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城来历的议论文五百字不少于五百字

当前位置: &
& 行将就木的来历_700字
行将就木的来历_700字
精粹APP,写作提升无忧!
作者:admin& | & &&
人浏览了这篇文章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硼姬,打算将来让
她生的儿子继位。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他俩
只得逃走。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跟
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e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查字典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zuowensucai12609/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考试类型:
作文类型: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稿费提现申请
彭斌彬今天10:18
稿费提现申请:100
丁月华今天08:19
稿费提现申请:100
蒙冕武今天08:49
稿费提现申请:100
潘孝勇54分钟前
稿费提现申请:100
聂丽梅31分钟前
稿费提现申请:100
和德安今天07:24
稿费提现申请:100
迟嘉昱今天09:19
稿费提现申请:100
都军今天09:12
稿费提现申请:100
邓志东今天08:39
稿费提现申请:100
黄廷辉今天10:18
稿费提现申请:100
热门作文文档推荐白水论文题目阅读
热门陕西白水苹果论文参考资料阅读
同类论文推荐上传用户:auhiknkrbe文档下载 :『』&&『』『』学位专业:&关 键 词 :&&&&权力声明: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点击。摘要:(摘要内容经过系统自动伪原创处理以避免复制,下载原文正常,内容请直接查看目录。)跟着我国的城镇化过程的加速,城市改革成绩也逐步越来越凸起。街道景不雅作为城市景不雅的主要构成部门,在改革进程中无可厚非的成为“配角”。街道景不雅能否具有活力和地区特点决议着这座城市能否有魅力。孙镇作为陕西的重点成长城镇,而且有着深挚的文明底蕴和丰硕的风气情面及极具特点的地区特点。街道改革设计必需树立在体系的详实的近况调研剖析的基本长进行的,在改革设计进程中经由过程街道景不雅组成要素时辰表现孙镇的文明面貌及精力气质。最近几年来,街道景不雅的质量赓续降低,跟着城市扶植的赓续加速和交通量的急剧增加,很多街道景不雅都遭到了损坏,掉去了原本的面貌,影响了人们的生计质量和生涯品德。跟着经济的赓续成长和人们生涯程度的进步,人们重视街道情况质量的认识逐步加强,是以,街道景不雅的改革设计研讨尤其主要。经由过程剖析孙镇街道情况的成长、探讨街道景不雅的近况及成绩本源,理顺头绪,依照其改革设计准绳,究其功用,提出组成街道景不雅各要素的改革设计办法,为往后的街道改革设计授与自创。本文在总结国际外实际和理论研讨结果的基本上,针对孙镇街道景不雅,经由过程现场调研,实际接洽现实,梳理思绪,构想论文的框架构造并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临孙镇街道景不雅的改革设计成绩停止了详实的思虑和研讨。a.经由过程实地查询拜访,而且与本地大众交换,联合文献材料,详实的归结出孙镇的区位前提、天然情况、汗青文明配景和地区特点及街道情况的汗青成长状态及今朝孙镇重要街道的情形,为提出街道改革设计的办法做铺垫。b.在深刻现场查询拜访研讨的基本上,对组成街道景不雅的各个要素,如用地组成、途径交通、绿化景不雅、公共举措措施、沿街修建方面的近况和重要存在成绩停止具体的剖析、研讨和探讨问发生成绩的缘由,以便于前面有针对性的停止街道改革设计。c.针对孙镇街道景不雅的近况及存在的成绩,经由过程详实的剖析研讨,归结总结,提出了合适孙镇街道景不雅改革设计的准绳,以此为准绳,对组成孙镇街道景不雅的各个要素一一提出改革设计办法。Abstract: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urban reform achievements have gradually become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Street landscape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in the reform process, the right to become a supporting role&. The street scene is not elegant whether has the vigor an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o decide whether this city can have the charm. Sun Zhen as the focus of Shaanxi towns grow, and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rich atmosphere sensibilities and very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treet reform design must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basic length of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design proces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time wh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own's civilization and energy temperament. In recent years, street landscape quality is continuously reduced, along with the city construction accelerate ceaselessly and traffic volum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Many streets King yadu damaged, fell to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affect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ving and quality of life.