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d不发育bpd是什么意思原因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生长(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传统是以胎儿体重低于其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或低于其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而定。对高危孕妇应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期疾病等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疾病,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在胎儿受损前进行治疗。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简介
生长(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传统是以体重低于其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或低于其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而定。但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不完全相同,SGA为结构正常儿,不伴有,围生儿无不良结局。IUGR是由于病理原因造成的,不但影响期发育,也会影响儿童期和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其发生率为2.75%-15.53%,围生儿死亡率为正常的4-6倍。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病因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孕妇因素
1.体重差异40%来自双亲的遗传因素,且以孕妇的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与孕妇孕前体重、时年龄以及胎产次相关。如孕前体重低于54kg,时体重过小或过大,发生胎儿宫内机会均增高。
2.孕妇,特别是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长期低氧血症或氧转运能力低下,合并肾脏疾病,严重、严重、综合征,慢性等各种慢性血管疾病,影响子宫及胎盘血流及功能,导致胎儿,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时均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此外,孕妇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不良嗜好以及社会状态、经济条件较差时,胎儿宫内的发生机会也增多[1]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因素
1.胎儿患有遗传性疾病或染色体病史,胎儿宫内出现时间较早,如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以21、18、或13三体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较为常见。
2.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如胎儿病毒、巨细胞病毒、病毒、弓形虫、螺旋体等可导致胎儿宫内。
3.也可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诊断
以往临床上对IUGR诊断的正确率不到50%,但来随着产科诊断技术的发展,IUGR的诊断准确率明显增加。因而监护胎儿发育情况是产前监护胎儿的一项常规内容,凡是可以IUGR的首先应从以下开始观察。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临床监测
(1)明确胎龄:对于可疑IUGR的首先应核对胎龄,胎龄计算多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月经不准者则通过早期超声测量的胎儿头臀长或双顶径来确定。因而当考虑IUGR时,首先必须根据末次月经及早期胎儿超声核对孕周后评估并监测胎儿生长速度和大小。
(2)测量子宫底高度:在孕28周后每周测量宫高,连续2次小于正常的第10百分位数,应怀疑。(表1)
子宫底高度测量方法:以皮尺测量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与子宫底最高处的距离。胎儿生长发育指数=子宫底高度(cm)-3×(孕月+1)。如果生长发育指数小于-3,表明可能存在胎儿发育不良;如在-3~+3之间表示生长正常;如大于3则考虑可能为或、等[2]
表1.各孕周宫底高度
第10百分位数(cm)
第90百分位数(cm)
(3)监测孕妇体重:孕28周后孕妇产检若孕妇体重连续三次不增长者,应怀疑。正常情况下妊娠末期孕妇体重每周增加0.5Kg。
(4)相关病史:孕期详细询问病史,病因中提到的相关因素增加IUGR的风险。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超声监测
超声监测胎儿的头臀长、双顶径、头围、胸围、腹围、股骨长等生长指标。
(1)妊娠囊(GS):粗略估计胎龄。妊娠天数(天)=胎囊三个径线之和/3(mm)+30;
(2)头臀长(CRL):妊娠7-12周测量,妊娠周数= CRL(cm)+6.5;
如该径小于胎龄平均数的第10个百分位,则考虑IUGR。
(3)双顶径(BPD):一般认为早孕期BPD平均每周增长4mm,中孕期增长2.6mm,晚孕期增长1.4mm。若连续监测BPD早孕期每周增长小于2mm或每3周小于4mm,或每4周小于6mm就可诊断IUGR[3]
表2.胎龄与双顶径
(4)血流监测:超声多普勒胎血流频谱图测定胎儿脐动脉的血流速及子宫动脉血流速度。妊娠末期S/D比值&3为异常。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生化检查
(1)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是胚胎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激素,尤其是脑组织的分化发育,孕妇应在孕早期行甲状腺功能检测。
(2)尿雌三醇(E3或E/C比值及胎盘泌乳素(HPL)测定:协助评估胎盘功能。
(3)抽羊水查肌酐、脂肪细胞计数,卵磷脂/鞘磷脂(L/S)比值与泡沫试验并结合遗传咨询,必要时作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与核型分析。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治疗原则
1.对高危孕妇应早期检查,早期发现疾病等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疾病,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在胎儿受损前进行治疗。
2.消除所有可能导致IUGR的因素:如吸烟、药瘾、或偏食。
3.增加子宫血流,如左侧卧位
4.进行胎儿系统监测,如定期或每周做胎心监护或超声。
5.发现问题需要尽早引产者应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进行[4]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治疗方案
左侧卧位休息。高蛋白饮食,加强营养。
消除导致IUGR的主要因素:如停止吸烟、饮酒,停止滥吃药,改善饮食等。
间断吸氧: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2-3L/小时。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药物治疗
(1)肝素25mg溶于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00ml中,每日一次静点,7d为一疗程。以疏通微循环,改善胎盘功能。
(2)复方氨基酸溶液100ml,静脉注射,1/d。7d为一疗程。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加强监护
(1)对于早期或中期发现的IUGR,需进行明确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或严重的先天畸形
(2)胎儿监护,NST至少每周1次,NST无反应型应做OCT。OCT为阳性者酌情终止妊娠。
(3)超声监测,双顶径、股骨长、头围、腹围增长情况,羊水指数、羊水池最大深度,胎儿血流监测,每周1次。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产科处理
(1)经治疗胎儿生长情况及胎儿胎盘功能均良好,可继续,但不建议超过预产期。
(2)经治疗无效而且胎儿胎盘功能测定有异常者,应尽快终止妊娠。若考虑胎肺不成熟者则在分娩前1~2d给泼尼松或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后终止妊娠。
(3)有下列情况应立即结束分娩:①NST为无反应型,CST为阳性者。②B超测定,并有羊水Ⅱ度以上胎粪污染者。③胎儿生长迟缓的孕母并发其他高危因素,且病情严重或合并产科异常者。
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宫内生长迟缓的新生儿处理
(1)分娩前做好各项急救准备
(2)胎儿娩出后如羊水中有胎粪污染,则应立即在气管插管下彻底清除呼吸道羊水、胎粪
(4)监测新生儿血糖,以便早期治疗新生儿及早喂葡萄糖水或开奶
(5)注意保暖
(6)新生儿随访:诊断IUGR的新生儿建议出生后每3-6个月进行新生儿脑发育及生长发育评估。尽早发现或及时治疗脑发育异常或脑瘫患儿
董悦.宫内生长受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59.
韩小英.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50.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十天内免登录
胎儿双顶径偏小
你好,这个双顶径看只有23周的,不是28周的,你是不是记错末次月经了,偏小这么多的话,要么是记错了末次月经,要么就是发育畸形的你需要根据你之前产检的结果来综合考虑的,如果单纯是胎头小,其他指标都符合28周的话,要考虑是小头畸形的
你好!正常妊娠39周胎儿双顶径为93mm,头围341mm,腹围345mm,股骨75mm。你的稍微小一点,相当于妊娠38周左右的。只要定期产检,各项指标都是正常范围内的,没有关的。建议临近预产期,密切观察腹痛和阴道出血等等情况,做好分娩前的准备。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胎儿的双顶径属于正常偏小的,但是这不能表明有异常。指导意见:只要胎儿足月生产,没有畸形就问题不大,胎儿的大小与遗传,营养等有关。
您好,小脑延髓池积液是可以自行吸收的情况,不需要担心,定期产检就可以,其他检查是正常的,祝您好孕
您好,胚胎的大小都是不一定的,因为这与母亲的身体体质,性格营养等都有很大关系请您不要担心,没有什么问题的.详细您这个时候也经常孕吐吧,在这里,我给您介绍几种专门在怀孕第二个月份的胞胎食谱:白菜心500克,牛奶50毫升,鸡汤150毫升.1.将白菜洗干净,放入水中煮熟捞出,控去水分.2.在锅中放入少许油,倒入鸡汤白菜,再加一些调料,烧2分钟,倒入牛奶开锅后勾入淀粉即可.这道菜可以开胃,把萝卜和牛肉炖在...
你好,胎儿的发育与遗传、营养、环境、个体差异等相关的,不要担心偏大偏小都不能算是异常,人也有高矮不同的身高,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不要因些有心理负担过是最重要的,怀孕期间一定要注意休息,适当活动,营养均衡,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心理压力大,注意做好孕期检查。
因为你月经周期4550天,所以排卵有可能更晚,这样看来前一次彩超检查偏小不能算做异常。但胎心率超过160次可能不正常,除非做B超时恰好胎儿在动。后来的彩超就更没什么问题了。羊水指数大于80就算正常的。透声可说明没有羊水混浊,也即正常。目前各项指标看都是正常的,其实胎儿发育个体差异很大的。从2500G到4000G都算正常的,所以不要过于去比较每一次的测量值,再说还有测量的误差。颈部脐血流图说明现在有...
你好,孕33周:双顶径的平均值为8.50士0.47&&&&腹围的平均值为27.78:士2.30&&&&股骨长的平均值为6.42士0.46.,所以你的宝宝双顶径也在正常范围最低值,也是正常的,建议你注意休息,增加营养,观察2周,2周后复查、
因为你月经周期4550天,所以排卵有可能更晚,这样看来前一次彩超检查偏小不能算做异常。但胎心率超过160次可能不正常,除非做B超时恰好胎儿在动。后来的彩超就更没什么问题了。羊水指数大于80就算正常的。透声可说明没有羊水混浊,也即正常。目前各项指标看都是正常的,其实胎儿发育个体差异很大的。从2500G到4000G都算正常的,所以不要过于去比较每一次的测量值,再说还有测量的误差。颈部脐血流图说明现在有...
