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新媒体运营怎么样

新媒体运营自我评价_新媒体运营简历怎么写 - 乔布简历
新媒体运营自我评价_新媒体运营简历怎么写
浏览( 17781 )
想知道新媒体运营简历怎么写吗?想知道新媒体运营自我评价怎么写吗?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自我评价,新媒体运营简历怎么写
新媒体运营简历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你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历,包括校内和校外的经历,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详细写出来,并进行归纳。
比如,你做过微信运营,熟悉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申请、功能,曾独立运营某个微信公众账号。你的运营思路是什么,在此期间做过哪些活动,效果如何。或者你做过微博运营,做过哪些微博活动,结果如何,宣传途径是什么,有什么心得。又或你做过互联网推广,在百度、论坛、贴吧推广过吗,有哪些经验,是否拥有自己的受众群。或是做过APP推广运营,哪个领域的APP,推广前做过哪些分析和调查,线上还是线下,从运营到现在有多少注册的,是否活跃等等。
2、你的个人技能方面。比如: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获得计算机二级证书,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浏览网页、搜索资料、使用办公软件等等;熟练掌握PS技能等。
3、你的求职意向方面。明确写出自己想从事哪方面的职业,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地定位。
4、你的自我评价方面,这一方面也很重要。要在简历中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能力水平。比如:善于数据分析、有自己的受众群、掌握KOP的人脉、善于撰写引爆朋友圈的文章、有设计基础、会制作H5、具备新媒体运营的基本技能等等。
5、你在运营新媒体过程中发表过的收效良好的文章、作品等,最好以附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参与讨论,纠错和补充内容
使用量27374
使用量23729
使用量17208
使用量8328
back to top
其他用户还浏览了a 当前位置:
如何把内容运营做透?新媒体大牛给出15条中肯建议
&青龙老贼 o  来源:馒头商学院 E897
来源:馒头商学院 ID: mantousxy
▌选题、排版/大大萌,视频剪辑/张冬冬
▌本文精选自馒头商学院北京、杭州、上海线下大课
什么样的文体用户最能看下去?是鸡汤,还是情感?或者还有更吸引人的文体?
为什么说80%的好内容都被标题浪费了?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题观?
大部分被用户疯狂传播的好内容都遵循哪5个规律?
3位行业内资深的新媒体大牛,用他们多年的从业经历给出了做透内容运营的15条中肯建议。
用讲故事的文体让粉丝看到底
导师:青龙老贼,自媒体联盟WeMedia创始人,馒头商学院特约导师,微信运营专家。
做内容的话,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讲故事的方式,因为讲故事是用户理解成本最低的。
这里面我总结了3点。
? 为什么故事型文体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1.故事具有新奇、好玩和冲突感的特点
比如这个例子:《饿不饿,朕给你讲个故事》这篇文章就是用很有趣的讲故事的方式来打广告。
2.另类解读
你比如:《金庸笔下经常被你们无视的五个大诗人》,没有讲谁谁谁的武功有多厉害,从非常特别的一个角度来讲故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唤起集体情感/记忆
如果说你有一个好内容,一定要把理解成本降低你才能够让你的用户愿意看到底,愿意去分享。比如顾爷,顾爷的广告每天粉丝都在追着看,他不是在写广告,他就是在写故事,每天给你讲故事,讲的事用户都能看得懂。很新奇,很好玩。把毫无违和感的广告放到最后,还会有粉丝帮你去传播。
? 写内容应该避免哪些坑?
