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那么最后的生产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中国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7.4%?不靠谱的数字要自己算三遍
我的图书馆
中国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7.4%?不靠谱的数字要自己算三遍
&中国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7.4%?不靠谱的数字要自己算三遍 ( 01:10:00)
2015年中美GDP之比是470=1.08。而中国劳动力和美国的比例是7.75/1.85=4.19。即中国用4倍于美国的劳动力,创造了略多于美国的产品和服务,显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勉强超过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才是比较真实的数字。
正确认识自己才是追赶对手的第一步,一味拔高自己或无谓的自我矮化、妄自菲薄都是可笑的行为。
最近这个新闻转疯了,100/7.4=13.5倍,这意味着一个美国人干活顶十几个中国人,想想也够惊悚。但是!但是!我就是看不懂这个数据是怎么算出来的。
先引用一下原文:
9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2015年,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7318美元,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与美国的98990美元相比,差距更大。
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6%,2015年已达到40%;相当于美国的比重也从2.1%提升到7.4%。
哦,大观察者网也转了:《》
单位劳动产出就是劳动生产率,新闻自己做了标注。具体计算方法是产值除以劳动人口。我们先看看去年统计局给出的数据: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王希)国家统计局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
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经初步核算,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公报显示,2014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新华社发表的国家统计局数据,由不得我不信。那么2014年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了72313元,折合美元是多少呢?
如上图,人民币汇率2年来最高6.1,最低6.7,而且2年前基本维持在6.2左右。那么我们从窄计算,按照6.3的比例,结果是11478美元。怎么两年过去了,中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倒变成了7318美元呢?就算考虑到现在美元强劲,7318美元也只能换4.9万人民币,相当于2014年的68%。这数据放出来,大家信吗?
再看相对数据,中国劳动生产率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查了光明日报登载的统计局数据,中国2015年劳动人口是7.75亿:
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30日发布。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0万人。
全世界有多少劳动力呢?我又找到了另外两个数据:
人口:2015年,全球劳动适龄人口(16-65岁人口)将达历史峰值,占66%。新研究也将显示,全球人口将于2050年后停止增长(乃至下降)。人口问题讨论内容将首次从“人口爆炸”风险转向人口下降关切。
报告称,截止2015年年中,全球人口总量已达73亿,即在过去12年中增加了约十亿人口。而在接下来的35年里,超过一半的人口增长将集中在以下9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美国、印尼和乌干达。
未来的事情暂且不管,眼下的数据是可靠的。2015年全世界的劳动人口是73*66%=48.18,是中国7.75亿的6.2倍。如果中国(大陆)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世界平均水平就是中国的2.5倍。换句话说,全球GDP应该是中国GDP的6.2*2.5=15.5倍。1/15.5=0.%,这就是中国GDP占世界的“合理”比率。
实际上呢?2015年世界GDP总量为77.3万亿美元,中国GDP为10.3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13.5%!谁为这个误差负责?
如果我们承认2014年的数据是准确的,而且保持了7%的增长率。那么正确算法是=77375元。按照当前汇率(实际上2015年时更高)折算为11548美元,除以美国的98990美元,大概是11.7%,即美国的八分之一弱。在不进行购买力换算的前提下,我们以美国4倍多的人口,更高的劳动力比率,完成了美国一多半的GDP,八分之一的数据比较能接受。至于“统计局”的7.4%,天知道是哪里来的。
同样按照这个数据计算,2015年世界人均劳动生产率是1.6万美元,中国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2%。(如果按照当年汇率计算,约80%)
但我本能地觉得这个数据依然不能体现当前的现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比中国人穷的人口显然远远多于比中国富裕的人口,而中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不到。如果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道中国前面的少数发达国家把平均经济水平推得如此之高吗?五六年之前,油价还没跌,南非、俄国、埃及的名义GDP比中国还高的时候,中国已经明显地占据了世界水平的中游。现在这几个不算小的国家已经跌到了中国身后,难道中国还比平均经济水平低那么多?
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前面所有的工作都没有经过购买力折算,直接把一二三产业的GDP加在一起计算,再除以总的劳动力数量(理论上还要考虑劳动时间的差异)。但实际上,相当比例的GDP是不能放到一起折算的。
中美汽车产业各自耗费同样的劳动时间,我们当然可以考察两国生产线分别制造了多少汽车,看看美国人用先进生产线制造的汽车数量,是中国低效生产的多少倍。但问题是,西方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高生产率同样推高了第三产业的工资,而服务业的自动化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在发达国家和中国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在美国卖100美元的按摩服务,到中国也许只要50元人民币——但两者的数量和质量完全可能差不多。之所以中国的按摩师不去美国工作,拉低美国的服务业价格,原因不是服务质量差异,而是签证和太平洋拦住了他。
这意味着并不能简单地按照GDP数量来衡量最终产品的数量,当然也不能简单地用GDP除以劳动力(劳动时间)来计算两国实际生产效率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要对GDP进行购买力平价处理。按照IMF经过购买力折算后的数据(ppp),2015年中美GDP之比是470=1.08。而中国劳动力和美国的比例是7.75/1.85=4.19。即中国用4倍于美国的劳动力,创造了略多于美国的产品和服务,显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勉强超过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才是比较真实的数字。
诚然,25%这个结果展示的差距也很骇人。它说明美国劳动力素质高,更说明美国在近两个世纪的工业化过程中,积攒了比中国人均数量更多的先进机器和操作经验(以及丰富的资源),所以他们才能以一敌四,凭3.2亿人口称雄世界,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才是追赶对手的第一步,一味拔高自己和无谓的自我矮化、妄自菲薄都是可笑的行为。
【扩展阅读】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8.6%,明显高于美国1.6%的水平
&原图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视觉中国
中国保持较高速增长,但单位劳动产出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7.4%。
  9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2015年,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7318美元,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与美国的98990美元相比,差距更大。
  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6%,2015年已达到40%;相当于美国的比重也从2.1%提升到7.4%。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时,经济增速也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时,经济增速亦减缓。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
  研究劳动生产率应以全要素生产率较科学,但中国还不具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条件。因此,统计局采用的是国际劳工组织按就业人口测算的劳动生产率(即不变价GDP与就业人口之比)。
  从劳动生产率增速看,年,中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达到高峰,增速为13.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增速略有回落,但年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仍达7.3%。
  与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8.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美国1.6%的水平,比增速较快的印度也高3.3个百分点。
  印度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特点与我国相近,但增长水平低于我国。年,印度劳动生产率增速平均为5.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大幅回落。美国劳动生产率在危机前相对稳定,年平均为2%,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年仅为0.8%,比危机前下降了一半多。
  统计局预计,中国劳动生产率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增长,提升的空间仍然较大,主要因素包括,随着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新经济行业的涌现、发展与壮大,劳动力配置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才红利逐渐显现。一方面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步完善,正逐步从以获取知识为主,向强调创新思维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这有利于未来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中国劳动力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有利于提升劳动力供给与行业需求间的匹配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增强,也有利于持续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
