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科学家的自然哲学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成现代科学的

导读: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一讲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古希腊人的科学奠定了西方科学的基础,树立了西方科学独有的风格,所以希腊人探索自然的科学成就是科学史上传奇的一页,古希腊人科学探索中的偏颇,古希腊科学与近代实验科学的本质不同,又迫使我们进一步关注近代科学传统中来自东方及中世纪宗教文化等不同传统的贡献,一、古达科学与技术,Q1为什么说西方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古希腊自然哲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 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 概述 古希腊人的科学奠定了西方科学的基础,树立了西方科学独有的风格,所以希腊人探索自然的科学成就是科学史上传奇的一页,永远令后人欣赏、兴奋、困惑。 古希腊人科学探索中的偏颇,古希腊科学与近代实验科学的本质不同,又迫使我们进一步关注近代科学传统中来自东方及中世纪宗教文化等不同传统的贡献。
一、 古达科学与技术 Q1 为什么说西方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及其内在本质的哲学研究;在古代指的是自然知识的总汇和统称,目的是获得自然界的完整图像。
古希腊自然哲学形成了独特的理性自然观:
1)把自然看作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对象而从整体看待;
2)把自然看作是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
3)力图用哲学的概念和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Q2 科学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表现、根据及补充
表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是指近代在欧洲产生的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实验方法、科学组织、科学活动、科学分类等东西,现代科学体系是在欧洲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依据:1)古希腊的科学传统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2)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补充:1)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在古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创造了更精湛的日用技术、发现了更独特的科学知识、建造了更宏大的传世工程。
2)古希腊文明的建立吸收了其他文明的成就。
①古希腊人的科学研究是在融会贯通古埃及和古两河流域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中世纪后期,当古希腊的科学传统在欧洲逐渐复苏时,欧洲还获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古代科技知识和中古古代的四大发明。 Q3 从古希腊科学到文艺复兴的发展历程
罗马帝国崩溃-基督教占统治地位(中世纪黑暗中的光芒:在欧洲诞生了大学)-中世纪中后期的大翻译运动(帮助欧洲人从阿拉伯文献中找回了失传已久的古希腊哲学文献)
二、希腊古典时期的自然哲学 希腊人的伟大贡献:创造了西方科学和哲学的伟大传统 公元前500年:希腊开始出现最早的哲学,也是最早的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的开始。
希腊哲学是以对自然的系统的研究开始的。特点为:
1)具有强调理性和逻辑,重视真理本身价值的态度;2)使得原先零散的、实用的自然知识成为一种对于世界的体系化的理性建构。
ΔQ4 古希腊人科学成就及传统产生的原因及局限性 1)自然条件 ①古希腊地区港口众多,适于航海和贸易,为向古希腊本土之外的陆地和岛屿移民提供了方便;希腊殖民地构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链条:这些殖民地与不同传统、风俗、制度的民族经常接触,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非常方便;同时殖民地也没有丧失和希腊文化的母体的联系。 ②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希腊难以建立类似中国的大一统国家,为不同流派的思想争鸣提供了可能。 2)物质基础
1 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 航海和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城市兴起为古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社会形态及制度
①奴隶制为自由民提供了闲暇。
奴隶劳动供养了奴隶主,使他们有更多闲暇时间去关注政治、哲学艺术、科学;
②奴隶民主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自由。
为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们提供较为自由地思考和发表意见的保证,这种自由思考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为吸引注意力而兴起的公开演讲、当众辩论,发展了古希腊热的辩论技巧和逻辑学。 ③城邦制为希腊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证:
城邦: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治并得到其公民的最高忠诚的共同体。
