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环境工程专业在国防推进国防和现代化建设设中的作用

将军谈国防武器——《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故国之本》
我的图书馆
将军谈国防武器——《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故国之本》
[系列节目]徐焰说国防第一集:新中国国防建设起步艰难 15:24 &&来源:中广军事&&&&&&《军事发烧友》新年特别节目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固国之本  ——国防大学徐焰将军回顾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历程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卑感,大都和中国军队在对外战争中间的表现和武器装备的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鸦片战争失败,直至抗日战争中,中国沦陷了大半国土,都是与本国武器装备的低劣有关,这就导致了社会上长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一战,中国能与世界最强手打成平局,才恢复了中国人百年以来,丧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不过熟悉历史的人会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使用的大都是苏联武器。经过新中国60多年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仅次于,居于世界第二位。作为中国国家实力标志之一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也体现为武器装备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2年的发展,我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的巨大进步,同样是令世界瞩目的。回顾1949年以后,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国家实力增长的一个缩影。  第一集:新中国国防建设起步艰难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  我是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欢迎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固国之本——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回顾》的系列节目。&  中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记者马艺)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刚刚获得新生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引进技术、仿制生产,奠定了新中国国防工业的基础。时间:1950年至1962年  近代中国面对世界的时候,已经处于极度衰落的状态。首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停滞于落后的农耕方式,错过了工业化大潮。在军事上也错过了热兵器、机械化这两个历史发展机遇。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忙于内战,国家始终处于分裂混战之中。当时的当权者,经营的一些军工业,不过是外国的附庸,国内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1949年全国解放时,人口占世界第一位的中国,工业产值竟然排在世界第26位,当时国内有几个兵工厂,如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重庆兵工厂,都只能生产少量机枪步枪,连迫击炮都造不好,更没有办法生产机械化装备,弹药的年生产能力,也仅仅能达到1万吨。  相比之下,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苏联、等国的年弹药生产量,都在200万吨以上,当时发达国家的军队已经进入了机械化时代,例如1950年,美国军队已经是人均拥有20马力,就平均3个人一辆机动车;苏军人均5马力,平均10个人一辆机动车。中国军队却是0.2马力,就是500多万人民解放军,只有1万多辆战争期间缴获的汽车,就平均500个人一辆机动车。世界军事发展史证明,没有国家工业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军队机械化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鉴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中国国防事业,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应急购买苏联先进装备,一方面建立独立的国防体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之际,中国的军工部门也及时补上了机械化这一课,同时在发展核武器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抓住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1950年,中国军队刚进入朝鲜的时候,使用的是“万国牌”武器,也就是产自于十几个国家杂七杂八的武器。入朝前部队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换枪。什么叫换枪呢?原来一个班里面,这个步枪的口径都不统一,在战争时期,缴获什么用什么,有的是日式的三八式步枪6.5毫米口径的,有的是美三0步枪7.62毫米口径,有的是中正式步枪德式的7.92毫米口径的,子弹都没有办法通用,因此只好以各个部队为单位,相互调节一下。例如三十八军都用的三八大盖(日本三八式步枪),四十军都用美三0(美国三0式步枪)。国内同样也没有弹药供应,那么只好采取打扫仓库底子的办法,打了几个月之后,这个武器弹药就已经没有存货了,于是只好采取向苏联订购的办法,全部换装苏式武器,苏式武器有些质量并不太好,但是弹药供应毕竟得到了保障。  在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出于作战的急需,主要以半价赊购的方式,引进了前苏联106个陆军师和23个空军师的装备,当然其中有少量是苏联无偿赠送的。当时,前苏联在提供武器装备方面显得不太大方,当时中国出人、出鲜血,但是前苏联却提出武器经费由双方共同负担。所谓共同负担,那就是中国使用前苏联的武器,要按成本价来付半价的钱。尽管如此,中国军队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实现了标准化、序列化,也就是完全实现了苏式标准的武器序列,弹药供应也有了保障。为此,中国欠下了30亿人民币的外债,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当然这个数量并不算多,一年还几亿元,在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只占百分之一点几,我们在三年自然灾害前就已经把这个欠款还清了。  前苏联当时向中国提供了武器装备,同时提出,中国军队以后需要什么武器装备,就可以向他们来订货。对此,毛泽东坚决提出:“中国不能走长时间购买苏联武器装备之路,在引进苏联武器装备应急的同时,必须引进苏联的生产设备,由自己自主生产。”作为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一项重要的附加条件,前苏联也同意向中国提供军工设备。  1951年至1954年期间,中国同前苏联达成了15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引进,其中军工企业就占了44项。前苏联以成本价提供与陆海空三军相配套的飞机、舰艇、火炮、坦克等武器装备的生产线,并免费提供相应的技术。中国当时获得了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重大援助,主要因素并不是当时所宣传的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换。