馆藏&4718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清朝GDP名列前茅”说近于心理战  近十年来,中国在全球GDP的排名和比例一路飚升:2003年时还只排在世界第七位,随后就大举发力,2004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英国,2006年超过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调整后数据),2010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2012年虽然排名未变,但却首次超过了美国的一半——这个排名在二战后,只有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借助日元的巨幅升值才达到过。而在同期,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从不到4%上升到10%多。  中国崛起,因此被证明再不是一种假说或者希望,而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许多人不仅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事实,并且指望通过指鹿为马的手段,继续搅乱大众的思想。  清末上海街景图  于是同样在这几年,一种“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于世界前列”的说法在媒体和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其内容主要是宣称,清朝时中国的GDP长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与当代中国占世界的经济比重基本相当。  而紧接着这种论调的评论,有的还似意在提醒,切莫因为已有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国大并不一定就必强,但另一些却是公开借着“11%、33%”之类的数字大肆发挥,把今日中国比作晚清,鼓吹(中国)GDP无用论,字里行间全是对当代中国成就的贬低与不屑。  虽然大多数人第一感觉都会惊讶于这种说法与通常的历史记忆完全不符,但由于此说声称,其数据都是出自于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相关权威著作,因此仍然很有迷惑性。有的读者甚至真被他们吓到了,担心中国如今的经济是不是也和晚清类似,外表虽然庞大,内里却没有多少意义。  实际上,这是一件通过剪裁资料、歪曲原意的方法,有意误导读者的典型事例。  麦迪森的数据如何被歪曲原意  笔者查证,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确实提出过中国在1820年和1900年,占世界经济比重大约为33%和11%的观点(注1)。  但是,麦迪森在书中同时明确声明,因为他认为用汇率换算方式,将各国各地区的GDP转换为同一种基准货币,并不能令人满意的衡量实际价值,所以他采取的转换方式是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PPPs)(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GDP进行合理比较。《经济学人》杂志用“巨无霸指数”做了形象说明:如果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但是,这种理论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观察者网)。  也就是说,虽然麦迪森在书中为了方便起见,在估测近代以前的各地区经济总量时,也使用了“GDP”作为指代的名称,但此“GDP”与现在使用的GDP完全不是同一个意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同东海带鱼和非洲带鱼,除了都叫“带鱼”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该,也不能混为一谈。  例如,作为《世界经济千年史》全书中最重要的基准年份,根据麦迪森的计算,1990年中国和日本的GDP,分别为2.1万亿、2.32万亿国际元(注2),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汇率换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实分别是0.39万亿美元和3.03万亿美元。两种换算方式的差距高达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经济千年史》的换算结果,1998年,中国、日本占全球GDP的比例分别为11.5%和7.7%(注3),中国GDP已经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众所周知,以当今通用的汇率换算方法计算,中国直到2010年,GDP才超过了日本。1998年时,中国与日本的GDP实际分别是10195亿和38570亿,中国仅为日本的26.4%。与麦迪森的估计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显而易见,两种换算方式导致的统计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间的直接比较,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用麦迪森的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计算出的中国经济规模,远远大于按汇率换算方式的结果。  所谓“清朝GDP占世界比例比现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麦迪斯的相关研究结论,必须同时使用特定的前提与条件,而故意将其与平常使用的汇率换算方式相混淆,才编造出这种似是而非的谣传。  麦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数据被人利用,作为否认中国现代经济成就的武器,一定会非常懊恼。事实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热情赞扬了中国经济在当代的复兴。  自然经济的GDP没有实际意义  确实,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位置,这一点在历史学中早就是个常识。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几乎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各地区在遥远的地理距离分隔下,所有产品,甚至包括金银这种天然货币,价值都完全不同,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比较。西方率先进入工业革命后,其它地区就更失去了与之直接比较的基础。  按麦迪森换算,在1820年时,中国和英国各占世界经济的32.9%和5.2%(注4),中国是英国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财政收入在4000万两白银上下,而英国则有5000万英磅以上,折合白银约1.5亿两(注5),英国反超中国近4倍。可见自然经济与工业化的商品经济,实在是毫无可比性可言.  因此麦迪森等经济史学家的相关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世界收入与人口的长期变化,解释导致富国成功和阻碍落后地区进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现代经济术语,主要是为了更直观的向读者进行阐述观点,而不是为了编制一份GDP历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回首过往,笔者还清楚的记得,仅仅在十多年前,海内外的许多媒体和精英们,三天两头拿着西方大国的GDP数字,来嘲笑中国的进步犹如井底之蛙。现在也许还是这些人,又开始激烈的批判起“GDP崇拜症”,甚至不惜以吹捧晚清为代价。不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且见不得中国的月亮也能圆了。  但是,无论有些人如何擅长把握媒体舆论,操纵流行谈资,事实最终仍然是无法掩盖的:  中国的GDP登顶世界第一,曾经是大多数西方学者不屑于讨论的空想。而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只要不出现全球性的意外大事,这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甚至有可能在今后十年内就会到来。而它意味着自工业革命,西方成为世界主导者以来,全球最大的力量转移事件就在我们这代人眼前发生了。对比1949年前中国陷入的历史低谷,这个客观事实确凿无疑的证明了,自那时起,中国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极其成功的。  注1:《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前言,附表“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注2:《世界经济千年史》,表A3-G,“东亚15国(地区)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1990基准年GDP水平”,国际元为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使用的货币单位,1国际元=1元1990年美元。  注3、注4:《世界经济千年史》,表B-20,“20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额,0-1998”)。  注5:英磅与白银(库平银)换算依据刘逖的《中国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国换算方法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中GDP估算笔谈之五》,按1磅比2.853两计算。
楼主发言:63次 发图: | 更多
  汉朝、唐朝、宋朝人口为什么无法过亿,而清朝能过亿?  汉朝、唐朝、宋朝人口为什么无法过亿,而清朝能过亿? 浏览次数:733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 08:02   最佳答案 最主要的原因是甘薯和玉米传入中国,这两种植物非常容易种植,可以再贫瘠的土地上大面积种,原来无法耕种的土地现在也有用了。另外就是产量很高,淀粉含量也不错(抗饿),所以可以养活很多人。  限制古代中国人口增长的除了战争就是粮食不足。一旦粮食不足,父母就会溺婴,这个就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清康乾时期,中国腹地没有大规模战争(吴三桂那个太早,不算)所以没有战争削减人口。玉米甘薯的大规模种植又解决了粮食问题,结果就是人口迅速增长。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康熙说的永不加赋,后来雍正摊丁入亩又废除了人头税。本来大家不生孩子或者生了孩子隐瞒不报是为了少缴税,现在人头税不需要了,自然人口增加,大量隐瞒的人口也没有隐瞒必要了,就纷纷露出水面。  以前中国人的主要粮食就是水稻、小麦和粟什么的,所以人口一直在3000万到6000万之间徘徊。  
  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6000万英镑,折合1.71亿两白银,1811年英国GDP3.34亿英镑,折合9.45亿两白银,1820年清朝财政收入4000万两白银,只是1811年英国GDP的1/24,是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的1/4,就算清朝财政收入十五税一,GDP折合6亿两白银,也不及1811年英国的GDP,1820年清朝GDP更不可能是英国的6倍。1900年英国的GDP达到18.85亿英镑,财政收入1.4亿英镑,清朝也突破了1亿两白银,但是英镑对白银的汇率却跌到了1比7.5,也就是说英国的财政收入是清朝的10.5倍,这时清朝已经不是十五税一了,因战争赔款,恐怕十税一都不可能,百姓负担异常沉重。因此,此时清朝GDP最多折合10亿两白银,英国GDP折合141亿两白银,清朝GDP不到英国的1/14,更不可能占世界的11%了。
