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高中生应不应该带手机带手机上学被劝退,这处罚是不是太过头了

头 条 ┆ 河北12名高中生携带或使用手机被劝退 你怎么看?
新朋友点蓝字“安阳市教育局”免费订阅我
今年3月初,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下称沧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陆续被劝退,随后引起热议。22日,沧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复媒体采访时表示,已经确定该校12名高中生因携带或使用手机被劝退后暂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调查。
△沧州一中的处分通报
3月27日上午,多名被劝退学生的家长称,已多次找学校协商未果,孩子至今没有返校。校方称,12名学生被劝退是因为违反校规,“严肃执行校规,体现了学校为大多数学生负责的担当。”但教育专家则认为,因为携带或使用手机被学校劝退处罚过于严重,并不符合相关教育法规。实际上,不止河北沧州一中,广西、江西等地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到底可不可以带手机上学,这还真成了一个问题。
一学生用手机给家里打电话被劝退
沧州一中高一学生小志是被劝退的学生之一,他是怎么“玩手机”的?“今年2月29日,老师只在班上简单说过‘以后玩手机就要被劝退’。3月9日,我身上没钱了,趁下课时间,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就被学生处的人发现了。”小志说。
△小志的手机
“孩子不该上高中玩手机,但就这么被劝退了,我们还是接受不了。”小志的父亲季先生说,3月9日下午4点下课后,孩子给家里打电话时被学校发现,当天就通知家长领孩子回家,17日正式接到学校通知“被劝转学”。
“我家孩子在课余时间练舞蹈时,用手机放音乐,学生处工作人员看到之后,就通知家长领孩子回家。”高二学生家长左女士称。
从这几位家长反映的情况看,这些孩子使用手机并不是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是在用智能手机玩游戏或者使用社交媒体,而只是打电话、放音乐而已,而且小志使用的手机只是非常普通的诺基亚手机。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学校在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27日,沧州一中微信公众号就此事发布声明。声明中称,沧州一中2014年9月搬迁新址,在校生人数达6000人,管理模式由原来的走读变为现在的全封闭全寄宿制管理。
学校曾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提供定制手机
实际上,一开始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和联通公司合作,是为保障学生与亲人通话。“联通公司免费提供定制手机,学生自愿选择使用。此定制手机可定时开通信号、不能上网、只能打接电话;为便于管理,禁止学生自带手机进校园。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手机并未达到学校限时使用、不能上网等要求。因此,校方与联通公司商定,2014年11月开始,停止使用定制手机,增设磁卡电话,满足学生亲情通话需求。”
27日,小志的班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此前,学校和联通公司确实定制了一款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限定中午和下午下课半小时左右有信号,后来发现联通公司不仅没有准确限制信号,该手机还能上网,学校才规定“学生在校带手机如被发现,将留校察看”。
△一位学生在玩手机(资料图)
学生家长找学校协商遭拒
既然曾经允许使用手机,现在又规定自带手机就被劝退,因此家长们都感到有些疑惑。接到被劝退的通知后,12名学生的家长曾找学校协商让孩子返校学习,均被拒绝。
27日,多位被劝退学生的家长称,孩子们被劝退后,家长一直向各级教育部门反映此事,至今没有接到返校通知。
沧州一中方面称,此次处理12名手机违纪学生,学校是在多次告知、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为维护大多数学生利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事后,校方已将情况向市教育局做了详细说明。
沧州一中表示,将维持对12名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严肃执行校规,体现了学校为大多数学生负责的担当。教育不是万能的,惩戒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当地教育局在回应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已经介入调查。
教育专家认为处罚过重
现在问题来了,一用手机就被劝退,学校这么规定有合理性吗?
