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今天柴静的雾霾视频柴静完整版调查,人们会改变吗

(飞翔的土豆)
第三方登录:94被浏览6,494分享邀请回答2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看到柴静的演讲持续发酵。继抽烟开大排量车女儿演非中国籍等舆论逐渐被澄清和推翻,接着看起来似乎很专业的《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的发表后又有不少人认为柴静数据造假;所做很不专业;情怀太多;或有背后的政治推手和目的等等。 但读了几遍《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总觉得作者落笔态度是应该质疑的,有不少地方强词夺理。 果不其然 其文章下的争论 和 另外一篇更专业的《〈穹顶之下有什么科学上的错误〉的错误 》进行了更加理智地辩理和反驳... 难得看到国内公共舆论能上升到较为理智和科学学术层面且下探到这种深度。 于是我觉得问题可以回到原点就是,柴静这个媒体人应不应该拍摄这个纪录片和做有关的演讲。 1 无论这个演讲的专业性和视角的中立性,其演讲本身的影响力肯定是正面作用到不少之前对环保无动于衷的国人,多多少少提升了大众对环保的意识。柴静个人所花费的钱的价值和效果应该是大于官方环保对于雾霾宣传和解读的效果;2 没有这个演讲就没有来来去去这么多轮热烈且持续的讨论,看评论似乎还唤醒了不少人应独立思考,非人云亦云的意识;3 自PM2.5这个词出来,国内似乎没有一个人(包括专业以内的人或组织)或媒体能站出来较为宏观且尽量深度地概述其来龙去脉并尽量直观地反馈给大众,柴静既能做人所不能,我觉得值得肯定,也履行到位其媒体人的职责; 4 最后演讲回归到环保人人有责应该理智行动这个范畴而并不是其他的目的这点值得肯定,我觉得柴静的动机不应该被过分解读、扭曲;5 柴静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知识储备下即便演讲中有所不足和不完美也应该被理解和原谅;6总结柴静所做利大于弊,最后相信更多有识之士会行动起来,而不仅限于雾霾(虽然雾霾是综合表现之一)。从柴静的纪录片放到网上,舆论风向几经变化,从一开始众人推崇的环保圣母、先锋,不出两天便被高举科学大旗的理性分子打倒。今天又会有柴静的支持者夺过科学大旗,打着非专业人士有情可原的旗号与反对者撕逼。当然不乏怀疑论者质疑她在两会之前出此举动的动机,阴谋论者担忧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过不了多久自会有一群潜水旁观者走到台前,看着两派撕逼伤痕累累,讨论双方利弊得失,做一些冷静客观的分析,最后就这么淡出我们的视线,前后也许就不到一个月。那么结果呢?人大将会出台一部更为细腻的法律,我们的相关部门会更加用心的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后大家在蓝天白云里唱着国歌走向中国梦?这部法律在出台之前可能就陷入利益斗争的漩涡,最终的结果仍是执法主体不明存在着诸多漏洞,相关部门可能在法律出台前就一直在努力工作,但依旧会在民生大局观和环保小局观扮演尴尬角色。最后我相信这些利益纠葛后的举措会有些帮助,但仍会非常有限。远方烟筒耸立的地方就是我家乡的炼油厂,我生活的小区大概在它3公里外的位置。每年夏天风向转变,整个小区都会弥漫着一股难以忍受的恶臭,在闷热的夏夜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偌大的小区宛若死城。而在离炼化厂更近的地方,生活了数十年的居民大多在六十岁以前就查出与癌症相关的各种疾病。原因,大概是生活中存在高致癌因子。我曾经问过我爸,为何不联络当地居民向政府和企业施压让它关闭搬迁。我爸摇摇头,说炼油厂下属某集团的,也是该集团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该集团是全县四分之一税收的来源,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每年还会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关了它,整个县的经济就会崩溃,搬迁它,几十亿乃至几百亿的费用谁来担负?这席话瞬间治愈了我的中二病。我们小城是整个油城的缩影也是全国的缩影,我们现在关于环境的热议不过是各利益诉求方的博弈与妥协。在这场长期博弈中利益的各方都有自己的底线和作为谈判筹码的弹性空间。柴静跳出来靠一些合理的或者有争议的手段为处于劣势地位大众挣夺了更多筹码,压缩了其他各方的弹性空间,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在触及利益方底线前,这些努力总是杯水车薪。在技术革新与政治进步相辅相成的下,才会有些根本性质上的改变。而这之外的一切,总是新闻价值大于实际意义。也远非环保分子在政府或工厂门前抗议示威,我等键盘侠藏在网络背后口诛笔伐所能改变的。从《穹顶之下》以来我还是对她很敬佩的,不管网上有多少人说她有何居心并不专业等等,她至少把这件事说了出来,而且放在台面上让大家检视。这整件事真的有把我吓到的是在网络上和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呼声最高的要么全票支持,要么一棍子打死。