胎儿在子宫里是在不停的生长的,胎儿的各项指标除了和营养有关系和父母的遗传基因也有一定的关系,同时B超也不能完全显示胎儿的准确指标,所以您和宝宝的妈妈应该相信你的宝宝是个健康的宝宝,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每天和你的宝宝说话,当然每天的营养一定要跟上,过多的疑虑对肚子里的宝宝反而不好,我的宝宝生下来一切都很好.所以你们也要放心,平日里自己要懂得自我监护,
有类似问题咨询
胎头双顶径又称BPD,是一个参考性的数据。医生常常用它来观察孩子发育的情况,判断能否有头盆不称,顺利分娩。在分娩的过程中胎儿的头部通过产道的最大径线就是双顶径,而产道中让胎儿通过的最小径线是骨盆出口横径,所以如果双顶径大于骨盆出口横径,孩子是否能自然分娩就是个问题。最终的选择还要看孕妇的骨盆和足月时孩子的大小。孩子孕足月时,BPD应达到9.3厘米或以上。按一般规律,在孕5个月以后,基本与怀孕月份相符,也就是说,妊娠28周(7个月)时BPD约为7.0厘米,孕32周(8个月)时约为8.0厘米,以此类推。孕8个月以后,平均每周增长约为0.2厘米为正常,其中34周胎儿双顶径标准是8.61&0.63。当初期无法通过CRL来确定预产日时,往往通过BPD来预测;中期以后,在推定胎儿体重时,往往也需要测量该数据。胎儿双顶径通常用超声波进行测量,随着胎儿月份增加头骨是不断生长的,测量双顶径时,应从一侧颅骨内缘测量到对侧颅骨外缘,这个数值才比较准确,如果检查的医院和医生、机器不同,数值会有偏差。
妈妈正在看
话题简介:胎头双顶径,是指胎儿头部左右两侧之间最宽部位的长度,又称为“头部大横径”。...
话题简介:杨幂刘恺威的女儿“小糯米”备受粉丝关注,杨幂在活动的时候,还自曝在怀孕的时候,医生表示小糯米的心脏比正常宝宝细小,这一消息吓坏了杨幂刘恺威夫妇,不过后来证实是虚惊一场。心脏偏小对身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话题简介:最近,在网上,有不少妈妈在讨论宝宝囟门偏小的问题,并且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宝宝前囟门小或者早闭,是因为补钙过量了。若宝宝囟门偏小,则要停止补充维生素AD,否则会加快囟门的闭合,导致头围增长缓慢。...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2312',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妈妈常用工具
共57193人在玩
共121171人在玩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2318',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2322',
container: s,
size: '0,0',
display: 'inlay-fix'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400-6770170&figure&&img src=&/50/v2-24f0eee0cf63a411efc46_b.png& data-rawwidth=&1201& data-rawheight=&6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1& data-original=&/50/v2-24f0eee0cf63a411efc46_r.png&&&/figure&&p&小友说:这里提到的“边缘型人格”,是指一种容易空虚、孤独、被抛弃感、自我认知混乱,极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人格倾向,在临床心理领域,流传着一句不怎么政治正确的歇后语,“边缘虐我千百遍,我待边缘如初恋”。&/p&&p&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九条,精神障碍的确诊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心理自测量表/症状参考标准并不能作为最终诊断。发现自己与症状有雷同之处时不必太有压力,它归根到底也是一种分类标签,如果症状条目当真十分贴合你或身边人的状况,我们建议你及时(鼓励亲友)寻求专业帮助。&/p&&figure&&img src=&/50/v2-c5062faee8c70d827c0e89a53a752bf6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c5062faee8c70d827c0e89a53a752bf6_r.png&&&/figure&&p&我曾有一位朋友,TA 在上学期间确诊了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抑郁症。&/p&&p&那段经历给我很不同的体验。&strong&我们的关系还没完全展开之前,就已经充满了浓烈的紧张和亲近感&/strong&,几乎是迅速地建立了看起来很亲密的关系,但关系开始之后,TA 总害怕我会离开,对关系感到异常不安。其实人的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面临这样的阶段,但我发现 TA &strong&言语中的分量比一般情况严重很多,非常敏感,且情绪并非毫无来由,而是指向细节。&/strong&直到 TA 推荐我阅读了心理医生推荐的边缘型人格的经典科普作品,我才逐渐理解这种情况。&/p&&figure&&img src=&/50/v2-dd411fdf8e7d_b.jpg& data-rawwidth=&211& data-rawheight=&2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1&&&/figure&&p&&strong&边缘型人格障碍&/strong&(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strong&简称BPD&/strong&)在西方是常见的人格障碍诊断之一,&strong&起病于成年早期,以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绪反应不稳定,以及冲动行为&/strong&为主要临床特点。&/p&&p&比起抑郁、强迫、精神分裂、多重人格等等,边缘型人格障碍鲜见于大众视野,但是&strong&普通人群中 BPD 的现患率有 1-2%,在精神科临床患者中约占 10-44%,其自杀死亡率为 8%-10%,它确实&/strong&&strong&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人格障碍。&/strong&&/p&&figure&&img src=&/50/v2-ac4ab437dbf0b6fedbcce3_b.pn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50/v2-ac4ab437dbf0b6fedbcce3_r.png&&&/figure&&p&然而,BPD 是一种复杂的人格状态,很难一言以蔽之:&/p&&br&&ul&&li&&p&不断地寻找新的关系,却通常难以维持,人际关系紧张&/p&&/li&&li&&p&总是感到空虚孤独,害怕被亲密的人抛弃和背叛&/p&&/li&&li&&p&会极度依赖和崇拜你,也会在某一刻开始疯狂攻击对方&/p&&/li&&li&&p&在亲密关系中不断经历“理想化—失望—贬低对方”的循环&/p&&/li&&/ul&&br&&p&而根据DSM-IV(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边缘型人格疾患的诊断标准是:起于成人早期,在各种环境背景下表现出的一种广泛模式,&strong&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情感表现极为不稳定,而且非常容易冲动&/strong&,出现以下九种表现中的 &strong&5 种及 5 种&/strong&&strong&以上&/strong&即符合诊断标准:&/p&&p&&strong&1. 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遗弃。&/strong&&/p&&p&“每次感觉要被抛弃,我都觉得自己要死掉了。”&/p&&p&&strong&2. 不稳定而且紧张的人际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以及否定其价值两个极端之间。&/strong& &/p&&p&你可能前一刻还在他们口中听到最甜蜜的情话,下一秒就听到非常恶意的贬低。&/p&&figure&&img src=&/50/v2-34bdbe942e39aa93207f3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34bdbe942e39aa93207f3_r.png&&&/figure&&p&&strong&3. 缺乏清晰稳定的自我认同,自我形象或自我感受持续且明显不稳定。&/strong& &/p&&p&感受不到自己活着的真实感,不确定自己是谁,对自己有许多前后不一致的认同和看法。&/p&&p&&strong&4. 至少两方面有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strong&&strong&(例如花钱、性、物质滥用、暴食)。&/strong&&/p&&p&&strong&5. 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是自伤行为。&/strong&&/p&&p&&strong&6. 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而情感表现为不稳定&/strong&(例如强烈且阵发性的心情恶劣、易怒、或焦虑,通常仅持续数小时,极少会超过几天)&strong&。&/strong&&/p&&p&&strong&7. 长期感到空虚(Emptiness)。&/strong&&/p&&p&&strong&8. 不合时宜而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strong&(例如常发脾气、总是愤怒、一再打架)。 &/p&&p&&strong&9. &/strong&暂时性与压力源相关联的&strong&妄想意念,或严重的解离症状。&/strong&&/p&&figure&&img src=&/50/v2-bd8ead0fae977a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bd8ead0fae977a_r.png&&&/figure&&p&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看,认知学派的学者倾向于认为BPD的典型认知偏差是&strong&灾难化和二分思维&/strong&。&/p&&p&其&strong&核心信念&/strong&有三大主题:&/p&&p&① 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生命是危险的&/p&&p&② 我就像一个小孩子,我是无力的、脆弱的&/p&&p&③ 我是被人遗忘的,我天生就是没人要的 &/p&&p&这种消极负面而有敌意的想法很容易和抑郁症症状混淆,而导致共病或误诊。&/p&&p&&strong&共病现象&/strong&也是边缘人格障碍的一个明显特征,国外大量研究发现 ,BPD 与轴I、轴II疾病存在广泛的共病。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抽取 3402 名就诊者的统计结果表明,&strong&BPD共病率最高的为抑郁,其次为偏执型、回避型、自恋型人格障碍。&/strong& &/p&&p&共病现象使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困难,患者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在诊断中不停试错,身体、精神、经济、家庭各方面都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 &/p&&p&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精神障碍分类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认为,边缘性人格障碍不符合中国的情况,&strong&没有正式肯定边缘性人格的诊断名称。&/strong&&/p&&figure&&img src=&/50/v2-b9d33eb5c60_b.pn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50/v2-b9d33eb5c60_r.png&&&/figure&&figure&&img src=&/50/v2-da3b1b878bdb45640cfe0d_b.pn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50/v2-da3b1b878bdb45640cfe0d_r.png&&&/figure&&p&近 20 年来,研究者从遗传、生物、心理、社会等不同角度探究 BPD 的发病因素,其中,人们的早年创伤经历尤其受到重视。 &/p&&p&&strong&BPD 患者早年经历创伤的发生率很高&/strong&&strong&,包括性虐待、精神和躯体的虐待与忽视、分离性创伤、丧失、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控制等&/strong&。&/p&&p&创伤的类型及其严重性和 BPD 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strong&虐待越严重,BPD 的症状及社会功能受损也就越严重。&/strong&&/p&&p&&strong&这些创伤性经历往往不是孤立的。&/strong&&strong&当儿童暴露一种形式的虐待时,会更容易遭受其它形式的虐待。