对此,沧州一中表示,学校出台这样的规定也是应大部分学生家长的要求,根据该校声明,学校搬入新校区后,先后出现多起因手机引起的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如有学生利用手机登录不良网站、晚休后用手机上网聊天严重影响了他人休息等。很多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向校方多次反映,强烈要求校园禁止携带和使用手机等。
△资料图片
学校方面认为自身已经多次告知学生,因此劝退是合理的,但教育专家却不认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沧州一中所规定的“学生在校带手机一经发现,将被劝退,甚至被开除”,处罚过重,违反了教育法等法规。
熊丙奇解释说,“根据教育法规定,校规应该由学校、学生、家长共同来制定,学校单方面制定的校规往往带有强烈的行政意图而不是教育意图,其结果是没有维护学生的利益,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另外,日起执行实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三十七条规定,对违反中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或犯有错误的学生,应耐心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要轻易处分;不应以停课、劝退等形式剥夺学生学习权利。一定要给予学生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除了走校内程序之外,还须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目前,这些程序是否走完还有待明确。
法律人士建议可以行政诉讼
△一些学校贴出不玩手机的标签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还不止出现在沧州一地。广西、江西等地之前都曾有学生因持有手机被学校开除的先例。事后媒体采访校方,校方多解释“用手机影响学习环境”。遇到这样的事情,学生家长难道只能接受子女被劝退吗?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殿学认为,依照教育法的授权,沧州市第一中学在行使作出劝退或变相开除学籍处分时,应该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沧州市第一中学仅因为学生携带或使用手机就劝退或变相开除学籍,于法无据,没有法律法规规定携带或使用手机行为属于应该开除学籍、剥夺受教育权的行为。在合理性上,要求行使权力的部门在达到管理目的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伤害,同时还要合乎情理。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加强管理等软手段进行解决。
王殿学和熊丙奇都建议,对于这一处分,学生可提出申诉,当地教育部门应介入调查。“被劝退的学生可向行政部门申诉,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对学生使用手机应该正确引导
目前,事情还在调查之中。但不管结果如何,高中生是不是可以带手机到学校上课,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是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问题。支持带手机的人认为,信息化时代,手机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很多新观点、新事物都来自于手机,通过手机传播,年轻人不应该与社会脱节,适当使用手机是可以的。
但也有人认为,使用手机会让自制力差的学生沉溺于手机游戏而无法自拔,玩手机影响学习的例子确实不少。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像当初的个人电脑和网吧一样,任何东西都需要正确引导,一刀切的做法或许并不可取。一位化学家曾说过,要认定一种物质是否有毒,主要看它的剂量。使用手机应有一定的限度,这不光对学生而言如此,对参加工作的成年人也一样。很多家长虽然表示不能让手机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但手机最基本的联系功能还是应该有,不应该一味禁止。因此,合理引导、限制功能、限时使用才是比较好的方向。
延伸阅读:
初二学生在身体上多数开始进入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心理上也处于发展的剧变期,充满成熟与幼稚、独立意向与生活经验不足等复杂的矛盾;学习上处于明显的分化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内容逐渐深化和抽象。因此,学界常常称之为“初二现象”。
这些变化要求初二家长既不能沿用小学时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初一时的教育方法,而应在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全国六省一市的2万余个初中生家庭的调查显示,多数初二家长无论在亲子关系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采取适宜的方式来应对子女的变化。
同学、朋友成为倾诉心事首选对象
与儿童期相比,初中生与父母的相处时间逐渐减少,并很少对父母袒露心迹,转而与同伴交往密切。调查发现,多数家长不能对亲子关系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在亲子关系方面,初中生向父亲或母亲倾诉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二的数据明显高于初一。
从家长的反应来看,当子女慢慢独立从而逐渐减弱对家长的依赖时,各年级家长选择“感到欣慰”的比例均在60.00%左右,但“感到欣慰”的家长在初二阶段比例最低,而感到“有点失落”的家长在初二阶段比例最高。与小学相比,感觉亲子关系“变化不大”的比例在初二阶段明显下降。18.50%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初一12.52%,初二18.50%,初三17.36%),6.33%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初一5.32%,初二6.33%,初三6.19%)。
