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黄芪,枸杞子,干山楂片泡水喝黄芪能降血糖吗吗 –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共5条医生回复
 主任医师 中医科
120健康网医师协会
咨询范围:痔疮、皮肤,及各种肛肠疾病。...
病情分析:病情分析:黄芪性温,属于补气的药物,枸杞补肾,山楂消食健胃。
意见建议:泡水喝是可以的,但是不适合肝火旺的体质,不建议长期服用,不一定能提高免疫力。
那我应该用什么来降肝火呢
泡茶喝效果较慢,可以口服龙胆泻肝丸。
哦,泡起来喝好像特别苦,很难喝
这不是泡的,温开水送服就好。
黄芪也要服下去?
不要,服用龙胆泻肝丸泻肝火。
相似问答推荐
Copyright & 2011  
提示:本网站旨在提供医患咨询互动服务,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医生门诊时间也请最终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好,黄芪,山楂,枸杞同时泡水喝...
您好,黄芪,山楂,枸杞同时泡水喝...
您好,黄芪,山楂,枸杞同时泡水喝可以吗?有哪些好处?谢谢。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肾病,呼吸疾病,老年病
&&已帮助用户:15294
问题分析:你好,黄芪补脾益气,山楂助消化软化血管,枸杞滋补肝肾,这几个药物是可以一起喝的有补脾益气以及固元的作用意见建议:建议你可以服用,要根据症状加减药物,适当的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祝你健康
问葛根和枸杞泡水饮用的好处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外周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3849
病情分析: 葛根性凉,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作用。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枸杞子养肝,滋肾,润肺,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意见建议:从作用来看,两个药跑着喝是对血压,血糖的控制有好处。但是建议应该煎水代茶饮,直接泡的话葛根的有效成分不易发挥。
问枸杞黄芪山楂可以一起泡水喝吗?
职称:医生会员
&&已帮助用户:198566
病情分析:你好,枸杞黄芪山楂可以一起泡水喝,是补气,活血的。
问党参、黄芪、茯苓、枸杞、山楂可以一起泡...
职称:医师
专长:中医科常见病
&&已帮助用户:6268
病情分析:
意见建议:您好,党参、黄芪、茯苓、枸杞、山楂可以一起泡水喝,具有补气,补肾,补脾,助消化治疗。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问黄芪枸杞大枣泡水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胃肠疾病
&&已帮助用户:107459
您好,鉴于患者的情况,药物治疗方面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的用药,以免引起危险。希望我的回答给您带来帮助,祝您健康。
问枸杞山楂同时泡水喝好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心脏病,妇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90431
指导意见:当然是可以一起泡水喝的,这几味药材均为无毒药材,有的是药食同源药材,没有毒副作用。ipj 但是你首先得明白你放在一起泡水喝是什么目的。 这些能增强人的免疫能力,防止衰老;补血调经
问山楂可以和黄芪和在一起泡水喝,有什么好处吗?
职称:护士
专长:临床各科
&&已帮助用户:6252
病情分析: 你好,气阴虚的高血压,喝黄芪和山楂水,效果非常明显。意见建议:从你所说的干荷叶、干山楂、薏米、陈皮都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材,它们都能单独或与它药配伍治疗多种疾病。荷叶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干山楂能化食消积、活血化瘀;薏米祛湿除风、清热止痛;陈皮具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冰糖能补中益气、和胃润肺。五药物合用泡水代茶,应是很好的保健饮品。至于每天喝多少次,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喜好,掌握好饮用量为宜。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长期持续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通常晚睡会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是男性高发病症,一般分为假性和真性两
百度联盟推广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黄芪山楂泡水喝可以降血糖吗?
黄芪山楂泡水喝可以降血糖吗?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黄芪山楂泡水喝可以降血糖吗?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2型糖尿病
擅长: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
擅长:糖尿病、糖尿病足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对消化、呼吸、两性生活、生殖...
&&已帮助用户:268560
指导意见:你好; 正常血糖浓度是3.9-6.1毫摩尔每升, 餐前空腹血糖大于7.00,或餐后2小是血糖大于11.1 再加上有糖尿病的症状就能诊断糖尿病,糖尿病属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没有传染性的,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预防的重点是,减少糖的摄入,减轻体重,合理饮食,积极的运动等才是最佳的方法。不要相信有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以免引起血糖的波动,导致并发症可以说只要超过正常值,可以说
血糖高,需要控 制饮食
职称:药师
专长:药物过敏,配伍禁忌,维生素E,钙片,蛋白质粉,保健...