&/strong&如性虐待常常与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同时发生,反映了其所在家庭的功能失调,它们共同成为 BPD 发生的心理因素。&/p&&figure&&img src=&/50/v2-3e228b9c90b118bd67f422_b.png& data-rawwidth=&424&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4& data-original=&/50/v2-3e228b9c90b118bd67f422_r.png&&&/figure&&p&当然,上述所列因素并不是 BPD 的病因学因素的全部,有一种多因素模式认为, &strong&BPD 是一系列复杂混合因素的最终产品,除了早年创伤性经历,还包括先天素质、神经学和生化学的功能异常 &/strong&(后两者又可能受到早年经历和先天易患素质的影响):&/p&&ul&&li&&p&Teicher 等通过对 BPD 大 脑的 fMRI 研究, 认为早期严重的应激和虐待产生的&strong&灾难性事件&/strong&&strong&有改变大脑发育的可能性,这些改变反过来提供了一种神经生物框架&/strong&,籍此早期的虐待增加了 BPD 等疾病发生的风险。&/p&&/li&&br&&li&&p&Figueroa 等认为反复的性虐待等&strong&创伤性经历可以&/strong&&strong&通过生物学机制(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内平衡的改变,在易感体质(五羟色氨功能低下)的基础上&/strong&,逐渐引发了 BPD 临床上的各种症状。&/p&&/li&&br&&li&&p&还有研究发现,&strong&与&/strong&&strong&五羟色胺机制相关的冲动性&/strong&是 BPD 主要的素质特点,不论早年是否有创伤性经历。 &/p&&/li&&/ul&&p&对于 BPD 的病因的理解才刚刚开始,正如大多数的精神障碍,没有单一的因素可以解释它的成因,多种因素(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共同参与了其中过程。&/p&&figure&&img src=&/50/v2-a4a93fcd9d86dbe64eace_b.pn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50/v2-a4a93fcd9d86dbe64eace_r.png&&&/figure&&p&&strong&误区一1 :&/strong&&/p&&p&&strong&BPD是一类爱“作”爱“控制”的人&/strong& &/p&&p&虽然他们情绪冲动有攻击性、让人感觉擅长控制和操纵感情,或是让你受挫痛苦,但那些时候,他们其实正经历着同样乃至更甚的烦恼和痛苦,快要被情绪吞没的他们才会这么做。&/p&&p&对待外界的方式,经常也是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strong&他们不是“作”,也不是在蓄意引起注意,只是处于一种疾患中。&/strong& &/p&&p&&strong&误区二:&/strong&&/p&&p&&strong&BPD 可以靠自我调节应对&/strong& &/p&&p&真正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振作起来,&strong&对他们发脾气,或以哄骗、哀求的方式要求他们改变,都是没有用的。他们需要获得专门的心理药物治疗。&/strong&&/p&&p&&strong&但他们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strong&这些责任可能不仅仅在于服药以解除一些严重的症状,更在于承认改变的需要,正视改变的困难,进而认识自己的特质,不断练习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情绪管理,这似乎也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p&&p&&strong&误区三:&/strong&&/p&&p&&strong&BPD 患者无法治愈,而且会过得很糟&/strong&&/p&&p&&strong&BPD 确实是一种慢性持久的症状,不代表无法康复&/strong&,在给予充足时间与合理治疗的条件下,他们可以具备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p&&p&&strong&如果遇到结构化强的组织或者工作,他们也能很好地表现自己,并得到肯定&/strong&。知乎上有很多答主都说,自己认识的 BPD 都天资聪慧,在本领域成就极高,这也确实是事实,他们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做到很好。&/p&&figure&&img src=&/50/v2-93cf3d2f61e50a_b.pn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50/v2-93cf3d2f61e50a_r.png&&&/figure&&p&如果没有对 BPD 的了解,我可能不会理解,为什么一件小事可以让对方那么愤怒冲动,情绪多变;当对方崩溃之时,可能会处理不当,比如简单粗暴地定义其状态、给建议等等。其实我们作为身边人,更需要的是帮他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和环境的关系。&/p&&p&如果你的朋友或者家人恰好带有这样的症状,这里推荐一种圣约翰慈恩中心的总体医疗小组(Comprehensive Treatment Unit of Saint John's Mercy Medical Center)发展出来的 &strong&SET沟通法&/strong&&/p&&p&(S=Support,E=Empathy,T=Truth)。它被发展出来用于与边缘人格者的日常互动,&strong&可以帮助边缘人格的亲友清楚扼要地表达坚定贯一的立场。&/strong& &/p&&p&&strong&第一步:理解危机时刻&/strong&&/p&&p&在危机时刻,边缘人格者可能会表现出突然而强烈的愤怒,自毁、自残的举动和威胁。这时他被恐惧孤独、感觉遭人误解、沉重的无助感三种情绪纠缠,他会心绪混乱,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沟通困难。 &/p&&p&每一次危机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熟悉的亲友可能也会发现这些危机之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可以把经验积累起来以便更好应对。理解对方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往往我们接不住彼此的情绪。 &/p&&p&&strong&尝试想想“如果此时我是他,我会是怎么想的?”尝试去找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信息。&/strong&&/p&&figure&&img src=&/50/v2-faa7cf9f3bcb07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faa7cf9f3bcb07_r.png&&&/figure&&p&&strong&第二步:表达支持&/strong&&/p&&p&&strong&表达支持时,必须陈述个人对边缘人格者的关心。&/strong&例如“我真的很担心你现在的感受……”多多给予支持性的陈述,保证自己将尽力协助患者。 &/p&&p&&strong&第三步:发挥同理心&/strong&&/p&&p&发挥同理心时,要表明自己已经注意到边缘人格者混乱的情绪,例如“你现在一定觉得很糟吧……” &/p&&ul&&li&&p&&strong&注意,不能将同理心和同情心混为一谈&/strong&&strong&,“我为你感到非常难过”就是同情心。&/strong&同情可能会被认为故作姿态,反而会激怒对方。同情是想象在你的处境下我的感受,而共情是想象在你的处境下你的感受。&/p&&/li&&li&&p&&strong&必须以中性的态度表达同理心,尽量不涉及说话者本身的感觉。&/strong&&/p&&/li&&li&&p&&strong&强调边缘人格者痛苦的经验,而不是说话者自己的经验&/strong&。如果对患者说“我知道你有多难受”可能引来嘲讽,让冲突更加恶化,因为事实上,你本来就不可能感同身受,详情参考旧文:有时候,我希望你不懂我。&/p&&/li&&/ul&&p&&strong&第四步:点明事实&/strong& &/p&&p&在点明事实的阶段,&strong&要强调边缘人格者的生活始终是他自己的责任,无论别人如何尝试提供帮助,仍旧无法替他承担自己的责任。&/strong& &/p&&p&说话者要表达出自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strong&指出务实的解决方案,点明事实时可以使用一句很重要的话:“……那你接下来要怎么做?”&/strong&叙述时必须不带责难,也不应认为患者罪有应得。&/p&&p&总结一下就是,在“给予支持”和“发挥同理心”时客观陈述双方当事人的感受,点明事实时指出问题,并指出解决方案,希望患者对自己负责。&/p&&figure&&img src=&/50/v2-0b85aababb2da245cef8a4_b.pn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50/v2-0b85aababb2da245cef8a4_r.png&&&/figure&&p&当边缘人格者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或是当你要协助患者做重大的决定,以及在其他危机时刻,与边缘人格者的互动必须同时实践&strong&支持(support)、发挥同理心(empathy)、以及点明事实(truth)&/strong&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p&&ul&&li&&p&&strong&如果缺了表达支持&/strong&&/p&&/li&&/ul&&p&&strong&边缘人格者会认为说话者漠不关心,或者指控对方根本不想与他有关联,衍生更多口角&/strong&。如果患者控诉“你毫不在乎!”通常表示没接受到对方支持的信息。缺乏支持,边缘人格者往往也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振作起来。 &/p&&ul&&li&&p&&strong&如果没有发挥同理心&/strong&&/p&&/li&&/ul&&p&&strong&患者会觉得对方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经历&/strong&,觉得自己不愿沟通是合理的,声称别人都误解他。如果患者不接受对方的支持和同理心,再多的沟通也听不进去。 &/p&&ul&&li&&p&&strong&如果不明确点明事实&/strong&&/p&&/li&&/ul&&p&边缘人格者无法意识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默认对方真的可以替他负责,或以为自己的观点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与认同,和大家是一体的。&strong&但这样的想法十分脆弱,因为边缘人格者与对关系的期待并不合理,当这段关系无法承载时,关系必将瓦解。&/strong&&/p&&p&有了支持和共情,肯定会出现短暂的风平浪静,而缺乏点明事实的一步,随之而来的将会是失望和愤怒的漩涡。实践三大步骤,&strong&就像在微细的界限上走钢丝,一方面要不断肯定对方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要一再重申对对方的必要期许。&/strong&&strong&回应时必须表达支持,但不能过度。&/strong&如果关心变成了过度的保护,对方就不会认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p&&p&&strong&最后,要试着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strong&一些追踪研究发现,针对边缘人格的治疗确实有显著的效益,比如 DBT、EMDR 等等。在门诊与住院治疗中,适当的药物治疗都能成功减轻许多严重症状,心理治疗也可以明显改善状况。虽然大部分康复后的边缘人格者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表现出某些残存的、根深蒂固的特质,但已经不符合边缘人格疾患的诊断。 &/p&&p&这里有一些选择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的小tips,可以在初期接触中判断:&/p&&ul&&li&&p&ta是否有耐心、包容度大?&/p&&/li&&li&&p&ta是否能协助自己发展稳定的心态?&/p&&/li&&li&&p&ta个性和风格让自己觉得舒服吗?&/p&&/li&&li&&p&ta治疗目标和自己的想法相同吗?&/p&&/li&&li&&p&ta建议的治疗方式是可以接受的吗?&/p&&/li&&/ul&&p&读完此文,如果你担心自己或者身边人可能是 BPD 的话,这里有一份专业的英文自测问卷,但真正的诊断仍需要精神科医生的才能做出:&/p&&a href=&/?target=https%3A//www./surveys/test_borderline.p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span&&span class=&invisible&&urveys/test_borderline.p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边缘型人格一方面承受着类似“咨询师‘杀’手”的污名,一方面又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支持才可能慢慢好起起来。