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双侧胸锁乳突肌怎么练彩超,也没有什么问题

左侧胸锁乳突肌血肿_宝宝树
宝宝树小时光
90% 妈妈正在使用
左侧胸锁乳突肌血肿
我上周带我宝宝去照彩超,说左侧胸锁乳突肌上的是血肿,医生让我回去用炒过的盐给她热敷,这个方法有用吗?我发现我宝宝的脖子有一边比较短,这是因为血肿的关系吗??这个血肿会自己消退吗??一般要几个月后才会消退呢??血肿消退后对宝宝的以后的脖子的发育会不会有影响??会引起斜劲吗??
展开阅读全文
[最佳回答]
你好,这种情况建议局部热敷和多加,必要时请外科医生诊治。
展开阅读全文
[最佳回答]
人们通常会以为新生儿有了母亲给予的抗体,再加上来自于母乳中的养分和部分抗体,宝宝就不会生病,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观念。新生儿较少生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被父母保护得比较周密,生活环境单一,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少,而一旦宝宝被病原体侵袭,不但会生病,而且会病得很严重。但对于接受的宝宝,经研究证实,其抵抗力确实要比非母乳喂养的宝宝高约80%,且患脑膜炎、等疾病的概率都要低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好内容记得分享哟
其他人还在关注:
— 一键查询查询能不能吃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您好,欢迎登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胸锁乳突肌最上端有小硬块
匿名用户&&&&
| &&&&浏览2885次 &&&&| &&&&提问时间: 19:04:16 &&&&|&&&& 回答数量:
病情描述:
医生我是经常问你问题的一位病人最近上网查了查那地方是什么胸锁乳突肌我发现在这个最上方有个硬的另一边也有但没有这边明显前几天我又去看了一位医生他说没事不过我看他看病好象很粗心我这个在什么胸锁乳突肌上硬的小块到底是不是淋巴结肿大在这个上面的小硬块对鼻癌的可能性吗男19岁患者年龄: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手机号:&&&&&
验证码:&&&&&&&&&密码: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硬块有可能是:1/颈椎横突,如果胸锁乳突肌不是很强壮,很可能按到深部即是颈椎横突处,另外一侧不明显,也可能是两侧不对称。2/淋巴结。但只要没有疼痛感,也没有持续增大,就不要太在意,如有异常,请及时到外科就诊。
咨询相关专家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擅长:心理科综合
擅长:内科疾病
育儿|两性|男性|整形|养生|老人颈部淋巴结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分为前后两区
时间: 21:03:59
贵阳中医学院 2015 年毕业生 OSCE 考试复习指南第一站 辩证论治辨证论治试题 1 道,为必答题。提供一个简要病例,要求考生在 60 分钟内 在提供的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给定试题,分 A、B 卷统一进行考试。答 题具体要求:①完成中医辨证、立法、处方。②实验室检查:仅提供辅助检查所 见的具体描述,不提供具体的西医诊断,由考生作出西医诊断,但不要求回答具 体的西医治疗方案。 ③要求病历书写的完整性。考生必须完成病历中所有项目的 回答。一、感冒 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 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其特征。 (一)西医相关诊断: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二)中医辩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 法:辛温解表。 代 表 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防达表汤组成: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生姜、葱头.橘红、杏仁、赤苓、建曲。 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 2、风热犯表证 临床表现:身热较著,微恶风,汗出不畅,口渴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边尖红, 脉浮数。 治 法:辛凉解表。 代 表 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葱豉桔梗汤组成:鲜葱白、苦桔梗、淡豆豉、焦山栀、薄荷叶、连翘、甘草、鲜淡竹 叶。 3、暑湿伤表证 临床表现:身热,汗少,肢体酸重,头昏重胀,渴不多饮,胸闷,舌苔薄黄而腻,脉 濡数。 治 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 表 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4、气虚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治 法:益气解表。 代 表 方:参苏饮加减。 参苏饮组成:人参、紫苏、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 5、阴虚感冒 临床表现: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滋阴解表。 代 表 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加减葳蕤汤组成:葳蕤、葱白、桔梗、东白薇、淡豆豉、薄荷、甘草、大枣。 6、阳虚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四肢不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治 法:助阳解表 代 表 方:再造散加减。 再造散组成:黄芪 人参 甘草 桂枝 附子 细辛 羌活 防风 煨姜 川芎 白芍 大枣(夏 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加) 二、哮喘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一)西医相关诊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二)中医辩证论治 1、冷哮证 临床表现: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 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 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 表 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射干麻黄汤组成: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半夏、 五味子。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2、热哮证 临床表现: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口苦, 口渴喜饮,汗出,面赤,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 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 表 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定喘汤组成: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越婢加半夏汤组成: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半夏。 3、寒包热哮证 临床表现: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 痛,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治 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 表 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厚朴麻黄汤组成: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五味子。 4、风痰哮证 临床表现:喉中痰涎壅盛,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黏腻难出,或 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舌苔厚浊, 脉滑实。 治 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 表 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三子养亲汤组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证 临床表现: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无力,气短息促,动则喘甚,甚则持续喘哮,舌质淡或 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治 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 表 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平喘固本汤组成: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灵磁石、沉香、紫河车、苏子、款 冬花、法半夏、橘红。 喘证: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 特征。 (一)西医相关诊断: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 (二)中医辩证论治 1、风寒壅肺证 临床表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 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 法:宣肺散寒。 代 表 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华盖散组成:麻黄,紫苏,杏仁,橘红,桑白皮,茯苓,甘草。 2、表寒肺热证 临床表现:喘逆上气,胸胀或痛,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痛,身热烦闷,有汗 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 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 表 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3、痰热郁肺证 临床表现: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 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 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 表 方:桑白皮汤加减。 桑白皮汤组成: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 4、痰浊阻肺证 临床表现: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 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 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 表 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汤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5、肺气郁痹证 临床表现: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 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 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 表 方:五磨饮子加减。 五磨饮子组成:木香、沉香、槟榔、枳实、台乌药。 三、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 咳嗽并称。 (一)西医相关诊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 (二)中医辩证论治 1、风寒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 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 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 表 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三拗汤组成:麻黄、杏仁、甘草。 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2、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 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 浮滑。 治 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 表 方:桑菊饮加减。 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桔梗、连翘、杏仁、甘草、薄荷、芦根、知母、石膏。 3、风燥伤肺证 临床表现: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 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 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 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 表 方:桑杏汤加减。 