粘膜,与喉部和气管部粘膜相延续. 喉腔中部两侧壁有粘膜皱襞,上面是室襞,下面是声襞, 左右声襞之间间隙是声门裂,是呼吸道最狭窄部分.发 生时声门裂震动声带而发音 喉 larynx? ??喉的位置 喉软骨和主要体表标志: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喉腔的形态、分部: 声门裂声门下腔?活体喉镜检查所见: 声襞(声带) 声门裂 喉软骨喉腔
运动时的特点??憋气时,声门紧闭,腹肌和呼肌用力收缩,胸廓向内压缩, 胸内压加大,肺内气体不能呼出,有助于动作完成 屏息时:声门裂关闭,既不吸气,又不呼气,用于射击扣扳 机瞬间. 气 管与主支气管????位置:位于食管的前方,上接环状软骨,下进入胸 腔,在平齐于胸骨角处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长度:全长约为11----13cm,横经约2cm。 结构:气管由15----20个“C ”形软骨环借结缔组织 连接而成。软骨环的缺口向后方,由平滑肌纤维和 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所封闭。主支气管的软骨为不规 则的软骨片。 功能:不仅是空气的通道,而且具有调节空气温度 和湿度、清除异物的功能。
气管和主支气管粘膜?气管和主支气管粘膜上皮含有杯状细胞的的假复层柱 状纤毛上皮,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可粘附灰尘,细菌,随 着纤毛规则的向喉口方向移动,将粘附有灰尘,细菌的 粘液推向候口,最后以痰的形式咳出体外.
二、肺肺 的 位 置 和 形 态肺 的 结 构 肺 的 位 置 和 形 态? 位置: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 分居纵隔两侧。形态:肺近似于圆锥形,上为肺 尖、吸气时可 高出锁骨内侧1/3处2--3cm,下为肺底位于膈的上面。三面:外侧面(肋面)比较隆凸,面朝肋面. 底面(膈面)面朝膈 内侧面(纵膈面)面朝纵膈,内侧面中央 凹陷处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 巴管及神经等出入肺之处。 肺左肺 ? 右肺?半个圆锥型 肺尖 肺底(膈面) 外侧面(胸肋面) 内侧面(纵隔面) 左、右肺的外形区别? 左、右肺的外形区别形态分叶前缘左肺细长二叶心切迹右肺粗短三叶 肺尖后缘肺尖 前缘肋 面内 侧 面纵 隔 面外 侧 面底面下 缘隔面
肺的位置和形态2、肺的分叶: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3 、心切迹: 由于心脏偏左,使左肺前缘下部形成的 弧形凹陷
上叶中叶下叶 肺的结构? 组成:肺是实质性器官,由主支气管进入肺后经过多级分支形成支气管树及支气管树的末端---肺泡构成。当主支气管分支到小于1mm时,称 细支气管. ?肺小叶:肺的基本功能单位,每个细支气管连同 其分支及肺泡称为肺小叶。每侧肺大约有50-80 个肺小叶构成? 根据肺功能和肺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导 气 部 呼 吸 部 肺 的 导 气 部主支气管从肺门进入左、右肺中,分支到各 肺叶,反复分支成树状称支气管树,主支气管从 肺门进入肺后反复分支直至直径相当于0.350.5mm时称终末细支气管.这部分管道只输送气体 而无气体交换作用,称为肺的导气部。 导气部粘膜上皮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逐渐 变为单层柱状上皮或单层立方上皮. 右支气管 左支气管 右上叶支气管 右中叶支气管 肺泡 右下叶支气管 气管杈 左下叶支气管 左上叶支气管 肺 的 呼 吸 部终末细支气管再分支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继续 分支成肺泡小管、肺泡小囊和肺泡。从呼吸性细支气管 到肺泡,均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称为肺的呼吸部。肺泡的结构点:1、形状:呈多面形,其直径约为200--250um; 2、数量:成人约有3--4亿个; 3、面积:约为100m2; 4、结构:肺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 肺泡上皮的种类? ??型细胞:为扁平细胞,很薄,约0.2微米,便于气体弥散; И型细胞:为分泌细胞,较大,呈圆形或立方形,数量 不多,夹于扁平细胞之间,对肺泡上皮损伤有修复作 用,还能分泌活性物质,覆盖在肺泡上皮表面,有稳定 肺泡形态,防止呼气后肺泡塌陷的功能.