  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4亿两白银,一共用时40年,普法战争,法国赔偿50亿法郎(折合约7亿两白银),只用了4年不到就全部还清。
  地板  
  历史统计:1913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产品产量:  原(粗)钢:美国3180.3万吨,德国1760.9万吨,英国778.7万吨,俄国491.8万吨,法国468.7万吨,奥匈帝国261.1万吨,比利时246.7万吨,卢森堡132.6万吨,加拿大106.1万吨,意大利93.4万吨,瑞典59.1万吨,日本41.7万吨,西班牙24.2万吨,墨西哥6.8万吨(1910),印度6.3万吨,中国4.3万吨,澳大利亚1.4万吨。  生铁:美国3146.3万吨,德国1676.1万吨,英国1042.5万吨,法国520.7万吨,俄国464.1万吨,卢森堡254.8万吨,比利时248.5万吨,奥匈帝国238.1万吨,加拿大102.4万吨,瑞典74.2万吨,意大利42.7万吨,西班牙42.5万吨,日本24.3万吨,印度20.7万吨,中国9.8万吨,澳大利亚4.7万吨,墨西哥4.5万吨(1910),芬兰0.9万吨,  煤炭:美国51705.9万吨,英国29200万吨,德国27720万吨,奥匈帝国5420万吨,法国4080万吨,俄国3600万吨,比利时2440万吨,日本2131.6万吨,印度1646.8万吨,加拿大1361.9万吨,中国1288.0万吨,澳大利亚1261.7万吨,南非798.4万吨,西班牙430万吨,新西兰191.8万吨,荷兰190万吨,智利128.3万吨,土耳其84.1万吨,意大利70万吨,墨西哥60.0万吨,印度尼西亚56.8万吨,越南50.3万吨,保加利亚40万吨,瑞典40万吨,中国台湾32.2万吨,秘鲁27.4万吨,津巴布韦22.0万吨,罗马尼亚20万吨,朝鲜12.8万吨,巴西2.6万吨,委内瑞拉0.7万吨。  原油:美国3312.6万吨,俄国1030.0万吨,墨西哥385.1万吨,印度尼西亚152.6万吨,罗马尼亚180万吨,奥匈帝国110万吨,印度105.7万吨,日本25.9万吨,伊朗25.0万吨,德国10.0万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9.0万吨,加拿大3.0万吨,埃及1.3万吨。  天然气:美国164.8亿立方米,加拿大5.8亿立方米,罗马尼亚1.04亿立方米,俄国2900万立方米,意大利600万立方米。  铁矿石:美国6297.5万吨,古巴160.8万吨,纽芬兰140.6万吨,中国135万吨(1899),阿尔及利亚134.9万吨,突尼斯59.8万吨,印度57.2万吨(1899),朝鲜41.7万吨(1899),加拿大27.9万吨,日本21.1万吨(1899),澳大利亚17.9万吨,智利1.4万吨,  发电量:美国247.52亿度(1912),德国80亿度,加拿大54.97亿度(1919),英国25亿度,俄国20.4亿度,意大利20亿度,法国18亿度,奥地利17.7亿度(1920),日本14.89亿度,瑞典14.5亿度,捷克斯洛伐克9.6亿度,西班牙5亿度,澳大利亚4.61亿度(1919),中国0.66亿度,乌拉圭0.23亿度。  硫酸:美国280.9万吨(1914),德国172.7万吨,英国108.2万吨,法国90.0万吨,意大利64.5万吨,比利时42.0万吨,奥匈35.0万吨,荷兰32.0万吨,俄国29.2万吨,日本21.5万吨,澳大利亚15.9万吨(1928),瑞典8.4万吨,加拿大4.1万吨(1919),中国4.0万吨(1949),瑞士3.0万吨,印度2.2万吨(1928),西班牙2.1万吨。  人工合成纤维:英国5200吨,法国2900吨,德国2100吨,美国1800吨,比利时1400吨,奥匈700吨,意大利200吨,瑞士100吨,加拿大200吨(1925),巴西100吨(1926),阿根廷200吨(1937),哥伦比亚100吨(1939),墨西哥200吨(1943),日本1000吨(1924),印度4000吨(1951),澳大利亚1000吨(1954),中国3000吨(1958)。  --------------------------------  1912年美国钢产量是中国940倍,就是欧洲弹丸小国比利时的钢产量都是中国的近60倍,农业国的GDP再多有什么用,就算能进口武器,却连个炮弹都不能生产,炮弹打光了,再大口径的火炮都不如一根烧火棍。
  @sunleiji 3楼
21:25:31  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6000万英镑,折合1.71亿两白银,1811年英国GDP3.34亿英镑,折合9.45亿两白银,1820年清朝财政收入4000万两白银,只是1811年英国GDP的1/24,是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的1/4,就算清朝财政收入十五税一,GDP折合6亿两白银,也不及1811年英国的GDP,1820年清朝GDP更不可能是英国的6倍。1900年英国的GDP达到18.85亿英镑,财政收入1.4亿英镑,清朝也突破了1亿两白银,但是英镑对白银的汇率却跌到......  -----------------------------  清朝财政之所以被诟病,就是因为税率太低,当然不是因为不愿意多收税,而是没那个能力收,陈旧无用的财政系统、行政系统都做不了这件事。“就算十五税一”,你以为已经很少了,其实满清的收税能力比这个还低,我记得好像有人研究过是GDP的1%。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人民的税负少。为了收这1%的税,行政部门除了正常的手续和维持费用之外,还要大肆摊派加码,中饱私囊,结果往往人民的负担增加十倍甚至几十倍,实际上可能变成平均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收入被收上去,但是朝廷拿到手的只有1%。  财政能力,跟GDP有关系,但是关系不是很大。跟财政系统是不是有力(换句时髦的话说,是不是够“现代化”)、是不是清廉有很大关系。另外,跟人均GDP关系也很大。就算你总的GDP数量极为惊人(因为人口极多),但人均GDP刚够吃饭的话,基本收不上什么税,财政上不会有什么钱。而如果人均GDP很高,那么你收它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税,人民也承受得起,财政上就可以很丰裕了。
  GDP无用论是讲不通的,除非中国的人均GDP现在刚够吃饭,那么总GDP再高,也是无用。但是中国现在除了吃饭之外,人均收入剩余还有不少(当然比起西方还是差得远),财政系统也不像清朝时候那么原始无能,所以财政能力是不比西方差多少的。  中国现在GDP的作用,大致跟十九世纪的沙皇俄国差不多,人均不如西方,但是总量不可忽视,财政能力能够同西方强国分庭抗礼。
  @sunleiji
21:25:31  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6000万英镑,折合1.71亿两白银,1811年英国GDP3.34亿英镑,折合9.45亿两白银,1820年清朝财政收入4000万两白银,只是1811年英国GDP的1/24,是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的1/4,就算清朝财政收入十五税一,GDP折合6亿两白银,也不及1811年英国的GDP,1820年清朝GDP更不可能是英国的6倍。1900年英国的GDP达到18.85亿英镑,财政收入1.4亿英镑,清朝也突破了1亿两白银,但是英镑对白银的汇率却跌到......  -----------------------------  @阿尼玛卿山 7楼
21:43:01  清朝财政之所以被诟病,就是因为税率太低,当然不是因为不愿意多收税,而是没那个能力收,陈旧无用的财政系统、行政系统都做不了这件事。“就算十五税一”,你以为已经很少了,其实满清的收税能力比这个还低,我记得好像有人研究过是GDP的1%。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人民的税负少。为了收这1%的税,行政部门除了正常的手续和维持费用之外,还要大肆摊派加码,中饱私囊,结果往往人民的负担增加十倍甚至几十倍,实际上可能变......  -----------------------------  就算大清的GDP世界第一也是农业的GDP,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农业的GDP基本上当年都消耗掉了,形成不了存量财富,而第二产业GDP除了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被当年消耗掉了还能形成大量的存量财富,这些存量财富存在于机场、码头、邮局、宾馆、学校、隧道、桥梁、广场、铁路、公路、厂房、矿山建筑、水电气供给系统、机床、大型设备、各类仪器、交通工具、军舰、枪炮等等之上,所有这些存量财富中都含有大量的钢铁、水泥,所以,衡量一国的发展水平,人均钢蓄积量是一个主要指标。清朝钢产量只有美国的1/500,人均就更不用说了。不能形成存量财富的农业GDP是无法与能大量形成存量财富的工业GDP相比较的,表现在国力上就是农业国面对工业国不堪一击。
  @sunleiji 9楼
22:08:06  就算大清的GDP世界第一也是农业的GDP,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农业的GDP基本上当年都消耗掉了,形成不了存量财富,而第二产业GDP除了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被当年消耗掉了还能形成大量的存量财富,这些存量财富存在于机场、码头、邮局、宾馆、学校、隧道、桥梁、广场、铁路、公路、厂房、矿山建筑、水电气供给系统、机床、大型设备、各类仪器、交通工具、军舰、枪炮等等之上,所有这些存量财富中......  -----------------------------  你说的不错,就是这个道理。这个GDP,如果是在1200年,那么不得了,这个国家的富强首屈一指,因为其他国家的GDP也是农业的,质量同样稀松。但在1820年,你GDP比英国高五六倍,但财政只有人家的几分之一,更何况人家还有你根本没有的众多工业品(一百万吨粮食也许在GDP上跟一艘炮舰等价,但打起来的话,前者基本等于零)。  类似的,工业产量在现在这个世界,如同1820年的农业产量一样,对国力的贡献不大了。举个例,1913年,钢产量基本上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国力。美国3440万吨,德国1340万吨,英国1070万吨,法国610万吨。钢产量不但能代表排名,而且还跟国力成比例。当时德国的国力差不多就是明显强于英国,相当于2个法国。而到了2012年,一百年过去了,钢产量跟国力就没那么搭界了。中国钢产量好像是6.5亿吨(而且产能并没有吃饱),美、日似乎都是一亿吨左右,都只是不到中国的六分之一。按1913年的标准,美日的国力都不到中国的六分之一而已。这和事实相差太远了。
  @阿尼玛卿山 8楼
21:55:23  GDP无用论是讲不通的,除非中国的人均GDP现在刚够吃饭,那么总GDP再高,也是无用。但是中国现在除了吃饭之外,人均收入剩余还有不少(当然比起西方还是差得远),财政系统也不像清朝时候那么原始无能,所以财政能力是不比西方差多少的。  中国现在GDP的作用,大致跟十九世纪的沙皇俄国差不多,人均不如西方,但是总量不可忽视,财政能力能够同西方强国分庭抗礼。  -----------------------------  中国财政占GDP的比例并不算高,根据IMF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在188个成员国中排名147位,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这也是中国社会福利支出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现在中国不是财政能力强而是信贷能力强,中国国民储蓄率连续多年在50%以上,而美国在12%左右,这使中国能有更充裕的资金用于投资,现在中国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美国的两倍多,所以,中国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在发电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诸多指标上超过美国。