柴静也是个人,也不是什么救世主,她说的话不可能全对。然而提出一点不一样的声音就会被人“群起而攻之”,不论是全票支持她的人,还是想一棍子打死她的人,都站出来对你这不一样的声音叫嚣怒骂,对你这异己进行排斥反应,难道就不能有第三种声音吗?!“比如这条热门心灵感悟,语法主语本身即柴静,话题主语由模糊的柴静与讨论,转移至国人与人心。就连试图对诉诸人身的批评,本身就继续诉诸人身。可怕的是没有逻辑,亦即理性缺失,更可怕的是思想没有超越人文主义的苑囿,仍然做着改造世界的中国梦。”这是微博上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发人深省。如果你读过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的话,人的认知能力其实是会严重受到周身环境局限的。我们还是就事论事。可能是所学专业的原因,对于隔行如隔山这个词我有深刻的体会,法律本身是严谨也是冷酷的,公平与效率也是我们时常探讨的。记得所有人在给湖南曾成杰案与吴英案引起热议,因为俩人都是集资诈骗罪都数额巨大为什么吴活了,曾却死了,媒体开始热炒里面有司法不公正法官贪污的问题。但实际上,根据集资诈骗的构成要件,与俩人造成的严重后果程度,我们同学得出基本都是曾死刑。当然从立法角度考量是否要保留此罪死刑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能说你不了解这个行业的实况,与运作方式,就可以随便乱说,一棍子打死或者全程信奉。所以对于柴静的纪录片始终抱着一种怀疑的角度,但并不与我对她的勇气的敬佩相冲突。问题是你觉得她的话与中科院的院长的话谁可信,我还是选择中科院院长,并不是因为我服从权威,就是因为院长是专业人士而柴静不是,她的行为在社会学中属于越界行为,作为一个媒体人用点到为止,更多是一个中介传媒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听听经过多年科学严谨与理性沉淀的科学家的意见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柴静的纪录片更显得真诚与感人?不知道为什么在全民给柴静投支持的时候,一些人提出了理性的反对的声音(人身攻击的不算)我觉得更加敬佩,敢于站在不同立场上进行批判性思考,远比对柴佩服的五体投地要好的多。媒体人请尽量不要选择性报道,不要断章取义,因为你们是大众的眼睛。穹顶之下最大意义在于引爆了公众对雾霾的关注。这几天想必朋友圈都被柴静刷屏了吧。优酷截止3月3号晚,穹顶之下的播放次数是4000万,是武媚娘传奇大结局的2倍;除了发改委,还有谁能让环保股全线飙红,活生生造成出柴静概念股;又何曾见过中石油高层在播出后第三天就迅速撰文反驳?还让环保部长给她发了短信打电话,向她表示感谢。不用管柴静懂不懂雾霾、拍摄动机是什么、是否科学严谨、也不用管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有效可行,穹顶引起了对雾霾前所未有的关注,引发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我们有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的重视过雾霾吗?从来没有。柴静没有一个环境相关专业的团队做支持,仅通过记者哪怕是最优秀的记者采访、调查是很难在这个十分专业、又充满争议的领域给出科学严谨的回答。所以评价穹顶之下是不能仅从内容和专业的角度进行的。从《穹顶之下》这个文艺范十足的名字以及从柴静自己孩子说起,决定了这部片子不是《中国雾霾调查》,而更像《一个母亲对雾霾的控诉》。事实上,我国对雾霾的各种调查报告已有不少,专业、冷冰冰的报告几乎不可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想要获得广泛传播,必须诉诸情感,柴静显然深谙此道。如果非要拿BBC拍记录片的标准要求某个人,CCTV就躺枪了。穹顶之下引起了广泛关注,马上有针对其科学性的打脸,但马上又有了打脸的打脸。在雾霾的成因、治理,乃至更广泛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都存在较大争议,对穹顶内容的批评与质疑也是应有之义(注意是内容不是动机)。能从专业角度分析穹顶之下科学错误的人,应当都是具有相当科学素养的人,属于可以打一架的明白人。不妨回顾一下科学发展史,经典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哪一方的提出学说没被证明过荒谬绝伦?但最终我们籍此到达了科学的彼岸。如果穹顶能够持续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共识,进而社会各界均参与到对雾霾治理中,那么这一次我们还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穹顶之下,一部关于环保与污染的专题片,甚至你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小女子的呐喊,这一声,让无数人动容,可是动容之后呢,我觉得我们需要安静的想一想。