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喜欢看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不看中医呢

全部答案(共5个回答)
挺神的,只是熬中药太麻烦了,而且喝起来又那么苦.不过,我还是喜欢看中医的.
生病了,您看不看中医?
由健康报与搜狐健康频道共同策划的网上论坛:“生病了,您看不看中医?”8月16日下午在搜狐直播间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处长刘文武、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周平安和健康报副总编辑周冰作为论坛特邀嘉宾,在论坛中就网友提出的热点问题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周冰:健康是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我们这次讨论的题目“生病了,您看不看中医”,也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
  在报社每天收到的大量来稿、来信、来电中,我们了解到广大读者对中医药领域的一些问题还是非常关注的,对于读者的呼声我们也尽力在版面上有所体现。今年以来,我们在中医专刊上先后刊登了广东省名老中医邓铁涛的文章《中医与未来医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写的《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北京中医大学教授王绵之对中医药大学生的谈话《在“悟”字上下功夫》等名家言论;反映基层呼声的读者来信《“一刀切”切掉了我的处方权》和记者调查《农村“一技之长”人员有出路》,得到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强烈共鸣;还有中医专刊陆续刊登的《政协委员为中医药事业开处方》、《民间中医文献亟待抢救》、《“四大经典不能丢”》以及涉及年轻中医的专业自信心问题、大学生学中医的目的、中医中药分离问题、中医发展方向等都是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问题。特别是7月28日刊登了四川省梓潼县中医院老中医蒲志孝写的《中医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一文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蒲志孝在文章中提出,由于中医科室经济效益低下,在医院里不受重视,甚至存在生存危机;中医与中药的关系问题;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必须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中医;中医药也应该与时俱进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蒲志孝提出的不仅仅是中医行业内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现代化、快节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背景下,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过不可磨灭贡献的中医药,究竟还有没有发展前途?人们生了病以后,还愿意不愿意看中医?中医在对哪些疾病的治疗上还有优势?对于当今的年轻一代来说,中医是不可或缺的还是可有可无的?中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现代医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一些领域如亚健康、养生康复以及对肿瘤、艾滋病等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是否可以发挥出特色优势……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倾听广大网友的声音,与大家一起展开讨论,并将在中医专刊上为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百家争鸣的园地。
  目前社会上许多医疗机构对中医类科室进行宣传的时候都会涉及“中医可以治疗各类慢性病、疑难杂证”等,是不是凡是西医看不好或者难治的病中医都能看得好,越是复杂的、没治的病越是应该找中医看,从中医的治病机理来说,中医到底对哪类疾病确有疗效?
  周平安:有许多虚假广告、夸张不实的宣传,纯粹是为了骗人钱财,不知坑害了多少人,也毁坏了中医的名声。广大医务人员对此深恶痛绝,希望政府采取措施坚决制止。
  中医可以治疗各种慢性病和疑难杂证。在改善症状、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绝不能说“凡是西医看不好的或者难治的病,中医都能看得好”。从临床经验来看,西医看不好的病、难治的病,中医治起来也不容易,西医好治的病中医也好治。至于说“越复杂的、没治的病,越是应该找中医看”这种说法更是片面的。应该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治病的机理是什么?用最简单、最概括的话说就四个字:“纠偏求平”。要纠偏,首先要找到偏,什么地方偏,是偏盛还是偏衰?这是诊断,诊断清楚了,就要纠正其偏。中医治病就是以偏纠偏。比方发烧,就是温度高了,用药物或什么别的治法把温度降下来。这就是中医所谓的“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偏了,达到平衡,病就好了。偏有多种多样,阴阳、气血、水火、脏腑、经络等等。通过纠偏达到平衡,“阴平阳秘”,就把病治好了。
  患了哪些病找中医治疗更好些呢?我个人认为:第一,大量的亚健康状态、功能失调性疾病,病人有痛苦,而西医检查不出阳性结果来,中医通过调理,将亚健康状态治愈于萌芽之中。第二,某些西医虽然诊断明确而疗效不好的疾病,如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病、胶原血管性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纤维化、晚期肿瘤及某些合并症等。第三,病毒感染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艾滋病等,中医都比较有优势。
  一般认为中医是“慢郎中”,“急病看西医,慢病找中医”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中医在治疗急证上有没有优势的地方?
