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息如何能发布到百度?如何能发布到2018微信最新手机版本?中国移动不跟发送怎么办?

微信--摘自虎嗅_文档资料库
微信--摘自虎嗅
目录微信版“余额宝”也要来啦!但靠谱的交易场景存疑 ....................................................... 2 微信如何通过朋友圈做移动端的搜索引擎? ....................................................................... 4 今日嗅评:微信接口开放是一个趋势,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 7 传微信 300 元/年今日全面开放接口,企业能用它们来做啥? ....................................... 10 微信,站在 6 亿用户的门槛上 ............................................................................................. 19 微博像饭馆,微信像厨房,该如何利用二者进行协同营销 ............................................. 24 从《参考消息》看微信支付“黑盒子”式特权运作 ......................................................... 27 支付宝猛踩微信背后,折射自身三大痛点 ......................................................................... 29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口水战开打!我看阿里的恐惧、微信的弱项 ..................................... 32 今日嗅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公开、公正的 API 体系迫在眉睫 .................................... 36 微信公众平台之不公开、不“平台”,是该改变了 ......................................................... 39 用产品“三段式”审视微信的追随者 ................................................................................. 43 今日嗅评:阿里不想微信独大,花两年憋“来往” ......................................................... 46 非战之罪:功能不比微信弱的手 Q 都输给了微信,易信和来往如何出招? ................ 49 少年商学院微信订户是如何过 3 万的? ............................................................................. 53 微信,真的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 67 压在微信头上的三座大山 ..................................................................................................... 72 二线互联网公司侧身其后!看看易信与微信的攻防 ......................................................... 76 运营商与微信合作模式之终极猜想 ..................................................................................... 80 微信 5.0,让我们重提“街景营销 ....................................................................................... 82 微信 5.0 改变了哪些游戏规则? .......................................................................................... 89 关于微信的 8 条手记 ............................................................................................................. 93 一个联通校园用户对联通和“微信沃卡”的质疑 ............................................................. 96 招行推出“微信银行” ......................................................................................................... 99 微信校园 O2O 不好做:公号用户少,期末没人用 ......................................................... 101 来自虎嗅微信版“余额宝”也要来啦!但靠谱的交易场景存疑继阿里巴巴、百度涉足互联网金融理财后,互联网领域的 BAT(百度、阿里巴巴 和腾讯)三巨头中的最后一位腾讯也将正式推出理财平台。近日,《第一财经日 报》记者获悉,微信理财平台将于 11 月中下旬正式上线,首批上线的将是余额 理财货币市场基金产品。 首批合作的基金公司将是汇添富、华夏、广发和易方达,但是不是同时上线,尚 待确认。 准备工作 微信 5.0 版本中增加了支付功能,在“个人信息”栏中增加了“我的银行卡”, 用户可以在这里绑定银行卡,实现购物支付功能。知情人士透露,微信理财平台 预计也会在这个栏口中出现, 用户可以通过理财平台购买货币基金,基金支付过 程将由财付通完成。 财付通于 2012 年取得基金支付牌照,目前首批合作的 4 家基金公司都已成立了 与微信对接的货币市场基金。 华夏基金的财富宝货币基金、广发的天天红发起式 货币基金以及易方达的易理财货币基金都已在 10 月下旬陆续成立,而汇添富基 金的现金宝货币基金早在 9 月初就已成立,并且已经与财付通进行过系统测试。 “首批 4 家合作公募名单已经确定,但可能上线时间仍有先后,具体要看每家基 金公司系统准备情况。”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系统准备方面,汇添富已经比较 完善,首批上线比较确定。 能否撬动社交需求为主的用户去买基金?存疑 一家基金公司电商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比传统互联网的存量客户而言,移动 互联网为基金业带来的是增量用户,也能更好地实现碎片化理财,将是未来的蓝 海。 从目前来看, “余额宝”无疑是最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上线以后规模迅速膨 胀, 截至三季度末规模已经达到 556.53 亿元;而百度理财首款上线的 10 亿额度 产品不到 5 小时便售罄。不过,11 月 1 日正式开张的淘宝基金店铺却未取得预 期的效应,多数产品成交惨淡。 “‘余额宝’的成功有一定的必然性,支付宝有大量客户和潜在理财需求,可以 用很大流量资源推广这只产品。”曹磊指出,基金淘宝店上线后淘宝并没有分配 太多流量资源推广,而且是十几家基金公司店铺上线,所以效应自然减弱。 目前微信拥有超过 6 亿用户, 日均活跃用户超过 1 亿, 已经成为零售金融继柜台、 网页、 手机 APP 外的第四个平台。 在基金公司和微信合作余额理财货币基金之前, 多家基金公司已经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的形式推出了自己的微信理财平台, 通过这 个平台投资者可以查询基金净值、查询账户状况,以及实现货币基金快速申购和 赎回。 不过,曹磊表示,微信用户以社交互动需求为主,未来能否动用大量的资金去购 买金融产品尚不确定。 另一位互联网金融分析人士则指出, 微信推出余额理财货币基金产品仍需要在交 易场景和功能衔接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吸引用户, 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卖货币基金。 “‘余额宝’有购物支付便捷性,银行和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余额理财也是主打 理财和信用卡还款结合,微信能否有好的创新模式是其取胜的关键。” 微信如何通过朋友圈做移动端的搜索引擎?近日微信发布了新版本的开发接口,虽然微信的开发接口功能增加了不少,但还 是过于保守,其在移动端的野心并未完全暴露。微信朋友圈目前属于闭环形式,基于“熟人”之间的内容共享,这其实是一个假 象,是微信用来“豢养 UGC”,为下一步打通 5 亿朋友圈做的铺垫。基于个人微 信的现有功能设计, 本人对微信的下一步野心做大胆推测,微信接下来是要打通 5 亿甚至更多微信用户之间的朋友圈, 形成原创信息壁垒, 做移动端的搜索引擎。 理由有如下三点: 1:原创和抄袭的识别技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如果是你一个个字打到朋友圈的文字,发布成功以后,给予 显示的部分有好几行内容, 而且有一个显示全文的提示;如果你是复制粘贴上去 的,至多显示一行字。从这点我们可以读出,微信已经粗略的掌握了“原创”和“抄袭”技术,这相对 于搜索引擎对原创和伪原创,以及复制的识别,会更加高明。 做过 seo 的人都知道,只要把文章的顺序打乱,头尾原创一下,搜索引擎就会默 认你这篇文章是原创的,给予权重,这样的后果就是重复垃圾信息泛滥,用户体 验度极差。 然则微信从“输入时间”类似这样的技术作为关卡来判断是否为原创,对重复垃 圾信息是致命的打击。 第一:网络营销人员很难研究出,朋友圈的信息复制粘贴和手打的比例在多少, 才会被识别为原创;这个比例很难把握,或者说只有百分百手打才算原创,这个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 第二:朋友圈的信息发布,不可以借助电脑来完成,虽然有电脑到手机的传输助 手, 可以把电脑编辑好的文字通过助手发到微信上, 但仍旧还是需要经过 “转移” 这个步骤,而微信的识别技术恰恰就卡在“输入时间”这项技术上。所以无论你 文章是抄袭的,还是原创的,只要“输入时间”这项不符合微信的逻辑,都不会 被认为是原创。 2:整合 5 亿朋友圈信息 基于第一点的基础上, 微信用户对朋友圈的信任度将会大大提升,未来可能会这 样,我通过朋友圈的搜索框,来搜索广州的某个饭店的口碑。在目前阶段,假设 开放了这个搜索框, 也只能是搜索我朋友圈里的内容,然则随着用户在朋友圈的 原创粘性的形成, 那他就会开放 5 亿微信用户的朋友圈,用户不仅能搜到自己朋 友圈关于该饭店的信息,还能搜到其他朋友圈的。 有这样的大数据让用户去做决策支撑,会形成非常恐怖的力量,这也是之前的百 度,以及现在的大众点评能够产生如此大市值的重要原因。 3:不可作假的排名规则 但这里一定会有一个排名规则,原创是第一权重,接着还有“赞”数,评论数, 互动数等;但原创度一定是第一。有人看到这里会问,这不是和百度一样的道理 吗? 