桑杏汤组成: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方取杏苏散加减。 4、痰湿蕴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 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 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 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 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 表 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平胃散组成:熟半夏、白茯苓、广皮、甘草、熟苍术、厚朴。 5、痰热郁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 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 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 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 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 表 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清金化痰汤组成:黄芩、山栀子、知母、桑白皮、瓜蒌仁、贝母、麦门冬、橘红、茯 苓、桔梗、甘草。 6、肝火犯肺证 临床表现:上气 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 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 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 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 表 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黛蛤散组成:青黛,蛤壳 加减泻白散组成:桑白皮、桔梗、 地骨皮、炙甘草、知母、麦门冬、黄芩、五味子。 7、肺阴亏耗证 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 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 表 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汤组成: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生甘草。 四、肺炎(见哮喘中的喘证) 五、气管炎 (见咳嗽、哮病、喘证) 六、胃炎 (西医病名) (一)西医相关诊断:西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 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二)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1、 .寒邪客胃证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 薄白,脉弦紧。 治 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 表 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香苏散组成:香附、苏叶、陈皮、甘草、柴胡、桂枝、防风、羌活。 良附丸组成:高良姜、香附。 2、饮食伤胃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 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 表 方:保和丸加减。 保和丸组成: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麦芽。 3、肝气犯胃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 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 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 表 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疏肝散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4、湿热中阻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 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 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 表 方:清中汤加减。 清中汤组成: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5、瘀血停胃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 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 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 表 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失笑散组成:蒲黄、五灵脂。 丹参饮组成:丹参、檀香、砂仁。、丹参、檀香、砂仁。 6、胃阴亏耗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 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 表 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一贯煎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芍药甘草汤组成:芍药、甘草。 7、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 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或迟缓。 治 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 表 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第二站:体格检查(充分暴露检查部位进行体查)1、颌下淋巴结检查:检查时坐位或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扶被检查者头部,使头倾向左前下 方,用右手四指并拢触摸左颌下淋巴结。使头倾向右前下方,再用左手四指并拢触摸右颌下 淋巴结。 2、检查颈部淋巴结:颈部淋巴结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分为前后两区。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 偏向检查侧,放松肌肉,有利触诊。医师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 3、检查锁骨上窝淋巴结:坐位或卧位,被检查者头稍前屈,检查者双手四指并拢,左手检 查右侧,右手检查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4、检查腋窝淋巴结:坐位或卧位,嘱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检查者以右手检查左侧,以左 手检查右侧,触诊时由浅及深至腋窝各部。触诊顺序:腋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胛下群, 外侧群。 5、检查滑车上淋巴结:坐位或卧位,检查左侧时,检查者以左手托被检查者右前臂,在右 手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间沟由浅及深进行触摸。检查右侧时用左手触诊。 6、检查腹股沟淋巴结:被检者平卧,检查者站在被检者右侧,右手四指并拢,以指腹触及 腹股沟,由浅及深滑动触诊,先触摸腹股沟韧带下方水平组淋巴结,再触摸腹股沟大隐静脉 处的垂直组淋巴结。左右腹股沟对比检查。 7、检查上、下睑结膜:检查上睑结膜时需翻转眼睑。检查者用右手检查受检者左眼;左手 检查右眼。翻转要领:用示指和拇指捏住上睑中处 1/3 交界处边缘,嘱被检查者向下看,此 时轻轻向前下方牵拉, 然后示指向下压迫睑板上缘, 并与拇指配合将睑缘向上捻转即可将眼 睑翻开。检查后,轻轻向前下牵拉下眼睑,同时嘱患者往上看,即可使眼睑回复正常位置。 8、眼球运动检查:检查者置目标物(棉签或手指尖),于受检者眼前 30~40cm,嘱患者头 部不动,眼球随目标物方向移动,一般按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的顺序划“H” 型。 9、眼球震颤:嘱被检查者头部不动,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垂直、水平运动数次,观察 眼球是否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 10、 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是将手电筒直接照射被检查者瞳孔, 观察瞳孔变化。 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间接对光反射是指 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间接对光反射检查时,应以 一手挡住光线,以防光线照射到要检查之眼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 11、双耳听力粗测检查:在静室内嘱被检查者闭目坐于椅子上,并用手指堵塞一侧耳道,医 师持手表或以拇指与示指相互摩擦,自 1m 以外逐渐移近被检查者耳部,直到被检查者听到 声音为止,测量距离,同样方法检查另一耳。正常人一般在 1m 处可闻机械表声或捻指声。 12、检查鼻窦:共四对。 (1)上颌窦:医师双手固定于病人的两耳后,将拇指分别置左右颧部向后按压,询问&&&&有无压痛,并比较两侧压痛有无区别。也可用右手中指指腹叩击颧部,并询问有否叩击痛。 (2) 额窦一手扶持病人枕部, 用另一拇指或示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向上按压。 医学教育|网搜集或以两手固定头部,双手拇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向后、向上按压,询问有 无也可用另一拇指或示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向上按压。 询问有无压痛, 两侧有无差 异,也可用中指叩击该区,询问有无叩击痛。 (3) 筛窦双手固定病人两侧耳后, 双侧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 询问有无压痛。 (4)蝶窦:因解剖位置较深,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13、在患者前方检查甲状腺: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检查甲状腺峡部时,用拇指(或站 于受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触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此时 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增大和肿块。检查甲状腺侧 叶时,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 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受检者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 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叶甲状腺。注意在前位检查时,检查者拇指应 交叉检查对侧,即右拇指查左侧,左拇指检查右侧。 14、 在患者身后检查甲状腺: 被检者取坐位, 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后面, 检查甲状腺峡部时, 类似前面触诊。检查甲状腺侧叶时,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 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再配合 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15、气管检查:正常人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检查时让受检查者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 部处于自然正中位置, 检查者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 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 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 据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 16、乳房视、触诊:病人取坐位,面对亮光,两肩等高,脱去上衣充分暴露颈部、前胸和两 上臂。视诊时主要观察四个方面:(1)对称性:正常女性坐位时两侧乳房基本对称,但亦 有轻度不对称者,此系两侧乳房发育程度不同的结果。(2)皮肤改变:注意观察乳房皮肤 颜色,有无溃疡、色素沉着和瘢痕,有无皮肤回缩等。(3)乳头:注意乳头的位置、大小、 两侧是否对称,有无乳头内陷,有无异常分泌物等。(4)腋窝和锁骨上窝:观察有无包块、 红肿、溃疡、瘘管和瘢痕等。 乳房触诊时,检查者手指和手掌平放在乳房上,以指腹施压,旋转或滑动进行触诊。检 查左侧乳房时,从外上象限开始沿顺时针分别触诊 4 个象限,检查右侧乳房时,从外上象限 开始沿逆时针分别触诊 4 个象限, 最后触诊乳头。 检查乳房的硬度和弹性、 有无压痛和包块。 乳头有无硬结、弹性消失和分泌物。要点提示:外上-外下-内下-内上。 胸廓活动度检查:检查者双手放在被检者胸廓前下侧部,双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 拇指尖在正中线接触或稍分开。 