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什么叫考学术是为学术还是只是为了名声

作为学术研究性论文,什么是好的论文
我们总想写出好论文,我们却不知道什么是好论文。作为学术研究性论文,什么是好的论文,我们还是要多听听有经验的学者们的声音。
有个期刊副主编问了两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好论文?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我们这样的期刊如何吸引邀约到好论文?
2.企业有呼声,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实业界的益友,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会刊,我们确实有责任全面呈现行业进展。但企业论文的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创新成果如何挖掘,论文撰写水平如何提高.
就这两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在下面姑且写一些自己的简单想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大家提供更好的建议。
1)现行体制下,什么是好论文?
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力论文”评选,如中国百篇有影响力论文、ESI高引论文。也因此,很多人认为被引用次数多就是好的论文。在不少大学,现在还为此专门设立了ESI高引论文奖金,一篇值不少钱的。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现行体制,引用决定一切。虽然《中国机械工程》期刊因为没能够进入SCI数据库而没能够有SCI影响因子,但是该期刊已经入选了SCOPUS数据库,如果能够有一个不错的CiteScore影响因子,期刊的影响力也是会进一步增加的。
如果CiteScore影响因子上去了,吸引更有影响力的好论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澳大利亚,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大学不再征订JCR数据库,而采用SCOPUS数据库的影响因子,这是大势所趋。
当然,让我自己定义什么是好的论文,会与现行评价体制有一些不同。
我认为真正的好论文不一定能够有好的引用,而好的引用的论文也可能只是一篇普通的论文,特别是有很多杰出成果是“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到底什么是好的论文,从论文内容上讲,我个人的观点如下:
从学术的角度,一篇好的论文让部分读者看完之后,觉得里面的部分信息能够引发他进一步的思考,或者读者对某一个问题还不能够做结论,看了这篇论文之后就能够有新的认识。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或者报道一个新的技术,能够引领一些领域的发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能够让完全不懂得读者觉得这个事情好玩,甚至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有意思的文章,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读者多、即使没有引用其实也是一种间接地影响力。自然出版社出版的期刊影响因子之所以高,他们那么多开源期刊都还那么贵,就是因为他们网站掌握着太多的“读者流量”。在信息时代,“读者流量”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再过10年,其意义或许比今天更加重大。
综上所述,一个篇论文,只要在学术意义、工程价值、吸引读者方面有一个长处,我个人认为就是值得发表的好论文。
2)期刊如何成为实业界的益友
就我自己的认识而言,绝大部分“学术期刊”主要是关注“研究”的事物。学术研究有时候和企业应用是矛盾的。学术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描述,对于一个事物的发展,一开始学术探讨,随后是学术深入研究,随后就可能是企业应用而学术去做更未来的事物。
也因此,现在这个年代,就制造领域而言,学术研究已经走向两极:要么研究特别小的事物,如纳米级的相关事物,如纳米颗粒、纳米电路、纳米印刷等,要么研究特别大的事物,特别大的事物,比如特别大的铸件、轧件、环件。纳米尺寸的研究主要是解决高尖端的科研,特别是信息时代,这个领域的研究依旧会持续下去。特别大事物的研究,主要是解决国际上重大装备。而绝大部分企业,他们做的东西处于两者之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大规模”生产。因而,这部分的工作,虽然有很多高校教授团队和企业的人员在做,但是并没能够得到学术界的特别重视。因而,以往在学术圈的报道相对而言少了很多。
一个期刊如何为企业服务?
我个人认为无非是发企业关心的论文或者直接发表一些企业界的论文。现在很多学术期刊都有编辑报道或者新研究观察相关的文章,国内《国家科学评论》期刊已经采用这种模式。但是,好像还真没有一个中文期刊也这样做的。对于工程类期刊,写一些国际上的科研进展评论肯定会被认为不务正业,但是,他们是否可以设置一个专栏去报道一些“新技术”、“新专利”的事项呢?