气血屏障电镜下观察,在肺泡上皮外面和毛细血 管壁外界各有一层基膜,肺泡内的气体与毛细 血管内血液的气体进行交换时,需要经过肺泡 上皮、肺泡上皮基膜、内皮基膜和内皮(毛细 血管壁)细胞4层结构,这4 层结构称为气血 屏障,或称呼吸膜。
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肺的血管肺的神经 肺 动 脉――功 能 性 血 管肺动脉自肺门进入后,随主支气管分支 而分支,至呼吸性细支气管后,形成大量毛 量血管网缠绕肺泡,直接贴附在肺泡上皮外 面,在此进行气体交换,静脉性血变成动脉 性血,然后逐步汇集成肺静脉,注入左心房。 它的路征为: 肺泡壁毛 肺门 细血管网 各级分支 肺动脉入肺各级 属支 二氧化碳 氧肺静脉左心房肺泡 支气管动脉――营养性血管功能:营养主支气管和其他肺组织。途征:支气管动脉肺门入肺各级分支毛细血管进行物 质交换营养作用支气管静脉各级 属支出肺门上腔 静脉 肺的X光片 肺的支气管造影 肺的血管造影图 肺的CT扫描 呼吸运动胸腔容量扩大 ? 吸气胸腔容量回原 ? 呼气肋间外肌 肋骨膈肌舒张 膈肌收缩 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良好的 作用:1 发展呼吸肌,增大胸围2 增加呼吸深度,降低 安 3 增大肺活量和肺通气量。 运动锻炼时呼吸与运动的配合: 一、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要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 二、正确运用憋气 三、口鼻同时呼吸的作用?? (一)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呼吸的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以胸廓运动为主完 成的呼吸形式称之谓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 以横膈运动为主完成的呼吸形式称之谓腹式呼吸 (abdominal breathing)。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 根据有利于呼吸形式而又不妨碍技术动作的运用为原 则,灵活转换。 ?通常有些技术动作需要胸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 造型,那么呼吸形式应转成为腹式呼吸。如体操中的 手倒立、肩手倒立、头手倒立、吊环十字悬垂、下 “桥”动作等这些需胸肩带部固定的技术动作,采用 了腹式呼吸,就会消除影响身体重心不稳定的因素; 而另一些技术动作需要腹部的固定的,则要转为胸式 呼吸,如上固定或下固定时的屈体静止动作、“两头 起”的静止动作等,采用胸式呼吸有助于腹部动作的 保持和完成。 (二)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时相,什么时 候该吸气什么时候该呼气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 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一般在完成两臂后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 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与上述 相反的动作,如两臂前屈、内收、内旋、收胸、塌肩、 屈体或团身动作等,用呼气比较顺当。但有例外时 (如杠铃负重下蹲起立展体时,改为呼气较好),以 立足完成技术动作为基础,然后再考虑吸气与呼气的 时相协调。 (三)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节奏,富有节奏 地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 出好的运动成绩。如周期性的跑步运动,长跑宜采用 2~4个单步一吸气、2~4个单步一呼气的方法进行练 习;短跑常采用“憋气”与断续性急促呼吸相结合, 即每“憋气”2~12个单步(或更多)后,作一次1秒 以内完成的急促的深呼吸。周期性游泳运动的呼吸节 奏,蛙泳为一次划水―一次蹬腿―一次头出水面的组 合,完成一次呼吸,爬泳为三次划臂―3~6次打腿的 组合,完成一次呼吸。 憋气的利与弊?利:通常在完成最大静止用力的运动时,需要憋气来配合,如大负荷的负重、举重运动、角力、拔河、 “扳手腕”等,憋气对运动良好的作用有:憋气时可 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加,可为有关的运动环节 创造最有效的收缩支撑条件。 ?弊:一是憋气使胸膜腔内压上升,造成静脉血回心 受阻,进而心脏充盈不充分,输出量锐减,血压大幅 下降,导致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全,产生头 晕、恶心、耳鸣、眼黑等感觉,影响和干扰了运动的 正常进行。 二是憋气结束时,会出现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 胸膜腔内压骤减,原先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 冲击心肌并使心肌过度伸展,血压也骤升。 必要和正确合理的憋气方法①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 ②憋气结束为使胸膜腔中的内压有一个缓冲渐变小 的过程,呼出气应逐步少许地、有节制地从声门中 挤出,即喉咙发出“嗨”声的呼气; ③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过程都作憋气。? ?? 口鼻同时呼吸的作用一、是可以减少呼吸道的通气阻力,增加通气量; 二、是无需呼吸运动的肌肉为克服更大阻力而增加 额外的消耗,推迟疲劳的出现; 三、是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增加了散热量。 四、在冬季进行运动,不宜口呼吸,要尽可能使吸 入的新鲜空气经由鼻腔加温后再进入气管和肺,以 防止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 ?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良好的 影响: 1 发展呼吸肌,增大胸围 2 增加呼吸深度,降低安静时呼吸频率 3 增大肺活量和肺通气量
