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匠人精神代表人物,指的哪一类人?

他是新时代的“老匠人”_凤凰资讯
他是新时代的“老匠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南石刚从央视“七一晚会”录制现场回来,头发花白的他谦虚地对记者这样表示。他身后办公室的柜子里,密密麻麻地摆着各种获奖证书和奖杯: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国家级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事们说他身上有“工匠精神”,凡事精益求精,工作30年,没一点失误。他是新时代的老匠人,他领办的“王南石首席技师工作站”去年被授予“王南石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在这里,王南石带出很多优秀技师。
原标题:他是新时代的“老匠人”做“四讲四有” 合格党员榜样的力量“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南石刚从央视“七一晚会”录制现场回来,头发花白的他谦虚地对记者这样表示。他身后办公室的柜子里,密密麻麻地摆着各种获奖证书和奖杯: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国家级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事们说他身上有“工匠精神”,凡事精益求精,工作30年,没一点失误。他是新时代的老匠人,他领办的“王南石首席技师工作站”去年被授予“王南石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在这里,王南石带出很多优秀技师。王南石是中国航天科工晨光集团公司航天伺服自动控制系统装配特级技师。1957年出生,学历不高,好钻研。1999年,他提出改进油泵机械密封性能的技术方法,使油泵一次交验合格率由不足30%提至95%以上。王南石多年来坚持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融合成系统创新,先后主导或参与完成的工艺技术攻关、产品装调技术研究项目等,多达30余项,撰写技术论文10余篇,解决了许多精密装配的技术难题,在航天伺服自动控制系统零部件工艺技术突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10月面对党旗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天起,就从未敢忘记自己的誓言,从未敢忘记作为一名工人党员的职责和作用。急难任务面前看担当,面对一个个技术难题,王南石自觉践行诺言。同事刘长坤说,有一次,某型号液压油泵传动齿轮副装配定位精度不高,导致产品未能通过试验考核,以当时工艺技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个重大技术难题,科研生产一时陷入僵局。王南石通宵达旦地找资料、做试验、分析数据。同事知道他又铆上“倔劲”了,只好悄悄给他的茶杯续上热水。当他终于创造性地设计出巧妙的工装解决该问题时,大家看到,他那兴奋的笑容背后,是满眼的血丝和满身的疲惫。生活里的王南石,最爱听古典乐,也爱看哲学等思辨性强的书。古典乐的深沉,哲学的缜密与严谨,也渗透到他工作的每一处细节。他从事的伺服自动控制系统装配工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徐微陵说,“工作30多年,经他装配调试的各类型油泵达数千套,没有一套因装配调试质量发生问题。”采访期间,王南石一再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航天产品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一丝侥幸,“一点点不到位,产品会发生质量问题,但凡涉及工作要‘死磕到底’”。王南石的徒弟盛宏亮告诉记者,王师傅对生产组装配时的尺寸要求极高。在盛宏亮等年轻一辈看来,装配尺寸只要在允许范围内就可。但王南石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只求及格,要求一个最精细、最好的尺寸。” 王南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工人要有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既然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做好表率”,成为航天科工集团的首席技师后,王南石担负起培养年轻技术骨干的责任,领办了“技师工作站”。去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正式挂牌成立“王南石技能大师工作室”。徒弟形容王南石是个“老匠人”。他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心血,手把手传授给他们。他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给徒弟们编写独家教材;综合理论知识、科学方法,给徒弟开培训课,先后培养出特级技师1名,高级技师2名,技师16名。他还带领大家打通了20余处生产“瓶颈”。谈及工作成就,不善言辞的王南石连忙摆手,“作为工人党员,工作中就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他的习惯是,凡事动手前,要做好理论等各种准备,“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减少试错机会,一次攻克才是最理想效果。”王南石说,“对于我们工人来说,为了实现2025中国制造目标,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品质心和求知心,发扬真正的工匠精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246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15252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我已认真阅读并接受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请输入您的用户名或电子邮箱地址。您会收到一封包含新密码的电子邮件。
锤子科技副总裁李剑叶:新时代的工匠
日前,设计癖应邀参加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北京研讨会,其大中华区负责人薛萌在会上介绍到作为全球知名的国际性设计奖项,GOOD DESIGN AWARD 2016 年度的报名已与 4 月 6 日开启,至 6 月 1 日截止。
会上还邀请了获奖产品 Smartisan T1 获奖公司锤子科技副总裁李剑叶、小米资深设计师沈希洁、加八六设计博物馆池伟进行现场主题分享,其中李剑叶以「新时代的工匠」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以下是部分分享实录,由设计癖整理发布。
首先感谢 GOOD DESIGN,请我到这里跟大家做分享。我的标题是新时代的工匠。工匠,这个词现在非常多,然后大家都会讲工匠精神。大概从锤子开始到现在,变成了一个好像所有人都会讲的一个词。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什么是工匠精神?
