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从高处跌下,尾骨错位严重错位,最下面一节前倾呈90度,第二节严重左偏并向后倾斜,突出严重。

您好,欢迎登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头明显前倾,是颈椎病吗?怎样纠正?
| &&&&浏览4127次 &&&&| &&&&提问时间: 08:35:43 &&&&|&&&& 回答数量:
病情描述:
患者性别:女患者年龄:19主要症状:直立时头向前倾,后仰感觉恶心,食欲不振.发病时间:09年九月化验检查结果: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满意答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您好,这个症状不能排除颈椎病引起的,建议看看骨外科医生体检,必要时需要CT辅助检查确诊,治疗一般需要可采取按摩,牵引,针灸,理疗,服中药和练功等保守治疗.大多数病人就诊及时,通过非手术方法进行保守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不复发.但每一种治疗方法均有其特定的适应证,需要有专科医师判断选择,正确指导.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可考虑手术治疗.另外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低头工作1.5~2个小时后均应停下工作,做几次挺胸,后仰头的动作,以便舒缓颈肩部紧张的肌肉.避免伏案工作者长时间地处于低头工作的状态,睡觉时习惯枕高枕头的人必须改成枕低枕头(枕头高度以8~10厘米为宜).参加体育活动,可增加颈部等关节的韧性和耐力,从而减轻颈椎的劳损.祝早日康复.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你现在 情况,可以去专业的医院拍片或者做核磁共振的检查,一般19岁的年龄不是颈椎病引起的症状.考虑是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的症状,建议口服保和丸,健胃化积口服液之类的药物调理,及时的对症治疗.
用户回答专区 用户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颈椎是现代都市人的常见疾病,关于颈椎病的症状,颈椎病的自我治疗妙方,颈椎病的治疗的措施,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等症状,以及如何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的现代治疗方法,治疗椎管狭窄的药物,颈椎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椎病的特效药,请登陆久久健康网治疗颈椎病的专题/dis/139581/这里有最权威的治疗颈椎病的科学方法,为你解除治疗颈椎病的烦恼,专业合理的科学诊疗方法让你更快更早的远离颈椎病的困扰。
咨询相关专家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擅长:心理科综合
擅长:内科疾病
育儿|两性|男性|整形|养生|老人当前位置: >>
最全的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
第二章关节学 Arthrology 第一节 总论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 直接连结 一、骨连结的分类 骨性结合 软骨连结 纤维软骨连结 间接连结(关节或滑膜关节) 二、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其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具有充以滑液的腔隙,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因而一 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1. 关节的基本构造: 1) 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被有关节软骨,多由透明软骨构 成,可使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变为光滑,减少关节面的磨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2) 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滑膜能产生滑液,可增加润滑,且 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 3) 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 用。 2. 关节的辅助结构: 1) 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2) 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关节盘 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应,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运动的多样性。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 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3) 滑膜襞和滑膜囊: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 擦的作用。 3. 关节的运动: 1) 移动:是指一个骨关节面在另一骨关节面的滑动。 2) 屈和伸:沿冠状轴上的运动,相关节的两骨角度变小为屈,反之为伸。 3) 收和展:沿矢状轴上的运动,内收是向正中面靠拢的运动,反之为外展。 4) 旋转:沿垂直轴上所作的运动,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称旋内,转向外侧称旋外。在前臂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称旋前, 反之称旋后。 5) 环转:冠状轴和矢状轴上的复合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 4. 关节的分类 1) 单轴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作一组运动。包括屈戌关节和车轴关节。 2) 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做两组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3) 多轴关节:有三个互相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种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第一节 一、 躯干骨的连结 (一)脊柱 vertebral column 1.椎骨间的连结 1)椎体间的连结 (1)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的髓核和周边的纤维环构成。纤维环由多层同心圆排 列的纤维软骨构成;髓核由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构成。椎间盘坚韧而又有弹性,即牢固连结两个椎体,又可 使两个椎体之间有少量的活动。 (2) 前纵韧带:紧贴各椎体前面,上起枕骨,下达第 1 或第 2 骶椎,有防止脊柱过伸的作用。 中轴骨连结 Aticulations of axial skeleton 透明软骨连结 (3) 后纵韧带:位于各椎体后面,纵贯脊柱全长,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黄韧带:连结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由弹性纤维构成。 棘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棘突之间。 2)椎弓间的连结 棘上韧带和项韧带:连结棘突的尖端。 横突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横突之间。 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 寰枕关节 3)寰椎与枕骨及枢椎的关节 寰枢关节 2.脊柱的形态和功能 1)形态:从前面观察脊柱,可见椎体从第 2 颈椎向下逐渐增大。从后面看,可见各部椎骨的棘突连贯成纵嵴。 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2)功能:脊柱除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外,还可作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二)胸廓 thorax 1.组成:胸廓由 12 块胸椎、12 对肋、1 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 构成胸廓的关节主要有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 1)肋椎关节 包括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两者为联合关节。(1)肋头关节:由肋头的关节面和与之相应胸椎体的肋凹构成。 (2)肋横突关节:由肋结节关节面和相应的横突肋凹构成。 2)胸肋关节:由 2~7 肋软骨和胸骨相应的肋切迹构成。 2.胸廓的整体观: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容纳胸腔脏器。胸廓有上、下两口和前、后、外侧壁。 1) 胸廓上口:较小,由胸骨柄上缘、第 1 肋和第 1 胸椎体围成,是胸腔和颈部的通道。 2) 胸廓下口:宽而不整,由第 12 胸椎、第 11 及 12 对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胸 骨下角。剑突又将胸骨下角分成左、右剑肋角。 3.运动:胸廓主要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在肌作用下,肋的前部抬高,伴以胸骨上升,从而加大胸廓前后径。肋上举 时,肋体向外扩展,加大胸廓横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二、 颅骨的连结 颅骨之间多借缝、软骨或骨直接连结,十分牢固,颞下颌关节是唯一可动的滑膜关节。 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1. 组成: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 2. 特点:关节囊松弛,囊外由外侧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其周缘与关节囊相连,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 3. 运动: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此关节能做下颌骨上提、下降、前进、后退以及侧方运动。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Articulations of appendicular skeleton 一、上肢骨连结 上肢骨的连结包括上肢带连结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带连结 1. 胸锁关节 sternoclavicular joint: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 1)组成:由锁骨的胸骨端和胸骨的锁切迹及第一肋软骨的上面构成。 2)特点:属多轴关节,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外上和内下两部分。胸锁关节的活动度虽小,但以此为支点 扩大了上肢的活动范围。 2. 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属于平面关节。是肩胛骨活动的支点,关节的上方有肩锁韧带加强, 关节囊和锁骨下方有坚韧的喙锁韧带连于喙突。囊内的关节盘常出现于关节上部,部分分隔关节,关节活动 度小。 3.喙肩韧带:为三角形的扁韧带,连于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 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 (二) 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 shoulder joint: 1)组成: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2)特点:肱骨头大,关节盂小,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上方附于关节 盂周缘,下方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囊的上、前、后方有肌肉加强,下壁薄弱,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下方 脱出。 3)运动:肩关节的运动十分灵活,能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 肘关节 elbow joint: 1)组成: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它包括三个关节。 (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 2)特点:上述三个关节包在同一个关节囊内,囊的前、后壁薄弱,两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附韧带加强。在桡骨环状 关节面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其两端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桡切迹共同构成一个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 维环容纳桡骨头,防止桡骨头脱出。 3)运动: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主要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后。 3.桡尺连结 1)前臂骨间膜:前臂骨间膜是连结尺、桡骨体之间的纤维膜 2)桡尺近侧关节 3)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环状关节面构成关节头,由桡骨的尺切迹及自下缘至尺骨茎突根部的关节盘共同构成关节 窝。关节盘将尺骨与腕骨分开。 4.手关节 1)桡腕关节 radiocarpal joint 是典型的椭圆关节 (1)组成:由桡骨下端的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为关节窝,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面为关节头构成。 (2)运动:该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除桡腕关节外,手的关节还有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其中前两者活动范围很小。