独立自治确保了公民在城邦内享有的自由,广泛交流又给彼此以启发,城邦之间长期存在的这种既保持高度独立性又有广泛交流的现实,造就了一个统一但又多样的希腊文化。 4)希腊人熟知巴比伦人和埃及人的工作,并通过多种渠道从中汲取养分。 5)希腊人对外部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知识和真理不懈追求。 6)希腊的宗教
①从未提出过共同的宗教教义或形成严密的宗教组织,使得希腊宗教很难对科学进行有组织的摧残;
②具有亲切感的神使他们觉得生活在一个由熟悉的、可以理解的力量统治的世界,面对外部世界少了恐惧多了好奇和勇气;
③完备的诸神谱系,弘扬了秩序、规则的概念,体现了一种原始形式的逻辑体系,有利于希腊理性精神的孕育。 局限性:希腊的奴隶制度对劳动的蔑视,是的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重视理论建设轻视知识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Q5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哲学和科学发展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自由。 好奇:人们纯粹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研究,并非是由于外在的功利性目标驱使;这样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知识的探求不至于因为暂时的无用而被搁置。 闲暇和自由是保证好奇的重要社会条件。 闲暇要求社会上有一批人不需为衣食担忧,不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好奇心不至于被生活的压力所压制。自由强调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必因为政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 Q6 各学派的哲学思想中体现了哪些科学起源思想? (一)米利都学派(师承关系) 米利都学派特点: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 这种从物质结构来解释自然现象的思路在古希腊原子论乃至近代科学中都大行其道,产生深刻影响。 1、泰勒斯 ΔQ7 泰勒斯提出“万物本源是水”的可能原因及重要意义是什么? 原因:1)水形态多变,适合作为一种解释各种现象的普遍原则;2)水对生命的极端重要性;3)泰勒斯生活的地区处于海洋包围之中,深感水的普遍性;4)此前许多民族有关于洪水的古老传说。 意义:1)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理性的方式寻求万物的统一本质,即及透过现象寻找共同的普遍因素,再从这一普遍本质说明更多的现象,包括过去经验中没有接触过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体现了理性思维的特点。
2)他用自然内部的因素来解释自然现象,这样人类就可以通过经验来批评和改进科学知识,开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研究传统。
宇宙观:大地是浮在水面的扁平的盘子。
2 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 2、阿那克西曼德:第一个把已知的世界绘成地图的人
1)认识到天空围绕北极星旋转,提出可见天空是完整球体的一半,大地是圆柱体位于宇宙中心; 2)认为整个宇宙是个演化的过程,但万物都要毁灭; 3)万物始基是浑朴未分的“无定形”,内部蕴含着分化的可能性,可以产生一切具体事物的形态。 3、阿那克西米尼 认为万物始基是“气”,气凝聚成水,继续凝聚成土,进一步成石头。把事物的质的区别归结为量的区别,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路。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始于秘密宗教团体) 特点:重视对于事物的形式的研究。 1)最伟大的贡献:对数的高度重视。数是万物的本源,发现万物之中都有某种数量关系。这种用抽象的形式来解释世界,与米利都只用质料解释是认识能力的一次伟大进步。 2)率先提出宇宙和谐的观念:宇宙万物本质上是和谐的,这种和谐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比例关系。从混沌到秩序是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3)天文方面提出大地是一个球体,宇宙是个球体,有一组同心圆球构成,中心是中心火。这个高度几何化的宇宙模型为希腊的数理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三)赫拉克里特:辩证法思想的奠基人 1)强调事物的永恒变化,而且并无神灵主宰; 2)认为事物内部对立冲突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动力; 3)强调逻辑,轻视经验感觉。开创了希腊哲学科学重视逻辑、概念界定、理论构建的传统。(和中国文化强调语言不足以表达真理的态度迥然不同)
(四)爱利亚学派 变化只是假象,不变才是本真;开创注重现象背后本质的研究
(五)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万物由四种元素组成-火、气、土、水。这些因素靠爱和恨组合分离。 万物无生成、无毁灭,只有混合和分离。 开始用多元素代替单一元素解释世界,并且用元素组合而不是元素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解释变化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是原子论的先驱。
(六)原子论:最接近于近代科学理论的成就 Q8 原子论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1)许多极小的原子在虚空中的组合和分离是世界上各种现象的真正原因;
2)原子和虚空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3)原子是不可分割、不可穿透的内部是实在的;
4)所有原子性质都一致,只有量的差别(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等) 意义:1)开始用抽象的物质实体而不是某一种特定属性的物质来解释世界;