嘱患者进行深呼吸, 利用手掌感觉双侧呼吸运动的程度和一 致性。胸廓扩张度减弱的一侧往往为病变侧,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 17、触觉语颤检查: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轻放于被检查者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 嘱被检查者用同等强度重复轻发“yi”长音,自上至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位两手感 触到语音震颤的异同,注意有无增强或减弱。 18、语音震颤检查:又称触觉语颤(同上 17)。 19、触诊胸膜摩擦感:病人可取适当的坐位或卧位,坐位时头稍向前倾,两手自然下垂或置 于膝上,保持对称的体位,胸部肌肉松弛,嘱病人作平静均匀的呼吸,用手感觉患者的胸廓 下前侧部(腋中线、腋下部),感觉有无如皮革摩擦的感觉。胸膜摩擦感是胸膜炎症时,渗 出的纤维蛋白于脏、壁层胸膜沉积,使胸膜表面粗糙,呼吸时两层胸膜相互摩擦,触诊时可&&&&感觉到如皮革摩擦的感觉。该体征在患侧的腋中线、腋下部最为清晰。 20、肺部直接、间接叩诊法(前胸部):直接叩诊时,嘱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放松 肌肉,两臂垂放,呼吸均匀。医师叩诊前胸部由锁骨上窝开始,然后沿锁骨中线、腋前线自 第 1 肋间隙从上至下逐一肋间隙进行叩诊。 叩诊时注意右手中间三指并拢, 用其掌面直接拍 击被检查部位,借助于拍击的反响和指下的震动感来判断病变情况。 间接叩诊时,叩诊顺序同直接叩诊,医师将左手中指第二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它手指稍微 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用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或第二节指 骨的远端。 21、叩诊肺上、下界:叩诊肺上界时,受检者取坐位,检查者立于病人身后,自斜方肌前缘 中央部开始叩诊为清音,逐渐叩向外侧,当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上界的外侧终点,用笔 作一记号。然后再由上述部中央叩向内侧,直到清音变为浊音为止,即为肺上界内测终点。 该清音带的宽度即肺尖的宽度,正常人 4~6cm,右侧较左侧稍窄。 叩诊肺下界时,在胸部右锁骨中线上,自上(通常是第 4 肋间隙)而下轻叩时,先为清 音(第 4 肋间隙),然后是浊音(常在第 5 肋间隙),最后是实音(常在第 6 肋间隙),浊 音与实音的交界(一般在第 6 肋骨)即为肺下界。按上述方法,也可在腋中线和肩胛线上, 分别叩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右肺下界在右侧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为第 6、第 8 和第 10 肋间隙。左侧与右侧大致相同,正常肺下界的位置可因体型和发育情况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如矮胖者的肺下界可上升 1 肋间隙,瘦长者可下降 l 肋间隙。病理情况下肺下界 降低见于肺气肿、肺大泡、腹腔内脏下垂。肺下界上升见于肺不张和胸腔积液。 22、叩诊腋中线及肩胛线上的肺下界(同上 21) 23、肺下界移动度检查:先于平静呼吸时于肩胛线上叩出肺下界的位置,然后嘱患者深吸气 后屏气,同时沿线继续向下叩诊,清音转为浊音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恢复平静呼 吸,同样于肩胛线上叩出平静呼吸时的肺下界,再嘱深呼气后屏气,然后再由下向上叩诊, 直至浊音变为清音, 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高点。 最高至最低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 动度。双侧锁骨中线和腋中线的肺下界可由同样的方法叩得。正常为 6~8cm。肺下界移动 度减小见于多种肺实质和肺间质疾病,以及胸腔积液和胸膜粘连等。 24、听诊肺部并回答正常呼吸音、病理性呼吸音分类:听诊时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 检查前胸部、侧胸部和背部,对称部位进行对比。被检者微张口均匀呼吸,深呼吸有助于发 现不明显的体征,如听到少量或不对称的啰音,可嘱患者咳嗽数声后听诊,如消失,提示为 气道内分泌物或坠积性因素(多见于老年人)所致。 (1)正常呼吸音:①支气管呼吸音:见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 6 颈椎至第 2 胸椎 附近。②肺泡呼吸音:见于大部分胸部听诊区域。③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见于胸骨两侧第 1、 2 肋间、肩胛间区的第 3、4 胸椎水平及右肺尖。 (2)病理性呼吸音:①病理性肺泡呼吸音:包括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胸水、气胸、 支气管炎)、肺泡呼吸音增强(甲亢)、呼气音延长、断续性呼吸音和粗糙性呼吸音。②病 理性支气管呼吸音(肺实变、大的空洞)。③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炎、肺结核)。 25、听诊肺部并回答湿性啰音分类:听诊方法同上 24。湿性啰音似水泡破裂音,特点为断 续而短暂,多见于吸气相。分为粗湿性啰音、中湿性啰音、细湿性啰音、捻发音。不同类型 的湿性啰音说明稀薄分泌物的主要存在部位, 如肺炎时常常为细湿性啰音, 急性肺水肿时粗、 中、细湿性啰音可同时出现。 26、语音共振:嘱被检查者用一般面谈的声音强度重复发"yi"的长音,或重复发"一、二、 三",喉部发音产生的振动经气管、支气管和肺泡传至胸壁,由听诊器听及。通过两侧比较, 可以发现有无语音共振增强或减弱。 27、肺部听觉语音听诊(同上 26)&&&&28、胸膜摩擦音:当胸膜面由于炎症而变得粗糙时,随着呼吸便可出现脏胸膜和壁胸膜间的 摩擦声,即胸膜摩擦音。声音的性质差别很大,有的声音柔软细微,有的声音很粗糙。吸气 和呼气均可听到。一般在吸气未与呼气开始时较为明显,屏住呼吸则声音消失。深呼吸或在 听诊器体件上加压时,摩擦音强度增加。胸膜摩擦音最常听到的部位是前下侧胸壁。 29、心脏视诊及触诊:被检查者仰卧位,暴露胸,检查者在其右侧。开始时检查者视线与被 检查者胸廓同高,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及异常搏动。然后,视线逐步高于胸廓,全面观察心 前区。观察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三个主要内容。心尖搏动左锁骨 中线第五肋间内 0.5-1.0cm。搏动范围 2.0-2.5cm。 30、心脏触诊: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 (小鱼际)或示指、中指及环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在心尖搏动 区(可用单一示指指腹)确认心尖搏动,触诊震颤、心包摩擦感。震颤:用手掌或手掌尺侧 小鱼际肌平贴于心前区各个部位,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心包摩擦感:用上述触诊手法 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触诊。 31、 心尖搏动触诊: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触诊能更准确地判断心尖搏动或其他搏动的位置, 心脏搏动的速率及节律变化也可通过触诊了解。 触诊时, 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标志着心 室收缩期的开始, 这有助于确定第一心音、 收缩期还是舒张期震颤或杂音。 当用手指触诊时, 手指如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 这种较大范围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 提示左心室肥 大。在左心室容量增加(如主动脉反流、室间隔缺损)及胸壁薄或心搏量增加的正常人均可 出现心尖搏动增强。 原有高动力状态抬举性搏动的患者如果伴有二尖瓣狭窄或左心室充盈受 损,会导致心尖搏动正常甚至减弱。 32、叩诊心脏左、右界 右浊音界组成 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 右房 右(cm) 2-3 2-3 3-4 肋间 Ⅱ Ⅲ Ⅳ Ⅴ 左(cm) 2-3 3.5-4.5 5-6 7-9 左浊音界组成 肺动脉段 左房耳部 左室如被检者取仰卧位, 检查者则立于被检者右侧, 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 (与肋间平行) 。 被检者取坐位时,宜保持上半身直立姿势,平稳呼吸。检查者面对被检者而坐,左手叩诊板 指一般与心缘平行(与肋骨垂直),但对消瘦者也可采取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的手法。 心界的确定宜采取轻(弱)叩诊法,以听到叩诊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 心脏叩诊先叩左界,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 2~3cm 处开始,沿肋间由外向内,叩诊音由清变 浊时翻转板指, 在板指中点相应的胸壁处用标记笔作一标记。 如此自下而上, 叩至第二肋间, 分别标记。然后叩右界,先沿右锁骨中线,自上而下,叩诊音由清变浊时为肝上界,于其上 一肋间(一般为第四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向上移一个肋间,分别于第三、第二肋间 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并作标记。再标出前正中线和左锁骨中线,用直尺测量左锁骨中线与 前正中线间的垂直距离,以及左右相对浊音界各标记点距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并作记录。 33、 心脏瓣膜区听诊顺序: 进行心脏听诊时可从二尖瓣区开始, 依次听诊二尖瓣区 (心尖部) 一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 2 肋间)一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 2 肋间)一主动脉瓣第二听 诊区(胸骨左缘第 3 肋间)一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 4、5 肋间)。正常成人心率 &100 次 /分为心动过速,&60 次/分为心动过缓。 34、肝-颈静脉返流征:令患者半卧位,观察平静呼吸时的颈静脉充盈度,然后手掌以固定 的压力按压患者腹部脐周部位,如见患者颈静脉充盈度增加,称为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提示肝脏淤血,是右心功能不全的早期征象之一。 35、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用手指轻压病人指甲床末端,或以干净玻片轻压病人口唇粘膜,&&&&如见有红白交替的、和病人心律一致的微血管搏动现象,为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为主动脉 瓣关闭不全的周围血管征之一,亦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 36、腹部听诊:应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顺序正确,左至右,下至上。 能注意在上腹部、脐部、右下腹部及肝、脾区听诊。 肠鸣音:正常:每分钟 4-5 次,肠鸣音亢进:每分钟 10 次以上且肠鸣音响亮、高亢,肠鸣 音消失标准:3-5 分钟听不到肠鸣音。 振水音:患者仰卧,医师用耳凑近患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弯曲的手 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患者上腹部, 如听到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声音, 成为振水 音。 血管杂音: 腹部血管杂音有动脉性和静脉性杂音, 动脉性杂音听诊部位常在腹中部或腹部一 侧,脉性杂音听诊部位常在脐周或上腹部,动脉杂音常在腹中线或腹部一侧,分收缩期及舒 张期;静脉常在脐周或上腹部,为连续性嗡鸣音。 摩擦音:在肝周围炎、胆囊炎、脾梗死或脾周围炎等累及局部腹膜的情况下,于深吸气时, 可在各相应部位听到摩擦音。 搔弹音: 医生以左手持听诊器膜式体件于右锁骨中线肋缘之上, 右手指在右锁骨中线自下而 上呈“Z”字形轻轻搔刮右上腹腹壁,或在上腹部半圆形等距离范围内由远处向膜式体件处 轻轻搔刮腹壁,当其未达肝缘时,只听到遥远而轻微的声音,当搔刮至肝脏表面时,声音明 显增强而近耳。 37、听诊腹部血管杂音(同上 36) 38、叩诊肝脏上、下界: 一般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 由肺区向下叩向腹部, 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 再向下叩 1-2 肋间,则浊音变为实音,此处的肝不再为肺遮盖而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 音界(亦为肺下界)。 确定肝下界时, 一般是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 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 肝下界。正常肝上、下界匀称体型者的肝脏在右锁骨中线上,上界为第 5 肋间,下界位于右 季肋下缘,二者之间距离为肝上下径,约 9-11cm;在右腋中线上,其上界为第 7 肋间,下 界相当于第 10 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其上界为第 10 肋间。 39、胆囊区叩诊:被检者平卧,检查者立于其右侧,左手掌平放于胆囊区,紧贴皮肤,右手 握空心拳,以其尺侧叩击左手背部(力量适中),观察有否疼痛感。 40、脾脏叩诊:病人取仰卧或右侧卧位,沿左腋中线上自上而下进行叩诊,由清音转为浊音 为脾上界,由腹部鼓音区向上叩诊转为浊音处即是脾下界。正常脾脏位于左腋中线 9~11 肋间范围内,长度 4~7cm,前界不超过腋前线。 41、膀胱叩诊:叩诊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当膀胱充盈时,自脐向下叩,当鼓音变为浊音时 即为膀胱浊音界,排尿后可转为鼓音。 