对于这些报道,可以像《自然》期刊的读者通讯,让他们报道一些自己的新技术、新专利,这些报道可以很短,每一个报道100-400字,但这些报道不属于学术论文,或许会让企业界感到兴趣。当然,这样的报道不宜太多,现在SCOPUS数据库的影响因子计算,是把所有的文章都计算在内的,报道多了,将来会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至于报道一些企业界人员写的论文,我个人认为标准和大学教师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不能因为他们是企业人员,就降低他们的标准。
一篇好的文章有时候并不见得会让一个学术期刊的口碑快速增长,但是几篇差的文章很快就会让期刊的口碑掉下来。
文章来源:华笙医学编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考研网上调剂最常遇到的问题须知
考研网上调剂最常遇到的问题须知
  很多考研的学生会选择网上调剂,第一次调剂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考研网上调剂最常见的问题,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网上调剂最常遇的16个问题
  1、具体是3月17日几点开系统啊?
  往年都是0点,也有系统太过繁忙崩溃的情况。
  2、调剂分不分先到先得?
  答:学校需要的人数达到,就可能会关闭调剂系统,所以还是需要的。
  3、三个志愿能不能同时填写?
  可以同时填写。
  4、三个调剂志愿的先后顺序有要求吗?
  没有区别,是平行志愿。
  5、必须三个同时都填吗?在17号到30号之间都可以填调剂系统吧?
  不是必须同时填写,在3月17日-4月30日之间填写就可以。
  6、每填完一个提交后填下一个是不是需要重新登陆?
  不需要。
  7、号是报名的时候最后生成的那个号吗?
  是的。
  8、考数三的调往考数二的专业的话,调剂系统能通过么?
  不能,只能数二往数三调
  9、我能够进入一志愿的复试,那我可以填预调剂申请吗?
  可以填写预申请。这个对一志愿复试没有影响,只要在最终调剂确认系统里确认一个院校就好。
  10、怎么看被没被招生单位查看信息?
  点击修改已填调剂志愿,就可以看到状态。
  11、若48小时内都没被查看就说明不符合条件了吗?
  不一定,也可耐心等待,或打电话咨询目标院校。
  12、如果确认了调剂学校的待录取通知,第一志愿的复试还能参加吗?
  可以参加,但是第一志愿学校能够看到你的情况,会对复试有影响。
  13、调剂可以接受两个学校吗?被发现会不会两边都不要了?
  不能接受两个学校,调剂确认系统中只能选择一个。
  14、如果调剂不成功,会不会收到调剂学校的拒绝信息?
  不会。
  15、是不是可以接受好几个的复试通知?但只能接受一个待录取通知?
  考生可接受几个学校的复试,但只能接受一个学校的待录取。
  16、学校一般是不是都校内调剂优先啊?考的学硕,想校内调剂到专硕。还有调剂主要看分数,还是调剂申请的快慢?
  考研网上调剂注意事项
  ①第一志愿没有被招生单位录取并且达到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基本要求的统考、管理类联考、法硕联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以及网上报名时选择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均可参加网上调剂。
  ②参加调剂的考生每人可以在网上填报三个平行调剂志愿,提交后的调剂志愿在48小时内不允许修改(每个志愿单独计时),以供招生单位下载志愿信息和决定是否通知考生参加复试。48小时后,考生可以修改调剂志愿。
  ③考生在网上填报调剂志愿时,选择调剂的招生单位、专业门类、研究方向与自己的考试成绩必须符合国家的调剂政策。
  ④考生接到招生单位发出的待录取通知后,需在单位规定时间内登录调剂系统确认,否则招生单位可取消待录取通知。
  ⑤考生一旦确认接受待录取通知,表示调剂完成,将不能再填报调剂志愿、接受复试或待录取通知。考生如欲取消已确认的待录取通知,必须征得已被待录取单位允许,在招生单位取消待录取通知,并且考生登录调剂系统进行确认后,方可继续填报调剂志愿、接受复试或待录取通知。
  ⑥未网上确认接受复试通知的考生不能被招生单位设为待录取(一志愿考生例外)。
  ⑦只有上线考生方可查询由招生单位设定的缺额信息,填报的调剂志愿必须是招生单位设置缺额的专业研究方向。
  ⑧请调剂考生注意浏览各招生单位公布的调剂方法和复试通知。
  ⑨请考生与招生单位密切联系,及时完成网上确认。
  考研调剂新手必学的10个技巧
  1.考研调剂更要拼实力
  许多在调剂的时候,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学校会因为报考人数过少等原因,扩大调剂生的名额,实则不然。许多名校不仅不会因此增加调剂名额,更不会因此来降低分数线。很多时候招调剂生或者是让更多同学参加复试只是为了精挑细选适合的生源。因此,换个角度说,调剂真正在拼是实力。一般情况下,部分名校的招收调剂生,要求调剂生本科出身为&211&院校,或一般院校的重点专业,但更多的高校则没有此限制。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一所&985&高校,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水平很高,只是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对考生的吸引力不足,才会对调剂情有独钟。另外,像是西部地区的一些高校,有不少专业的实力强劲。如云南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被成为&小清华&,对调剂生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
  2.调剂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等&和&慢&
