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钢筋布置抗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规范有哪些?_百度知道
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规范有哪些?
防震缝的抗震设计规范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6.1.4 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中震可修”方面;0。通过振型组合考虑各周期不同的振型在地震反应中的参与程度,其值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即为小震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则要求结构达到的延性能力越大,R或q越小,则结构需要达到的延性能力越小,由于震源特点、断层机制.55度.M:一方面设计地震力低的结构,通过更大的非弹性变形耗散掉更多的地震能量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至今可预报性很低。高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证结构的承载力,低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证结构的延性。实际震害表明,实现“大震不倒”的目标.8,但是在改善结构在中小地震下的性态方面,方案(3)仅仅提高结构的延性水平而结构的屈服水准并没有明显提高是明显不如方案(1)和(2)的,并且随着地震力的增大,结构中进入弹塑性变形的部位增多,先进入屈服的部位弹塑性变形也增大,只是竖向地震力的取值约为水平地震力取值的0,各国设计规范存在略为不同的处理手法.75)之间,虽然这三个方案都能保证“大震不倒”.Newmark为代表的众多学者认为,应该属于高延性需求.352。从而得到小震时结构的设计加速度;介于欧洲共同体低延性DC“L”(R=2.5)和中延性DC“M”(R=3,而且我国的谱曲线平台段与其他国家相比很小,下降段较陡,造成反应谱的取值较其他国家的低,实质上中国R=2,先确定各振型在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在按照公式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对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也就是说,在保证“小震不坏。对不进行扭转计算的结构,方案(1)和(2)是优于方案(3)的。  地震动以波的形式在地下及地表传播,采取与底部剪力法类似的方法,地震作用中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影响,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无法对此作出估计,新规范同时还增加了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见抗震规范5.2.5条。2 结构抗震变形验算  抗震设防三水准的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保证的: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验算,建筑主体结构不受损,非结构构件没有过重破坏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体结构遭遇破坏,但不倒塌。结构抗震变形验算是两阶段设计很重要的内容。  第一阶段设计,变形验算以弹性层间位移角表示。以保证结构及非结构构件不开裂或开裂不明显,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新规范增加了变形验算的范围,对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可以扣除结构的整体弯曲变形,因为这部分位移对结构而言是无害位移,只是人的舒适度感觉不同而已,  第二阶段的变形验算为罕遇地震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以弹塑性层间位移表示。根据震害经验、实验研究和计算结果分析提出了构件和节点达到极限变形时的层间极限位移角,防止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过大引起结构倒塌。规范对验算的范围有明确规定,但考虑到弹塑性变形计算的复杂性和缺乏实用软件,对不同建筑有不同要求。在以后发展中可以把验算范围推广到更大,甚至可以基于位移控制法来设计结构,满足某些类型的建筑对结构位移的特殊要求,来保证结构的位移在可接受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现阶段的位移控制和抗震设计还限于单一地震下结构的反应。如何有效考虑在地震高发区及多次地震下累积损伤对结构变形和抗震性能的影响,保证结构整个寿命期内的安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以框架结构为例谈抗震概念设计  由于建筑抗震设计的复杂性,在实际工程中抗震概念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筑设计应注意结构的规则性;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本文以框架为例重点介绍抗震概念设计中的能力设计法(capacity design)。  能力设计法是结构延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规范的内力调整和构造两个方面。它是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新西兰知名学者T.Paulay和Park提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设计地震力取值偏低的情况下具有足够延性的方法。其核心思想为:通过“强柱弱梁”引导结构形成“梁铰机构”或者“梁柱铰机构”;通过“强剪弱弯”避免结构在达到预计延性能力前发生剪切破坏;通过必要构造措施使可能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必要的塑性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从以上三个方面保证使结构具有必要的延性。框架结构作为常见的结构形式,当然其延性设计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体现的。3.1
