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rongmcc空调是什么牌子子空调

北京赛车pk10 PK10开奖直播 北京赛车pk10开奖结果历史记录 - pk10直播网
IT信息产品事业部
节能减排产品事业部
健康产品事业部
IT信息产品事业部
节能减排产品事业部
健康产品事业部
版权所有 &
北京伟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62
电话:010- 传真:010- 咨询信箱:.cnWeston Suites Hotel韦斯顿套房酒店预订_Weston Suites Hotel韦斯顿套房酒店优惠价格_Booking.com缤客圣多明各酒店预订
Avenida 27 de Febrero 194
?559.73起/每晚
韦斯顿套房酒店(Weston Suites Hotel)
Weston Suites Hotel酒店提供免费无线网络连接,并设有健身房和免费的私人停车场。
酒店的空调客房设有平面有线电视、保险箱和书桌。浴室配有淋浴和免费洗浴用品。
房价中包含欧陆式早餐。Weston Suites酒店的顶层餐厅为客人提供国际美食。
Weston Suites Hotel酒店距离附近的两家商场均有不到10分钟步行路程,距离圣多明戈历史中心(Historic City Center of Santo Domingo)有不到20分钟车程,距离Las Americas International Airport国际机场有30公里。
地图加载中...
穷游er点评
点评酒店可以帮助到更多的穷游er,还可以获得20个穷币呦~








点击星星打分
20-1000字 已输入个字
上传失败
最早入住时间: 15:00
最晚离店时间: 12:00
支持的信用卡类型:
酒店规模:拥有94间客房
 餐厅
 客房服务
 酒吧
 在客房内享用早餐
 盒装午餐
 单点餐厅
 会议/宴会设施
 商务中心
 传真/复印
 24小时前台
 快速办理入住/退房手续
 保险箱
 外币兑换
 行李寄存
泳池及康体设施
 健身中心
 按摩
 室内游泳池
 露台
 禁烟客房
 适合残疾人士的设施
 新娘套房
 电梯
 隔音客房
 酒店各处禁烟
 空调
 机场班车
 班车服务(收费)
 机场班车(额外收费)
 洗衣
 干洗
 熨衣服务
 每日清洁服务
 WiFi(覆盖酒店各处)
附近的酒店
热门城市酒店预订
国外热门酒店预订
商圈城市酒店预订
您选的房型价格已发生改变
温馨提示:房型价格处于不断变化中,尽早预定有助于您订到便宜舒适的房间。
?767 变化前
?777 变化后
https://www.baidu.com/s?wd=自动化技术专家400-888-4436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可快速关注道威斯顿中国!
您也可以搜索好友并添加"Doweston"或"道威斯顿"进行关注!
室内环境质量对我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运用范围包括变频离心机组、大型离心机组、水冷螺杆机组、满液式螺杆机组、热回收式螺杆机组、风冷...
&(C)2015 Doweston Electronic Inc.All Rights Reserved??蜀?? ICP备号-1 &&主营产品:,投入式液位计,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
搜狗官网认证.com
搜狗官网认证.cn德国镜头发展简史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张小俊字体:
德国镜头发展简史
[大] [中] [小]
在介绍德国镜头之前,先来了解必要的特殊用语,不然可能会有人看不懂。
东蔡:Carl Zeiss Jena,东德蔡司的缩写,也叫CZJ。
西蔡:Carl Zeiss Oberkochen,西德蔡司的缩写,在 M42 的镜头群中,西蔡通常代表收购福轮达后所出的蔡福。
西施:西德三个光学厂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的统称,因为三个都是S开头。
师奶:西德Schneider Kreuznach光学厂,通常叫施耐德,或信乃达。
真水无香:Schneider的别称,主要指其高解析度、阶调细腻、色彩真实的成像风格。
海尔:西德Steinheil光学厂。
禄莱:西德Rollei光学厂。
爱斩人:法国Angenieux,又称安琴、爱展能。
原福:1974年前,德国生产的福伦达镜头。
新福:1974福伦达卖给Rollei 后,在新加坡生产的镜头。
日福:2000年福伦达与Cosina合作后生产的镜头。
斑马:泛指对焦环或光圈环为黑白相间样式的镜头。
镧系玻璃:高级老镜都会使用的高透光镜片,添加了稀土元素,会随着时间黄化。
蔡味:蓝色暗部配合纯色渲染的色彩表现,以蔡司为代表,不过大部分高级德头都能表现出来。
蔡司红:蔡司镜头对正红色的渲染,一般形容暗部的红色,关键词为「华丽」。
海尔蓝:Steinheil镜头对正蓝色的渲染,不是暗部的蓝,关键词为「优雅」。
施耐德紫:Schneider镜头对紫色的渲染,在数码相机上也有很好的表现,关键词为「高贵」。
Flektogon:无法查实它所代表的含义,但按照ZEISS的命名法来看猜测它是一个德文合成词,估计为取自Flektieren(变化)与Gonio(角度),最著名的是Carl Zeiss Jena 2.8(4)/20和Carl Zeiss Jena 2.4(2.8)/35。
Distagon:为逆焦式的广角镜头设计,视野极为开阔,主用于18mm至35mm,特色是变形轻微且中央解像力高。
Biogon:为对称式设计,专用于连动测距式(RangeFinder)相机,最大特点是在广角端几乎不会产生镜头畸变,解像力平均,但失光明显。
Hologon:专用于超广角的连动测距式相机,不支持大光圈,但广角畸变几乎为零,比Biogon有更明显的失光,需用滤镜校正。
Tessar:“天塞镜头”,为标准的镜头设计,主要以四片三组镜片构成,特点: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
Planar:为标准广角到135mm中望远的镜头设计,是6片四组镜头的双高斯结构,起初只有f/4.5。今日Planar镜头已作到f/1.4,Planer的 特点是色差修正完善,对称设计,变形极低。Planer为保罗?鲁道夫于1896年所设计。
Sonnar:为中望远(135mm)至望远(250mm)的设计, 特色是无球面像差,失光极微,变形低至肉眼无法辨识,但色散须以APO修正。为1931年蔡司光学设计家路德维希?雅可布?贝尔特勒发明。Vario-Sonner为衍生自Sonner的 可变焦设计。
Tele-Tessar:为衍生自Tessar的超望远(250mm以上)设计,特色是无球面像差、变型极低、失光极轻微且镜片组成极少,最低镜头数是300mm F/2.8,只用了7片镜片。
Mirotar:为超望远的反射式镜头。有一般摄影用的500mm f/8以及太空用的500mm f/4.5与1000mm f/5.6。
Super Achromat:为目前消色差能力最好的镜头设计,只用于哈苏相机(Hasselbled)。
Mutar:1.4x,1.7x加倍镜,用于Rolleiflex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Rollei 16微型相机,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数位摄影机。
Mutargon:减倍镜(又称广角镜),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数位摄影机。
T*镀膜:为多层式防反光镀膜,为蔡斯与禄莱(Rollei)所合作开发。
大B:东蔡Biotar 75mm F1.5。
小B:东蔡Biotar 58mm F2。
百年鹰眼:蔡司Tessar结 构,一般指50mm F2.8这颗。
神眼:Schneider Kreuznach C-Curtagon 35mm F2.8,又称 Baby-C。
众神的珠戒:Voigtlaender Skoparex 35mm F3.4,传世经典之一。
M42 老镜,简单来讲可以分成4个体系,分别是:德国镜、日本镜、俄国镜、以及电影镜。其中德国镜可细分为西德与东德,西德可谓众星云集,东德相对贫乏许多,只有两间光学厂,不过其中一间是正统蔡司的Carl Zeiss Jena,一间抵10间。
西德:Carl Zeiss Oberkochen、Schneider、Voigtlander、Steinheil、A. Schacht、Isco、Enna、Rollei等等。
东德:Carl Zeiss Jena、Meyer/Pentacon。
M42的时代中,西德的光学可是发光发热。在蔡司被分家而元气大伤,徕卡又缺阵的情况下,西德各厂几乎已经等同於「顶级光学」的代名词。西德镜头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合称「西施」的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另外还有两个知名度比较低的 Enna 和 Isco 光学厂,出手的镜头也绝对不是等闲之物。
当然,还有存在於传说之中,随便一支都是天价的两大名门:Rodenstock 和 Voigtlander。加上拥有天下第一 HFT 镀膜的 Rollei,西德可以说是众星云集。只不过老镜如果开始收集到西德镜头,表示已经毒入骨髓,就算倾家荡产也难以回天了......
2Carl Zeiss镜头
“卡尔?蔡司”是一个让所有摄影人心跳的镜头名字,从1846年开始,依靠几近完美的光学设计与悠久精细的制作工艺传统,在胶片相机横行的年代里,几乎包揽了所有的荣誉,其顶级专业镜头品牌地位不可撼动。卡尔?蔡司拍摄出的照片,拥有迷人的色调、优秀的明锐度、高分辨率以及丰富的层次感,摄友们的评价是“空气感”好!效果明显优于日系镜头,为此,不知多少人拜倒在它的石榴裙前,无数传说与故事在我们耳边广泛流传,大家还给它起了个爱称“蔡味”。
对于影像行业,卡尔?蔡司早已超出了工具的范畴,它不再只是一支镜头,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痴迷于德国镜头高品质影像表现、显示自身高尚品位的文化。数码大潮到来,数码单反相机崛起之后,DSLR相机厂商立即向一贯以生产高素质中画幅及大画幅镜头的与德国镜头制造商抛出了橄榄枝,DSLR厂商希望能够通过超一流的镜头提升产品品质和增强产品竞争力。曾经一度有“蔡司”迷们不想轻易放弃那迷人的“蔡味”,开发各种转接环来把老款手动对焦蔡司镜头转接在自己的数码单反机身上。虽然不能自动曝光和对焦,只为了享受蔡司独特的魅力。当看到标有红色T*/MC标志的镜头天衣无缝安装在单反机身上时,有谁的心不会一阵狂跳呢。
CZ的毒大小分为六种,下面一一道来,有破解方法的也给出。
有种说法叫"色彩的CZ,味道的来卡",不过亦有种说法说"来卡是色彩的皇帝"。
反德一派认为胶片决定因素要大过镜头,对于这种说法,我持70%的赞成,不知从哪里开始流传一种说法,FUJI CHROME和CZ的镜头的亲合性很好,KODAK CHROME和来卡镜头的亲和性很好,实际使用中也可以感到,RDP(RVP太过了)往往可以对CZ镜头的某些特性做不少强化而不失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色彩。同样100VS对来卡镜头的色彩强化也极大,以至于来卡镜头可以表现出华丽的色彩表现,由于来卡有更加细腻的表现,顶级的金色表现,来卡更有皇家的气派。如果用各自亲合的胶片去拍鸟语山林,飞瀑流水等自然景色,个人认为CZ会更加出色,但如果表现故宫,欧洲皇家,无疑来卡更为贴切。
不过CZ的色彩的确不凡,所以...
