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得了老人食道癌吃什么补品,大家知道有没有什么好

&&&&&& & 正文
64岁老人患两种癌症意外电击“起死回生”食道癌怎么回事?
谁也想不到,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64岁的长春市民高健国还能起死回生。高健国今年3月份查出患上了和食道癌,三个月水米未进,10月15日更是出现了心脏停止跳动的迹象,然而,当他回家等待死亡降临时,偶然一次的一次竟让他奇迹般地渐渐康复。为了感恩,他捐出2000斤大米送给社区贫困户。64岁老人同时患两种最近这30年来,身高1.83米的高健国体质一直特别好,从来没打过针、吃过药,平时感冒都是靠自愈。然而,去年10月的体检中,他查出了和,当时也没觉得身体有啥异常,也就没多关注。今年3月16日,他去检查,确诊自己得了胃癌和食道癌,得知这一结果的高健国十分冷静,他决定放弃治疗。高健国说,他退休4年了,在单位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都是负责老干部的后勤工作,看到几十人都是死于癌症,所以他知道自己所得的这两种病都是消耗病,而且因为同时患食道癌和胃癌,根本法通过切除胃来缓解病痛,最终会因不能进食而被折磨致死,于是他想到了放弃,可是家人不肯,希望他能积极配合治疗,达到一个最佳的康复效果。何为食道癌?是常见的消化道,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食管癌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食道癌如何预防?改变饮食习惯:不要吃过烫的食物,不吃热烫和过于粗糙的食物。过于热烫、粗糙的食物在通过食管,接触粘膜上皮时,会食管粘膜上皮,使粘膜上皮发生破损、溃烂、出血等病变。不要进食过快,不要狼吞虎咽,不要吃饭菜速度过快,避免误吞鱼刺、禽畜肉骨头等。这些硬性的骨刺,会刺破食管壁,创口一时难愈,日久天长易导致食管病变。不要过量饮烈性酒以减轻对食管粘膜的刺激。不吸烟,少饮酒,由于酒精含量高或由于酒中含有的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可能使吸烟引起的口腔、咽、喉、食管部位的癌症发病因素成倍地增长;因此,提倡不吸烟,少饮酒。不蹲食,因蹲着饮食时腹腔内压力增加,食物通过贲门进入胃的时候必然受阻,食管就要增加蠕动和压力来输送食团。食物与食管产生的摩擦力加重食管壁的损伤,容易癌变。损失的粘膜上皮会很快地增生来修复已破溃发炎的粘膜上皮,如果经常反复使粘膜上皮受到这种不良的刺激,粘膜上皮就会在反复增生、修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在形态、功能上不正常的“异形性”细胞,而这些不正常的细胞积累多了,就会向坏的方向发展,逐渐发生恶性变化,最后形成不断地扩展的癌细胞。不要吃发霉的粮食,少吃酸菜:因为发霉的粮食可产生毒素。酸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物质,这些物质都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减少或避免亚硝胺化学物质的摄入,亚硝胺是一类致癌性很强的化学致癌物。因此,要尽可能不吃久存变质的食品、腌制的肉食品和腌菜等。不吃霉变食物,霉变食物也是诱发食管癌的因素之一。粮食收割、贮藏时易被霉菌污染;食用油久存,易被黄曲霉菌污染;蔬菜保管不好会长白霉菌。从食物中摄人足够的核黄素即维生素B2,B2为水溶性B族维生素之一,是维护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维生素。近年来国内外有人发现,核黄素缺乏与食管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核黄素的缺乏是食管癌的促发条件。用漂白粉处理饮水:这可使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减低,常服用维生素C,可以减少胃内亚硝胺的形成。
(责任编辑:林宗可 )
文章关键词:
日常生活中打嗝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持续性打嗝就一定要警惕――81岁的张大爷连续打了近半年的嗝,一检查竟是患上食管癌。
食管癌目前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名列第六,但在中国它却排第四。调查显示,广东粤东地区和河北太行山区成为全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两个地区……
媒体报道,四川一老人在被家里人判定死亡后,竟然神器“复活”。76岁的老人黄某因为患有食道癌,已经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半个月有余。近日家里人发……
年近七旬的张爹爹喜欢吃火锅,饮食不“热”不饮,6年前他开始感到吞咽困难,后来发展到食之无味,甚至喝水都困难,查出食管癌。
相关健康数据
擅长: 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尤其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擅长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和分子诊疗,并以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为主要研究方向。
擅长:擅长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临床诊疗;熟悉常见传染病的诊疗。
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妇科炎症、宫颈病变、子宫畸形、妇科内分泌相关性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妇科疾病的微创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擅长:在围产医学领域尤其在高危妊娠、母胎监护、多胎妊娠、……相关文章推荐
两性热门话题
在十二星座中,最有心机的星座女有哪些?只要发现身边有这些心机女的时候,千万要小心了,最好是敬而远之!
相信很多女性朋友在恋爱中都遇到过渣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识别渣男?遇到渣男就离开吧,否则你会被伤的体无完肤的。
小孩咳嗽反复,验血报告支原体阳性...
大家都在看
电话:010-
电话:010-
原创文章精选
扫一扫关注我的热心医生
快速免费咨询医生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81岁虚弱老人食道癌安支架痛苦吗?
81岁虚弱老人食道癌安支架痛苦吗?