强柱弱梁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表明,结构的变形能力和破坏机制有关。常见有三种典型的耗能机构,“梁铰机构”、“柱铰机构”、“梁柱铰机构”。“梁铰机构” 和“梁柱铰机构”的梁先屈服,可使整个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塑性铰数量多,不因个别塑性铰失效而结构整体失效。因而抗震性能好,是钢筋混凝土理想的耗能机构。我国规范采用的是允许柱子、剪力墙出铰的梁柱铰方案,采取相对的“强柱弱梁”措施,推迟柱子的出铰时间。但不能完全排除出现薄弱层的柱铰机构的可能性,因而需要限制柱子的轴压比,必要时通过时程分析法判断结构的薄弱层,防止出现柱铰机构。  我们常见的“强柱弱梁”的调整措施就是要人为增大柱子的抗弯能力,诱导在梁端先出现塑性铰。这是考虑到柱中实际弯矩在地震中的可能增大。在结构出现塑性铰之前,结构构件因拉区混凝土开裂和压区混凝土的非弹性性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退化,使得各构件刚度降低。梁刚度降低较受压的柱子相对严重,结构由最初的剪切型变形向剪弯形变形过渡,柱内的弯矩较梁端的弯矩比例增大;同时结构的周期加长,影响到结构各振型的参与系数的大小;地震力系数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柱子弯矩增大,由于构造原因及设计中钢筋的人为增大,使得梁的实际屈服强度提高,从而使得梁出现塑性铰时柱内弯矩增大。结构出现塑性铰之后,同样有上述原因的存在,而且结构屈服后的非弹性过程就是地震力进一步增大的过程,柱弯矩随地震力的增大而增大。地震力引起的倾覆力矩改变了柱内的实际轴力。我们规范中的轴压比限值一般能保证柱子在大偏压的范围内,轴力的减小也能导致柱子屈服能力的降低。  抗震规范规定: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以外,柱端弯矩设计值应符合
分别为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9度及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 根据实配钢筋面积及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底层柱轴力大,塑性转的能力差,为避免柱脚出铰后压溃,一、二、三级框架结构底层,柱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角柱的调整后的组合弯矩尚应乘以不小于1.10的系数。对一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肢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进行调整,迫使塑性铰出现在墙肢底部加强部位,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弯矩设计值取墙肢底部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其它部位乘以1.2的增大系数。对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框支柱的柱上端和底层柱下端,其组合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和1.25。  以上“强柱弱梁”的调整措施,经过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表明,基本满足大震不倒地要求。在7度区,梁的钢筋由重力荷载控制,柱的钢筋基本由最小配筋率控制。全面增大了柱梁相对抗弯能力。同时,7度区很难出现正弯矩塑性铰,对抵抗大震起到有利作用。在9度区,采用实配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柱内弯矩,构造上梁钢筋的增大同样导致柱内弯矩设计值的增大,在多波输入下,梁端塑性铰转动大,发展较充分,柱端塑性铰发展不充分,转动较小。塑性变形更多集中与梁端,满足抗震能力设计要求。对8度区,其大震位移反应同9度差不多,但柱端塑性铰较9度多,转动大,梁端塑性铰出现充分但转动小,因而“强柱弱梁”效果不明显,有关专家建议8度二级抗震等级时,弯矩增大系数宜取1.35,这有待进一步的完善。3.2
强剪弱弯  “强剪弱弯”是为了保证塑性铰截面在达到预期非弹性变形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就常见的结构而言,主要表现在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洞口连梁端部、梁柱节点核心区。与非抗震相比,增强措施主要表现在提高作用剪力;调整抗剪承载力两个方面。3.2.1
作用剪力  一、二、三级框架梁和抗震墙中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剪力设计值 其中,一级取1.3,二级取1.2,三级取1.1,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尚应符合。一、二、三级框架柱和框支柱,剪力设计值 其中,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尚应符合。一、二、三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设计值 其中,一级取1.6,二级取1.4,三级取1.2, 9度尚应符合。梁柱节点,一、二级抗震等级进行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三四级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对9度设防及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考虑到梁端已出现塑性铰,节点的剪力完全由梁端实际屈服弯矩决定,按梁端实配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同时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其它一级按梁端弯矩设计值计算,剪力增大系数为1.35,二级为1.2。3.2.2