1.少说废话
很多新媒体从业者很喜欢在文章的开头做很多铺垫。太啰嗦的铺垫是没有用的,你要考虑到用户是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手机上看内容的。内容太多了以后他们会比较急躁。所以,很多公众号的文章都会有很多小标题。小标题的目的是什么?小标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归纳,是为了让用户能够快速浏览。
2.一篇文章只讲一个主题
如果主题性不强,不能够串在一起的话,用户会觉得很散,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理解你到底想讲什么事情。
3.标题可以暧昧
标题我觉得是可以暧昧的,但是不能低俗。如果是太低俗的文章,太低俗的标题用户在分享的时候他会有顾忌。你的标题写得太赤裸裸了,很多用户不一定会去分享。
4.故事可以奇葩,但是不能太low
你可以用很多新奇、奇葩的方式来讲故事。就像顾爷,他整个文章里面很多的内容都很奇葩的,但是你们觉得很多内容反而很高大上,因为他里面放了很多的世界名画。
5.做内容的时候尽量保持一个风格
在做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给用户一个固定化的套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看你的这一类内容。现在成功的几个自媒体比如深夜发媸、胡辛束等都是很标准化的。
但是,过于标准化还会有一个问题,比如说六神磊磊,顾爷这种,已经固化成这样的写作风格了,用户看多了固定的内容就会觉得没有新意。而且大多数自媒体都只有一个公众帐号。但是对于企业自媒体来说你们可以多运营一些帐号,生产一些不同品类的东西。
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到受众
你就浪费了80%的精力和时间
导师:陈为,前正和岛内容运营总监,现远景科技CEO。
广告大师、奥美的创始人奥格威曾经说过阅读标题的人是阅读正文的五倍,他说的是平面媒体,即报纸和杂志。
到了新媒体,到了公众号上人数应该是多少呢?估计远超过500倍,5000倍。因为你看一本书,即便标题不那么吸引你,你也会顺着看下来。但是在公众号上你基本上只看标题,所以标题的精彩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个文章的价值有没有实现,有没有被用户观看。
如果你的标题没有吸引到受众的目光,相当于浪费了80%的广告费。对于做内容的人而言,你就浪费了80%的精力和时间。
? 4个很重要的起标题原则
1.通俗,不要绕
用户很懒很直观,你不要让他看反复思考的东西,要直接说出来,直击本质。
我们有很多案例,比如说当时芮成钢出事的时候我们做了一篇文章,是我们转载的。原文点击量很低,没什么人关注。但是我们当时直接下了一个判断,叫&芮成钢栽在价值观上&,有40多万的点击。要把事情的本质提出来,敢于下判断。
2.细节,有人物,有数据
我们很多人是从传统媒体转过来做新媒体的,这是很大的分别。比如我们以前看《中国企业家》的封面,如果只有几个字是在新媒体上行不通的,比如说我们举的例子,重要的人物跟数据要体现在里面,要有细节。
3.悬疑:要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比如我们以前做的几个,郁亮去拜访雷军,两个小时里他们聊了什么,你就会很关心。现在一看门户网站的标题就能看出这个编辑的水平怎么样,我觉得很多人也有类似的体会。
比如说你会看到我的老东家凤凰网的文章,我觉得这个编辑水平高。他讲的是小米造车的事,然后这个编辑就起了个标题,&雷军回应小米造车&,就这么一句话,非常好,符合我们互联网人的传播规律。如果是没有经验的编辑,他可能就会写雷军说小米不会造车,你都知道这个结果了,你还会看这篇文章吗?显然不会的。所以要有一些悬念在里面。
4.相关性:要跟用户有关
新榜有做过统计,专门研究10万+的文章有什么规律。他发现文章里面有我,你,他,男人、女人这类的词语的文章点击量会很高。
? 正和岛的TOP10标题
给大家看下我们之前阅读量比较高的一些数据&&我们的top10的文章。
每一篇10w+都不是偶然,一定有规律,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标题有什么样的规律。
第一篇:&罕见的北大毕业致辞,含标点535字,4分钟内9次掌声&。
第二篇:&重磅,一场清算式的危机终于要来了&。
第三篇:&马云马化腾雷军等大佬聚集贵州只为一件事&。这是当时贵州省政府办的活动,他们的宣传和内容做得特别差,很多大佬去了当时网上却没什么报道,我们看到后很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大家可以总结标题里的一些东西,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关键的信息一定放在标题上,不要隐藏在内容里。
第四篇:&富人不再买房,他们的钱去了这三个地方&。
第五篇:告别&中国式&聪明,我们不想活在一个信任崩溃的社会。
第六篇:&胖东来为何会倒下&?下面是原标题,上面是我们稍微加工了一下的标题,有60多万的点击量。当时有点出乎意料,胖东来在大众层面没那么多的知名度,但是企业家的圈子大家还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就直接用了。
第七篇:【重磅】安邦内部研判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空前复杂。我们宏观类的点击还是比较高的。
第八篇:国务院高层智囊报告:清醒认识中日间的巨大差异。
第九篇:【重磅】2016年可能是经济调整最困难的一年,大家准备好过一个苦日子。
第十篇:刘强东:我管7500人就靠这4张表格。这是刘强东之前的一次演讲,我们把内容提炼了一下体现在标题上,很准确,很细节,有数据,也干货,京东对这个文章非常满意,我们做了这个标题后很快跟我们有一个合作。
?一个经典的创意案例