步入初二后,有些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家长,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些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自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10.41%的家长感受到了犹如“针尖对麦芒”的冲突(初一8.47%,初二10.41%,初三9.01%)。这些数据表明,初二时父母体会到了亲子关系的变化,但未能及时进行有效调适。
孩子需要精神支持,家长仍给物质鼓励
初二阶段是典型的学业成绩分化的时期。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各学科的综合性逐渐增强,难度逐渐加大,有的学生出现安于现状或懈怠的学习态度。因此,很多初二学生将学习问题归因于客观性因素,但家长多倾向归因于子女的主观性因素,二者对学习问题的归因明显不同。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学习不适应的原因,学生多选择“学习内容变难”“学习科目增多”,强调学习的客观原因。而分别有61.63%和59.45%的家长认为子女学习问题是由“学习不用功”和“学习方法不当”所致,强调的是子女自身的主观原因。这种对学习问题的认知不一,自然容易引发诸多亲子矛盾。
从家庭学业支持来看,学生之所需和家长之所给也存在不一致。调查表明,17.89%的初二学生喜欢“让我自己管自己”(高于“给我做学习的榜样”“买学习资料”“鼓励和肯定我”“辅导我的功课”的比例),说明他们更希望拥有自主学习空间。但家长选择“督促他学习”的比例在各项中最高,所给与所需显然相悖。初二家长选择“给他买学习资料,报辅导班”和“搞好‘后勤’服务”的比例比初一明显增高,说明家长仍注重提供物质方面的学业支持,鼓励、肯定等精神方面的支持仍不能满足子女的需要。
由此可见,在学业适应困境的归因和学习需要两方面,家长和子女之间均存在着认知不一的问题。建议家长理解并按照子女的需求确定自己的角色,对于子女出现的学业适应问题,多换位思考,少主观臆断;在提供直接物质性支持的同时,更需注重精神性支持和自身榜样的作用。
近半学生选择反抗家长的压力
在情感需求上,当问及最希望和爸爸一起做哪些事时,46.51%的初二学生选择“受委屈或挫折时给我支持”(初一45.09%,初二46.51%,初三48.95%),41.07%的初二学生选择“拿不定主意时帮我分析”(初一38.48%,初二41.07%,初三44.83%),32.68%的初二学生选择“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初一27.22%,初二32.68%,初三37.86%)。表明初二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凸显,对从家长那里获取精神支持的需求愈加强烈。
但是,子女的这种情感需求变化并未受到家长重视。调查显示,初中生家长最关心子女的成长方面依次为“日常学习”“习惯养成”“健康安全”,而“情绪情感”的比例则排在倒数第二位。说明家长对子女成长的认识和精力投入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未能清楚认识并及时满足子女教育需求的变化,错过了教育指导的机会。
调查发现,初二学生情绪释放方式的需求也与家长的引导方式有所偏差。当面对父母的压力时,初二学生选择“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当亲子之间对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观点时,47.22%的初二学生选择“努力争辩,说服父母”(初一45.6%,初二47.22%,初三46.90%);而当子女不赞同家长的想法时,半数以上家长都会“和孩子一起探讨”,30%左右的家长还会“想各种办法说服他”。这既与初二学生“自我调节”的希望相悖,也易与初二学生“努力争辩,说服父母”的方式产生冲突。
比初一初三更沉迷网络
在初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玩手机、电脑”(初一34.38%,初二48.42%,初三47.69%)、“看电视”(初一34.83%,初二40.42%,初三39.96%)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年级。进一步考查学生用手机或电脑常做的事情,初二学生选择“聊QQ”“玩游戏”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年级。可以看出,初二学生上网的比例最高,而且偏重满足交往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本次调查中有关性教育的数据显示,7.14%初二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于“成人片、成人小说”(初一5.15%,初二7.14%,初三6.82%)。众所周知,网上的色情信息几乎是未经筛选和处理的,其煽动性、色情和暴力都会对初中生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缺乏监管性等特点使得各类信息良莠不齐,而初二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骗上当。因此,18.15%的初二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初一15.66%,初二18.15%,初三15.01%)。
总之,初二是一个特殊阶段,既是学习的分水岭,又是心理的巨变期。多数家长对初二子女的变化认知不足,有的还在延用以往的教育方式,自然不能满足子女的成长需求,并引发亲子矛盾,希望引起家长的关注和反思。(作者:李清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
安阳市教育局ID: anyangshijiaoyuju
这里是安阳市教育局唯一官方微信。您有需要咨询或反映的,欢迎留言。我们将给予及时回复!(关注我们即可留言↓↓↓)
方法:长按二维码 → 识别二维码 → 加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啊~哦~ 您要查看的页面不存在或已删除!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或者点击链接继续浏览《云浮时刻网》
您可以点击链接回到 ^_^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云浮时刻网 YFCNN.COM 版权所有热议:带手机上学被劝退,处罚是否“过头”?