掌指关节可作 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指间关节可作屈、伸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与第 1 掌骨底构成的鞍状关节,可作屈、伸、 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 二、下肢骨的连结 (一)下肢带骨的连结 1.骶髂关节 sacroiliac joint 1) 组成: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 2) 特点:关节面凹凸不平,彼此结合十分紧密。其前、后面分别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以适应支持体重的功能。 2.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 其上、下方分别有耻骨上韧带和耻骨间韧带加强。 3.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前者连在骶骨和坐骨结节之间,呈扇形;后者连在骶骨和坐骨棘之间。这两条韧带将坐骨大、 小切迹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 4.骨盆 pelvis 1)组成:是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2)分部:骨盆被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所围成的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小骨盆上口为界线,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 3)功能:骨盆的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和保护盆腔脏器。在女性,骨盆还是胎儿娩出的产道。 4) 性别差异:女性骨盆外形宽短,骨盆上口近似圆形,较宽大,骨盆下口和耻骨下角较大。男性骨盆窄长,上口呈心形, 骨盆下口狭小,耻骨下角小。 (二) 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1.髋关节 hip joint 1)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2)特点:髋臼深,周围附有髋臼唇,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股骨头关节面约为球形的 2/3,几乎全部纳入髋臼内。 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周缘,下方前面附于转子间线,股骨颈的前面全部包在囊内,后面仅内侧 2/3 包在囊内,外侧 1/3 在囊外,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外之分。另外,关节囊上、后及前壁均有韧带加强,唯有 下壁较薄弱,故股骨头脱位常发生在此处。在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它起自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营 养股骨头的血管经此韧带进入股骨头。 3)运动:髋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 2.膝关节(knee joint) 1)组成:由股骨和胫骨的内、外侧髁及髌骨构成。 2)特点:关节囊松弛,附于各关节面周缘,前面有髌韧带加强,两侧由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加强。膝关节腔内有 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前后移位,内、外侧半月板可加深关节窝,增强关节 的稳定性。 3)运动:膝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在半屈位时可作小幅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 3.踝关节(ankle joint)或距小腿关节(talocrural joint) 1)组成: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2)运动:主要可作背屈和跖屈的运动,在踝关节高度跖屈时,还可作轻度的侧方运动。 除上述关节外还有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前两个关节运动幅度较小,后两个关节可作屈、 伸运动。 4.足弓 1)组成:跗骨和跖骨连成的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为前后方向上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上的横弓。横弓由骰骨、 三块楔骨和跖骨构成。 2)功能:足弓可增加稳固性和减小震荡,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第三章肌学 第一节 总 论肌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心肌和平滑肌属于不随意肌,骨骼肌为随意肌 每块肌都是一个器官,都有一 定的位置、 形态、 结构和血管、 神经 他们大多附着于骨和关节的周围, 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全身的肌按所在的部位可分为头肌、 颈肌、躯干肌、上肢肌和下肢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外形大致可分为长肌, 短肌, 阔肌和轮匝肌 4 种 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阔肌的腱性部分成薄膜状, 称腱膜 二、肌的辅助装置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摩擦和保护的作用 1、 筋膜:有浅筋膜和深筋膜 浅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包 被在肌的表面,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可附着于骨,构成肌间隔等 2、 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3、 腱鞘:是包于肌腱外面的鞘管,位于肌腱活动度较大的部位 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滑膜层又称为腱滑膜鞘 第二节 头 肌 面肌颅顶肌:枕额肌 眼轮匝肌 口周围肌:口轮匝肌 鼻肌颊肌头肌 咬肌 颞肌 翼内肌 翼外肌咀嚼肌咬肌:起点:颧弓下缘和内面 止点: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颌骨 颞肌:起点:颞窝 止点:下颌骨冠突 作用:上提下颌骨 后部纤维使下颌骨向后第三节颈肌 颈阔肌 颈浅肌群 胸锁乳突肌起点:胸骨柄,锁骨内侧端 止点:颞骨乳突 作用: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向后仰 舌骨上肌群: 二腹肌、下颌舌骨肌 、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胸锁乳突肌颈肌 颈前肌 舌骨下肌群:肩胛舌骨肌 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甲状舌骨肌颈深肌群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斜方肌 背阔肌 肩胛提肌 菱形肌 斜方肌:起点:上项线、枕外隆突、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止点: 锁骨外侧 1/3 部分、肩峰和肩胛冈 作用: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肩胛 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 后仰 背浅肌 背阔肌:起点: 以腱膜起于下 6 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 部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一、背 肌 竖脊肌 夹肌 竖脊肌:起点: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 止点:向上分出 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的乳突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背深肌胸上肢肌胸大肌 胸小肌 前锯肌 胸大肌: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 1~6 肋软骨等处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上肢固定,可上提躯 干 胸小肌: 起点:第 3~5 肋骨 止点:肩胛骨的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肩胛骨固定,可上提肋以助吸气二、胸肌 胸固有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肋间外肌:起点:肋骨下缘 止点:下一肋骨的上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起点: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 肋部起自下 6 对肋骨和肋软骨 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 2~3 个腰椎 三、膈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位于第 12 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约在第 10 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约在第 8 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胸肋三角 腰肋三角薄弱区 :作用:收缩时穹窿下降助吸气 松弛时穹窿上升助呼气 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加腹压前外侧群腹外斜肌:形成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 腹股沟管皮下环和腹直肌鞘前层 腹内斜肌 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 、 腹横肌 提睾肌、腹直肌鞘前、后层 腹直肌:起点:耻骨联合和耻骨嵴 止点:向上止于 胸骨剑突和第 5~7 肋软骨的前面四、腹肌作用:保护 腹腔脏器, 维持腹内压 收缩时增 加腹压,使 脊柱前屈、 侧屈与旋转 降肋助呼气腹直肌鞘:由腹外侧壁三个扁肌的腱膜构成 后群: 腰大肌 腰方肌 第三章 上肢肌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三角肌 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 大圆肌 肩胛下肌 三角肌:起点:锁骨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作用: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使肩关节屈和旋内, 后部肌束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一、上肢带肌 大圆肌: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肩胛下肌形成肌腱袖前群肱二头肌 喙肱肌 肱肌 肱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 作用:屈肘、屈肩,当前臂在旋前位时,使前臂旋后二、臂肌 后群: 肱三头肌: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和内 下方的骨面 止点:尺骨鹰嘴 作用:伸肘,长头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前群第一层(浅层) :肱桡肌 旋前圆肌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尺侧腕屈肌 旋前圆肌:起点:肱骨内上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作用:使前臂旋前,屈肘关节 第二层:指浅屈肌 第三层:拇长屈肌 指伸屈肌 第四层:旋前方肌三、前臂肌浅层: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后群 深层:旋后肌 拇长展肌 拇短伸肌 拇长伸肌 示指伸肌 旋后肌:起点:尺骨近侧 止点:桡骨上 1/3 的前面 作用:使前臂旋后 外侧群:拇短展肌 四、手肌 内侧群:小指展肌 拇短屈肌 小指短屈肌 拇对掌肌 拇收肌小指对掌肌 中间群:蚓状肌 骨间掌侧肌 骨间背侧肌4块 3块 4块第六节 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下肢肌前群髂腰肌 腰小肌 阔筋膜张肌 髂腰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 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一、 髋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闭孔外肌后群臀大肌: 起点: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止点:臀肌粗隆及髂胫束 作用:髋关节伸及旋外,下肢固定可伸直躯干 梨状肌:起点: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外旋、外展髋关节缝匠肌:前群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上端内侧面 作用:屈髋和屈膝,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股四头肌: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 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前面 止点: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 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 短收肌 大收肌(收肌腱裂孔)二、大腿肌耻骨肌 长收肌 股薄肌 内侧群: 作用: 使髋关节内收后群股二头肌 半腱肌 半膜肌 股二头肌: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 止点:腓骨头 作用:屈膝、伸髋,小腿旋外前群胫骨前肌 趾长伸肌 拇长伸肌 胫骨前肌: 起点:胫骨外侧面 止点: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 1 跖骨底 作用:伸踝关节(背屈) ,使足内翻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起点:两肌皆起自腓骨外侧面,长肌起点较高,并掩盖短肌 止点:短肌腱止于第 5 跖骨粗隆,长肌腱止于内侧楔骨和第 1 跖骨底 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三、小腿肌外侧群浅层:小腿三头肌:起点: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的上部 止 点:以跟腱止于跟骨 作用:屈踝和屈膝,在站立时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 后群 深层:N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胫骨后肌:起点: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 止点: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 骨 作用:屈踝关节和使足内翻足背肌: 趾短伸肌拇短伸肌四、足肌 内侧群:拇展肌 足底肌: 外侧群:小指展肌 中间群:趾短屈肌拇短屈肌拇收肌小指短屈肌 足底方肌 内 第四章 蚓状肌 脏 总 学 论 骨间足底肌 骨间足背肌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 呼吸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排泄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生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繁衍后代 在行态与发生上,胸膜、腹膜和会阴与内脏器官关系密切,所以均属内脏学的范畴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中空性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 实质性器官: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 二、胸部的标志线 1. 