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柴静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且最近网络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议论这件事,其中包括很多环境生态狗。穹顶之下,作为一部宣传作用的专题片,我相信它的很多东西确实能够一次次的触动到大家,也能够引起更多的人群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过我并不是很认同片中用大量类科学的数据方法来吸引人的做法,因为其中有实在太多片面的数据展示,甚至给出了很多想当然的结论。我在这里以一个生态狗的身份对穹顶之下吹毛求疵一下。首先,对于雾霾的认识,从生态学的角度上,雾霾是一种污染,但同时也可以视作某种进化带来的代价——如果我们将工业发展视作人类社会的一种进化的话,那么污染就是必然的代价。而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无非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当工业发展这种进化完成,污染的代价到来之后,我们开始另一种“适应”的进化,而这种进化我们可以称之为污染治理;更好的办法是,在工业发展这种进化的同时,与污染这种代价进行博弈,寻求一种同步的进化的方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持续性发展。而现在我们国家所面对的就是,发展进化尚未完成,而污染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不损害发展或者减小损害的同时,对雾霾进行治理。其次,片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环保措施在国内外的区别,并且把矛头直指向了现在的中国环保制度。我们所处了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依据社会生态学的观点,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而片中却模拟相同的自然系统,不考虑社会-经济系统的前提下,对比国内外的环保措施和环保制度,是不妥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片中我们可以得知,产业部门权力过大,而环保部门没有实际的权力,带来的种种污染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必然是给予环保部门权力。问题又来了,环保部门得到了权力,那谁来控制和监管呢,甚至从某个角度去推理,现在产业部门是贪腐的温室,那谁能保证环保部门权力增加之后不会成为新的温室呢。所以说,不同的社会系统下,我们不能简单的去看待问题。然后,我想说一个大家不想说但却不能不说的问题——生态是一件奢侈品。我记得这句话是当年我刚学城市规划的时候一位某市规划设计院院长说的。片中用很多简单的数据去“分析”了环保不会损害太多的经济效益,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经济效益和体系是逐级增加的,而很多时候生态却是要在经济体系最初始的链条上安上一个刹车,经济的下滑是必然的结果。片中提到英国伦敦的经济转型的问题,但前提是有型可转才会有淘汰有进步,如果一切都还没有准备好,盲目的进行政策转型只会带来副作用。另外,任何一个生态政策的实施都必须有最底层也就是利益相关者的配合,那么问题就来了,简单的强制执行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如果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生态政策是不可能实施得下去的,这就是现实。最后,作为一个在中国科研一线工作了四年的学术狗,我想告诉大家,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创新远远超出了现在大家所能感受到范围。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柴静一再用那句“这个应该是高科技吧”那句话来调侃污染处理方法了。一个科学研究做出成果可能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久,但是将它使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更加需要只是一个机会和机遇,甚至有时候,如果没有机会和机遇,很多科学研究可以尘封上百年。但即便如此,绿色的能源发展和经济模式依旧只是存在于幻想之中,所以我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猛烈的批评与高度的赞扬,也只是表达我们追求真理、正义与个人利益的态度,很显然,她的行为是合乎正义与我的利益的,很欣赏她执着的追寻与勇敢的表达,我并不怀疑她是否有意扭曲事实的动机,至于对科学知识的驾驭,她不是专业的,我更不是,对于她科学素养的责难,与其批评不如建议,她没能力也没有义务做的完美,作为媒体人,她的职责是让社会重视环保,告诉每个人我们生活在污染之中,但我们要为自己、家人和我的后代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而奋斗,希望以后有更多环保主义行动,替自己也替我发声,这次行动她是成功的,她是有社会贡献的,环保从业者的大讨论,我也很支持,但科学的问题只是细节的问题!