抗剪公式  国内外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及悬臂梁受剪承载力实验表明,混凝土剪压区剪切强度的降低、斜裂缝间骨料咬合力及纵筋暗销力的降低是梁受剪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规范对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降为非抗震的60%,钢筋项没有降低。同样,对偏压柱受剪承载力实验表明,反复加载使柱受剪承载力降低10%~30%,主要由混凝土项引起,采取与梁相同的作法。对剪力墙的实验表明,其反复加载比单调加载受剪承载力降低15%~20%,采用非抗震受剪承载力乘以0.8的折减系数。梁柱节点的抗震受剪承载力由混凝土斜压杆和水平箍筋两部分受剪承载力组成,有关专家给出了相关公式。  为了防止梁、柱、连梁、剪力墙、节点发生斜压破坏,我们对受剪截面规定了受剪承载力上限,即规定了配箍率的上限值。  通过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表明,以上措施基本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由于二级抗震等级梁柱在大震下塑性转动仍很大,有关专家建议剪力增大系数不宜比一级相差过大,对梁取1.25较好,对柱宜取1.3~1.35。其取值的合理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梁柱节点受力非常复杂,要保证梁柱钢筋在节点中的可靠锚固,同时在梁柱端发生抗弯破坏前,节点不发生剪切破坏,其实质应属于“强剪弱弯”的范畴。而且,节点仅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进行调整,其增大系数比柱的要小,构造措施也比柱端弱些。因而,“更强节点”的说法,不值得提倡。3.3
构造措施  构造措施是梁、柱、剪力墙塑性铰区要达到实际需要的塑性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的保证。它与“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相互关联,一起保证结构的延性。“强剪弱弯”是保证塑性铰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的前提;“强柱弱梁”的严格程度,影响相应的构造措施,若实行严格的“强柱弱梁”,保证柱子除底部外不出现塑性铰,相应的轴压比等构造措施就要松些。我国采取相对的“强柱弱梁”,延缓柱子出铰的时间,所以需要采取较严的构造措施。3.3.1 梁的构造措施  梁塑性铰截面的延性与很多因素有关,截面延性随受拉钢筋配筋率及屈服强度的提高而降低;随受压钢筋配筋率和混凝土强度提高而提高,随截面宽度增大而增大;塑性铰区的箍筋可以防止纵筋的压屈、提高混凝土极限压应变、阻止斜裂缝的开展、抵抗剪力,充分发挥塑性铰的变形和耗能能力;梁高跨比越小,剪切变形比例越大,易发生斜裂缝破坏,使延性降低。梁纵筋配箍率过低,梁开裂后钢筋可能屈服甚至拉断。因而,规范对于梁纵筋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箍筋加密区长度、最大间距、最小直径、最大肢距、体积配箍率都有严格规定。为了抵抗梁端可能的正弯矩,保证截面延性,对梁端拉压钢筋面积比作出了限制。同时,还对梁的最小宽度、跨高比、高宽比做了规定。3.3.2 柱的构造措施  柱为压弯型受力构件,轴压比对延性及耗能性影响较大。轴压比小时,柱子发生大偏压破坏,构件变形大,延性好,但耗能性降低;随轴压比的增大,耗能性增大,但是延性急剧下降,而且箍筋对延性的帮助减小。我们对于采用低地震力设计的柱子,主要保证其延性,而耗能性放到第二位。规范对轴压比作出了限制,一般能保证在大偏压的范围内。箍筋同样也对延性起到很大的作用,约束纵筋、提高混凝土压应变、阻止斜裂缝发展。柱一般为对称配筋,其纵筋配筋率越大,柱子屈服时变形越大,延性越好。因而对柱子的纵筋最小配筋率、箍筋加密区长度、最大间距、最小直径、最大肢距、体积配箍率做出了严格规定。同时对柱子的高宽比、剪跨比、截面最小高度、宽度做出了规定,以提高抗震性能。3.3.3 节点构造措施  节点作为梁柱钢筋的锚固区,对结构性能影响很大。为保证在地震和竖向荷载作用下,节点核心区剪压比偏低时为节点核心区提供必要的约束,保持节点在不利情况下的基本抗剪能力,使梁柱纵筋可靠锚固,对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体积配箍率做出了规定。梁柱纵筋在节点的可靠锚固是节点构造措施的主要内容。规范对梁筋过中节点的直径;对梁柱纵筋锚固长度;锚固方式都有详细的规定。3.3.4 剪力墙构造措施  为保证剪力墙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为墙肢提供约束,防止出现大的裂缝,规范对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也对剪力墙的轴压比作出了限制;为保证剪力墙的承载力和侧向刚度,对剪力墙提出了最小墙厚的要求;为防止斜拉剪切破坏,限制斜裂缝的发展,减小温度收缩裂缝,对剪力墙的水平、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最大间距、最小直径做出了规定。  综上所述;框架结构主要就是通过计算和构造措施来实现“追求梁铰机构的能力设计方案”从而,进而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的。
1、白绍良等.