第四节泌 尿 系 统主要讲解: 肾( 包括肾的微细结构 )和 输尿管道(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 形态、结构及主要功能。 概 述 输 尿 管 道 肾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组成: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功能:产生尿液,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 物。尿的质和量经常随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而 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和电解质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尿在肾内形成后,经输尿管送到膀胱暂时 贮存,等积到一定量,经尿道排出体外。
一、肾一、肾 的 形 态: 一、肾 的 形 态: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 一,呈红褐色,平均重量为 120~150g。 各一,呈红褐色,平均重量为 120~150g。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凹陷处是 肾的外侧线隆凸,内侧线中部凹陷;凹陷 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连输尿管)的出 处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的出入部 入部位,称肾门。肾门向内有一凹陷,称肾窦。 位,称肾门。肾门向内有一凹陷,称肾窦。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肾:kidney?肾的位置、形态:肾门体表投影: (肾区) 肾门结构――肾盂 肾动脉 肾静脉?肾的被膜和固定因素: 肾上腺肾 的 形 态肾盂 输尿管上端前面肾内 门侧 缘外 侧 缘下端 肾上腺 上端前面肾 的 形 态肾盂 输尿管 肾内 门侧 缘 外 侧 缘下端 二、肾 的 位置: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成年人肾的高 度,左肾上端平第11~12胸椎,下端平第 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约低半个椎体左右。 肾的位置可因呼吸和体位变化而上下移动,幅 度为2~3 cm 肾的位置一般女性略低于男性,儿童低于成人。??
肾的结构大体结构微细结构肾实质肾窦泌尿部排尿部 肾实质肾实质分为外周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 肾皮质呈红褐色,可见密布的细小颗粒,皮 质深入髓质的部分称肾柱。 肾髓质呈淡红色,由 15~20个肾锥体构 成。肾锥体基底朝向皮质,尖端朝向肾窦,称 为肾乳头。肾乳头顶端有许多乳头孔,通向肾 小盏。
泌尿部 又称肾单位,每肾约有100----400万个肾单位,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一、 肾小体:肾小体呈球形,由肾小球和肾 小囊构成。 肾小球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毛细 血管球,被肾小囊包绕。 在入球小动脉及少数出球小动脉的中膜上有由 平滑肌细胞变形的上皮样细胞,称球旁细胞,能 分泌肾素,与调节血压有关。
?肾小囊:肾小囊是肾小管的盲端扩大并凹陷形 成的双层囊,囊的外层为壁层,由单层扁平上 皮构成,与肾小管上皮相连续;囊的内层为脏 层,紧贴血管球的毛细血管外面,由具有突起 的足细胞构成;两层囊壁之间的腔隙为肾小囊 腔。?毛细血管内皮与足细胞突起之间有共同的基膜。 毛细血管内的物质从血液向肾小囊腔滤过时, 必须经过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突起之 间的裂孔,这3层结构对大小不同的分子的滤 过起限制作用,所以称为滤过屏障(或称“滤 过膜”)。经滤过屏障进人肾小囊腔的液体称 为原尿。
二、肾小管:起自肾小囊,全长可分3段。 近端小管: 位于皮质部,呈弯曲状,继后小管在髓 质内下降。 髓袢:位于髓质,呈U字形,分为降支和升支。远端小管: 靠近肾小球处其管壁的上皮细胞变成柱 状,排列紧密,形成一个斑状突起,称为致密斑。 致密斑可感受远端小管内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将 信息传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肾单位的分部如下: 排 尿 部包括集合管和乳头管。 远端小管末端汇入集合管。由集合管汇集而 成乳头管。乳头管末端开口于肾乳头。 排尿部具有接纳、输送终尿的功能。 肾 的 血 管肾动脉自主动脉腹部发出,由肾门入肾分为肾 动脉前后两支,继而分支进入锥体间称叶间动脉, 至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呈弓形行走称弓形动脉。弓形 动脉入皮质依次分支为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 血管球,汇合成出球小动脉,然再分支为毛细血管 网围绕肾小管,最后汇合成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最后形成肾静脉,由肾门出肾。 肾小球远曲小管近曲 小管集合管