健康咨询描述:
8l岁老人,身体虚弱,喝汤都哽,粥都喝不下,诊断为食道癌,怎么办。可以安支架吗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
擅长: 对危,急,重患者的抢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脓毒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2296次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考虑晚期食道癌,建议积极检查治疗。&&&&&&指导意见:&&&&&&你好,治疗以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疼痛为目的,81岁老人也可以安装支架治疗。祝早日康复!
深泽县医院&& 副主任护师
擅长: 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心律失常,心包炎,心肺功能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2728次
&&&&&&病情分析:&&&&&&你好,老人岁数大,有可能不能耐受开胸手术,为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放支架,解决吃饭问题。&&&&&&指导意见:&&&&&&食管内放支架后患者床头应抬高15-30°以防返流,不宜进冷食,如冰棍等冷饮,以防止支架遇冷收缩、变形脱落。
擅长: 如阑尾炎,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乳腺增生胆结石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6475次
&&&&&&病情分析:&&&&&&您好,你描述的情况是患者因食管癌已经影响到了进食。&&&&&&指导意见:&&&&&&安装食管支架可以解决食道癌患者的进食问题。现在这种情况建议放食管支架。&&&&&&以上是对“81岁虚弱老人食道癌安支架痛苦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副主任医师
擅长: 偏方治大病.中医疑难杂病研究.中药偏方秘方咨询.临床合理用药...
(点击按钮咨询医生,已有 1538 名网友免费获得解答)
&&&&&&你好!食道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危害最大的是它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一般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等手段不但达不到治愈效果,而且有可能加速病情进一步发展,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你用白术、八月札、知母、片姜黄、制南星、山萸肉、木瓜、仙茅、制半夏、补骨脂、独活、石菖蒲、仙鹤草、大蓟、山奈、枸杞子、薏苡仁、地榆、白前、丹皮、射干、当归、土鳖虫、青黛、肉桂、苦参、金精粉、葫芦巴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许多患者使用后长期存活。这些药物配合使用能在短期内缩小肿块、控制转移扩散、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甚至达到临床治愈,有康复的可能。这些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转移扩散,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最终有可能达到战胜癌症的目的。
提供、推荐服务有(就诊服务、义诊服务)
擅长: 中医治肺癌,胃癌,肝癌,直肠癌、
(点击按钮咨询医生,已有 534 名网友免费获得解答)
&&&&&&应该服用中药进行全面调理,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滋阴润肺,增强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扩散
提供、推荐服务有(就诊服务、义诊服务)
参考价格:52
参考价格:86
参考价格:40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主要用于消化道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
参考价格:¥38
本品主要用于消化道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
参考价格:¥38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提问
非医学类咨询
违背伦理道德
其他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回复
违背伦理道德
复制粘贴内容
常识性错误
其他投诉理由
如遇紧急情况,请致电400-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81岁老太微博走红”显示着什么?
17050 次点击
11:33:52 发布在