不过,&strong&病是病,人是人,只是人有时候生病了,人不可以被当作病症而不被尊重,病人也需要承担变好、保持合适边界、相处更舒服的责任&/strong&。&/p&&p&大家一起努力吧!如果你有什么关于 BPD 治愈或与世界相处的好经验,也欢迎分享。&/p&&p&&figure&&img src=&/50/v2-c5062faee8c70d827c0e89a53a752bf6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c5062faee8c70d827c0e89a53a752bf6_r.png&&&/figure&&strong&小友AI:&/strong&真“作”的朋友,就不要说自己是BPD了哦,比如我。&br&&/p&&p&&strong&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strong&&/p&&p&&strong&作者:简,&/strong&热爱心理学。&/p&&p&参考文献&br&&/p&&p&Diagnostic criteria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Washing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4&/p&&p&Nickell AD, Waudby CJ, Trull TJ. Attachment, parental bonding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features in young adults. Personality Disorder, ): 148-59.&/p&&p&James,F.Masterson,The Narcissistic and Borderline Disorders: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al Approach.New York: Brummer/Mazel,.&/p&&p&Jerold J.Kreisman,M.D.&Hal Straus.(2005).I hate you,don’t leave me understanding the Borderline Personality.(邱约文, Trans.).台湾:心灵工坊文化专业股份有限公司.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9).&/p&&p&王兰兰, 张天宏, 肖泽萍. (2007). 精神科门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调查. 上海精神医学, 3.&/p&&p&黄建军, 杨蕴萍, 武江. (2010). 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早年创伤性经历的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769-771.&/p&&p&- To explore more -&/p&&p&&strong&我猜,你可能会喜欢&/strong&&strong&:&/strong&&/p&&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zA4NTEzODUyN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c19a21928ba8dfbcecb3%26chksm%3D87c71c44b0bf4c8f6ac771c1debdb1e6fc0492ead44%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国总统Trump是反社会人格?&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zA4NTEzODUyNg%3D%3D%26mid%3Didx%3D2%26sn%3De2a5e5a5e8a46704a0ac%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格障碍你知道几种?&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zA4NTEzODUyNg%3D%3D%26mid%3Didx%3D2%26sn%3D6a5aa3ef55%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精神分裂症跟人格分裂有什么区别?&i class=&icon-external&&&/i&&/a&
小友说:这里提到的“边缘型人格”,是指一种容易空虚、孤独、被抛弃感、自我认知混乱,极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人格倾向,在临床心理领域,流传着一句不怎么政治正确的歇后语,“边缘虐我千百遍,我待边缘如初恋”。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figure&&img src=&/50/v2-553b0b581d4215b8aaf7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553b0b581d4215b8aaf7_r.jpg&&&/figure&&p&&/p&&figure&&img src=&/50/v2-cf3add8c7fdf489a8460d_b.jpg& data-rawwidth=&526& data-rawheight=&2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6& data-original=&/50/v2-cf3add8c7fdf489a8460d_r.jpg&&&/figure&&p&一个朋友和我们讲了她闹心的男友,她的男朋友是个情绪反复无常的人,对她忽冷忽热,而且特容易无缘无故发火。他们的异地恋经历了无数个吵架分手和好的循环。&/p&&p&她对我说:“我真的受够他了,这次一定要分手。” 可是男友一个电话砸来,崩溃地对她说:“我把腿摔断了,现在我只有一个人,真的很害怕,我真的很需要你。”&/p&&p&她不忍心,飞到美国,出了机场,男友健全的双腿往地上一跪:“求求你别离开我。”&/p&&p&每每我这个朋友跟我抱怨她男友的时候,我脑中浮现的几个字愈加清晰:&b&「边缘型人格」&/b&。&/p&&figure&&img src=&/50/v2-e135faedae45dc422d504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e135faedae45dc422d504_r.jpg&&&/figure&&h2&&b&什么是边缘型人格?&/b&&/h2&&p&人格(personality)是一种广泛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是本性,那便是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p&&p&但是,&b&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也被称为「情绪不稳定人格」,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稳!定!&/b&(嗯…就「不稳定」这一点特征来说,它还是很稳定的。)&/p&&figure&&img src=&/50/v2-ef42ecc913a6c_b.jpg& data-rawwidth=&572& data-rawheight=&2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2& data-original=&/50/v2-ef42ecc913a6c_r.jpg&&&/figure&&h2&&b&边缘型人格有什么特点?&/b&&/h2&&p&&b&1.什么都不稳定&/b&&/p&&ul&&li&情感上&/li&&/ul&&p&边缘型人格的人,情绪在一天中(甚至一个小时中)可能会有多次的剧烈起伏。与双相情感障碍不同的是:抑郁和躁狂更替周期较长,而边缘型人格的人,情绪转变的太快,就像龙卷风。几分钟内跌宕起伏,异常刺激。&/p&&p&&br&&/p&&ul&&li&人际关系模式&/li&&/ul&&p&在人际互动以及亲密关系中,边缘型人格的人往往无法,或很困难与他人形成稳定且持续的关系。Ta可能对你忽冷忽热,前一秒还跟你恩爱有加,后一秒冷淡的不行。&/p&&ul&&li&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li&&/ul&&p&边缘型人格的自尊水平和对自我的认知,完全取决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且经常会陷入理想化(idealization)和自我贬低(devaluation)的极端。&/p&&p&与伴侣在一起时,对自我的评价很正常,甚至过于正性:&b&“世界安好,我是最幸福的人。”&/b&一旦与亲密的人分离,就会陷入极度的自我厌恶,身也空了,心也凉了,自尊碎的连渣都不剩了,简直一无是处,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留在这世上的必要。&/p&&p&&br&&/p&&figure&&img src=&/50/v2-caec9f100e887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50/v2-caec9f100e887_r.jpg&&&/figure&&p&&b&2. 极度害怕被抛弃&/b&&/p&&p&上述各种不稳定的根源,是边缘型人格的人对于被抛弃的强烈恐惧。被他人抛弃,对于边缘性人格的人来说,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也是最无法接受的。他们可能会努力逃避真实或者想象中的被抛弃,「你只要不离开我,要我怎么做都行」是典型的边缘型人格特征。&/p&&p&&b&3. 冲动易怒(我……控几不住我寄几!)&/b&&/p&&ul&&li&爆发的愤怒&/li&&/ul&&p&边缘型人格的人就像活火山一样,可能完全没有预兆地爆发出情绪,而且情绪爆发的后果很严重。当他们&b&因为被抛弃而感到生气、委屈、惊恐和愤怒时,他们会被这些压迫性情绪所淹没,从而失去自我控制。&/b&有些时候这些情绪完全是不合时宜的,也许一个微小的批评就可能招来愤怒的爆发。&/p&&p&&br&&/p&&ul&&li&冲动行为&/li&&/ul&&p&「冲动是魔鬼」用于形容边缘型人格的人完全不是一句比喻。冲动行为往往发生在被抛弃后:疯狂购物刷爆卡,暴饮暴食都是轻者,严重者可能会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故意参与危险的事情中去:例如飙车、药物滥用。如果再严重点,&b&Ta可能会用自残或者自杀来威胁对方不要离开。&/b&&/p&&p&&br&&/p&&figure&&img src=&/50/v2-98c7b7c84dc0c_b.jpg& data-rawwidth=&1406&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6& data-original=&/50/v2-98c7b7c84dc0c_r.jpg&&&/figure&&p&&b&但神奇的是,边缘型人格那种独特的、极端的「人格美感」甚至会吸引很多人接近他们&/b&。他们随时散发着一股迷人却有点危险的气息,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有魅力的。在「正常」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比常人更加阳光有活力、善良亲切。电影中很多富有魅力的角色都带有边缘型人格的特质(参考自杀小队中的The Joker & Harley Quinn)。
&/p&&figure&&img src=&/50/v2-d09b5e7add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50/v2-d09b5e7add_r.jpg&&&/figure&&p&&b&同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边缘型」特质,这些特质并非一无是处。&/b&在某些边缘型特征水平上偏高,例如「有冲劲」、在社交中可以快速吸引他人并建立关系的能力,也许会在生活中帮助到我们。并且,&b&存在一些类似「敢爱敢恨」和「放纵不羁」的边缘型特质可能会令一个人显得更可爱,更真实&/b&。毕竟,「真性情」是最吸引人的。&/p&&p&&br&&/p&&p&拥有一些边缘型特质可能是单纯的「性格古怪」,但&b&边缘性人格障碍&/b&(Border personality disorder,&b&BPD&/b&)却是另一回事。&/p&&p&&b&以下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DSM-5对于BPD的诊断标准:&/b&&/p&&ul&&li&疯狂地努力逃避真实或者想象中的被抛弃;&/li&&li&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对愤怒难以控制;&/li&&li&情感不稳定,明显反应过度的情感;&/li&&li&强烈的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li&&li&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li&&li&潜在的自我伤害行为或冲动行为;&/li&&li&一再的自杀行为、威胁以及自残行为;&/li&&li&害怕孤单、慢性空虚感;&/li&&li&短暂的妄想意念或严重解离症状;&/li&&/ul&&p&&br&&/p&&p&&br&&/p&&p&也许看完以上特征你会想到:“啊,我有一朋友就是这样的!”或是默默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p&&p&&b&但仅凭几个特征就诊断一个人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是远远不够的。