  在731试验场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下,被迫接受实验的中国妇女被捆绑着,双手裸露在空气中,几个日本兵不停地用瓢舀起冰水,浇在该妇女手上。十几小时后,这双手冻得硬硬的,上面盖了一层冰。回到室内后,日本人命该妇女把手浸泡在温水中,直到双手软软地垂了下来……忽然,一个日本人使劲一捋,把此妇女双手的皮肉象脱手套一样地脱了下来,整个肘部以上的双手顿时变成了只残留极少数肉丝的森森白骨…日本人还让中国受害者把手伸入超低温箱进行速冻,完成后,中国受害者取出双手,看起来呈灰白色,上面结了一层霜,完全不象是人类的肢体了,一个日本人用短棍敲打,就象打断冰柱一样,把中国受害者的手指一根一根地打落,发出清脆的声音,中国受害者发出了绝望而恐怖的号叫。旁观的日本实习生有的吓得闭上了眼睛,随即被喝令不许闭眼。日本人还将部分中国受害者被赶入低压舱,随着减压,露出极度痛苦的表情,想叫却叫不出声,直至最终眼珠弹出眼眶、肠子等内脏从肛门挤出腹腔,流得满地都是,人体形如气球一般。  日本人不仅是为了获取人体医学数据,而且有很多更令人发指的事纯粹是为了取乐。比如说在手术摘除中国受害者的胃和小肠,把食道和大肠直接连接,让该中国受害者不断地吃东西也只能眼睁睁地饿死;比如砍下中国受害者的手和脚,然后用手术把手接在小腿上,把脚接在手臂上,还用“高明的医术”把它们接活一段时间;比如不进行任何麻醉,只是把中国受害者绑在手术台上就活体解剖,中国受害者越是痛苦地挣扎越是引起哄堂大笑;还比如把中国受害者的血液全部抽干,然后向他身躯里注入马的血液,史料称由此引起的剧烈的抽搐和痉挛“连几个壮汉也压制不住”。还有很多比这更悲催的案例,周小平不忍下笔再述……
  @sunleiji
22:08:06  就算大清的GDP世界第一也是农业的GDP,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农业的GDP基本上当年都消耗掉了,形成不了存量财富,而第二产业GDP除了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被当年消耗掉了还能形成大量的存量财富,这些存量财富存在于机场、码头、邮局、宾馆、学校、隧道、桥梁、广场、铁路、公路、厂房、矿山建筑、水电气供给系统、机床、大型设备、各类仪器、交通工具、军舰、枪炮等等之上,所有这些存量财富中......  -----------------------------  @阿尼玛卿山 11楼
22:21:57  你说的不错,就是这个道理。这个GDP,如果是在1200年,那么不得了,这个国家的富强首屈一指,因为其他国家的GDP也是农业的,质量同样稀松。但在1820年,你GDP比英国高五六倍,但财政只有人家的几分之一,更何况人家还有你根本没有的众多工业品(一百万吨粮食也许在GDP上跟一艘炮舰等价,但打起来的话,前者基本等于零)。  类似的,工业产量在现在这个世界,如同1820年的农业产量一样,对国力的贡献不大了。举个例,191......  -----------------------------  从钢铁蓄积量来看,主要国家的钢铁蓄积量有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当达到某一数值时,钢铁的蓄积量会基本达到稳定,即钢铁年消费量和折旧量大体相等。具体来看,美国在钢铁蓄积量达到20亿吨时基本出现稳定,日本在15亿吨左右出现稳定,英国为4亿吨,韩国为5亿吨。从人均钢铁蓄积量来看,美国达到钢铁总蓄积量顶点时的人均蓄积量为8.8吨,英国为7.6吨,日本在10.5吨左右时人均蓄积量开始企稳,韩国在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了9.5吨。总的来看,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化,人均钢铁蓄积量需要达到8吨~10吨。 2012年,我国的钢铁总蓄积量为68亿吨(按照5%的折旧计),人均钢铁蓄积量为5吨,远低于上述工业化国家的水平。以目前的钢产量水平,中国至少还需要10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至于工业产量在现在这个世界,如同1820年的农业产量一样,对国力的贡献不大了。这个观点不能认同。  工业才是立国之本,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还能一边去工业化一边开发出划时代的高档的F-22战机,但是到了21世纪开发第二种相对低档四代机F-35时,美国工业已经疲态尽显。一方面F-35项目不断陷入技术故障、进度拖期、预算超支、结构超重之中;另一方面,美国人把四五家航空制造厂商合并成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两家,这两家都参与了F-35的设计,而且还叫上一群欧亚盟友帮忙共同研发,不过拖期、超支、掉链子依旧。  当初美国人提出研发这种轻型四代战机是因为F-22价格过于昂贵,需要一种廉价飞机弥补其数量不足。在当时的计划中,这种战机的各项性能差不多相当于F-22的一半,造价只有其1/3,等于一个烧饼掰两半,还能更便宜。不过到现在,F-35还没正式投产,预估造价就已经超过F-22,如今这半个烧饼已经比原来的一个还贵了。  最倒霉的还是等飞机的用户,面对无休止的涨价和拖期,美军内部已经龃龉不断,那些参加F-35项目的外国盟友更惨,赔钱搭时间不说,最初设想成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的F-35由于结构超重,将来几乎只能当战斗轰炸机来用。面对中国的J-20和俄罗斯的T-50这样的重型第四代空中优势战机,只能说当初抱着美国大腿,想靠F-35为自己撑起21世纪的一片天那些国家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头号主力尚未服役就已落伍的命运。  F-35并不是美国眼下唯一的高科技烂尾工程,好歹F-35还要造。美国昔日最引以为傲的航天飞机已经被彻底放弃了,当初美国人用航天飞机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让人类了解了河外星系,看到宇宙的另一边,发现了暗物质,让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不过哈勃望远镜是用航天飞机发射到位的,也只有用航天飞机才能维护修理哈勃,现在美国没了航天飞机,只好让这只长在太空的眼睛自生自灭了,NASA预计哈勃望远镜将在2013年失去控制,再经过七八年之后自行坠入大气层。  航空航天是美国用举国之力捧红的明星产业,尚且如此,其他产业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军事工业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的技术水平,但军工造出的枪炮都不能再用来造别的机器,一旦本国没有了民用工业,军事工业也不能把军用先进技术转移到其他产业。再也没办法实现用机器造机器,用老式机器造更先进的机器这种工业化循环。只要别人的工业化循环一运转起来,积累出新一代技术,这些昔日的帝国很快就什么也不是了。  事实上美国人已经意识到这点,所以,奥巴马才高呼制造业回归的口号,希望美国重夺制造业大国的标杆,但回归这这么容易的吗?奥巴马日前在美国南部港口城市迈阿密发表演讲,鼓励私人企业与资本投资美国基建,为当地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并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但在演讲期间,一阵风将奥巴马身后一辆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吹掉,露出了某中国企业的商标。尽管奥巴马遭遇了尴尬,但其在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方面却不遗余力。然而制造业数据却令人困惑,2012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1.9%,仍不及危机前的12.1%,有分析人士预计,“美国制造”回归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目前只能说是处于初级阶段,现存的高端生产线能容纳的工作岗位数量非常有限,2015年之后,美国才可以看到再工业化产生的初步效应。波士顿咨询公司也认为,美国公司的回巢不能改变中国目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表示,到目前为止美国制造业结构性复兴的迹象寥寥无几,尚未有太多迹象表明,美国的能源成本优势已对大范围内制造业产出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溢出效应。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40来年,这40多年也是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彻底脱胎换骨转型为工业国的40年,中国工业化爆发的能量正日益显现出来,这几年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导航、载人航天、太空对接、超大尺寸钛合金构件3D打印、天河二号、J20、J31隐形战斗机、利剑隐形无人战机、052D隐形驱逐舰、054B多用途隐形护卫舰、DF31A、DF41战略导弹、DF21D反舰弹道导弹、中段反导、反卫星、激光武器等等民用、军用高科技产品的集中爆发式成长就是工业化的力量。
  @sunleiji 14楼
22:52:46  事实上美国人已经意识到这点,所以,奥巴马才高呼制造业回归的口号,希望美国重夺制造业大国的标杆,但回归这这么容易的吗?奥巴马日前在美国南部港口城市迈阿密发表演讲,鼓励私人企业与资本投资美国基建,为当地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并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  -----------------------------  美国人意识到的不是你说的那一堆,而是那些工作机会被发展中国家夺走的工人的选票,是后来你说的“为当地创造更多工作机会”。这跟当初日本人用各种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农业是一样的,为了那些农民的选票,而不是某些人臆想中的什么粮食安全之类。
  GDP无用论: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吗?(转载)  楼主:sunleiji 时间: 21:04:00 点击:217 回复:17  ***************  不是GDP无用,也不是自然经济无用,而是自然经济创造的GDP在坚船利炮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猪肥狼瘦,但猪永远只能是狼的食物。
  历史统计:1939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产品产量
  原(粗)钢:美国4789.8万吨,德国2373.3万吨,苏联1756.4万吨,英国1343.3万吨,法国795.0万吨,日本669.6万吨,比利时310.4万吨,捷克斯洛伐克242.1万吨,意大利228.3万吨,卢森堡176.2万吨,波兰144.1万吨(1938),加拿大140.7万吨,澳大利亚120.2万吨,瑞典115.1万吨,印度106.7万吨,奥地利78.0万吨,匈牙利73.3万吨,西班牙58.4万吨,中国(含日占东北,如果剔除日占东北,中国钢产量甚至不如万吨)52.2万吨,南非36.8万吨,罗马尼亚26.6万吨,南斯拉夫23.5万吨,墨西哥14.2万吨,巴西14.1万吨(1940),荷兰11.0万吨,芬兰7.7万吨,挪威6.8万吨,朝鲜5.4万吨,阿根廷2.4万吨(1940)。  生铁:美国3232.1万吨,德国1747.8万吨,苏联1452.0万吨,英国810.8万吨,法国737.6万吨,日本330.9万吨,比利时305.9万吨,卢森堡183.8万吨,印度178.7万吨,捷克斯洛伐克167.5万吨(1938),澳大利亚112.2万吨,中国107.1万吨(含日占东北),意大利100.5万吨,波兰88.0万吨(1938),加拿大84.5万吨,瑞典69.1万吨,奥地利55.1万吨(1938),西班牙47.3万吨,匈牙利40.9万吨,南非30.0万吨,朝鲜29.7万吨,荷兰28.4万吨,挪威19.1万吨,巴西16.0万吨,罗马尼亚11.9万吨,南斯拉夫11.3万吨,墨西哥9.9万吨,芬兰2.9万吨,土耳其1.3万吨。  煤炭:美国40491.4万吨,德国40000万吨,英国22400万吨,苏联14630万吨,日本5110.9万吨,法国5020万吨,捷克斯洛伐克3820万吨,波兰3810万吨(1938),中国(含日占东北)3468.8万吨,比利时2980万吨,印度2821.5万吨,南非1689.0万吨,加拿大1423.6万吨,澳大利亚1375.2万吨,荷兰1310万吨,匈牙利1050万吨,西班牙680万吨,南斯拉夫430万吨,朝鲜423.9万吨,奥地利370万吨,意大利310万吨,中国台湾261.9万吨,越南261.5万吨,罗马尼亚250万吨,保加利亚220万吨,土耳其188.1万吨,智利185.0万吨,印度尼西亚178.1万吨,津巴布韦111.8万吨,新西兰106.1万吨,巴西104.7万吨,墨西哥87.7万吨,马来西亚44.8万吨,瑞典40万吨,哥伦比亚34.9万吨,尼日利亚30.9万吨,挪威30万吨,葡萄牙30万吨,摩洛哥11.5万吨,秘鲁10.8万吨,希腊10万吨,伊朗7.5万吨,菲律宾4.7万吨,扎伊尔(刚果金)2.7万吨,莫桑比克1.9万吨,阿尔及利亚1.8万吨,委内瑞拉3000吨。  