2)通过原子的量的差别解释现实世界中质的差别,便于克服各种事物性质上的冲突,使得从统一性出发具体解释世界的多样性得以成功。(这也是后来西方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也是依赖数学的原因)
3)这种解释方式还开创了以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的路线。
3 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 (七)苏格拉底 1)第一个从逻辑思想方面研究概念定义的思想家。 2)强调对普遍原则的把握。
(八)柏拉图与理念论 研究传统:强调通过理性来把握事物的形式关系,轻视质料 1)开设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以及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的学校――Academus.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训练。 2)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轻视感觉经验,注重理性所把握的观念世界。理念论。 3)宇宙论中,认为神以混沌为质料,使之与空间结合,并以理念为范型,创造出整个宇宙系统和自然界。 4)天文方面,反对人们满足于用眼睛观看和记录天体运行的轨迹,认为要像研究几何学(超越感官经验的层次来把握抽象理念)那样研究天文,而不管天空中那些可见事物。深信天体是最高贵神圣的,运动方式一定是均匀的圆周运动。――“拯救现象”方法:将看上去不规则的运动拆解为不同的均匀圆周运动的叠加。 5)学生欧多克斯构造了同心球叠加的天文模型。 评价:虽然柏拉图过分轻视感觉经验这一点与近代科学的精神有所抵触,但是他强调数学的作用,强调演绎推理,重视理想化方法,也是近代科学传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九)亚里士多德与目的论 不同于老师的综合研究,他喜欢分门别类研究并重视经验研究。 1)自然哲学 ①探讨了事物存在与变化的原因,提出四因说:质料因―事物有什么东西形成;形式―事物按照什么形式形成,即事物之所以是某一事物的原因;动力因―事物形成的动力是什么;目的因―事物为了什么而形成。评价:从因果关系角度出发,探索事物存在变化,对于鼓励人们探讨事物本原,追究事物本质是有益的。但他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充满了目的论的意味,就本质而言是不可取的,因为他用目的论掩盖了对客观规律的探求。 ②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认为大地是球形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由水气土火四元素组成,而其他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组成。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某种天赋的目的或“自然本性”:以太的本性是做圆周运动,四种元素具有“趋向自己特定的空间”、寻找自己“天然处所”并停留在那里的本性。 2)逻辑学 系统地总结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逻辑学,对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有了系统的研究。 3)系统的经验考察 主要体现在生物学,动物分类、解剖、胚胎发育等方面。 根据动物特点与差异划分为群,描绘了一幅以任何哺乳动物为顶端,低等植物在底端的生物阶梯略图。 评价:是一位严密的观察家,不是实验家。他是以自己的直观加上推理来建立知识体系的。 他是希腊科学的转折点:他之前,学者们力图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他之后,科学家转入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而使科学走上了一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道路。 (十)希波克拉底与四种体液 接受自然哲学影响,更加彻底地清洗了医学的巫术成分,构建了理性的医学理论。提出四种体液学说:人具有四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黏液,支配生理活动,必需平衡调和,否则会生病。
三、希腊化时期的科学(公元前336年开始) 科学已经开始具有独立的品格,与哲学问题分开研究。 (一)托勒密王朝的贡献
4 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 1)重视希腊学术事业的发展,以政府力量支持学术发展,创造了希腊科学发展观的黄金时代。 2)创建了世界上当时规模最大,也是第一个由国家筹建支持的综合性学术结构。 (二)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内容翔实、逻辑严谨,长期以来一直是几何学习的标准教科书。它的不朽不仅在于它的内容,更在于它是公理化体系的典范。 公理化体系是发现新的科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1)给出几何证明所需的一系列定义和概念,如点、线、面、角等; 2)提出五个公设(适用于几何学的不证自明的知识); 3)提出五个公理(适用于一切科学的真理); 4)一条一条证明了467个命题。 《几何原本》中的定理大都是前人已发现的,欧几里得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利用了当时积累的数学知识,从精心选择的少数公设、公理出发,推演出整个理论体系,构建起初等几何学的大厦。 (三)阿里斯塔克与日心说 (四)阿基米德 希腊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物理方面都有出色成就。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是古代把力学和数学结合的最好的人。 1)发现了浮力定律、杠杆原理(应用公理化体系和理想化模型),发明了滑轮起重机和螺旋推进器; 2)创立的穷竭法是微积分的基础,应用穷竭法计算了pi的值; 3)制作了一个利用水力驱动的天象仪,可以模拟天体运动,演示日食、月食。 物理学的发展在方法上有两个基石:逻辑推理与实验。他在自己工作中成功应用了这两种方法,成为物理学的先驱。 (五)阿波罗尼乌斯与圆锥曲线 1)著有《圆锥曲线》,含487条定理。 2)创立本轮-均轮体系,被西帕克斯继承。 (六)西帕克斯与球面三角学 1)创立球面三角学,使得希腊天文学从定性的几何模型变成定量数学描述,从而使天文观测更加有效地成为构造宇宙模型的组成部分。 2)制订了一个比较精确的三角函数表 3)引入星等概念,确定北天极在做缓慢圆周运动。 (七)埃拉托色尼与《地理学》 1)对地球周长进行科学测量 2)《地理学》记载了许多测量方法和计算结果。