42、移动性浊音叩诊:检查时先让被检查者仰卧,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到出现浊音, 叩诊板指不动,嘱被检查者右侧卧,再次叩诊变为鼓音即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为避免腹腔内 脏器或包块移动造成移动性浊音的假象, 可在右侧卧位的情况下, 向右叩诊直至再次出现浊 音,然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叩诊板指不动,再次叩诊该部位转为鼓音,向右侧继续叩诊均呈 鼓音,则确定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临床意义为腹腔存在游离液体,且液体量超过 l000ml。 43、腹部浅部触诊: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前臂应在腹部表面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 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从左下腹 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检查每个区域 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整个腹壁上移动。检查内容:①腹部异常包 块触诊:触及异常包块时应注意: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②液波震颤:&&&&患者平卧,双腿屈曲,放松腹壁,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稍 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指端冲击腹壁。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 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③压痛及反跳痛: 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出现压痛后, 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被检查者感 觉腹痛骤然加重。 44、麦氏点检查:仰卧位,检查者用右手由浅入深进行按压,按压位置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 线中外 1/3 处。若有压痛见于阑尾炎。 45、输尿管压痛点检查:季肋点(左、右):检查者以右手示指、中指指端置于第十肋骨前 端深压触诊,同时检查另一侧。询问有无疼痛。 上输尿管点(左、右):检查者以右手示指、中指指端置于脐水平线腹直肌外缘深压触 诊,同时检查另一侧。询问有无疼痛。 中输尿管点(左、右):检查者以右手示指、中指指端置于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深 压触诊,同时检查另一侧。询问有无疼痛。 46、肝脏触诊:触诊肝脏时,右手三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示指和中指末端与肋缘平行地 放置在脐右侧,估计肝脏巨大者应放置于右下腹部,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 吸气时手指向上向前迎接下移的肝缘。如果没有触到肝脏则手指上移,重复刚才的动作。如 此反复,直到触到肝脏或肋缘。需要在右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触摸。有时需要双手触诊或冲 击触诊。注意:以示指的外侧接触肝脏;不要把腹直肌和肾脏误为肝脏;手指上抬速度要慢 于吸气速度。触到肝脏后要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况、压痛、边缘情况、搏动、摩擦感、 震颤等。 47、双手触诊肝脏: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法,而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 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托推。 48、胆囊触诊:患者取仰卧位,两腿曲起并稍分开,医师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缘,以拇指 指腹按压于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缘胆囊点, 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 吸到一定时候患者会因 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 Murphy 征阳性。 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49、Murphy 氏征(同上 48) 50、肾脏触诊:卧位触诊右肾时,嘱患者两腿屈曲,并做深呼吸。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左 手掌托住其右腰向上推起。右手掌平方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缘而稍横向。 于患者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触左肾时,左手越过患者前方而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患者 左上腹部,依前法双手触肾,正常人肾一般不易触及。 51、膀胱触诊:膀胱触诊一般采用单手滑行法。在仰卧屈膝情况下医师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 骨方向触摸,触及包块后应详察其性质。以便鉴别其为膀胱、子宫或其他肿物。若为充盈胀 大的膀胱,则在下腹正中部可触到圆形、具有压痛的弹性肿物,不能被推移,呈横置的椭圆 形或球形, 下界因隐于耻骨后而触不清楚, 压按时有尿意, 排空膀胱后, 该胀物缩小或消失。 借此可与妊娠子宫、卵巢囊肿及直肠肿物等鉴别。 52、液波震颤检查:被检查者平卧,医生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 曲, 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 贴于腹壁的手掌随叩击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 见于大量腹水, 腹水量常在 ml 以上。为防止震动波沿腹壁传导出现假阳性,可嘱患者(或第三 人)用手掌尺侧缘轻压在脐部。 53、振水音检查: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医生以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震动上腹 部,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为振水音。也可用听诊器进行听诊。正常人见于餐后或饮多 量液体时。如果清晨空腹或者餐后 6~8 小时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54、腹壁静脉血流方向检查:检查血流方向可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手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然后一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 离(约 7.5~10cm)放松手指,另一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再用同法放松另一 手指, 即可看出血流方向。 正常时脐水平线以上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下向上经胸壁静脉和腋静 脉而进入上腔静脉, 脐水平以下的腹壁静脉自上向下经大隐静脉而流入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 阻塞有门脉高压时, 腹壁曲张静脉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 血液经脐静脉脐孔而入腹壁浅 静脉流向四方。 55、直接叩诊法检查脊柱叩击痛:被检者取端坐位,轻度前屈。检查者用手指尖或叩诊锤 自上而下依次直接叩击各个脊椎棘突,常用于胸椎、腰椎病变检查。 56、间接叩诊法检查脊柱叩击痛:检查者左手掌置于被检查者背部,右手握拳以尺侧缘叩 左手背,如被检查者出现疼痛,称叩击痛阳性。叩击痛阳性见于脊椎结核、脊椎骨折、椎间 盘脱出等。 57、检查腰部活动度:(1) 腰椎前屈:嘱患者弯腰并力图以手触地,记录屈曲度数,并注意 脊柱的形态。正常情况下从直立位到屈曲约有 45 度活动度。 (2) 伸展:嘱患者腰尽量向 后弯曲,并在患者后面固定其两侧骨盆与髋关节,以检查其腰部伸展度。正常的伸展度约 35 度。 (3) 侧屈:检查者在患者后面固定其两侧骨盆与髋关节,嘱患者分别向左右侧弯 腰,以检查脊柱向两边的活动度。正常情况下每侧活动度约为 30 度。 (4) 旋转:检查者 象上述一样固定患者两侧骨盆与髋关节, 嘱患者肩部分别向左右旋转, 正常人躯干旋转度每 侧约 45 度。 58、三叉神经运动功能检查:检查者以双手触按患者颞肌及咀嚼肌,嘱患者做咀嚼动作,注 意有无肌力减弱。嘱患者露齿,观察张口时下颌有无偏斜。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支受损时,病 侧咀嚼肌肌力减弱或出现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病侧。 59、面神经运动功能检查:检查时先观察患者的两侧额纹、眼裂、鼻唇沟及口角是否对称。 再嘱患者作皱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哨动作。一侧周围性面神经损害时,病侧额纹减少、 眼裂较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皱额、闭眼,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哨时病侧 漏气。 中枢性损害时, 只出现对侧下半部面肌瘫痪, 因上半部面肌受两侧皮层运动区的支配。 60、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检查:嘱患者张口发“啊”音,观察腭垂有无偏斜,软腭上升时 是否对称。再以压舌板分别轻触两侧咽后壁,观察有无作呕反应,即咽反射。检查时注意患 者有无发音嘶哑、鼻音及吞咽困难,因两者共同支配腭、咽和喉的感觉和运动。舌咽神经还 传导舌后 1/3 的味觉。 61、副神经检查:检查时嘱患者做对抗阻力的转头耸肩动作,比较两侧肌力及肌肉收缩时的 轮廓和坚强度。副神经受损时,转头耸肩无力,该部肌肉有萎缩。 62、舌下神经检查:嘱患者伸舌,观察有无偏斜、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一侧核下性舌下神 经麻痹,伸舌时舌尖偏向病侧,病侧舌肌萎缩并有肌束颤动;两侧麻痹时,两侧舌肌均有萎 缩和肌束颤动, 舌肌不能运动, 言语、 构音均受影响, 食物在口腔内的转动和吞咽均有困难。 63、下肢复合感觉检查:复合感觉检查包括皮肤定位感觉检查、两点辨别感觉检查、图形觉 及实体觉检查。(1)皮肤定位觉:是测定触觉定位能力的检查,医师用手指或棉签轻触皮 肤某处,让病人指出被触位置。 (2) 两点辨别感觉:病人闭目,用棉签刺激皮肤上的两 点, 如病人有两点感觉, 再将逐渐缩短间距, 直到病人感觉为一点为止, 记录此时间距。 (3) 图形觉:嘱病人闭目,检查者用竹签或笔杆在病人皮肤上画一几何图形(圆形、方形、三角 形等)或简单的字(一、二、十等),看病人能否辨别。 (4) 实体觉:是测试手对实体 物的大小、形状、性质的识别能力。检查时嘱病人闭目,将物体如铅笔、橡皮、钥匙等置于 病人手中,让其触摸后说出物体的名称。检查时应先测患侧。实体觉缺失时,病人不能辨别 出是何物体,可见于皮质病变。 64、下肢位置觉检查:嘱病人闭目,检查者将其肢体摆放成某种姿势,让病人说出所放的位&&&&置或用对侧相应肢体摹仿。 65、 跟-膝-胫试验检查: 嘱被检查者仰卧, 先抬起一侧下肢, 然后将足跟置于另侧膝部下端, 并沿胫骨徐徐滑下。共济失调患者出现动作不稳或失误。 66、指鼻试验:检查者先给病人做示范动作,手臂外展并完全伸直,然后用示指指端点触自 己的鼻尖,手臂伸出的位置不断变化,速度先慢后快。然后让病人做同样的动作,先睁眼后 闭眼,并进行双侧对比。正常人动作准确,共济失调患者指鼻动作笨拙、不准确、不协调、 不平稳。 67、轮替动作:嘱被检查者用一侧手掌和手背反复交替、快速地拍击另侧手背,或在床面或 桌面上连续、快速地做拍击动作。共济失调患者动作笨拙、缓慢、节律不均。一侧快速动作 障碍则提示该侧小脑半球有病变。 68、检查双下肢肌力:仰卧位,检查时令患者向上作双上肢抬腿动作,避免膝盖弯曲,检查 者从相反方向向下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根据肌力的情 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 0--5 级,共六个级别: 0 级 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 级 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 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 级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 级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 级 肌力正常。 69、检查双上肢肌力:令患者向内用力作双上肢内收动作,检查者用一定的力量向外拉,与 之对抗,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然后再令患者向外用力作双上肢外展动作,检查者用 一定的力量向内推,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注意两侧比较。 70、双上肢肌张力检查:检查时嘱患者肌肉放松,检查者根据触摸肌肉的硬度以及伸屈其肢 体时感知肌肉对被动伸屈的阻力作判断。 71、双下肢肌张力检查(同上 70) 72、浮髌试验:被检查者平卧位,下肢伸直肌肉放松,检查者一手向远端按压髌上囊部,将 可能存在的积液挤向髌骨下方, 另一手示指轻压髌骨, 髌骨有被积液浮起感觉称为浮髌试验 阳性。 73、角膜反射:被检查者向内上方注视,医师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处轻触其角膜。正常时 可见被检侧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同时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称为间接角 膜反射。 