  周平安:这种说法不够全面。我认为,治疗慢性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中医有优势,外伤急救和外科手术西医占优势。就内科而言,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西医有优势,治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医有优势,某些疑难危重疾病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好。我想举个例子:1998年冬季,北京流感大流行,多是高烧,西医打针输液几天退不了烧,而我们东直门医院的感冒合剂,基本上三付药治愈,这不能说中医治不了急证吧?其实,中医学是在治疗急证中发展起来的,如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他治疗急性热病的经验总结。历代大医家哪个不是靠治疗急证、重证而出名的?古代有“跑马看温病”的说法,因温病起病急、转变快,必须急病急治,这不能说是“慢郎中”吧?
  现在很多中年人或者年轻的白领也喜欢用中医的方法调理,比如采用中医的按摩、中医的食疗药膳等对自己进行一些保健。怎样知道自己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了?中医在对亚健康的调理方面有哪些特长呢?
  刘保延:我想从亚健康的概念上可以看出,亚健康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一种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特点是一个人有某些状态方面的不舒服,比如疲劳、失眠、头疼、浑身疼痛等症状,但是临床检查却没有明显的生理病理变化。临床上西医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没有明显的病因,就很难治疗。而中医是对人的状态方面比如阴阳的偏盛、偏衰进行调理性的治疗。因此,中医在对亚健康人群的治疗调理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中医是在人的疾病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还没有发生病理性变化的时候,就去进行调理。为什么中医治疗手段比较多呢?因为这种状态的东西,不是某一个局部的东西,而是全身状态的一种系统,所以中医开出的中药是复方,是针对人体全身的调理。中医的针灸、按摩都在全身的调理方面有独到之处。所以中医治病不是一种对抗性的,而是通过调理来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中医的针灸、按摩、太极拳等方法,可以通过这种调理,通过自身的锻炼,使人的机能状态得到调整。这也就是中医常说的“上工治未病”。
  中医骨科的小夹板、手法、外用药等不用开刀,病人痛苦小、医疗费用低,还有针灸、按摩、拔罐等传统疗法确有疗效,非常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可是医院里的有关科室却不断萎缩,在中医的简便验廉疗法上国家是否应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
  刘文武:中医的这些传统治疗方法数量上在萎缩,这是一个事实,尤其在我们的大的中医机构里。我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个是患者对中医外治方法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比如说,小夹板治疗骨折应该是很好的,动静结合,非常有利于病人的功能恢复,但是小夹板属于闭合复位,骨折的对位不是很好,不像西医手术以后,把骨头接得严丝合缝,然而西医手术以后,往往引起功能的受限,小夹板对位一般要求2/3以上即可。有时候患者对这种情况不理解,照了X线片一看,你这个没有对好。实际上患者应该最后追求解决功能问题。还有就是一些外治的中药比较有味道,手法治疗时间比较长,病人不太容易接受。
  还有就是经济利益问题。现在中医的外治方法,应该说是价格比较便宜,比较方便病人。但是这个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比较大,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一些,收费价格却上不来。大家知道,目前医院要靠看病维持医院正常运转,这些中医外治方法虽然简便验廉,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也不用。我做个手术,收入还高还快,打个石膏就完了,就不用再管了。
  再一个就是医疗纠纷的问题。医生往往因为害怕万一患者因为骨折没有对好位而打官司,就放弃使用小夹板,开刀动手术,收费高还没有风险。
  还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一些政策、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影响了中医传统的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发展。
  与西医相比,中医在哪些领域是领先的?