5 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
6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专业文献、外语学习、办公文档、计划方案、旅游景点、党团工作、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出国留学、word文档、行业论文以及1第一讲 古希腊与科学的源头(考研讲义)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金观涛:“自然哲学”和科学的观念——从《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谈起 - 海德格尔的日志,人人网,海德格尔的公共主页
注意到培根气势汹汹地冲来,亚里士多德弯弓搭箭,对准他的头射了出去,但没射中这位勇敢的现代人,箭从他头顶上嗖地穿过,射中了笛卡尔。——斯威夫特,《书籍之战》
金观涛:“自然哲学”和科学的观念——从《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谈起
《科学文化评论》第6卷 第4期(2009):读书评论
多么巨大的存在之链啊!它从上帝那里开始,自然,以太,人类,天使,人;野兽,鸟,鱼,昆虫,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显微镜都无法达到的东西,从无限到你;从你到无&&你从自然之链中撇掉任何一环;第十,或者第一万,一样会打破这个链条。
一 方法的转变:从&科技史&到&思想史&
很多20世纪的大问题,到21世纪纷纷消解,李约瑟问题似乎就是其中一个。20世纪80年代,&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一历史的发问,曾在中国第二次启蒙运动中引起巨大的社会回响。200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和王扬宗在《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一书中,收集了有关李约瑟问题研究各种观点的文章,力图对该问题的20世纪思考作一个总结。今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高级研究员陈方正博士的60万字著作《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陈方正 2009a,以下简称《继承与叛逆》)。该书分析了李约瑟问题的缘起、其内在预设和展开逻辑,详细考察了西方现代科学兴起的各环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现代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方;指出李约瑟把技术等同于科学,因此&李约瑟问题&是问错了问题。通过陈方正整本大着的论述,这个起源于20世纪初的大问题似乎终于可以划上句号了。陈方正参考了四五百部西方科学史和有关著作,思考及写作历时十年以上,分析严谨,很多数据和观点是中文世界第一次出现,其方法和结论都很值得学界重视。首先,陈方正确定了&外史&不能取代&内史&的大原则,即&科学家与他们的思想、发现的研究毫无疑问仍然是科学史的核心&。在完成把&科技&转化为&科学思想&的定位后,他指出:&革命&与&传统&的交互作用为&科学思想&内在逻辑的展开。《继承与叛逆》正是立足于这种内在逻辑来论证现代科学是西方思想大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余英时为该书作序时所说:&这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为了寻找内在逻辑链的各个环节,陈方正冒化约主义的危险,把数学物理作为科学思想的核心[陈方正 2009a,页27-34]。一旦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作为现代科学思想的典范,探索科学思想的起源(更准确地讲,应是&自然哲学&在西方的起源),也就是可行的了。《继承与叛逆》中,我们看到一条从牛顿及他踏足肩膀之巨人&&笛卡尔、伽利略、开普勒、第谷和哥白尼开始,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托勒密和欧几里得长链;分析这条长链的起源、传承和演化,也就抓住了作为思想的现代科学的形成。在这由传承和革命组成的演化链中,陈方正注意到以往的研究存在两大缺环,一是作为&新普罗米修斯革命&结果的欧几里得、托勒密等集大成者是如何出现的;二是作为&渡过鸿沟的载筏&的伊斯兰科学思想(公元800-1450)在西方科学思想形成中的意义。[陈方正 2009b]确实,陈方正的分析十分到位。早在1980年代,刘青峰在《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一书中,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视为现代科学结构的种子,称为原始科学技术结构,近代科学结构正是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示范下形成的。刘青峰指出,现代科学结构在西方的形成实为种子成长为大树的过程,可以从原始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的互动来把握[刘青峰 2006,页117-159]。但是,这作为现代科学种子的原始科学技术结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对这个重要问题,刘青峰没有说明。《继承与叛逆》则在这个方向上大踏步地前进了,论证了作为思想的现代科学实际上是经过两次革命形成的。哥白尼至牛顿的第二次革命已广为人知,但它是建立在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和数理天文学之上的。