以上是我们的top10文章的标题,我再举一个比较有创意的例子,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这是当时在FT中文网看的文章,大家看这段话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你来处理这篇文章会起什么样的标题,不用看全文,就看这段话就知道文章的意思了。我们后来做了一个标题,被一位媒体前辈盛赞。
这个文章讲的是大陆的殡葬业大部分被几个台湾人控制,原文的题目在我们看来是不适合做公众号的题目的。台商看上大陆殡葬市场,这个太平淡了。我们给出了一个题目是&生在大陆,死在台湾人手里&。
90%被用户疯狂传播的内容
都遵循这5个规律
张亮:畅销书《从零开始做运营》作者,知乎大V。订餐小秘书副总裁
什么样的内容会容易被传播?我总结了5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1.激发情感
朋友圈里什么样的订阅号用户数最多?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是情感类、心灵鸡汤类,的确如此,因为这一类的公众号最能够激发你的情感。
心灵鸡汤会激发我们哪些情感呢?一定是可以符合我内心对这件事情的预期。比如,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没有自信的人,鸡汤告诉我你每天都对着镜子说你要有信心。连续说十天后你会发现确实比之前更有自信了。
还有咪蒙,一篇致贱人可谓是传遍了朋友圈。为什么她的文章传播量如此之大呢?因为她的内容贴合了用户的的情感。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我站出来,用我的文章帮你去代言,激发你的情感。这个时候我就会被认可,我的内容就容易被传播。
2.专业性的内容
最典型,最标志性的一个案例就是《穹顶之下》了。或者说这是一个看起来很专业的内容。有人说这个内容本身就不是很专业,很多数据都是有待商榷的。但是在当时的农历新年的节点上,她把雾霾的话题给引出来了,的确是引爆了当时的社交网络。尽管最后被禁了,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种所谓的专业性的内容在短时间里面能够形成的传播量是非常大的。
3.社交货币
在整个社交化媒体当中,我去传播的内容一定是要等价地去代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背后又是什么?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对某一件事情是喜爱的,是专业的一定会吸引身边类似兴趣的人来关注我。
代言人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为什么什么代言,甚至于说我为我自己代言。代言人这件事情最常见是在什么地方呢?一些社会事件。前不久的快播庭审非常火爆,诞生了很多经典语录。在这里面谁是代言人?实际上,快播创始人王欣在法庭上的发言是在为一些宅男们代言,包括一些互联网的从业者,因为他提到了技术是无罪的。
而后来被广泛传播的也正是王欣和他的律师团队在法庭上说过的很多语录。可见,一个代言人也可以很好地推动内容的疯传。
说到实用,养生的内容我不知道该不该被定义为实用,但是这一类内容确实也能激发很多人的情感而且会被广泛传播。
比如丁香医生,如果你关注了他们的订阅号,你可以看到他们的每一篇头条内容都是10万+的阅读。为什么他们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因为他的内容很专业,很实用。包括医用药的指导意见等内容,都能够给读者带来实际上的帮助。既然他们提供的内容是真实的,是经过科学认证的,也是最专业和实用的,那被大量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前瞻网官方微信
发现趋势,预见未来!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相关阅读RELEVANT
文章评价COMMENT
还可以输入<em class="orange" id="emCmtLen" maxlen="个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前瞻产业研究院
Copyright (C)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怎么样?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怎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新媒体运营是当下比较火和需要的工作,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新媒体运营都是需要的。做的好的工资会很高。
新媒体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很多东西可以属于新媒体,渠道也非常多,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怎么样?要根据你所运营的公司具体而定,也要根据你对市场和新媒体的了解情况来看,新媒体渠道很多, 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全部用上就好,每个公司能把一两种渠道应用好,一两种渠道有效果已经非常不错,如果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可以用少量的成本来试出适合企业的新媒体渠道。另外,新媒体运营属于互联网专业的工作,如果运营的好的话待遇还行望采纳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还可以,你接触了就了解了。其他你可依往#财%顿%,#正#沃%去。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新媒体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出版社新媒体运营效果怎样?专业的人还是该做专业的事儿 | 北晚新视觉
出版社新媒体运营效果怎样?专业的人还是该做专业的事儿