如果是在百度形成的初期, 的确和百度搜索一个道理,但是随着网络营销人士对 百度排名规则的认识,逐渐的掌握了 seo 的办法,导致 PC 互联上的垃圾重复信 息非常多,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百度对伪原创的识别度很难到达一个非 常精准的地步,一个是由于量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PC 端由于操作的便 利性,太容易伪原创了,这种可操作成本相对于几寸的手机屏幕来说,非常的划 算,然则移动端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所以, 微信去做原创的识别, 效果会远远大于百度等。 能够提供原创的口碑信息, 用户就会予以信任,粘性就会增加,那这个搜索项目就能成功。 第二:光有原创度还不够,还是能够作假,商家用一千个微信号每天不停的发, 一样能达到垄断的效果。 所以他还会根据 “赞” “评论” 以及互动数来给予权重。 你能够做到一千个号每天不断铺信息,但你做不到这一千个号的信息,都用马甲 来评论,来互动。即便有人这样做,这个成本有多高?你想想就知道了。 第三:那我每天都用一个号不断的发,然后用其他马甲来评论。这样其实也行不 通,它应该还会根据账号的粉丝数,或者该账号和其他粉丝的互动情况,来给予 权重。你总不好意思,天天在朋友圈里发广告,然后找一堆马甲来评论吧,其他 用户肯定会屏蔽你。 总结:微信掌握着 5 亿用户,即意味着掌握着以亿为单位的信息流。随着移动互 联的高速发展, 信息选择成本在移动端会越来越高,如若微信能够在 UGC 的原创 度方面予以把持,预期未来的潜力不可估量,其价值甚至高于资金流的布局。 今日嗅评:微信接口开放是一个趋势,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被严重低估的微信支付 飞絮如斯投稿:在微信支付的过程中,支付这件小事重新变成你用信用卡付款, 而不是你通过第三方支付用信用卡付款。敢学微信支付斩断其它客户端的,绝对 没微信这么大用户群; 有和微信一个数量级客户群的,绝对不敢自断手足砍去其 它客户端。 如意乐 1qq:信任是针对卖家还是买家,还是中间的流通渠道,支付产品为所谓 的信任的付出了太多的复杂的流程,平台对商家与买家的不信任,卖家也不信任 买家,买家更不信任卖家,我们太多关注了支付的流程如何的安全,安全就应该 是复杂吗?微信作为一个大众的通信工具,没有任何年龄段的限制,就算支付也 应该如同聊天一样简单,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是应该腾讯去考虑,而不是卖家或 是买家,更不应该是众多的消费群,只要腾讯能够承担起平台的责任,这个问题 的解决其实也不是难度很大,消费的过程就应该是简单的,产品,购买,应用。 微信的支付不必和财付通或是支付宝对比谁的功能强大,谁的附属价值强,手机 APP,可以轻应用,微信支付,为何不可轻支付? hjcug: 楼主明显不懂支付啊, 说来说去就是数字比字母等好输。 我来告诉你吧: 在中国,担保交易是最牛逼的支付产品,没有之一;银行渠道是有成本的,没有 第三方支付,银行现在还是大爷;第三方支付不仅是支付了,更应该是钱包,更 可以赚钱;微信支付的优势是靠着微信这个大流量干爹,专业性安全性弱爆了; 微信也只能在 O2O 场景找活干,但真不一定干的过支付宝钱包,先看看吧! 传微信 300 元/年今日全面开放接口,企业能用它们来做啥? suntaoyong 投稿:10 月 29 日,据可靠消息透露,微信公众平台今天将大规模开 放接口,认证服务号可申请,年费为每账号 300 元。包括授权、关注者取消关注 可见、 CRM 等接口等在内, 文中将盘点接口详细信息及企业能如何利用这些接口。 微世界:微世界也来说几点: 1、开放接口是必然趋势,时间、时机、金钱、体验、斗争等问题的交织。 2、开放接口或许是以有条件、有限制、有利益、有秩序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全 面开放,也不意味着无偿的开放。 3、开放无论对于第三方开发者还是对于企业以及部分有能力的自媒体是利好的 消息,给予未来他们可以想象的空间还很大! 4、目前遇到的一个很显然的矛盾是开发者和企业与张小龙和腾讯之间的矛盾。 毫无疑问张小龙仍然牢牢把握着微信的控制权。 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博弈与利益的 交织。 5、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腾讯一向标榜用户为第一 的理念,微信更不会例外,而对于牢牢控制微信的主导权的张小龙更会如此。 6、当然,易信、来往等移动 IM 的兴起,也必然会加速微信接口开放的步伐,微 信虽为老大,反而更要居安思危。 7、同时,也在告诫企业和第三方的开发者,尤其是做营销的人士,开放是一个 趋势,但是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此时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开放,而有人去舆论 开放,此时你又该怎么办呢?? 先说到此,期待微信接口在一个成熟的时机开放! 日本游戏市场,世界的孤岛? 游戏茶馆投稿:一款在欧美大热的游戏,未必未必在日本能够火得起来,这当中 有不少文化差异元素。而一款讨所有玩家喜欢的游戏是不存在的。日本也好,欧 美也好,“有趣”才是游戏人们最原初、最质朴的情怀所在。 阑夕:呵呵,既然谈了 RPG,就不必省掉 AVG,就对日本国民生活的渗透而言, AVG 作品的影响力更大。日本游戏和日本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但欧美游戏却继承 的是欧美文化,文学和文化,内在差距很大,所以你看日本玩家是在对剧情品头 论足, 为人物的命运潸然泪下, 而欧美玩家则是享受着庞大的世界观设定, 用 “动 作竞技”去搏杀出英雄之路。二者和而不同,当然,也说不上有高下之分,我个 人在单机游戏类型上,大概是一半日本一半欧美的审美吧。 大傻:感觉他们更多的是喜欢有故事有剧情的游戏,很多推广开的游戏往往是动 漫制品,或是日本本地流行元素的一种副产品。在任天堂和 SONY 的熏陶下,他 们游戏的平台很大一部分是在 PSP,3DS,PS3 这些老牌硬件平台上,手游产业的 发展比较局限。日本游戏与 AI 的情感互动水平的高端是其它国家的游戏暂时无 法超越的:同人游戏,恋爱模拟游戏,少女游戏,逃生游戏,收集类游戏等等。 其实他们喜欢的产品跟他们童年时候看的动画片有巨大的关系, 或许矛盾的社会 生活让他们潜意识已经认定只有那些年少时看到的动漫是有趣的, 于是把玩这类 游戏当作一种释放压力的过程吧。 淘宝、来往推流量免费模式:运营商和 OTT 的妥协模型? 罗超投稿: 对用户流量免费、 商家付费会让运营商和 OTT 之间的利益分配达到平 衡。此后再也不会是运营商要向 OTT 企业收费了,而是 OTT 企业找上门去说:我 愿意替我的用户付费…… 心外无物:1、如果用微信只发文字的话,根本就花不了多少流量,加上图片, 一个月 100M 足够了,差不多也就 10 块钱的样子。 2、现在 wifi 环境太多了,饭店、宾馆、公司、家里,因此一个月在微信上肯定 是花不了 100M 流量的。 3、一般人都会办理流量套餐的,能用他来上网也可以用的来发微信。 那么,如果一个人在无 wifi 下选择文字,偶尔用用图片、语音什么的,wifi 环 境下选择图片,那你觉得有必要换别的免流量的移动 IM?除非一种情况,大家 习惯用微信里的内置浏览器浏览推送的网页,那这部分的流量还是挺多的,来往 能免费支持这么大流量免费吗?如果可以那也必须先做到微信那么多的公众账 号。 传微信 300 元/年今日全面开放接口,企业能用它们来做啥?10 月 29 日,据可靠消息透露,笔者得知之前一直盛传已经的微信服务号收费今 天很可能会产生最终答案: 微信公众平台今天将大规模开放接口,认证的服务号 可以申请,年费为每个账号 300 元。 微信全面开放接口, 可能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微信到底开放哪些接口?传闻微信还 有 10 几种接口并未开放,笔者通过采访微盟负责人 Alfred,得到了一些详细的 接口信息 (其中包括有些接口, 如主动下推和微信支付接口应该还是不开放的) 。 本文中将盘点一下微信到底还有哪些接口,以及它们各自的用处:1、 微信安全支付接口: 申请到此接口则可以直接在微信上支付完成交易形成闭 环。 微支付是腾讯在移动电商的一个重要布局,连马云都害怕微信了,前段时间炮轰 微支付,提出不安全等因素,微信一直都很保守,特别是对于支付这一块,一直 迟迟没有全面开放接口,还是延用他的老办法,先找行业典型案例树榜样,然后 再一点点逐步开放, 这次微信安全支付仍然没有完全开放,理由很简单――微支 付的审核是由财付通来完成的,而且里面的审核流程非常复杂,需要营业执照、 税务登记证、基本户、银行结算证明等材料,所以这个接口需要单独申请。 2、主动下推接口:申请到此接口则可以主动向公众号的粉丝 1 对 1 推送信息, 不限条数。 主动下推接口又叫消息下行接口、推送接口,相信大家都关注个招商银行信用卡 的公众号, 在使用招商银行信息卡发生交易信息时会主动推送消息到粉丝的微信 客户端,相当于传统的短信推送一样,不过微信一直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对下推 接口一直很谨慎, 目前只有一个超大型的品牌客户能申请的到,很少有企业可以 申请的到。这个接口这次将不会开放。 3、授权接口:申请到此接口则可以获取用户微信号、微信名称、地址等信息。 授权接口对于一般的商家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但对于第三方开发者来说 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微盟负责人 Alfred 告诉我们,一直以来都无法获取粉 丝的微信号和微信名称, 这个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的第三方开发者,所以一直是 以 Open ID(公众号粉丝的唯一 ID)来区别用户身份,但是 Open ID 是无法主动 获取的, 只能用户通过在微信聊天框触发一次关键词才可以获取,这给第三方应 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比如用户在朋友圈分享应用的时候,就会因为无法获取 ID,导致应用不能正常运行,这次如果开放了授权接口,不仅可以拿到用户的微 信号,还可以拿到用户的名称,地址,这个对于会员系统、商城是非常有利的。 4、一键关注接口:申请到接口后,则可以在页面点击链接或者按钮,跳到公众 号关注页面,点击关注即可成为公众号的粉丝,这个接口之前一直是开放的,后 来由于蘑菇街等应用在页面上设置关注时才能进行其它的一些操作, 导致一时粉 丝猛涨,微信也其进行了封杀。据微盟 Alfred 推测,这个接口仍然不会开放, 微信永远是用户体验至上,任何有损用户体验的东西都将不存在。 5、一键分享接口:申请到此接口后,则可以直接在页面点击分享按钮, 相当于 手动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这个接口也是开放,后来由于蘑菇街事件,此接 口被关闭,这此还是不会开放。 6、批量拉取关注者接口:申请到此接口则可以批量的调取公众号的粉丝,引导 用户将一些好的应用分享给好友。 这个接口就相当于点击微信右上角的发送给朋 友,省去了人工点击,直接调取。 7、关注者分组:申请到此接口则可以将公众号粉丝进行分组。 