换言之,早在古希腊已经奠定了科学思想的基本模式,在该模式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人类第一次科学革命。正是第一次科学革命创造了用数学表达宇宙秩序的基本范式,无论是欧几里得几何,还是托勒密的数理天文学,都是这一次思想革命的结果。他将其称为&新普罗米修斯革命&。陈方正认为,为什么古希腊会出现第一次革命,古希腊科学思想和哲学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大问题。研究科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还必须去把握古希腊罗马文明衰落时科学思想之保存、传承以及再兴起过程。如果把托勒密的《大汇编》视为第一次革命产生的古希腊科学思想之绝响,而哥白尼的工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开始,两者相距1400年。陈方正列举许多无法抗辩的证据,证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的模型结构、参数、甚至图解都取自14世纪回教科学家沙蒂尔(al-Shatir)的著作[陈方正 2009b,页20]。也就是说,正是伊斯兰科学作为&渡过鸿沟的载筏&,使得第一次革命成果得以传承幷最终引发了第二次革命。这一以住忽视的环节,今日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正是这两个环节成为《继承与叛逆》探讨的重点,亦是该书最大的贡献。
二 科学和终极关怀
在古希腊,科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它是哲学的一部分。泰勒(C.C.W.Taylor)和罗宾&奥斯本(Robin Osborne)曾为古希腊哲学、科技、艺术和政治宗教,从公元前9世纪到柏拉图的发展做出历史年表,从中明显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哲学和技术发展)和宗教、哲学、艺术发展的同步性(甚至是提前性)[泰勒主编 2003,页7-17]。但古希腊科学和哲学究竟是一种甚么关系,却一直处于黑暗之中。目前西方主流看法是把古希腊科学(主要指数学和几何学)当作希腊哲人用理性主义精神研究自然的结果,它只是哲学的附带物。这在古希腊哲学分期上就可看出。思想史学者往住将希腊哲学分为&早期希腊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四阶段[奥康诺 1998]。因为苏格拉底才开始提问:&何为知道?&幷指出知识始于正确的定义,形成了关于从思考本身之思考(二阶思维),故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之奠基者。接着,柏拉图提出理型论,开启了古希腊哲学的主流思维模式,使得希腊思想围绕着对柏拉图理型论的肯定、否定和修正展开。在这一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的希腊哲学主线中,第一阶段只是准备性的,古希腊科学思想统统被归为准备性的第一阶段之中,不占重要位置。该分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解释希腊思想到罗马的变化,更不能理解新柏拉图主义在希腊思想后期的位置以及它对基督教的接引。
陈方正根据格思里(W.K.C. Guthrie)、布尔克特(Walter Burkert)、卡恩(Charles Kahn)等人的研究,勾划出另一幅希腊思想演化的图画。他指出,在&早期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独树一职,毕氏对数学之重视,开启了西方思想的严格证明之传统。特别是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信念,直接影响到柏拉图理型论的形成。换言之,正是在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笼罩下,柏拉图一度脱离苏格拉底的&道德&和&社会&的轨道,转向追求永恒真理的神秘主义,这是《对话录》风格转变的原因。他认为,柏拉图《对话录》中记录了柏拉图接受毕达哥拉斯主义的证据。柏拉图曾这样写道:&诸神借着一位新普罗米修斯之手将一件有光芒随伴的天赐礼物送到人间;比我们更贤明也更接近诸神的古人相传,万物是由一与多组成,而且也必然包含了有限与无限。&[陈方正 2009a,页150]这个新普罗米修斯即毕达哥拉斯。这样一来,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希腊哲学乃是毕达哥拉斯传统和苏格拉底二阶思维的结合,而非原来认为的只沿苏格拉底主智哲学这一条线索发展而成。陈方正认为,它带来了古希腊哲学的两大划时代特征:一是高度重视数学之《对话录》的诞生;二是作为包括大量数学家在内的开放性学者聚会的&学园&(academy)之出现[陈方正 2009a,页148-154]。正因为柏拉图哲学中存在毕达哥拉斯主义基因,才使得追求严格证明成为古希腊哲学演进的内部动力。例如无理数的发现挑战了&万物皆数&之信念,使得数学和数理天文学得以在柏拉图学园中成熟。《继承与叛逆》列举出数学的危机、特别是&不可测比&观念的震撼,是如何导致尤多索斯提出&比例理论&和&极限与归谬法&;古希腊科学和现代科学一样,也有自己的哥白尼和牛顿。因此,&以数学建构宇宙模型&的天文学革命,实为响应柏拉图号召而发生。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得的度量几何学、阿波隆尼亚斯的圆锥曲线和阿里斯它喀斯的日月测量、喜帕克斯的恒星进动的发现,都是顺这一范式展开之结果。陈方正提出的&新普罗米修斯革命&,就是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知识追求之结合。从该观点看,古希腊科学思想始终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部分,正如现代科学是当代西方文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如果陈方正的分析正确,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古希腊罗马思想。20世纪文明研究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从轴心文明角度看古希腊哲学,把它视为实现了超越突破的结果。所谓超越突破是人从社会中走出来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正当性最终标准,亦可称之为终极关怀的觉醒,而终极关怀最重要的是解决生死问题[金观涛、刘青峰 2007]。希伯来救赎宗教、印度解脱思想和中国儒家以道德为终极关怀都是面对生死问题,那么,希腊哲学也是围绕着终极关怀展开的吗?以往,人们多从&爱智精神&来分析古希腊思想的形成,它排斥神秘主义,似乎与生死问题无关。&爱智精神&背后是认知的意志,它无疑准确地代表了古希腊哲人的追求。但是认知能解决生死问题么?