  有些考生把调剂看得过于简单,从不积极主动的去搜集信息,只等着学校公布调剂信息,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学校寄出调剂申请表。更有些同学在某些网站上发布调剂信息之后就不管不问,等着学校和导师来联系自己。这两种做法都是考研调剂失败的直接原因。另外,有些院校的调剂信息是不对外公布的,这就更需要考生主动联系学校,积极的去打听。首先,要在通话中了解到今年有没有调剂名额。如果老师的回答是让你留意网上信息。此时,不要过早地挂电话,你可以侧面问问往年有没有调剂的情况,并以此来判断今年的形势。其次,要注意与校方沟通时的语言,要尽量给校方留下好印象。介绍自己时要实话实说,不可夸夸其谈,要向招生老师表明你求学的决心和热情,希望对方能给你复试的机会。
  建议考生们,当确定自己的成绩达到分数线后,首先要查看一下自己所报学校、所报专业历年的复试线,并且要时常与所报考招生单位的研招办联系,以尽早知道自己能否能参加该学校的复试。如果觉得希望不大就要立即着手联系调剂院校,否则研究生可能会与你失之交臂。
  3.调剂成功,关键在于锁定目标范围
  首先,关注校内调剂。校内调剂优于校外调剂,这是公认的原则。部分学校很看重考生的初次选择,对学校自主出题阅卷的专业课分数并不信任,遵从先校内再校外的调剂复试策略。所以,这类学校会放宽专业限制,允许跨专业调剂,只是在复试环节的把控比较严格,其中北大就是典型。最关键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关政策、变化、名额的信息,考生很容易搞到。其次,关注目标院校新设专业,新设专业是最容易产生调剂机会的,不是新设专业实力不行,而是很少有学生知道,这种情况甚至会发生在热门专业中。例如,中央财经大学有三个学院都招收金融学专业,其中的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和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在第一年招生时都出现了调剂的情况。
  4.调剂中的两个平行志愿很重要
  考生在调剂报名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缺额信息查询来查询各招生单位各专业缺额人数或缺额状态,考生可参考各招生单位缺额状态和发布的调剂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剂志愿填报。在填报调剂志愿的时候,每个考生可以填报2个志愿。在填写志愿之前,建议考生主动和调剂单位联系,防止拟填报的招生单位调剂名额已满。另外,值得考生注意的是,在填报两个志愿时要有梯度,不能全是所谓的&好学校&,如此,才能提高调剂效率。目前,&211&重点学校热门专业一志愿生源爆满,接受调剂的可能性很小,而省属二本学校和西部高校是每年的调剂&大户&,考生在填报时应予以注意。
  5.调剂不能太&专一&
  有些同学在选择调剂的时候,只找与自己所考专业完全相符的学校去调剂,这样可选择的范围就相对小了一些。如果,考生对自己所报考专业的相关专业不是很排斥,那么可以适当放宽选择的条件。另外,有的学生在调剂的时候,看好了一个目标学校,就将自己的材料给校方邮寄过去,而不再关注其他的院校了,这样的做法也是万万不可的,除非你只认准了这一所院校,别无他选。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考生可以同时接受两个院校的&复试通知&,互相不会有影响,并且接受了一个志愿,也不会影响其他志愿,但是招生单位可以看到考生收到复试通知的历史记录。如果对方没有特殊要求,考生可以多联系几个学校,这样调剂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不过也不建议考生奉行广种薄收的原则,给所有认为可能的学校打电话发申请,这样不仅耗费精力,效果也不好。一句话,确定目标院校有名额有调剂的需求,才是成功的前提。
  6.工学专业调剂缺口最大
  专业无好坏,但是有冷门热门之分。其中,一些基础学科调剂的缺口就很多。例如,2011年考研,在13个学科门类中调剂专业,其中调剂最多的专业是工学占46.1%,理学占14.51%。其余专业分别是:哲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0.79%;经济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3.73%;法学专业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5.51%;教育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4.38%;文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4.71%;历史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0.87%;农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6.79%;医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6.29%;军事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0.25%;管理学可调剂专业的数量百分比为6.07%。
  7.专业硕士调剂名额多
  近年来新设立的专业硕士在很多学校都有空缺名额。如理科中的软件工程硕士是调剂的热门专业,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好,一般在读期间都有较长时间的公司、科研院所的机会,在夯实计算机软件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因此学生毕业之后动手能力强,更容易被企事业单位看好。招收此类专业的调剂生的名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其中工科名校不在少数。值得一提的是,考研调剂,从学术硕士调剂到专业硕士成功的概率较大。并不是专业硕士不如学术型硕士,而是专硕作为新生事物,考生们不是十分了解,再加上各校专硕扩招迅猛,因此有不少的名额,所以考生走这条路调剂会更容易成功。
  8.名校&钟情&于调剂生