&/b&真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极端的行为和压迫性情绪往往严重到已经开始影响社会功能,让他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p&&p&而且,精神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的谱系,并非单纯只有「患病」或「健康」的两极状态。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与诊断标准相似的特征,&b&但千万不要中了「医学生综合征」的招,看完一篇科普类文章就得一种病。&/b&&/p&&p&&br&&/p&&p&所以,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不要觉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可能有上述的特质的十分之一,就拍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上去。&/p&&figure&&img src=&/50/v2-f6ae64cfa2_b.jpg& data-rawwidth=&661& data-rawheight=&1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1& data-original=&/50/v2-f6ae64cfa2_r.jpg&&&/figure&&h2&&b&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b&&/h2&&p&虽然基因与脑区异常都是边缘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但他们并非生来如此。早年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p&&p&&b&1. 幼年的创伤经验&/b&&/p&&p&被父母家暴、被家属或陌生人性侵都是典型的逆境经历(adverse experience),是很多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b&在幼年的性虐待经历与之后发展成边缘型人格的可能性有很强的正相关。&/b&&/p&&p&&b&2. 不安全依恋&/b&&/p&&p&多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经历过与家人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在本应该与父母建立依恋的阶段,他们体验到的是孤独和被忽视,这让他们&b&对于「被抛弃」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恐惧&/b&。因此在成年之后,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为了避免再次经历孤独和被抛弃。&/p&&p&&br&&/p&&p&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成年后交往的几任男友,包括街头混混、有妇之夫等等,都像父亲一样,不能给她真正的爱。男友们虐待她,背叛她,抛弃她,让她失落失望。她总是寄希望于下一段亲密关系能为她带来安全感,却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童年来自父亲的拒绝和远离。&/p&&figure&&img src=&/50/v2-05e6bbcb3aef2ce6385326_b.png& data-rawwidth=&549& data-rawheight=&2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50/v2-05e6bbcb3aef2ce6385326_r.png&&&/figure&&h2&&b&如果我自己/我关心的人可能是边缘型人格,我应该怎么办?&/b&&/h2&&p&正因为边缘型人格是一种「人格」,它并不需要被「彻底根除」。但是,&b&边缘型人格所带来的影响是可以被缓解的&/b&。&/p&&p&&br&&/p&&p&如果边缘型特质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b&那么就需要求助于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b&。目前,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被证明对治疗BPD有显著效果。它的研发者,心理学家Marsha Linehan这样形容边缘型人格障碍:&/p&&blockquote&“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就像一个身上90%的面积被重度烧伤的人,他们的情绪没有皮肤保护,轻轻的一个触碰就会引发极大的痛苦。”&/blockquote&&p&&b&辩证行为疗法的目的就是为那些情绪被烧伤的人们重建「皮肤」,让他们学会疏导自己的情绪,不被如海啸般情感所淹没而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b&&/p&&figure&&img src=&/50/v2-ace0435a96bca93beaa94955a85edf7d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50/v2-ace0435a96bca93beaa94955a85edf7d_r.jpg&&&/figure&&p&对于那些不得不与边缘型人格接触的人来说,他们让人很头疼,也很令人心疼。&/p&&p&在&b&《不再如履薄冰:如果关心的人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你要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b&一书中,作者Randi Kreger提供了一些实际的建议。&/p&&p&&b&1. 拿回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Take your life back&/b&&/p&&p&保护好自己的边界,是帮助他们的前提。对于亲密关系的过度卷入(over-involved)会使双方都陷入僵局。在生活中,包括咨询关系中,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总会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挑战并试图突破你的边界,因为他们习惯于和别人黏在一起,并且是操控人的一把好手。&/p&&p&例如, “我现在就要见你,不然我就绝食了。” &b&面对他们的威胁或诱惑,坚持自己的边界是很重要的&/b&。你可以通过温和的方式向他们传递:虽然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我抛弃了你。&/p&&figure&&img src=&/50/v2-938e82f01fd008cb9ff8eb8_b.pn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50/v2-938e82f01fd008cb9ff8eb8_r.png&&&/figure&&p&&b&2. 停止相互责怪 Beyond blame system&/b&&/p&&p&边缘型人格会有强烈的对于性格的自责(characterological self-blame),与一般的自责不同的是,&b&他们对自己的责备不是「我这件事做错了」,而是「我就是个错误」(生而为人,对不起)&/b&。他们的性格自责已经是很难纠正的信念,所以请不要责怪他们,他们自己比任何人都希望更快变好。&/p&&p&&br&&/p&&p&&b&3. 提供稳定感 Provide with stability&/b&&/p&&p&在边缘型人格的人内心,&b&其实是很渴求一段稳定的关系的&/b&。幼年的创伤经历使他们没能够形成稳定的人际互动图式,因此在成年后,虽然很渴望稳定感,却并不知道要怎样去做。一个愿意陪伴、能够和他一起去探索和面对他的“不稳定”、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讲道理的)“测探”、懂得保护自己的边界(会对他说不),同时又并不抛弃离开他的人,对于他们非常重要。&/p&&p&&br&&/p&&p&&b&而更重要的是,是建议他们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b&(来简单心理哦)。相比日常的朋友关系,心理咨询师经受专业的训练,在稳定和严格的咨询设置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冲击和挑战、测探之下,保持稳定;而这段治疗性的关系,能够最大化地帮助BPD获得疗愈和成长。&/p&&p&&br&&/p&&p&边缘型人格的人就像摇摆在情绪的风浪中,恐惧着、不安着。&/p&&p&如果认为Ta是你关心的人,那么也不要试图去「拯救」Ta,你要做的,只是给予温和和坚定的支持、鼓励他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样就足够了。&/p&&figure&&img src=&/50/v2-62a3d93ed8bbecb6bb1e2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62a3d93ed8bbecb6bb1e2a_r.jpg&&&/figure&&p&&br&&/p&&p&参考资料:&/p&&p&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text rev.). Washington, DC: Author.&/p&&p&Lieb, K., Zanarini, M. C., Schmahl, C., Linehan, M. M., & Bohus, M. (2004).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Lancet, 364(9432), 453-461.&/p&&p&Mason, T. (2009). Stop Walking on Eggshells: Taking Your Life Back When Someone You Care About Ha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Easyread Comfort Edition. ReadHowYouWant. com.&/p&&p&&br&&/p&&p&原文发布于:&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b4de1dcaa0fefa9bb3b3%26chksm%3Dbd423e288a35b73e0ee82599febb2e43ad2e1daaee5d73f116a96b5e%26scene%3D0%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被嫌弃的边缘型人格的一生&i class=&icon-external&&&/i&&/a&&/p&&p&&br&&/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span&&/span&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code&&/pre&&/div&
一个朋友和我们讲了她闹心的男友,她的男朋友是个情绪反复无常的人,对她忽冷忽热,而且特容易无缘无故发火。他们的异地恋经历了无数个吵架分手和好的循环。她对我说:“我真的受够他了,这次一定要分手。” 可是男友一个电话砸来,崩溃地对她说:“我把腿…
&p&前记:&/p&&br&&p&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索夫兄弟》中写到,&strong&受虐是通过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达到对无法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的一种逃避。&/strong&&/p&&br&&p&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傻孩子,痴痴的执着于价值和意义,为了sense of fufillment而忘记一切。&/p&&p&为了能够不被这个社会改变,他们饱经苦难,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只为了保持“以不变应万变”。&/p&&p&就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期待你这样去做,没有人相信你正在相信着的东西,这都和我们自己的坚持无关。&/p&&br&&p&PS向大家推荐&/p&&p&李银河老师的《虐恋亚文化》&/p&&br&&p&The main features of BPD: These individuals are ver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The perception of impending separation or rejection, or the lossof external structure, can lead to profound changes in self-image, affect,cognition, and behavior. Those will cause their impulsive fears andinappropriate anger, and an instabi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attern/intensive emotions. But, the emotional shift is different from bipolar 1's, interm of the short length ( 1or 2 days). In order to avoid the real or imagedabandonment, people with BPD usually have not long term goal and feelself-identity confusions and empty for their lives. &br&&/p&&br&&br&&br&&br&&br&&p&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议题。