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economy of ceaseless development and people life level. Peopl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lity of the street to strengthen gradually, so the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on the reform of research especi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growth of sun on the streets of the town, on the street landscape statu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origin, straighten out the clu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form design principles, investigate its function proposed reform of street landscape Jacob elements design approach, for the next Street Reform Design grant from a.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street scene is not elega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idea, the framework of the paper is structured and focused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the reform of the streets of the town. A.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and with the local public exchange, the joint literature material, detailed resolution of the town's location, natur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streets of the city's important streets, for the proposed Street reform approach to do. B. in the deep investigation on the scene of the basic,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treets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such as the use of land, road traffic, green landscape, public meas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and the important performance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important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targeted stop Street reform design. C. for the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own street scene,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ummed up, put forward a suitable for the design of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s a yardstick,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wn street landscape elements one one proposed reform.目录:摘要2-3ABSTRACT3-41 绪论7-15&&&&1.1 论文的由来7&&&&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7-8&&&&&&&&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7-8&&&&&&&&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8&&&&1.3 相同学术研究综述8-13&&&&&&&&1.3.1 国外对街道景观的研究现状8-10&&&&&&&&1.3.2 国内对街道景观的研究现状10-13&&&&1.4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框架13-15&&&&&&&&1.4.1 论文研究的方法13-14&&&&&&&&1.4.2 论文研究的框架14-152 蒲城县孙镇街景的历史概况15-23&&&&2.1 蒲城县孙镇的自然条件15-17&&&&&&&&2.1.1 蒲城县孙镇的地理区位15-16&&&&&&&&2.1.2 蒲城县孙镇的自然环境16-17&&&&2.2 蒲城县孙镇街景的产生与发展17-22&&&&&&&&2.2.1 蒲城县孙镇街景的产生17-18&&&&&&&&2.2.2 蒲城县孙镇街景的发展过程18-22&&&&2.3 小结22-233 蒲城县孙镇街景的现状分析23-43&&&&3.1 蒲城县孙镇街景的现状23-36&&&&&&&&3.1.1 用地构成现状23&&&&&&&&3.1.2 道路交通系统现状23-26&&&&&&&&3.1.3 绿化景观系统现状26-28&&&&&&&&3.1.4 公共设施系统现状28-31&&&&&&&&3.1.5 沿街建筑现状31-36&&&&3.2 蒲城县孙镇街景现存问题的原因探究36-42&&&&&&&&3.2.1 管理体制不健全36-38&&&&&&&&3.2.2 缺乏整体的规划38-39&&&&&&&&3.2.3 地域间的文化趋同39-40&&&&&&&&3.2.4 重商意识的消极影响40-41&&&&&&&&3.2.5 缺乏科学性和开放性的设计程序41-42&&&&3.3 小结42-434 蒲城县孙镇街景改造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3-68&&&&4.1 蒲城县孙镇街景改造设计的原则43-48&&&&&&&&4.1.1 人性化原则43-44&&&&&&&&4.1.2 历史文脉原则44-46&&&&&&&&4.1.3 地域个性化原则46-47&&&&&&&&4.1.4 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47-48&&&&4.2 蒲城县孙镇街景改造设计的方法48-67&&&&&&&&4.2.1 空间序列的划分方式48-49&&&&&&&&4.2.2 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49-50&&&&&&&&4.2.3 街道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50-54&&&&&&&&4.2.4 街道的路面与铺装设计54-56&&&&&&&&4.2.5 街道公共设施的改造设计56-62&&&&&&&&4.2.6 沿街建筑的整改措施62-65&&&&&&&&4.2.7 夜景灯光照明的改造方法65-67&&&&4.3 小结67-685 总结68-71参考文献71-7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73-76致谢76分享到:相关文献|  摘要: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综合研究形态,深入挖掘分析一个较为传统的区域社会的民间文化资源,考"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综合研究形态,深入挖掘分析一个较为传统的区域社会的民间文化资源,考察民间生活形态,分析其中的民间生存状态,明确传统手工技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清理鲜活的民间文化资源,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视野,形成深度的学术研究层次,对于相同区域的民间生活方式的探讨,有着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从关中地区的一个土布生产村庄的调研入手,论证时代的发展必然影响传统手工艺的兴衰,应运而生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更新也就有着必然生存的合理性。