其实讲到工匠,这个文化是从日本过来的,他们叫匠人,最早应该叫职人,就是专门从事某一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前几年有一个纪录片的大家有没有看过?主人公叫小野二郎,就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做了很久很久。里面有关于他的一个细节,他这种就餐的方式,很有意思:在你面前做寿司。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当一个寿司刚做完,给你吃的时候,它的状态是最好的,应该说是最好吃的,是最新鲜的。其次,他会观察吃寿司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比如你可能一看年龄比较大,酒喝或烟抽比较多,这个寿司他就会做的比原本咸一点,或者是口味比较重一点。然后,当你看到是一个更年轻的人,或者是一个女性的话,他可能会把这个味道调得更淡一点。同时,放上第一个寿司之后他会观察,你是用哪个手去拿寿司的。如果你是左撇子,他第二次放的时候,他会有意的放在另外一个位置。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很细腻的东西。
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从他考虑别人怎么去用餐,别人的体验上怎么样子的,然后不断去做调整的过程。里面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一点:他对事物完美的不懈地追求。而且,他总归会觉得这个东西能够变得更好,它肯定有一个更好的方案,或者更好的一个体验给别人。我觉得它是工匠精神一个很代表的东西。老罗说过几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他也是给了一个总结:偏执于有用的细节,或者偏执于无用的细节,偏执于甚至不会被发现有用和无用的细节。也就是说,其实有些东西可能是自己内部在较劲,然后不断地在进化,在进步。
这个 iPod 其实是很早的一代,很多人可能没有用过这个,当时是做了一个不锈钢的背盖,而且是全抛光。坦白讲,这个东西的生产的难度非常高,因为任何全抛光的东西,有一点小瑕疵、划痕,就很容易被发现。当时苹果公司找了很多供应商,也搞不定这个东西。后来他们找到了日本新泻县,当地有很多做手工打磨的一些老师傅,第一批 iPod 后盖全是由日本的师傅手工打磨出来的,打磨到了真正能够满足苹果公司所要求的那个品质的标准。
其实每个师傅本身能够做的这个东西的程度还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个叫小林的师傅,经常打磨十个,九个都是能过关的,非常厉害。当然这些工匠,面临一个问题,当这个时代以后过了的时候,有些匠人就会失业。这也给我们带来的很多反思。
工匠精神的一些反思
在知乎上面有一段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就带过来了。
它的意思是说,它认为日本总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在 N 纪元过程,能够把事情做得最精致,也就是说它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最极致,把这个东西做得最好,然后陶醉到这个里面。但是有的时候,他会忘了把这个整个 N 纪元推向 N+1 纪元。那等于说大家发现这些东西都过去了,整个系统会重建之后,它以前的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会变成没有参考价值,没有意义。所以他们突然就一整个的翻天覆地重新去学习,学习那个 N+1,然后在 N+1 过程中,又把这个东西推到更极致。
其实我觉得它本身是一直在进步的,只是说它有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而不是一个很连贯的问题。从这一点上,其实大家可以看,创新这个东西不是从 1 到 N,这都是从那一本叫《从 0 到 1》这本书来的。它讲的就是说你不能就是沿着一条既有的一条路去走,你是必须得重新去想,你根本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去找到一个向上的创新。我的感觉,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整个的变化或者动荡特别特别快,然后新技术,或者是一些新的商业模式,都是不断地在出来。
最终来讲,如果还在讲工匠精神的话,就是新时代的工匠兵,不但只是追求极致,而且更应该去定义这个东西。这句话不是别人说的,我是说的。
有一个我自己的想法:当你去定义极致体验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其实你在定义一个产品。你就要想到底要做什么东西,在执行的一个层面怎么样把它做得最好,所以你在做任何这样一个开发的时候,都要把它想清楚,这是在做这一件事,还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我刚才讲的那个变局,确实是说,你看到现在很多,比较大众化的一个品牌越来越强势。因为在前工业时代的时候,当你产品的数量往上走的时候,它的品质往往会慢慢地,可能会下来。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像以前的话,比如说手工的成分非常多。当你就是说量大的时候,可能越来越多,没法养那么多很有经验的师傅来做这个东西。而且同时它需要产能更加大的时候,它可能每一件产品它要做得更快一点,它的品质自然会降下来。其实它是一个前工业时代的东西。