对CZ的空气感一说,我认为依然归功于CZ的色彩表现,T*的镀膜因素很大,对比早期的ROLLEI 双眼用的CZ镜头,虽然也有所谓空气感,可那和现在T*的感受不一样,后来HFT的CZ和135的施耐德包括来卡都少有明显的空气感。
T*的CZ镜头对色彩的表现过于敏感了,对于阴影处它会强化一种蓝调(其实这是电影中的老手法的了,这在视觉上感受很好),CZ的蓝色在它的"镜头特效"中几乎无所不在。
3、透明感.
CZ的证明它的镜头有透明感的传统做法就是拍摄天空,或是以天空为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选个空气清冽的清晨或是完美一天的落幕时间来拍摄,如此这般,连空气感也进去了.
其实还是个蓝色,对CZ的特效感觉就只有蓝。
这个不如来卡,CZ在轮廓的转折处不如NIKON干净利落,估计也对立体感有好处。 另外这个东西95%取决于构图。
这个问题固然和镜头自身有关,不过曝光对"视觉上层次"的影响也的确巨大,较早期的CONTAX机身都有比较明显曝光不足的倾向,后期好一点,但基本也都偏不足,对比较好的镜头来说,反转曝光不足可以出很浓郁有德味的片子。要想德味足,一般要画面中排斥过多的高光,倾向中低光为主,高光部分要不很少,要不干脆模糊掉,做背景。另外很多早期的德头由于眩光的原因,降低了反差也显得层次丰富。
这是CZ的毒中最毒的,无药可解。
此外还有逆光的表现,这个就不说了,最好不要让光线直接冲的镜头里,CZ也不例外。
东蔡(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时代:白银时代、斑马时代、黑铁时代。
白银时代的镜头通体银白色,镜片没有镀膜,或只有一层镀膜,反光为蓝色,俗称「蓝眼睛」。这个时代的镜头全为无段光圈,以玻璃锻冶的退火工艺取胜,不过请尽量选购编号400万以内的镜头,玻璃品质更好。而手感方面,因为年代久远,通常很多毛病。另外,由於配方的问题,镜片变质的情况很常见,还会有气泡。
白银时代的镜头大略有:
35mm f2.8 Flektogon:诞生于1951年,这款镜头由6片5组构成,预置式光圈,最近摄影距离36cm,西德生产的用于CONTAREX的Distagon 35mm f4则发表于晚了东德7年的1958年。这款镜头后来改进为自动光圈,一直生产到70年代。70年代初改进为光圈f2.4。
40mm f4.5 Tessar:非常稀有,成像极好,能与双高斯拼高下的Tessar结构。
50mm f2.8 Tessar:很常见,成像比后期天塞好,不需要追求红T,那时代的T镀膜有等於无。
50mm f3.5 Tessar:很稀有,没见过。
50mm f2.0 Flexon:梦幻逸品,从没出现过,跟Pancolar是一样的Planar结构。
58mm f2.0 Biotar:双高斯结构,成像超优,低反差高层次,高光捕捉为东蔡最强,数量不少。
60mm f4.0 UV-Objectiv:限量生产的特殊镜头,似乎没人用过,功能不明。
75mm f1.5 Biotar:58mm f2.0的人像版本,成像更好,一年难得出现一次的天价逸品。
80mm f2.8 Tessar:另一颗有能力跟双高斯拼的天塞头,拍人的肤色极好,非常稀有。
80mm f2.8 Biometar :双高斯结构人像头,上面那颗的升级版,很少见。
85mm f2.0 Sonnar:非常少见的逸品,小弟没用过,不过可以买到苏俄的山寨品。
135mm F4 Sonnar:偶尔会出现,成像非常好,算是经典镜头。
135mm F4 Triotar:上面那颗的cost-down版本,经常有。
Carl Zeiss Jena斑马时代,是指镜身黑色,但对焦环却是黑白相间的样式。这时期是单膜镜头,但是已经没有使用蔡司二战时的那批传奇玻璃了。大部分来说,暗部非常优秀,高光稍弱,色彩是一等一的好。不过实际上每个镜头的特性都不同,还是要看场合使用。
附带一提,这时期已经出现了光圈顶针,但是没有 A/M开关,而是以一个类似按钮的结构,按下去才缩光圈,比较接近景深预览。如果不是使用日本近代牌昂贵封顶针接环,那还是避免使用这个时期的镜头,因为非常不好操作。
斑马时代的镜头大略有:
20mm f4 Flektogon:Distagon广角,M42镜头少见的20mm。蔡司耶那在1963年发表了Flektogon 20mmF4,由蔡司耶那的独立设计生产。20mm f4由10片6组构成,有一个3片胶合组,两个两片胶合组,最短摄影距离16cm。在西德1967年发表18mm f4以前,20mm f4是两德的最大广角镜头,就连当时的西德专业摄影师都使用这两款广角镜头。这款镜头的滤镜口径为77mm,蔡司耶那配有原厂的超广角镜头专用滤色镜。
25mm f4 Flektogon:同上,只是焦距变成25mm。蔡司耶那在1961年发表了Flektogon 25mmF4,1963年发表了Flektogon 20mmF4,这两款镜头完全是蔡司耶那的独立设计生产。25mmF4一款由7片6组构成,最近摄影距离20cm,全开光圈结像锐利。这款镜头的滤镜口径为77mm,蔡司耶那配有原厂的超广角镜头专用滤色镜。
35mm f2.8 Flektogon:据说跟白银版没啥差别。
50mm f2.8 Tessar:比白银版表现烂,还有个长相奇怪的「星际大战」版,收藏用的天价镜,成像没有不同。
50mm f2.0 Pancolar:Pancolar结构先行试作版,产量不大,很少见。
50mm f1.8 Pancolar:赫赫有名的双高斯标准镜,很常见。
55mm f1.4 Pancolar:极为稀有的版本,从未出现过,具体细节不明。
75mm f1.4 Pancolar:也是超稀有的版本,从未见过,想也知道是天价。
135mm F4 Sonnar:听说也是跟白银版差不多。
300mm F4 Sonnar:很大,很重,很稀有。
Carl Zeiss Jena黑铁时代,镜身通体黑色,有A/M开关,转接DSLR很方便,也是市场上最常出现的版本。这时期是东蔡 M42头最辉煌的时代,许多经典镜头都在这时出现。而且这时期正式引入T镀膜前身的多层镀膜,奠定了东蔡那华丽色彩的经典地位。
红色MC 是早期内销东德,白色MC是后期外销西方世界,基本上差异不大(但是有差)。早期因为跟西蔡的官司,外销西方世界的会只写上aus Jena,不会写Carl Zeiss。
附带一提,东蔡镜头后面常会写着DD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缩写。
黑铁时代的 镜头大略有:
20mm f2.8 Flektogon:东蔡三宝之一,M42时代最强广角镜之一,近拍0.19m,镧系玻璃,全开绝对可用,变形控制极佳,不过价格飞天了。70年代初,20mm f4一款改进为f2.8的光圈,镜片结构也改进为9片8组,镜身也大大缩小,滤镜口径缩小为67mm。70年代末的百佳卡口的20mm f2.8更是施以多层镀膜,关于这款镜头常见香港资深玩家撰文于报端,其素质之佳早有定论。
35mm f2.4 Flektogon:东蔡三宝之首,东蔡最出名的全能镜头。名气太响,不用多介绍。
50mm f2.8 Tessar:东蔡最可耻的一颗镜头,不是说很糟,但不像是蔡司拿的出手的东西。当时的标头一统天下的还是Tessar 50mmF2.8或F3.5和Biotar的58mmF2,58mmF2一款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如油画一般,妙不可言,而F2.8的天塞后期还改进为自动光圈,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镜头的最近摄影距离达0.35米,大约可以达到1:5的微距摄影。一直到现在用于康太时相机的唯一的一款天塞还在生产。
50mm f1.8 Pancolar:东蔡三宝之一,镧系玻璃,华丽色彩的最佳代名词。不过抗耀奇烂,要注意。1968年前后蔡司耶那发表了PANCOLAR 50mm1.8和55mmF1.4,与此同时西德也在生产PLANAR 55mmF1.4用于CONTAREX相机上,两镜头的片数同为7片,东德的最近摄影距离是39mm,西德是45mm,1972年两国同时停止生产55mm档标头,同时改进为50mmF1.4。通过实拍发现,东德这一时期的标头存在严重的偏黄现象,黑白片问题不大,彩色片就要加校色滤镜。
55mm f2.8 Macro Pancolar:只闻其名的谜之镜头。
80mm f1.8 Pancolar:M42时代顶级人像头,各项指标都超水准,偶尔会出现,价格也是在天位。二战刚结束的时候,Biotar75mmF1.5非常著名,1968年生产过一款当时世界最大光圈的75mmF1.4用于PANTACON super相机上,当然也是42mm螺丝口,与55mmF1.4一样产量极少。一直到1978年Pancolar 80mmF1.8开始生产为止,东德蔡司在80mm档的镜头竟然一直是空白,而西德在70年代初就发表了著名的“人像镜头”Planar 85mmF1.4,镜头结构沿用至今。
135mm f3.5 Sonnar:东蔡三宝之一,最容易入手的三宝镜,也是最适合入门的镜头。发色清雅,几乎全能。Sonnar 135mmF3.5从60年代开始生产,今天还能见得到用这款镜头的人!