74、腹壁反射:检查时嘱病人仰卧,两下肢稍屈以使腹壁放松,然后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按 上、中、下三个部位轻划腹壁皮肤。正常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上部反射消失见 于胸髓 7~8 节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 9~10 节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 11~12 节病损。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患者。肥胖者、老年人及经产妇 由于腹壁过于松弛,也会出现腹壁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75、肱二、肱三头肌腱反射:(1)肱二头肌反射(C5-6):被检查者屈肘,前臂稍内旋。 检查者左手托起被检查者肘部,以左手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拇指。 观察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屈曲动作。(2)肱三头肌反射(颈 6-7-8):医师以左手托扶 病人的肘部,嘱病人肘部屈曲,然后以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为 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76、膝腱反射(L2-4):膝关节自然弯曲,用叩诊锤叩击髌骨和胫骨粗隆之间的股四头肌腱 附着点。观察股四头肌收缩引起膝关节背伸。 77、跟腱反射:被检查者仰卧,下肢屈曲,大腿稍外展外旋,检查者用左手握住足趾使踝部&&&&稍背屈,叩击跟腱。观察腓肠肌收缩引起的足背屈。 78、桡骨骨膜反射:医师以左手轻托患者的前臂于半旋前位,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然后以 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 便发生前臂屈曲和旋后的运动。 有时检查者可以左手握住患者两手各 指,两前臂屈曲 120 度,然后叩击两侧的桡骨茎突。 79、踝阵挛:嘱病人仰卧, 髋及膝关节稍屈曲, 医师一手持病人小腿,一手持病人足掌前端, 用力向上使踝关节过伸,阳性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 80、髌阵挛: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以拇指与示指按住其髌骨上缘,用力向远端连续 推动数次后维持推力。阳性反应为股四头肌发生节律性收缩使髌骨上下移动。 81、Hoffmann 征(霍夫曼征):医师左手持病人腕关节上方,右手以中及食指夹持病人中 指,稍向上提,使腕关节处于轻度过伸拉,然后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由于中指伸屈 肌受到牵引而引起拇指屈曲内收其余四指的轻微掌屈反应为阳性。 82、Babinski 征(巴宾斯基征):医师一手持患者踝部,一手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 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83、Oppenheim 征(奥本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 压,阳性表现同 Babinski 征。 84 、 Gordon 征(戈登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被检者腓肠肌中部,阳性表现同 Babinski 征。 85、Chaddock 征(查多克征):用叩诊锤钝尖部或竹签在被检查者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 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阳性表现同 Babinski 征。 86、Gonda 征(贡达征):检查者将手置于患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数秒钟后突然 松开,阳性表现同 Babinski 征。 87、Kernig 征检查(凯尔尼格征):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抬起被检查者一侧下肢,使髋 关节屈成直角后,当膝关节也在近乎直角状态时,检查者左手按住其膝关节,右手将被检查 者小腿抬高至伸膝, 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 135 度以上, 若伸膝受阻, 屈肌痉挛或疼痛为阳性。 88、Brudzinski 征(布鲁津斯征):被检查者去枕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在右侧,右 手按于被检查者胸前,左手托起其枕部,作头部前屈动作时,观察双髋关节、双膝关节是否 会有屈曲状。 89、Lasegue 征检查(拉塞格征):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师一手压在一侧膝关节上, 使上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可抬高 70 度以上。如不到 30 度即出现由上而下 的反射性疼痛为阳性。 90、颈强直检查:被检查者去枕仰卧,检查者先左右转动其头部,以了解是否有颈部肌肉和 椎体病变。然后左手托被检查者枕部,右手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感觉颈部有无抵抗感。阳 性表现为被动屈颈时抵抗力增强。 91、眼心反射:患者仰卧,双眼自然闭合,计数脉率。医师用左手中指、示指分别置于患者 左右眼球,逐渐加压,以患者不痛为限。加压 20~30 秒后计数脉率,正常可减少 10~12 次/ 分,超过 12 次/分提示副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麻痹则无反应。如压迫后 脉率非但不减慢反而加速,则提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第三站:中医操作(针灸)一、进针法 1、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2、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 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4、捻转补法:是指将针刺人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夹持针柄, 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 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 5、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 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临床 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 出 2~3 分,对准腧穴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 用适当押 手配合行针。 6、提插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者为泻法。 7、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捏住针体下端,当拇食 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到所要求的深度。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二、针刺前准备 1、针刺前医生手指的消毒: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指洗干净,再用 75%乙醇棉球擦拭后, 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 2、针刺前施术部位的消毒:用 75%乙醇棉球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三、穴位进针:手持针柄,根据不同穴位选择不同的进针方式,询问病人情况、针感,预防 晕针,痛性休克等发生。 四、定位归经: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 1、手太阴肺经: 尺泽:合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 0.8~1.2 寸,或点刺出血。 孔最:郄穴,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 7 寸处。直刺 0.5~l 寸。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当肱桡肌 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 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向上斜刺 0.5~0.8 寸。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避开 桡动脉,直刺 0.3~0.5 寸。 2、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 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直刺 0.5~l 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阳溪:经穴,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直刺 0.5~ 0.8 寸。 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直刺 0.8~1.2 寸。 曲池:合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 0.5~l&&&&寸。 肩髃: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直刺或向下斜刺 0.8~1.5 寸。肩周炎宜向肩关 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 0.5 寸,当鼻唇沟中。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 0.3~0.5 寸。 3、足阳明胃经: 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直刺或微向上斜刺 0.3~0.5 寸,不可 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下关: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 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直刺 0.5~l 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天枢:大肠募穴,脐中旁开 2 寸。直刺 l~1.5 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梁丘: 郄穴, 屈膝,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 髌骨外上缘上 3 寸。 直刺 l~1. 2 寸。 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直刺 1~2 寸。强 壮保健用,常用温灸法。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在犊鼻穴下 6 寸,足三里穴下 3 寸。直刺 l~2 寸。 条口:上巨虚穴下 2 寸。直刺 l~1.5 寸。 下巨虚:小肠下合穴,上巨虚穴下 3 寸。直刺 l~1.5 寸。 丰隆:络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 1 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直刺 l~1.5 寸。 4、足太阴脾经: 太白:输穴;原穴,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直刺 0.5~0.8 寸。 商丘:经穴,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直刺 0.5~0.8 寸。 三阴交: 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直刺 l~1.5 寸。孕妇禁针。 地机:郄穴,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 3 寸。直刺 l~1.5 寸。 阴陵泉:合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直刺 1~2 寸。 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 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 45 度斜置,拇 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直刺 l~1.5 寸。 5、足太阳膀胱经: 肾俞:肾之背俞穴,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直刺 0.5~l 寸。 6、足少阴肾经: 太溪:输穴;原穴,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直刺 0.5~0.8 寸。 7、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合穴,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直刺 1~1.5 寸;或点刺出血。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 间。直刺 0.5~1 寸。 劳宫:荥穴,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中间。简便取穴法:握拳,中指尖下是穴。直&&&&刺 0.3~0.5 寸。为急救要穴之一。 8、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腕背横纹上 2 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直刺 0.5~1 寸。 