在当代中国,任何一种民间手工艺的技术应用和推广,都应该是以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切实改善与真实生存状态水平的提高为前提。 中国论文网 /7/view-8053632.htm  关键词:关中;渭南地区;乡村;土布;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文化民生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一      从2002年起,笔者连续多年不断地到关中渭南地区的乡镇进行调研,分别下乡到蒲城许家庄、贾曲镇;大荔朝邑镇、沙底村、九龙村;华县柳枝镇、王宿村;韩城党家村、柳枝村、西庄镇;合阳灵泉村、合阳村、路井镇等乡村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手工艺织布的情况。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许多情况,也对现实的乡村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笔者在2009年申报的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随即将目标确定在蒲城地区,并以蒲城荆姚镇许家庄村以及周围村庄的土布生产为典型,对其间的手工艺土布纺织的调查研究的调查深入,发现许多问题不仅仅是土布生产问题,而且是乡村手工艺生产与发展的矛盾,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文化民生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的思考。   渭南地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南部秦岭山脉与商洛地区相接,北依黄龙、乔山与延安地区相连,东邻黄河与山西省相望,东南与河南省接壤。是从东到西进入陕西的大门。渭南地区的地形是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中部有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中间最低部分是渭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方便,是粮、棉、油料生产基地。南北地区的台原,土质松厚肥沃,适宜垦耕,是关中重要的农业区。棉花是渭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集中于大荔、渭南、蒲城、富平、合阳等县市。每年平均播种面积150万亩以上,占陕西省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年提供商品棉70万担以上,也占陕西收购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像西瓜、花生、红枣、黄花菜、烤烟等经济作物也非常发达,构成了当地的特色农业。   从地方志上看,蒲城县北部丘陵,中部高塬,南部平川,耕地168万亩,东临大荔、澄城;西接富平,距古都两安市110公里;北依白水、铜川,全县75万人(2004年),人口密度431人/平方公里。地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度,无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   蒲城县地貌单元界限分明,地域差异明显,适宜农、林、农副土特产品的发展。在“八五”期间已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苹果、酥梨、牛、羊、鸡等十大农牧业商品基地,素有“陕西粮仓”之称,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我最初对蒲城荆姚镇许家庄村手工艺土布纺织的调查研究的起因,是因为调查土布的生产而专访许家庄。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对许家庄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现象的个案,产生了新的认识,以至超越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土布生产本身,当然土布的手工艺生产意义也包含在其中。   最初我从西安乘长途班车去寻访蒲城一个名叫“许家庄”的村庄生产土布的情况。长途汽车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颠簸,在一个空旷的路口停顿时,我下了车,左顾右盼地看到了一家小店,打听后得知许家庄离此还有10余公里。终于拦了一辆在乡间小路上奔跑的出租车,司机也不甚熟悉,于是一边询问一边前行,不巧在一个名叫“贾曲”的小镇上抛锚。后来我得知贾曲是离许家庄最近的一个镇子,但是还有5公里多的距离。   贾曲的集市上有不少卖布的商贩,我走近询问,商贩对许家庄的土布生产不了解。商贩是外地的商贩,一般是流动作业,逢集叫卖,却生意萧条。而布摊上的花花绿绿的布匹,却是从两安文艺路的布匹市场批发来的。问及原凶,商贩说农民喜欢城市,也喜欢城里人的东西,花花绿绿的细“洋”布,又柔义软,又结实不腿色,当时感觉社会民众对土布的认识有着较大的差距。司机驾着继续在乡间的道路上斜斜歪歪地行驶着,道路上铺晒着早割的大麦秸杆,金黄灿灿的麦秸将道路变得软茸茸的,汽车轮子在上面滑过,不停地发出清脆的沙沙响声。   终于到了许家庄,已经接近中午。司机善意征询我的意见,以为此地太过偏远,返程不便,他可以等我一会。但是,当我走进许家庄的土布作坊,与办公室人员交谈了数语后,立即出去让司机先走,因为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手工艺研究人员重视的问题。   许家庄在蒲城县西南一个距县城20公里的地方,当时隶属甜水井乡。后来问起地名的来由时,村人们苦笑地说,甜水井亦称泉水井,在古时这里曾是湖底,于是地下便是苦碱水,人畜无法饮用。甜水井便是一种心里的祈求。   在1993年出版的《蒲城县志》上,记载该地区属于地质土壤中的“盐化粘质潮土、“卤泊滩”,由于“该土壤由于地下水位高,在1.5米以内,有夜潮现象,不怕旱,但质地粘重,通透性差,耕作困难,土温低,捉苗困难,发老苗不发小苗,因受盐化影响,作物有程度不等的缺苗现象”。而在一幅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绘制的《的县境全图》中,看到甜水井乡地区有“卤泊滩”的字样。   但是在许家庄呆了片刻,就感到了另外一种惊奇,因为在这个关中平原腹地的村庄中,我正在用关中方言与村人们访谈时,发现他们之问却用一种河南山东混合的方言流畅地在叙述着其他事物。而且他们的语音转换非常自然,无论是男人或女人,长者或幼者,与我交谈时却是非常地道关中方言,与关中其他的村庄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语境的转换,使我恍惚身置于两个不同的区域。而随着我对土布生产的深入调查,其疑惑也随之得以解释。   大约在晚清的时候,从山东莱芜因逃难而迁徙来了一户许姓的人家。在漫漫的长途跋涉中,发现了这片荒芜的土地。为首的正好叫“许青槐”,当地也有一片槐树,槐花飘香,清风阵阵。于是,最初的许家庄又称“青槐庄”。于是,随后从河南濮阳等地陆续迁移了许多户人家。这种迁移是与20世纪许多回合的灾难相伴随,不断地有山东河南等地的人们,逃难到这里定居,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从经济水平上看,这个村庄在1995年之前。一直是非常贫困的地方,长期依赖政府的救济款度过难关。但是,这个村子却有着一个传统的手工艺习惯――手工织布。当初许姓人家从山东迁徙时,就带来了山东的土布织法。因此,许家庄的土布纺织是世代相传,以至村中的上了年纪的男人都会织布,常常
