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长,道德满口仁义道德什么意思

李汉秋:重建伦理道德 诚孝仁义公是新“五常”
字体:[][][]
演讲人:李汉秋
  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现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等。一方面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2005年在全国政协首倡弘扬仁义礼智信(五常),提倡“新三伦五常”;另一方面致力于建设中华节日体系。
  演讲人的话:
  董仲舒时形成的“三纲五常”,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辛亥革命前两千年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我们必须扬弃附着在“三纲”上的封建性,建设新的伦理“纲常”;今天可以继承“五常”的合理内核,发展出“新五常”——从老“三纲五常”发展出新“三伦五常”。
  阅读提示:
  ■中国是无“国教”,而有“国德”,即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我们以伦理道德作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
  ■“立爱自亲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父母之爱和爱父母之心的循环往复和反复体验中,人类的爱心在不断滋生、发育,从而辐射到血缘亲情以外的广大领域中去。
  建设现代新“三伦”
  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价值规范系统,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核心课题。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优长。且先看西哲曾经怎样谈论:17-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被称为“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他说中国“有一个极其令人赞佩的道德”,“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以一大觉醒!”斯宾格勒把道德灵魂当做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二战之前,欧洲学者曾经探讨,世界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可能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
  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著名文化学家柳诒徵说过:“西方立国在宗教,东方立国在人伦。”“立国”云云姑不遑论,我这里只取他道出了中国的特点。中国是无“国教”,而有“国德”,即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我们以伦理道德作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天伦之乐,这是华人的“福”,华人的天堂。
  孔子的《论语》等提供了伦理思想体系的内核,到《四书》,伦理体系已基本形成。董仲舒提炼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实际上是“三伦”,它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古典儒家伦理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原则区别:“纲”是总绳,起提挈作用。先秦儒家讲的五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相对关系,而三纲偏离了,后世统治者更把它变成单向服从的绝对关系。我们本应一方面批判扬弃附着在三纲上的封建性,同时还要继承中华文化重视人伦的优良传统,创造发展出新时代的新三伦。
  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化的伦理独尊,百姓日用人伦被边缘化,被冲击。进入新时期后,主流意识已在不断进行文化战略调整。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两大领域建设,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加上一个“家庭伦理道德”(后改为“家庭美德”)建设,到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又加上一个“个人品德”建设。至此已注意到道德的四大领域。与此相应,引导人们自觉履行的除“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之外还有“家庭责任”。这些,中共十八大都继续强调。至此可以说已注意到百姓日用人伦。而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新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底层设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百姓日用人伦抓起,从每个人自小怎样待人接物抓起,下大力气建设新伦常规范。
  我们要建设的人伦关系,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双向互惠互动的伦理关系。现代应优先建设的三大人伦关系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可从此处着手,大力提倡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建设好当今的三伦。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张智萍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相关工具书解释
西汉董仲舒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儒家伦理纲常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永衡的道德。三纲五常既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是整个封建立法的根本指导原则。“三纲五常”来源于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和仁义道德的说教,董仲舒为论证其合理性和永衡性,用“天人感应论”给“三纲五常”披上了神学外衣。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于阴阳之道。君为阳、...
(本文共489字)
权威出处:
一、“三纲五常”的形成与发展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立国原则和道德规范。“三纲”反映了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奠定了传统宗法制社会的伦理与社会基础;“五常”从德性与理性结合的角度概括了社会的基本道德方面,这五个方面的道德要求为传统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规范。从传统社会政治运行的现实看,“三纲”与“五常”被思想家们上升到个人修行目标与社会理想的高度,从而成为人们政治行为的指南,起到了一种政治信仰的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秩序。一、“三纲五常”观念的形成与确立作为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名教观念,“三纲五常”思想渊源于先秦时期,成型于汉代。儒学宗师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这里表现出“三纲五常”思想的萌芽。孟子进而提出“五伦”道德规范并将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并列在“五伦”中,“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他也明确提出了...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一、“三纲五常”说文解字(一)“三”的说文解字“三”的繁体字是“叁”,“叁者,参也”。以正心参悟天地人之大道,领悟人生及自然之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三”则代表多数。道家和儒家均认为“天人合一”(即“天人地合而为一”)。道家所倡导的“三一”为“精气神合一”。宋朝“二程”和朱熹倡导儒释道三教归一,并建立了以儒家为主,兼容道教、佛教等多元的伦理道德与文化体系。如: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为“忠恕”、道家的核心价值观为“清净”、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为“慈悲”(1)。“三”也反映了在道家“道大”统一下的“天大、地大、人亦大”三位一体的思想。东汉许慎在《说文》曰:“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笔者认为:“叁”反映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规律。我国与“三”有关的词语主要有:1)三才:天地人。2)三光:日月星。3)三皇:《三五历纪》的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泰皇;民间认为三皇...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相关文章推荐:
在线学习工具:
知识文章推荐:
文化知识推荐:当前位置: >>
沉渣泛起的危险信号―也说纲常
沉渣泛起的危险信号――也说“纲常” “纲常” ,是“三纲五常”的简称,是中国封建社会维 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几千年来,成 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毒害中国人民的思想工具和精神鸦 片。早已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灭亡,被扫进了历史的垃 圾堆。 然而,在中国社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以法治 国, 建设法治型社会的关健时刻, 有人打上弘扬 “传统文化” 旗号,采取化整为零手段,偷偷摸摸地乔装打份,进行“纲 常”宣扬活动。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的危险信号,不能不引 起高度关注与警觉。 一、何谓“纲常” 所谓“纲常” ,是“三纲五常”的简称。所称“三纲” 者,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规。纲,即绳, 网上的大绳也。 转指事物的主体, 居支配地位。 即是说国君、 父亲,丈夫居主体与支配地位,是主宰者。 “三纲”为封建 社会中三种主要的社会关系。1 所谓“五常” ,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 规范。西汉大儒董仲舒称: “五常之道,王者所以修饬(修 饰之意)也” 。即是说,仁、谊(义) 、礼、知(智) 、信这 五种规范,为王者必须掌 握着,以掌控统治阶级内部及广 大人民群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保证国家权力在世袭制 家天下的轨道上运行。下面将“仁、义、礼、智、信”五常 之道,分别予以简介。 所谓“仁” , 《说文解字》解释,本指“亲也” 。孔子称, 仁指恭、宽、信、智、惠、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又 称, “仁者、爱人” 。仁能好人,能恶人。 “克己复礼为仁” 。 《中庸》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所谓“仁” ,本指 人与人之间的亲亲关系。 五代文字学家徐铉解释: 仁者兼爱, 故从二。二人应当亲爱,能够兼爱。 又称二为天地之意。 (此 种解释,未免牵强附会,二人为亲,为兼爱。那么“仨、伍、 什、佰、仟、亿、佻”者,又作何解释。岂非更仁,更兼爱。 何不称,仨者,爱人也。什者、佰者、仟者、亿者、佻者, 更爱人也――编者) 据此,孟子提出了“仁政”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不仅2 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更要实施 “仁政” ,争取人心。 ( 《孟 子?梁惠王上 》此为大意) 徐铉(916――991)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字鼎臣,扬州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散骑常侍,精通文字学。 