&&已帮助用户:2705
问题分析:你好,黄芪、山楂泡水喝对降血糖是有一定的帮助。西洋参和石斛泡水喝对降血糖效果更好。意见建议:黄芪益气固表,山楂助消化通血管。西洋参补气抗疲劳,石斛补肾养胃。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问黄芪山楂泡水喝有什么功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1740
你好,黄芪和山楂泡水喝有益气健脾消食化积作用。如果怕酸涩可以加入蜂蜜。
问乌梅山楂陈皮泡水喝能降血糖吗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53207
指导意见:你好,糖尿病 的治疗,要根据 糖尿病病人的个体情况来定,首先要了解患者的血糖,胰岛功能,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不要盲目用药,以免误病情.糖尿病的治疗要从5方面着手,就是药物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糖尿病教育,血糖的监测,有一环节做不好,都会影响治疗。
问枸杞黄芪红枣百合山楂可以一起泡水喝吗?有何功效?谢谢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婴儿湿疹
&&已帮助用户:628826
这可补气养血,还要一定的降脂作用的。具体治疗方案应该遵循临床医生的指导意见。
问请问 西洋参
枸杞可以一起泡水喝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中医综合
&&已帮助用户:9416
病情分析: 您好,这个是可以的,达到是补药,除了那个山楂是活血,消食的。意见建议:建议您要看有没有对应的症状,有的话就可以的
问黄芪、太子参、山楂、大枣能在一起泡水喝吗
职称:医师
专长:女性性早熟,女性的青春期延迟,青春期发育迟缓,肥胖症,高血脂,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女性体毛多,垂体功能低下,高泌乳素血症
&&已帮助用户:4355
问题分析:你好,不知道你得的什么病,这个方子倒可以补气,不过要因人而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吃的。这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是属于阴的,还是属于养的。辨证治疗。意见建议:这些药可以一起泡水,但是,要分清情况,对症治疗。否则会得不偿失的。如果你有气虚的症状,你可以采用此方。如果你是阴虚,那是绝对不可以喝的。
问你好,山楂可以和黄芪和在一起泡水喝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2977
病情分析: 黄芪和山楂从药理上讲没有明显的配伍禁忌,可以一起泡水服用。意见建议:补气升阳宜用炙黄芪,其他生用,生山楂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焦山楂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足部感染溃烂不愈合,消炎药也不能有效缓解,是怎么回事
高血压、心脏病十多年,三年前视网膜脱落,没有手术现在右眼没有视
血常规尿常规就是最近总是有饥饿感,还会得糖尿病吗
我想要知道血糖血脂看哪些指标?验了血,不会看指标
妊娠糖尿病,生产后,糖尿病会持续吗
吸烟能引发糖尿病么?怎样预防引起糖尿病?
得糖尿病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还有高血压,肾也有问题
糖尿病病人,近期全身抽搐,小腿抽搐较重。考虑糖尿病并发症
餐前血糖8.5,餐后血糖13.5,是不是糖尿病?
控制饮食控制血糖积极预防并发症.要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百度联盟推广
血糖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山楂枸杞黄芪泡水喝有什么效果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山楂枸杞黄芪泡水喝有什么效果
山楂枸杞黄芪泡水喝有什么效果
我有更好的答案
黄芪补气,枸杞也是,但吸收不好的人吃的作用不大,而恰恰有了山楂,山楂具有打开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吸收能力。所以搭配很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枸杞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黄芪有降血糖作用
我的图书馆
黄芪有降血糖作用
黄芪有降血糖作用文章发布者:宗修英
中药黄芪可通过增加糖原合成酶活性、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蛋白激酶B和蛋白激酶C活性,使骨骼肌细胞心肌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水平增加,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发挥降低血糖作用。
  黄芪有降血糖作用  据新华社消息武汉大学的一项课题研究首次揭示,中药黄芪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研究说明,中药黄芪抗高血糖的作用不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或释放,而是通过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介导的。  中药黄芪可通过增加糖原合成酶活性、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蛋白激酶B和蛋白激酶C活性,使骨骼肌细胞心肌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水平增加,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发挥降低血糖作用。  (编者:中药黄芪同以往的降血糖药物相比,作用机制不同,希望能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食用价值: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产于我国华北诸省。黄芪来源於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乾燥根。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皂苷和黄酮、生物碱、有机酸、鞣质、环烯醚萜
&黄芪的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在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时使用黄芪。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皂角刺等同用。&&&&&&&&&&& 黄芪的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 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显著上升,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黄芪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具明显的碳粒廓清作用和增加脾重的作用。&&&&&&&&&&&&&&&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黄芪具有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易感冒者在感冒流行季节服用黄芪,不仅可使感冒次数明显减少,而且可使感冒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 黄芪多糖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能显著延长氢化可的松耗竭小鼠的游泳时间和增加肾上腺素重量。黄芪多糖有明显的耐低温作用,能使正常以及虚损小鼠的抗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4 促进机体代谢&&&&&&&&&&&&&&& 黄芪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增强,这可能是通过细胞内cAMP, &&&&&&&&&&& cGMP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黄芪还能促进血清和肝脏的蛋白质更新,对蛋白质代谢有促进作用。&&&&&&&&&&&&&&& 5 改善心功能&&&&&&&&&&&&&&& &&&&&&&&&&& 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衰竭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著,表现为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出血量增多。100%黄芪注射液可使离体心脏收缩加强、加快。黄芪能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还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延长有效不应期所致。