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增加了网络部门或者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实际效果如何呢?通过笔者这两年的观察,除了部分自媒体账号反响不错之外,绝大多数机构投入“巨资”开发的APP、电商平台、网站都门前冷落车马稀。几百万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进去,换回的却是一个残次品,要知道,如此多的钱投入到出版上,砸出的可能都不止一本畅销书了,专业的人还是应该做专业的事儿。
作者 何姝我
上当受骗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砸钱不闻者亦有之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体量,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了。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这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92.5%。这个网民数量,放眼世界,仅次于中国、印度的人口总数,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妥妥的世界第三大人口组织。这就是虚拟世界的太平洋!如果发一声喊,在比特海里搅动风云是不成问题的。
如此庞大的基数,在计生委看来可能是“只生一个好”的政策沃土,可是在互联网弄潮者看来,却是滚滚财源——服务器一响,黄金万两。于是,在这片魔幻现实主义热土上,又掀起来一波又一波近四十年来似曾相识的“创世”神话。
拿最近几年蔚然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说,规模之广、力度之大,超越了前面二十余年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适逢金融危机带来的实体经济不振,上自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都把对于未来的绝大部分希望寄托在了互联网商,那么,比特世界的互联网受得住原子世界的跨次元厚望吗?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回顾1998年的互联网热潮的时候,就认为这个“短命网络热潮,其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溃败无序的世界。如果想要未来更好,就一定要找到行得通的方法,而且要处处行得通。间接证据显示,互联网新经济是唯一可以前进的道路。”所以其后的泡沫破裂就是题中之义了。那么,判断今天的热潮,需要借鉴当年的什么呢?
伴随着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大潮,派生出了一个新媒体浪潮——可以勉强称之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个浪潮中,我们看到文化出版行业开始快速、大量地投身其中——开发APP,做微信订阅号、服务号,建手机网站……个个都忙的不亦乐乎,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增加了网络部门或者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实际效果如何呢?通过笔者这两年的观察,除了部分自媒体账号反响不错之外,绝大多数机构投入“巨资”开发的APP、电商平台、网站都门前冷落车马稀。举个例子,某国内一流出版社去年投巨资开发的一款APP,经过一年的运营,仍然只有安卓版本不说,产品升级乐观估计不超过三次,整个产品设计逻辑仍然存在不少反人性化的地方,去年刚上线笔者试用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闪退、购买步骤复杂等,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更最要的是,综合几个主要的应用市场的情况,总下载数量应该不超过1万次。几百万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进去,换回的却是一个残次品,要知道,如此多的钱投入到出版上,砸出的可能都不止一本畅销书了,专业的人还是应该做专业的事儿。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评论今天的热潮之前,不妨将目光回到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中国,当时掀起的上网狂潮本质上与今天并无不二之处。当时的中国,在“信息高速公路”的理念召唤下,在完成了初步的网络基础建设之后,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的狂热投入,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古老国度第一次跟发达国家同步,似乎实现了“到世界去”的伟大梦想。好在时间给了一个试金的标准,有市场原因的大浪淘沙当年风流灰飞烟灭不说,靠行政命令雨后春笋般蹿出来的政府网站们则成了一道风景线。
据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当时全国各级政府网站达85737个,但是有钱建没能力管,大部分县以下的网站处于荒芜状态,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清理了6373个“僵尸”网站。几万个网站,白花花的公帑,就这么打水漂了。经过短短的十多年,笔者并不认为国人尤其是部分吃体制饭的机构的观念能迭代多少。这次浪潮之前,是否应该冷静反思一下,如何避免陷入杜牧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境地。
那么,浪潮之前,怎样才能做一条傲立潮头的鱼呢?