所谓“义” ,指 “威仪也” ,与善同意,自身的威严与 气度。我,表示自己,羊表示善(指繁体字“x” )即表示 自己善美。 徐铉认为, 义与善大致相同。孔子提出 “性相近, 习相远” ( 《三字经》 )儒家认为,义者事之宜,即指思想行 为符合一定标准。 《礼记》称,义者,宜也。舍生而取义者 也。因此,义又写作谊,指恩谊,情谊。 《易经系辞上》称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若兰” 。 “义结金兰” 出于此。即指气味相投之意。 其实,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所谓狭义,即指个人行 为,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即哥儿们义气,或匹夫之勇。 如侠客,仗剑者大属此类。而广义之义,指人民大义,革命 大义,国家大义,民族大义。人民大义与革命大义,指奴隶 起义和农民起义, 进行反抗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革 命斗争。3 民族大义指抗击外来民族侵略,即反侵略之革命斗争。 如抗击倭寇,鸦片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和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皆属此类。这样的大义,为“正义”之举。 由此可知,像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 ,属 难兄难弟,相依为命 ,义结金兰,为保活命的小团体而已。 荆轲刺秦王的“侠义” ,是为燕太子丹报私仇的亡命之举及 匹夫之勇。 这些显然与盗跖领导的奴隶起义以及陈胜吴广领 导的农民大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所谓“行侠仗义,仗义 疏财”即为个人行为,自己为善之义。笔者并未看到有“大 侠”之类人物领导农民起义者。那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其为 大宋提辖官, “三侠五义”之五鼠闹东京者,保的是大宋江 山。那种以义为名,结为派别,如武当、衡山、华山等,或 为争夺霸主地位,或为争夺地盘、划分势范围,或为争夺金 银珠宝财物,甚至于争夺女人而争斗不休,成为地方势力, 霸据一方的霸权者。所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天下第一、 世间无双”盖世英雄,纯属狂言。须知,天外有天,人上有 人。强中自有强中手,好汉死在好汉手。因此,韩非称“仗 剑者”以武犯禁,与以文乱法的儒者皆为“五蠹” ,同属蛀4 虫,主张将其除掉。 所谓“礼” ,即“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引伸为表 示敬意。礼、礼仪,即行为准则,就像脚上穿的鞋行走,人 们要按照礼制行事。 《礼记?曲礼上》称, “夫礼者,所以定 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 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 撙(抑制)节,退让以明礼。 ” 《礼记?礼运》称:礼必本于天,ビ诘兀杏诠砩瘛 达于衷、祭、射、御、冠、昏、朝、聘。是故礼者,君之大 柄也。 由此可知, 礼仪之起, 源于敬神,敬神以礼, 求神赐富。 又为“君之大柄” ,治国治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 者以此制订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周礼》 《仪礼》和《礼记》称作“三礼” ,就是这种礼制的范本。 所称“礼治” ,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用以维护统治阶 级等级秩序,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官员安5 于各位, 遵守礼制, 不得僭越, 以巩固统治阶级的内部秩序, 从而有效地统治人民,巩固统治地位。如此,所谓的“礼” , 是为统治阶级所制订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 “礼不下庶人” 即是说并不是为普通的老百姓制订礼仪。 显然与人民大众无 关。 况且,礼制对于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更是歧视与压迫, 所谓“三从四德”就是出自《周礼》和《礼记》 。 《周礼?天 官》要求妇女服从男权,遵守所谓的“品德、德令、仪态和 手艺” 的闺范, 即 “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 《大戴礼记? 本 命》称,孔子曰: “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是 故无专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即嫁从夫,夫死 从子,言无再谯(改嫁)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 食而已。 ”同时还规定女有“五不取” (指嫁娶)七出三不去 等清规戒律。 几千年来, 有多少妇女惨死在这封建礼教之 “软 刀子”之下,又有多少女子幽禁在这非人的“礼”字天牢之 中。 在古代,神是世界万物生灭变化至尊。敬神得神保佑, 得神之助, 可以获福。 由此引出敬神以保护社会的等级制度。6 在奴隶社会,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官位分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五等。孔子又将人分为五等,有“庸人、 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 《荀子?哀公》 ) 《左传》 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为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便制定出 礼仪规范。孔子称“不学礼,无以立。 ”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由此形成一整套封建礼仪、礼 节、礼规、礼治、礼教之准则。这便是“克己复礼为仁”的 宗旨之所在。从而,把敬神与敬人联结在一起,形成人与人 之间严格特定的等级关系,即孟子所称,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人际关系。然而, “礼 不下庶人” ,普通之民众“怀土”的“小人” “野人” ,是不 准也就 不能“知礼”的。这样,世上绝大多数人是不能不 准知礼, 而只有少数的圣贤君子 “知礼、 遵礼” 。 这便是 “礼” 之常理了。 所谓“智” ,本指聪明智慧。在古代智与知同义。知, 即指知识, 知道之意。 本来, 对于知识, 人人都可学而知之。 但被定为“五常”之知,便有“生而知之” “唯上智与下愚 不移” ( 《论语》 )孔子还说: “男子者,任大道而长万物者也7 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可不行 者。是故审其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效匹夫之德也。 ” ( 《孔子家语?本命解》 ,原为《大载礼记?本命》内容)男 权意识与男尊女卑不平等关系因“礼”而成。如此,把知识 归于统治者所有,归君子所有。人民大众被剥夺了学知识受 教育学文化的权利与机会。使“上智”与“下愚” ,为天生 不能改变而合法化。不能让民知道,这样“下愚”便不可以 知道,这是富者永富 ,贫者永贫,智者永智,愚者永愚, 愚者永远处于“下愚”境地,这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 知之”的知与智之“常”理了。 “愚民政策”彰显于此。 所谓“信”者,诚也。诚实无欺,言必守诺之意。孔子 弟子有若说“信近于义、恭近于礼” 。这样,信、义、礼结 为一体。按理,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是做人的起码 道德准则。孔子却称: “民无信不立” 。将“信”作为国君的 行为准则,失信于民什么都没有了,甚至失权而亡国。所以 言“信” ,是在为国君治国理政献计献策而已。然而,孟子 却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 《孟子?离娄下 已无信可言。 》 )8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耻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我也, 我固有之也。表明“仁义礼智”是孟子天生就有的。 上述便是“三纳五常”的基本含义,被儒家奉若神明, 金科玉律 ,天生之本。为统治者当作护身之术,传世之宝, 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年。南宋理学家朱熹断言: “纲常万年、 磨灭不得” ,足见“纲常” “至宝之至”了。 二、 “纲常”的形成 “三纲五常”之道,从发生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过程。 “纲常”起源于奴隶社会末期,即春秋末到战国时期。 此时,中国的奴隶社会已经历了一千多年,正值走向灭亡, 封建社会制度从萌芽走向确立, 社会制度正处于大变革的关 健时期。诸侯争霸称雄,战乱不断,动荡不安,周室架空, 民不聊生。孔子称“吾道不行矣” , “礼崩乐坏” ,史学者称 之“据乱世” 。为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巩固周朝的统 治地位,孔子在齐景公问政时,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关系的主张。这便是“纲常”的首次提出。随着9 时代的变化,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治 国理念。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战国时, 《周礼》 《仪礼》 应运而生,到西汉时期,博士载德、载圣叔侄二人作《大载 礼记》和《小载礼记》即《礼记》 ,将《周礼》 《仪礼》延续 拓展, 加进了秦汉礼仪制度, 提出圣人作君臣以纲纪之理念。 到东汉,史学家班固《白虎通、三纲含义嘉》中正式提出三 纲仪礼。至于“五常” ,孔子提出的内容比较多,但以“仁” 与“礼”为核 心。孟子称自己固有“仁义礼智”之德。到 西汉汉武帝时,博士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五 常”之说。 “夫仁、谊(义) 、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 当修饬也。 ”到此, “三纲”与“五常”齐备,儒家将“三纲” 与“五常”合为一体,便成为“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与 行为准则。到了宋代,经过朱熹的解释与传授弟子门生,将 “三纲五常”推向了顶峰。有人将“三纲五常”编入启蒙读 本《三字经》 ,成了教化弟子的基本教材。 从上述可知, “三纲五常”起源于奴隶社会末期,而形 成于封建社会初期,即汉代,而兴盛于唐宋。它是随着社会 的发展,为巩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维 护统治阶级的根本10 利益,应运而生的思想文化产物,从起源到成“正果”经历 了上千年。只因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统治 者所青睐与独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而“三纲五常” 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成为“贡品”和“御品” ,在中国延续 了两千年,为诸子百家中唯一的幸运儿,独享“皇封” “正 统” ,独食皇家奉禄的独派的道德准则。 三、本质与特征 太凡事物都有着表象和本质属性两个方面。所称“三纲 五常” ,其本质属性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即封建社会上 层建筑范畴,是封建经济基础上的产物。 一定的社会制度,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同的社会制度, 有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经济基础,又产生了不同的上层 建筑。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历史阶段, 在中国由于帝国 主义殖民者的入侵,只有原始、奴隶、封建社会而未进入到 资本主义社会,却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此直接进 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级。然而,无论哪种社会制度,都 有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11 的经济基础,当然也就产生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儒家思 想,包括“三纲五常” ,产生和形成于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过儒家一派不断传承,包装,已成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上 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其本质属性明显属封建社 会意识形态范畴,且具有自己的诸多特征。 