是男纺女织。      二      土布纺织在关中农村,以及中国北方的大部分产棉花的地区,都有广泛的技术应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自古以来北方地区的土布纺织技艺,往往是农家生活的一种有效补充的经济方式。许家庄土布最初是山东河南一带的土布织法,与关中当地的土布织法的综合,并不断辐射到邻村,形成了一种链性的影响。而周围村子在节假日中的走亲访友中,为织布技术的交流和提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这种因织布带来的乡村民间文化交流,不但强化了手工艺技术,而且,对于经济意识的拓展,也有特殊的意义。   事实上,许家庄在过去许多艰难的日子里,织布仍然是他们的一种补充生活必需品的微薄收人的重要来源。缘于不断有从各地迁徙而来的村民,强化着许家庄村民坚韧的心理素质。因而,许家庄村风民俗,就有别于周围世世代代定居于此的传统农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家庄的媳妇辈,几乎都是从周闹的村庄嫁过来的,而原先的娘家几乎又都是关中的传统农户,因此,从语音上和生活习惯上都曾是地道的关中习俗。但是,嫁到了许家庄,首先是要学会山东河南的方言,才能进入日常生活的规范之中,等到“十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婆”,几乎就自然地转化成别处地域的生活方式。也算作是一种“生活在别处”。   许家庄现有人口1400余人,分为300余户农家。目前进入土布生产的有300户以上。只有少数几家农户因劳动力的问题,无法加入生产行列。如此众多的庄户人家进行规模化的生产,这在关中地区并不多见。在1981年农村联产承包之前,许多家庭实际上是在悄悄地织,偷偷地卖,换得一点可怜的油盐钱,还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不断地割。1981年之后,零散地织,零散地卖,还难以解决温饱问题。虽说日子一年比一年强,仍然是严重的贫困村,每回救济款发放时,有的村民一出村委会的大门,就还了借债,两手仍然空空。   于是,许家庄的人们抓住西部经济改革的机遇,2000年2月成立了“三秦农妇织绣工艺品协作会”,注册了“农妇”牌商标。2004年改名为“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专款,扩大购置了织布机和其他生产器具,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因地制宜地将商品经济规律与农户生产的愿望结合起来。协作会将织布机和纱线发放到农户手中,再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调配色线,规范图案和花色设计。最终检验布匹的质量,再收回成布。而协作会利用固定的手工艺作坊,进行布匹的脱浆、捶布、整理,再按照市场的销售需要,进行缝合,生产出全棉手工色织彩格花布,可制作成衬衣、床单、床罩、被套、枕套、沙发巾、桌布等等产品。2002年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2009年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万平方米左右,这是因为许家庄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了周围村庄的连带生产规模效益。周边的东兴、钟家、朱雷、常家四个村子的许多农户也加入织布行列,成为许家庄的合作社员。因此,共同致富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关中平原本是一个重要产棉区,在一个农家妇女的劳作中,纺线织布是一年秋后农闲时期的主要任务。从前土布的纺织方法在北方农家是一种普遍简易的劳作。传统的手工艺纺织是从吱吱哑哑的纺线开始的。术制的纺车均匀地转呀,陶制的纺轮螺旋般缠呀,于是,一缕缕的棉花变成了一根根细线,开始了漫长的织布技艺的过程。一个农家的妇女往往要从十四五岁开始学习织布,首先是纺线,在母女相授、婆媳相传、姑嫂相助中,开始了人生绵绵的劳作,成为了一种命运的循环。而乡村封闭的生存环境,对于一个农妇的心态造成压抑,亦会在长期的劳作中,失去性格的弹性。若是出现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生活的意义会变成了无助的苦楚。因此个体的劳作,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存和推进,亦会有许多经济因素的障碍,特别是像传统的织布技术要有纺线、绞纱、煮染、浆线、筒线、经线、缠线、织布、脱浆、捶布、缝合等等许多道工序,对于一个家庭式的作坊,必然有着技术和资金的困难。因而许多工艺实际是在流失湮灭,而织布的技艺也无法改进,质量和数量都会受到明显地限制。   现在许家庄土布生产的规模扩大了,并改变了纺织的程序,即重点在于织布,使织布成为了最重要的环节。农妇们不断地在织布上下工夫,以自己的巧手织出七彩的生活。我在合作社人员的陪同下,多次走访了许家庄的织户,织布机成为了家庭的最显著的陈设。而农妇的织布技术和劳动意识,亦与以前单纯的家庭手工纺织有着较大的区别。   从室外晾晒的成布和机上的色线来看,也与关中平原的其他村子的布匹成色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再是黑、蓝、白、红的简单色调,而是经线和纬线的色彩变化,有时多达十二三种色线,因而,构成了传统手工土布花色的突破和图案的变化。   每天早上,农妇们先去合作社领线,带回家中直接筒线、经线、缠线,就进入了上机织布的过程。而织布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布匹出现了提花、斜纹等不同的织法,成布有平整光滑,色泽艳丽,质地厚实,手感舒适的效果。成布交还合作社后,由协作会的工人统一用洗衣机搅拌脱浆漂洗,晾晒捶布。而捶布过程是两人协力,用石碾碾动完成,这种碾布的方法代替了过去用棒棰击布的操作方式,不但提高了工效,也使布匹更平整挺括。缝合是合作社专人用缝纫机缝合,从而完成了土布生产的成品环节。于是有的农户亦积极研制了一些小型器具,以提高织布的工作效率。如将废弃的自行车圈轮改造成为缠线的器具。这种对生产器具改进的现象,亦是农户的手工业技术改造的一种自觉。因此在许家庄,还有80余岁的老婆婆仍然乐此不疲,织布不缀。   土布纺织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土布的舒适、亲和,也许更符合环境保护的绿色健康要求。土布纺织的透气性能良好,尤其是贴身使用时,具有吸汗透气的功能,在家常日居生活中,使人体产生温热效应,增加人体的微循环血流,有效地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改善睡眠质量。于是,土布纺织也成为冬暖夏凉的绿色生态纺织品。      三      让?雅克?卢梭()《爱弥尔》中有一段关于手工艺的议论,经常被人们引用:“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的影响的,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所依靠的是他的手艺;他是自由的,(他所享受的自由恰好同农民遭受的奴役形成对照,因为后者束缚于他的土地。而土地的产物完全凭他人的支配。敌人、贵族,有势力的邻居或一场官司,都可以夺去他的土地;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利用他的土地去折磨他;然而,不论在什么地方,谁要是想折磨手工业者的话,他马上就捆起行李走掉了。)”这段话完整的说出手工业者所依赖的是自由,他所享受的自由恰与农民遭受奴役成正比,一般的农民作为地主劳动的奴役行为,因为后者是束缚于他的土地,正是由于依附土地,其