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2. 胸骨线: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3. 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直线 4. 胸骨旁线:在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5. 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6. 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7. 腋中线:沿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8. 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直线 9. 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三、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一) 腹部标志线 上横线:通过两侧第 10 肋最低点间的连线 下横线:通过两侧髂结节间的连线 左、右垂直线: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与上述两条横线垂直相交的线 (二) 腹部分区 由上述两条横线和两条纵线将腹部分为三部九个区 部 位 右 区 中 腹上区 脐 区 区 左 区腹上部 腹中部右季肋区 右腹外侧区 (右腰区)左季肋区 左腹外侧区 (左腰区)腹下部右腹股沟区 (右髂区)腹下区 (耻区)左腹股沟区 (左髂区)临床上,有时可通过脐作横线与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和左、右下腹四个区。 第五章 教学大纲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 Digestive appauatus 一、消化管 1.口腔 1)了解口腔的境界和分部。了解腭的形态。 2)掌握咽峡的构成。 3)掌握牙的种类和排列(乳牙和恒牙的牙式) 、牙的形态和构造、牙组织和牙周组织的组成。 4)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了解舌肌的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 5)掌握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2.咽 1)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通路。 2)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咽淋巴环的构成。 3.食管 了解食管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食管三个狭窄部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4.胃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了解胃壁的构造。 5.小肠 1)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 3)掌握空、回肠的位置。了解其形态结构特征。了解 Meckel 憩室的位置。 6.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2)掌握盲肠、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了解阑尾的常见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掌握直肠的位置和形态构造。掌握直肠环的构成。 5)掌握肛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二、消化腺 1.掌握肝的形态、肝门的位置、肝蒂的构成及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掌握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了解 肝的分叶和分段。 2.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 1)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2)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汁产生部位及排出途径。 3.掌握胰的位置、形态分部 消化系统 教学内容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口腔 咽 食管 胃 消化管 小肠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大 肠 下消化道 大肠 上消化道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digestive appauatus 消化腺分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 .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肝和胰.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的腺 、 体 一、口腔 Mouth (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前壁:为上、下唇,借口裂通外界 境界 后界:经咽峡与咽相通 上壁:为腭 下壁:为口腔底 侧壁:为颊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二)腭 palatine 腭构成口腔的顶,分隔鼻腔和口腔 硬腭:位于腭的前 2/3,由上颌骨腭突、腭骨水平板及表面覆盖粘 1.腭的分部 膜构成 软腭:位于腭的后 1/3,由肌肉和粘膜构成 腭帆:软腭后部向下倾斜的部分 2.软腭有关的结构 腭垂:软腭游离缘中部向下的突起 腭舌弓:软腭两侧连于舌根外侧的粘膜皱襞 腭咽弓:软腭两侧连于咽侧壁的粘膜皱襞 咽峡 isthmus of the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 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三) 牙 tooth乳牙共 20 个,恒牙全部出齐共 32 个 1.牙的功能: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嚼碎,辅助发育及语言等 牙冠: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其内腔称牙冠腔 牙的外形分部 牙颈: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缩细的部分 牙根:嵌入上、下牙槽内的部分,其内腔称牙根管,与牙冠腔相 通,管末端细有根尖孔 乳牙: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乳磨牙 切 2.牙的分类 恒牙 尖 牙:牙冠扁平,一个牙根 牙:牙冠呈锥形,一个牙根前磨牙:牙冠呈圆形,一般一个牙根,上颌第一前磨牙可 以两个牙根 磨牙:牙冠最大呈方形,上颌磨牙 3 个牙根,下颌磨牙两 个牙根牙本质:构成牙的大部分 3.牙组织 牙釉质:在牙冠部的牙本质外面覆盖的部分 牙骨质: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包绕的部分 牙 髓:位于牙腔内,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 牙周膜: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 4.牙周组织 牙槽骨:属于上、下颌骨的牙槽突 牙 5. 牙式: 龈:是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右上 颌1 2 3 4 5 6 7 8 恒牙: 第 第 第 第 第 尖 侧 中 三 二 一 二 一 切 切 左 下 颌磨 磨 磨 前 前 牙 牙 牙 牙 牙 牙 磨 磨 牙 牙Ⅴ Ⅳ Ⅲ Ⅱ Ⅰ 乳牙: 右 下 颌 乳 中 切 牙左上颌乳 侧 切 牙乳 尖 牙第 一 乳 磨 牙第 二 乳 磨 牙6.临床牙式记举例:5右上颌第二前磨牙; 6 左下颌第一磨牙;Ⅲ左上颌乳尖牙;Ⅳ右下颌第一乳磨牙(四)舌 tongue 舌的功能:感受味觉、协助咀嚼、搅拌食物、辅助发音 舌尖:舌的前端 1.舌的形态 舌体:占舌前 2/3,在舌背以界沟与舌根为界 舌根:占舌后 1/3 舌乳头:丝状乳头:呈白色丝状,司一般感觉 菌状乳头:呈红色圆形,司味觉 上面(舌背) 叶状乳头:在舌侧缘后部,呈叶状,司味觉 轮廓乳头:在界沟前,7-11 个,司味觉 舌扁桃体:在舌根背面的小结节,由淋巴组织组成 2.舌粘膜 舌系带:在舌底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 舌下阜:舌系带根部两侧小圆形隆起,是下颌下腺和 下面(舌底) 舌下腺大管的开口 舌下襞:舌下阜后外侧粘膜皱襞,深面有舌下腺及舌 下腺小管开口此处 伞 襞:舌系带两侧斜行的粘膜皱襞,内有舌静脉3.舌肌:舌肌为横纹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s短、变窄或变薄 舌外肌有四对,以颏舌肌在临床上为重 要,该肌起于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 两闰ど嗉⊥笔账跏保嘞蚝笙路剑瓷焐 一仁账跏保 使舌伸向对侧 (五)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大唾液腺有三对,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形态:不规则三角形,分浅、深两部 1.腮腺 parotid gland 位置:耳廓前下方,咬肌后缘,下颌后窝内 导管:从腮腺前部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 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 形态:呈卵圆形 2.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位置:在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 导管:自腺体内侧面发出,经口腔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形态:扁长圆形 3.舌下腺 sublingual gland 位置:在舌下襞深面 导管:大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约 10 条,开口 于舌下襞 二、咽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 1~6 颈椎前方,上方起于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 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一) 咽腔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与口咽分界 1.鼻咽 nasopharynx 咽扁桃体:是顶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婴幼儿较发达 咽鼓管咽口:在侧壁,距下鼻甲后 1cm 处,向外通中耳鼓室 主要结构 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粘膜内的淋巴组织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癌 的好发部位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2.口咽 oropharynx 主要结构 舌会厌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与会厌相连的粘膜皱襞 舌会厌谷:在舌会厌正中襞两侧的凹陷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围成,有防御机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会厌上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3. 喉咽 laryngopharynx 主要结构:梨状隐窝:位于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是 异物常嵌顿停留的部位 (二) 咽肌 咽缩肌:有咽上、中、下缩肌三块,呈叠互状排列 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三、食管 esophagus 食管全长约 25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 6 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 11 胸椎左侧续于胃的贲门 颈部:上起环状软骨下缘高度,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 5cm 食管的分部 胸部:上起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下至膈食管裂孔,长约 18cm 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 1~2cm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 5cm 食管的狭窄部 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 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 40cm 四、胃 stomach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一) 胃的形态、分部 两口:入口称贲门,接食管 出口称幽门,下续十二指肠 1.