近日,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陆续被劝退一事,在网上引起热议。沧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已确定该校12名高中生被劝退后暂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调查。
然而,对于处罚是否“过头”的讨论,远未平息。针对这一事件,多项网络调查显示,舆论对沧州一中的批评声要大于支持声。@新浪河南发起的投票显示,1万名参加投票的网友中,69.6%选择“支持学生,应该有自由”;仅9%的网民表示支持学校。@新浪河北发起的投票吸引了两万人次参与,也有超过八成网友表示支持学生。
校方:维持对12名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
3月27日,沧州一中官方微信公号就此事件发布声明称,维持对12名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严肃执行校规,体现了学校为大多数学生负责的担当”。声明还称,此次处理12名违纪学生,学校并非是“不教而诛”的突然之举,而是在多次告知、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为维护大多数学生利益而作出的无奈之举。记者就此事致电校方,未得到任何答复。
沧州一中校方曾表示,已将情况向市教育局作了详细说明。但记者致电沧州市教育局,该局两位副局长刘建成和韩茂华均表示对此事不太了解,不负责这一块。而负责此次事件的副局长李金柱电话接通后,一直无人接听。
据了解,沧州一中自2014年搬迁至新址后,实行全封闭全寄宿制管理,部分家长为了方便与孩子的联系,便给孩子配了手机。学校在旧址时就规定学生禁止携带手机,但效果并不明显。
搬到新址后,学校曾与联通公司合作定制可定时开通信号、不能上网、只能接打电话的手机,每月包月费用为18元,同时也在校园内安装磁卡电话,学生自愿购买电话卡使用,包月费用为10元。学校在声明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告诉记者,当时学校允许在校使用联通定制手机,目前还没有听到有关学校取消联通手机的消息,也没有看到官方消息。
家长: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学生带手机并不是个别现象,“一间宿舍8个学生,一般都有2~4人带手机,但大多数孩子控制的比较好。很多学生只是在放学后偷偷给家里打电话,也有极个别同学熄灯后躲在卫生间给家里打电话。”
这位家长提到,去年曾有过学生携带手机被予以留校察看处分的情况发生。今年3月,班主任在家长QQ群里转发了学校的通知。通知称,学校将于寒假后加大对学生携带手机的管理,一经发现予以劝退处理。
据了解,部分家长对学校劝退携带手机学生的决定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规定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家长玩手机都上瘾,何况孩子。”“支持学校严格管理。严是爱,宽是害。”
一位家长在家长QQ群中说,一些学生利用手机考试作弊、看色情网站,也会借给没有手机的同学使用,在个别宿舍还存在合资买手机的现象。“用手机太影响学习了,我们坚决支持学校的规定。”另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也表示,孩子需要和家长联系时,可以借用班主任的电话或老师办公室的电话。
“其实,也有部分家长对学校劝退学生的规定并不赞成。”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私信记者,虽然家长都盼着学校严格管理,但就这么劝退,确实不太合理。
这位家长坦言,虽然学校一直禁止带手机,总担心孩子有问题不能及时联系家长,所以私下让孩子带了手机,“但去年被学校查到过一次,还给了处分,元旦以后就不带手机。我觉得老师处理的对,严格管理是必要的。对于学校禁止携带手机,我是支持的。但3月开始执行新规定,一下子就劝退12个学生,我个人持保留态度。”
专家:劝退处理显然“过头”了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看来,劝退处理的规定显然“过头”了。学生的确应当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但校规制定时不能由学校行政部门单方面制定,必须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意见,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审议通过,学生是有参与权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沧州一中的校规已明显超出上位法——日起执行实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该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对违反中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或犯有错误的学生,应耐心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要轻易处分;不应以停课、劝退等形式剥夺学生学习权利。第三十八条则规定,给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处分的,除经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校长批准等程序外,还须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沧州一中对学生进行劝退处分,没有组成独立的调查委员会、举行听证会等程序,而是学校单方将学生劝退。”熊丙奇说。