&&&&&&&&&&&&&&& 6 降压作用&&&&&&&&&&&&&&& 以黄芪煎剂、水浸剂、醇浸剂皮下或静脉注射于..动物(犬、猫、兔),均可使血压下降,且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7 保肝作用&&&&&&&&&&&&&&& 黄芪能防止肝糖原减少,对小白鼠四氯化碳性肝炎有保护作用。&&&&&&&&&&&&&&& 8 调节血糖&&&&&&&&&&&&&&& &&&&&&&&&&& 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水平升高,而对胰岛素低血糖无明显影响。
&&&&&&&&&&&&&&&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 黄芪对痢疾、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B,c及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芪对口腔病毒及流感仙台BB1病毒的致病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直接灭活作用。
&&&&&&&&&&&&&&& 10 激素样作用&&&&&&&&&&&&&&& 黄芪具有类似激素样作用,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有良好的影响。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云南三七黄芪的功效与作用: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黄芪的吃法:& 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 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 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 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黄芪为补气药,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黄芪含糖类、多种氨基酸、蛋白质、胆碱、甜菜碱、叶酸、维生素P、淀粉酶等化学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利尿、强心和降压的药理作用。巧用黄芪做药膳可以达到饮食治病的效果
黄芪功效与作用&&&&&& &&&&& [性能]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 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 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 &&&&& 临床报道: &&&&&& &&&&& 1. 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   a. 黄芪 15g、大枣10g, 加工制成冲剂2小包, 成人每次1包, 日服2次.可有效的防止感冒发生, &&&&& 明显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 &&&&& 2. 治疗慢性气管炎 黄芪24g、旋覆花10g、百部10g、地龙6g, 制成浸膏片, 每次2片, 日服3次, 连服30日.
&&&&& 3. 治疗肺结核盗汗 黄芪、生牡蛎、浮小麦各30g, 生熟地各15g, 当归、炒黄芩、炒黄柏、麻黄根各9g, 水煎服, 每日1剂.&&&&&& &&&&& 4. 治疗肺心病 黄芪30g、附子9g、白术12g, 水煎服, 可随证加减.治疗7例, 一般服药2至3剂, 症状可明显好转,
&&&&& 5. 治疗早搏 黄芪30g, 苦参、柏子仁各15g, 当归9g, 水煎服.&&&&&& &&&&& 6. 治疗脑血栓形成 黄芪30g、丹参3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5g、川牛膝15g、桂枝6g、山楂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 7. 治疗颅内血肿 &&&&&   a. 生黄芪120g、当归9g、赤芍9g、红花9g、地鳖虫9g、川芎9g、丹参40g, 水煎服.每日1剂.&&&&&   b. 黄芪60~120g, 当归、生苡仁、郁金各15g, 石决明、丹参各30g, 天麻、制大黄各10g, 随证加减, 水煎服, 每日1剂.&&&&&& &&&&& 8. 治疗萎缩性胃炎 黄芪30~60g, 莪术10~15g, 水煎服, 每日1剂.治疗萎缩性胃炎, 可使器质性病变之病理性变化获得逆转&&&&&& &&&&& 9.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黄芪800g, 儿茶、白芨、海螵蛸各500g, 五倍子、川楝子、木香、砂仁各250g, 研为细末, &&&&& 每次10~15g, 日服3次.&&&&&& &&&&& 10. 治疗乙型肝炎 黄芪150g, 虎杖、白术各94g, 黄芩、土茯苓各68g, 紫草37.5g, 浓煎成500ml, 每日服3次, 每次25ml.&&&&&& &&&&& 11. 治疗慢性肾炎 生黄芪30g, 白蒺藜30g, 车前子30g, 蝉蜕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泽兰10g, 菟丝子10g, &&&&&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慢性肾炎长期尿蛋白不消者, 疗效确切&&&&&& &&&&& 12.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 a. 川生黄芪30g, 苏条参15g, 小红枣20个, 水煎服.治疗他巴唑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14例, 疗效良好&&&&&   b. 黄芪18g, 白术、当归、赤芍、熟地、巴戟、仙灵脾各9g, 鸡血藤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7剂为一疗程.治疗57例, 有效50例, &&&&& 一般用药1~ 2疗程收效&&&&&& &&&&& 13.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黄芪、血余炭各30g, 当归10g, 生甘草、仙鹤草各15g, 随证加减.&&&&&& &&&&& 14. 治疗尿潴留 生黄芪200g, 宣木瓜30g, 葱白10茎, 水煎至1500ml, 熏洗会阴15分钟, &&&&& 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2次可排尿.治疗10例均获效&&&&&& &&&&& 15. 治疗关节炎 黄芪30g、牛膝、石斛、银花各20g, 远志15g, 水煎服, 每日1剂.治疗急、慢性关节炎及术后关节积液25例, &&&&& 16.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黄芪30~90g, 水煎服, 每日1剂.&&&&& 17. 治疗前列腺肥大症 生黄芪100g、滑石 30g, 水煎两次, 其药液和匀, 另取琥珀3g, 研粉兑入, 空腹分服.治疗52例, 症状消失, &&&&& 小便能畅, &&&&&& &&&&& 18. 治疗外科溃疡 黄芪250g、当归25g、蒲公英30g, 水煎服, 日1剂.&&&&&& &&&&& 19. 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黄芪, 1岁以上5g, 1岁以下3g, 水煎服, 每日1次;&&&&&& &&&&& 20. 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黄芪30g, 制附片 10g(先煎), 白术、甘草各10g, 苡仁20g, 土茯苓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 21. 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生黄芪、丹参各30g, 川芎9g , 水煎50分钟, 取汁500ml, 每日早晚饭后分服.
&&&&& 22、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 &&&&& 15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
&&&&& 23、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 &&&&&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
&&&&& 24、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 25、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 26、重症肌无力&&& &&&&&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 27、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 &&&&& 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 91%。