形态 两缘:右上缘称胃小弯,凹向上,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切迹 左下缘称 胃大弯,起自贲门切迹,呈弧形凸向左下至第 10 肋软骨平面 两壁:前壁和后壁 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 2.分部 胃 胃 底:指贲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 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二) 胃的位置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 贲门位于第 11 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 1 腰椎右侧 前壁右侧邻肝左叶,左侧邻膈和左肋弓,在剑突下贴腹前壁 后壁邻左肾、左肾上腺、胰、脾和横结肠等 胃底与膈和脾相邻(三)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 4~5 条纵行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幽 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襞,叫幽门瓣由内向外分 4 层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达, 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五、小肠 small intestine小肠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 5~7c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 (一) 十二指肠 duodenum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绕胰头,呈“C”字形,长约 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 部和升部四部分 1. 上部 superior part:长约 5cm,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 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2. 降部 descending part:长约 7~8cm,在右肾内侧下降至第 3 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续水平部,转折 处称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贴胰头,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方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 口,距中切牙约 75cm 。大乳头稍上方,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 3. 水平部 horizontal part:长约 10cm,自右向左横过第三腰椎,至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 静脉贴前面下行 4. 升部 ascending part:长约 2~3cm,自第 3 腰椎左侧上升至第 2 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 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 (二) 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称系膜小肠,其波动度较大 其区别如下: 空肠 回肠 位 长 管 管 颜置 度 腔 壁 色位于左上腹部 占全长的 2/5 较 较 较 明 粗 厚 红 显位于右下腹部 占全长的 3/5 较 较 较 细 薄 淡环状襞 淋巴滤泡 血管弓 直血管不明显 集合淋巴滤泡、孤立淋巴滤泡 多,3―4 级弓 较短孤立淋巴滤泡 少,1―2 级弓 较长Meckel 憩室:距回肠末端 0.3~1m 范围的肠壁上,有 2~5cm 长的突起,是胚胎 时卵黄蒂末端消失形成 出现率为 2% 六、大肠 large intestine 盲肠 升结肠 阑尾 分部 结肠 直肠 肛管 (一) 盲肠 cecum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盲肠和结肠的特征 结肠袋 结肠带 脂肪垂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 6~8cm,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 称回盲口 回盲瓣 ileocecal valve: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是回肠突入盲肠形成 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还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二) 阑尾 appendix vermiformis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 6~8cm,分回肠前、后位和盲肠后、下位等 三条结肠带汇集在阑尾根部,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方 法 根部体表投影: ⑴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 交点(McBurney 点) ⑵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 1/3 交点(lanz 点) (三) 结肠 colic 位置:起于盲肠、续于直肠,围绕空肠和回肠,呈“M”形排列 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肝曲) 分部 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曲) ,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 3 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四) 直肠 rectum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从第 3 骶椎平面下降至盆膈,长约 10~14cm 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 特征 一个膨大:位于直肠下部,称直肠壶腹 三条横襞:上、下两条位于直肠左壁;中间一条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 7cm (五) 肛管 anal canal境界:上界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门,长约 4cm,平时处于收缩状态 肛柱:肛管内面的纵行粘膜皱襞,有 6~10 条 肛瓣: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粘膜皱襞 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绕肛管内面 肛窦: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 结构 白线:在肛门上方 1~1.5cm 处,在活体皮肤上可见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 肛门:肛管下口,为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 2~3cm 肛门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是肠襞环行肌增厚形成 肛门外括约肌:属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外面,又分 皮下部、浅部、深部 肛门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等共同围绕肛管,形成强大 的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括约作用七、肝 liver (一) 肝的形态肝在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不规则的楔形 上面(膈面) :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 两面 下面(脏面) :被“H”形沟分为 4 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 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 肝蒂内结构排列顺序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下缘:是肝膈面和脏面之间的分界线,后方和右侧圆钝,前方和左侧锐利 前方有胆囊切迹和肝圆韧带切迹 (二) 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锁骨中线右侧平第 5 肋,左侧平第 5 肋间隙,在前正中 线位于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 肝下界:成人与肋弓一致,在剑突下约 3cm,幼儿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 2cm,7 岁以后与成人相等 (三)肝的分段 肝按 Glisson 系统(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分为:两半肝、五叶、六段 右前叶 右半肝 肝 右后叶:分上段和下段 左外叶:分上段和下段 左半肝 左内叶 尾状叶:分左段和右段 (四)肝外胆道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1.胆囊 gallbladder 分部 胆囊底:圆钝、多露出肝下缘 投影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点处 胆囊体:中间大部分,与底无明显分界 胆囊颈:胆囊体向后变细的部分,内面粘膜形成螺旋状的皱襞,称螺旋襞 2.输胆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途径:胆囊胆囊管 胆总管 肝左管 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汁(肝) 肝右管 胰 胰液 副胰管 管肝总管十二 指肠 降部十二指小乳头肝胰壶腹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 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八、胰 pancreas 胰有内、外分泌作用,全长 14~20cm,呈狭长的三棱形,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 1 腰椎 胰头:上、下及右侧被十二指肠包绕,其下份向左后方突起,钩突 分部 胰体:横过第 1 腰椎之前 胰体与胰头之间狭窄部分称胰颈 胰尾:较细,达脾门 胰管:位于胰实质内,贯穿胰全长,在十二指肠降部壁内与胆总管汇合 排泄管 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位于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第六章 教学大纲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鼻 nose 1)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2)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呼吸系统 respiratory3)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了解上颌窦的形态特点。 2.喉 larynx 1) 掌握喉的位置。 2) 掌握喉软骨的名称、主要体表标志。了解喉软骨的连结及喉肌的组成和作用。 3) 掌握喉口的围成、喉腔的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结构。 3.气管与支气管 trachea and bronchi 1) 2) 4.肺 1)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掌握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的排列关系。 2)了解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掌握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掌握左、右主气管的形态差别。 5.胸膜和胸膜腔 1)了解胸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2)掌握胸膜的分部和胸膜隐窝的位置。 3)掌握胸膜下界与肺下界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体表投影。 6.纵隔:了解纵隔的概念及分部。 教学内容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鼻、咽、喉称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 称下呼吸道 一、鼻 nose 外 鼻 鼻 鼻:分为鼻根、鼻背、鼻尖和鼻翼 以骨和软骨为支架,被覆皮肤和 少量皮下组织 腔 nasal cavity: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前界:鼻阈,通鼻前庭 后界:鼻后孔,通鼻咽内侧壁: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梨骨及鼻中隔软骨及被 境界 覆粘膜构成 其前下份血管丰富,称易出血区 顶壁:筛骨筛板被覆粘膜,邻颅中窝 底壁:骨腭及粘膜 固有鼻腔 外侧壁:有上、中、下鼻甲及其下方的上、中、下鼻道 , 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称蝶筛隐窝, 有蝶窦开口 ;中鼻道内有半月裂孔,筛漏斗;下鼻 道内有鼻泪管开口,距鼻前孔 3cm 粘膜 嗅区:上鼻甲下缘平面以上的鼻腔粘膜,内有嗅细胞分布 呼吸区:嗅区以外的鼻腔粘膜,有丰富的静脉丛和鼻腺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额 鼻旁窦 蝶 筛 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额骨内外板之间 .开口于中鼻道 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前、中、后三群 .前群和中群开口于中鼻 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二、喉 larynx (一)喉的位置 喉位于颈前部中份,上借甲状舌骨膜与舌骨相连,向下与气管相续,前邻舌骨下 肌群,后邻咽,两侧邻颈部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侧叶 .