不关注雾霾,雾霾再严重,大家一起承受,总会有人去管,轮不着我,我也懒得操那心,更没闲没钱没能力操那心,顶多有机会点个赞就算尽力了。但为什么是柴静?以及为什么反感柴静?想起她就烦,烦她眨巴大眼睛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烦她总是政治正确说话自信,烦她情感充沛煽情起来一往而深,总结起来,烦她为什么如此正义如此圣母,此处圣母不是反义嘲讽,是真圣母,就是反感圣人降世,显得我好傻好蠢,产生莫名的烦躁与压力。以上,就是我所有想法。当然,我也不傻,还是会在微博转发对柴静的支持,就是傻子,也能看出来上面两段想法有多政治道德不正确。没辙,心里话不说出来不舒服。可为什么偏偏是柴静呢?为什么她总能比所做的事更引发关注和争议?换言之,她赶上了,不是她也会是别人。一些人们需要神,另一些人们害怕并讨厌有神,于是争吵开始了。先知被石头砸死,并不一定是因为群氓都是愚昧,而是他太显眼。不是嫉妒,或者说是比嫉妒更深层更原始的心理。社会性群居要求抱团,如果你突出,要嘛崇拜你,要嘛消灭你,这是维持平衡现状的必要方式。短片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社会进步往往都是从这点点滴滴积累而来。柴静的这部雾霾之下,让更多的人,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环保上面。这部短片成为了公民对政府的建议,得到了环保部的回应,从民主上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短片不光是在呼吁大众关心环保,更是呼吁每一个人,为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尽自己的一份力。柴静可以做到,我们也应该向她学习,从网上的意见与评论,走进现实,去做一些改变,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件事也好。我们可以做的更多,也应该做的更多。当然,短片也有局限,有些东西柴静没有说出来,或者说我们期待更多现状的改变。环保问题,呼吁群众自发行动,作用有限。应当更多的问责政府与环保部门如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不光要环保,也要公正平等,不能转移污染,仅仅把雾霾从北京赶到内地,这个国家不应该有二等公民。环保要靠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单纯加大经济投入恐怕效果不佳,发展教育科技意义深远,大学教育急待改革。环保事业需要考虑到各方面,不能蛮横一刀切,砸了一些人群的饭碗。可以借鉴下以前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关注更多不同人的利益,倾听更多不同人的声音。最后,我想说,现在中国有一些问题,比雾霾更为沉重,更让人窒息,影响着这个国家运转的方方面面,人们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面对雾霾,有的人带上头巾,尽可能的保护自己;有的人呼吸过滤空气,利用特权把污染排给别人;有的人走出国门,外国的空气清新且自由。在特权面前明哲保身,还是握住它为我所用,亦或选择离开。但我们或许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做点事情,改变些什么。柴静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注册美国国籍,而是选择通过行动,让祖国的天空更蓝,让下一代的生活更美好。我们都是中国人,血脉相连,生死与共。个人的前程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穹顶之下,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惠果环境推荐:
小时免费热线
400-600-6619柴静雾霾调查
_舆情分析报告_蚁坊软件
柴静雾霾调查
浏览次数:1951
文本来源:鹰眼舆情观察室