&/p&&br&&p&边缘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p&&br&&p&他们有这样的特点:&br&&/p&&br&&p&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p&&p&病征在成年早期即已显露,但随年龄增长趋于缓和或稳定。他们相信自己由于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而感到空虚,愤怒,有权要求抚爱。&/p&&p&因此他们无休止地寻求关爱。&/p&&br&&p&这突然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里的片段:&/p&&br&&br&&br&&p&&strong&书里这位小作者无奈的提到:&/strong&&/p&&br&&br&&blockquote&&p&父亲的做法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人性的判断产生了障碍。&/p&&br&&p&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p&&br&&p&在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反复过程中,和他相处的人是备受煎熬的,尤其是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更是在折磨中跟ta相处。&/p&&/blockquote&&br&&p&但当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p&&p&与此同时还伴有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从黑到白,从恨到爱。&/p&&p&反之亦然。他们的观念永无折中之时。当他们感觉被抛弃时(亦即彻底孤独),他们会自我隔离或极度冲动。&/p&&br&&p&&strong&而最恐怖的是:&/strong&&/p&&br&&p&&strong&他们比&/strong&&strong&反社会性人格障碍&/strong&&strong&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strong&&strong&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strong&&br&&/p&&br&&br&&p&边缘性人格是心理学中最有争议之一的议题,也是最难最难治愈的心理疾病,没有之一。&/p&&br&&p&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得感觉很不确定。&/p&&p&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p&&p&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p&&p&这种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导致频繁的更换学习方向、工作、朋友、目标、价值观和性别意识。&/p&&br&&p&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p&&p&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p&&br&&br&&p&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p&&br&&p&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p&&br&&p&&strong&具体表现举例: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strong&&/p&&br&&p&TA一直习惯于怀疑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们一般的个性不会因一点小事情而改变自己对生活的价值观,人生的认知。除非是遇到大的突发的事件,有新的感悟,重新领悟人生,再去排列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再去认知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在这次大的地震灾害中失去了亲人的人,他会去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时候你会发现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生活确实发生了改变。&/p&&br&&p&换句话说,&/p&&p&他们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p&&p&他们从来没有认可过自己&/p&&p&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自己&/p&&br&&p&边缘人格患者对情绪的敏感度、高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好也有坏。&/p&&br&&p&边缘人格患者常常格外的理想主义、充满快乐、令人喜爱。&/p&&br&&p&边缘人格与三个特定状况的组合强烈相关:1)感觉被背叛 2)想要伤害自己3)感觉完全失去控制。&/p&&br&&p&&strong&而这其中最恐怖的一种情绪即——空虚感。&/strong&&/p&&p&&strong&虽然说心理学上羞耻感是最容易导致人类自杀的情绪,但是笔者认为,空虚感可以被考虑为最容易让人类慢性自杀的情绪。&/strong&&/p&&br&&p&什么是空虚感?&/p&&p&可以具体参见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A4MTk0NDY1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631fbf8d224b149ceefec93%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不安年代中的自我救赎 | 读书笔记&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慢性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中,感到忧心忡忡、悲观厌世,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常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生活缺乏实际的目标。为了解除内心的空虚,患者不断的找事干,做事有始无终,一事无成。&/p&&br&&p&&strong&即所谓的“孤独的外向者”&/strong&&/p&&br&&p&外在的反常活跃恰好反映了内在深深的孤独。&/p&&br&&p&空虚的感觉持很长时间无法解决,长期的空虚和孤独感不以时间为转移,不以所在的环境为转移,内心里总是充满了空虚。这一类的人我们多见于性瘾者,性瘾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极度的空虚,而这种极度的空虚和孤独转化为一种身体上的亢奋,经常去找应召女郎进行性行为,去缓解自己心理的空虚,或是通过一夜情,用性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而没有用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方式来缓解。既便他是处在人群中,他内心里始终会有长期的空虚感,所以,这些症状多会转化为性瘾者。&/p&&br&&br&&br&&br&&p&&strong&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strong&&/p&&br&&p&显著的分离焦虑。&/p&&p&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p&&p&由于患者严重缺失被爱的体验、他人的关怀,所以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p&&p&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当面对分离、被拒绝或即将失去外部支持时,可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包括自我意象、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以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自伤等来阻止被抛弃。&/p&&p&当感觉到被抛弃时,有的患者会自我隔离(亦即彻底孤独)。但是他们内心害怕孤独,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手淫、滥交、饮酒、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p&&br&&p&&strong&具体表现举例:极度害怕被人抛弃&/strong&&/p&&br&&p&这种人会以一种疯狂努力的方式去避免真正的或是想象出来的被抛弃的可能性。他害怕被别人忽略和抛弃,他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他是不会让别人先离开的,他大都先别人之前离开,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想象着随时可能被抛弃,所以他宁愿先放弃;还有就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去避免他想象出来的被别人抛弃,那他就会在关系中努力的去采取一些行动。&/p&&br&&p&一旦有一些事件是自己不知道的,或是一些环节是他不知道的,比如一些人有几天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他就会变的很慌张,甚至是有一会不见,他的电话就会紧跟来,他要知道来龙去脉。你做的事情要很详细的讲给他听,不然他会幻想出来,自己没有参与这件事情,所以就会产生被遗弃感。&/p&&p&做很多的事就是为不被忽略,这后面的动机是他害怕被抛弃、被忽略。这种被抛弃、被忽略有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也可能不是现实存在的,但无论这是不是现实存在的他都会很在意,很紧张,所以他会很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来预防他担心的事情的发生。&/p&&p&害怕被抛弃,极度的没有安全感,这种人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比较混乱。&/p&&br&&p&笔者认为边缘性人格有一种猫性&/p&&p&同时无比的粘人、理想化,又无比的冷漠。&/p&&p&这一切都源于他的极度恐惧被抛弃的感觉。&/p&&br&&p&也因此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使得患者对于自己的自信心日渐低落,产生自我认同障碍,也怀疑别人关心自己的动机,由于上述原因,他们无法培养真正的自信,以健康的方式依赖他人,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难以达到真正的亲密。&/p&&br&&br&&p&OK&/p&&p&写到这一片段&/p&&p&笔者想要引出,我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写这篇文章的真实原因:&/p&&br&&p&&strong&原因:&strong&边缘性人格有&/strong&&/strong&&strong&很强的自虐倾向。&/strong&&/p&&p&&strong&如果这篇文能够帮助到读者,也希望大家不要过于对号入座,过分相信理论。&/strong&&/p&&p&&strong&但是不得不否认,笔者就是一个有自虐倾向的人。&/strong&&/p&&br&&p&具体表现举例:有自虐倾向&/p&&p&当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没做好而出现了不好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p&&p&然后我们会怪自己没有做好,怪自己为什么不那样做就好了,这就是自责;&/p&&p&自己做错了事情,那就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就开始了自虐的行为。&/p&&p&这一类的人在内心里对自己的认知是相互冲突的,他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一定惩罚的,所以他有自我毁灭的倾向,自我毁灭其实就是自虐。&/p&&br&&p&&strong&他们不会去伤害任何人,&/strong&&/p&&p&&strong&他们只会不停的伤害自己。&/strong&&/p&&br&&blockquote&&p&&strong&在know yourself公众号中,是这样定义自虐的:&/strong&&/p&&br&&br&&p&&strong& 他们回避那些健康的、充满爱意的、体贴的亲密关系(不被这样的关系吸引),而总是被那些危险的亲密关系吸引。&/strong&&/p&&br&&p&&strong&