&&&&& 28、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 &&&&& 方剂选用: &&&&&   1. 治疗自汗: 防风、黄耆各一两, 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 水一盅半, 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2. 治疗血痹, 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耆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 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耆桂枝五物汤)&&&&&   3. 治疗诸虚不足, 肢体劳倦, 胸中烦悸, 时常焦渴, 唇干口燥, 面色萎黄, 不能饮食, 或先渴而欲发疮疖, 或病痈疽而后渴者: &&&&& 黄耆六两(去芦, 蜜涂炙), 甘草一两(炙).上细切, 每日二钱, 水一盏, 枣一枚, 煎七分, 去滓温服, &&&&& 不拘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   4. 治疗消渴: 黄耆三两, 茯神三两, 栝楼三两, 甘草(炙)三两, 麦门冬(去心)三两, 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半, &&&&& 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 服十剂.(《备急千金要方》黄耆汤)&&&&&   5. 治疗尿血沙淋, 痛不可忍: 黄耆、人参等分.为末, 以大萝卜一个, 切一指厚大四、五片, 蜜二两, 淹炙令尽, 不令焦, 点末, 食无时, &&&&& 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6. 治疗老人大便秘涩: 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细末, 于银、石器内煎, 候有乳起, 即入白蜜一大匙, 再煎令沸, 调药末, &&&&& 空心食前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耆汤)&&&&&   7. 治疗白浊: 黄耆盐炒半两, 茯苓一两.上为末, 每服一、二钱, 空心白汤送下.(《经验良方》黄耆散)&&&&&   8. 治疗风湿脉浮, 身重, 汗出恶风者: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 每抄五钱匕, &&&&& 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 水盏半, 煎八分, 去滓温服, 良久再服.(《金匮要略》防己黄耆汤)&&&&&   9. 治疗痈疽诸毒内脓已成, 不穿破者: 黄耆四钱, 山甲(炒末)一钱, 皂角针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川芎三钱.水二钟, 煎一半, 随病前后, &&&&& 临时入酒一杯亦好.(《外科正宗》透脓散)&&&&&   10. 治疗石疽皮色不变, 久不作脓: 黄耆(炙)二两, 大附子(去皮脐, 姜汁浸透, 切片, 火煨炙, 以姜汁一盅尽为度)七钱, &&&&& 菟丝子(酒浸, 蒸)、大茴香(炒)各一两.共为末, 酒打糊为丸.每服一钱, 每日二服, 空心, 食前黄酒送下.(《外科大成》黄耆丸)&&&&&   11. 治疗气虚胎动, 腹痛下水: 糯米一合, 黄耆、川芎各一两.水煎, 分三服.(《妇人良方》黄耆汤)&&&&&   12. 治疗小儿小便不通: 绵黄耆为末, 每服一钱, 水一盏, 煎至五分, 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 治疗小儿营卫不和, 肌瘦盗汗, 骨蒸多渴, 不思乳食, 腹满泄泻, 气虚少力: 黄耆(炙)、人参、当归、赤芍药、沉香各一两, &&&&& 木香、桂心各半两.上细切, 每服一钱, 生姜二片, 枣子半个, 水半盏, 煎至三分, 去滓, 温服.(《普济方》黄耆散)&&&&& 配伍效用: &&&&&   黄芪配伍白术 黄芪益气固表、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止汗.二者相须为用, 补中益气固表、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更著, &&&&& 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引起之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黄芪配伍穿山甲 黄芪补气而托毒生肌;穿山甲能消肿溃脓.二者合用, 有益气消肿、溃脓生肌之功效, 用于治疗痈疽日久、脓成不溃, &&&&& 或溃脓清稀、排泄不畅者.&&&&&   黄芪配伍当归 黄芪甘温, 功擅补气;当归甘平柔润, 长于补血.二者相使为用, 共奏补气生血之功效, &&&&& 用于治疗失血、妇女崩漏、产后血虚发热以及疮疡溃后, 久不愈合等证属气血虚弱者.&&&&&   黄芪配伍防风 黄芪甘温, 补气扶正、固表止汗;防风辛散, 祛风胜湿、解表祛邪.二者伍用, 补正祛邪并施.黄芪得防风, 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 &&&&& 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祛风固表止汗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外感之自汗恶风、面色晄白等症以及虚人易患外感者.&&&&&   黄芪配伍茯苓 黄芪甘温, 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茯苓甘淡, 通利水道、渗泻水湿.二者伍用, 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效更著, &&&&& 用于治疗脾虚气弱之体倦乏力、纳差食少、便溏泄泻;脾虚湿盛之水肿、小便不利、白浊、白带等症.&&&&&   黄芪配伍桂枝 黄芪甘温益气;桂枝温经通脉.二者合用, 有益气温经通脉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寒邪凝滞之肌肉痹痛、肩臂麻木等症.&&&&&   黄芪配伍牡蛎 黄芪甘温, 益气升阳、卫外固表以止汗;牡蛎咸寒, 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而止汗.二者合用, 有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功效, &&&&& 用于治疗气阴不足、或阳虚卫外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   黄芪配伍升麻 黄芪甘温, 益气升阳;升麻轻浮上行, 功善升举清阳之气.二者炙用相伍, 共奏补气、升阳、举陷之功, &&&&& 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气短懒言、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若二者生品合用, 则有透托邪毒之效, 用于治疗疮疡日久不愈, 证属气血不足者.&&&&&  〖注意事项〗  宜忌: 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副作用:三种肾虚 慎用黄芪
&&&&&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 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
&&&&&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泡茶喝的功效&&&&&&&&&&&&&&
&&&&&&&&&&&&&&&&& -&&&&&&&&&&&&&&&&&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产于我国华北诸省。黄芪来源於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乾燥根。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以下信息由爱茶网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   & &&&&&&&&&&&&&&&&& 服用方法 &&&&&&&&&&&&&&&&& 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   ④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 黄芪红枣茶:健脾益气,调和营卫。适用于自汗症。黄芪补气,红枣补血,二者用于气血亏损,偶尔喝一点红枣茶有利于保持容光焕发,有保健的功效 &&&&&&&&&&&&&&&&&&
&&&&&&&&&&&&&&&&& 材料:黄芪3至5片,红枣3粒。&
&&&&&&&&&&&&&&&&& 作法:将材料分别泡水片刻,洗净。然后放到砂锅里,倒入适量的水,开火煮开。煮开后关火,不要开锅盖,焖15分钟就可以了。&
&&&&&&&&&&&&&&&&& 用法"代茶饮用,每日1~2剂,不拘时。&
&&&&&&&&&&&&&&&&& 宜忌:由感冒引起的多汗症不适用。&
&&&&&&&&&&&&&&&&& 效果分析:黄芪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及蛋白质;红枣能生津调节内分泌,促进第二性征发育;花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油脂。&
&&&&&&&&&&&&&&&&& 功能主治:黄芪: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肝、托毒生肌。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以及一切气虚血亏之证。 &&&&&&&&&&&&&&&&&&
&&&&&&&&&&&&&&&&& 炙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 制法其实简单:以产自甘肃的黄芪片若干,红枣若干,用瓷锅加水适量,煮沸后改文火煎煮1小时以上