  刘保延:我想中医最主要的领先,是在很多疾病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或者原因很复杂的情况下。从现代医学来说,往往需要搞清病因,进一步找到阻止这种病因的方法,才能起到效果,中医在这些方面不需要明确地知道病因可能是什么,或是什么病毒,或者是哪一个方面的具体的一个问题,但是可以从人体的状态掌握引起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调节,达到治疗的目的。对那些发病范围很广泛或疑难的疾病,病因不太清楚时,中医的一些优势可以发挥出来。比如2003年对SARS的治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SARS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是没有明确的治疗药物。中医不太关注到底是什么病毒,而是关注人体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来发挥作用。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我觉得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比如针灸,我觉得它的特长就在治疗痛症效果比较好,调节脏腑功能比较好。刚才周教授已经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对病要分类,像中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一旦病理过程形成后,不可能很快治愈。手术也只是解决一个部分的问题,彻底解决往往做不到,现在大家比较公认的是,对这一类的疾病,一定要综合治疗,长期地综合地进行治疗和康复。所以关键是每一种治疗方法要找出自己的位置,你对这个病哪一个方面能发挥作用。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应该这么看,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各自的一些特点。
  中医人员希望在政策上得到哪些支持呢?
  周平安:我觉得中医的研究在很多领域都是现代的科技前沿,比如中医是从人的整体去把握,而现代医学是从细胞,从一个局部的角度去研究,所以它的研究方法是近代社会已经建立起来的东西,可以拿过来用。中医研究的是复杂的系统性的东西,这个方面从现在的科技来说,也是一个研究的前沿,不可能照搬现成的研究方法。古人是把思路想法提出来了,但是要揭开这个谜,必须要投入很大的经费,而且要加以研究才可能取得成功。再一个中医研究的是整体的人,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所以涉及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因此,在中医与多学科的合作方面,协调方面,我觉得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相应的政策,帮助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理解中医。多学科的人理解中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真正地揭开中医的许多谜。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既体现在资金上,也体现在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上。我觉得目前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主要是对中医的科学性认识不够。
  刘保延:中医的许多理念现在看也是先进的,国家应该把中医作为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这个观念的突破对于中医的发展将有一个很大的作用。
  中医的优势是临床疗效,但往往是凭着病人的主观感觉,而西医的疗效却能拿出客观的依据和指标,能否用西医的疗效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医?
  刘保延:中医和西医应该用同一个标准,所谓标准就是一个称,用这个来衡量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关键现在西医的标准局限性太大,西医比较关注人的局部,关注看得见的东西,能够量化的东西,但是在人体里很多东西是不可量化的,是看不见的,不能够定性的东西。
  现代医学关注客观指标,看起来比较客观,但是反映不了客观人体的变化规律。我的观点是中医和西医应该联合起来,完善共同的尺子。客观指标只是一个方面,比如慢性疾病,基于病人报告的结果,怎么把它变成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呢?还有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能不能作为一个客观的指标,还有与这个病人相关的社会、家庭的评价指标,比如照顾病人的人,也有他的观点,也可以作为一个评价的尺子。还有保险部门、管理部门,比较注重卫生经济的东西,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指标,大家共同联合起来,去完善这个指标体系。这样完善以后的指标体系,再来衡量不同的学科,看你在哪个方面有优势,把各自的优势找出来互补,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比较客观的一个评价的体系。这样我们中医的特点可以显现出来。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西医已经开始认识到了,他们现在比较注重重大事件的变化,重点指标的变化,也注重病人自觉症状的变化,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大家共同来做这件事,这个事可能就容易做好。
  中药是纯天然的物质,为什么也会发生毒副作用?