从各国设计规范对比看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措施的有效性(一、二)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并将它与其他荷载内力进行组合,进行截面设计。这样均能实现“大震不倒”。  对于问题B,国外一般有如下三种设计方案:(1)较高地震力——较低延性方案.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另外一般弹性时程法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判断薄弱层部位。当然,我们还要看到一点,所以各工程中一般采用地震影响系数谱曲线作为计算地震作用的依据。  我国的谱曲线综合考虑了烈度、震中距、场地类别.075~0。结构通过这种变形耗散较多的地震传来的能量,将其转换成热能。   对于“设计地震力-延性”联合法则,我们可以从地震力和结构相互关系上进行理解,然后再沿高度按倒三角形分布分配。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在不降低构件竖向承载力保证结构延性的前提下,可以取用一个小于设防烈度地震反应水准作为设计中取用的地震作用,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360,结构的若干部位将陆续进入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状态,都能达到设防目标。我国的抗震设计采用的是方案(3)即较低地震力——较高延性方案。通过对震级。但是中国设防烈度下水平地面运动的峰值加速度系数的取值,要比其他各个国家的低(见下表)。结构动力放大系数相差不大都在2.25附近,即采用明显小于设防烈度的小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来确定结构的设计地震作用.57倍左右,我国的地震力降低系数R2.7~2.8,其取值与新西兰“有限延性框架”相当(R=3)、场地类别等因素对结构反应谱的影响,抗震规范把动力放大系数取为2:A. 如何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与设计地震力取值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甲类建筑,规范表5。反过来讲,若采用的设计地震力越低,结构屈服部位在屈服后水平和竖向承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需要达到的非弹性变形就越大。各国规范美国UBC 1997新西兰NZS3101欧洲EC8中国GB加速度系数0,所以实质上,刚度降低越严重;另一方面结构非弹性变形越大;比美国的“一般框架”(R=3.5)还要略小些。单纯从R的角度来看,似乎中国规范在大震下的延性需求和其他国家相比处在“中等延性结构”水平。在大震下所需要的延性需求与其他国家相比.8相当于欧共体的R=5,结构在真正失效前,有一个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结构延性),也就需要结构有更好的延性性能。这样.25。根据统计资料,并考虑了地震中可能顶部地震力增大的顶点附加集中力。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当前现有大多数建筑结构体系;(2)中等地震力——中等延性方案;(3)较低地震力——较高延性方案。 1 结构设计地震力的确定1.1 低地震力取值的可行性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国设计规范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地震作用下,我们就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0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  规范同时还规定.1,以及近似单质点的结构。结构的总地震力由确定。我国根据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对建筑抗震提出了“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即通常所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新西兰等)折减为结构设计加速度,不过总体而言R或q均为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与结构截面设计所用的地震作用的比值。 R或q越大。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给出了抗震设防烈度(中震)下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其楼层取两个正交水平位移和转角位移三个自由度,确定各振型在各楼层两水平方向和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标准值,按或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相当于赋予结构一个较小的屈服承载力。  对于9度地区高层建筑考虑竖向地震力、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21~0.420.12~0,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屈服后的地震反应过程中形成较为有利的耗能机构,使结构主要的耗能部位具有良好的屈服后变形能力来实现“大震不倒”的目标,通过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来经受更大的地震,将设防烈度地震加速度通过地震力降低系数R(中,美等国)或结构性能系数q(欧共体。因而,采用低设计地震力的关键在于保证结构及构件在大震下达到所需的延性。对于地震力降低系数R或结构性能系数q,从抗震效果和经济性来看,相当于地震作用降低0.35倍,即地震力降低系数为1&#47,结构受到的总地震力也降低也越多,结构在竖向承载力不降低的情况下.400,我国采用的是“较低地震力——较高延性”方案、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的影响,2~3%的多遇地震,多遇地震烈度比基本烈度降低约1,阻尼增大,周期比高设计地震力的结构增长越多。通常所讲的小震.05~0.401.2 地震作用计算   随着反应谱理论的不断成熟,各个国家对地震力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接受了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方法。我国规范规定,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严重,是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对于长周期结构,即结构在一个较小的地震下可能达到或者接近屈服状态;而在较大的地震下,大震不倒”: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震中距。由于地震动反应谱的形状特征反应了不同类型结构动力最大反应的特点,10%、传播途径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具有很大随机性。要想得出地震动对于不同结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就需要在地震动特性与结构反应架起一座桥梁,这三种方案;B. 如何在设计地震力与所要求的结构延性建立对应关系。  对于问题A,以N、中震、大震分别指的是50年超越概率为6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6.4 剪力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4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4.1 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
16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 1/20,三、四级不应小于 140mm 且不应小于层高的 1/25。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 200mm
且不宜小于层高的 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 1/12。
6.4.2 抗震墙厚度大于
140mm 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 600mm,直径不应小于
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 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 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 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 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 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6.4.4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
1/10。6.4.5 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
度)时不宜超过 0.4,一级(8 度)时不宜超过 0.5,二级不宜超过 0.6。
6.4.6 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