但是到了后工业事业的时候,当你产品量大的时候,质量反而会好。比如小米,大家都很了解,他们因为有一定的量,所以供应商一定会全力去配合,而且可以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它是变成了一个更正向的一个循环,当你的量到了一定数量级的时候,它的品质反而会更高。所以说,因为这样一个思考,我们觉得就是工业设计师可能要更多地往前面想,究竟是你要做什么东西?然后是怎么做?所以我觉得已经不光是一个手艺人,而且要真正的去思考。
新时代工匠需要具备的素质
回到这个设计本身,我罗列了一些关键词,分享给大家。知和行,就是设计思维跟设计表达这这两个方面。然后再往下的话,老外喜欢这么讲,产品定义是 what,产品设计是 how,就是你怎么样子把这个东西表达出来。前者其实你要仰仗很多文字性的东西,你在头脑中做思考的时候。很多时候,我觉得不应该取决到一个很视觉方面,应该是更逻辑地,更文字地去考虑这些问题。当然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感受,一个是表达。最后,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说,怎么样把这个中间的这个鸿沟给弥合,所以是一个产品真正去开发的时候,你要这么去想这两个方面。
讲完这个,其实我觉得新时代工匠还需要很多东西,是这个:好奇心。好奇心的话,另外一个书《人类简史》,说得非常好,可以看一下。它里头提到有一点,当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它是从大西洋往美洲那边去,比如说他是从美国一岸上岸,他当时坚持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这是错的。当时发现了之后,他们在做地图的时候,也开始画这个大陆图的这一边。但是当整个世界地图画出来的时候,有很多的探险家就会想,这个大陆再往里面是什么东西?或者另外一边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又变成了一个大家很好奇,都要去探险,这也是促发了其实当时是欧洲的一个大发展。所以说其实我觉得大家也都看过一句话,叫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所以很多东西应该自己去探索。
还有一个开放观,开放观是什么意思呢?我不知道大家玩不玩游戏,游戏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开放,比如说你里面是完全自由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以前我认为,一些产品或者物种在进化的时候,像树一样,慢慢地先有丛林,从 A,到 B,然后再到 C。我发现现在整个的世界是很开放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网络化的东西,网络化的不光是电脑相连接,其实所有的一些产品也是网络化相连接的,譬如说有人在做电视机,他有可能突然一天做了投影机,或者有人开始做 VR 了,也许慢慢电视机可能就没有用了。所以说其实现在是整个世界的竞争,我觉得不像以前一个产品的进化,比如是从电视机从比较大到比较小。它完全有可能从「旁边」出来。所以就变成,你要用很开放的一个想法去想你的产品怎么去定义,比如说你在做一个电视机的时候,可以去想可能还有任何跟视觉相关的娱乐方式是什么?有没有别的东西。
洞察力,其实是我觉得深泽直人其实是在这个方面是非常非常厉害的,看这张图,他会观察到别人把喝完的牛奶盒放在一个人很不自觉地认为最合适的一个地方,正好是那个形状的跟大小和高度正好是相符合的。他又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说身体的感受有些东西是不会经过你的大脑去思考的,比如说你在 check 车的时候,你和周围身边人的距离,可能自然不自然地会是一样的,因为这个时候你是身体上感觉是最舒服的。这是一个下意识的东西,所以你一定要有洞察力,因为很多人可能不一定会直接告诉你他的体验是怎么样子的。
最后,设计师应该会讲故事。讲故事是为什么?就是说我觉得设计师应该像一个导演一样,就是你做一个产品的时候,里面应该设立了它的世界、人的行为和情感等几个方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诗歌,为什么谈诗歌,并不是我们太文艺了,从这里面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个老师叫叶嘉莹,她分析了很多唐诗跟宋词,他写了一篇文章,我印象比较深刻。他给了一个命题作文,就是说同样的一个题目,叫玉阶怨,所谓的玉阶怨是描写深宫里头的一些妃子、宫女,得不到皇上的一个宠幸,在那边怀才不遇,比喻说一些知识分子感觉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发挥。所以说,这叫宫怨诗。
不同的人,其实都写了特别多。她里面就讲到,李白是怎么写这个诗的。你可以看到前两首,基本上很平铺直叙地表述不开心,直接说我不高兴。李白并不是这样,我觉得他更像李安一样,就像一个导演一样。我跟大家大概稍微讲一讲,他是怎么叙述的,「玉阶生白露」意思说晚上的时候,在一个很豪华的会所里,已经开始下露水了。「夜久侵罗袜」,一个人一直在那边站着,因为有露水,袜子都已经湿了。完了之后这个时候你该干嘛呢?是不是就应该洗洗就睡了,还是怎么着呢?这个人没有洗洗睡,她干嘛呢?她「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退了一步,然后把帘子给放下了,可能有一点点冷,但是还抬着头看那个月亮,古时候月亮只有一个寓意,就是她在思念一些什么人。
它只是一个场景,特别小,动作很细微。但整个人物的情感就可以表达得很清楚。而且同时,我做了一个特无聊的事,因为它里面有很多材料:露水,水晶,玉,还有月亮,当我把它放在一块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我们经常用的一个叫意象板,它这个意象板其实挺明确的。它给你感觉很冷,很硬的一个感觉。
所以说为什么李白诗写得好,其实他把所有的这些东西变成了这样一个电影。那我们可以怎么学这些诗呢?