& &&青岛81岁的吕老太摆地摊&上海寒风中一81岁老人在修鞋&在兰州街头卖麻子的83岁老人&西安82岁老太席地而坐把好菜挑出来卖&“81岁老太微博走红”显示着什么?&毛牧青/文&近日,在青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门口,一位81岁卖沙包的吕姓老太成了网络热门人物。或许是因为老人在寒风中守摊的感动和感叹,被一热心网友拍下发至本市微博上,仅一天时间该条微博被转发到千次。有不少网友竟也亲临现场找到吕老太买沙包献爱心。而吕老太也表示,自己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困难,在摆摊卖沙包过程中其实也有一些乐子。(见12月4日《半岛都市报》)“换眼镜架,901门前路遇卖沙布袋的老婆婆,这(是)入冬最冷的一天。她今年81岁,家庭无依靠,社会无劳保,全靠一针一线缝布老虎与沙布袋维持,几年了……沙布袋3元5个,剩下钱我不要找,她却硬塞个平安符给我,我尊重自食其力的老人!如果你路过,望顺便买两个,她就可以少挨点冻了,望转发。”12月2日13时许,青岛的“十二橡树” 网友在自己微博上更新了这样一条内容,同时还附上了老人守摊的两张照片。显然,网友微博的初衷,是看到耄耋老人晚年的可怜处境而发;而闻讯而动去现场纷纷购买吕老太的小商品的网友,甚至有网友决定发起一个团购计划,“以后老奶奶就不用出门了,在家里做好了就行”……这些爱心的大流露,更多初衷也是看了老人凛冽寒风中的生活所迫引发的情感共鸣。不过当听了老人一席话后大家立马释然:人家老太幸福着呢,她原本在上海路小学门口摆摊,后来年纪大了就到家门口做个小生意,自己闲不住,“每天十块八块的,赚个零花钱,想吃啥吃啥”,“儿子闺女给我买牛奶,割肉吃,也给我钱,不过他们生活也不太宽裕,我不能要他们的。”她称之所以坚持出来干个活儿是“忙起来,身体没病”。 有意思的是:80岁以上似乎成了网络上对老人处境感叹的“标准”杠杠。有欢乐的有悲哀的。这个时间段最能引发人们的诸多遐想,也最能让人感叹人生苦短的酸甜苦辣。从去年3月国内网络上曾发一组搞怪顽皮并被网友称为“中国第一潮外婆”的《我的疯狂外婆》照片,到武汉武昌珞狮南路一位81岁的金婆婆患有白内障手术后迷上十字绣,花888个小时绣出一幅《八骏图》,受到人们的热捧。这些都是欢乐的“老顽童”样板。但更多引发人们同情的是,对那些生活在最底层老人们夕阳下生活活生生真实写照的悲哀现象。像今年1月,在上海街头一位81岁修鞋老人走红微博,他哀流泪叹“走不动,做不动了……我想回家”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同情,有网友甚至将其与当时的虚拟人物“扫地老太太”相提并论,成为“2011最给力老年组合”而流行网络;7月初,北京马甸桥附近的地下通道里,一“30年仅见国外儿子一面”的85岁孤单周老太太摆摊儿卖菜的照片被3万余人转发,不少网友希望去照顾老人的生意,转发微博的网友中不乏李小璐等明星;7月中旬,一位每天清晨蹲在西安长缨路与公园北路西南角人行道上,只论个和堆卖菜的的82岁老太老人,因“卖菜为了帮女儿还房贷”而备受尊重与同情……这也让我不禁想起七八年前,我市台东商业圈一位因生活所迫摆地摊卖布娃娃的老太太,也曾引起网民同情和狂购的昔事。良知未泯的市民爱心大奉献曾让我感动,如今也不知那位老太是否过得还好是否还健在,更是一番心酸也由衷而发。不错!现实里的确有不少老人衣食无忧,只是“一辈子的爱好”或“为了身体健康”的自愿自觉行为。或许像我市这位刚走红被怜悯的81岁老太,可能就是“老有所乐”的自愿爱好使然,当然,她一句“不过他们生活也不太宽裕,我不能要他们的”话语,也不小心泄露“天机”,可见老人背后的实质还是个“儿女生活拮据”的现实问题。可我仍愿意由此及彼去想更多更多:在这些“精神和身体健康老人”的个例背后,终究掩饰不了更多的老人在精神、身体、生活,乃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无奈和挣扎。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突兀到来,在各种社保福利制度远没有跟上的严酷现实下,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对老人们的关注和爱护。单凭民间的爱心和怜悯是远远不够的,特别需要从制度上的完善和投资,让这些老人共享天伦走完自己的晚霞时光。因此,无论是老人们的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主动,还是难言之隐有碍面子的搪塞,或者是的的确确生活所迫的无奈,耄耋老人的晚年生活的确不容忽视了,这里包括家庭成员、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的关爱。因为我们是人类社会,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2011年12月4日早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zinsser1976]
[daddy1113]
[维扬卧龙]
[宾语有话说]
[唾弃猫屎]
[管理办法]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41:37 &&
看日本的“全能大改造”节目不仅看到房屋改造的奇思妙想更看到了很多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其中很多都是年近70甚至80的老人自食其力。俺比较羡慕与欣赏那种状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45:12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54:20 &&
&&见 &等3篇旧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20:41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30:14 &&
你们伟大的祖国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32:42 &&
认为这是 种病态的社会现象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33:16 &&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中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什么人间奇迹都创造得出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42:58 &&
80幸好估计我活不了那么长。如果不是生命中还有我必须承担的责任,我真想一闪而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6:57:11 &&