180mm f2.8 Sonnar:代号Olympia,1.3公斤重的怪物,成像极为优秀。
200mm f2.8 Sonnar:1.2公斤重,没用过。
300mm f4 Sonnar:2公斤重,很稀有,没用过。
500mm f8 Fernobjektiv:不是反射镜,是个非常长的大炮,可以拆成两节,天价。
500mm f4 Spiegelobjektiv:7.3公斤(没打错)的反射镜,海湾见过一次,价格已经不是人类可买的了。
1000mm f5.6 Spiegelobjektiv:12公斤的反射镜,从来没出现过。
其实,东西两德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在500mm和1000mm这两支折反镜头上。首先是1000mm,两公司同时都将光圈定为F5.6,30多年后的今天,5.6的光圈对于1000mm的镜头来说依然是相当惊人的。东德发表于1960年,西德发表于1965年,西德的一支直径23cm,重达16.5公斤;东德的一支直径21cm,仅重12公斤;最近摄影距离东德16米,而西德可以达到12米,调焦结构两支镜头有着本质的不同,有资料显示,似乎是西德的更精密些,其实并不奇怪,我们来看看两支镜头当时的价格:西德的定价3640美圆;东德的定价1895美圆,当时徕卡50mmF1.4也仅售216美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一下当时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应该是个不小的数字。光学素质则不相上下,两支镜头实际竞争结果是不相上下。但是500mm一支东德人有点独领风骚了。首先光圈东德是F4,西德是F4.5,发售时间西德更是晚了6年,实际光学素质,东德要高出西德一个档次!东德的一支的价格是1275美圆竟然比西德德的贵了35美圆。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当时的西德刚刚起步,而东德则拥有雄厚的设计实力和丰富的经验。
此外,偶尔会出现29mm F2.8这个东西,那是Pentacon的镜头,蔡司贴牌,也没有T镀膜,别被骗了。
1951年另外一个经典的结构Biogon诞生了,这是东西德分开后,西德CZ独立设计的第一个著名的结构,50年代是德国相机镜头确立世界王者地位的黄金年代,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一切在将来都不可能更改了。
可进入60年代,日本相机厂商的崛起,使得西德CZ感到了全面的压力,即便是1963年设计出了广角的DISTAGON的结构,71年出了超广角几乎毫无畸变的HOLOGAN结构,在1972年西德CZ财团下的子公司ZEISS IKON仍然宣布了CONTAX相机的停产消息。
这对全世界的CZ爱好者来说,不啻是个沉重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天比一天强烈的要求恢复生产的呼声,其实对于西德CZ来说,宣布停产之前,他们就有要让CONTAX重新复活的打算,但要仔细谋划考虑到市场。
70年代的YASHIKA是个充满活力的日本相机光学厂商,当它们得知西德CZ居然要和他们合作生产CONTAX相机的时候,几乎欣喜若狂,在愉快的气氛中,只开了一次董事会在不到一个小时里他们就作出了回印。
这是个庞大的复活计划,牵扯各个方面的合作,首先是机身,这主要由YASHIKA担当,但造型IMAGE的部分CZ提出聘请著名的保时捷家族来设计,在机身的设计上,保守的西德CZ和YASHIKA居然惊人的一致,既然这是重新复活的CONTAX,那么就要有不同,这是CONTAX相机全面的电子化的基础。
与机身的创新不同,光学方面西德CZ依然十分谨慎,在几乎全面考察了日本的照相机光学工业后,在YASHIKA的建议下,选择了富冈光学作为西德CZ镜头的加工厂,这对富冈来说即是荣耀也是痛苦的压力,看看那时负责装配的植田君的说法,"当时开始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西德CZ的要求,要知道当时我们还为很多日本照相机厂商生产装配镜头,我们也有丰富的经验,可对比西德CZ提供的样品,我们却难以达到,一次次的改进,培训我们的员工,最后终于达到了(西德CZ的要求),当时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
富冈为生产西德CZ的镜头付出的努力相当的巨大,原来的镜片生产线几乎全部不用,而采用西德CZ提供的,而最为关键的检验部门,在开始的时候和德国的交流相当频繁,西德CZ也长期派驻了人员在工厂里。
玻璃的原材料都来源于德国CZ旗下的肖特厂,富冈只负责加工和装配,直到今天富冈依然定期受到德国发来的装着玻璃原胚的有着铅封和火漆字样的木箱。
由于日本人的效率管理,西德CZ的镜头保证了过去的品质,成本却奇迹般的下降,品质管理部的人说--&"不同于日本镜头的生产,我们每一只(西德CZ)镜头都检测,不管它的档次高低,比如光轴准确度检查至少要做3次,MTF都是实际产品的实测值....".
这些都在CONTAX RTS 1975年上市之后得到了回报,当时的各大照相机刊物都争相测试新推出的"MADE IN JAPAN"的西德CZ镜头,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先期的Carl Zeiss Distagon 35/2.8,Carl Zeiss Planar 50/1.4都达到了惊人的数值。
对于RTS的理解,很多人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REAL TIME SYSTEM",以为这只是快门的时滞问题,其实西德CZ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就是大口径的镜头,只有大口径的镜头才可以用更高的快门速度,才能更好抓住瞬间,才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光线下的拍摄,这才是RTS的精髓所在。
RTS是一架真正的电子相机,可并不是第一架采用石英震荡来分频的相机,这一点很多人搞错,推出的时候RTS的定价十分昂贵,超过10万日元,几乎相当于现在3、4十万日元的价格。可同时推出的Carl Zeiss Distagon 35/2.8,Carl Zeiss Planar 50/1.4,Carl Zeiss Sonnar 135/2.8却并不昂贵,基本和同款的日头相当。
以下为1975年至2001年所有Y/C卡口Carl Zeiss镜头规格、类型、产地、制造期间以及当时的日本零售价格。关于镜头上的表示其意义如下:
镜头上的标志T*的原意为实施菜斯标准多层镀膜工艺的名称,广义来说作为菜斯镜头群中最高级镜头的标志被广泛采用。镜头上的标志T的原意为”透明”之意,来源于[Transparency];镜头上的标志*的意为”进化”之意;
AE――表示能够实现光圈优先和手动设定的镜头类型。从1975年开始被用于几乎所有Y/C卡口Carl Zeiss的镜头;
MM――表示进化为能够实现快门速度优先和程序暴光的镜头类型,MM的原意来自于[Multi Mode]。1985年随着CONTAX 159MM相机的推出而开始采用。识别标志为光圈环上最小光圈数字印刷色为[绿色],与通常的白色区别。
G――意味着该镜头在德国制造,在镜头对焦环下部印刷有白色字样[Lens made in West Germany];
J――意味着该镜头在日本制造,在镜头对焦环下部印刷有白色字样[Lens made in Japan]。&
广角和标准镜头年表
望远镜头年表
变焦及特殊镜头年表
广角和标准镜头价格
长焦镜头价格
变焦及特殊镜头价格
Carl Zeiss Distogan 15mm f3.5
@w超V角R的K^不小,握起硎值挠兄亓扛...第一片R片十分巨大,看起矸浅H菀资幼...膳杂小小的遮光片,R筒前o法bO任何VR及遮光罩,冉ㄓUV、{、橘、S四NVR。
如果说LEICA的价格和昂贵的话,那么CZ的有些镜头就是超天价了,DISTAGON的15/3.5就是这样一只镜头,它的定价达到了70余万日元之巨,新品一般都要定货,实际到手,你要付出近60万日元,中古市场上这头很少,偶尔有,价格相对不贵,大约30万日元上下。看过它的片子,的确很好,色彩优美,线条锐利,大光比表现一绝,另外这头的眩极为小。
Carl Zeiss F?Distogan 16mm f2.8
如果说15/3.5的定价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D16/2.8对角鱼眼的价格就很抢钱了,定价要40万朝上,实卖30万过一些,中古市场很难见到,价格不得而知。日本的资深CONTAX摄影师筑地先生对次头的评价就是不像鱼眼,成像质量是超广角镜头的水准,锐利发色浓厚。这支鱼眼镜头秉承蔡司广角一贯的优秀特点,全开光圈的表现已经非常突出,成像锐利,色彩浓郁,分辨率及紫边控制表现直迫超广角之王――Distagon 21/2.8。&&
Carl Zeiss Distogan 18mm f4.0
这头在日本CZ迷中的声誉很好,有个有名CONTAX用家甚至推荐为"严选的6只名玉(镜头)"中的一只,这头全开光圈就有锐利的影像,色彩偏暖调,拍摄落日下的风景非常合适,另外由于有点偏暖的缘故,在阴天或是阳光下的阴影里,它可以不用滤镜就达到很好的色平衡。
18/4.0m然不是以J利著Q,表F尚可,成像很有老蔡司的味道,但是光圈太小以及周失光明@,容易a生暗角,而且]有像16mm~眼R^和15mm超V角的炔厥VR。70mm的特殊口要使用S玫70/86的RING,配合86mm L39(UV)MC的超薄保oR才比^不a生暗角,最好此保oR外使用K-84的金偕w比^安全。所以D21mm F2.8世後,,就比^少人使用此R了。此镜在收一档光圈的情况下不管中央还是边角解像都没得到改善;和中央解像变化规律一样,18/4.0在F8时候边角成像突变,达到最佳水准;另外18/4.0的成像衰退出现得更早一些,F16就开始出现轻微衰退。当然,在F8-11光圈拍摄风景,18/4.0水准非常的高,和R19ii、ZF21相当,但18/4.0具有更广阔的视角。
这头的价格不贵,只有21/2.8的2/3,中古市场德国制品也就7万上下,喜欢德国风味CZ迷,这只镜头是强力推荐。
Carl Zeiss Distogan 21mm f2.8
蔡司的Contax YC口有很多f2.8定焦镜头,大部分的价格平易近人,但成像质量却一点也不含糊,譬如Distagon 28/2.8、Tessar 45/2.8、Sonnar 135/2.8等,蔡司这点算是厚道,能让你花上不多的钱也可享受很高的成像品质。