这个是我做的,这是一个盘子,这个盘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上面有一个小缺口。那是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这跟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是有关系的,你一个人吃,两个人吃,或者是一大家族都是不一样,一个的叫独酌,两个的叫对饮,三个叫小聚,四个叫团圆。其实盘子是一样的,吃的人多和少,变成不一样的场景,寓意就不一样了。就是因为我们的饮食文化是这样子,所以可以这样子做。这样的一个产品,感觉是在讲故事。
以上是「新时代的工匠」的部分分享内容,想了解更多李剑叶的分享,可以看。
你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工匠,最应具备什么素质?
6、其他(可评论)
&正在加载 ...
你此刻的心情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设计癖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设计癖」,并给出设计癖原文链接。侵权必究。
Young Designer 2017 设计癖招聘季转一篇关于匠人的文章【晓松奇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转一篇关于匠人的文章收藏
中国缺马桶盖、缺指甲刀……就是不缺一个自诩的“匠人” 郎club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可点击标题下方的“郎club”关注我们。匠人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在中国古代,甚至可以说“匠人”其实是下等手艺人的代称,说一个手艺人有匠气,是一个不算褒扬的词汇,甚至是把他的创造力贬低到地平线以下了。然而,今天的中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言必提匠人,可笑的是在我们老祖宗那里被贬低的一个词汇,却成了互联网、智能硬件、广告人、自媒体、餐饮、金融、电商……等各界人士喜大普奔、荣耀加身的热词。可是,中国缺马桶盖、缺圆珠笔芯、缺电饭锅、缺指甲刀……什么优质商品都缺,就是不缺一个自诩的“匠人”。铺天盖地的匠人精神充斥着整个2016年的中国,就连出版业也呼呼啦啦出了几十本冠以“匠人”名头的书,恕我直言,这才是对匠人精神最大的嘲讽。“匠人精神”“匠心”这些词在中国已经成为烂大街的口号,但真正的匠人会把这些挂嘴边吗?“致匠心”就像“致青春”“逃离北上广”“一说走旅”一样,都被后来一系列的营销给玩烂了。什么人都说自己有一颗匠心,匠心就像一剂兴奋剂,成为后互联网时泛滥的精神现象,这似乎映证了一个连把活儿干好都是稀缺现象的病态社会。实际上,今天广泛追求的所谓匠人精神,似乎只是认认真真做事,可是,这难道不是原本就应该遵守的常识么?▌匠人精神与商业社会01 工业与现代文明:从身份到契约在全球工业文明时代之前,匠人是作坊手艺人的一个总代称,因为社会分工协作的低效,必须要一个匠人完成造物全流程,所以他们必须在较少的社会协作前提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造物过程。这在前工业时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陌生协作机制让小规模作坊匠人走向了没落,欧美的大规模制造企业内,这种孤独造物的执着生态逐渐消弭,所以匠人精神则逐渐走向了欧美工业社会最主流的职业和契约精神,从身份到契约,正意味着现代社会的诞生。 02 中国工业化与匠人阶层的断层中国社会在经历一个缓慢且漫长的从身份向契约转变现代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至今仍然非常不充分。与此同时,中国大规模工业化进程,让大部分手工艺人都走进了车间,变成了打零工的城市流民,然而第一轮工业化进程又是极其粗放且低效的,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手工艺人阶层逐渐走向了消失,工匠阶层的断层导致工匠精神在粗放的工厂车间里并没有转化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和工业精神。也就是说哪怕是靠谱的工艺品工匠都是稀缺且罕见的,就更不用说艺术品创作者了。真的是这届人民不行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绝大多数人,在被作为人的时候都有努力做好事的追求,然而这几十年的中国社会并不能充分地把人当成人,人只是被当成了劳动力,甚至只是简单的工具。只提供简单、仓促的培训,实际上并没有提供一个让工匠精神在工业背景下得以发挥和提高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中国社会至今距离真正的现代社会还有一段不可回避的路要走。 03 互联网连接红利殆尽的必然 信息经济时代和移动互联网通过强大的连接能力,打造了新一代经济的基础设施,2015年年底,连接效应红利接近尾声,几乎所有基础设施平台都在呼唤,那些真正可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工匠阶层,然而,光靠呼唤和推崇,就能立刻诞生符合这个移动互联基础设施之上的新一代匠人吗?在以上的三个重要的背景下,就出现了中国社会广泛呼唤工匠精神的现象。