目前这个功能只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手动实现,将粉丝分组、划分不同维度是微 信运营者的一个核心需求, 能过给不同粉丝打上不同的标签,则可以进行精准营 销,这个接口开放之后,第三方开发者就可以利用这个接口,用户无需在微信公 众平台上操作,直接在第三方后台对用户进行标签。 8、上报地理标识:申请到此接口,则可以主动获取用户的位置。 现有的想获取用户的位置, 只能引导用户通过点击微信聊天框, 发送自己的位置, 而申请到这个接口之后,则可以主动的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从而进行相关的 LBS 应用。 9、关注者取消关注可见:申请到此接口,关注者取消关注之后,仍然可以看见 关注者。 10、共享收获地址接口:申请到此接口,可以调取用户的收货地址,只要粉丝在 微信公众平台上填个自己的收货地址,无论是不是在当前的公众号都可以调取, 这个功能对于微商城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功能, 用户在其它商城填写了收货地址也 可以调取。 11、CRM 接口:申请到此接口,商家可以将企业里的会员导入到微信里,与微信 打通。 传闻 CRM 接口年底会开放,但这个神秘接口会不会开放现在还没有完全的 定论,依笔者推测,这个接口也将和微信支付接口一样,不会全面开放,只能 case by case 一个一个的申请,因为无法判断企业的会员是否是真的真实会员, 否则商家去买取大量的手机号码,全部导入到公众号里,那微信又成了骚扰用户 的工具。 通过盘点这些接口,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微信就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在里面所 有人都需要遵守微信的游戏规则, 永远围绕用户体验至上, 任何干拢用户的接口、 应用都是微信禁止和排斥的, 只有始终跟随微信的步伐,把企业公众号建立成一 个服务性的平台,这才是微信营销最终的理念所在。 本文作者:孙涛勇 上海晖硕科技术总监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 “suntaoyong” 比微信还大的消息类 app:月活跃用户 3.5 亿的 WhatsApp,来往你 借鉴下对于 WhatsApp 来说, 这是令人感到愉快的一周。该公司日前宣布 WhatsApp 每 月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 3.5 亿,CEO 简?寇姆(Jan Koum)本周日表示, WhatsApp 用户每天分享的图片超过 4 亿张。 (需要指明的是,这一数据指的是 由用户发送出的图片总数, 而不是收到的总数;这两者的区别常常会在核算消息 数时被混淆。) 朝好的方向看,对于一款消息应用来说,这数据还不错,特别是当我们把其他服 务每天分享的图片数拿来对比的时候。(Facebook:3.5 亿/天,Snapchat:3.5 亿/天,Instagram: 5500 万/天) 上个月 Snapchat 公布其用户每天分享 3.5 亿张图片,这一数据和 Facebook 相同――截至九月份――可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扎克博格想要用超 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Snapchat。 毫无疑问 WhatsApp 在迅猛增长,非常可观。截至今年四月,WhatsApp 每月的 活跃用户达到了 2 亿, 按这个发展速度,WhatsApp 的月活跃用户数有望在年末 翻倍。 所有这些数据都显示出庞大的活跃用户数量和极高的用户活跃度,WhatsApp 已 经在移动 IM 这个市场领域取得了一些领先优势。 最接近 WhatsApp 的竞争对手 微信 (WeChat) 刚刚在八月份取得了月活跃用户 2.35 亿的成绩――大部分用户 都在中国――而 WhatsApp 的其他竞争对手都还未曾公布活跃用户数据, 而只限 于吹嘘自己的注册用户量。 寇姆对这一问题的评论十分幽默。 他认为直接做出比较才是真正唯一的评判标准, 他是对的。 看起来 WhatsApp 在移动 IM 领域的霸主地位是一些竞争对手逃避提 供相关比较数据的主要原因。 但是除了这一巨大的领先优势之外, 目前还不能确定 WhatsApp 将会继续统治美 国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市场。 人们对 WhatsApp 感到厌倦了吗? WhatsApp 的成功看起来要归结于产品决策:避免像许多应用那样去提供太多的 功能, 此外 WhatsApp 作为市场早期进入者也是其优势之一。最初于 2009 年上 线,WhatsApp 的设计简单,让即便是最不熟悉技术的人都能够方便使用。 但是,随着其他的应用中逐渐加入了游戏、表情贴纸、视频通话等功能,用户们 是否也在希望 WhatsApp 推出其核心产品体验之外的东西呢? 来自 app 分析机构 Onavo(已被 Facebook 收购)的数据显示,WhatsApp 的增 长已经在放缓,至少在美国市场和 iOS 平台上是如此。有媒体指出:每月使用 WhatsApp 的 iPhone 用户数量已经连续三个月在下降,从五月份的 9.25% 下降到八月份的 7.97%。更值得注意的是,下降的速度看起来在加快。这一点与 Kik 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五月至八月之前的用户活跃度从 4.81% 一直上升到 5.83%。还有 GroupMe,从 2.45% 上升至 2.81%。来自另外一家研究机构 App Annie 的数据显示,WhatsApp 过去一年的数据排名 持续在高位,但是过去几个月却出现了剧烈的震动:首次下降的情况出现在圣诞节期间――也就是更新奇的应用会在图表上走势领 先的时间段――但是最近的波动却不是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 App Store 的 算法调整, 调整后的算法更偏向免费应用而非付费应用。也有可能是美国消费者 对于 WhatsApp 出现使用疲劳的现象。 对于英国、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市场来说,数据的情况类似。 这些地区的用户是否在寻求一款消息应用基本功能之外的东西呢?WhatsApp 的 招数已经用光了吗?还是竞争对手将其的增长抢走了呢?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看 都不尽相同。 西班牙市场是 WhatsApp 面对竞争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Line 在该地区展开了 密集的营销推广活动, 号称在西班牙有超过 1500 万次的下载量。 但是尽管如此, WhatsApp 看起来仍旧在这一市场保持活跃用户量最高应用的优势――同时把微 信远远抛在后面,后者请来了巴塞罗那球星梅西(Lionel Messi)出演最新的广 告。 消息应用的平台化 WhatsApp 的商业模式和它的产品设计一样简单直接:用户每年支付 0.99 美元 的费用,享受无限次使用。没有功能限制,不加任何广告、推销或者游戏捆绑。 我们不知道 WhatsApp 有多少注册用户, 但是按照 3 亿活跃用户的数量来推算, WhatsApp 的用户激活量在 5 亿 至 10 亿之间比较合理。 这就已经非常惊人了, 而且如果你的朋友都在使用这款应用的话, 每年掏 0.99 美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WhatsApp 未来很可能会面临来自免费消息应用日益增加的压力(虽然目 前尚未出现这一情况),后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内容分发。 Line 就是一家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司,之前我们介绍过:Line 其实是移动平台上的一个内容和沟通平台。Line 已经成为分发游戏和数字内容的一个用户网络,而且有计划加入电子商务、音乐甚至其他服务。其他公司使用 Line 的用户网络也会向其付费,比如投放广告和市场推广信息。这种模式的财务模型大不相同,依照上个季度的业务数据估算,Line 每年的营 收超过 5 亿美元, 季度同比增加了 45%; 而且用户体验也要比 WhatsApp 更多, (如图) 比如有免费视频和音频通话功能、 连接游戏/应用、 表情贴纸等等等等。 Line 并不是唯一一家采用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司, 尽管他们可能是最激进的一家。 这都要归功于可观的市场推广和广告预算,还有一系列超过 30 个“连接在内的 (connected)”游戏和应用的推出。 韩国的 Kakao Talk 和中国的微信――两家分别统治了国内市场的产品都在推 进国际化――商业模式也类似,但是更值得一提的是,Tango、Kik 甚至黑莓的 BBM 这三家 WhatsApp 的竞争对手,核心用户同样在美国,且产品当中也带有游 戏和其他内容。 取胜之道如何? 如果说多媒体和内容是获取用户的关键,那么 WhatsApp 的局面则不太乐观。大 部分其竞争对手都专注在 iOS 和 Android 上面――这是两个对开发者最常见 的平台――但是 WhatsApp 的用户群看上去则更加多样化。 寇姆本周表示, WhatsApp 在诺基亚设备上每天的用户注册量是 25 万。 对于 iOS 和 Android 平台之外的用户群体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也就是每个月有 超过 750 万使用诺基亚设备的新用户。 想要在这个平台上开发游戏和内容平台有一些技术难度,Asha 是诺基亚过气的 塞班平台, 还要算上黑莓, 这两者都被认为有着 WhatsApp 坚实的用户群。 同样, 吸引游戏开发者到 Windows Phone 平台上也不那么容易。 可能这就不难解释, 为什么寇姆和 WhatsApp 坚决反对在产品中加入游戏以及其 他非消费功能的服务了。 就目前来说, 产品的简约设计高于功能上的考虑这种指导理论尚未在西方市场得 到试验, 但是在亚洲的许多地区,显然 WhatsApp 已经输给以 Line 为首的竞争 对手了。 尽管许多用户的确会使用一个以上的消息类应用,但是随着亚洲市场的 消息类应用不断加大全球扩张的力度, 同时 Kik 和 Tango 等产品持续加入新功 能,这个市场执着的简约设计又能继续多久呢? 微信,站在 6 亿用户的门槛上据媒体报道, 腾讯内部人士透露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 6 亿!微信海外业务可能会 独立发展。年初我在《微信,3 亿用户之后的默然演进》一文中曾预测微信今年 底用户数将突破 5 亿(不含海外)。而现在微信国内用户已达 4.5 亿左右,年底 突破 5 亿没任何问题(其海外用户应在 1.6 亿左右)。 增势不减 李开复去年底预测中国智能手机年底在今年底将达到 5 亿, 这也是微信年底有望 达到的国内用户数。排除一机多号、一号多机的情况,微信在智能手机中渗透率 接近 100%!完全基于移动端和智能机的微信的 6 亿用户,比微博的 5 亿多注册 用户和手机 QQ 的 5 亿多活跃用户更有意义。 微信的继续增长势不可挡。从 0 到 1 亿,14 个月;用 1 亿到 2 亿用了半年;2 亿到 3 亿,约 4 个月;此后每 5 个月增长 1 亿。笔者估计这个增速会继续保持 1-2 年。