女性比男性稍高,小儿比成人高,老年人则较低 (二)喉软骨 甲状软骨:由两块甲状软骨板合成,构成喉外侧壁,主要结构:前角、喉结、上切迹、上角、下角 环状软骨:位于喉的最下方、呈环形,前方为环状软骨弓,后方为环状软骨板 会厌软骨:上宽下窄似树叶状,下端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上切迹后下方 杓状软骨:成对,位于环状软骨上方,呈三面锥体形,尖向上,底向下. 底向前的突起称声带突,向外侧的突起称肌突 (三)喉连结 1.环杓关节 cricoarytenoid articulation :由杓状软骨底和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可作旋转和滑行运动,使声门开大 和缩小 2.环甲关节 cricothyroid articulation:由甲状软骨下角和环状软骨板侧部构成,可沿冠状轴运动,使声带紧张与松 弛 3.弹性圆锥 elastic cone:位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向下向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带 突之间 上缘游离称 声韧带,前面正中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 4.方形膜 quadrangular membrane:呈斜方形,自会厌软骨侧缘和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前内侧缘,其 下缘游离称前庭韧带 5.甲状舌骨膜 thyrohyoid membranc:介于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 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于环状软骨与第 1 气管环之间 (四)喉肌 laryngeal m. 紧张声带:环甲肌、环杓后肌 松弛声带:甲杓肌 开大声门:环杓后肌 缩小声门:环杓侧肌、杓横肌、甲杓肌 缩小喉口:杓斜肌、杓会厌肌 (五)喉腔 laryngeal cavity 喉腔上方通过喉口通喉咽,下通气管 喉又是发音器官 两襞:喉腔内上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前庭襞 下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声襞 两裂: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前 3/5 为膜间部,后 2/5 为软骨间部 喉前庭 laryngeal vestibule:喉口至前庭裂平面之间的部分,上宽下窄,前壁中央有会厌结节 三部 喉中间腔 intermedial cavity:前庭裂平面至声门裂平面之间的部分,向两侧延伸至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梭形 隐窝,称喉室 声门下腔 infraglottic cavity:声门裂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的部分,上窄下宽 喉口 aditus largngis:朝向后上方,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 声带:由声襞及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三部分构成 三、 气管与主支气管 trachea and bronchi (一)气管 trachea 1.位置:于颈部前正中,食管前方,下行入胸腔 ,上接环壮软骨。 2.结构:16~20 个“C”形软骨环构成,后部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膜构成 膜壁 颈部: 上起环状软骨,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 气管切开在 3.分部 3~5 气管环处进行 胸部: 胸骨颈静脉切迹至第四胸椎下缘(胸骨角平面)分左、右 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内面呈半月形向上凸的纵嵴称气管隆嵴 主支气管:左主支气 left principal:细、长、倾斜 右主支气管 right principal:粗、短、较直 气管异物进入右主支气管 四、 肺 lung (一) 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因心位置偏左,故左肺狭长,右肺略宽短 (二) 颜色肺表面为脏胸膜被覆,光滑。 幼儿肺的颜色呈淡红色,随年龄增长,空气中的尘 埃吸入肺内,逐渐变成灰色至黑紫色 (三) 形态肺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圆钝,伸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 1/3 上方 2.5cm 肺底:又称膈面,稍向上凹 两面:肋面(外侧面)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 纵隔面(内侧面)中部有长圆形凹陷叫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 入 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从上向下:左肺根: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前缘:锐薄,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切迹下方为左肺小舌 三缘 后缘:钝圆,靠脊柱 下缘:较锐,伸入膈和胸壁之间的肋膈隐窝内 (四) 分叶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五) 支气管肺段气管(一级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二级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三级支气管) 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肺动脉与支气管伴行进入肺段,肺静脉的属支位于肺段之 间 每个肺段呈圆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达肺表面 左肺分 8 个肺段,右肺分 10 个肺段 五、 胸膜 pleurae (一)胸膜分部 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 膈胸膜:覆盖于膈上面 壁胸膜 纵隔胸膜:衬贴在纵隔两侧面,在中部包绕肺根移行于脏胸膜 肋胸膜:衬贴于胸壁内面 胸膜顶:覆盖于肺尖上方,高出锁骨内侧 1/3 段上方 2~3cm 肺韧带:纵隔胸膜和脏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前、后两层重叠而形成,连于 纵隔外侧面与肺内侧面之间 (二)胸膜腔 pleural cavity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内呈负压, 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胸膜隐窝 pleural recess: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 称胸膜隐窝 肋纵隔隐窝:纵隔胸膜与肋胸膜转折处的间隙,当深吸气时肺前缘未能填充的胸膜隐窝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当深吸气时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积液多聚积 于此 (三)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锁骨中线 肺 下 界 胸膜下界 第6肋 第8肋 腋中线 第8肋 第 10 肋 肩胛线 第 10 肋 第 11~12 肋 脊柱旁 平第 10 胸椎棘突 平第 12 胸椎棘突六、纵隔 mediastinum (一) 定义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结缔组织的总称 (二) 界限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界:纵隔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三) 分部及主要结构 以胸骨角平面分上纵隔和下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 纵隔 1.上纵隔主要内容: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 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气管、食管、胸导管和淋巴结 2.下纵隔 1)前纵隔内容:胸腺下部、前纵隔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2)中纵隔内容:心包、心及出入的大血管、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及淋巴结 3)后纵隔内容: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及分支、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淋巴结 内 脏 学 第四章 教学大纲 1.了解内脏的概念、组成和内脏的一般结构特点。 2.掌握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教学内容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 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 呼吸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排泄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生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繁衍后代 在行态与发生上,胸膜、腹膜和会阴与内脏器官关系密切,所以均属内脏学的范畴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中空性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 实质性器官: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 二、胸部的标志线 10. 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11. 胸骨线: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12. 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直线 13. 胸骨旁线:在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14. 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15. 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16. 腋中线:沿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17. 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直线 18. 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三、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四) 腹部标志线 上横线:通过两侧第 10 肋最低点间的连线 下横线:通过两侧髂结节间的连线 左、右垂直线: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与上述两条横线垂直相交的线 (五) 腹部分区 由上述两条横线和两条纵线将腹部分为三部九个区 部 位 右 区 中 区 左 区 总 论 腹上部 腹中部右季肋区 右腹外侧区 (右腰区)腹上区 脐 区左季肋区 左腹外侧区 (左腰区)腹下部右腹股沟区 (右髂区)腹下区 (耻区)左腹股沟区 (左髂区)临床上,有时可通过脐作横线与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和左、右下腹四个区。 第七章 教学大纲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消化管 1.口腔 1)了解口腔的境界和分部。了解腭的形态。 2)掌握咽峡的构成。 3)掌握牙的种类和排列(乳牙和恒牙的牙式) 、牙的形态和构造、牙组织和牙周组织的组成。 4)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了解舌肌的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 5)掌握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2.咽 1)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通路。 2)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咽淋巴环的构成。 3.食管 了解食管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食管三个狭窄部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4.胃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了解胃壁的构造。 5.小肠 1)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 3)掌握空、回肠的位置。了解其形态结构特征。了解 Meckel 憩室的位置。 6.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2)掌握盲肠、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了解阑尾的常见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掌握直肠的位置和形态构造。掌握直肠环的构成。 5)掌握肛管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二、消化腺 1.掌握肝的形态、肝门的位置、肝蒂的构成及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掌握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了解 肝的分叶和分段。 2.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 1)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2)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汁产生部位及排出途径。 3.掌握胰的位置、形态分部 消化系统 digestive appauatus 消化系统 Digestive appauatus 教学内容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口腔 咽 食管 胃 消化管 小肠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大 肠 消化腺分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 .