原油:美国17094.6万吨,苏联3030万吨,委内瑞拉2996.7万吨,伊朗973.7万吨,印度尼西亚794.9万吨,罗马尼亚620万吨,墨西哥613.8万吨,伊拉克396.3万吨,哥伦比亚330万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86.5万吨,阿根廷266.3万吨,秘鲁179.4万吨,缅甸105.3万吨,巴林103.8万吨,加拿大101.7万吨,文莱78.1万吨,德国70万吨,埃及66.6万吨,沙特阿拉伯53.9万吨,波兰30万吨,中国38.4万吨,日本33.4万吨,印度31.1万吨,厄瓜多尔30.5万吨,奥地利10万吨,匈牙利10万吨,玻利维亚2.8万吨,摩洛哥5000吨。  天然气:美国718.68亿立方米,英国22亿立方米,苏联17.02亿立方米,墨西哥11.65亿立方米,加拿大9.96亿立方米,印度尼西亚9.79亿立方米,委内瑞拉8.10亿立方米(1938),阿根廷5.19亿立方米,哥伦比亚4.96亿立方米,罗马尼亚3.32亿立方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3.25亿立方米,文莱1.14亿立方米,中国台湾1.14亿立方米,厄瓜多尔0.58亿立方米,日本0.55亿立方米,中国0.07亿立方米(1949),匈牙利0.3亿立方米,荷兰0.2亿立方米,意大利0.13亿立方米,捷克斯洛伐克0.01亿立方米。  发电量:美国(净发电量)1613.08亿度,德国613.8亿度,苏联432亿度,英国358.1亿度,日本341.44亿度,加拿大309.79亿度,法国221.0亿度,意大利184.2亿度,挪威104.7亿度,瑞典90.5亿度,瑞士71.3亿度,南非65.74亿度,比利时54.3亿度,澳大利亚46.88亿度,荷兰40.6亿度,奥地利34.2亿度,西班牙31.1亿度,芬兰31.1亿度,朝鲜29.58亿度,中国(含日占东北)27.73亿度,印度25.32亿度,捷克斯洛伐克24.7亿度,墨西哥24.62亿度,阿根廷24.61亿度,波兰20.6亿度,新西兰16.34亿度,匈牙利12.3亿度,巴西12.1亿度,罗马尼亚12.1亿度,南斯拉夫11.0亿度,丹麦10.7亿度,智利5.09亿度,希腊5亿度,葡萄牙4.5亿度,爱尔兰4.1亿度,土耳其3.53亿度,古巴3.43亿度,印度尼西亚3.32亿度,马来亚3.28亿度,阿尔及利亚2.78亿度,扎伊尔2.72亿度,保加利亚2.7亿度,哥伦比亚2.51亿度,乌拉圭2.45亿度,摩洛哥1.59亿度,菲律宾1.58亿度,波多黎各1.55亿度,委内瑞拉1.12亿度,以色列0.91亿度,秘鲁0.87亿度,玻利维亚0.71亿度,泰国0.37亿度,巴拿马0.31亿度,危地马拉0.28亿度,多米尼加0.23亿度,利比里亚0.23亿度,埃塞俄比亚0.22亿度,牙买加0.20亿度,安哥拉0.09亿度。  汽车:美国358.9万辆,英国40.2万辆,德国33.8万辆(1938),法国22.7万辆(1938),苏联20.2万辆,加拿大13.7万辆,澳大利亚7.5万辆,意大利6.9万辆,日本4.3万辆,捷克斯洛伐克1.3万辆(1938),瑞典0.76万辆。  硫酸:美国435.0万吨,德国271.6万吨,日本215.5万吨,苏联162.5万吨,意大利128.4万吨,法国127.2万吨(1938),英国108.6万吨,澳大利亚49.7万吨,荷兰46万吨,加拿大21.6万吨,波兰18.9万吨(1938),瑞典17.1万吨,瑞士12万吨(1938),西班牙11.8万吨,葡萄牙8.2万吨,希腊5.8万吨,爱尔兰5.5万吨(1938),罗马尼亚4.5万吨,阿根廷4.1万吨,挪威4.0万吨(1938),匈牙利4.0万吨(1938),奥地利3.5万吨,印度3.1万吨,芬兰2.7万吨,南斯拉夫2.5万吨,扎伊尔1.2万吨,埃及1.0万吨,丹麦0.6万吨,智利0.3万吨,中国4万吨(1949)。  合成纤维:德国27.3万吨,日本24.5万吨,美国17.2万吨,意大利14万吨,英国7.7万吨,法国3.25万吨,苏联1.15万吨,荷兰9300吨(1938),波兰8100吨,巴西7200吨,比利时6800吨,加拿大6400吨,奥地利5900吨,瑞士5500吨,瑞典2900吨,捷克斯洛伐克2700吨,阿根廷2400吨,西班牙1500吨,罗马尼亚1200吨,芬兰800吨,挪威200吨,哥伦比亚100吨,印度4000吨(1951),中国3000吨(1958)。
  好贴顶,不要沉了  
  1949年和1978年中美苏日德英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粮食总产量:1949年,美国15740万吨,中国11318万吨,苏联8810万吨,日本1780万吨,法国1610万吨,西德1450万吨,英国1025万吨。1978年,美国32807万吨,中国30477万吨,苏联25506万吨,法国4717万吨,西德2609万吨,英国1870万吨,日本1818万吨。  棉花总产量:1949年,美国350.8万吨,苏联84.4万吨,中国44.4万吨。1978年,美国236.0万吨,苏联264.0万吨,中国216.7万吨。  粗钢产量:1949年,美国7074万吨,苏联2329万吨,英国1580万吨,法国915万吨,西德916万吨,日本311万吨,中国15.8万吨。1978年,苏联15100万吨,美国12389万吨,日本10211万吨,西德4126万吨,中国3178万吨,法国2284万吨,英国2030万吨。  生铁产量:1949年,美国4982万吨,苏联1639万吨,英国968万吨,法国841万吨,西德717万吨,日本160万吨,中国25万吨。1978年,苏联11100万吨,美国7957万吨,日本8017万吨,中国3479万吨,西德3014万吨,法国1919万吨,英国1141万吨。  焦炭产量:1949年,美国5773万吨,西德2514万吨,苏联2430万吨,英国1574万吨,法国690万吨,日本258万吨,中国54万吨。1978年,苏联8640万吨,美国5250万吨,中国4690万吨,日本4389万吨,西德2541万吨,英国1225万吨,法国1030万吨。  原油产量:1949年,美国24892万吨,苏联3344万吨,西德84万吨,日本19万吨,英国16万吨,中国12万吨,法国8万吨。1978年,苏联57246万吨,美国42919万吨,中国10405万吨,英国5338万吨,西德506万吨,法国112万吨,日本54万吨。  煤炭产量:1949年,美国43597万吨,苏联23550万吨,英国21861万吨,西德11740万吨,法国5304万吨,日本3974万吨,中国3243万吨。1978年,苏联72400万吨,中国61800万吨,美国59915万吨,西德20750万吨,英国12354万吨,法国2239万吨,日本1909万吨。  天 然 气:1950年,美国1779亿立方米,苏联58亿立方米,法国2.5亿立方米,日本0.7亿立方米,西德0.6亿立方米,中国0.07亿立方米,英国0.6亿立方米(1959年)。1978年,美国5331亿立方米,苏联3724亿立方米,英国372亿立方米,西德203亿立方米,中国137亿立方米,法国79亿立方米,日本29亿立方米。  发 电 量:1949年,美国3451亿度(净发电量),苏联783亿度,英国506亿度,日本410亿度,西德357亿度,法国303亿度(净发电量),中国43亿度。1978年,美国22860亿度(净发电量),苏联12000亿度,日本5640亿度,西德3534亿度,英国3534亿度,中国2566亿度,法国2226亿度。  硫酸产量:1949年,美国1037万吨,苏联220万吨,英国169万吨,日本161万吨,法国115万吨,西德114万吨,中国4万吨。1978年,美国3481万吨,苏联2240万吨,中国661万吨,日本643万吨,西德468万吨,法国458万吨,英国346万吨。  纯碱产量:1950年,美国362万吨,英国125万吨,苏联75万吨,西德74万吨,法国72万吨,日本17万吨,中国16万吨。1978年,苏联488万吨,英国190万吨(1971年),美国164万吨,法国137万吨,西德135万吨,中国133万吨,日本118万吨。  烧碱产量:1951年,美国282万吨,英国55万吨,西德39万吨,苏联35万吨,日本33万吨,法国26万吨,中国4.8万吨。1978年,美国960万吨,西德325万吨,苏联276万吨,日本270万吨,法国134万吨,中国133万吨,英国92万吨(1972年)。  化肥产量:1950年,美国426万吨,西德184万吨,法国165万吨,苏联124万吨,日本64万吨,英国56万吨,中国1.5万吨。1978年,苏联2365万吨,美国1941万吨,中国869万吨,法国470万吨,西德447万吨,日本215万吨,英国164万吨。  塑料产量:1952年,美国89万吨,西德17万吨,英国12万吨,苏联6.7万吨(1950年),法国4万吨,日本4万吨,中国0.2万吨。1978年,美国1238万吨,西德675万吨,日本587万吨,苏联352万吨,法国291万吨,英国277万吨,中国68万吨。  乙烯产量:1960年,美国247万吨,英国45万吨(1963年),西德23万吨,苏联18万吨,日本8万吨,法国8万吨,中国0.07万吨。1978年,美国1247万吨,日本439万吨,西德322万吨,法国197万吨,苏联148万吨(1976年),英国125万吨(1975年),中国38万吨。  汽车产量:1949年,美国625.4万辆,英国62.9万辆,法国28.6万辆,苏联27.6万辆,西德16.2万辆,日本2.9万辆,中国无。1978年,美国1287.6万辆,日本924.0万辆,西德458.4万辆,法国408.0万辆,苏联217.3万辆,英国160.8万辆,中国14.9万辆。  载重汽车:1949年,美国113.4万辆,苏联23.0万辆,英国21.6万辆,法国9.8万辆,西德5.7万辆,日本2.8万辆,中国无。1978年,美国370.8万辆,日本326.4万辆,苏联85.9万辆,法国45.6万辆,英国38.4万辆,西德30.0万辆,中国9.6万辆。  拖 拉 机:1949年,美国60万辆,苏联9.3万辆,英国9.0万辆,西德2.7万辆,法国1.7万辆,日本和中国无。1977年,苏联56.9万辆,中国41.9万辆,日本28.8万辆,美国20.5万辆,英国14.7万辆,西德13.0万辆,法国6.0万辆。  水泥产量:1949年,美国3594万吨,英国936万吨,西德846万吨,苏联815万吨,法国688万吨,日本328万吨,中国66万吨。1978年,苏联12928万吨,日本8489万吨,中国7390万吨,美国7174万吨,西德3350万吨,法国2820万吨,英国1592万吨。  木材产量:1950年,美国28266万立方米,苏联26600万立方米,日本5136万立方米,西德2659万立方米,法国2033万立方米,中国664万立方米,英国337万立方米。1977年,苏联37670万立方米,美国33844万立方米,中国4967万立方米,日本3431万立方米,法国3039万立方米,西德2873万立方米,英国389万立方米。  化学纤维:1949年,美国47.8万吨,英国13.0万吨,西德12.8万吨,法国7.1万吨,日本5.7万吨,苏联2.5万吨,中国无。1978年,美国390.7万吨,日本184.8万吨,苏联110.0万吨,西德88.2万吨,英国59.8万吨,法国33.5万吨,中国28.5万吨。  电 视 机:1958年,美国528万台,英国200万台,西德149万台,日本121万台,苏联98万台,法国37万台,中国0.02万台。1977年,日本1521万台,美国786万台,苏联707万台,西德468万台,英国218万台,法国191万台,中国28.5万台。
  @sunleiji   航空航天是美国用举国之力捧红的明星产业,尚且如此,其他产业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军事工业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的技术水平,但军工造出的枪炮都不能再用来造别的机器,一旦本国没有了民用工业,军事工业也不能把军用先进技术转移到其他产业。再也没办法实现用机器造机器,用老式机器造更先进的机器这种工业化循环。只要别人的工业化循环一运转起来,积累出新一代技术,这些昔日的帝国很快就什么也不是了。  ===============================  工业空心化,或者你说的“去工业化”,问题不在于你说的这一堆,而是社会问题:成本高的美国制造业,工作机会流失到海外(比如说中国),有些人就要失业(但由于你前面说的,工业占整体经济的比例不大,所以就业人口也不多),会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问题。但这只是美国政治中一部分不可以忽视但比例又不大的选票问题而已。  本国没有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可以把军用先进技术转移到外国的工业(注意这个转移,并不等于这些技术成了外国的技术。中国有很多外国转移到中国的工业,但是核心技术、最先进的技术,都是外国的),你所说的工业循环,可以跨国界完成。  至于你说的“只要”工业化循环一运转起来,积累出新一代技术,谈何容易?新一代技术,靠所谓“积累”根本不可能,那需要技术创新。而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非常不利于技术创新。举例说,日本人搞了20年汽车业,弄出一堆世界著名品牌,打得美帝嗷嗷叫。中国搞了30年汽车业,基本没什么品牌(当然你要说什么吉利之类,但能跟丰田别克相比么?)。你讲了一大堆中国的工业成就,其实都是别人玩剩下的东西。当初日本人搞高清晰度电视,比美国人的电视强得多,大家都以为日本会在这个方面领先美国了,但是美国佬不跟你玩这个,新搞数字化技术,小日本立马傻眼。  事实是老毛当初屎都快挣出来了,钢产量要超过英国,以为这样中国就比英国牛了,结果呢?现在钢产量六七倍于美国,更不用说英国了,所谓的世界第一钢产大国,什么也不是。  谁都希望中国领先世界,但目前这个情势,离这个目标实在太远了。当然也用不着气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卷烟产量:1950年,美国784万箱,苏联250万箱,英国225万箱,中国160万箱,日本129万箱,法国63万箱,西德49万箱。1978年,美国1390万箱,中国1182万箱,苏联755万箱,日本603万箱,西德303万箱,英国213万箱,法国165万箱。  糖 产 量:1949年,苏联222万吨,美国199万吨,法国83万吨,西德61万吨,英国52万吨,中国20万吨,日本3万吨。1978年,苏联935万吨,美国523万吨,法国406万吨,西德297万吨,中国227万吨,英国111万吨,日本62万吨。  机制纸及纸板:1949年,美国939万吨,英国163万吨,苏联100万吨,西德89万吨,法国87万吨,日本51万吨,中国11万吨。1978年,美国5752万吨,日本1650万吨,苏联940万吨,西德687万吨,法国496万吨,中国439万吨,英国415万吨。  棉纱产量:1949年,美国171万吨,苏联61万吨,英国37万吨,中国33万吨,法国23万吨,西德23万吨,日本16万吨。1978年,中国238万吨,苏联161万吨,美国112万吨,日本45万吨,法国22万吨,西德16万吨,英国9万吨。  棉布产量:1949年,美国76.8亿米,苏联36.0亿米,中国18.9亿米,英国18.3亿米,法国10.9亿米,西德8.7亿米,日本8.2亿米。1978年,中国110.3亿米,苏联69.7亿米,美国36.4亿米,日本23.2亿米,法国10.1亿米,西德9.6亿米,英国3.8亿米。