一是因为智能手机红利,今明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二是得益于微信海 外拓展的顺利。从 wechat 改名到 5 千万用了 14 个月,8 月抵达 5 千万只耗时约 2 个月,这速度与国内市场齐头并进。即每 4-5 个月微信国内和国际分别增长 1 亿,全球则增长 2 亿。 因此笔者再大胆预测一下, 微信今年底总用户数突破 7 亿 (国内 5 亿) 。 明年 (2014) 中全球用户将突破 10 亿。 这些数据令谁紧张了? ――国内拿到船票的玩家紧张。 最紧张的应该是马云和阿里。 在微信用户才 4 亿左右时马云便在“互联网领袖峰 会”称自己感到紧张。微信正在移动支付、社会化电商和 O2O 服务等领域蓄势, 尽管引爆点还未到达,从阿里前期表现可看出其焦虑。 PC 端 QQ 帝国形成后,运营商推出飞信狙击,阿里顺势推出旺旺。尽管未成为大 众产品,但对阿里系的沟通支撑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微信推出后,运营商先打 头阵推出飞聊、易信等狙击,阿里则是来往。谁都清楚来往不可能超越微信,它 只会成为在移动端支撑阿里电商、 卖家和内部的角色。 至少可以避免京东的尴尬: 为了逃离微信,刘强东号令京东员工转投易信。 阿里近期高调宣战,马云带头离开微信这个“哥哥”,微信接招,主动公开用户 数。此前在 4 亿、5 亿用户的结点微信均比较低调,尤其是在“微信收费”风波 时,微信对自己的强大更是噤若寒蝉。 其他拿到船票进入“亿用户”俱乐部的几个玩家也会开始紧张。船票正在被炒到 “10 亿用户”这个水平。 ――运营商更加紧张。 从用户数来看, 中国移动 7.55 亿用户, 增长疲乏; 其他两家加起来不超过 4 亿。 而微信用户在国内年底突破 5 亿大关,明年突破 7 亿,全球则将突破 10 亿。这 个数据将使微信在沟通上成为国内第一大“运营商”。显而易见的是,微信覆盖 越广运营商传统移动业务受影响越强。微信上能找到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使用 短信和语音自然会减少。 微信还具备中国三家运营商不具备的一个能力:运营商尽管携号转网困难,但至 少可以互通消息;而微信与来往、易信等产品之间完全隔离,最终的所有移动通 信用户将由微信一家包揽。 ――国外玩家开始紧张? 此前微信与 Line、WhatsApp 等井水不犯河水,相处还算相安无事。但按照微信 目前的发展来看,WeChat 正在成为他们的有力竞争者。来自日本的 Line 用户数 7 月突破 2 亿,最近 1 亿用了半年,这个增速比微信海外稍慢,与微信全球比则 差了许多。Line 最近 1 亿主要来自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以及墨西哥等拉 美市场,这正是微信海外重点抢占市场。 另外一个移动即时通信 App 巨头 WhatsApp 立足于北美,发展在欧洲,觊觎着亚 洲。就在这几天,其宣布月活跃用户数突破 3.5 亿,两个月增长 5 千万,微信这 个指标在 2 个月前为 2.4 亿左右。WhatsApp 注册用户介于 5 亿到 6 亿之间,在 这个数量级的手机应用还有 Twitter、微信、微博。尽管目前微信在海内外市场 还未与 WhatsApp 正面交锋,但随着微信国际化推进,两者之间必有一战。 WhatsAPP 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最近还多了个挑战者:推出一天下载便突破 1000 万 的黑莓 BBM。 中国的易信和来往使出吃奶的力气折腾数日才获得 500 万级别的用 户。 值得注意的是, 微信既然可以影响微博这类应用的活跃度, 如果其海外战略成功, 自然也会影响微博始祖 Twitter 甚至 Facebook 的活跃度。微信强烈的社交属性 使之有机会与海外互联网巨头同台竞技。独立发展海外业务,正是其雄心壮志的 证明。 拓展国际市场是微信公布用户数据的另一个原因。 过去的 10 个月,微信发生了什么? 1、消除内忧 2013 年微信推出了两个版本,4.5 和 5.0。 微信 4.5 主要有两大块: 围绕语音的功能和搜索聊天记录这种小优化。现在看来 语音提醒、语音聊天室等功能只是试探,并未对微信产生深远影响,更没有形成 当初大家猜测的类 Siri 这类搜索入口。 微信 5.0 则是微信史上极具革命性的改版。 这个版本推出了表情商店、 游戏中心、 微信支付、 扫一扫升级功能,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变化还有公众账号的折叠和分 类。有人说微信现已进入“5.0 时代”。 5.0 的第一个意义在于,找到生存之道:游戏和增值。有消息称微信平台发布的 《天天酷跑》月收入已过亿元,成为国内第一款月收入破亿的移动游戏。这证明 微信已靠自己淘到第一桶金,慢慢可以养活自己。与 QQ 当年如出一辙的社交导 游戏的思路, 暴露了腾讯的娱乐基因和游戏公司的真实面目。不过微信的理想显 然不止于此。 5.0 的第二个意义在于, 打好发展基础。 二维码、 街景、 商品条码扫一扫等功能, 正在扫出全世界。 扫一扫是为本地生活服务这个大蛋糕抢入口,微信支付则是准 备着用来闭环,公众平台满足企业在服务、互动和营销多个维度的需求。突破沟 通和社交本身,微信在为下一步商业化做准备。 5.0 的第三个意义在于,微信解决了公众账号骚扰这个问题。对公众号的分类和 折叠平衡了公众号运营者和个人用户的利益, 平衡了营销推送和基础通信的需求。 2、消除外患 手机 QQ 和微信手足相残最后还是被马化腾压了下去。手 Q 曾经想通过移动和 PC 一体化狙击微信,但用户不买账,最终只得发布紧急版本。这是用户的胜利,也 是微信的胜利。经此一役,手机 QQ 成为微信补充已是事实。 另外一个将微信推到风口浪尖的则是运营商收费事件。 此前相关部门不明朗的态 度一直使得微信“带着枷锁跳舞”。政策风险是微信过去最大的不确定因素。结 局最终偏向了微信:收费不了了之,三大运营商各自为阵。微信与联通合作推出 微信沃卡标志其安全上船。此后电信与网易合推易信,中国移动则沉默不语。 微信也出现过不少状况。7 月 22 日便有大量用户反映微信发生全面故障,微信 信息无法发出、无法刷新朋友圈、无法登陆公众账号平台、无法连接微信网页版 等。原因竟然是城建工人挖断光缆。事故发生以及微信团队的处理过程,使得人 们意识到,尽管功能不断升级,用户急速增长,但微信的技术保障、容灾能力依 然还需提升,要达到“电信级别的安全”依然有很长路要走。 3、封闭之困 中国移动副总裁说过, “虽然中移动客户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了三分之二,但移 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的竞争已白热化。相反,微信才是垄断。在座的有多 少人用微信啊?这个比例肯定比我们三分之二的比例要高得多。”由于中国并无 反垄断法,探讨微信是否垄断意义不大,但微信相比其他平台,哪怕是 QQ,都 是相对封闭的。 账号封闭是社交产品的本色,姑且不议。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平台”,其开 放性、平台性却存在问题。微信的空间如此广阔,已形成 “微信创业”这个领 域。但微信创业并不容易。开发者支持和 API 接口极度有限,部分开发者却号称 有“特殊接口”、“内测接口”,甚至连“公众号”改名这种需求也需要“有关 系”才可完成。普通公众号认证繁琐,但淘宝却有人将“微信认证服务”公开售 卖。 除了上述平台本身的弊端, 腾讯自身随时可能推出创业者类似的产品依然是一个 巨大风险。例如风铃无线建站的推出、微生活会员卡的推出,均会与开发者产生 利益冲突。 作者为爱科技网阿超,他的微博为@广州阿超,微信为 SuperSofter 。 微博像饭馆,微信像厨房,该如何利用二者进行协同营销微博和微信无疑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社会化媒体平台,因此,很多企业都在 积极的开展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但是,如何将二者的传播效果整合呢? 微博与微信的传播属性差异 数据显示,从新浪微博开通至今,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 5.36 亿,每 天微博的刷新两超过 1.2 亿,用户的浏览市场超过 60 分钟,企业微博注册蓝 V 用户超过了 32 万,平均每个企业微博有八个粉丝,企业微博的人均浏览量超过 3200 万,微博正在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营销平台。 而截至 2013 年 7 月,微信用户数达到 4 亿,平均每个人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10 个,微信通讯录平均每个人是 55 个,这些已经显示了微信是一个黏性很高但是 是以朋友圈为主体的营销平台,金投赏创始人贺欣浩认为,不同通讯录的结构, 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营销的切入点所在。 但是,微博和微信到底具有什么样不同的传播属性呢? 微博像饭馆,微信像厨房 飞博共创 CEO 尹光旭形象的比喻到,微博就像一个饭馆,微信就像一个厨房,出 去请大家吃饭是微博生活,在家里和自己人吃饭是微信生活。他还说到,尽管现 在微博的活跃度有些下降, 深度交友沟通都移动到微信上,但是微博依然有很好 的品牌营销效果。 这些说法, 其实已经说明微博和微信完全不能对立来看,这也回应了营销圈中很 多人认为微信会替代微博的看法,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洞悉微博和微信的优势 媒体属性进行传播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既然微博与微信在属性上有所不同,那么如何让其两者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尹光旭认为,微博应该做大范围的传播扩散,当一个话题火了后,再通过微信传 递给精准的用户,或者在微博上打出品牌,再通过微信管理起来,效率更高,另 外, 传统企业对忠实客户的管理水平不高,微信是一个与忠实用户链接的很好的 工具。 他举例说,飞博共创运营的公号在微博上有粉丝 1000 万,微信粉丝有 300 万, 活跃度大概是 40%多,他自己的经验,微博可以做好的话题测试,测试好的话题 再回到微信,而微信需要做出有趣的事情,对于营销趣味性要求更高。此外,微 信相对封闭,很多用户,常常从 2-3 个热点话题分享到微信,这就从一个社交媒 体的社会热点切入到微信的小圈子,会影响到关系好的好友。 定位在中国高端品牌花店的 roseonly,纯粹是通过微博来做,其理念是:如果 要在该花店买花,一辈子只能送一位佳人。这个定位非常适合微博的话题,半年 就卖了 900 万的花, 现在已经进入 B 轮融资。 另外, roseonly 创始人蒲易在 2013 春节前还利用微信疯狂“扫荡”朋友圈,发微推广 roseonly,他身处的时尚、 互联网、电商、奢侈品品牌等圈子成了最直接的受众,搜狗的王小川、新希望的 刘畅、世纪佳缘的龚海燕等人都在积极转发。微博与微信的协同,明星、意见领 袖在社交媒体上对 roseonly 的热捧效果惊人, 一举给 roseonly 官方微博带去数 万粉丝,还有对官方网站的巨大流量冲击。 伊利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李丹则认为,社交媒体是不是带来业务增长,很多人还 是有问号,很多东西都应该是联动的,电视与社会化媒体的联动,例如 CCTV 播 音员现在都在新闻联播最后提醒关注微博和微信和客户端的账号, 联动是可能的。 