在蔡司f2.8群体中,也有几枚久负盛名、炉火纯青的顶级镜头,在21mm镜头(视场角90度左右,120相机则为35mm焦距)中,如G口的Biogon 21/2.8、YC口的Distagon 21/2.8、C645的Distagon 35/3.5均是绝对的王者。蔡司的广角镜头制作功夫独到,可谓鹤立鸡群,举世无双,就连大名鼎鼎的广角造镜大师施奈德也只能望其项背。
蔡司Distagon 21/2.8,被誉为超广角之王,135单反超广镜头中无出其右,无论全开光圈的表现还是中央与边缘的成像,其优秀程度都令人吃惊。用过D21的,相信不会对135单反的其他广角镜头成像再有什么期待了。D21其实也是一枚准APO镜头,只不过没标在镜身。用在数码成像上,除极高的分辨率与优秀的反差表现外,对影响成像最为头疼的紫边问题也有非凡的控制能力。D21的近摄不错,影像通透,焦外略硬,德味略淡,比较典型日蔡风格,在数码上的表现比在胶片上更加出色,尤其在全画幅数码机身,或许因为这一点,D21的二手价格比停产前狂涨二倍左右,目前成色佳的都要20K的高价。D21的唯一缺点是抗眩光能力稍差,尤其在强烈阳光射入画面时要留心,这点比不上B21,但82mm大口径的优点是渐晕(暗边)控制出色,这点比B21强上不少。&&&
Carl Zeiss Distogan 25mm f2.8
许多日本玩蔡斯的名家对其非常的推崇,并且从他们的装备来看几乎是必备的。有人问赤诚耕一,最值得推荐的菜头时,他给出了25/2.8,35/1.4,85/1.4的答案。从片子来看,25的色彩非常出众。
Carl Zeiss Distogan 28mm f2.0
普遍认为,蔡司三枚f1.4镜头的全开光圈都有成像偏软的缺点,这显然与市场定位有一定关系,毕竟P50/1.4、P85/1.4属大众化镜头,价格比较亲和,目的是让摄影人感受蔡司镜头的魅力。
体验蔡司的更多精妙,单靠三枚f1.4或一批廉价f2.8镜头还远远不够,进一步发烧时,蔡司的四枚f2镜头是绝不能放过的。蔡司的f2镜头款款都凝聚精华精心设计,成本高昂产量稀少,价格不菲,属于蔡司顶级专业镜头,而D28与P135更是很早就停产,极富传奇色彩。收藏f2镜头,不仅仅是荣耀,而且还能品味蔡司的神奇之处。
还是先从Distagon 28/2谈起。这枚镜头外观更像中焦镜头,分量不轻,全开光圈已有不俗的表现;D28/2的神奇之处是低反差光线下拥有极高的解析力,能轻松把眼睛都不容易分清的细节层次分辨出来,清晨黄昏或者阴霾天气,D28/2的表现力非凡。
总是赞美Distagon 25/2.8的暗部表现力,但D28/2更强,更能突显“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的再现能力。与D35/1.4相比,D28/2的边缘成像更好,只是焦外略显硬些,二镜风格可作互补。
D28/2的成像锐利,色彩浓郁,暗部层次过渡再现极为丰富,即便在大光比下,亮部与暗部都交代得很好。
Carl Zeiss Distogan 35mm f1.4
关于135单反的35mm f/1.4镜头,很多资深摄影用家一致认定Leica Summilux-R 35/1.4、Carl Zeiss T* Distagon 35/1.4、Canon EF 35/1.4L USM为世间三大顶级镜头,其特点是:R35/1.4以高分辨率著称、D35/1.4以完美焦外闻名、而EF35/1.4L以AF镜头及优良成像扬名。
Distagon 35/1.4不愧为顶级镜头,第一片玻璃平得如镜面,这是蔡司YC镜中唯一一枚内含非球面镜片和浮动镜组的镜头,也是蔡司首次将非球面镜片应用于摄影镜头的尝试,结果大获成功,奠定了这枚镜头的顶尖地位。
Distagon 35/1.4在设计上完美地兼顾了分辨率与反差的平衡,全开光圈就有良好的分辨率,焦外成像极其柔美,即便收小光圈,焦外依然柔和。丰富的层次,饱和的色彩,浓郁的影调,你可以把最好的形容词用在她身上。用过这支镜头的色友,如不考虑自动对焦,相信不会再摸EF35/1.4L的。
Distagon 35/1.4的最早期产品(如586****的AEG)与后期产品风格迥异,AEG的分辨率更高,边缘成像更好些,影调也更浓郁,解像的层次极其丰富、浓烈,带有一种强烈的怀旧色彩;而MMJ则表现出反差更大,通透度略高,分辨率稍低与焦外稍硬的特点。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估计是那片非球面镜片使然,据说最早期AEG的那片非球面镜片是手工精密研磨制作,而后期的则是玻璃模铸精加工规模生产。实拍中也能明显感到成像风格的区别。对于D35/1.4,能找到最早58*****的AEG最好,而MMG则是最后期的德产镜头,集浓郁与通透于一身,非常不错,但产量很少,比较难找价钱很贵,这两类如不好找,寻常的AEG或MMJ也非常不错。
Carl Zeiss Distogan 35mm f2.8
35/2.8绝对是只难忘的镜头,现在大家可能不屑于它的口径和焦距段,可在60、70年代生产一只优秀的广角头很难,大的光角一般都在旁轴的相机上实现,但由于结构的差别,固然畸变良好,可暗角都很严重,在单反上35/2.8几乎是绝对的广角,关于35/2.8有没有德制的问题,很简单,CONTAX的没有,但ROLLEI SL 35系列有,这完全是一型两款,一个是T*,一个HFT(不过早期不是)。 这是一只优秀廉价的西德CZ头,最高分辨率和50/1.4一样是最高水平,在ASAHI测试中就是著名的"224线对/毫米",这是个难以逾越的数值,畸变,边角失光,各光圈的焦点漂移都很优秀,ASAHI的实际测试的MTF值甚至比西德CZ的还要好一点。德国镜头的设计方针和日本不同,日本的镜头即使开放光圈都有比较高的解像力,但反差很低,要收小一档光圈才有比较好的表现,与此相对,这次测试的Planar和Sonnar,即使在最大光圈处牺牲解像力也要保持好的反差,这就使得全开光圈并不只是用来取景而是可以实拍的。(ASAHI CAMERA 评论)
Carl Zeiss Planar 50mm f1.4
对于任何一个开始关注CONTAX CZ的人来说,我都强烈建议50/1.4,对我个人来说,我甚至希望再拥有一只MM版的,对没有好好用过50/1.4的人来说,他对CZ的认识都是残缺的,CZ也明言这是"帝王的逸品",这并非过言,这只价格倒数第三的镜头的品质却是一流,全开1.4极为明亮的光圈,可它的精华在F2.8到F5.6之间,这一段里所有表现都达到了极为优美的平衡,被誉为超越人类视觉的表现力。
对比50/1.7侧重点,线的刻画,50/1.4更侧重层和面的描写,但这不是说50/1.4对点,线的刻画不行,而是更为均衡。
50/1.4最早是AE版,88年左右过度到MM版,其间有些小的变化,一是光圈叶片的形状,AE在F2的时候"典型"的德式锯齿状,MM版弥合了这一点,成为连续的多边状。二是镀膜,早期的膜层玫瑰色反光居多,看上去不很剔透,后期有绿色反光的成分在里面,内部消光很好,可以清楚的看见内部结构。三是AE版的一部分,内部镜片的外缘是明晃晃的没有涂黑的玻璃毛边,后期都涂了黑看不到了,70年代末的LEICA镜头也有这个问题。
Carl Zeiss Planar 85mm f1.4
CZ 85/1.4登场的时候,世面上这里级别东西寥寥可数,口径比它大的只有CANON的FD 85/1.2L,NIKON的AIS 85/1.4口径和它平手。
CZ 85/1.4生产没多久,赶上CONTAX 过50周年,CZ推出了一个加强版的85/1.2,推出这头的时候不知是那时日本还没赶上泡沫经济,比较穷的缘故,还是时间隔太久的缘故,这头基本就没人提起了,时光转移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蓬勃发展,日本人钱包涨得鼓鼓,属于暴发户的通病都恨不得把整个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买下来,在这种形式下,CONTAX想不过60大寿都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日本人,于是再生产了85/1.2在内的几只纪念镜头,为了师出有名,CZ透过媒体不明不白的说这几只头采用了新改进的T*镀膜,色彩眩光控制更好云云...
也确实85/1.2改进了85/1.4全开光圈不够锐利的毛病,著力改善了大光圈处的反差,一改CZ的传统风格,本来CZ的迷们最是死硬,任何缺乏欧洲风味改动都是祖坟动土的大事,可这一次CZ改得他们哑口无言,即便85/1.2的风格已经不干欧洲的事,但由于出身正统,CZ迷在呆了呆后居然叫好声迭起,"透明感"成了前所未有的卖点。
距资料统计,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经销商包销了7成的CZ纪念版,现在日本有些清醒了,再次评测的时候,理性多了,真不如买MINOLTA。
Carl Zeiss Planar 135mm f2.0
仅仅五片玻璃就构成了最长焦距的Planar双高斯改良光学结构,显示了蔡司精密准确的镜头装配调校工艺。对照Sonnar结构,P135/2更为接近这种结构,因而成像带有Sonnar的特点。这枚镜头的一些镜片玻璃不再存世,更为P135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P135/2是一枚很特别的镜头,兼有Planar与Sonnar的成像风格。全开光圈的表现很接近Sonnar 180/2.8,柔中带锐,暖暖柔柔的,梦幻般的焦外,极适合拍漂亮MM;收小一档后便类似P100/2的特点,成像锐利,更漂亮的焦外成像。P135/2的发色华贵,恰到好处的黄调彰显贵族般色彩,焦外柔美,层次丰富,分辨率很高。蔡司的中焦镜头极少作APO设计,P135的边缘成像也存在一些色散。&
Carl Zeiss Sonnar 135mm f2.8
135/2.8的前身是CZ 135/4 TELE-TESSAR(不过CONTAX没有这只镜头),推出RTS时同时推出了这只"较大口径"的中焦,这只镜头也没有德国制造的CONTAX版本,在很多职业或是老派的CONTAX用家那里,这只镜头的评价相当的好,最近一期的CONTAX发烧杂志,里面甚至登出了A4的黑白的135/2.8 Sonnar VS P67的片子。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135/2.8加近摄接圈的水平相当好,其实这和Sonnar的结构有关,多数的Sonnar镜头加了接圈后的近摄场曲都比Planar好(当然排除专为近摄设计的Marco Planar镜头)。
Sonnar的口径都不大,标头段可以做到1:1.5,通常都是2.8左右,Sonnar的色彩明显浓艳于同规格的Planar,85系列的3只CZ头就是很好的例子,口径越小的色彩越浓艳。
2Meyer/Pentacon镜头
MEYER是东德仅次於蔡司的光学大厂,坐落于德国东部的格尔利茨(Gorlitz),由做电影镜出名的Hugo Meyer先生创立。在二次大战后被Pentacon收购,Pentacon的镜头则沿用Meyer的结构。