网络标签:柴静 雾霾 独立调查 纪录片 穹顶之下 自费调查 肿瘤 肺癌 环保(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简介:日,一则由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聚焦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视频《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网络上曝光,这也是柴静辞职后首度公开亮相。调查全片103分钟,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柴静综合运用当众演讲、现场演示、视频展示和网络传播这四大手段,剖析了给中国带来严重大气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问题。柴静回归公众视野再次掀起收视风暴,视频发布仅一天,网络点击近亿。相关舆情量在3月1日达到高峰。一、事件回顾二、传播分析2.1、传播趋势2.2、传播路径2月28日,柴静自费拍摄的调查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优酷首发。柴静官方微博@柴静看见分享了视频,人民网发布“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专题报道,韩寒、李静等大V转发视频,引发网民大规模热议。3月1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应称柴静纪录片值得敬佩,已向她表示感谢。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媒体对话题跟踪报道,舆论热度持续发酵。2.3、传播节点三、倾向性分析3.1、媒体报道分析日至日,媒体关于“柴静雾霾调查”的新闻报道约4160条,报道的主要网站为:凤凰网、网易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分析,可知其倾向性如下:(1)报道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新闻占36%3月1日,“凤凰网”发文《柴静离职央视后花百万调查雾霾》,文称:2月28日,去年初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围绕雾霾进行了一系列调查。(2)报道柴静雾霾纪录片以女儿病情开场引质疑的新闻占29% 3月1日,“网易网”发文《柴静拍雾霾纪录片 以女儿病情开场引质疑》,文称:《穹顶之下》热播之时,也有部分声音表示:柴静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为开场来切入这个话题,是否客观?一位曾经参加柴静模拟演讲的记者昨天在《这一年,我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中叙述道,柴静的家人很支持她讲出孩子的故事,但出于新闻客观性的考量,柴静曾经很犹豫:“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3)报道环保部长回应感谢柴静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的新闻占16%3月1日,“环球网”发文《环保部长:感谢柴静唤醒公众环保意识》,文称: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回应记者,称已完整看完柴静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并给她发了短信打电话,向她表示感谢。对柴静的报道,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这种行为。陈吉宁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很重要,将认真采纳落实媒体意见。(4)报道柴静雾霾调查引爆两会话题的新闻占12%3月1日,“中国新闻网”发文《柴静穹顶之下问真相 雾霾调查引爆两会话题》,文称:毋庸置疑,柴静在视频中所揭示的中国环境问题令人揪心,也发人深省。在此前纷纷落幕的地方两会上,环境问题也是各地方两会的一大焦点。外界普遍预料,治霾话题将成为本届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5)其他新闻占7%3月2日,“人民网”发文《柴静回应雾霾视频以女儿开场》,文称:前日,当记者问柴静,以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是否有顾虑?她这样回答:“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他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3.2、网民话题分析日至日,网民关于“柴静雾霾调查”的言论有269.5万条,言论主要来自新浪微博。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分析,可知其倾向性如下:(1)认为雾霾纪录片值得一看的言论占25%2月28日,“新浪微博”用户“优酷”:【柴静:雾霾到底是什么?从哪儿来?又该怎么办?】这个2小时的视频值得每个人一看。因为这个话题关于我们每个人、孩子们的健康和我们所期盼的未来。今日优酷头条——《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如图所示此篇微博传播10.4万次,影响面1234.94万人(图片来源:舆情监测系统)2月28日,“新浪微博”用户“新浪视频”:【柴静自费百万拍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一段值得观看和反思的视频,调查开头,柴静回忆在怀孕时,孩子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照顾她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2月28日,“腾讯微博”用户“文史作家_海巴子”:柴静自费百万元投拍雾霾纪录片。