这些都充分说明,今天的营销是一个整合时代,社会化营销也不能单打独斗,而 是应该将社会化媒体进行协同和整合。 微博微信如何做线上线下的活动 那么,到底微信+微博与活动营销怎样结合?万达百货的市场部总经理徐培柏讲 述了自己的实践, 万达百货一直在做微博微信线上线下活动,他认为微博社会化 属性更强,微信则是导客流量 O2O 的很好的模式,例如,开淘宝做代购的在微信 上卖代购产品效果强于微博,而基于地理位置,微信可以作为 CRM 的补充。 徐培柏也透漏了万达百货的营销结构,他说,万达百货 20%放在传统媒体上,比 如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等,40%放在促销和公关活动,30%放在短信、现场平面印 刷品和卖场布置等,自媒体例如微信微博的投入在总体中占 10%左右,万达百货 刚刚成立呼叫中心,先和 CRM 对接,全国有 75 家门店,有微博矩阵也有微信矩 阵,在微信互粉有 3700 人,相当于一个媒体,互相转发,效果很好。 百货业是服务业, 因此需要做的是服务的工作,万达电商采用与微信平台深度对 接,地理位置进行推送,以活动形式去拉动,效果还是非常好,能够转化 10%粉 丝。 徐培柏认为万达百货以后要向招商银行学习, 在微信平台提供顾客复合体验, 积分查询等。 还有的例子是,土曼科技利用微信朋友圈,结合“热门产品+封测价格+微信朋友 圈传播”的魅力,24 小时限时预订售出 18698 只土曼 T-Watch 智能手表,订单 金额 933.0302 万元,尹光旭总结了这个微信营销活动案例的特点:朋友圈高度 信任;产品有诱惑力;性价比好。因此,在微信营销时代,产品内容和渠道都是 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今天微博和微信都是企业绕不开的话题,微博可以打品牌的曝光量, 但是, 越来越的品牌更希望做到的是精准和品牌忠诚度,微信更容易解决这一营 销难题,因此,未来趋势上,微博要更偏向于品牌捕捉热点的实时反应,危机的 处理等,微信则更偏向于 CRM 管理(公众平台)和线下互动活动。 本文作者 肖明超 微信公众账号“肖明超-趋势观察”,只分享关于未来的商业、市场和消费趋势 的干货。本文由肖明超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www.huxiu.com/article/21891/1.html 从《参考消息》看微信支付“黑盒子”式特权运作文/王云辉 今早很受关注的一个消息是, 曾在搜狐新闻客户端获得了 300 万广告费的《参考 消息》,率先吃上了微信支付的蛋糕。 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体验来看, 微信为它开放的场景并不是很核心,目前主要是支 持微信支付订报刊以及电子报,与其说是一个突破,更不如说是试水。 不过,在微信 5.0 版本上线后,微信陆续开放的支付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让各 方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心痒难耐。 从微信游戏里购买表情,到陈坤的会员增值功能,再到参考消息,越来越多的支 付案例, 用户可以越来越多地把行为圈定在微信之内,而不用转移到其他第三方 支付,从而形成完整闭环。从这些试水的频度和深度来看,面向整个公众号的阅 读付费接口的全面开放,或许也已经为时不远。 微信“黑盒子”式的特权化运作 不过,如同过去大家所熟悉的,微信的这次尝试,依然还是“黑盒子”式的特权 化运作,直到结果出来,才为外界所知。 关于这一点,外界一直颇多质疑。 比如很多人反映的“群权限”,统计数据平台开放前的数据查看权限,包括公众 平台的消息群发数量权限, 接口开放权限等等, 这些权限的开放程度与开放范围, 一直都是在“黑盒子”里,谁有限限,谁有多大的权限,比拼的只能是在腾讯高 层或是广研院内部,尤其是与马化腾或张小龙的关系亲密度。 “黑盒子”式运作会带来隐患 从一个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我们可以理解,从 QQ 时代至今,无论 QQ、空间还是在游戏,都是不同的付费标 准,对应不同的特权。这样的“特权”模式,一直是腾讯在互联网免费经济基础 上的核心盈利武器。 但可以注意到的是,这些特权都做到了“明码标价”的可量化与透明化,这也是 这些特权能成为腾讯盈利基石的制度基础。 而在微信平台上,这些“特权”的运转方式,由于“黑盒子”的封闭性,资源和 信息都高度不对称, 一旦规模扩大,就有可能导致管理体系和销售体系的太多问 题,比如权责利混乱、利益团体寻租盛行、乃至更多更大的内部矛盾,最终导致 整个业务体系的彻底崩坏。 如果,“黑盒子”只是在业务前期的,短期内的业务试验不得已之举,尚且无伤 大雅,但如果未来仍然维持,则将成为微信的祸乱之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近坊间流传的,微信公众账号平台向服务号收费的传闻, 虽然很多人有所微词,但在我看来,这个费应该收,即使费用标准未必多高,甚 至可以分层级,并容许免费级的服务存在,但一定要以这样的体系,来将“黑盒 子”阳光化,才是正途所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请搜索微信号“keji_zatan”本文由王云辉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www.huxiu.com/article/21783/1.html 支付宝猛踩微信背后,折射自身三大痛点支付宝媒体沟通会上正面提到了微信,这是一种信号,把微信支付提升到正面战 场上直接开火,显然是把微信支付看作了极具威胁的对手。微信支付处于起步初期,并非洪水猛兽,支付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笔者认为, 支付宝猛踩微信背后, 折射出自身的三大痛点,这些痛点关乎整个阿里系在移动 电商领域的未来大盘,由不得它不心生警惕。 商场模式面临挑战微信支付首先颠覆了掌上支付的体验,让支付变得更为安全和便捷。但微信支付 的杀伤力不在于支付, 而是它正在以微信为基础, 重新定义移动电商的生态模式, 这才是让支付宝真正忌惮的地方。微信构建这个商业生态的基础不是海量的商品信息流,而是人流和资讯信息流, 这是和淘宝、天猫的差异所在。借助公众帐号、会员卡等手段,微信让合作商户 可以更有效地和用户建立联系, 进行客户管理和信息沟通,在此基础之上推出的 商品买卖,相对简单,但更精准,也更适合移动端。 在互联网体验领域, 少而精即是多, 微信通过单点突破, 撕开了移动电商的缺口。 虽然微信支付刚刚进步, 还没有全面开放,但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众多商家争先 恐后的热情。易迅、一号店、唯品会、大众点评、香港航空、海南航空??越来 越多的品牌电商相继接入微信支付, 银行争相推出优惠活动争取成为用户绑定的 首张卡,一股新的潮流暗中涌动。 一个由品牌商自主运营的新商业生态正在孕育,平台提供人流、沟通工具、支付 工具,品牌商拥有自己的品牌、独立的商店,独立自主运营,而平台可能仅收取 交易的手续费,而没有任何押金、进场费,平台只是平台,它提供基础服务,心 甘情愿地被“管道化”。 阿里系不得不为此担心, 淘宝和天猫是以货架为主导的集市生态会逐渐崩塌,取 而代之的,是以粉丝经营为主导的全新品牌专营店。 缺乏社交粘性不足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无不羡慕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高活跃度, 这是以通讯和社交 为基础的微信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微信占据了通讯和社交的入口,便成为用户流 量的源头,这是 BAT 三大巨头中,腾讯系最大的优势。 基于高活跃的通讯与社交, 微信成为最具价值的沟通平台。人们习惯于通过它聊 天, 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点滴, 在公众帐号里寻找自己想要的服务, 这里除了信息,还有信任,这些便是微信的魔力所在。南派三叔和陈坤分别推出 会员制的公众帐号, 罗辑思维公众帐号中推行收费会员大获成功,探索出粉丝经 济的变现模式。微信总是充满想象和创新空间,让人津津乐道。 相比之下,淘宝和天猫则是集市和商场,用户买完东西就走,交互的对象主要是 买卖双方,比较难以形成强关系链,用户之间的交互就更少,这也是阿里旺旺始 终无法做大的原因之一。支付宝则更偏工具化,主要由其它应用调用,完成支付 功能。支付宝在社交方面也想了不少方法,比如新版支付宝推出了“情感转账” 功能,让你在转账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你买了个贼贵的产品,付款 时舍不得,可以给对方发表情,也可以发语音说自己心如刀割,但这些都注定只 能是弱交互,非高频需求。 想想你多久才上一次淘宝或是天猫,多久找出手机上的支付宝来还一次信用卡, 你就会明白, 它们与微信相比无论其装机量与微信有多接近,在活跃度和流量上 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移动入口短板求破 支付宝甚至整个阿里系更大的焦虑来自移动端的发展进展缓慢,入口短缺。 当前,互联网的增长红利已经从 PC 时代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的 PC 端应用正在被移动应用颠覆或是取代,典型的数字如 75%的微博行为发生在移动 端。 在中国市场中,前五名最高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的应 用里, 腾讯占了 3.5 个: QQ 和微信是龙头; 半个是新联姻的搜狗, 然后是 Qzone 和 360 安全卫士,阿里系无一入选。得移动者得天下,支付宝和淘宝虽然不遗 余力地使用各种招数推它的客户端,但难免遭遇一个尴尬的事实,工具化的产品 很难形成入口。 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电子商务、在线支付,虽然在快速增长,但被移动颠 覆的程度没那么高, 移动端的电商和支付发展还没有形成习惯,无论支付宝还是 淘宝,都还没有找到足够大的发力点,在功能上找不到强突破口。比如支付宝力 推的当面付,始终热不起来。而微信通过重构商业生态,巧妙解决了用户和商家 的痛点,加快了移动化转换的步伐,这是阿里系不愿意看到的。而让支付宝更觉 压力山大的是,微信支付通过扫码支付的方式,还有可能抢走支付宝在 PC 端的 交易支付份额,那将冲击到支付宝的根基。 阿里系其实很早就看到了这一短板,所以在过去一年中,接连展开收购动作,对 于有可能成为移动入口的公司进行投资布局,与新浪微博、高德地图、UC Web 浏览器等合纵连横。 阿里试图通过广撒网的方式进行多点占位,但距离真正的旗 舰级入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得移动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天下人皆知。支付宝踩完了微信,并不能解决自己的 痛点,只是借口舌之快,减少一点内心的焦虑而已。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口水战开打!