因为当时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的第一线流血牺牲,实际上对前苏联也是起到了重大的帮助作用,前苏联才给予了相应的回报。  真正了解中苏交往史的人都知道,在前苏联领导人中,当年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对华提供的援助最多,水平也最高。1951年赫鲁晓夫担任了苏共第一书记的时候,他内外地位不稳,非常需要刚刚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在国际上有很高威望的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因此他在对华援助方面,特别是军援方面有了质的提升。斯大林时期援华的武器,大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用过的旧品,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提供的倒是苏军现役的常规装备的生产技术。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军工体系,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指导之下,用前苏联提供的设备,仿制生产出五六式抢械,例如五六式冲锋枪,五六式半自动,五六式班用机枪,以及米格时期的歼5战斗机,带5字头的各种火炮,59式坦克等等主要装备,这些装备当时都达到或者接近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苏式装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比较结实耐用,易于大量生产,但是他的技术含量,在当时较之西方的武器显得不那么精密。就是强调威力大,但是准确性比较差。但是相对而言,中国军队能够掌握前苏联五十年代的装备水平,与西方相比,也已经不算很落后。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不过我们坦率的讲,这种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是建筑在模仿的基础之上,缺乏自身的技术积累,这就酿成了一个后来的弱项,那就是一旦苏联停止供应相应的技术资料,那么中国在这方面,就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长时间需要自己探索、自己消化的这样一个摸索阶段,也就出现了后来有一段时间的武器发展的停滞。  当时赫鲁晓夫能够提供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了政治上需要中国的支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前苏联军事思想的变化,当时前苏联认为,未来战争是以核武器为主,常规装备的地位大大下降。因此他向中国提供比较先进的常规装备也就没有多少顾忌。认为这并不会影响他“老大哥”的优势地位,还可以换得中国的感激。不过在中国刚刚迈进现代化、机械化装备的门坎之际,这个世界强国,在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期,已经迈进了核武器阶段。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首次访华的时候,毛泽东就向提出,能否在核武器方面提供帮助,却受到了赫鲁晓夫的婉拒。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仍然于1955年1月,决定开始了核弹、导弹的预研。1956年东欧发生了反对前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1957年夏天,苏共的元老莫洛托夫等人又想推翻赫鲁晓夫。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以少数打倒了政治局中间的多数,他的内部地位不稳,外部也受到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整个阵营中间的怀疑,因此急需要中共表态,对他表示支持。  在1957年苏共六月全会四天之后,赫鲁晓夫马上就派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米高扬来中国,向中共中央通报情况,毛泽东在杭州会见了他。当时中共中央还是确定支持赫鲁晓夫,因为认为赫鲁晓夫是苏共领导人中间最好打交道的一个人。在这个时候,聂荣臻向中央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那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前苏联提出核援助的要求,经毛泽东同意,日,周恩来总理向前苏联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提出,能否在核技术和核弹生产方面给予援助,这次前苏联反应空前迅速,7月20日就表示同意。事实证明这是抓住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据后来解密的档案证明,当时赫鲁晓夫不顾前苏联军方的坚决反对,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导弹样品,帮助建立核工厂。其交换条件是毛泽东访苏,对他表示支持。1957年10月,中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前苏联在中国援建102项重点国防项目,并提供原子弹导弹的样品。随后,毛泽东访苏,在61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上,拥护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为首的地位。前苏联对华提供的两弹,也就是导弹和核弹的援助项目,主要是帮助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原子反应堆,浓缩铀工厂,核燃料棒工厂,铀矿基地和核实验基地,提供了P-2型导弹样品。  对此,当时国内是严格保密的,其实美蒋情报机构对此基本清楚。  六十年代初期,美国向台湾提供U2侦察机,对中国大陆进行了持续的飞行侦查,其重点就是三点一线,所谓三点,就是包头的核燃料棒工厂,兰州的浓缩铀工厂,以及新疆罗布泊的试验基地。  前苏联对华援助的好景不长,1958年出现了“三项事件”,也就是长波电台事件、联合舰队事件,以及炮击金门事件,中苏双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裂痕。赫鲁晓夫就违反原来的协定,不再提供原子弹样品。后来由于中苏之间进一步发生政治争吵,前苏联1960年7月中断了两弹方面的援助并撤走专家。不过我们实事求是的讲,中国在此之前,得到了一些武器装备的制造技术,和许多技术援助,还是大大节省了研制时间。  我曾问过周恩来总理最后两任军事秘书周家鼎和王亚志,询问他们前苏联撤走专家对我国的两弹事业影响有多大。据他们这二位当事人讲,前苏联专家撤走之后,留下了核工厂的半拉子工程,毕竟比我们中国自己白手起家好得多。中国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两弹一星,主要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结果,但是前苏联早期的帮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1年中苏关系有所缓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主动提出中国可以推迟还债的时候,又提供了米格21战斗机等新装备,及其生产技术资料。不过中苏这段好转为时不久,同年11月,苏共召开二十二大时,又因为政治原因,中苏双方再度破裂。1962年11月,前苏联就以古巴导弹危机时,中国对他不给予支持,在米格21的技术资料没有完全交付齐全的时候,就停止了这一援助项目,对中国的军事帮助,至此完全停止。  