  @sunleiji 14楼
22:52:46  工业才是立国之本  -----------------------------  这句话,跟二百年前那些说“农业才是立国之本”的,如出一辙。
  虽然中印两国在各自取得完全独立自主后,都师从苏联,走上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但是,一百年来,中印两国差距最大的就是工业方面。  从两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来看:  粗钢产量:1913年,中国4.3万吨,印度6.3万吨,两国差距不是很大,但当1930年印度产量超过60万吨时,中国产量却降到了1.5万吨。在旧中国历史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包括日满产量在内达到了92.3万吨,而此时印度粗钢产量已经超过了140万吨。当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而印度则有137.4万吨,是中国的8.7倍。百余年后的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6.27亿吨,印度虽然自21世纪以来粗钢产量引来高速发展,但产量不过6830万吨,中国已是印度的9.2倍。  生铁产量:1913年,中国9.8万吨,印度20.7万吨;1949年,中国24.6万吨,印度163.6万吨;1993年,中国8730万吨,印度1540万吨;2010年,中国59021.8万吨,印度3780万吨。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年产量为万吨,最低为吨,印度最高年产量为万吨,最低为万吨。  煤炭产量:1912年,中国907万吨,印度1494.7万吨;1949年,中国3242万吨,印度3220.4万吨;1993年,中国11.5亿吨,印度2.64亿吨;2010年,中国32.4亿吨,印度5.21亿吨(2009)。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年产量为.4万吨,最低为万吨;印度最高年产量为.4万吨,最低为.1万吨。  原油产量:1910年,印度(含缅甸)81.8万吨,中国无;1949年,中国11.8万吨,印度25.3万吨;1993年,中国1.45亿吨,印度2650.8万吨;2010年,中国2.03亿吨,印度3888万吨。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中国81.7万吨(1943),印度(含缅甸)123.8万吨(1922)。  铁矿石产量:1899年,中国135万吨,印度57.2万吨;1920年,中国133.6万吨,印度56.7万吨;1949年,中国56万吨,印度149.4万吨;1993年,中国1.17亿吨,印度3820万吨;2010年,中国10.72亿吨,印度2.16亿吨。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中国1017万吨(1943),印度208.9万吨(1928);最低年产量,中国14.2万吨(1947),印度56.7万吨(1920)。  黄金产量:1910年,中国5.5吨,印度16.1吨;1941年,中国11.3吨,印度8.9吨;1949年,中国0.6吨,印度5.1吨;1993年,中国160吨,印度1.9吨;2010年,中国340.88吨,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印度大约在3吨左右。  硫酸产量:1949年,中国4万吨,印度10.1万吨;1993年,中国1336.5万吨,印度374.2万吨;2010年,中国7090.8万吨,印度无具体数据。  发电量:1912年,中国0.46亿度,印度无数据;1939年,中国(含日满发电量)27.73亿度,印度25.32亿度;1949年,中国43.08亿度,印度49.09亿度;1993年,中国8394.53亿度,印度3563.35亿度;2010年,中国42065.4亿度,印度9222.49亿度。  汽车产量:1955年,中国100辆,印度2.35万辆;1978年,中国14.9万辆,印度8.3万辆;1993年,中国129.9万辆,印度57万辆;2010年,中国1826.47万辆,印度353.68万辆。  水泥产量:1949年,中国66万吨,印度214万吨;2008年,中国13.83亿吨,印度1.8亿吨;2010年,中国18.8亿吨,印度无具体数据。  化肥产量:1949年,中国0.6万吨,印度2万吨;2008年,中国6012.69万吨,印度2257万吨;2010年,中国6741万吨,印度无具体数据。  铁路营业里程:1913年中国9854公里,印度55822公里;1930年中国13441公里,印度68045公里;1949年中国21800公里,印度54754公里; 2011年中国9.3万公里,印度6.4万公里;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1949年以前,印度的工业基础要好于中国,但是经过几十年发展后,印度这些工业经济指标均大幅度落后于中国,并且差距还在拉大。
  @sunleiji 14楼
22:52:46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还能一边去工业化一边开发出划时代的高档的F-22战机,但是到了21世纪开发第二种相对低档四代机F-35时,美国工业已经疲态尽显。一方面F-35项目不断陷入技术故障、进度拖期、预算超支、结构超重之中;另一方面,美国人把四五家航空制造厂商合并成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两家,这两家都参与了F-35的设计,而且还叫上一群欧亚盟友帮忙共同研发,不过拖期、超支、掉链子依旧。  -----------------------------  创新本来就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什么毛病都会出。中国在战机设计方面不在前沿,都是照抄或者偷师,当然不会出毛病,但是也出不了能超越美国战机的玩意。  美帝这个四代机之所以问题比较大,关键在于:事实上美军对这个飞机没有什么迫切需求,它玩F22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开发F35其实是自己跟自己玩,没有什么动力。如果现在苏联还在,且拥有不亚于F22的战机,美国的F35研究就不会是这个情况。  美国在经济、技术、军事方面,其他国家在可见的将来是无法挑战它的。美国真正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当初罗马帝国的问题,怎样在承认所有人平等的情况下(罗马人授予帝国境内所有不是奴隶的人公民权,美国人现在种族平等是政治正确),消化蛮族(从前可以公开不把蛮族当人看,蛮族也以做罗马人为荣。美国从前公开说盎格鲁萨克森最优越,其他族也以能学会盎格鲁萨克森的派头为荣。所以同化都不是问题)?  同化受到严重阻碍,内部分裂的危机潜藏,这个才是美国真正的问题。但是即使这个问题,中国和欧洲也比美国更加严重。所不同的是,美国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国家会全面崩溃,而中国和欧洲,充其量是丧失一部分领土和人口。美国的脆弱之处在于,它的国家凝聚要靠意识形态,而中国和欧洲这些古老的国家,只需要历史记忆就可以了。
  所谓GDP世界第一,占全球33%甚至40%的时候,财政收入却只有英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所以这个GDP换算确实很可笑。
  第二吧,第一是大不列颠帝国
  新中国工业化的飞速步伐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一快,很多人理解不了就干脆无视,还是用旧思维旧情绪面对新中国。本来,经过朝鲜战争、两弹一星,国人的自卑心理和自虐史观早应消散了。经过工业化社会重建,中国已经重入世界历史的轴心。但太多人却还认为我们的伟大国度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只有中国贫穷落后,不能进步,必须依附于人,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但中国天天向上的现实总在抽他们的脸。排开无知者的干扰,抚去百年受侮的遗痕,21世纪的历史正在展开,现在是到了摆脱自卑感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今日人类世界总的形势是存在两个中心。一个中心是美国,另一个中心是中国。美国是金融和海权的中心,中国是工业化的中心。比存量、比现有实力,美国的中心在上、中国的中心在下。比增量、比发展趋势,美国向下中国向上。今天美国的夕阳依然无限好,明天中国的朝阳必然更夺目。
  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
  近代,大国地位是靠战争来确立的。而和战争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部门是工业和交通运输。“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6000万英镑,折合1.71亿两白银,  1811年英国GDP3.34亿英镑,折合9.45亿两白银,  1820年清朝财政收入4000万两白银,只是1811年英国GDP的1/24,  是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的1/4"  被楼主的数据整懵了
  @hntaida01 33楼
11:52:41  "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6000万英镑,折合1.71亿两白银,  1811年英国GDP3.34亿英镑,折合9.45亿两白银,  1820年清朝财政收入4000万两白银,只是1811年英国GDP的1/24,  是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的1/4"  被楼主的数据整懵了  ---------------------------  没找到1820年英国的GDP数据,只好用1811年的数据代替了,1811年英国GDP就是清朝1820年财政收入的24倍了,按清朝十五税一可以推算出1820年清朝GDP只有6亿两白银,由此得出1811年英国的GDP就已经是1820年清朝GDP的1.5倍以上了。
  @sunleiji 31楼