我看阿里的恐惧、微信的弱项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必有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已经开始从暗战变为明战。 将来社交电子商务的充分发展, 你会发现,用户大多数的移动购物都是在社交生 态系统完成而不是专门的电商平台完成――这个真的是让阿里睡不着觉的事情。 线上,如果我不用多安装一个叫支付宝的客户端就可以轻松的实现从浏览产品、 选购到支付的无缝闭合体验,那么,请给我一个安装支付宝的理由。线下,引用腾讯科技采访自家人微信支付团队相关负责人吴毅的话:腾讯科技: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未来?如何看待同行的贬低? 吴毅:我们认为,PC 互联网那种一家平台独大、绑定所有商家的模式,并不适合移动互联网。更多线下的商家、店面通过移动互联网,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品牌,更方便地接 触用户,快速地实现交易,这应该是 O2O 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这个市场要比传统的电商市场庞大的多。支付宝曾经把财付通打的满地找牙, 但是今天微信支付看是要有扳回一局的节奏。 你可以理解为什么阿里入股微博,大力去推微淘。因为想在社交生态里占有一席 之地。 商业上的攻防很正常, 问题在于,阿里方面强大的公关与营销又有把这场对垒变 成口水战的节奏,主动挑事儿。 “微信朋友圈已经是一个卖假货的阵地了。”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筹)国内事 业群总裁樊治铭炮轰微信,认为当前微信支付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他称,微 信只是个信息交流工具,在安全性方面无法保证。从安全上来看,支付宝已经做 了十年。同时,阿里小微金融研究院院长陈达伟也表示,微信支付的硬伤在于安 全,由于没有账户,通过绑卡,一旦微信号被盗,资金就存在安全。 “没有金 刚钻不要揽瓷器活。”陈达伟表示。 ――这两段话很没水平,并且我从其中读出的只是恐惧。 第一, 恶意中伤。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卖假货的阵地――这样的结论能随便下吗? 有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腾讯的律师抓住把柄绝对是要提起诉讼的。 第二, “支付宝已经做了十年”这句话更蠢,因为你做了十年你就一定比别人做 了一年的做的好吗?互联网不是这么玩的啊。你开始倚老卖老了吗?别忘了,淘 宝是怎么打败易趣的?阿里是怎么在短短十年间崛起成为中国的商界传奇的。 更 不用说 Facebook 的故事了。 果然,腾讯方面立马回复:“你敢付,我敢赔!微信支付推出全赔模式”,傻眼 了吧,人家说了,只要是使用微信支付造成的资金损失,损失多少我赔多少。这 样一说,用户是不是吃了颗定心丸? 还有一个战场,那就是海外跨境支付。PayPal 进不来中国,不意味着中国的支 付工具不能进军海外,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你认为谁最有可能胜出?微信的海外步 伐已经迈出, 它的经验是不是可以移植给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就是微信的一部分, 选择了微信就意味着选择了微信支付。那么,支付宝再插足进来是不是就有难度 了? 但我作为普通用户,想顺便说下微信支付的弱项在哪里。 是在商业服务能力方面。这方面,腾讯和阿里差一大截,甚至说它没有商业服务 的基因。这也是腾讯的电商迟迟做不起来,靠干儿子易迅撑门面的原因。这个问 题解决不了,就很难打败支付宝。 以个人的经历为例,我想在微信支付上绑定自己的银行卡,结果提示我“您的信 息与银行预留的信息不符,请核对后重试”,我乖乖的打了银行客服电话核对了 一遍我填写的信息,银行说是正确一致的。我又回过头找微信客服,结果是一波 三折,找不到客服电话,只能找客服 QQ,结果客服又回答不了,只能说会反馈 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会给我回复。 结果我就收到了一封奇葩的邮件:邮件前半部分让我提供具体的报错页面截图, 后半句又说“温馨提示:此邮件为系统邮件,请勿回复!” 当时没注意到后半句, 还真的回复了报错页面截图――这个截图是我重新操作一 遍流程才获得的,最开始谁能想到还要截个图? 我怕你不知道我反馈的是什么问题,我还特意把你给我的回信附上,我感觉我是 在服务你了! 有几个像我这样的腾讯死忠用户?我觉得在这个过程, 我的耐心已经赶上了腾讯 的客服。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尼玛不了了之,一周过去了没人理我了。我现在的微信支 付银行卡还无法绑定, 却依旧在这里说你们好话。你连个客服电话都舍不得在微 信支付上放――是的, 以前不放也没事,那是因为以前都是社交行为反馈而不是 商业行为问题, 现在牵扯到了钱――用户的需求与着急程度是分分钟的啊!我觉 得你还真得有个客服电话。 今日嗅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公开、公正的 API 体系迫在眉睫微信公众平台之不公开、不“平台”,是该改变了! 阳淼投稿:表面上看,微信公众平台似乎是生机勃勃,罗振宇卖会员、陈坤成立 社区这种热点新闻隔三差五,在淘宝上也有大批卖家专门出售微信公众号认证、 平台搭建和网站开发等服务。 但从不少企业和开发者看来,对微信公众平台最常 见的态度,就是“先搭上这班车”或“观望”两种。 如意乐 1qq:微信今天看来确实是块肥肉,大鱼想吃,小鱼想吃,虾米也想吃, 都想着如何消费微信的商业价值, 文中所说到的 API 体系的建立以及微信开发平 台的游戏规则,我也很赞同,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以腾讯一贯以来的做 事的方式,还是能打着开放的口号,但未必能真正的开放,腾讯也不具备苹果以 及谷歌的那样开放的心态,因为腾讯定位不会是做中国的苹果或是中国的谷歌, 一个以社交软件衍生成互联网巨头的企业,他善于整合以及平衡资源,但他并不 一定善于构建平台与开放平台, 更何况国内市场环境以及市场秩序甚至是终端的 付费习惯都与国外不同,试想,为什么那么用户愿意给苹果越狱安装 91 呢? 另外的方面是,微信的位置对于腾讯到底是什么,是 QQ 二代还是新兴的社交软 件,QQ 与微信是交集点都是成功社交软件,现在从终端的使用习惯以及产品的 构架来看是 QQ 用途更倾向于广泛的对外,微信是用户个人圈子内对私的产物, 腾讯自己也在试探性加入产品给微信这种强关系的社交工具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但是 QQ 玩了那么多年,腾讯也没有真正试图去开放 QQ 平台,微信,腾讯就会开 放吗,也许开放确实未来必须走的一步,但以现在的微信来看,能有人用自媒体 这种模式获得利益,必然很多人就期望会有更大的蛋糕,腾讯愿意不愿意切,不 在于用户,不在于开发者,是在于腾讯自身是不是能吃到那块最大的,所以腾讯 的考虑是在此, 微信的现在的规模已不是需要扒着脸求着客户装的方式,通过能 QQ 能成功搭建成的微信,腾讯必然也会考虑如何用微信成功的搭建成下一个产 品,这是腾讯生生不息的规则以及生存原理。 Spark 寿:第一类人,看到蓝海就自建码头开始尝试吃螃蟹!第二类人,看到蓝 海紧跟着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脚步!第三人类,蓝海渐变红海,看到前面吃饱回来 的人后才开始扬帆!第四类人,蓝海已经变成红海了,看到危险都差不多看清楚 了,甚至哪里有螃蟹哪里没螃蟹的攻略都有了,开始出海。转一圈回来说没螃蟹 吃,是骗局。 大数据应用的关键节点:用户注册 周宁投稿:从用户注册的服务环节,我们可以看到 360 无法替代腾讯,三星可以 替代诺基亚但是无法成为苹果。 那些卓越的公司在吸引用户注册和注册用户服务 环节都是做到了极致。 M哉烟 L:驱动注册这个东西,实在是没有必要谈,掉了这篇文章的成色;用户 注册的驱动力本质上是由产品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决定的吧 (当然还包括产品的易 用度、适用性、好评度等等,但这说的是本质上),比方说腾讯产品主打的是沟 通交流拉近人之间的距离, 淘宝主打的是消费购物满足人的购买欲望,注册帐号 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 360 那些卫士杀毒产品,帐号是什么,可以吃吗? 几年内不会临床试验:谷歌数亿项目想干什么? 原文来自 Fortune,新浪科技编译:知情人士表示,这个项目是谷歌风投管理合 伙人比尔?马里斯(Bill Maris)想出的点子,他曾经是生物科技投资经理。在 硅谷的一些人看来, 这更像是一家着眼长期成果的研究机构,而不是能在几年内 展开临床试验的生物科技创业公司。 无形--胜有形:一方面掌握用户需求,又有大量的整合数据资源,做什么都会更 加游刃有余,这正是搜索引擎的奇妙之处! 且看 B2C 如何组团围猎天猫“双十一”! 李成东投稿:天猫双十一的三大缺陷,为 B2C 们猎杀提供机会。缺陷一:促销活 动只限一天;缺陷二:活动爆仓严重,体验极差;缺陷三:天猫在明处,促销商 户卖家结构促销节奏促销力度,外界一清二楚。围猎过程中,浑水摸鱼、喧宾夺 主是必须的。 付潭:双十一订单量过多导致爆仓是天猫最大的软肋,天猫要针对此缺点作出改 变不是不行, 我认为只需要在双十一前半个月左右进行预定,天猫卖家可据此提 前发货到指定城市的仓库(当然了,是按预定订单量的一定比例发货),然后根 据双十一那天订单付款顺序进行发货,届时可以极大的缓解物流压力。 对于作者所说的 B2C 组团围猎天猫,不管是双十一节前进行促销阻击,还是节后 进行捡漏, 其实最关键的一点不是强调自己的物流有多快,而是宣传自己的折扣 力度比天猫还要大。因为消费者都知道双十一时在天猫下单,物流极慢,但为什 么大家还要蜂拥而上呢?说到底还是阿里的双十一折扣力度在消费者观念里已 经根深蒂固。 你要是光说自己物流快, 是无法触动这些冲动得失去理智的消费者。 所以,在强调自己物流快,当天发货之外,还要强调产品折扣力度。 涛涛 1qq1qq: 第一习惯、 习惯天猫的还是会去天猫, 习惯淘宝的还是会去淘宝。 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除非有颠覆性的创新。第二成本、天猫搞促销推广花的是 卖家的钱, 其他 B2C 搞促销推广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就是投资人的钱。哪个更能坚 持下去?第三消化、天猫的售前、发货、售后的人手不用天猫养,同时 200 亿的 订单基本能在 3 天内发货。如果双十一的单子天猫全让给其他 B2C,估计货还没 发完双十二就到了。习惯 72 小时发货的国内买家们能乐意吗? 微信公众平台之不公开、不“平台”,是该改变了微信的火早已经从 APP 层面烧到平台层面,这个不用多废话。但是,在运营“山 寨发布会”和“如是淼闻”两个数万粉丝的公众号半年、也在接触了不少企业公 众帐号开发者之后,淼叔却感觉,微信公众平台似乎还没有做好这个“平台”的 准备,这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 为何说微信公众平台不完善? 作为一个 APP 来说,所需要关心的无非是用户数、增长率、留存率、活跃度和 ARPU 值。但对于将“开放平台”列为三大宗旨(另外两大是沟通和社交)的微 信来说,这些指标显然不能满足微信的野心。 