  在许多调剂生看来,院校并不欢迎他们,只是迫于政策才接受调剂考生,而且需要调剂生的名校也少得可怜。以上均为大众对调剂的认识盲区造成的。调剂的名额虽然没有第一志愿录取的多,但是形势也绝不像很多考生所想的那样悲观。真实的情况是,接受调剂的院校并非仅是实力一般的普通院校。由于在招生中存在冷门专业不佳、招生信息流通不畅和特殊招生单位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导致名校为调剂广开大门。资料显示,2012年北京地区接受调剂生的高校和研究所就有115所,仅山西一省就有44所高校和研究所接受调剂考生。由此看来,考研调剂,并不一定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许是一次带有惊喜的转折。
  9.西部高校调剂多
  在很多考生的眼里,西部就是调剂的天堂。如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西部调剂大校。尤其是二区的西部院校,会有更多的缺额。不过西部调剂大校也有很多自身的优势,好多的专业也是名声在外。比如,广西师范大学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由于学校位于东盟国家的桥头堡,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
  10.特殊研招单位是考研调剂又一村
  除了传统名校、西部高校,还有一些特殊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大量招收调剂生,包括各大科研院所,各地的党校,以及具有硕士点的民办院校。以上这些不同与大学的特殊研招单位,往往具有大学不具备的资源,比如补助津贴高、就业前景好、参与项目的机会多、出国交流的机会多等。但由于这些研招单位往往不做招生宣传,或者仅仅在很小范围内做招生宣传;或是考生误以为科研院所、党校等招生单位报考门槛高,不敢报考;再或是考生的&名校情结&等种种因素,造成了考试不知道能报、不敢报和不想报,最终导致报考人数少,调剂需求也就相应增大。
猜你感兴趣:&&欢迎光临学位网!
当前位置: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谛是什么?――以费孝通的学术成长历程为例
苌庆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摘要:在对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学术成长历程进行总结后发现:端正的学习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基础;量身订做的计划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独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不可或缺的偶然因素是形成创新能力的独特成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活基础;灵活创新的制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费孝通  作者简介:苌庆辉,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天津 300387。  2006年~2008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清华大学的委托,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1]。在重视创新而创新不足的今日,回顾对学科发展贡献诸多原创思想的大师的成长历程很有必要。本文以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术成长历程为例来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真谛。  费孝通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1930年起即投身社会学研究,后考入清华大学师从俄籍教授史禄国(Shirokogorov)攻读人类学。留学英国期间,在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指导下继续学习社会人类学,完成并出版了英文专著《江村经济》。归国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的成果,对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上的卓越成就也为他赢得了多项国际奖项。他还先后获得多所大学的荣誉院士或博士称号。费孝通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历程对当前研究生,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诸多的启示。  一、端正的学习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基础  创造能力涉及到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力,特别是丰富的知识储备。研究生学习阶段还处于一个由储备知识向创新知识逐渐过渡的阶段。端正的学习动机在知识积累阶段尤其重要。与当前研究生学习寻找热门专业和出国&镀金&不同的是,费孝通的学习过程是以自己的价值定位、学术兴趣和学业需要为基础的。  费孝通对专业的选择不是以代表着个人收益高低的&冷门&和&热门&为依据,而是基于自己对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是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来实现个人的社会抱负。他曾这样总结自己在国内求学时的心路:&我在上大学时,先是想当个医生,好为人治病,免除人们的痛苦,于是我进了医预科。后来我觉得人们最痛苦的不是来自身体上的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于是我改学社会学。我是想通过学社会学来认识社会,然后改革社会,免除人们的痛苦。在学社会学的过程,我明白了必须联系实际,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分析、思考。