其一“三纲五常”的时代性,前边已经说过, “三纲五 常”起于奴隶社会末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封建社会 初期,即汉代,为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当然具有鲜明的 封建社会时代的特征。 其二, “三纲五常”的阶级性,属封建地主阶级思想体 系与道德范畴,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与利用,成为统治阶级 的御用工具。只是有些人不愿承认阶级社会的存在,因此也 就不承认“三纲五常”的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属性罢了。 其三, “三纲五常”作用的双重性。因其属意识形态范 畴,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这一点,大 凡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明白。在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 与巩固阶段, “三纲五常”对此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即起着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积极作用。 它为封建社会的等级12 制度保驾护航,由此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与独钟,从而占 正统地位。 然而, 当封建社会由上升走向灭亡的过程中, “三 纲五常”一方面千方百计阻止封建社会制度的灭亡,另一方 面, 又千方百计阻止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及社会历史前进与 发展,它又起着相反作用,阻挡社会历史的前进。在这里既 表现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又有阻止社会前进的反作用的双重 作用, 这便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及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的根 本原因之一。 其四“三纲五常”的相对独立性。 “三纲五常” 作为上层建筑内容, 有着相对独立性特征。 这即是说,它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灭亡而灭亡。像那孤魂野 鬼之游灵,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甚至会长期存在下去。像 奴隶社会所产生的 “六经” (又称六艺) 《诗》 《书》 《易》 《礼》 《乐经》 《春秋》 ,并未随着奴隶社会的灭亡而灭亡。反而经 过儒家的解释作传 ,包装,竟然变成了“儒家经典” ,教育 儒家门生弟子的教科书,封建 “科举明经取仕”的教材与 必读之物。封建社会制度在中国早已灭亡百年, “三纲五常” 虽然受到批判与冲击,但它还依然存在。儒家“尽忠报国”13 之心永远不变。这恐怕就是其独立性的具体表现。无论皇帝 换了一个又一个,朝代变了一代又一代,儒家保了汉朝保唐 朝,宋朝亡了保明朝,永远是个都喜爱的金娃娃。虽说不是 长生不老良丹妙药,也算得延年益寿之“灵芝仙草” 。虽说 没有阻挡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 没有保护封建社会制度和封 建地主阶级的灭亡,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不能不说 是儒家思想与“三纲五常”尽忠报国之“功劳” 。南宋经学 家朱熹说“纲常 万年,磨灭不得” ,恐怕就是这个意思了。 其五, “三纲五常”属唯心论范畴。 “三纲五常”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主观唯心 论为其思想基础的。主要表现:一是“天命论” ,认为人们 的一切是由上天,天帝天神决定的。所谓“礼”就是祭祀天 帝,敬鬼神之意。孔子有“畏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 , “死 生由命,富贵在天” 。 ( 《论语》 ) “死生者,命也” ( 《孔子家 语?在厄》 )之论。董仲舒称“王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 享鬼神之灵” 。所谓“天子” ,就是天帝之子,君权神授是上 天派其统治人民的。二是“天道论” ,董仲舒有“道是大原 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论。三是“天人感应论” ,14 将世间一切与上天联系在一起,各种天象,灾异变化,都是 上天之意,警示帝王及官员,其行为若违背“三纲五常”而 “逆天” ,便会遭到天意的惩罚。 “而这天意也者,又偏只有 儒者们知道的” 。 ( 《谈皇帝》鲁迅)董仲舒以各种灾异对策。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 阳,纵诸阴??。草稿未上,中大夫主父偃侯仲舒,私见, 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仲舒弟子“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 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复言灾异。 ” ( 《汉 书?董仲舒传》 )东汉司徒丁鸿以灾异之变上奏,而置大将 军窦宪于死地。北宋时,守旧派以灾异之变归罪于王安石变 法,压宋神宗致变法失败。关于灾异之变, “正史”中比比 皆是。四是大兴封神造神运动,从姜太公封神开始,庙宇神 灵遍及天下,什么玉皇大帝,天兵天将,风神雨神,雷公电 母、土神、门神、河神、山神、灶君、财神等五花八门,神 灵无处不在。 甚至连世间活人死后也升天成神。 如孔子称 “至 圣先师之神” ; 关羽本为杀人逃犯, 也封为天君 (协天大帝) ; 秦琼、敬德二人本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刽子手,也因保唐太 宗李世民有功, 升华为日神、 月神。 五是主观意识决定一切、15 高于一切。孔子诛杀“闻人”鲁大夫少正卯,就是“君子以 为当诛” ,以“君子之诛” ,代替以法行刑,将主观意志凌驾 于国法之上,君子可以于国法之外随意杀人。 本来,在古代,由于科学文化技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 人们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变化, 不认识、 不了解, 不理解, 认为有什么神仙、妖魔鬼怪作祟,便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与 传说,这是应当理解的。况且,文化教育又掌握在统治阶级 手里,奴隶与农民阶级因为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也就没有 自己的上层建筑。他们失去学文化受教育的基本权力,成为 “小人” “下愚” “愚民” ,又“礼不下庶人” ,所以,他们只 能处于被统治、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被愚弄地位。 “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孔子语) 这阶级的对立,使他们永远处于“下愚”的可怜悲惨境地。 几千年来,有多少善良而无知不明的人们惨死在这“天命”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命里注定”等杀人不见血的“软 刀子”之下。那祥林嫂惨死在冰天雪地里的惨景一幕,永远 挥之不去!这一切,源于封建迷信,主观意识的扭曲以及唯 心论使然,却与辨证唯物论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必然会被16 唾弃与拼弃,被科学理论所代替。 其六, “三纲五常”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这主要表现为伪装性,人性论与亲情化金字招牌,一是 纲常提出者的圣贤招牌,即最初由孔、孟提出。但不为奴隶 主贵族所看好,并未能挽救奴隶制社会的灭亡命运,却迎合 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经过一番包装,被“圣贤”化,孔子 也由“丧家犬”变成了“至圣先师” 。孟子也成了“亚圣” , 同享“圣贤”赞誉。人们看到孔子吹捧尧舜,周公旦为“圣 贤”起家,孟子吹捧孔子自有人类以来,未有超过孔子,并 宣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这王者,圣贤就是尧舜、商汤, 周文王,孔子。到孟子时,已经七百余年,超过时限。为此, 孟子说, “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岂谁也,吾何为 不豫哉” 。孟子虽未成为“王者” ,却也落了个“亚圣”美称。 圣人之言便成为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鲁迅先生说, “孔夫 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 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 ( 《在现代中国 的孔夫子》 )二是被神化,敬天敬地敬鬼神,敬帝敬王敬圣 贤,这就是“仁”与“礼” ,不懂礼,不知礼数为大不敬,17 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这是“天意” 。三是被正统化。儒家 思想在“罢黜百家,独等儒术”之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为御用工具,包括“三纲五常” ,独享“青睐”与“独 尊” 。这封建正统的东西,神圣不可侵犯。大明史学家李贽 就因反对儒教批判孔孟之道,被捕死于狱中就是明证。四是 亲情化,人性化。用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姻亲等人际关系, 来扼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不公平不平等的阶级社会就 是等级制度社会,如今又用“纲常”伦理道德这种不公平合 法化,扼杀了人的权力与人格尊严。这一点,绝大数人并未 能从自己的人格,人权上来理解。反而被这种人情,亲情所 蒙蔽,所欺骗,所愚弄,所利用,所侵害。由此而心安理得, 麻木不仁,安于现状,并以认可与服从。五是文字的科学性 及文字的多样性,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性。中国的文字本身并 无阶级性,它是人们互相交流的语言工具,具有科学性与实 践性,任何人任何阶级都可使用。文字又往往一字多义,人 们可有不同理解。 这理解上的差异与文字的多义性交织在一 起,就造成人们对“三纲五常”理解上的不同而被愚弄,被 欺骗。就字面讲, “三纲五常”并无恶意与贬意,似乎属人18 之常理,任何人都应当遵循,都应当讲仁,讲义,讲礼,讲 智,讲信。这就使人们看不到提出“纲常”者的真实用意与 本质,从而被迷惑,盲从与服从接受。再就“仁”字讲,本 指“亲” 。亲有血亲姻亲,乡亲和义亲等。亲者相爱,人之 常情,讲仁爱,但这种仁与爱之间是以亲情为内在联系之纽 带。这样说仁爱可理解。仁为亲,亲相爱也说得通。但是人 有亲与非亲之分,且世间非亲者为绝大多数。非亲非故,也 就非仁非爱,仁与爱之间无亲为内在因素,就无必然联系。 所以“仁者爱人”的命题就不能成立。况且,往往亲者都有 非爱不义之状况,何况非亲非故乎?人们从现实生活中看 到,血亲与姻亲都互相残杀,互为政敌、情敌。周公旦杀其 兄管叔,李世民杀亲兄弟及其亲侄,李隆基屠杀三个亲生儿 子,赐死宠妃杨玉环姐妹三人,已证实亲者都无仁义无礼可 讲。 “为富不仁” “不仁不义” “仁至义尽” “你不仁我不义” 这“仁义已尽” ,却教人 “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仁义之 人都不复存在, 生者都没了仁义, 却以死拼仁义, 人生不存, 存仁义何?在此不难看出,不仁不义,仁与义都无法解决, 仁义者又不需仁义说教,如此,宣扬“仁义”还有什么实际19 意义?“礼崩乐坏”礼之不存,何以教人?至于“智” ,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还有多少人有智有知?“民无 信不立” ,一国之君都不讲诚信,什么都没有了,甚至失权 亡国。说到“纲” ,孔子因不分给祭肉,便不告而出走别国, 已无“君为臣纲”可言,无“礼义”可讲。大汉、大唐、大 明有多少皇帝为外戚,宦官手中玩偶,早已“纲常”颠倒。 孔子还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鲁迅先生问,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但不知是否也包括了他 的母亲。是“女人” ,当然包括在内。如此,连自己亲生母 亲都当做“小人”一般辱骂,这“仁”在哪里?况且,这“近 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如何能做到不近不远的合适距离。 这远了,不能生儿育女,近了又“不逊” ,确实为“难” 。 “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不视不听不 言不动,又如何得知和区分“礼”与“非礼” ,又如何“复 礼”?