窃以为,互联网对社会的改造,乃是人类社会几百万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变化,可能是刚刚开始。不过,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在庐山之中也未必能把庐山描绘明白,说出来博方家一笑罢了。
首先最应该调整的就是个人的思维,大变局前,绝大多数人只能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二十多年的中国互联网乃至四十多年的世界互联网发展史,都在严肃地絮叨着一个道理:互联网不是一种工具,而是方法论和世界观。十几年之前,揣着互联网是工具的想法,建网站、做软件没有问题,毕竟刚刚长出来的苗子,可以赋予多重想象。但是时至今日,还在抱着同样的方法,认为搞个APP做个微信号就能实现业务转型的想法,跟认为迈出一只脚就能走到西天取到真经的想法一样可笑。组织的互联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浸淫体制内多年,从来没有破产清算先例的文化出版行业来说,更是一种蠢化自身的冒险行为。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无论其本身抑或其对社会的改造,都是一个协同演进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来说,互联网是各种各样的标准协议,各式各样的软件、硬件标准,组成了网络基础设施,而在具体实施层面,则是各类观念的标准化对接。对于一家非互联网机构来说,在跟外界庞大的互联网标准对接的时候,技术层面很容易实现,外包、采购就可以了,难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观念标准化。比如,绩效考核如何同时兼顾二者,让老员工新员工同时满意。而且,不少身居高位者用手机都用不顺,面对新媒体操作的各种新奇规则和网络流行语,观念上能否接受也是个需要破局的难题。
回到开头,如此规模庞大的网民基数,虽然是看好任何一个市场前景的出发点。但是光看到了市场的大,再加上互联网带来的成功学崇拜,往往容易忽视市场的复杂性。路漫漫其修远,一旦能够从观念上有所转变,那么接受任何新概念、新工具并且欢享他们带来的果实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当然,并不是说观念转变过来,就能一切顺风顺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上当受骗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砸钱不闻响者亦有之,状况种种,困扰人心的同时也在侧面暗示着世界的复杂和多彩。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
作者 何姝我
上当受骗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砸钱不闻者亦有之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体量,有点惊世骇俗的味道了。
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这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92.5%。这个网民数量,放眼世界,仅次于中国、印度的人口总数,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妥妥的世界第三大人口组织。这就是虚拟世界的太平洋!如果发一声喊,在比特海里搅动风云是不成问题的。
如此庞大的基数,在计生委看来可能是“只生一个好”的政策沃土,可是在互联网弄潮者看来,却是滚滚财源——服务器一响,黄金万两。于是,在这片魔幻现实主义热土上,又掀起来一波又一波近四十年来似曾相识的“创世”神话。
拿最近几年蔚然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说,规模之广、力度之大,超越了前面二十余年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适逢金融危机带来的实体经济不振,上自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都把对于未来的绝大部分希望寄托在了互联网商,那么,比特世界的互联网受得住原子世界的跨次元厚望吗?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回顾1998年的互联网热潮的时候,就认为这个“短命网络热潮,其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溃败无序的世界。如果想要未来更好,就一定要找到行得通的方法,而且要处处行得通。间接证据显示,互联网新经济是唯一可以前进的道路。”所以其后的泡沫破裂就是题中之义了。那么,判断今天的热潮,需要借鉴当年的什么呢?