肾血循环特点与尿的形成肾动脉 ?肾动脉分支?入球小A?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球 小A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静脉?小叶下静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肾小管 周围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主动脉腹部 弓形动脉入髓质小叶间动脉 出球小动脉 分支 直小动脉的入肾血液循分支环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分支肾动脉入皮质小叶间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汇集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汇集 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直小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支出肾毛细血管网 汇集下腔静脉肾静脉 肾 的 血 液 循 环 的 特 点1、肾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部,粗短、血 流量大。 2、弓形动脉入皮质后,形成两套毛细血 管网。第一套毛细血管网的结构有利于原尿滤 出;第二套毛细血管网的结构,有利于将原尿 中某些成分重吸收回到血液。 肾窦?肾窦内约有7~8个漏斗状的肾小盏,以承接 乳头孔流出的尿液。 2~3个肾小盏合成一 个肾大盏。约 2~3个肾大盏,再集会成一 个前后扁平、呈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 向下弯行,逐渐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二、输尿管一、输尿管 输尿管是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长约 20~30 cm,管径约0.5~0.7 cm。 起自肾盂,沿腰大肌前面下降入盆腔,终于膀 胱。 输尿管:ureter?输尿管的形态 3个狭窄的部位膀胱:urinary bladder??膀胱的形态分部和位置 膀胱三角位置、形态特点 和临床意义。男、女尿道的区别尿道 urethra?
输尿管:ureter?输尿管的形态膀胱:urinary bladder??膀胱的形态分部和位置 膀胱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男、女尿道的区别尿道 urethra? 三、膀胱??膀胱是贮存尿液的肌性器官,其形状、大小 和位置是随尿液的充盈程度而变化。膀胱的平 均容量,一般正常成年人约为300~500 mL,最大容量可达800 mL。 成人的膀胱位于小骨盆腔内,前方为耻骨联 合,后面的器官男、女有别,男性为精囊腺、 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女性为子宫和阴道。 三、尿道? ?? ?(一)男性尿道 男性尿道是排尿和排精的共同通道。起自膀 胱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成人 全长约 16~22 cm,可分为前列腺部、 膜部和海绵体部。 (二)女性尿道 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短、宽,且较直,长约 5 cm,仅有排尿功能。起自膀胱的尿道内 口,止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
四、尿道:urethra男、女性尿道的区别形态特点 男尿道 (18厘米) 女尿道 ( 5厘米) 毗邻关系 开口部位长、曲、窄窜过前列腺阴茎头短、直、宽阴道的前方阴道前庭 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1、短时间大强度的一次性练习后,可使肾小管上皮 小泡增多,从而提高了肾小管对低分子蛋白质的重 吸收作用。 2、长时间大强度的一次性练习后,肾小球毛细血管 出现扩张和充血等变化,从而导致肾小体滤过膜的 通透性提高,在原尿中出现尿蛋白等情况。。 3、运动后的尿量变化主要受气温、运动强度、运动 持续时间、汗液分泌和饮水等因素的影响。健康人 在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肾脏血量减少,如果在 夏季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则尿量 减少。 第四章 脉管系统【学习目标】 1.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掌握心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体育锻炼对心的 影响。? 3.了解心传导系的组成与功能、心的神经支配、 心包。? 4.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分布 规律。 5.掌握体循环的途径、机能和主要大血管的名称 与分布。 6.了解肺循环的路径及重要大血管的名称和分布 。 7.掌握淋巴系统的概念。 8.了解淋巴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9.了解淋巴的生成,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的分布和淋巴的回流途径。? 10.了解淋巴器官的种类、淋巴结和脾的位置、 形态和功能。 