若此,那瞎子、聋子、哑巴与木头人都可分辨“礼” 与“非礼” ,还可“复礼” 了。 六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霸道与狠毒行径。在这 里,且不说奴隶们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任人买卖与屠杀;20 且不说原来一万多个诸侯国被吞并被消灭仅余七个争霸雄 国,有多少人倒在战乱的血泊之中;且不说宫中皇子争位, 妃子争宠,臣子争权,父子相残,兄弟失情,血染皇宫;且 不说几千年来大大小小上百次农民起义被镇压,被屠杀,有 多少农民阶级兄弟惨死在统治阶级“仁政”的屠戮之下;且 不说那些圣贤,君子口称“仁义道德” , “仁政” ,却手挥屠 刀, 干着杀戮不同政见者的两面派勾当; 且不说那些满嘴 “仁 义道德” ,满肚子男盗女娼的假仁假义的伪君子的虚伪性, 仅就西汉董仲舒这位大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馊 主意,凭借“皇权”将同属一个阶级的其他派别统统打压下 去,而儒家从此依附封建王朝,阿谀权贵,成为正统及独家 之言。鲁迅先生说: “汉朝以后,言论的机关,都被业儒的 垄断了。宋元以来,尤其厉害。我们几乎看不见一部非业儒 的书,听不到一句非士的话。 ( 《我之节然观》 )这“独尊” 之道,本身就是不仁不义,无礼缺德之霸道行径,是独霸天 下,独占文坛,独霸舆论世界之专横,强权勾当与唯 我独 尊,权欲熏心的彻底的大暴露,却侈谈什么“纲常礼仪”仁 义道德 ,简直是莫大讽刺及对仁义礼智信五个绝妙好辞的21 极大辱没与践踏! 七是文贼作派,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却侈谈“仁义”道 德。 本来, 《诗》 《书》 《易》 《乐》 《礼》 《春秋》为奴隶社会 之经典,儒家竟然据为己有,经过一番包装,解释作传变成 儒家经典。 《庄子?天运》中称,孔子谓老聃曰: “丘治《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说孔 子自称研修“六经”并未说是编修“六经” 。而《尚书孔氏 传》有人说是孔子后裔孔安国所献,并写有“传” ,称“六 经”为孔子所修编,从此,便人云亦云,直炒作到现在。然 而,宋代朱熹怀疑,清代惠栋认为属伪作,目前多数人附和 此说, 定为伪作。谁知中华书局新版 《四书五经》仍以伪作, 《尚书孔氏传》为版本,却不敢承认孔安国之伪作,也不敢 用《尚书大传》 ,以此糊弄读者。既然认为孔子所编修为儒 家经典,那么,原“六经”在哪里?再则《周礼》 《仪礼》 为《礼》 ,汉代戴德,戴圣二人以二“礼”为本,又作《礼 记》 ,便成了儒家之《礼》 ,又称“三礼” ,再次《春秋左氏 传》 (即《左传》 )并非儒家经典,也编入《四书五经》中,22 变为儒家经典,如此,公开盗窃他人之作为己有,以伪作作 为经典,实属“文贼”作派,却妄称“仁义道德” ,岂非滑 天下之大稽?儒家盗窃他人经典据为己有,却侈谈什么“仁 义礼智信”以掩人耳目,岂非“盗 之有道”乎? 八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前边说过,宣扬“君 为臣纲” , 孔子却因不分给祭肉,便不告而出走别国, 将 “君 为臣纲”抛到了九天之外。孟子称,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 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违背“父母之命” ,将“父为子纲” 置之度外。 况且, 是鲁国君臣听齐乐而不理朝政, 是鲁国 “礼 崩乐坏” ,孔子不在鲁国“复礼” ,却跑到别国干什么?在别 国又连遭厄运与“非礼”之事,又不去“舍生取义” “杀身 成仁” ,又不去“复礼” ,却侈谈什么“克己复礼” “仁者爱 人” ,这又作何解释。只叫他人“复礼” “爱人”自己“勿视” “勿听” “勿言” “勿动” ,又如何“复礼”?言行不一,自 相矛盾之作派,东汉王充的《论衡》多有揭露与批判,只是 儒家弟子不愿提起罢了。 如此,说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文化,实质上是儒家的专制 文化。就是儒家一派专制专权。这就是“仁义道德”在中国23 的精彩表现。 当然, 也进一步证实, 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 仍然是一场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却冠以“仁义道德” ,纲 常礼仪,欺世盗名。这便是“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与欺骗性之所在,也是那些善良而又不明真相的人们被欺 骗、被愚弄,受蒙蔽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四,遭谴而匿迹 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灭亡, 也给 “三纲五常” 带来厄运。 其实, “纲常”提倡者孔子一生就时乖命蹇。在鲁国, 鲁定公与季桓子因观齐女舞而不理朝政,也不分给孔子祭 肉, 这鲁国分明已 “礼崩乐坏” ,孔子不在鲁国 “克己复礼” , 却跑到别国,这本身就已悖“君为臣纲” ,又软弱无能,自 己不能 “克己复礼” 却教育别人,在周游列国时,命运更坏, 厄陈蔡,被嘲弄,狼狈不堪。 “孔夫子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 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 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 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 肚子”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 门砖”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孔子周游列24 国十四年,也没有复个什么样的“礼”来,便无可奈何地返 回鲁国。鲁国的灭亡,证实了“纲常”伦理的破产。 其实,所谓的“仁义道德” ,从开始就遭到了道家的无 情揭露和批判,揭露儒家及“仁义”的虚伪性与悖时之举。 《庄子? 天运》 中, 借孔子向老子求道之事, 称孔子提倡 “仁 义”不合时宜,属悖时之举,犹如“东施效颦”一般愚蠢, 不懂“应时之变” 。孔子 “假道于仁,托借于义, ” “仁义给 人的毒害就更为惨痛乃至令人昏愦糊涂, 对人的祸乱没有什 么比仁义更为厉害,其毒害胜于蛇蝎之尾。 ”庄子还道出了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正常状况,认为这是圣人造 成的。因而得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结论,以此证明, 人们对“仁义道德”早有不同看法。孔子说七十二个国君没 有一个人采用他的主张。所以,发出了“吾道不行矣”之哀 叹。 战时时期,商鞅称“仁义” “孝悌”等为“六虱” 。认为 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好 用六虱者亡” ( 《商君书?靳令》 )法家人物韩非认为儒者以 文乱法,惑乱黔首,把儒与侠客(仗俭者) ,纵横家等称作25 “五蠹(即蛀虫) ”进行深刻批判。到了汉代,尽管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馊主意, 得到皇家的支持。 从此,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特享“独尊” “独派” 待遇,并用皇权将其他流派以“异教邪说”打压下去,成一 家之言, “一花独秀” 。但这并未能阻止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批 判决与挞伐。东汉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矛头直指孔子 与孟子,揭露儒家门生弟子对孔孟的吹捧,以及孔、孟言行 不一,互相矛盾的丑态。大明王朝时期,思想家、史学家李 贽把他一生的斗争锋芒直指封建礼教,政治,法律等。反对 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与压迫,揭露道学的虚伪,以及把孔子 当作偶像,认为《四书五经》是后人推崇的结果,没有什么 了不起。李贽因此被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 逮捕死于狱中, 成为封建专制文化下的牺牲品和儒家 “独尊” 的战利品。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帝 制,实现了民主共和,进行了社会制度大变革。 “三纲五常” 封建伦理道德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然而并未触及到封建上层 建筑赖以生存的封建经济基础,私有制的土地制度未能触26 动,封建地主阶级依然存在。这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及无产阶级的肩上。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了翻 天覆地大变化, 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进行第一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同 时,还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以李大钊、陈独 秀,鲁迅先生为代表,掀起了批判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 提倡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潮,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响亮口 号。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伦理道德及宗法制度。当时,鲁迅先 生就称 “孔夫子之在中国, 是权势者们的圣人” 。 “孔子这人, 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只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 这个“封建逆子二臣” ,用他战斗的巨笔,无情地揭露和批 判了封建“仁义道德”以及“礼教”的虚伪性和残忍性。 《狂 人日记》 《祝福》 《阿 Q 正传》 《孔已己》 《药》以及大量的杂 文书信, 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 刺向敌人的心藏。 尤其是 《狂 人日记》 ,把整个封建社会称作“人吃人”的社会:我翻开 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 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27 里看出字来,满本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并大声疾呼“救 救孩子” 。号召青年人掀掉这吃人的“筵席” 。当然,有人会 说,这是“狂人”的疯话不能相信。然而,鲁迅先生并不是 “狂人” ,他是“从旧垒中来的,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 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 ” ( 《写在(坟)后面》 ) 。 一部封建社会历史, 就是一部阶级压迫和剥削的阶级斗 争史, 更是一部“人吃人”的血泪史。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有多少善良的人们被“仁义道德”及封建礼教所吃掉。有多 少善男信女惨死在封建礼教及“天命”的魔刀之下。毛泽东 主席对鲁迅先生以极高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 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 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 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族手。 ” ( 《新民主主义论》 )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及宗法制度。28 “三纲五常”也因此而销声匿迹,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摧垮了封 建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新思 想,新文化开创了广阔前景,无产阶级思想文化占领了社会 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中国社会闪耀着光辉新篇章。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是那上百次农民起义加速了封 建社会制度的灭亡,也否定了“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成为 埋葬“纲常”的掘墓人。而那一次次镇压农民起义的罪恶行 径,彻底暴露了“仁义道德”的虚伪性与惨忍性。那皇宫内 的派系之争,也给“三纲五常”一记响亮的耳光。是“权利 至上”既得利益与未得利益之间的争斗,将“三纲五常”仁 义道德之伪装拨得精光。 