在现代工业与商业文明之前,匠人精神是对产品交付信用的人格与身份背书,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以后,就转变成在新的协作体系之下对工作热情、执着、严谨、认真负责、追求极致等等为一体的,一种现代商业社会的基本职业与契约精神。说到底这种精神已经是成熟商业社会的基本职业素质,我们一味地标榜匠人精神的时候,似乎忘记了其实现代商业文明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如果,我们把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当成了可以标榜的所谓精神,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职业素质已经到了每况愈下的境地?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做得好,不是因为他们有所谓的工匠精神,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不能完成一整套高标准的协作,根本无法满足商业社会的广泛协作的需求,低水平制造出来的产品就自然会被商业社会自动淘汰。想要在市场上立足,就一定要满足商业社会的需求,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要追求极致,因此追求极致成为商业社会的基本伦理。商业思维讲的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取得竞争优势,这是身为成熟出版人的最基本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我们才有资格谈什么匠人精神,而我们如今连这个基本的职业要求都没有做到,还奢谈什么匠人精神?做好你的手艺,是一个文字匠人存在的基本要求,否则市场一定会公平地淘汰掉你;我们可以不断追求卓越,却不能标榜自己履行了基本义务。其实,在这种泥沙俱下中,我们不妨先来反思一下,新时代里,匠人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匠人精神的本质 在很多行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绝大部分从业者都有荼毒颇深的精英意识幻觉,尤其是出版业,大多数从业者都患有严重的精英意识幻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往往有一种莫名的分别心和奇怪的傲娇感,他们认为做思想传播甚至比做教育还要更有价值和地位,言必提匠心,言必提文艺,言必提情怀。但是实际上,相对于一个合格的从业者而言,我们的很多出版人不是强调“匠人精神”太少,而是曲解了匠人精神太多,一味地把教化他人,取悦自己当成了所谓的匠人精神,而文化担当、文化责任只是一个所谓的“匠人精神”借口罢了。出版业离真正的出版工业与商业文明相去甚远,就更不必说基于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基础之上的全新出版业态。我们对商业社会的认知不仅是“鸵鸟策略”般漠视,而且更有“刺猬策略”般排斥,出版业,是我至今见过的最自以为是的行业。全球最好的奢侈品都得益于当年拥有最好的匠人,以爱马仕、香奈儿、LV这些品牌为例,不仅包做得好,并且做到了适度的工业化,这才是工业时代的所谓匠人。一个出版人的专业性无非有三点:第一就是价值的发现能力。出版人就像天使投资人一样,都要有敏锐的发现价值、鉴别价值的能力。我们要有从海量信息之中识别出代表用户需求的稀缺价值,例如,我们曾经操作过的选题《21世纪资本论》、《从0到1》、《科学跑出来》等等,都是我们作为出版人筛选信息识别价值的专业能力。第二点是知识产权价值的增值能力。比方说如果我们要出版一些跨媒介的出版物,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图书的出版,作为一个有专业性的出版人和策划人,需要综合电视媒介语言背后的信息,通过再次创作把它做到完整,再用出版物呈现出来,这个工作其实是极其艰难的。在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一旦浪潮过去,产品就不可能大卖,也就是说要在纪录片播放之后尽快出版上市。所以,既要抓紧时间,又要追求以用户立场和需求出发的精神,并且追求极致,才能把这个类型的出版工作做到足够专业。另外,以商业大佬写书为例,要通过把马云、周鸿祎、刘强东等大咖50多次演讲的逻辑穿在一起,呈现一个完整、饱满、有肌理感的价值。就像从沙滩上捡珍珠一样,捡了大大小小的珍珠,再一个一个打磨,然后再用一个完整的逻辑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最终再通过一个主题价值进行整体呈现,这个过程中通过创意与策划产生的稀缺性价值,就是作为出版人的匠心与专业性,也是知识产权价值得以增值的关键。第三点是价值的表达能力。作为出版人,即使有好的选题,但没有正确的价值表达,用户也不明白你要表达什么,那么传播效率就会很低。一个产品,如果不能高效送达给用户,就不能把作者、思想和知识产权变成更高的价值。很多公司都是靠价值表达取胜的,例如小米就是靠营销和运营驱动达成第一波成长,而所谓的米粉和黑科技粉则让这种价值表达形成了一个风潮。价值表达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创业者弯道超车的重要技能。以现代文明的鞋子和衣服举例,追求私人定制的精神在手工业时代,是不折不扣的工匠精神;然而工业时代,在一定的用户需求区域内,诞生了“均码”,因此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最大公约数的能力与把产品做好共同加持的精神,就是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然而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工匠精神? 