在《继承与叛逆》一书中,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因为毕达哥拉斯主义正是为解决生死问题而形成的。该书描述了毕达哥拉斯创立的神秘教派是这样理解宇宙秩序和追求永生关系的:&人的灵魂本来就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才得以分享其条理、秩序,从而得以自由自在,长存不灭。要受世俗躯体污染的灵魂回复到这个状态,首先要做的,自然便是充分明白宇宙本身的原理、结构和奥秘,因为这思索、理解、明白的过程自然会改变灵魂本身的状态。&[陈方正2009a,页123]柏拉图正是认同上述基本主张,才接受毕达哥拉斯主义。以往的研究也注意到柏拉图力图用他的理型理论去克服死亡,但幷不清楚克服死亡的模式。如果科学(主要是数学)真是柏拉图追求永生的内在动力和方法,那么,就应该对以柏拉图主义为核心的希腊哲学重新定位。希腊哲学一直被认为是理性的,关注现世社会的;现在必须加入它以科学作为终极关怀这一面。或者说,表面上以人文社会精神为主的古希腊哲学中一直暗藏着另外一个维度:它一方面强调思维推理的严格性,另一方面指向认识神秘的宇宙以克服死亡(为什么要通过认识宇宙的方式来克服死亡?)。今天,人们早已接受了科学和终极关怀无关的见解,皆知科学不能解决人生意义问题,但这种现代科学观和古希腊哲学的看法大不相同。可以说,古希腊哲人比今日科学主义者还要&科学主义&!他们是为了从宇宙秩序中追求永生而沉迷于科学。
这样一来,新柏拉图主义在罗马帝国时期兴起,直指神秘主义的救赎宗教,成为希腊爱智精神(还有罗马的经验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之间的桥梁也就不难理解了。在传统社会,科学只有成为终极关怀的一部分,才能在轴心文明思想传承中延续下去。本来,古希腊科学和认知之意志都是寄生在神人同形的古代宗教之中的。当神人同形的古代宗教消失时,作为终极关怀的科学和认知的意志都失去了根植的土壤。在寻找新的载体过程中,柏拉图的理型论转化为新柏拉图主义。由此亦可理解,当希腊罗马文化衰亡之际,科学的黑暗时代必然来临。事实上,当救赎作为大多数人的终极关怀在西方确立之际,古希腊科学必须明确它和救赎宗教的关系。如果不能建立联系,它必定被遗忘;如果建立了联系,它只能是神学的婢女。这正是我们看到的源于古希腊之科学思想在中世纪的命运。
三 自然法、ratio和理性
在希伯来人的终极关怀中,认知的意志从一开始就没有位置。当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时,完成了两个变化,一是普世化,二是出世转向。这样,爱智精神就和救赎对立起来,故早期基督教是反对科学思想的。正因为如此,《继承与叛逆》在寻找科学思想&渡过鸿沟的载筏&时,更重视伊斯兰教的作用。伊斯兰教作为救赎宗教的入世转向,同样不存在把认知之意志作为终极关怀的精神,那么,为什么伊斯兰教比基督教更有资格充当&渡过鸿沟的载筏&?关键正在于伊斯兰教对其他宗教信仰的包容性。
伊斯兰教不否定先知以前的神人对话,只是把穆罕默德视为封顶使者,是神最后一次给人启示。这样,只要其它宗教不挑战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它们都可以包容进来。确实,伊斯兰教对其他宗教各种教派(包括古希腊罗马科学思想)比早期基督教开放得多,以至于有人甚至认为:&伊斯兰应该是能与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和谐共存的宗教信仰,而不管这种文化的来源如何。&[鲁宾逊编 2005,页24]当然,实际上伊斯兰教只是工具性地吸纳其它宗教所包含的政治文化,以建立帝国。从伊比利半岛至中亚地区,先后出现过伍麦耶王朝(661-750)、阿拔斯帝国(750-1258)、法蒂玛王朝(909-1171)、塞尔柱王朝()、阿尤布王朝()、马木路克王朝()和奥托曼帝国()等。伍麦耶王朝结合的是阿拉伯部落传统,阿拔斯帝国则吸收了拜占廷、波斯政治和宗教文化。法蒂玛王朝属什叶派,把北非神秘主义带进伊斯兰教。自塞尔柱王朝起,突厥人的草原文化大现模地和伊斯兰教结合,一直到奥托曼帝国时期发展到顶峰。正因为如此,伊斯兰教如一大熔炉,可以把中古时期各种宗教文化的成果结合起来,使它可以充当科学思想&渡过鸿沟的载筏&。关于这一点,《继承与叛逆》有详尽讨论。正如书中所指出,伊斯兰科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巴比伦科学的接引,在科学思想中加入了古希腊科学没有的新要素,这就是柯漥列兹米(Al-Khwarizmi)根据巴比伦计算系统发展出的代数学。书中列举了39位回教科学家,其中14位属伊拉克和叙利亚,17位来自伊朗与中亚,8位生活在埃及、北非与西班牙[陈方正2009a,页311]。若没有伊斯兰教这一时期对其他宗教文化的包容,就不可能把这么多地区和形形色色古文明对科学思想之贡献,都吸纳到伊斯兰科学中来。在比较中世记晚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科学思想的态度时,陈方正碰到一个困难。这就是,12世纪前伊斯兰教对科学思想的包容远胜过基督教,但12世纪后基督教对科学思想的接纳却后来居上,使得第二次科学思想的大革命是在天主教大传统中蕴育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继承与叛逆》将其归为欧洲大学与伊斯兰高等学院的不同发展。西方大学起源于专科(法律和医学)学校与教会办的座堂学校;这些学校慢慢从教会中获得独立,成为教授知识和科学研究的中心。这与伊斯兰高等学院一直处于宗教、宫廷的强褓中呈现出极大的差别[陈方正2009a,页418]。这种解释固然有道理,但是为什么西方大学和伊斯兰高等学院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我在本文一开始就指出,《继承与叛逆》在方法论上最大的特点是从科学外史转到内史,即从科学发展所依赖的政治经济制度转到思想本身,这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陈方正却没有将自己的立场贯彻到底,即没有循文化思想找到更深的原因,而是又退到制度层面来寻找科学思想革命的原因,这不能不令人有点遗憾。