这些才使“三纲五常”因臭名昭著而销声匿迹。 五、警惕沉渣泛起 封建社会制度及经济基础被消灭, 意味着中国封建地主 阶级作为统治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为封建经济基础上的 产物的意识形态也一同进入历史的垃圾堆而销声匿迹。然 而,意识形态有着相对的独立性的特点,一遇适应气侯便会29 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借尸还魂,扬 幡招魂,兴风作浪。近年来,出现的种种不寻常情况,如早 已销声匿迹的“五常”之道,重新提起,不能不令人生疑与 关注。 (一)弘扬主弦律,传播正能量,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 的新潮流和必由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对旧思想、 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影响与作用。尤其是毛泽东主席《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给中国的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革命 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他正确总结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 特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同时提出这种新文化 要为新民主主义政治服务,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的正确方 向。在毛泽东新文化理论指引下,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 展,硕果累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 精神广泛传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以 及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三大纪 律八项注意》 《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中华民族新道德新风尚 与革命英雄气概。 教育了广大官兵及党员干部, 净化了思想,30 重塑了心灵,一代新人茁壮成长。激励着中华优秀儿女战斗 在疆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与牺牲。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开通,凝聚 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无比威力,闪耀着新思想、新文化、新道 德,新风尚的无限生命力与光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巩固与 发展, 又不断丰富新思想与新文化。 建国之初, 涌现出了 “王 崇伦速度”和“穷棒子精神” 。之后,又有雷锋精神,欧阳 海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 以及“五爱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 公共财物&”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又出现 了“两弹一星” 精神。同时,广泛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 (讲文明、讲 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环境美;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共产党) 教育和 “八 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 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 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31 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 耻) ,教育以及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 活动, 这时代最强音, 强大的舆论导向,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在中国思想文化占着主导地位。刘胡兰,董存 瑞、赵一曼、方志敏、王若飞、左权、刘志丹、高玉宝、吴 运铎(中国的保尔)小英雄雨来,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张继慧等革命英雄,以及雷锋、王杰、王进喜、焦裕禄、邢 燕子、郝建秀等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占领了学生教材及思 想文化阵地。 《可爱的中国》 《雷锋之歌》 《欧阳海之歌》 《太 阳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 《红日》 《红岩》 《红旗谱》 《青 春之歌》 《林海雪原》 《苦菜花》 《迎春花》 《铁道游击队》 《新 儿女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 《敌后武工队》 《战斗的青春》 《保卫延安》 《小二黑结婚》 《烈火金钢》 《王若飞同志在狱 中》 《地道战》 《地雷战》 《南征北战》 《鸡毛信》 《红孩子》 《小兵张嘎》 《闪闪的红星》及《国际歌》 《东方红》 《歌唱 祖国》 《国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团结就是力量》 ,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 《长征组歌》 ,还有那《红灯记》 《沙32 家浜》 《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等八个革命样板戏等一大批 优秀作品及英雄模范榜样,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积极 向上,勇往直前,在革命英雄思想、高尚道德情操中陶冶洗 礼,茁壮成长,成为革命与建设中的新生力量与主力军。唱 响主弦律,弘扬正能量,已成为人间正道与主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四个全面建设”的伟大战略方 针,其中提出“全面以法治国” ,建设法制型政府,法制性 社会与法制国家的战略部署。以法治国,是当今世界潮流和 历史必然趋势。 建设法制型社会, 这既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更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关键, 又顺应世界发展 潮流, 完全正确,无可非议。 然而,却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 尤其是那些封建遗老及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与忠实信徒, 他们 认为“以法治国”这就是坚持法家路线。 (目前,尚无人公 开这样说,只是笔者推测而已)为此,便绞尽脑汁,挖空心 思,先是提出“多元文化” ,即是说,不能只有无产阶级文 化,不能光有社会主义文化,还应当有其他文化,比如西方 文化,港台文化,还应当有其他封建“优秀传统文化” 。于 是便打出了弘扬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文化,德孝文化,民俗33 文化,乡土文化,还有什么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衣文 化、性文化、乡愁文化等等 。幸亏国家坚决禁止毒品、赌 博、卖淫嫖娼等等,不然,还会有“毒文化” “赌文化” “嫖 娼文化” “黄文化”也未可知。将“文化”庸俗化了。 最近,又有人打出“仁、义、礼、智、信”招牌,进行 传播抖擞。这本是“三纲五常”中“五常”内容,但他们不 敢公开亮出“三纲五常”招牌,也不敢声称此为“五常”之 内容。在今年春节晚会上,有个节目《放心吧》中,也提到 “仁、义、礼、智、信” 。在其他一些地方,如纪检、信用 等系统出现宣扬“五常”内容。同时,还画出孔子、孟子、 老子、荀子、李白、杜甫、杜牧等人物画像,并配有华丽的 辞藻与优美动人的语言,迷惑愚弄不明真相的群众。而众多 的出版社争相出版所谓“儒家经典”诸如《四书五经》 ,四 大名著以及《三字经》 《弟子规》 《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 之类,你出一套,他出一套,或平装,或精装、或单行,或 丛书,无所不有,摆满书店的书架。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 思想占统治地位,独霸文坛,成为少数人专有,为统治阶级 服务的御用工具,束缚和毒害了中国几千年,早已被中国人34 民将其连同封建社会制度一起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如今, 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用当年并不能保护住封建王朝,封建 社会制度和封建地主阶级及其经济基础的所谓“优秀文化” 儒家思想,来毒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不能不 令人大生其疑。 (二) 国家机器是专政工具, 而不是 “仁政” 的 “礼品” 。 国家机器是私有制产物,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 专政工具。在阶级社会,国家机器,包括各级官僚机构,军 队、法律、法官、衙门、警察,监狱等,是国家机器的主要 组成部分,担负着对敌对阶级的专政任务。奴隶社会,它是 奴隶主贵族统治和镇压奴隶阶级的专政工具。周朝时期,盗 跖领导有九千人参加的奴隶起义, 被统治者残酷地镇压而失 败。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是这一社会的基 本矛盾。农民阶级被统治、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他们 一次次发动起义,都一次次被残酷地镇压下去。因此,所谓 的“仁政” ,并无一个朝代实行过。他们嘴里的叫着“仁政” “仁者爱人” ,但监狱里并未空着,关押的大都是劳苦大众, 即“盗贼” “贼寇” 。农民起义一次又一次被镇压,被屠杀,35 这并非“仁政”赐给农民阶级的“礼品” ,也非“仁爱”佳 作。国家权力当作私有财产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为了权力, 诸侯国从一万多个被吞并消灭, 只剩七个争雄国; 为了权力,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为了权力,玄武门之变、 唐隆政变, 陈桥兵变、 靖难之变;为了权力, 五年楚汉相争, 东汉党锢之争,大唐牛李党争,大明魏阉党与东林党争,大 清帝后党争;为了权力,皇子争位,妃子争宠,臣子争权; 为了权力,上百次农民起义被统治者血腥镇压下去,亿万农 民兄弟倒在成河的血泊之中。这一宗宗一件件,究竟是彰显 “仁” ,是凸显“义” ,还是昭示“礼”?这血淋淋的惨景, 是用“仁政” “仁义”写成的,一顶顶皇冠,一顶顶桂冠是 用无数鲜血染成的。因此,所谓“仁义道德” “仁政”是张 开“吃人”的血盆大口,掩盖统治阶级为了权力尔虞我诈, 互相残杀的丑恶行径和国家就是暴力与专政工具, 屠杀人民 起义的罪恶的遮羞布。在阶级社会里,只有压迫与剥削,阶 级的矛盾与斗争,只有专政与暴力,绝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仁 与爱,当然不会有什么超阶级的“仁政”可言,所谓“仁政” “仁爱”完全是“愚民政策”而已。36 (三) “三纲五常” 并未能挽救封建社会彻底灭亡的命运。 “三纲五常”作为意识形态范畴,为封建 经济基础与 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并为其服务,是维护封建 社会等级制 度及封建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御用工具与幸运儿。 封建社会 制度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灭亡。 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是自然法则,也是历史的必然, 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阻挡不住的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 “顺之 者昌,逆之者亡。 ”尽管在封建社会的建立,发展与巩固的 过程中, “三纲五常”曾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当封 建社会由鼎盛到走下坡路直到彻底灭亡的过程中, 其又对前 进的社会历史起到反作用,负作用,即阻挡作用。这是由其 自身的本质属性,即作用的双重性所决定的。