说到MEYER公司(Meyer-Optik),二战前产品标识都写Hugo Meyer,此镜头厂牌历史悠久。它是由Hugo Meyer本人1895年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小城GOERLITZ成立,之前是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后来光学界泰斗Dr. Rudolph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1918年)为了生活加入Hugo Meyer,没想到把Hugo Meyer的牌子推向了全世界。一战前后高通光性玻璃被广泛应用,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在Hugo Meyer他设计出了Plasmat,当时的大光圈并且大像场镜头(PLANAR光圈最早比Plasmat大,但是像场比Plasmat小一倍)。可以这么说,今天很多50MM-100MM顶级中长焦标镜的光学结构基础都来源于 Plasmat或者PLANAR ,这个人更是在年短短八年时间内把&&Plasmat 最大光圈F4拓展到最大光圈F1.5(Kino-Plasmat f/1.5)。他设计的Plasmat 系列,整体素质同时期镜头无出其右,哪怕是1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光学镜头也只能在他设计的这些结构上修修补补。
Dr. Rudolph去世两年左右,Hugo Meyer才相继研发出相对Plasmat 廉价但是比前者球像差控制更出色的5片4组Primoplan,廉价化策略是因为二战以前,随着电影的慢慢流行以及家用摄影机和135相机器的普及,Hugo Meyer开始生产C MOUNT 16MM电影镜头供应给大众消费市场,成为战前少有的几家为Bolex摄影机供应镜头的供应商,也开始供应各种后口规格的135相机镜头。hugo meyer primoplan 正是和纳粹德国同期产物(33年西特勒当上总理,纳粹上台),也是同时消亡。从Dr. Rudolph死后两年1937年一直到二战结束,hugo meyer primoplan只生产了短短不到8年时间,因为二战期间其商标改为meyer goerlitz,其间为contax等各种135相机、电影机型出过 exa /L39 /FOCA /c mount/军用等后口规格的镜头。
作为历史悠久独立镜头生产商,Meyer和EXAKTA ,ZEISS IKON 以及后来在135单反相机机身制造上,超越ZEISS IKON 的KW公司一直有着广泛密切的合作。
早在二战前,MEYER就为许多德国相机生产配套镜头,1936年,德国Ihagee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时,MEYER 与蔡司(ZEISS)和施纳德(SCHNEIDER)就一道为其生产了配套标头。
战后格尔利茨(Gorlitz)地处东德,Hugo Meyer optical company被苏联人接管,命运可想而知。在二战时期primoplan上的hugo meyer co goerlitz 商标更换为meyer goerlitz,更换的具体年代无可考证(大概是年之间),战后又更名为meyer optic goerlitz,此后大批量生产。
1949年,ZEISS IKON 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35mm单镜头五棱镜反光照相机时,大部分相机的配套标头是 CARL ZEISS JENA 的BIOTAR 58mm/2,而Meyer为CONTAX生产了比蔡司镜头光圈要大的58mm/1.9。
1951年,东德的 KW 公司设计出了新型的卡口的 PRAKTINA(百纳)相机,加上 KW 公司原有的罗口PRAKTICA(百佳)系列以及1956年 KW 公司设计的PRAKTISIX(潘太康6)120单反相机系列,显示了KW公司已经成为东德单反机身制造的巨擘(随后ZEISS IKON 也把 CONTAX系列转到KW生产,KW和Meyer纳入VEB PENTACON那是后话)。Meyer为潘太康系列120相机生产了第一枚标头――MEYER-OPTIK Primotar E 80mm/3.5 V 镜头,和CARL ZEISS JENA 生产的标头比较起来,Meyer的标头确实是风格迥异。
首先是镜头沿用了早期镜头的前置光圈调节环的特点,但它是一枚有光圈顶针的自动光圈镜头!在光圈调节环的前方,有个直径稍小的调节环,它是镜头光圈的M/A转换开关,这个转换开关没有象蔡司镜头那样放在后面做成了滑块,而是置于镜头的最前端的调节环,在红点(自动光圈)和黑点(手动光圈)之间切换,并有清晰的定位。这样的自动光圈设计和状态切换设计还真是少见。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光圈。镜头在最大光圈状态下,光圈叶片不是完全收进镜头内的,只有在机器取景时,弹簧顶针完全被推杆顶住时,光圈才收进镜头内!这样的结果是使用这枚F=3.5的镜头取景时,进光量和F=2.8的镜头是一样的。在曝光时,光圈会收缩至最大F=3.5。很惊异于这样设计,而且也根本不是设计能力的问题。所有的MEYER镜头说起来也很奇怪,在最大光圈的设计上,总采用或大或小的数值,例如:50mm/2.9、50mm/1.4、58mm/1.9、75mm/1.9、180mm/3.5等;在焦距段的选择上,也似乎有意和蔡司耶那镜头错开,例如:29mm/2.8、30mm/3.5、40mm/4.5、100mm/2.8、250mm/5.5、400mm/5.5等。此外,它的光圈叶片单片呈曲尺型,在缩小光圈时,叶片叠加,让人感到是双层叶片的错觉。
由于镀膜工艺在二战其间成熟并加以广泛使用,所有hugo meyer primoplan 无膜版本基本是战前的,后期hugo meyer primoplan 也出过单膜,或者第一片玻璃单膜的版本(产量很少)。而更名meyer optic goerlitz后(东德MEYER),由于多层镀膜工艺的迅猛发展,以及廉价化大规模生产,昂贵的高通光性玻璃渐渐被放弃使用。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Hugo Meyer早期primoplan的玻璃素质,5片4组的玻璃有8个空气接触面,在没有膜层的年代,单靠玻璃材料和镜组曲率进光。一般打磨过的光学玻璃每个空气接触面反射率约为5%,8个空气接触面老镜头(双高斯同样)透光率约为66.34%。也就是说,单靠66.34%的透光率,它的光圈速度可以达到F 1.9,也就是说,如果那个年代的玻璃有镀膜,这些高通光率玻璃的通光量还会大大增加,也就可以大大提高最大光圈值。我们再来看后来的 meyer optic,它是在有单膜或者多膜(膜层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减小光反射率)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大光圈速度F1.9,所以二者的玻璃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hugo meyer玻璃好,但是无膜有吃光的缺陷,后来的东德meyer optic有膜,但是玻璃差、做工差,所以公认最好的 primoplan 镜头是45年之后写有Hugo Meyer co goerlitz 或者MEYER co goerlitz的单膜版本(淡蓝色膜),因为既用的是高通光性玻璃,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透光吃光的问题。但是产量更是十分稀有,为国际市场上买家见到必收的光学宝贝,其次为无膜的战前Hugo Meyer,再次为写有meyer goerlitz(注意中间没有OPTIC字样)的有膜或者无膜版本,这一版本被普遍认为是二战期间乃至战后hugo meyer primoplan的延续。
而之后的写meyer optic goerlitz就属于东德生产,几乎完全不同的镜头。一直生产到后来被潘太康并购,由于此结构出现和消亡都在动荡的年代,所以Hugo Meyer primoplan和meyer goerlitz&&primoplan具体生产周期已经无法考证,战争摧毁了一切。国际器材市场往往喜欢Hugo Meyer标识的镜头,因为玻璃质量有保证,而且镜身做工十分优秀,铝包铜,十分结实沉重,半个多世纪后依然可以看到漂亮如新的银色镜身,其缺点是无膜,容易吃光。东德meyer optic goerlitz由于产量大,生产周期长,镜身做工和玻璃材料均非前作之质量,同样焦段比Hugo Meyer轻一倍以上,所以十分容易寻找。吃光好于前者的同时却加大了镜头的反差,二者还有一个明显差异是战前Hugo Meyer采用CM作为单位,而后来东德meyer optic使用MM作为单位。
1964年,东德meyer optic 和众多小公司一起被Pentacon(潘太康)国有化并购,68年meyer optic停止生产。Pentacon一直生产到90年德国统一,德国统一以后Hugo Meyer研发团队一直努力以Feinoptisches Werk Gorlitz的名义独立存在并在Pentacon旗下推出过最后的光学作品Meyer-Optik Globica II亮相美国拉斯维加斯91年的PMA大展。之后91年Pentacon倒闭,Hugo Meyer光学团队也随之彻底退出光学历史舞台。
Meyer镜头品种数量极多,它和蔡司镜头一样,有这自己独特的镜头结构标注的方法。例如:
Trioplan 三片三组
Domiplan 三片三组
Primotar 四片三组
Primagon 四片四组
Helioplan 四片四组
Primoplan 五片四组
Orestor 五片四组
Oreston 六片四组
Orestegon 七片七组
Telemegar 四片二组
Orestegor 五片四组/五片五组
这些结构大致对应蔡司耶那镜头里的:
Teletasser
Meyer 镜头大略上可以分为4个时代:白银时代、斑马时代、宝塔时代、Pentacon时代。
白银时代的镜头通体银白色,镜片跟蔡司一样没有镀膜,或只有一层镀膜,反光也是蓝色。这个时代的镜头全为无段光圈,玻璃退火工艺略逊於蔡司。大部分镜头高光细节优秀,可以轻拍出高调照片。
白银时代的镜头大略有:
35mm F4.5 Primagon:Meyer第一颗反望远广角镜,为Triplet三片前加一片的结构。不太贵,也很常见。
40mm F4.5 Helioplan Wide-Angle Anastigmat:名字很长,好像很有名,没看过,不清楚是什么。
50mm F2.9 Trioplan:标头,跟蔡司天塞不能比。
50mm F2.8 Primotar:cost-down 后的标头,三片结构,钱太多才买吧。