表面上看,微信公众平台似乎是生机勃勃,各种微信营销、平台搭建的广告层出 不穷,罗振宇卖会员、陈坤成立社区这种热点新闻隔三差五,在淘宝上也有大批 卖家专门出售微信公众号认证、平台搭建和网站开发等服务――“淘宝热度”跟 “百度指数”一样,可以反映一个事物火的程度,最典型的就是各种春晚服装。 但是这些“热”后面,缺乏了一种最有序的互动,就是微信官方与开发者群体的 互动体现。 在 IT 领域,一个“平台”能够成功搭建起来的外在标志是,有足够多的活跃应 用运行其上; 内在决定因素则取决于平台搭建方给出的规范接口,和开发者社区 与平台的良性互动。 这个主线清晰之后, 各行各业的企业才会考虑将自己的业务 IT 化、互联网化,从而实现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在淼叔所接触的不少企业和开 发者看来,对微信公众平台最常见的态度,就是“先搭上这班车”或“观望”两 种。 前者的表现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快开个公众号,摘编也好插科打诨也罢赶 紧把更新频率做上去、粉丝数养起来;这类尝试者就是各类“微信总裁班”“微 信营销班”的沃土。持“观望”态度的企业和开发者,其基本考虑就是“微信的 接口还不够完善、不够公开,一些功能提供之后又收回,一些功能到底提供不提 供还不知道,现在不敢投入全力去发展”。这一类看法,事实上反映了微信公众 平台的不足。建立公开 API 体系迫在眉睫 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上几个著名的平台。最早的大众领域平台实际上是 DOS/Windows 系统, 在 DOS 时代, 就有了成熟的中断调用体系供第三方程序使用; Windows 时代,这一接口进化为 API 体系。成千上万基于 Windows 的第三方软件 应用成为平台的巨大财富, 也帮助 Windows 巩固了自己的用户群体,在桌面领域 逐一击败苹果、IBM、Novell 和 Linux 等挑战者。而在互联网时代,最具商业价 值的开放平台是苹果的 App Store,这个市场曾被媒体给予了 3000 亿美元的估 值。较为成熟的还有 Google/Android 平台,Google 地图靠着完善的 API 接口获 得了大量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青睐,得以嵌入更多 LBS 应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 基础设施级产品。 而相对于上述这些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我们除了看到部分成功应用外,也 看到相当一部分“特权应用”的存在,例如南航、招行和陈坤社区等著名微信公 众号,开发者圈内普遍谈论的是“他们获得了官方的支持,可以使用一些未公开 的 API”;而在我们所接触的一些大公司中,一旦他们要做微信公众平台,往往 有“高层亲赴广州与张小龙协商开放接口”这种报道,最著名的就是小米的各种 微信公众号;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权的延伸。 作为一个推出不到两年的新型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的这种 “谨慎” 有其现实考虑, 他们要顾及数亿用户的感受, 一些新功能必须在可靠的合作伙伴中先行内测,待 成熟后再推向公众开发者。但是也要看到,这种“内测”在现实中已经造成了一 些不利现象,例如大量第三方代理公司自称“有获得内测 API 的关系”,向企业 漫天要价;淘宝上各种微信营销、待开发服务,也有不少以“关系”作为噱头和 卖点; 至于微信公众平台认证这种简单操作都可以卖到一次 500 元以上,在说明 了企业有巨大的付费需求同时,也表明“内部有人好办事”已经成为部分用户对 微信平台的下意识看法了,这一点对平台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毕竟,要成为平 台,最根本的要素就是相对的公开与公正。 而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来看,微信公众平台的这种“定向内测”做法也注定 难以持久。单以公众号而论,推出一年的时间已经有了 100 万个公众帐号运营; 从用户范围看, 微信不但在国内高歌猛进,其国际用户也创下了三个月内数量翻 番、从 5000 万到 1 亿的大突破;用户广度的快速扩散和应用的深度开发需求不 断增强,已经成为巨大的倒逼力量,促使微信官方在自上而下的“官定内测”之 外,有更公开、更有效的开放策略出台。 开发者社区是良性发展基石 参照苹果、Google 在开放平台方面的成熟做法,以及 Facebook 开放策略遇挫的 教训,淼叔建议,微信官方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尽快完善公众平台的 开放体系。 首先,建立成熟完善的开发者行为准则体系。这方面最应参照的,是《苹果开发 者审核指南》;该指南 22 个条款中,基于平台的各类应用不该做什么、哪些内 容该做到什么限度,都有非常明确、清晰的规范。这是所有开放平台的底线,在 实现丰富强大的功能之前, 首先要保护平台用户的基本用户体验(当然也要保护 平台运营方的基础利益),为开发者设定不可触碰的红线。这与腾讯公司和微信 官方的“保护用户体验”原则其实也是一致的。目前,这方面的规定,我们只在 公众帐号后台启动时看到简单的三条――那实在太简单了。 其次, 应该确立 API 体系的内测、 分类、 升级、 公开步骤。 一个成熟的 API 体系, 应该要综合考虑平台发展战略和用户、 开发者利益, 在可预期的周期内滚动更新、 阶梯升级,并将这一过程公开化。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开发者明确的预期,知道哪 些 API 已经稳定可用、哪些功能还只是在测试期。在一个稳定的预期之下,才谈 得上明确的开发计划,与第三方应用群体的不断繁荣。 还应该看到, 微信公众平台上存在巨大的企业级需求,很多企业是存在付费意愿 的。一些餐饮行业老板曾经对淼叔说,一个用户订阅了我的微生活会员卡,当他 走进店里时,已经存在了消费意愿,这时候我们给他推送畅销菜品、特色推荐, 应该不算打扰吧?但微信公众平台没有开放 LBS 接口,导致这个功能无法实现。 对于这种可以产生明确消费的 API 接口,企业乐意付费,用户需要推送,微信官 方其实可以考虑将之场景化、一般化,推出成熟的企业级收费 API 接口。这种措 施在增收方面是小事,但“付费的必认真”,这种措施可以催生出大量的企业级 应用精品。 最后,要实现上面两个条件,有一个很有必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淼叔一直在强调 的“良性互动”,也就是成熟的开发者社区建立。成功的开放平台,一定有一个 繁荣活跃的开发者社区(这个社区不是指狭义的一两个 BBS,而是整个开发者群 体之内,存在着活跃而有效的互动)。微信公众平台非常年轻,开发者社区还没 有成形,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但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在 也应该着手推动社区的建立。在一个稳定、公开的 API 体系推出之后,大量高质 量开发者会逐渐涌入,官方应该通过鼓励、扶持各种论坛、比赛和书籍出版,促 进社区的正向发展。这样还有一个附加好处,可以挤压各类山寨培训班、总裁营 销班之类野鸡班的生存空间,消除微信公众平台被营销化、庸俗化的趋势。 用产品“三段式”审视微信的追随者微信成功的原因不是唯一而明确的,如今的追随者众多,但越是后进者,从一名 产品经理的视角所领略的就越是噱头而没有本质的产品突破 (也在一定程度包括 运营的层面)。从产品的角度,针对非新生类需求,若想要持久地赢取用户,至 少需要一些必要的步骤和节奏,笔者在此抽象成产品“三段式”:刺激,需要, 习惯。 先简单讲讲产品 “三段式” , 如果是针对新生类需求, 不存在特定的步骤和节奏, 但你所做的产品对应的需求在市场已存在领跑或者竞争对手, “三段式”就是必 要的。第一是刺激,就是找出一条用户 Touch 你产品的充分理由。比如在电脑 安全领域, 处在需求的新生时代江民 KV300 不需要多少独特的刺激就能赢取用户, 彼时做安全的厂商不多而且江民的技术也还强硬即可;但换在瑞星、金山毒霸和 卡巴斯基等诸侯相争的时代,360 的“免费”就是刺激,没有这种刺激就不可能 走进用户的桌面。换在其他产品,百度的免费下载歌曲也是刺激,淘宝网的卖家 免费、出售便宜宝贝和常规渠道买不到的宝贝也都是刺激(比如淘宝网在 2006 年就发售港台书籍和音乐,至今亚马逊、当当和京东都还未实现)。 第二是需要,让产品成长至工作、生活或者爱好的一部分。比如微博的“名人” 是刺激,但“名人”不发布粉丝希望看到的讯息,就构成不了用户的需要(名人 天天的吐槽, 真的就是普通用户天天关心的重要事情么,这就是微博黏性不持久 的原因所在);当 QQ 已是联系亲友和工作交际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时,它就成 了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在生活的所需、爱好的滋养和购物欲的排遣离不开淘宝 网、亚马逊和京东商城的时候,电商网站就是你生活的需要,就如同工作所需的 邮箱, 网购需要的支付宝一般。 更明确地讲, 需要的表面是融进工作和生活之中, 本质就是满足了彼时的强需求。 最后是习惯,刷微博和写状态都是一种习惯,产品走进习惯才能持久地赢取用 户。比如开心网的开心农场和抢车位就是刺激,但刺激的程度和规模都极强,就 创造了习惯,可惜是在“需要”的层面没有做好,没有在用户的引爆点变成用户 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轻娱乐的替代性毕竟很强,在开心网驻守的轻习惯容易养 成也容易抛弃;在另一些方面,有不懂的问题调出谷歌和百度就是习惯,在和陌 生朋友交往后彼此互留联系方式(手机号或者其他)就是习惯,很多黏性社区的 签到激励也是在培养用户的习惯, 当然很多童鞋在抵达公司开启电脑的第一件事 是逛电商也是习惯。 习惯不是让用户接受一项产品,而是致使用户不易放弃一项 产品的重要所在(有些时候品牌也会构成习惯的一部分)。 今年夏天做向导的弟弟在向外国朋友描述 WeChat(微信)是“可文字聊天和语 音对讲的工具”时,德国兄弟反问的是“Whatsapp?”我猜如果弟弟和团队把微 信的描述换成“可聊天和分享相片的工具”,德国兄弟的反问可能是“Line?”。 即使在国内, 一款与微信像素级别复制的产品, 也不会是微信; 而在同一地区 (比 如中国内地),用户也不同时需要两款相同的产品:因此就从功能层面的比较, 追随者与微信没有可比性,就算交互和 UI 比微信做的更好,但不能更好地解决 用户的问题或者普及程度受限就都是昙花一现。 刺激。微信的刺激连绵不断,最先发声的“摇一摇”和“附近的人”就是刺激, 后者的手机 QQ 推出相同的功能都不及微信的刺激效果强,但对“约炮”这项关 键刺激而言,陌陌也是成功的,可问题是微信在“约炮”之后不仅有视频聊天、 即时对讲,还有游戏中心、街景和商品扫描、微支付等等,陌陌在“约炮”之后 就没有再一回合的刺激出现。 在一个刺激回不一定能留住用户,就需要更多的刺 激和新鲜唤起用户的注意和使用。反观易信和来往,易信不能给所有手机用户发 短信就构不成刺激(相比飞信而言),来往的“扎堆”对用户而言既不直观也不 独特,而官方申明的“阅后即焚”可能受众更不会很广(但谁又在微信查看几个 月的聊天记录呢)。易信和来往,亲!