当社会不断发 展前进,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并要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时,它 还在继续为旧的社会制度效力,卖命,起到保护旧制度的存 在,阻止旧制度的灭亡与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的阻力作用。 而 “三常五纲” 并未能阻挡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灭亡的命运。 “老调子已经唱完, ”封建王朝一个又一个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社会主义37 道路的开通,封建社会制度进了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已被灭 亡近百年,而“三纲五常”的双重作用也早已成为历史,其 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批判与挞伐,也早已销声匿迹。 成为一具政治僵尸,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里,存在着各种错综 复杂的矛盾斗争,这些并非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所能解 决的。 一是以经济基础为决定性因素的阶级, 阶级矛盾与阶级 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 阶级及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特征。 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是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为基本矛盾。当然, 还有奴隶主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也属阶级矛盾。但 这属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是不 能用“仁爱” “仁义道德”之说教所能解决的。那奴隶起义、 农民起义与镇压农民起义,就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孟子 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 于人” ,反映的就是这种阶级对立,他们之间无“仁爱”可 言。鲁迅先生说贾府上的 焦大决不会爱林妹妹的。这是38 阶级对立的具体反映。 二是以姓氏为标准的正统思想与非正统思想的矛盾。 世 袭制家天下是国家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汉朝为刘汉天 下, 唐朝为李唐江山, 宋朝为赵宋王朝。 国家政权已私有化, 为少数人占有,刘邦在临终前所订“白马盟约” ,非刘姓不 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最能体现这种世袭制天下的正统 思想,也是正统思想的维护者,事实也证明,皇权的更迭 , 朝代的兴亡,并非由“纲常”所能决定与左右。 三是以性别为是非标准的男权意识,由礼制所决定的 “三从四德” ,男尊女卑,女子不得参政等,将妇女的政治 权力剥夺与扼杀。妇女成为男人的 附属品及传宗接代的生 育工具。当做商品。这一切源于“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所 造成的恶果。作为占人口一半的整个妇女阶层,生活在社会 最底层,如此,还有什么平等与仁爱, “共同人性”可言? 四是以族别为是非标准的狭隘的民族意识, 这主要表现 为大汉族主义所造的民族矛盾与隔阂。几千年来,因少数民 族大都过着游牧生活,且长期居住于边疆与贫困地区。他们 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向内地移居, 这就造成汉民族与少数民39 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期间,尽管也出现过像昭君出塞,文 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事例, 但这是通过政治联姻而缓和民 族矛盾的一种政治手段而已。那南蛮、北蕃、东夷、西狄、 胡人等,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当然,还有宣扬杨家将、岳飞、 文天祥、史可法等为民族英雄之举,以及无数次的征讨,正 是这种矛盾的具体反映。然而,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蒙古 族建立大元帝国和满族建立大清王朝, 彻底宣判了大汉族主 义狭隘民族意识的破产。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大统一的政治局面。 五是以派别为是非标准的派系矛盾与争斗。为了权力, 历朝历代都有派系之争,皇宫内皇子争位,妃子争宠,臣子 争权,无不彰显这种权与利之争。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的 党锢之争,大唐的牛李党争,大清的党后党争等派系之争, 其本质仍然既是权利之争,也是既得利益者与未得利益者, 或者为得到多寡不同之争,仍然是政治斗争。一直以来,所 谓儒法斗争,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整个封建社会 为儒家一家之天下。 但无休无止的派系斗争, 是 “三纲五常” 所根本解决不了的。尽管儒家占正统地位,但统治阶级内部40 为了的权利的派系之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仁义道德” 之说教, 根本解决不了权利的分配与再分配所产生的矛盾与 争斗! 其实,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为 基本矛盾。但在更多情况下,则表现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 治集团势力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再分配的矛盾与斗争。 在奴隶 社会, 分封诸侯是权力的分配; 而诸侯国之间大国吞并小国, 强国征战弱国, 则表现为不同政治集团势力之间为权力的再 分配问题。如周为商诸侯国,文王为诸侯,而其子武王伐纣 灭商建周,周文王实与商为臣君关系。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 称雄,也表现为政治集团势力之间的权力之争。 在封建社会, 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为社会的基本矛盾。除此之外,又多表现为不同政治集团势 力之间的权力再分配的矛盾。朝代更替,李姓代替杨姓,大 唐代替隋朝, 明朝代替元朝, 尽管朝代名称不同, 姓氏不同, 但只是权力的更迭,是权力由这一集团变为另一集团的掌 控,社会的性质,阶级属性及经济基础并未改变。这当中除 过朝代更迭的表象外, 其本质往往表现为政治集团形式的斗41 争,如汉朝的军阀割据,唐朝的藩镇割据等也属此类。这种 权力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并未 起到解决矛盾的作用。是任何力量包括儒家理念及“三纲五 常”都阻挡不住的。这也说明,纲常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 但其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及阶级本质属性,决定了社会制度彻 底变革之前,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 事实上,这一切,源于私有制的阶级社会制度,是世袭制 家天下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之故。 是 此种制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之故。 在阶级社会里, “三纲五常”恰恰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护 的封建正统利益 , 维护的是大汉族狭隘的民族意识 , 维护的 是儒家独霸天下的独派意识和既得利益。因此,这种种错综 复杂的矛盾与斗争,是“三纲五常”根本左右与解决不了的。 (四)世界上绝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思想文化。 “三纲五 常”决不会既为统治者效劳又为被统治者服务。更不能改变 劳苦大众被统治受剥削的悲惨命运。 “三纲五常”属封建伦理道德,是属封建地主阶级思想 体系,为封建社会制度及其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绝不会42 再为其他阶级服务, 更不会为消灭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地主 阶级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 本主义三座大山革命斗争中,人民大众是封建社会制 度的掘墓人与埋葬者。同时,也无情地批判了“三纲五常” , 揭露其虚伪性与残忍性。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的,所以 在阶级社会里绝对没有什么超阶级的思想文化。这是因为: 其一,从经济基础上讲,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到私有制占 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 本主义社会,社会财产为私人有所占有,只有私有财产,即 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他们 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人类没有共同的社会财产,也就没有 共同的经济基础。当然,就没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可言。 其二,从人际关系上讲,在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 除人们的亲情关系(即血亲,姻亲和乡亲) ,绝大多数人之 间并无亲情关系, 非亲非故, 即无仁亲关系, 也即非 “仁爱” 关系。阶级社会又是等级制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多的表现为 等级关系。孔子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孟子将人分为君子与 野人,劳心者与劳力者,治人与治于人,食于人与食人的关43 系。因此,就人们的关系,更多的只能是统治与被统治,剥 削与被剥削, 压迫与被压迫, 奴役与被奴役的阶级对立关系。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 其三,从权与利上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既 得利益者与未得利益以及既得利益的多寡不同而产生的利 益冲突与矛盾。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为既得利益者,而 奴隶为失利者。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为既得利益者, 农民阶级为未得利益者。 这既得利益与未得利益者之间的矛 盾,实际上就是阶级矛盾。 当然, 在既得利益者之间又有得利多与寡的不同而产生 的矛盾,但他们的阶级属性与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再则,利 与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利须有权,有权必有利。所以 称“权利” 。因为权利大小多少不同所产生矛盾。楚汉相争, 项羽得了“霸王”之职, 便心满意足了。 而刘邦则要得天下, 攫取更大权利, 才发生消灭其他诸侯王以及消灭西楚霸王项 羽的五年战争。再如 “七国之乱” “八王之乱” “玄武门之变” “靖难之变”等,早已将“血亲” “仁爱”抛之九霄云外。 这 “权力至上” “权欲熏心” “食权如命”远远超过了44 “亲情”与 “仁爱”道德.那种 “大义灭亲”, “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完全是“权力”二字起着决定性作用 , 而非 “仁”与“义”之故。当然,有的虽说个人未得权与利,但其 所属阶级则为获权得利者。像朱元璋斩婿,杀的是自己的女 婿,得到的是大明江山的稳固,失小利而得大利者也。 至于那上百次农民起义,既是阶级的对立与矛盾,又 是权与利之争。对立阶级之间并无共同思想文化可言。即以 岳飞为例,虽出身农民家庭,但自从投身大宋朝廷,便成为权 力的拥有者,即得利益者。 农民阶级起义要造反,他站在大宋 王朝的立场上,也站在维护自身利益角度,去镇压农民起义, 成了屠杀农民阶级兄弟的刽子手。 这就是权力至上的具体反 映与作用。 其四,从思想文化的双重作用下讲, “三纲五常”对封建 社会制度的维护作用,就是对农民阶级的反作用,就是对社 会历史发展前进的阻挡作用。 因此, 那种以超阶级的思维来糊弄无知与不明真相的人 们,不仅幼稚可笑,更是愚蠢可悲的。 其五,从社会生活中看,孔孟,圣贤及统治者将人群分45 成两大营垒。 大圣 圣贤 君子 大人 君子 上智 怀德 务治 劳心 治人 食人 (刑不上)大夫 主子 上等人 富 贵 庸人 愚民 小人 小人 野人 下愚 怀土 务力 劳力 治于人 食于人 (礼不下)庶人 奴才 下等人 贫贱 (孔子) (孟子) (孟子) (孔子) (孔子) (礼记) (孟子) (孟子) (孟子) (孔子) (孔子)当然,还有其他不同说法。 