产物就完全是依赖他人的劳动,如果出现敌人、强盗之类的贵族或者其它邻居恶霸,它可以通过一种官司,夺取一个农民的土地,甚至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折磨他。但是谁要是折磨手工业者,他就马上可以卷起行李走人,但后面还有一句话是对农民的认识,“可是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它是最诚实,最有益人,因而也就是人类所能从事的最高尚的职业”。这段话也是卢梭在《爱弥尔》这本书里的一段重要议论。   的确,如今许家庄的农妇能够把织布当作了创造,把劳动变成了美。对许家庄土布生产的调查访问,带来了诸多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思考。究其根本,手工艺织布本是农户改善生活的必要手段。因此,工艺技术的纯粹性对于农户的技术提高,首先是因为合理而适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目的在于经济收益。土法纺线、染线、浆线的工艺虽然可以保留传统文明的纯粹性,却不便于农户的现实生计。并不是农户故意放弃土法染线的操作方式,而是土法染线的技术的确无法与工业化印染厂的染线技术竞争比较。而许家庄的农户在规模化生产的现状下,也绝对无法放弃去国营纺织厂购买纱线,再由印染厂加工染线的协作方式。   土法纺线、染线、浆线在过去个体的农家织布中,往往是单一使用和交易的过程。因而,规模小,成本低,体现不出土法织布的优势。手工纺线的速度缓慢,在现在乡村生活节奏中,亦会显得脱节。而一个妇女的日常劳动中,仅仅以手工纺线,的确难以提高和供应规模化的织布生产。土法纺线对棉线的质量也无法根本保证,对于成布的质地有一定的影响,必然有着布料粗糙,手感不适的缺点。而土法纺线的第二个难点是染线。染线的染,在一般人家的漂染技术中,往往会对染色的知识估计不足,导致染线技术的不易掌握,导致成布之后出现腿色的不良结果。成为商品的布匹无法在正常流通环节中良好运行,这种伤农误工的事件是应该予以避免的。现在的情况是,许家庄的合作社到纺纱厂统一购买棉纱,避免了农户单一的经济投资风险,并在早期成本投入中减少压力,再在专门的印染厂加工染纱,尽可能使颜色丰富,突破了过去由于单一染色技术,而限制了布匹的花色品质。如今合作社为农妇们提供了诸多的质量稳定的色线,从而激发出农妇们的织布热情,也保障了固定的经济收入。任何一种手工艺的技术应用和推广,都是以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   手工艺技术往往是在自发的探索发展中,逐渐进入了秩序化的流通。而新生的手工艺技术必将是对传统的对接,现实生活的经验必须做到扬长避短才能自力更生。时代的进步必然影响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更新也就有着必然生存的合理性。作为民俗学的意义,一个在关中平原上能够坚持以鲁豫语音和乡俗生存,竟然在近百余年而不湮灭的村庄,必然包含着许多奇异的故事演义。而许家庄迁徙流动的村落组合性质,也就没有一般关中村庄的宗族势力,对外来人排斥的心态。   事实上,百余年来,许家庄收留了许多从更贫困地带迁徙而来的人们,这种开放性的心态必然是建立在韧性的生活意志中。目前许家庄有44户农家还参与“国际交流儿童计划项目”,即FC家庭。这是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人士发起的救援活动,意在援助二战时因战乱逃离家园的家庭。而许家庄的许多人家正是在抗日战争中从山东河南一带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而沿陇海铁路线西行,进入关中平原,然后繁衍积聚成为一个特殊的村落。   土地的贫瘠和水源的匮乏,使许家庄在过去的岁月里试图种过果树,不但无法致富,甚至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而土法织布技术的振兴,却提高了许家庄人的生活质量。一个农家妇女每天在家工作7-8小时,可以织出50厘宽幅的花布7-8米,收入10-12元。最好的农户一年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其产品在湖南、安徽、北京等地销售,西安和渭南设有固定的销售商店。周围的村子亦常常以许家庄生产的床单,作为嫁娶的礼仪和实用。   这种许家庄面貌的显著改变,完全得力于“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的现实性。居家上班成为许家庄农妇的日常工作,由此带来的是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的和睦互助,农妇在交流探讨织布技术的过程中,完成了乡村人事的社会机制磨合,促进了手工艺织布技术的提高。访问结束时,我建议许家庄的人们可以在将来日子更好的时候,恢复和研制土法纺线和染线的工艺,提高土布的纯粹性,并将拓展绿色农庄的旅游项目,以提高许家庄的民俗文化的品质,农户们含笑应允。   这时我也发现,当初我寻访许家庄时,七拐八绕,问道于野,而许家庄恰恰就在西安至韩城的铁路线上的“钟家车站”临近,其问不到2公里。加上近年修建的“西禹高速公路”在蒲城荆姚有一个出口,离许家庄仅仅8公里,这的确是许家庄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任何一种手工艺的技术应用和推广,都是以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手工艺技术往往是在自发的探索发展中,逐渐进入了秩序化的流通。而新生的手工艺技术必将是对传统的对接,现实生活的经验必须做到扬长避短才能自力更生。      四      “关中自古帝王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八百里秦川,为古代中华民族重要的聚生繁衍之地。其间的纺织、皮毛、服饰、染料、石刻、玉雕、造纸、竹器、草编、陶瓷器、年画等在明清时期有着良好的信誉。明清时期关中地区也形成了一支支颇具实力的商帮,俗称“陕商”,与“晋商”互为帮衬。不同的是“陕商”西走甘肃、新疆,南下江浙、湖广。收购西北的皮毛、药材,运往南方;然后,再从长江流域贩回丝绸、茶叶,促进了东南与西北的经济交流,也使关中地区手工艺的发展有着良好的背景。但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连续不断的战乱、灾荒,以及解放后相当长时间政治运动对民间经济生活的限制,对关中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着连续的根本的破坏。   中国民间手工艺本身包含着一种深度文化艺术思想,作为民生的基本经济手段,曾是民众“衣食住行用”的顺理,这种生生不息的技术传递,在日常生活中聚集着从生存到生活的韧性理念。因此,手工艺的存在方式伴随着自身环境的成长,与区域性的文化形态息息相关,也就不仅仅是一件件个案,而是带有普遍性的状态。考察手工艺人的过程中,有一个印象就是目前手工艺人的年龄问题。手工艺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劳作,必须从青少年时期打下良好的技艺基础,否则,无法达到其手工艺行业的规范水准。俗话有“人过三十不学艺”之说,是指人的年龄偏大对知识积累和记忆的迟缓。因此,在乡村手工艺技术的考察中,手工艺人的年龄与手工艺现状的矛盾就凸现出来。如果是80岁左有的老艺人,其生活大约在年期间,青年、中年大部分的生活是在战乱和动乱中度过的,直至1980年之后,人届“知天命”之年,早期的技艺积累历经光阴的磨砺而没有丢失的话,其手艺的提升会有着相当大的难度。而如果是60-70岁的老艺人,大约生活在)-2010