植物学名  1、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膜荚黄芪)[1]   2、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蒙古黄芪)[2]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拉丁属名:Astragalus黄芪  保护级别:3   中药名:黄芪   汉语拼音:huáng qí   英文名:Milkvetch Root   中药拉丁名:RADIX ASTRAGALI别名大全  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戴芪,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百药绵,土山爆张根,独根,大抽,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3]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属北黄芪。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又名西芪。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镇等地者。质佳。为通用正品。   库黄芪:又名库伦黄芪、库伦芪、库芪。指产于内蒙古库伦一带者。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   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坚实绵韧、味甘、无空心及黑心者为佳。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编辑本段]生物特性植物形态  1、膜荚黄芪 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黄芪花  2、蒙百黄芪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区别:蒙古黄芪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4]地理分布  黄芪属约有2000种,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中国产270余种,分布于东北至西南部。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四川,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蒙古黄芪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编辑本段]栽培技术选地、整地和施肥  黄芪系深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于早春利用灭茬(旋耕)深松起垄机进行土壤深松起垄或小四轮悬挂凿式深松铲深松起垄,深度达35cm以上,利于保墒,同时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结构,利于根系伸长、增粗、分叉减少,既提高产量,又提高质量等级。结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层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机肥kg,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20kg,配以复合生物菌肥1kg。   黄芪种植方法  采用种子繁殖方法2.1种子处理 由于黄芪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故必须以机械、物理或化学方法促使其发芽。   2.1.1沸水催芽 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沸水中搅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将水温调到40℃后浸泡2-4h时,将种子膨胀的部分捞出,未膨胀的种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胀时捞出,加覆盖物闷12h,待萌动时播种。   2.1.2机械损伤 将种子用石碾快速碾数遍,使外种皮由棕黑色有光泽的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时为度,以利种子吸水膨胀。亦可将种子拌入2倍的细砂揉搓,擦伤种皮时,即可带砂下种。   2.1.3硫酸处理 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浓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芽率达90%以上,但要慎用。   2.2播种 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后。在垄上开沟8-10cm,施入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做种肥,复土5cm,踩底格子后采用条播方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再复土3-5cm镇压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种量2-3kg。田间管理  3.1间苗、定苗、补苗 当苗高5-7cm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cm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小苗带土补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补苗。   3.2中耕除草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cm,第3次于定苗后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3.3追肥 黄芪喜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kg或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667平方米施入厩肥2000kg加三元素复合肥(N、P、K各 15%)10kg、饼肥150kg,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3.4打顶 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病虫害防治  4.1白粉病 高温多湿的7-8月间为盛发期,危害叶片和荚果。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后期出现很多小黑点,严重减产。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雾2-3次,效果较好。   4.2黄芪紫纹羽病 俗称“红根病”。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先由须根发病,而后逐渐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层向内部腐烂,最后全根烂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残体、轮作、雨季排水外,可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敌克松1.5-2.0kg进行土壤消毒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托、退菌特等灌根。   4.3蚜虫 7-8月份发生,为害嫩梢,高温干旱年份尤为严重,可用40%乐果倍或50%避蚜雾倍喷雾防治。   4.4豆荚螟 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包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入土结茧越冬。在花期用敌敌畏或敌杀死按用量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4次,直到种子成熟为止。留种与采种  采收黄芪长到第3年便可以收获。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年久不收,极易黑心或木质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黄芪产量高。采收时要深挖,不要伤根,防止挖断主根,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南方多雨地区,为减少烂根损失,最好当年收获。   留种选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地块作黄芪种子田。对种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础上(切勿打掉花芽),于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钾肥,每亩施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饱满。结果种熟期间,如遇高温干旱,应及时灌水,降低种子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黄芪种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褐色时立即进行,否则果荚开裂,种子散失,难以采收。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随熟随采。