她的女儿没出生就患有肿瘤,她辞职照顾孩子,并开始了行动。这是一部作为母亲柴静,而不是作为调查记者的柴静辞职后完成的。看看吧,她需要你坐下,安安静静地看一下。(2)力挺柴静呼吁重视雾霾的言论占24%3月1日,“新浪微博”用户“作业本”:不用管柴静国籍在哪,她懂不懂雾霾,也别在乎专业性技术性高低,也不用管她提没提出解决办法,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完成了使命。我们有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的重视过雾霾吗?从来没有。2月28日,“新浪微博”用户“鹦鹉史航”:柴静和她的团队,做了一件难以估量的善事,为了所有的生者。只要你活在这片雾霾锁定的苍穹之下,不管你从前及以后怎么看她,反正她做了一件与你的生存有益的事情。她提醒你,雾霾不是为了给段子手提供素材而来的,雾霾是要夺走所有你爱的人以及你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与雾霾的私人恩怨。2月28日,“微信”用户“东方银座”发文《柴静作品公共性被点赞,用私人视角窥探公共议题!》,文称:整个103分钟的视频,最感动我的不是她如何辛苦地搜集资料,而是她如何通过手绢保护孩子,如何以把孩子关住在家里来达到保护孩子不受雾霾毒害的目的。这个是一个母亲最本质的心。这个视频的传播点,除了雾霾,最宝贵的是对他人生命,对家人生命的心疼。(3)质疑柴静忽悠大众的言论占21%3月1日,“新浪微博”用户“潘晓东”:柴静女士,您女儿生在美国,动手术也在美国,享受了多少中国的雾霾?您一抽烟,二熬夜,三开车,还是4.0大排量的,四做小三。以上哪一点对得起您的女儿?网友也有不脑残的,还以为是前几年全民力挺崔永元那个没脑子的一样么?您还是回美国去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网民不好忽悠了!2月28日,“新浪微博”用户“老端”:今天被柴静刷屏了,她说自己生了个孩子有先天性的肿瘤,然后怪雾霾害了孩子。但是柴静生娃的时候都37岁了,超过35岁就是高龄产妇,生的孩子本就很容易有各种问题,不怪年龄大,反而怪雾霾。她要是27岁就生,孩子可能就不会有肿瘤了。3月2日,“腾讯微博”用户“国旗-水方人思周816”:我很了解欧美的法律,一旦中国政府和国民认可柴静的短片,随之而来的是欧美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中国企业的联合诉讼,粗略估计中国三十年的GDP都不够赔偿,清醒吧!善良的中国百姓们!我们的政府去年就已高度重视,有些高官都表态治不好雾霾愿掉脑袋,我们要相信政府,而不是抽烟熬夜导致小孩病变的妇人之言!(4)反思政府对环保不作为的言论占14%3月1日,“腾讯微博”用户“思维”:中国环保执法的成绩是0。这个0,在柴静的《穹顶之下》让人印象深刻。同一个政府的苍穹下,非法集资,是死刑;计划生育,巨额罚款;征地建设,必强拆;管理摊贩,城管威武;打击邪教,有监狱;对抗西方思想,用防火墙;等等。上述一些领域没有具体法律,但政府也非常有效。为什么政府的环保就是个0?3月2日,“腾讯微博”用户“朱田夫”: 柴静《穹顶之下》唤醒沉睡中的国人,敲响中国环境保护的警世钟,无疑是中国环境治理的一剂猛药。人大立法模糊,职能部门扯皮推诿,垄断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典型漠视生命的官僚主义。还我一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刻不容缓。3月2日,“新浪微博”用户“手机用户”:关注点明明是雾霾和政府某些部门的不作为,为什么开始骂柴静呢……从专业角度上来说,片子确实不是很专业,但科普足够了,而且作为一个记者能要求她多专业,至少她有勇气把雾霾和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暴露出来,这一点就很值得敬佩……不要把枪指错方向啊,对方不是专家和柴静,是政府和污染源头。(5)猜测柴静纪录片真实意图的言论占12%3月2日,“新浪微博”用户“安崇民”:看了这个视频,实在很怀疑柴静女士的为西方国家谋利的急切心情了!真是比西方国家领导人更操心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3月1日,“新浪微博”用户“AEOM_胡悦”:柴静的视频背景很大。1.拿到详实数据做各种专访,宣传部门等事先不可能不知道。2.人民网首发,新华社跟进。你们懂吗?3.习大大对环保的看重决心极大,之前关于apec蓝都忘了吗。4.两会前引爆话题,手法和反腐一样,先放风再做事儿。5.环保部新部长背景很牛,你造吗?6.你知道上周环保股启动了。3月2日,“新浪微博”用户“彪歌不传说”:有人批评柴静的私生活不环保,这是吹毛求疵;每个人都非圣人,况且她也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为中国雾霾导致,她只是担心将来生存的环境。