请告诉我原因,为什么抛弃微信换用你, 再或者一边使用微信一边体验你的产品。来往近期的推广有一些激素手段,比如 500 群奖励云设备和 iPhone 5s,但你把 500 人拉来你的产品干啥,这才是重要 问题。激素性质的推广要在产品“刺激”和“需要”层面奠定好用户印象之后才 有效,点点网和推他等轻博客就用奖励方式吸收新用户,但最后的效果呢,短期 内完成数字 KPI 是没有问题,但用户价值不明晰就还是枉费工夫。 需要。就从“通讯”的意义而言,微信最开始的底儿也不足,但它和成熟的明星 产品 QQ 相接,直至微信的用户迎来了爆发点,它才真正构成了用户工作和生活 “需要”的产品,即使现在的程度还不如 QQ 和百度搜索般的绝对。没有 QQ 的护 航过渡, 微信的成败也是不确定的 (这是其他追随者与竞争者不可比拟的因素) 。 但在联系之外,微信重新定义了用户接受资讯的方式,微博关注少了会寡闻,关 注多了会乱成一片。 微信的公共账号既在保证内容质量方面做足了功夫(限发内 容数量),又萌生了一批重要的自媒体。比如“罗辑思维”和“凯子曰”每天与 十几万用户的“相随”(60 秒语音+文章)是在微信实现的,这既是部分内容生 产者的唯一发布渠道, 又是内容消费者的唯一接收渠道,因而构成了用户不易替 代的需要。试问易信和来往,即使时间还早,但离走进用户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切入点有在哪儿,用户看不见。反观米聊和陌陌,米聊就是缺少类 QQ 的用户基 础护航,产品快一步不代表离用户的需要近一步;要提陌陌就更有趣了,还是在 原始“刺激”的层面打转,“约炮神器”的持久用户可能就只有常年的“性趣爱 好者”和某些特殊服务群体的生活需要罢。 习惯。 如果你看见二维码的第一反应是微信,如果你已习惯了使用微信订阅号查 看资讯和内容, 如果你刷微信的朋友圈比微博还要兴奋,可能你就离易信和来往 等越来越远。 用户习惯的养成和更改都是困难的, 没有 “刺激” 的引入和 “需要” 的贴近,“习惯”是不容易达成的,而习惯如同用户的时间是限量的,因此具有 排他性。 从一名产品设计者的角度思考, 层出不穷的新产品都是在向世界宣告“我能做什 么事情”,而用户却根本不了解“我用了新的产品能如何”或者“我如何用新的 产品让我更爽”,前后两者的逻辑不是强行牵在一起的,而是从用户角度思考, 才能把“我能做的什么事情”设计成更接近用户的需要。易信和来往,以及更多 的跟随者与竞争者,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不在某一领域超越微信,就不可能是 微信的对手。从刺激做起,或者免费的全网短信与通话短期内不可实现,但独特 的内容也可能是刺激, 告诉用户你好玩儿在哪儿而不是功能如何,让用户明白做 什么事情更爽快而不是产品如何设计。 不管是刺激层面的产品与运营, 还是根植在需要层面的产品与设计,敬告产品团 队:“在你的老公或者老婆,老爸或者老妈,儿子或者女儿,同事以及同学,能 自己找到使用理由的时候, 你才是真正做了为用户设计的产品,而不是为设计而 设计的产品”。本文由张昭轶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www.huxiu.com/article/20776/1.html 今日嗅评:阿里不想微信独大,花两年憋“来往”来往:又一个孤独的“微信狙击者“ 阑夕投稿: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 不甘心看到微信一家独大的来往, 是否会因为背负的太多而倒下?就产品角度, 来往集成了这两年社交产品若干亮 点,同时亦构成了显眼的尴尬。 疯狂 de 精神病:提到微信,互联网公司大都在心里产生“恐怖”的感觉。满屏 都是微信的好,微信的大好未来,正如当年淘宝的疯狂之势,但尽管如此,当年 淘宝依然没能阻止京东成为另一个未来。 淘宝之疯狂,互联网人忘记不了,恐怖之说来源于淘宝联合了天猫、阿里成功建 立电子商务生态圈, 顺便用支付宝奠定了网络货币老大的地位。没有几个人会愿 意重建淘宝,因为重建淘宝的没几个活的了,包括百度的有啊、腾讯电商。作为 另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他们却活下来了――京东商城。 不管是易信来往,还是之前的陌陌旺信,想要打败微信,必须找微信服务的市场 空白,果断出手,等待只能失去机会。 微软新 Surface 什么样?抢先看 虎嗅:微软发布了旗下最新的 Surface 家族二代产品,其中包括 Surface Pro 2 和 Surface 2,其中以 Surface Pro 2 更具看点,在各种功效上有较大提升。而 Surface 2 一改一代沉闷的灰黑色形象,提供全新的银色外观。 谢斯基:玩过别人上一代的苏菲,阻碍我入手的最主要原因是其重量和屏幕的概 念。拿着捧在手上不一会儿就累了,只好老老实实按在桌子上用,平板的概念一 下子就弱化了。只能在桌子上用又感觉屏幕太小气,看个 word 都不爽,更别提 其他软件比如 PS 修个图,那小屏压根就是虐自己,菜单栏都要费力找。那还真 不如买个超极本来耍,虽然逼格不够高。 但我觉得苏菲走“潮人”路线也挺正确的,一来 Win8 现在思路还挺模糊,先要 骗点人进来;二来感情牌全被苹果广告用完了,微软似乎也从不 care 小清新, 看过鲍尔默广告的都是明白人; 三来木马回了微软,我还在期待骚黄骚蓝骚绿各 种骚的苏菲出现。 小米投资人刘芹:创业者需要自问三个问题――“我是谁,从何处来,到哪里 去” 刘芹投稿: “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哪怕失败,我也可以投你 3 次。这里有两个 潜台词:第一,优秀的创业者是稀缺资源;第二,第一次不成功,有的时候是运 气不好,如果不是人的原因,我们愿意再败一次”。 GP9NnlPE:总结如下: 1,老婆真的很重要。 2,运气真的、真的很重要。 3,消费、技术创新??慢着,这是重点吗?MOTOROLA 和黑莓,还有诺记,都是 专注电子消费领域多年的世界级的专业公司,至于技术创新,有谁说过,或者谁 敢说:诺记和黑莓的技术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低、并因此而没落?没有。完全, 等于零。 重点是什么?重点是公司的文化,它的产品和营销模式,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要跟 上时代。否则,单单跟进者就会把你淹没,然后接着你有一天早上醒过来发觉你 已经变成一个过时和落后于时代的公司。 我的看法,投资就是投资一个公司,一个完整的整体:领导者、团队、公司的独 特文化、产品、技术储备、整体策略。一个都不能少。 非战之罪:功能不比微信弱的手 Q 都输给了微信,易信和来往如何出招? 绿竹巷投稿:社交的门槛真的很高,所以微信根本不是白手起家,而是个十足的 富二代,是腾讯积累了多年的 QQ,最终养大了微信。要颠覆微信,一定不是一 个长得和微信八成像的东西。 刘建同学: 手 q, 微信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微信, 易信都属于纯移动的社交产品, 为移动而设计,用户都在使用智能手机。qq 跨平台,智能机,功能机,平板, 终端的多样成就了 qq 也拖累了移动时代的 qq。产品的好坏不能简单的比较具体 的功能,微信的成功是移动的产物,是腾讯集团资源的倾斜,是把握用户需求和 创造用户需求的结果。讨论具体的功能陷于狭隘! 点点点 1qq:阿里巴巴集团网络通讯事业部来往负责人邹孟睿是个庸才,自以为 想法独特,却忘记自己的优势。脱离电商做移动 IM,做一辈子也做不赢腾讯。 把“来往”做成消费者与购物的社交应用就没错了!试想一下有一款专门给消费 者交流购物前和购物后心得体会感受的应用会如何?而阿里巴巴恰好又是做这 种应用最佳的选择。一个概念决定成败。易信就是失败在概念没有局部创新。垂 直精准化的应用才可能让用户在有微信的基础上再安装一款移动 IM 来达到与同 好沟通的目的。 非战之罪:功能不比微信弱的手 Q 都输给了微信,易信和来往如何 出招?网易做了易信,阿里力推来往,微信已经风光无二,可还是有人不服,不甘心, 想要动一动腾讯在移动社交上的霸主地位。老实讲,不管是易信,还是来往,产 品都是有诚意的,大家最爱问的那个“你们和微信有什么差异性”,产品经理们 都是绞尽脑汁,并且付诸实践了的:易信和运营商合作,推了免费短信和语音, 可以把传播面扩大到非智能手机;来往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功能设计,譬如涂鸦、 阅后即焚等等。可是,我仍然认为,移动 IM 的战争早在微信打败米聊之时就已 经结束了,而且,很难翻盘,因为输给微信,实乃非战之罪。 你们为什么不用手 Q? 目前,真正可以称为微信对手的,只有手 Q。当然,手 Q 目前的用户量和活跃度 并不比微信低,但用户确实在批量地往微信上转移,尤其在一二线城市。“你们 为什么不用手 Q,微信到底比手 Q 强在哪儿?”这个问题,我问过的人也近 100 了,好吧,基数还很小,或许还不能说明什么。 但在我问过的人当中,确实没什么人能回答出微信比手 Q 在功能上的优胜之处, 微信能办到的,信息、语音、找陌生人、朋友圈分享??手 Q 都能办到,体验不 说比微信好,但也差不到哪儿去。想来想去,顶多是公众号,不过老实讲,公众 号好多人也是订了不看,点一下只是为了消灭那个小红点,反正,这不是一个微 信的核心功能,否则微信 5.0 也不会把它给折叠了。 既然微信相比手 Q,也没有什么功能上质的变化,用户到底为选微信弃手 Q 呢? 我问下来大致有这么几类说法: 1.我原本就不用 QQ 的。(这些人要么是以前在 MSN 上活跃的“高端用户”,要 么是原本几乎不在社交工具上出没的)。 2.我不喜欢用 QQ 了,QQ 上都是工作,到了微信上,都是吃喝玩乐。 3.下班时间我都不用电脑了,还用什么 QQ? 4.我边上的人都在用微信,我也就用了。 好,换个说法再翻译一下上面这四句话。 1.这类用户根本没有在 QQ 上沉淀自己的社交链, 自然说走就走, 对于他们来说, 不存在手 Q 和微信的比较问题。某些人更是打一开始就觉得 QQ 山寨范儿,不洋 气, 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他们爱上的微信和他们瞧不起的手 Q 根本是一母 同胞。 2.QQ 的历史包袱太重了。QQ 实在积累了太多年,谁没有个上百好友,三五个群 的,用户沉淀在 QQ 上的社交链多且复杂,而且大量和工作有关。用户依赖 QQ, 可也有些不喜欢 QQ 了,他们不希望在非工作时间也被骚扰,于是,逃离 QQ。 3.QQ 和 PC 还是紧密相连的,PC 势衰,连累了 QQ。QQ 终归是个聊天工具,PC 打 字不累,可手机上大段大段打字,尤其是在 iPhone 上打字,谁用谁知道。虽然 手 Q 也可以语音,但不如微信这么突出对讲机这个功能。 4.中国人就是爱跟风,不解释。 输给微信,实乃非战之罪 用户弃手 Q 而选微信, 绝大多数都不是吐槽手 Q 的产品设计和功能体验。而上述 这些问题,有哪一条是产品经理的错,是产品经理可以改变的? 功能并不比微信弱的手 Q 输给了微信,同样地,易信、来往想要通过功能上的加 法干掉微信,也是不太现实的。 易信和运营商合作推全覆盖的免费短信和语音时, 我既对电信让利的决心感到钦 佩,也未此感到悲哀。这条路,其实微信试过了,且失败了。虽然现在用户对于 微信的夸赞是微信可以帮自己实现智能手机间免费的短信和语音,但是,微信当 初根本不是靠这个起来的。 在微信刚出来时,用户量增长不快,活跃度也低,因为用户根本犯不着为了省这 几块钱而用微信,好多用户都有包含 N 分钟电话,N 条短信的套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微信最新手机版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