&&&90岁老娘捡破烂养活60岁瘫儿让谁蒙羞?&毛牧青/文&这则消息让我泪流满面,再次为伟大的母爱所撼动:我省潍坊昌邑市饮马镇鳌头埠村一名90岁的老母亲,靠平日干点农活和捡破烂艰难维生,养活并照顾自己瘫痪的60岁儿子。对一般人来说,90岁是为数不多的高寿,理应是儿孙满堂颐养天年享清福的老祖宗待遇。可这位老大娘仅有的儿子无妻无子,7年前又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痪吃喝拉撒不能自理,家庭全部重担都倾压在这位耄耋老人身上。 这位老母亲,完全与我们的引路灯塔同年;那位大兄弟,几乎与共和国同龄。这两位可怜的人儿,可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和我们的部门,究竟为这些人们实实在在做了些什么?实际上,他们这群人现实里极为平凡极为普遍。他们未曾想给任何人或组织哪怕是添丁点的麻烦,他们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苦难的煎熬在生死线上挣扎……形象好坏看民心;民心相背看民生。写到这里,我一时语塞!此刻,我们的制度优越、我们的社保制度、我们的社会救助、我们的国民捐款、我们的慈善机构尤其是红十字会,我们强大优势功能哪里去了?主观能动性都打水漂了?眼睛耳朵难道都失明失聪了么?不说也明白――我只能实话实说: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我们体制的耻辱!我们刚刚度过另一位“母亲”的90大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张灯结彩高调赞颂一派和谐气氛。尤其是近来举国上下掀起的“唱红歌”运动,投入了天价的资金来粉饰这种氛围。“唱红”我不反对,我本人就是“唱红”走过了几十年至今仍在唱。但“唱红”能否产生“精神原子弹”威力暂且不论,单就把不知多少亿的巨资用于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排场方面,不用在急需解决的诸多民生问题上的愚蠢做法,起码说明一些人不是立场有问题,就是脑袋进了水,那是最典型的缺德行为!就在前几天,重庆官方就很多人质疑重庆“唱红”累计花费2700多亿的问题作了否认。重庆官方说:举行上千人的大型演出,每场开支不过二三十万元,“前不久,我们应中国文联之邀进京组织的唱读讲传活动,上千人的队伍坐的是火车,住的是普通宾馆,4天时间演出7场,总花费没超过600万元”。仅一个重庆的几场“唱红”就动辄几百万这还少啊?全国各地兴师动众大小吼歌保守看也得上万场,平均一场起码也得N十万,一累计这又是个什么数字? 我认为,从某种角度看文革就是一场最大的“唱红”运动――岂止“唱红”,还“学红”、“喊红”、“说红”、“写红”、“读红”和营造“思想红”“环境红”,使全社会充满了“红海洋”“全国山河一片红”。结果怎么样?不但把国人思想搞乱至今积重难返,还不是落了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全盘否定”结局么?我们优越制度搞了60多年,可像昌邑这户悲惨处境的人家,若全国仔细统计一下绝不在少数。这种类似60多年前的社会现象如今仍存在,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伟大成果”的一番嘲弄。试想一下:这些“悲惨世界”的可怜人儿连温饱生存问题都无力解决,你还能指望他们积极热情去高吼“红歌”?恐怕连发声的气力都没有,更不用说满怀情深的“感恩”了。现在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整天价这“形象”那“工程”、这“政绩”那“成果”四处嘘嚯,要么叫人要对社会有“感恩”、对国家要先“感谢”;要么动用一切手段和工具为自己歌功颂德涂脂抹粉,唯独没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去脚踏实地为民办些实事的姿态。此等拙劣举动,在这位昌邑伟大母性舔犊挚爱面前,倒是显得像一g令人鄙视的黄土和一坨令人恶心的狗屎。纳税人的银子用于国家建设和民生,这是公共资金的基本用场。如果我们的一些政府,能把这N 十个亿甚至更多的“唱红”投资,全部用于燃眉之急的民生矛盾上,特别是那些急需救助的最困难弱势群体身上,帮助解决燃眉之急的窘迫困境,让他们活得有点尊严,这只是尽到起码的义务和职能,进一步高调说,又是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积德行为呢?扯远了。悲愤之余也不想说也说不出了。最后,附上我前两年写的、也是感慨两位老母亲的令人心酸遭遇帖子。该说的话那里面都说了。也算是我对这起感人感伤的耄耋老娘养活瘫痪老儿新闻的无力回答吧。舍己的母爱、本能的母爱、实在的母爱、朴实的母爱,你比舍此之外的任何赝品的“母爱”都伟大,是最值得所有儿女去延绵不绝来高山仰止的。 2011年7月12日中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6:58:29 &&
&令人心酸的83岁老太检废品凑医药费毛牧青/文 “大娘,给你这几个矿泉水瓶子。”“大娘,这摞报纸你拿着。”家住青岛四方区修水路6号83岁的郭培璧大娘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同楼住户送的矿泉水瓶子、旧报纸等。据了解到,郭大娘自从老伴去世后,由于生活困难,经常外出捡废品卖钱凑医药费,同楼的邻居发现后,主动把自己家里的废品送给郭大娘,并且养成了只要外出必定要捡瓶子回来的习惯,至今已经持续了4年。(见1月19日半岛都市报13版头条《整楼居民“热衷”捡瓶子》。)读了这则消息,我的第一感受并不是整楼居民对检瓶子的“热衷”,而是为什么这个孤居老人要靠捡破烂维持医药和生计费用? 记者这篇报道重点突出的是邻里的“热衷”检瓶子,倒是从侧面客观反映了这位耄耋老人风烛残年时以及其两女儿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据记者介绍:“自从1988年老伴去世,郭大娘每月只能靠老伴单位给的90元补助金生活,‘补助金2002年的时候涨到了180元,去年又涨到了280元,但是我有冠心病,心脏不好,每天都离不了药,这点钱用起来太紧巴了,趁着还能动弹,我就每天出去捡点废品卖,凑点药钱。’郭大娘说,她有两个女儿,但是女儿们都下岗了,家里也很困难,没有多余的钱来帮助自己。”说句实在话,这段凄惨记录让我潸然泪下――因为我也曾有过类似郭大娘年龄段、刚刚过世的老母亲。我老母是解放前童工出生的老工人。30多岁就有高血压冠心病,一直服用药品近50年。