因为这样:&/strong&&/p&&p&&strong&
他们不出意外地总是得到拒绝式的回应,让他们感到受伤、羞耻和被贬低——但这种感觉让他们觉得熟悉。&/strong&&/p&&br&&br&&p&&strong&因为:&/strong&&/p&&p&&strong&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教会”了去讨厌他们自己。&/strong&&/p&&br&&p&&strong&他们还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教会”了他们是没有价值的人,也不值得被爱。&/strong&&/p&&br&&p&&strong&&strong&追求熟悉的感觉是一种人的天性,因为熟悉的东西给我们一种稳定感。&/strong&&/strong&&/p&&br&&p&&strong&&strong&我们会选择那些能够验证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的伴侣。当他们选择了糟糕的伴侣,导致亲密关系必然的结束时,这种结束再一次验证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他们果然是不能被人所爱的。&/strong&&/strong&&/p&&br&&br&&p&&strong&&strong&渴望被虐(无论是生理受虐或是精神受虐),迷恋虐待自己的人,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渴望臣服,渴望被主宰。希望找到自己的“主人”,然后自己可以完全地属于对方。&/strong&&/strong&&/p&&/blockquote&&br&&br&&br&&p&自虐有三种表现方式:&/p&&br&&p&一、我不够好,所以我要采取行动来惩罚自己,有什么方法呢,&strong&就是直接的伤害自己;&/strong&&/p&&br&&p&二、我为了达到毁灭自己、惩罚自己的一个效果,我不自己动手对自己这样做,而是对别人动手,以达到因别人受到我的伤害而反过来伤害我的一种方式。&/p&&p&&strong&比如说我故意偷东西,等着别人来找我,打我、骂我,这就是一种自虐;&/strong&&/p&&br&&p&三、有些事情在理论上和客观现实上他完全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他就会故意把事情做砸。&/p&&br&&br&&p&&strong&内疚、自责、自虐是三兄弟,内疚是老三,自责是老二,自虐是老大。&/strong&&/p&&br&&br&&p&内疚是心理空间内的情绪区域出现的情绪问题。&/p&&p&自责是一种认知,逻辑是,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惩罚,这个时候还在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种谴责,并不一定才去行动。&/p&&p&然后才去行动去实现惩罚,以求达到自我内在心理空间的再次平衡。&/p&&br&&br&&br&&br&&p&&strong&与之伴随的会有更多的问题&br&&/strong&&/p&&br&&br&&p&&strong&其他人格障碍&/strong&&/p&&p&&strong&·&/strong&&strong&抑郁症&/strong&&/p&&p&&strong&·&/strong&&strong&滥用药物&/strong&&/p&&p&&strong&·&/strong&&strong&焦虑症&/strong&&/p&&p&&strong&·&/strong&&strong&饮食失调&/strong&&/p&&p&&strong&·&/strong&&strong&躁郁症&/strong&&/p&&p&&strong&·&/strong&&strong&其他人格障碍&/strong&&/p&&br&&p&&strong&而传说中的天才病——&strong&躁郁症&/strong&&/strong&&br&&/p&&p&&strong&&strong&笔者也深有体会&/strong&&/strong&&/p&&br&&br&&br&&br&&br&&br&&p&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深渊持久的,生活中形成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后天生活中很难被打破。&/p&&p&以前我上过的一门思维导图课,老师有提到过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发展成现在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儿时或者成长过程中家庭带来的影响。&br&&/p&&br&&p&人为什么会希望沉浸在让自己痛苦的负面情绪中而不愿自拔?&/p&&br&&p&为什么明明知道它让自己痛苦,并不从中获取快感,却还是放任它霸占着内心,潜意识里甚至不希望它消失?&br&&br&&/p&&p&而归根结底,笔者以为是“放纵”。&/p&&br&&p&&strong&人最怕什么?最怕直视自己的内心。当别人伤害自己的时候,相当于给自己心里种了脓疮,要下决心割掉,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然而在痛苦中审视自己,强迫自己冷静,很难,难上加难。&/strong&&/p&&p&&strong&&br&&br&&br&我们宁可沉浸在负面思维中,对伤害自己的人,对自己鞭挞、攻击、宣泄,放纵自己的情绪,这样就可以暂时逃避现实,推迟对内心的审视和思考。用感性控制内心,总比用理性控制内心来得容易,因为后者更需要强大的意志和勇气。我们宁可在苦海中挣扎、放纵,也不愿意站起来真正面对现实,所以我们宁可受虐,因为冷静看起来比受虐还可怕。&/strong&&/p&&br&&br&&p&&strong&&strong&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痛苦的情绪,而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是你必须压抑情绪去直视自己的内心。所以你不想冷静,只想在痛苦中放纵。&/strong&&br&&br&&/strong&&/p&&br&&p&后记:&/p&&br&&p&天知道我的人生正在经历什么,微笑。&/p&&br&&p&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默默无闻的,努力的活着,努力的努力的坚持着自己内心的初衷&/p&&br&&p&别人笑ta傻,就让他们笑去吧&/p&&br&&p&别人看不懂ta,就让他们误解吧&/p&&br&&p&My alice would believe me&/p&&br&&br&&br&&br&&p&本文很多论点摘自社科类论文、百度百科、以及know yourself公众号。&/p&
前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索夫兄弟》中写到,受虐是通过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达到对无法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的一种逃避。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傻孩子,痴痴的执着于价值和意义,为了sense of fufillment而忘记一切。为了能够不被这个社会改变,他们饱经…
更新&br&2016年12月我回国,2017年3月我从家里搬出来独自生活,2017年5月我谈了人生中第二场恋爱。&br&恋爱初期我并不知道这场恋爱中我会如何表现,这场恋爱会带给我什么。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我给我现在的男朋友讲了我的故事,给他看了这篇文字。&br&&br&&br&可能是我足够幸运,在那之后,他慢慢的开始理解我所有的歇斯底里的情绪,像多变的天气一样,有时会瞬间爆发,他都一一予以接纳。&br&我很谢谢他,谢谢他在我情绪失控时候的每一个紧紧的拥抱,我知道在这段感情中,他承受了很多。他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过,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像做过山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就会失控。同时他会打趣的说,他很享受做过山车的刺激。其实我很清晰明白,我需要一个怎样的抱持期才能将那些安全感逐一内化,我曾跟他冷静的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从他的体验来看,我目前失控的频率已经慢慢在减少。&br&&br&&br&另一方面,回国后通过我和妈妈双方的努力和机缘,我和我妈的关系也在一步步变得亲密。她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在我抱怨工作或者不顺心时候,先去帮我疏导负面情绪,待我冷静后,再跟我分析讲理。我就像是一个重新生长了一遍的小孩,将曾经丢失的温暖,又重新体验了一遍,且主动有意识的将其内化。我很感谢我的妈妈,我知道作为一个五十多岁刚刚经历完更年期的女人,这些转变对他而言意味着多大的努力,我也终于明白她对我的爱有多深。&br&&br&与此同时,我的大家族里的每个人也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学的课程,和武志红老师的课程,这样的氛围也让我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向命运轮回一次次发起冲击与挑战,我很开心。&br&&br&忘记前几天在哪一个课程中看到一段话分享给大家:“每个家庭都是一套精密的运转体系,成员间的互动方式的有迹可循的,只要家族中一个人从内在模式发生了改变,整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会发生改变。”&br&&br&我知道路依然很长,螺旋式的进步有时会蒙住眼睛,但心底一直以来的信念却未曾动摇过。七年之后,我依然在努力,努力去改变这个魔咒一样的命运轮回。很幸运,也很感激,我看到了光。&br&&br&&br&&br&&br&以下是原文:&br&-------------------我是分割线----------------------------------&br&&br&首先我希望你相信,不要放弃每一次让你痛苦的可能,只要不死掉,那都是让你重生的机会。&br&&br&我并没有看过心理医生,但从小有意识开始,就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怀疑。以前,每当听到有人形容自己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的时候,我都很疑惑。为什么他们可以那么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征。而我,永远都描述不出来我是谁,我永远都是那个你需要我是什么样,我就可以是什么样的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心理学自学,基本可以断定,我是边缘型人格障碍。&br&&br&首先回答题主问题,边缘型人格障碍被抛弃的话会觉得自己果然不值得被人爱的长舒一口气的感觉,进而会第一时间自责自己到底哪里表演的不符合对方需要,然后继续策划剧本,不放弃任何一个漏洞和细节的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目的是为了追回曾经抛弃自己的人。但记住她只是表演,甚至在亲密关系里,她都不敢放松警惕去呈现真实的自己。因为她潜意识深深的认为真实的自己,那些情绪,歇斯底里,依赖不安都是不会被任何人接纳的,包括他们的父母,爱人,朋友。而且我自学心理学的开端也是因为,我曾经深刻的不相信心理咨询师能接纳我的情绪。&br&&br&&br&边缘型人格障碍本质上来讲,就是没有固定健康的人格,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建立在心理底层不被他人抛弃的需求上。然而可悲的是如果不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永远都会被抛弃,然后在怪圈里不断循环轮回。&br&&br&先讲讲我自身的经历吧有,希望能给有同样困扰的人一些帮助。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诱因基本上两种:遗传及儿童时期创伤。很遗憾,两种我基本都有,但可能都不是最严重的那一个。&br&&br&听家人讲,我刚出生时候一两个月是奶奶带,之后奶奶回了老家,爸爸为了工作长期出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妈妈一个人带我(其实我妈妈也是有边障的人,只是如今我还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妈曾说最开始几个月自己带我很辛苦,而且他是刨妇产,自己身体也很虚弱,所以我那时候只要一哭,她都不会哄的,会抱着我使劲把我摇晕,只要我一晕自己就不吵了,就睡过去了,循环往复。这是我妈妈亲口对我讲的,我无法找其他人验证真假,但是如今只要一想到年幼的自己被如此对待,都会不由自主的掉下眼泪来。&br&&br&&br&我妈在我不到六个月的时候就上班了,家里又没有人带我,所以我不到六个月就进了妈妈单位的托儿所,至今还听说我是托儿所有史以来接到过的最小的孩子。小时候可能长得比较可爱,所有托儿所阿姨和妈妈的同事都喜欢我,从六个月大时候起,我白天自己在托儿所,晚上妈妈下班接我坐班车回家。后来长大之后听当时托儿所的阿姨讲,我是全所最爱哭的,从早到晚的哭,晚上坐班车只要有别的阿姨想抱我,我就哭,后来一岁左右会说话了,就永远嚷着:妈妈抱。而我妈那时候因为身体和工作加上一个人带我的压力,只要有阿姨愿意抱我,任凭我哭,她都不愿意再多抱我一下,因为她自己已经很虚弱了。