对此,有人认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然而,46 已有不少史学家认为这就是阶级的区分。君子指奴隶主贵 族,小人是指奴隶阶级。孔子将少正卯以“小人”诛杀。因 此, 《辞海》称这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区分。既然如此, 那么,他们之间就无所谓共同之“仁爱”共同之人性,就无 超阶级的文化可言。 (五)宣扬儒家思想文化,旨在对抗全面以法治国的战 略方针,为被消灭的封建社会制度及地主阶级扬幡招魂,为 复辟,封建帝制制造舆论。 或许人有会说, “坚持以法治国” , 就是 “坚持法家路线” 。 法家思想也属封建范畴。这种说法,仍然是把以法治国当作 儒法派系之争来看待。自古以来,儒法之争从未停止过。人 们就把这种派系之争,当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肆宣染, 这显然是主观的片面的唯心的。事实上,无论儒家、法家, 还是墨家,道家,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派系,其阶级属 性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只是在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方法措 施上甚至于治国理政的政策,策略主张不同,但任何一派都 不代表人民利益, 而仍然是为少数人服务, 为统治者, 为 “天 子”治国理政献计献策。正如他们都称奴隶起义领袖为“大47 盗” ,称农民起义为“贼寇” ,主张派兵镇压或招安,其态度 并无两样。况且,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当今 的资 本主义社会,都没有放弃用“法治”的手段对付敌对势力和 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即用“法治”举措巩固政权和既得利 益。那一次次镇压农民起义,镇压工人阶级的罢工和起义, 正是这种专政与“法治” ,对此并无人承认他们执行的就是 什么“法家路线” 。 以法治国,建设法制型国家与社会并非是法家“独创” , 也非私有制社会的“专利”与“特产” 。它是巩固国家政权 的必然措施。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大目标的关健举措, 更是无产阶级保证全体人民利益与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高理想所实施的伟大战略方针。 有人会说,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需继 承和发扬。但这里的问题是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优秀传统 文化?这一点,恐怕知之者寥寥。笔者认为,并不是封建文 化,正统思想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都可称作“优秀传 统文化” 。按照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文论》中所提出 的标准来衡量:其一,是民族的,即中华民族文化。文化有48 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 文化。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但民族的文化,这只是其中之一的条件,当然是首要条件。 其二,是科学的。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 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 “不 赞同唯心论和宗教教义。要剔除封建糟粕,吸收民主性的精 华。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 “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 展” 。 “凡是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 化, 新思想的人们, 都是这类文化 (指半封建文化) 的代表。 帝国主义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俩兄弟。 它们结成文化 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 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东西,是应该被打到的东西。 ”其三, 是大众的,也是民主的。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 劳苦民众服务。儒家思想文化虽属中华民族的,但它是唯心 的,又是为极少数统治者服务。这显然与为广大人民群众服 务是格格不入的。 同时, 应该明确: 第一, 正统思想文化并不等于就是 “优 秀传统文化” 。它恰恰是封建文化。 “有封建糟粕” ,是为统49 治阶级所掌控,并为统治者服务的。第二,文化无论传播时 间再长,只要是在阶级社会里产生,又在阶级社会中传播, 又为统治阶级所掌控和服务,必然打上时代与阶级的烙印。 迷信思想,唯心理念,天命论,天道论,以及买卖婚姻,一 夫多妻制,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男权意识,还有狭隘的民 族意识等等在中国传播了几千年,并不能证明其“优秀” , 而恰恰是“封建糟粕” ,也是儒家思想文化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时间的长与短,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并不是 判断事物是与非的必然标准。第三,经典文化,也不等于都 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 。但往往在此为“经典” , 在彼并不一定认可其为“经典” 。这就是“经典”的时代性, 阶级性、民族性以及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 《四书五经》为 儒家经典,并非是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或工人阶级的经典, 即非“人民大众”文化。第四,圣贤思想文化并不等于优秀 传统文化。况且,所谓“圣贤” ,往往是被统治阶级及其弟 子门生所吹捧起来的。孔子正是这样。大元大统十一年 (1307 ) ,对孔子加谥“大成至圣文宣王” 。大清顺治二年50 (1645)定谥“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因此,鲁迅先生说“孔 夫子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 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 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 (鲁迅《在现代 中国的孔夫子》 )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不乏优秀传统文 化。但这些大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触人们群众的文人和 官员,看到人民的痛苦与贫困,辛勤劳动与创造,写出反映 人民生活的作品,具有人民性,但仅仅是同情而已。即使如 此,这“人民大众性”才是“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况且, “群众是圣人” ,真正的优秀文化存在于人民大众的实践与 创造之中。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与劳动实践中,既创 造了物质文明, 也创造了精神财富, 即创造了优秀传统文化。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也是优秀文化的创造者与享有 者。 那些科学发明与创造, 那座座伟大工程与宏伟建筑艺术, 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文化以及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具有民 族性、科学性的作品,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传 统文化有: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 有龙山文化,周口文化,半坡文化,丁村文化,大汶口 文化,河姆渡文化,蓝田文化;51 有黄帝文化,炎帝文化,夏禹文化,殷墟文化; 有黄河文化,河套文化,西域文化。 有道教文化,法家文化,农家文化,医学医药文化,水 学文化,兵家文化,天文历法文化,律学文化; 有藏文化, 蒙元文化, 西夏文化,契丹文化, 苗家文化, 壮族文化; 有长城文化、运河文化、故宫文化、以及四十多处的世 界历史文化遗产和那数以万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皆为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另外,还有那些揭露旧社会、封建礼 教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压迫, 奴役人民的罪恶行径的 “暴露” 作品,也属“优秀文化”一类。 其实,中国的道教文化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还有 兵家文化,医学医药文化,天文历法文化,法学文化,建筑 学文化都可称作优秀传统文化。但这些却很少提及。 而更伟大更深刻最根本的是中国的革命传统文化, 无产 阶级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红军文化,根 据地文化,井冈山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抗日文化, 人民解放事业文化等红色文化和人民大众文化, 这些才是应52 当大力发掘,研究,宣扬,传承的优秀文化。 而今却有人念念不忘着什么“儒家文化” ,岂非继续让 “儒家” “独尊”不成? 因此,笔者毫不掩饰地说,若称儒家思想文化为“优秀 传统文化” ,那它只能是为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效劳的 “优秀传统文化” ,而与人民大众毫不相干。而事实上,它 恰恰是掩盖了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压迫和屠杀, 镇压农民阶级 及农民起义的遮羞布而已。 也是 “学而优则仕” 者升官发财、 光宗耀祖、鸡犬升天,为统治阶级效力,卖命,成为御用工 具的“敲门砖”罢了。 其实,似乎是,谁不用儒家思想文化,谁灭亡。鲁国不 用,鲁国灭亡,周朝不用,周朝灭亡。 奴隶主贵族不用,奴隶主阶级灭亡,奴隶社会灭亡。 秦王朝不用,秦王朝灭亡。 然而,谁用,谁也照样灭亡: 汉朝首用汉朝灭亡; 唐朝多用唐朝灭亡, 宋元明清都用, 结果都灭亡,无一例外。 封建统治阶级重用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处正统地53 位,封建统治阶级灭亡了。封建社会跟着也灭亡了。谁也未 能阻挡住,谁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这是自然法则,更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并未能体现儒 家思想文化到底“优秀”在何处? 它恰恰表明: 一是自古以来,儒家从教育文化起家,所谓“桃李满天 下”实则为“儒家弟子门生满天下” 。孔子,孟子称“孔夫 子” “孟夫子” 。 “夫子”者,师傅也,即老师也。孔子弟子 三千人,孟子为孔子弟子的弟子。宋朝的程颐,程颢兄弟从 教三十年,朱熹从教五十年。这夫子教弟子,弟子成师傅又 教门生,这夫子弟子,弟子师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直 传到现在,可以说: “儒家弟子满天下” ! “名师出高徒”一 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爱生,师生吹捧,使儒家思想被吹 捧上了天! 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儒 家思想独霸天下,成为正统。正可谓“一花独秀” 。常言道, 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分出高下,优劣。如今“只此一 家,别无分店” 。一家之言,岂不是一家“优秀”乎?儒家54 霸坛,谁与争峰? 三是“学而优则仕。自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度。 “明 经取士”又以“六经” “九经” “十三经” “四书五经”为教 科书,必考之教材。所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大都 是进士、状元之类出类拔萃,之“优士” 。宰相、尚书,御 史、侍、州官、县官,无不为儒家学者弟子门生能把持, 还有的成为“帝师” 。这些“优仕” “官员”便成儒家思想的 标榜者,推行者与吹捧者, “至圣先师” “文宣王” “亚圣”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初唐四杰” “扬州八怪”等等。 