年期间,实际上早期的技艺积累也因时代的限制会非常贫乏。1980年之后,人届“而立”与“不惑”期间,其手工艺技术的延续和继承也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手工艺是人的手工艺,有了什么样的艺人,才能有什么样的手工艺技术。其实,如果说近年民间手工艺有过一段短期“振兴”的话,也就是在1985年左右,随着农村社会的经济改革,一部分闲散的劳动力重新投入到手丁艺劳作的行列之中,家庭式的手工业作坊勃然兴起。许多当时的青年(20岁左右),拜师求艺,心追手摹,以期通过手工艺劳作完成个人的价值。事实上,经过了近20年的操作,目前的技艺也仅仅是恢复阶段。即对传统技艺的认识中,初步达到了一种技术要求状态。技艺精湛、出神入化的老艺人要么已经去世,要么还没有成熟起来。   因此,我对手工艺人有着一个思考的定义:(1)长期从事一种手工艺职业劳动的人,一般专业工作经历在15年以上时间;(2)手工艺劳动的过程不受气温、季节、环境的影响;(3)手工艺产品有稳定的市场出售,并能够提供一定的生活收入和保证;(4)手工艺生产有较高的技术性和独特性;(5)手工艺人在本职业中有较高的权威性。首先,手工艺要有一个稳定的传承积累的时间,急学先用的短视是对手丁艺的毁灭。手工艺的技术传承是一代人传一代人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垄断为个人的私业。技术为天下公器,只有不愿学习的学生,没有不愿教授的师傅。其次,手工艺劳动不是季节性的时续时断的劳作,并能够有稳定的收入保障其生活水平。民间艺术过去多是作为民间美术范畴加以探讨,多是审美意义的论述,而忽略了民生存在的基本技术需求。事实上,许多民间艺术家经过了许多年的创造,大多数还停留在贫困阶段。这在关中及陕北地区可以看到诸多的事例。   手工艺的行业行为是一种严格的底层社会的规范,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消亡,除了使手工业艺人加深痛苦的经历之外,也导致了社会化专业技能的破坏,使社会行业的分工和信誉遭到破坏,虽然这种行为不能由手工艺本身负责。   近年来我利用田野访问的方式,在关中乡村考察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现状,分析民间手工艺的生态,如蒲城土布、华县皮影、澄城陶器、蓝田玉雕、凤翔年画、凤翔泥塑、凤翔草编、耀县瓷器、富平造纸等手工艺技术,探讨民间手丁艺在西部开发中可开发利用的价值和前景。通过民间手工艺劳作形态的角度,进行技术的调研分析,试网转化利用民问文化的丰富资源。在文化与行为,社会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群体与个人等手工艺关系的梳理中,重新认识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价值体系。   随着土织布在国内外市场的日益走俏,关中乡村参与土织布生产的农妇越来越多。如关中地区的礼泉、武功、乾县、兴平、大荔等县市土织布生产发展迅猛。据有关报道,已经有以上6个县市的49个乡镇、221个村的土织布生产初具规模,号召并吸纳了近5万多名妇女参与,这种对于农村妇女生活现状的改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许多乡村妇女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赚钱,能够就地零距离就业,真正提高现实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      五      民间手工艺的研究,是以民生的本质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乡村文化的建设,提高手艺人的生存质量,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上的阐释。不能站在岸上教练民间艺术家游泳,而最终仅仅使自己变成了欣赏者。这也是民间手工艺研究与以往民间美术研究的最根本区别。因此,不是简单地去规范和要求,而是为民间手艺人提出一种能够真实的积极生活方式的思路。   对于大多数手艺人来说,只有到了富裕生活阶段,才能有真正意义的手工艺提高和创新。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兴衰,有其文化背景转化的复杂性,手工艺操作者常常是被动地接受,无法从大的格局中思索自身技术的优劣。因而存在状态多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进化阶段,无法有道德和知识的深察。因此,不能因为研究者的文化需要,而强求手工艺人回归到一种原生状态的生产水平,如许多民俗村的作法,将许多民间手工艺保留到观赏的位置上,必然无法获得鲜活的民生资源。   渭北有一座“活化石”式的民俗村,由于缺少长远规划和运作,依靠阴晴不定的旅游业维持,许多村民已长期放弃了自然的耕作,成为游览环节中示范的道具,更无法退回成为原先耕作的农民。这种民俗村或民俗博物馆的做法,仅仅是短视的观赏心态,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急功近利的需求,导致参观者猎奇欲望的膨胀,而且将一种或多种有价值的文化艺术生态资源浪费毁灭,并难以持续性地推动手工艺技术的发展。不能总让民间手艺人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礼会生活水平中,成为一种仅仅是被时代回顾的“活化石”。应该尊重民间艺人的生存选择,使其进入到现代社会之中,满足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即使是其抛弃了淳朴的窑洞、自然的茅草棚,而是去选择城镇化的单调的单元楼房。民间文化的现代化,往往不能直接跨越到一种理想的人文境界,这种蜕变肯定要损失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生产状态,甚至要在材料上有较大的改进。   时代的进步必然影响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民间手工艺技术更新,也就有着必然生存的合理性。以往的民艺学往往是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调研和保护,缺乏使其生产技术提高和开发的深度。而民间手工艺研究探索的目的是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并获得现代社会对手工艺的重新定位和选择。最终使乡村手工艺化的过程,也是乡村城镇化和生活现代化的过程。手工艺的存在和延续是人类的传统文明结晶。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手工艺技术仍然有着积极的价值,却面临着一些手工艺技术舍弃的楚痛。