第一节 心 血 管 系 统一、总 论二、心 三、血脏 管 一、概述 (一) 心血管系的组成 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 (二) 血液循环 (三) 血管的吻合 (四) 心血管的组织学结构 主A及其分支全身毛 细血管 细血管O2、营养物质 CO2、代谢物质腔V及其属支左心室组织 右心房 左心房左心房 右心房 肺泡O2 CO2右心室肺V及其属支肺泡毛 细血管肺A及其分支 血液循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各级分支→ 肺泡壁毛细血管(气体交换)→肺内小静脉→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 全身毛细血管(物质气体交换)→ 静脉属支→大静脉→右心房→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简表体循环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营养物质氧气 主动脉 左心室代谢产物二氧化碳 上.下腔静脉 冠状窦口 右心房组织细胞左心房氧气 肺静脉肺 泡 二氧化碳右心室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肺动脉肺循环 体循环:分支 分支左心室主动脉汇入各级动脉汇入全身毛细血管汇入各级静脉 右心室参与肺循环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冠 状 窦右心房 肺循环:出心 分支 分支右心室肺动脉汇入各级小动脉汇入肺泡壁毛细血管 网注入各级小静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参与体循环
体、肺循环途径及功能物质交换 气体交换 体循环:以含氧高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营养全身 各处组织,使动脉血转变静脉血,并将代谢产物运 回心。 肺循环:使静脉血转变为氧饱和的动脉血,并排出二 氧化碳??体循环(大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全身毛细血管(物质气体交换)→静 脉属支→大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小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壁毛细血管(气体交换)→肺内 小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心壁的组织学结构? ? ?心内膜: (内皮、内皮下层) 心 肌: (主要由心肌细胞构成) 心外膜: (由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 血管壁的组织学结构静脉 动脉 毛细血管一般结构:内膜(内皮、内皮下层)中膜(弹性膜、平滑肌、结缔组织) 外膜(疏松结缔组织) 1、动脉大动脉――(主动脉、无名 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 脉和髂总动脉等)中膜厚。中动脉――(凡在解剖学中 有名称的动脉)中膜以平滑 肌为主。有内、外弹性膜。 小动脉――管径在1 mm以 下的动脉称小动脉, 有明 显的内弹性膜 微动脉――小于0.3 mm 中 膜由1~2层环行平滑肌组成。 2、静脉静脉腔大,管壁薄而柔软,弹性差。 切片观察,管壁塌陷。外膜厚。 管径大于2 mm 的静脉常有静脉瓣。 3、毛细血管由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管径细,一般6~8μm, 血窦可达40μm。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 枢神经系统、肺等(屏障结构) 有孔毛细血管――胃肠粘膜、内分泌腺、肾血管 球等(通透性较大) 血窦――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等(相邻 细胞之间间隙较大,通透性大) 血管的吻合和侧支循环?动脉间的吻合――动脉弓 静脉间的吻合――静脉丛(浅静脉之间) 静脉网(深静脉之间) 动静脉吻合――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侧支吻合――(侧支循环) 较大的动脉干在行程中发出 与其平行的侧副管,侧副管与 同一主干远侧部所发出的返 支相通形成侧支吻合. 二、心脏心的位置与外形 心的体表投影(自学) 心的结构 心包(自学) 心的血管和神经 心的位置与外形 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的纵隔内(两肺之间)。在胸 骨体和第二至第六肋软骨的后方,约2/3位于正 中线的左侧,1/3位于其右侧。 心脏的外形 心脏近似本人拳头大小,重约450克,呈倒置 的圆锥体,外形可分“一尖”、“一底”、“两 面”、“三缘”和“三沟”。 二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脏位置――位于胸腔 的中纵隔内。约2/3位于 胸部前正中线的左侧, 1/3在正中线的右侧。?? 心脏外形――呈倒置圆锥体, (一尖一底2面3缘;3条浅沟分为4腔。) 心外形(前面)上腔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 下腔静脉 肺静脉 前室间沟12 37 6 5 4 心外形(后面)1 2肺动脉 主动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后室间沟 肺静脉3654 心的结构心腔的形态结构 心壁的构造 心的纤维支架结构 心的传导系统 心腔的形态结构心脏的内腔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互不相通 的左、右两半,在临床上称为左心和右心。 左心含动脉血,右心含静脉血。 