11:45:00  近代,大国地位是靠战争来确立的。而和战争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部门是工业和交通运输。“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  你没考虑时过境迁的因素。1850年英国的工业,那真的是“【属于】英国的工业”(industries 【of】 the Britain)。工厂、专利、政治社会环境的维护,全部在英国。中国这个工业,那不过是“【在】中国的工业”(industries 【in】 China)而已,很多时候属于别的国家。工厂在中国,专利在外国,市场秩序最终维持靠的是美国(比如从波斯湾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靠的是美国舰队维护航线安全;比如金融市场的稳定,靠的是美国的政策)。  中国和美国是现在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实力中心,这个没问题,但要注意,老大和老二的实力不是一个量级的(尽管GDP已经非常接近,估计2016年左右就持平),跟苏联和美国的情形完全不同。另外,并不是后出现的实力中心就是朝阳,先出现的就是夕阳。就算一定要这样比喻,那也得考虑夕阳过了一夜又是朝阳了。美帝的利害在于,它从夕阳变成朝阳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总从你意想不到的方位变来。  1980年代末,大家都以为美帝夕阳了,日本是朝阳。结果如何大家看到了,美国通过信息技术革命,又把小日本甩一边去了。当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革命,日本和美国就在同一个位面竞争,那时候也不会是日本更强(除非日本有本事自己搞出信息技术革命,而美国搞不出),而是差不多。接着日本老龄化问题出现,美国的人口结构优越得多,日本还是不行。  中国和美国今后谁领风骚,关键在于谁能引领新一代技术革命,很有可能(但不见得一定)就是新能源革命。而技术创新,从来就是美帝的强项,中国今后的地位,不看好。当然,天道弥远,万一中国这次走运呢?但总之是小概率事件。  也有可能在可见的将来,并不会有什么技术革命,那么中国经济规模上会超过美国,但综合实力仍然不如美国。接着再走下去的话,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又会显现(跟从前日本一样,只是拜计划生育所赐,更加猛烈急剧),美国的人口结构优势又会打败中国。很多人只注意根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GDP会超过美国,但没有注意,同样的预测在年左右美国又会超过中国,但也不会是第一,而是次于印度。
  @二棒畜 1楼
21:09:09  汉朝、唐朝、宋朝人口为什么无法过亿,而清朝能过亿?  汉朝、唐朝、宋朝人口为什么无法过亿,而清朝能过亿? 浏览次数:733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 08:02  最佳答案 最主要的原因是甘薯和玉米传入中国,这两种植物非常容易种植,可以再贫瘠的土地上大面积种,原来无法耕种的土地现在也有用了。另外就是产量很高,淀粉含量也不错(抗饿),所以可以养活很多人。  限制古代中国人口增长的除了战争就是......  -----------------------------  中国历史上夏商周时代人口大约一千多万,战国至秦朝人口数字是两千万到三千万,汉朝和隋朝人口巅峰是将近六千万,唐朝中后期人口巅峰是八千万到九千万,北宋末期人口一亿两千,南宋后期和金朝加起来是一亿四千万,明朝后期人口达到两亿以上,清朝后期人口是四亿多。  可见中国几千年来各朝的人口巅峰数字是一步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的开发范围逐渐扩大。而清朝人口数字膨胀尤其厉害,是因为除了土地开发之外,又加上了新耕种作物的输入。
  @朔月长风 28楼
00:42:22  第二吧,第一是大不列颠帝国  -----------------------------  你把法兰西放哪里?美利坚放哪里?
  1871年《法兰克福条约》中规定法国作为普法战争的战败国需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到1873年,法国只用了3年时间就清偿了所有战争赔款,德国只能将占领军撤出法国。当时50亿法郎价值几许?  衡量1871年法郎的价值需要两个因素:1)采用的衡量标准。2)衡量的参照物。衡量标准我选择的是黄金2)参照物是英国英镑。旧中国采取银本位制,历次对外战争赔款都采用银两,为了直观显示与比较,还将进一步考虑将这笔赔款换算成中国两。  黄金是天然的货币。在普法战争后,欧洲各国先后采用了金本位制,将本国流通货币与黄金挂钩,以维持币值的稳定。从1774年到1797年,1821年 -1914年,英国事实上使用的就是金本位制,中间的间断是因为拿破仑战争中英国财政出现严重亏空,无法维持英镑币值的稳定。有资料显示,从1717年到 1945年英国官方规定英镑对黄金的名义价格一直是4.247737,即一盎司黄金等于4.247737英镑。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金本位制。 1873年拉丁货币同盟之间(含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也采用了金本位结算,法国国内于1876年采用金本位。到了1880年代,金本位已经成为欧 洲货币体系的主导系统。金本位的好处在于各国货币价值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可以保持长期稳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英国是19世纪后期的世界霸主,也是当时世界经济的超强。围绕英镑展开的相关金融研究资料非常丰富。法国在普法战争后迅速成为“高利贷帝国主义”国家,国 际金融融资借贷能力非常强大,有时还成为国家行使对外政策的有力武器。以英镑来参照法郎的币制十分有利于证实法郎的实际价值及币制的稳定程度。  年,英国官方的黄金及白银价格如下:  Year
British Official Price
Gold/Silver Price Ratio  (British pounds per fine ounce)
(ounces of silver per ounce of gold)  1871
15.57  727
15.93  727
18.25  1885
19.41  1895
31.60  727
34.68  可见英国英镑对黄金名义价值一直保持稳定。而白银的价格下跌了一倍多。  1914年7月(一战爆发前的一个月),瑞士银行的资料显示100瑞士法郎=81.5帝国马克,100法国法郎,4英镑。由此可知1914年7月英镑对法 郎的兑换率为25法郎=1英镑。因为金本位的原因,在1880年代这个兑换比率依然有效。因此,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等于2亿英镑,盎司 黄金。在1881年,这笔巨款等于8.59亿盎司白银。  这笔巨款又等于多少中国度量衡下的白银?  金盎司是31.28克,这个是旧英衡的1盎司480格令的方式得出的。现在我国卖黄金所谓的一两是小两,虽然也是用1斤16两,不过这个两是31.25 克。注意的是这个斤是小斤500克,而小斤的出现和主要应用是在民国。真正有清代痕迹的黄金衡量现在是香港司马两,衡平37.4269克,脱胎于广平衡 两。  清代的货币衡制是用两为计量单位,平是重量单位。秤量货币的标准计量单位被称为“平两”由于各地衡制差异,有省平两,地平两之分,衡制品种有几百个,主要的是库平、漕平、广平、关平和公平。这些还只是虚两银,与各地实际流通的实物银之间还有许多差异,要补足贴水才能平。  下面引入《辛丑条约》赔款栏衡制标准:  第六款  按照西历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中历四月十二日上渝,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附件十二)。  甲、此四百五十兆系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此市价按诸国各金钱之价易金如左:海关银一两,即德国三马克零五五;即奥国三克勒尼五九五;即美国圆零七四 二;即法国三佛郎克七五;即英国三先令;即日本一圆四零七;即荷兰国一弗乐林七九六;即俄国一鲁布四一二,俄国鲁布按金平算,即**多里亚四二四。  由以上资料可知,在1901年,中国1海关两=3.75法郎,0.15英镑(1英镑等于20先令)。佐证了法郎和英镑25比1的汇兑比率。  《马关条约》赔款是用库平银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 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馀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 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 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 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还清,除将已付息金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馀仍全数免息。  1海关两合1.0164库平两,海关两就是关平两,和广平两基本相当,使用大砝码司马平37.4239克, 含银7钱2分,每百两贴水6两补足成色。查1881年关平银和英镑比值为1关平两合66.5便士,当时1镑为20先令240便士。可以计算出在1881 年,50亿法郎等于2亿英镑合7.218亿关平两中国白银。  再用前述亿盎司白银的数据加以佐证。1金盎司等于31.28克,1海关两近似37.4239克。那么1海关两=1.1964金盎司,计 算出8.59亿盎司白银等于7.18亿海关两白银。考虑到官方白银价格与实际市场价格的差距,这个数字与7.218亿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得出7.2 亿两白银这个结论。  最后需要解释的是法国是否是通过发行法郎的办法来偿还战争赔款,如一战后德国魏玛政府?如果这样的话,前面计算出1881年的数据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可能 与1873年的赔款实际价值完全不同。法国第三共和没有这样做,赔款的组成是:3年财政收入+法兰西银行存款+“爱国公债”。 1861年法国国家预算是20亿法郎略多一点,1868年法兰西银行的库存现金是10亿法郎,普法战争以前, 法国每年发行3.5亿法郎的公债. 利率为2.5%。因此法国厉行节约用3年来偿还50亿法郎战争赔款是完全有能力的。  综上所述,普法战争后法国对德国50亿战争赔款在1881年价值7.2亿海关两白银。  法国在当时的GDP和财政收入不如同期的英国,20多亿法郎的财政收入约合中国海关银近3亿两,可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9000万两白银。那中国的GDP如何能超过同期的英国呢?  转个文章 作者 太平洋上
  @muskteerman 39楼
13:29:46  1871年《法兰克福条约》中规定法国作为普法战争的战败国需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到1873年,法国只用了3年时间就清偿了所有战争赔款,德国只能将占领军撤出法国。当时50亿法郎价值几许?  衡量1871年法郎的价值需要两个因素:1)采用的衡量标准。2)衡量的参照物。衡量标准我选择的是黄金2)参照物是英国英镑。旧中国采取银本位制,历次对外战争赔款都采用银两,为了直观显示与比较,还将进一步考虑将这笔赔款换......  -----------------------------  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4亿两白银,一共用时40年,普法战争,法国赔偿50亿法郎(折合约7亿两白银),只用了4年不到就全部还清。  --------------------------  谢谢提供详细资料佐证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日—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的G.N.P.之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 。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
  民主派一贯的作风,数据张口就来,只讲“政治对味儿”,不用讲道理的。  在国人的记忆中,仍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清代末年,民主工业本来就几乎为零,又受到西方产品的强势竞争,更是一片凋零,惨不忍睹,政府一年也收不到几个税,民主派居然可以面不改色的说:那时中国的GDP占世界33%!事实是还不到英国的1/10。  只要用脚趾头想一想就能想到,那时中国主体经济的产出,主要是以商品价值极低的小农产品为主,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GDP?这些无耻的狗头,应该先从什么叫“GDP”开始补课,GDP是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使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规定仅统计进入了流通领域的商品,而清朝以前的小农产品一大半都是自产只用,有个鸡巴GDP啊?