50mm F3.5 Primotar-E:标头cost-down以后再cost-down的版本,钱多也别买啦。
58mm F1.9 Primoplan:Meyer经典标准镜头,双高斯,完全不输蔡司的Biotar。
75mm F1.9 Primoplan:Meyer 白银年代最好的镜头,没用过。
80mm F3.5 Primotar:上面那颗的cost-down版,不是很常见,没用过。
90mm F3.5 Telefogar:超稀有,没见过 …
100mm F2.8 Trioplan:性能很好的三片结构,适合人像,但不知道为什么被炒高了。
135mm F3.5 Primotar:理论上不该是稀有品,但竟然没见过 …
150mm F5.5 Telemegor:没见过 …
180mm F3.5 Primotar:经常出现,但没用过。
180mm F5.5 Telemegor:上面那管的升级版,没用过 …
250mm F5.5 Telemegor:小弟不爱超长焦的 …
300mm F4.5 Telemegor:又是超长焦 …
400mm F5.5 Telemegor:太长了啦 …
Meyer后期的斑马时代,跟东蔡一样,都改为黑色镜身,黑白纹路对焦环。后来斑马时代结束,Meyer被 Pentacon收购,Pentacon就沿用Meyer的所有结构,连外观都照抄。当时镜头前方Pentacon的商标旁,会打上一个电波塔一样的标I,所以称为宝塔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镜头,基本上光学性能和白银时代相差不远。虽然已经使用了单层镀膜,但Meyer的镀膜跟蔡司很难比,所以不太需要计较这方面。
这两个时代的镜头出现了光圈顶针,也和东蔡一样,安装了类似景深预览的按钮设计。不过东蔡的按钮是突出来, 但Meyer的镜头却是在镜尾安装一个凹进去的按钮。保证难用,如果转接环没有顶针挡板,尽量别买这时代的镜头。
斑马及宝塔时代的镜头大略有:
29mm F2.8 Orestegon:有名的广角结构,Meyer版的不是太常见。镜头总体为高层次感,低反差,高分辨率的镜头,所以在阳光下使用会很出彩,相对阴天则会稍差。阴天Meyer 29mm/2.8的实力最多体现了一半,太阳越猛烈,Meyer越彪悍,遇到高光会偏暖,暗部会偏冷。强调色彩为红色和蓝色,冷色系为主,黄色效果一般。
30mm F3.5 Lydith:上面那颗的平民化版本,没有光圈顶针,成像非常锐利,价钱不贵。这个镜头分辨率不错,反差不是很大,色彩过渡也很自然,画面均衡,但是由于是单模,逆光能力一般。
50mm F2.8 Domiplan:很常见的三片结构,超便宜,成像不好,缩到F8才像样。
50mm F1.8 Oreston:Meyer 有名的双高斯标准镜头,低反差高层次,传世名作「胜利之吻」就是这颗拍出来的。
90mm F3.5 Telefogar:只存在於Meyer斑马时代,超稀有,没用过。
100mm F2.8 Orestor:常出现,但没什么人买,价钱不高,我也没用过。
100mm F2.8 Trioplan:海湾从未出现过,都是白银版本的,只存在於Meyer斑马时代。
135mm F2.8 Orestor:偶尔出现,成像很好,没有光圈顶针,15片形状奇特的光圈叶片,外号「莲花宝座」,价格算中等。
200mm F4.0 Orestegor:很长很大支,算稀有,没用过。
300mm F4.0 Orestegor:更长更大支,更稀有,更没用过。
500mm F5.6 Orestegor:3.5公斤的巨h,非反射镜,看都没看过。
进入了多层镀膜时代后,Pentacon把镜头全部改为黑色,并针对有光圈顶针的镜头,安装了转接方便的A/M开关,正式进入Pentacon的时代。这时代的镜头似乎卖的很好,二手市场很常见,玩转接的人也很爱用,是很理想的入门选择。
不过相对於斑马时代的Meyer镜头,Pentacon虽然使用了相同的结构,但是却在看不见的地方cost-down,也就是镜片用料。因此Pentacon后期的镜头,成像表现和原本的Meyer相去甚远。虽然加上了多层镀膜,但毕竟不是三大镀膜那种水准,用处不大。
Pentacon时代的镜头大略有:
29mm F2.8:原Orestegon广角结构,很不容易控制的镜头,但是拍出来味道很好。常见,不贵。
30mm F3.5:原Lydith广角结构,还是一样的锐利,又便宜。但因为cost-dowwn更凶了,所以变的很没风格。无段光圈,没有顶针。
50mm F1.8:原Oreston双高斯结构,经常出现,价格合理,标头中的标头,低反差,很容易用。
50mm F1.4:文献上有这颗,但从来没见过,无法评论。
100mm F2.8:原Orestor结构,斑马版一天到晚有,但后期版本就很少见。不贵,没人买是主因,小弟没用过。
135mm F2.8早期版:原来那颗Orestor「莲花宝座」,好像没卖多久就改版了,不太常见,算是cost-down比较少的镜头。
135mm F2.8 后期版:大cost-down版本,光圈叶片减少为6片。颜色异常浓郁,高光暗部都收的很快,但是锐利讨喜,非常现代风格的镜头。
200mm F4.0:斑马那b改的。
300mm F4.0:就斑马那b改的啦。
500mm F5.6:啊就斑马那b改的咩。
Meyer镜头可玩性很高,理由如下:
1)与后期的Pentacon镜头比,在镜头的做工上,早期的Meyer镜头颇具大厂风范,镜头份量十足,不仅有复杂的光圈结构和完美的散焦效果,像50/1.8,从1.8-2.8居然是1/3档定位的,由此可见其做工。
2)从层次过渡上说,Meyer镜头没有后期Pentacon镜头那么大的反差,所以层次过渡相当细腻自然,我是对Meyer这点念念不忘。
3)从色彩上说,Meyer的发色没有后期Pentacon那么浓稠,要淡,柔和一些,这种色彩表现要好控制些,喜欢清淡点的朋友相信会合你的胃口,但整体色系表现仍然是暖色调。
4)从价格上说,Meyer的镜头目前市场价格都不高,基本比Pentacon还要低些,是玩德镜的好选择。
2&Rodenstock镜头
也许是由于蔡司、徕卡的光环太耀眼了,罗墩斯得(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在外行人眼里变得默默无闻。其实在德意志百年的光学传统工业里曾经出现过大量的优秀品牌,但在蔡司、徕卡的垄断下大多凋零了,但罗墩斯得(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靠着自己一流的设计还坚强的活着。
这里介绍的是西德2大名门之一的 Rodenstock,一般人称为「罗敦」。罗敦这个品牌很多新手可能不熟悉,但事实上这间公司已有超过百年历史,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顶级光学厂。他们所出品的眼镜镜片,可是比蔡司还要高级的货色呢!Rodenstock公司始创于1877年,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历史久远且在世界享有领导地位,也是德国最著名的光学公司之一,Rodenstock公司生产包括光学镜片,眼镜镜架,太阳镜和眼用设备器械等系列的产品。
在摄影方面,罗敦主要是做大片幅市场,算是大片幅中的顶级镜头。M42时代,罗敦曾出了几 支135的镜头,全都是斑马金属外观,成像非常非常优异,每一支都相当稀有,一出现立刻会有一大堆人厮杀。现在的二手价几乎跟徕卡的镜头有拼,大概都是收藏家在买。
罗敦的镜头结构都是自家专利,每一颗都很有特色。总体成像稳重内敛,色彩还原很朴实,但是晶莹剔透,细节非常丰富,有点 Schneider 的味道,但散景远比 Schneider 华丽。除了抗耀光不是太好外,其他大概也找不出什么缺点了。
Rodenstock M42 镜头如下:
30/2.8 Eurygon:广角镜,从未出现过的梦幻逸品。
35/4.0 Eurygon:出现过一次,贵到惊人。
50/1.9 Heligon:没见过的标头。
50/2.0 Heligon:曾出现过几次,就算是发霉的都一堆人抢。
135/3.5 Yronar:没见过。
180/4.5 Rotelar:也没见过。
当年西德 Wirgin Edixa 相机面世时,罗敦曾以代工的方式,帮忙出了一批标头,慷慨地分享了自己那傲人的 Heligon 结构。如果花不起重金,又想品这间百年老店的光学味道,不妨注意「Edixagon」这个名称吧 ...
Enna 是位於慕尼黑的一间光学厂,专攻 M42 接环。基本上在西德一些顶级光学厂的压抑之下,Enna 屈居於二线,但本身的光学实力并非是二流货色。
Enna的镜头在解像力方面在德镜中算中等,某些镜头可以算下等,但Enna的优势是色彩和层次。Enna 镜头的成像非常柔和,色彩细@但不俗艳,调性清雅,是德系镜头中最适合拍东方人像的品牌。
Enna 绝大部分镜头的高光捕捉都很强,拥有出色的暖调效果,非常适合高照度环境的浪漫镜头,用来拍族友热爱的高光人像,简直是绝配。
Enna镜头特点是强色调体现,强光比控制,强中央分辨率,但是弱周边分辨率;解像力高,色彩好,反差较小但空间感依然相当出色,高光控制能力强,层次过渡自然细腻.有点老莱卡和法镜的意思。
Enna镜头如下:
24/4 Lithagon
24/4 Ennalyt
28/3.5 Ultra-Lithagon
28/3.5 Ennalyt
28/3.5 Lithagon
28/2.8 Ennalyt
35/2.8 Lithagon
35/4.5 Lithagon
35/3.5 Lithagon
35/3.5 Ennalyt
35/2.5 Super-Lithagon
50/1.9 Ennalyt
50/1.8 Ennalyt
85/1.5 Ennaston
85/1.5 Ennalyt
90/2.8 Tele-Ennalyt
95/2.8 Ennalyt
100/2.8 Ennalyt
135/3.5 Tele-Ennalyt
135/2.8 Tele-Ennalyt
240/4.5 Tele-Ennalyt
300/5.6 Tele-Ennalyt
400/4.5 Tele-Ennalyt
600/5.6 Tele-Ennylyt
Enna在当时属于副厂,为了生存后期的版本并非全金属镜头,而且因为给众多厂牌做OEM,所以有观点认为ENNA的个体差异在德镜里算比较严重的。
Isco 其实是 Schneider 的子公司,这并不是什么秘密。Isco 曾经是施耐德的子公司,生产的镜头和施耐德颇有渊源,70年代因为经济上的原因Isco 被施耐德卖出,如今这家公司依然存在,主要生产电影镜头。
不过网路上许多卖家都说因为是子公司,所以和 Schneider 成像一样,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Isco 镜头成像非常冷,而且偏硬调,与绝对平衡的 Schneider 有很大不同。所以大家如果想 Schneider 味,千万别被骗去买 Isco ...