  周平安:绝大多数的中药的确是纯天然的物质,但纯天然不等于就无毒。汉代《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天然的植物药可以引起中毒。我的老师颜正华教授曾告诫我们:“中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有利者,消除各种致病因素,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和重建脏腑机能平衡;有害者,引起器官组织功能或实质损害,甚至导致药源性疾病。”中药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中药具有安全、有效、毒性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但当药物选材不精,或炮制不当,或对药物偏性认识不足,或使用不妥时,则不仅影响药效,而且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威胁生命。药物的选材、炮制暂且不讲,这里谈谈对毒副作用的看法:第一是对证问题,如寒证要用热药,虚证用补药,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使其达到平衡,这是对证,否则寒证用寒药,虚证用泻药,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吃反药了,必然会出现毒副作用,使病情加重。第二是用量,药物治疗,除去要对证,用量也很重要。用量太少,达不到有效剂量,犹如杯水车薪;用量过大,则伤了正气,过犹不及。比如一个人特别的饥饿,你给他食物,量太少,不能解饥,量过多,反会涨坏肚子,无毒的食物尚且如此,何况有毒的药物?第三是疗程,疗程一定要适中,太短易复发,过长易伤正气,都不适合。早在两千年前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告诫不能说不明确。联系到小柴胡事件、龙胆泻肝丸事件,我的肯定回答是:药无过,乃人之过也。药是治病的,用之不妥,不怪药,应责人。或是医生用药不对证,或是用量过大,或是疗程过长,否则是不会出问题的。历代医家对“毒药”的态度不同,有认为这是霸道之品,虎狼之药,宁可治病无功,亦绝不敢用,这是庸医。有认为毒药即良药,善用者可斩关夺隘,愈病于顷刻,能驾驭毒药的才是良医!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都善用毒药以治疗疑难病,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至于社会上宣传的“中药是纯天然的药物,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可能是别有用心,欺骗顾客,其推销产品,不可轻信。
  支持方:(85人)
  →既然中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那么它的存在就会有它的道理。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所以我相信中医,也会一直支持中医,中国人当然要支持自己的医学!
  →中医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方面,确实存在着优势。我看好中医药在临床上的优势作用,也相信中医药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有了病就要看病服药,原则上中医没把握的才看西医。别的不说,西药是化学药物,副作用大。中医是药、食同源,即便有副作用也很小,不误事。
  →我支持中医,因为中医是天人合一,与人为善的绿色疗法,是最具人性的医学手段。
  →中医的疗效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些混杂其中的庸医劣药扰乱了中医市场,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呀!
  反对方:(17人)
  →中医?医院里最赔钱的一个科室,买药太贵,而且浪费煤气去熬,还不能放糖,太不方便了,中医的药片,还可以考虑一下,不过现在造假太多,药材质量还是个问题……
  →俺是学西医的,觉得中医这玩意虽然有时候还真有效,可是怎么想也想不出科学依据来。中医是经验医学,从神农尝百草就是。经验医学我总觉得是经不住考验的,所以尽管好多人都说中医管用,有病我也不会去看中医的(我指的是大病,感冒这种病不看也能好,所以不包括在内)。
  →中医太麻烦了,而且药价还不便宜。我去年觉得有点不舒服,看了中医,给我开了快三百元的药,然后那些煮好的药袋放进冰箱里,但我还是忘记喝了,结果三百元的药白白扔了。
  第三方:(17人)
  →我既相信西医,也相信中医,两者都为我治愈过大病。因此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西医还是中医,而在于是什么样的大夫,在于大夫的医术、医德。
  →中医与西医各有利弊,从治病救人的原则上谈不到什么好与坏,从治疗效果上看,西医效果比较快,但是也不能忽视对身体的负面影响,中医用药重在调理。
  →我认为应该急症用西医,保健用中医,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抓住老鼠,并不是单纯地治好病,而是应该保持健康的状态,二者如果共同作用,可能更为有效吧!