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肝和胰.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的腺 、 体 一、口腔 Mouth (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前壁:为上、下唇,借口裂通外界 境界 后界:经咽峡与咽相通 上壁:为腭 下壁:为口腔底 侧壁:为颊 下消化道 大肠 上消化道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二)腭 palatine 腭构成口腔的顶,分隔鼻腔和口腔 硬腭:位于腭的前 2/3,由上颌骨腭突、腭骨水平板及表面覆盖粘 1.腭的分部 膜构成 软腭:位于腭的后 1/3,由肌肉和粘膜构成 腭帆:软腭后部向下倾斜的部分 2.软腭有关的结构 腭垂:软腭游离缘中部向下的突起 腭舌弓:软腭两侧连于舌根外侧的粘膜皱襞 腭咽弓:软腭两侧连于咽侧壁的粘膜皱襞 咽峡 isthmus of the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 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六) 牙 tooth乳牙共 20 个,恒牙全部出齐共 32 个 1.牙的功能: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嚼碎,辅助发育及语言等 牙冠: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其内腔称牙冠腔 牙的外形分部 牙颈: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缩细的部分 牙根:嵌入上、下牙槽内的部分,其内腔称牙根管,与牙冠腔相 通,管末端细有根尖孔 乳牙: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乳磨牙 切 2.牙的分类 恒牙 尖 牙:牙冠扁平,一个牙根 牙:牙冠呈锥形,一个牙根前磨牙:牙冠呈圆形,一般一个牙根,上颌第一前磨牙可 以两个牙根 磨牙:牙冠最大呈方形,上颌磨牙 3 个牙根,下颌磨牙两 个牙根 牙本质:构成牙的大部分 3.牙组织 牙釉质:在牙冠部的牙本质外面覆盖的部分 牙骨质: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包绕的部分 牙 髓:位于牙腔内,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 牙周膜: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 4.牙周组织 牙槽骨:属于上、下颌骨的牙槽突 牙 5. 牙式: 龈:是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右 恒牙:上 颌1 2 3 4 5 6 7 8第 第 第 第 第 尖 侧 中 三 二 一 二 一 切 切左下颌磨 磨 磨 前 前 牙 牙 牙 牙 牙 牙 磨 磨 牙 牙Ⅴ Ⅳ Ⅲ Ⅱ Ⅰ 乳牙: 右 下 颌 乳 中 切 牙左上颌乳 侧 切 牙乳 尖 牙第 一 乳 磨 牙第 二 乳 磨 牙6.临床牙式记举例:5右上颌第二前磨牙; 6 左下颌第一磨牙;Ⅲ左上颌乳尖牙;Ⅳ右下颌第一乳磨牙(四)舌 tongue 舌的功能:感受味觉、协助咀嚼、搅拌食物、辅助发音 舌尖:舌的前端 1.舌的形态 舌体:占舌前 2/3,在舌背以界沟与舌根为界 舌根:占舌后 1/3 舌乳头:丝状乳头:呈白色丝状,司一般感觉 菌状乳头:呈红色圆形,司味觉 上面(舌背) 叶状乳头:在舌侧缘后部,呈叶状,司味觉 轮廓乳头:在界沟前,7-11 个,司味觉 舌扁桃体:在舌根背面的小结节,由淋巴组织组成 2.舌粘膜 舌系带:在舌底正中线上的粘膜皱襞 舌下阜:舌系带根部两侧小圆形隆起,是下颌下腺和 下面(舌底) 舌下腺大管的开口 舌下襞:舌下阜后外侧粘膜皱襞,深面有舌下腺及舌 下腺小管开口此处 伞 襞:舌系带两侧斜行的粘膜皱襞,内有舌静脉3.舌肌:舌肌为横纹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s短、变窄或变薄 舌外肌有四对,以颏舌肌在临床上为重 要,该肌起于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 两闰ど嗉⊥笔账跏保嘞蚝笙路剑瓷焐 一仁账跏保 使舌伸向对侧 (五)唾液腺 salivary gland 大唾液腺有三对,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形态:不规则三角形,分浅、深两部 1.腮腺 parotid gland 位置:耳廓前下方,咬肌后缘,下颌后窝内 导管:从腮腺前部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 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 形态:呈卵圆形 2.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位置:在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 导管:自腺体内侧面发出,经口腔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形态:扁长圆形 3.舌下腺 sublingual gland 位置:在舌下襞深面 导管:大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约 10 条,开口 于舌下襞 二、咽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 1~6 颈椎前方,上方起于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 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三) 咽腔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与口咽分界 1.鼻咽 nasopharynx 咽扁桃体:是顶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婴幼儿较发达 咽鼓管咽口:在侧壁,距下鼻甲后 1cm 处,向外通中耳鼓室 主要结构 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粘膜内的淋巴组织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癌 的好发部位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2.口咽 oropharynx 主要结构 舌会厌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与会厌相连的粘膜皱襞 舌会厌谷:在舌会厌正中襞两侧的凹陷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围成,有防御机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会厌上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3. 喉咽 laryngopharynx 主要结构:梨状隐窝:位于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成,是 异物常嵌顿停留的部位 (四) 咽肌 咽缩肌:有咽上、中、下缩肌三块,呈叠互状排列 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 三、食管 esophagus 食管全长约 25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 6 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 11 胸椎左侧续于胃的贲门 颈部:上起环状软骨下缘高度,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 5cm 食管的分部 胸部:上起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下至膈食管裂孔,长约 18cm 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 1~2cm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 5cm 食管的狭窄部 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 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 40cm四、胃 stomach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四) 胃的形态、分部 两口:入口称贲门,接食管 出口称幽门,下续十二指肠 1.形态 两缘:右上缘称胃小弯,凹向上,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切迹 左下缘称 胃大弯,起自贲门切迹,呈弧形凸向左下至第 10 肋软骨平面 两壁:前壁和后壁 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 2.分部 胃 胃 底:指贲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 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五) 胃的位置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 贲门位于第 11 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 1 腰椎右侧 前壁右侧邻肝左叶,左侧邻膈和左肋弓,在剑突下贴腹前壁 后壁邻左肾、左肾上腺、胰、脾和横结肠等 胃底与膈和脾相邻(六)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在胃小弯处有 4~5 条纵行皱襞 在幽门处,粘膜覆盖幽 门括约肌形成环行皱襞,叫幽门瓣由内向外分 4 层粘膜下层: 肌层:为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 在幽门处,环层肌发达, 形成幽门括约肌 浆膜层:即脏腹膜 五、小肠 small intestine小肠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 5~7c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 (三) 十二指肠 duodenum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绕胰头,呈“C”字形,长约 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 部和升部四部分 5. 上部 superior part:长约 5cm,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 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6. 降部 descending part:长约 7~8cm,在右肾内侧下降至第 3 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续水平部,转折 处称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贴胰头,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方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 口,距中切牙约 75cm 。大乳头稍上方,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 7. 水平部 horizontal part:长约 10cm,自右向左横过第三腰椎,至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 静脉贴前面下行 8. 升部 ascending part:长约 2~3cm,自第 3 腰椎左侧上升至第 2 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 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 (四) 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称系膜小肠,其波动度较大 其区别如下: 空肠 位 长 管 管 颜 置 度 腔 壁 色 位于左上腹部 占全长的 2/5 较 较 较 明 粗 厚 红 显 回肠 位于右下腹部 占全长的 3/5 较 较 较 细 薄 淡环状襞 淋巴滤泡 血管弓 直血管不明显 集合淋巴滤泡、孤立淋巴滤泡 多,3―4 级弓 较短孤立淋巴滤泡 少,1―2 级弓 较长Meckel 憩室:距回肠末端 0.3~1m 范围的肠壁上,有 2~5cm 长的突起,是胚胎 时卵黄蒂末端消失形成 出现率为 2% 六、大肠 large intestine 盲肠 升结肠 阑尾 分部 结肠 直肠 肛管 (六) 盲肠 cecum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盲肠和结肠的特征 结肠袋 结肠带 脂肪垂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 6~8cm,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 称回盲口 回盲瓣 ileocecal valve: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是回肠突入盲肠形成 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还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七) 阑尾 appendix vermiformis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长 6~8cm,分回肠前、后位和盲肠后、下位等 三条结肠带汇集在阑尾根部,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方 法 根部体表投影: ⑴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 交点(McBurney 点) ⑵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 1/3 交点(lanz 点) (八) 结肠 colic 位置:起于盲肠、续于直肠,围绕空肠和回肠,呈“M”形排列 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肝曲) 分部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曲) ,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 3 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九) 直肠 rectum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从第 3 骶椎平面下降至盆膈,长约 10~14cm 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 特征 一个膨大:位于直肠下部,称直肠壶腹 三条横襞:上、下两条位于直肠左壁;中间一条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 7cm (十) 肛管 anal