若小面积留种,最好分期分批采收,并将成熟果穗逐个剪下,舍弃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实,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荚。若大面积留种,可待田里70~80%果实成熟时一次采收。收后先将果枝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再晒干,脱粒、扬净、贮藏。采收与加工  一般2-3a采收,生长年限过久可产生黑心,影响品质。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伤外皮和断根,去净泥土,趁鲜切去芦头,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根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质量以条粗、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产干品300kg左右。[编辑本段]药用价值药材来源  1、药材基源黄芪(图2)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除上述2种外,有几种黄芪属植物,如贺兰山黄芪、川黄芪、秦岭黄芪、白芪、金翼黄芪和多花黄芪均作黄芪入药,但质量稍差。   黄芪适宜产区为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其中又以内蒙古武川黄芪的品质最好,多种有效成分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妙玉堂黄芪片是黄芪中品质最好的大斜片。   2、考证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3、药材鉴别黄芪(图3)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黄芪根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 ,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1/2~1/3,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为: 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微味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5]药性论述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 :“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 , 色黄白 , 甜美 , 今亦难得。”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我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 黏液质, 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胆碱、叶酸、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3、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黄芪(图4)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4、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5、药用配伍(主要的四点应用)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6、配伍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 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7、用法与用量黄芪(图5)10~30g 。   8、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药方选录  1、证治验方1、小便不通。   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2、酒疸黄疾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黄耆二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3、气虚白浊。   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   4、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   5、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6、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宝方》。   7、尿血沙淋痛不可忍。   用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方》。   8、吐血不止。   用黄耆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9、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席延赏方》。   10、肺痈得吐。   用黄耆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11、甲疽疮脓生足趾甲边,赤肉突出,时常举发者。   黄耆二两,“草闾”茹一两,醋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封疮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台秘要》。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13、阴汗湿痒。   用绵黄耆,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赵真人济急方》。   14、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6]   2、当代临床   (1)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 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④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 15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总有效率 88.8%。   ⑤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2)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4)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5)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 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91%。   (6)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7)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做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汆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去黄芪,吃肉喝汤。一只鸭可分3天吃。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8)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9)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本人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10)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1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12)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8)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丽塔·埃弗罗斯(Rita Effros),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3、经方典方1、黄芪建中汤: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汤饮。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应用医话  1、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2、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即消。