她退休后有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尽管退休金一千几百元还不够她看病吃药用,好在尚能减轻我们兄妹的大部分经济负担。因此我老母亲始终以朴素的“阶级感情”感谢共产党,生前常叨叨“还是毛主席好”的“老生常谈”。我们无可置否:我小时候就知道农村孤寡老人是“五保户”,也看到居住的城市里孤寡老人政府经常出面照顾慰问现象。我自然会有所比较,因为我的年龄段经历深有体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应该说国人总的生活水平是在提高,但坦率讲,一些领域的改革并非好到哪去。例如医疗改革、社保制度改革等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现实切身利益问题,就有点“今不如昔”的味道。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下的人群,而不是生活在“丛林法则”下的弱肉强食残酷食物链结构,从记者论述上看,郭大娘是理家无工作家属,自然没有什么退休金社会保险之类的福利待遇。这部分老人现在我国很多,很需要国家建立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这正是那些极需要社会优越性制度关怀、极度需要社会温暖和改革带来好处的弱势群体所朝思暮想的殷切所在。奇怪的是,这篇报道没有提及到政府或社区领导的关怀(或许记者侧重点主要在邻居上,其它忽略不谈)。不管怎么说,倒提醒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纠缠:郭大娘的邻居都是些善良热心人,这种很人性的习俗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沿袭,是营造和谐社会的起码社会道德基础。不过,单就奉献一些破烂救助郭大娘的生存窘境,似乎是杯水车薪的小打小闹补充。这里救助的关键的主人翁的政府呢?社区呢?他们哪里去了?快到春节了,想必许多政府部门或单位又开始准备上电视报纸的“提着花生油、大米或慰问金”的特困户的慰问忙活了。这种“政绩”是需要的,但我有时总感觉有点不对味。犹如邻居给郭大娘检瓶子,终究不是根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党的17大上胡总书记提出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蓝图很鼓舞人心。尽快兑现这些人们渴望的实事,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群早点享受社会制度的优越,是大势所趋的历史文明潮流。我想类似郭大娘这样的老人应该感到一些欣慰――只是希望这个蓝图早点到来!像郭大娘这样的弱势群体不仅需要邻居或社会各界的竭力帮助,更需要政府出面给予根本解决。这是和谐社会里社会互助所必须具备的两个主观能动性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当然,这种解决不是抽风似的急功近利的浮光掠影华丽,不是雷大雨小的阴转多云的气候性间息,而应该制度化经常化人性化的持之以恒。眼下的最紧迫是尽快建立起某些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就目前的国力还是能承受的。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提前到来,何不先从保障无业老人这个突破口入手试点呢?像郭大娘这样的老人在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不希望这些老人带着伤感离世,更不希望郭大娘两个失业女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老娘将来抱憾终生而感到自责和无奈。我不知我们青岛我们山东我们中国像郭大娘这样的毫无基本生活保障的耋耄老人有多少?但这些无力自保的老人,在我们社会中靠“趁着还能动弹”捡破烂维持生计的令人辛酸的经历绝不是个少数,很有社会普遍性。如今我们这个社会连最起码最苛刻的基本保障标准都没做好,作为自诩为“父母官”的政府应该首先扪心自问:“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在自身后顾无虞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多为那些急需帮助的社会底层人群办点实实在的事情呢?这或许就是我真正辛酸的理由!&&&&&&&&&&&&&&&&&&&&&&&&&&&&&&&&&&&&&&& 2008年1月19日上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00:18 &&
&&84岁老太“托孤”引发的心酸疑问毛牧青/文这是由一起拾金不昧无意中发现的一个家庭悲剧报道: 4月22日青岛220路公交车司机在车上发现一遗失布兜,内有1700元人民币、一部手机、一副老花镜和一个小本子,后经线索查明,失主是与其痴女同住颐和老年公寓的84岁韩大娘。原来她外出准备用这些钱为脑瘫养女买药,再找律师立遗嘱安排自己身后的痴女生活。看着患脑瘫的养女,韩大娘难以掩饰慈母身后的惟一担忧:“谁能在我过世后照顾脑瘫养女,我愿意把存款和房子都给他”,她准备立下遗嘱,把患脑瘫的养女和所有财产,托付给可以相信的好心人。(见)读了这则消息,我心酸的直流泪。首先第一个疑问就是:韩大娘为痴女买药和煎药,难道需要老人亲自去经办?老年公寓难道就不能破例设立一个化不了几块钱的煎药小锅子(哪怕由老人自己出钱也行)?让一个“走路也颤颤巍巍”的年愈八旬老人亲自出马找律师立遗嘱为女找去处,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难道连打个电话联系律师的起码义务和责任心都没有?孤零零一人站立都不稳的耋耄老人外出,难道老年公寓真的放得下心?韩大娘称自己“每个月有2300元的退休金”。她外出买药,说明她退休金还留有额外应急费用。除去这一小块,大约余下的“大头”,就用在她和女儿进养老院生活的全部生活护理费了,分析她这笔钱的实际效应,充其量是个保障最低生活的养老标准(尽管韩大娘有点积蓄,那是为痴女未来生存积攒的“非动用资金”)。由此引申出她外出买东西回家取东西是“额外”的付出现象也就不奇怪了。这从另一个角度看出老人自己交纳现金而生存的这个“养老院”,并非真正的无忧无虑应有俱有他人代劳的“老人乐园”。