不过,中国军工业通过全面接收和掌握前苏联五十年代水平的武器装备技术,对奠定自身的国防工业基础还是取得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前苏联提供的核工业设备和相应技术,以及导弹样品,对中国的两弹起步也是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五十年代,主管经济工作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1984年在会见前苏联老朋友,原来的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的时候曾经表示,苏联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这些援助,中国人民都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系列节目]徐焰说国防第二集:尖端武器跨越式发展《军事发烧友》新年特别节目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固国之本  ——国防大学徐焰将军回顾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历程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卑感,大都和中国军队在对外战争中间的表现和武器装备的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鸦片战争失败,直至抗日战争中,中国沦陷了大半国土,都是与本国武器装备的低劣有关,这就导致了社会上长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一战,中国能与世界最强手打成平局,才恢复了中国人百年以来,丧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不过熟悉历史的人会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使用的大都是苏联武器。经过新中国60多年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仅次于,居于世界第二位。作为中国国家实力标志之一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也体现为武器装备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2年的发展,我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的巨大进步,同样是令世界瞩目的。回顾1949年以后,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国家实力增长的一个缩影。第二集:尖端武器跨越发展 常规武器步履蹒跚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  中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记者马艺)“两弹一星”奠定大国地位,为国家提供了战略威慑力,但中国的常规武器研制难有起色。虽曲折前行举步维艰,但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时间:1962年至1978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前苏联对华的援助断绝,中国的武器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将近20年的完全独立自主的研制阶段。在这一期间,中国同前苏联逐渐进入敌对状态,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虽然由对抗逐渐走向了缓和,却基本没有得到外来的军事技术帮助。在这一期间,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军工企业,就在近乎于封闭的状态下,靠着自力更生研制武器装备。在中国国防事业起步的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做出了两项有远见的战略决策,一是在临时应急的引进前苏联的武器装备之后,建立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不是靠向前苏联长时间订货来解决自己的武器装备,如果那样做的话,那中国肯定就是一个软骨动物。第二,是建立自己的陆海空军装备,以及核武器导弹的研究机构。采取先仿造前苏联的武器,然后消化吸收他的技术,再自主研制和自主创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中国的国防工业就永远不会有自己创造的产品,就会永远是前苏联武器的仿造厂、克隆厂,那么就会永远比他人落后一步。  在六十年代最令当时中国人自豪的军事成就,就是“两弹”,也就是导弹、核弹的研制成功。这一个项目受前苏联撤退专家的影响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己有一批在国外学习回国的顶尖级技术专家,例如当时回国的钱学森,在美国就是世界级水平的导弹专家。再如王淦昌、邓稼先这些人,在美国就是有名的核技术物理方面的学者。再如称之为“中国原子能之父”的钱三强,那是第二代居里夫人的学生。在他们的组织下,中国科研人员展开了自主公关,只是使用前苏联的设备,而立足于自己团队的科研,因此中国于1960年,就研制成功国产的地对地弹道,1964年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1966年实现了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的发射成功,这就使中国的核力量形成了实战能力。1967年,中国以空投方式爆炸氢弹成功,1970年又用中程导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研制那真是一曲英雄主义的凯歌。六十年代初,国内进入了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很多研制人员经常处在饥饿之中。我曾经见过称之为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据她讲就是当时像他们这样高级的科研人员,粮食也是有定量的。加班的时候,大家还是感到饥饿,当时邓稼先能够向同事们提供东西只有饼干,晚间大家加班,肚子饥饿了,只能发点饼干啃一啃,然后继续工作。当时国内缺乏很多必要的科研条件,例如当时中国根本没有电子计算机,进行两弹试验需要研究大量的数据,那怎么办呢?在当时的情况下,据他们老一代人回忆,只有采取在纸上笔算的办法。当时在研究所里面留下的纸算的草稿,居然来讲有很多麻袋装,作为一个珍贵的历史资料。真是靠着人工打算盘,纸上写草稿,这样一种非常简陋的形式,算出了许多重要的数据。  另外中国的两弹实验基地是在荒原和戈壁上。八十年代,以后美国的国防科研人员曾经参观过中国的两弹基地,他就问你们的人在这里工作多长时间?当时中国国防科研部门的人同他们讲,我们的人有的时候在这里一呆十几年。这个美国人感到很惊讶,就说像这样恶劣的条件,对美国军人来讲,至多半年就得更换一次。当时中国科研人员和中国军队的相关人员那真是“战风沙斗戈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核实验场,以及相应实验设备的建设工程。为我国的两弹一星的奠基和最后取得成就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中国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两弹项目的时候,国内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独立制造,在这么一种薄弱的基础上起步,十几年内就完成了两弹一星的项目,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上研制时间最短的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当年国内也出于争气的鼓劲需要,曾经宣传中国的尖端武器是勒紧裤腰带搞出来的,如果查阅历史数字仔细计算,中国在两弹一星项目上的花费,总共只有100亿人民币左右,在十几年间,这一支出只相当于国家财政支出的2%和每年国防费的12%,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间,研制核弹导弹是花费最少,而且时间最快的。  当年中国的导弹核弹这样的尖端武器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起点高,一开始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与重点领域。例如当时国内需要搞的科研项目很多,有些人认为应该先搞飞机,再搞导弹,特别是从朝鲜回来的一些人,就是深感到美国飞机掌握了制空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认为中国首先应该把发展飞机放在第一位。国防科研部门就出现了“飞机乎,导弹乎”这样一个争论。毛泽东当时听取了钱学森的正确意见,就认为飞机主要是一个经验问题,经验问题是靠长时间使用才能够积累起来的。导弹核弹主要是个理论问题,理论问题好解决,经验问题不好解决。