canal境界:上界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门,长约 4cm,平时处于收缩状态 肛柱:肛管内面的纵行粘膜皱襞,有 6~10 条 肛瓣: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粘膜皱襞 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状环行线,环绕肛管内面 肛窦: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 结构 白线:在肛门上方 1~1.5cm 处,在活体皮肤上可见有浅蓝色的环形线,相当于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 肛门:肛管下口,为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约 2~3cm 肛门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是肠襞环行肌增厚形成 肛门外括约肌:属横纹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外面,又分 皮下部、浅部、深部 肛门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等共同围绕肛管,形成强大 的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括约作用七、肝 liver (三) 肝的形态肝在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不规则的楔形 上面(膈面) :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 两面 下面(脏面) :被“H”形沟分为 4 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 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 肝蒂内结构排列顺序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下缘:是肝膈面和脏面之间的分界线,后方和右侧圆钝,前方和左侧锐利 前方有胆囊切迹和肝圆韧带切迹 (四) 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锁骨中线右侧平第 5 肋,左侧平第 5 肋间隙,在前正中 线位于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 肝下界:成人与肋弓一致,在剑突下约 3cm,幼儿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 2cm,7 岁以后与成人相等 (三)肝的分段 肝按 Glisson 系统(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分为:两半肝、五叶、六段 右前叶 右半肝 肝 右后叶:分上段和下段 左外叶:分上段和下段 左半肝 左内叶 尾状叶:分左段和右段 (四)肝外胆道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1.胆囊 gallbladder 分部 胆囊底:圆钝、多露出肝下缘 投影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交点处 胆囊体:中间大部分,与底无明显分界 胆囊颈:胆囊体向后变细的部分,内面粘膜形成螺旋状的皱襞,称螺旋襞 2.输胆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途径:胆囊胆囊管 胆总管 肝左管 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汁(肝) 肝右管 胰 胰液 副胰管 管肝总管十二 指肠 降部十二指小乳头肝胰壶腹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 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八、胰 pancreas 胰有内、外分泌作用,全长 14~20cm,呈狭长的三棱形,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 1 腰椎 胰头:上、下及右侧被十二指肠包绕,其下份向左后方突起,钩突 分部 胰体:横过第 1 腰椎之前 胰体与胰头之间狭窄部分称胰颈 胰尾:较细,达脾门 胰管:位于胰实质内,贯穿胰全长,在十二指肠降部壁内与胆总管汇合 排泄管 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位于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第八章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教学大纲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鼻 nose 1)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2)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3)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了解上颌窦的形态特点。 2.喉 larynx 1) 掌握喉的位置。 2) 掌握喉软骨的名称、主要体表标志。了解喉软骨的连结及喉肌的组成和作用。 3) 掌握喉口的围成、喉腔的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结构。 3.气管与支气管 trachea and bronchi 3) 4) 4.肺 1)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掌握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的排列关系。 2)了解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5.胸膜和胸膜腔 1)了解胸腔、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2)掌握胸膜的分部和胸膜隐窝的位置。 3)掌握胸膜下界与肺下界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体表投影。 6.纵隔:了解纵隔的概念及分部。 教学内容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鼻、咽、喉称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 称下呼吸道 一、鼻 nose 外 鼻 鼻 鼻:分为鼻根、鼻背、鼻尖和鼻翼 以骨和软骨为支架,被覆皮肤和 少量皮下组织 腔 nasal cavity: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前界:鼻阈,通鼻前庭 后界:鼻后孔,通鼻咽 掌握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特点。 掌握左、右主气管的形态差别。内侧壁: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梨骨及鼻中隔软骨及被 境界 覆粘膜构成 其前下份血管丰富,称易出血区 顶壁:筛骨筛板被覆粘膜,邻颅中窝 底壁:骨腭及粘膜 固有鼻腔 外侧壁:有上、中、下鼻甲及其下方的上、中、下鼻道 , 上鼻甲后上方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称蝶筛隐窝, 有蝶窦开口 ;中鼻道内有半月裂孔,筛漏斗;下鼻 道内有鼻泪管开口,距鼻前孔 3cm 粘膜 嗅区:上鼻甲下缘平面以上的鼻腔粘膜,内有嗅细胞分布 呼吸区:嗅区以外的鼻腔粘膜,有丰富的静脉丛和鼻腺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额 鼻旁窦 蝶 筛 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额骨内外板之间 .开口于中鼻道 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前、中、后三群 .前群和中群开口于中鼻 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二、喉 larynx (一)喉的位置 喉位于颈前部中份,上借甲状舌骨膜与舌骨相连,向下与气管相续,前邻舌骨下 肌群,后邻咽,两侧邻颈部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侧叶 .女性比男性稍高,小儿比成人高,老年人则较低 (二)喉软骨 甲状软骨:由两块甲状软骨板合成,构成喉外侧壁,主要结构:前角、喉结、上切迹、上角、下角 环状软骨:位于喉的最下方、呈环形,前方为环状软骨弓,后方为环状软骨板 会厌软骨:上宽下窄似树叶状,下端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上切迹后下方 杓状软骨:成对,位于环状软骨上方,呈三面锥体形,尖向上,底向下. 底向前的突起称声带突,向外侧的突起称肌突 (三)喉连结 1.环杓关节 cricoarytenoid articulation :由杓状软骨底和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可作旋转和滑行运动,使声门开大 和缩小 2.环甲关节 cricothyroid articulation:由甲状软骨下角和环状软骨板侧部构成,可沿冠状轴运动,使声带紧张与松 弛 3.弹性圆锥 elastic cone:位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向下向后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带 突之间 上缘游离称 声韧带,前面正中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 4.方形膜 quadrangular membrane:呈斜方形,自会厌软骨侧缘和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前内侧缘,其 下缘游离称前庭韧带 5.甲状舌骨膜 thyrohyoid membranc:介于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 6.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于环状软骨与第 1 气管环之间 (四)喉肌 laryngeal m. 紧张声带:环甲肌、环杓后肌 松弛声带:甲杓肌 开大声门:环杓后肌 缩小声门:环杓侧肌、杓横肌、甲杓肌 缩小喉口:杓斜肌、杓会厌肌 (五)喉腔 laryngeal cavity 喉腔上方通过喉口通喉咽,下通气管 喉又是发音器官 两襞:喉腔内上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前庭襞 下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声襞 两裂: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前 3/5 为膜间部,后 2/5 为软骨间部 喉前庭 laryngeal vestibule:喉口至前庭裂平面之间的部分,上宽下窄,前壁中央有会厌结节 三部 喉中间腔 intermedial cavity:前庭裂平面至声门裂平面之间的部分,向两侧延伸至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梭形 隐窝,称喉室 声门下腔 infraglottic cavity:声门裂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的部分,上窄下宽 喉口 aditus largngis:朝向后上方,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 声带:由声襞及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三部分构成 五、 气管与主支气管 trachea and bronchi (一)气管 trachea 1.位置:于颈部前正中,食管前方,下行入胸腔 ,上接环壮软骨。 2.结构:16~20 个“C”形软骨环构成,后部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膜构成 膜壁 颈部: 上起环状软骨,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 气管切开在 3.分部 3~5 气管环处进行 胸部: 胸骨颈静脉切迹至第四胸椎下缘(胸骨角平面)分左、右 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内面呈半月形向上凸的纵嵴称气管隆嵴 主支气管:左主支气 left principal:细、长、倾斜 右主支气管 right principal:粗、短、较直 气管异物进入右主支气管 六、 肺 lung (六)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因心位置偏左,故左肺狭长,右肺略宽短(七)颜色肺表面为脏胸膜被覆,光滑。 幼儿肺的颜色呈淡红色,随年龄增长,空气中的尘 埃吸入肺内,逐渐变成灰色至黑紫色 (八) 形态肺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圆钝,伸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 1/3 上方 2.5cm 肺底:又称膈面,稍向上凹 两面:肋面(外侧面)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 纵隔面(内侧面)中部有长圆形凹陷叫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 入 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从上向下:左肺根: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前缘:锐薄,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切迹下方为左肺小舌 三缘 后缘:钝圆,靠脊柱 下缘:较锐,伸入膈和胸壁之间的肋膈隐窝内 (九) 分叶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十) 支气管肺段气管(一级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二级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三级支气管) 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肺动脉与支气管伴行进入肺段,肺静脉的属支位于肺段之 间 每个肺段呈圆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达肺表面 左肺分 8 个肺段,右肺分 10 个肺段 五、 胸膜 pleurae (一)胸膜分部 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 膈胸膜:覆盖于膈上面 壁胸膜 纵隔胸膜:衬贴在纵隔两侧面,在中部包绕肺根移行于脏胸膜 肋胸膜:衬贴于胸壁内面 胸膜顶:覆盖于肺尖上方,高出锁骨内侧 1/3 段上方 2~3cm 肺韧带:纵隔胸膜和脏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前、后两层重叠而形成,连于 纵隔外侧面与肺内侧面之间 (二)胸膜腔 pleural cavity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内呈负压, 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胸膜隐窝 pleural recess: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 称胸膜隐窝 肋纵隔隐窝:纵隔胸膜与肋胸膜转折处的间隙,当深吸气时肺前缘未能填充的胸膜隐窝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当深吸气时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积液多聚积 于此 (三)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锁骨中线 肺 下 界 胸膜下界 第6肋 第8肋腋中线 第8肋 第 10 肋肩胛线 第 10 肋 第 11~12 肋脊柱旁 平第 10 胸椎棘突 平第 12 胸椎棘突六、纵隔 mediastinum (四) 定义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结缔组织的总称 (五) 界限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界:纵隔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六) 分部及主要结构 以胸骨角平面分上纵隔和下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 纵隔 1.