“孩子六岁的时候,孩子她爸就去世了,我能活一天我就要照顾她一天,她是我的女儿,是我这辈子最亲的人。”韩大娘这句话最代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古语,也最代表她在世不多时间的牵挂的肺腑之言。最能打动是哪怕是铁心肠都会落泪的平常话语,难道不能感化那些收了人家银子、却没有尽到起码义务和责任的养老院全体健壮的管理人员么?“公寓本来只收老人,但她和女儿的情况太可怜了,破例给她们准备了两人间,让她照顾孩子,我们照顾她。”这家养老院还算“人性”,知道怜悯韩大娘和其女儿的悲惨处境,但院内让韩大娘照顾女儿,院内照顾韩大娘的“合理部署”,让我怎么感觉总是觉得倒置的别扭关系:一个需要你们照顾的老人,噢!反倒希望她再去照顾自己的女儿――尽管老人更了解自己女儿的生活习性,这总不是推卸的全部理由吧,更不应该出现让老人自己外出“孤军奋战”现象。看来花钱未必能买到方便。如果老人付的是两人住院的生活费用,那你养老院就应全部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哪怕应该付出额外的良心或同情的无偿行为。养老院要你做什么?“我们娘俩有缘分呀,孩子看着我笑,我对她说你来到我身边就对了,我有能力把你养大成人,今后咱就是亲娘俩儿。” 韩大娘这席话,既是对养女的肺腑疼爱,也道出真正的养育之情。是的。我们都有或曾有过年迈的双亲,健在的人要有对老人“感恩”的骨肉亲情是传统美德,对社会上那些没有胞血关系的鳏寡老人,他们一生无依无靠艰辛度日,难道他们的晚年,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难道都不应该尽到哪怕只是举手之劳的帮助和关怀吗?据报道:韩大娘拿到失而复得的现金显得很激动,但也难掩愁容。“这把年纪了我也清楚,说不定哪天就不行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女儿” 。“我想立个遗嘱,我每个月有2300元的退休金,存了一些积蓄,另外在龙山路还有一处小房子,想找个可以信赖的人,将财产全部送给他,就希望他在我走后能好好照顾我的女儿。”这是“托孤”的无奈举动啊!怎不让人撕裂心肺的悲愤?早年我曾去过三峡奉节那个叫白帝城的古迹观光过。当年刘备临终将傻儿子刘禅托付心腹丞相孔明,目的自然是希望在诸葛亮的辅佐成人下完成他未竟的争霸天下的雄心大业。作为平民百姓,自然没有那种奢望,只是平常心过日子,图求个无灾的平淡。韩大娘也只有这个牵挂。她无奈的难舍难分“托孤”心境,未必不比刘皇叔“野心”来得高尚。韩大娘那点家当和“包袱”的傻女儿条件,“托孤”当然不会像刘备那样来得洒脱容易。但她的微贱的“托孤”心病却最令世人心碎而大恸。我相信社会上有许多善良的“可以相信的好心人”,或有一定物质条件的人或企业会向韩大娘伸出援助之手的。但我想的更多的是:一个孤助老人的“托孤”,不是通过相关部门的先前主动帮助,而是自己出动艰难颠簸无人过问,真是对自我标榜的“公仆”的莫大讽刺!更具“黑色幽默”的是:韩大娘的“年老健忘”丢失布兜而引发的拾金不昧,倒是被不经意中的好心媒体发现“哀求”而曝光。这种由偶然的好人好事喜剧导出的普通社会悲剧,不知是这究竟是老人的宿命呢?还是社会缺失的伤痛…… 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单从总的数字统计,像韩大娘这样情况这样的家境绝不是个少数,笔者就读过看到过不少年迈孤寡老人,无人照顾自己,却还要在余生时光照顾自己残疾的孩子,无暇考虑自己的归宿的辛酸实例。说来令人感慨唏嘘。我知道,现在各类形形色色的养老院或福利院,除了国家对特殊人员(如老革命老干部老劳模等有“特殊贡献”的人群)和涉外宣传的极少数“样板慈善”机构(如孤儿寄养和收留无依无靠的残疾弱智人群)的公费设立福利院(干休所、疗养院、养老院等等)外,大都是与经济利益自负盈亏挂钩的貌似社会福利性质的机构(尽管也有点政府投资、企业赞助、社会募捐)。别看它们平日都挂着非常动听非常人道非常有爱心的名称牌子,但良莠不齐以拿钱多少“看人下菜碟”对待不同条件入院老人的却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各类养老院(福利院)也如同分三六九等的商品差别,你能出多少钱,就“享受”哪个钱种的待遇。于是出高资的老人可以寓居待遇设施较好的养老院;出资低的――对不起,只好委屈您老人家啦!能维持你基本生存条件就不错了,我们人手不够资金有限,有些事情只能劳您亲自动手啦……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老人无奈或被迫“光顾”养老院、并在那里度过人生余光。从这种意义上讲,养老院就是一个“临终关怀”的温馨场所。严格讲,养老院不仅仅是维持喘息生存场所,更重要的是个需要全力爱心和安度“夕阳红”的心理调理和释放的人性场所,终极目的是让老人颐养天年的无撼离世。如果我们的养老院连起码的生活调理保障和责任都做不到,何尝侈谈什么人性道德和人本精神?一些地区和社会连起码的投资都乏力做到,而单靠以经济利益或安置失业人员为“政绩”的自行其是搜刮,有的变成“老人地狱”,那这种养老院还能叫“养老”么?刚刚曝露的“颐安康老年公寓”捆绑老人事件,就是“虐老”!现在不是追查单方的表层现象问题,而是令人密切关注的整个社会和制度弊端的严肃问题了。一片绿叶或一朵鲜花,曾经都为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扮过斑斓缤纷的瞬间。但绿叶鲜花毕竟不能违背规律而泛黄而萎缩,最终随风而去化做大地的泥土。规律周而复始不可抗拒。人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曾经给社会做过贡献的人,在他(她)需要社会帮助的时刻,社会就应该拿出他(她)曾经奉献的国家积蓄给予帮助,这是一个正常文明社会的常态。同样,一代繁衍一代的绵延,最终归宿谁也都会老去逝去。作为老者的儿女亲属、社会的每个有良知怜悯之心的人,都应该关注老人。今天我们全力照顾了老人,就是明天他人照顾我们的榜样。我不赞成“前世积德,后世积阴”这句话,但我欣赏这句话的背后含义。现今我们还是年轻的一代、壮年的一代,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未来不会遭遇韩大娘的悲剧(况且现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我们难道不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为后代立下榜样?善待老人吧!孝敬老人吧!关怀老人吧!体贴老人吧!年轻的、壮年的朋友,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我们那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吧――不光是为自己的家庭香火,也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这样做,谁也不吃亏!让我们全心全力来可怜和帮助这些无助的鳏寡老人吧。千万不要让他们离世后留下终生遗憾。――不光是为我们活着的人!2008年4月23日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12:16 &&