理论问题解决了,他就炸了,而且导弹使用的材料比飞机使用的材料要求更低,因为导弹是一次性使用,飞机是反复使用。因此毛泽东最后拍板,两弹为主,导弹第一。  当年中国在经济及其困难的情况下,抓住两弹这个重点尽快实现突破,被事实证明是唯一正确的方针。另外,当时中国在接受前苏联的援助的时候,自己全面的掌握他的装备、技术,因此可以说当时中国在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一开始就有着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1957年中苏国防新技术签订之后,中国是立足于自己的科学家来研制核弹和导弹,只是引进前苏联的设备,请前苏联专家作为顾问和咨询,这就相当于设计师自己当家,用别人的工具。那么后来前苏联中断援助之后,中国仍然可以把两弹工程继续坚持下去,并取得一个一个新的成就。  我参加过国内的两弹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曾经会见过不少当年的两弹元勋。据他们讲,原子弹、近程导弹,中国确实得到了前苏联的帮助,而氢弹和远程导弹,前苏联没有向中国提供任何帮助,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这就体现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在文革的动乱中间,从事两弹研制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还大都得到了保护,使得这一项目,还能够在当时比较恶劣的政治环境中间继续发展。中国在尖端武器方面取得了这些成就,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威慑能力,这也是中国在世界上奠定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1970年中国的两弹一星项目最后完成,也就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全部成功,1971年联合国便通过了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国的常规武器研制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消化前苏联技术的时期。这一期间,中国虽然有部分自主创新,但是由于原来的技术基础薄弱,因此在常规装备方面长时间没有实现的跨代的突破。  中国的常规装备在前苏联中断援助之后,陷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停滞期。这里面有几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国的科研机构刚刚起步,自己缺乏经验。当时中国派到前苏联留学的人员,实际上前苏联有很大的限制。他们回来之后总结,学习武器使用的,苏方比较大方,基本上没有保留;学习武器生产,苏方保留就比较多;如果想学习设计,前苏联方面那就是保留相当多,不愿意提供的设计方面的技术帮助。这说明什么呢?就说明前苏联当年提供援助,实际上也只是让你处在使用和维护的阶段,设计永远要落于他之后,不希望中国有自己独立的设计。  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期间,许多科研生产单位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鉴于常规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六十年代后期,中央军委又强调“师团行动骡马化”,这就出现了指导思想的倒退,军队的训练和许多日常工作也大受干扰。当时许多武器项目的科研指导,也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情绪,违反科学规律,而按照所谓大会战的方式搞突击研制。例如空军同时上马,搞歼8、歼9、歼11、歼12、歼13,多种歼击机。结果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没有一种机型能够定型。海军虽然研制出新型驱逐舰,但是舰体建成之后,缺少相应的雷达等仪器,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没有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国防科研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国防现代化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他应该靠提高全民和全军的科学素质来解决,不能依靠小农经济的单项思维来搞,希望一蹴而就。  从1964年起,中国半数左右的基本建设费投入了三线建设。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把中国的战略建设重点,转到远离沿海的内陆山区,主要是在西南地区。这样中国在西部原来的偏远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立的军工体系,这对改善中国的国防工业布局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当时国内实行的是军民两层皮的建设模式,军工体系和民用工业完全是脱节的。军工体系的建设,因为不讲商品和效益,只是单纯投入,没有经济收益,这也使国防科研费往往难以为继。正如后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总结的,就是当年对战争形势做了过火的估计,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实际上是以战备为重点的,当时国务院有七个机械工业部,有六个是搞军工的。只有一机部生产民用机械产品,二机部搞核武器、三机部搞军用飞机、四机部搞电子武器、五机部搞陆军常规兵器、六机部搞海军装备、七机部搞导弹。  由于当时的国防企业只生产军用产品,不生产民用品,军用品用于援外的时候,还坚持不当军火商的精神免费赠送。这就使中国的国防企业日益成为国家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这样的军工建设模式,不仅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也影响了国防工业的自身发展。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十几年间,解放军的常规装备在仿苏式的基础上,几乎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这就使中国的常规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原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重新拉大。  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几年里,进行的独立探索经历了种种的曲折,虽然步履维艰,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毕竟还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自己的队伍,有了经验教训,通过自身努力,又使本国自主的科研研制队伍,有了自己研制生产的经验,这就为后来的大发展鉴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徐焰说国防第三集:改革开放为中国国防建设带来希望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固国之本  ——国防大学徐焰将军回顾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历程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卑感,大都和中国军队在对外战争中间的表现和武器装备的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鸦片战争失败,直至抗日战争中,中国沦陷了大半国土,都是与本国武器装备的低劣有关,这就导致了社会上长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一战,中国能与世界最强手打成平局,才恢复了中国人百年以来,丧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不过熟悉历史的人会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使用的大都是苏联武器。