可巧我在大学时遇到从芝加哥大学到中国来讲学的派克(Robert Park)教授,他带我们这些学生在北京的各种居民区去参观访问,最后,他说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是从人类学里学来的。我才认真地去找人类学家学习,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史禄国教授。&[2]当时,体质人类学是冷门学科,在中国当时知道的人不多。清华大学里知道的人也不多,知道史禄国这个世界级的学者的人更少。为了使自己真正掌握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费孝通还是选择成为史禄国的唯一的体质人类学方向的研究生。学习人类学时,费孝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室里度过的,最先是学习解剖各种大小动物,后来学习分析体质测量的数字,之后学习实际人体的测量和统计。他经常一人整天埋头于工作室进行数据分析,过了两年很孤寂的生活,但费孝通说,那是他一生当中难得的最平静、最恬适的生活。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专注于体质人类学的学习与研究。  还有,与当前许多研究生抱着出国&镀金&的目的而去留学不同,费孝通在出国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学术兴趣与需求。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时就曾有一次去美国学习社会学的机会,但他没有竞争,而是让与自己成绩同样优异的好朋友&&后来成为著名社会学家的杨庆宜忱懊馈7研⑼ㄖ鞫牌囊桓鲈蚴撬笔倍岳醋匀死嘌У氖档匮芯糠椒ㄒ延邢嗟毙巳ぃ敫嗟匮耙恍┤死嘌В钋叶陨缁嵫Ц行巳ぁ5笔敝泄拇笱е校挥星寤笱芄惶峁┤死嘌а盗罚栌形ㄒ坏纳缁嵫Ъ叭死嘌怠7研⑼ㄏM谡飧鋈诨崃矫叛Э频睦砺酆头椒ǖ幕肪忱镅埃棺约航锤玫卦擞萌死嘌У姆椒ㄈパ芯恐泄缁帷:罄囱芯可弦岛笥谢岣坝⑹保研⑼ǔ龉霸谧ㄒ瞪弦不艘环し颉Q裁矗В庑┪侍庠诔龉岸季环悸牵庋忧苛搜暗哪康男院图苹裕杂谧ㄒ蹬嘌吞岣咧柿渴怯邪镏摹K谖饨∑诩湓诳夜逅鞯纳缁岬鞑榈玫搅寺砹峙邓够那囗弦德畚囊渤晌闵M獾牡旎鳌  正确的学习动机让费孝通能专心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了系统地训练某种方法将常人认为的孤寂生活理解为难得的学习体验;为了自己的专业兴趣可以放弃出国的机会;为了国外的学习更加顺利,在病中作调查,准备资料。只有具有端正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量身订做的计划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创新能力必须立足于学术与个性的完美结合。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性制定培养计划才能造就杰出的创新人才。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是如此。他了解学生的优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也了解学生的品格,&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他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费孝通的导师们也都针对他的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导师吴文藻在费孝通的成长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他的引荐才使费孝通投身名门,沿着自己选择的学术路线前进。费孝通认为吴文藻是有鼓动性的教师,&伟大的设计者哺育了人的才干,吴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导青年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社会学的未来&[3]。费孝通的留学计划酝酿很久,就是吴文藻策划的。他心里有着一个培养徒弟的全盘计划,分别利用各种不同的机会,把他们分送到英美各个人类学的主要据点去学习,谁到哪个大学,跟谁去学,心里有个谱,后来也都逐步实现了。吴文藻认为费孝通最好是去英国跟功能派的大师马林诺斯基去当徒弟,理由之一据说是费孝通的性格和这位老师有点相像[4]100。吴文藻对学生的学术兴趣和专长都有深入了解,能够结合其性格,为其寻找合适的导师。这是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史禄国对费孝通高度负责,为其制定了六年的训练计划。前两年学体质人类学,中间两年学语言学,最后两年学社会人类学[5]46。虽然计划没有完全实施,但毕业后,还是强烈建议费孝通对少数民族进行一年的社会调查,也算是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性培养计划。  马林诺斯基更是将费孝通的培养放到自己拓展学术思路的过程中来。一是弟子遍世界的他需要在中国也有人秉承自己的学术路线。二是扩大人类学的视野,由简单的原始部落拓展到现代文明社会是他对人类学未来的定位。而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调查也迎合了马林诺斯基的学术思路。经过在席明纳(seminar)和下午茶的谈话,马林诺斯基就对费孝通的学术基础有了较好的了解,结合费孝通自己所作的调查进行了详细指导。从论文在人类学发展方向中的定位,到论文的写作,甚至遣词造句都一一关注,最后出版时的书名都要亲自斟酌。最后,他还对费孝通归国后的学术方向也给予提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很难形成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由于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是在学校统一的培养计划下进行的,加之扩招导致批量生产现象的出现,师生之间的了解难以深入,甚至出现个别导师叫不出学生名姓,在答辩时还不知道哪位是自己的学生的尴尬情形[6]。