据了解,此次被沧州一中劝退的学生有两名高一学生、两名高二学生和8名高三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四项基本权利。“因带手机上学被劝退的处理不但侵犯了学生的教育发展权,对学生的身心也会造成巨大压力和影响。”孙云晓说。
孙云晓建议,应对违反校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或一些变相的处理,通过教育使其改正,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教育”而不顾未成年人本身的受教育权。
“如果真是从教育学生出发,那么学校应该反思所作所为,是否真的站在育人角度。对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是为了学校‘好管理’,这不是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熊丙奇说。
[责任编辑:专家:杀鸡儆猴只为管理不为孩子
  未来网北京3月28日电(记者 李盈盈)“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校规必须服从教育法。沧州一中因学生使用手机就劝学生退学的做法过头了,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才能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告诉未来网记者。
  "杀鸡儆猴”的粗暴管理对学生无益&
  针对沧州一中12名学生因在校带手机违反校规就被劝退一事,未来网记者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他表示,近年来,很多学校为管理好学生,出台了禁止男女生单独相处等比较严苛甚至被舆论称为“变态”、“奇葩”的校规。
  熊丙奇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只是为了学校“好管理”,这不是现代学校管理模式。沧州一中对12名学生的处罚过重,违反了教育法。
  学校在处理学生时,声称是依照校规,可是,在熊丙奇看来,“这些校规是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土校规’,没有法律效力。”
  “校规不能与上位法(规)冲突。”熊丙奇说,“而河北沧州一中的校规已超出上位法,日起执行实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三十七条规定,对违反中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或犯有错误的学生,应耐心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要轻易处分;不应以停课、劝退等形式剥夺学生学习权利。”
  熊丙奇还表示,校规制定时不能由学校行政部门单方面说了算,必须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意见,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审议通过。
  学校在执行校规对学生进行行政处分时,应该组成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并举行听证会,然后根据事实,依规处理。
  沧州一中此次的处分通报称,“以下学生自2月29日学校宣布手机违纪处理新规后,无视学校制度,在校内携带或使用手机。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予以劝退。”熊丙奇表示,从媒体报道得知,沧州一中并没有依照民主决策程序,而是校方单方面将学生劝退。
  “如果真是从教育出发,学校应该反思其所作所为是否以学生为本。简单、粗暴的管理是‘杀鸡儆猴’,不是现代学校管理模式,不适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熊丙奇补充道。
  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呼唤依法治校&
  据悉,此次被沧州一中劝退的学生中有两名高一学生,两名高二学生和八名高三学生,她们都是未成年人。
  对此,周洪宇表示,2015年两会时他就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加快教育立法进程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建议,希望尽快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周洪宇认为,教育立法是实现教育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立法,应当在人大主导前提下,建立健全公开听证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专家顾问咨询制度、委托立法制度和公众报告制度等,以推进教育法治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
  “十二五”期间,全国人大确定了“六修五立”的教育立法计划,在周洪宇看来,我国教育立法工作仍然进展总体缓慢,他建议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尤其要加快制定《学校法》、《学前教育法》和《家庭教育法》等新的教育法律。
  目前,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200多万所,但至今没有制定《学校法》。2014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遇难学生家长找学校讨说法,责备学校当晚为何不点名,令学校进退维谷。
  学校究竟有没有责任、有多大责任,都无现成法律依据可供参考。