  →我认为看病应该根据病情来选择中医或西医,有的病中医确实有效,但是碰上急症和外伤等,还是西医来得快,我的原则是根据病情来定。
  jiang我是一名从事十几年临床工作的中医医生,也可以说是“半信”中医医生(学中医专业的毕业后搞中西医结合)。从内心我特别喜欢中医,因为她博大精深。看了健康报7月28日中医专刊刊登的四川省梓潼县中医院老中医蒲志孝写的《中医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一文,蒲志孝在文章中提出了由于中医科室经济效益低下,在医院里不受重视,甚至存在生存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我对中医有这样的体会:要学好中医不知比学好西医要难多少倍。越学得好的中医医生,治病时开的处方药味越少,当然药费就越低。试想谁愿意花毕生的精力去学一门连养家糊口都难的手艺(如果我们把学医当成学手艺)?毕竟医生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他们首先得治好自己及家人的“饿痨病”(填饱肚子)。这也是为什么中医人员“自己的地不种,去耕别人(西医)的田”的原因,也是中医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根本原因。
  郭玉鸽我是学中医的,我觉得,无论中医、西医,看好病就行,两者各有所长。就我本人来说,我更多的是看中医,我觉得目前好多江湖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干骗人的勾当,把中医的名声都搞坏了,所以现在有些人不相信中医。作为一位卫生工作者,虽然我不在临床工作,但我仍有责任为中医的清白而努力。试想,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岂能就此消失。有人说,中医治病慢,我不认为,中医很多时候也是立马起效的,因为目前看中医的大多是西医看不好的病,这些大多需要慢慢调养,所以看起来就觉得中医起效慢了。
  ●我不希望中医灭亡,毕竟中国还有很多穷人,这些人看不起病,能用中药就不错了。
  王世杰:对于中医,相信者有之,批判者有之。不管哪种,只要不带偏见,只要真正的热爱,对中医都是一种福音,对医学、对科学、对文化、对人类都是一种进步。绝对的相信是一种忠诚,忠诚者总有充实感和幸福感。批判是一种叛逆和涅??,批判者常常被痛苦所包裹。绝对相信中医,并不断挖掘她的是忠厚的中医人,批判中医并促其发展甚至革命的是勇敢的中医人。不管哪种都是中医人。我赞赏那些为中医发展不断寻找出路的理论家,我更敬佩那些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个个具体工作的人,还有那些在临床第一线坚守阵地的中医大夫们。
  鹤鸣九天:我是西医,对有些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确实不错。但中医只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有优势,显然已跟不上西医了。顺时者昌,逆时者亡,中医的消失已是迟早的事,当然,这是人们不敢直面的。平心而论,我不希望中医灭亡,毕竟中国还有很多穷人,而且随着贫富悬殊的加剧,穷人会越来越多,这些人看不起病,能用中药就不错了。
  玉锦堂:目前中医大夫水平总体下滑,一个关键因素是他本身不够自信,在各种诱惑下显得浮躁,这也是这个时代人的通病。但我相信中医药还是有出路的,因为有我们这些人在关注!我是一个基层中西医结合医生,深感中医药产业所面临的多层次问题,希望大家能多关注中医药,无论你持何种观点。
  李白:我本是学中医的,而且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在本地方也是小有名气的。可我现在却在搞西医临床,因为医院里中医科如同虚设,病人少,收入低,领导们不会做亏本的事,针灸科更差,开了3个月就关了,效果挺好,可是收费不上去,反正跟经济有关吧。另外,我们年轻的医生感觉搞中医前途渺茫。卫生部门规定中医只能开处方,不得超范围,如注射、手术等,这极大地限制了医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年轻的中医师,他开出的中药有多少病人能口服更心服,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件事,同一个病人,同样的药,一个20多岁的中医和一个60多岁的中医开出来,病人反映出来的效果可能就差很多,这对年轻中医师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我想说的很多,一时也难以理清,反正中国传统医学再不拯救,真的将濒临灭门!