我在近年华县皮影访问中,发现目前在皮影制作中对原手工制作牛皮材料的取舍,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由于旅游市场的开拓,许多皮影作品不再是传统演出的单一用途,而成为了一种收藏和居室装饰的功能,这种以商业旅游引发的手工艺品,迅速转型为商品,带来的是对手工艺制作环节的压缩,特别是对原材料生产过程的省略。传统皮影雕刻最初是以牛皮加工为开端,称为“净皮”。但是现在的皮革加工厂的机制牛皮,可以迅速地大量地提供作为旅游品意义的皮影原材料,这样,就与原先的手工艺过程有了很大的区别,其材料性能也有了根本的改变。“净皮”的材料制作过程省略,必然会带来手工艺过程的省略,即减少手工艺的程序,也就会减少成本。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而是商业化社会秩序的选择。   这种现象的延伸,还可以看到制作技术从手工艺到机械化的转变,在调查蒲城许家庄生产手工艺土布的基本情况时发现,个体的劳作,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存和推进,亦会有许多经济因素的障碍,特别是像传统的织布技术要有纺线、绞纱、煮染、浆线、简线、经线、缠线、织布、脱浆、捶布、缝合等等许多道工序,对于一个家庭式的作坊,必然有着技术和资金的困难。因而许多手工艺实际是在流失中湮灭,而织布的技艺也无法改进,质量和数量都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如土法纺线、染线、浆线的手工艺虽然可以保留传统文明
的纯粹性,却不便于农户的现实牛计,并不是农户故意放弃土法染线的操作方式,而是土法染线的技术,的确无法与工业化印染厂的染线技术去竞争比较。   在调查中发现了乡村通过成成立手工艺协作会的组织结构,促进了手工艺织布技术的提高。这种合作机制的产生,是当前农村手工艺生产的一条有特殊意义的实践道路。它不仅仅改变了生产操作方式,而且,加强了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加民众的凝聚力,顺利地进入到现代契约社会的流通之中。其行业信誉的建立,是通过手工艺生产者与协作会的合作完成,正如同与代理公司的合作,这些个人与团体的合作方式,都是建立在一种契约合同的基础之上,而协作会(公司)所具有法人代表性质,延伸了个人手工业生产的商业性质。手工岂生产者与法人代表、或者法人代表的委托者签定的合约,也就具有一种明确的责任关系。这种因法律手段保障,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新型关系所建立的信任,比较以前仅仅依赖血缘、家族、邻里关系的和睦来增加社会协调性,更具有现代社会形态意义。尤其是在双方利益的分配上,合同所产生的制约性就显示出来。这种因手工艺技术生产而带来的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才是手工艺生产的生机勃勃现象。   《黄河边的中国》一书中,作者在论述中国现实农村问题时,深刻地感受到农民“合作”的困难,成为农村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障碍。事实上,农民根本无法从传统的小农耕作生产水平中,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必须通过生产关系的改变,在生产技术的提高中改变生存的意识,从而对契约合作的需求产生强烈主观意愿。在对关中地区的乡村土布研究中,发现了手工艺生产中的演变,使村民合作协同的观念得以根本变化,这也是由于实际生产劳动中促进的一种社会现实转型的故事。   旅游业吸引着民间手工艺,也必然会导致民间手工艺的流向发生变化。如剪纸,许多不再是贴在自家窗户上的观赏,而是通过旅游业的流通环节,贴到了别人的家里;许多不再是婆媳们坐在炕头上的交流,而足艺术博览会上的表演。手工艺商品化的巨大影响,对于民间手工艺的发展既是被动的,也是积极的。   民间手工艺人由于长期生存于一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思想意识的局限。只有积极地相互地交流,才能共同提高手工艺的技能,拓展其手工艺的理念。新的商品意识的产生,也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来凝聚人们的感情。俗话说,“货买堆山”,只有大吐的堆积如山的货物,才能产生手工业人和手工艺品的信誉,也自然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才能将手工艺品的生产提高到著名的品牌地位。单户的少数的生产水平是无法抵御商业市场的波动,也难以将手工艺制作技术推向新的高度。如大片的繁茂的森林可以抗争沙尘,独木只好任凭狂风的肆虐。   对关中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研究,实际上是探讨“手艺中国”的长期话题。民间手工艺及手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处在不断的演变和改造之中。“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耍搞快一些。”(毛泽东语)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还有着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而且还应该搞得更好一些。      六      在蒲城荆姚镇许家庄村的手工艺土布纺织的调查研究中,还进一步认识到民间手工艺的权利保护问题,尤其是对民间艺人的智能化认识。呼吁国内尽快建立法律,以加强民间艺术的原创与延续问题研究。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民间文化遗产不同于经史子集、皇家经典、宗教精华、文物精粹等中国文化的极致和阳春白雪,它存在于大片的民居和人们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在各个民族、地域、乡村和城市中,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民间生活文化及其遗存,有有形的物质遗产,如民居、造景、雕塑、碑刻、设施、工具、器械、器皿、服饰、玩具、美术品等;也有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遗产,如口承文学、历史传说、环境知识、生产技术、消费习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节日庆典、组织制度、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等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也是有独特载体的民众的文化。   我近年在从事民间手工艺问题的研究,因此产生了民间手工艺的相关思考。按照相关定义:手工艺品(Artisanal Products)指的是由艺人们完全通过手工或者借助手工工具甚至机械装置做成的产品,但艺人们完全通过手工操作必须构成对最终做成的产品的实质性贡献。除此之外,对于这种产品的数量、使用的来自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原材料等没有限制。手工艺品的特殊品质来源于其独到的特色。它们可能同时具备实用性、审美性、艺术性、独创性、文化品味性、装饰性、功能性、传统性,以及宗教与社会标志性。由此可见,手工艺品其实都属于“有形表达”,是有形表达中那些由艺人的手工操作在其创制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产品。   