  《学校法》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根本保障,旨在解决学校办学与发展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其中涉及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区、学校与校长、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等方面的多种教育法律关系。周洪宇说:“要加紧制定《学校法》,以法律形式来保障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而且,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基础。
  周洪宇指出,“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的依据,是学校管理运行的‘宪法’,全面实现依法治校,要求学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在周洪宇看来,沧州一中此次对12名学生因带手机给予退学处理的规定显然过头了,学生是应当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但是,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学校的校规必须服从教育法。
  周洪宇表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既要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又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并建立教师、学生的申诉机构,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这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
后续:失学20天 渴望重返学校
  未来网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贺卓辉)今天是小娟离开学校的第21天。据小娟的父亲季先生讲,这21天里小娟没有出过一次家门。
  15岁的小娟曾经是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沧州一中)的一名高一学生。之所以说是曾经,是因为21天前,小娟因为打电话被学校劝退。
  日下午,小娟使用一款老版诺基亚手机给母亲打了一通电话,恰好被教务处的老师看到。季先生清楚记得班主任说的话:让小娟回家反省七天,听候处理结果。
  班主任说,孩子下次要注意。季先生当时听到这句话,觉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没想到的是,听候处理的结果第二天就出来了:小娟要面临转学。
&&& 心理压力大 曾在学校整晚失眠
  被劝退回家后,没有办法上学,季先生规定小娟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在家自学。
  季先生说,小娟每天按照学校大概的进度进行自学,但是自学的进度很慢。由于没有老师讲解,理科课程很难理解,只能依赖参考书。
  受教育程度所限,季先生没办法对孩子的功课进行辅导。
  学习累了,小娟会在自己的院子里转几圈,但是20多天来没出过一次家门。
  除了课程跟不上之外,最让季先生担心的还是小娟的心理状态。有一天中午,小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季先生喊女儿,没有任何回应。
  “我走过去拉了一下她的手,一摸手凉了,我以为她出了什么意外!”
  季先生说,感觉当时自己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如果孩子想不开怎么办?季先生的担忧也许不是危言耸听,小娟在回家之前,曾面临着失眠的状况。
  小娟所在的宿舍所有人打鼾,这让她晚上很难入睡。据季先生介绍,小娟的那个电话,就是在前一天晚上失眠而导致迷迷糊糊的状态下打的。
  “你有错,但不至于付出失学的代价”
  失学的20多天,季先生每天都会劝导小娟。
  “我跟我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有错,但错误的代价不是失学。”
  季先生说,那天女儿之所以给家里打电话,是因为小娟母亲和其他人产生了矛盾,最后还进了派出所。
  小娟因为担心,所以给母亲打了那通让她求学之路发生巨大转折的电话。
  2015年9月,小娟以581分的成绩考入沧州一中的普通班。当时普通班的录取分数线是550分,小娟超了30多分。据班主任介绍,小娟的成绩在班级排名20名左右,年级排名在1200名左右。
  据沧州市第一中学致《南方周末》的一封信中介绍:“沧州市第一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沧州市高中教育的龙头学校,河北省著名中学。2014年9月搬迁新址,在校生人数达6000人,管理模式由原来的走读变为现在的全封闭全寄宿制管理。”
  今年2月29日,沧州一中正式施行新规,不准学生使用手机。但是在季先生看来,这一新规定并不是十分严格。季先生相信自己的女儿也会再次返回学校。
  第二天,季先生听到电话那头的声音却是:我们经过研究决定,孩子要转学。
  沧州一中在致《南方周末》的一封信中表示,此次处理12名手机违纪学生,学校并非是“不教而诛”的突然之举,而是在多次告知、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为维护大多数学生利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季先生否定了这一说法。“那是一部不能上网、不能听歌的老手机,孩子除了首次用手机打电话被发现外,没有其他问题。”季先生说道。
  失学20天,下一步怎么办?