一顶顶桂冠满天飞,儒家思想便成了“敲门砖” ,又成了余 味无穷的“香饽饽” 。 四是在当今,无论最高学府,地方大学、中学,还是从 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尽管并非“明经取士” ,但也从小 就学孔子、孟子、诸葛亮、李白、杜甫、杜牧、韩愈、欧阳 修、朱熹、三苏等儒家的名著名言为主体,不少“优等生” 成为“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文化”权威,教授及传承者。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早已灭亡百年后的今天,儒家思 想文化虽说未能挽救封建社会制度及封建地主阶级灭亡的55 命运,却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招牌,叫]要为人民大众 服务,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 接” 。当然,要继承就必须“优秀” ,这“儒家思想文化”与 “三纲五常” 一起 “纳常万年,磨灭不得”似乎顺理成章了。 五是建国已近七十年,但目前就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 处于小学、初中文化占多数、高中,大学文化占人口很小比 例。虽说许多人也学过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等儒家经典 中文章,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四书五经”之类,所以,也不知是什么“仁义礼智信、温 良恭俭让”之类儒家“良言” “名句” 。在此情况下,有人便 利用人们的无知与不明真相,而以什么“优秀”为借口,以 售其奸。然而,并无多少人,因不知不明而不感兴趣,置之 脑后。 六是真正能起效应与作用吗?实践检验真理, 烈火锤炼 真金。若“儒家思想文化”为“优秀” “管用” ,不是“仁者 无敌”么?那么,当前,美,日在东海,南海搅局,这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大显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和 “孝为先” “和为贵” “善作魂” “陪伴是最好的孝心” 的极好机会:56 何不将此类“良言”名句制成标语宣传口号,宣传招牌,贴 在美日飞机,大炮上,悬挂在其军舰、航母上。让他们回家 去陪伴父母,尽显“孝心”以和为贵,罢兵言和。 “不战而 屈其兵” 最为上策。 何乐而不为?省得我百万雄师厉兵秣马, 日夜操练,准备打仗。岂不为国又立一大功、奇功?儒家思 想文化的“优秀”在此一举。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卫道者, 不妨去试一试! 而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最根本取决于:社 会制度的进步,民族的凝聚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和人民大 众的主力军和主人翁精神,这即是“民本”的决定性因素。 (六)宣扬“德孝文化”意何为? 最近一段时间,宣扬“德教文化”蒸嚣尘上,有人极力 炒作“回家尽孝” “陪伴是最好的孝心”等,用心叵测。 第一,何谓“孝” 。从“孝”的字体结构上分析, 上为老,下为子,即“孝”字是由“老”与“子”组成。老 在上,上为尊、为本。子在下、为末,为结果。先老后子, 有老有子, 若无老则无子可言,无父无子, 无子无父。 所以, 老与子的关系,是本与末、主与从的关系。大清金石学家吴57 大馐停盒案缸右酪兄狻 ,不无道理。所谓“孝” , 它充分反映了老与子的内在关系, 父子相互依存, 相依为命, 尊老爱幼,老幼共生共存,共渡人生之理念。是“血缘”与 亲情,是基因的遗传,将老与小、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为统一的整体。但老与小,父与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者有着内在联系,又有区别。这种父与子的关系,表明: 其一, 生儿育女, 繁衍生息, 是世间一切生物的天性与本能, 对于人则还有应尽的责任和担当。是“老”尽“孝”之本份 功能。这从大到骆驼,大象,小到微生物,都是如此。人若 不能一代一代相传,就无人类社会存在可言,属自然法则; 其二,父母之生子女,是爱与情的结晶。当初并非要子女养 老与报恩之故; 这从结婚而未生子仍为伴侣渡过一生也可得 到证实。否则,便成为“人乳喂猪”只图利益的买卖关系。 这是鲁迅先生的看法。 其三, 作为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 还在于不仅生儿育女,还要将子女扶植,培养成自食其力, 独立生存,也能抚养老人的正常之人。其四,生老病死是人 生旅途中必经之路。儿子是老人物质的支撑着,也是精神寄 托。人生最后的旅途即老年时代,确需儿女的支撑,养老送58 终,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其五,老与小并非一成不变, 老是由子来,子由老所生,子可变为老,上升到老的位置。 这些是老的主体体现。也是人类别于其他生物的基本点。 子居下方,为从的地位,是“老”生与养的结果。与老 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与血缘关系。这是两者天然的内在因 素, 也决定着两者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这当中, 子由老所生,也由老所养,作为子女当然不可忘“本” ;其 次,子长大成人离不开老的养与教,老是子的根,也是依托 与老师;再次儿子有尊老爱老,赡养老人的责任担当。这也 是人类不同于别的生物之处。当然,子也非一成不变,当其 长大结婚后,也就由“子”上升到“老”的位置,又承接着 生儿育女的责任。即承担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的责任,这样 一代接一代,由子变父,由父变子,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当 然,还有一点,此“子”并非专指成年子女,即能赡养父母、 自食其力的成年人,还包括婴幼儿及少年子女在内,在婴幼 儿期间,并无侍奉“顺从”能力,然而,却是“子”的重要 阶段。是成年“子”的前期。这又是“孝”的另一面。 由此可知,所谓“孝” ,并不是单单指儿子侍奉老人一59 个方面,而是老养小, 小养老,老与子相依相扶,尊老爱幼, 共同担当人类繁衍生息的重任。这两个方面为统一的整体, 这才是“孝”的真正内涵。 第二,自古以来,对“孝”的曲解。孔子称,侍奉为孝, 又称 “顺从” 为 “孝” 。 在这里专指子女的责任, 而不提 “老” 的责任,只讲“末” ,不讲“本” ,抛却根本,或者叫“无纲” 。 违背“孝”字本意。至于“顺从”更不靠谱。父母正确可“顺 从” ,做错也顺从更为荒唐。比如父母让其杀人、投毒,抢 劫犯罪,你也顺从,如此不仅自身难保,也危及父母的的安 危,何能称“孝” 。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似乎有 后就“孝” ,无后就不孝,那儿子越多就越孝。这就为那些 有钱有权的一夫多妻者提供了根据。 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子,儿子一大群该称大孝了。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儿子 三十个,当为“大孝”?若世间都以此为借口,那争夺女人 之战,恐怕成天下第一大战了。孟子又说舜不告而娶是为 “孝” 。这实际上违背“父为子纲” ,也否定了孔子侍奉为孝 的说法。孟子称“不孝有三” “不孝有五”不知道不孝到底 有几。60 由此可知,在古代所称“孝” ,只讲儿子,不提“老” 人,忘了根本,属单边之论,与“孝”字构成的本意不符。 第三,提倡“孝” ,皆至在为统治者“尽忠” ,尽孝为前 提,为首要条件,尽忠为目的,为结局,这尽“孝” ,为选 拔官员的必备条件。在此,已把“孝”与“忠”联结在一起。 然而, “孝”与“忠”二者并无必然的内在关系。只是人为 的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在人类社会还未成为“国家”之前, 就无“忠”之说。东汉赵歧解释孟子“不孝有三”时称,当 供养有困难不仕,谓之“不孝” 。将“孝”与做官联系在一 起。说明历史上提倡“孝道” ,旨在为国尽忠为先决条件。 然而,忠与孝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它们之间并无必然的内 在联系,反映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自古忠孝两难全,人们 大都懂此理,在家尽孝,就难尽忠,为国尽忠就难以尽孝, 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尽孝又尽忠。古时,为父母守孝,弃官三 年,这三年只能尽孝而弃忠,无“尽忠”可言。并且,儒家 提倡“孝”道,是因统治者内部为了权力互相残杀,势不两 立,尤其是那些不孝之子杀父篡位, “礼崩乐坏”之故。提 倡“忠孝” ,是针对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而已。然而,世上61 真正忠孝两全者能有几人。即以北宋岳飞为例,其母亡故, 他要回家为母守孝,竟然自动放弃军务徒步回家。宋高宗先 后发信十七封都未调回。 宋高宗下令地方官员拉也要把岳飞 拉回军营,这就是“精忠”岳飞对待“忠”与“孝”的态度。 再以二十四孝为例,所列大都是历朝官员。说明只有官员 “孝”老百姓无孝可颂。因此,讲“孝”是针对官员而言。 为官员树立榜样,倡“孝”为手段,目的在于“尽忠”罢了。 当然,至于孟子提倡“德孝” ,还在于为虞舜娶妻不告 父母为“孝”进行辩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下列人员如何行孝,尽孝道: 一是宦官及受宫刑而断子绝孙者。 二是鳏寡老人及虽婚而无生育能力造成无子女者。 三是和尚、道士、尼姑、修女终生不婚。 四是“王老五”式的独身主义者及其它原因终生不婚不 育者。 五是弃子和失去双亲的孤儿,据称目前全国有 52 万余 人。 六是残疾而无劳动能力不能自食其力, 无尽孝事奉能力62 者。 七是婴幼儿还需大人抚养者,也属“子”范畴者。 请问,这些人群如何事奉父母,如何尽孝?无后者如何 陪伴,尽孝? 至于宣扬 “德” ,更不靠谱。讲“德”者,旨在为尧舜 翁婿脸上贴金。说是当年尧王把江山“禅让”给大舜,这禅 让就是美德。从古传到今,竟然成了德孝文化,要继续传承 下去。有人称禅让,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产生制度。对此 却有不同看法。原始社会为公产社会,部落首领为推举制, 即由“四岳”推举产生,颇具民主性质,也是集体智慧的结 晶,公权公推,彰显于此。所称“禅让” ,则是主观意识决 定的结果。属将公权私相授受,么权私有化,属个人行为。 再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看出,尧是舜的太祖,舜 为尧的五世孙,属同一家族。这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显 然属“世袭制” “家天下”之私有制范畴,何能称“美德” 。 另从尧与舜的关系看,尧与舜既是君臣关系,更是翁婿 关系。常言道,一个女婿顶半子。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帝 一人为妻,两个女婿顶一子。这种通过婚配而形成的政治联63 姻,将他们君臣关系变为姻亲关系。其利益由此而紧紧联结 为一体。 如此, 将公权转交给自己的女婿, 舜帝无疑成了 “驸 马官” 。这种翁传婿之作派,仍属“家族传承” , “美德”何 有?其实,这种“禅让”并非原始社会制度,而实为奴隶社 会的世袭制的传承形式罢了。鲁迅先生称“禅让”为“巧取 豪夺” ,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事实上,任何一件事情的提出,并非偶然,也非随心所 欲,突发奇想,而有着时代背景与真实目的。 “德孝文化” 的提出也不例外。 在中国历史上, 曾经有过不少朝代, 或以 “以忠治天下” 或“以孝治天下” 。魏晋就是“以孝治天下”的朝代。鲁迅 先生就说,他们是篡权者,曹丕篡夺了汉献帝之权,晋司马 炎又代魏建晋,这显然为臣不忠,若“以忠治天下”则立脚 就不稳,理不端,所以只好“以孝治天下“。 “竹林七贤” 之嵇康,就是以“不孝”之罪被司马昭处死的。 所谓“孝为先”者,则是出自唐高祖李渊的诏书: “士 有百行, 孝敬为先” 。 在此, 一则为皇帝诏书, 二则是为 “士” 下诏,即为朝廷官员制订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针对普遍民众64 而提出的。三则也证实,唐朝也是“以孝治天下”的朝代。 因为唐朝也是篡夺大隋政权所得,为臣不忠,只好“以孝治 天下”了。这一切显然与孔孟所提倡的“德孝”目的是相一 致的。孔孟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献计献策,及为尧舜二帝脸上 贴金而已。 在私有制社会,是世袭制家天下,国家权力私有化,社 会家庭化, 家庭大型化, 讲家族势力, 讲家族传承。 宣扬 “孝 道”旨在保证“家天下”永远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而中国的 广大农村,则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全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嘴的仁义道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