支沟:经穴,腕背横纹上 3 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直刺 0.5~1 寸。 天井:合穴,屈肘,尺骨鹰嘴上 1 寸凹陷中。直刺 0.5~1 寸。 9、足少阳胆经: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平风府穴。 针尖微下, 向鼻尖斜刺 0.8~ 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直刺 0.5~0.8 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 孕妇禁针。 阳陵泉:合穴;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直刺 1~1.5 寸。 悬钟:八会穴之髓会,外踝高点上 3 寸,腓骨后缘。直刺 0.5~0.8 寸。 10、足厥阴肝经: 太冲:输穴;原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直刺 0.5~0.8 寸。 曲泉:合穴,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直刺 1~ 1.5 寸。 11、督脉: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向上斜刺 0.5~1 寸。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 7 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平刺 0.5~0.8 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水沟: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下 2/3 交界处。向上斜刺 0.3~0.5 寸,强刺激;或指甲 掐按。为急救要穴之一。 12、任脉: 神阙:脐窝中央。一般不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法。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前正中线上,脐上 4 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 处。直刺 1~1.5 寸。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先直刺 0.2~0.3 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 1~ 1.5 寸。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五、灸法 1、温针灸:进针后在得气的前提下再温针,放好纸板防止烟灰烫伤皮肤。艾柱的长度最好&&&&是三厘米左右,刚好能没入针柄三分之二左右。用棉签将艾柱钻一个孔,注意朝上的一面为 插入针身的进口。然后点燃艾柱,燃烧面在下,置于针柄上,燃烧完后去烟灰,将针起出。 2、隔姜灸:切取生姜一片,约 0.3cm 厚,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所灸部位施灸。当患者感觉 灼烫时,可将姜片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直待皮肤出现潮红为止。 3、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 0.5~1 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 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 5~10 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迷或局部 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 医者可将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 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 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的程度,以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灼伤。 4、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故又称“神阙灸”。操作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或 干燥食盐块研末填平脐窝,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亦可不用姜片,但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 上,则食盐容易爆起,以致烫伤,当注意。 5、隔蒜灸:独头大蒜切成 0.3cm 左右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 点燃施灸, 每2~3壮换去蒜片。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 灸后易起泡造成创伤, 故慎用。 6、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一般每 处灸约5分钟,有温阳起陷作用。 7、回旋灸:将燃着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均匀地左右方向移动或往 复回旋熏灸。 六、拔罐 1、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 (大口的),棉签或棉球,打火机,污物盘。 2、拔罐前检查: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 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 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留置10分钟到15分钟。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 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第四站:辅助检查一、心电图(另附有图片文件作为参考学习) 主要考核基本心律及类别、电轴偏移以及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复习范围: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室早、心室肥大、劳损、T 波改变、 窦性停搏、传导阻滞、低电压、高电压、心梗。 二、影像答题形式:影像学阅片(另附有图片文件作为参考学习) 提供资料(题干):患者相关临床病史(主诉)、患者相关影像学资料 答题要求 考生答题包括:1、主要影像学表现描述。 2、影像学诊断。 描述部分占评分的 60%,诊断部分占 40% 时间:5 分钟 复习范围:肺结核、气胸、硬膜外血肿、肠梗阻、骨折、脑梗塞、肺炎、椎间盘 突出、关节脱位、蛛网膜下腔出血、肺感染、脑出血、正常胸片&&&&三、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简述常见的生理减少因素有哪些? 男 性 120-160g/L (4.0-5.5)X1012/L 女 性 110-150g/L (3.5-5.0)X1012/L 新生儿 170-200g/L (6.0-7.0)X1012/L 生理减少因素:婴幼儿及 15 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 低 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2)不同年龄段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是多少?白细胞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成人 (4-10)X109/L 新生儿 (15-20)X109/L 6 个月-2 岁 (11-12)X109/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3)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病理性因素有哪些? ①急性感染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③急性大出血 ④急性中毒 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心肿瘤。 (4)简述什么是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晩幼粒、中幼粒或 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临床意义: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等。白 血病及雷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极度核左移现象。 (5)简述什么是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 3%者, 称为核右移。 临床意义: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减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如阿糖胞苷或 6-巯基嘌呤。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若在疾病进展 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6)网织红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并简述其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 Ret 百分数 0.005-0.015;绝对数(24-84)X109/L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剂、维生素 B12 及 叶酸后。 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骨髓病 性贫血 (如急性白血病) 时, 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 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 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7)血小板的正常值是多少?并简述其减少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100-300)X109/L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PC 低于 100X109/L 称为血小板减少。可见于:①血小板 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纤维化晚期;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SLE、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 后血小板减少症、DIC、TTP、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 大(肝硬化、Banti 综合征)、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8)简述尿酮阳性的临床意义。 酮体是β -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当体内糖&&&&分解代谢不足时, 脂肪分解活跃但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大量酮体,从尿中排出形成 酮尿。 临床意义: ①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此时多 伴有高糖血症和糖尿, 而对接受苯乙双胍等双胍类降糖药治疗者, 虽然出血酮尿, 但血糖、尿糖正常。 ②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度节食、妊娠 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出血酮尿。 (9)简述健康人粪便的颜色与形状。当粪便为鲜血便、柏油样便以及陶土便各 有什么临床意义? ①正常人的粪便排出时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 ②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痔疮时常在排便之后有鲜血 滴落,而其他疾患则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 ③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④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10)什么是肾小球滤过率及内生肌酐清除率? ①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分钟)内,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总量。 ②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脏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 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11)简述不同年龄段血尿素氮的正常值及其增高的临床意义。 血尿素氮(BUN)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目前临床上多测定尿素氮,粗略观 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成人 3.2-7.1mmol/L;婴儿、儿童 1.8-6.5mmol/L。 尿素氮增高见于: ①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间质性肾炎、 肾肿瘤、 多囊肾等所致的慢性肾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功能轻度受损时,BUN 可无变化, 但 GFR 下降至 50%以下, BUN 才能身高。 