&市民李伦捐出遗体,他患有智障的儿子豪豪坐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不时地自语着低保户李伦献遗体让我泪潸潸毛牧青/文”的事情。据报道,李伦早年因为公司倒闭失业十几年,孩子出生不到两年妻子与其离婚,他一个人带着因产后窒息而智力发育不全的儿子生活,又患上不治之症,全靠政府的低保生活。&2009&――――――――――――&&& 附录:感叹农家妇遗体捐献 &毛牧青/文  农历八月十六,《青岛晚报》一版和三版的同一消息吸引了我的注意:这则新闻一版的标题是《“我们决定捐出自己”,三版的标题是《中秋节 夫妻双双捐遗体》。报道的是崂山王哥庄王山口村女村民唐桂香得了一种可怕的“供给失调症”,20年深遭病魔折磨卧床不起,近日危在旦夕。更可怕的是由于遗传她的两个孩子也开始发病。为家殚精竭虑的丈夫王奎海在八月十五这天赶到市里的红十字会,签署了夫妻双双“遗体捐赠协议”。同时记者又到其家现场采访。今天晚上的晚报一版头条又以《农家妇实践最后的诺言》和三版的《中秋节决定捐遗体的崂山夫妻昨“践诺”&(副题)&妻子去世捐遗体》标题,报道了农妇16日去世,丈夫昨天“践诺”的报道。  这两则消息我读后热泪盈眶。除了记者带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感人叙述外,恐怕更多的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今一些弱势群体的窘境和无奈。   如果说夫妻俩“主动”捐献遗体,还不如坦率承认他们这种“壮举”的背后的无奈和辛酸来得实在。道理很简单,遗体捐献之风在西方国家非常普遍,有的国民甚至作为义务感觉理应如此。他们背后往往是以人道主义和“让世界充满爱”的仁慈和爱心为依托坦然对待这种事。但我国就不同了。几千年的旧传统势力和旧风俗习惯,始终把自己故去的亲人遗体以完整形式埋葬(后来移风易俗改火葬,也曾在农村受到极大的阻力)。倘若他人“作践”自己亲人遗体,就会像刨祖坟般引起死者家属的愤怒。正所谓“父母留下之身,不容他人侮辱”,更不用说在众目睽睽下任解剖台旁的人员“千刀万剐”了。北京、上海这些与国际接轨的开明城市,如今捐献遗体相对国外同类城市也是少的可怜。因此,在这种强大传统势力下,给一对农村夫妇冠以“主动捐献遗体”高、大、全说法,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我感慨和相信这对夫妇的诚心诚意行为,但更宁愿相信他们身不由己的背后“难言之隐”实情――生活的拮据和生存的绝望而不得已而为之无奈之举。   9月12日晚报一版的“我们决定捐献自己”标题显得铿锵有力,但不实在。三版“中秋节夫妻双双捐遗体”朴实无华,道出实情。我感慨记者的苦心,标题凸显“中秋节”意味深长。突出这个传统节日说明什么?大家知道:中秋节是家人团聚欢乐的节日。然而对王奎海一家仲秋虽然团聚但没有欢乐。因此这个“捐遗体”似乎与“中秋节”&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衔接起来,恐怕给人以更多浓浓的深思和回味。这正是这则标题制作高明和魅力之所在吧。   今天一版与三版标题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一版的“农家妇实践最后的诺言”显得悲壮豪气,多了一份虚情假意。而三版的“中秋节决定捐遗体的崂山夫妻昨‘践诺’&妻子去世捐遗体”标题就显得比较客观实在。因为这对夫妇一人已经为卫校兑现生前的“遗愿”。标题打引号的“践诺”,我不知道是作者为突出这个词的分量,还是用“春秋笔法”另有含义。反正见仁见智我宁愿相信后者――因为它道出了实情,一件令人落泪并发人深省的问号!   同一报纸的两则截然不同的标题,反映出我们媒体当今的困惑和“实用”,应该说是良知与彷徨的矛盾交织。但愿我们的媒体能越来越讲真话,少一些假大空。用朴素真实“说事”,而不是恣意“强奸民意”愚弄读者,这是媒体功能的起码低线。   当然,我赞成遗体捐献,这是一种文明趋向。因为是谈捐献遗体这件“事”的背后感受,故遗体捐献之文明风不在此贴讨论范围。先提前声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  &&&&&&&&&&&&&&  2003年9月18日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0:38 &&
&&&&&未来去养老院?归宿还是未知数!&毛牧青/文& &据昨天和今天《半岛都市报》报道,我市80岁的老太太辛云彩因家人忙碌无人照顾,被送到市北区颐安康老年公寓。但辛老太在公寓内却遭到特殊“照顾”:晚上五花大绑被固定在床上,白天胳膊被绑在轮椅上(有照片为证)。据该公寓工作人员反映,为让老人晚上少上厕所,院长还叮嘱少给老人喝水。此事一经曝光,引起市民大哗,纷纷谴责这一虐待老人的不人道行为。目前,事态已引起民政部门的密切关注和介入。(见,和 )& 记得两个月前,我邻居曾与我家人唠嗑,想将其老母送到养老院,可看了几家后都摇头,说“条件不好”,“不管、呵斥随处可见,骚臭味大”,“还看到把老人绑住很可怜”,“寻思一番,还是把老娘放在家中别去遭罪了”。我怀疑其真实性。说,我多年前过多次随上级去福利院慰问,说它们临时“秀”搞点“花架子”我信,有时呵斥、怠慢,环境卫生差我也信,但把老人绑起来绝对不可能。对方发誓绝不是捏造。昨天看了报纸和照片,也看到媒体报道天津、郑州、齐齐哈尔等市也曾发生过类似事情,我终于明白邻居不是空穴来风的胡说了。我关注去养老院不是一天了。母亲没去世前曾有去养老院的念头,后来打消了,原因是我们不同意,还有能力料理她,再说现在养老院良莠不齐,叫人不太放心,且收费不菲。