伴随着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大潮,派生出了一个新媒体浪潮——可以勉强称之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个浪潮中,我们看到文化出版行业开始快速、大量地投身其中——开发APP,做微信订阅号、服务号,建手机网站……个个都忙的不亦乐乎,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增加了网络部门或者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实际效果如何呢?通过笔者这两年的观察,除了部分自媒体账号反响不错之外,绝大多数机构投入“巨资”开发的APP、电商平台、网站都门前冷落车马稀。举个例子,某国内一流出版社去年投巨资开发的一款APP,经过一年的运营,仍然只有安卓版本不说,产品升级乐观估计不超过三次,整个产品设计逻辑仍然存在不少反人性化的地方,去年刚上线笔者试用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闪退、购买步骤复杂等,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更最要的是,综合几个主要的应用市场的情况,总下载数量应该不超过1万次。几百万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进去,换回的却是一个残次品,要知道,如此多的钱投入到出版上,砸出的可能都不止一本畅销书了,专业的人还是应该做专业的事儿。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评论今天的热潮之前,不妨将目光回到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中国,当时掀起的上网狂潮本质上与今天并无不二之处。当时的中国,在“信息高速公路”的理念召唤下,在完成了初步的网络基础建设之后,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的狂热投入,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古老国度第一次跟发达国家同步,似乎实现了“到世界去”的伟大梦想。好在时间给了一个试金的标准,有市场原因的大浪淘沙当年风流灰飞烟灭不说,靠行政命令雨后春笋般蹿出来的政府网站们则成了一道风景线。
据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当时全国各级政府网站达85737个,但是有钱建没能力管,大部分县以下的网站处于荒芜状态,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清理了6373个“僵尸”网站。几万个网站,白花花的公帑,就这么打水漂了。经过短短的十多年,笔者并不认为国人尤其是部分吃体制饭的机构的观念能迭代多少。这次浪潮之前,是否应该冷静反思一下,如何避免陷入杜牧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境地。
那么,浪潮之前,怎样才能做一条傲立潮头的鱼呢?
窃以为,互联网对社会的改造,乃是人类社会几百万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变化,可能是刚刚开始。不过,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在庐山之中也未必能把庐山描绘明白,说出来博方家一笑罢了。
首先最应该调整的就是个人的思维,大变局前,绝大多数人只能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二十多年的中国互联网乃至四十多年的世界互联网发展史,都在严肃地絮叨着一个道理:互联网不是一种工具,而是方法论和世界观。十几年之前,揣着互联网是工具的想法,建网站、做软件没有问题,毕竟刚刚长出来的苗子,可以赋予多重想象。但是时至今日,还在抱着同样的方法,认为搞个APP做个微信号就能实现业务转型的想法,跟认为迈出一只脚就能走到西天取到真经的想法一样可笑。组织的互联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浸淫体制内多年,从来没有破产清算先例的文化出版行业来说,更是一种蠢化自身的冒险行为。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无论其本身抑或其对社会的改造,都是一个协同演进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来说,互联网是各种各样的标准协议,各式各样的软件、硬件标准,组成了网络基础设施,而在具体实施层面,则是各类观念的标准化对接。对于一家非互联网机构来说,在跟外界庞大的互联网标准对接的时候,技术层面很容易实现,外包、采购就可以了,难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观念标准化。比如,绩效考核如何同时兼顾二者,让老员工新员工同时满意。而且,不少身居高位者用手机都用不顺,面对新媒体操作的各种新奇规则和网络流行语,观念上能否接受也是个需要破局的难题。
回到开头,如此规模庞大的网民基数,虽然是看好任何一个市场前景的出发点。但是光看到了市场的大,再加上互联网带来的成功学崇拜,往往容易忽视市场的复杂性。路漫漫其修远,一旦能够从观念上有所转变,那么接受任何新概念、新工具并且欢享他们带来的果实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当然,并不是说观念转变过来,就能一切顺风顺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上当受骗者有之,血本无归者有之,砸钱不闻响者亦有之,状况种种,困扰人心的同时也在侧面暗示着世界的复杂和多彩。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做好新媒体运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