  在20天时间里,季先生曾多次向校领导、教育局领导发短信求助,但均未收到任何回复。在这20天时间里,小娟最担心的也是自己还能不能重新回到学校。
  季先生说,每次回到家,小娟唯一和他主动交流的话题就是还能不能回到学校。除此之外,父女俩再没有更多话。
  “她是真的很渴望回到学校。”季先生说。
  因为担心母亲而打了一通电话就被学校开除,季先生真的不知道,等孩子长大后该如何向她解释。
  沧州一中给季先生的解释是:孩子先转学到其他学校,等下次组织插班考试的时候,如果成绩合格了,还可以再回来。
  “如果下次考试不让我们回来怎么办?”季先生满心的质疑。
  季先生也曾尝试过,如果女儿真的被沧州一中劝退了,还能不能转去其他学校。最后的结论是:很难。
  三线城市的现状是,转到其他学校得“求人”,季先生无人可求;同时,转学到其他学校要交6000元的借助费,对于夫妻双方工资微薄的家庭来说,季先生无法承担这一费用;其他学校需要走读,离家又太远,15岁的小女孩根本承受不了。
  这三个问题,季先生的家庭承担不起,也解决不了。
  “我们尊重学校领导的管理意见,希望给孩子一个真正改正错误的机会,希望能早日返校!”季先生最后补充说。
  沧州一中校友:“因材施教”祖训不能忘
  12名学生使用手机被劝退事件在沧州一中校友中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未来网记者联系到几位曾经就读沧州一中的校友,他们纷纷表示,母校的做法真的“过了”。
  一位大学生校友在接受采访时称,“对于沧州一中这次事件来说,我觉得学校完全不应该这样,怕手机影响学生是好的,但方式不能过于偏激,要充分考虑原因,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孔子时期尊崇的因材施教,难道现在就忘了吗?完全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处理问题。还有一点。其它一些好的学校在管理上从来没有这个样子,为什么他们的升学率会那么高呢?”
  一位已工作的校友也表示:舆论环境至此,沧州一中敢于坚持,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点吧。第一,没有学会和媒体、舆论相处,对于一所三线城市的高中而言,很难出现在聚光灯下。第二,就是权力掌握在校方手里面,这种权力,不只是说师生之间,而是说监管它的市教育局也很难办,沧州一中是市一中,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
  沧州一中曾表示,劝退这12名学生是为了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在另一位校友看来,这一惩罚措施“并不能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应采访者要求,小娟为化名)
“放弃”学生不是教书育人的目的
  近日,一则《沧州一中劝退12名携带或使用手机学生》的新闻火遍了各大新闻网站和社交平台,关于校方处理是否合适的讨论不绝于耳,但从主流媒体的声音来看,仍是觉得这样的“管理”过于严格了。
  首先,我们要整理清楚一些基本事实,以免造成信息不对称下的交流阻碍。河北沧州第一中学在其官网发布的致《南方周末》的一封信中提到:此次处理12名手机违纪学生,学校并非是“不教而诛”的突然之举,而是在多次告知、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为维护大多数学生利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事后,校方已将情况向市教育局做了详细说明。
  沧州一中看似“情有可原”的说法,确实难以让人“指责”。毕竟校有校规,外力的强制介入校园的管理,可能维护了12名学生的利益,但未必维护得到了其他更广大学生的利益,乃至于说是否存在“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利益”这样一种可能性。
  是否会出现不服管的学生影响其他人的学业,这样一种可能?假使我们人为的去制造一种伦理悖论的环境,是否存在一个大多数学生与12名被劝退学生之间的利益对抗呢?这是一种人际利益与校园管理的缺憾,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为了另一个相对多数人的利益就去让处在少数群体的孩子的利益蒙受损失?