因此 BUN 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 但对慢性肾衰竭, 尤其是尿毒症 BUN 增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性一致:肾衰竭代偿 期 GFR 下降至 50ml/min, 血 BUN<9mmol/L; 肾衰竭期失代偿期, 血 BUN>9mmol/L; 肾衰竭期,血 BUN>20mmol/L。 ②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导致 的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关注不足致少尿。此时 BUN 升高,但肌酐升高不明 显,BUN/Cr(mg/ml)>10:1,称肾前性氮质血症。经扩容尿量多能增加, BUN 可自行下降。 ③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如急性传染病、 高热、 上消化道大出血、 大面积烧伤、 严重创伤、 大手术后和甲亢、 高蛋白饮食, 但肌酐一般不升高。 以上情况矫正后, 血 BUN 可下降。 ④血 BUN 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标:多以 KT/V 表示。 (12)简述成人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正常值、以及二者降低的临床意义。 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 60-80g/L,白蛋白 40-55g/L。 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①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合成: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 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以及缺血性肝损伤、毒素诱导性肝损 伤。 白蛋白减少常伴γ 球蛋白的增加, 白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白蛋白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治疗后白蛋白上升, 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血清总蛋白<60g/L,或白蛋白 25g/L,称为低蛋 白血症,临床上常出现严重水肿及胸、腹水。 ②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等。 ③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量肾小球性蛋白尿)、蛋白丢失性肠病、 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④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亢及恶性肿瘤等。 ⑤血清水分增加: 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晶体溶液。先天性低蛋白血症较少 见。 (13)简述成人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值范围, 并如何根据总胆红素的值推断黄疸 的病因? 成人血清总胆红素 3.4-17.1?mol/L。 根据总胆红素的值推断黄疸病因:溶血性黄疸<85.5?mol/L,肝细胞性黄疸 17.1-171?mol/L , 不 完 全 梗 阻 性 黄 疸 171-265?mol/L , 完 全 梗 阻 性 黄 疸 > 342umol/L。 (黄疸分度: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7.1-34.2;轻度黄疸 34.2-171;中度黄 疸 171-342;重度黄疸 >342。在病程中检测可以判断疗效和指导治疗。)(溶 血性黄疸:STB↑+UCB↑↑ ;胆汁淤积性黄疸 STB↑+CB↑↑;肝细胞性黄疸 STB↑+ CB↑+ UCB↑。)(根据 CB/STB 的值协助鉴别黄疸类型:CB/STB<20% 为溶血性黄疸;20%-50%为肝细胞性黄疸;>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14)临床常用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有哪些?丙型肝炎病毒 RNA 测定的临床 意义有哪些?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表面 抗原蛋白前 S2 和前 S2 抗体、乙型肝炎病毒 DNA。 丙型肝炎病毒 RNA 测定的临床意义:有助于 HCV 感染的早期诊断:HCV-RNA 阳性 提示 HCV 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CV-RNA 转阴提示 HCV 复制受抑,预后较好。连 续观察 HCV-RNA, 结合抗-HCV 的动态变化,可作为丙肝的预后判断和干扰素等药 物疗效的评价指标。 检测 HCV-RNA, 对研究丙肝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有重要价值。 (15)血清脂质检查包含哪些?血清脂蛋白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血清脂质检测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 HDL 水平增高有利于外周组织清除 CHO(胆固醇),从而防止动脉粥样化的发生, 故 HDL 被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 HDL 降低的临床意义: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肾衰、肾病 综合征,以及应用雄激素、β 受体阻滞剂及孕酮等药物。 (16)简述血钾的正常值、以及血钾降低的临床意义。 3.5-5.5mmol/L。 血钾降低的临床意义: ①对骨骼肌的影响:低钾可使肌细胞兴奋性降低,临床上出现肌肉无力,迟缓性 麻痹等症状,严重者发生呼吸肌麻痹,这是低血钾病人主要死因之一。 ②对心脏的影响:低钾使心肌兴奋性升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 高。 ③对胃肠的影响:低钾引起胃肠运动减弱,病人常发生恶心,呕吐和厌食,严重 缺钾可引起难以忍受的腹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④对肾的影响: 慢性低钾血症常出现尿液浓缩功能障碍,病人有多尿和低相对密&&&&度尿的临床表现。 (17)简述血钙的正常值、以及血钙升高的临床意义。 2.25-2.58mmol/L。 高钙血症的临床意义: 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见于甲状旁腺腺瘤,X 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情 况。 ②甲状旁腺素异位分泌: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分泌甲状旁腺素,如肾癌、支气管癌 等,但此种情况如未发现原发癌瘤,则很难诊断。 ③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引起血钙升高最常见的原因: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 等伴有骨转移时有大量骨质破坏,而肾和肠又不能及时清除过多的钙,遂引起高 血钙。 ④维生素 D 中毒: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 D 时而引起。噻嗪类利尿剂、雌激素亦可 引起高钙。 ⑤其他:可见于类肉瘤病、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脱水等 情况。 (18)简述肌酸激酶同工酶中 CK-MB 升高的临床意义。 ①AMI:CK-MB 对 AMI 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 CK,其阳性检出率达 100%, 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CK-MB 一般在发病后 3-8h 增高,9-30h 达高峰,48-72h 恢复正常。CK-MB 高峰出现早者比出现晚者预后好。 ②其他心肌损伤:心绞痛、心包炎、慢性新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 CK-MB 也可增 高。 ③肌肉疾病及手术:骨骼肌疾病时 CK-MB 也增高,但 CK-MB/CK 常小于 6%,以 此可与心肌损伤鉴别。 (19)简述血清淀粉酶增高的临床意义。 ①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 AMS 增高最常见的原因。血清 AMS 一般于发病 6-12h 开始增高,12-72h 达到峰值,3-5 天恢复正常。虽然 AMS 升高的程度不一定与胰 腺组织的损伤程度有相关性,但 AMS 增高越明显,其损伤越严重。慢性胰腺炎急 性发作、胰腺囊肿、胰腺管阻塞时 AMS 也可增高。 ②胰腺癌:胰腺癌早期 AMS 增高,其原因为:①肿瘤压迫造成胰腺导管阻塞,并 使其压力增高,使 AMS 逸入血液中。②短时间内大量胰腺组织破坏,组织中的 AMS 进入血液中。 ③非胰腺疾病:①腮腺炎时增高的 AMS 只要为 S-AMS。②消化性溃疡穿孔、上腹 部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胆管梗阻、急性胆囊炎等 AMS 也增高,这主要是由于 病变累及胰腺或富含 AMS 的肠液进入腹腔被吸收所致。 ③服用镇静剂, 如吗啡等, 以 S-AMS 增高为主。④乙醇中毒病人 S-AMS 或 P-AMS 增高,也可两者同时升高。 ⑤肾衰竭时 AMS 增高是由于经肾脏排出的 AMS 减少。 备注:除了以上题目外,还包括给一张化验单,对化验结果进行判读,主要是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第五站:外科操作洗手、戴手套、穿脱手术衣、打结、缝合(通过看视频学习能更快速地掌握操作)&&&&第六站:答辩(中医和西医内容各一道题,20 分)中医: 1 消渴病的分型、治法及方药。 肺胃燥热——清热生津止渴——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润燥生津——玉液汤合生脉散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益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2 咳嗽(凉燥证)的主证特点,治法及方药。 主症特点:凉邪犯肺,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治法: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方药:杏苏散加减(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 杏仁 橘皮)。 3 简述水肿中阳水和阴水的区别。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急,每成于数日之间, 肿多由上而下,继则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半病程短。《金匮要略》中风水、皮水属此类。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或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至上,继 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无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稀薄,神疲气 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金贵要略》中正水、石水属此类。 4 中医外科辩别阴证、阳证的要点有哪些? 肿块硬度、疼痛感觉、脓液稀稠、全身症状、雨后顺逆、发病缓急、病位深浅、皮肤颜色、 皮肤温度、肿形高度、肿胀范围。 5 如何理解“开鬼门、洁净府”? 腰以上半身水肿以发汗为主,腰以下半身水肿以利小便为主。 6 简述小儿稚阴稚阳。 阴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 理功能活动。稚阴稚阳学说说明,小儿时期,无论是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 稚娇嫩和不完善的,必须随着年龄增长才能不断趋向健全和成熟。 7 使用附子、川乌及虫类搜风通络药物应注意什么? 8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多由阳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阳明出气血”(《灵 枢。九针》),即刺阳明可以产生气血、补益气血,气血充足,筋脉得养,痿证则缓。 9 何为“寒包火”感冒?如何治疗? 风寒外束,肺热内郁,称为“寒包火证”,而见咳嗽喑哑,气急似喘,痰液粘稠,口渴,心 烦,或有身热者。治法:解表清里。方剂:麻杏石甘汤。 10 痹病与痿病如何进行鉴别? 痹病与痿病都属于肢体疾病,但两者在病机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痿病是由精血亏虚,肌 肉经脉失养所致,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肌肉瘦削,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 多无疼痛。痹病由于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出现关节酸楚疼痛,麻木 重着,屈伸不利,甚至肿大灼热。其鉴别要点在于肢体有无疼痛。 11 痹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基本原则是什么? 治疗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辩证要点:①辩邪气偏盛:风寒湿热之邪为病各有偏盛: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风胜;疼&&&&痛剧烈,得热痛减为寒胜;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湿胜;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为热盛; 病程较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者为痰瘀交结。