我认为,12世纪基督教对古代科学态度的转变,以及在此后对科学的包容终于超过伊斯兰教,是有更为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的,这就是教皇革命所引发的希伯来超越视野与古希腊超越视野的融合。据伯尔曼的研究,西方几乎所有近代事物均起源于1050年至1150年这一时期,而不是在此以前;近代事物不仅包括近代的法律制度,而且还包括近代的法制政府、近代的城市、近代的大学和许多其它近代事物[伯尔曼 1993,页439-441]。为什么会如此?关键在于西方大一统教会为了摆脱世俗王权的控制,必须把罗马法作为权力和政治制度正当性的最终根据。古希腊罗马法治背后是理性精神,教皇革命导致了理性和救赎的结合。也就是说,教皇革命带来一个深远后果,这就是在政教分离和西欧进入法制封建社会同时,和认知的意志相联的理性首次被纳入救赎宗教,这就使得天主教的终极关怀中包含着希伯来宗教和希腊文化两种要素,我们可称为文明融合。这时,科学虽然仍是神学的婢女,但科学背后的认知意志已成为终极关怀的一部分,即理性(包括法律的精神)是认识上帝、获得救赎必不可缺少的,这与伊斯兰教中科学思想只是作为工具性被接纳具有本质的不同。
希伯来宗教和希腊文化两种超越视野的结合,表现在研究法律和经院哲学的大学可以向教会要求独立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作为科学理论的自然哲学如亚里士多德学说也出现在天主教经院哲学的教义之中。从上帝开始到万物的存在巨链成为人们对自然有机体的认识,而新拉图主义的唯实论对封建等级的论证也都运用了同样的模式。我们曾在有关著作中论证过,可以用表达观念的关键词意义的变化作为观念深层结构的长程变迁的证据[金观涛、刘青峰 2008]。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natural law的出现。众所周知,该词一方面指涉&自然律&,但同时又是&自然法&。自然法在古希腊罗马就存在,它和表达自然律的词是不同的。为什么两者必须有别?在相当长时间中,法律存在着立法者的意志部分,它不可能和逻格斯混同。自然律和正义的法律(自然法)的合一需要一个前提,这就是人间立法者的意志从法律中的隐退,也就是rule of law(法制)取代rule by law(法治)。在希伯来精神的出世转向中,法律的形式结构大于实质的意义,它被理解为上帝对有罪人类的惩罚。当它只能通过理性被发现而不是被发明时,自然法和自然律的差别不再存在,它们都是上帝的法律。甚至上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natural law本身。确实,这一切只能发生在两种超越视野融合之际。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12世纪以后西方的法律一定要有逻辑自洽的形式结构,甚至以数学作为其理性之象征。[登特列夫 1984,页50-51]也许,另一个更重的证据是&理性&这个关键词本身了。众所周知,今日&理性的&(rational)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比例&(ratio)。该用法起源于12世纪后经院哲学的成熟。为何&比例&(ratio)可以成为理性的代名词?不了解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比例&的重要性,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柏拉图在讨论可感知世界和理型世界关系时,就是用了&比例&(ratio)作为例子。他曾这样论证,把AB线段不均等地在C点分开,然后以相同比例在E点将BC分成两部份,使得BC:CA=BE:EC。如果CA 表示理型以及我们认识它们的精神活动,BC是代表可感知世界及我们的感知方法;要理解它们是怎样互为条件的,必须研究BE和CE的关系。CE是马、床、树这一类客体,BE则为它们的摹本,如镜像、影子和反映物。在可感知世界中摹本与其原形之间的关系,就如被信念所认识的感性世界BC和被理性或思想认识的理型CA之间的关系一样[奥康诺 1998,页55-56]。请注意,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被证明的信念后,进而指出用镜像认识客体之所以可以等同于用精神认识理型,靠的是&比例&(ratio)的存在。这里,&比例&不仅意味着事物是可比的,即某种关系和另一种关系同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比例&是人接近理型的方法!《继承与叛逆》用相当的篇幅谈尤多索斯提出的&比例理论&,指出它在数学上已达到19世纪戴德金分割(Dedekind cut)的高度[陈方正2009a,页163-164]。实际上,在古希腊&比例理论&的意义远超过数学本身,而是力图用ratio理解整个世界。请想想,用ratio表达&理性&意味着什么?这不仅是古希腊万物皆数在拉丁文世界的复活,亦是新柏拉图主义在经院哲学中不可取代位置之奠定。由此可见,12世纪天主教中的科学既不同于希腊罗马,亦不同于伊斯兰教,因为它同时具有救赎和认知两种超越视野。现代科学思想的革命和现代性均是在这一母体中孕育成熟,绝不是偶然的。
四 科学和现代性:工具理性和受控实验的起源
如果说《继承与叛逆》有什么不足,我认为是该书对现代科学思想和现代性关系的忽略。作为现代思想的科学和古希腊罗马科学思想究竟有何本质不同?其内容是可以用数学物理思想传承中的革命来说明的,这一点《继承与叛逆》作出了相当充分的论述。但除了科学理论本身外,作为整体性精神层面的思想革命又是什么呢?该著作却很少论及。现代科学思想之所以是现代的,它与古希腊罗马科学、伊斯兰科学以及中国程朱理学的格致具有本质的不同,就是它不再必然地和终极关怀相联系。韦伯把现代化视为工具理性的扩张,所谓工具理性就是指理性和终极关怀处于二元分裂状态。现代科学思想作为现代理性的核心,这一特点十分明确。实际上,理性和对上帝信仰二元断裂,在唯名论那里已经开始。《继承与叛逆》虽也谈到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但没有抓住这一本质。