有人质疑柴静挑环保部长更迭和两会前夕来放片带有政治意图,这我不反对,反而觉得她是选在正确的时机做好事。若放在3年前也许她会意外消失?(6)其他言论占4%3月2日,“推特”用户“他乡异客”:在最后,柴静的确触及了问题的本质:垄断。但是,中国最大的垄断不是两桶油,而是中共。中共不但垄断了中国所有的政治权力,更垄断了中国的一切重要资源。柴大妈苦口婆心想要劝说习大大打破垄断,可惜中共早就给出了答案,南北车合并了,电信联通要合并了,两桶油也要合并了!3月1日,“推特”用户“piaochengxiupiao”:我觉得李克强要在新闻发布会上着重讲柴静这个事情,再来个亲切接见,重点询问什么的,关键字眉头紧皱……缓缓松开……长叹……毅然……雷鸣般的掌声那就齐活了,雾霾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一党独裁!独裁统治是治理雾霾的最大障碍!柴静干的好,但是她肯定白干了新闻都不自由,监督根本无从谈起!3月2日,“推特”用户“草祭”:解读柴静“雾霾穹顶”背后的含意:1各种环境税会接踵而至,以弥补政府财政上不足;2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面临崩盘和调整。舆论上先造个声势,为了治理雾霾,企业不得不停产,小屁民们也不得不失业;3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小屁民必须牺牲自己。想造反?那你就是雾霾的帮凶!四、关注人群分析4.1、原创及转发分析由上图可知,有12.9%的网民针对该话题发表了原创观点或消息,而其他87.1%的网民传播了这些信息,为话题的发展推波助澜。4.2、关注人群性质分析由上图可知,网民言论主要来自微博的草根阶层(普通+达人),占93.7%。其余言论来自微博的认证用户群(名人+政府+企业+媒体+其他+网站+校园),总共占6.3%。认证用户的言论又以名人微博最多,他们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对话题发表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看法,其次是其他微博。4.3、关注人群地域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事发地——北京的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广东、江苏。北京、广东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各层面的人群分布丰富,居民的网络信息交互频繁,故网民关注度较高。江苏地区由于参与传播的网民人数较多,因此网民关注度也比较高。4.4、关注人群客户端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言论来源来自iPhone客户端,可见关注此事件的大多数网民习惯使用移动设备,排名顺序跟客户端与各种移动设备的市场占有率有关。五、点评与启示5.1、专家点评5.2、启示临近两会,沉寂许久的柴静带着她历时多日自费完成的公益作品《穹顶之下》来到了公众面前。这部直指雾霾污染的调查纪录片立即成为当下社会舆论的焦点。柴静因自己女儿的得病,产生了探讨雾霾现象的念头。雾霾是什么,它怎么来的,又该如何治理?在100多分钟的时间里,柴静用镜头将疑问一层层剥离开。基于雾霾的敏感话题,这部纪录片和柴静本人登上了新浪最热微博话题榜,成为时下最为惹眼的舆论焦点。大部分网民将赞美声毫无保留地送给了柴静,而质疑声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对其动机的怀疑,以及对该片剪辑、内容上瑕疵的批评。事实上,不论该片受到如何褒贬,它已经让“雾霾治理”这一话题深入人心,从这点来说,柴静无疑是成功的。据称,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此部纪录片相关视频的点击量就达到1亿次,而在新浪微博里有关此话题的讨论数也超过了百万。几乎各个阶层的民众都参与到了讨论中。雾霾如何治理?能源产业如何深改?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变革?这些深刻又复杂的问题摆在执政者和公众面前。基于该片,公众开始了对这些问题深层次的思考与辩论,而这个过程的意义远大于讨论的结果本身。环境治理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既需要执政者广识远瞻的眼界、公知们精辟的建议,同时更需要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雾霾治理,需要民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当下这一刻开始做起。(部分文字摘自互联网)(结束)日鹰眼舆情观察室版权归蚁坊软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新浪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静 雾霾 的文章

 

随机推荐