&有的导师能在一年中同时招收5个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再加上10个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形成前呼后拥拉帮结伙的壮观景象。有个被认为年富力强的博士生导师对记者说,他常常根本就认不出他的学生,并因此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被学生当作趣闻广为流传。&[7]是否有为学生量身订做的培养计划,导师至关重要。  三、独特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独特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尤其关键。史禄国和马林诺斯基的教育指导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特点,又各有独特之处。  这两位导师在教育方法上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不进行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但对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史禄国在体质人类学课程上从没有作过一次系统的讲解。马林诺斯基也从来没有给费孝通指定什么书必须读。念书在马林诺斯基看来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他也从来不考问费孝通任何书本上的知识,他似乎假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似的。两位导师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学会自主充实知识。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史禄国让费孝通在不断试误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费孝通回忆,&他从来不扶着我走,而只提出目标和创造条件让我自己去闯,在错路上拉我一把&[8]。他白天并不具体指导费孝通对人体测量数据的统计,只是每天傍晚散步时到工作室去看费孝通的统计结果,看到错误时就留下&重做&的批语。让费孝通自己反思问题所在。马林诺斯基的教育方法也是启发式的。他不喜欢登台讲课,喜欢组织席明纳。席明纳上所讨论的问题,不仅书本上还没有写,课堂上还没有讲,甚至连一般的人类学家都还没有考虑到。从四面八方来的学者,带来他们在四面八方的实地调查中碰到的新问题,或讲心得以交流,或谈困惑以求教。马林诺斯基并不多说,只在关键时刻,开始进行思路上的启发,启发他们怎样去分析问题,怎样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在分析新问题时,他用自己的思索,带动学生们的思索。这是一种在思维的碰撞中习得思考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  史禄国教育指导学生的独特之处是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尽管有了较先进的工具,他总是让费孝通用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以培养&在困难条件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让费孝通&受益终生&[5]50。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是落后区域。在特殊情况下,用最原始的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不易获得的原始资料往往成为创新的素材。史禄国的教育方法使研究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马林诺斯基教育指导学生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通过示范,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领悟创新思维产生和思想加工的过程。由马林诺斯基指导的学生,还有机会到他家里,通过参加他的著述工作进行学习。因为高度近视,他形成了一种自己口述、他人记录的著述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费孝通而言有很大的好处。他说,&普通我们读的书,都是成品,从成品看不到制造的过程,而一项手艺的巧妙之处就在制造过程里。成品可以欣赏,却难于学习,但是谁有机会看到一个学者创造思想成品时的过程呢?上面所说的席明纳是创造思想成品的一个步骤,单靠这个步骤还不成成品。&登堂入室&又看到了这个过程的另一工序。&另外,马林诺斯基还通过让学生旁听自己与朋友讨论问题的过程而让学生受益。二是马林诺斯基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他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学术气味和思想意识。他还对费孝通讲,&学术这个东西不是只用脑筋来记的,主要是浸在这个空气里。话不懂,闻闻这种气味也有好处&。[4]116创新能力往往建立在教师长期对学生的全方位的精神培养基础上的。李政道曾讲,&培养创新的人才,&&还是需要学徒、老师这个关系,需要一年、两年,较长期精神上的培养,这样培养的人才,可以一生独立思考。&[9]  费孝通的两位研究生导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指导方法,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让学生迅速接触学科前沿,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传授基础知识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四、不可或缺的偶然因素是形成创新能力的独特成分  费孝通提出了很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如差序格局、苏南模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化自觉等。