民间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知识的结果,其中有一部分民间艺术的内容。可以与民间美术并列。它不仅仅是审美意义的产物,还包含着生态劳作的结果,会直接影响着民生经济生活的水平。   因此,民间艺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而且是老百姓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光景下的产物。有着自发性的创造过程。所谓的原生态,实际上是过去岁月的富裕时期的光景所遗留下的物质生活印证。民间艺术主要是乡村文化中的问题。研究乡间民间艺术的发展,也是推行乡村城市化的过程。费孝通先生说过:“我们不能把古镇当作一件古董来保管。古镇有居民,他们有权利争取现代化生活”(《江村故事》)。民间艺术的基础是民间艺人,他们有追求现代化生活的权利,也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82年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   1982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委员会曾经成立“原住民族工作小组”,并在1993年通过了《世界原住民权利宣言草案》。特别就有关原住民之文化与智能财产权方面规定:“原住民对于其文化方面的传统与习俗之运用及重生应享有权利。此一权利包括对于其过去、现在及未来于文化上的表现,例如考古及历史遗迹、史前文物、设计、祭仪、技术、视觉及表演方面的艺术及文学等,予以维护、保护及发展之权利,以及对于未经其自由意志下之同意,或违反其法律、传统与习俗之情形下,被攫取的文化、智能、宗教或精神上的财产,予以取回之权利。”“原住民对于其文化与智能财产权之所有权、控制与保护,应被完全被认可。
其应有权采取特别的措施,以控制、发展及保护在科学、技术及文化方面的表现,包括人类或其他遗传资源、种子、医药、动植物方面之知识、口语传说、文学、设计、视觉及表演艺术。”该项宣言草案目前尚未通过,但是,提供了讨论的内容。“如获通过,各国必须立法落实宣言中的各项规定。”   缘于我长期在关中地区进行民间手工艺调研的基础上的思考。而民间艺术的边缘有时很清晰,有时就非常模糊。对民间艺术生态的滥伐滥砍的恶果,已经暴露无遗,如同人类对原始森林的砍伐。使居住生态的恶化问题十分严重。需要加以保护,以防止流失。民间艺人的权益必须由法律界、知识界重视,而不是南下而上的反馈。法律的正义有一个关联的问题就是对弱势人群的保护。   民间艺术的法律界定问题,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保护,而不是削弱民间艺人的权益。鼓励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与国际共同遵守的法规相协调统一。中国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各地有着行政部门、民间艺人的多重利益,如何保护民间艺人的权益,以促使其健康发展,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同时,作为民间艺人的责任也应该有所界定。否则民间艺术的模糊性将导致现代法律的缺席,使现有法律被动,不利于民间艺术的真正保护。   《著作权法》对主流文化知识保护,而无法对民间文化知识保护,就在于民间文化知识的被动性、模糊性。而且,民间艺人还被认为技术的失却。民间艺术往往属于传统知识“公共领域”的成果,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大量的民间艺术资源在转化成商业效益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生产效益。如果不加以保护,一般人在采用时会利用民间艺术具有“公共领域”的概念,无偿使用。但是民间艺术作品却有一定的作者。成为了这个作者之后的作品,就产生了著作权的意义。   世世代代生活在乡土中国的民间艺人无法认定自己创造的“民间艺术”有法律的保护,对于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民间艺术土壤,需要有多方面的保护措施。地方政府有责任,地方政府有义务,扶植民间艺术。而研究民间艺术的人员也有责任,为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行的思路。   中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在今天,中国的许多穷乡僻壤的地方,田野的手T劳动也在迅速消失,机器的响声终归代替犁地的声音,甚至包括我们传统的消失,大规模的种地已经很少了,由于种子、化肥、农具、管理等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太高。种地已经无法维持生活开支,于是许多青年选择了进城打工;许多古老的村庄,已经变成了旅游点;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也办成了度假村。   从《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中,引发了我对蒲城土布生产以及关中地区手工艺研究所带来的相关问题,深刻认识到民间手工艺是民问文化知识的结果,它不仅仅是审美意义的产物,还包含着生态劳作的结果,会直接影响着民生经济生活的水平,以及带来的民间手工艺的权益和保护问题。   因此,《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借助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的诸多综合因素,分析挖掘一个较为传统的区域社会的民间文化资源,考察民间生活形态,分析其巾民间生存状态,发掘有效的民间文化资源,改变了以往民间美术研究中的单纯采风方式,并转化民间文化的资源使其走进现代美术学院的教学课堂,以及拓展关中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工程的深入研究,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是乡村经济文化问题。我进一步提出“中国城市现代化”、“中国乡村手工艺化”的学术观点。“中国乡村手工艺化”是保护利用自然生态能源,合理地建设乡村经济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品”、“一地一品”等密集形手工艺劳作方式,是规模化经济特色,随着乡村的经济文化优势,形成自发性的创造过程,使老百姓能够衣食无忧地生活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中。   事实上,融入了现代工艺技术的土织布,已经与传统意义的手工织布,有了较大的距离,但是仍然散发着一种清新质朴的乡土文化的气息,也是最后的田园风光,这种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一步的创新,也为消费者获得更多意义的绿色环保产品,为人们心身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价值。这从关中蒲城手工艺土布纺织的调查研究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在当代中国,“中国乡村手工艺化”的理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楚小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百字作文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