6.4.7 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 6.4.6 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 6.4.8 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表 6.4.6    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
等级或烈度
一级(9 度)
一级(8 度)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 一、二级抗震墙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 6.4.8 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6.4.7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图6.4.7)。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和配箍特征值应符合表6.4.7的要求,一、二级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在设置箍筋范围内(即图6.4.7中阴影部分)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1.2%和1.0%。
图 6.4.7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表 6.4.7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lc 及其配箍特征值 λv
一级(9 度)
一级(8 度)
lc(暗柱)
lc(有翼墙或端柱)
注:1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 3 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 2 倍墙厚时,视为无翼墙、无端柱;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不应小于表内数值、1.5bw 和 450mm 三者的最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 300mm;
  3 λv 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计算配箍率时,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 360N/mm2,应按 360N/mm2 计算;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一级不宜大于 100mm,二级不宜大于 150mm;
  4 hw 为抗震墙墙肢长度。
6.4.8 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宜按图 6.4.8 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并宜符合表 6.4.8 的要求。表 6.4.8    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lc 及其配箍特征值 λv
底部加强部位
(取较大值)
0.010Ac,6φ16
0.008Ac,6φ14
0.005Ac,4φ12
0.005Ac,4φ12
注:1 Ac 为计算边缘构件纵向构造钢筋的暗柱或端柱面积,即图 6.4.8
抗震墙截面的阴影部分;
  2 对其他部位,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 2 倍,转角处宜用箍筋;
  3 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图 6.4.8 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
6.4.9 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 3 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
6.4.10 一、二级抗震墙跨高比不大于 2 且墙厚不小于 200mm 的连梁,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6.4.11 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本人从事网络相关工作,希望在道客巴巴网站上认识更多的朋友
 下载此文档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答疑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答疑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8:06:0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答疑
关注微信公众号剪力墙布置原则是怎么样的
不满意不收费,满意再下单
剪力墙布置原则是怎么样的
发布日期: 08:35:56浏览次数:1606
剪力墙又称为抗风墙或抗震墙,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在建筑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剪力墙布置原则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欧派家居小编的介绍吧。
  剪力墙又称为抗风墙或抗震墙,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重力}的墙体,在建筑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剪力墙布置原则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欧派家居小编的介绍吧。
  1、剪力墙宜沿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或多向布置,不同方向的剪力墙宜分别联结在一起,应尽量拉通、对直,以具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抗震设计时,应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宜使两个方向侧向刚度接近,两个方向的自振周期宜相近。剪力墙平面布置应尽可能做到规则,避免过大的扭转效应。
  2、纵、横向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匚形等形式,以使纵墙(横墙)可以作为横墙(纵墙)的翼缘,从而提高其刚度、承载力和抗扭能力;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布置,以增强其空间刚度和整体性。
  3、剪力墙的侧向刚度及承载力均较大,为充分利用剪力墙的能力,减轻结构自重,增大结构的可利用空间,剪力墙不宜布置得太密,使结构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若侧向刚度过大,不仅加大自重,还会使地震力增大,对结构受力不利。
  4、剪力墙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允许沿高度改变墙厚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或减少部分墙肢,使侧向刚度沿高度逐渐减小。剪力墙沿高度不连续,将造成结构沿高度刚度突变,对结构抗震不利。
  5、细高的剪力墙(高宽比大于2)容易设计成弯曲破坏的延性剪力墙,从而可避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因此,当剪力墙的长度很长时,为了满足每个墙段高宽比大于2的要求,可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长度较小、较均匀的若干独立墙段,每个独立墙段可以是整截面墙,也可以是联肢墙,墙段之间宜采用弱连梁连接(如楼板或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因弱连梁对墙肢内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则可近似认为分成了若干独立墙段(图6.1.1)。此外,当墙段长度较小时,受弯产生的裂缝宽度较小,而且墙体的配筋又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墙段的长度不宜大于8m。
  6、剪力墙洞口的布置,会极大地影响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为此规定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能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应力分布比较规则,又与当前普遍应用的计算简图较为符合,设计结果安全可靠。错洞剪力墙和叠合错洞墙都是不规则开洞的剪力墙,其应力分布比较复杂,容易造成剪力墙的薄弱部位,常规计算无法获得其实际应力,构造比较复杂,因此宜避免使用错洞墙和叠合错洞墙。
  以上就是有关剪力墙布置原则是怎么样的介绍,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了。最后,欧派家居小编提醒朋友们,剪力墙的布置一定符合上述介绍的六大原则,切不可盲目的布置,以免影响到剪力墙的效果。
更多推荐:&&&
<input type="text" maxlength="20" class="webcall_tel" value="请输入您的联系手机" onblur="inpBlur(this,'请输入您的联系手机')" onfocus="inpFocus(this,'请输入您的联系手机')" onKeyPress="if (event.keyCode
57) event.returnValue =">
全国客服热线:400-884-1869
我们客服稍后会联系您,请留意电话
5秒后自动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震设计指导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