通过&行行重行行&的社会调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学术风格是费孝通不断提出原创理论的内在原因。这种独特的学术风格的形成,又与学业过程中的许多偶遇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派克的系列讲座奠定了费孝通的学术基调和学术方向。1932年,派克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派克带学生们真正走向社会,到天桥、地摊、戏棚、店铺、市井社会,还到监狱、贫民窟和风月场所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实际。此后,费孝通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学着&领悟人类生活的真相&,而且写&能讲得出来,讲了人家懂得&的文章。晚年时的费孝通讲,&派克老师的学术思想使我终生受益&[5]43。  其次,在燕京大学反日示威游行中,费孝通患肺炎住院而拿不到学分,导致他不得不留校一年。就是在这一年的时间内,他才得以被吴文藻全面了解。  再次,学士毕业论文的内容和学术倾向为后期师从史禄国和马林诺斯基埋下伏笔。论文中涉及史禄国的著述,对史禄国著述的熟知可能为其研究生&面试&起到了促进作用。论文的功能主义倾向则正迎合了社会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的学术方向。  另外,费孝通毕业时,史禄国也离开清华大学,但还是为其安排了后期的学习计划,即毕业后,到国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调查期间不幸受伤,之后到吴江养病使得费孝通有机会做细致的社区研究,了解农村的生活。后由清华大学公费出国留学,直接到欧洲去进修文化人类学。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费孝通得以很快被马林诺斯基接受。其原因之一是,费孝通在伦敦经济学院办注册手续时,系主任马林诺斯基正在美国参加哈佛大学建校300周年的庆典活动,当时吴文藻也代表燕京大学出席。吴文藻与马林诺斯基的接触促成了马林诺斯基与费孝通业师与弟子的关系,这对费孝通日后的学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几个偶然使得费孝通逐步明确并强化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形成了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社会的学术风格。偶然机遇会改变一个人的学术历程,使其学术风格表现出某种个性,这是创新能力形成中的独特成分。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活基础  师生关系不单纯是学业授受关系,还应当是师友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提升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这是创新的生活基础。费孝通与各学习阶段的导师形成的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在其学术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  吴文藻在费孝通成长之路上的重要性自不用多言。两个人结成亲密的朋友,直到七十年代仍密切往来。相互的了解使得吴文藻很清楚费孝通学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也乐于提供帮助。对吴文藻而言,教育学生就如同孟子所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一大乐事。吴文藻在为费孝通争取就读清华大学和公费出国机会时就颇费周折,却乐此不疲。  相处仅两年的史禄国对费孝通的要求相当严格。他对费孝通的文笔有很高的要求。他曾让费孝通到他家里去,要费孝通把自己写的文章一句一句分析给他听,一个字也不能含糊,搞得费孝通到半夜也回不了宿舍。他对费孝通的关心从生活细节上也可见一斑。1935年新婚后,费孝通和王同惠夫妇就准备前往瑶山作调查。史禄国根据自己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仔细地为他们准备上路须带的器具。他为费孝通和王同惠装备了全套的人体测量仪器,专门从德国订购了一套高品质的照相机,又特地为他们各自定制了一双长筒皮靴,用以防止西南山区一种专门叮人下腿吸血的蚂蟥的侵害[10]49。正是这样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细心照顾的师生关系,帮助费孝通逐步走向学术的更高峰。  马林诺斯基对费孝通的培养也很用心。在将费孝通招入门下后,他立即要求费孝通搬到自己的朋友家里,希望他受一些英国中上层社会气息的熏染。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马林诺斯基会因为学业上的严要求而发火,但他和费孝通还是形成了&叔侄般的亲情&[10]93。费孝通回忆,&写论文时,写完了一章就到他床前去念,他用白布把双眼蒙起,躺在床上,我在旁边念,有时我想他是睡着了,但是还是不敢停。&&他最恼我的是文字写不好。他骂我是懒汉,其实我已尽我所能了,但总是不能使他满意。他实在拿我没有办法,又似乎一定要保我过关,只好叮嘱一位讲师,替我把论文在文字上加了一次工。&[4]117在毕业论文完成之后,马林诺斯基当即联系出版社,甚至在出版社提出要他亲自作序才能出版时,也不假思索地应允了。相比那些多次联络经纪人都没有出版机会的作家,费孝通是极其幸运的。  吴文藻为费孝通的学术发展作了长期的规划,史禄国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人类学训练,马林诺斯基让其开拓了人类学的现代视野。这都是以导师对学生学术生涯发展及其社会生活发自内心的关怀为基础的。