关键是我们与母亲达成共识,那就是“在养老院再好也不如家庭亲情暖人”。最终还是没去直至母亲去世。近来岳母年时已高,也有去养老院的意向,但经我们劝阻,也基本打消去的念头。一些养老院的传闻最终证实后,看来打消对去养老院美好憧憬的念头的绝不止我们一家!不错,根据目前国情,我国还不能达到西方一些高福利国家全免费用的颐养天年的美好地步,因此,许多名为“幸福安度晚年”、而实为经济利益驱动的各类“福利院”“养老院”孕育而生还是可以勉强理解的。但毕竟是一切为了老人的慈善举动,人道主义精神、相关硬软件配套设施应该首先达到起码的要求。现在看,许多名目繁多的“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多为下岗人员和社会招收人员,综合护理素质差;许多房屋设施也多为破产改组企业的厂房改造,与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园地”要求相去甚远;加之内部管理差和“民不告官不究”,相关部门也睁一眼闭一眼将就凑合,相关制度和检查也名存实亡;一些家属把老人交到养老院就不问不闻“放心”了之……这些都是促成虐待老人的原因。这些年从一些媒体的透露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养老院”仅仅提供给老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对老人的精神生活关怀少之又少,使老人进入“养老院”精神并不愉悦,反而萌生“宁可回家也不在这里遭罪”的无奈念头。这确实应该引起民政部门和有关“养老院”警醒了。“老人智力不正常”、“为了保证老人安全”、“家属给的护理费不够”等等借口,都不是养老院推委责任的理由。客观设施条件简陋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善待老人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谁家里没有老人?谁将来都有老去的那一天!“颐安康”名字确实动人:颐养晚年,安乐康健。实际上犹如一个假冒伪劣产品,贴上一个忽悠动人的标签,引诱更多人堕入苦井。养老院毕竟不是疯人院,不是拘留所,更不是监狱。如果老人不是年时已高缺乏自制能力的话,要养老院干吗?因此,养老院首要的道德就是爱心至上;宗旨就是善待老人,让家属放心、让老人安康,让社会满意。如果这些做不到,我看这样的“养老院”,最好关门了之。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人口控制已取得很大成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可称为“老龄化社会”。而我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种人口老化趋势也超过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而我市老龄办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目前青岛市共有60岁以上老人119?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5?93%。而目前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0%左右。更要命的是,我国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的。这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发展水平之下才出现。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区域失衡的特点。因此,老龄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国目前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具备国家全额拨款保证这项全民关注的社会福利保障的能力和条件。况且最近几年,所有独生子女的双亲即将步入老龄队伍(譬如像鄙人),而现今大多独生子女社会、工作压力远远高于我们这一代的负担,而他们未来能否能承担多位老人的家庭沉重负担更是令人担忧。倘若国家不能从现在优先建立健全并高度向社会养老体系倾斜的话,未来将是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决不可忽视草率。因此,未来的社会福利保障能否适应突兀其来的老龄化社会问题,是诸多有识之士所忧虑的、我们这些立马要成为老人的更为关心的生死存亡大问题,随着未来无奈趋向的到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不甘情愿的进入养老院。在这种并不令人乐观的困惑下,我们对现有的养老院不敢过多寄予物质上的奢望和希冀,更多关注的是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爱心良知的精神保障。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养老院所缺乏的。媒体曝光的颐安康老年公寓,就是明显的一例。 && 鄙人或许不久的将来也会面临颐养天年的地步。女儿在北京工作很艰辛,我又舍不得青岛这块风水宝地,何去何从由我选择!不过我暂时打消了去养老院的意向,未来归宿还是未知数,想来极为后怕――先得过且过几年再说吧!悲!!&&&&&&&&&&&&&&&&&&&&&&&&&&&&&&&&&&&&&&&&&&&&& &2008年4月21日中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9:30 &&
&渴望自己社区有所小医院文/毛牧青&& 12012071.1537090~~CCTV:
& 2008年1月14日晚&
共 17050 次点击,30 个回复& 1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81岁老太微博走红”显示着什么?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道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