②辨虚实:发病急,病程短,病势重,多属 实证;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痛势缓,多属虚、或虚实夹杂。本病后期病情复杂,虚实夹杂, 正邪虚实,当明辨主次。 12 行痹的主证特点、治法和代表方剂? 主症特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可涉及多个关节。治法:祛风通 络,散寒除湿。方剂:防风汤加减。 13 哮与喘的鉴别。 病机不同:哮病乃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而成。喘证由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劳欲,久病致邪雍于肺,宣降失司,或肺失主气,肾失摄纳而 成。 临床表现不同:《医学正传 哮喘》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 声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者以息者谓之喘。”哮病与喘证均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 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 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14 简述哮病发作期冷哮证的症状、治法与代表方剂。 主症:呼吸急促,吼中有哮鸣音,胸膈满闷如塞。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剂:射干 麻黄汤。 15 喘脱症状、治法与代表方剂? 主症: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动则喘剧欲绝。兼症:心慌,烦躁, 肢厥,面青唇紫,汗出如珠。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剂: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 沉香、蛤蚧。 16 眩晕(风阳上扰)主症、治法及方药?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头胀,遇劳或恼怒加重。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 藤饮(天麻 钩藤 石决明 牛膝 栀子和黄芩 杜仲 茯神 桑寄生 益母草和夜交藤) 17 肝阳头痛的症状、治法与代表方剂 ? 主症:头胀痛,或抽掣而痛,两侧为重。治法:平肝潜阳。方剂:天麻钩藤饮。 18 太阳、阳明、少阳、厥阴证头痛的部位及引经药。 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羌活 防风 川芎 蔓荆子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知母 葛根 白芷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柴胡 黄芩 川芎 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藁本 吴茱萸 19 中风(中脏腑)的辩证分型及代表方。 风火闭窍——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痰火闭窍——羚羊角汤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痰湿蒙窍——涤痰汤配合苏合香丸鼻饲 元气衰败——参附汤&&&&20 简述绝经前后诸证肾阴阳俱虚证的症状、治法与代表方剂。 肾阴阳两虚 主症:绝经前后,头晕耳鸣,健忘,乍寒乍热,颜面烘热,汗出恶风,腰背冷 痛,月经紊乱或闭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益阴扶阳。方剂:二仙汤合二至丸。 21 简述“五更泻”的病因病机、治则及代表方剂。 病因病机: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下趋肠道而泻。黎明之前 阴寒较盛,阳气未振,故见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故称“五更泻”。治则:温肾健脾,固涩 止泻。方剂:四神丸(补骨脂温肾助阳,肉豆蔻温中健脾,吴茱萸辛热散寒,五味子酸收止 泻)。 22 简述虚劳的辨证要点。 ①五脏气血亏虚:因虚劳证候繁多,但总离不开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由于气血同源,阴阳 互根,,故虚劳的辩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各种原因所致的虚劳证,在脏腑 气血阴阳损伤方面往往互相影响, 由一虚渐致两虚, 由一脏而累及他脏, 使病情复杂和严重, 辩证时需注意。 ②辨虚劳病因,分清主次兼症有无:引起虚劳的原发病是否存在,久病者常有较多兼症,应 仔细分辨。故临证时应分清标本主次,轻重缓急和虚实夹杂,以正确辩证施治。 23 简述咳嗽的辨证要点。 ①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 卫表证,多属邪实。内伤咳嗽,起病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史,常兼他脏病证。由他脏及肺 者,多因邪实致肺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②辨虚实寒热: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者多属实证,而内伤咳嗽中痰湿、痰热、 肝火多属邪实,日久伤肺,可与正虚并见。 24 简述痰饮的辩证要点(辨寒热除外)。 ①辩痰饮停聚部位:饮停胃肠者为痰饮;饮流协下者谓悬饮;饮溢四肢者谓溢饮;饮停胸肺 者为支饮。 ②辨虚实:痰饮以实证居多,但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证,其本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 水湿,其标则为水饮停聚部位郁久化热,但在病程的不通阶段,或表现以本虚为主,或以标 实为主。 25 简述甘温除热法的病机、治则及代表方组成。 病机:脾胃气衰,元气不足,阴火内生而致发热(气虚发热)。治则:甘温除热。方药:补 中益气汤(黄芪 白术 党参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26 水肿(风水泛滥)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急骤,往往伴有外感风热证或风寒证。治法: 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剂:越婢加术汤加减。 27 便秘(气机郁滞)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大便干结,欲便不得出,腹中胀满。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方剂:六磨汤。 28 泄泻(食滞肠胃)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组成。 主症: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治法:消食导滞。方药: 保和丸(山楂 神曲 莱菔子 陈皮 半夏 茯苓 连翘)。&&&&29 阳黄(胆腑郁热)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组成。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 黄 芩 半夏 大黄 枳实 白芍 甘草)。 30 紫斑(热盛迫血)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感受风热或火热燥邪后,肌肤突发紫红或青紫之斑点或斑块。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止血。方剂:清营汤。 31 汗证(肺气虚弱)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组成。 主症:汗出恶风,动则益甚。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黄芪 白术 防风)。 32 心悸(水饮凌心)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眩晕,心悸,肢面浮肿,下肢尤甚,甚至咳喘,不能平卧。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 水。方剂:苓桂术甘汤。 33 不寐(痰热内扰)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治法: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剂:温胆汤加黄连、瓜 蒌。 34 咳血(阴虚肺热)的主证、治法与代表方剂? 主症:咳嗽少痰,痰中带血,经久不愈。治法:滋阴润肺,降火止血。方剂:百合固金汤。 35 肺胀(痰浊壅肺)的症状、治法与代表方剂。 主症:胸满,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治法:化痰降逆。方剂: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36 简述辨脓的要点。 及时正确辨别脓的有无,脓肿部位深浅,然后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根据脓液性质,色泽, 气味等变化,有助于判断体质盛衰,病情的顺逆。 37 疖、痈(正虚毒恋)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一处肿块减退,他处肿块又起;兼有壮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舌红,苔薄腻, 脉虚数。治法:益气补血,清热托毒。方剂:托里透毒散加减。 38 简述外科疮疡发病阶段、以及针对不同阶段内治法的治疗原则。 初起期:总治疗原则是消法,即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邪毒不致结聚成 脓。 成脓期:总治疗原则是托法,即用补益气血和托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 扩散和内陷。 溃后期:总治疗原则是补法,即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39 脑震荡(气滞血瘀)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疏肝活血安神——柴胡细辛汤 40 肺癌(阴虚毒热)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咳嗽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甚则咳血不止,胸部灼痛,低热或壮热。治法:养阴清 热,解毒散结。方剂: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1 肝癌(肝胆湿热)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主症:右胁下结块,按之疼痛,身目俱黄,可有发热。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方剂: 茵陈蒿汤加味。 42 乳痈(热毒炽盛)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急性乳腺炎) 主症:肿块逐渐增大,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搏动性疼痛,壮热不退,患部拒 按,及形成脓肿的症状。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方剂:瓜蒌牛蒡汤和透脓散。 43 疝气(肝肾阴寒)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喜暖畏寒。治法:温化寒湿,疏肝理气。方剂:天台乌药散 加减。 44 外痔(脾虚气陷)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外痔脱出,便血。治法:补气提升。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45 脱疽(湿热下注)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直肠脱出嵌顿,不能自行回纳,红肿,肛门痉挛,大便燥结,发热,口干口臭。治法: 清热泻火,利湿通便。方剂:凉膈清肠散。 46 脱疽(瘀血阻滞)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组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症:患肢暗红、 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桃红四物汤 加减。 47 带状疱疹(肝经郁热)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 主症:皮疹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等。治法:清泻肝火,解毒 止痛。方剂:龙胆泻肝汤。 48 感冒(风热犯表)的主证、治法与代表方剂。 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黄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弹 簧粘稠。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剂:银翘散加减。 49 崩漏血瘀型的主症、治法及方药。(功血) 主症: 经血骤然而下或淋漓不断,或闭经数日又忽然暴下,色暗质稠,夹有血块,下腹胀痛, 块下则减。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方剂:四物汤合失笑散。 50 简述阳虚发热的病机、治则及代表方组成。 病机: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火不归原,虚阳外浮。治法:温阳补肾,引火归原。方药:金 贵肾气丸加减(附子 桂枝 六味地黄丸) 51 简述内伤发热的辨证分型及代表方剂。 气郁发热—丹栀逍遥丸 瘀血发热—血府逐瘀汤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阳虚发热—金贵肾气丸 52 简述肠痈湿热证的症状、治法与代表方剂。 主症:腹痛加剧,有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锁乳突肌斜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