经过新中国60多年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仅次于,居于世界第二位。作为中国国家实力标志之一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也体现为武器装备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2年的发展,我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的巨大进步,同样是令世界瞩目的。回顾1949年以后,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国家实力增长的一个缩影。  第三集:改革开放为中国国防建设带来希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  中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记者马艺)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军工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走出去,我们看到了差距;请进来,我们了解了自己。聂老总指示“国防现代化买不来”,多年的技术储备打下了基础,战略需要、观念更新,聚合成中国军武装备升级跨代的实力。时间:1979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  1978年末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也就此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拨乱反正,全军部队和国防科研部门真正确立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正确的国防发展方向,清算了过去左的错误,对我国国防建设的种种干扰。军队和国防科研军工部门也通过面向世界走出国门,从此开阔了眼界。这也迎来了我国国防尖端事业,以及各个技术部门的全面创新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也就是1978年到1979年,我们国家的军工部门的领导人纷纷走出国门,利用当时与西欧比较好的交流关系,到英、法、德等国的军工科研部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那个时候,每年组团出国的军队单位就有四五十个,走出国门之后,那个时候大家最痛切的感觉,就是我们落后得太多了,感到了自己的差距,也就增强了追赶的急迫性。例如当时中国的常规主战装备还基本上停留在前苏联五十年代的水平上,与当时的西欧的装备水平要落后25年到30年;例如当时中国空军的主战战机还是第一代仿米格19的歼6,只相当于五十年代前期的水平,而这个时候西方国家的军队普遍装备第三代战机,例如的幻影2000,美国的F16、F15。那么中国空军的歼6与之相比是落后了整整两代了,是第一代和第三代的差距。例如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59式,这是前苏联五十年代中期特54的仿制品。从当时西方的主战装备豹2和M1相比也落后了两代,也是第一代与第三代的差距。  1978年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有关部门曾经设想大量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军队也曾经设想过成批购买西欧的先进装备,为部队全面实行换装。例如豹2坦克和105毫米的反坦克炮,被当时的中国陆军看中了,想大量购买。中国海军也曾想洽购英国的42型驱逐舰,并引进他的技术,改造自己的051驱逐舰。空军则从英国商议购买“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并洽商购买法国的幻影战斗机。不过西方的军工企业家,与当年的前苏联不一样,他们是讲求实力的,而且人家只热衷于推销武器成品,不肯转让核心技术,而且要价之高,是令人咋舌的。  当时计算起来,如果全面购买西欧的装备为解放军全面换装,大约需要600亿美元,而且买来这些装备之后,国内的军工体系也保障不了,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军工体系是苏式的,连一个螺丝钉与北约的口径都不一样,你要全部更换为欧美序列,那么军工业也要彻底实行改造,那么花费又要加倍了。中国1981年的外汇储备总共只有27亿美元,还要优先保证经济建设,所以就不可能再花大量的钱去全面引进西欧的装备,何况美国和西欧国家在骨子里仍然把中国这个共产党国家视为异类,他们在关键性技术上控制很严。  中国买来西方的武器,在零配件和技术保障上肯定要受制于人,到头来在政治上也会被人卡脖子。曾经是当年中国国防工业奠基人之一的聂荣臻针对这个情况,就特别致信中央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买来一个国防现代化。”中国领导人通过认真研究本国的情况,最后还是认识到提高本国军队装备的出路还在于自己研制,对外交流主要是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己消化之后,再立足于以自研装备为主。有了这个正确的指导方针,当时国内军工部门主要着重于引进外国的武器装备的技术,购买武器往往也只是买少量样品。当时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费大幅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军工业对外国的先进武器装备,主要是吃透他的技术,然后再进行旧装备改造,而不是上马搞大量新型号。例如,引进外国的航电技术着重改造中国原有的歼7战斗机,同时用引进的火控技术改造了59式坦克,这就使这一型号的坦克在战斗力是得到提升,有了跨代的升级。  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的军工企业对武器装备采取了多研制、少生产的方针,也就是说生产出来之后只有少量的装备部队,然后在使用中继续改进,多数部队还保持原有的装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军队从整体上看,装备水平没有太大的改善,但是军事科技水平却有了不少的提升。例如1981年,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这个技术的成功运用到军事领域就可以使一枚导弹,分导出多枚弹头。1982年,中国的常规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1988年中国的核潜艇又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这都标志着战略武器的水平,又有了一个跨越性发展,就是真正能够形成轰炸机、弹道导弹和水下核潜艇三位一体的核打击手段。  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广场阅兵时,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系列导弹、中程导弹和693型主战坦克、自行榴弹炮、装甲输送车,以及歼8歼击机都参加了检阅。  84年国庆阅兵的时候我也在现场。当时感到这个场面非常恢宏壮观,更感到令人振奋的一点就是,当时讲我国受阅的武器装备都是自行研制的,而1959年受阅的装备,部分是从前苏联直接购买的,其余的都是仿制的苏式装备。当年是照着葫芦画瓢,这个时候能够有了自己的创新发展。当然了,内行的人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中国自主创新的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既然已经有了自主创新这样一个团队,已经走出了这样一条的道路,那么经过以后的努力,那就有一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光辉的前景。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在国内,军工企业也实行了平战结合和军民结合。  1978年邓小平主管军委之后,当时经过计算,中国的国防工业生产能力超出了平时军队订货10倍以上,还不生产民品。邓小平对此提出批评,强调必须实行两个结合,那就是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于是,国防工业开始实行了转型,实行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这样一个正确的方针。