  反对方:
  ●中医领域存在着一种靠口诛笔伐来压服他人的倾向,谁要敢越雷池一步,便会遭到一伙所谓“铁杆中医”的指责,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weelee:当前在科学的任何领域,都是靠科学证据在说服他人。但中医领域却存在着一种靠口诛笔伐来压服他人的倾向,结果搞得处处是研究禁区,谁要敢越雷池一步,便会遭到一伙所谓铁杆中医的指责,严重影响了中医学的健康发展。将一些没有根据的教条当成圣经,不许验证,更不容修改,并且把这些教条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混为一谈,长此以往,误人子弟。
  wm:中医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精华,理论高深,用药讲究,而今的中医工作者洋为中用,不土不洋,再加中药的质量严重影响到中医治疗的效果,汤剂的繁杂使部分人难以接受。
  老马:西医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占有明显优势,中医靠把脉就能看病,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中医要有真工夫,如西医不能治的艾滋病,中医解决了,这样中医才有底气,不要空喊发展中医。
  第三方:
  ●中医院不要盲目发展,要顺时依势,逐步缩小。
  ●中医是很高明的战略家,西医是很好的战术家。
  浪名:我是一名中医住院医师,既从事中医也从事西医,更多的时候是从事西医。在西医效果不好的时候,再配上中医,其实是中医治好的。我们在危重病的治疗上,看到了单纯用西医不能达到的效果,表现出中西结合的威力。今天,健康报上有人说:“中医与西医就像女人与男人”,很大程度上显现出中西医的不同,中医是感性的、意象的,西医是理性的。我的体会是两种思维方式有着冲突,西医医生很难学好中医,中医医生学了西医也会影响他的中医水平的发挥。最好先熟练中医,再去熟练西医,之后再重新学习中医。这样,中医才会少变质,才能两者都运用得灵活。或者干脆学习其中的一种。
  阿华:我是一名中医主任医师,是一家拥有120急救中心的中医院的科主任,在北京某大型中医院学习过一年,亲临过多名国内最知名的中医专家病房与门诊的临床工作,仔细对比过各级西医院与中医院医疗工作。中医在某些方面疗效稍好一点,但还不能叫有优势,这是指一些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并且这些方面都在被西医蚕食,其疗效正逐步好于中医,所以中医在临床上由可有可无逐步变成了没有为好甚至为最好。老百姓的需求、各级西医院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级中医院的萎缩就说明了这一点。用草药治病不只是中国有,西医发达前,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用其治病的经验和方法,是人类得以生存下来的法宝。只是各民族用草药治病所依据的理论各成一统,各个自圆其说,所表达的方法不同而已。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原始方法在绝大多数国家已被淘汰,在中国也只是来得慢些罢了,这仅仅是时间的问题。需要即存在,目前还有少量的需要,所以中医院不要盲目发展,要顺时依势,与时俱进,逐步缩小。少部分可留着科研用。所以看病要先选西医,明确诊断后,极少部分可在某段时间用一点中药治疗。平心而论,我这是不带偏见的公正评价,也是作为一个医生应有的最基本的医德。
  陈斌:在应对病症这个敌人时,中医是很高明的战略家,但在诊治战术手段上有所不足;西医则相反,是很好的战术家,但在诊治的整体战略上,西医是不足的。
  只要政府不取消中医,则中医一定不会消亡,因为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人民群众相信和使用着它;
  中医要发展,要现代化是没错,但用西医的微观的方法来发展甚至...
现在的中医院都是盗用中医之名,以发展中医为借口开的医院。没有几个是用中医的理论看病的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停止”为特征的。中青年“盗汗”与小儿血钙偏低引起的“盗汗”发病机理不同。冬春转季是中青年“盗汗”的高发期,...
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
请你所为的好女人是什么标准?
想找一个好女孩子做老婆先要问自己是不是个好男人.
如果你想遇到一个处女情结的女孩子,现在实在是太少了.好女孩子要看你怎么去发现了,...
答: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打碎,泡开.一般早上泡,晚上服用。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打碎,泡开.一般早上泡,晚上服用。
答: 病情分析:
男性肾虚为两种,肾阳虚和肾阴虚。平时怕冷,少气懒言,容易疲劳的为肾阳虚,五心烦热,容易上火的是肾阴虚。
指导意见:
对于肾阳虚的人,口服金匮肾气丸,...
答: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有相当好的疗效,请找中医治疗之。
中成药有“复方阿胶浆”、妇科千金片等对症之药,但没找中医对症下药效果满意。
中医治疗一般是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
答: 痛经,月经来时浑身发冷是寒性痛经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医为什么不认同中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