在唯名论宣称共性为名(不真实的)背后,蕴含着否定新柏拉图主义的两项最基本的主张。首先,和新柏拉图主义相反,唯名论者认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意志。这样,认识上帝必须依靠启示,和理性无涉。虽然这一点与早期基督教一致,但它出现在天主教神学中则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其后果不是如早期基督教那样排斥认知意志,而只是把认知意志放到和信仰无关的层面而已;结果导致理性和终极关怀的二元分裂。更有甚者,唯名论认为唯有个体才是真实的,而经院哲学中来自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新柏拉图主义式的&种&和&属&,它们作为共相,只是一个名称,不是实在。这样一来,人和存在巨链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一旦从存在巨链中独立出来,不仅自然界变成一部机器,将封建社会视为一个上帝设计的理性有机体观念不再成立。国家亦是由一个个不可进一步分割之个人根据法律组成的。吉莱斯皮(Gillespie)将这种来自唯名论的个体观称为本体论个人主义(ontological individualism),幷详细论述过它对西方现代思想形成的三个方面的持久影响。
第一,从此之后寻找真理不应在修辞学和三段论的语言分析中花费时间,因为它们不是实在,而应转向自然界。正是这一思想转向促进了实验科学的兴起。第二,唯有个体才是真实的这一观念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发挥,个人生活即私人领域的意义和正当性得到确立,它和自然法结合,形成了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等近代观念。第三,它直接促成了17世纪的宗教改革。唯名论相信上帝无所不能,幷通过其意志创造了每一个具体之个体,这样一来,人和上帝的沟通(得到启示)就可以依靠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单独交流来进行,教会不再是必不可缺的中介。换言之,唯名论对经院哲学之颠覆构成了现代性在天主教神学内部的起源。[Gillespie 2008]
实际上,所有新教徒(还包括17世纪所有自由主义者)均相信唯名论,故工具理性的兴起直接与宗教改革有关。正因为如此,韦伯才能将新教伦理视为现代性确立之关键性因素。在现代科学起源研究上,与韦伯命题相对应的是默顿命题。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在1930年代当研究生的时候,就对为什么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科学革命产生在17世纪的英国这个问题感兴趣。他发现当时科学家大多是清教徒,因此想起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论述。默顿把有关研究运用到科学史,建立了科学社会学这门新学科。近年来,科学史家对默顿命题是否正确作了系统考察,发现促成科学革命的是新教徒,而非一定是清教徒。这说明只要实现理性和信仰二元分裂,就能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本-戴维 2007]关于现代科学思想不涉及终极关怀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裂只是其早期形态。《继承与叛逆》虽然间接触及了这问题,并且详细讨论了牛顿(他有&最后一个巫师&之称)对于炼金术、神学又及所谓&上帝作为&的入迷,但很可惜,却没有就其意义展开讨论,这可能与该著作把牛顿思想作为现代科学思想代表有关。陈方正把科学史还原为科学思想史,这无疑是科学史研究方法的巨大进步。但是,如同以往一样,在进行科学思想分析时,往往不得不用某个最重要科学家的思想来代表一个时代普遍的科学思想,这样就很容易忽略现代科学思想兴起的主线。我认为,真正彻底的方法论转变,应该是进一步把作为思想的科学史转化为科学的观念史。观念史注重普遍观念本身的变化,这样个别思想家个别论述带来的干扰就不会掩盖科学观念主线。整个讨论可以更为准确地进行。
一旦把思想史还原到观念史,就可以用关键词意义变化来揭示普遍观念深层结构的变迁。如前所说,理性在中世纪的形成可以找到语言的证据,而工具理性的形成同样也可以在语言变化中找到历史的痕迹。西方中世纪用来表示理性的有两个词,一个是reason;另一个是ratio。reason意义较宽,有理由、理解和前后联贯的思想之意,它来自古法文reisun或raison、拉丁文reri(&思考、计算&)。ratio意义较明确,它来自古希腊哲学的&比例&。指人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它有别于感觉、意志、情绪等心理活动[冯契主编 1992]。到17世纪,ratio和reason出现了微妙的差别,这就是ratio是用来专指不相信启示真理的理性主义[威廉士 2003,页314]。这难道不正是反映了工具理性形成使得ratio和终极关怀(启示真理)的分离吗?
我认为,真正代表作为思想革命的现代科学之出现,是现代科学观念的形成。理性和终极关怀二元分裂只是其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受控实验精神的兴起,成为现代科学观念的核心。关于实验精神在中世纪欧洲起源的过程,在科学史研究中历来就是一个谜。《继承与叛逆》谈到实验精神和中世纪魔法热潮及炼金术有关,称之为&人定胜天&的科学小传统[陈方正 2009a,页454-458,507-520]。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魔法在教廷看来是大逆不道的,炼金术亦一直受到宗教的禁止。没有宗教大传统本身的变化,实验精神兴起是不可能的。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验精神是在大学甚至修道院中出现和发展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理性和终极关怀的二元分裂只是唯名论革命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巨变,是自然界已经除魅,被视为一架巨大的机器。这时,将自然律视为上帝为自然立法的信念必定会被新的观念所取代。在做实验的研究者心中,自然定律更多是作为机器的原理(机制),它应如何研究?对它做某种输入,再考察其输出是顺理成章的,受控实验从技艺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科学观念的核心。
换言之,当自然法在唯有个体才真实的剌激下转化为个体不可让渡之权利时,作为个人主义者的唯名论信徒,意识到自己面对着两种机器。一种是由个人契约组织起来的社会机器,另一种是如同钟表般精确的自然机器。研究它们的方法本质上是类同的,...
阅读(607)|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希腊科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