  @muskteerman 39楼
13:29:46  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4亿两白银,一共用时40年,普法战争,法国赔偿50亿法郎(折合约7亿两白银),只用了4年不到就全部还清。  ————————————————  当时清朝的经济仍处于极为原始、落后的状态,是以没有什么商品价值的小农经济为主,一大半的产品只够农民自用,清政府根本没法收上税,财政极为困难,还债能力当然就很差。
  ........
  GDP热潮很多都是媒体吹捧的,政府一再强调人均GDP很低,但显然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sunleiji
11:45:00  近代,大国地位是靠战争来确立的。而和战争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部门是工业和交通运输。“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  @阿尼玛卿山 35楼
12:20:39  你没考虑时过境迁的因素。1850年英国的工业,那真的是“【属于】英国的工业”(industries 【of】 the Britain)。工厂、专利、政治社会环境的维护,全部在英国。中国这个工业,那不过是“【在】中国的工业”(industries 【in】 China)而已,很多时候属于别的国家。工厂在中国,专利在外国,市场秩序最终维持靠的是美国(比如从波斯湾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靠的是美国舰队维护航线安全;比如金融市场的稳定,靠的是美国的政策......  -----------------------------  你是神,原来2050三哥第一啊!  你的确是神!  未来永远是三哥的!
  @爱晚亭的深渊 47楼
17:00:53  你是神,原来2050三哥第一啊!  你的确是神!  未来永远是三哥的!  -----------------------------  三哥GDP那时候会是第一了,不过论综合实力么,还是要排在美帝和中国之后,能不能保住三哥的位置都难说。
  @sunleiji 34楼
12:15:50  没找到1820年英国的GDP数据,只好用1811年的数据代替了,1811年英国GDP就是清朝1820年财政收入的24倍了,按清朝十五税一可以推算出1820年清朝GDP只有6亿两白银,由此得出1811年英国的GDP就已经是1820年清朝GDP的1.5倍以上了。  -----------------------------  麦迪逊的GDP算法,未必科学,但他有他的一套方法,学术界比较认。而你推翻他的唯一依据,就是“按清朝十五税一”,完全是臆想,没有说服力。清朝实际上的税收能力远远没那么强。
  @小石头006 20楼
23:56:33  GDP无用论: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吗?(转载)  楼主:sunleiji 时间: 21:04:00 点击:217 回复:17  ***************  不是GDP无用,也不是自然经济无用,而是自然经济创造的GDP在坚船利炮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猪肥狼瘦,但猪永远只能是狼的食物。  -----------------------------  对!工业革命前,大家都是农业社会,就比人口比粮食也比经济。好比一群羊比另一群羊就比谁的地盘大数量多,谁就赢。  工业革命后,另一家是工业社会了,就比人口比工业也比经济。好比一群羊比另一群狼  草原越大羊群越壮大,羊越多,狼就越多。
  @sunleiji
21:25:31  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6000万英镑,折合1.71亿两白银,1811年英国GDP3.34亿英镑,折合9.45亿两白银,  -----------------------------  按你这个资料,1820年英国大致是十税一(设1820年GDP10亿两左右)。你的行文说“就算清朝十五税一”,意思是清朝能跟英国一样十税一?也不可能跟英国一个量级略逊为十五税一,而是数量级的差距。英国十税一,清朝百税一,这才比较符合。
  算错了,英国1820年,按你的资料,那是六税一。
  @sunleiji
11:45:00  近代,大国地位是靠战争来确立的。而和战争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部门是工业和交通运输。“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  @阿尼玛卿山
12:20:39  你没考虑时过境迁的因素。1850年英国的工业,那真的是“【属于】英国的工业”(industries 【of】 the Britain)。工厂、专利、政治社会环境的维护,全部在英国。中国这个工业,那不过是“【在】中国的工业”(industries 【in】 China)而已,很多时候属于别的国家。工厂在中国,专利在外国,市场秩序最终维持靠的是美国(比如从波斯湾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靠的是美国舰队维护航线安全;比如金融市场的稳定,靠的是美国的政策......  -----------------------------  @爱晚亭的深渊 47楼
17:00:53  你是神,原来2050三哥第一啊!  你的确是神!  未来永远是三哥的!  -----------------------------  印度商工部数据显示,2013年5月,印度货物进出口总值691.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出口总值245.06亿美元,同比下降1.1%;进口总值446.49亿美元,同比增长7.0%;贸易逆差201.44亿美元,同比扩大18.8%。  1-5月累计,印度货物贸易总额3444.0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累计130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1%;进口累计2140.66亿美元,同比增长4.4%;货物逆差837.25亿美元,同比扩大8.7%。  -------------------------  印度这些年GDP完全是靠虚高的汇率炒起来的,卢比汇率从2011年的44:1贬值到如今的54:1,贬值幅度高达23%,按说如此大幅度的货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应该很大,但印度贸易逆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持续扩大。更奇葩的是连年贸易逆差接近GDP的10%,比掌握美元霸权的美帝还高得多(设想一下美帝的贸易逆差达到1.5万亿美元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样一个国家还能维持,还能吸引投资,还能不被剪羊毛,只能说西方对印度太宽厚了。西方对印度总是报以最良好的愿望,而对中国则是各种崩溃,但无情的现实总在抽他们的脸,只能说三哥太不争气,太不给人家涨脸了。
  @sunleiji
21:25:31  1820年英国财政收入6000万英镑,折合1.71亿两白银,1811年英国GDP3.34亿英镑,折合9.45亿两白银,  -----------------------------  @阿尼玛卿山 52楼
18:12:29  按你这个资料,1820年英国大致是十税一(设1820年GDP10亿两左右)。你的行文说“就算清朝十五税一”,意思是清朝能跟英国一样十税一?也不可能跟英国一个量级略逊为十五税一,而是数量级的差距。英国十税一,清朝百税一,这才比较符合。  -----------------------------  清朝百税一,赫赫,清政府太仁慈了,欠一屁股的赔款债要还,还是只征收屁民1%的税。
  @sunleiji 54楼
18:21:50  这样一个国家还能维持,还能吸引投资,还能不被剪羊毛,只能说西方对印度太宽厚了。
西方对印度总是报以最良好的愿望,而对中国则是各种崩溃,但无情的现实总在抽他们的脸,  -----------------------------  所谓剪羊毛,不过是臆造的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当真成立,哪有什么“西方对印度太宽厚”?不要天真了,鬼佬都是无利不起早,有利绝不放过的,凭什么要对你宽厚?良好愿望?能挣钱么?  西方经济学家对印度和中国的结论,往往不符合事实,这个大家都是看到的。但是预测中国在2020年前后GDP超过美国,就是他们干的。到2060年美国又反超中国,但次于印度,也是他们干的。这不是什么良好愿望,只是按照他们假设和模型推出来的结论。  这种假设和模型,其实对了解真正的政治经济趋势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假设“照这样下去”,是基本不可能的。从前也有人根据“照这样下去”预测日本GDP何时能超过美国,完全扯淡。他也有说法,按他那个模型,算出来的确是某某时刻超过美国。问题在于,现实不是按模型来的。  我比较相信他们预测2016年前后中国GDP超过美国,因为时间很近,大的意外在此期间很难发生。但所谓2060年三锅第一,说实话,信不过。
  精蝇,公痔和带路党们炮制的诸如此类的心理炮弹还有不少,有识之士来破解,必须顶  
  精蝇,公痔和带路党们炮制的诸如此类的心理炮弹还有不少,有识之士来破解,必须顶  
  @sunleiji 55楼
18:35:18  清朝百税一,赫赫,清政府太仁慈了,欠一屁股的赔款债要还,还是只征收屁民1%的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