这不仅解决了军工企业的经费来源又有了活力,同时在下一步武器的研制也能够有了重要的资金积累,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1989年夏天之后,西方国家联合对中国实行军品禁售。这个时候的中苏关系却实现了正常化。前苏联衰落和连邦初建的时候,他的军工企业急需要经费以解决生存困难。中国因此再度在隔绝的30年之后,从旧日的合作伙伴那里,又引进了有国际八十年代水平的先进的战斗机、地对空导弹和核潜艇。例如前苏联在八十年代研制成功的苏27战斗机,在九十年代初销售到中国,这就使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水平一举提升了差不多有20年。九十年代后期,沈阳飞机公司还引进了他的生产线,苏霍伊战斗机的引进项目,包括苏27、苏30和他的生产线,在近十年间花费了差不多100亿美元,是解放后中国国防企业花钱最多的一项引进项目,但是却大大提升了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的实力。中国国防企业吃透了苏霍伊的技术,使自己的飞机研制又有了一个跨代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前苏联瓦解之后处于衰落期的俄罗斯航空工业,因为有了中国这样最大的订单,也使他自己能够得以维持,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双赢。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俄的军购数量其实并不算太大,却解决了一些重点技术的引进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国防企业对西方的装备也进行了重要的探索,这就使自己的自主开发能力有了大大的提升,对重点武器的开发有了不少质的突破。&&&&一些中国的在研装备,即吸收了俄罗斯新装备的优点,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武器研制的一些特点。我们把两方面好的经验和特点结合起来,也最终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沈阳飞机公司,原先采取仿制俄罗斯的苏霍伊战机,在对他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又配备了国产的电子设备,用了国内的材料,我们生产出来的飞机性能比引进的原装备还要更好些。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及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对中国军界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材料,让我们认识到,在现代战争中,电子信息装备的作用已经显得格外重要,有着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军队具有跨代的优势。现代战争的较量,按照有些人的形容,就是硅片的较量比钢铁的拼搏更重要。吸取了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经验之后,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军队的建设就把信息化作为重点,武器装备的发展也强调信息化作为重中之重。由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实行了863高科技发展计划,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电子工业水平的提升为由民品向军品转化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国内的电子信息工业也使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99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天安门阅兵向世界初步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全新面貌,特别是武器装备有了跨代的发展。在这次阅兵中,中国的新型坦克、装甲车和各类导弹大批亮相,这些作战平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例如当时中国亮相的99式和96式坦克,就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的各个军工企业也都按照行业组成了各个集团公司,这就是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方式来推动武器的研制,而不像过去那样通通是按照国家的指令来进行。我们说按照市场方式来运作,就使得我国的主战装备的发展可以与世界标准来接轨了,这也是合乎市场需要的大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这可以说是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回顾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后期,中国是处于封闭状态之下,武器装备的发展明显放慢。八十年代主要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九十年代是在引进前苏联、俄罗斯的成品。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人员所进行的自主创新,这样就使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客观地讲,中国研制的武器,即有前苏联和俄罗斯武器结实耐用、价格较低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武器侧重于精密的长处,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发展之路。徐焰说国防第四集:锻造和平利器&迎接建军85周年 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固国之本  ——国防大学徐焰将军回顾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历程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卑感,大都和中国军队在对外战争中间的表现和武器装备的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鸦片战争失败,直至抗日战争中,中国沦陷了大半国土,都是与本国武器装备的低劣有关,这就导致了社会上长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一战,中国能与世界最强手打成平局,才恢复了中国人百年以来,丧失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不过熟悉历史的人会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使用的大都是苏联武器。经过新中国60多年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仅次于,居于世界第二位。作为中国国家实力标志之一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也体现为武器装备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2年的发展,我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的巨大进步,同样是令世界瞩目的。回顾1949年以后,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国家实力增长的一个缩影。第四集:锻造捍卫和平的利器 迎接建军85周年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  中广网北京2月8日消息(记者马艺)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日新月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国防建设整体推进,步伐加快,军工科研得到从未有过的良好物质保障,技术创新、跨越发展推动武器进步进入第二个黄金期。