但这并不是说 Isco 不好,其实 Isco 的锐度惊人,镜片用料也很好。而且那个镜头工艺,保证摸过就会爱上。Isco 的镜头在很多方面和施耐德相似,作为施耐德系的镜头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出色的解像力,出色的层次,非常正统规矩的德头,同样笼罩着施耐德系标志般的暖调,同样可以用非常出色来形容,但是ISCO在发色上和施耐德是有差别,在低照度的环境ISCO发色偏青冷硬,在高照度的环境下ISCO发色浓烈厚重,与施耐德灰调的华丽又有不同。如果形容施耐德是气质不凡贵公子的话,那ISCO则是这位公子身边朴实厚重的管家。总的来说Isco 没有施耐德那样的灵性和活力,在某些时候会非常的冷硬。&
Isco 镜头大略如下:
24/4.0 Westrogon
28/4.0 Westron
35/2.8 Westron
35/3.5 Westron
50/1.9 Westagon
50/1.9 Westromat
50/2.0 Westagon:这颗外观非常漂亮,成像非常锐利,可惜没有A/M开关。
50/2.8 Westanar:这颗也是外观一流,但实际上只是普通天塞。
50/2.8 Iscotar
50/3.5 Westanar
80/2.8 Isconar
85/2.8 Westanar
85/4.0 Isconar
90/1.9 Iscaron
100/4.5 Isconar:超冷调的镜头,长相非常怪异,很像电影镜。
135/2.8 Tele-Iscaron
135/3.5 Tele-Westanar:Isco 135/3.5是我可以推荐的一只西德头,是非常不错的一只镜头。Isco 135/3.5中期斑马多叶片版本拥有15片叶片,散焦能力出色,是相对廉价玩西德头的一个好选择,当然如果把施耐德和Isco 放在一起让我选,我还是会选施耐德。
135/4.0 Isconar:关于Isco 135/4的结构我和一个朋友争论过,他认为是早期SONNAR,因为Meyer 135/3.5长得和他几乎一样,我认为是望远天塞,而ISCONAR这个结构在施耐德的镜头体系中是一种早期双高斯结构的名称,他确实也和3片3组的TRIOTAR(tritar结构一直在禄莱上用,是因为其成本低……他本来就是天塞的廉价经济版,他是配置在禄莱最低级别机器上的……)很像,所以任何一种都存在可能性,就我自己使用觉得这是只望远天赛,像场非常平均。Isco 135/4的发色在顺光高照度下比较稳重、浓厚,在低照度的环境下,比较清淡、冷硬,Isco 这镜必须要有光配合才能发挥他的实力,你不能按照那种拍阴天出油片的用法去用他。我的是拥有16片叶片的版本,散焦效果非常好。这头有一缺点就是手感一般,也不是半档光圈定位,每个档位之间卡得很死,很容易影响稳定性。
150/4.5 Westanar
180/2.8 Iscaron
180/4.5 Westanar
400/4.5 Westanarr
2Schacht镜头
这家光学厂是由 Albert Schacht 先生所创,但一定要强调,这间公司跟世界最强玻璃厂 Schott,一点关S也没有,买镜时千万别被人误导。
总的来说,Schacht 镜头的特性是色彩爆浓,反差超大,喜爱浓郁发色跟锐利的朋友,一定会很欣赏。Schacht 镜头的散景也不差,拍出来的照片有很特殊的风格,算是自成一系。
Schacht 镜头中,最有名的算是微距跟人像镜头了。不过 Schacht 镜头的镜筒似乎不耐操,一般看到的品相都很残破,所以只要镜片完好,就已经算是值得收的。
Schacht 镜头如下:
35mm f2.8 Travegon:常见的广角镜,不是太贵。
35mm f3.5 Travenar:非常锐利的广角镜,全开已经爆锐。
35mm f3.5 Travegon:上面那颗的前身,白银头,超级锐利。
50mm f1.8 Travelon:异常稀有的标头,没玩过。
50mm f2.8 Travenar:就是天塞,Schacht最便宜的头。
50mm f2.8 Macro-Travenar:这玩意就贵了,成像很好的天塞微距。
85mm f2.8 Travenar:天塞结构人像镜,海湾从没出现过。
90mm f2.8 Travenar:Schacht最红的镜头之一,色彩控制很好的人像镜,出现频率不小,但不便宜。
100mm f3.3 Travegar (长):Schacht发神经把同一颗镜头设计成两支,长的这支最近对焦90cm,但拥有人像镜的所有特点。
100mm f3.3 Travegar (短):短的这颗可以从镜筒拆出,虽然没有Macro字样,但却是一支百微,算是 M42 e面最好的微距头之一。
135mm f3.5 Travenar:长焦镜,锐利,散景好。Schacht 135/3.5单从硬件指标上,绝对比CZJ DDR 135和施耐德135高,最小光圈F32,半档光圈定位,镜身景深预缆,外加早期版本是12片叶片,成像也决不在那两只M42 135名头之下。Schacht的风格一般都是高反差高浓郁度,层次过渡要比CZJ要更硬朗一点。
135mm f4.5 Travegon:上面那支的前身,没用过。
135mm f4.5 Albinar:早期的长焦镜,可能是试作型。白银头,单层镀膜,全开已经相当锐利。
200mm f4 Tele-Travelon:长h,很少出现。
2Steinheil镜头
Steinheil 是一间 19 世纪初期便存在的光学大厂,大陆喜欢叫他「海尔」。Steinheil的历史虽然没有福伦达早,但远比蔡斯长。当中经过爷(Carl August)、父(Hugo Adolph)、子(Rudolph) 3 代辛苦经营,中间有过不少优良设计。Rudolph去世后,因为5个女儿中没有1个承继业务,改制成股份公司。最辉煌的时候,连蔡司和徕卡都要敬他三分。可惜在二次大战时经过战火的摧残,於战后无法获得振作的契机,最后於 1970 年代末期结束其大起大落的一生。
有趣的是,Steinheil 早年一直是光学设计的前驱,曾经有2个设计跟别人闹双胞:
1.在非正光镜头年代 Steinheil 的 Alpanat 和 Dallmeyer 的 Rapid Rectilinear
2.和福伦达独立同步研发了 Collinear 镜头,最后一起分享专利权,Steinheil 版本叫Orthostigmat
另外,Rudolph在世时曾和 Goerz 在柏林成立合资光学玻璃厂,并开发了4/4 Dialyte 类的 Unfokoal,在早期同城的林哈夫 I 和 II 型机常见到的。
二战后专注135片幅,曾经开发过 Casca 系列可换镜头旁轴相机,把莱卡吓坏了。莱卡成功通过专利权法律诉讼把 Casca II 赶出市场(造成流通量极少的收藏物),但莱卡的 M3 从 Casca II 得到不少启发。
及后为几个不同厂家:Exakta、Edixa、Braun、Iloca等提供过镜头,虽然是独立镜头厂,但造工很不错,单膜镜头颜色饱和度高。后来在日本器材垄断市场后退出相机市场。
Steinheil的镜头在老镜玩家口里有着非常不错的口碑,有多少人为他的蓝色欣喜若狂,在EBAY上也是非常抢手的镜头,我个人认为Steinheil的镜头在高照度的环境下有着非常不错的色彩表现,也有非常优秀的逆光性能,在低照度的环境下则是一只发色厚重的中规中矩的德头,而解像力在德镜里只能算中等水平。
Steinheil的层次感好,在没有明显的线条指引时依然能展现空间感;近摄能力不错,拍小品好;高光分辨率是最好的卖点。
Steinheil的红色是很华丽的,银版的M42 135MM 最近对焦距离才1米,许多情况下出门不用带微距了,老德头135里能达到1米的除了CZJ 135也就Steinheil了吧!后来黑版就是简版了,体积小了,叶片少了,最近对焦也缩水了。黑版的锐度梢高,白版的层次稍好,黑的AUTO-D确实卖不起太高价的,银色的Quinar 135/2.8才是值钱的东西,成像是很爽的,和Meyer 135/2.8成像差不多。
很多西德名厂的镜头在国际上非常热门,但是在国内也未必有多少市场,对于只识菜斯莱卡们的普通影友来说,他们值不了那个钱,而了解和追捧他们的影友都是资深高手,这就造成了这类厂牌的西德头流通量比较少而且流通的人群非常狭隘,他们要不就是被贱卖,要不就是价格高高在上的挂着。
Cassar, 库克--35/3.5,105/3.8VL,105/4.5...
Cassar S, 天塞或库克--?
Cassarit, 变种天塞--50/2.8,100/3.5或100/3.5VL?....
Cassaron, 变种天塞或库克--45/2.8,50/2.8....
Culminar,(二等品,无论玻璃还是配方)长焦天塞--85/2.8,135/4.5或85/2.8VL,135/4.5VL....
Quinar, (一等品,无论玻璃还是配方)通常前面加TELE或者Macro,松纳--85/3.5,100/3.5,135/3.5,135/2.8,200/4.5,300/4.5....
Culmigon, (二等品,无论玻璃还是配方)或=Radiogon?--35/4.5....
Quinaron, (一等品,无论玻璃还是配方)反望远--35/2.8...
Quinon, (一等品,无论玻璃还是配方)双高斯--55/1.9,50/1.9,50/2VL.....
Orthostigmat,&(福伦达Collinear 六片二组)--35/4.5VL...
Culminon, (二等品,无论玻璃还是配方)碧欧塔--75/1.5VL....
QUN是超级品,市面上没有流通的,当年海尔为粉丝特制的收藏版。Quinar 和Quinaron 都是好东西,不过要认准斯坦海尔后面一定要跟个慕尼黑。打慕尼黑标的,应该是本厂,用料做工有保证,副厂代工的,特别是后期被日本小厂荼毒那些,实在是汗….