每半心又分为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两 者借房室口相通。 心脏分为: 右心房左心房 左心室右心室 右心房:位置:冠状沟的右上方。 特点:1、壁薄腔大。 2、有三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其入口为:开口于 右心房后上方的上腔静脉口,后下方的下腔静脉口和 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冠状窦口。出口为: 右房室口。 3 、房间隔下部有卵圆窝(胎儿时期为卵圆孔)。 血流方向:右心房收缩,血液流向右心室。 右心室:位置:冠状沟的右下方。 特点:1、内腔近似锥体形,其尖向下。 2、室壁较厚,壁 上有许多肌性隆起 , 称肉柱。特 别粗大的称乳头肌。 3、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为:位于右心房前下 方的 右房室口。出口为:位于右心室上方的肺动脉口。 4 、房室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呈三角形的三尖瓣, 防止心室收缩时血液流入右心房。肺动脉口的周围有 肺动脉瓣,呈袋状。防止肺动脉血倒流。 血流方向:右心室收缩,血液流向肺动脉。 左心房:位置: 右心房的左后方。特点: 1、构成心底的大部分。 2、四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四个入口,即分别 位于其后壁两侧的两对肺静脉口。一个出口, 即左房室口。 血流方向:左心房收缩血液流向左心室。 左心室:位置: 位于心的左前下部,右心室的左后方。 特点:1 、壁最厚,约为右心室的2-3倍,2、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位于左房室口右前方的主动脉口。 3 、左房室口周缘附有二尖瓣;主动脉口周缘有3个半月形呈袋状的主动脉瓣。血流方向:左心室收缩血液流向主动脉。 心腔内部结构1.8三尖瓣 肺动脉瓣2. 3. 4.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主动脉1三尖瓣6肺动脉瓣454 55. 6. 7. 8.二尖瓣主动脉瓣23 1 7 心壁的构造心壁分三层:内层为内膜,中层为心肌层, 外层为心外膜。 1、心内膜 衬在心房和心室壁内表面的一 层薄膜,与大血管的内膜相连续。心内膜在左、 右房室口和主动脉口、肺动脉口处,向内褶叠成 瓣膜。2、心外膜 即心包的脏层,为光滑的浆膜, 紧贴心肌和大血管起始部的表面。血管、淋巴管 和神经行于心外膜深面。 心壁的构造3、心肌层 是心壁的最主要部分。心的搏动是 靠心肌有节律的收缩实现的。心肌分为房肌和室肌两 部分,二者是不连续的(心传导系除外)。心的结缔 组织在左、右房室口,主动脉口和肺动脉口周围。形成支架,即纤维环,作为房肌、室肌和瓣膜的附着处。心房肌和心室肌可不同时收缩。心房肌较薄,分浅、 深两层;心室肌较厚,分为浅、中、深三层,以左心 室最为发达。 心的传导系统组成:心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包括窦房结、房 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 窦房结 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室的心外膜 深面。? 功能: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正常的节律,使心房肌和心室 肌协调 ? 结间束:连接窦房结与房室结的传导纤维。?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状窦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心内膜深面, 房室结下行为房室束。? 房室束: 室间隔上部分为左,右 两脚,沿室间隔两侧心内膜深 面下行逐渐分为细小的分支。称为浦肯野氏纤维,分别分布在整个心 室的肌层和乳头肌内 ?传导途径:窦房结发出的兴奋先传导到心房肌,引起心房 肌收缩。同时也传导到房室结,房室结兴奋再通过房室束传 到浦肯野氏纤维而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即:窦房结结间束心房肌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 心的血管 动脉:包括左、右冠状动脉,二者均发自主 动脉升部的根部。?? 静脉:心壁各层都有静脉网,静脉网逐渐汇 集为较大的静脉支,再汇集成几条较粗的静脉支, 最后汇集到冠状窦,注入到右心房。这此静脉支 大多与冠状动脉分支相伴行。 ? 心的血液供应具有一个独立的较短的循环途 径,称冠状循环。 心的神经?? 房 支配心的运动神经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使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增加,室传 导加快,心房心室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扩张;? 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房室传导,使心跳变慢,低心房心室收缩力,冠状动脉收缩。?心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同行。 动脉瓣 主动脉根部 (主动脉瓣)肺动脉根部 (肺动脉瓣)?血管腔瓣膜的活动? 瓣膜? 心室 尖瓣 左房室口 (二尖瓣)右房室口 (三尖瓣)?瓣膜的活动心房 ? 心室 ? 尖瓣?腱索 ? 乳头肌 心包????纤维心包:上方与大血管的外膜相连, 下方与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胸肩带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