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4、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   5、(l)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黄煌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2)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3)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4)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5)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产于我国华北诸省。黄芪来源於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乾燥根。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服用方法  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④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食疗  黄芪炖鸡1,参芪大枣粥:黄芪15g,党参10g,大枣30g,粳米100g。黄芪、党参煎水取汁,与后二者一同煮粥食。   本方以黄芪、党参补脾益气,用大枣协同奏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   2,芪苓鲤鱼汤:黄芪50g,茯苓30g,鲤鱼1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盐调味。饮汤吃鱼。   本方以黄芪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利湿补脾,鲤鱼滋养补脾、利湿。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   3,黄芪山地粥: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   本方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7][编辑本段]药理研究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黄芪水煎液小鼠灌胃给药能明显增强脾脏NK细胞的活性,这一过程与诱生干扰素同时发生。黄芪多糖也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体变大。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干扰素所介导的,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其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黄芪在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一起培养,也能诱生γ-干扰素。对大黄造成的脾虚小鼠黄芪水煎液和黄芪多糖,给药后,均能恢复其脾脏产生IL-2的能力。黄芪并能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受IL-2刺激后其增殖指数增高。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黄茂对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一免疫复合物的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增强作用。   另外,尽管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等成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但从黄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升高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  黄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对血虚证模型大鼠或小鼠,黄芪和黄芪多糖均能升高红细胞比容或血红蛋白含量。黄芪还能防治因辐射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对肝的作用  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能明显促进3H-亮氨酸掺入小鼠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速率,而对蛋白质含量无影响,即可以显著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可增加脾脏蛋白质合成,并使脾脏细胞增生,胞浆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黄芪对糖代谢呈双向调节作用,能显著降低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糖升高,又能对抗苯乙双胍所致的小鼠血糖降低。黄芪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   保肝 正常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肝糖原增加。黄芪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黄芪可增加3H-亮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促进其更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亚群中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黄芪注射液可使病人CD8下降,CD4/CD8升高,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对精子的作用  黄芪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亦有良好的影响。黄芪可增强精子活力,在体外人的精液中添加黄芪水煎液,可使精子活动率、精子运动速度、精子前向运动速度、精子头部摆动的频率等均有显著提高。这对于将黄芪作为体外添加剂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如人工授精、体外授精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黄芪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和抗疲劳的作用。  黄芪能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强大鼠游泳耐疲劳的作用,并使游泳应激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增加,超过空白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黄芪可使游泳应激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增厚,束状带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表明黄芪增强大鼠抗应激能力是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的。减缓自然衰老的作用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l/3。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护作用。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对心脏作用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黄芪对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所致的乳酸脱氢酶及细病变有保护作用。在加有黄芪培养的心肌细胞内,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糖原颗粒丰富,而糖原颗粒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因此,黄芪可因加强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加强其功能。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 调节血压 黄芪对多种动物均有降压作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血压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黄芪的降压成分为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当动物血压降至休克水平时,黄芪又可使血压稍上升且保持稳定,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黄茂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抗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黄芪可通过增强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黄芪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黄芪预先作用于体外培养心肌细胞48小时后,可降低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降低,导致病毒复制,加重炎症损伤。