  这般想来,貌似我们也为“学校劝退学生合理”找到了理由。但是,学校是什么场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学生们个个知书达理、学富五车、循规蹈矩,那还需要学校干嘛?育人,育人,把坏学生变成好学生,把学生错误的一些做法纠正过来,这也是开设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如果是因为觉得学生“坏”,而想要“放弃”,这又是否是一种责任的推卸呢?除非这些学生已然是犯下了很难被原谅的错误,否则这样的处理结果还是会让人心生异议的。
  我们的教育不是把学生变成自私利己的人,难道学校要告诉那些还留在学校的学生们,“如果不是好学生,那就离开这个学校”?不是好学生,不代表就是一个坏学生,非此即彼的规则式的区分,是会留下教育隐患的。换言之,我们的生活是否已经被灌输了等级鲜明的对立观念?由学校表现出来的“不要与差生为伍”观念的背后是教育歧视,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犯下了特别严重的错误,“勿以恶小而不为”说的对,不过学校就不该有“任重道远”的决心吗?
  笔者也并不想要用舆论的“逼迫”去让沧州一中感受到什么压力,只不过“维持对12名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是否有点令人寒心呢?退后一步,又是否有什么补偿措施让这些孩子继续在校园里上课呢?校规不能大于教育法,我们不能剥夺孩子们的受教育权,希望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也能找到一种解决之法,妥善安排这些被劝退的学生。
  (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周成洋)
12名高中生带手机被劝退 权力太任性
  3月初,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下称沧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陆续被劝退,随后引起热议。沧州一中微信公号就此事件发布声明称,维持对12名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严肃执行校规,体现了学校为大多数学生负责的担当。”(新京报)
  在任何一个高中,学生因使用手机被劝退,都不是小事,不管课堂上还是生活中,何况是12名学生因为“带手机或使用手机”而被逐出校门,引起热议之外还要用学校公号“广而告之”,加上“校规、对大多数负责”的冠冕理由,权力真是任性。
  义务教育段学校不能轻易开除学生,那叫“不能剥夺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高中段学生的受教育权一样要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未成年人接受高中教育在当今甚至关乎个体在社会的生存权,学生除非违反开放社会意义上的法律,对学生劝退不该是高中学校随意就有的权力,学校治理也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适用所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应该成为学校章程制度的上阶遵循,学校以校规说事开除学生,首先要看有没有触犯相关法律,而这也是依法治教的应有之义。
  学校开除学生的所谓“法器”即校规,自己是否合法,本身就要厘清。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校规应该由学校、学生、家长共同来制定,因为校规牵涉多方利益,等于是各方进行博弈平衡的契约,给家长打个电话就遭致开除的校规是如何出炉的?校规章程一定要合乎程序公正,为了减少管理成本学校单方面制定使得家长、学生“被代表被无视”的校规本身就有问题,拿这样的校规代替各级上位法,学校为依法治教树立了坏典型,其精神法律层面的副作用将会荼毒学生心灵很久。
  此事还反映沧州一中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上的落后。在信息接受也是受教育机会的时代,上学带手机咋就让“冒学校之大不韪”?为了学生安全、方便出行,在小学生中持有手机都不新鲜的当下,高中生咋就不能带手机了?怕学习分心,怕增加管理成本,这些都是堵塞办法,有没有在尊重教育规律前提下,在管理方法上做出更人性、更与时俱进的疏通改进?恐怕还是“唯分数论”“考试第一”的落后教育理念,让手机在高中失去话语空间。
  12名学生使用手机被劝退,还被冠以“为大多学生负责”的理由,难道“为大多学生负责”就可以对个别学生侵权?典型的“以集体的名义对个体的伪正义”,它正是权力滥用的典型表现。“以大多的名义”进行粗放管理的方式其实违背教育规律,教育应该是“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里的“学生”不是集体概念,而是每个学生个体,所以说“为大多学生负责”因为手机开除哪怕一个学生,都是伪命题。
  高中生带手机被劝退有多么滑稽?!校规是否合法还没搞清,却成了权力滥用的帮凶,依法治校的血液如何融进学校章程、学校治理的血液里,看来我们待做的工作还真不少。
  (未来网评论员 程振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生举报被劝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