时间:1999年至今&  一个国家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研制都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结晶,同时也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来支撑。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由于有了雄厚的财力保证,中国对国防的投资也逐年得到了增长。尤其是1999年,美国飞机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件发生,这不仅激怒了全国民众,也使国防部门深刻感受到要增强我国的国防科技实力,这对捍卫我国的安全和尊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根据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时公布的数字,在此前十年,中国对武器装备研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1999年以前的50年。90年代和进入新世纪之后,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如果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1990年中国的国民产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GDP,只有3000多亿美元,1999年就突破了一万亿美元,2010年达到了5.9万亿美元,就是扣除美元贬值的因素,这20年间,中国的国民产值也等于翻了三番。  目前我们中国的国防投入,按照比例来算,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的国防开支水平是占一个国家GDP的百分之二点几,美国达到4%。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9万亿人民币,而国防预算只有5321亿元人民币,也就是只占GDP的1.4%左右。那么中国的国防预算,虽然现在已经跃居于世界第二,但是同美国相比,也只不过相当于美国的1/7。  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国内的科研水平有了大幅跃升,国防投入大大增加,可以说军工科研得到了1949年以来最为良好的物质保障条件,这使中国的武器研制有了快速的发展。  回顾历史,人们往往将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期,作为中国武器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可以说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期。相比之下,第一个黄金期,中国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全面模仿前苏联的成果,那么第二个黄金期的发展,主要是自主研制,这一时期对外购买了少量武器,只是作为补充,或者是作为研制中国的武器型号的一种参考材料。有了自我研制,取得了这样重大的成果,中国在军工方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才有了真正的希望。  武器装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目前从一些工业品的产量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例如在2010年内生产了全世界45%的钢,消耗了全世界45%的煤,制造了全球43%的船舶。中国的水泥、汽车、家电、五金用品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间的比重也由20年前的2%达到了8%以上。中国有了当前这样一个“世界工厂”的称号,国防科研方面也相应的有了重大的突破。  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可以说中国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军工科研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弥补了过去基础研制的许多弱项。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这些高技术领域都有了一些让全世界瞩目的成果。例如解放军陆军第三代坦克批量装备部队,陆军有了先进的野战防空装备,远程火力的突击装备大量生产,国产的第三代战机歼10于2004年装备了航空兵,以后逐步发展,使中国空军形成了以第三代战机为骨干的空中装备体系。  歼10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骄傲。从1986年开始立项研制,2004年正式服役,长达18年。在这一型号战机服役列装的时候,总工程师曾经这样感慨,我们的歼10长大了,18岁参军了。尽管歼10研制的时间长,但由于起步晚,所以也有优势,它可以借鉴其它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三代机的经验,当然就会少走弯路,所以歼10一出世,就达到了当前国际上主战装备三代机的水平。  另外,中国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加上自主科研,研制出自主的防空导弹装备,中国也研制了先进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使空军已经具备了攻防兼备的能力。国产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大量列装,使得中国海军的先进舰艇数量有了大规模发展,再加上配备先进的舰载武器系统,这就增强了防区外打击能力和海军编队的防空能力,过去中国海军的最大弱项是缺乏防空能力。第二炮兵部队开始装备机动的战略核导弹,例如1999年和2009年,在天安门前阅兵的最耀眼的明星,那就是中国的战略机动导弹“东风31”,这就使中国的二炮部队具备了“核常兼备,慑战并举”的作战能力。解放军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战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军队建设可以说现在到了一个更新换代期,由过去只强调机械化,变为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在有些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最令中国人自豪的是中国国防部门发挥自身强项,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迈向外层空间,从神舟1号到神舟7号相继发射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业,也仅次于美国和跃居于世界第三位。2007年1月,中国还进行了反卫星试验,虽然中国击落的是本国失效的风云气象卫星,却说明中国已经拥有了外层空间的打击能力。2011年中国的神舟8号和天宫1号实现了在外空的对接,这就为下一步建立空间站,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又具有一个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国防科研水平的跃升,也使中国生产的武器在国际军售市场上,由低端走向了高端。过去中国出售的武器特点是价格低廉、档次不高,而在近几年,中国推向国际市场的FC1枭龙战斗机、凯山防空导弹、江卫级护卫舰,这些重型主战装备的技术水平,都已经不逊于欧洲国家同类产品的水平,价格又具有优势,因而能够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欢迎。在中国武器外销增加的时候,武器的外购却在不断的减少,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中国一位导弹总设计师曾经公开对记者发表讲话说,前些年我们从某些航空强国引进了一些装备技术,这对我们是有不小帮助的。但再过三年,最多五年,他们再想向我们销售产品就会相当的困难,因为那时我们的技术水平,可能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他们。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四年,他当时的讲话,现在在多数领域里确实已经变成了现实。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又是对武器装备发展的一次大检阅。