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师生矛盾导致学业中断,甚至有博士要求换导师的事情见诸报端[11]。许多研究生称自己的老师为&老板&,更体现出师生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突显,甚至有人认为,研究生阶段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主雇&[12]。这种情形令人忧虑。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创新能力会失去坚实的生活基础。  六、灵活创新的制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条件  灵活的制度环境也有利于特殊人才的成长。以生为本的灵活的管理制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费孝通之所能成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还是以吴文藻说服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在1933年招收人类学研究生为前提的。《清华大学史料汇编》(第2卷)记载:(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部于1933年度成立,录取研究生费孝通一名,在校研究两年,于1935年研究期满。该部于1935年暂停招生。可见,社会学部人类学方向就是专为招收费孝通而设立的,因为自始至终专修人类学的只有他一个研究生。当时清华大学为了史禄国招收人类学的硕士生当年就允许招生,而导师离开,学生毕业后,又可停止招生。这在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也相当灵活。留英时,费孝通几乎将全部精力都用在导师所指导的方向上。当时他注册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哲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学校规定只有两条:一条是从注册到毕业至少要两年;一条是提交一篇论文,经过考试认证合格就可以取得那个学位。这两年里应当读些什么课程完全不加规定。从章程上说,学生交了注册费之后可以不到学校,到期只要能提交论文,考得过,一样可以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学院每年公布一系列课程,即哪一个系的什么教授或讲师开什么课。注册后,就可以自己去挑选课程。系里还会介绍学生去找负责人,由负责人指定业师(director),业师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建议学生去听什么课,参加谁的席明纳。这种业师制度有利于因人施教。如果学生对业师不满意,可以随时换人。而学生表现好,也有可能成为名教授的门下。费孝通先归在弗思(Firth)门下,很快又投到马林诺斯基的门下。可见,灵活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  在英国时,图书馆的借阅制度也很灵活。费孝通讲道,&在开架的图书馆里,我可以自由地不经什么手续取阅架上任何我想翻阅的书,我竟成了饥不择食的来客。不到闭馆时间,我终日可以不离座位。&[10]98在今日已成常态的开架阅读制度在当时确是很先进的图书管理理念,这种环境也成为费孝通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的保障条件。  总之,通过全面回顾费孝通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过程会发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学术与真理的信仰、对学术思路的反思与凝练,需要导师高超的教育艺术,需要独特际遇中学术风格的形塑,需要师生共同建构的和谐关系,需要灵活的制度保障。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了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学术素养的完善,进而形成创新能力。它不是技巧的娴熟运用,而是综合素质在学术生活中的自由舒展,是在一段独特而弥足珍贵的师生思维互动和和谐共处的生命历程中水到渠成式的自然展现。  参考文献  [1] 袁本涛,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  [2]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3卷[M]. 北京:群言出版社,.  [3] 戴维&阿古什. 费孝通传[M]. 董天民,译. 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  [4] 费孝通. 费孝通文集:第7卷[M].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5] 费孝通. 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 周凯. 研究生盲目扩招 答辩会上导师认不出自己的学生[N]. 中国青年报,(A1).  [7] 何必. 研究生&改换门庭&诘难现行导师体制[N]. 中国青年报,(8).  [8] 费孝通. 学术自述与反思[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 李政道. 物理的挑战[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0] 张冠生. 乡土先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 姜澎. 9博士炒掉博导[N]. 文汇报,(1).  [12] 张琦. &老板&带研究生 公司化运营成趋势[N]. 中国青年报,(A1).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术考研 天津 外国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