我曾经很怀恨这段往事,但进行了很久的自我疗愈过程后,如今可以原谅接纳我妈妈了。&br&&br&&br&虽然年幼的记忆根本记不住了,但现在想起这些听家人讲的故事,都会可怜自己那么幼小的时候,就没有一个可靠稳定的安全感来源。而且听说很多同龄的孩子都三四岁才进幼儿园,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托儿所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可悲。&br&&br&后来在托儿所呆了一段时间多,大概两岁左右的时候,我妈实在扛不住了,把我送到了外地奶奶家,所以我又在奶奶家住过大半年,才跟奶奶爷爷环境熟悉,我爸妈去看我,发现曾经白净的小姑娘在山上疯跑,晒得黢黑而且学会了骂人,实在受不了爷爷奶奶带我的方式,又给我接回了家,这次是送进了另一所我爸爸单位的幼儿园。三岁的我又被迫去适应新的环境。&br&&br&再后来家里条件好起来,搬了家,在爸爸单位幼儿园呆了一段时间后,又转到了新家附近了幼儿园,我又开始一个人面对新的老师,环境和小朋友。只是那个时候大概四五岁,我已经能记得一些事了。我记得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不怎么在外人面前哭闹了,后来再大一两岁后,我已经学会了如何讨人欢心,如何牺牲自己去满足他人的需求,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曾病态的以我这种对他人没有任何需求的心理状态为荣。&br&&br&我妈还曾洋洋得意得跟我讲过,小时候只要我喜欢的玩具,跟她要买,她都不会给我买,然后让我记住,只要是我想要的,都不会买。后来我竟然真的记住了,然后有一次想要一个玩具,就跟我妈说:妈,我不想要这个。 结果我妈哭笑不得,知道我是想要的,但是还是没有给我买。结果从那之后,我看到玩具什么的都再也不会提任何要求了。因为年幼的我就深深的知道,无论喜欢或者不喜欢,我都得不到。这是我妈当笑话给我讲的,甚至当育儿方法给别人讲的,而且说这招治熊孩子最管用。 后来我学了一些创伤心理学之后,才找到了,我深刻的不配得感是从哪里来的。&br&&br&而且我妈特别讨厌我哭,我一哭她就会说:你再哭就不要你了。直到如今我脑子里一直回响着一个声音:你要再这样没人要你了。 这个声音一直都在,而且我后来与人交往的时候,这个声音永远都会蹦出来。它就像是上帝之眼一样,永远旁观着我对人对事的一举一动。&br&&br&后来小学初中的时候,每次情绪憋到忍无可忍跟我妈吵架,都会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嚎啕大哭,然后拿头使劲撞墙,自己狠狠的咬自己的手臂。那时候会把这当做一种发泄,发泄出来心里会舒坦好多,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是边障的一种表现。然后我妈会在我情绪平息之后再冷冷的跟我说,你看谁家孩子像你一样。&br&&br&而如今我才知道,真的不是谁家孩子都在年幼的时候就没有一个稳定的情感支撑与来源,也不是谁家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抚养人和生存环境。&br&&br&庆幸的是,还好我没经历过身体家暴,但我妈最常用的是冷暴力。就是在我所谓的犯错误的时候,可以做到从早到晚一连很多天不理我,不跟我说话。我还记得小时候,她长时间对我冷暴力,我跟她说:求你了,我知道错了,搭理我一下吧。 她还是不理我。就跟小时候无论我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可能得到的玩具一样。&br&&br&而且想来,我爸其实是宠爱我的,可能出于男人对女儿天生的宠爱吧。但是从我出生到上初中,我爸都是常年在外出差,回家呆不久就又要跑。而且我爸虽然宠我,但是脾气特别不好,一言不合就发火,我小时候,经常因为我爸发火,吓得直哭。所以我大多面对世界的方式都是从我妈那习来的。&br&&br&我在青春期及成年初期很长的时间段内,与人交往唯一方式,就是表演各种的角色去面对不同性格的人,为的就是让别人喜欢我,而且所有人提的所有要求我都有求必应,如果哪个朋友的要求我没达到,我会自责很多天,然后各种扮可怜,表演出一副我也很无奈的样子。边障人都有一个天赋就是极强的洞察他人心理的能力,分析他人心理的能力和操控他人心理的能力。因为在他们的生存法则里,他人是一切,而自己是可以不存在的。而所有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不让别人不要自己。&br&&br&而且边障的这种无边界感跟乐于助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乐于助人的人是有热情,有能量去主动帮助别人的。而边障只是在表演一场乐于助人的戏码而已,因为他知道我只有这么做,你才不会抛弃我。但是内心是很不情愿的,而且他的能量是虚弱的,强撑的,不是热情的,蓬勃的。&br&&br&&br&后来青春期过后,很多之前的同学组织聚会都会先找我,因为我是所谓人缘最好的那一个,我妈后来也说没想到我能人缘那么好,但是其实我听到这种话的时候,表面上假装开心,心里不知道有多么的累和痛苦,而且在面对我妈妈的时候,我都只是假装开心而已。&br&&br&&br&说到遗传,通过我的体验和分析,其实我妈妈应该也是边障,但因为我不是专业心理学出身,而且现在身在国外,我姥姥,姥爷也都已经去世了,没有充足的能力,时间和机会去了解我妈妈的成长过程,所以对我妈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我的体验和观察上。&br&&br&但是我知道我妈妈就是那种对家人冷暴力,控制欲极强,并且永远要表现出一副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的形象的人。而且我妈之所以怀疑我人缘好是因为她身边没有任何一个可以长期维系的朋友。每个跟她交往的人,转过头她都会分析这个人与她交流的目的,想从她这得到什么,每一句话的背后意图是什么。&br&&br&&br&我小学时候,爷爷奶奶从偏远的地方搬到了我家里来住,那时候我妈妈极力满足我爷爷奶奶的任何需求,做牛做马扮演者好媳妇的角色。但是有一天我奶奶半夜发了很大的一场脾气,毫无缘由的对我妈劈头盖脸骂了一晚上,说我妈对她不好还偷她东西,接她来城市住是为了骗她老家的房子(因为至今为止,跟我奶奶深入交流的机会基本没有,所以我不确定奶奶是不是有精神分裂的症状,才会半夜惊醒猛然爆发脾气,而且臆想出很多事情)。&br&&br&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一是我妈得了抑郁症,写了遗书准备自杀。二是我开始怀疑自己对奶奶的一些依赖感。因为无论奶奶对妈妈如何,毕竟对我这个孙女还是很宝贝宠爱的,但是突然天色大变,那时候我大概小学三年级,家里从爷爷,我爸到叔叔婶婶都在安抚奶奶和妈妈的情绪。又是看心理医生,又是吃药。所以根本没有人管我吃喝拉撒。我妈的同事就推荐了一个教育局退休的爷爷,正好他的孙子跟我一个学校一个年级,让我每天放学后去他家写作业吃饭。跟托管班差不多,但是不同的是我是呆在别人家里,而不是一个公共的托管班。虽然那家爷爷奶奶对我很好,也心疼我,但是我那时候已经学会了寄人篱下,如何看人脸色做事,如何才能不被人抛弃,才能被人喜欢。&br&&br&后来我妈没有自杀成,吃了一段时间的药之后,对我的控制欲更强了,她说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如果她死了,我就没妈妈了,所以为了我她不能死,于是我成了延续她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我长大后,她曾跟我说,那时候她发现她一直扮演的好媳妇的角色根本没有用。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她开了些药,但根本没办法给她建设性的意见(也是从这,我意识到,我妈可能就是那种只想从心理医生那得到解决方法而且能量级太弱的心理医生是没有办法面对的边障),于是她也就不去看医生了。&br&&br&&br&说实话我从小长得比较可爱,所以叔叔阿姨都喜欢我,但是所有人都说我脾气古怪。后来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有男生给我写情书,送东西,长的稍微好看一些,成绩也一直不错,再加上边障导致的虚弱的自我性格,一直到高中毕业,喜欢我的男生很多,也不乏有我喜欢的男生在其中。抛去早恋的事不说,深刻的被抛弃感,无价值感,让我都无法相信真正的会有人喜欢我。我深深的认为,他们都只是喜欢我表演出来的样子而已。而且我从小就隐隐的有一种感觉,这世上是不会有人真的喜欢我的,他们知道了我的真面目之后,一定都会抛弃我。&br&&br&&br&&br&我第一次恋爱是大学,2010年跟一个喜欢我而且我也喜欢的男生在一起,不到一年。我知道他是个控制欲很强而且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但是我一次次的不由自主的挑战他的底线,在他面前讲其他男生,甚至跟其他男生一起出去旅游,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到他,激怒他,然后一遍遍证明他是无法接纳我的。当他试图跟我深入沟通的时候,永远都是他在说,我在听,我唯一做的就是不回应,冷暴力,不合作。当所有人问我我们俩的事情时,我永远都表演出,我俩从不吵架。而且我表演出的其他表现还包括,全然的给他自由,表现出一副大度的女朋友形象,从不吵架,因为压根我就是拒绝沟通的,我知道潜意识里那个被抛弃的我是不值得被任何人爱的。甚至是我的男朋友或者丈夫。&br&那是一种很深的绝望,绝望到即使你看到冬天过去就是春天,你都根本不可能相信冬天会过去,你都深深的认为是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br&&br&&br&后来我们分手了,他受不了我对待他的方式。我是被抛弃的那一个,但我跟全世界说我们只是和平分手,性格不合。因为我无法接纳我那么用力扮演的一个大度,聪慧,不吵架的女朋友形象,还是会被抛弃。而分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坚定的认为,只是我没有拥有他喜欢的其他特质,他才不要我了。只要我拥有了其他他喜欢的特质,他就会喜欢我。我不断在脑海里分析,不断在脑海里上演不同的戏码。然后,他出国了,并且有了新的女朋友。&br&&br&那次我彻底崩塌了,什么都想不明白。然而在人前我依然表现着一副无所谓,祝他幸福的戏码。我骗过了所有人,我爸,我妈,我的家人,我最好的朋友,甚至我的前男友,全世界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没办法在任何一个人面前承认我被抛弃了。因为只要我不承认,我就没有没有被抛弃。&br&&br&&br&与其说那是我生命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不如说那是我生命最大的一次转机。至今,我依然深深的感谢我的ex。&br&&br&&br&从那开始我也有机会出了国,为了想明白人生的意义,我研究佛教,研究物理学,研究灵修,研究占星学,以及心理学。起初我想找一种方法,找到一种永远不会被抛弃的生存法则。因为即使我那么努力的扮演,到最后他还是不要我了。也许我需要找到另一种法则去面对世界,才能够永不被抛弃。&br&&br&&br&从那段恋情结束后至今,7年的时间,我经历了7年的空窗期,也经历了7年一个人找答案,一个人面对洪水猛兽的过程。&br&&br&&br&这个过程相当的痛苦,因为起初的几年,我只是找到了theory,分析出了我痛苦的根源,但是对自我的疗愈根本无计可施。&br&&br&后来我勇敢的做了几次关系中的坏人之后,一切才有了开始转变的可能。我才知道原来我发脾气是有朋友愿意听的,原来我哭的时候,是有朋友愿意去懂我的。但是遗憾,虽然人家愿意去懂去听,很多时候,我还是无法全然的打开自己的能量。我怕当我毫无保留的打开时,他们会被吓跑。但于我而言这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弥足珍贵的。&br&&br&我一遍遍的把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打碎,陪着内在小孩放声大哭,然后看到她的光,陪她建立起新的自我,然后陪着新的自己慢慢成长。每一天就像孕育一个新生命一样,不疾不徐,耐心关爱自己。&br&&br&&br&上一次回国的时候曾跟我妈深入的聊过一次天,我试图理性的摆事实讲道理,聊她曾带给我的创伤,并且跟她说即使这样我还是爱她的。然而她始终不承认她带给我的创伤。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明白,她一直都在扮演一个好妈妈的角色,她没办法接受她这么用力的表演,竟然一败涂地。但是我敏锐的感受到,那次谈话对她有所冲击。她开始去翻我买的那一堆心理学的书,她开始跟我的姨妈们求证她是不是曾经真的那么糟糕。&br&&br&&br&那次离开家上飞机前,我鼓足了勇气拥抱了她,分开的时候我发现她眼圈红了,记忆中她从没有拥抱过我,而我主动抱她也是第一次。&br&&br&&br&我真的很想说,这7年的疗愈转变之路真的很辛苦,并且如今我也明白,越是年幼时期的创伤,被治愈的可能性越小。但是如今,曾经的边障已是我此生一份最大的礼物。他确实带给我了太多的痛苦,也剥夺了我年幼时期很多的无邪快乐。但是他所带给我的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对自我深刻的认知,也许是心理健康的小孩子一辈子都无法体验的到的。虽然到今天,我还没有办法完全摆脱对他人目光的敏感,对他人言语的多想,也没有完全摆脱不安全感,被抛弃感,不配得感。但当我的情绪出现的那一刻,我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去觉察到他们了。而那株从幼苗时期就停止生长的小树苗,如今也在我的细心呵护下长出了新的枝桠。也许他不会如健康的参天大树般挺拔耸立,但我相信她一定可以长成她自己婀娜多姿的样子。&br&&br&&br&也许边缘人格障碍的孩子有可能是外人看来物质条件丰富的一个,但是他们是心理成长最痛苦也最孤单的那一群。&br&&br&但是,请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维bpd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