这次参阅的部队,地面有30个装备方队,展示的武器数量超过以往历次国庆阅兵,而且性能也有了新的跨越。国内外舆论特别感到新奇和注意的是,就是这次阅兵,中国能够充满自信的公布了每项武器的型号,也说明了他的部分性能。过去美国为首的西方总是说中国不透明,确实中国过去一般不公布自己的武器装备的型号和性能,主要是让对手摸不清虚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装备落后造成的。现在透明度大大增强,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中国武器装备的大发展,已经使自身的自信心自身的实力有了大大的增强。  在这次国庆阅兵中,展示了国产的第三代主战坦克99式和96式。虽然在十年前的天安门广场的阅兵中就已经出现过,但是这一次他的内部设备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外装甲的防护设施也有了可以看到的改进。在这次阅兵中,汽车牵引的火炮已经退出了阅兵行列,参阅的火炮都是自行火炮,或者是车载突击炮。其中参阅的155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在出口中东之后,被用户认为优于西方的同类装备。中国的新型远程火箭炮研制成为,这使解放军在远程火力投送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其他强国。近年来,中国的新型武装直升机研制成功,也使解放军的陆军航空兵有了国产的新型装备,能够占据一树之高打击装甲目标。  2011年中国下水试行的第一艘试验型的航空母舰,这使国人看到中国的海军大国,甚至是海军强国之梦,即将得到实现。现在从海军的总吨位看,中国海军也已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三位。在2009年国庆阅兵中,亮相的最耀眼的明星,还是中国的远程战略导弹“东风31甲”。他再次作为重要的方阵亮相,这是最有战略威慑能力的武器。但是同以往相比,他显示出个头变小了,威力更大了,能够机动发射,这就具备了第二次打击能力。再加上“东风21”中程导弹,和“长剑10”巡航导弹的亮相,就形成了远中近程配套的体系,表明中国军队核常兼备的战略打击能力又有了一个跨代的发展。  在国庆阅兵中间,海军因为不可能陆上行舟,到天安门广场来参阅来,主要是以车载的方式,展示了多种导弹,特别显示出反舰和防空能力的跃升。  在2009年国庆阅兵中间,空军受阅编队的战机达到150架,是解放后历次阅兵中数量最大、机型最多的一次,而且所有的战机都是国产的,其中歼10、歼11,属于世界上的第三代。让不少人感到很神秘的国产预警机,也首次加入了受阅阵营,这表明空军的战斗力,又发生了一个质的提升。  日,中国新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在成都进行了试飞,这使中国又即美国、俄罗斯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这一种新型战机的国家。  随着全球范围高科技的发展,航空业作为高投入、高科技密集的产业,在世界上实际上已经成为军事贵族产业。现在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还维持原有的完整的飞机制造业,欧洲国家必须联合起来,才能维持一个完整的航空工业。其他国家的航空业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都已经成为美国、俄罗斯、欧洲航空工业体系中间的配角。在这个形势下,中国的航空业异军突起,这标志着中国的基础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科学、电子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就能够改变,未来世界空军强国的格局。近些年来,国际上的局部战争已经证明,空军已经成为首战之军,中国在世界战机的研制领域已经超越欧洲,而跃入前三名之列,这就为解放军空军在将来能够确保“首战用我,全程用我”的战略目标。  中国武器装备的大幅进步,也使各个军兵种的战略任务有了新的变化。目前中国的陆军强调他的战略任务是全域机动,海军的战略任务由近海防御兼顾到远海防卫,空军则实行了攻防兼备,二炮达到了核常并用。自2004年以后,中国每隔一年发表一份国防白皮书,其中都向国内外宣布,中国军队建设的重点是信息化,能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也是中国军事斗争准备的主要任务。当然了,中国在综合国力增强之后,也不会走对外扩张之路,不过保持国防实力的适当发展,这才能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国内的分裂势力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人民军队的面貌由过去的小米加步枪,走道了今天的机械化加信息化。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导弹神舰刺破青天,新型核潜艇可下五洋,装甲铁骑高速驰骋。中国的新一代军工人员和军队的广大指战员,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方面,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艰辛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不过国人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多数高端产业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的制造业的产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但是计算机芯片和操作系统,主要来自美国,高档发动机主要来自俄罗斯,符合材料和数码技术主要引进于,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目前中国在微电子、光电芯材料、航空工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弱项,只有航天工业,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邓小平早就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科学技术也是第一战斗力。中国的崛起需要有雄厚的军事力量来保障,那么提升这一保障能力,又要以科技强军为重点。中国不能满足于只造低端产品,必须努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升级。例如在号称工业之花的大飞机制造业上,中国需要克服长时间无所作为的局面,特别应该治好“心脏病”,什么叫心脏病?就是发动机制造,这一个长时间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如果这个差距不能克服,中国就永远无法弥补制空权方面的缺陷,而现代战争中间的制空权又是最重要的。  工业时代的战争统称为“钢铁枪械的较量”,信息时代的战争被称为“芯片的较量”。如果中国能够缩小这一领域的差距,国产的各种导弹、无人机、卫星、个性雷达的水平,都会大大前进一步。当然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个国家在教育科研试验等多个领域的反复循环验证的过程,军事科技的水平提升又要寓军于民、军民结合。中国越发展,外部环境就越安全,安全的环境改善,又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吧,回顾中国武器装备60多年的发展,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武器装备总体水平与过去已经是天翻地覆换了人间了,但是从世界最强手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科技强国为主,努力发展我国的国防力量,同时又不要同强手搞全面对抗和军备竞赛,坚持和平发展这一国家总体目标不动摇,这才是强国富民的正确方向。  我是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感谢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强军故国之本》——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回顾系列节目。
馆藏&1941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对中国国防的认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