M42 的这批镜头,可说是 Steinheil 为了翻本,倾全公司之力所打造出的最好镜头。早期的白银镜头更是精@,一出现便会有大批人抢。后期的黑铁斑马镜也很优秀,但是似乎没有白银镜那么好。
Steinheil 最大的特色,便是每颗镜头都不惜血本,用上最好的玻璃材料,因此虽然结构简单,也没有多层镀膜,但出来的色彩非常迷人,特别是蓝色。成像通透细腻,弱光暗部有剧毒。一般来说反差偏高,抗耀普遍较差。
Steinheil 自己也知道,使用最顶级玻璃的镜头成本非常高,推出来的产品可能卖不好。所以 Steinheil 推出两个系列,Q 开头的为最高级材料,C 开头的则为 cost down 版本。另外,Steinheil 所出的饼乾镜系列,成像也都非常惊人。
Steinheil C 系列镜头如下:
35mm f4.5 Culmigon:类似 Schneider Radiogon 的简单结构,晴天头,色彩很好,很锐利。
35mm f3.5 Culmigon:上面那颗的后期版,其实没有太大差别。
40mm f3.5 Cassaron:白银饼乾镜,变种 Triplet 结构,M42 40mm e面唯一可以跟东蔡那颗最强天塞拼的镜头。
50mm f2.8 Cassaron:黑铁天塞镜头,成像略逊其他白银版。
50mm f2.8 Cassarit:变种天塞,最常见的一颗 Steinheil 镜头,成像绝对不差。
50mm f2.8 Cassar S:白银饼乾变种 Triplet,算是 Steinheil 这一大堆 50/2.8 e面最好的,不过差异也不大。
50mm f2.8 Culminar:另一个变种天塞结构。
75mm f1.5 Culminon:Biotar 结构的人像镜,非常稀有,非常贵。其实应该算是 Q 系列,但不知道为什么用 C 开头。
85mm f2.8 Culminar:变种天塞版的人像镜,也是爆贵。
100mm f3.5 Cassarit:变种天塞中焦,满常见的。
105mm f4.5 Cassar:上面那颗的前身,Triplet 结构。
105mm f3.8 Cassar:Triplet 结构,前半截可以拆下来接皮腔。
135mm f4.5 Culminar:变种天塞长焦,前半截也可以拆下来接皮腔。
135mm f4.5 Cassarit:跟上面那颗一样,只是头拆下来以后,接的是莱卡接环。
Steinheil Q 系列镜头如下:
35mm f2.8 Quinaron:极其稀有,至少能排进 M42 前五的广角镜,战平东蔡 Flektogon 绝无问题。
55mm f1.9 Quinon:M42 最强标头之一,也是小弟非常肖想的镜头。几乎没有缺点,白银的比黑铁的略好。
100mm f3.5 Quinar:Sonnar 结构人像镜,绝对好物,价格飞天。
135mm f2.8 Quinar:非常重的长焦,做工很扎实,M42 最强 135 mm之一。
135mm f3.5 Quinar:上面那颗的轻量版,成像差不多,但是最近对焦变的爆远。
200mm f4.5 Tele-Quinar:更笨重的镜头。
300mm f4.5 Tele-Quinar:超笨重的镜头。
Q 系列产量不大,加上成像异常的好,所以又贵又难买。
2Schneider镜头
Schneider-Kreuznach,中文为信乃达,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世界级的光学巨人。虽然台湾很多人没听过,但 Schneider 的光学实力,绝对能和蔡司、徕卡平起平坐。而在 M42 的时代,Schneider 更是凭藉其优异的光学研发能力,在全世界大放异彩,成为西德镜头的高级镜代表。
Schneider-Kreuznach公司始建于1913年,当时的名字叫做"Optische Anstalt Jos. Schneider & Co.",是德国老牌的光学机械制造厂家。在最顶级的商业摄影、风光摄影领域以大幅镜头种类多而优质闻名于世。著名的Sinar、禄徕、Linhof,还有日本的骑士、星座等相机上大量的采用了它的镜头。可以看得出他们的镜头设计擅长于大像场场合使用。其实不少关心附加滤镜的朋友会注意一个顶级的品牌,就是“B+W”,这个牌子的东西都是天价,但大家却不知道这个品牌就是Schneider-kreuznach的一个分支品牌。
Schneider 镜头最强的是层次感,高光暗部无一不精,每颗镜头的细节捕捉都能让人大开眼界。散景方面,Schneider 镜头散景并不奶油,也不是杂乱的二线性散景,而是一种「凝而不化」的刚性表现手法。
Schneider 镜头共有 4 个时期,不过光学表现大同小异,只是外观差异很大,大家看喜好收吧。第一时期是无段式光圈斑马镜,因为年代久远,品相一般不是太好。第二时期则是开发给西德 Wirgin Edixa 相机的特殊斑马镜,产量丰富。光圈顶针是滚轮式设计,A/M 开关是精@的钢珠头,景深表尺更是特别,总之就像个艺术品。第三时期则是全黑镜身,包覆一层皮革,手感更好,看来更为高级洗练,但少了之前的那些高科技特色。第四时期则是把外观改为圆弧型,体积大为缩小,几乎成为饼乾镜,不过同时对焦环变得很窄。
Schneider-Kreuznach 镜头大略如下:
28mm f4 Curtagon:全开解析度已经非常吓人的怪物,高光捕捉极强,最近对焦 0.28m,全能广角镜。
35mm f2.8 C-Curtagon:外型像放大机镜头的小东西,但是很重。全 M42 镜头中最强远景镜,立体感跟解析度非常变态,不过最近对焦 1m,近景是废的。
35mm f2.8 Curtagon:上面那颗的中近景强化版,正常外观。最近对焦 0.3m,成像风格类似 28mm 那颗,但远景和 C-Curtagon 没得比。
35mm f4 PA-Curtagon:M42 Schneider 最贵也最稀有的镜头,是颗移轴镜,没摸过。
35mm f4 Radiogon:广角镜早期版本,看过一次,不贵,但没用过。
40mm f4.5 Jsogon:稀有白银饼乾镜,天塞结构,超锐利。后玉玻璃突出,装后盖都有可能刮伤。
50mm f2.8 Xenar:M42 最强天塞之一,锐利度和细节都是顶级表现,色彩很惊人。
50mm f2.8 Laudar:稀有白银饼乾头,收藏价值比较高。
50mm f1.9 Xenon:超级全能标头,色彩及层次感都是超水准。除了抗耀并不是最好以外,可以轻应付所有拍摄环境。
90mm f3.5 Xenar:只存在於早期的人像镜,异常的重,可能使用特殊玻璃。解析度非常高,层次感一流,色彩有一点点偏粉红。
135mm f3.5 Tele-Xenar:有很强空间还原能力的长焦,除了色彩略淡,其N不会输给东蔡那支。
200mm f5.5 Tele-Xenar:太长的小弟不碰。
300mm f5.0 Tele-Xenar:真够长的 ...
360mm f5.5 Tele-Xenar:实在太长了 ...
最后补充一下,Schneider 的镜头普遍脾气大,非常不适合初学者使用,没把握住诀窍很容易脑羞。Schneider 的镜头号称「真水无香」,主要是因为色彩带有灰调,大部分时候看起来颜色很淡。不过事实上,Schneider 对色温非常敏感,不同光源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色彩调性。如果测光精准,色彩绝对是直追蔡司,真水并不总是无香的。
终於到了最终回,很多族友都想知道 M42 最强镜头是哪几颗,就在这边一次满足大家吧。
175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现了一间光学公司,就是世界知名的 Voigtlander(福伦达)。其后的 200 年间,Voigtlander 的名号响遍全世界,完全是君临天下的姿态。不过随着时光推进,帝王也开始殒落,但仍不减其霸气。1960 年代,Voigtlander 决定孤注一掷,赌上 200 年的骄傲,推出一套最强相机。但那个年代群雄并起,日本光学已经抬头,Voigtlander 无力再开新战线。於是找来另一位西德光学界泰斗 Zeiss Ikon 合作,同时还有 Zeiss Ikon 最大的战略伙伴 Rollei。
1966 年,Voigtlander 、Zeiss Ikon、Rollei 三位当世最强的光学巨人,合作推出了顶级相机「Icarex」。有些人说 Icarex 是 Zeiss Ikon Contaxflex 的后继,其实不是,因为 Icarex 是 Voigtlander 主导的开发计划。
Icarex 的镜头虽然打上 Carl Zeiss 的名称,但却结合了 Voigtlander 长达 200 年屹立不摇的造镜工艺、Zeiss Ikon 最顶级的玻璃胚和光学设计、还有 Rollei 的机械工程技术,更使用了电脑进行精密计算,可谓是当代最高的光学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三家光学名门以蔡司 T 镀膜为基础,合力开发出更胜 T 镀膜的镀膜技术,也就是未来的 Rollei HFT 镀膜。这批 Icarex 镜头,便是搭载了新型的实验性镀膜。
Icarex 相机主要是 BM 插刀式卡口,不过随后被迫与市场妥协,於 1969 年推出另一套主流 M42 的 TM 卡口,不过数量很少。而 BM 卡口要改口有巨大难度,因为内镜筒及一些机械零件,使用了高硬度的纯钢,因此动手术时非常困难,也因此 BM 卡口与 TM 卡口的镜头,存在 2 至 3 倍的价差。
1970 年,Voigtlander 因为经营不善,闳 Zeiss Ikon。而在 1972 年,Zeiss Ikon 也退出舞台,整个 Icarex 系统,便由 Rollei 接手,成为 Rollei 新加坡厂生产的 Voigtlander VSL1 系统。这时镜头的结构也产生巨大改变,并实装正式的 HFT 镀膜。
Icarex TM 镜头只推出了 5 颗(BM 版本多 3 颗),但是颗颗精彩。
25mm f4 Distagon:可以横扫各大广角镜的魔王,目前二手价格比 Contax Distagon 25mm,还有 Distagon T* 25mm 还要贵至少 50%,海湾一出现一定全世界疯狂抢夺,实力完全不用多说。
35mm f3.4 Skoparex:Voigtlander 最令人称道的「众神的珠戒」结构,配上实验性 HFT 镀膜,以及蔡司退火 2 年的顶级玻璃,成像比原本的珠戒还要好。光是全开的边角画质,已经不是东蔡最强的 Flektogon 35mm 可比。
50mm f2.8 Tessar:M42 最强天塞,成像品质几乎是 Planar 水准,拥有剃刀般的锐度。用过 Tessar 结构感到失望的朋友,试试这颗镜头,保证能体会到「百年鹰眼」可怕的地方。
50mm f1.8 Ultron:空前绝后的非对称内凹式高斯结构,正五角光圈,人类光学历史上仅此一颗。成像品质极为恐怖,散景二线性非常低,全开比别的标头缩光圈还好, 是 M42 中坐二望一的标头之王。
135mm f4 Dynarex:古老的 Voigtlander 变种 Tele-Tessar 结构长焦,但是用上最好的玻璃及镀膜,成像可以巴掉绝大多数的 Sonnar 结构 135mm 长焦镜头。
随后进入 Rollei 时代,镜头选择变多,结构也改了,每颗都是当代最强镜。
25mm f2.8 Color-Skoparex: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25mm f2.8 Distagon,成像绝对比环保玻璃的 ZS 细腻。
35mm f2.8 Color-Skoparex:也变成 Distagon 结构,跟珠戒的实力在伯仲之间,可以并列最强 35mm,面对后来的多颗 35mm 铭镜也毫不逊色。
50mm f1.4 Nokton:看名字也知道是什么鬼,成像之好,绝非现代那些超大光圈的噱头镜可比。
50mm f1.8 Color-Ultron:本体是 50mm f1.8 Planar,这颗有多威不需要多解释,成像和前身那个传说中的内凹镜不相上下。
85mm f2.8 Color-Dynarex:超强 Sonnar 结构人像镜,实力据说强过 Cosina 代工的那颗 F2.0 ...
135mm f4 Color-Dynarex:原本的 Tele-Tessar 结构已经名满天下,现在升级为 Sonnar 结构,大家可以想像其实力 ...
200mm f4 Color-Dynarex:超长焦不在讨论围。
小弟没收任何 Rollei 版的镜头,只摸过 Icarex 版。我只能说,这些根本是艺术品,那个造工和外型,完全适合放在柜子e欣赏,不会想拿出去用。不过这批镜头脾气很大,有 Schneider 那种对色温及测光要求非常严格的坏毛病,要拍好并不容易。
Icarex 镜头的成像特色,给小弟的感觉是「珠圆玉润」,细节和解析度完全是 Schneider 等级,色彩浓郁度直追东德蔡司,但更为纯净高贵。这几颗绝对可以拿来跟现代镜拼高下,收了任何一颗镜,其他品牌的同焦段镜头大概也不用买了。
为您准备的好内容: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415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五五收藏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yale是什么牌子空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