上纵隔主要内容: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 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气管、食管、胸导管和淋巴结 2.下纵隔 1)前纵隔内容:胸腺下部、前纵隔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2)中纵隔内容:心包、心及出入的大血管、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及淋巴结 3)后纵隔内容: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及分支、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淋巴结 第七章 教学大纲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 1.肾 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肾的被膜和内部结构。了解肾段血管、肾段的概念。 2.输尿管 掌握输尿管的分部、各部的位置和三个狭窄部的位置。 3.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分部、位置、毗邻,膀胱三角的位置及粘膜特点。 4.尿道 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 教学内容 肾:生成尿液,将代谢产生的大部分废物,以尿液形式排出 泌尿系统 输尿管:将肾脏中的尿液输送入膀胱 膀胱:储存尿液 尿道:尿液排出的通道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第一节 一、 肾的形态肾Kidney外形:似蚕豆形,长约 10cm,宽约 5cm,厚约 4cm 男性大于女性 两端 肾 两面 两缘 上端:宽而薄 下端:窄而厚 前面:较凸,朝向前外侧 后面:较平,贴靠腹后壁 外侧缘:隆凸 内侧缘:中部凹陷,有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称肾门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合称为肾蒂 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从上向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 脉和肾盂 因下腔静脉靠中线右侧,故右侧肾蒂较左侧短 肾窦:肾门向肾实质内伸入,由肾实质围成的腔隙,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二、肾的构造 肾实质可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两部分 1.肾皮质:位于浅层,血管丰富,伸入髓质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 2. 肾髓质: 肾皮质肾髓质位于深部, 15~20 个肾锥体构成 肾锥体的基底朝向皮质; 由 尖端圆钝, 朝向肾窦, 称肾乳头, 2―3 个肾锥体合成一个肾乳头 肾乳头顶端有乳头孔,肾形成的尿液由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肾小盏呈漏斗状,有 7~8 个 , 包绕肾乳头。2~3 个肾小盏合成 1 个肾大盏。2~3 个肾大盏汇合形成肾盂。肾盂呈前后扁平的漏斗状 出肾门后向下弯 曲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三、肾的位置 肾位于腹膜后隙内,脊柱两侧,贴靠腹后壁的上部 右肾低于左肾,女性低于男性,儿童低于成人 左肾:上端平第 12 胸椎上缘,下端平第 3 腰椎上缘 以椎骨为标志 右肾:上端平第 12 胸椎下缘,下端平第 3 腰椎下缘 肾门约平第 1 腰椎,距正中线 5cm 以第十二指肋为标志:第 12 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右肾后面上部 肾区:竖脊肌的外缘与第 12 肋之间的部位,又称脊肋角 后面:上 1/3 借膈与肋膈隐窝相邻 下 2/3 邻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肌 肾的毗邻 前面:左肾:与胃、胰、空肠、脾和结肠左曲相邻 右肾:与十二指肠、肝右叶和结肠右曲相邻 上端:邻肾上腺 四、肾被膜 纤维囊:贴肾表面、薄而坚韧,易与肾实质分离,病理情况下 发生粘连不易分离 手术时缝合此膜 由内向外分 脂肪囊:为纤维囊外面的脂肪组织,通过肾门与肾窦内的脂肪组 织相连续 对肾起弹性垫的保护作用 肾筋膜:最外层,在脂肪囊外面 分前、后层,向上包绕肾上腺 两层在上方和外层相互融合 在内侧前层与对侧前层相 互延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融合 在下方两层分开,有 输尿管通过 肾的固定因素:肾被膜、肾血管、毗邻器官、腹内压及腹膜等对肾都有固定作用 五、肾段 一个肾段动脉所分布的这部分肾组织称为一个肾段,每个肾分五个肾段: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 肾段对肾疾 病的定位和部分切除有实用意义 第二节 输尿管 Ureter为细长的肌性管道,长约 25~30cm,起于肾盂下端,止于膀胱,输尿管按行程为三段 腹段:起自肾盂下端,经腰大肌前面,腹后壁腹膜后方下行,在小骨盆入口处,左侧跨过髂总动脉,右侧跨过髂外动脉进 入盆腔 盆段:从小骨盆入口至膀胱底外上角 先沿盆侧壁向后下,再经盆壁血管神经表面,在坐骨棘水平向前入膀胱底外上方 在 女性,距子宫颈外侧 1.5~2cm处与子宫动脉交叉,子宫动脉在前上方,输尿管在后下方 在男性,有输精管越过 其前方 壁内段:自膀胱底外上角向内下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 ⑴ 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 三个狭窄 ⑵ 与髂血管交叉处(经过小骨盆上口处) ⑶ 壁内段 三个狭窄是输尿管结石易滞留的部位 第三节 膀 胱 Urinary Bladder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状、大小和位置均随尿液充盈度而变化,其容量成人约 300~500ml,最大容量可达 800ml 一、形态: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 膀胱尖:朝向前上方 分部 膀胱底:呈三角形,朝向后下方 膀胱体:尖与底之间 膀胱颈:在膀胱下部,男性与前列腺接触,女性与尿生殖膈接触,内有尿道内口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区域,此处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膨胀或收缩时也无粘膜 皱襞,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输尿管间襞: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粘膜深面有横行的平滑肌束,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膀胱垂:成年男性,膀胱三角前下部,尿道内口后方,因前列腺中叶形成微凸的纵行隆起 二、位置及毗邻: 1.位置:膀胱空虚时位于小骨盆腔内,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 充盈时,可超过耻骨联合以上,儿童的位置高于成人, 新生儿大部分位于腹腔内,随年龄增长位置渐下降 2. 毗邻: 前方:耻骨联合 后方:在男性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在女性为子宫和阴道 下方:男性邻前列腺,女性邻尿生殖膈 上方:有腹膜覆盖,男性邻小肠,女性有子宫伏卧于其上第四节 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尿道Urethra长度: 5cm, 约 起于尿道内口, 与阴道前壁相邻, 穿尿生殖膈止于尿道外口 在女性尿道 有尿道阴道括约肌环绕,属随意肌 特点:较男性尿道短,宽、直,仅有排尿功能 尿道外口:开口于阴道前庭穿尿生殖膈处,(邢子英) 第八章 教学大纲 1. 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睾丸的形态、结构。掌握附睾的形态和位置。 3. 掌握输精管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了解输精管结扎的部位。掌握精索的组成和位置。 4. 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射精管的合成及其开口部位。 5. 掌握前列腺的位置、形态。了解其分叶。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开口部位. 6. 了解阴囊的成,睾丸和精索三层被膜与腹前壁各层的延续关系。 7. 了解阴茎的分部、构成及皮肤特点。 8.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特点及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教学内容 男性生殖系统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生殖腺:睾丸 ( 产生精子 内生殖器 男性生殖器分泌男性激素)输送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尿道(储、输、排精) 附属腺体: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分泌精液)外生殖器: 阴囊、阴茎第一节 男性内生殖器 Male Internal Genital Organs 一、睾丸 testis 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 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 (一) 形态: 睾丸呈扁椭圆形,表面光滑,睾丸随性成熟发育迅速 两面:内侧面较平坦,外侧面较凸 两缘:前缘游离,后缘有系膜连附睾,又叫系膜缘,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 两端:上端有附睾头附着,下端游离 (二)结构: 睾丸表面有一层坚厚的纤维膜,称为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凸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隔,纵隔向睾丸实质内发出小隔, 将睾丸分为许多睾丸小叶,睾丸小叶内有精曲小管,是产生精子的部位。精曲小管合并成精直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形成睾 丸网,从睾丸网发出 15~20 条睾丸输出小管进入附睾 二、附睾 epididymis附着于睾丸上端和后缘,呈新月形 其功能是储存精子,分泌物营养精子,并促进精子成熟 附睾头:上端膨大的部分,由睾丸输出小管弯曲盘绕形成,末端汇合成一条附睾管 分部 附睾体:占中部大部分,内有附睾管盘曲 附睾尾:下部变细的部分,向内上弯曲移行为输精管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ductus deferens and ejaculatory duct输精管长 31~32cm,是附睾管的延续、壁厚、管腔小,活体检查时,可摸到硬的条索状结构,输精管全长分四部 睾丸部:在睾丸后缘附睾内侧上行,至睾丸上端 分部 精索部: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皮下环之间,为输精管结扎部位 腹股沟部:位于腹股沟管内的一段 盆部:最长,位于盆腔内,沿盆侧壁向后下,经输尿管末端前方至膀胱底的 膨大形成输精管壶腹 射精管:输精管末端变细与精囊腺的排泄管合并形成射精管,长约 2 cm,穿前列 腺实质,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精索:是由腹股沟管腹环,至睾丸上端的圆索状结构 主要内容是: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脉、输精管 静脉、 神经、 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部以及外包三层被膜 其被膜从内向外为: 精索内筋膜、 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 四、精囊腺 seminal vesicle 精囊腺又称精囊,为成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位于膀胱底后方,输精管壶腹外侧,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合成射 精管 其分泌的液体参与精液的组成 五、前列腺 prostate 前列腺是由腺组织和肌组织构成的不成对实质性器官,外面有筋膜包绕,称前列腺囊 囊与前列腺之间有静脉丛,前列腺的分泌物是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形态 前列腺好似前后稍扁的粟子形 前列腺底:上端宽大的部分,邻膀胱颈 分部 前列腺尖:下端尖细的部分,向下接尿生殖膈 后面,在此处 前列腺体:底与尖之间的部分,后面正中有一纵行浅沟称前列腺沟 (二)分叶 前列腺分前叶、中叶、后叶和两侧叶 (三)位置 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 底与膀胱颈、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为直肠壶腹 直肠指 诊时可触及前列腺后面,向上并可触及输精管壶腹和精囊腺 六、尿道球腺 bulbourethral gland是一对豌豆大小的球形器官,位于会阴深横肌内,排泄管开口于尿道球部第二节 一、阴囊 scrotum男性外生殖器Male External Genital Organs是位于阴茎根部后下方的皮肤囊袋,其结构是:皮肤、浅筋膜(肉膜) 、精索外筋 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睾丸鞘膜(脏、壁层间有鞘膜腔) 阴囊被中隔(肉膜形成)分为左、右两侧囊腔,分别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尾骨错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