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疗3个月后,使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使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降低,并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及促诱生干扰素作用。抗溃疡  黄芪精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对95%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及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教膜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损伤面积,降低损伤指数,但对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并可协同西米替丁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其它  黄芪还有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等作用。   综上所述,与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黄芪还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溃疡等作用。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编辑本段]其他信息黄芪的保护  现状   渐危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药材,以根入药。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若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特性   黄芪分布于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为深根性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热,不耐涝。气温过高常抑制植株生长,土壤湿度过大,常引起根部腐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在粘土上则根多,生长缓慢。多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保护价值   黄芪根入药,常作滋补中药,又可作兽药,销售量大。根茎之10倍水浸液,对马铃薯晚疫有抑制效率。黄芪还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护措施   黄芪生长地一般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为不使其灭绝,建议药材收购部门应根据各地不同具体情况确定收购量,并向群众大力宣传,在采挖时注意保护幼苗,对成长的植株应适当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续利用。还应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控制血压效果不错  [8] 黄芪最为适宜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患者,此类病人脉见虚弱,气短乏力,眩晕兼项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目涩耳鸣,舒张压高而不降,症状多多。   临床应用时,常与补气滋阴汤头配合使用,取黄芪30克、女贞子25克、桑寄生25克、牛膝10克、泽泻5克、勾藤20克、牡蛎30克,还可根据兼证随证加减。此方对口服各种西药后收缩压控制在正常值内,但舒张压始终在100毫米汞柱以下不降的患者,效果尤为显著。   我国中药专家在研究中发现: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临床用量小时为升血压,重用黄芪则降血压。因此,治疗高血压时,黄芪用量必须在30克以上,气虚兼血瘀证患者还可适当加量。凡气阴两虚高血压,黄芪与滋阴补肾药为伍,黄芪用量应稍大于滋阴药。   高血压兼冠心病患者,黄芪与活血化瘀药为伍,则黄芪用量必倍于活血化瘀药。高血压兼颈痛者,黄芪应与葛根为伍,用量比为2:1。高血压伴肾炎浮肿的病人,可用黄芪与防己配伍。商血压兼糖尿病者,应选黄芪与山药为伍,如此配伍用药能标本兼治,提高疗效。 中医学说认为黄芪的炮制方法不同作用有异,生黄芪走表、生肌。炙黄芪补内脏,但高热属实热者应忌用。孕妇也应禁忌.另外黄芪还有不错的抗癌作用.兽药用途  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并   具有应激作用。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鸡马立克病、禽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并且能够预防禽流感,畜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蓝耳病、猪圈环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同时能增强疫苗保护力。   参考用法和用量      1、黄芪多糖可溶性粉   饮水。禽每只用药0.05~0.1(1kg可供只用药);预防用药量减半,治疗用量,马、牛等大畜每头用药2~6g(1kg可供 160~500头用药);羊、猪等中畜每头用药。黄芪多糖  2、黄芪多糖浓膏   稀释饮水。治疗用量,禽每只用药0.1~0.2g(1kg可供只用药)。   预防用药量减半。   3、黄芪中药细粉   拌料饲喂,治疗用量,禽0.5~1g,羊、猪5~15g,兔2~5g,预防用药量减半。[9][编辑本段]中药黄芪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 参考资料 &&& 1. 中国特有生物物种与生物资源数据库:《华中药用植物数据库》膜荚黄芪2. 中国关键地区生物资源数据库:《中药数据库》蒙古黄芪3. 黄芪&&& . &&& 黄芪花&&& . &&& 黄芪根&&& . &&& 黄耆&&& . 黄芪的食疗&&& . &&& 黄芪控制血压效果不错&&& . 黄芪多糖&&& 扩展阅读:
& 1.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 2.黄芪相关知识:
& 3.黄芪提取物&
&中药黄芪有什么功效 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  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用途]用于脾胃气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贫血萎黄,或肢体麻木,或疮疡、创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  [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煎汤,煎膏滋,浸酒,入菜肴等。  [注意]内有湿浊、积滞者不宜用。  [附方]  1,参芪大枣粥:黄芪15g,党参10g,大枣30g,粳米100g。黄芪、党参煎水取汁,与后二者一同煮粥食。  本方以黄芪、党参补脾益气,用大枣协同奏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  2,黄芪建中汤: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3,黄芪补肺饮: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4,芪苓鲤鱼汤:黄芪50g,茯苓30g,鲤鱼1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盐调味。饮汤吃鱼。  本方以黄芪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利湿补脾,鲤鱼滋养补脾、利湿。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  5,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汤饮。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6,黄芪山地粥: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  本方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 沵。県懂 回答采纳率:42.2%
18:21 主要是补气用的,长和人参一起服用匿名
18:28 补气升阳,托毒排脓。固表裸奔猪 回答采纳率:9.3%
18:31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 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冬黄芪枸杞子泡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