当下社会,真正的匠人精神要在用户需求最大公约数和艺术家精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要追求极致,要在打磨产品上付出你的精力和时间。所谓的伪精英意识和伪艺术家幻觉都在满足自己创作的愿望,而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匠人精神,本质上并不直接对等于艺术家精神,因为即使是追求极致,也并不需要太多的从业者自我意识的表达,匠人精神的本质是为了解决绝大部分用户的难题而做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而美好的稀缺价值所做的努力。在产品设计与打造的过程中,他们用心去感受到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和精神,以及因此触发的用户的感动,才称得上真正的匠人精神。在后工业时代,我们还未能实现真正工业化私人定制之前,一个当代匠人仍然需要满足用户的最大公约数需求,在解决用户的难题和应用场景之中,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便捷且美好的精准服务,为用户提供稀缺而持久的价值,这才符合匠人精神的基础要求。▌重新定义匠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的接连到来,实际上已经昭示着匠人知识的迭代速度已与农业与工业文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新经济与新世界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像匠人一样思考。新技术在不断驱动新的技艺,譬如说编程技艺,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机器智能、大数据等全新技术背景下,必将诞生一大批基于新技术的新工匠,全新的技艺与协作要求也随着移动互联的全新组织方式在不断变革。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一代际的技术之间的隔阂都是前台新工匠不能轻松掌握的,所以新经济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的工匠精神。以用户为中心,超越用户预期是新匠人精神的精髓。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用户至上或者把用户当成上帝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匠人的精髓是对他人体验的尊重,用户的理解力就意味着你要在手艺的表达之先,感知到用户想要什么。真正的工匠在造物或者提供服务的时候,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产品的研发和送达都要以用户的需求和时间为中心,而不是让用户追着你的产品和服务跑。 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超预期,超预期是新时代匠人的必要思维方式,在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没有意外的超预期,获得用户青睐的可能性将越来越低,这就是全新匠人精神的灵魂。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作品。一流的心性,并不是要傲娇地形成一个鄙视链,而是在用户面前保持谦卑心、同理心和利他心,这是新匠人精神与商业文明之中的天使之心,用这样的心态工作的工匠,一定会不断打造出熠熠生辉的作品。作为一个匠人,一个商业社会的人,在用户面前要永远保持谦卑,而不是把用户当成受众、当成被你推销的对象。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说:“凡是对人热情的木匠,手上的活儿也不错;反之,对人不耐烦的木匠,手上的活儿也不怎样。” 这里的心性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对待用户的“德”,“德”比“艺”重要,技术经过实践可以快速提高,品德和格局则很难快速提升,需要慢慢“磨出来”。自我赋能,开放协作,匠人的本质是对自己天分的尊重,就是找到一个爱干的事,认真干好它。一个合格的匠人,甚至要有一点自负性的自尊心,这种自负不是对用户,也不是对同行的,而是对自己的。这份自负与自尊,令他们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这是一种因为自身本领高超而产生的自信,只有自信才能带来勇气,逼迫自己努力前进。自尊是获得自我赋能的前提,自我赋能的人更加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意力,进而能够通过高效自主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在一个组织内部,员工所在的公司层次越低,创新空间就越小,只需机械执行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创意精英。《重新定义公司》里面说到的创意精英就是那些可以充分自我赋能的人
大部分在我看来瞎扯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